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訴訟系爭物之繼受與確定判決主觀效力之範圍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訴訟系爭物之繼受與確定判決主觀效力之範圍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訴訟系爭物之繼受. 政 治 大 與確定判決主觀效力之範圍 立. ‧. ‧ 國. 學. Succession of the legal relation of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litigation or Object and the Subjective Scope of the effect of a final judgmen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劉明生 博士 研究生:侯慶忠 撰. 中華民國一〇八年六月. DOI:10.6814/NCCU201900847.

(2) 謝辭. ✌,終於來到最後寫謝詞的階段了,真是痛哭流涕,回想起撰寫論文. YA~. 的數個月時光,實在是不容易,也常常遇到瓶頸,但就是起身走走或暫時擱著, 總有一天會解決的,嘿嘿~. 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到當事人恆定原則,就覺得這. 是一個打擊範圍非常廣的課題,如果日後有念研究所就寫這個,後來也真的寫這 個,然後也幸運地能夠上岸。這個題目並不是一個新興的議題,因只要有訴訟的 存在,就有很高的機率會發生,國內外學者及實務也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與討論, 所以,本文是建立在眾多前輩的研究結晶上,多方廣泛地閱讀後所得出的些許心 得。. 政 治 大. 立. 非常感謝指導教授劉明生老師,從大學時在東吳上老師的民訴課,到政大念. ‧ 國. 學. 研究所選老師作指導教授,一路上受到不少來自老師的幫助,一貫地熱心且辛苦 地指導,給了我許多物質上的幫助,像是贈送教科書及專論、提供各種文獻資料、. ‧. 給予國科會及教學助理的工作機會,還有去老師研究室不時有零時可以吃,以及. y. Nat. 每學期期初、期末的聚餐等等。除了物質上幫助,也常常得到老師的鼓勵,堅持. io. sit. 下去、最後一哩路了、口試修改完就可以畢業了!接下來要感謝百忙之中願意擔. n. al. er. 任口試委員的姜世明老師及吳從周老師,兩位老師對於學術界所付出的貢獻絕對. i n U. v. 是毋庸置疑的,也在口試過程中指出論文不足之處及寫作方向。希望日後能夠追. Ch. 隨老師們的腳步,繼續學習。. engchi. 很慶幸自己能夠成為政大 105 學年度民法組中的一員(宛萱、鸝靚、媜媁、 德全、婉婷、靖軒、明珊、威綸、家菱、佩倫、曼瑄、偽民法組的致晴),大家 彼此感情融洽、好相處,沒有勾心鬥角,最厲害的是居然可以連續三年組遊且幾 乎全員到齊,實在難能可貴,除感謝大家三年來所帶給我的回憶之外,也祝福各 位能夠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理想。劉門的繹豪、景濠、筱真,希望你們也能夠順利 從老師的指導下順利畢業。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多虧有討論的好夥伴明翰、宗霖, 提供我許多靈感,也希望日後能夠繼續互相腦力激盪。打球好趴呢的心慧、小林、 伯彥,想不到上研究所後還有體育課可以上。知道我喜歡喝養樂多且會幫我留下 來的韻庭,希望妳早日學成歸國,與怡君以後都是我的同事,請多多指教。感謝. DOI:10.6814/NCCU201900847.

(3) 三年以來,一起修過同門課程的學長姐、學弟妹所帶給我的知識,昭誼、心怡、 彥廷、彥麟、偉強、浩偉、勳平、仰山、詩瑩、宇珩、欣男、孟緯、靖雯、珈甄、 律維、育珣、嘉佑、東穎、泳昇等。 此外,需要另闢一段感謝女朋友曼曼,能夠成功,多虧楊老師開課才有機會 使彼此了解,還被老師發現XD~當然,民法組同學在第二年組遊友情的鼎力相 挺,由衷感謝。謝謝妳無論在日常生活的相伴、一起努力寫論文,彼此互相勉勵。 最喜歡的時光是一起出遊、一起看影集。希望之後能夠繼續彼此扶持。 最後是感謝永遠在背後默默鼓勵且支持我的爸爸、媽媽,總是叮嚀我努力念 書就好,其餘一切都交給他們,讓我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向前走,你們的恩情無以 回報,希望你們日後能夠身體健康、快樂地過著退休生活。. 立. 政 治 大2019.8.15. 政大綜院圖書館.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847.

(4) 摘要 當事人恆定原則與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之擴張,實為一徘徊穿梭於實體法 與程序法間之議題,故面對此等議題時,訴訟觀之採擇顯得格外重要。當事人恆 定原則並配合確定判決效力之擴張,固然在保護他造當事人利益,追求紛爭之一 次性解決以貫徹訴訟經濟原則,著重於程序法價值,惟民事訴訟係以實體權利義 務關係之確認與實現為基本目的,即不得不權衡實體法若干基本原則、市場經濟 自由競爭及交易安全,對於此等議題所發揮之前導作用,並以此作為思索各該問 題之核心樞紐,應兼顧實體法與程序法二者之基本價值,方不至於侵害三方間之 權益。. 政 治 大 本文所要探討之諸多議題,譬如當事人恆定原則適用範圍之爭議、程序上之 立. 訴訟請求有無必要隨著實體權利義務關係之變動而為相應調整,以及應否限縮仍. ‧ 國. 學. 為當事人適格者之程序上處分權限等,乃與當事人恆定原則之法理基礎及其所形 成之訴訟結構休戚相關。緊接著即類型化探討受確定判決效力擴張所及之特定繼. ‧. 受人範疇,實體法之價值決定對此問題之判定,將扮演著舉足輕重之角色,其中. sit. y. Nat. 爭執最為劇烈者莫過於債權請求受讓訴訟系爭物及善意繼受。而實務上發生於原. io. al. v i n Ch 當事人恆定原則對於受確定判決效力擴張所及之特定繼受人之聽審請求權 engchi U n. 題。. er. 告方面之訴訟系爭物繼受,如何確保繼受人實體權利之實現,同樣為一棘手之難. 保障層面上應嚴加注意,最為關鍵者係須正視受確定判決效力擴張與否及聽審請 求權保障賦予間應有之推導關係,即得以此界定以下環環相扣之議題,比方是得 否以訴訟告知或職權通知之規定作為確定判決效力擴張之依據、法院職權通知之 對象範圍及受通知者有無參與訴訟之義務,以及參加後之程序參與地位及其效力 等。而對於整體聽審請求權保障之制度設計,應緊扣著當事人恆定原則之制度意 旨,然現行法之繼受人承當訴訟及提起主參加訴訟之要件是否無疑、實務上變相 地操作當事人變更追加以達承當訴訟效果有無需留神之處,以及事後聽審請求權 之救濟程序宜如何妥善建構。此外,訴訟繫屬登記之制度機能為何及其在實務運 作上因存在何等問題而需面臨重大變革。近年當事人恆定原則之修法,對於上開 諸多疑義之闡釋,亦有著深遠且關鍵之影響。. DOI:10.6814/NCCU201900847.

(5) 關鍵字:當事人恆定原則、確定判決效力之主觀範圍、既判力之主觀範圍、執行 力之主觀範圍、善意取得、聽審請求權之保障、法院職權通知、當事人訴訟告知、 訴訟參加、繼受人之事後救濟程序 Keywords:the Principle of Invariability of Parties, the Subjective Scope of the effect of a final judgment, the Subjective Scope of Res Judicata, the Subjective Scope of Enforcement Forc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be heard, Notice of Court Hearing, Notice of Action from a party, Intervention, ex post remedies for the successor.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847.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4 第一項、 研究方法 ......................................................................................... 4 第二項、 研究範圍 ......................................................................................... 6 第三節、 論文架構.............................................................................................. 6 第四節、 預期成果.............................................................................................. 8 第二章、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訴訟系爭物之移轉於實體法及程序法間之交錯 . 9. 政 治 大. 第一節、 實體法與程序法間關係之確立 ........................................................... 9. 立. 第二節、 實體法之價值決定於程序法判決效力之貫徹 .................................. 10. ‧ 國. 學. 第一項、 實體法之價值決定 ........................................................................ 11 第一款、 物權與債權之本質上區辨......................................................... 11. ‧. 第二款、 善意取得制度 ............................................................................ 15 第一目、 法理基礎與論據 .................................................................... 16. y. Nat. sit. 第二目、 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登記公信力 ...................................... 17. er. io. 第三目、 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 ............................................................ 18. al. n. v i n Ch 第三項、 兼顧實體法與程序法之最高法院見解 e n g c h i U ......................................... 23 第二項、 確定判決效力相對性原則及其主觀範圍之擴張 .......................... 21. 第三節、 繼受人於判決確定前之程序參與 ..................................................... 26 第一項、 當事人訴訟告知與法院職權通知 ................................................. 27 第一款、 當事人訴訟告知、法院職權通知之相關修法 .......................... 27 第二款、 當事人訴訟告知或法院職權通知之對象範圍 .......................... 29 第三款、 當事人訴訟告知與法院職權通知之效力 ................................. 34 第二項、 訴訟參加 ....................................................................................... 37 第一款、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或訴訟系爭物繼受人之訴訟參加型態....... 38 第一目、 訴訟參加之類型 .................................................................... 38 第二目、 以既判力擴張與否導出繼受人不同之參加訴訟型態 .......... 41. I. DOI:10.6814/NCCU201900847.

(7) 第二款、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或訴訟系爭物繼受人參加訴訟後之判決效力 ..................................................................................................... 45 第一目、 繼受人與移轉當事人間......................................................... 45 第二目、 繼受人與他造當事人間......................................................... 48 第三項、 承當訴訟 ....................................................................................... 52 第一款、 承當訴訟於適用要件上之爭議 ................................................. 53 第二款、 承當訴訟後於效力上之爭議 ..................................................... 60 第四項、 主參加訴訟 ................................................................................... 62 第五項、 他造當事人以訴之主觀變更追加繼受人為被告之爭論 .............. 66 第一款、 被告側發生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移轉 ..................................... 68. 政 治 大 第四節、 繼受人於判決確定後之救濟程序 ..................................................... 72 立 第二款、 原告側發生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移轉 ..................................... 71. ‧ 國. 學. 第一項、 以第三人撤銷訴訟作為事後聽審請求權救濟之疑義 .................. 73 第二項、 以再審訴訟作為事後聽審請求權之救濟程序.............................. 77. ‧. 第三項、 執行當事人不適格訴訟 ................................................................ 82 第五節、 小結 ................................................................................................... 85. Nat. sit. y. 第三章、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訴訟系爭物繼受與既判力主觀效力範圍之劃定91. er. io. 第一節、 當事人恆定原則與確定判決效力 ..................................................... 91. al. v i n C h ................................................................ 第二項、 我國之當事人恆定原則 95 engchi U n. 第一項、 當事人恆定原則之法理基礎......................................................... 91. 第一款、 意涵 ........................................................................................... 95 第二款、 適用要件 ................................................................................... 96 第一目、 訴訟繫屬中 ............................................................................ 96 第二目、 「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解釋 ......................................... 96 第一小目、 實務見解於「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演變過程....... 97 第二小目、 學者對「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說理 .................... 100 第三小目、 本文見解 ...................................................................... 103 第三目、 「移轉」之釋義 .................................................................. 109 第三款、 重要性理論與無重要性理論之爭論 ....................................... 110 第四款、 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移轉之原當事人之程序上處分權限..... 117 II. DOI:10.6814/NCCU201900847.

(8) 第三項、 確定判決之效力 .......................................................................... 120 第二節、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訴訟系爭物繼受與既判力主觀效力之範圍 . 125 第一項、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繼受 .......................................................... 126 第二項、 物權請求自被告繼受訴訟系爭物 ............................................... 129 第三項、 債權請求自被告受讓訴訟系爭物 ............................................... 134 第四項、 於構成請求權競合之情形自被告繼受訴訟系爭物 .................... 139 第五項、 物權請求自原告繼受訴訟系爭物 ............................................... 144 第一款、 實務見解 ................................................................................. 144 第二款、 學說見解 ................................................................................. 156 第三款、 本文見解 ................................................................................. 157. 政 治 大 第三節、 小結 ................................................................................................. 171 立 第六項、 為當事人或其繼受人占有請求標的物者 ................................... 168. ‧ 國. 學. 第四章、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訴訟系爭物繼受與執行力主觀效力範圍之劃定 .............................................................................................................. 178. ‧. 第一節、 既判力與執行力分離論之反思 ....................................................... 178 第二節、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訴訟系爭物繼受與執行力主觀效力之範圍 . 184. Nat. sit. y. 第一項、 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繼受 .......................................................... 185. er. io. 第二項、 物權請求訴訟系爭物之繼受....................................................... 187. al. v i n Ch 第四項、 於構成請求權競合之情形自被告繼受訴訟系爭物 .................... 198 engchi U n. 第三項、 債權請求自被告受讓訴訟系爭物 ............................................... 192. 第五項、 為當事人或其繼受人占有請求標的物者 ................................... 200 第三節、 小結 ................................................................................................. 204 第五章、 善意取得對於既判力、執行力主觀效力範圍之減縮 ........................ 209 第一節、 既判力、執行力主觀效力範圍是否擴張及於善意取得第三人之爭議 ........................................................................................................... 210 第一項、 善意取得與既判力主觀效力之範圍 ........................................... 210 第一款、 實務見解 ................................................................................. 210 第二款、 德國學說見解 .......................................................................... 213 第三款、 我國學說見解 .......................................................................... 214 第四款、 本文見解 ................................................................................. 217 III. DOI:10.6814/NCCU201900847.

(9) 第二項、 善意取得與執行力主觀效力之範圍 ........................................... 222 第一款、 實務見解 ................................................................................. 223 第二款、 學說見解 ................................................................................. 224 第三款、 本文見解 ................................................................................. 225 第二節、 訴訟繫屬登記制度、善意取得與確定判決效力 ............................ 228 第一項、 訴訟繫屬登記之意義與制度機能 ............................................... 228 第二項、 訴訟繫屬登記制度之效力 .......................................................... 230 第一款、 無限制或禁止處分之法律上效力 ........................................... 230 第二款、 有影響真正權利人之事實上效力—帶動訴訟繫屬登記之修法 ................................................................................................... 231. 政 治 大 第二目、 應釋明本案請求 .................................................................. 233 立 第一目、 訴訟標的須基於物權關係 ................................................... 231. ‧ 國. 學. 第三目、 被告及第三人未就權利或標的物申請移轉登記並經受理 . 235 第三項、 訴訟繫屬登記制度與假處分制度之互動 ................................... 236. ‧. 第四項、 阻止善意善得與確定判決效力之擴張 ....................................... 238 第三節、 小結 ................................................................................................. 241. Nat. sit. y. 第六章、 結論 ..................................................................................................... 244. n. al. er. io. 《參考文獻》....................................................................................................... 249. Ch. engchi. i n U. v. IV. DOI:10.6814/NCCU201900847.

(10)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民國 89 年民事訴訟法修正前,第 254 條係規定: 「訴訟繫屬中為訴訟標的之 法律關係,雖移轉於第三人,於訴訟無影響。第三人如經訴訟之他造同意,得代 當事人承當訴訟,或依第五十四條之規定起訴。」並於第 401 條第 1 項配合規 定:「確定判決,除當事人外,對於訴訟繫屬後為當事人之繼受人者,及為當事 人或其繼受人占有請求之標的物者,亦有效力。」為我國採取當事人恆定原則並. 政 治 大 具有高度類似性,德國於其民事訴訟法第 265 條規定訴訟繫屬中,雙方當事人仍 立 搭配確定判決效力擴張之明文規定,可謂與同樣採取當事人恆定原則之德國規定. 得移轉訴訟系爭物或讓與所主張之請求權而具自由處分權限,並在第 325 條第 1. ‧ 國. 學. 項規定既判力之主觀範圍及於當事人之繼受人與為當事人或其繼受人占有訴訟 系爭物者。首先成為爭議者為我國當事人恆定原則之適用範圍,蓋我國僅規定「為. ‧. 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 ,不同於德國同時規定「系爭物」及「所主張之請求權」 ,. sit. y. Nat. 因此引發當事人僅移轉訴訟系爭物而未同時讓與為訴訟標的之權利義務法律關. io. er. 係者,究竟有無當事人恆定原則之適用之論爭,早期實務有訴訟標的附麗於權利 標的物說與訴訟標的獨立於權利標的物說之對立,為明確訴訟系爭物移轉有無當. n. al. Ch. i n U. v. 事人恆定原則之適用,最高法院 61 年臺再字第 186 號判例以訴訟標的法律關係. engchi. 涉及之實體法性質劃出界線,並為往後實務運作奠定一標竿。惟我國學說上仍有 從當事人恆定原則之制度目的、機能在發揮紛爭解決效用、謀求訴訟經濟及保護 程序利益角度,提出不同觀點與思維 1。正因於當事人恆定原則適用範圍存在著 爭議,連帶影響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之劃定,學說上討論最重要之案例為是否 應將確定判決效力及於實體法善意取得之第三人,因德國於其第 325 條第 2 項 有明文規定民法關於善意取得之保護,準用於既判力主觀範圍之解釋,我國最高 法院 96 年度臺抗字第 47 號裁定亦有援此作為理由,學說上對此裁定亦有正反 兩面之看法。. 1. 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二) ,頁 72 以下,2017 年 9 月;許士宦,當 事人恆定主義之新開展,載:民事及家事程序之新建構,頁 32 以下,2015 年 10 月 1. DOI:10.6814/NCCU201900847.

(11) 民國 89 年修正後,將特定繼受人參與本訴訟程序之方式為調整,刪除提起 主參加訴訟應得他造當事人同意,並規定即便他造當事人不同意,移轉當事人與 繼受人仍得聲請法院裁定准許承當訴訟,且增訂法院職權通知之制度。自此,與 德國民事訴訟法第 265 條第 2 項規定承當訴訟及提起主參加訴訟,應得他造當 事人同意有所不同,而向日本所採之訴訟承繼原則靠攏。支持學者認為如此得以 加強對繼受之第三人之程序保障 2,惟有學者擔憂如此修正,會使當事人恆定原 則保護他造當事人利益意旨受到衝擊3,而追根究柢仍與當事人恆定原則之適用 範圍有著深遠之關聯。再者,民國 92 年增訂第 67 條之 1 與第 507 條之 1 後,有 學者本於程序保障之觀點,將訴訟告知、職權通知及訴訟參加等制度解為對特定 繼受人擴張判決效力之正當化基礎,且在其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未獲得事前程序. 政 治 大 出,諸如未正視確定判決效力之擴張與聽審請求權保障之賦予間應有之推導關係, 立 保障時,再賦予事後程序保障以排除不利效力之擴張。對此,多有質疑之聲浪發. ‧ 國. 學. 甚至有使法院得以恣意操作確定判決效力得否及對何者發生之危險。此外,第三 人撤銷訴訟之增設,亦多有學者持負面消極之態度,且實務上自增訂至今,成功. ‧. 之案例仍寥寥可數,抑且在當事人恆定原則下,特定繼受人提起此一訴訟有無值 得檢討之處,學說上亦有所建議,甚而以再審作為事後聽審請求權保障之呼籲。. y. Nat. io. sit. 當事人恆定原則,雖允許雙方當事人仍得自由處分訴訟系爭物,惟若取得系. n. al. er. 爭物之第三人滿足實體法善意取得之要件,其將可例外不受確定判決效力之擴張,. i n U. v. 如此對於他造當事人實體利益之維護將有不利影響,故民國 89 年始增訂之訴訟. Ch. engchi. 繫屬登記制度,即在適度維護他造當事人之權益。不過,起初該等制度之要件設 計與適用範圍過於寬鬆,導致實務上常遭有心人士加以濫用而破壞該制度之美意, 嚴重影響登記名義人自由處分之經濟利益,故不得不於民國 104 及 106 年二度 修正,而修正後實務上之解釋適用情形,有必要加以整理與歸納。然而,不管修 法前、後,學者間對於訴訟繫屬登記之要件設計、適用範圍及制度意旨等,仍存 有異見。 基於以上種種當事人恆定原則本身之適用及其周邊相關配套之制度爭議,有 必要將學者間之討論觀點與實務之解釋適用見解加以整理、分析,其間就學者與 2 3. 許士宦,民事訴訟法(上),頁 223-224,2018 年 8 月,增訂 1 版。 劉明生,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頁 236,2017 年 9 月,修訂 4 版。 2. DOI:10.6814/NCCU201900847.

(12) 實務歧異之處,提出自己之觀點,期盼能對此等問題之澄清有所助益。在進入本 論文之前,希望先藉由問題提出之方式,使讀者能夠俯瞰本文所要研討之客題, 避免有霧裡看花之感,始終不清晰。 當事人恆定原則與確定判決效力之擴張,實為一實體法與程序法交織之議題, 在整體立場之抉擇上,是否不宜斷然傾向程序法之價值利益,而應兼顧實體法之 價值?若然,實體法復有何若干之價值預設,得對於確定判決之主觀效力範圍, 發揮導引作用。 緣於我國係採當事人恆定原則,其法理基礎為何?其所要保護之利益何如? 又採當事人恆定原則,有何需要注意之處?當事人恆定原則之適用範圍如何?涉. 政 治 大 除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繼受外,有無包含訴訟系爭物之繼受?實務見解從早期至 立. 及其要件應如何解釋之問題,諸如適用之時間點、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意涵,. 最高法院 61 年臺再字第 186 號判例作成間之發展演變為何?學說上除支持之類. ‧ 國. 學. 似立場外,亦有存在不同之思維觀點。最具爭議者乃債權請求受讓訴訟系爭物與 善意繼受之案例。且既然訴訟繫屬中,當事人仍得自由處分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 ‧. 程序上之訴訟標的與訴之聲明,是否須隨者實體法權利義務狀態之改變而為相應. Nat. sit. y. 之調整?又當事人恆定原則構成法定訴訟擔當,由移轉當事人為繼受人之權利義. n. al. er. io. 務實施訴訟,有無必要限制形式當事人程序上之處分權限?. i n U. v. 特定繼受人將受本訴訟確定判決效力擴張所及,其聽審請求權之保障須密切. Ch. engchi. 注意,得分為事前與事後。而得參與本訴訟程序之前提在於知悉訴訟繫屬事實, 故訴訟告知與職權通知為特定繼受人聽審請求權保障之第一線,除於民國 89 年 首於第 254 條第 4 項增訂法院職權通知外,於民國 106 年更擴大承認雙方當事 人亦有訴訟告知權限,對此學者間有何評斷?此外,是否一旦訴訟標的法律關係 有所移轉,法院即須職權通知或當事人即得訴訟告知,其對象範圍有無必要視案 例類型之不同予以調整?受通知或告知後,第三人是否即負參加訴訟之義務?第 三人參加訴訟後之地位,以及與移轉當事人或他造當事人間所生效力各自為何? 其次,民國 89 年修法前,繼受人承當訴訟或提起主參加訴訟須得他造當事人同 意,修法後即刪除此要件限制,對於當事人恆定原則保護他造當事人利益,是否 造成一定衝擊?另外,民國 106 年有立法委員提案賦予他造當事人承當訴訟之 3. DOI:10.6814/NCCU201900847.

(13) 聲請權,對此應如何評價?而承當訴訟後,於效力上,繼受人是否受既有訴訟狀 態拘束且有無必要使脫離之當事人仍受確定判決效力之拘束?而由於現行法並 未賦予他造當事人承當訴訟聲請權,實務上即以任意當事人變更追加處理,在當 事人恆定原則之架構,有無值得留意之處?於未獲得參加方面聽審請求權保障時, 以何種方式作為事後聽審請求權之保障為宜?甚至進入執行階段,對具固有利益 第三人,又應如何妥適理解? 於確定判決效力部分,向來見解認為既判力與執行力之主觀範圍原則上一致, 惟學說上另有分離論之主張,其與向來見解有何差異?有無實務之運作可能性? 當事人恆定原則保護他造當事人之利益與貫徹訴訟經濟,有必要將確定判決效力. 政 治 大. 擴張及於訴訟繫屬後當事人之繼受人與為其等占有訴訟系爭物者,然該等第三人 之範疇應如何妥適理解?蓋攸關對於受確定判決效力擴張所及之繼受人之聽審. 立. 請求權保障。反之,對於不受確定判決效力擴張所及第三人,則須嚴守判決效力. ‧ 國. 學. 相對性原則。將具體類型化探討如下案例: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繼受、物權請求 自被告側繼受訴訟系爭物、債權請求自被告側受讓訴訟系爭物,又其與「訴訟系. ‧. 爭物占有人」之規定有何關聯、請求權競合時自被告側繼受訴訟系爭物,以及實. sit. y. Nat. 務上具重大分歧之物權請求自原告側繼受訴訟系爭物。. er. io. 繼受人在實體法上構成善意取得時,對於程序法確定判決效力發生何等影響,. al. 為一實體法與程序法間之重大衝突,亦即得否對善意繼受人擴張既判力及執行力?. n. v i n 若採否定觀點,係以何法理基礎作為背後論據 ,涉及實體法善意取得制度之目的, Ch engchi U 以及相關規定之適用,攸關著繼受人得否主張善意取得,並連帶地影響確定判決. 主觀效力範圍之認定。再者,自民國 89 年增訂之訴訟繫屬登記制度,其最主要 之目的功能?適用要件於歷次修正係為導正何等實務問題?修法前、後之實務運 作成效為何?又為增強對受登記影響權益之人之程序參與及救濟程序,有何配套 措施?.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一項、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探討法 4. DOI:10.6814/NCCU201900847.

(14) 關於當事人恆定原則之相關文獻,舉凡一般學者教科書、期刊論文、民事訴 訟法多次研討會之討論,甚至是歷年關於民事訴訟法第 254 條修法理由及過程 中專家學者之與談記錄等,均儘量於本論文之寫作進程中加以參考援用。藉由歸 納、整理該等文獻,以釐清我國學者間,就當事人恆定原則與確定判決主觀效力 範圍間關聯之若干爭議問題,所採取之觀點為何,以及何以採取此一觀點之理由。 希冀能從學者間對該等問題之深刻對話交流中,並以當事人恆定原則下,雙方當 事人與第三人等三方間利益衡平之觀點,從中尋得自身閱讀後,並且歸納整理分 析後之見解。 二、外國法比較分析研究法. 政 治 大 就該等問題思考脈絡之拓展與澄清,常需藉由對外國立法例、實務運作及學者文 立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為繼受法之我國,當面臨特定爭議問題時,. 獻之參閱與譯介,作為我國法制解釋適用論及立法論之參酌。關於當事人恆定原. ‧ 國. 學. 則與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之問題,我國實務見解參酌德國立法例,解釋後所作. ‧. 出之判決,最著名之經典案例為最高法院 96 年臺抗字第 47 號裁定,係攸關如何 調和實體法善意取得與程序法判決效力之衝突問題。不過,在我國民事訴訟法第. Nat. sit. y. 254 條歷經數次修法後,調整許多當事人恆定原則之特定繼受人進入本訴訟程序. er. io. 之管道及其要件,並且增設各種相關配套制度,其調整與增設後,對於當事人與. al. 繼受人三者間所帶來之影響為何,有必要參考同採當事人恆定原則之德國立法例. n. v i n 之解釋,同時穿插著我國學者、實務對該等調整與增設之制度目的與機能之正反 Ch engchi U 兩面觀點。此外,對於訴訟繫屬中訴訟標的法律關係有所移轉之處理光譜上,立 於與當事人恆定原則相對立之日本所採之訴訟承繼原則,亦有加以考察之需求, 蓋大方向而言,當事人恆定原則較著重他造當事人利益之保護與程序安定,而訴 訟承繼原則對於特定繼受人利益之保障較為講求,我國於歷次修法理由中亦有見 導入日本訴訟承繼主義之色彩,以加強對於特定繼受人利益保障。 三、法實證分析法 於涉及當事人恆定原則相關爭議問題時,會藉由大量蒐集實務見解,包含法 院判決、最高法院決議、座談會研究意見及各該機關間之函詢來往等。希冀提供 有別於純粹學說理論以外之視野,蓋於真實之社會具體發生之紛爭事實,經常出 5. DOI:10.6814/NCCU201900847.

(15) 現學說間所未觸及之議題,而有賴於實務個案之累積,並且同時係給予學者討論 之素材,於深入研究剖析後再反饋於實務作為運作之論據。同樣地,參酌專家學 者建議後之立法與修法,是否能夠發揮其預期成效及經得起檢驗,亦有賴於經實 務長期運作後回顧加以省思,從民國 89 年修法後增訂之訴訟繫屬登記制度即為 一最適切之例。此外,若有必要,會同時羅列法院歷審判決,藉由將上下級法院 間所形成判決之理由抽繹出來,呈現出交流對話,使問題得以更加聚焦,以及實 務之思考論述脈絡益加清晰。. 第二項、研究範圍 本論文係以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訴訟系爭物之繼受與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為題,. 政 治 大 則之理論基礎、適用要件,以及因該訴訟標的法律關係有所移轉,對於訴訟標的、 立. 研究範圍主要環繞在當事人恆定原則相關爭議問題之探討上,包含當事人恆定原. 訴之聲明之影響,有無必要隨著實體權利義務關係之變動為相應調整,牽涉到重. ‧ 國. 學. 要性理論與無重要理論之論爭,並且當事人恆定原則形成法定訴訟擔當結構,有 無必要限制移轉當事人程序上處分權限。對於特定繼受人聽審請求權之保障,判. ‧. 決確定前主要有訴訟告知、職權通知、訴訟參加、主參加訴訟、承當訴訟,以及. Nat. sit. y. 實務上藉由當事人變更追加以達承當訴訟之處理。判決確定後,則有以第三人撤. er. io. 銷訴訟或再審之訴作為賦予事後聽審請求權保障為宜之爭鳴,若已進入執行階段,. al. 特別係對於善意繼受人,以何種妥適解釋方法,方屬對其最佳之保護。在確定判. n. v i n 決效力方面,包含與此議題相關之既判力、執行力及爭點效,其意涵、依據與範 Ch engchi U 圍,並於類型化後之各種案例探討是否適宜對其擴張確定判決效力,而思考此等. 議題,最重要著莫過於應以實體法之價值決定為本。須在此處先說明者為,雖本 論文係以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為探討重心,惟學說及實務於論述時,經常附帶 言及客觀範圍,故本文於陳述時將難免觸及之,否則難以窺知其梗概。最後係訴 訟繫屬登記制度,於民國 89 年增訂後,再於 104、106 年二度修正,於其間係參 酌諸多專家學者之建議,循序漸進地走到今日,實務之解釋適用情況又如何等問 題。. 第三節、論文架構. 6. DOI:10.6814/NCCU201900847.

(16) 本論文主要分為四個章依序討論當事人恆定原則與確定判決效力擴張之相 關爭議問題。第二章,首應確立實體法與程序法間之關聯性為何,蓋當事人恆定 原則與確定判決效力擴張為一橫跨實體法與程序法之議題,須先擇定基本立場, 以作為往後整個思考條理之骨幹。倘若採取實體價值與程序價值兼籌並顧之觀點, 則實體法重要之基本原則與價值預設即有必要加以闡述,如債權與物權究竟在機 能、性質及效力層面上有何差異,以至於實務及學說多數見解認為,若為物權請 求適合擴張確定判決效力及於繼受人,若為債權請求則以不擴張確定判決效力及 於受讓人為妥;善意取得制度之法理基礎與論據對於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解釋 之重要性,蓋其為採取實體法善意取得說與雙重善意說,為保護善意繼受人不對 其擴張確定判決效力之根本性原因與價值所在,並扼要敘述動產、不動產善意取. 政 治 大 並決定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劃定之廣狹。初步劃定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後, 立. 得之構成要件,蓋其規定之鬆嚴,將影響繼受人主張實體法善意取得之難易程度,. ‧ 國. 學. 即得以此為介引,導出對於特定繼受人聽審請求權保障之核心關鍵,也就是聽審 請求權保障賦予與否及其方式,區分為判決確定前與判決確定後之各種聽審請求. ‧. 權保障方式,主要著重在其適用要件及效力爭議問題上之考究。. y. Nat. 第三章,便是談論當事人恆定原則,且貫徹訴訟經濟而將確定判決效力擴及. io. sit. 於特定繼受人,起先探討當事人恆定原則之法理基礎為何,並同時將訴訟承繼原. n. al. er. 則之意涵加以呈現,藉由如此交叉比對分析,得出兩種制度對於訴訟繫屬中訴訟. i n U. v. 標的法律關係或訴訟系爭物有所移轉之處理,各自優勢與侷限之處,若存在著一. Ch. engchi. 定問題,又係經由何等配套措施於兩種制度中加以調和。其次,則探究我國當事 人恆定原則之意涵與適用要件,首當其衝地即係「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應如 何加以解釋之問題,除攸關當事人恆定原則之適用範圍之外,連帶影響確定判決 主觀效力範圍之劃定。在扼要闡釋完與當事人恆定原則相關之確定判決效力後, 即以當事人恆定原則之適用範圍為基準,將其類型化予以探討既判力主觀範圍擴 張之問題,而在類型化之探討過程中,整體討論結構均先以實務判決為出發,依 次闡述學者對其之觀點,最後方提出本文之評析與見解。 第四章,依序談論執行力之主觀範圍,一開始先分析執行力主觀範圍之判別 標準,向來學說及實務見解原則上同於既判力之認定,只不過範圍寬窄不一,惟 學說上另有分離判斷二者之觀點,該等看法與向來見解有何差異。緊接著即按照 7. DOI:10.6814/NCCU201900847.

(17) 既判力章節,亦將執行力主觀範圍之問題類型化探討,重點將置在執行當事人適 格之執行法定要件之認定,執行法院是否具備足夠權限,特別係執行法院與訴訟 法院在當事人之程序參與嚴密性有所不同。 第五章,為涉及當事人恆定原則時,學者與實務間討論最為熱絡,也是爭議 最劇之議題,即實體法善意取得與程序法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間之衝突,如同 前面章節將其分成既判力、執行力兩部分論述。因確定判決效力例外不對善意繼 受人擴張,對於原權利人實體權益似必造成衝擊,有必要藉由訴訟繫屬登記制度 加以衡平,故依序研析其制度機能,即得否將此制作為如同法院職權通知規定之 事前程序保障賦予,以正當化確定判決效力之擴張;效力方面,與假處分制度在. 政 治 大. 法律上效力有何不同,復由於實務上真正權利人受其事實上效力之嚴重影響,以 至於不得不仿照假處分制度修正,然是否使得二者在區別上更顯不易,甚至功能. 立. 上得以被取代。最後是此制度最重要之效力,即防止善意取得之主張,並擴張確. ‧ 國. 學. 定判決效力及於繼受人,實現原告之權利,此與訴訟繫屬登記之制度機能有所牽 連。最後,再於文末第六章提出本論文整體之結論。. ‧ sit. y. Nat. 第四節、預期成果. er. io. 於當事人恆定原則保護他造當事人利益之意旨,及貫徹訴訟經濟,使得確定. al. v i n Ch 及之特定繼受人之聽審請求權保障,即值得留意。我國對於特定繼受人聽審權保 engchi U n. 判決效力對特定繼受人擴張,因係法定訴訟擔當結構,故受確定判決效力擴張所. 障之若干措施,於要件及效力設計上,學說多有評述其優劣,尤其係與訴訟承繼 原則間應如何加以妥適劃清界限。另外,當事人恆定原則之適用範圍究竟為何, 因牽涉至確定判決效力之擴張,尤其是具實體法固有利益之案例,得否對其擴張。 最後,係訴訟繫屬登記制度,於民國 106 年修正後有了與以往非常不同之新面 貌,實務係為了解決何等問題及其整體運作成效。. 8. DOI:10.6814/NCCU201900847.

(18) 第二章、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訴訟系爭物之移轉於實 體法及程序法間之交錯 訴訟繫屬後,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或與其連結之對象客體之訴訟系爭物, 一旦發生移轉或讓與,其因此衍生出來之諸多議題應如何加以妥適理解及處理, 實為一實體法與程序法間密切交織之領域,主要係以當事人恆定原則之適用範圍、 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之劃定,以及由此對於受移轉或讓與之第三人聽審請求權 保障等作為問題主軸。首先於基本立場上即應釐清實體法與程序法間之關係為何, 究竟應以程序利益為重,抑或是亦應兼及實體法之價值預設,將從民事訴訟之目. 政 治 大 重程序法之價值能否實現,則實體法有何之價值預設,此等價值於當事人恆定原 立. 的與性質等探求。若採擇應嚴守實體法與程序法二者彼此之法律價值,而非僅著. 則及判決效擴張之議題,如何於範圍界定上發揮嚮導作用。又若已初步界定出其. ‧ 國. 學. 範圍,則在有當事人恆定原則及判決效擴張之適用類型,如何在保護他造當事人. ‧. 利益及貫徹訴訟經濟下,兼籌並顧受確定判決效力擴張所及繼受人之聽審請求權。. io. sit. y. Nat. 第一節、實體法與程序法間關係之確立. n. al. er. 區分實體法與訴訟法,得以從法律規範所欲規律之生活領域為準,如係就法. i n U. v. 院訴訟程序中之當事人或關係人行為事實為規定者,屬於訴訟法。如僅就私人間. Ch. engchi. 單純生活領域中之行為事實為規定,且無法院介入干預該項行為事實者,即屬於 實體法4。具體言之,有別於民事實體法係靜態地規範當事人間私法上之權利義 務關係,民事訴訟法乃動態地確認該權利義務關係,重視如何慎重而正確之公正 裁判、迅速而經濟以處理訴訟程序。 民事訴訟之目的,固有權利保護說、私法秩序維持說、紛爭解決說、法之尋 求說及法之續造說等眾說紛紜,依不同時代之歷史條件及意識型態,可能對於實 體權利義務關係之確認與實現(人民主觀權利之保護)、紛爭解決(程序法上程 序經濟需求) 、私法秩序維持(客觀法秩序考量) 、法續造或法和平締造等價值有. 4.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 ,頁 77-78,2013 年 11 月,修訂 8 版。 9. DOI:10.6814/NCCU201900847.

(19) 不同之比重抉擇。民事訴訟法應以實體權利義務關係之確認及實現作為其基本目 的,並佐以其他目的以建構一符合實體正義、法安定性及效率之司法5。 應予強調者係,此等實體權利義務關係之確認及實現之原始性功能,不應因 今日多強調程序上利益之觀點下而被忽略。終究,過度強調程序利益而忽略實體 價值之實現,若欠缺適當配套之周邊制度,將對實體正義有過度衝擊。若因民事 訴訟法之規定,而造成實體法價值預設遭到破壞者,在法體系上均須受較嚴格之 理論正當性檢驗6。換言之,是否應以程序上之價值利益作為現今民事訴訟法之 主軸原理,而將實體法價值作次位考量,毋寧仍有討論空間。在我國對司法之成 本投入尚屬有限下,輕易對程序價值傾斜,對當事人權利實現必會造成侵害7。. 政 治 大 蓋民事訴訟法之目的在保護私權,以發揮私法之功能,僅為私法之運用程序,且 立 另從民事訴訟法性質之角度觀之,有學者認為民事訴訟法僅為私法之助法,. 必待私權發生糾紛,始有依民事訴訟程序,請求法院以公力保護其權利之必要8。. ‧ 國. 學. 另有學者認為,實體法與程序法相輔相成,實體法提供為本案權利義務判斷之基 準,程序法則提供於訴訟程序進行所需技術層面之方法基準,共負保護權利人、. ‧. 維持私法秩序,以解決私權糾紛之任務 9。因此,從民事訴訟法僅為民事實體法. Nat. sit. y. 之助法觀點,最重要的是透過訴訟保護私權,以實現私法規定之內容,而即使係. er. io. 從民事訴訟法並非民事實體法之助法觀點,仍認為民事訴訟法須配合民事實體法. al. 運作,彼此關係緊密,法官應據民事實體法,就私權糾紛為實體上之裁判。二者. n. v i n 皆不以程序法為獨大,因雖然不排除民事訴訟法中存有若干實體法規定,惟作為 Ch engchi U 法官為私人間定紛止爭之依據,乃規律私人間權利義務關係之實體法,立法者於 立法之際,已在各該實體法價值中,平衡地於法律關係之當事人間,將權利義務 做適當合理之分配,若過度傾向程序法價值,實體法價值預設即有可能遭到遮蔽 而受忽略,反不足以保護當事人權利及維護私權而有捨本逐末之憾。. 第二節、實體法之價值決定於程序法判決效力之貫徹 5 6 7 8 9.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 ,頁 12-13,2018 年 9 月,修訂 6 版。 姜世明,同註 5,頁 9。 姜世明,同註 5,頁 13、16。 吳明軒,民事訴訟法(上冊) ,頁 14-15,2016 年 9 月,修訂 11 版。 陳榮宗、林慶苗,同註 4,頁 40-41。 10. DOI:10.6814/NCCU201900847.

(20) 既立於以實體權義關係之確認與實現作為民事訴訟之目的觀,則程序法之目 的乃受實體法價值預設所決定,倘若採取著重程序利益之程序目的觀,則實體法 價值預設在程序法之實踐過程,並未被認為係較優越之利益或價值,經常有被顛 覆之危險。實體法上基於財產權、公平合理、損害填補等原則架構之私權利義務 分配之體系,若因程序法之運作而導致人民權益縮水或被消滅,以致實體價值之 決定,亦因此被改變,此情形是否妥適或合理,係現在民事訴訟法學之爭議焦點 10. 。故在當事人恆定原則與確定判決效力範圍劃定之具體議題,即不能僅依程序. 法觀點為評價,須同時兼從實體法觀點,檢視當事人間之實體權利義務關係,以 保護當事人既得之實體法地位。. 政 治 大. 當事人恆定原則之適用範圍及確定判決效力之主觀範圍是否擴張,最具爭議 之案例為債權請求自被告受讓訴訟系爭物及善意繼受,向來多數學說及實務見解,. 立. 咸認程序法規定本不能與實體法規定相左,不得以程序法規定,創設或變更實體. ‧ 國. 學. 法上規定之權義關係。因此,於決定確定判決效力主觀範圍是否擴張及於債權請 求訴訟系爭物受讓人與善意繼受人,即應慮及實體法上若干重要之原理原則,以. ‧. 及移轉當事人、他造當事人與受移轉第三人三方間之利益如何衡平考量。實體法. y. 二者間究竟存有何等關聯性,有必要先行探究。. er. io. sit. Nat. 之價值決定為何?其如何作為劃定程序法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之基礎提示?. 第一項、實體法之價值決定 a. n. iv l C n hengchi U 第一款、物權與債權之本質上區辨. 債權乃請求特定人為特定給付的權利;物權乃直接支配其標的物,而享受其 利益之具有排他性的權利11。所謂物權之直接支配性係指物權人得依自己之意思, 無須他人之意思或行為介入,對標的物即得為管領處分,實現某權利內容,導出 物權具排他效力及優先效力。此與債權僅係對人之請求權,於債務人未為給付前, 既不能實現其權利內容,復不得對給付標的物有所管領有異12。亦即,債權人對 於請求之標的物不能直接行使債權,應待債務人給付,取得其物權,始得管領其. 10 11 12. 姜世明,同註 5,頁 25-26。 王澤鑑,民法總則,頁 91,2010 年 4 月。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頁 20、25-26,2014 年 9 月,修訂 6 版。 11. DOI:10.6814/NCCU201900847.

(21) 物13。爰此,債權與物權,雖同為財產權,但二者在機能、性質、效力上卻有截 然不同之處14。 一、機能上之不同 物權之社會機能,在保護當事人對於特定物之所有、使用、收益、處分等管 理利益,屬財產靜態歸屬之保護,是物權為一靜態權。而債權之社會機能,在促 進財產之交換,使當事人取得特定之財產利益,債權所保護者為動之安全,亦即 交易之安全,是債權為一動態權15。 二、性質上之差異. 政 治 大 行使權利,不需他人之協力合作,即可滿足其權利之內容,其對物之支配權限, 立 得對抗任何第三人,故性質上應為絕對權、對世權 。債權非屬支配權,非對債. 物權之特質在對物之直接支配並得排除他人干涉,為支配權。物權人得自己. 16. ‧ 國. 學. 務人人身、債務人給付行為及給付標的物之支配,債權之特質在於人之給付,為 請求權,即債權人依其債權,得對債務人請求一定之給付,並受領債務人之給付,. ‧. 且保有其所受領之給付。債權是否實現,端賴債務人是否給付,債權人原則上僅. sit. y. Nat. 能請求債務人為給付,而不能直接向第三人請求給付,於未為給付前,債務人對. io. er. 自己之財產,縱使已成為契約之給付物,債權人對之無支配或介入之餘地,故債 權存在於特定人間,性質上屬相對權、對人權17。衍生出「債權相對性原則、債. n. al. Ch. i n U. v. 之相對效」,基於債之關係,僅涉及債之關係當事人間之私權利與義務,僅特定. engchi. 債權人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對債務人以外之第三人,並無任何請求之權利, 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的絕對性不同18。 13.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 ,頁 8,2012 年 2 月。 現代社會,雖由於交換經濟之發達,部分物權有債權化之傾向;另外,又因債權實現之保障, 大為加強,債權亦常有物權化之傾向。因之,債權與物權之別,其界限似有日漸模糊之傾向。邱 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 ,頁 16,2003 年 1 月,新訂 1 版。但應注意者為物權與債權之界 限弱化,在現行民法中僅於特殊情形方有此現象,絕大多數之物權與債權仍存在明顯之區分。林 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 ,頁 9,2010 年 9 月。 15 林誠二,同註 14,頁 18-19;邱聰智,同註 14,頁 16。 16 謝在全,同註 12,頁 10;鄭冠宇,民法總則,頁 214,2018 年 8 月,5 版;林誠二,民法總 則新解:體系化解說(上),頁 86,2012 年 2 月;林誠二,同註 14,頁 18。 17 鄭冠宇,同註 16,頁 213-214;林誠二,同註 16,頁 85;王澤鑑,債法原理:基本理論債之 發生,頁 8-9,2012 年 3 月,增訂 3 版;林誠二,同註 14,頁 18;邱聰智,同註 14,頁 14-15; 楊芳賢,民法債編總論(上) ,頁 16,2016 年 8 月;謝在全,同註 12,頁 10。 18 王澤鑑,同註 17,頁 10;鄭冠宇,民法債編總論,頁 10,2017 年 9 月,2 版;楊芳賢,同註 14. 12. DOI:10.6814/NCCU201900847.

(22) 而絕對權及相對權之區分,係以其效力所及的範圍為標準。絕對權指對於一 般人請求不作為的權利,得請求一般人不得侵害其權利,故又稱為對世權。相對 權指對於特定人請求其為一定行為的權利,不僅得請求特定人不得侵害其權利, 並得請求其為該權利內容的行為,故又稱為對人權19。惟有學者認為此區分並非 絕對,對世權實際遭受侵害,其權利主體請求救濟(排除侵害或損害賠償)時, 即以請求權之形態表現為對人權之性質。反之,債權雖為對人權之典型,但因債 權保全必要,亦得跨過債務人而向第三人主張代位權或撤銷權;而且,債權人, 亦得基於權利不可侵害性,對抗任何人對債權之侵害,惟其保護程度尚有不同而 已20。然而,有學者先係針對傳統物權觀念提出質疑,認為人對物的支配關係, 純粹屬於事實層面,實難以用法律加以規範,蓋法律乃人類社會生活的規範,是. 政 治 大 債權與物權均屬「人與人的關係」 立 ,惟債權僅得由特定人向特定人主張權利,而. 以人為規範的對象,因此,物權的關係,最終還是一個「人與人的關係」。雖然. ‧ 國. 學. 物權就不僅限於特定人和特定人間,對於任何破壞或阻礙此種歸屬及支配關係者, 物之權利人均有權利加以排除21。在特定情形下,債權人有代位權或撤銷權,對. ‧. 債務人之行為可以介人或對於債務人之財產有管理權能,但此終究為債權之例外, 而非其常態22。再本於債權相對性,債權不具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債權人僅對債. Nat. sit. y. 務人享有權利,債務人以外之第三人對債權人不負任何義務,債務人以外之第三. al. er. io. 人對債權亦無所謂不可侵犯之義務存在,既不負義務,自無侵害的可能23。於此,. n. 尚涉及債權有無追及效力之問題。. Ch. engchi. i n U. v. 物權之性質既為支配權、絕對權、對世權,一般人均不負有不可對之侵害之 義務,可以向任何人主張其權利,故具有排他性、優先性與追及性,反之,債權 則無。 三、排他性及優先性之有無 物權有排他性,故在同一客體上不得有互不相容的二個以上物權同時存在,. 17,頁 16、22。 19 王澤鑑,同註 11,頁 92;鄭冠宇,同註 16,頁 217;林誠二,同註 16,頁 118-119。 20 邱聰智,民法總則(上),頁 153-154,2005 年 2 月。 21 鄭冠宇,民法物權,頁 2-3、9-10,2018 年 7 月,8 版。 22 謝在全,同註 12,頁 10。 23 王澤鑑,同註 17,頁 11;謝在全,同註 12,頁 21。 13. DOI:10.6814/NCCU201900847.

(23) 因之,先存在之物權具有排除後物權再行成立之效力24。物權亦具優先性,如在 同一個物上存有多數能相容支配之物權存在或該物亦為債權給付之標的物時,如 權利的行使有衝突時,先成立物權有優先後成立物權之效力,物權則有優先債權 之效力25。蓋債權之權利內容的實現有待義務人的給付,不如物權是對物主張歸 屬性的權利,因此,物權無論成立在先或在後,原則上均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26。 此多發生於一物數賣的情形,後買者倘已取得所有權,其所有權當然優先於先買 者之債權,在不動產,縱先買者已受交付亦然27。 債權則無排他性,數人對於同一債務人及標的物,不妨成立內容相同之債權, 債權人相互之間亦無排他的效力,惟數債權行使發生衝突時,債務人應對債權不. 政 治 大. 獲實現之債權人負債務不履行責任28。債權亦無優先性,債權和債權間除法律另 有規定外,一般債權均係立於平等地位,數債權之間,不問成立之先後,無優先. 立. 順序29。因此,債權既僅具相對性,無排他的效力,表現於債權人與他債權人間,. ‧ 國. 學. 形成「債權平等原則」,債務人得同時與多數人成立債之關係,數個債權,不論 其成立時間之先後,均以同等地位併存,其實現委諸債務人之意思與自由競爭之. ‧. 原則,各債權人,均得本於其債權,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債務人若履行其中一. sit. n. al. er. io. 四、追及性之有無. y. Nat. 個義務,其他債權人僅得對債務人主張債務不履行30。. i n U. v. 物權是歸屬性的權利具追及性,除非權利人自願轉讓其權利,否則標的物不. Ch. engchi. 論輾轉入於何人之手,物權人均得追及物之所在,任何人妨害物權時,物權人對 之得行使物權之物上請求權,以回復物權應有之圓滿狀態,於構成侵權行為之要 件時,並得對之請求損害賠償31。. 24. 孫森焱,同註 13,頁 9;王澤鑑,民法物權,頁 58,2014 年 3 月,2 版;謝在全,同註 12, 頁 25。 25 謝在全,同註 12,頁 26;謝哲勝,民法物權,頁 67,2012 年 9 月,增訂 4 版。 26 謝哲勝,同註 25,頁 69。 27 王澤鑑,同註 24,頁 59;謝在全,同註 12,頁 27;鄭冠宇,同註 21,頁 20-21。 28 孫森焱,同註 13,頁 9;林誠二,同註 14,頁 19。 29 例如勞動基準法第 28 條之勞工工資優先權、海商法第 24 條至第 30 條之海事優先權。孫森 焱,同註 13,頁 9;林誠二,同註 14,頁 20。 30 王澤鑑,同註 17,頁 10-11;鄭冠宇,同註 18,頁 11;謝在全,同註 12,頁 20。 31 謝在全,同註 12,頁 21;謝哲勝,同註 25,頁 70;孫森焱,同註 13,頁 9。 14. DOI:10.6814/NCCU201900847.

(24) 債權則不具追及性,如債務人將應交付債權人的標的物所有權移轉第三人, 則債權人不得對該第三人就標的物有所主張。而債權之違法侵害,僅能對債務人 請求履行或不履行之損害賠償,原則上對債務人以外之第三人不得直接請求排除 妨害。雖債權或其他權利亦具有不可侵性,然債權為請求權,非支配權,亦無公 示方法,他人與債務人成立相同內容給付之債權時,縱使明知已有其他債權存在, 原則上亦非侵害債權,無侵權行為可言,債權人更無排除之權利。於此寓有一項 法律政策上的價值判斷,即適當維護第三人的活動自由,不致因過失侵害債務人 的人身或給付標的,須對債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避免賠償責任範圍,將漫無邊 際,誠非合理。須強調的是,否定債權係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所稱「權利」 , 並非表示債權不受侵權行為法的保護。若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 政 治 大. 他人者,亦負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仍有適用餘地32。. 立. 縱使物權具追及性,但法律有時基於交易安全之保護,多設有特別規定以保. ‧ 國. 學. 護善意第三人之權利,如動產善意受讓、不動產信賴登記。此際,物權的追及效 力受善意受讓制度的影響,如善意受讓人取得權利,則標的物上原有的所有權及. ‧. 其他物權即告消滅,物權之追及性即受遮斷33。. sit. y. Nat. 第二款、善意取得制度. n. al. er. io. 確定判決主觀效力範圍是否擴張及於實體法善意取得之繼受人,於我國主要. i n U. v. 有實體法善意取得說、雙重善意說及訴訟法既判力擴張說34。善意取得於實體法. Ch. engchi. 及訴訟法間之關聯性為何,學者認為如採訴訟法既判力擴張說,因既判力均擴張 及於善意第三人,確定判決既判力之發生,將不受實體法善意取得相關規定之影 響。倘若採實體法善意取得說或雙重善意說,則須兼顧實體法善意取得相關規定 之適用,因民法關於是否及如何適用善意取得,將影響既判力是否擴張及於第三 人35。故有必要簡明扼要敘述不動產及動產善意取得,並提出學者間對該等規定 之解釋。而實體法善意取得說或雙重善意說之所以不對善意繼受人擴張確定判決 效力,即係以善意取得之制度目的作為背後之論據,充分將實體法之價值決定反 32. 孫森焱,同註 13,頁 9;謝在全,同註 12,頁 21;王澤鑑,同註 17,頁 11-12。 林誠二,同註 14,頁 25;謝哲勝,同註 25,頁 70。 34 參見第五章、。 35 劉明生,動產善意取得與既判力主觀效力範圍之擴張(下) ,月旦法學教室,123 期,頁 70-71, 2013 年 1 月。 33. 15. DOI:10.6814/NCCU201900847.

(25) 映至程序法之中。. 第一目、法理基礎與論據 物權既具有絕對性,得對抗任何人,他人應加以尊重,則物權之內容與狀態, 必須具有可從外界辨認之客觀表徵,本於公示原則,於動產、不動產分別推定占 有人、登記權利人適法有此權利(民法第 943、759 條之 1 條36) 。為貫徹公示原 則,民法規定物權變動之生效要件,於不動產以登記、於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法 (民法第 758、761 條) 。對於信賴公示方法而從事交易之善意第三人,縱令該表 徵與事實不符,法律仍給予其所信賴事實相同之法律效果,如動產善意取得(民 法第 801、948 條)、不動產登記之公信力(民法第 759 條之 1 第 2 項)37。因物. 政 治 大 對交易相對人即不具生產及投資誘因,無法促進資源有效率運用。為避免此情, 立 權之功能(經濟作用)即為應公示之根本原因,若隨時有受原物權人追奪之危險,. 交易相對人之對策為蒐集資訊,惟當交易所獲得之利益不變,促使交易之發生即. ‧ 國. 學. 是減少交易成本。因此,使資源流向最有效率使用之地方為法律保護交易安全之 目的,藉由保護交易安全以鼓勵交易,而公示恰好為減少資訊蒐集成本之手段,. ‧. 經由公示之權利,賦予公信原則之效力,則交易相對人即可藉由少量成本蒐集交. Nat. sit. y. 易上應具資訊,達到避免受到不測損害之目的38。既然公信原則旨在保護動的交. al. er. io. 易安全,側重善意第三人,有時不免犧牲靜的真實權利者之利益,此實為近代經. n. 濟社會交易頻繁,為免妨礙社會經濟發展,法律權其利害,而不得不然39。. Ch. engchi. i n U. v. 具體言之,動產善意取得之理論基礎在交易之安全與便捷(減少交易成本) 。 蓋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商品交易頻繁而重要,如在交易中必責商品受讓人負擔無權 處分之風險,受讓人勢必須輾轉調查讓與人處分權限之有無,此不僅增加交易之 外部成本,且必拖延交易時間,更有害交易安全。其次,則為占有之公信力,動. 36. 惟有學者認為增設民法第 759 條之 1 條第 1 項登記推定力規定,除在法律及法理上,均不能 成立外,且顯然牴觸土地法第 43 條之登記有絕對效力。而任何人信賴登記,並依法律行為而為 不動產物權得、喪、變更登記者,依第 758 條第 1 項規定,即生所為各該登記之效力。此項依法 登記之公信力,當然不因登記原因不實而受影響,民法第 759 條之 1 條 2 項之增設,亦屬多於。 姚瑞光,民法物權論,頁 25-26,2011 年 2 月。 37 鄭冠宇,同註 21,頁 74、101;謝在全,同註 12,頁 50-51。 38 謝哲勝,同註 25,頁 98-99、105。 39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民法物權,頁 46,2012 年 8 月,修訂 18 版;劉春堂,判解民法物 權,頁 30,2010 年 10 月,修訂 7 版。 16. DOI:10.6814/NCCU201900847.

(26) 產既以占有為公示方法,而受讓人善意予以信賴,則與讓與人就商品從事交易時, 應可無須調查其處分權之有無。可見,善意取得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交易安全與便 利之確保上,而占有之公信力仍為其不可欠缺之基礎40。而不動產物權登記之公 信力同在保護第三人之交易安全,將登記事項賦與絕對真實之效力41,蓋依法律 行為而發生之不動產物權變動,因採登記要件主義,而登記是國家機關之行為, 自應有相當之公信力,對於信賴不動產登記之善意第三人,法律自應加以保護, 不因登記原因之無效或撤銷而被追奪,以維護不動產交易秩序42。. 第二目、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登記公信力 首先係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之法律依據,學者認為民法第 759 條之 1 第 2 項. 政 治 大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因信賴不動產登記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為為物權變 立. 係取代土地法第 43 條,屬後法優於前法,土地法第 43 條非特別法43。民法第 759. 動之登記者,其變動之效力,不因原登記物權之不實而受影響。」可將其適用要. ‧ 國. 學. 件分析為44:一、須有依我國法令之不實之不動產物權原登記存在,所謂不實係 指登記之物權狀態與真實之物權狀況不一致,包括實無物權卻登記為有該物權與. ‧. 有物權卻未為登記之情形。二、須已依法律行為為物權變動之登記,蓋善意取得. Nat. sit. al. er. io. 40. y. 制度在於維護交易安全。三、須讓與人無讓與權利。四、信賴之第三人必須善意. n. 按動產之占有公示方法原即有不能完全公示權利之缺點,所有權觀念化後,占有與本權分離 之現象日益增加後,此種缺點益形顯著,但占有終究是目前較可採取之動產公示方法。謝在全, 同註 12,頁 290-291。 41 謝在全,同註 12,頁 87-88。 42 王澤鑑,同註 24,頁 108-109;鄭冠宇,同註 21,頁 74;劉春堂,同註 39,頁 50-51。 43 鄭冠宇,同註 21,頁 74-75。蓋土地法第 43 條雖規定依該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力,惟實務 上向認在第三者信賴登記而取得土地權利之前,真正權利人仍得對登記名義人主張登記原因之 無效或撤銷(最高法院 40 年臺上字第 1892 號判例) ,是該條文所稱絕對效力,其範圍既僅止於 保護信賴登記之善意第三人,其效果自與新增之本條文無異。惟為免文義兩歧,於修正土地法時, 應將第 43 條配合本條修正。王澤鑑,同註 24,頁 109。最高法院 101 年度臺上字第 1412 號判 決: 「按土地法第 43 條所稱依本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力,係為保護第三人交易之安全,將登 記賦予絕對真實之效力,此項不動產物權登記公信力之規定,與 98 年 1 月 23 日修正公布、同 年 7 月 23 日施行之民法第 759 條之 1 第 2 項,增訂「不動產物權登記之公信力,與因信賴不動 產登記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為為物權變動之登記者,其變動之效力,不因原登記物權之不 實而受影響」之規範趣旨並無不同。各該信賴登記而受保護之規定,除須為信賴登記之善意第三 人,並有移轉不動產所有權之合致意思,及發生物權變動登記之物權行為外,必以依合法有效之 法律行為而取得者,始得稱之。若法律行為之標的係不融通物,因違反禁止之規定(民法第 71 條) ,致整個法律行為成為絕對無效者,即不生「善意取得」而受信賴保護之問題。於此情形, 因信賴不動產登記之善意第三人,縱已依法律行為為物權變動之登記,亦無土地法第 43 條及民 法第 759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之適用。」 44 謝在全,同註 12,頁 88-89;鄭冠宇,同註 21,頁 75-80;王澤鑑,同註 24,頁 109-111。. Ch. engchi. i n U. v. 17. DOI:10.6814/NCCU201900847.

(27) 不知物權登記係屬不實,至於有無重大過失則非所問,蓋不動產登記由國家機關 作成,真實外觀強度極高45。而該善意須於辦妥登記前繼續存在46。有學者47認為 尚須要件五、受讓人支出相當對價。 程序法上亦有若干情形會影響得否主張信賴登記,諸如在不動產經法院實施 查封後,應受強制執行法第 51 條、第 113 條之限制,受讓不動產之第三人,不 受公信力之保護48。又如已依民事訴訟法第 254 條第 5 項以下之規定辦妥訴訟繫 屬事實登記者,承後所述,將生阻止第三人主張因信賴登記而善意取得,蓋其將 難以符合主觀要件。. 第三目、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 政 治 大. 民法第 948 條第 1 項本文規定:「以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之移轉或設定. 立. 為目的,而善意受讓該動產之占有者,縱其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其占有仍受法. ‧ 國. 學. 律之保護。」所謂「其占有仍受法律之保護」係指民法第 801 條規定:「動產之 受讓人占有動產,而受關於占有規定之保護者,縱讓與人無移轉所有權之權利,. ‧. 受讓人仍取得其所有權。」亦即受讓人得因此取得動產所有權。所謂「受關於占. y. Nat. 有規定之保護」,則指民法第 948 條至第 951 條之規定。動產善意取得係以占有. sit. 之公信力為基礎,植基於信賴保護原則之權利外觀理論,確保交易安全,乃民法. n. al. er. io. 第 118 條之特別規定。可將善意取得之要件分為49:一、標的物須為動產,蓋動. i n U. v. 產物權以占有為公示方法,具有表彰物權存在之效力,足使人相信占有人為有處. Ch. engchi. 分權之人,不動產物權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交易上不致於誤認占有人為所有人。 而債權並非動產亦不以占有為公示方法,非善意取得客體。二、讓與人須為動產. 45. 惟有學者認為善意受讓不動產的受讓人,主觀上也須為善意且無重大過失,沒有必要與善意 受讓動產作區別的必要,理由在於,善意受讓制度的目的既為必要的限度內保障交易安全,主觀 上如有重大過失的人,就沒有予以保障的必要。謝哲勝,同註 25,頁 97。 46 最高法院 89 年度臺上字第 1165 號判決、最高法院 85 年度臺上字第 1517 號判決。惟有學者 認為應以申請登記時為準,較為合理,蓋登記過程非當事人所能控制。王澤鑑,同註 24,頁 111。 47 謝哲勝,同註 25,頁 97。雖從相關規定之文義上推不出此要件,然保護交易安全只為避免第 三人受到不測損害,受讓人如無償受讓,受讓的權利即使被原權利人追回,也無損害可言,因而 解釋上,必須符合有償受讓的要件。即使有償,但對價如顯不相當,受讓人對讓與人的無權利事 實即應有所疑並加以查證,心存僥倖而不查證讓與人是否具有真正的權利,即有重大過失,未必 是不測,也無保護的必要。 48 最高法院 86 年度臺上字第 2858 號判決。 49 謝在全,同註 12,頁 292-296;鄭冠宇,同註 21,頁 102-109;王澤鑑,同註 24,頁 603-618;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同註 39,頁 510-515;劉春堂,同註 39,頁 171-174、618-623。 18. DOI:10.6814/NCCU201900847.

(28) 占有人,始能形成讓與人具有動產所有權或處分權之信賴外觀,且該占有不問係 直接占有、間接占有、輔助占有,縱屬瑕疵占有亦包括在內。三、讓與人無移轉 所有權之權利,包含無所有權、所有權受制(如債務人之動產受查封、未經共有 人全體同意處分共有物)、欠缺處分權,由代理人代為處分行為亦同。四、受讓 人須依法律行為受讓動產,蓋善意取得在保護交易安全,讓與人與受讓人間須有 有效物權行為存在,除一般有效要件外,須有物權變動之合意與標的物之交付50。 在以現實交付、簡易交付,因仍得自外部認識占有變動,較無爭議。占有改定在 民法於民國 99 年修正後,依第 948 條第 2 項規定,須於受動產之現實交付,且 交付時,仍善意為限,始有善意取得之適用51,妥適理解為從占有改定至現實交 付之整段期間,均須善意52。至於指示交付,因讓與人已喪失占有,與占有改定. 政 治 大 占有人,受讓人受讓返還請求權時善意即足,若讓與人非間接占有人,須受讓人 立 之讓與人仍占有標的物不同,得肯定之53。德國法於指示交付區分讓與人係間接. ‧ 國. ‧. 50. 學. 自第三人取得動產占有,始能取得,我國民法未設相關規定,故受讓人雖未占有. n. al. er. io. sit. y. Nat. 最高法院 86 年度臺上字第 602 號判決: 「此所謂『受讓』 ,係指依法律行為而受讓之意,受讓 人與讓與人間以有物權變動之合意與標的物之交付之物權行為存在為已足,至受讓動產占有之 原因,舉凡有交易行為存在,不問其為買賣、互易、贈與、出資、特定物之遺贈、因清償而為給 付或其他以物權之移轉或設定為目的之法律行為,均無不可。」至於適用善意取得是否以有效之 原因行為存在為前提,學者間亦存有爭論。採肯定見解之理由為:1、原因行為與動產移轉行為 同時為之,有效與否命運相同。姚瑞光,同註 36,頁 108。2、否則受讓人負有不當得利之返還 義務,不得適用善意受讓規定。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同註 39,頁 511。持否定見解之理由為: 物權行為具獨立性及無因性、民法第 801 條文義未以此為要件、原因行為不存在,受讓人仍取得 所有權,只是因無法律上原因應負不當得利返還義務。謝在全,同註 12,頁 295;王澤鑑,同註 24,頁 606-607;劉春堂,同註 39,頁 174。 51 動產占有之移轉方式雖包含占有改定,然善意取得制度涉及真正權利人即原所有人與權利取 得人即受讓人間之利益衡量,受讓人既係以占有改定受讓占有,讓與人仍繼續占有標的物,此與 真正權利人係信賴讓與人而使之占有動產完全相同,實難謂受讓人之利益有較諸原所有人者更 應保護之理由,況真正權利如所有權之保護,乃民法及憲法之優先價值秩序,故以占有改定方式 為交付須滿足一定要件,始得主張善意取得。 52 劉明生,動產善意取得與既判力主觀效力範圍之擴張(上) ,月旦法學教室,122 期,頁 52, 2012 年 12 月。 53 惟有學者認為在指示交付之情形,受讓人所信賴者,僅為讓與人所為之所有權主張,而無相當 於占有之足堪信賴的權利外觀存在,故無論讓與人是否為間接占有人,受讓人均須取得動產之直 接占有,始得主張善意取得該動產之所有權。陳自強,民法第 948 條動產善意取得之檢討,載: 民法物權爭議問題研究,頁 311,1999 年 11 月;鄭玉山,占有改定、指示交付與善意取得,臺 灣法學雜誌,134 期,頁 58-60,2009 年 8 月。另有認為於占有改定權衡應優先保護真正權利人 或受讓人,決定的關鍵即在受讓人是否會受到不測損害,如果受讓人已付價金,被追奪權利,會 造成受讓人不測損害,此時應適用善意受讓。如果受讓人根本尚未支付價金,對動產既無現實占 有,也無法為使用用收益,被追奪權利,只是未取得買賣標的物,使讓與人對受讓人負違約責任 即可,此時應不適用善意受讓。而指示交付與占有改定情形類似,亦得以此為標準。謝哲勝,同 註 25,頁 184。. Ch. engchi. i n U. v. 19. DOI:10.6814/NCCU20190084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①為提供便利專業之勞工訴訟扶助服務,爰依據勞資爭議處理 法第 6 條第 3

4 法律協助 律師出庭費每案每審最高以 50,000 元為限、律師撰稿費每案每次最高以 5,000 元為限、一審民事訴訟費最高以 20,000 元為限、二審及三審民事訴訟

聲請司法機關提供案件相關資訊,並通知其偵查、裁 判結果。但其妨害偵查不公開、足以妨害 另案之偵查、違反法定保密義務

三、投資 保障勞工 根據韓國法律規定,公會有權與資方談判各項福

二、查現行法務部所屬矯 正機關辦理收容人專 案檢定之主體包含監 獄、技能訓練所、看 守所、矯正學校、戒 治所等單位,為使實

(七) 重賽:若比賽進行中場地不符規定或有障礙物影響選手之權益,選手可提出重賽。是 否成立以審判委員會評估決定。. (八)

審查意見 委員一:同意繼續進行,提大會進行核備 委員二:同意繼續進行,提大會進行核備

兒童的支援 兒童發展 範疇範疇 範圍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