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日對非洲公共外交之比較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日對非洲公共外交之比較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政治⼤學⽇本研究碩⼠學位學程 碩⼠學位論⽂. 中、⽇對⾮洲公共外交之⽐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a and Japan’s Public. 治 政 大 Diplomacy toward Africa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指導教授:柯⽟枝博⼠. Ch. engchi. i Un. v. 研究⽣:李天嬌撰 學號:106861014. 中華民國 109 年 2 ⽉.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 中、⽇對⾮洲公共外交之⽐較研究. 摘要 進⼊ 21 世紀之後,公民社會崛起、⽂化逐漸多元,科技的⾶速發展改變了 信息傳遞的⽅式,國家政治更加透明化,因此向國際社會傳達各國觀點變得⽇益 重要。中國與⽇本作為亞洲兩個⼤國,之間的國際影響⼒競爭不可避免。⽽⾮洲. 治 政 大 ⼤陸擁有豐富的⾃然資源及全世界最年輕的⼈⼝,是公認的“新興市場”。 立 ‧ 國. 學. 近年來,中國和⽇本都通過政策宣傳、國際廣播、教育合作、⽂化與⼈員交. io. sit. y. Nat. 國家間的關係。. ‧. 流等公共外交⼿段,⼒求在⾮洲民眾⼼中營造積極正⾯的國家形象,拉近與⾮洲. n. al. er. 然⽽⽇本開展對⾮公共外交的時間較短,政府對⾮公共外交政策執⾏⼒度相. Ch. engchi. i Un. v. 較中國⽽⾔更⼩,因此公共外交的成效不如中國顯著。但⽇本在推⾏價值觀、⼈ 權、婦⼥平權、和平安全等議題時,⽐中國更具有優勢。此外,⽇本多種多樣的 民間組織深⼊⾮洲最需要幫助的地⽅,開展⼈道主義援助,為⽇本對⾮洲開展公 共外交貢獻了積極⼒量。由此可⾒,有效的公共外交需要政府政策主導,以及民 間組織發揮感召⼒,⼆者缺⼀不可。 關鍵詞:公共外交、中國、⽇本、⾮洲.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 Abstract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the gradual diversific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changed the way of how information is transmitted, and national politics have become more transparent, so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communicate each nation’s voice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two major Asian countries, China and Japan are inevitable in their competiton for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s African continent is recognized as an “emerging market” with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youngest population in the. 政 治 大 world. In recent years, both China and Japan had strived to create a positive national 立. ‧ 國. 學. image in African and to pursue closer relations with African countries via public diplomacy, such as policy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educational. ‧.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 and personnel exchanges.. y. Nat. io. sit. However, Japan's public diplomacy toward Africa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a short. n. al. er. time, and the Japanese African public foreign policy enforcement is weaker than. Ch. i Un. v. China's, so the effectiveness of her public diplomacy is not as significant as China's.. engchi. On the other hand, Japan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China in promoting values, human rights, women’s equal rights, peace and security. In addition, Japan’s diverse civil organizations have gone deep into the most needed areas in Afirca and carried out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contributing to Japan’s public diplomacy in Africa. Thus, an effective public diplomacy requires government policy leadership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civil organizations. They are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and neither is dispensable. Keywords: Public Diplomacy, China, Japan, Africa. DOI:10.6814/NCCU202000419.

(4) ⽬次 第⼀章 緒論 ........................................................................................................... 1 第⼀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 2. 第⼆節. 研究⽬的與問題意識 ....................................................................................................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法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4. 立. 政 治 大. 第⼆章 中⾮關係及中國對⾮洲公共外交政策 ......................................... 18. ‧ 國. 學. 中⾮關係發展歷程 .......................................................................................................19. 第⼆節. 中國對⾮洲公共外交政策 ........................................................................................23. ‧. 第⼀節. sit. y. Nat. io. n. al. er. 第三節 ⼩結 .....................................................................................................................................28. iv. C 第三章 中國對⾮洲公共外交的執⾏⼿段 .................................................. 31 Un hengchi. 第⼀節. 政策宣傳與國際廣播 ..................................................................................................32. 第⼆節. 教育學術交流.................................................................................................................36. 第三節 ⼈員、⽂化與藝術交流 .............................................................................................47 第四節. ⼩結.................................................................................................................................... 59. 第四章 ⽇⾮關係及⽇本對⾮洲公共外交政策 ....................................... 61 第⼀節 ⽇⾮關係發展歷程......................................................................................................... 62. DOI:10.6814/NCCU202000419.

(5) 第⼆節 ⽇本對⾮洲公共外交政策 ......................................................................................... 67 第三節 ⼩結........................................................................................................................... 72. 第五章. ⽇本對⾮洲公共外交的執⾏⼿段................................................ 74. 第⼀節 政策宣傳與國際廣播........................................................................................... 75 第⼆節 教育學術交流 ........................................................................................................ 79 第三節 ⼈員、⽂化與藝術交流 ...................................................................................... 91. 治 政 大 第四節 ⼩結......................................................................................................................... 102 立 中、⽇對⾮洲公共外交的⽐較 .................................................. 105. ‧ 國. 學. 第六章. ‧. 第⼀節 中、⽇對⾮洲公共外交政策內容之異同 .................................................... 106. io. sit. y. Nat. 第⼆節 中、⽇對⾮洲公共外交執⾏⼿段之異同 .................................................... 109. n. al. er. 第三節 中、⽇對⾮洲公共外交成效之⽐較 ............................................................. 122. 第七章. Ch. i Un. v. engchi 結論 .................................................................................................... 134. 第⼀節 研究發現 ............................................................................................................... 134 第⼆節 未來研究⽅向 ...................................................................................................... 139. 參考⽂獻 ............................................................................................................. 141. DOI:10.6814/NCCU202000419.

(6) 圖⽬錄 圖 1-1 中、⽇兩國對⾮洲公共外交評價因素.................................................................. 10 圖 2-1 中國負責對⾮洲公共外交之部⾨........................................................................... 24 圖 5-1 ⽇本廣報⽂化交流部下設機構組織 ...................................................................... 75 圖 5-2 2013-2017 年在⽇⾮洲留學⽣在學階段統計 ........................................................ 82 圖 5-3 ⾮洲訪⽇遊客⼈數推移(2004-2018) ................................................................. 94. 治 政 大 圖 6-1 世界各國對中國好感度調查 .................................................................................. 123 立 ‧ 國. 學. 圖 6-2 世界各國對中國經濟崛起之看法......................................................................... 124. ‧. 圖 6-3 ⾮洲三國對⽇輿論調查結果 .................................................................................. 126. io. sit. y. Nat. 圖 6-4 ⾮洲來華留學⼈數推移(2005-2018) ............................................................... 129. n. al. er. 圖 6-5 ⾮洲赴⽇留學⼈數推移(2005-2018) ............................................................... 129. Ch. engchi. i Un. v. 圖 6-6 ⾮洲訪⽇遊客⼈數推移(2004-2018) ............................................................... 131 圖 6-7 2010-2018 年⾮洲赴華遊客⼈數推移 .................................................................... 132. DOI:10.6814/NCCU202000419.

(7) 表⽬錄 表 3-1 近年中國政府⿎勵⾮洲留學⽣政策 ...................................................................... 37 表 3-2 中⾮科技合作領域年代表 ........................................................................................ 46 表 3-3 中國對⾮洲旅遊政策年代表 .................................................................................... 47 表 3-4 中⾮合作論壇下出台的⽂化交流政策.................................................................. 50 表 3-5 中國對⾮洲婦⼥交流政策年代表........................................................................... 57. 治 政 大 表 5-1 2008-2018 ⽇本留學⽣來源地區構成⽐例 ........................................................... 80 立 ‧ 國. 學. 表 6-1 中、⽇兩國對⾮洲交往⽐較表 ............................................................................. 105. ‧. 表 6-2 中、⽇新聞媒體對⾮洲交流⽐較表 .................................................................... 111. io. sit. y. Nat. 表 6-3 中、⽇對⾮洲教育公共外交對⽐表 .................................................................... 114. n. al. er. 表 6-4 中、⽇對⾮洲⽂化公共外交對⽐表 .................................................................... 118. Ch. engchi. i Un. v. 表 7-1 2009 年後中、⽇兩國與⾮洲所建⽴規範之異同 .............................................. 135. DOI:10.6814/NCCU202000419.

(8) 第⼀章 緒論 冷戰結束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使得軍事“硬實⼒”在世界範圍內的發揮 變得困難,各國紛紛開始關注“國家形象”等“軟實⼒”因素。特別是進⼊ 21 世 紀以後,公民社會興起、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化多元化,以及隨著科技 進步⽽改變的信息傳遞⽅式都要求國家要增強其跨⽂化傳播的能⼒。在信息化的 當今社會,資訊已經不再為政府或外交部所獨佔。⼈民要求外交領域的民主化、. 立. 政 治 大. 透明化,秘密外交變的困難,內政與外交的關係變的交互錯雜。政府以外的組織. ‧ 國. 學. 或個⼈對外交問題的影響⼒也越來越⼤。1公共外交便在這種國際背景下⽇益受. ‧. 到各國重視。本研究旨在⽐較中國與⽇本這兩個亞洲國家,在對⾮洲國家開展公. n. al. er. io. sit. y. Nat. 共外交之異同點。. i Un. v. 本章分為四節,第⼀節介紹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第⼆節通過回顧過去學界. Ch. engchi. 的研究⽂獻以介紹本研究之⽬的,並提出本研究的問題意識;第三節介紹本研究 的研究途徑與研究⽅法;第四節是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 1. 星山隆、2008 年 6 月、「日本外交と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 ―ソフトパワーの活用と 対外発信の強化に向けて」、世界和平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Studies,IIPS Policy、ページ 4。 -1DOI:10.6814/NCCU202000419.

(9) 第⼀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壹、研究背景 進⼊ 21 世紀之後,中國和⽇本對⾮洲國家的重視⽇益明顯。從⾮洲⾃⾝的 經濟發展來看,1995 年開始⾮洲⼤陸經濟成⾧進⼊較為穩定的時期。2002 ⾄ 2007 年間,⾮洲實際 GDP 增⾧率保持在 5%以上。2雖然受到 2008 年全球⾦融危機及. 政 治 大. 2011 年“阿拉伯之春”的衝擊,但 2012 年⾮洲經濟增速便迅速恢復到 5%,遠超. 立. 過同年世界平均 2.2%。2012 ⾄ 2017 年間,⾮洲經濟年增⾧率為 3.98%,32018 年. ‧ 國. 學. ⾮洲的經濟增速為 3.4%。據《經濟⽇報》分析 2020 年撒哈拉以南⾮洲地區經濟. ‧. 增速將達 3.6%,2024 年將超過 4.2%。4在全球貿易衝突加劇的當今社會,世界經. sit. y. Nat. n. al. er. io. 濟增⾧壓⼒不減,⽽⾮洲近年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吸引全球各國投資者的⽬光。. Ch. i Un. v. 因此中、⽇兩國對於⾮洲的新興市場地位尤為重視,通過各種⼿段與⾮洲國家增. engchi. 進交往。 2018 年中⾮合作論壇(FOCAC)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中國願向⾮ 洲提供 150 億美元的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提供 200 億美元的信貸資. 2.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 2009. “Worl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urveys,” <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9/02/weodata/index.aspx>,2020 年 1 月查閱。 3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Group, May 16, 2013.“AFDB Strategy for 2013-2022-At the Cent er of Africa’s Transformation,”Page5. <https://www.afdb.org/en>,2019 年 11 月查閱。 4 新浪財經(來源:經濟日報),2019 年 12 月 31 日,《歐美亞非拉,把握 2019 年世界經濟, 看這一篇就夠了!》,<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394801578763174&wfr=spider&for=p c>,2020 年 1 月查閱。 -2DOI:10.6814/NCCU202000419.

(10) ⾦額度;⽀持設⽴ 100 億美元的中⾮開發性⾦融專項資⾦和 50 億美元的⾃⾮洲 進⼝貿易融資專項資⾦;推動中國企業未來三年對⾮洲投資不少於 100 億美元。 同時,免除與中國有外交關係的⾮洲最不發達國家、重債窮國、內陸發展中國家、 ⼩島嶼發展中國家截⾄ 2018 年底到期未償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本⽅⾯, 在 2019 年 TICAD 上表⽰今後三年將向⾮洲再投⼊ 200 億美元,今後 6 年幫助⾮ 洲培訓 3000 個⼈才,並積極吸引⾮洲優秀青年赴⽇留學、實習。然發展⽽國家. 治 政 大 層次的外交固然重要,但民眾好感度才是決定⼀國國際形象的重要因素 ,因此中、 立. n. al. er. io. sit. y. Nat. 貳、研究動機. ‧. ‧ 國. 學. ⽇兩國在此背景下同步對⾮洲國家開展公共外交,⼒求建⽴正⾯的國家形象。. i Un. v. 21 世紀被稱為是亞洲和⾮洲的世紀,中國和⽇本作為亞洲兩個最有影響⼒. Ch. engchi. 的國家,在公共外交⽅⾯的競爭不可避免。從公共外交對中、⽇兩國的意義來看: 隨著兩國國際地位的提⾼,國際活動的不斷增加,相應地加強對外傳播⼒量的必 要性也越來越⼤。另外,全球性信息空間的競爭⽇漸⽩熱化,越來越有必要積極 地向國際輿論宣傳本國⽴場。5尤其是⽇本存在歷史問題,中國和韓國等國家抵 制⽇本的情緒根深蒂固,扭轉國際社會上視⽇本為侵略國的印象是需要通過公共. 5. 金子将史,北野充主編,2010 年,《公共外交》翻譯組譯,《公共外交——“輿論時代”的 外交戰略》(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世論の時代」の外交戦略)。外研社,頁 4。 -3DOI:10.6814/NCCU202000419.

(11) 外交⼿段來⾧期經營的。⽽中國作為現今國際上少數的社會主義國家,也與許多 國家存在意識形態差異,使中國獲得他國⼈民的理解和認同更為困難。以往單⽅ ⾯地進⾏政策宣傳難以改變中國的國家形象,更需要通過多⽅位的公共外交⼿段, 與他國民眾建⽴雙向交流以增進理解。中、⽇兩國由於社會制度上的不同,所採 取的公共外交⽅式也有所差異。⽐較兩國在⾮洲的具體公共外交作為及成效,分 析兩國公共外交政策深層次原因是本⽂研究動機之⼀。. 治 政 大 ⾮洲擁有豐富的農、礦業⾃然資源與全世界最年輕的⼈⼝,是“充滿希望的 立 ‧ 國. 學. ⼤陸”。近年來⾮洲各國在致⼒於⾃主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也逐漸⾛上. ‧. ⼀體化道路,合⼒建設⾮洲⼤陸。6⾮洲作為全球公認的重要新興市場,在經濟層. io. sit. y. Nat. ⾯上受到中、⽇兩國的重視。通過公共外交⼿段增進⾮洲⼈民對本國的了解,進. n. al. er. ⽽達成經貿往來成為中、⽇兩國的重要⽬標。在政治層⾯上,在以聯合國為中⼼. Ch. engchi. i Un. v. 的國際政治框架下,⾮洲國家佔聯合國的三成會員,因此爭取⾮洲各國的⽀持對 於以追求“⼊常”、成為政治⼤國為⽬標的⽇本來說尤為重要。中國作為世界上 最⼤的發展中國家,與⾮洲這塊匯集最多發展中國家的⼤陸有著源遠流⾧的傳統 友誼,但近年來也⾯臨發達國家⼤量援助⾮洲之衝擊,中國在⾮洲的地位⾯臨著. 6. 李新烽、吳傳華、張春宇著,2018 年,《新時代中非友好合作:新成就、新機遇、新願 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 2。 -4DOI:10.6814/NCCU202000419.

(12) 被弱化的挑戰。7因此重新調整外交政策,提升⾮洲⼈民對中國的好感度也成為 重要課題。此外,⾮洲同時是孔⼦學院、中國⽂化中⼼、媒體中⼼建設的重點、 先⾏地區,⾮洲作為中國傳播對外⽂化的重要陣地,是中國強化國際事務參與能 ⼒的試驗⽥。8因此探討中國對⾮洲國家的公共外交⼿段及成效,對於今後研究 中國的公共外交政策有著深遠意義。 最後,中國⾃ 2009 年第⼆季度起,經濟規模就超過⽇本。實際的全年經濟. 治 政 大 排名來看,中、⽇兩國⾃ 2010 年起在經濟⾯的世界排名正式互換,中國超越⽇ 立 ‧ 國. 學. 本成為全球第⼆⼤經濟體。這也是本研究將⽬光集中在 2009 年——中國崛起後,. ‧. 試圖探討⾓⾊轉變後的中、⽇兩國為了提升本國的國家形象,在公共外交政策⽅. sit. n. er. io. al. y. Nat. ⾯有哪些新發展及其成效。. Ch. engchi. i Un. v. 第⼆節 研究⽬的與問題意識 壹、研究⽬的 本節通過回顧歷史⽂獻,探討本研究之⽬的及其必要性。. 7. 楊志恆,2008 年 10 月,〈日、中對非洲外交援助政策之比較〉,《全球政治評論》(臺中 市), 2008 年第 24 期,頁 47-82。 8 殷悅,〈王毅新年首訪凸顯非洲戰略重要性〉,《中國網》,2018 年 1 月 20 日,< http://opi nion.china.com.cn/opinion_34_177634.html> -5DOI:10.6814/NCCU202000419.

(13) ⾸先,近年來對中國和⽇本各⾃的公共外交研究越來越多,但鮮有將中、⽇ 公共外交進⾏⽐較研究的⽂獻。劉貴今在《中國在⾮洲的輿情變化和對⾮公共外 交》中指出中國對⾮公共外交的短處:⼀是統籌協調不夠,國務院有關部委、政 協、⼈⼤、中聯部、共青團、友協等多個機關部⾨間的公共外交⾏動間缺乏協調, 缺少權威機構和有效機制統籌規劃,使得分⼯不清晰、優勢不互補。⼆是政策針 對性不強,中國對⾮公共外交存在重形式輕內容、重規格輕效果、重表象輕實質. 治 政 大 和重投⼊輕產出的現象,只注重了活動規模,卻忽略了實質效果的後續追蹤。三 立 ‧ 國. 學. 是部分⾛向⾮洲的中國企業社會⽋缺責任感,部分商家⾏為失當, 造成對我國在. ‧. ⾮形象的損害。9趙華、楊夏鳴在《新時期⽇本公共外交探析》⼀⽂中分析了⽇本. io. sit. y. Nat. 負責公共外交的機構有外務省、⽂科省⽂化廳、國⼟交通省觀光廳、經產省、NHK. n. al. er. WORLD、JIB ⽇本國際廣播等,強調⽇本在新時期採取更加靈活的⽂化和⼈員. Ch. engchi. i Un. v. 交流政策,不斷調整對外援助政策。通過⽇本國際協⼒機構(JICA)在⾮洲開展 與⼈類安全相關項⽬;投資⾮洲基礎設施事業,解決⾮洲交通問題;為⾮洲培養 有商業頭腦的⼈⼒資源。10. 9. 劉貴今,2012 年 12 月,〈中國在非洲的輿情變化和對非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季刊》(北 京市),2012 年 04 期,頁 41-46。 10 趙華、楊夏鳴,2015 年 9 月,〈新時期日本公共外交探析〉,《江南社會學院學報》(江蘇 省蘇州市),2015 年 9 月第 17 卷第 3 期,頁 59-63。 -6DOI:10.6814/NCCU202000419.

(14) 其次,現有關於中國、⽇本與⾮洲交往的研究⼤多把⽬光聚焦在對⾮開展政 府開發援助上。美國學者黛博拉·布羅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與漢娜·愛定 格(Hannah Edinger)都將研究聚焦在中國對西⾮國家的農業援助;11美國歷史 學家傑⽶·孟傑美(Jamie Monson)多年堅持研究中國對⾮洲援建的坦贊鐵路對 當地居民帶來的影響,認為中國對⾮洲的援助⽬標是促進⾮洲國家⾃⽴⽽⾮依賴。 12. 也有相對綜合視⾓的論⽂,哈佛⼤學出版了由羅伯特·羅特伯格(Robert. 治 政 大 I.Rotberg)主編的《中國進⼊⾮洲》論⽂集,劍橋⼤學出版《中國回到⾮洲》論 立 ‧ 國. 學. ⽂集,綜合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觀點,為讀者提供多元視⾓。對⽇研究⽅⾯,張. ‧. 耀鐘發表的論⽂《⽇本對⾮公共外交的多維解構:以 JICA 為中⼼》將⽇本對⾮. io. sit. y. Nat. 洲的公共外交聚焦在青年海外協⼒隊(JOCV)上,討論⽇本對⾮援助的公共外. n. al. er. 交價值。13本研究受到啟發希望將政府開發援助與公共外交相結合,對於 ODA 中. Ch. engchi. i Un. v. 切實影響⾮洲民眾對華、對⽇觀感的部分進⾏分析。. 第三是在對⽇本公共外交的研究中,以⾮洲為對象國的較少。談到⽇本對外 公共外交多是想到亞洲國家,如中國、韓國、東南亞國家等。這⼀現象的原因有 三:⼀是雖然⽇本很早就開始對⾮援助,但⽇本將這種援助與公共外交相結合較. 11. Hannah Edinger, How China Delivers Rur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to Africa , presentation at the 6th Brussels Development Briefing, July 2, 2008, page16. 12 Jamie Monson, Mar 2006, “Defending the People’s Railway in the Era of Liberalization,” Africa, vol.76 (No.1), page113-130. 13 張耀鐘,2016 年 3 月,〈日本對非公共外交的多維解構——以 JICA 為中心〉,《世界經濟 與政治論壇》(江蘇省南京市),2016 年 3 月第 2 期,頁 85-88。 -7DOI:10.6814/NCCU202000419.

(15) 晚。⼆是⾧期以來⽇本公共外交的是以“酷⽇本”計劃為標誌,圍繞⽇本流⾏⽂ 化開展的,⽽⾮洲國家基礎建設落後、民眾⽂化⽔平較低,⽇本常⽤的公共外交 ⼿段在⾮洲的可⾏性及效果較差。三是⽇本對⾮公共外交的起步相對中國較晚, 因此系統性的政策並不多,對此研究也較為罕⾒。孟祥⿓在《冷戰後⽇本公共外 交的拓展》中細數了 1990 年代以來⽇本為從經濟⼤國轉變為“政治⼤國”和“⽂ 化⼤國”所做出的政策努⼒,從“美麗⽇本”概念到“全民參與公共外交”再到. 治 政 大 “價值觀外交”等,卻缺乏對⽇本加強同⾮洲國家展開公共外交之研究。 但⾮洲 立 14. ‧ 國. 學. ⼤陸作為國家眾多、公認的世界新興市場,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探討對. ‧. ⾮洲的公共外交政策有其必要性。從現有⽂獻來看,中國對⾮洲的公共外交開展. io. sit. y. Nat. 進度明顯領先於⽇本,尤其是在政府主導的⼈員交流⽅⾯。但⽇本的“價值觀”. n. al. er. 議題可以作為對⾮洲開展公共外交的優勢。本研究旨在⽐較中、⽇兩國對⾮洲開. Ch. engchi. i Un. v. 展公共外交之差異點,並試圖探討差異存在之原因。. 最後,現有的研究重點都放在對各⾃公共外交政策內容及⼿段的探討,對於 公共外交成效之評價較為不全⾯,⼤部分現有公共外交⽂獻都避談“成效”問題, 轉⽽探討“前景”。由於公共外交是⼀個⾧期收益的外交⼿段,因此探討短期的 政策成效較為困難,現有的⽂獻⼤多是從民意調查的好感度⼊⼿進⾏評價的,但. 14. 孟祥龍,2018 年 6 月,《冷戰後日本公共外交的拓展》,吉林大學世界史專業碩士學位論 文,頁 29。 -8DOI:10.6814/NCCU202000419.

(16) 影響⼀國民眾好感度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加⼊觀光客、留學⽣往來數量等指標 試圖更為全⾯地對公共外交政策成效進⾏評價。. 貳、問題意識 (⼀)⽐較中、⽇對⾮洲公共外交的政策內容及政策⼯具有何異同?. 政 治 大. 2009 年之後中、⽇兩國在經濟層⾯的國際地位互換,兩國在政治外交⾯向上. 立. 的戰略也相應發⽣轉變。因此,本研究以 2009 年為時間切⼊點,回顧⽐較 2008. ‧ 國. 學. 年以前與 2009 年之後,中、⽇對⾮洲公共外交的政策內容、執⾏⼿段的異同為. ‧. 何?. sit. y. Nat. n. al. er. io. (⼆)探討中、⽇兩國各⾃對⾮洲公共外交之成效。. Ch. i Un. v. 如圖 1-1 所⽰,本研究主要以留學⽣、觀光客⼈數,民意調查作為評價中、. engchi. ⽇兩國各⾃對⾮洲公共外交之成效的指標。. -9DOI:10.6814/NCCU202000419.

(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圖 1-1:中、⽇兩國對⾮洲公共外交評價因素.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法 壹、研究途徑: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本⽂的研究途徑採⽤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認為國 際體系的本質是⼀個社會結構,其中不僅包含物質要素,也有理念、⾝份、規範. - 10 DOI:10.6814/NCCU202000419.

(18) 等⾮物質要素。15建構主義與現實主義、新⾃由制度主義等只強調物質資源不同, 重視國際體系中的共有觀念,⽽這恰恰符合公共外交主張國家應建⽴⾝份認同的 觀點。建構主義主張國際體系結構與國際間⾏為主體是相互構成的關係,在這種 互動過程中也形成新的規範。16規範結構催⽣公共外交,⽽公共外交也反作⽤於 規範結構17。建構主義公共外交著眼於國際關係的動態變遷,強調⾏為主體間的 互動及實踐活動,包括⼀國政府及⾮政府部⾨等。. 治 政 大 建構主義代表⼈物亞歷⼭⼤·溫特(Alexander Wendt)認為國際社會的結構 立 ‧ 國. 學. 取決於敵⼈、對⼿、朋友哪個⾓⾊作為主導,雖然是無政府狀態,但也會形成有. ‧. 規則的國際社會。國際間的⾏為主體根據客觀利益對⾃我⾝分進⾏再造,國家屬. io. sit. y. Nat. 性也是在國際社會的相互關聯中被建構出來的。18根據這⼀觀點,國家在國際社. n. al. er. 會中應該最先關注⾃⼰被建構出的國家⾝份,公共外交正是通過各種⽅式向外國. Ch. engchi. i Un. v. 民眾傳達本國國情、說明本國政策,解釋外國對本國的不解之處,以提升本國影 響⼒、營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增進他國⼈民對本國的了解的過程。19因此⽤建構 主義理論來解釋公共外交再合適不過。溫特主張通過建構集體認同,使國際間⾏. 15. 袁易著,2010 年,《社會建構論:Onuf、Kratochwil 和 Wendt 的建構主義世界》,包宗和 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 422。 16 Nicholas Greenwood Onuf 著(原版 1989 年),孫吉勝譯,2017 年,《我們建構的世界》, 上海人民出版社東方編譯所譯叢,頁 178-191。 17 談東晨、楊夏鳴,2018 年 3 月,〈公共外交的原理:溫特建構主義理論分析〉,《公共外交 季刊》(北京市),2018 年第 01 期(春季號),頁 121-129。 18 Alexander Wendt 著(原版 1999 年),秦亞青譯,2000 年(第一版),《國際政治的社會理 論》,上海人民出版社,頁 53-55。 19 趙啟正主編,2012 年,《公共外交戰略》,海南出版社,頁 8。 - 11 DOI:10.6814/NCCU202000419.

(19) 為主體相互依存,構成命運共同體,建構主義公共外交的本質是將本國觀念在國 際間同質化,形成共同價值觀,以獲得他國民眾之認同。 ⽐起現實主義和⾃由主義,建構主義公共外交追求更廣範圍主體間的鬆散的 協作關係,即由國家政府為主導,超越形式上的統⼀規範,⽽強調國家政府與本 國⾮政府⾏為體間溝通以達到精神和信念⼀致。建構主義認為公共外交是⼀個互 動的過程,強調雙⽅的往來,並且承認國際社會的公共性和國際交往主體的多元 和⾃主。. 20. ‧. ‧ 國. 學. 貳、研究⽅法. 立. 政 治 大. io. sit. y. Nat. (⼀)⽂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n. al. er. ⽂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是根據研究者預先設定的研究⽅向或研究. Ch. engchi. i Un. v. ⽬標,通過蒐集研究所需的資訊、調查報告、書籍、期刊、學術論⽂等⽂獻資料, 並對其加以整理、歸納與分析,從⽽準確、詳實、全⾯地掌握研究議題相關內容 的研究⽅法。 本研究以中國主導的中⾮合作論壇(FOCAC)和⽇本主導的⾮洲開發會議 (TICAD)等政府官⽅資料為主,輔以民調機構數據、兩國媒體報導及公共外交. 20. 張慶園,2012 年 2 月,〈建構主義視角下公共外交的新概念〉,《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 京市),2012 年 01 期,頁 30-31。 - 12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0) 具體事例來對研究問題進⾏探討與⽐較分析。希望通過整理分析相關⽂獻資料, ⽐較得出 2009 年前後中、⽇對⾮洲公共外交的政策變化,並對 2009 年⾄今中、 ⽇對⾮洲公共外交之成效進⾏整體性評價。 (⼆)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是運⽤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的發展順序對 過去事件進⾏研究的⽅法。歷史研究法也被稱為縱向研究法,是⽐較分析法的⼀. 治 政 大 種⽅式。在國際關係領域,歷史研究法著重對以往國際關係或某⼀國際政治⾏為 立 ‧ 國. 學. 體的對外政策等的研究。. ‧. 本研究按時間脈絡,分別以中、⽇兩國為兩國主體,⽐較 2008 年以前與 2009. io. sit. y. Nat. 年之後對⾮洲國家的公共外交政策內容及政策⼯具之變化。希望通過對 2008 年. n. al. er. 之前與 2009 年⾄今兩個時間段的對⽐,對中、⽇對⾮洲公共外交的現狀進⾏分. Ch. 析,並對未來政策⾛向進⾏預測。. engchi. i Un. v. (三)⽐較研究法 ⽐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是根據⼀定標準,對不同事物之間相 似及相異程度進⾏研究,並找出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的⽅法。⽐較研究法常⽤於 兩個及以上不同國家、⽂化、機構或社會現象之研究。通過設定具體的觀察指標 來詳細分析研究對象間的異同。. - 13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1) 本研究主要⽐較中、⽇兩國對⾮洲公共外交的政策內容及實施公共外交的⼿ 段之異同。並以⾮洲國家留學⽣數量、觀光客⼈數、民意調查對中、⽇兩國之好 感度等作為觀察指標,在第六章重點進⾏中、⽇兩國對⾮洲公共外交成效之⽐較 研究。旨在理解中、⽇兩國對⾮洲公共外交政策內涵,分析形成政策特⾊與差異 之原因。. 立. 政 治 大. ‧ 國. ‧. 壹、研究範圍. 學.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io. sit. y. Nat. (⼀)“公共外交”概念定義. n. al. er. 公共外交作為⼀種新興的外交⼿段,由政府主導,通過各種⽅式向外國民眾. Ch. engchi. i Un. v. 傳達本國國情、說明本國政策,解釋外國對本國的不解之處,以提升本國影響⼒、 營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增進他國⼈民對本國的了解。21區別於 Joseph Nye 所提出 的“軟實⼒”(Soft Power)概念,公共外交是以⼀國政府為主導開展的,通過與 外國民眾建⽴聯繫、發送信息、保持對話、進⾏交流等形式,提升本國形象的外. 21. 趙啟正主編,2012 年,《公共外交戰略》,海南出版社,頁 8。 - 14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2) 交活動。22因此公共外交強調政府的主體作⽤,這也是本研究要與“軟實⼒”所特 別區別的地⽅。 根據北野充在「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世論の時代」の外交戦略」 ⼀書中對於公共外交的定義“公共外交包含以下三個要素:最終⽬標、⾸要⽬的 和活動類型”,本研究對公共外交的三要素進⾏以下定義:各國公共外交的最終 ⽬標都是為了有助於達成本國的對外利益與⽬的。每個國家根據⾃⾝需求,進⾏. 治 政 大 公共外交的⾸要⽬的有所不同,⼤致可分為三種:⼀是提⾼本國的國際地位及其 立 ‧ 國. 學. 影響⼒,⼆是提升國家形象,三是加深他國民眾對其理解。公共外交的主要活動. ‧. 類型包括:政策宣傳、國際交流、國際廣播。其中,常⾒的國際交流形式包括:. er. n. al. Ch. sit. io. (⼆)公共外交⾏為主體之定義. y. Nat. ⼈員與藝術交流、觀光交流、民間組織交流等。. engchi. i Un. v. “公共外交”這⼀概念於 1965 年⾸次出現,是當時美國塔弗茲⼤學弗萊舍法 律與外交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at Tufts University)系 主任埃德蒙·古利恩(Edmund Gullion)提出的。古利恩教授將公共外交定義為: 公眾態度對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執⾏所產⽣的影響。其中的國際關係意涵超越了傳 統的外交領域,包括⼀國政府對他國公眾輿論的養成,私⼈團體及利益集團間跨. 22. 金子将史,北野充主編,2010 年,《公共外交》翻譯組譯,《公共外交——“輿論時代”的 外交戰略》(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世論の時代」の外交戦略)。外研社,頁 4。 - 15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3) 國的相互作⽤,信息及觀念的跨國流動。因此,公共外交被定義為區別於傳統外 交⼿段的新興外交⼯具。 ⽬前,學界對於公共外交的⾏為主體還存在諸多討論。第⼀種觀點是以古利 恩教授為代表美國學者的“政府主體論”,認為公共外交的實施主體是⼀國政府, 強調政府為提升本國形象⽽對他國民眾開展的交流與國際傳播活動。23第⼆種觀 點是以荷蘭國際關係研究所外交項⽬主任簡·梅利森(Jan Melissen)為代表歐洲. 治 政 大 學者的“公眾主體論”,⽐起以國家為主體更強調民眾與⾮政府組織間的交往。 立 ‧ 國. 學. 歐洲學者的這種觀點區別於過去“政府——民眾”的“⽼公共外交”,被稱為“新. ‧. 公共外交”。 24就中國學界⽽⾔,本研究更貼近國務院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所. io. sit. y. Nat. 主張的“官民複合論”,認為公共外交的實質是公眾參與的信息和觀點的流通,. n. al. er. 公共外交⾏為主體中政府是主導,社會精英是中堅,普通民眾是基礎,公共外交. Ch. engchi. i Un. v. 的基本任務是向世界說明中國,幫助國外公眾理解真實的中國。25. 貳、研究限制. 23. 趙可金,2013 年 6 月,〈關於中國公共外交學科建設的思考〉,《清華大學學報》(北京 市),2013 年第 3 期(哲學社會科學版),頁 126-127。 24 Jan Melissen ed.,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age 8. 25 趙啟正著,2011 年,《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 73。 - 16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4) 本研究的研究限制有如下兩點,⼀是⾮洲國家近年來局部動蕩、衝突不斷, 因此中、⽇在開展對⾮洲的公共外交時,會因⾮洲⾃⾝因素使效果⼤打折扣。本 研究探討和平穩定發展的⾮洲國家,針對部分局勢不穩定之國家不予探討。⼆是 ⽇本在開展公共外交時,民間團體、⾮政府組織、⾮營利組織發揮著巨⼤作⽤, 但由於其機構運作數量及貢獻難以統計,在⽐較中、⽇兩國對⾮公共外交⼒度時 會有所偏差。.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 17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5) 第⼆章 中⾮關係及中國對⾮洲公共外交政策 中國與⾮洲⼤陸的友誼源遠流⾧,新中國成⽴之初⼀⼤批⾮洲國家也紛紛獨 ⽴,中國在國際上打開外交局⾯,正是依靠與⾮洲國家發展外交關係。因此中⾮ 關係⼀直是中國對外關係的重要基⽯之⼀,21 世紀以來⾮洲⼤陸的潛⼒越來越 多地被世界各國所認知,⾮洲的國際地位增⾧明顯。然⽽與此同時,對中⾮關係 交往過密的質疑聲也不斷增加,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與⾮洲國家互利. 治 政 大 共贏,提⾼⾮洲民眾對華好感度,真正拉近中⾮兩國⼈民間的距離,成為了中國 立 ‧ 國. 學. 對⾮外交的新課題。. ‧. 國際關係學者卡爾·多伊奇(Karl Deutsch)所代表的的科學⾏為主義學派將. io. sit. y. Nat. 國際關係看做⼀個由諸多變量組成的統⼀整體,他曾指出“與各國利益直接關聯. n. al. er. 的……是在國外採取散播本國意識形態政策,以及與它們的⽬標相⼀致的⽂化和. Ch. engchi. i Un. v. 科學交流政策”,這也正是建構主義所主張的:重視國際關係中的⾮物質因素, “共有觀念”使⾏為主體相互建構,形成⾝份認同。中國對⾮洲的公共外交正是 利⽤建構主義理論,通過與⾮洲國家⼈員、⽂化交流,進⾏國際廣播等⽅式,尋 找共有觀念,形成⾮洲國家對中國的⾝份認同,從⽽提⾼⾮洲民眾對中國的好感 度,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 - 18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6) 本章共有三⼩節,第⼀節按時間脈絡簡單梳理中國建國以來與⾮洲國家的交 往歷程,以歷史回顧的⽅式,幫助釐清中國對⾮公共外交政策出現與發展的意義。 第⼆節研究中國對⾮洲國家的公共外交政策及其政策調整演變。第三節為⼩結。. 第⼀節 中⾮關係發展歷程. 治 政 大 壹、20 世紀後半的中⾮關係 立 ‧ 國. 學. 中華⼈民共和國成⽴後,中國基於當時的外交關係形態開始尋求與外部世界. ‧. 建⽴交往,但剛成⽴的新中國⾯臨還安全威脅,外交戰略上採取向蘇聯“⼀邊倒”. io. sit. y. Nat. 政策。與此同時⾮洲絕⼤多數國家還處於爭取民族獨⽴的反帝反殖民⾾爭中。. n. al. er. 1955 年在萬隆舉⾏亞⾮會議改變了這⼀局⾯,會議期間中國國家總理周恩來與. Ch. engchi. i Un. v. 埃塞俄⽐亞、迦納、利⽐⾥亞等國家或地區代表⾸次接觸,開啟中國與⾮洲國家 的新篇章。以 1956 年與埃及建交為標誌,到 20 世紀末,中國陸續與摩洛哥、阿 爾及利亞、蘇丹、幾內亞等 50 個獨⽴的⾮洲國家建⽴外交關係,⽽當時⾮洲的 獨⽴國家⼀共才 53 個。1. 1. 葉繼發,2007 年 5 月,《新世紀中非關係現狀、特點及其趨勢探析》,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 系碩士論文,頁 49-50。 - 19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7) 20 世紀 60 年代年中國國家主席⽑澤東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2將⾮洲 國家連同中國劃分進第三世界,建⽴起中⾮“共命運”的兄弟友誼,開啟了中國 與⾮洲⼤陸現代外交關係的新時代。3對於當時中國來說,在“反帝反修”的戰略 下,中國的外交空間極⼩,⽽⾮洲國家正是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先建交的⼤陸, 打開了中國與外部世界交往的窗⼝,打破中國在國際上孤⽴無援的地位,其意義 ⼗分重要。對於⾮洲國家來說,中國作為反對外來⼲涉、維護國家主權的同盟軍,. 治 政 大 在本國經濟還存在困難時期,還提供給⾮洲國家經濟及技術援助,獲得了⾮洲國 立 ‧ 國. 學. 家的信任與好評。4. ‧. 1970 年代開始中國對⾮洲的援助⽐重⼤幅上升,其中以坦贊鐵路為代表的. io. sit. y. Nat. ⼀系列⼤型⼯程的竣⼯,直接促進了贊⽐亞、坦桑尼亞等⾮洲多個國家的經濟發. n. al. er. 展。與此同時,⾮洲國家也在國際上給予中國⼤⼒⽀持,1971 年中國得以重返聯. Ch. engchi. i Un. v. 合國離不開⾮洲國家的政治⽀持。1970 年代末至 1980 年代初,中國改⾰開放, 調整戰略,⼤⼒發展經貿關係。對外政策上淡化意識形態,務實追求經濟效益。 中⾮關係也漸漸從單向政府援助轉變為雙向經貿合作,1983 年中國提出“平等. 2. 毛澤東,1977 年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頁 600-601。 劉鴻武、林晨,2019 年 8 月,〈中非關係 70 年與中國外交的成長〉,《西亞非洲》(北京 市),2019 年 04 期,頁 50-72。 4 葉繼發,2007 年 5 月,《新世紀中非關係現狀、特點及其趨勢探析》,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 系碩士論文,頁 8。 3. - 20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8) 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4 項經濟技術合作原則,5標誌著中國對 ⾮關係從“經濟為外交服務”向“外交為經濟服務”轉變。 90 年代隨著冷戰結束,國際形勢巨變,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第⼀⼤國,在意識 形態領域成為國際上絕對少數。同時,西⽅國家的“多黨民主制”也悄然滲透進 ⾮洲⼤陸。90 年代中期開始,江澤民、胡錦濤等多位中國國家領導⼈接連訪⾮, 提出:“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團結合作,共同發展,⾯向未來” 五點建議, 6. 治 政 大 作為新世紀中國同⾮洲發展友好關係的基本⽅針。胡錦濤訪⾮時強調:“堅持鞏 立 ‧ 國. 學. 固和發展中⾮⼈民傳統友誼,尊重⾮洲⼈民⾃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堅持在國際和. ‧. 地區事務中相互⽀持,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堅持相互尊重、相互學. sit. n. al. er. io. 交往明確基調。. y. Nat. 習、平等互利,繼續向⾮洲國家提供⼒所能及的援助,謀求共同發展”, 7為中⾮. Ch. engchi. i Un. v. 貳、21 世紀初中⾮關係發展 21 世紀初⾮洲雖然還存在局部動蕩局⾯,但整體趨於安全穩定。政治上的 穩定加之⾮洲各國領導⼈逐步推進經濟改⾰,⾮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 5. 李海元,2006 年 11 月 2 日,〈中國提出中非經濟技術合作原則——回眸新中國同非洲國家 開啟外交關係 50 週年(二)〉,《人民日報》第七版。 6 黃澤全,2000 年 8 月 10 日,〈中非:平等相待共同發展〉,《人民日報》第七版。 7 楊國強、毛雪良、任亞秋,2004 年 2 月 3 日,〈胡錦濤同加蓬總統會談 提出發展兩國關係 三點意見〉,《人民日報》。 - 21 DOI:10.6814/NCCU202000419.

(29) 國際社會對⾮洲⼤陸的援助及減債⾏動,幫助⾮洲國家實現經濟低速增⾧。8與 此同時,⾮洲國家內部加強合作,2001 年通過“⾮洲發展新夥伴計劃”(NEPAD) 等⼀系列舉措,尋求獨⽴⾃主地處理地區事務。92002 年成⽴以歐盟為範本的⾮ 洲聯盟(AU)取代 1963 年成⽴的⾮洲統⼀組織(OAU);2004 年起啟動“⾮洲 互查機制”(APRM)、⾮盟泛⾮議會(Pan African Parliament),成⽴⾮盟和平 與安全理事會,並成⽴中央銀⾏、⾮洲法院、組建⾮洲常備維和部隊並發⾏⾮洲. 治 政 大 共同貨幣。 隨著⾮洲內部不斷協調,採取聯合⾏動,通過⾮盟名義在國際舞台 立 10. ‧ 國. 學. 發聲,使得⾮洲⼤陸作為整體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益受到國際社會重視。11. ‧. 2000 年中國與⾮洲國家共同召開⾸屆中⾮合作論壇(FOCAC),建⽴起南. io. sit. y. Nat. 南合作範疇內的集體對話機制。12論壇上發表了《北京宣⾔》和《中⾮經濟和社. n. al. er. 會發展合作綱領》,並以“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進了解、擴⼤共識、加強友. Ch. engchi. i Un. v. 誼、促進合作”為宗旨,確定每三年舉⾏⼀次部⾧級會議。FOCAC 的建⽴標誌著 中⾮雙⽅在 21 世紀建⽴起⾧期穩定、平等互利的新型夥伴關係,此後雙⽅政府 ⾼層的往來及合作更加密切。2004 年胡錦濤主席出訪⾮洲時提出“堅持傳統友. 8. 葉繼發,2007 年 5 月,《新世紀中非關係現狀、特點》,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系。 馬莫·穆契,2002 年 8 月,〈論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西亞非洲》(北京市),2002 年 第 4 期,頁 55-56。 10 楊立華,2013 年 2 月,〈非洲聯盟十年:引領和推動非洲一體化進程〉,《西亞非洲》(北 京市),2013 年第 1 期,頁 66-70。 11 嚴震生,2005 年 11 月,〈非洲聯盟和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問題與研究》(台北 市),2005 年第 44 卷第 6 期,頁 51-52。 12 鐘飛,2018 年 8 月 31 日,〈中非合作論壇——南南合作和國際對非合作的一面旗幟〉, 《人民日報》。 9. - 22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0) 好,推動中⾮關係新發展;堅持互助互利,促進中⾮關係共同繁榮;堅持密切合 作,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三點倡議,成為新時期中⾮關係的指導原則。132006 年中國政府⾸次發表對⾮洲政策⽂件,提出“與⾮洲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 上合作共贏、⽂化上交流互鑒的新型戰略夥伴關係”,⽂件概括回顧了中⾮友好 關係的歷史,闡述了中國對⾮洲地位和作⽤的看法,全⾯規劃了新時期中⾮在政 治、經濟、⽂化、社會等各領域全⽅位合作⽬標,對⾮政策⽂件的發表標誌著中. 治 政 大 ⾮關係進⼊到⼀個全⾯、快速發展的時期。 同年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接連 立 14. ‧ 國. 學. 訪問⾮洲 10 國,表明中國對⾮洲的政策主張,中國對⾮洲國家的⾼度重視有⽬. n. al. er. io. sit. y. Nat. 新階段。. ‧. 共睹。第三屆 FOCAC 上,宣佈中⾮建⽴新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關係進⼊. Ch. engchi. i Un. v. 第⼆節 中國對⾮洲公共外交政策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中國對⾮洲的公共外交就已悄然出現。1955 年中國在亞 ⾮會議上⾸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 年中國⾮洲友好協會的成⽴標誌著中國 與⾮洲⼤陸的民間交流正式開始;1963 年中國向阿格及利亞派遣醫療隊。但早期. 13. 黃澤全,2005 年 4 月 18 日,〈萬隆精神推動中非合作〉,《人民日報》第三版。 賀寶玉、嚴磊,2011 年 6 月,〈中非關係的發展與展望〉,《忻州師範學院學報》(山西省 忻州市),2011 年 6 月第 27 卷第 3 期,頁 75-77。. 14. - 23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1) 的中國對⾮公共外交,是以政策宣傳⽅式為主,⼜受限於語⾔問題及中國媒體在 國際上話語權問題,並未在⾮洲取得明顯成果。直到進⼊ 21 世紀,中國的對⾮ 的公共外交才真正進⼊⾼速發展時期。2000 年⾸屆 FOCAC 上提出“擴⼤⽂化交 流,尤其是⾼層⽂化代表團、藝術和體育團組的互訪,增加各類藝術展覽和加強 對對⽅⽂化的研究和介紹”。 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5. 中國商務部官網,2000 年 10 月 12 日,《中非經濟和社會發展合作綱領》,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g/200207/20020700024231.html>,2019 年 11 月查閱。 - 24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2) 圖 2-1:中國負責對⾮洲公共外交之部⾨ 如上圖所⽰,中國於 2003 年外交部設⽴公共外交處,2009 年升格為公共外 交辦公室, 2010 年外交部為⾸,建⽴跨多部委的“公共外交部級聯席機制”, 16. 2012 年成⽴公共外交協會是⽬前中國最⼤的公共外交與⽂化交流⾮政府組織。. 2012 年第五屆 FOCAC 上肯定了中⾮⽂化合作的成果,同意在尊重彼此⽂化特性 的基礎上,開展中⾮⽂明對話,推動中⾮⽂化互鑒,共同維護⼈類⽂明進步的多. 治 政 大 樣性,為世界⽂化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立 ‧ 國. 學. 中國對⾮公共外交的發展與西⽅國家“重返”⾮洲密切相關。本世紀初開始,. ‧. ⾮洲⼤陸的資源及潛⼒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重視,同時隨著 FOCAC 的成功召開,. io. sit. y. Nat. 西⽅社會對中國在⾮洲的影響⼒感到威脅,出現〈中國的⾮洲戰略〉17、〈⾮洲. n. al. er. 與中國:戰略夥伴〉18等⽂章認為中國視⾮洲為能源、貿易與地緣政治的戰略夥. Ch. engchi. i Un. v. 伴,試圖收買⾮洲國家領導⼈,以建⽴中國的同盟軍。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稱中國 為美國在⾮洲⼤陸問題上最⼤的競爭對⼿之⼀;2006 年溫家寶出訪⾮洲 7 國前,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報》刊登題為〈發展中的中國對抗美國在⾮洲的影響〉之 ⽂章;西班⽛《國家報》曾刊登〈中國奮起征服⾮洲〉;法國《費加洛報》曾發. 16. 金瑾,2012 年 5 月,《公共外交與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研究》,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頁 45。 17 Stephanie Giry, “China’s Africa Strategy.Out of Beijing” , The New Republic, Vol.231, No.21, 2004, page19-23. 18 D.Jardo, Muekalia, Jan 2004, “Africa and China’s Strategy Partnership,” African Security Review, Vol.13 (No.1), page5-11. - 25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3) 表〈中國在⾮洲編織網絡〉;⽇本《讀賣新聞》刊登〈中國“包圍⾮洲”〉等⽂ 章。19這種⾔論在 2006 年前後愈演愈烈,根據李安⼭的觀點西⽅質疑⾔論可以總 結為“近年擴張說”、“⽯油能源說”、“新殖民主義說”三種類型,⽽這些理論都 是基於“中國威脅論”。 20⾯對中國的崛起與國際地位的提升,西⽅國家認為中 國刻意在⾮洲擴⼤政治及外交影響⼒,在⾮洲宣傳中國式經濟發展模式,與西⽅ 國家搶奪⾮洲⽯油等資源。21. 治 政 大 這種輿論的出現凸顯出中國在對⾮交往中經貿硬實⼒與⽂化 、價值觀等軟實 立 ‧ 國. 學. ⼒的不對稱發展。22為了應對國際質疑聲浪,宣⽰中國對⾮政策的初衷,表明中. ‧. 國與⾮洲⼤陸友誼源遠流⾧,⽽⾮出於利益⽬的⽽交往甚密,強調中國對⾮洲國. sit. n. al. er. io. 度。. y. Nat. 家的援助不附加任何條件,中國開始調整對⾮合作的政策,加⼤對⾮公共外交⼒. Ch. engchi. i Un. v. 2009 年在第四屆 FOCAC 上,中國政府提出 8 項新舉措,包括倡議啟動“中 ⾮科技夥伴計劃”,加強農業、醫療及⼈類資源開發和教育合作,與倡議實施“中 ⾮聯合研究交流計劃”。對⽐ 2006 年提出的 8 項措施⿑⿑聚焦經貿領域合作,. 19. 李露,2006 年 6 月 22 日,〈西方攻擊我援助非洲 誣我要搞“新殖民主義”〉,《環球時 報》第七版。 20 李安山,2014 年 2 月,〈中非關係研究中國際話語的演變〉,《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市),2014 年第 2 期,頁 22-23。 21 李露,2006 年 6 月 22 日,〈西方攻擊我援助非洲 誣我要搞“新殖民主義”〉,《環球時 報》第七版。 22 賀文萍,2011 年 6 月,〈對非公共外交的核心與戰略〉,《公共外交季刊》(北京市), 2011 年第 2 期,頁 88-94。 - 26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4) 2009 年提出的新 8 項舉措更重視社會民⽣議題。2012 年第五屆 FOCAC 上,中國 政府宣佈未來三年聚焦⾮洲投融資、援助、⾮洲⼀體化、民間交流、和平安全五 個重點領域的合作。⾄此,中國正式提出與⾮洲國家加強民間交流作為重點發展 領域,中⾮關係也從政府間對話形式逐漸延伸⾄民間。這說明中國政府越來越了 解到過分強調經濟上的投資與貿易,並未能使民間交流普及,阻礙到⾮洲民眾對 中國好感度的提升。中國對⾮洲的公共外交政策轉變是可持續發展的中⾮關係需. 治 政 要增加⼈員、⽂化交流,增進彼此了解的結果。 大 立 ‧ 國. 學. 2015 年 FOCAC 約翰內斯堡峰會上,中國政府發表第⼆份對⾮洲政策⽂件,. ‧. 明確中⾮友好合作的堅定決⼼及良好意願,在新形勢下全⾯闡述中國對⾮洲政策. io. sit. y. Nat. 的新理念、新主張、新舉措,指導今後的中⾮各領域交流合作。⽂件提出中⾮將. n. al. er. 推動全⾯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建設,推動中⾮合作全⾯發展,23重點實施“⼗⼤合. Ch. engchi. i Un. v. 作計劃”,著眼於⾮洲國家基礎設施滯後、⼈才及資⾦短缺的瓶頸,加快推動⾮ 洲⼯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實現可持續發展。24這份⽂件體現了中國政府越來越重 視對⾮洲開展民⽣幫扶政策,注重將援助深⼊到⾮洲家庭中去,切實讓⾮洲百姓 感受到中國的真誠、友好。2018 年 FOCAC 北京峰會以“合作共贏,攜⼿構建更. 23. 中國商務部官網,2015 年 12 月,《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全文)》,<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gzzd/201512/20151201204796.shtml>,2019 年 12 月查閱。 24 續佩佩,2015 年 12 月,〈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從這裡啟航〉,《祖國》(北京 市),2015 年第 23 期,頁 18。 - 27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5) 加緊密的中⾮命運共同體”為主題,重點實施產業促進、設施聯通、貿易便利、 綠⾊發展、能⼒建設、健康衛⽣、⼈⽂交流、和平安全⼋⼤⾏動。徹底改變了單 純以經濟援助為主的交往⽅式,尋求中⾮雙向交流,相互建構。以幫助⾮洲增強 ⾃⾝獨⽴發展能⼒為主,經濟貿易援助為輔習,切實考慮到⾮洲民眾⾯臨的⽅⽅ ⾯⾯問題,尋求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法。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發表講話強調中國 堅持做到“五不”,即:不⼲預⾮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涉⾮洲. 治 政 大 內政,不把⾃⼰的意志強加於⼈,不在對⾮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 立 ‧ 國. 學. 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25這正是回應了中國藉由“援助、投資、合作”之名操. ‧. 縱⾮洲國家等質疑,表明了中國⽴場,也呼籲各國堅守“五不”原則,為中⾮關. n. sit er. io. al. y. Nat. 係健康、良性發展做出最好的政策宣傳。. Ch. engchi. i Un. v. 第三節 ⼩結 ⾃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中國與⾮洲各國間逐步建⽴起 深厚的友誼。⾮洲國家幫助中國在艱難的國際形勢下打開外交局⾯,同時中國給 予⾮洲國家經濟及技術援助,此外中國各屆領導⼈也與許多⾮洲國家領導⼈建⽴. 25. 習近平,〈攜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展——在 2018 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 話〉,《習近平在 2018 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全文)》,中國中央人 民政府官網,2018 年 9 月 3 日。 - 28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6) 起深刻的個⼈友誼。但近年來,中國國⼒增強,國際地位提升,常常因對⾮洲國 家“出⼿闊綽”⽽飽受⾮議。21 世紀開始,在 FOCAC 這⼀會議機制下,中國積 極調整對⾮洲國家的政策⽅向,在對⾮外交政策中突出體現“平等互利、平等協 商、加強友誼、增進了解”等概念。中國利⽤公共外交,這⼀新型外交⼿段,回應 國際社會對中⾮交往的質疑,改變單向經濟、技術輸出,⼒求增強交流與理解, 通過提⾼中國軟實⼒在⾮洲的影響⼒的⽅式,讓⾮洲民眾了解中國,喜愛中國。. 治 政 大 中國對⾮洲外交政策的轉變主要有:通過公共外交⼿段,⼀是將過去的單純中⾮ 立 ‧ 國. 學. 政府間交往轉變為由各種民間團體主導開展對⾮交流,開展“民眾——民眾”之. ‧. 間的對話。⼆是調整政策重點領域,開始關注民⽣領域,對⾮洲百姓的⽣存環境. io. sit. y. Nat. 加以改變,讓友好的中國形象⾛進百姓⼼中。三是⼀改過去以基礎建設援助、經. n. al. er. 濟無償援助等“硬”⽅式來增進中⾮友誼的⽅式,更加強調中⾮雙邊平等的⽂化、. Ch. engchi. i Un. v. 教育、旅遊等民間交流。四是加強與⾮洲聯盟間的對話,利⽤統⼀的組織使中⾮ 間交往、對話更加有效率。 ⾃ 2009 年之後,中國政府通過設⽴公共外交辦公室、建⽴公共外交部級聯 席機制、成⽴公共外交協會等⽅式不斷加強在公共外交⽅⾯的建設⼒度。在對⾮ 洲國家的公共外交⽅⾯,中國重視移居⾮洲華⼈的作⽤,重視在⾮中資企業、孔. - 29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7) ⼦學院等教育機構在對⾮公共外交中的作⽤,通過與當地⾮洲民眾的直接接觸, 建構起正⾯的⼤國形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 30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8) 第三章 中國對⾮洲公共外交的執⾏⼿段 根據⽇本學者北野充的理論:公共外交的活動類型⼤致分為國際廣播、政策 宣傳與國際交流三類。本研究延續北野充理論的基礎上,將國際交流⼜分為教育 交流、⽂化藝術交流與⼈員交流三種,並將這些活動類型統稱為公共外交的執⾏ ⼿段,是為達成公共外交⽬的的多種途徑。 在本章中,筆者將詳細探析中國對⾮洲進⾏公共外交的多種執⾏⼿段之特點。. 治 政 大 在教育、⽂化藝術、⼈員三種類型的交流中,將教育交流詳細分為留學⽣政策、 立 ‧ 國. 學. 教育合作機制、⼈⼒資源培育、當地教育資源援助、對外漢語及孔⼦學院發展、. ‧. 學者交流及科技合作六項;⼈員交流⼜分為旅遊交流與民間組織交流兩種。. io. sit. y. Nat. 此外,對於國際廣播及政策宣傳這兩種類型的公共外交執⾏⼿段,由於中國. n. al. er. 國情的特殊性——中國媒體在充當國際廣播⼯具的同時也往往發揮著政策宣傳. Ch. engchi. i Un. v. 的功能,因此筆者在本章將這兩個執⾏⼿段放在⼀起討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節討論中國對⾮洲的政策宣傳及國際廣播;第⼆節討 論中國對⾮洲的教育學術交流活動;第三節統合討論中國對⾮洲國家的⼈員與⽂ 化藝術交流活動;第四節為⼩節,對本章的研究成果進⾏總結。筆者⼒求通過本 章的研究,對中國公共外交執⾏⼿段的特⾊有較為清晰的認知,探究中國對⾮洲 公共外交的著⼒點與薄弱點為何。. - 31 DOI:10.6814/NCCU202000419.

(39) 第⼀節 政策宣傳與國際廣播 ⾧期以來,在國際新聞領域⼀直是西⽅媒體為主導,發達國家掌控著世界傳 播的話語權。⾮洲各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缺⾃⼰獨⽴、權威的國際新聞來源, ⼤多是依靠西⽅媒體作為消息源。這也極⼤地影響了⾮洲⼈民對中國及中國⼈的 理解,造成⾧期以來的刻板印象,阻礙著雙⽅的交流與理解。1在這⼀現狀下,中 國政府加強對⾮洲的公共外交,尤其是在政策宣傳與國際廣播⽅⾯就顯得尤為重 要。.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從政策宣傳的機構來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共青團、中國⼈民. ‧. 對外友好協會,外交部西⾮司、新聞司下屬的公共外交辦公室等都是負責對⾮政. io. sit. y. Nat. 策宣傳的機構。這其中綜合政府部⾨、共產黨組織以及各類民間團體。其中中國. n. al. er. ⼈民對外友好協會每年都積極訪問⾮洲各國,參與⾮洲華僑華⼈民間外交論壇,. Ch. engchi. i Un. v. 與⾮洲地⽅政府及聯合國組織就⾮洲民⽣問題進⾏會議。2中國共青團作為中國 共產黨的助⼿及後備軍,帶領青年團員完成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重⼤任務。2009 年時任主席胡錦濤在第⼗⼀次駐外使節會議上強調“開展好公共外交直接關乎 我國國際形象,外交⼯作要努⼒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經濟上更有競爭⼒、. 1. 張艷秋、張耀蘭,2017 年 4 月,〈民心相通的媒體路徑與建構——對非洲新公共外交的思 考〉,《對外傳播》(北京市),2017 年 04 期,頁 8。 2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官網,<www.cpaffc.org.cn>,2019 年 12 月查閱。 - 32 DOI:10.6814/NCCU202000419.

(40) 形象上更有親和⼒、道義上更有號召⼒” 3,共青團中央及全國青聯響應號召,承 擔了許多國家領導⼈出訪、外國領導⼈來訪、奧運會及世博會等⼤型活動的配套 公共外交活動,實施了 FOCAC 倡導的⼀系列⼤規模青年交流活動。團中央還以 中國青年志願者海外服務計畫等形式向⾮洲國家輸送⼤批青年志願者。 在國際廣播⽅⾯,新華社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也在中國對⾮洲的公共外交 中積極扮演國際廣播的⾓⾊。早在中國與⾮洲國家建⽴交往的初期階段,新華社. 治 政 大 就積極部署開展派駐記者、建⽴分社等⼯作。除了對⾮洲國家進⾏政策宣傳、國 立 ‧ 國. 學. 際廣播,中國駐⾮記者在與新獨⽴的⾮洲國家建交問題上起到了重要作⽤。20 世. ‧. 紀 60 年代,⾮洲民族解放運動正如⽕如荼地開展,中國記者積極與⾮洲國家領. io. sit. y. Nat. 導⼈接觸,為中國取得建交做了不少溝通、鋪墊和促進⼯作。41986 年新華社在. n. al. er. 肯亞⾸都內羅畢設⽴第⼀個⾮洲分社,⽬前新華社已在⾮洲的 47 個國家設⽴ 28 個分⽀機構。. Ch. engchi. i Un. v. 此外,中國各⽅媒體也積極部署對⾮國際廣播,中國中央電視台於 2012 年 1 ⽉設⽴了 CCTV ⾮洲頻道,其⾮洲分台也下設 14 個駐⾮記者站,提供⼀種名 為“我愛⾮洲”的移動電視服務。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 12 個⾮洲國家已建成 23. 3. 陸冠儒、陳鴻佳,2014 年 4 月,〈“中國夢”視野下共青團與公共外交〉,《河北青年管理 幹部學院學報》(河北省石家莊市),2014 年第 02 期,頁 15。 4 萬京華,2016 年 6 月,〈新華社記者與中非友誼之門的開啟〉,《百年潮》(北京市), 2016 年第 6 期,頁 60-63。 - 33 DOI:10.6814/NCCU202000419.

(41) 家海外整頻率落地分台,並在肯亞、埃及、尼⽇利亞和津巴布⾱設有 4 個記者站。 在紙質媒體⽅⾯,⼈民⽇報社在南⾮設⽴了⾮洲中⼼分社,並於 2018 年出版《⼈ 民⽇報海外版⾮洲週刊》⾯向⾮洲民眾;《中國⽇報⾮洲版》於 2012 年 12 ⽉在 肯亞⾸都內畢羅創辦,是中國在⾮洲發⾏的⾸份英⽂報紙。5 此外,中國政府積極⽀持對⾮洲媒體的投資,意在打破中國媒體單⽅⾯對⾮ 進⾏國際廣播的舊有模式,讓更多⾮洲媒體從⾮洲視⾓報導中⾮關係,宣傳中國. 治 政 大 年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對⾮政策,更有效地向⾮洲民眾傳達中國聲⾳。2013 立 ‧ 國. 學. (China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Corp.)收購了南⾮最⼤的媒體出版商之⼀——. ‧. Independent News & Media 百分之⼆⼗的股權。在政府的⽀持下中國四達時代. io. sit. y. Nat. StarTimes 公司於 2013 年購買了南⾮衛星電視的控股權。為了增進中⾮媒體間的. n. al. er. 交流,近年來中國政府也⼤⼒⽀持⾮洲各國媒體記者來華採訪。⾮洲國家的新聞. Ch. engchi. i Un. v. 記者經常被邀請到北京,參與培訓會議,讓中國故事在⾮洲國家被傳播。中⾮記 者在合作中,也進⼀步加深了雙⽅的相互理解,打破了⼀直以來在⾮洲⼤陸以西 ⽅媒體為主流聲⾳的現象,讓⾮洲民眾多⾓度認識中國。62012 年第五屆 FOCAC 上決定設⽴“中⾮新聞交流中⼼”,旨在幫助⾮洲媒體更加全⾯、深⼊地了解中. 5. 李新烽、吳傳華、張春宇著,2018 年,《新時代中非友好合作:新成就、新機遇、新願 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 51-52。 6 Alice Blighton , 2017 年 5 月,《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對非洲公共外交的社會作用分析》,北 京外國語大學外交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頁 43-47。 - 34 DOI:10.6814/NCCU202000419.

(42) 國國情與中⾮關係的現狀,推動中⾮媒體的交流與合作。截⽌⽬前,此項⽬每年 為⾮洲培訓約⼀千名新聞領域從業⼈員。截⽌ 2017 年,已有 27 個⾮洲國家的媒 體參與其中。該項⽬⽀持⾮洲記者前往中國各地,⾛訪不同的部⾨和⾏業,全⾯ 了解中國的發展情況,深⼊考察中⾮合作現狀,以⾮洲媒體的視⾓進⾏全⽅位、 多⾓度的報導。 此外,中⽅在 FOCAC 上表⽰⽀持和⿎勵中⾮雙⽅新聞團組互訪,⽀持雙⽅. 治 政 大 政府新聞主管部⾨和新聞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與合作,願為雙⽅媒體 立 ‧ 國. 學. 互派記者常駐或短期採訪提供協助與便利。2004 年舉辦 “⾮洲國家政府新聞官. ‧. 員研修班”,來⾃⾮洲 17 個國家的總統府或總理府新聞發⾔⼈、資深新聞官員共. io. sit. y. Nat. 17 ⼈將參加為期 2 周的研修,7⽬前這⼀項⽬已形成每年⼀屆的機制化項⽬。2012. n. al. er. 年決定適時召開“中⾮廣播電視媒體合作論壇”,此後該論壇作為 FOCAC 的分 論壇,機制化定期舉⾏。. Ch. engchi. i Un. v. 同時,⾮洲國家也歡迎中國企業在⾮開展廣播電視傳輸播出網絡建設、運營 及節⽬營銷等投資合作。中⽅也願與⾮洲國家和⾮盟委員會分享廣播電視數字化 的發展成果與經驗,並在⼈員培訓、技術應⽤等⽅⾯提供⽀持,加強中⾮在廣播 電視節⽬⽅⾯的交流合作。. 7. 譚晶晶、王南,2004 年 8 月 30 日,〈首期非洲國家官員新聞研修班側記〉,《人民日報》第 三版。 - 35 DOI:10.6814/NCCU202000419.

(43) 新聞媒體不僅是中國對外國際廣播的重要⼯具,同時對增進中⾮⼈民相互了 解、營造中⾮合作良好輿論氛圍有著重要作⽤。因此中國政府⿎勵加⼤對中⾮關 係和中⾮合作的信息傳播⼒度,並積極推動與⾮⽅在新聞出版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求通過電視、報紙、網路將中國正⾯的國家形象傳遞到⾮洲的家家⼾⼾中去。. 治 政 大 第⼆節 教育學術交流 立 ‧ 國. ‧. (⼀)留學⽣. 學. 壹、教育及⼈⼒資源開發. io. sit. y. Nat. 如表 3-1,在留學⽣⽅⾯,中國政府不斷擴⼤⾮洲來華留學⼈員名額,增加. n. al. er. 獎學⾦。培養⾮洲的“知中”、“親中”青年,使中國⽂化軟實⼒得以延伸,培養. Ch. engchi. i Un. v. ⾮洲留學⽣是未來⾮洲⼤陸同中國合作潛在動⼒。對於⾮洲留學⽣來說,中國是 發展中國家崛起的代表,向中國學習發展經驗成為⾮洲留學⽣的⽬的之⼀。因此, 即使沒有獎學⾦,近年來⾃費來華學習的⾮洲留學⽣數量也⼤幅增⾧。據統計, 2005-2014 年間來華的⾮洲留學⽣數量年均增速達 35%,居所有來華留學⽣群體. - 36 DOI:10.6814/NCCU202000419.

(44) 之冠。8另外,相較於歐美國家⾼昂的留學費⽤,來華留學是相對經濟實惠的選 擇,⽬前中國緊隨法國之後,成為⾮洲留學⽣第⼆多的國家。 表 3-1:近年中國政府⿎勵⾮洲留學⽣政策 時間. 政策內容. 2006 年. FOCAC 上決定將⾮洲留學⽣獎學⾦名額從每年 2000 ⼈次增加⾄ 4000 ⼈次。. 2011 年. 中⽅向⾮洲國家提供各類獎學⾦名額增加⾄ 6316 個。. 2012 年. 《中⾮合作論壇北京⾏動計畫》宣布實施“⾮洲⼈才計畫”,將⾮. ‧. ‧ 國. 學. 2010 年. 治 政 大5710 個。 中⽅向⾮洲國家提供各類獎學⾦名額共 立. Nat. sit er. 中國政府為⾮洲國家提供 1.8 萬個政府獎學⾦名額。. al. n. 2015 年. io. 2013 年. y. 洲留學⽣獎學⾦名額增加⾄ 5500 名。. Ch. engchi. i Un. v. 決定將未來三年對⾮洲國家政府獎學⾦名額增加⾄ 3 萬個,同時 提供 2000 個學歷學位教育名額。. 2018 年. 中⽅提出實施“頭雁計劃”——為⾮洲國家提供 5 萬個政府獎學 ⾦名額,為⾮洲培訓 1000 名精英⼈才以及 5 萬個研修名額。 (資料來源:筆者⾃製⽽成). 8. 來華留學網、中國教育在線聯合發布, 2014 年,《2014 年來華留學生調查報告》, <www.eol.cn/html/lhlx/content.html>,2019 年 8 月查。 - 37 DOI:10.6814/NCCU202000419.

(45) (⼆)教育合作機制 同時,中⾮教育交流合作機制也在逐步完善,中國同所有⾮洲建交國家都建 ⽴了教育交流與合作關係,並與許多⾮洲國家簽署了政府間教育交流與合作協定, 這是世界上少⾒的密切教育合作。從 2003 年開始,中⾮雙邊建⽴起⾼等院校與 技能和職業教育培訓學校間的交流渠道,中⾮⼤學建⽴起研究中國和⾮洲⽂明的 聯繫渠道。92005 年 11 ⽉中⾮⾸屆教育部⾧論壇成功召開,中⾮⾼校積極開展交. 治 政 大 流合作,積極商討簽訂中國與⾮洲國家間的學歷認證協議。 在 2009 年第四屆 立 10. ‧ 國. 學. FOCAC 上,倡議實施“中⾮⾼校 20+20 合作計劃”,這⼀計劃是指選擇 20 所中. ‧. 國⼤學(或職業教育學院)與⾮洲國家的 20 所⼤學(或職業教育學院)建⽴“⼀. io. sit. y. Nat. 對⼀”的校際合作模式,11建⽴起⾧期交流的“姊妹校”機制,使中⾮⾼校間學術. n. al. er. 互動更加密切。在 2012 年第五屆 FOCAC 上中⽅積極⽀持⾮洲⾼校開設中國研. Ch. engchi. 究中⼼,增進⾮洲青年對中國的了解與研究。12. i Un. v. (三)⼈⼒資源培訓. 9. 呂強,2019 年 7 月 12 日,〈為中非職業教育合作搭建新平台〉,《人民日報》第十六版。 〈2005 中非教育部長論壇北京宣言〉,《基礎教育改革動態》,2005 年第 24 期,頁 4-5。 11 高旭、吳多利,2019 年 8 月,〈中非高校 20+20 合作計劃對我國教育援外工作的啟示〉, 《國際公關》(北京市),2019 年 08 期,頁 11、頁 15。 12 《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北京行動計劃》,中非合作論壇官網,2012 年 7 月。 <www.focac.org/chn/>,2019 年 6 月查閱。 10. - 38 DOI:10.6814/NCCU202000419.

(46) 在⼈⼒資源培訓⽅⾯,2000 年中⽅宣布設⽴“⾮洲⼈⼒資源開發基⾦”, 13. 2003 年 FOCAC 上決定逐年增加獎⾦的投⼊,2004-2006 年間中國為⾮洲培訓各. 類⼈才 1000 多⼈,這⼀數字在 2009-2012 年間達到 2 萬⼈。此外,中國政府根據 ⾮洲國家的不同需要,制定國別培訓計劃,從多邊發展到雙邊,有針對性地幫助 培養各類專業和管理⼈才,並完善後續跟蹤機制,提⾼培訓效果。2009 年第四屆 FOCAC 上中⽅決定出資 150 萬美元,⽀持“⾮洲發展新夥伴計劃”(NEPAD). 治 政 大 實施。2012 年後,中⾮進⼀步加強對⾮⼈⼒資源開發和教育合作:2013-2015 年 立 ‧ 國. 學. 間,中國為⾮⽅培訓各類⼈員 2.4 萬⼈,包括校⾧及教師 1500 名,農業技術⼈員. ‧. 3000 名,醫護⼈員 3000 名,另外招收 200 名⾮洲中⾼級⾏政管理⼈員來華攻讀. io. sit. y. Nat. 公共管理碩⼠(MPA)學位。142015 年中⽅決定將通過“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 n. al. er. 為⾮洲培養國家發展⾼端政府管理⼈才,並且在⾮洲設⽴⼀批區域職業教育中⼼. Ch. engchi. i Un. v. 和能⼒建設學院,在⾮洲當地培養 20 萬名職業和技術⼈才,提供 4 萬個來華培 訓名額,幫助青年和婦⼥提⾼就業技能,增強⾮洲⾃我發展能⼒。在 2018 年第 七屆中⾮聯合論壇上,中⽅表⽰將繼續⽀持⾮洲能⼒發展學院的建設,並為⾮盟 《2063 議程》的實施提供能⼒建設⽀持,確保⾮洲國家和各次區域組織⼈⼒資源. 13.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2000 年 10 月,中非合作論壇官網, <https://www.focac.org/chn/zywx/zywj/t155560.htm>,2019 年 7 月查閱。 14 中非合作論壇官網,2009 年 11 月 12 日,《中非合作論壇—沙姆沙伊赫行動計劃(2010-2012 年)》, <https://www.focac.org/chn/zywx/zywj/t626385.htm>,2019 年 7 月查閱。 - 39 DOI:10.6814/NCCU2020004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the Opium War, Britain occupied Hong Kong and began its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Hong Kong has also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trading port. In a society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The Moral, Civic and National Education (MCNE) Section 2 is responsibl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lated to values education as well as organis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nglert was his postdoc at Cornell, 1959-1961, but when Englert returned to Brussels in 1961, Brout resigned from Cornell and moved to Brussels, becoming Belgian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Q: How do human inventions work like animal body parts?. Q: What small invention is important to people

• A teaching strategy to conduct with young learners who have acquired some skills and strategies in reading, through shared reading and supported reading.. • A good

Learning and Teaching Briefing Papers Series, Oxford Centre for Staff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 OCSLD,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Pedagog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