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究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究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

Copied!
2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 探究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based as the Core Concept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 Campus. 研 究 生:何昕家 指導教授:張子超.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二月.

(2)

(3) ~I~.

(4) ~II~.

(5) 探究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 中文摘要 研究生:何昕家 指導教授:張子超 完成時間:中華民國 101 年 2 月 近年來,全球環境備受各界關注,環境議題漸漸浮上檯面,各界爭議在不同立 基上產生相互衝突與對立,一般大眾與環境的連結漸漸被撕裂、產生鴻溝,忘卻最 核心價值思維。2011 年 06 月 05 日實施環境教育法,對環境教育定義為「促進國民 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 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 發展。」由此定義可瞭解環境教育重要核心價值在於增進人類的環境倫理與責任, 環境倫理是一種價值觀,以及人對自然環境的態度,能修補人與環境連結鴻溝方式, 透過環境教育是達成此目標重要且關鍵取徑之一。 由上述脈絡中思考,環境倫理需透過環境教育媒介傳達與深植。人類發展過程, 中小學為價值觀建構關鍵時期,外在環境是影響人重要潛移默化媒介;透過環境倫 理在中小學教育與校園環境中實踐,期以縮短學子與環境間鴻溝,並啟發深植環境 倫理觀。環境倫理為人對環境態度的基本價值以及共同溝通的語言,環境教育為傳 遞此價值觀重要取徑,需透過真實環境潛移默化與教育,讓學子深刻瞭解以及拉近 與環境的距離;本研究基於此理念發展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因環境 倫理整全與多元,希冀能為校園環境規劃設計帶入不同的思維模式。本研究另一重 要的目的在於將環境倫理哲學與抽象的思維,實踐於生活面向,而校園環境、學校 建築對人類發展而言是初始與重要環境之一(僅次於家庭環境),因而成為本研究出 發的第一步。 本研究問題意識包含三大面向。第一,本研究環境倫理思維突破;基於傳統環 境倫理分野(人類中心、生命中心、生態中心),過於相互排擠與衝突,現今社會上 同時存在於這三種環境倫理視野,本研究以剖析、解構、再建構方式,重新提出屬 於現今社會,整全的環境倫理觀。第二,以重新再建構環境倫理觀為基礎,發展、 轉化、實踐於校園環境、學校建築的規劃設計原則;本研究所提出之規劃設計原則, 除理論上探究外,也針對實務該如何操作,進行說明與探討。第三,本研究所建構 出來之原則,與現今社會上針對校園環境、學校建築主要參考準則,包含綠建築、 永續校園與以永續發展為核心校園規劃設計,進行理論對話,如此能讓此領域的專 家學者、規劃設計者、學校學習使用者,了解本研究所提出原則,與現今主流脈絡 間關係;而本研究也試圖與實務接軌,以本研究所提出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 設計策略實踐原則與檢核表,利於實務工作者參考與使用。 ~V~.

(6) 本研究經過環境倫理與學校建築兩部份文獻歸納、分析、演繹、解構、再建構, 提出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透過模糊德菲法與深入訪談進行驗證 與修正,再與不同理論進行對話;從以上研究歷程中,得到以下研究結果。 一、剖析、解構後,重新建構整全環境倫理觀 透過人類探索真實世界哲學觀(本體論、價值論、知識論)剖析傳統環境倫理(人 類中心、生命中心、生態中心),剖析後以本體、知識、價值重新建構環境倫理,但 為不被哲學觀框架限制其思維,再將以本體、知識、價值建構出的環境倫理原則解 構,再解構與建構後,研究者進而思考環境倫理是人與環境對話的過程,而本研究 發現馬斯洛人類需求理論,是人自我的對話與成長發展過程。因此透過與馬斯洛人 類需求理論對話,藉由此過程,發展出環境倫理金字塔。 二、建構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原則: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 校園環境為一種以集約方式,將人長時間限縮於一個環境中;學生長時處在校 園中,必須面對不外乎就是人與環境的不同思維與挑戰;因此在校園環境中必須同 時探究人類發展需求,與環境倫理需求,透過本研究所提之環境倫理需求理論,加 上馬斯洛人類需求理論,共同建構出學校建築需求理論,稱為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 本研究所提出之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主要有四大主要構面,分別為呼應環境土地、 尊重個體互動、認同族群差異、實踐永續發展。 三、本研究提出之規劃設計原則與綠建築、永續校園進行對話發現 本研究提出之規劃設計原則與綠建築、永續校園相關原則,進行對話後,分別 有不同的發現。綠建築指標較多符應呼應環境土地與尊重個體互動兩大主構面,可 以發現綠建築屬於基本人類需求基礎,因此符合綠建築為最基本之必要條件,必須 符合綠建築,才能往上追求更高層次理想與目標。 而永續校園與綠建築其實踐重點相當雷同,但永續校園更加強調環境教育與參 與式規劃設計的重要性,因此與本研究所提出之原則有更多符應之處,但在於族群 關懷部分還是較少碰觸。由此可知,本研究提出之原則與永續校園符合程度較高, 但永續校園中提及的健康建材為本研究原則未提及的部份。本研究,有提出另一以 永續發展教育為核心之校園規劃原則,因永續發展教育與環境倫理思維較接近,因 而進行比較分析過程中,最為契合。 透過如此不同原則理論對話過程,企圖產生更多元的思維模式碰撞並產生火 花,透過對話,能讓第一線的規劃設計者與學習使用者,更加了解因地制宜概念, 而並不是將所有原則套用在一塊土地上,就是最好的環境規劃設計。 關鍵字:環境、人、校園、環境倫理、校園規劃、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 ~VI~.

(7)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based as the Core Concept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 Campus Abstract. Postgraduate:Shin-Jia Ho Adviser:Tzu-Chau Chang Actual end time:2012/02 In recent years, the global environment has been a great concern for all parties. In this case, environmental issues remain hotly disputed since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Their conflict and confrontation obstruct graduall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environment, making people forget the core value and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was implemented on Jun. 5, 2011, defi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 follows, “to help citizens nationwide understand the mutual 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ir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so as to maintai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balanced, to respect lives, to promote social justice, to cultivate green citizens an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is definition,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the cor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ies in increasing people’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Moreover,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considered a value and an attitude of how people treat the nature. In this cas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and critical approach in terms of amending the link and wa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requires the help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convey and develop.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life seem to be the most critical periods for such a value to be absorbed and grow. The outer environment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medium in terms of influencing people in a. ~VII~.

(8) subconscious manner. Whe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via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its campus, the gap between school 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is expected to be narrowed and these young students will be inspired with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which concern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how people treat the nature and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for both parties. The key of conveying such a value relies heavily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education in real environment, students may be influenced and changed unobtrusively. In this case,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know their surroundings better and get closer to the environment. This study is aimed at designing the campu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Since this concept is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ified, this study is hoping to present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r school environment planning. Besides, this study is also aimed at practicing the ideolog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real life. Since campus and school buildings are one of the initial and vital environments for human development (second to family environment), this study decides to adopt school to be the subject. This study divides its discussion into three dimensions as follows. Firstly, this study is aimed at creating the breakthrough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concept. Traditionally,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established on three perspectives: human, life, and ecology, with one overlapping and contradicting another.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a new comprehensiv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society by means of analyzing, de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present perspectives.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r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o make it transformed and implemented on school environment, this study will create a set of principles to design the campus and school buildings.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theori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ethics, this study will also explain and discuss how these principles can be carried out practically. Thirdly,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principles it develops with the theories modern schools adopt as a reference to design their green buildings, sustainable campus, and school environment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that specialists, designers, and users of this field ma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rinciples and the main stream. After conduct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chool buildings in the manner of compiling, analyzing, interpreting, deconstructing and. ~VIII~.

(9) reconstructing, this study then proposes its principles to desig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campus based on th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fter verifying and adjusting the principles by means of fuzzy Delphi method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is study has concluded its results as follows. I. A New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by applying the philosophy of ontology, axiology, and epistemology to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related to human, life and ecology. Afterwards, this study deconstructs the previously concluded perspective so that such a perspective may not be restricted by the philosophical view. In the process of de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is study is aimed at discovering the dialogue between human and the nature. That is, environmental ethics.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human conversing with themselves and growing up. Therefore, this study develops a hierarch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based on Maslow’s ideology. II. Principles to design the campu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hierarchy of school buildings The school seems to confine students to one place in an intensive manner. Sinc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spend long hours on the campus, they have to deal with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concerning man and nature. In this case, both the need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have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generates a theory of school building needs, named the Hierarchy of School Buildings, based on its hypothesi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needs and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is hierarchy includes four dimensions in relation to four aspects respectively: environment and earth, mutual respect, group difference recogni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the reference of green buildings and sustainable campus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indications of green buildings focus on mainly the. ~IX~.

(10) dimension of environment and earth and that of mutual respect.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green buildings appeal to the fundamental need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design principles this study develops have to conform to those of green buildings. In other words, to pursue a higher level of ideals and goal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design to be in conformity with green buildings. In f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campus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green buildings. However, sustainable campus puts more emphasi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In this case,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campus are more likely to conform to those of this study. Nevertheless, sustainable campus deals less with group concern and the healthy building materials it has mentioned are missing from this study. In this case, this study proposes another set of principles to design the campus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since the educ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re in higher conformity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rough the dialogues between different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this study is hoping to generate more diversified thoughts so that designers and users may know how to adjust the concept to suit the place and their needs better to make their design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Keyword: Environment, Human, Campus, Environmental Ethics,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ing, School Environment of Needs Pyramid. ~X~.

(11) 謝誌 2012 年 1 月 19 日,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日子:博士學位口試通過,一個之前 不在人生規劃中的事情,完成了。雖然之前不在人生的規劃中,但是往後的人生, 很明確,也很肯定,對於環境軟硬體(環境教育、建築規劃設計)的教學投入與學 術研究,是我終身的志業。獲得學位的那一刻,沒有興奮,而是感受到有更大的責 任。 就讀博士班期間,我完成了人生另一件大事,就是結了婚成家,也有兩個可愛 的孩子出生。通常就讀博士班的學生,都不太敢挑戰這兩件事情,因為結婚生小孩 後,要取得博士學位,可能就遙遙無期。所以,真的很感謝我的家人全力支持。而 我的父母親從不相信我會走上這一條路,直到考上,然後畢業,看到我投入的熱情 與毅力,他們也相信以及全力支持我走這一條路;而我那寶貝的大女兒妞妞以及小 兒子小寶,在老爸很累的時候,就來那麼各式不同怪招,讓老爸哭笑不得,也紓緩 老爸的壓力;最後,用在多的千言萬語也無法形容我對我的摯愛拉拉的感謝,在我 沒有任何工作攻讀博士班時選擇嫁給我,讀博士班期間也僅有些許的收入,也鼓起 勇氣生了兩個小孩,她常常跟我說,夫妻同心,沒有任何困難是不能克服的。而常 常到處奔波的我,養育孩子的重責也落在她的身上,一切一切辛苦,是我用在多言 語也是無法形容,接下來,我會在各方面更加努力,如果可以,下輩子下下輩子, 每一輩子,希望能再與妳相遇,牽手每一輩子。 沒有家人的全力支持,我是無法全心全意投入我最愛的研究。 然而,博士論文五位口試委員,在學生求學過程中,均為重要的導師。 (希望各 位老師可以諒解學生,先感謝我的家人。) 首先要感謝黃世孟老師,黃老師同時也是我碩士班指導老師,黃老師引領我進 入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這個多采多姿的領域,同時在考博士班時,也非常鼓勵學生 進行跨領域學習。黃老師無論在教學、研究,均是學生仿效的典範。 而湯志民老師,從學生大學時代畢業設計、教育學程畢業專題,進入到研究所 固定參與學校建築學會年會,從湯老師專題演講中學習到不同面向學校建築知識, 直到博士班也固定投稿學校建築學會期刊,也修習老師在政大博士班開設的學校建 築專業課程,直到博士論文給予寶貴指正,一路走來,雖然學生不是湯老師的研究. ~XI~.

(12) 生,但是,老師卻給予相同指導,讓學生感到非常感動。 黃老師與湯老師,是帶領學生進入學校建築這個重要的領域,學生也將此為志 業,結合環境教育,進行跨界研究,希冀在未來能為臺灣的學校建築有更實質的助 益。 楊冠政老師,是啟發學生環境倫理的重要導師,楊老師幫學生開啟了環境倫理 的大門,讓學生進入到如此豐富且多元的領域中,也讓學生在學校建築、環境規劃 設計,產生了跨界的思維與念頭。而楊老師雖然年事已高,但仍充滿活力與熱情, 經常用非常爽朗的口吻,鼓勵所有的投入環境教育實踐與推廣的人。 高翠霞老師,是在環境教育領域中,涉獵學校建築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曾跟隨 高老師一同探討少子化,校園閒置空間的議題,老師親自帶著我們一同到學校去進 行瞭解與訪談。高老師時常會提醒學生跨界學習與研究應該留意的地方。 當然,最後,最後,一定要非常非常非常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張子超老師,這 幾年無論在學術研究、實務社會實踐、生活、家庭…等各方面,非常非常照顧學生, 以及盡全力給予學生不同的協助。張老師,無論在學術的涵養、待人處事的態度、 整體思維脈絡的邏輯、對家庭觀念的重視…...等各個面向,在學生就讀博士班這幾 年,在老師身邊耳濡目染之下,老師透過正規、非正規、非正式的教育方式,將所 有的一切傳達給我,讓學生無論在學術研究、教學、計畫撰寫與執行、生活態度…… 等,使學生接受師徒制的全人教育。老師也因材施教的讓學生適性的發展,老師常 常提醒學生,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複製別人的路,學生在未來,一定會走 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一條跨界道路,對於環境軟硬體,均能有所助益、貢獻。 當然,進入跨界學習,環教所的老師,都是啟蒙學生的重要導師。 周儒老師,啟發學生自然中心、環境學習中心相關知識概念,也讓學生連結至 場域硬體設施探究。王順美老師,時時提醒學生學校環境教育與硬體設施間的關係, 也將學生從學校內拉進社區,讓學生對於學校建築與環境教育結合,擴大至社區。 葉欣誠老師,帶領學生進入綠色大學的世界中,也鼓勵學生試圖探究其中大學校園 規劃在綠色大學中的角色與地位。汪靜明老師,讓學生深刻瞭解水資源的整體脈絡 與重要性。蔡慧敏老師,總是給予學生相當多新的之文獻書籍,且都是跟環境硬體 有相當的關聯性。 也非常感謝,協助此研究的專家學者,包含楊詩弘老師、林靜娟老師、薛方杰 ~XII~.

(13) 老師、鄧均文老師、陳啟仁老師、林海清老師、喻肇青老師、謝伯昌建築師、周子 艾建築師、徐岩奇建築師、林建棕校長、陳麗美校長、詹麗足校長、陳慈美老師、 賴雅芬老師、焦妮娜老師、黃建榮校長、林建南主任、胡秀芳老師。沒有這些專家 學者的撥冗協助,也無法促成本研究的完成。 而陪伴我度過這幾年的同窗,孟淵學長、建南學長、嘉成學長、淑蘭、鈺琪、 莊潔、鴻騰、凱翔、啟銘、健倫、佩瑤、鈴筑、淑碧、楊樺、仁傑。我一定會非常 非常懷念與大家共同在博士班期間,共同努力的時光。張子超歷年來的研究助理與 碩士班的研究生,也是在不同時期見證與陪伴我的成長,而小春是我要口試前夕, 接任老師的研究助理,小春協助我非常多行政事務,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準備口試。 而京蕙助教與張老師研究室的陳姊,更是我這幾年在生活與行政事務上,給予很大 很大的協助與幫忙。 其實,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事物,非常非常非常的多,再寫一本論文,可能 都無法詳細交待,可想而知,要順利完成這個學位,並不是我獨自一個人可以達到, 因此完成這樣的階段性任務,是要感謝,再感謝,這一路協助我的人事物。若有闕 漏之處,在此誠摯至上歉意。 最後 要用最真誠的心,感謝周遭的環境,沒有地球,如同母親孕育我們,我們也無 法安然的生活。 謝謝妳,我最愛的地球。. 何昕家 (環境兩棲異人) 寫于 自宅書房 2012/02/10 04:51 A.M.. ~XIII~.

(14) ~XIV~.

(15) - 目 次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I 謝誌.........................................................................................................................XI 目次.........................................................................................................................XV 表次.........................................................................................................................XXI 圖次.........................................................................................................................XX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壹節 緣起與動機.......................................................................................3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核心價值與重要性. 第貳節 研究問題、架構與範疇...................................................................7 一、研究核心問題及整體架構 二、研究範圍界定. 第參節 關鍵字釋義.......................................................................................13 一、環境 二、環境倫理 三、學校建築 (校園環境空間) 四、校園規劃設計. 第【貳】章 文獻歸納演繹(一):環境倫理思維疏理與建構 ............................17 第壹節 從倫理到環境倫理...........................................................................19 一、倫理學概述 二、人、環境與倫理. ~XV~.

(16) 三、環境倫理學發展 四、環境倫理學三大軸線概述 五、環境倫理現狀. 第貳節 疏理以「人類」 、 「生命」 、 「生態」為中心的環境倫理思維.......25 一、疏理觀點:人類探索真實世界途徑(本體論、知識論、價值論) 二、疏理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倫理思維 三、疏理以「生命」為中心的環境倫理思維 四、疏理以「生態」為中心的環境倫理思維 五、環境倫理近代思潮:永續發展. 第參節 建構環境倫理金字塔.......................................................................53 一、透過疏理觀點解構環境倫理 二、經由馬斯洛人類需求金字塔對話與發展 三、建構環境倫理金字塔. 第【參】章 文獻歸納演繹(二):校園規劃設計理論脈絡 ................................61 第壹節 臺灣校園環境空間發展與變革.......................................................63 一、校園規劃脈絡 二、學校建築環境歷史演變分野 三、學校建築設計原則重要性演變 四、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原則鑑往知來. 第貳節 校園規劃設計與生命週期思維.......................................................79 一、校園規劃歷程 二、校園規劃歷程的寓意 三、校園規劃歷程與教育連結. 第參節 永續校園規劃設計概念...................................................................85 一、永續發展概述 二、學校建築規劃設計邁向永續發展 三、永續校園規劃設計相關理論 四、永續校園規劃設計因子 五、綠建築概念. ~XVI~.

(17) 第【肆】章 理論建構: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 ..................................................101 第壹節 建構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103 一、人類需求演進、環境倫理演進與學校建築需求演進關係 二、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不同階層的呼應. 第貳節 以環境倫理內涵為核心的校園規劃設計原則概念.......................107 一、主構面一:土地 二、主構面二:個體 三、主構面三:族群 四、主構面四:永續. 第【伍】章 研究設計與操作 ..............................................................................115 第壹節 研究規劃設計...................................................................................117 一、研究設計整體架構 二、研究流程規劃 三、研究驗證三大階段. 第貳節 研究方法:模糊德爾菲法...............................................................121 一、模糊德爾菲法概述 二、資料蒐集與驗證方式. 第參節 研究工具:模糊德爾菲專家問卷設計...........................................124 一、第一階段模糊德爾菲法專家問卷 二、第二階段模糊德爾菲法專家驗證(第一階段問卷結果報告及原則修正). 第【陸】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27 第壹節 模糊德爾菲法問卷分析與修正.......................................................129 一、第一階段模糊德菲法 二、第二階段模糊德菲法. 第貳節 建構以環境倫理為核心校園規劃設計原則策略...........................153. ~XVII~.

(18) 一、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原則策略說明 二、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原則策略重要程度排序說明 三、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原則策略與校園環境生命週期關係 四、不同理論原則比較分析. 第參節 小結...................................................................................................175. 第【柒】章 研究產出與實踐 ..............................................................................177 第壹節 實踐步驟與途徑...............................................................................179 一、塑造教與學之場所精神:規劃與使用溝通媒介闡述 二、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實踐步驟與途徑. 第貳節 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檢核表...........................209 一、整併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 二、檢核表. 第【捌】章 結論與建議 ......................................................................................215 第壹節 研究結語...........................................................................................217 一、本研究提出整全環境倫理觀 二、建構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 三、本研究提出之規劃設計策略與綠建築、永續校園策略進行對話. 第貳節 後續研究建議...................................................................................221 一、實際案例的不足 二、更多元的理論對話 三、研究範疇擴大. 第參節 開創契機...........................................................................................223. 參考文獻.................................................................................................................225. ~XVIII~.

(19) 附錄 I: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原則建構模糊德爾菲法專家問卷 (第一階段).........................................................................................................231. 附錄 II: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原則建構第一階段 問卷結果報告 及原則修正 / 第二階段 模糊德爾菲法專家驗證 .............................................245. 履歷.........................................................................................................................259. ~XIX~.

(20) ~XX~.

(21) - 表. 次 -. 表1. 1960 至 1970 年代環境倫理重要論述. 22. 表2. 不同學者對於人類中心主義觀點. 28. 表3. 西方哲學家對於動物的態度. 35. 表4. 優先權原理使用原則. 38. 表5. 環境倫理與本體論、知識論與價值論關係表. 53. 表6. 剖析環境倫理三面向之要素. 57. 表7. 各級學校設備標準年代. 64. 表8. 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原則彙整. 71. 表9. 校園規劃設計重要性比較對照表. 72. 表 10. 學校建築方案與教育連結關係表. 81. 表 11. 校園規劃報告書架構. 83. 表 12. 專家學者對於永續校園內涵彙整表. 90. 表 13. 專家學者針對永續校園建築定義彙整表. 92. 表 14. 專家學者針對永續校園建築主要內涵彙整. 94. 表 15. 永續校園環境空間營造歷程模式規劃設計因子初擬. 95. 表 16. 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初始構想表. 104. 表 17. 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修正構想表. 111. 表 18. 篩選評估值數值表. 129. 表 19. 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原則 問卷質化意見彙整. 133. 表 20. 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原則 修正. 143. 表 21. 篩選評估值數值表. 147. 表 22. 第二次模糊德菲爾問卷 質化意見彙整表. 148. 表 23. 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原則 單一值 統計表. 162. 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原則策略與學校建築發展歷. 166. 表 24. 程對照表 表 25. 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原則策略與綠建築九大指. 168. 標對照表 表 26. 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原則策略與永續校園指標 與原則對照表. ~XXI~. 170.

(22) 表 27. 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原則與永續發展教育為出. 172. 發點之校園規劃原則比較分析表 表 28. 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關於規劃設計特質. 185. 表 29. 場所精神六大意涵應用營造教學場所意義歷程. 186. 表 30. 校園場所規劃設計者與學習使用者溝通模式. 187. 表 31. 整併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原則策略表. 211. 表 32. 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原則 檢核表. 212. ~XXII~.

(23) - 圖. 次 -. 圖1. 人與環境關係圖. 8. 圖2. 研究架構圖. 8. 圖3. 深層生態學系統思考原型. 44. 圖4. 深層生態學系統思考模型. 46. 圖5. 環境倫理金字塔與人類需求金字塔對應關係. 58. 圖6. 臺南市新東國小舊宿舍使用雇工購料方式進行空間活化再利用. 73. 圖7. 臺中市長安國小圍牆環境. 74. 圖8. 新竹縣新光國小在地意象. 74. 圖9. 臺中市仁美國小教室空間彈性化. 75. 圖 10. 新北市崇德國小作中學教學場域. 75. 圖 11. 臺北市新生國小將教育營造為家的感覺. 76. 圖 12. 臺南市青山國小營造雨水回收系統. 76. 圖 13. 臺中市長安國小進行雙向參與式規劃設計討論. 77. 圖 14. 臺南市菁寮國小營造生態池. 77. 圖 15. 建築工程生命週期. 79. 圖 16. 從場所故事到環境(場所)教育關係圖. 90. 圖 17. 學校建築規劃設計邁向永續發展面向. 92. 圖 18. 學校永續校園建築規劃設計關係圖. 94. 圖 19. 綠建築定義圖. 99. 圖 20. 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人類需求金字塔與環境倫理金字塔初期發展過. 106. 程概念圖 圖 21. 研究流程規劃圖. 118. 圖 22. 雙三角模糊數相關數值圖. 123. 圖 23. 雙三角模糊數圖. 132. 圖 24. 學校建築發展歷程. 165. 圖 25. 場所意義三元素. 181. 圖 26. 建築規劃與設計之關係概念圖. 182. 圖 27. 參與式規劃設計溝通模式. 183. 圖 28. 學校建築需求金字塔. 218. ~XXIII~.

(24) ~XXIV~.

(25) 第【壹】章 緒論. 第壹節 緣起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核心價值與重要性. 第貳節 研究問題、架構與範疇 一、研究核心問題及整體架構 二、研究範圍界定. 第參節 關鍵字釋義 一、環境 二、環境倫理 三、學校建築 (校園環境空間) 四、校園規劃設計. -1-.

(26) -2-.

(27) 第壹節 緣起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環境」是指屬於個人存在的「所在」(dwelling) -Heidegger(M. Heidegger,1927)〈存有與時間(Sein und Zeit)〉. 海德格(Heidegger)在《存有與時間(Sein und Zeit)》中認為,平常大眾對於環 境的感知是從活動中得到。大部分時間,人身體的移動,是感知環境主要媒介。 例如:對於通道的感知是從在路上行走得到的;對於大自然的感知是從親近自然 中得到的。人與環境關係是從人與物的活動過程的現實行動,也為在定居中產生 而開展,這種關係不僅為一種觀念性或內在體驗性,觀念、內在體驗、甚至反思 均離不開現實行動。 海德格對於人與環境的闡釋中,能夠發現人類透過各種活動連結與環境的關 係,因此可以說活動是人與環境連結的重要媒介;環境是人定義,因人而存在, 不同領域,對於環境有不同定義。對生物學來說,環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圍的氣候、 生態系統、周圍群體和其他種群;對文學、歷史和社會科學來說,環境指具體的 人生活周圍的情況和條件;對建築學來說,是指室內條件和建築物周圍的景觀條 件;對企業和管理學來說,環境指社會和心理的條件,如工作環境等;對熱力學 來說,是指向所研究系統提供熱或吸收熱的周圍所有物體;對化學或生物化學來 說,是指發生化學反應的溶液;從環境保護的宏觀角度來說,就是這個人類的家 園地球(維基百科,2010);語言學的角度,環境係指圍繞一個有機體(包含人類) 的所有事物(楊冠政,2011);環境基本法中,所謂環境,係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 展之各種天然資源及經過人為影響之自然因素總稱,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 陸地、礦產、森林、野生物、景觀及遊憩、社會經濟、文化、人文史蹟、自然遺 跡及生態系統等 (環境基本法,2002);中國科學院科普知識環境篇中,提及國 際環境教育界對於環境定義為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環境,每個人都是他人環境的組 成部分(中國科學院,2010);中國百度提及所謂環境是相對於某一中心事物而言 的。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我們通常所稱的環 境就是指人的環境(百度,2010);中國百科提到環境是指周圍所存在的條件,總 是相對於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通常所說環境是圍繞著人類的外部世界,環境是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環境為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了 廣泛的空間,豐富的資源和必要的條件,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種(中國百 科,2010)。從多元面向環境定義觀之,人非常重視自身所認定的環境,普羅塔 哥拉斯(Protagoras)提出「人是尺度」理論(homo mensura theory),認為「人是萬. -3-.

(28) 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Angeles,1990;引自王從恕,2001);由此得知,人對自身關注在意面向訂定尺 度,因而產生不同領域定義不同的環境尺度。 二、研究核心價值與重要性 人類與自然環境關係,自古以來便密不可分,從採集狩獵到農耕,一直以來 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總是依賴與敬畏;直到十四、十五世紀後,科學家大量探索大 自然,在宗教及哲學方面,也灌輸人類是顯性環境的管理者;最重要的是二元論 與機械論,分化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也讓人類將自然環境視為機械無止盡的使 用;在十七世紀工業革命後,因為技術、工具迅速發展,產生了技術決定論,是 一種以技術為至上,認為技術是一切的力量,因此造成人類對於自然環境更肆無 忌憚的蠶食鯨吞。對於建成環境更是無止盡的擴張,人類與其他生物不同的地 方,在於人類不僅僅以自己的生存為目的來影響環境、使自己的身體適應環境, 也為了提高生存品質,透過規劃、設計、施作來改造環境,把自然環境轉變為適 合人類的生存環境。「設計」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或慾望而有意識地塑造物質和 能量的過程。農業時代對自然敬畏崇拜,工業時代對機械追求與依賴,演變至今 對於科技嚮往,都是「設計」將自然與人工的美感賦予人類的成效。人類在不同 時期、不同地域及不同資源上完成著相同的功能過程:不斷創造和消耗,不斷設 計與破壞(何昕家、張子超,2010)。「建築環境說」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 美國形成的一種有關於建築的新概念,這種將建築概念向外擴展的作法,是受到 當時廣為社會關注的環境問題所影響,從環境的角度來談,是一種整體看待問題 的方式(陳喆,2007)。建築環境是一種建成環境,但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是因為建造建成環境材料與保持建成環境的能源,均來自於自然環境,而建成 環境的特性也受到外在自然環境的制約。現代科技的進步,讓人類飛上天空,但 也讓人類的慾望無限制的擴張。高聳入天的摩天樓、密度極高的水泥叢林,這些 都是現今建成環境主流,然而在這些建成環境背後隱藏著對於自然環境資源掠奪 及破壞。 人類因為對於自然環境的疏離,長時間處在建成環境中,而建成環境又是成 為破壞自然環境的元兇之一,因此一個好的建成環境不僅能對自然環境減低破 壞,也能引發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連結與情感。而環境倫理是人類因為環境破壞 進而反思與環境關係及責任義務,一個好的建成環境應該必須符應環境倫理,不 僅能降低對環境的衝擊,進而與自然環境連結。 2002 年永續發展高峰會議上明確指出「教育是達成永續發展的鎖鑰」;21 世紀的環境教育便是讓人類邁向永續發展(Palmer,1998);環境倫理為環境教育的 -4-.

(29) 終極目標(UNESCO-UNEP,1991;楊冠政,2002)。校園環境是人格養成重要階段, 也是倫理價值架構重要階段,在此重要階段,所待的時間僅次於家庭環境。本研 究洞悉與意識到環境倫理、環境教育、永續發展、學校建築、校園環境間重要及 關聯性,而環境倫理是讓不同領域對於環境產生共同溝通語言,學校整體規劃 中,往往涉及不同領域進行溝通,大多也不會考慮軟體教育面向,但因九年一貫 中環境教育為重大議題之一,環境教育所涉及的部份大都與環境相關,由此可以 發現學校硬體規劃與軟體建置搭配是需要連結。 國內進行環境倫理相關研究,雖然為數不多,但也有不少研究者投入此領域 之研究;而進行環境倫理與校園環境空間相關研究,目前國內尚未有研究者進行 此方面研究,而國外也無相關研究,那為甚什麼要進行此研究呢?此研究重要性 為何?如同前面章節所述,人類無論在人格發展、生理發展重要時期,校園環境 空間除了是家庭環境空間外另一重要關鍵場域,校園環境空間具有潛移默化的功 能以及環境教育使命;另外誠如不同教育心理學家所述,人格發展重要時期在於 國小及國中時期,在於不同面向,包含品格、態度、肢體、思考…等,為重要時 期,因而不同倫理價值也會在這個階段,透過教師、課程、活動…等進行傳遞, 而環境倫理為近年來被重視,環境倫理為目前全球及在地環境議題,核心及根本 的解決途徑之一,而環境倫理所談核心概念在於人與整體環境關係;綜合上述, 在人格發展重要時期中最重要的環境之一:校園環境空間中,而透過環境倫理實 踐於校園環境空間中,讓學生從中進行探索、學習,這是一個值得且必要的研究 課題;而國內無相關研究主題,僅於 1982 年由王濟昌教授指導莊永芳建築師進 行「從環境倫理觀點探討森林遊樂區規劃開發與經營之規範」碩士論文研究;1983 年,同樣由王濟昌教授指導曹丁文老師進行「從環境倫理觀點探討臺灣都市設計 法令之建立」碩士論文研究;其餘關於環境倫理研究,並無相關研究。而以上關 於環境倫理與環境規劃設計相關研究中,對於環境倫理剖析及論述較少,而對於 森林遊樂區及都市計畫兩研究主體而言,在於僅能著重於後端的改善,而無法回 到源頭觀念及態度傳達,而本研究將回到源頭關於教育場所進行研究,讓孩子從 小便對於相關概念有一瞭解。 本研究基於上述探討以環境倫理為核心溝通語言,讓校園環境具有環境倫理 內涵,再搭配環境教育,讓學子在中小學求學過程中,透過校園環境潛移默化以 及環境教育實踐,縮減學子與環境鴻溝,以及深化環境倫理觀,讓學生成為負責 任的環境公民。. -5-.

(30) -6-.

(31) 第貳節 研究問題、架構與範疇 一、研究核心問題與整體架構 由前述緣起動機,環境對人的意義、環境的型態及對人的影響、人對環境的 態度等部份來看,環境能分成顯性的人造及自然環境,隱性的社會、文化、心理 及虛擬、網路環境,而人類會因顯性環境不同、改變影響隱性環境,由此可知顯 性環境中人造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相當深刻,而在二元論、機械論、工業 革命…等影響,人類與自然漸漸分化、遠離,同時也在都市化過程中,人類對於 建成環境的慾望、追求是永無止盡,因此現今社會的現況為大部份的人已與自然 環境疏離,與建成環境緊密接觸;在建成環境中,除了家庭環境之外,校園是另 一個長時間接觸的環境,尤其在人格塑造及發展時期,人除了在家環境之外,就 是在校園環境;環境倫理所探討及強調則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道德關係與道德責 任義務,這正是目前人類所欠缺的部份(圖 1 所示)。 學齡期孩童(6-12 歲)一直至青少年(12-18 歲),為人格養成及塑造階段,認 知、情緒、學習、社會化在發展歷程中,以下說明皮亞傑(Piaget)、艾瑞克森 (Erikson)、維高斯基(Vygotsky)對於學齡孩童人格心智發展過程與環境間的關聯 性,而這裡從教育心理學所涉入的環境,主要是屬於社會環境與實質的環境。皮 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中提及建立適當的學習理論,首先必須解釋個體如何設 法建構與發明,而不僅是重複和模仿;皮亞傑理論中,智力是一種造成有機體生 存最佳狀況的活動,目的在於協助個體適應環境;維高斯基(Vygotsky)主張學習 的過程帶動潛能發展的歷程,任何高層次心理功能的發展,都是從外在社會活動 開始,然後將外在的社會活動轉化為內在的心理過程,即所謂內化作用 (internalization)。換言之,思考活動是由人際之間的互動歷程(interpersonal process) 開始,然後才轉變為個人內省的歷程(intrapersonal process)。艾瑞克森(Erikson) 的心理社會論(psychosocial theory)提及個體在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會體驗到自 我成長的需求與社會要求和限制的衝突,而產生發展危機。當個體能成功調適自 我以符合社會的要求時,便獲得了進一步的成長,不同年齡階段會遇到不同性質 的社會適應問題;艾瑞克森認為人生發展的歷程是充滿重重危機的。教育者的責 任是教導新生代在面對這些危機時,如何將危機化為轉機,從而提升自我發展的 能力。教育是人格發展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符合兒童心理需求的教育情境有助 於人格發展,反之則有礙發展;斯金納(Skinner)為行為學派代表學者之一,提出 個體的一切行為改變(指學習),乃是決定於其本身對環境適應的結果;是受外在 因素控制的,是沒有自由的。因此,斯金納的學習理論被視為環境決定論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張春興,2000)。. -7-.

(32) 透過以上皮亞傑的「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提出智力的目的在於協調 個體適應環境,異常刺激會造成學子與環境不協調;維高斯基及艾瑞克森的「社 會學習觀」(Culture Theory)提出個體必須在環境中互動,互動終將會轉化為個人 內省歷程;斯金納的「行為學習理論」(Behaviourist Theory)提出個體的一切行為 改變(包含學習),乃是決定於其本身對環境適應的結果。發現學子在長時間體制 內學習(學校)與環境有明顯關係存在。 本研究透過建成環境中校園,在其影響人類人格發展及價值觀塑造關鍵時期 校園環境中,以環境倫理觀出發,發展其校園規劃設計原則,歸納整理出具環境 倫理觀的校園環境,由此校園環境潛移默化以及環境實踐,拉近學子與環境間距 離以及了解環境倫理觀重要性,其研究架構如圖 2 所示。. 圖 1 人與環境關係圖. 圖 2 研究架構圖. 由此能確立本研究場域在於校園環境中,以環境倫理為核心思想探究學校建 築與環境教育之校園整體規劃,延伸出本研究核心問題主軸為:. -8-.

(33) 以環境倫理觀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為何? 由以上研究核心問題主軸,延伸出以下三個研究問題結構。 (一)本研究所意指的環境倫理意涵為何? 環境倫理構面非常多元,本研究透過相關環境倫理文獻,回顧環境倫理中以 人類、生命、生態為中心之不同環境倫理學說與理論,透過整體思維方式進行歸 納,提出本研究所指涉的環境倫理所包含內容,藉以打破環境倫理分野對立性。 (二) 本研究所提出環境倫理意涵,如何轉化落實於校園規劃設計的原則策略? 透過上述歸納本研究所指涉環境倫理範疇,以此範疇為核心,透過校園規劃 歷程以及設計架構,轉化為校園規劃設計原則,以不同思維思考校園規劃設計其 他可能性,讓校園規劃設計更貼近其人與環境互動核心內涵,藉以建構出校園規 劃設計核心理論思想。重新再建構環境倫理觀為基礎,發展、轉化、落實於校園 環境、學校建築規畫設計原則,本研究透過模糊德菲爾法,以建構出本研究之環 境倫理思維與意涵,進行轉化,將哲學思維轉化為實際校園規劃的設計準則,讓 第一線規劃設計者與校園使用學習者能生活在具有環境倫理意涵的校園環境 中,除能潛移默化影響外,也能結合環境教育的實施。將所提出規劃設計原則, 除理論上探究外,也針對實務面該如何操作,進行詳細說明。 (三)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原則策略為何?現行永續校園、綠建築予 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異同?以及如何實際運用? 透過文獻回顧現行永續校園、綠建築,以本研究所提出以環境倫理為核心之 校園規劃設計原則與策略檢視,藉此了解本研究所提出以環境倫理觀之校園規劃 設計原則有哪些不同與突破,以及其餘理論與原則有哪裡可以再發展。而本研究 也試圖與實務接軌,提出環境倫理為核心之校園規劃設計策略實踐原則策略與、 相關檢核表,利於實務工作者參考與使用。 環境倫理為不同領域看待環境的共同語言,而校園整體規劃便是包含建築規 劃設計專業者及第一線教師與學生使用者,便是不同領域對於校園整體環境共 識,往往進行校園整體規劃設計或學校建築營造時,由建築規劃與設計專業者與 校長、總務主任等少數人決定,而也較少呼應教育;本研究以環境倫理為核心及 共同語言連結學校建築與教育,但環境教育為九年一貫重要議題之一,因此以環 境倫理為核心及共同語言在校園整體規劃中,營造其符合環境倫理觀之校園環 境。. -9-.

(34) 二、研究範圍界定 環境粗略以顯性環境與隱性環境分野,顯性環境包含硬體的人為環境與軟體 的自然環境,隱性環境包含韌體的社會與心理環境及虛體的網路及虛擬環境,如 圖 4 所示;無論是顯性或隱性環境,若無人類去定義其尺度,均不會存在,而對 於人具有相當影響程度;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提出著名心理學公式:B=f (P,E),為「人的行為是人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函數」 。而在這一公式中,也包含 了「心理環境」或「環境的心理內涵」初期思想(申荷永,2005)。環境,對於人 類的心理及行為,有著相當程度的影;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認為「教育 是改變或養成人類的行為」,人類往往透過「教育」意圖改變心理及行為,環境 從另一角度面向觀之也具備教育意義及功能(張春興,2000);曉雲法師(1999)在 覺知教育講話一書中提及「關照環境教育,可能得到意外的效果;因環境對吾人 日常生活接觸,於不覺間潛移默化,而且印象深刻,非祇言語之聽受而已。」 、 「環 境之與吾人生活,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吾人之心身,甚至創造吾人思想與展開慧 命的開拓。若在比較現實一般來說,那就對吾人學業進修與事業發展都具有極為 密切的關係。」環境不僅影響人類心理及行為,人類也受環境潛移默化,發揮教 育功效,若環境隱含教育意涵,透過適切的引領,環境對人類產生有意義心理及 行為影響。 從社會變遷和發展的角度來看,都市化是一個歷史性及全球性的趨勢,19 世紀初全世界只有 2.5%的人口住在都市裡,經過 200 年,全球將近有一半以上 的人居住在都市裡。近 30 年來,都市人口的成長和集中主要來自開發中國家; 都市化,是這個世代、世界各地多數人生活的共同經驗,顯性環境中包含的人為 環境與自然環境,絕大部分的人一生中居住在人為環境中,大部分為建成環境。 場地論學者勒溫(Kurt Lewin)說: 「人先創造環境,而後環境塑造人」 ;邱吉爾 (Winston S. Churchill)也曾說: 「我們先塑造建築,然後建築再塑造我們」 。而環境 是作用於一個生物體或生態群落上,並最終決定其形態和生存的物理、化學和生 物等因素的綜合體;然而無論人創造環境或塑造建築物均以人類中心為角度出 發,但當建成環境完備後,環境或建築物便影響著人,而環境系統為「一組層層 套疊的結構,每個結構都在另一個結構內」,人一生從孩童開始便是被嵌入 (embedded)在許多環境系統中,從最近的環境(家庭、學校),到最遠的環境(文化), 每個系統會彼此互動,也會與孩童產生互動,而以複雜方式影響孩童的發展。 剛普在 1978 年的計算,每個人從幼稚園到高中平均就花 14000 個小時在學 校中,顯示「學校」是個人非常重要的生活環境之一(幼兒安全教育中心, http://www.wfc.edu.tw/ecsec/about.php);在歐洲,大多數學生要上學 150~200 天,. - 10 -.

(35) 而在學校必須待 6~7 小時,也就是說一年中總共要待在學校 900~1400 小時 (Catherine Burke and Ian Grosvenor,2003;Stoll,Fink and Earl,2003);臺灣國小至國 中,九年一貫課程每年上課 200 天的原則,在學校每天大約 6~8 小時,一年待在 學校約 1200~1600 小時;顯示除了家庭之外學校是人非常重要的環境之一。學齡 期孩童(6-12 歲)一直至青少年(12-18 歲),為人格養成及塑造階段,認知、情緒、 學習、社會化在發展,金盛華(1999)依照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教師是兒童生活中 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對兒童心理發展,特別是人格發展有著長期、深遠的 影響。在人格養成重要階段中,有三類重要人物,分別為父母、手足、教師及同 儕,這三類重要人物分別在家庭環境與校園環境中相互影響。 由此可見,顯性環境與隱性環境相互影響及有著密切關係,而顯性環境影響 人類的隱性環境,例如:若處在一個建成環境中感到擁擠,可能心理環境便會不 舒服;在一個人在學習環境中,通風不佳、光線不充足,可能會影響學習的心理 環境。又因為顯性環境下建成環境中的校園環境是人格養成重要階段,除了家庭 之外所處時間最久的環境,因此本研究論述範圍界定於校園環境中。. - 11 -.

(36) - 12 -.

(37) 第參節 關鍵字釋義 本研究以環境倫理學觀點出發,思考現今環境中,影響人的性格關鍵環境之 一的校園環境空間該如何規劃設計,一方面減少對於環境的破壞,更深層影響人 對環境態度;因此本研究有幾個重要的關鍵字,為環境、環境倫理、學校建築(校 園環境空間)、校園規劃,以下簡述關於本研究關鍵字釋義。 一、環境 對於環境的定義,自古以來,無一定論,但相同的是:所有的環境都是由人 所定義出來;人類對於環境可以是一種心中的意念,也能是顯而易見的觀念;可 以是心理所看不見,也可以是具象符碼;而人對於環境的概念、想法,會依著不 同的思維模式、目的而有所不同。依據臺灣於 2002 年所頒布的環境基本法中, 對於環境的定義為本法所稱環境,係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之各種天然資源及經 過人為影響之自然因素總稱,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陸地、礦產、森林、 野生生物、景觀及遊憩、社會經濟、文化、人文史蹟、自然遺蹟及自然生態系統 等。針對由環境基本法所定義的環境,大致上包含自然生態環境、建成環境、社 會文化心理環境,而目前網路及虛擬環境,是尚未納入探討,但未來科技快速發 展同時,網路及虛擬環境勢必將成為另一種重要的環境。而本研究所指環境,意 旨建成環境中,對於人類整體發展中,最為重要環境之一為校園環境空間。 二、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學的名稱適於 1979 年『環境倫理期刊』(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thics)創刊後,正式確定這個領域,不僅限於倫理探討也涉及美學、科學、經濟 和政治的議題(Botzler and Armstrong,1998;楊冠政,2011)。環境倫理主要探究人 類對於自然環境的道德關係與道德責任與義務,包含三大研究主題:自然價值和 權利的研究;人對自然道德原則的確定與道德行為規範的研究;現實生活中環境 倫理的問題的研究(楊冠政,2011)。環境倫理就是對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 關係,給予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定義和解釋。早期的環境倫理,大多以效益主義作 為解釋的依據; 近年來的環境倫理,則大多以義務論作為解釋的依據。但一個「環 境倫理」學說基本上都必須包括:解釋這些倫理的規範有哪些?解釋人類必須對 誰負起責任?解釋這些責任應如何證成?(Des Jardins,2006;王從恕,2001) 環境 倫理學是以環境道德為研究對象,是關於人類所有涉及環境活動的道德態度和行 為規範的研究。環境道德態度,主要是指有關環境保護的道德意識、思想、觀念、 感情和意志等;環境行為規範,主要是指環境道德標準和它的基本原則及重要規 範(環境科學大辭典,1991)。. - 13 -.

(38) 以上所談環境倫理,探究人與自然環境間道德關係、責任與義務,但因現今 都市化發展,目前絕大部分人類均居住於建成環境中,而建成環境主要影響自然 環境及社會文化及心理環境,也因為目前人類均居住於建成環境中,環境倫理探 究人與自然環境關係,較無法與現實人類狀況相連結,因此若將環境倫理探究延 伸至建成環境中,再由建成環境探究中,回歸至與自然環境連結。 三、學校建築 (校園環境空間) 「學校建築」一詞是由英文 school architecture、school house、school plants 或是 school buildings 直譯而來,近年也出現以教育為首相關於學校建築之名詞有 「教育空間」(educational spaces)、 「教育建築」(educational architecture,educational buildings)、 「教育設施」(educational facilities),以上所敘述為西方國家對於學校、 教育、建築之名詞上之解釋;在於亞洲國家,日本是學校建築研究、制度建立較 為完備之國家,學校建築成為最普遍之專有名詞,其他如學校設施、學校建物、 學校設備也成為對於學校方面之專有名詞,由西方及東方最具研究權威指標性國 家對於學校、教育、建築名詞之間都有一共通性,「學校建築」(school building) 為共通之專有名詞,學生在學校的建築物中進行教育活動,明顯可觀察到學校、 教育、建築三方面之緊密關係。 美國芝加哥學派建築大師蘇利文(Louis Henri Sullivan)提出:形式隨著機能而 生(form follows function),這一句話影響了十九世紀的建築發展,當時的學校建 築規劃設計,也循著此定律而發展;隨著時代的演進,學習型態轉變,美國學校 建築規劃設計學者吉野克(Bruce Jilk)提出了,形式與機能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薄弱 (Form is failing function),並不能以制式的使用機能而斷定建築與空間形式;邁 入二十一世紀後,除學習型態轉變外,教育的改革、使用者自主性意識抬頭、參 與式規劃設計崛起…等變革中,學校建築規劃設計應該轉變為「教育空間隨學習 行為而生」(educational spaces follows learning behavior),無論是教育空間、學校 建築環境,其最大宗使用者便是學生,因此必須以學生的學習行為為最主要規劃 設計依據。由以上之轉變能看出,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必定也在建築發展脈絡之 中,因此沒有所謂某個時代的學校建築規劃設計較優良的看法,學校建築規劃設 計必定是符合當代的歷史、人文,最適合學習的場所。 到底什麼是學校建築?學校是按照一定程序、一定的環境和時程,專門用來 教育特定對象,傳授知識和價值體系的地方;從學習者觀點,學校也是專門學習 的地方。學校建築或學校環境便是進行上述行為的遮蔽體或場所,因而在此場所 中,最常進行的行為便是學習及教學,因學習者多於教學者,學校建築規劃設計 應以學習者行為及使用需求為導向。 - 14 -.

(39) 四、校園規劃設計 校園整體規劃是指將一所學校作整體有系統的規劃配置,並不只是哪裡需要 空間就在哪裡蓋教室,校園建築整體規劃是由數個校園環境場所結合而成,校園 整體規劃可以是從上而下的規劃,也可以是從下而上的規劃。 由此可發現校園整體規劃與校園場所環境是息息相關,校園整體規劃就像是 骨架,而校園環境場所就像是肉,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而各個校園環境 場所之間也是互相有關連,無論是聯集、交集,均互相關連在一起。Richard P. Dober(1998)在「Campus Design」校園規劃或設計時,如何有效地呈現校園意象 基本概念,並提出兩個新名詞「Place-making」 、 「Place-marking」 ,以及各詞所包 括內容如下: 【Place-making】Campus Land Uses,Circulation Networks,Building Locations,Environments,Infrastructures,Etc. 【Place-marking】Landmarks,Landscapes,Material,Styles. 黃世孟(2006)指出校園規劃場所時必須考量賦予場所意義(Place-meaning)。 其次,就實踐場所意義的基本理念,主張校園場所營造(Place-making)的硬體建 設時,必須緊抓創造場所寓意(Place-marking)的軟體特色。簡言之,校園規劃的 軟體與場所建設的硬體,就是空間一體兩面,場所營造唯有落實場所寓意,場所 有意義就會有物語,物語可以創造場所生命,如此積累深厚校園文化的底醞,才 能創造出優質的校園環境。學校環境場所必須由場所營造(Place-making)先進 行,進行過程中必須創造場所寓意(Place-marking),最後賦予場所意義 (Place-meaning),而 1976 年 IUCN 出版的手冊中將環境教育定義為「環境教育是 認知價值及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學習、發展、了解及讚賞介於人、文化、生物、 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所必須的技能及態度,環境教育也須應用於環境品質的決 策及自我定位的行規範。」此定義中所提的環境為大環境,若小尺度的來看,學 校的環境場所,未嘗也是環境教育的場所,因此學校整體規劃應以環境場所為基 礎,進行環境場所規劃設計必須順序性的考慮場所規劃(Place-planning)、場所寓 意(Place-marking)、場所營造(Place-making)、場所意義(Place-meaning),最後導 向環境(場所)教育(Environment(Place)-Educating)。. - 15 -.

(40) - 16 -.

(41) 第【貳】章 文獻歸納演繹(一):環境倫理思維疏理與建構. 第壹節 從倫理到環境倫理 一、倫理學概述 二、人、環境與倫理 三、環境倫理學發展. 第貳節 疏理以「人類」、「生命」、「生態」為中心的環境倫理思維 一、疏理觀點:人類探索真實世界途徑(本體論、知識論、價值論) 二、疏理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倫理思維 三、疏理以「生命」為中心的環境倫理思維 四、疏理以「生態」為中心的環境倫理思維 五、環境倫理近代思潮:永續發展. 第參節 建構環境倫理新思維:環境倫理金字塔 一、透過疏理觀點解構環境倫理 二、經由馬斯洛人類需求金字塔對話與發展 三、建構環境倫理金字塔. - 17 -.

(42) - 18 -.

(43) 第壹節 從倫理到環境倫理 深入探究環境倫理學前,本節先針對倫理學進行回顧,因環境倫理學的基礎 是倫理學,需先對倫理學內涵深入了解,此有助於研究者對於環境倫理學涵義探 究基礎建構,環境倫理便是從倫理學觀點出發探究與環境的倫理關係,目的在於 使倫理的觀念應用於環境中,並且提出實踐的方法。 一、倫理學概述 「倫理(Ethics)」這個名詞是來自於希臘文 Ethos,本指風俗習慣,其後,又 衍生出短音讀法而又新義,指品德或品格(Character)而言(歐陽教,1986;楊冠政, 2011)。「道德」則出自於拉丁文的 moralist,意思是習俗(Custom)或禮儀 (Manners),或以「倫理」似乎比較適合個人品格,而「道德」則似乎是指人與 人之間的關係。這兩名詞字義上稍有不同,但是普遍的用法是將這兩個詞視作同 義詞(林火旺,1999;楊冠政,2011)。通常倫理與道德幾乎都是一同出現的名詞, 這兩個名詞也都深化於中華傳統文化中,所以倫理道德或是道德倫理,一般大眾 不陌生,在國民中小學課本還是在國立編譯館時代,國民小學還有一門課為「生 活與倫理」,因此倫理對於大眾應該幾乎是從小耳濡目染,大眾也都認為倫理所 重視的是人與人間關係、問題,便不會去思考到倫理是否會處理超出人的問題。 倫理學在拉丁文稱為 Ethica,出自於希臘文,意謂風俗習慣。而風俗習慣廣 義的說,則包括社會的一切規範、慣例、典章和制度等。在中文裡,「倫」表示 人際間各種關係,「理」則說明人際關係是有條有理,有原則有標準的(王臣瑞, 1979)。倫理學就是對道德(Morality)、道德問題(Moral problems)及道德判斷(Moral judgment)所作的哲學思考(楊冠政,2011)。弗蘭基納(Frankena)(1973)指出,倫理 學是哲學的一個課題,是對道德、道德問題和道德判斷所做的哲學思考。波伊曼 (Pojman)(2002)則指出,道德(moral)和倫理學(ethics)的名稱分別來自拉丁語和希 臘語的 mores 和 ethos,它們的意義是源自於習俗(custom)的觀念。雖然哲學家有 時會將道德和倫理學兩者交換使用,但許多哲學家會在道德(morality)、道德哲學 (moral philosophy)和倫理學(ethics)之間做一些區分。波伊曼將道德指涉為特定的 習俗、戒律(precepts)以及人們生活和文化的實踐;將道德哲學指涉為對道德進行 哲學的或理論的反思,特別是對所謂的倫理學理論的哲學反思;將倫理學指涉為 與道德和道德哲學有關的所有領域之事務,此兩種領域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例如 關注於價值、德行、原則和實踐等。羅波(Luper)則認為倫理學是試圖澄清人們該 如何生活,它闡明好人和好的生活的本質,告訴我們怎樣才能生活得更好,並描 述我們的義務,使我們能夠確定知道我們必須做什麼事情(Luper,2001)。簡要歸 納,倫理學泛指人與人之間的相關規範,此規範包含制度、慣例…等,包含明確. - 19 -.

(44) 規定的法令與制度以及傳統文化中慣例、約定成俗…等,均稱為倫理學,探討範 圍還是在於人與人間的規範。 倫理學可稱為道德哲學,是哲學的分支,以人類道德行為的規範作為對象, 內容涵蓋道德是非善惡標準的探討。研究人的行為的學問,如人們行為的性質、 行為的標準、良心的現象等,都可歸屬在倫理學的範疇。波伊曼(Pojman)(2002) 指出,就倫理學本身而言,它是一實踐的學科(practical discipline),主要可分成 兩個部份:理論的和應用的。就理論的觀點而言,倫理學理論(ethical theory)是 關於好的生活和道德義務的綜合理論,它分析並建構思想體系以解釋並引導行為 者能過著道德生活。就應用的觀點而言,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處理道德問 題,倫理學理論和應用倫理學兩者有密切的關係;理論無法應用是無用的,但行 動若缺乏理論的洞察則是盲目的。西奇威克(Sidgwick)指出,由於不同學派的作 者對倫理學的本質及其各種關係的理解各異,因此,要以一種可為人們接受的方 式來界定倫理學的主題會有點困難。人們對於倫理學的研究歷來理解不一,且表 達得十分模糊,因此,西奇威克傾向於將倫理學稱為一種研究,而非一門科學。 在現代倫理思想中,大多將倫理學視為是對道德法則或行為的合理準則的一種研 究(Sidgwick,1998)。 二十世紀後期,隨著科技進步,衍生許多新的道德問題(如生物科技),使得 倫理學者發展出不同分支領域,這些領域可以總括為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其中又以環境倫理學(environmental ethics)、生命倫理學(bio-ethics)、醫 療倫理學(medical ethics)、社會倫理學(social ethics)與關懷倫理學(care ethics)等分 支研究較為人熟知。倫理學是關於道德的理論,它要反思、論證和回答的問題主 要有三個:道德推理的有效性問題、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問題及道德的應用和實 現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探求和回答既形成了倫理學內部的倫理學、規範倫理學和 應用倫理學等形態的區分(曹剛,2010)。朱貽庭(2002)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就 是要說明什麼是善,有三種代表觀點:道德與利益關係論、道德與社會歷史條件 關係論、善與惡的矛盾(楊冠政,2011)。因此倫理學便是道德推理、判斷善與惡、 闡釋與利益及社會歷史條件關係,傳統倫理學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並沒有 探究到其他面向。 二、人、環境與倫理 自然界多元多樣的生物中,人類是以文明的方式存在的,文明也是人類特有 的存在方式。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以來,技術使人類的生 活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漸漸遠離自然的生活方式,逐步進入到一個與原始 的採集及狩獵生活方式所不同的,以技術的生活方式代替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境. - 20 -.

(45) 域中。實際上,自然與文明的衝突並不是近來出現的新問題,更不是已經完全解 決的問題;以自然與文明的衝突視角來關注環境倫理的產生背景,表明這一問題 在環境倫理的理論探討中具有極為重要和獨特的意義,也表明我們需要重新思考 這一問題帶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嚴重後果。同時,探討自然與文明的衝突為 出發,也讓環境倫理的產生背景提供了新的契機,因為環境倫理的產生就是人類 文明和人類思想進行變革與衝突下的產物。環境倫理最終尋求的也是溝通人類世 界和自然世界一條新的取徑,建構自然與文明、自然價值與人類價值相互融合, 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環境倫理著眼點不僅僅是為人類確立外在的道德規範, 而是警醒人類以文明、有限的方式生存於人與自然共同體中,為人類的實踐活動 重新定位,為人類生活重新思考,從而發掘人的本性,為人類的倫理道德生存方 式開拓新的向度。在《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一書,巴斯摩爾(Passmore)認為, 一種環境倫理思想要能夠成功地得到發展及被接受,必須完全被西方傳統所承 認,書中提及: 一種倫理觀…不是人可以簡單決定其擁有的東西;「需要一種倫理觀」完全 不等於「需要一件新衣服」。一種新的倫理觀可能產生於已存在的觀念中,不然 就不可能產生(Passmore,1974;Hargrove,1989;楊通進,2007)。 人與環境的關係與其他生物一樣,人類演化的過程一直與環境習習相關,只 是演化過程中人類先發展出一般倫理關係,因為環境污染對於人類造成生命財產 安全,因此進一步從一般倫理關係,進而思索人與環境倫理關係,如同上述,這 不是全新的觀念,而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累積的過程。 三、環境倫理學發展 回顧人類征服自然的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已經完全從精神層面出走,而真 正成為當代人類現實的實踐活動內容。正如梅薩羅維奇(Mesarovic)所指,過去三 個世紀,人類的文化可以從人類征服自然中看出來。已經取得的成功是如此龐 大,人類可以戰勝自然一事已經毋庸質疑(Mesarovic,1974)。無論我們在何種意 義理解「征服」或者「控制」自然的涵義,當代人類已經完全具備了與自然界抗 衡的能力。應該承認,環境問題已經得到人類的重視,不論結果怎樣,「人與自 然」這個古老的問題深入到不同領域。儘管有學者把環境問題歸結為文化危機, 但這僅僅是針對文化本身而言,是特定時代的主導性文化模式或者是文明模式失 序的問題。其實,這種危機是指人類賴以創造文化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危機,實質 是由人類自身的精神生態或者是價值觀而形成,最終導致的倫理危機,而倫理的 缺失需要產生一種新的倫理觀念,即環境倫理。因此,探究環境倫理形成的根源 是十分必要,其中,環境危機、價值危機和由此引發的倫理危機是環境倫理產生. - 21 -.

(46) 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根源。 形成環境倫理最主要的因素是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的崛起。主要由 Georgo Perkins Mash(1801-1882)、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John Muir(1838-1914)、Gifford Pinchot(1865-1946)四位為主要先驅,喚起美國大眾對 於自然資源枯竭重視,並認為人類活動對於環境有決定性影響。馬什(Georgo Perkins Mash)首先揭露人與自然失去自然和諧關係;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提出生態環境整體觀;穆爾(John Muir)提倡保存主義;班卓(Gifford Pinchot)提倡 保育主義(楊冠政,2011)。而在 1962 年,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寂靜的 春天》一書,從殺蟲劑使用出發,談及因食物鏈關聯性,讓此問題成為全面性破 壞,進而指出人類征服大自然未曾實踐,但卻造成大自然反撲。 而 1960 至 1970 年代,為環境倫理萌芽與發展階段,以下簡要整理這二十年 間相關學者提出理論與觀點。 表 1 1960 至 1970 年代環境倫理主要論述 年代. 1962. 學者 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 重要論述 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從殺蟲劑使用出發,談及 因食物鏈關聯性,讓此問題成為一全面性破壞,進而指出 人類征服大自然未曾實踐,但卻造成大自然反撲。 發表「公有地的悲劇」 ,哈定認為社會不能依個人的自 願和良知來解決問題,唯有藉公眾的強制方式方能有效達 成。 地球資源被看作是公共財產。這裏它的公共擁有,實. 1968. 哈丁 Garrett Hardins. 際上不存在任何所有權,而只表現為公用權,所有社會公 民都可以隨意利用它。哈丁將公共財產比作公有草地,誰 都可以在草地上放牧,每一位牧民為了從放牧中取得更多 的好處,按照費用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則,總是力圖增加 畜群的數量,但是誰也不進行草地建設的投資。這樣,隨 著畜群增加,草原的質量急劇下降,最後草場完全退化, 不能再放牧牛羊。這就是草地公用權的悲劇。 1970 年 4 月 22 日,為地球日,這是美國史上前所未有的. 1970. 現代環境運動。隨後美國成立環保署。 發表「我們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 ,提出西方會剝削大自 懷特. 然達到危害自己的程度,是「二元論」的傳統思考,人要. Lynn White. 征服大自然,因此現代科技發展都是以人類中心的觀點發 展,所以人與自然完全沒有倫理關係。. 柯倍德. 在保守的哲學界發表數篇環境倫理的論文,被認為是現. - 22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 Visit the primary school before school starts, find out about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impression of the school and help children adapt to the new school after the

As to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 on information ethics, students who get high, middle, and low scores o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also perform differently 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unify the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of the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hrough adopting “Road Safety Education Week” in the school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