•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教師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研究--以健康體位資訊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教師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研究--以健康體位資訊為例"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圖書資訊學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邱銘心 博士. 國小教師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研究 --以健康體位資訊為例 A Study on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 Case Study of Health body weight Information. 研究生:李紫綺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九年六月.

(2) 謝誌 轉眼間就來到了這一天,研究所兩年的生涯即將結束,依照自己的腳步完成了人生 目前應該完成的階段目標,回想過去學習的日子歷經了許多逆境,雖然辛苦但卻都十分 充實,看見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一步步的修正,成為更好的自己,。 感謝指導教授邱銘心老師在撰寫論文的這條路上給我的悉心指導,總是能具體的給 我建議以及給我方向,除了在學習的方法上有更明確的體認,也在老師身上看見了學習 的態度與積極,這些都是使我成長的養分。感謝口試委員魏米秀老師、蔡天怡老師,用心 的閱讀我的論文,並在口試中給我許多寶貴的建議,使我在論文最後一哩路上能順利完 成。 研究所的學習對我來說不僅是學業上的精進,更多的是對自我成為一位終生學習者 的過程,進入教職之後多是與學生相處,多是發揮自己的專長,把知識授予他人,畢業多 年後再次成為學生,回到學習者的角色,才發現自己已經許久沒有安靜地坐下來讀書, 許久沒有為自己的腦袋增加新的學理知識,感謝師大的老師們各個都是各領域的專家, 給我的知識都是非常專業也受用無窮的,另外也感謝一起學習的好夥伴們,因為自己本 身都是在學校的環境,遇到的人事物大多與學校有關,因為念了圖資所接觸了不同領域 的同學,讓我的眼界更開闊。 在師大求學的日子即將結束,謹以此論文獻給自己、親愛的家人與朋友,感謝一路 上的支持才能讓我順利的完成此階段的願望,這份成果與喜悅與您們共享之。 李紫綺 謹誌 2020.06. I.

(3) 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國小教師的健康素養和健康資訊行為,並著重於健康體位的健 康素養為主要方向,探討不同教師個人背景、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用為問卷調查法,以臺中市之國小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使用教師個人背景 資料、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中文多面向健康識能評估量表、健康資訊行為等四項問卷作 為研究工具,資料蒐集方式以配額取樣實施,並以實體問卷為主、網路問卷為輔於 2019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 月間進行問卷調查,總共回收 387 份有效問卷,再以敘述性統計、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 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 料分析,獲得研究結果概述如下: 一、國小教師健康素養之狀況達良好程度,以理解健康資訊為最高分,溝通與互動為最 低分。 二、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素養之相關:不同年齡、職務、教學年資、運動習慣及 自覺健康狀態在健康素養達顯著差異。 三、國小教師在飲食相關保健上有較高的資訊需求。 四、國小教師多因個人興趣與好奇查詢健康資訊。 五、國小教師多利用網路搜尋方式得知健康資訊。 六、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資訊行為之相關:不同年齡、職務、教學年資、婚姻狀 態、子女數、運動習慣及自覺健康狀態在健康資訊行為達顯著差異。 七、國小教師之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有中等程度正相關。 最後,依據實證研究發現與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單位及未來學術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健康素養、健康資訊行為. II.

(4)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nd to focus on health body weight information. Another aim was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literacy,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The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from Dec.2019 to Jan. 2020, including the basic background data,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Mandarin health literacy scale(MHLS). This research adopted quota sampling to conduct online and paper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387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OVA, Scheffé's method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major results were as below: (a) The overall health literacy level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was good, while their understanding health information was highest and their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was the lowest. (b) A questionnaire consisted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health literac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job, years of teaching, exercise habit and perceived health. (c) The subjects of health information needs is about healthy diet. (d) The reas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needs is personal interest and curiosity. (e) The main source of health information is internet. (f) A questionnaire consisted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job, years of teaching, marital status, number of children,. III.

(5) exercise habit and perceived health. (g) A questionnaire consisted of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Moderately positive correlation.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for the reference of government education agencies and future academic reseachers. Key words: health literacy,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IV.

(6) 目錄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健康素養之定義與內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二節 健康資訊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三節 國小教師之健康重視現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第四節 國民小學健康體位議題之探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33.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第四節 研究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第六節 量表信度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2 第一節 個人背景變項之描述性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第二節 國小教師健康素養之現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在健康素養之差異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第四節 國小教師健康資訊行為之現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在健康資訊行為之差異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第六節 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之相關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 第五章 綜合討論 ................................................................ 77 第一節 國小教師健康素養之現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第二節 國小教師健康資訊行為之現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第三節 國小教師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之關聯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 85. V.

(7) 第一節 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 第二節 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 參考文獻 ....................................................................... 94 附錄一 ........................................................................ 104. VI.

(8) 表次 表 2-1 健康素養內涵三層次表 .............................................................. 15 表 2-2 健康體位金三角觀念(AID) ........................................................... 27 表 2-3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生康體位五年計畫六大策略及具體實施方法 ............................ 30 表 3-1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數及抽樣教師樣本數 .............................................. 35 表 3-2 教師背景變項題項對照表 ............................................................ 38 表 3-3 獲取健康資訊變項題項對照表 ........................................................ 40 表 3-4 理解健康資訊變項題項對照表 ........................................................ 40 表 3-5 評估健康資訊變項題項對照表 ........................................................ 40 表 3-6 應用健康資訊變項題項對照表 ........................................................ 41 表 3-7 溝通與互動變項題項對照表 .......................................................... 41 表 3-8 健康體位資訊需變項題項對照表 ...................................................... 42 表 3-9 健康資訊需求動機變項題項對照表 .................................................... 43 表 3-10 健康資訊尋求管道變項題項對照表 ................................................... 43 表 3-11 研究目的、問題及假設與其對應使用之統計方法 ....................................... 49 表 4-1 個人背景變項次數分配表 ............................................................ 53 表 4-2 健康素養之各面向得分摘要表 ........................................................ 54 表 4-3 教師健康素養題項摘要表 ............................................................ 56 表 4-4 年齡在健康素養之差異性 ............................................................ 58 表 4-5 性別在健康素養之差異性 ............................................................ 59 表 4-6 職務在健康素養之差異 .............................................................. 60 表 4-7 教學年資在健康素養之差異性 ........................................................ 60 表 4-8 婚姻在健康素養之差異性 ............................................................ 61 表 4-9 子女數在健康素養之差異性 .......................................................... 62 表 4-10 運動習慣在健康素養之差異性 ....................................................... 63 表 4-11 壓力感受在健康素養之差異性 ....................................................... 64 表 4-12 自覺健康狀態在健康素養之差異性 ................................................... 65 表 4-13 健康資訊行為之各面向得分摘要表 ................................................... 66 表 4-14 教師健康素養題項摘要表 ........................................................... 68 表 4-15 年齡在健康資訊行為之差異性 ....................................................... 69 表 4-16 性別在健康資訊行為之差異性 ....................................................... 69 表 4-17 職務在健康資訊行為之差異 ......................................................... 70 表 4-18 教學年資在健康資訊行為之差異性 ................................................... 70 表 4-19 婚姻在健康資訊行為之差異性 ....................................................... 71 表 4-20 子女數在健康資訊行為之差異性 ..................................................... 72 表 4-21 運動習慣在健康資訊行為之差異性 ................................................... 73 表 4-22 壓力感受在健康資訊行為之差異性 ................................................... 74 VII.

(9) 表 4-23 自覺健康狀態在健康資訊行為之差異性 ............................................... 74 表 4-24 健康素養各層面及健康資訊行為各層面之相關性 ....................................... 76. VIII.

(10) 圖次 圖 2-1 素養導向教材的轉化 ................................................................ 18 圖 2-2 BMI 計算方式圖表 .................................................................. 3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4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47. IX.

(11) 第一章. 緒論. 一切良好的健康行為及健康習慣必須從小養成,而國小教師無論在教學或是與學生 相處上一言一行都足以對學生產生影響。國小學童每日在校時間約 8 至 9 小時,教師除 了教學之外也是學童的照顧者之一,而國小學生正是可塑性高學習力強的年紀,如果教 師不能以最佳的身心狀況從事教育工作,除無法提升教學品質外,更是成為學生最差的 模仿學習對象(楊崇義,2016) 。教師若有正確的健康行為,可提供學生最佳角色模範(黃 淑貞,1995) 。健康促進工作由教師做起,可促使學生在健康上扮演更主動的角色(黃松 元,2000) 。研究者期望透過此份研究探究國小教師的健康素養並作為未來推動國小教師 在健康行為的專業成長。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 究目的及問題;第三節為研究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健康素養之重要性其中一點為教育體系層面可形塑健康社會、預防危害健康的行為、 建構健康學校(林純雯,2010),另外在紀麗卿(2011)提到教師若具有良好的健康概 念與健康行為,較能在其教學過程中顯示出來,孩子也較可能從小就養成符合健康促進 的習慣。過去的健康教育較著重在政策宣導或是口號背誦,忽略較多的是健康習慣的養 成,其中包含了規律的運動、睡眠、健康飲食等,透過教師的身教、言教去影響學生, 進而建立正向的健康生活型態,不但教師個人能擁有健康,也能以學生為橋樑,進一步 將健康促進推廣至家庭、社區,所以教師是否擁有良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非常的重要 (黃梅香,2015) 。健康素養受教育所影響,且受語言、文化、與健康有關的情境特徵 影響(許琬甄、陳素鳳、何青蓉 ,2011) 。教育人員若能擁有高程度的健康素養,將學 術的健康知識理解應用後實踐於自己的生活上後,進而影響學生的認知、行為、自我表 現,就能為孩子的健康生活做把關,成為建立孩子健康素養觀念的幕後推手。 在教育健康概念相關的文獻中發現教育程度與自身的健康概念有關係,教育程度越 1.

(12) 高,健康概念越佳(許芳朝,2008) ,而在石彩慧(2008)研究發現教師擔任不同職務對 於健康概念有顯著性差異,不同工作性質之教師其健康素養不同。多數研究認為教師的 教育程度與專業成長都與自我健康概念相關,許芳朝(2008) 、Frauman 與 Nettles-Carlson (1991)及 Woods et al. (1988)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與健康概念有顯著的差異,即教育程 度越高,健康概念越佳(紀麗卿,2011) 。國小教師職務種類多元,包含了級任導師、科 任教師、行政人員、輔導教師等,這些不同職務的教師皆透過教學或是其他相處方式影 響著學童。級任教師,為孩子們生活教育的影響者,自孩子上學、早自修時間、下課時 間、午餐時間、打掃時間、放學時間等時段,都需時時刻刻提點學生的健康教育守則,其 中包含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都是級任導師有責任影響學生的非正式課程;行政人員方 面,各項宣導及推展活動都應於學期初做好規劃,並且確實執行政府所頒定的各項推行 政策,例如 SH150 為教育部希望學生除體育課程時數外,每日參與體育活動之時間,每 週應達 150 分鐘以上。學校可以由晨間、課間、空白課程及課後時間等來增加學生的身 體活動,帶給學生活力、健康與智慧。行政人員做完實際推動後,將實施成果進行統計蒐 集,進而反思及修正學校的實行成效。健康與體育領域的知識技能應用於教師自身有助 於檢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透過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進而提升健康素養,同時若將此生活 技能應用於教學上,能讓學生心情愉悅,增加學習的專注力、反應力、創造力,學習效果 因而提升。研究者認為在國小階段無論教師是否教授健康領域課程,都應重視自我健康 素養,也應重視健康領域之知識技能專業成長。 在國小階段對於健康議題日漸重視之下,學校設有專門的健康教育課程,在課堂學 習上,教師須有義務教導學生正確的健康資訊,但在國小階段多數學校會將健康教育課 程分配給導師或是授課量不足之教師等非健康教育專業的教師來教授課程。在劉婉柔 (2013)研究中提及根據衛生署 2008 年的資料表示,在我國有四成至七成縣市的學校 有專任的健康教育教師,而南投縣、嘉義縣、澎湖縣、基隆市與金門縣則不到四成。因 此我們可以知道非健康教育專業教師授課情況普遍, 嚴重影響健康教學品質,臺灣學生 的健康知識貧乏與不正確,健康態度相對較差,健康行為亦不理想。如果教職員具備良 2.

(13) 好的健康素養,即是學生的最佳角色模範,若教職員不能以最佳的身心狀況,從事教育 工作,將無法發揮教育的最大效能,國小教職員對健康的重視不僅對個人自身亦對國小 學生的健康都有直接或間接之影響,因此研究者認為對教職員健康認知做探討,是有其 代表意義以及重要性。 在 Buckland(1994)的研究中提到,每個人的健康資訊需求會隨著不同的健康資訊 尋求階段而有所改變,形成不同的健康資訊尋求階段。Buckland 將健康資訊尋求階段分 為五個階段,分別為健康階段(When Healthy) 、可能生病階段(When Think Might Be Ill) 、 被診斷階段(When Diagnosed or Self-Diagnosed as Ill)、正在接受治療或服藥階段(When Receiving or Taking Treatment/Medication) 、與病為伍階段(When Chronically Ill/Living with Illness) 。當每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健康狀態之中都有不被滿足的資訊需求,然而, 在身體或心理狀態有任何疼痛疾病經驗下可以發現,對於大多沒有相關醫學常識背景之 下包含國小教師而言,在做健康資訊行為時,通常會用簡單的詞彙來描述疾病狀況。 教師在教學情境上容易將各種健康資訊行為觀念在進行正式的健康教育課程中的之 下,或是在非正式課程潛移默化下傳遞給孩子,當接收訊息的人沒有判別訊息真假的能 力時,會於彈指轉傳間,繼續助長錯誤訊息傳播的危險性,再加上通訊軟體盛行,更加速 錯誤的網路健康謠言滿天飛,甚至影響個人的身體健康或造成恐慌(蘇芳玉,2019) 。 大眾在搜尋網路健康資訊時,常感到困惑、擔憂,對健康資訊無法進行理解、分析、 判斷的能力,缺乏驗證的危險性,若因接收錯誤的健康資訊,易造成民眾危害健康與生 命,其影響層面不容小覷(許琬甄、陳素鳳、何青蓉 ,2011) 。在缺乏相關的先備知識之 下,面臨任何需要健康資訊的情況時,最正確的觀念還是去請教醫療專業人員,而非一 味相信親友口頭相傳或是網路上未經證實的相關訊息。以大多人在健康議題中最在意的 身材、體態來說,教師需傳達的正確知識為如何得知一個人是否擁有健康體位,造成肥 胖的原因除了先天性因素或遺傳之外,後天因素才是造成肥胖的元兇,如常吃油炸食物、 喝含糖飲料、及吃高糖或高熱量零食、或是經常看電視、打電腦玩電動,運動量少又很少 3.

(14) 從事戶外活動等不正常的生活型態(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 。陳佩君(2016)提出若 能教導兒童透過客觀的運動與 BMI 值資料的收集、記錄與比較,讓兒童甚至家庭能觀察 自我體位控制的努力及成效,或許能提高兒童本身甚至家人對於兒童健康的意識,並進 而願意持續的自我監控,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教師需要擁有正確的健康資訊行為能力, 了解正確的健康資訊,教導學生正確的健康概念。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根據國民健康局 101 年 12 月至 102 年 2 月透過電話 訪問全國 22,920 位民眾的「健康體重管理計畫調查」結果顯示,體位正常的民眾當中有 44.1%自覺偏胖或偏瘦,其中自覺偏胖的有 31.6%,自覺偏瘦的有 12.5%;體位過輕的民 眾當中有 39.4%自覺體型適中,3.9%自覺偏胖;而體位過重及肥胖的民眾當中有 21.3%自 覺體型適中,0.4%自覺偏瘦,而調查結果也顯示,全國民眾僅 17.6%民眾知道如何正確計 算 BMI。根據此數據顯示有不少民眾只憑感覺來判斷自己的體位因而誤判自己的體位, 因此也顯現出國人健康素養的不足,無法正確針對自身的健康狀態做控管。什麼樣的體 態可以被稱作健康體位,高矮胖瘦的定義為何,這個問題或許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但相同的是大多人對於健康的第一要求為遠離肥胖,期望自己的體重能達到理想的範圍, 因為體位是威脅現代人健康的重要因子,健康體位意指身體重量健康範圍的判定。健康 與體重之間的關聯密不可分,體重過重、肥胖或過輕等不健康體位都容易引起疾病,追 求理想的健康體位則成了維護身體健康的基礎(吳軍葦,2013) 。教師若沒有健全的健康 素養也易無法自我控管健康體位,當然也很難將正確的知識觀念傳授給學生,由此得知 教師的健康素養及其重要。 無論是成人抑或是兒童,肥胖會增加疾病發生的機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 指出,兒童若是有肥胖症狀會容易增加罹患慢性疾病,例如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 些癌症的風險,且對於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及社交學習也會有影響。在國小階段屬於 肥胖的兒童,到了成人時期後有 6 到 7 成仍然肥胖;而國中階段的肥胖,將來更高達 7 到 8 成也是肥胖成人,且會增加成年期的肥胖併發症、心理的不良影響。另外美國肥胖. 4.

(15) 學會(American Obesity Association, AOA)也在 2005 年提出,如果兒童的身體質量指數值 大於 30 的話,除了肥胖的機率相對變高以外,也會增加慢性疾病的罹患風險。 健康體位教育不僅需經由教學活動介入的教導,也需要讓教師不斷增能,學習利用 適當理論建立正確的健康素養,進而提昇其實踐健康飲食行為、健康運動行為之動機。 在國小的健康體位知識理解方面,普遍為知道事實但在實踐行為上無法做的到。楊碧嫦 (2014)的研究提及國小學童的營養知識與運動認知得分普遍尚可,但對於飲食與疾病 關聯性的知識尚不足,大部分學童對於蔬果攝取、食品標示及運動的好處具有正向的態 度,而在實踐上仍傾向選擇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代替選擇對健康有益的食物及無法規律的 運動。就此現況顯示健康體位知識、態度與行為有顯著的相關,在知識、態度及行為間的 確存在落差。學校不僅僅是健康的學習場所,也要是一個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場所,所以 推動健康促進除了增進學生健康與學習外,也應努力促進學校教職員的健康(董貞吟, 2006)。 研究者畢業於教育學系,服務於臺中市某國小,服務年資三年,三年工作期間都是 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擔任教學組長,負責學校各領域的課程安排,授課經驗包含生活領 域課程以及健康與體育課程,同時因為服務的學校為健康促進學校,需要執行健康促進 教學課程安排。自 101 學年度開始參與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計劃,近來發現在國小教 師中大多只有任教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了解基本的健康資訊,級任導師以及其他非健康 領域授課教師對健康素養的各項內涵了解較少,因此雖學校為健康促進學校,但對於校 園中每位教師的健康素養程度是保持著存疑之態度。此外,研究者本身重視健康議題及 熱愛戶外活動,從事戶外活動能鍛鍊身體、維持體態、增強自我免疫力及新陳代謝,學習 壓力或是工作壓力所帶來的持續性緊張情緒可以在戶外運動的過程中逐漸釋放。多參與 戶外活動不僅讓我們在面對逆境時擁有健康的身心,也在過程中學習透過同伴力量互助 合作,學習更多的生活技能適應社會,健康教育科目的教學,要能將生活技能融入健康 體位的教學歷程,讓學生建立足夠的能力,在面對相關問題時,能做合適的決定,產生真. 5.

(16) 正的健康行動,落實健康的生活型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 署,2018)。 從事教育工作應不斷接受新知,學習新知,持續參與各種形式的進修活動,進而修 正及精進自己教學之知識與技巧,促使教師個人成長及組織整體發展的正向成長,才能 夠跟得上教學現場中不同的變化。擁有健康的身體及心理狀態是一個人維持生命最基本 的要求,無論是生活或是工作,若是體態正常、飲食正常、充足睡眠,多半能感到心情愉 悅,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研究者為一名國小教師,認為教師此一角色在社會上多被尊重, 教師的行為也多被檢視,因此教師的健康狀態除了影響自我之外,更容易潛移默化的影 響身邊的家人甚至是學生。教師若有良好的健康行為,不僅能增進個人及家庭的福祉、 減少慢性疾病發生、成為學生最佳典範,更能提高教學品質和工作績效(盧秀蓉,2015) 。 學校推動教師健康促進活動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為教師若有正確的健康行為,能成為 學生最好的模範;另一方面教師的健康較佳,減少生病,請假機率就降低,學校具有較好 的形象(黃淑貞,1995) 。世界衛生組織(2013)提及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是全球性的流 行病,全世界共同的慢性疾病就是肥胖問題。健康體位為大多人對健康的第一要求,但 對於健康體位之內涵反而卻了解甚少,健康概念是健康行為的基礎,也是健康行為背後 的動力(紀麗卿,2011)。 研究者服務之學校為健康促進學校,認為除了在增進學生健康素養同時,也應重視 促進教師之健康素養,現今十二年國教的施行,基本習慣的養成,健康知識的學習、健康 習慣之建立,應該主要落實於國小教育,然而小學教師是第一線教育人員,卻也是常被 忽略健康的一群,教師的健康好壞會影響其教學品質、學生日後的發展及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發展施行,由此可知小學教師若能對自己的健康有所維護,更能增進教學及其生 活的品質(盧秀蓉,2015)為了自己的健康以及教導我們的學生,教育人員應持續不斷的 繼續教育,提升健康與體育領域專業知識及生活技能技巧。國小教師的身份對學生來說 是一重要角色,而教師大多無醫療專業背景,國小教師是否具備良好的健康素養以及其. 6.

(17) 健康資訊行為為何因而引發研究者研究興趣及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健康素養 與健康資訊行為現況,並著重於健康體位的健康資訊,期望了解目前國小教師的健康素 養及健康資訊需求、健康資訊尋求管道,進而探討兩者之相關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教師健康素養的養成與健康資訊行為息息相關,現今社會充斥大量的知識及訊息, 提供資訊的管道也相當多元,教師為教育人員,所作之行為皆影響學生學習,正確的資 訊尋求管道,為健康素養養成之重大原因。本研究欲瞭解不同背景的國小教師健康素養 之現況以及其健康資訊行為,進而探討在國小教師資訊行為背後的動機與影響因素。具 體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藉由瞭解臺中市國小教師健康素養現況,提供教育單位相關建議,以 利提升教師健康素養,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健康素養不只是簡單讀的能力,它包含能讀、能寫、能計算、能分析以及有社交的能 力,且能將這些社會所需的技巧使用在與健康有關的行為以及作為健康權利與義務抉擇 的動機(林錦娟,2013) 。一位教師的生活狀態會因為其個人背景的經驗及行為等而有所 不同,在學校環境中,教師的角色是帶領孩子擁有健康及安全的學習環境,健康促進工 作由教職員做起,可促使他們在學生健康促進上扮演更主動的角色(黃松元,2000) 。. 二、藉由瞭解臺中市國小教師之健康資訊行為現況,提供教育單位相關建 議,促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健康資訊能力。 對教師而言健康資訊需求多是為了學生健康的促進與維持,健康資訊行為容易影響 身邊的家人朋友,而因為教師本身為社會大眾上較尊重之角色以及其工作環境背景與學 生相關。依據國際肥胖研究協會(The Int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IASO)2011. 7.

(18) 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盛行率,高於新加坡、日本、中國大陸等國,排名 為第 22。國內學童肥胖問題已成為目前各級學校不得不正視的問題(黃瓊儀、謝忠豪, 2015) ,因此在眾多健康資訊中,健康體位資訊為教師需重視的議題。在兒童心目中,父 母和教師是最重要的人物,言教和身教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尤以學齡階段師生之間自 然的長期接觸,經由認同和教導,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簡茂發,1984)上述均凸顯 了教師健康資訊行為之重要性。. 三、藉由瞭解臺中市國小教師之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關係,提供教育 單位相關建議,促使教師及學生擁有健康生活型態。 教師的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的關係是本研究欲了解的面向,藉由了解現今國小 教師對於健康健康資訊的需求與健康資訊管道是否會因教師的健康素養而有不同的狀 況,可協助教育單位針對教師所需健康資訊提供建議,進而提升教師及學生擁有健康生 活。 為達到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臺中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欲回答下 列研究問題,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 臺中市國小教師其健康素養現況為何? 二、 臺中市國小教師其健康資訊行為現況為何? 三、 不同背景之臺中市國小教師在健康素養、健康資訊行為是否有差異? 四、 國小教師其健康素養與健康資訊行為之間關係為何?.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由於人力、時間、空間等其他因素,本研究之主要限制包括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研 8.

(19) 究工具三部份,並說明如下:. 一、 研究範圍之限制 本研究僅針對臺中市公私立國小教師為母群體進行研究,選取 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 之教師為研究對象因此研究結果,各縣市學校有其特殊性,會因為其校風文化、環境設 備、教學活動、教師條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本研究結果難推論於其他研究,運用有其限 制,因此研究結果只能推論至 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之臺中市教師,不宜過度推論至其他 地區之國小教師。.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屬於橫斷式調查研究,由於橫斷式調查對象的個人僅接受一次調查,所以無 法測量個人的變化情形,只能得到其相關性,對於因果關係無法提供確切的證據。另外 因使用自陳式問卷調查,使用自我填答方式進行,問卷由填答者主觀判定,故在自我評 量上可能會出現高估或低估之情形而失去其客觀性,且研究對象可能因其所處的環境、 身分有所顧忌,而影響填答之正確性,填答者也會因為填答過程中時間、空間等外在因 素,故填答之認真度、正確度、誠信度皆影響到研究結果真實性。. 三、研究工具限制 本研究採用自編結構式問卷,所探討之教師背景資料、健康資訊行為、健康素養之 面向僅限於本研究所涵蓋之範圍來做研究,無法涵蓋所有相關因素。.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國小教師 本研究將國小教師定義為取得國民小學教師合格證書尚在有效期間者之正式教師及. 9.

(20) 代理教師、代課教師。職務不分級任導師、行政人員、科任教師、特教專長、輔導專長等 教師。本研究以臺中市所聘任 107 學年度至 108 學年度之教師為對象。. 二、健康資訊行為 健康領域的資訊知識是與每個人皆相關的重要知識,能夠協助個人預防疾病發生、 促進自我身心健康,其中包含的項目眾多例如疾病資訊、藥物資訊、醫學常識、健康照顧 等方面的資訊。Wilison(2000)認為資訊行為是人類與資訊來源及管道有關的所有行為 之總稱,包含主動和被動的資訊尋求與資訊使用行為。本研究將健康資訊行為定義為預 防疾病發生、促進自我身心健康等健康問題而做出主動和被動的資訊尋求與資訊使用行 為。. 三、健康素養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98)對健康素養的定義為: 「為了促進與維持好的健康 (good health),讓個別公民具備認知與社會工具的能力,進而得以近用、理解與使用資 訊,以達到行動能力。」. 四、健康體位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肥胖、過重、正常與過輕的標準來判定健康體位,其公式為體重 (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 BMI 應維持在 18.5(kg/m2) 及 24(kg/m2)之間。本研究所指的健康體位意旨運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判斷自己 是否屬於健康體重。.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健康素養、健康資訊行為、國小教師健康重視及健康體位議題之相 關文獻,經研究者分析,用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建構、研究工具之發展以及資料分析討 論之參考依據。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健康素養之定義與內涵;第二節為健康資訊 行為;第三節為國小教師健康重視現況;第四節為國民小學健康體位議題之探討。. 第一節 健康素養之定義與內涵 本研究針對健康素養一詞,分別從健康以及素養二詞作分析,進而再對健康素養一 詞做論述,以下分述之。. 一、健康之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1948)對健康的原文定義如下: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中文. 翻譯為「健康不僅是疾病或嬴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 。而在 1990 年世界衛生組織又加上一項內容為「健康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 道德健康四方面皆需健全」 。由此可見,健康是指身體、精神及社會都處於一種完全安寧 的狀態。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是指身體各器官和系統都能夠正常運作;精神健康是指人能 夠認識到自己的潛力、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成效地從事工作,並對其社區作出貢獻; 社會健康是指人能夠與他人和諧共處,並與社會制度和道德觀念相融合(衛生福利部, 2015) 。全人健康概念是由多層面組成的,它需要各層面的融合與相互平衡,是動態連續 的概念,全人健康概念是以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之定義為基礎而建立(林志遠,2007)。 健康是一個多元複雜的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價值觀念的人,對健康可能有不同的理 解與認定,至今學者們仍積極地對於健康提出一個萬全的定義(劉光啟,2014)。 中小學教師的健康需多賦予關注,因教師的健康情形會影響其教學品質與工作效能, 11.

(22) 同時教師多是學生認同、學習與模仿的對象,教師若能有較多的健康促進行為(Health enhancing behaviors)如運動,較少的健康危害行為(Health risk behaviors)如吸菸(劉俐 蓉、姜逸群,2005;魏琦芳、黃毅志,2009) ,對於國小教師來說身心的健康除了影響自 身的生活習慣,更是對於學生有第一線的影響力。教師身體生理上的健康與否,關係到 學生的學習的受益權,教師需有強健的體魄以及良好的身體狀況才能夠給學生最有品質 的教學狀態;教師心理狀態健康與否,關係到教學倫理、職場倫理等,良好的心理狀態, 能順利的與學生、家長、同事做溝通討論;教師的社會健康與否,則是關係到與他人能夠 和和睦相處,有健全的道德觀念,因此教師身心靈的健康是值得重視的。. 二、素養之定義 素養一詞,是一個近期較新的觀念,各領域對於素養的解釋也稍有不同。根據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簡稱 UNESCO)的定義, 「literacy」是指「識別、理解、解釋、創造、運算及使用不同環境下 印刷與書面資料的能力。為涉及個人能夠實現目標、發展知識和潛能,並充分參與社區 及廣大社會的連續學習」 。由此定義可知,現代對「literacy」的定義已超越個人的聽說讀 寫能力,而是著重個人對知識的認知進而實現參與於社會的終身學習能力。 在教育界學習的能力也出現「素養」之觀念,行政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 程綱要總綱提出之核心素養定義為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 知識、能力與態度。 「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 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核心素養能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 動,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 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能力,發揮互助合作及實踐所學, 並能體會生命意義,願意參與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洪 詠善、范信賢,2015) 。過去傳統的學習方式多為讀和寫而已,因此素養傳統定義是指一 個人的「讀和寫的能力」 ,現今人類的知識尋求及知識互動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 讀寫能力沒有辦法涵蓋整個學習過程中所應具備的能力,因此素養一詞在現代已被賦予 12.

(23) 更寬廣的意義。. 三、健康素養之定義與內涵 健康素養在全民健康促進的計畫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涵蓋的範圍不僅是瞭解 醫療知識,更須應用於獲得、理解、處理基本健康資訊與醫療機構溝通,以作出正確的健 康決定以促進健康生活(林純雯,2010) 。人類常要面對眾多複雜的資訊進而做出健康醫 療上的決定,而這些都決定及行為都會關係到每個人的健康素養。例如當我們查看一則 健康資訊時我們必須先評估它的可信度與品質,也要能分析相對風險與利益、計算藥量、 解讀檢查結果、閱讀圖表或搜尋資訊等。以下對健康素養一詞之定義與內涵分述之: (一)健康素養之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1998)認為健康素養是為了促進與維持好的健康(good health) , 讓個別公民具備認知與社會工具的能力,進而得以近用、理解與使用資訊,以達到行動 能力。而在 WHO 提出這樣的觀點之後,隨之增加健康素養仍應包含提高與改善個人與 社區的健康,言下之意即在以建立健康城市與社區為健康素養的終極目標。 美國國家衛生教育標準聯合委員會(1995)的健康素養定義,其內容為「個人獲得、 解釋和了解基本的健康資訊與服務,並將其加以應用以增進健康的能力。」每個人對於 健康資訊的獲得、理解不盡相同,故加以應用增進健康的能力必定也有所差別,因此健 康素養會因為每個人自我求知、自我解釋、自我判斷等多項因素而有所改變。在美國衛 生福利部門(2000)在 Health People 2010 政策報告中也對健康素養有了以下的詮釋︰健 康素養應是民眾具備了取得、解釋與瞭解基本的健康資訊、服務與權利的理解力,進而 能使用這些資訊與服務以達到提高健康的目的。 對健康素養的定義與詮釋可以理解成從對個人健康的關懷開始,進而推展至社區、 城市或整體國家。因此健康素養融入媒體素養的元素,即可成為︰使閱聽人有能力去分 析(analyze) 、評估(evaluate) 、產製(produce)各種媒體健康訊息,進而達到愉快(pleasure) 13.

(24) 使用與溝通(communicate)健康訊息的目的,並有能力近用(access)媒體,以促成整體 健康的社區與媒體的環境(林承宇,2007) 。健康素養不只是個人自身對於健康訊息的讀 寫能力,還包含了其所展現出互動及批判的能力,並善用相關資訊以提升健康狀況(熊 湉,2013) 。健康素養的定義是一直不斷地演變的,從基本的功能性健康素養一直提升到 批判性健康素養,健康素養可以說是一連串的學習、認知;做決定與行為改變的過程(劉 婉柔,2013) 。近期也有學者將健康素養以狹義及廣義來做定義,健康素養以狹義可視為 個人對健康訊息的閱讀能力,在廣義則是個人具備這些能力後,所擁有的溝通技巧及批 判之能力,進而能有自信地運用健康訊息,並作出與健康或醫療有關之適當決策,以維 護或提高健康之目的(吳孟瑤,2017)。 不同領域對於健康素養的演進皆有不同的解釋方式,健康素養的基礎為個人對健康 單方面的訊息認知,而個人對於基礎健康知識理解後進一步展現社會互動甚至自信的擁 有溝通、批評之能力。 (二)健康素養之內涵 Nutbeam(1999)提出健康素養之內涵包含有三:功能性健康素養(functionalhealth literacy)、互動性健康素養(interactive health literacy) 、批判性健康素養(critical health literacy),以下就三項內涵分述之。 功能性健康素養重點在於健康訊息的溝通,對於資訊的表達能力,主要在於傳送健 康風險與健康服務的使用資訊,包括閱讀和書寫能力,被認為是對健康素養狹隘且廣泛 被接受的定義,例如,透過現有的管道,包括個體間隨機交流,或其他隨處可見的媒體等 方式幫助傳遞資訊。 互動性健康素養的意義除了傳送健康風險與健康服務的使用資訊之外,更包含了在 支持性的互動環境中發展出健康照護等技能。換句話說,互動性健康素養更進一步從個 人層次提升到社會層次,是進階的認知與素養,可以積極主動的使用資訊,並從同形式. 14.

(25) 的溝通中衍生訊息含意,且將新的訊息應用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例如,針對特定主題量 身訂定配套的衛教宣傳,加強群體中的自我解決能力及社會團體的支持,最後將各種現 有的溝通管道做一個有效的整合。 批判性健康素養則是提供社會、經濟等方面訊息,經分析之後以選擇出有益健康的 資訊,批判性健康素養在這分類中屬於最高層次,從個人擴及到社會,最後對於訊息的 反思,指的就是當個體達到此層次的時候,可以批判性的分析訊息,並利用這些訊息來 應對生活各種情況,例如:提供各種技術、措施以幫助群體執行與落實預期目標,此外, 加強群體領導與政策制定者之間的溝通,進而幫助群體發展。 從上述三項健康素養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健康素養一開始著重於訊息的表達能力, 包含了閱讀以及書寫,生活上的健康行為例子為:網路上健康資訊文章的傳遞;電視新 聞健康議題的討論等等。再來,開始進階至社會認知的層次,除了單方面的健康資訊傳 遞,進而形成互動行為,生活上的健康行為例子為:教師針對電視新聞報導的健康議題 安排相關的宣導活動,提升學生自我解決的能力。最後,則是對訊息的反思批判,個人或 是社會需要能夠對訊息擁有批判能力,反思訊息的正確性,來幫助自己及社會發展。生 活上的健康行為例子為:當大量的健康資訊出現時,接收訊息者要能夠對這些訊息做判 斷,勇於批判及挑戰假新聞假訊息。對於三層次的健康素養內涵研究者整理成健康素養 內涵三層次表,如表 2-1。 項目. 層次. 對象. 主要內涵說明. 一. 功能性健康素養. 個人. 二. 互動性健康素養. 社會. 傳送健康風險與健康 服務的使用資訊 在支持性的互動環境. 三. 批判性健康素養. 個人-社會 社會-個人. 中發展出健康照護等 技能 經分析之後以選擇出 有益健康的資訊. 表 2-1 健康素養內涵三層次表. 15.

(26) (三) 健康素養之測量方法 透過加強教師與父母的健康素養教育,將能促進幼兒的健康及營養,進而使學生得 應用學校所培育出的健康素養,於自身健康習慣與行為、未來家庭健康,以及健康社區 之形塑(林純雯,2011)。要能真正檢視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健康素養是重要的評量 指標(Ratzen,2001)。正確評估個人健康素養能力,需要有一套適當、有效的測量工 具,才能真正瞭解受測者健康素養的問題,進而依據個人需求提供合適之醫療服務和健 康教育(林錦娟,2013)。 目前國外常使用的評量工具有快速預測成人醫學素養工具(REALM)、大範圍的閱 讀子集成就測驗(WRAT)、Newest Vital Sign 測量工具。快速預測成人醫學素養工具可 以快速判斷出受試者素養的高低,但受限於非英語系之國家;大範圍的閱讀子集成就測 驗效度也高但不適合臨床運用;Newest Vital Sign 測量工具雖簡易但也受限於非英語系 之國家。國內常用的評量工具依據評量方式可分為功能性評量工具與自陳式評量工具。 功能性評量工具有蘇哲能(2007)臺灣健康素養量表及由蔡慈儀、李守義等人(2010)中 文健康識能評估量表,自陳式評量工具有魏米秀等人(2017)中文多面向健康式能量表, 以下分別敘述之。 1. 台灣健康素養量表 台灣第一個本土的健康素養量表在 2008 年由蘇哲能等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 為基礎、北土的健康議題為核心取出一百二十五個與健康知能相關的詞彙,逐一選出 高鑑別度及獨立樣本 t-test,最後選出六十六項健康詞彙,採 Likert scale 5 分法測量民 眾對健康詞彙的瞭解程度,目的在評量成人的健康素養,是一款簡短且易於施測的評 量工具(蘇哲能,2007)。 2. 中文健康識能評估量表 中文健康識能評估量表 (Mandarin Health Literacy Scale, MHLS)是由蔡慈儀、李守義 16.

(27) 等人(2010)所建構,題目是從四個不同面向,包含健康資訊、看診對話、用藥指引、 醫療服務文件四種情境設計。題目考量基本健康資訊及醫療服務、難易度、醫學字彙 及相關概念、閱讀歷程、紙本識讀能力的評量。此量表共 50 題試題,其中有 33 題 為文字閱讀測驗,17 題為數字能力測驗,以年滿 18 歲的 成年人為對象,平均需 20 至 30 分鐘始能完成(李守義等,2012)。 3. 中文多面向健康式能量表 中文多面向健康式能量表(MMHLQ)由魏米秀、王英偉、張美娟、謝至鎠(2017)所 建構,其量表包含五個面向「獲取健康資訊」、「理解健康資訊」、「評估健康資訊」、 「應用健康資訊」及、「溝通與互動」,共 20 題自陳式題目。其量表的可測量健康識 能的多元面向,也符合本土生活經驗及醫療環境,友善填答的自陳式量表、具良好心 理計量特質且長度適中(台灣衛誌 2017;36(6):556-570)。 綜合上述三種國內的健康素養知評量工具可知,台灣健康素養量表著重於健康詞彙的 了解程度,中文健康識能評估量表考量了互動性及批判性去做題組設計,中文多面向健 康式能量表可應用於探討各面向健康適能與健康行為或健康結果的關連(台灣衛誌 2017; 36(6):556-570)。本研究施測對象為國小教師,利用中文多面向健康式能量表可從各分量 表所施測的結果了解教師在各項能力的程度,其量表除了具備評量健康素養外,也可提 供如何增進受試者能力的訊息,因此本研究選定中文多面向健康識能量表作為健康素養 面向之研究工具,詳細施測內容於第三章研究方法與設計中詳細說明。 (四)十二年國教課綱健康與體育領域素養之內涵 健康教育包含教育者自覺地製造機會以利學習者參與在某種形式的溝通設計,其為 提升健康素養的必要條件,健康教育不僅只在訊息的溝通,更關注動機、技能與自信的 激發,進而採取行動以增進健康(劉婉柔,2013) 。綜觀世界發展情勢,諸多先進及鄰近 的國家或地區如澳洲、紐西蘭、中國大陸、日本、瑞典、蘇格蘭等,將「健康教育」與「體. 17.

(28) 育」合併成為同一領域,強調培養學生對於「健康與體育」領域的知識、理解、技能、價 值與態度,課程內容涵蓋個人身心健康與身體發展、健康行為、身體活動、自我及群體管 理的相關的技巧,以達到提升學生的健康與體育素養為課程目標(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 。 課綱的轉變除了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目標的轉化,也同樣的會影響到教師所使用的教學工 具,教學工具應隨著教育目的的不同而改變。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為發展健體領域素 養導向教材編寫提出教材應關注學生的多元性與差異性,教材編寫應融合多元觀點,強 調性別間合作學習與平等互動,若能讓學生在健康或是運動情境解決問題可以獲得健康 促進及運動參與的成就感。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教材編選以「分段能力指標」為 依據,十二年國教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教材編寫根據單元主題對應相關性高的學習內容以 及學習表現,學習內容為學習素材,屬於內容屬性,學習表現為學習的認知、情意、技 能、態度之歷程屬於教學屬性,透過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雙向細目表架構教材的完整性, 如圖 2-3。. 圖 2-1 素養導向教材的轉化 教師應將自己視為轉型的知識份子(歐用生,2003) ,不斷地透過多次的教學經驗累 積以及根據自己對課程的詮釋與判斷來進行修正,隨時注意學生學習歷程的變化及思考 真實情境下的學習方式。在面對新課綱的實行底下,教師要有新的思維才能激起「課程 意識」 ,使課程改革產生個人的意義,並落實於教學實踐中。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 教師若能吸收新的教育思維,並覺知自己的主體性,別只當課程的執行者,而是投注熱 情與使命於教學中,翻轉自己的教學,才能帶起此波改革的真正實踐(邱錦屏,2018)。. 第二節 健康資訊行為. 18.

(29) 現今身處的社會是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因而容易取得任何知識,當大量健康訊息 可以被我們於網路中搜尋取得時,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不容忽視。人們經常在缺乏相關 醫學先備知識時就去解釋這些訊息,在自我診斷及處遇下產生風險。國小教師的健康資 訊行為間接影響到的是學生的健康知識,因此研究者欲了解國小教師健康資訊行為。本 節先針對健康資訊一詞作定義分析,進而再對健康資訊行為,以下分述之。. 一、 健康資訊之定義及內涵 國內外學者對於健康資訊之定義及內涵皆有不同看法,美國健康教育與促進術語聯 合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n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Terminology,2001)將健康 資訊定義為源自可信任來源,且與個人、團體和社區有關的健康議題或憂慮的傳播內容。 而美國醫學圖書館協會之消費者與病人健康資訊部門(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Consumer and Patient Health Information Section, CAPHIS/MLA)則指出消費者健康資訊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on, CHI)是任何讓消費者了解自身健康以及為自身及家人做 與健康有關決定的資訊。在國內健康資訊分為「一般性資訊」與「就醫選擇資訊」 (邱培 源,2002)前者具通俗性、廣泛性與教育性內涵,後者則是民眾進行醫療選擇及決策之資 訊,屬於情境導向之特殊性需求。蘇諠(2001)則是將健康資訊的種類分為五種,分別是 疾病與藥物資訊,例如疾病的病徵、症狀、診斷、治療、癒後與藥物的資訊;適應資訊包 括治療方法的細節、藥物使用、疼痛控制及居家照護等;健康照護及醫學倫理資訊,例如 醫師的資歷、醫師與醫院的評鑑、療養院的選擇、健康照護的支付等健康照護相關問題、 解決醫療糾紛與法律相關問題,例如立遺囑、安樂死等;醫學倫理有關的資訊:保健與預 防資訊:通常以公共圖書館為此類資訊的主要提供場所;身體功能資訊包括解剖學、生理 學與懷孕、性教育及老化資訊等。 健康資訊是人人都需要的重要資訊,舉凡日常的養生保健、醫療新知、疾病控制等 皆與個人健康息息相關,特別是在身體出現問題時,人們對於高度專業性的醫療資訊產 生需求,往往需要藉由適當管道取得健康資訊來協助進行各種相關決策以維持健康。隨 19.

(30) 著大眾傳播媒體的蓬勃發展,醫生不再是唯一的健康資訊傳播者,報章雜誌、文宣書籍 甚至是網路都能提供民眾健康資訊,健康資訊在今日可說是無所不在(廖韋淳、邱立安、 岳修平,2012) 。不同形式的管道及感官的接收方式,都可能影響個人對健康資訊的認知, 進而改變健康決策,意即個人的健康決策,可能會因健康資訊來源的不同而受到影響(李 孟芬,2018)。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關於健康議題的資訊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健康資訊對於大 部份的人來說可能是醫生所提及的、媒體網路所傳播、或是親朋好友口耳相傳等。美國 健康教育與促進術語聯合委員會認為健康資訊著重於個人與社會之間所傳播的健康訊息; 美國醫學圖書館協會之消費者與病人健康資訊部門認為健康資訊為任何關於危害自身或 是家人的健康訊息;邱培源將健康資訊分為兩大類,一為通俗性質的一般性資訊,二為 針對個人化醫療服務的就一選擇資訊;蘇諠則是依據健康資訊屬性進一步分為五大類, 上述研究者對健康資訊的定義皆圍繞在個人、家庭、社會對於健康議題的傳播、參與、決 定等,因此我們可以說健康資訊對於人的生存必定有其重要之處。. 二、 健康資訊行為之內涵 人因為有需求欲望而產生資訊尋求行為。人的一生中存在許多需求,由於需要須被 滿足,就必須對於其資訊有尋求行為,而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能夠被滿足時才是人類 能擁有健康的一大基礎。人應該透過適當的來源與管道獲取健康資訊,加以運用於日常 生活,以了解自我身體狀況並協助進行健康相關決策。 資訊行為是目前一個比較通用的詞彙,用以描述人和資訊的互動,特別是人尋求和 使用資訊的過程與方法。Wilson 提出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資訊尋求行為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資訊檢索行為(information searching behavior)、資訊使 用行為(information use behavior)等四個名詞,資訊行為也可以說是人類行為中與資訊 來源和資訊管道有關的總和,包含了主動積極的資訊尋求以及被動的接收資訊,其中資. 20.

(31) 訊行為內涵應包括資訊需求、促發需求的因素、回應需求的歷程與行動以及影響回應需 求的因素等四部份(Wilson,1997) 。廣義的資訊行為分為內在和外在兩種,內在的資訊 行為即個人內在認知活動,包括:注意、評比和記憶等內在資訊處理(inter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行為;外顯的資訊行為如資訊搜尋(例如:瀏覽、查詢) 、資訊使用(例如: 閱讀、筆記) 、資訊生產(例如:簡報、教學、寫作) 、問題解決(例如:方案選擇、制定 決策)等。資訊行為豐富與否和個人認知能力、外界環境、以及人際網絡的大小有關,透 過學習可以擴展個人的資訊行為,比較明顯的資訊行為例如學習、閱讀、資訊尋求、問題 解決、學習新事物、表達、書寫等(吳美美,2006)。 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以主動資訊尋求與被動資訊獲取兩面向為主(廖韋淳、邱立安、 岳修平,2012) ,健康資訊來源以及分類方式非常多種,以下為不同領域之研究者對於健 康資訊的分類: 健康資訊來源的主要管道分為十二類。分別是醫師、藥師或醫療人員、 電視媒體、 親戚、好友或鄰居之口語資訊、報紙、網路資源、雜誌、圖書館......等。最常使用的管道 按排名依序為:1.醫師、藥師或醫療人員、2.電視媒體、3.好友或鄰居之口語資訊、4.報紙、 5.網路資源、6.雜誌、7.圖書館、8.廣播、9.民間藥局、10.義診人員、11.學校及 12.書店(邱 培源,2002) 。針對人際關係的強弱,可以將人際管道分為關係親密(Strong ties)和關係疏 遠(Weak ties)兩類。結果顯示,關係親密者所提供的資訊較易取得且較貼合消費者的需要, 對消費者的決策也較有影響力;而另一方面,關係疏遠者通常為專業知能相對充分的一 方,反而能提供更多元的資訊,促進資訊跨群體流通,但當消費者有資訊需求時, 比較多 時候會向關係疏遠者尋求(Brown & Reingen,1987) 。在年長讀者常用的資訊來源,分為 三大類。將電視、報紙、雜誌等分為大眾大眾傳播媒體類;將醫療專業人員、朋友、親戚 等分為人際關係類;將網路資源、圖書館分為網路、圖書館與其他資訊服務機構類(高持 平,2007) 。針對嬰兒世代之健康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將其分為人際管道及媒體管 道兩類,在人際管道中依重要程度排序前三名為醫師、護理師及藥劑師,後三名為神職. 21.

(32) 人員/宗教人士、顧問及雇主;媒體管道中依重要程度排序前三名電視、健康圖書、健康 雜誌及手冊,後三名為 line/ 微信/推持、企業/雇主網站及部落格(李明昌,2015) 。針對 40 至 65 歲單身中年婦女的網路健康資訊行為,將健康資訊管道分為:1.電腦網路、2.親朋 友好、3.廣播電視節目、4.醫療專業書籍、5.專業醫護人員、6.報章雜誌及 7.圖書館等七 類。按使用頻率高至低依序為:電腦 網路、親朋友好、專業醫護人員、醫療專業書籍、廣 播電視節目、報章 雜誌、圖書館(陳怡穎,2016)。 上述相關研究對健康資訊來源分類,邱培源(2002)針對研究對象搜集資料之管道分 門別類,而這些資料李明昌(2015)又將其分為人際管道、媒體管道、其他實體管道。 Brown & Reingen(1987)則將人際管道中又可細分關係親近、關係疏遠,關係親近者通 常對資料的來源有影響力;陳怡穎(2016)進一步按使用頻率高至低進行排序媒體管道 則是電視媒體最容易影響;其他實體管道則是根據資訊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第三節 國小教師之健康重視現況 由於健康素養一詞為近幾年才開始多方使用,國內對於國小教師的健康素養研究文 獻較少,大多從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及教師自覺健康來評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 以主動的自我實現為導向,是增進人們加強控制與改善自我健康能力的過程,它也是一 種追求最佳健康的動力,支持人們去改變他們的生活型態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並追求 自我實現與滿足(紀麗卿,2011) ;自覺健康狀況是一種自我評價健康狀況的描述,並能 影響自身健康促進之為,對自我健康狀況的評估,最直接的感受來自自身的身體健康狀 態(洪升呈,2013) 。研究者認為無論是健康促進生活形態或是自覺健康之研究,都與健 康素養的概念有相似之處,皆強調自我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實踐於生活中的行為與 態度,故研究者針對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及教師自覺健康的相關文獻來探究國小教 師對健康之重視。. 一、 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2.

(33)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指引導個人維護或促進健康行為而達到更佳健康狀態的指標 (黃百如,2009)。在 Walker (1987)研究指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含六個層面,分別 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運動行為(exercise)、營養 (nutrition)、人際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壓力處理(stress management)。 在國小教師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文獻中,發現小學教師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簡式量表得分以「自我實現」及「營養」兩層面得分較高, 「運動」與「健康責任」兩層 面得分較低(盧秀蓉,2015) 。此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平時並沒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且在 健康自我照顧方面的執行力是有待加強的,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之養成應特別注意運 動層面及健康責任的部分。 探討教師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研究發現教師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居於 中上程度(紀麗卿,2011),人際支持方面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自我實現、壓力管理、 健康責任及飲食行為,而運動得分最低,依據此研究,紀麗卿(2011)建議幼兒教師能夠 落實健康的飲食行為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以提高教師健康生活型態的執行力。關於 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況,在探討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不同背景 變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況之差異情形之中,其研究結論也與紀麗卿雷同, 研究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層面的得分指標以「人際支持」得分最高,其餘依次為「自 我實現」 、 「營養行為」 、 「壓力處理」 、 「運動行為」 、 「健康責任」 (沈東翰,2010) ;另外發 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因素相關皆達顯著水準,且為正相關。在探討 嘉義縣國小教師人口背景、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及工作滿意度現況及關聯性之 中,其研究發現教師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平均得分 3.71 ,屬於 「中上程度 」 。在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項因素中,飲食為最高,其次為壓力處理、人際支持、健康責任,運 動行為則最低(楊崇義,2016) 。而在國中教師的自覺健康研究方面,彰化縣國中教師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自覺健康狀態與幸福感之關係,並進一步研究分析自覺健康狀態對於 彰化縣國中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間是否有調解效果(黃梅香,2015) 。其中. 23.

(34) 對於健康促進生活的調查中發現彰化縣國中教師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中」程 度表現,就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構面的研究結果而言, 「營養」層面表現最好,最低分為 「健康責任」 ,亦即彰化縣國中教師每天三餐定時定量且會注意均衡飲食,但較少參與個 人健康照顧方面的課程,對於自己的血壓、膽固醇、脈搏等健康狀況較缺乏關注。 上述研究結果為對於教師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文獻,各項研究雖針對的教師 不同,其中包含國小教師、國中教師,但同是教育相關人員工作型態較相似,皆可以做為 參考依據。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五層面排序多以「自我實現」 、 「人際支持」較高,最低分為 「健康責任」及「運動行為」 ,此結果顯示教師對於自我生活狀態是正向肯定的,對生命 的態度保持樂觀積極,另外對於人際關係的建立是保有熱忱,樂於分享與自身相關的事 件;反觀教師所缺乏的健康責任,是相關健康知識的建立以及需要對於自我的健康狀況 需要做定期的檢查,而運動行為上教師的觀念大多是執行力不足,雖知道運動的重要性, 但對於規律的運動習慣大多無法保持。教師為學生重要他人之一,多方的知識訊息皆由 教師傳達,透過教師當種子把重要的健康概念以及健康行為散播去,才能培養學生良好 的生活型態,以奠定孩子優良的健康素養。. 二、 國小教師自覺健康狀態 一個人對於自我的健康情形的認知以及評估及其重要。身體是自己的,身體的任何 生理病痛亦或是心理的不適,均需要利用自我覺察或是自我判斷發現自己的身心健康狀 態。自覺健康狀況乃是個人綜合其主觀、客觀的健康經驗所做的一種概括性的健康描述 (李淑瓊,1985) 。自覺健康狀況是一種評價自身健康狀況的描述,在評量個人的健康狀 態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地位,且有可能影響自我參與健康促進之行為(沈東翰,2010)。 個人的自覺健康狀況容易影響一個人的健康行為,而教師當然也要能夠進行健康狀態覺 察,以促進自我健康。 在教師自覺健康的相關文獻中發現臺北市兩成以上國中教師達到「333」規律運動之. 24.

(35) 門檻,意思也就是顯示每星期運動三次或三次以上且每次運動時間皆超過 30 分鐘者有 21.7%,此結果可得知教師對於運動參與有興趣且願意付出時間行動(劉光啟,2014); 另外也發現教師之中身體質量指數較理想者比肥胖者有更佳之自覺健康狀況,此結果得 知本身維持良好健康體位之教師對於自我的健康狀況也會比較正向樂觀;最後此研究發 現教師的自覺健康狀況與運動參與程度及睡眠品質皆有密切關係,可以知道運動、睡眠 與健康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運動頻率較高者,自我能感到身心健康,而當一個人睡眠 品質優良,甚少有半夜睡不著的情形時,那也代表擁有良好的自覺健康狀態。自覺健康 影響著個人去做增進自我健康的行為,而同樣的擁有健康身心對於自覺健康狀態也是正 向的,而這種的自我評估表現是一持續不斷的動態健康狀況。另外在於彰化縣國中教師 自覺健康狀態現況分析中反映出教師對於自覺健康狀態看法差異不大,對自覺健康狀態 各題項有一致性之看法,在平均數方面數值範圍落在 3.12-3.40 之間,顯示問卷受試者對 於自覺健康狀態持正向看法(黃梅香,2015)。 上述研究結果為對於教師自覺健康狀況的相關文獻,各項研究雖針對的教師不同, 其中包含國小教師、國中教師,但同是教育相關人員工作型態較相似,皆可以做為參考 依據。多項研究皆表示教師的自覺健康狀況多達正向結果,意為教師對於自己的生活是 有意義的,認為生活是充滿挑戰及樂趣,重視自我所擁有的成長及成就。 綜合對於教育人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況的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在健 康素養上除了基本健康知識的知能建立,對於教育人員自我的健康生活是需要培養正向 的認知狀態。教師每天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職場壓力大,加上社會的氛圍以較高的標準 看待教師,為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常常傾向於表現出自己美好的一面而壓抑真實的另 一面;且教師常常忙於教學和照料學生,忽略了檢視自己的身心之健康狀態(黃梅香, 2015) 。國小教師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個人自身與國小學生的健康都有直接之影響,必 須實施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而影響健康行為相關因素非常多,深入探究了解有哪些因素 會影響其實施健康促進行為是非常重要的(沈東翰,2010) 。教師若能保持健康的身心狀. 25.

(36) 態,不但可在「教」與「學」互動歷程中創造良好的教學成效,更可以引領幼兒發展健全 的身心(李新民、陳密桃、謝青曇,2007) 。身為一位教師要能夠對於自我的身心狀態能 夠進行自我覺察,促進健康生活進而提升教學品質,利用正式與非正式課程中給予學生 正確的健康知識以及正向的生活態度,並關注學生健康行為的執行狀況。. 第四節 國民小學健康體位議題之探討 健康體位議題為國人在健康議題中特別關注的範圍,主要因為健康體位能直接讓他 人馬上看出一個人是否健康的第一手資訊。一個人體重過重以及體重過輕都是異常體位, 由於異常體位都容易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以及社會層面的適應不良,因此研究者 認為有需要重視健康教育中的健康體位觀念,無論是孩子或是大人均應該要培養健康行 為及健康體位的觀念以維持正常的體型。以下先對健康體位之定義內涵作說明,再探討 健康體位議題在健康教育課程中之規劃。. 一、. 健康體位之定義及內涵.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以身高與體重計算出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 是常用於評估體位的一項簡易測量指標。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 的平方,如圖 2-2。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 BMI 應維持在 18.5(kg/m2)及 24(kg/m2) 之間,以身體質量指數 BMI 24 為過重切點,BMI 27 為肥胖切點,BMI 18.5 為過瘦切點, 並制定了體位判定標準與級數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 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而過瘦的健康問題,則會 有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猝死等健康問題。臺北市衛生局(2011)健康體位是身體質量指 數或腰圍在正常範圍以內,教育部(2009)健康體位是擁有活躍的生活、健康的體型意識 以及健康的飲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 ,則以身體質量指數來區別體重過重或 是肥胖(BMI 數過高)的人。. 26.

(37) 圖 2-2. BMI 計算方式圖(吳軍葦,2013). 近年,國民健康局積極在宣導什麼是健康體位,並教導怎麼正確計算身體質量指數, 目的是希望民眾可以簡單評估自己的體位,了解自己的體態,進而遠離病害、降低罹患 疾病的風險。身體質量指數雖為最常用來評估健康體位的一項簡易指標,但人體的組成 並不能只針對身高體重兩個部分。人類身體組成包含了水、脂肪、骨骼等,因此在計算體 位時也應該考慮身體中其他成分的比例組成。劉影梅(2003)認為在健康體位的推動上 除了改變學生的生活型態,身心理健康並重外,更要積極地建構一個健康的校園環境, 對於健康體位之概念除了提到身體組成之外,強調身體活動、健康體型意識、飲食習慣, 對健康體位議題提出健康體位金三角觀念(AID, Aid students to fit),如表 2-5。 Aid students to fit-健康體位金三角觀念AID A. 活躍的身體活動 (Active). I. 健康體型意識 (Image). D. 健康飲食習慣 (Diet). 動態活動:強調 333 再升級、210 增加活力。 靜態活動:使用電子產品少於2小時。 建立理解接受體態、優雅自信體態、尊重他人體 態。 強調減脂五蔬果、均衡聰明吃。少油、少糖、少 外食。 表 2-2 健康體位金三角觀念(AID). 健康體位是指理想的身體組成(骨骼重量、組織重量、脂肪重量)與其組成重量的健 康範圍判定。反之,當病態環境造成生理上熱量攝取與消耗兩面失去平衡時,過剩的脂 肪現象,會形成影響人體健康的肥胖;而脂肪過度缺乏,影響生理功能正常運作,造成體 重過輕,兩者亦屬於不健康的體位(林正常,2007) 。人類身體的組成中,人體的骨骼與 組織重量不會有太大變化,但脂肪的重量會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進而間接影響人的體位.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健康及道德議題 (3 小時) • 辨別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對健康造成的 威脅;建議在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時,實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health literacy and risk behavior of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Survey dur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most of consumers understand GM foods and know their negative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2) most of consumers believe GM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美國政府為改善鄉村、偏遠地區的醫療可近性,在 1787 年成立印 地 安 健 康 服 務 部 門 (Indiana Health Service), 為 美 國 原 住 民 (Amer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