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協─印度自由貿易協定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東協─印度自由貿易協定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Diplomacy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指導教授:劉德海 博士.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Advisor: To-hai Liou Ph.D. ‧ y. Nat. er. io. sit. 東協─印度自由貿易協定之研究. n. A Survey on ASEAN-India Free Trade a v Agreement. i l C n hengchi U 研究生:黃仲歡. Graduate Student: Jhong-huan Huang 中華民國 103 年 2 月 February, 2014.  .

(2)  . 謝. 辭.         這本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老師,劉德海教授。碩一起便擔 任老師的研究助理,也因此開始有機會接觸印度研究。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從 一開始論文題目的擬定,研究方向與架構的設定,研究論點的發展,及至後期 寫作細節的修飾,老師都不厭其煩地給予非常多的建議和指導。雖然公務繁忙, 老師總是願意抽空點撥我的論文,且不吝在學習和生涯規劃上給予諸多的提 點,真的非常感謝老師。 . 治 政 大 吳玲君老師,總是以鼓勵代替批評,循循善誘地點出我研究和寫作上的缺陷與 立         再來要感謝的是擔任口試委員的兩位老師。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 盲點,甚至就後續修改的策略和方向提供建議與指導。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的. ‧ 國. 學. 林欽明老師,自論文計畫書口試到最後論文的答辯,都給予我諸多建議和指點,. ‧. 做為國際關係領域的學生,論文寫作過程中有關經貿的部分是最為棘手之處,. sit. y. Nat. 林老師在東南亞經貿方面的豐富學養,以及誨人不倦的態度,皆讓我受益良多。 . al. er. io.         另外也要感謝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那瑞維(Raviprasad Narayanan). v. n. 老師與李瓊莉老師。兩位老師提供的工作機會,讓我有機會一窺學術工作的樣. Ch. engchi. i n U. 貌,甚至有幸參與其中。特別要感謝 Ravi 老師在我完全缺乏相關經驗的情況 下,仍願意給我機會和空間,去嘗試、去犯錯,然後有所學習和成長。李瓊莉 老師總是能一針見血地發現並指正我的缺失和盲點,讓工讀不再只是工讀,同 時也是一個學習和自我鍛鍊的過程;此外,還要感謝李老師在嚴格而謹慎的工 作態度之外,總是不忘關懷我們學習與生活的狀況,並適時地給予指點和建議。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一直以來的照顧、栽培和支持,讓我能夠心無旁 鶩地完成學業。 . I.

(3)  . 摘 要 2002 年第一屆東協─印度高峰會上,印度、東協雙方同意啟動 AIFTA 談判, 至今雙方已於 2003、2009、2013 年分別簽署 AIFTA 的架構協定、貨品貿易協 定以及服務業貿易暨投資協定。本研究的主旨便在於探討 AIFTA 之源起、發展 過程與現況,並展望其未來,進而印證以下論點:AIFTA 的成立與發展受到多 重因素的驅動,但透過對於 AIFTA 成立源起、談判過程與成果的討論可以發 現,成立至今,儘管關注 AIFTA 所蘊含的經濟利得與損失,政治、策略性考量 的影響力多次超越經濟考量,在關鍵時刻成為驅動 AIFTA 發展進程的首要考 量、決定性因素。. 立. 政 治 大. 在緒論之後,本研究首先分別檢視驅動印度、東協同意成立 AIFTA 的多重. ‧ 國. 學. 考量,並試圖對其相對影響力進行分析,最後發現印度、東協對於彼此戰略重. ‧. 要性的認知是驅動 AIFTA 成立的首要因素,而非經濟吸引力。其次,對於東協. y. Nat. ─印度經貿關係稍作說明,進一步了解影響 AIFTA 談判的經濟因素。再次,檢. er. io. sit. 視 AIFTA 的制度性發展,並從談判過程、成果內涵、經濟效果、戰略效應等面 向加以分析,然後發現,其談判之所以達成並非因為雙方之經濟利益出現合致,. al. n. v i n 而是基於對外部情勢的策略性回應。而經濟、戰略效應的分析結果也與之形成 Ch engchi U 呼應。最後則總結研究發現並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東協、印度、東協─印度自由貿易協定. II.

(4)  . Abstract At the First ASEAN-India Summit held in 2002, ASEAN and India agreed to launch the negotiation of AIFTA. Then the AIFTA Framework Agreement, Agreement on Trade in Goods and the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 and Investment were inked in 2003, 2009 and 2013 respectively. The thesis aims at discussing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outcome of AIFTA and argues that among the multiple factors, the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overrode the economic ones, consequently becoming the primary consideration and decisive factor at the critical moments of AIFTA’s development. The thesis composes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2 and 3 analyze the considerations that drove India and ASEAN to form AIFTA, and try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considerations. The argument here is that the primary consideration that drove India and ASEAN to form AIFTA is their perceived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each other rather than economic attractiveness. Chapter 4 is an overview on ASEAN-India bilateral economic relations,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IFTA’s development further. Chapter 5 examines the overall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AIFTA, the analyses on its negotiation process, outcomes, economic effects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included. The finding here is that during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the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reaction to external situations rather than the convergence of economic interest led to the completion of AIFTA negotiation. The analysis on economic and strategic effects exemplifies the above arguments. Chapter 6 sums up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thesis and mak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ASEAN, India, ASEAN-India Free Trade Agreement. III.

(5)  .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0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2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成立 AIFTA 的動因:印度觀點 .................................................................. 16 第一節 後冷戰時期政策新思維........................................................................ 16 第二節 印度對東協的認知與定位.................................................................... 23 第三節 印度 FTA 戰略 ...................................................................................... 27 第四節 倡議 AIFTA 的動因 .............................................................................. 36 第五節 小結........................................................................................................ 44 第三章 成立 AIFTA 的動因:東協觀點 .................................................................. 46 第一節 東協對外關係發展................................................................................ 46 第二節 東協對印度的認知與定位.................................................................... 57 第三節 東協的區域經整及 FTA 策略 .............................................................. 62 第四節 同意成立 AIFTA ................................................................................... 73 第五節 小結........................................................................................................ 78 第四章 東協─印度經貿關係 ..................................................................................... 80 第一節 貨品貿易................................................................................................ 80 第二節 服務業貿易............................................................................................ 87 第三節 投資往來及其他經濟合作.................................................................... 93 第四節 小結........................................................................................................ 96 第五章 AIFTA 的制度性發展及其評估 ................................................................... 98 第一節 AIFTA 架構協定 ................................................................................... 98 第二節 AIFTA 貨品貿易協定 ......................................................................... 102 第三節 後 FTA 時期之發展 ............................................................................ 110 第四節 整體評估.............................................................................................. 117 第五節 小結...................................................................................................... 127 第六章 結論.............................................................................................................. 12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9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3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 表 次 表 4-1、雙邊貿易占東協、印度貿易之份額 ........................................................... 83 表 4-2、印度對東協貿易餘額 ................................................................................... 83 表 4-3、東協國家、印度製造業部門 RCA 指數 ..................................................... 85 表 4-4、1998 年東協六國、印度進口關稅率 .......................................................... 86 表 4-5、印度、東協服務業部門 RCA 指數 ............................................................. 91 表 4-6、東協國家、印度服務業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 ........................................... 91 表 4-7、東協對印度投資流量與份額 ....................................................................... 93 表 4-8、印度對東協投資流量與份額 ....................................................................... 94 表 5-1、AIFTA 貨品貿易協定一般產品降稅時程 ................................................. 105 表 5-2、AIFTA 貨品貿易協定敏感產品降稅時程 ................................................. 107 表 5-3、AIFTA 貨品貿易協定特殊產品降稅時程 ................................................. 107 表 5-4、AIFTA 貨品貿易協定高敏感產品降稅時程 ............................................. 10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 圖 次. 圖 4-1、東協十國、印度占世界出口貿易份額(1991-2012) ................................... 82 圖 4-2、東協十國、印度占世界進口貿易份額(1991-2012) ................................... 82 圖 4-3、東協、印度服務業出口成長率 ................................................................... 87 圖 4-4、東協、印度貨品、服務占世界出口貿易份額 ........................................... 88 圖 4-6、印度服務貿易餘額 ....................................................................................... 88 圖 4-7、東協服務業貿易餘額 ................................................................................... 8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2002 年第一屆東協─印度高峰會上,印度總理瓦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 倡議建立東協─印度自由貿易區(ASEAN-India Free Trade Area,AIFTA),在獲 東協夥伴同意之後,正式開啟了 AIFTA 的發展進程。據估計,AIFTA 的成立將. 政 治 大. 能整合出一個,坐擁 18 億人口,年生產總值達 3.6 兆、貨品貿易總額近 2.5 兆、. 立. 與 1200 億美元外來直接投資(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自由貿易區。1. ‧ 國. 學. 其對東協十國與印度的經濟成長、雙邊經貿的關係、乃至於區域經濟秩序中的 重要性不容小覷。. ‧. sit. y. Nat. 21 世紀初期自由貿易協定熱潮下,AIFTA 為印度、東協的對外政治、經濟. io. er. 戰略提供了新的實現途徑,並使兩者出現利益交集。這個協定對於印度而言尤 其重要,因為這在當時是印度所參與的最大經濟整合倡議;另一方面,由於與. al. n. v i n Ch 印度緊密的地緣關係、豐沛的經濟動能以及其區域政治經濟中的核心地位,東 engchi U. 協在印度區域政經戰略中具有關鍵重要性。然而,AIFTA 對東協、印度經濟體 及其雙邊經貿互動所帶來的廣大、重大影響力,對於 AIFTA 的發展進程不僅具 有推動,亦具有制約與阻礙的作用,貨品貿易協定談判啟動後 AIFTA 的緩慢發 展,便是其例證。 有鑑於 AIFTA 在東協、印度及其雙邊關係,甚至亞太區域互動與整合中的 重要性,本文希望對其成立之源起、發展進程及其所造成之效應進行更深入的 研究。                                                         1. 資料來源:UNCTADSTAT Database。為 2010 年數據,其中生產總值、貨品貿易總額、FDI 流量皆以現行物價與匯率為基數。 1.

(9)  .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下列三個議題: 一、回答「AIFTA 為何會成立?」的問題。探討驅動印度、東協雙方建立 AIFTA 的多重因素,並試圖對該些動因之相對影響力進行分析。將分為「東、印為何 採取積極 FTA 策略?」 、 「為何選擇彼此做為 FTA 夥伴?」 、 「為何在 2002 年這 個時間點啟動談判?」三個子題加以討論。 二、回答「AIFTA 如何發展、成形?」的問題。檢視東協與印度在 AIFTA 架構 下之整合經驗、過程與成果,觀察驅動 AIFTA 形成之多重考量對談判過程與成. 政 治 大. 果甚至整體整合經驗之影響,並就其相對影響力進行分析。. 立. 三、回答「AIFTA 之後續影響、發展為何?」的問題。對 AIFTA 潛在之經濟、. ‧ 國. 學. 戰略效應以及後續發展進行初步評估,檢視其是否符合前兩個部分中有關「多. Nat. 第二節 文獻回顧. n. al. er. io. sit. y. ‧. 重政策考量在 AIFTA 中之相對影響力」的分析結果。. Ch. engchi. i n U. v. 本節旨在回顧與 AIFTA 研究有關之文獻。相關之文獻,以兩項指標進行區 分與歸類:其一,依其隸屬之智識層次不同,分為經典文獻與核心文獻;其二, 則依其研究焦點之不同,分為動因的探究、制度性發展之檢視與分析以及效果 與效應之評估等三個種類。. 壹、探究 AIFTA 的動因 一、經典文獻 John Whalley、Micgael Plummer、Richard Baldwin 等人皆對於國家洽簽 FTA 的動機進行研究。根據 Whalley,國家洽簽 FTA 協定的動機包括,獲取傳統的 2.

(10)  . 貿易利得、強化國內政策改革、提升在多邊架構下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確保市場准入(market access)、強化戰略聯繫等。2Whalley 之研究呈現 出的是,對於成立 FTA 之動因較傳統、較基礎的認識。Plummer 等人提出發展 中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特殊考量,例如,技術移轉與投資、人力和制度能 力建立(human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al capacity building)。3此外,Baldwin 主張 在自由貿易的風潮中,邊緣化的恐懼驅動著國家的對外經貿合作倡議。4 綜論之,國家洽簽 FTA 之動因同時具有橫向之多元性以及縱向層次性。 就橫向之多元性而言,FTA 雖是經濟合作的制度性安排,但驅動其成立之考量. 政 治 大 FTA 的成立,並不一定僅以推進與協定夥伴之雙邊關係為目標,可能具有更宏 立. 並不一定是經濟性的,也可能是政治性、戰略性的。就縱向之層次性而言,其. ‧ 國. 學. 觀、更微觀的考量,例如,其可能被視為建立區域、多邊層次合作的基石,或 國內改革的助力。. ‧. al. er. io. sit. y. Nat. 二、核心文獻. v. n. 直接討論印度倡議 AIFTA 之動因的文獻屈指可數,大概只有 Sengupta、. Ch. engchi. i n U. Chakraborty、Banerjee 的研究。根據其研究,印度倡議 AIFTA 之考量,大致包 括因應區域經貿整合、多邊貿易自由化談判的發展,拓展對外經貿關係以配合 國內經濟自由化改革,促進東望政策的實施,以及促進國內東北地區之發展等 面向。5若再擴大文獻檢閱的範圍至印度的整體 FTA 戰略來看,根據 Ganeshan Wignaraja 等人之研究,1990 年代以來國際經濟情勢的發展,促使印度採取更                                                         2. John Whalley, “Why Do Countries Seek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NBER Working Paper, No. 5552 (April, 1996), p.14-16. 3 Michael G. Plummer, David Cheong and Shintaro Hamanaka, Methodology for Impact Assessment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Mandaluyong, Philippine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0), pp. 102-104. 4 Richard E. Baldwin, “Domino Theory of Regionalism,” NBER Working Paper, No. 4465 (September 1993). 5 Debashis Chakraborty, Pritam Banerjee and Dipankar Sengupta, “The Trajectory of the Indo-ASEAN Trade: FTA and Beyond,” Taiwanese Journal of WTO Studies, Vol. 20(September 2011), pp. 133-134. 3.

(11)  . 加積極的 FTA 戰略6;印度工商部部長 Kamal Nath 的講詞也印證其觀點。7Shadan Farasat 等人則提到,在印度後冷戰時期經濟、外交新路線下應運而生的東望政 策是決定 1998 年後印度積極 FTA 戰略走向,而 FTA 則提供東望政策新的政策 途徑並豐富其內涵8;印度外長 Yaswant Sinha 便表示,建立印度與區域國家間 的自由貿易區是第二階段東望政策的一大重心9;印度總理瓦帕伊,則說 AIFTA 是印度亞洲經濟共同體願景的一塊基石。10由此可見,印度後冷戰時期的經濟、 外交新路線、以東望政策為核心的區域戰略是探索印度 FTA 戰略與 AIFTA 的 重要脈絡。. 政 治 大 AIFTA 為研究主題之學術著作,對於 AIFTA 之討論,多在東協對外政經整合策 立 在東協同意成立 AIFTA 的文獻方面,目前並未發現從東協觀點出發,以. ‧ 國. 學. 略的架構下進行。有少數官方談話闡述東協對於 AIFTA 之期待,其中包括,強 化雙邊經貿聯繫,建構以東協為核心之區域秩序,提升雙邊關係,以及建立全. ‧. 球層次的合作等。 11 若再擴大文獻檢閱的範圍至東協區域經濟整合的研究,. io. sit. y. Nat. Min-hyung Kim、Takashi Terada 的著作便提到,1990 年代起經濟區域化,中、. al. er.                                                        . 6. v. n. GaneshanWignaraja, “Economic Reforms, Regionalism, and Exports: Comparing China and Insia,” East-West Center Policy Studies No. 60 (2011), p. 49; Ganeshan Wignaraj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ndia: Commercial Policies in the Giant,” ADB Working Paper Series 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June 2011), p. 18. 7 Kamal Nath,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to open Immens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of India,” Department of Commerce Website, Inida, 17 December, 2004, at <http://commerce.nic.in/ PressRelease/pressrelease_detail.asp?id=1332> (accessed on 2013/07/25) 8 Shadan Farasat, “India’s Quest for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Challenges Ahead,”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 42, No. 3 (2008), p. 435-436. 9 “Remarks by Shri Yashwant Sinha External Affairs Minister of India at the Plenary Session Second India ASEAN Business Summit, New Delhi, 4-6 September 2003,” in Mahendra Gaur ed., Foreign policy annual 2004 (Delhi : Kalpaz Publications, 2005), pp. 220-222. 10 Manmohan Singh, “Driving Global Business: India’s New Priorities, Asia’s New Realities,” India Prime Minister’s Office Website, 18 Mar. 2006, at < http://pmindia.gov.in/speech-details.php?nodeid = 287> (accessed on 2013/08/03) 11 Pushpanathan Sundram, “From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Global Partnerships,” ASEAN Official Website, 23 January 2010, at < http://www.asean.org/news/item/keynote-speech-by-he-pushpanathansundram-deputy-secretary-general-of-asean-for-asean-economic-community-at-the-confederation-of-i ndian-industry-partnership-summit-2010-on-global-partnership-meeting-the-challenges> (accessed on 2013/12/15); Le Luong Minh, “Keynote Address by Le Luong Minh, Secretary-General of ASEAN at the Inaugural Session, Delhi Dialogue V,” ASEAN Official Website, 19 Feb., 2013, at < http://www.asean.org/news/item/keynote-address-by-he- mrle-luong-minh-secretary-general-ofasean-at-the-inaugural-session-delhi-dialogue-v-19-february-2013-new-delhi-2 > (accessed on 2014/1/20). Ch. engchi. 4. i n U.

(12)  . 印崛起以及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所引發的貿易、投資移轉效果(trade diversion, investment diversion),促使東協加入洽簽 FTA 的行列,以確保其經濟競爭力與 吸引力12;東協秘書長 Ong Keng Yong 也提出類似的解釋13。 東協的對外關係架構以及以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為核心的區域經貿整合戰略也是理解其 FTA 戰略與 AIFTA 的重要政策脈 絡。而經濟安全觀(economic security)、開放區域主義(open regionalism)、東協 軸心(ASEAN Centrality)則是根植於東協對外關係架構、東協區域整合戰略的核 心概念。李瓊莉強調東協綜合安全觀之中,經濟因素在國家、區域安全中的重. 政 治 大 與區域整合、自由貿易安排的潮流相結合 ;Lim 的研究強調東協區域經濟整 立. 要影響力;並主張,在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東協既有之經濟安全概念,更 14. ‧ 國. 學. 合戰略中開放區域主義的概念15,新加坡資深部長吳作棟的噴射機之喻也是東 協開放區域主義的例證16;對於東協軸心的堅持則一再地重申於東協經濟體相. ‧. 關的官方文件中。17. y. Nat. sit. 除了結構、政策面的因素之外,區域事件的衝擊也是加速東、印雙方成立. n. al. er. io. AIFTA 政治意志形成的重要驅動力(driving force)。史惠慈、葉華容、Terada、. i n U. v. David Chin Soon Siong 的研究皆提到,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ASEAN-China. Ch. engchi. Free Trade Area, ACFTA)倡議對於東協對外經濟整合倡議發展的衝擊、示範、帶                                                        . 12. Takashi Terada, “Competitive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 and Beyond: Role of Singapore and ASEAN,” in Mireya Solis et al. eds., Competitive Regionalism FTA Diffus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i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p. 174-175; Min-hyung Kim, “Theorizing ASEAN Integration,” Asian Perspective 35 (2011), pp. 407-435. 13 Ong Keng Yong, “Welcome Remarks Delivered to 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Coordinating Conference,” ASEAN Official Website, 7-8 June, 2007, at < http://www.asean.org/reso urces/2012-02-10-08-47-56/speeches-statements-of-the-former-secretaries-general-of-asean/item/wel come-remarks-delivered-to-the-asean-economic-community-coordinating-conference-ecom> (accessed on 2013/11/30) 14 李瓊莉, 〈 「東協加 N」FTA 的政治、安全效益〉 ,江啟臣編,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臺北: 臺 灣經濟硏究院,2009 年),頁 75-98。 15 C. L. Lim, “A Mega Jumbo-Jet: Southeast Asia’s Experiments with Trade and 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Paper: ASEAN, pp. 10-11. 16 Goh Chok Tong, “Global City of Opportunity,” High Commiss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Website, 15 Mar. 2005, at < http://www.mfa.gov.sg/content/mfa/overseasmission/pretoria/press_ statements_speeches/2005/200503/press_200503_01.html > (accessed on 2013/12/10) 17 ASEAN Economic Blueprint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2007), pp. 33. 5.

(13)  . 動作用。史、葉兩人主要以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加以解釋;Terada、Siong 兩人則主張,該倡議採取循序漸進模式(accommodating approach),對印、韓等 其他東協經貿夥伴的示範作用。18 透過文獻檢閱可以發現,有若干不同層次的因素驅動著 AIFTA 的形成,而 這些因素在 AIFTA 倡議的形成中扮演不同角色。本研究擬將這些因素歸納為三 個層次,並依序探究其在 AIFTA 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首先,區域整 合風潮、WTO 談判的延宕等國際經濟情勢,促使印度、東協採取積極的 FTA 戰略,作者將這些制約國家經濟戰略選項的因素稱為,驅動 AIFTA 形成的結構 性因素。. 立. 政 治 大. 其次,上述結構性因素雖然是促使國家採取積極 FTA 戰略的主要原因,但. ‧ 國. 學. 「和誰洽簽 FTA?」、「洽簽何種類型的 FTA?」 ,相當程度上受個別國家之對 外政治、經濟戰略的影響。因此,東協、印度各自的區域政經整合策略是探究. ‧. AIFTA 成因不可忽視的重要脈絡,這在本研究被稱為驅動 AIFTA 形成的政策面. y. Nat. sit. 因素。最後,政策面因素固然解釋了東協、印度為何選擇彼此做為 FTA 夥伴,. n. al. er. io. 洽簽 AIFTA,然而「為何發生於 2002 年 11 月這個時間點?」的問題,則必須. i n U. v. 從當時所發生的若干區域事件出發,加以解釋,本研究將這個層次的因素稱為. Ch. engchi. 驅動 AIFTA 形成的短期驅動力。有鑑於此,本研究將從結構、政策、區域事件 衝擊三個層次,來分析印度倡議、東協同意成立 AIFTA 的原因。. 貳、檢視 AIFTA 的發展.                                                         18. 史惠慈等, 《東協對外洽簽 FTA 之策略及對我國在東協市場之影響(文件編號:1166A7)》(臺 北:外交部/經濟部國貿局委託,2011 年),頁 14; 葉華容, 〈東協對外發展 FTA 的戰略與進程〉 , 《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第 1760 期(2012 年 08 月),頁 8; Takashi Terada, “Competitive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 and Beyond: Role of Singapore and ASEAN,” p. 179; David Chin Soon Siong, “ASEAN’s Journey Towards Free Trade,” in Chin Hong Lim eds., Economic Diplomacy: Essays and Reflections by Singapore’s Negotiator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10), p. 221. 6.

(14)  . 一、經典文獻 Hamanaka、Farasat、Wignaraja 等人之研究,皆曾將國際貿易法規權充為 評估 FTA 經濟品質的架構。Shintaro Hamanaka 對於 WTO 多邊架構下,有關區 域主義之規範進行分析,其中包括,規範貨品貿易自由化安排的 1994 年 GATT 第 24 條、授權條款(Enabling Clause)。其研究討論了該些條款的立法背景、法 律要件、適用對象。19然而 Hamanaka 的分析僅限於貨品貿易協定,晚近成立的 經貿合作協定通常全面性地涵蓋貨品貿易、服務業貿易、投資以及其他領域的 經濟合作。WTO 架構下亦設有對於服務業貿易安排的規範,即 GATS 第 5 條, Farasat、Wignaraja 的研究即對其法律要件、適用對象進行分析。20此外,Wignaraja. 治 政 大 也引用,貿易便捷化、投資、競爭與政府採購等四項新加坡議題權充為衡量協 立 定經濟品質的指標。21. ‧. ‧ 國. 學. 二、核心文獻. sit. y. Nat. 在整合進程方面,Chakraborty 等人之研究,詳細檢視了 AIFTA 的貨品貿. al. er. io. 易談判的進程,並分析原產地規則、負面清單、農產品等主要爭議,以及複雜. n. 的 FTA 網絡、關稅水準差距等延後談判進度的癥結。22 Chakraborty 的研究也. Ch. engchi. i n U. v. 概述了,AIFTA 服務業貿易暨投資談判的主要爭議,以及談判各方所抱持之立 場23;然而,由於 AIFTA 服務業貿易暨投資談判屬於較新近的發展,以其為研 究對象的二手文獻,相對較少,且集中在談判初期的研究,因此,為了解其最 新進展,本研究大量的使用印度、東協地區的各大媒體有關 AIFTA 服務業貿易                                                        . 19. Shintaro Hamanka, “Anatomy of South-South FTAs in Asia: Comparison with Africa, Latin America, and the Pacific Islands,” ADB Working Paper, No. 102 (Sept. 2012), pp. 6-7. 20 Shadan Farasat, “India’s Quest for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Challenges Ahead,” pp. 446-450; GaneshanWignaraj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ndia: Commercial Policies in the Giant,” pp. 20-21. 21 GaneshanWignaraj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ndia: Commercial Policies in the Giant,” pp. 20-21. 22 Debashis Chakraborty, Pritam Banerjee and Dipankar Sengupta, “The Trajectory of the Indo-ASEAN Trade: FTA and Beyond,” pp. 142-145. 23 Ibid., pp. 151-161. 7.

(15)  . 談判的報導與評論。24 在整合的階段性成果方面,2003 年 AIFTA 架構協定、2009 年貨品貿易協 定是最能忠實呈現 AIFTA 制度性發展(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的一手資料。其 中架構協定規範了東協─印度之目標、途徑、時間表,並標示出具有潛力的經 濟領域。貨品貿易協定則包含十一個會員國對五種類型之商品的關稅減讓時 程、原產地規則、關務合作等規範。而於 2013 年 12 月簽署的服務業貿易暨投 資協定則尚未公布。在二手文獻的部分,Chaisse、史惠慈等分別對於包括 AIFTA 在內之印度、東協 FTA 倡議進行詳細的檢視與分析25,Chaisse 的印度 PTA 戰. 政 治 大 究的相關分析有相當大的啟發作用。 立. 略研究,對於實施時程、產品範圍、原產地規則皆有深刻的見解,這對於本研. ‧ 國. 學. 除了對協定內文的檢視,亦有學者以國際貿易規範權充為客觀的標準,來 檢驗整合之成果者。例如,Wignaraja 的研究便以 GATT 第 24 條、GATS 第 5. ‧. 條以及新加坡議題為標準,來衡量中國大陸、印度 FTA 的整體經濟品質26;. y. Nat. sit. Farasat 則以 GATT 第 24 條、授權條款以及 GATS 第 5 條來評估印度個別 FTA. n. al. er. io. 的法律有效性27;徐遵慈則以協定專章的涵蓋與否,以及所涵蓋專章之數量, 來衡量印度各 FTA 倡議的相對經濟品質28。. Ch. engchi. i n U. v. 除了對於協定的內涵進行審視與分析外,本研究將取法 Hamanaka、 Wignaraja、Farasat、徐遵慈等人,以 WTO 多邊架構下有關 FTA 之規範為標準, 來衡量 AIFTA 之經濟品質與法律效力。                                                        . 24. 亞洲區域整合中心(Asia Regional Integration Centre)的 FTA 資料庫收錄了,有關亞太地區各 FTA 倡議之報導、評論及研究。at < http://www.aric.adb.org/> (accessed on 2014/1/15) 25 Julien Chaisse, Debashis Chakraborty, and Biswajit Nag, “The Three-Pronged Strategy of India’s Preferential Trade Policy,” Connecticu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6, No.2 (2011), pp. 415-455; 史惠慈等, 《東協對外洽簽 FTA 之策略及對我國在東協市場之影響(文件編號: 1166A7)》 ,頁 46。 26 GaneshanWignaraja, “Economic Reforms, Regionalism, and Exports: 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 pp. 53-56. 27 Shadan Farasat, “India’s Quest for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Challenges Ahead,” pp. 440-454. 28 徐遵慈, 《印度與東協、韓、日、中洽簽 FTA 對我之影響與我因應策略之研究(文件編號: 1166A2)》 ,頁 45-49。 8.

(16)  . 參、評估 AIFTA 的效果 一、經典文獻 Michael Plummer、David Cheong、Hamanaka 的研究,對於評估 FTA 經濟 效果的方法進行全面性的介紹。在事前(ex-ante)評估的方法包括,SMART 模型 和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並分別敘述其所能夠衡量的經濟指標。29在事後(ex-post) 評估的部分,則包括優惠待遇指標(preference indicator)、貿易與福利指標(trade and welfare indicator)以及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Model,GTAP Model)的評估。優惠待遇指標的評估,意指以涵蓋率(coverage rate)、效用率. 治 政 大 形;貿易福利指標的評估則意指,透過對貿易創造和貿易移轉效果的質性分析、 立 (utility rate)、使用率(utilization rate)評估協定下優惠待遇的效用發揮和使用情. 對貿易額和貿易條件的量化分析,來評估協定對貿易、福利變化之影響。30. ‧. ‧ 國. 學. 二、核心文獻. sit. y. Nat. 目前已有若干研究對於 AIFTA 實施後的經濟效果進行分析。Ranajoy. al. er. io. Bhattacharyya 和 Avijit Mandal 的研究,旨在對於 AIFTA 對東協、印度貿易餘. v. n. 額之影響進行模擬估計。其結論為,AIFTA 實施後,東協在印度的市場准入成. Ch. engchi. i n U. 長相對大,印度在東協的市場准入成長不大,印度的貿易赤字會惡化。31Smitha Francis 則依國別和產業別對 AIFTA 的經濟效果進行分析。32 Chandrima Sikdar 與 Biswajit Nag,則使用一般均衡模型對 AIFTA 的經濟效果進行模擬估計。根 據其研究,AIFTA 的實施對於東協是較有利的,其對印度之市場准入會擴張、 貿易條件會提升,而印度必須等到貨品貿易協定實施後期,方有望透過在                                                        . 29. Michael G. Plummer, David Cheong and Shintaro Hamanaka, Methodology for Impact Assessment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pp. 45-56. 30 Michael G. Plummer, David Cheong and Shintaro Hamanaka, Methodology for Impact Assessment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pp. 73-91. 31 Ranajoy Bhattacharyya and Avijit Mandal,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the Indo-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on India’s Balance of Trade,” Journal of Global Analysis (Jan. 2010), pp. 9-25. 32 Smitha Francis, “The ASEAN-India Free Trade Agreement: A Sectoral Impact Analysis of Increased Trade Integration in Good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 46, No.2 (8-14 Jan. 2011). 9.

(17)  . CLMV 國家市場准入之提升,擴大其貿易利得,此前,其福利提升主要來自在 消費者福利和配置效率的提升;此外,其研究也包括對於國內生產、價格、要 素需求、要素報酬、國內產值等總體經濟指標的估計。33 上述研究已分別對東、印經濟體的貿易餘額、市場准入以及若干總體經濟 指標的變化進行估計,然而,這些分析皆屬於事前的模擬估計,呈現出的是協 定的潛在經濟效果,而非對於實際經濟效果的衡量。對於 FTA 實際經濟效果的 衡量應可包含,Plummer 研究中所臚列出的優惠待遇指標、貿易與福利指標以 及 GTAP 模型的分析。礙於統計資料取得、量化分析技術以及時間的問題,本. 政 治 大 AIFTA 協定可能引發的經濟效果,以及東協、印度經濟體在其中之優劣勢。 立. 研究僅能就既有的資料對 AIFTA 的經濟效果進行非常初步的評估,辨識出. ‧ 國. 學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y. Nat. sit. 本研究是關於 AIFTA 的個案分析,旨在認識、理解 AIFTA 的源起、發展. n. al. er. io. 過程與現況,並展望其未來。在之前的文獻分析中可以發現,AIFTA 的研究可. i n U. v. 以從多個面向切入,然而其整體研究的發展仍處於相當初步的階段,在此由於. Ch. engchi. 未能找到合適的研究途徑,本研究將不採用任一特定的研究途徑,但會嘗試著 以符合事實根據,有條理、有脈絡甚至有系統的方式,陳述對於 AIFTA 的認識 及相關之研究發現。 為達成此一目標,在缺乏強固研究途徑的情況下,研究方法的選擇與建構 是重要的,本文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以一手文獻為主、二手文獻為輔的方式, 來從事研究。以下將分述幾種不同類型之一、二手文獻在本研究中的使用。.                                                         33. Chandrima Sikdar and Biswajit NAG, “Impact of India-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Asia-Pac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Network on Trade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07 (Nov 2011) 10.

(18)  . 首先,第一類一手文獻是官方的發言與談話。本研究大量使用印度、東協 及其成員之官方發言做為佐證。如印度總理 Vajpayee、Manmohad Singh、東協 歷任秘書長 Rodolfo Severino、Ong Keng Yong 之發言或講詞以及東協所發布之 出版品,如《東協經濟共同體概況》 。由於做為東、印官方認知與立場之最直接 表述,在分析雙方洽簽 AIFTA 之動因時,這類文件的使用尤為密集。這些資料 皆可從印度新聞局(Press Information Bureau)、東協網站上取得;此外,由印度 智庫 RIS 所出版的 India-ASEAN Partnership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reflections by eminent persons 一書中,完整地收錄 1980 年代以來,東協─印度所共同簽署. 政 治 大 其次,第二類一手文獻是 立 AIFTA 之相關官方、法律文件,其中包括 2002. 與發佈的官方文件,以及印方官員所發表有關東協之談話。. ‧ 國. 學. 年 AIFTA 可行性研究、2003 年 AIFTA 架構協定、2009 年貨品貿易協定以及 2013 年服務業貿易暨投資協定。這類文獻是最能忠實呈現 AIFTA 制度性發展的一手. ‧. 資料,對於這類文件的審視與分析是本研究的一大重點。由於 AIFTA 可行性研. sit. y. Nat. 究無法取得,服務業貿易暨投資協定尚未公布,本研究最後僅能就架構協定、. al. er. io. 貨品貿易協定進行分析。雖然如此,對於上述兩項文件的審視與分析,仍相當. v. n. 大程度上充實了 AIFTA 研究的內涵。這類資料可從世界貿易組織、亞洲區域整 合中心的網站上取得。. Ch. engchi. i n U. 再次,則是學術著作等二手文獻。在學術文獻中,Chakraborty 可說是 AIFTA 研究的先驅,其論著的焦點廣泛地涵蓋 AIFTA 的整體進程,其曾探討 1990 年 代以來東協、印度經濟及其雙邊經貿關係的起落,對貨品貿易談判的爭議與發 展進行密切的追蹤,對於晚近的服務業貿易協定也能概述前期之談判,並能點 出 AIFTA 可能面臨之若干挑戰,然後給予建設性的建言。此外其也對印度在貨 品貿易自由化實施時程、產品範圍、原產地原則等議題上之立場提出精闢的見 解。在本研究中,二手文獻之用途主要有二,其一,在一手文獻之後做為研究 論點的輔助論據;其二,為本研究之研究方向、焦點和方法提供啟發。 11.

(19)  . 最後,則是媒體報導與評論。由於 AIFTA 是一新興且處於發展階段的經貿 合作安排,本研究在分析 AIFTA 服務業貿易自由化暨投資談判時,大量利用印 度、東協地區各大媒體之報導與評論,以求能夠掌握最新、最即時之進展。亞 洲區域整合中心 FTA 資料庫,長時間地蒐集亞洲地區媒體對於各 FTA 倡議之 報導與評論。 此外,還有統計資料的取得與使用。本研究之統計資料大多由 UNCTADSTAT、亞洲區域整合中心整合指標資料庫、東協統計年鑑擷取、計算 而得。但有部分,由於數據取得、計算困難,則轉引其他研究所計算之資料, 然後加以分析。.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四節 章節安排. ‧. 本研究旨在探討 AIFTA 之源起、發展與影響,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 y. Nat. 其中依序交代: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途徑與方法、章節. al. er. io. sit. 安排以及研究限制。. v. n. 第二章,從印度的觀點出發,討論驅動其提出 AIFTA 倡議的動因。本章首. Ch. engchi. i n U. 先說明冷戰結束以後國際政治經濟結構的變遷,以及印度經濟、外交新路線的 提出。其次討論在政策新路線之下應運而生的東望政策,再次則受檢視國際經 濟情勢制約、國家對外政策取向型塑的印度 FTA 戰略。最後,則從前三節之討 論中抽繹出印度提出 AIFTA 倡議的主要考量,並將之系統性地區分作結構、政 策、區域事件衝擊等三個不同層次,釐清並說明三層次因素,在印度決議提出 AIFTA 之政治意志形成上所扮演之不同角色。 第三章,從東協的觀點出發,討論驅動其同意印度 AIFTA 倡議的動因。本 章首先檢視東協成立以來對外關係架構的發展,並試圖標示出其中之中新思維 與概念。其次討論印度在東協對外關係架構中的定位。再次則受檢視國際經濟 12.

(20)  . 情勢制約、組織對外關係重要思維所形塑之東協區域整合戰略。最後,則從前 三節之討論中抽繹出東協接受 AIFTA 倡議的主要考量,並將之系統性地區分作 結構、政策、區域事件衝擊等三個不同層次,釐清並說明三層次因素,在東協 決議接受 AIFTA 之政治意志形成上所扮演之不同角色。 第四章,檢視了東協印度經貿關係。透過文獻分析可以發現,直接而實質 的經貿利得、經濟戰略利益是東、印雙方建立 AIFTA 的重要考量,也驅動並制 約著 AIFTA 的發展。因此,第四章將分別檢視東協與印度在貨品貿易、服務業 貿易、投資往來等經貿領域的表現與互動。由此定位出東協、印度經濟體及其. 政 治 大. 雙邊經貿關係,在雙邊經濟整合進程中的在機遇與挑戰。. 立. 第五章則檢視、評估 AIFTA 的制度性發展,以及其未來所需面對之挑戰。. ‧ 國. 學. 第五章的前半部分依序檢視 AIFTA 架構協定、貨品貿易協定、服務業貿易暨投 資協定的談判過程與成果。文章的後半部,首先分析其發展的經驗與過程進行,. ‧. 其次審視其協定內文之經濟內涵與品質,再次則對其經濟效果與戰略效應進行. y. Nat. er. io. 戰。. sit. 評估,最後則標示出 AIFTA 實施、效用發揮,甚至更進一步發展所需面臨之挑. al. n. v i n 第六章則為結論,分為兩個部分,本章的第一部分,則從 AIFTA 之源起、 Ch engchi U. 制度性發展、後續效應與未來三個面向出發,綜述本研究之研究發現;第二部 分則對未來 AIFTA 研究之發展,提出建言。.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一項重大的限制是資料取得的困難。2002 年東協自由貿易區─印 度擴大投資貿易聯繫研究(Study on AFTA-India Linkage for the Enlargement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2013 年 AIFTA 服務業貿易暨投資協定,此二關鍵官方 文獻的難以取得,是本研究的一大缺憾。 13.

(21)  . 2002 年東協自由貿易區─印度擴大投資貿易聯繫研究,即東協十國與印度 經濟部長委託印度外貿研究中心(Indian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IIFT)、馬來西 亞經濟研究中心(Malays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MIER)聯合進行的 AIFTA 可行性研究,是理解東協、印度對於雙邊整合之認知與期待的關鍵資料。 由於無法取得該項文獻,本研究,依據 AIFTA 可行性研究所提供之指標34,佐 以 UNCTAD、亞洲經濟整合中心(Asia Regional Integration Centre)資料庫所提 供、其他學者所整體計算之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嘗試理解東協、印度對於 AIFTA 以及蘊藏其中之經貿機遇與挑戰的認知與期待。然而,這無論如何難以取代東、. 政 治 大 服務業貿易暨投資協協定則是甫於 2013 年年底完成簽署,目前正處於國內 立. 印官方委託國內知名智庫所進行之研究。. ‧ 國. 學. 審查的階段35,其協定內文尚未公布。該協定在 AIFTA 研究中具有相當的重要 性,其原因有三,其一,印度在服務業貿易的出口上具有強烈的競爭優勢;在. ‧. 貨品貿易協定所帶來之利得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服務業貿易自由化的談判結果. sit. y. Nat. 對印度而言尤其重要。其二,投資合作的強化,能廣泛地促進東協、印度企業. al. er. io. 資金、技術、經驗上的流通,發展更全面、緊密的經貿關係。另一方面,投資. v. n. 的合作的強化,也有助於印度更加整合入區域生產貿易網絡中,進而與 AIFTA. Ch. engchi. i n U. 在貿易的拓展和促進上,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其三,服務業貿易自由化的幅 度與廣度以及投資議題,是評估貿易協定品質、協定夥伴間整合程度的重要指 標。.                                                        . 34. Ariff 和 Cheen 曾在著作中引用,在 AIFTA 可行性研究中被視為決定 AIFTA 成功與否的六個 指標。更進一步的分析請見第四章。Mahamed Ariff and Lim Chize Cheen, “ASEAN-India FTA: Issues and Prospects,”in Nagesh Kumar, Rahul Sen and Mukul Asher eds., India-ASEAN Economic Relations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New Delhi, India: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System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2006). 35 Dilasha Seth, “India-ASEAN Falters Just Before Finalization over Services Pact,” Economic Times, 19 Jul. 2013, at <http://article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2013-07-19/news/40681419 _1_10-m ember-asean-asean-countries-indian-professionals > (accessed on 2014/01/15); Puja Mehra, “Cabinet Nod for FTA IN Trade and Services with ASEAN,” The Hindu, 20 Dec. 2013. at < http:// www.thehindu. com/news/national/cabinet-nod-for-fta-in-trade-and-services-with-asean/article5480 191.ece> (accessed on 2014/01/15) 14.

(22)  . 除了協定尚未公布之外,由於服務業貿易談判是 AIFTA 新近之發展,相關 的二手文獻也少之又少,只有少數提及其談判過程以及各談判方立場的研究。36 因此,在分析服務業貿易暨投資談判時,本研究大量使用印度、東協地區報章 雜誌的報導,這雖稍可補救文獻取得困難和稀少的問題,但本文之相關分析仍 流於粗淺。 此外,由於 AIFTA 屬於新近且仍在發展中的經貿合作倡議,而以其為主題 之研究也處於相當初步的階段,在這個時間點進行 AIFTA 經濟效果的評估是相 當困難的。其困難來自兩個面向,其一,由於 AIFTA 實施的時日尚淺,以其為. 政 治 大 實施尚處於相當初步的階段,雖已有對其經濟效果進行評估之研究,但皆屬事 立. 主題之研究較少且皆仍處於相當初步的階段;其二,由於 AIFTA 自由化承諾之. ‧ 國. 學. 前的估計37,欲了解 AIFTA 為東協、印度經濟體及其雙邊關係所帶來之實際經 濟效果,仍有待事後評估的進行,方能知曉。因此,本研究僅能對於 AIFTA 經. ‧. 濟效果進行相當初步的評估。.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6. 例如,Chakaborty、Banerjee 和 Sengupta 的研究。Debashis Chakraborty, Pritam Banerjee and Dipankar Sengupta, “The Trajectory of the Indo-ASEAN Trade: FTA and Beyond,” pp. 151-161. 37 例如,Chandrima Sikdar and Biswajit NAG, “Impact of India-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Ranajoy Bhattacharyya and Avijit Mandal,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the Indo-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on India’s Balance of Trade,” pp. 9-25. 15.

(23)  . 第二章 成立 AIFTA 的動因:印度觀點 本章主要針對東協─印度自由貿易區進行實質討論。側重在該協定倡議者印度, 提議成立該自由貿易區的動因分析。據此,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敘述後冷戰 時期印度對外政策的新思維,第二節說明東望政策以及東協在印度對外政策中的 定位;第三節概述印度的經貿整合策略;第四節則從上述三個脈絡抽繹出印度倡 議成立 AIFTA 的政策動因,並試圖分析這些動因的相對重要性;第五節則為小 結。. 立. 政 治 大. 第一節 後冷戰時期政策新思維. ‧. ‧ 國. 學. 印度在冷戰時期在外交上採取不結盟政策,在經濟上採取內向的計劃經濟制. sit. y. Nat. 度,「獨立自主」是其重要的國家發展目標,自立(self-reliant)和自給自足(self-. n. al. er. io. sustaining)是其所選擇採取的政策途徑。根據印度的民族獨立經驗和政治傳統,. v. 自立、自給自足的發展途徑有其文化、歷史根源;在兩極格局下,不結盟政策也. Ch. engchi. i n U. 的確有助於印度拓展戰略活動空間,強化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以營造國際和平環 境,促進自身利益。儘管如此,1962 年印度在與中共的邊境衝突中遭遇挫敗後, 便轉而向蘇聯靠攏,於 1971 年與蘇聯建立軍事同盟,聯手對抗中共。. 壹、外部環境的改變:後冷戰時期國際情勢變遷 1990 年代初期,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發生若干重大變化,印度固有的政策思 維和實踐已不足以因應快速變遷之國際環境對其所帶來之負面衝擊,其不得不調 整自建國之初便採取的不結盟外交政策以及內向計畫經濟政策,逐漸重視對外安 全架構的重構,以及經濟發展策略的調整,以圖擴大生存空間並提升國家競爭.  . 16.

(24)  . 力。促使印度外交政策、經濟發展策略改弦更張的國際環境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四 點。 其一,是蘇聯解體以及單極體系的形成。一方面,蘇聯是印度經濟援助、軍 事武器供應的主要來源,並且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具有關鍵否決權;而 東歐則是印度最主要、且具有優惠性市場准入的出口市場。1共產世界的崩潰使 得印度失去經濟、軍事、外交上的重要盟友。尤其是蘇聯的解體,更使面臨日益 強大之中共挑戰的印度國家安全頓失屏障。另一方面,美國獨霸的單極體系形 成,印度採取不結盟政策的誘因逐漸消失。2. 政 治 大. 其二,則是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的加深。經貿互動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快. 立. 速上升,包括第三世界國家在內皆致力於發展對外的經貿連結,不結盟運動等以. ‧ 國. 學. 發展程度、意識形態劃分的國際集團逐漸失去了吸引力。而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等以區. ‧. 域為單位的經貿實體逐漸成形,在亞洲則有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y. Nat. al. er. io. 合談判進程延宕,更加速了各地區域主義的發展。. sit. Cooperation,APEC)的成立。1997 至 98 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世貿組織多哈回. n. v i n 其三,是亞洲區域版圖的快速變遷。一方面,亞洲四小龍、中國、東南亞經 Ch engchi U. 濟體相繼崛起的成功經驗對印度具有極大吸引力。3另一方面,中國在經濟、軍 事的快速提升,對印度形成龐大的壓力。中國因素對印度後冷戰時期的外交、外 貿政策具有不容小覷的影響。就軍事戰略面而言,首先,歷史衝突的遺緒使其難.                                                         1. Sumit Ganguly, “India’s Foreign Policy Grows Up,” World Policy Journal, Vol. 20, No. 4 (2004), p. 43; Arijit Mazumdar, “India’s Search for a Post Cold War Foreign Policy Domestic Constraints and Obstacles,” India Quarterly: 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7, Iss. 2 (2011), p. 169. 2 Sumit Ganguly and Manjeet Pardesi, “Explaining Sixty Years of India’s Foreign Policy,” India Review, Vol. 8, Iss. 1, (2009), p. 11. 3 印度 1990 年代年度《經濟調查》指出,正如我們東方鄰國所示範的,更快速的成長是可能的; 印度經濟發展必須利用國際貿易、現代科技、世界資本市場所提供之機會。Ministry of Finance, Government of India, Economic Survey 1991-92(New Delhi: Govt. of India Press), p. 23; Ministry of Finance, Government of India, Economic Survey 1995-96(New Delhi: Govt. of India Press), p. 21.  . 17.

(25)  . 以擺脫敵對和懷疑。4此外,經濟轉型後中國國防預算、軍事實力的快速上升, 對外援助經濟、技術、軍事援助合作的增加,更加深了對印度的威脅。5就經濟 面來看,以 1990 年代的資料顯示,在人口、領土面積、購買力、技術與人力資 源來說,中、印幾乎是在伯仲之間;然而,中國在人均國內生產毛額、經濟成長 率、貿易成長率等重要經濟指標上皆遠超越印度。6中國在地緣戰略、經濟上所 形成的威脅與競爭壓力,對於印度的經濟自由化、亞洲區域政策以及自由貿易協 定策略皆產生重大的影響。7 其四,第一次波灣戰爭爆發,造成國際經濟動盪,突顯印度既有的經濟體制. 政 治 大 度國際收支快速惡化,政府赤字快速上升,最終導致印度爆發國際收支危機。此 立 的脆弱。此事件主要衝擊在於國際油價攀高,印度籍勞工大量回流本國,加上印. ‧ 國. 學. 一近因連同上述蘇聯崩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連同國內的經濟危機,構成了印 度政府採取市場導向的經濟自由化改革的主要背景。8. ‧ y. 4. Nat.                                                        . sit. n. al. er. io. 印度在 1962 年中印邊界戰爭中挫敗,至今雙方間的領土爭議仍未能解決;中國一向是巴基斯 坦重要的盟友,而印度則持續與達賴喇嘛保持友好關係並庇護西藏流亡政府。Jalal Alamgir, “India’s Trade and Investment Policy: The Influence of Strategic Rivalry with China,” Issues & Studies, Vol. 35, No. 3 (May/June 1999), pp. 124-126. 5 例如,中國協助緬甸建設位於孟加拉灣、阿德曼海沿岸的兩港口,提供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建設 所需之技術、資金援助,並與孟加拉發展全面合作夥伴關係,甚至提供和平使用核能的援助等。 Harsh V. Pant, “India in the Asia-Pacific: Rising Ambitions with an Eye on China,” Asia-Pacific Review, Vol. 14, No. 1 (2007), pp. 59-61. 6 中、印分別擁有,世界第一、二多的人口,亞洲第一、二大的領土面積,以購買力而言,分別 為第二、五大的經濟體,並同樣擁有豐沛的技術勞動力。然而,中、印兩國 1995 年的人均國內 生產毛額分別為 481、425 美元,1980 至 1990 年均經濟成長率為 10.2、5.8%,1990 至 1997 年 則為 11.9、5.9%,1990 年代貿易佔國內生產毛額之比重分別為 40、27%,出口成長率分別為, 11.5、5.9%,在 1980 至 1996 年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則分別從 1、0.5%上升至 3、0.6%。 Jalal Alamgir, “India’s Trade and Investment Policy,” pp. 125-128. 7 學界多有主張中國因素對印度國家政策之影響力者。例如,Alamgir、Pant、Batabyal、Liou 等, 其分別主張,中國因素是印度持續實施經濟自由化、調整與美、日、東協等主要區域行為者間關 係、推動東望政策、向東協、東亞經濟體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考量。總的來說,中國做為近 二十年來崛起最快速的強權,所有區域國家對其一舉一動自然是動見觀瞻,與其在經濟、戰略上 處於競爭關係的印度更是如此;因此,或許東望政策的形成、發展,對中國並無針對性,但中國 因素在印度對外政策中的影響力仍不容小覷。Jalal Alamgir, “India’s Trade and Investment Policy,” pp. 105-133; Anindya Batabyal, “Balancing China in Asia: A Realist Assessment of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Strategy,” China Report, Vol. 42, No. 2 (May 2006), pp. 179-197; Harsh V. Pant, “India in the Asia-Pacific,” pp. 54-71; To-hai Liou, “Asia's Response to China's FTA Strategy: Implications for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21, No. 1 (Spring/Summer 2007), pp. 224-225. 8 Sumit Ganguly and Manjeet Pardesi, “Explaining Sixty Years of India’s Foreign Policy,” pp. 11-12.  . Ch. engchi. 18. i n U. v.

(26)  . 貳、內部政策的應對:印度經濟、外交新路線 一、經濟自由化改革 自建國以來,印度長期採取內向的計劃經濟政策,其主要目標在於提高人民 生活水準、追求經濟成長與均富、發展成為獨立、現代化的經濟體。為了追求成 長與均富,印度採取集合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特色的混和經濟體制,除了透過一 般的財政、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干預,印度也建立龐大的公營事業系統、許可證制 度,來管制生產活動與市場交易。為了追求獨立、現代化的經濟發展,印度採取 高關稅、配額、進口許可制度來限制進口;並實施進口替代政策,扶植國內產業. 政 治 大 參與。在僵化的經濟政策下,1980 立 年代以前印度的經濟成長率大致維持在 3%的. 發展,加速工業化,並對外資設下嚴格的限制,減少外國勢力對本國經濟活動的. ‧ 國. 學. 水準,這也被戲稱為「印度成長率」(Hindu Rate of Growth)。1980 年代中期拉吉 夫(Rajiv Gandhi)政府即開始實施若干經濟鬆綁政策,但收效甚微,反使政府財政. ‧. 更加惡化。9. y. Nat. sit. 內向、僵化的經濟政策以及 1980 年代失敗的改革,使印度的總體經濟面臨. n. al. er. io. 嚴重失衡;1990 年代初期,波灣戰爭的爆發以及共產集團的解體,對已然衰弱. i n U. v. 的印度經濟造成更進一步的衝擊。1990 至 91 年間終於爆發國際收支危機,這也. Ch. engchi. 成為拉奧(Narasimha Rao)政府推動新一波經濟改革的契機。10此時,總理拉奧與 財政部長辛格(Manmohan Singh)提出一系列經濟自由化措施,其中包括,削減政 府赤字、促使盧比貶值、取消出口補貼、取消多數產品的進口許可制、實施關稅                                                         9. 關於印度 1990 年代以前的經濟發展路線與政策,請見:John Williamson and Roberto Zagha, “From the Hindu Rate of Growth to the Hindu Rate of Reform,” Working Paper, No. 144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form, July 2002), pp. 2-8; Sunila Kale, “Inside Out: India’s Global Reorientation,” India Review, Vol. 8, Iss. 1 (2009), pp. 43-62; 徐遵慈, 〈印度之經濟發 展與對外經貿關係〉 ,鄭端耀主編, 《印度》(台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政治大學國 際關係研究中心,2008 年),頁 286-292; 徐遵慈, 《印度與東協、韓、日、中洽簽 FTA 對我之影 響與我因應策略之研究(文件編號:1166A2)》(臺北:外交部/經濟部國貿局委託,2010 年),頁 8-12。 10 1990 年代國際收支危機是促使印度啟動經濟自由化改革的重要原因,然而,經濟改革的持續 進行,尤其是貿易、投資體制方面的自由化,相當程度是受印度與中國間政治、經濟戰略上的競 逐關係所驅動。相關討論,請參照,Jalal Alamgir, “India’s Trade and Investment Policy,” pp. 105-133.  . 19.

(27)  . 調降計畫、取消或調降對外直接投資禁令或限制,以及取消或放寬對部分產品的 出口限制等。其目的在於,將開放、自由市場的思維引入印度的經濟體制,利用 國際貿易、現代技術、世界資本市場所提供之機會,來釋放國家的經濟潛力,促 成發展。11 國內經改的實施,某種程度上重塑了印度後冷戰時期外交政策目標、手段和 內涵。12一方面,經濟目標在外交決策中的位階上升。為了確保經濟發展,印度 對於進入外國市場、吸引外資、尋求技術援助、建構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需求日 益強烈,這對其外交戰略的重新定向、盟友和交往對象的選擇有極大的影響。另. 政 治 大 經濟平台,強化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繫,成為印度外交工作的一大重心。 立. 一方面,經濟交往成為印度推動對外關係的一項重要工具。積極參與全球、區域. ‧ 國. 學. 二、外交戰略重新定向. ‧. 不結盟外交政策是印度冷戰時期對外政策的主軸。其於 1954 年由當時的印. sit. y. Nat. 度總理尼赫魯提出。在不結盟政策的框架下,印度自詡為第三世界新興獨立國家. al. er. io. 的領導,採取獨立於東西兩大陣營以外的中間路線,力圖在兩強對峙的冷戰格局. v. n. 中實現屏除外力宰制、追求自身利益的權利。此外,雖然在冷戰時期,印度始終. Ch. engchi. i n U. 宣稱秉持不結盟的對外政策,但 1970 年代起,印度與蘇聯的關係漸趨緊密。美 中關係逐漸正常化,美國對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並助其對抗東部地區孟加拉 民族主義,導致印度的不安全感逐漸升高,逐漸向蘇聯靠攏,兩國隨後於 1971 年 3 月簽署印蘇友好同盟條約,此後,蘇聯逐漸成為印度取得經濟、軍事援助以 及市場准入的重要來源。13                                                         11. 關於印度之經濟改革,請見:John Williamson and Roberto Zagha, “From the Hindu Rate of Growth to the Hindu Rate of Reform,” pp. 8-13; 徐遵慈, 《印度與東協、韓、日、中洽簽 FTA 對我 之影響與我因應策略之研究(文件編號:1166A2)》 ,頁 13-15。 12 相關討論請見:方天賜, 〈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 , 《問題與研究》 ,第 40 卷,第 4 期(2001),頁 84。 13 關於印度冷戰時期外交政策,請見:James Chiriyankandath, “Realigning India: Indi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The Round Table, Vol.93, Iss. 374 (2004), pp. 200-202; Arijit Mazumdar,  . 20.

(28)  . 冷戰結束之際,印度的國際處境可說是相當孤立且弱勢的。冷戰的結束使印 度喪失了經濟、軍事、外交上的傳統夥伴;不結盟政策在單極體系之下也失去既 有的意義,其第三世界盟友更早在 1980 年代起先後投向全球資本主義的懷抱。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的浪潮之下,世界各國無不致力於進行經貿結盟,促進貿 易投資和經濟成長。一向在國際事務上主張獨立自主的印度,意識到自身孤立且 落後的處境,開始大幅調整其對外政策。 根據印度學者莫漢(Raja Mohan)的研究,後冷戰時期印度的對外政策發生了 五項轉變。其中包括,資本主義取代社會主義成為印度國內的集體共識;經濟議. 政 治 大 (Third-Worldism)轉變為積極的國際事務參與者;逐漸放鬆反西方的立場;以及 立. 題在外交政策中的位階提高;從消極的、反現狀的第三世界主義擁護者. ‧ 國. 學. 逐漸褪去理想主義色彩,轉向務實的對外政策。14此一時期印度的外交政策出現 兩個新方向。其一,逐漸放鬆第三世界主義與反西方的堅持,從更為務實的角度. ‧. 選擇其發展對外關係的重點對象,印度開始加強與世界主要國家、區域的交往。. sit. y. Nat. 其二,受經濟全球化、區域化趨勢以及國內經濟改革的影響,經濟因素在印度對. al. er. io. 外政策中的角色愈發顯著,成為界定政策目標、選擇交往對象、制定政策工具的. v. n. 重要考量。促進經濟發展、拓展經貿關係成為對外政策的優先目標,進行經濟合. Ch. engchi. 作成為拓展對外關係的重要手段。. i n U. 為此,印度開始重新建立與世界主要國家、區域的交往關係,尤其重視與美 國、中國與俄羅斯等主要強權,以及南亞、東亞、中亞、中東等周邊地區 (neighborhood)。在與主要強國的關係方面,印度一方面建立與美國、中國的關 係,另一方面也致力於維持與俄羅斯過去所建立起的聯繫。首先,在冷戰結束以 後,美國成為國際體系中唯一的霸權,自然成為印度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首要目 標;並且,美國所具有之廣大市場、豐沛資金與技術,尤其符合印度經濟改革之                                                                                                                                                             “India’s Search for a Post Cold War Foreign Policy Domestic Constraints and Obstacles,” pp. 166-168. 14 C. Raja Mohan, “Indi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Taiwa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 (2007), pp. 20-25.  . 21.

(29)  . 所需。15在國際情勢變遷以及經改需求動下,印度放鬆其反西方的外交立場,致 力於開展與美國及其盟友的雙邊關係,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即為一例。在對中 共關係方面,雙方認識到彼此所具備的龐大經濟潛力,以及邊境衝突對國內經濟 發展的衝擊,中、印展開一系列的文化交流、貿易和投資合作,並採取一系列邊 境議題的信心建立措施,這一方面是為促進雙邊關係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維持周 邊地區之和平穩定,以為國內經濟發展營造有利的環境。16此外,印度也不願放 棄與蘇聯既有的聯繫,致力於維持與其繼承國,俄羅斯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印 度也致力於改善與南亞、東亞、中東等周邊地區的關係。印度在南亞採取古杰拉. 治 政 大 的流入,進而有助於印度經濟的發展。 在東南亞、東亞推動東望政策(Look East 立. 爾主義(Gujral Doctrine),其目的在於建構和平穩定的區域環境,促進外資、技術 17. Policy,LEP),冷戰的結束以及經濟改革的啟動,一方面促使印度重新定向其外. ‧ 國. 學. 交戰略,轉向經濟表現卓越的東亞國家;另一方面,也大幅提升東南亞、東亞國. sit. y. Nat. 性。19. ‧. 家與印度交往的誘因。18 在中亞與中東的關係上,則尤其強調能源外交的重要. al. er. io. 1990 年代初期,由於國內外情勢的變化,印度的外交政策出現了重大的變. v. n. 革。為了繼續追求獨立自主、成為世界大國的國家目標,印度一改以往強調自立、. Ch. engchi. i n U. 自給自足的外交、經濟政策途徑,轉向採取多重結盟(multi-aligned)的策略。在交 往對象和手段的選擇上,則從更務實的角度建立與新興強權的關係。其中,由於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盛行,印度也致力實施經濟改革,經濟因素在印度對 外政策中的角色愈發顯著,積極尋找經貿盟友、加入區域集團並建立和平、穩定 的周邊環境,以擴大出口市場、吸引外資和技術轉移並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已成 為影響印度對外關係發展的一大動因。                                                        . 15. Ibid., p. 17; 方天賜, 〈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 ,頁 92-95。 Sumit Ganguly, “India’s Foreign Policy Grows Up,” p. 43; 方天賜, 〈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 交走向〉,頁 89-92。 17 方天賜, 〈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 ,頁 89-92。 18 方天賜, 〈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 ,頁 84-86。 19 C. Raja Mohan, “Indi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p. 18. 16.  . 22.

(30)  . 第二節 印度對東協的認知與定位. 在前述外交、經濟政策的新思維之下,印度對東協的觀感與政策亦因而產生 改變。在此擬先闡述驅動印度新區域政策形成的經濟、戰略和政治考量,這些考 量與印度後冷戰時期的政策新思維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 在西方殖民勢力介入以前,印度與東南亞間,由於地理的鄰接性,雙方經貿 往來、人員流通等和平互動相當密切,也因此具有共通的文化和歷史。然而,經 歷了五百年的殖民統治,兩個地區間共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記憶逐漸淡去。20冷. 政 治 大. 戰時期,印度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發展更趨冷淡。該時期的國際結盟模式是阻礙. 立. 雙方關係取得進展的重要因素;當時,多數東協國家皆為美國在亞洲之重要盟. ‧ 國. 學. 友,然而,不結盟政策是印度該時期對外政策的基調,且其在 1970 年代以後更 逐漸向蘇聯靠攏。截然不同的經濟政策取向則是雙方關係難有所進展的另一大因. ‧. 素,此時印度持續實施內向型的計畫統制經濟,東協國家則採取對外導向發展路. Nat. sit. y. 線。1978 年,印度支持越南出兵介入柬埔寨內亂更使其雙邊關係陷入低潮21。此. n. al. er. io. 外,印度與其東方鄰邦,柬埔寨、緬甸,的不睦關係也更進一步降低了印度向東 南亞地區發展的可行性。. Ch. engchi. i n U. v. 直至 1990 年代初期,印度外交、經濟政策皆出現重大的轉折,東協─印度 關係的發展才出現新的契機。在經濟上,印度試圖建立對外導向的自由市場經 濟,致力於促進貿易和吸引外資、技術,以促進國內成長並提升自身經濟實力。 外交上,印度逐漸放棄反西方、第三世界主義的外交路線,強化與世界主要國家、 地區間的聯繫,尤其在與其周邊地區的交往更著重於貿易與能源領域。1992 年, 拉奧政府提出東望政策,是其發展與東亞、亞太地區國家關係的重要政策宣示,                                                         20. Prakash Nanda, Rediscovering Asia: Evolution of India's Look-East Policy (New Delhi: Lancer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 2003), pp. 41-98. 21 關於冷戰時期的印度─東南亞關係,請見:Kripa Sridharan, “The ASEAN Region in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in K. Raja Reddy ed., India and ASEAN Foreign Policy Dimens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Delhi: New Century Publication, 2005), pp. 119-120.  . 23.

數據

表 4-2、印度對東協貿易餘額
表 4-6、東協國家、印度服務業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  國家  出口(百分比)  進口(百分比)  2000 2006 2012 2000 2006 2012  服務業  印度  1.10 2.40 3.19 1.26 2.12 3.00  東協  4.53 4.76 5.77 5.78 5.67 6.51  印尼  0.34 0.40 0.52 1.03 0.77 0.79  馬來西亞  0.92 0.75 0.85 1.440 1.26 1.18  新加坡  1.88 2.28 2.54 3.01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5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s of the Member Countries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the Republic of

: joint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Export and Trade Promotion and 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of the Committee

近年來,隨著全球政經環境快速改變,尤以東協經濟整 合在 1999 年形成自由貿易區後,更積極以東協+N 模式進 行整合,東協加中國大陸、東協加日本與東協加韓國等東協

Sankoff knew little of algorithm design and nothin g of discrete dynamic programm ing, but as an undergraduate h e had effectively used the lat ter in working out an economic s

that study in the past, sum up, interconnected system produce, influence the intersection of industrial area and future testing amount of ' economic and regional de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