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搜尋策略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網路搜尋效能與摘要能力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網路搜尋策略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網路搜尋效能與摘要能力之研究"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教 育 學 系.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與 摘 要 能 力 之 研 究. 網 路 搜 尋 策 略 對 國 中 七 年 級 學 生 網 路 搜 尋 效 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唐淑華. 博士. 網路搜尋策略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網路搜 尋效能與摘要能力之研究. 邱 姫 菁 撰 一 0 四 年 六 月. 研究生:邱姫菁 撰 中華民國一0四年六月.

(2) 誌謝詞 回首當年即將臨盆至考場應試,先生、同事都擔心我可能因緊張而需要緊急送醫的 窘境,到最後口試結束後去生產,透過同事告知即將重當學生的消息,一切似乎還歷歷 在目。到了師大修課期間,面臨著學校工作、照顧家中幼兒及研究所修課的三重壓力, 默默的三年過去了。課程修完了,卻始終沒有提起撰寫論文的計畫,撰寫論文似乎還遙 遙無期。然而心中時時存在著一股無形的壓力,也一直影響著自己的生活。論文未完成 的壓力依然無法因著忙碌生活而消失,甚至只有更加負擔沉重。 但感謝先生不斷提醒自己面對這個丟不掉的壓力,讓自己努力克服時間的問題,靜 下心來面對撰寫論文這件事;也感謝我的孩子在撰寫論文期間,體恤她們的母親無法好 好的陪伴;更感謝好友怡玫在身邊不斷的鼓勵以及實驗課程的協助,使得我撰寫論文的 過程中,獲得許多精神上和實質上的幫助;再者,感謝我的口試委員,永崴老師和新逸 老師給予論文內容撰寫的指導與協助。最後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淑華老師,在論文時間壓 力下,花時間耐著性子陪伴我逐頁修正論文內容。當碰到撰寫困難或是無法解決的部分, 給予了論文點子的發想,激發論文內容的想像,使撰寫論文能繼續走下去。 在修課到論文完成的期間,亦要感謝家妹引領我認識了神,讓我情感上有了寄託。 當我覺得沮喪、難過、徬徨無助時能有情緒出口,並且透過禱告支持我在獨自寫論文過 程中能有信心,能有盼望,繼續堅持的寫完論文。最後這本論文完成不單是只有自己的 實踐,亦同時是許多在過程中曾經幫助過我,關心過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參與這個研 究的可愛學生們一同譜出的,在此一併感謝。. i.

(3) 網路搜尋策略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網路搜尋效能與摘要能力之研究 摘要 國民教育階段學生所必備的基本資訊素養中明白定義,國中學生必須具備能針對問 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並且能清楚理解問題描述,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但是現階段 在教育現場看到學習者在界定問題、蒐集資料、分析資料、歸納、解釋等能力其實是欠 缺的,使得學生在尋求資訊、統整資料的能力無法如預期。本研究經過 11 週的教學, 探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網路搜尋效能、網路資訊摘要能力的顯著性以及其學習態度的變 化。網路搜尋效能依「搜尋時間」和「搜尋成績」兩部分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在「搜 尋時間」方面,實驗並未達顯著效果。而「搜尋成績」的表現,則達到顯著效果。網路 資訊摘要能力部分,則達顯著效果。其中 7 成 1 的受試者表示網路搜尋速度變快;有 5 成的受試者表示在摘要速度上變快。另有 3 成 6 的受試者表示摘要能力可以使他們快速 掌握大綱及重點。除此有 5 成 4 的受試者認為摘要能力可以使他們的報告內容更清晰易 懂。且摘要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受試者運用到其他學習,如畫重點、作筆記和文本閱讀。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將摘要策略導入尋求網路資訊,並輔以摘要輔助工具如心智 繪圖等,能幫助學習者在網路資料篩選、釐清問題核心、呈現尋找內容的效能提升。. 關鍵字:網路資訊搜尋策略、摘要策略、心智繪圖、網路搜尋效能、網路資訊摘要能力.

(4) A Study of Web Information Searching Capability and Summarization Ability with Web Searching Strategies on Seventh-Grade Students Abstract As explicitly defined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blem solving is one essential skill for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not only to propose possible solutions, but also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clearly and determine to solve it. Students in reality, however, lack abilities in defining problems, data collection, data analysis, information induction and explanation. As such, their abilities to seek information and summarize may not be seen as expected. After teaching eleven weeks, the study examine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with respects to efficiency of web searches, skills of summarizing online information, and changes of their learning attitude. Efficiency of web searches includes “searching time” and “searching result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in “searching time”; (2)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arching results”; (3)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mmary skills for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the Web;(4)71% students indicated that their searching time became faster and 50% felt they could summarize more quickly; (5) 35% showed that the skills of summary could help them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overall key points; (6)54% thought that they could present their report more clearly and make it more understandable when equipped with summary skills. Additionally, such skills could also apply to highlighting, note-taking and text reading. This study thus suggested that incorporating strategies of summary into the process of online searching, as well as assisted tools for summary as mind maps, could help students develop skills of evaluating web information and selecting proper one, figuring out the core problem, and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presenting their search results. Keyword: web information search strategies, summarization strategies, mind mapping, web information searching capability, web information summarization ability. iii.

(5) 目次 誌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iv 表次 .................................................................... vi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資訊素養...................................................... 9 第二節 網路資訊搜尋之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摘要教學之相關理論...........................................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4 第三節 研究情境..................................................... 36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工具......................................... 37 第五節 網路搜尋策略之教學設計....................................... 41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7 第一節 網路搜尋策略對學習者在網路資訊搜尋效能之影響................. 47.

(6) 第二節 網路搜尋策略對學習者在網路資訊摘要效能之影響................. 50 第三節 學習者對網路搜尋策略的意見與回饋............................. 55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 63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 ................................................................ 70 中文部分............................................................. 70 英文部分............................................................. 73 附錄 .................................................................... 76.

(7) 表次 表 2-1-1. 資訊素養的特點 ................................................. 10. 表 2-2-1. 網路資訊搜尋過程 ............................................... 15. 表 2-3-1. 摘要策略的教學步驟比較表 ....................................... 22. 表 3-2-1. 樣本取樣分析 ................................................... 33. 表 3-4-1. 協同資訊教師背景資料表 ......................................... 37. 表 3-4-2. 開放式問卷試題 ................................................. 39. 表 3-4-3. 專題簡報的評量準則 ............................................. 40. 表 3-5-1.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課程對表 ..................................... 41. 表 3-5-2. 網路資訊搜尋課程之教學設計 ..................................... 42. 表 4-1-1. 「搜尋時間」及「搜尋成績」的平均數、標準差描述性統計表 ......... 47. 表 4-1-2. 「搜尋時間」回歸斜率同質性分析摘要表 ........................... 48. 表 4-1-3. 「搜尋時間」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 48. 表 4-1-4. 「搜尋成績」回歸斜率同質性分析摘要表 ........................... 49. 表 4-1-5. 「搜尋成績」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 50. 表 4-2-1. 心智繪圖搜尋內容摘要結果 ....................................... 52. 表 4-2-2. 「摘要效能」的平均數、標準差描述性統計表 ....................... 54. 表 4-2-3. 網路資訊摘要效能之回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 54. 表 4-2-4. 網路資訊「摘要效能」之共變數分析檢定摘要表 ..................... 55. 表 4-3-1. 問卷結果-找網路文章關鍵字及摘要 ................................ 56. 表 4-3-2. 學習者認為在「搜尋及摘要速度」上的改變 ......................... 57. 表 4-3-3. 學習者在「摘要搜尋結果」的問卷回饋 ............................. 59. 表 4-3-4. 摘要網路資訊能力的學習遷移類別 ................................. 60. 表 4-3-5. 學習者對於運用搜尋策略及摘要策略的態度 ......................... 61.

(8) 圖次 圖 2-2-1. 網路搜尋資料的策略與步驟 ....................................... 18. 圖 3-1-1. 實驗流程圖 ..................................................... 32. 圖 3-2-1. 研究架構 ....................................................... 34. 圖 3-2-2. 研究流程圖 ..................................................... 35. 圖 3-6-1. 資料蒐集與分析流程圖 ........................................... 44.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每到學校專題製作期間,總會看到或聽到學生出現尋找專題題目方向與找資料方面 的困擾。這樣的情況不僅在學生身上出現,同樣的,也困擾著指導學生的老師們。研究 者看著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樣子,想著可以如何幫助學生?也為此去找了相關文獻,發 現其實在國內已經有了許多是針對如何帶領學生製做專題的相關教學研究(翁蕙琦, 2006;程潔媛,2009;黃郭鍾,2003;葉韻蘋,2009;鄭雅蘋,2005) 。然有了這些研究 結果當作教學依據,那每年帶領七年級學生製作專題研究的老師們,應可以有很多方法 去指導學生順利製作專題研究。何以每年到了專題製作時期,學生還是會在尋找題目方 向或尋找資料時一籌莫展呢?研究者曾經觀察過這一群在做專題研究的學生們,如何去 找尋他們在製作專題時所需資料的經過,學生一開始會先想從圖書館的資料或網路上的 資訊去尋得相關靈感,只是到最後學生卻往往一無所獲。研究者曾問過學生,「你們那. 麼愛上網,即使不從圖書館去找到資料,網路上資料也很多,為什麼你們會找不到,問 題出在哪?」得到的答案是, 「老師……網路上的資料太多了,看也看不完,要交專題報告的時間快到了,只好把找到的資 料通通拼拼貼貼的放在報告裡,最後能交出去就好……」 「我們有在網路中去找資料,但是網路的資料多到不知道要從哪裡找起,更不知道找到的哪一. 種資料是我們可以用在研究報告中的……」,. 從學生對話的內容中研究者發現,學生的這種困擾,其實是欠缺了兩種能力:有效 率的找尋資訊能力和分辨資訊的能力。因此一旦他們要從網路上邊閱讀資訊、邊找可用 的資訊或專題方向時就會產生很多困擾(葉韻蘋,2009;黃郭鍾,2003;楊嘉淵,2009; 鄭雅蘋,2005)。這也顯示出在學校現場帶專題製作的老師們,在指導學生製作專題的 過程中,缺乏了針對學生有效率的找尋資料和分辨資訊的能力之相關教學。因此,研究 者想以資訊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在自己的資訊課程中融入與此能力相關的課程,以培養 學生有效率找出資訊和分辨可用資訊的基本能力。 在資訊課程中培養學生有效率的取得資訊,辨別資訊來源的差別與找出資訊的重點, 並讓所蒐尋到的資訊正確被呈現出來的這些能力,正是資訊素養中所訴求的核心概念。 近來英國、加拿大、美國、芬蘭、日本、香港等許多國家都已正視到資訊素養的重要性, 1.

(10) 也紛紛地把資訊素養教育納入各國的教育重點之一,台灣也早在 2008 年由教育部公布 「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中提到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資訊的觀 念和態度為目標,讓學生面對豐富多元的網路資訊能判斷思考,具有主體意志、獨立思 考的能力。該單位也提到當要落實資訊教育,就必須要徹底透過現行教育體系中的課程 實施來推動。其中明確地將資訊教育規劃為一個議題課程,建議中小學階段的學校單位, 能以跨領域的方式,融入各科與彈性課程時間之中施行教學(教育部,2002)。而國中 的資訊教育屬彈性課程之一,但研究者反思在學校進行的資訊課程,其實大半時間是以 1. 製作網頁部落格或電腦軟體操作等的「資訊科技技能」教學內容為主, 與教育部所制定 的「國中小九年一貫能力指標」中針對「資訊教育」所提的課程目標並不完全相符。其 中該目標內容裡,建議在教育現場進行資訊教育的教學者,能夠在資訊課中培養學生,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邏輯思維的習慣,以有效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教育部, 2003) 。且 2008 年公布的「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中也提出資訊教育應讓學生 能應用資訊科技,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與生活能力(教育部,2008)。因此 真正九年一貫中的資訊教育,應是讓學生們能夠視資訊科技為輔助或解決生活上所面臨 問題或困難的工具(洪瑀捷,2007;黃麗蓉,2002) 。只是在實際教學現場的資訊課中, 卻多以讓學生應用、熟悉「資訊科技技能」的教學為主軸。反思形成這中間落差的問題, 若能要在電腦課實施資訊素養教育,培養學生能運用科技進行對資訊的分析與批判能力, 那麼課程應該如何設計和進行? 貳、研究動機 處於網路世代的學生,很多資訊或知識來源已多從網路習到(O'Sullivan & Scott, 2000; Heil,2005) 。當從網路搜尋後,學生面對了豐富多元的資訊內容,他們會如何決 定資訊的保留?又如何去使用這些資訊,使這些資訊變成不僅合適且是有用的資訊。便 成了現今國中生,在這個網路部落格、留言板或網路社群,可以隨心所欲發表己見的時 代裡,所要深思的問題。2008 年台灣富邦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中指出,這 些處在螢幕世代(screen generation)的國中生,每天雖然都接收到無數的媒介文本 訊息,但在主流學校教育或相關單位卻少有資源提供,如何去引導學生理解、判讀這些 訊息的實施課程或實徵研究(吳政峰,2008;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基於此原因之. 1. 教育部頒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分段能力指標中提出資訊教育能力包括:(1)資訊科技概念的認 知、 (2)資訊科技的使用、 (3)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4)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 (5)資訊科技與人 類社會。指標中多所強調資訊教育應將「資訊技能」的學習靈活運用於教學過程中。 2.

(11) 一,而引發研究者想在資訊課程中,透過網路資訊搜尋策略教學,設計相關課程。引導 學生從判斷問題核心概念、搜尋資訊、摘要資訊過程,改變學生的思考的方法,以解決 教育現場中被忽視的資訊素養教育。 再者,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青少年花在網路上閱讀的時間是越來越多,且這個現 象是中外各國的青少年皆然(鄭美珍,2010) 。根據《親子天下》雜誌在 2010 年的最新 調查顯示有三成八的國中生會每天花一小時以上的時間上網(陳雅惠,2010)。其中部 分的國中生上網所做的活動,是在網路上閱讀如九把刀、橘子、御我等作家所分享的作 2. 品。 然而國中生在網路上閱讀的這個方式,研究者從某些觀點看來是擔憂的。因為在網 路上閱讀文章雖說也係屬另一種的閱讀形式(林珊如,2010),但是網路上的文章,往 往會有些對於國中生是不合宜、或沒有助益的資訊內容。一旦國中生閱讀到這些資訊內 容時,是否能有能力去做判斷、分析這些網路文章內容真偽,是否能清楚了解到該文章 的核心概念,令人好奇。而除了閱讀網路文章的網路行為外,Haycock(2000)也指出 現今學生面對問題時,會立即想到從網路去搜尋解決方法或找答案。且會先從具商業性 質的網站去進行搜尋(如 Yahoo 知識家、Google),捨棄從圖書館翻書找資料或到可信 度的較高的資料庫網站去搜尋資訊。探究其原因發現他們覺得到圖書館翻書找資料或到 可 信 度 的 較 高 的 資 料庫 網 站 去 搜 尋 資 料 ,很 浪 費 時 間 又 得 不 到太 多 成 就 感 所 致 (O'Sullivan & Scott, 2000; Heil, 2005)。但反觀這些具商業性質網站所傳遞的訊 息背後往往可能夾帶著商業利益或某些目的存在,學生們所找到的資訊並不一定是正確。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要如何去分析、評估網站傳達出的資訊內容是否為自己所需, 是否值得資訊擷取。針對上面可能造成學習者誤解的網站資訊,以往研究者資訊教學中, 已有教學生如何判斷網站來源,以及各種網域下的網站內容可能所代表意義的相關課程 教學。本次研究雖透過網路資訊搜尋策略的實施,探討網路搜尋效能與網路資訊摘要能 力的影響,但也將引導學習者在搜尋過程應持續判斷資訊來源,以利精確資料產生。 運用資訊科技對於新世代的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學生而言,3是輕而易舉 2. 根據天下雜誌調查中心在「2010 年國中生閱讀」調查中顯示出,國中生最愛的書前三名均為翻譯小 說,但問到作者,還是台灣的作者最受歡迎。而前十名最愛的作者中,有七位都是本土作家,包括大 人們可能不熟悉的九把刀、橘子、御我等。 3 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一詞,首先是由 Marc Prensky 在 2001 年所發表的論文中提出,指的是者 一群新的學生會花全部的時間在諸如電腦、電玩、數位音樂撥放器、手機以及其他數位時代下的玩具 或工具,且使用這些電子產品就像呼吸一樣的自然,他們的學習方式是多管道、平行思考(parallel process)、多工(multi-task)、重影音輕文字、超連結、非線性、多人互動、及時、樂區、瞬間滿 足、機動應變。。(Gregor, E. K.,Terry, S. J.,Anna, C.,Kathleen, G.和 Krause, K.-L.,2008; 黃雅貴,2011) 3.

(12) 的。他們不用被不斷教導如何去使用這些資訊科技,反而應該要在課堂中被教導如何運 用這些資訊科技來解決問題、改善學習。其中首要的學習課題是,學生如何去閱讀資訊, 在以往我們是藉由平面紙張的閱讀來累積知識,但隨著網路與電子載具(如 3G 手機、 平板電腦等)的新媒體出現後,人們的閱讀行為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所謂的閱讀已 不再只侷限於印刷文字的閱讀,還廣義的包含了運用資訊科技工具來有效地解讀網路媒 體資訊(Ba, Tally, & Tsikalas, 2002)。也正因為人類的閱讀行為逐漸改變,林珊如 就主張,學生需要被培養出另一種新的閱讀力,而這新的閱讀能力就包含:對資訊的搜 尋、判斷、選擇、分享與運用網路閱讀媒材(林珊如,2010)。而此次研究者的研究欲 藉由教學課程的實施,來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在網路資訊搜尋效能與摘要能力,使學生 能在最後學得對資訊的搜尋、判斷、選擇與運用網路資訊等能力。 在閱讀上,不論是傳統式或是網路上的閱讀,其閱讀策略是可以互用的,如摘要策 略與找尋文章關鍵字等(謝孟璋,2008)。當研究者試著要透過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網路 資訊搜尋能力,思索到的是,學生如何在廣大的網路世界中,看出文章的端倪,統整出 其中的相關概念呢?其實透過閱讀的摘要策略運用以及關鍵字的提取,可以幫助學習者 快速掌握重點。且當進行關鍵字教學活動前,也可以就學生的文章摘要能力做了解,讓 實驗組控制組的受試者先製作專題簡報,從其中了解兩組受試者的網路資訊的摘要能力。 當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做文章摘要時,就能對文章找出合宜的關鍵字,便可以在從網路上 找尋更多與關鍵字相關的資訊與概念(謝孟璋,2008)。從一個概念再去快速的延伸出 更多相關概念的方式,是數位原民們(digital natives)在進行網路資訊閱讀的大多 數行為。隨著超連結作跳躍式閱讀(林珊如,2010),學生們在網路閱讀環境便會隨時 隨地都處於多元且複雜的網路資訊中(Fahser-Herro & Steinkuehler, 2010)。也因如 何,更凸顯出學生得擁有文章摘要的能力。尤其網路閱讀是分秒必爭的,當學生有能力 快速的找到文章所表達的重點,選擇出適用的資訊,這對國中生也是一種重要閱讀能力 的培養(林青麗,2008;謝孟璋,2008)。 且研究者的研究場域裡,因每年學校的行政考量,會要求全體七年級學生必須參與 科展或專題的研究。但在上述與學生的對話裡可看出,學生在製作專題的過程中,其實 缺乏了尋求資訊和判別有用資訊的能力,因此若能經由此次資訊課的教學研究中,培養 出在製作專題時的相關能力,想必能使學生在參加製作專題時的信心大增(許雅君, 2013) 。. 4.

(13) 綜上所述,研究者欲運用網路資訊為媒介,來培養學生網路搜尋效能和文章摘要的 能力。讓學生能透過對網路呈現的資訊做出適切的區別、辨別真實、理性判斷及獨立思 考。並透過繪製心智繪圖的過程引發學生思考問題,進而建構真實核心概念結果。亦使 學生在數位閱讀環境中具備真正近似批判性及多元性的思考態度,建立出國中學生的資 訊素養能力,並將此資訊素養能力運用於無論是學科知識或生活問題解決。同時也一併 解決每年學生或指導老師在製作專題研究時,所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透過網路資訊搜尋策略的實施,以瞭解學習者網路資訊搜尋的效能。 二、藉由網路資訊搜尋策略的運用,以瞭解學習者網路資訊摘要的能力。 三、瞭解學習者對網路資訊搜尋策略實施的意見與回饋。 貳、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 一、實施網路搜尋策略對學習者的網路資訊搜尋效能之影響為何? 二、實施網路搜尋策略對學習者的網路資訊摘要能力之影響為何? 三、實施網路資訊搜尋策略對學習者的學習之助益性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林炎瑩(2003)在其研究指出學校規模大小其實會影響國中學生的電腦素養,而 本校雖屬於大型學校,但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時間因素下,為求得更實際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壹、研究者藉由前、後測的簡報作品呈現,了解作品中使用關鍵字和主題概念的情形, 而簡報製作的技巧運用和版面美編不在評量的討論範圍。 貳、研究者將選擇七年級做相關教學研究,研究的場域也僅限於研究者的資訊課。 參、本校各年級平均學生數約 700 人,一班的人數約 30 人。係考量研究者研究場域無 5.

(14) 法作到隨機抽樣隨機抽派樣本的原則。因此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方法,從 教學者的任教的班級,選擇實驗組和對照組各一班作為受試樣本。 肆、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來研究本實驗所假設的問題,是否能因教學方法的差異,影響學 生在資訊搜尋方面的行為表現。此次實驗研究含前、後測共 11 堂課,實驗時間從 在 103 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段考後至第二次段考後。研究過程中以臺北市教育 局敦聘專家學者所命題的網路競賽題目為受試者的實驗工具。實驗的自變項為網 路搜尋策略教學,依變項為學習者網路資訊搜尋效能以及網路資訊摘要能力的改 變。在實驗的過程中,將 Wh_Question 的問題分類法及心智繪圖工具的使用列為 控制變項,不在本研究的實驗變項內。 伍、網路搜尋時間的計算,因本實驗採用 Google 表單的互動方式來收集受試者的回應 答案。但在搜尋過程中可能會因學習者從看到題目到答案提取繳交,因其開始作答 時間是由受試者自行填寫,而造成時間誤差,因此研究中僅能作到受試者繳交答案 的系統時間與開始作答時間的總作答時間計算。至於若要進一步探討受試者依不 同類型問題在網路搜尋時間的搜尋效能表現,則需要更精確的系統設計或儀器測 量之。 陸、研究倫理的限制:本實驗僅就實驗組進行網路資訊搜尋策略教學,其餘任教班級並 未實施。考量研究倫理的問題,研究者在學期暑假期間(7 月 27 日至 8 月 21 日) , 會利用 3 節課的時間,針對研究者的其他 11 個班級學生進行網路資訊搜尋策略的 教學課程。.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網路資訊搜尋效能 本研究探討學習者在接受不同的教學方法後,網路資訊搜尋的效能的影響。因此會 就「搜尋時間」及「搜尋成績」兩個部分作探討。其中以受試者搜尋資料從開始作答到 結束作答的時間為搜尋時間的資料。並考量受試者在網路查資料比賽試題中,所作答的 答案正確率,探究受試者的網路資訊搜尋效能,計算方式如下所示。其中受試者的答案 評量,將依臺北市教育局的網路查資料比賽試題參考答案作為評量依據。 6.

(15) 搜尋時間=繳交答案時間-開始作答時間 100 搜尋成績=. 總題數. X 答對題數. 貳、摘要能力 本研究的摘要能力包含兩部分,首先指學習者從專題簡報中,所獲得的評量級數分 數,當該專題簡報的評量級數越高,表示該摘要效率越高,摘要能力越佳。其中,每位 受試者的級數分數,是由三位教師所評量的級數成績計算平均數,形成最後的受試者摘 要效能成績。其專題簡報的評量準則詳見表 3-4-3。因專題簡報的內容時而會加入學習 者的意見,因此採用級分評量方式。此外,為了解學習者在摘要能力歷程性的量化數據, 本研究受試者在針對統整網路資訊的過程中繪製心智繪圖,以評量其摘要效率。故以下 列的公式評量實驗組受試者在心智繪圖上摘要表現的成績。 概念圖中所列的重要關鍵字詞總數 心智繪圖比率= 概念圖中所列的重要關鍵字詞數+概念圖中所列的非重要關鍵詞數 教學者從心智繪圖表中,找出答案內容的關鍵字詞與非關鍵字詞,討論實驗組受 試者在運用心智繪圖時,搜尋結果中摘要重要關鍵詞與重要關鍵詞及非關鍵詞之和的比 例之表現。當受試者的心智繪圖分數的比例越高,代表受試者的摘要能力越好。此外, 心智繪圖工具對於受試者摘要能力的影響,會以非正式的訪談方式來瞭解其影響,不再 此評量方式內探討。. 7.

(16)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的議題最早是在 1970 年代開始,隨著網路資訊的快速發展,資訊素養的 相關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且討論範圍從資訊科技的使用,到網路資訊的善用和網路相關 衍生議題如網路的力量、網路謠言、網路禮儀等均有相關研究討論(Rader, 2002;林 菁,2012) 。而媒體素養的議題最早始於 1930 年代,受到電影與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 體的快速發展對社會產生衝擊,以及傳播學這個研究範疇形成之影響,是傳播學者研究 的一個重要議題。且也有許多文獻將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一同討論,因此本節將依媒體 素養再定義資訊素養以及資訊素養教育討論。 壹、媒體素養的再定義 一、資訊素養的定義 在資訊科技和網路尚未普及之前,媒體素養泛指對傳統媒體(電視、報章雜誌)的 所相對應的能力。現在的媒體素養含有對資訊科技、網路媒體等相對應能力,因此有學 者把這種重新定義過的媒體素養稱之為新素養(New Literacy),且認為新素養的能力 應該要包含能在龐大的資訊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作轉化的能力(引自 Fahser-Herro & Steinkuehler, 2010) 。而資訊的定義百來種,其中ㄧ種便指資訊即媒體,在 Brunner 與 Tally(1999)媒體素養的定義中,亦提及資訊素養的內容。故以使用資訊媒體的角 度來定義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資訊素養可依範圍和過程被分為兩類定義,就範圍來說,林菁(2011)把資訊素養 分為圖書館素養、圖像媒體素養及電腦網路素養等三個範疇。林宇玲(2008)則把資訊 素養包含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及網路素養等。除此若將資訊素養定義在資訊 的處理過程中,吳美美(2004)認為資訊素養 (Information Literacy, IL)是有效 率發現自己的資訊需要、尋找資訊、判斷和呈現資訊,以及使用資訊的能力。林宇玲(2008) 則將其定義為學習者除了具備基本的讀、寫和運算能力外,也需了解資訊的不同種類與 內涵,並能利用資訊科技去檢索、處理與評估資訊。而 Leu, Kinzer, Coiro 和 Cammack 9.

(18) (2004)指出,網路素養是確認重要問題、定位資訊、批判性的評估資料的可用性、綜 合相關資訊回應問題與他人針對回應做及時的溝通(引自 Henry,2006) ,其實這與資訊 素養處理過程定義相似。因此,研究者將在本研究中將網路素養亦視為資訊素養的一種。 二、資訊素養的重要性 美國早在 1974 年 Zurkouski 便提出資訊素養觀念,並主張資訊素養是各類「知識 素養」基礎,不僅從事學術研究的專家需要,其他各種行業更是需要此項能力,來提昇 工作服務的品質與效能,也是邁向資訊化社會生活的要件之一(吳美美,2004;楊仁興, 2001) 。近來許多國家也把資訊素養列為二十一世紀媒體教育(Media Education)的重 點之一,目的不外乎就是要從小培養人民正面使用電腦網路及辨別數位內容的能力,降 低其可能的負面危害,提升其正面的效益(姜如珮、陳奕宏,2008)。陳芳哲、簡志成 (2009)也認為資訊素養是能讓人利用電腦、網路等資訊系統,面對資訊超載的困境, 從大量資訊中,找尋到有用的資料並藉以解決問題,達到有效判斷與決策的目的,最後 將資訊轉換成知識。Stern (2002)指出擁有資訊素養是無論身處在在工作,家庭和教 育環境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環境中,都可以去擷取、評估、組織及使用資訊來學習、 解決問題或訂定決策的能力,並且擁有反思和批判的能力。田芳華(2005)更認為資訊 素養在資訊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可使人知道何時需要資訊,能有效找尋、評估和利用 資訊的能力,並此當作終身學習的基礎。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我國資訊教育的課程目 標之一,教導學習者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求合適的網路資源,並讓學習者能習 得界定問題、蒐集資料、分析資料、歸納、解釋等方法,以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指標與 資訊素養的涵養是一致的,也認為此能力應該在資訊教育的課程中被實現。下表 2-1-1 是以具有資訊素養的過程定義,而整理其資訊素養的特點。 表 2-1-1. 資訊素養的特點. 作者 Paul Zurkowski. 年代. 特點 是各類「知識素養」之基礎,可提昇工作服務的品質與效. 1970 能,邁向資訊化社會生活。 (續下表) 10.

(19) 表 2-1-1 作者. 資訊素養的特點(續) 年代. 特點 無論處在工作,家庭和教育環境的正式和非正式學習環境. Stern. 2002 中,都可以運用擷取、評估、組織及使用資訊來學習、解 決問題或訂定決策的能力,並擁有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個人可以知道在資訊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何時需要資. 田芳華. 2005 訊,並有效找尋、評估、和利用資訊。. 可以培養正面使用電腦網路及辨別數位內容的能力,降低 姜如珮及陳 2008 奕宏 其可能的負面危害,提升其正面的效益。 利用電腦、網路等資訊系統,以面對資訊超載的困境,從 陳芳哲及簡 2009 大量資訊中,找尋到有用的資料並藉以解決問題,達到有 志成 效判斷與決策的目的,最後資訊轉換成知識。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現在的孩子讀寫能力其實已經足夠,但對於每天所接觸到的多元網路資訊,卻是缺 乏如上表所整理出來得資訊素養能力。且從文獻探討中知道這能力養成是面對巨量資料 所必須有的技能。是此,研究者想要試著藉由資訊素養課程的實施,去培養學生能形成 運用資訊、分析評估與組織資訊的能力。 貳、資訊素養教育 吳美美(2004)認為不論資訊素養和媒體素養,所重視的都是應用資訊傳播科技以 培養基本學習能力。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重點是在培養學生能有效率發現自己的資訊需要、 尋找資訊、判斷、擷取資訊和呈現資訊等。以培養學生的網路搜尋效能及摘要網路資訊 的能力,從資訊素養的重要性得知,欲培養學習者有此素養能力,得從教育開始。以下 便就資訊素養教育的定義及資訊素養教育在我國的實施情形作探討。 一、資訊素養教育定義 Rader 和 Coons(1992)認為一個有資訊素養的人,應具備七種相關的特質和技能, 包括(1)能在資訊和科技的環境中有效的學習;(2)在自由民主的社會中經營有生產 11.

(20) 力、健康和滿意的生活; (3)在迅捷的社會中有效率地工作; (4)能克服各種挑戰; (5) 能有效地利用資訊; (6)能夠利用書寫和電腦等工具從事工作; (7)掌握研究方法和學 習的技能。簡言之,「有資訊素養的人」是一個知道如何在資訊社會中實踐終生學習的 人(引自吳美美,2004)。而資訊素養的內涵實為資訊素養教育的參考依據,因此吳美 美(2004)提出資訊素養教育應以建構個人的學習能力為主,包括能確認資訊需求、尋 獲、評估呈現和使用資訊等和研究過程有關的能力。且為啟發和思考的知識建構教育, 以及資訊科技能力的養成教育。除此資訊素養教育也應是要讓學習者能運用資訊、分析 資訊,進而改變或擴展他們經驗的能力的一種學習歷程(Stern,2002)。 若欲培養個人接收資訊能力以及自學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亦可透過所謂的大 六技能 (Big Six)的策略,來進行資訊素養教育。大六技能包含工作定義、資訊尋找 策 略 、 獲 取 資 訊 、 使 用 資 訊 、 統 整 資 訊 以 及 評 估 等 六 個 過 程 ( Eisenberg & Berkowitz,1999)。賴苑玲(2011)指出 Big Six 技能是另一種資訊尋求模式也是對資 訊素養的處理途徑,可以幫助學習者獲得資訊素養,將資訊成功的應用於批判性思考與 解決問題。因大六技能與資訊素養內涵相近,因此常被用於資訊素養教育上。 二、資訊素養教育的研究 資訊素養既為許多國家所重視,也將資訊素養標準納入課程之中。台灣早期的資訊 素養教育雖偏重於圖書館利用教育的研究,近來隨著資訊的多元化及資訊科技的普及, 資訊素養教育不再僅侷限於圖書館的利用教育也擴及至電腦資訊部分。也因大六技能 (Big Six)的教學策略可視為資訊素養教育的範疇,因此國內有許多研究會針對大六 教學法(Big Six)在教學上的應用作探討。像是在國內最常被用來當作專題教學依據 的往往是採取大六技能取向(黃郭鍾,2003;葉韻蘋,2009;鄭雅蘋,2005)。此外還 有使用大六教學法(Big Six)在資訊搜尋的方面,如陳書民(2006)的研究中,其結 果顯示大六教學法雖是有系統的教學方法,但運用在資料的搜尋策略下,學童是欠缺擷 取資訊能力,且該研究也發現,如果要順利的進行大六技能的六個步驟,學生必須先進 行概念圖、網站評選、摘要等學習工具訓練。另在林青麗(2008)的網路搜尋策略中, 也是依據大六技能發展出一套網路資訊搜尋的教學策略。據此,研究者將會在資訊素養 12.

(21) 教育基礎下,參考大六技能處理步驟,設計出一套適用於國中七年級學生的網路資訊搜 尋策略。. 第二節. 網路資訊搜尋之相關研究. 在研究現場觀察到,當學生使用搜尋引擎尋找資料,常會出現以下一些情況,如使 用搜尋引擎尋找資料,學生看這些搜尋引擎所臚列出的許多結果方式,往往是先從臚列 出來的第一條資料結果開始看起。隨後學生可能就會發現了這樣的情形很浪費時間,根 本無法一一把資料看完。除此之外,研究者也觀察到,有些學生雖然會去運用簡單的關 鍵字做搜尋資料,即使縮小了搜尋範圍,但卻往往因為網頁的超連結(Hyperlink)特 性,學生們又再度從搜尋的網頁往外連結到一個又一個的網頁,最後結果便是常常迷失 在茫茫“網海”中(Guinee, Eagleton, & Hall, 2003; Henry,2006)。因此研究者認 為,處於數位時代的原民學生,似乎已經不大需要針對新科技去學習如何讀、寫的功能 (林宇玲,2008)。而是需要培養學生能在網路上有效率的搜尋資訊和找出有用資訊的 能力。本節就學習者在網路資訊尋求的流程、網路搜尋策略和模式以及網路搜尋策略在 教學現況研究做逐一探討。 壹、網路資訊搜尋過程 一、資訊搜尋的定義 資訊的搜尋被認為是「人類的一種經營方式,且希望有目的去改變目前知識狀態」 的行為(Marchionini,1995)。而林青麗、鄭承昌、孫宜旺及黃郁涵(2008)指出資訊 搜尋係指學習者從圖書館、紙本圖書、電子資源、網際網路等多方種管道中尋找自己的 目標資料。在本研究中,則將資訊搜尋限制於透過網際網路為媒介,以取得所需資訊。 二、資訊搜尋過程 Marchionini(1995)指出一個完整資訊搜尋的流程應分為八個步驟,1.資訊問題 之辨別與認同(Recognize and accept an information problem)。2.問題之定義與了 解(Define and understand the problem)。3.選擇搜尋系統(Choose a search system)。4.提問(Formulate a query)。5.執行搜尋(Execute search)。6.檢視結果. 13.

(22) (Examine results)。7.摘錄資訊(Extract Information)。8.反思、重複、停止 (Reflect/iterate/stop)。Ackerman 與 Hartman (2005)則針對Marchionini八個步 驟仔細再加以研究,細分為十個基本步驟:1.確認搜尋的重要概念。2.選擇敘述這些概 念的關鍵字。3.判斷是否有同義字或相關項目或其他不同的關鍵字應該涵蓋在其中。4. 決定應用哪一種的搜尋特徵,如截斷法、鄰近法或布林值等。5.選擇搜尋引擎。6.閱讀 搜尋引擎主網頁的教學,如「協助」、「進階搜尋」、「常見問題Q&A」等。7.產生適合搜 尋引擎的語詞。8.評估結果,如有多少提示回覆?這些結果與搜尋相關嗎? 9.必要時修 正搜尋方式,回到步驟2~4。10.以不同的搜尋引擎嘗試相同的搜尋方式,進行步驟5~9 (引自許意苹,2007:31)。 綜合上述學者所提出的資訊搜尋流程與策略,其實發現在網路搜尋過程中是動態, 使用者得隨著系統給予的回饋進一步修正操作的內容。因此在Marchionini與Ackerman 的資訊搜尋流程與策略中,便提出網路搜尋的步驟均不是單一線性的流程,而是按回饋 不斷修正的步驟。 三、網路資訊搜尋流程 在林青麗(2009)的研究中根據Eisenberg 和 Berkowitz的大六技能、Kuhlthau、 Grover和Enochsson的資訊搜尋策略,定義出網路資訊搜尋過程的流程為:定義任務、進 行搜尋、整理資訊、評鑑與應用,其整理如表2-1-1。而Henry(2006)亦應用了Eisenberg 和 Berkowitz的大六技能模式來加以詮釋網路資訊搜尋過程,發展出六個步驟,簡稱為 SEARCH,該六個步驟為:設定搜尋目的(Set a purpose for searching.)、使用有效 的搜尋策略(Employ effective search strategies.)、分析搜尋引擎回傳的結果 (Analyze search-engine results.)、批判性的閱讀和綜合資訊(Read critically and synthesize information.)、引用資訊來源(Citing sources)和搜尋過程是如何 成功的(How successful was your search?)。. 14.

(23) 表 2-2-1. 網路資訊搜尋過程. Eisenberg 和 Berkowitz. Kuhlthau. Grover. Enochsson. 林青麗等. 1990. 1991. 1993. 2005. 2009. 開始. 察覺需求. 訂定目標. 定義任務. 定義任務 ●定義問題 ●確認問題的資訊需求 資訊搜尋策略 ●確定可能資訊來源的範 ●評估不同的可能資訊來源來. 決定行動 選擇 搜尋策略. 科技知識. 確認其重要性. 進行搜尋. 找出資訊 ●確定資訊來源. 資訊尋求的方法 探索. 搜尋行為. ●從來源資訊裡找到訊息。. 搜尋引擎的使用. 使用資訊 ●閱覽來源資訊(例如:讀、聽、 瀏覽). 重點陳述. 整理資訊. ●從資訊中選出有用的訊息 綜合. 收集. ●從找來的多樣來源資訊裡組 織訊息. 評鑑 呈現. ●呈現訊息. 評鑑與應 用. 評鑑 ●判斷結果是否有效. 整合. ●判斷資訊問題解決過程是否. 評論. 有效率 記憶 利用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青麗(2009:25) 依據綜合上表及 Henry 的 SEARCH 網路資訊搜尋過程理論,研究者將以此網路搜尋 15.

(24) 過程為基礎,進行網路搜尋策略的教學設計與實驗。 貳、網路資訊搜尋的教學策略 已知網路資訊搜尋的流程後,需再進一步了解網路資訊搜尋在教學上相關的策略進 而妥善運用於教學現場。 一、國內學者建議之教學策略 有些學者認為網路資訊搜尋教學策略除了擬定搜尋策略外,也需將評估資源納入教 學方法之中。如國內謝寶煖(2004)提出指導學生搜尋資料的方法如下: (一)擬定策略:1.釐清主題;2.分析需求;3.慎選搜尋工具;4.收斂搜尋策略。 (二)強化搜尋結果:1.善用站內檢索;2.從 URL 中找到網站的首頁;3.變化 http 為 ftp 或找到更多資料;4.儲存查詢策略或網路書籤。 (三)評估網路資源:1.查看 URL 確定網站內容範圍與國家區域;2.判斷網站與網頁內 容;3.評估網路資訊品質;4.查看網站評估。 二、國外學者建議之教學策略 Jonassen(2000)針對網路上獲得的內容,建議教師分成七個步驟,有效率的指導 學生搜尋網路資訊。該七個步驟分別為:擬定計畫、使用工具或策略來搜尋網際網路、 評鑑資訊的可用度、使用第二手資料來源、批判評鑑資訊、蒐集並使用所搜尋到的資訊、 及學生對搜尋學習活動的自我反省(引自許意苹,2007)。 而 Howe(2002)則認為在教導學生搜尋資訊時,因應可能臨到的資訊搜尋問題, 發展出七個教學步驟與策略: (一) 選擇研究的主題及運用相關的搜尋項目(Select a research topic and generate related search terms):如同義字、縮小或擴大搜尋項目範圍等。 (二) 選擇適合主題的資料庫及所需資源的類型(Select an appropriate database for the topic and type of resource needed):如線上資料庫的運用。 (三) 制定搜尋策略及文字陳述(Develop search strategies and statements):如 主題詞、關鍵字及分類式等搜尋方式。 (四) 檢索及評估搜尋的結果(Retrieve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e search) : 16.

(25) 資訊回溯率(recall)及精確率(precision ratio)兩種方式來評估搜索。 (五) 修正搜尋來改進結果(Modify the search to improve the results):可以使 用布林搜尋來改進搜尋結果。 (六) 評估引用的檢索與選擇的資源(Evaluate the citations retrieved and select resources to be consulted) :透過文章中的權威性、範圍、深度、流通性和相 關性等方式來評估資源。 (七) 引用資源及評估結果(Cite and evaluate the resources consulted):用自 己的話寫出摘要或是評估過後資源的重要概念(引自Howe,2002)。 除此,在使用文字進入搜尋引擎做資料搜尋時,Eagleton 和 Guinee (2002)也 提出相關的建議來增加學生能成功地從網路上尋得資料效能,其建議羅列如下(引自 Henry,2006): (一)具體化(specific)—縮小主題的焦點。 (二)精確化(exact)—使用一些希望能找到資料的單字或短句。 (三)直接地(direct)—每次搜尋一個焦點。 (四)區別化(distinct)—焦點不要重複。 (五)簡短化(succinct)—消除不必要的字。 (六)簡潔扼要(concise)—謹慎地選擇關鍵字。 Dreher(1993) 、 Guthrie 和 Kirsch(1987)針對網路資訊搜尋提出相關的策略, 如型塑目標、使用分類方式來縮小搜尋焦點、摘錄資訊和明確的細節、透過資源整合資 訊以及不斷地重複這些技巧,直到完成搜尋的目標(引自 Henry,2006)。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的網路資訊搜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以及國內相關對於網路 搜尋策略探討的文獻中,得知在關鍵字及網路搜尋策略的教學,會讓搜尋者在搜尋的過 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過濾許多不相關的網路資訊,減少網路資訊閱讀的負擔(林青 麗,2008;許薏苹,2007;謝孟璋,2008) 。因此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課程內容 中,適時的導入 Eagleton 和 Guinee 的關鍵字策略教學外,也運用 Howe 和謝寶煖的 網路搜尋教學策略於教學中。 17.

(26) 從許薏苹的研究中得知,搜尋者在搜尋過程中,最先碰觸到第一個搜尋困難是,搜 尋結果不如預期或是搜尋效能偏低。因此課程中教導學習者進行搜尋前要先釐清主題, 將主題的概念轉換關鍵字搜尋。如果搜尋過程無法獲取相關概念內容,則提醒學習者在 使用關鍵字搜尋,可以再次增加與主題有關聯性的描述,如將關鍵字的再擴展或核心概 念的限縮。最後,則增加與主題相關的焦點字(focus words) ,再次進行網路搜尋,以 獲得可用資訊。據上網路資訊搜學的教學策略與方式,本研究的網路資訊搜尋策略流程 依下圖 2-2-1 進行。 教師說明主題概念. 學生依主題概念作資料搜尋. 與主題有關的關聯性描述. 無 法 尋 得 資 訊. 增加與主題相關的焦點字. 尋得可用資訊 可尋得資訊 統整與摘要可用資訊 圖 2-2-1. 網路搜尋資料的策略與步驟. 參、實施網路資訊搜尋之現況研究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資訊融入教學,其中網路資料搜尋與整理是資訊融入教學最基本 的策略之一(何榮桂,2002)。而本研究動機之一,是要能幫助學生搜尋有用的資訊以 運用在專題製作。在尋找報告的題材與定位專題方向時,學生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會找資 料,資料來源可以很多元,從圖書館、報章雜誌、網路媒體等都可獲得。但是因研究場. 18.

(27) 域的限制,研究者僅選擇網路競賽的試題做為教學媒介,用以對學生培養網路資訊搜尋 能力的教學工具。以下就針對在國內,資訊搜尋策略教學的相關教育現況研究做討論。 劉玉立(2003)以發展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資料搜尋與統整課程進行行動研究,發 現學童的搜尋歷程中,在使用關鍵詞方面,喜歡以整個問題、鍵入問句的方式當成關鍵 詞來搜尋;而在開放性的問題上因學生建構主題的能力不足,無法建構出主題重要概念 並轉為搜尋的關鍵詞進行有目的搜尋。其課程內容設計中使用以下五個教學步驟進行網 路資料蒐尋: 一、擬訂搜尋計畫: 「5W 問句法」來擬定搜尋計畫協助學生釐清主題,分析問題的重要 概念以建構關鍵詞、認識搜尋軟體。 二、執行搜尋:教導進階搜尋策略,例如配合「布林運算值」的使用教學,強化搜尋的 結果。 三、評鑑搜尋結果:推論資料來源、推測作者聲譽及評鑑內容可信度。 四、引用搜尋資料:認識著作權、引用資料。 五、統整資料:將資料列成圖表、辨識資料的重疊與差異、依主題排列資料。 其結果發現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採「5w 問句法」擬定搜尋計畫後,利用表格統 整資料的方式,能提升學生網路資料搜尋與統整的能力,但也發現學生在搜尋過程中對 布林運算式不易理解或是閱讀上的問題。 而許意苹(2007)則針對國小學童的網路搜尋課程研究中,以提升學生網路資訊搜 尋的關鍵字運用技巧和提升網路資訊搜尋的答題率為主,其中網路搜尋策略的教學內容 包括以下三項: 一、 「Wh-Question」問題分類法:它能改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協助判斷問題的類型, 將問題方向明確化、縮小搜尋的範圍。 二、摘要策略教學:使學生能聚焦主題重點、掌握適當關鍵字,同時也因為摘要能力的 提昇,對於尋得的網頁內容,可進行適切的評估,並能對檢索的資料予以整理,避 免學生一昧地以複製貼上的動作交差了事。 三、檢索技巧:以詳盡法的方式,指導學生關鍵字搜尋技巧,並配合布林值的運用,縮 19.

(28) 小搜尋範圍,以強化搜尋並聚焦於問題的重點上。 許薏苹研究中因運用了搜尋技巧布林值教學,使得學習者習得搜尋技巧上,改善了 劉玉立研究中的問題,另許薏苹的研究中再次的肯定利用 Wh-Question 的問題分類方 法,的確可以使搜尋者在網路搜尋上能有效率的進行搜尋,減少時間浪費。 林青麗(2008) 則以 Big6 技能為架構,透過系統化教學設計 ADDIE 模式,設計一 套網路資訊搜尋課程,以提升學童之網路資訊搜尋能力。其教學的步驟分有七個單元內 容: 一、介紹網路資訊搜尋:介紹 Big 6 架構。 二、定義任務:重要性概念的辨別、了解資訊的類別及使用 5W1H 的方法幫助思考。 三、運用資訊搜尋策略:選擇搜尋引擎、運用關鍵字技巧。 四、找出資訊:利用搜尋引擎找資訊,並進行反思、重複步驟 2-3。 五、使用資訊:評估網路資訊、運用摘要策略。 六、綜合資訊:以表格的方式呈現資訊。 七、評鑑:判斷問題解答的程度、解決問題的效率。 林青麗林青麗運用其所開發出的網路搜尋課程,探討國小學童在網路資訊搜尋的能 力,發現有系統化的教學引導,可以使得學習者在網路資訊搜尋的能力提升,但也在研 究中發現,實驗研究的教學時間不足容易讓教學策略最後無法達到顯著差異。 另在謝孟璋(2008)的研究中,以摘要策略來探討國小學童在網路資訊搜尋中,其 摘要能力、作答正確率情形以及擷取網頁重點資訊的能力。再次以 Wh-Question 問句法 協助學生辨識文章中重要的訊息,並運用刪除、歸納、建構和潤飾等四個摘要策略為教 學工具實施教學實驗。其研究發現國小學童在為期 8 週的研究中,的確可以透過 WhQuestion 問題分類方式和摘要策略的運用,使得關鍵字的訂定以及網路資訊的擷取達 到顯著,作答的正確性提高。 綜合上述的國內相關研究,在資訊教育中實施網路資訊搜尋教學,的確有價值的存 在。雖此網路資訊搜尋教學流程與文獻中的網路資訊搜尋教學流程有多處雷同之處,且 在上述研究中,其研究對象多數以小學生為主。然而研究者認為資訊素養能力既為九年 20.

(29) 一貫甚至未來的十二年一貫的基本能力,那麼無論是小學生或中學生皆應具備此能力。 是此,應以不同的研究對象探討其網路資訊搜尋策略教學後的學習顯著性,以培養學習 的資訊素養能立。因此研究者將參酌其流程,發展出適用於教學者教學場域及國中七年 級學生資訊課程的網路資訊搜尋教學流程。使學生能夠分辨主題的概念,進而運用關鍵 字的技巧搜尋、快速找出有用的資料,並且可摘要出可用的資訊等四方面著手。. 第三節 摘要教學之相關理論 摘要(summarization)指的就是理解並釐清文章的意義與要旨、提供鷹架支持、 幫助學生理解閱讀的資料、檢索出文章重要的訊息且組織出自己的重點(Brown & Day, 1983;Hidi & Anderson, 1986;Foos & Fisher,1988)。而「策略」(strategy)反而 指的是一種規劃的過程,並規劃成果形成目標來源之方案(林天祐,2003;Gove et al., 1986)。所以摘要策略(summarization strategy)的運用即是讓人在短時間內閱讀出 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涵、掌握到重點並以最精簡文字敘述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一種計畫與行 動 (陳慶帆、林敏慧,2009) 。本節就摘要策略教學理論、摘要策略與網路搜尋的關係、 摘要策略和心智繪圖與網路搜尋策略的關係作探討。 壹、摘要策略教學理論 摘要的目的是為了能讓內容更簡明扼要,更讓人快速的理解核心概念。以下就如何 作摘要的方法討論之。 Van Dijk(1980)認為使用摘要的過程中,可參考 1.刪除(deletion)、2.歸納 (generalization)、3.建構(construction)等三個規則。透過摘要的過程,把不重 要的文字部分予以刪除,把重要的相關概念歸納在一起,最後形成出一篇完整的摘內容 要。 Hidi 與 Anderson(1986)建議學生在做摘要時,可先思考如何選擇訊息與如何 精簡訊息。在選擇歷程中,學生要判斷文章中的訊息哪些要刪除,哪些要保留下來。 在精簡的歷程(reduction process),學生要能歸納細節。而這兩個思考歷程與 Van Dijk(1980)三個摘要規則:刪除不重要的部分,歸納各部分的重點,最後建構出摘. 21.

(30) 要的方式相似。其中 Hidi 與 Anderson 建議摘要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提問的教學策 略,讓學生問自己五個問題:「為什麼要學這篇文章」、「找出並畫出大意」、「根據你所 畫的大意,想一個相關的問題」、「回答你所提出來的問題」及「回顧問題與答案」。或 者透過五個 W 一個 H 的方法,找出文章中的重要觀念,再依據摘要原則找出重要的觀 念寫成文字摘要。 除此,Brown 與 Day(1983)亦根據 Van Dijk(1980)摘要原則,指出摘要說明 時應有六項能力,而 McNeil 與 Donant(1982)則以此六項能力產生教導摘要的六個 步驟:1.刪掉瑣碎、不必要的訊息(delete unnecessary material)。2.刪掉重覆的訊息 (delete redundant material)。3.綜合一連串性質相似的名詞(Compose a word to replace a list of items)。4.綜合一連串性質相似的活動(Compose a word to replace individual parts of an action)。5.選擇主題句(select a topic sentence)。6.創造主題句(invent a topic sentence if one is not available) (引自謝孟璋,2009;魏靜雯,2003)。其摘要策 略的教學步驟之相關差異,如表 2-3-1 所示。 表 2-3-1. 摘要策略的教學步驟比較表. Van Dijk 刪除. Hidi 與 Anderson 刪除 . 歸納. 建構. 刪除 . 選擇的歷程 . 提問的方法. . 5W1H 的方法. 歸納 . McNeil 與 Donant. 瑣碎、重複資訊. 歸納  綜合相似名詞或活動. 精簡的歷程. 建構. 建構 . -. 選擇主題句. 潤飾. -. . 創建主題句.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魏靜雯(2003)、謝孟璋(2009)。. 22.

(31) 綜合上述學者對摘要策略教學步驟所提出的建議,研究者認為 McNeil 與 Donant 的步驟包含到文句的潤飾,是為比較詳盡的摘要策略。且較符合研究中做網路資訊摘 要時所需要的能力,尤其面對多元資訊,能刪除不必要資訊、整合網路相關資訊,並 分辨出資訊的核心概念,且將摘要內容加以潤飾,統整出精確的資訊內容,才能與資 訊素養核心相呼應。 貳、摘要策略在教學應用之相關研究 摘要策略是閱讀理解策略之一,透過摘要的方式可幫助學生找出文章中的重要觀念 及訊息。根據長期的研究證據顯示,摘要策略的確可以協助註學生記住文章內容的主要 概念、理解文章的主要架構、把所欲呈現的資訊和現存知識連結起來、覺察與控制自己 的閱讀,在資訊處理及閱讀理解上獲得顯著的成效(引自許意苹,2007) 。 除了國外的研究,在國內方面也有許多應用摘要策略於教學活動中的研究。有些研 究中顯示出摘要策略教學在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上有顯著的成效(李青秀,2011;張莉 珍,2005;莊景益,2007;陳建明,1996;黃瓊儀,2003;葉春杏,2009;魏靜雯,2004) ; 另有些則運用摘要策略教學在學生網路資訊搜尋方面,提升資訊處理的能力上(許意苹, 2006;謝孟璋,2009)。 綜上所述,摘要策略不僅有提升在面對網路資料搜尋時缺乏效率的作用,亦可使學 生在做摘要時分析,反思文章所傳達出來的意義和訊息。研究者主要運用摘要策略使學 生能理解網路資訊,了解其所傳達的訊息和意涵,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透過如圖像摘要、 文字摘要等方式進行摘要活動和摘要能力的評量。其中圖表摘要係以圖表方式表現文章 的結構與大意,包含概念構圖、流程圖等;文字摘要則是以文字描述文章的內容要義。 因此,透過多樣的教學活動進行摘要策略教學。 參、摘要策略與心智繪圖 本研究工具中透過心智繪圖的摘要製作,作為研究摘要效能的工具之一。文獻上發 現概念構圖與心智繪圖均可應用在摘要核心概念。因此,以下針對概念構圖內涵探討與 心智繪圖以及其與摘要策略的關係討論。 一、概念構圖的內涵 23.

(32) 在國內探討概念構圖使用在摘要教學策略中是有助於幫助學生做好摘要的好工具 (郭椿蓉,2009;劉惠卿,2005) 。而概念構圖本由 Novak 與 Gowin 根據 Ausubel(1963) 的有意義學習理論,所研究出一套簡便且可適用於學習及評量的方法,用命題的方式來 表徵所欲學習的概念與概念之間有意義的關係(Novak & Gowin,1984)。而概念構圖是 一種圖示技巧,因此具有階層性、概念節點(concept node)和聯繫詞(連結線)等特 點。 概念構圖指繪製概念圖的整個歷程,其繪製的步驟包含:1.篩選重要概念;2.依抽 像度、從屬關係、或反應的先後排列概念;3.以適當的連結語說明概念關係;4.進行概 念分支間的交叉連結關係;5.舉出具體例子等(黃國禎,2008)。因此學生在繪製的過 程中便把相關的概念和既有先備知識的概念基模相互聯結,最後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Pankratius & Keith, 1987)。而在學生的學習上概念構圖和閱讀關係,是學習者構 圖的過程中經由一個主題,確認出字及詞、詞及句、句及段重要概念,並且將這些概念 排列圍繞在一個主要概念之下,用線連結和標示出某些概念的相互關係,進而進行篇章 理解(劉沛琳,2008)。因此概念構圖是一種可以讓學生回憶、組織和用圖表呈現文章 訊息,增強了學生閱讀的效能。 此外,現今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繪製概念構圖不僅用紙張繪圖呈現;亦可透過資 訊工具如 FreeMind、Xmind 等來協助繪製。最後透過圖面的呈現,從中了解主題的核心 概念及其相關脈絡。 二、心智繪圖與概念構圖關係 概念構圖的意涵主要是要學生能把相關概念與既有的先備知識做聯結,是種著重 澄清內心概念的方式。而心智繪圖是一種視覺表徵的圖解組織,一種由中心往外擴散的 網狀式組織圖。其呈現方式是將主要主題概念放置於中央,愈重要的概念離中央愈近, 愈次要的概念離中央愈遠(魏靜雯,2004)。此外,概念構圖與心智繪圖都有概念間的 連結,雖概念構圖的層次關係是由上往下,心智圖是以中心向四周擴散概念。但其在問 題核心概念上,均可使用摘要策略產生相關重要關鍵字。只是,心智繪圖在繪製上強調 概念,不若概念繪圖還有強調聯繫詞連接概念節點。是此,在心智繪圖教學中,因運用 24.

(33) 摘要教學策略刪除、歸納、建構、潤飾等四種技巧,故仍會提醒學習者在繪製心智繪圖 時,適當加上潤飾的連結字,以利圖形的內容概念關係能更清楚顯現,但不作聯繫詞作 概念節點連結。 三、心智構圖和摘要策略與網路資訊搜尋的關係 張新仁(2009)不但指出摘要為重要的閱讀理解策略之一,更在其對台灣閱讀摘要 研究的回顧文中提到「概念構圖」的摘要教學方式,對學習者連結新舊知識,對學習有 很大的幫助。且認為概念構圖促進閱讀理解上的效果,比起傳統的文字摘要教學要來得 有效。而摘要策略便是要將文章內容化繁為簡,達到精簡易懂之效,因此透過概念構圖 延伸出的能力,擷取重點、提問、從文本找訊息、蒐集資料、資料彙整,再輔以摘要策 略的應用,得以使學習者在網路資訊搜尋的效能發揮。Caswell 和 Heim(1988)針對 23 個五年級的學生,指導其利用概念圖來做大意摘要,並評估其摘要表現與閱讀理解 能力。研究中發現運用繪圖(mapping)可有效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摘要與閱讀理解表現。 而蔡雅泰(2006)研究結果發現概念構圖亦可增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與大意摘要能力。而 上述的研究中,均強調概念構圖中核心概念的擷取,是此與透過心智繪圖的繪製核心概 念探討摘要能力是有多處相似之處。基於此,研究者將會在本次研究中教導學生透過繪 製心智繪圖的方式,來做網路資訊摘要活動,以了解學習者在心智繪圖過程,其摘要的 效能。 黃國禎、郭凡瑞與謝孟璋(2008)的研究中提出摘要策略的教學便是要有效找出問 題的重點,化約出適合的關鍵詞。如此一來,把摘要策略運用於網路中時,便可以提高 網路搜尋的效率,終而從相關網頁之中擷取出正確且適當的資料。在研究者的網路資料 搜尋策略教學研究,輔以摘要策略的教學以培養學生資訊素養能力,使學生能找出問題, 澄清重要概念,幫助學生把概念作橫向資訊的連貫,和縱向批判的深思,終而促進在網 路資訊上的閱讀理解。而針對心智繪圖在繪製上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亦可從網路搜尋策 略與摘要策略中排除,使學生在繪製概念過程中,形成某些資訊決策,產生知識學習的 歷程。. 25.

(34) 肆、摘要與心智繪圖的評量 摘要能力可以透過不同方式表示,如口語摘要、圖表摘要以及文字摘要(張新仁, 2009) 。其中圖表摘要以圖表方式表現問題核心概念,表達方式包含概念構圖、流程圖 等,而文字摘要則僅以描述內容要義為核心(魏靜雯,2004)。以下就摘要評分方式及 效能評量以及心智繪圖評量準則作討論。 一、摘要效能的評量 在摘要評分上係以最少文字字數表達最多文章重點為考量,但不同學者有不盡相 同的想法。Otto、Battett 與 Koenke(1969)採用嚴格方式設定,寫出完整大意或寫出 相似的大意才能給予分數。而在摘要優劣程度計分上,官美媛(1999)、Brown 和 Day (1983)則主張依照重要訊息多寡與正確性,給予 0-5 分不等。另有學者主張依組織條 理,以及是否符合摘要正確答案,作為評分等第標準(引自魏靜雯,2004)。 而在摘要效能的計分中,Garner(1982)則首先將文章內容以句子為單位,分析數 個觀念,再針對所分析的觀念,逐一進行討論。其中包括每個觀念須能傳遞完整之訊息、 且一個觀念中不宜重覆兩種訊息,意義相同的訊息則要組成在同一個觀念單位。其公式 如下: 摘要主要觀念單位之數目 摘要效率= 摘要內容之總字數 此計分方式,是針對所分析觀念單位依其重要性分為「1」、「2」、「3」三個等級,「1」 代表應出現在摘要的主要觀念,「2」和「3」代表不應出現在摘要中的次要和不重要的 觀念。因此,以評為「1」的主要觀念單位為給分的標準,若學生的摘要內容每出現一 次主要概念,則給予一分。故 Garner 的摘要效率評分則是計算主要觀念單位之數目與 摘要內容的總字數,以主要觀念單位之數目為分子,摘要內容的總字數為分母。摘要效 率愈高者,顯現其摘要能力越佳;摘要效率愈低者,顯示其摘要能力較差。 而後許多學者依 Garner 的計分方式為依據,作評分調整,如 Head、Readence 與 Buss(1989)是採用觀念單位做為分母。他們將摘要內容分析成觀念單位,再將其與摘 26.

(35) 要的主要文章之相關重要性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不重要的一分到最重要的四分;先計 算出摘要內容中所有的觀念單位數,再計算出摘要內容中最重要的觀念單位數。而摘要 效率就是「摘要內容中最重要的觀念單位數目」除以「摘要內容中所有的觀念單位數目」 , 分數越高表示摘要能力越好。 魏靜雯(2004)在其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研究中,所採計的評 量方式,考慮摘出的重要句與不重要句,不會因句子寫的少而造成假性高分,次重要句 的使用亦可以顧及摘要標準答案的模糊地帶以及其研究對象等限制因素,採以下列公式 評量該受試者的摘要效率。 摘要效率=. 受試者所列之重要句總數. 受試者所列之不重要句總數 文章中不重要句總數. 文章中重要句總數. 公式中,當受試者所列之重要句總數與文章中重要句總數的比率高者,其摘要效能 越高。另若在摘要過程中若能以最少的句數表達文章中最多的主要概念,該摘要效能亦 越高。 而許薏萍(2007)則針對魏靜雯公式中可能出現以少字表達一個觀念單位的得分, 會高於比多字表達出 6 個觀念單位的摘要分數之假像,在其研究學生網路資訊搜尋課程 成效的摘要效能公式裡,作了摘要主要觀念之數目的加權處理。其公式如下所示:. 摘要效率=. 摘要主要觀念之數目. 摘要主要觀念之數目. X 摘要內容之總數. 答案中所有主要觀念數目. 綜合上述研究的摘要效率,在本研究中因採有標準參考答案的受試題目及心智繪 圖兩部分來研究受試者的摘要能力。因此除了非固定字數的評量會以 Otto、Battett 與 Koenke(1969)方式,評量受試者答案有寫出完整大意或寫出相似的大意才能給予分數 外。心智繪圖的評量則另參考魏靜雯(2004)的心智繪圖評量方式,來評量受試者以心 智繪圖呈現搜尋內容的摘要能力。 二、心智繪圖的評量 心智繪圖的評量方式大致有兩類,第一類以內容、想法與技巧為主,第二類則以 27.

(36) 字彙、概念、組織為主。內容、想法與技巧在Christine Hogan(n.d.)研究中將心智繪 圖當成一個考試工具,要學生選出一個主題,描述其基本原理和概念,並表達他們對 主題的看法,其評分標準依內容5分、深度5分、有自己的想法4分和運用心智慧圖技巧 (顏色、符號、箭頭)6分,共20分來評量之(引自魏靜雯,2004)。而Peterson 與 Snyder(1998)則依整體性15分,獨特性與創造性15分,內容與正確性10分,共30分 當作評定標準。 若以字彙、概念、組織為主的評量方式,Goodnough 與Long(2002)提出心智繪 圖在科學測驗上的計分方式,以1~4分評量依字彙、科學專有名詞與概念的正確性,及 顯示概念關係的組織性三方面計分。 雖然上述的心智繪圖評量無論是就內容、技巧、圖形構面等條件給予適當分數, 但魏靜雯(2004)認為心智繪圖,應強調關鍵字的使用並以圖解組織連結概念間關 係,係與摘要所需要的能力相同。因此將其心智繪圖的評分標準參考Garner(1982) 的摘要效率評量公式,訂出其研究中心智繪圖評量公式如下:. 心智繪圖分數=. 受試者所列之重要關鍵詞總數. 受試者所列之非關鍵詞總數. 文章中的重要關鍵詞總數. 文章中非關鍵詞總數. 本研究中運用心智繪圖實施摘要策略教學,讓學習者找出網路資訊的關鍵字句。 因此當學習者摘出越多重要關鍵字,顯示學習者在概念澄清和摘要效能越好。但因在 魏靜雯(2004)概念構圖與摘要教學的研究中,所使用的評量媒介是固定的文本。而 本研究針對主題,受試者從網路搜尋資訊後,利用心智繪圖工具中呈現其摘要內容, 與單就某一固定文本分析摘要的內容範圍不同。因此本研究只能就受試者在主題範圍 內所搜尋出的資訊,評量心智繪構圖的表現,且每位受試者的摘要來源不一,無法單 就其摘要內容找出統一的標準重要關鍵詞和非重要關鍵詞數量。是此,研究者採用受 試者個別所列的重要關鍵詞總數與非重要關鍵詞總數的方式評量,計算該心智繪圖比. 28.

(37) 例,並依比率,越高者代表受試者摘要能力越佳。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圖中所列的重要關鍵字詞總數 心智繪圖比率= 圖中所列的重要關鍵字詞數 + 圖中所列的非重要關鍵詞數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中,心智繪圖的評量方式參酌文獻中的相關摘要效率的評量公 式進而改良成適用於教學現場需求的評量方式。心智繪圖中,因學習者在各個不同搜尋 網站來源的摘要內容呈現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的心智繪圖計算摘要效率,僅會視學習 者在其摘要內容呈現的重要關鍵詞和非重要關鍵詞總數與重要關鍵詞間的比例,來評量 該學習者透過心智繪圖的使用,所表現的摘要效率。 再者,研究工具中專題簡報的摘要效能評量部分,因教學現場簡報特性為,限定時 間內將重要訊息傳達,並以重點式概念呈現在聽眾面前。然而簡報內容可能會夾雜部分 報告者的意見陳述(陳長源,沒有年代)。故在專題簡報中的摘要效能評量,則不採計 上述量化的評量方式,而參考官美媛(1999)、Brown 和 Day(1983)所主張依照重要 訊息多寡與正確性的方式,給予 5 個級數的評量方式來作為摘要分數的採計,其評量準 則見表 3-4-3。. 29.

(38) 30.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是要知道所設計出來的網路搜尋策略的方法是否能提升七 年級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迅速轉換精確的關鍵字,並在搜尋引擎中進行搜尋與答案 提取之能力。並且,能夠將所搜尋出來的資料作更精確的方式,呈現在學習者的的專 題簡報之中。 壹、實驗流程 本研究透過使學習者在面對問題時,能迅速地將問題轉換成相關焦點關鍵字,及尋 找問題的核心概念,訂定出重要關鍵字,在搜尋引擎中進行搜尋與答案的提取,最後將 提取的答案呈現在他的學習成果上。嘗試以一套網路資訊搜尋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 的網路搜尋效能,作答的正確性以及學生作品內容的精簡性。實驗中網路搜尋策略的搜 尋效能會針對施測工具作試題難易度分析,再以施測工具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前、後 測,最後收集該施測資料加以分析。另以實驗組的心智繪圖摘要比率及兩組間的專題簡 報內容前、後測摘要成績表現作分析,探究學習者的網路資訊摘要效能。下圖 3-1-1 為 本實驗的研究流程圖。.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單一菜色與地區搜尋 ( 兩種二選一 ) 交叉搜尋 (4 種可同時 )/QR 碼搜尋.

閱讀前 先瀏覽課文《太陽》,在不明白的地 方做標記,然後查字典、詞典,或上 網搜尋資料,完成自學筆記。.

• Learn strategies to answer different types of questions.. • Manage the use of time

媒體可以說是內容、資訊最大的生產者,但受制於 國際社交媒體及搜尋平台的經營手法,本地主流媒 體在發展網上業務時,面對不公平的競爭。 這些

西元 1998 年,G oogle 的創辦人之一賴利佩吉發表了網 頁排序的演算法,涵蓋 G oogle

一說到網路搜尋,我們就會想到 G oogle ,但其 實搜尋引擎不是 G oogle 發明的,早在 G oogle 出現 之前就已經有搜尋引擎的應用。那麼, G oogle

1.在系統內:有分為在 TOP N 裡跟在 Change Table 裡,在 TOP N 裡就將票數加上去 後利用 Jump Table 作排序,在 Change Table 裡的話就將票數加上去並拉回到 TOP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