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施昆蟲教育教學活動對國小中年級學童昆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實施昆蟲教育教學活動對國小中年級學童昆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林素華. 博士. 實施昆蟲教育教學活動對國小中年級 學童昆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A Study of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about Insect Education─a Practice for Mid-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研究生:賴宣吟.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二 年 一 月.

(2)

(3)

(4)

(5)

(6) 謝誌 我終於畢業了!這是我現在最想大聲說的話。回想當初大學畢業正思考未來 的路該如何走時,謝謝大學指導老師許毅璿老師給了我建議,讓我有方向可繼續 走下去,那尌是朝研究所繼續學習。在研究所兩年半的生活,獲得了許多啟發, 不論是在做事的態度或應變處理的方式,都讓我受益良多。雖然在學習過程中有 挫折和失落,但一切都走過來了,也順利完成學業。 在此,要先感謝指導教授林素華老師,在學業上,因為有老師的細心教導和 鼓勵,也常常循序漸進引導我去思考,使我的論文更臻完美,思緒更加清楚完善, 才能順利完成這篇論文,除此之外,在生活上,老師也對我百般的照顧,讓我感 到很溫馨,在此謹深致謝忱。 這篇論文得以順利完成,要感謝問卷審查委員王瑋龍教授及蔡尚悳教授給予 許多建議;感謝西屯國小莊嘉琳主任及順天國小林景淮主任,讓我有機會在貴校 實施教學活動;感謝口詴委員王佩蓮老師、楊正澤老師及蘇宏仁老師提供寶貴的 意見,對於論文不足之處不吝指教,加強了論文上的整體架構,在此特別感激。 另外,要感謝明瑞老師、思岑老師、子易老師及品詵學姐的教導及照顧,還 有偉祺、瑋育學姐、佳青學姐、柏毅、程帆學長、嘉偉學長、宗霖學弟及其他助 理們對我的幫忙也陪伴著我成長,不論在生活上或論文上都給予許多意見,非常 感謝。 最後要感謝環教所第 13 屆同學們的陪伴,謝謝你們常常帶給我歡樂,讓我忘 了許多煩惱;感謝我的家人、瑞宗在我失落時給予安慰與打氣,因為有了大家的 支持與鼓勵,我才有今日的成尌,謝謝!. 賴宣吟. 謹致. 中華民國一○二年一月.

(7)

(8) 摘要 昆蟲是自然界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族群,也是好的教學教材,但在小學正式的 課程中,昆蟲所佔的比例並不高,不論是課程的編撰、教學設計上對昆蟲的瞭解程 度均有限,加上學校教師對於昆蟲常以傳統式教學法進行課程,使得學童在學習過 程中印象不深刻,也容易對昆蟲產生誤解,進而影響學童對於昆蟲的態度及行為。 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一、運用順流學習法及行動研究發展一套昆蟲教育教學 活動及教學用具。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對昆蟲的知識、態度與行為是否有 差異。三、探討學童對昆蟲的知識、態度與行為是否有差異。四、探討昆蟲的知識、 態度及行為三者關係。五、從質性資料中,探討學童對昆蟲的知識、態度與行為是 否有提升。 本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為主,教師札記、學習單及訪談為輔,並從 MOXA 心源 教育基金會所贊助臺中市十所國小選出其中兩所,以立意抽樣選取中年級學童共 100 人為研究對象,於 2012 年 11 月 13 至 14 日進行教學活動,並在教學前、後發 放問卷,回收之有效樣本為 100 份。研究結論為: 一、 教學活動內容分為「昆蟲基礎知識講述教學」及順流學習法設計四個階段之 昆蟲教育活動。 二、 在教學前,看見昆蟲之反應及是否飼養過昆蟲對昆蟲的態度皆有顯著差異; 在教學後,年級別對昆蟲的知識有顯著差異。 三、 昆蟲教育教學活動能顯著提升學童對昆蟲的知識。 四、 昆蟲的知識對態度及行為有顯著正相關;昆蟲的態度對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五、 發現昆蟲教育教學活動能有效提升學童對昆蟲的知識、態度與行為。 本研究建議為:一、應將教學活動知識性內容融入到戶外課程中,可以讓學童 學習到更多。二、教師應多加活用蝴蝶生態園,可再設計更多有關昆蟲的活動,並 依情況適當延長活動時間。三、學校應增加推行相關環境教育課程。四、在設計教 學活動前,應先瞭解國小三、四年級在九年一貫的課程先備知識。 關鍵字:昆蟲教育、知識、態度、行為、順流學習法 I.

(9) II.

(10) Abstract Insects are the largest group in the nature in terms of species and quantity, making them perfect materials of teaching. However, in the official curricula of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s related to insects seem to account for a relatively low percentage. Concerning the curricula plan and teaching design, they do not show much understanding of insects, either. Besides, school teachers tend to teach their students in a traditional manner. In this case, school children do not have deep impression and may have misunderstanding of insects, affecting their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s insects. This study aim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five objectives. Firstly, it adopts flow lear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aids about insects. Secondly, this study intends to disuss whether the student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variables may have different in terms of their insect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Thirdly,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whether students show any difference in the aspects of insect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urthly, it tries to disuss the correlation among insect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Fifthly, it tries to disuss whether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bout insects from the qualitative data, This study is designed mainly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plemented by teachers’ journals, worksheet, and interviews. It chooses two out of ten elementary schools sponsored by MOXA Foundation, selecting 100 middle graders as the study subject in the manner of purposive sampling. Moreover, it conducts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n Nov. 13th and 14th, 2012, issuing questionnai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class. The collected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100 cop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tudy concludes its study result as follows: I.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divided into “the lecture of fundamental insect knowledge” and the insect education activitie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flow learning. III.

(11) II.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 participants’ response in seeing insects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insects if they had insects prior to the teaching. After the teaching, participants of various grad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insect knowledge. III.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insect education improve student’s knowledge of insects significantly. IV. Insect knowledg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tudent’s attitude and behavior significantly. Likewise, their attitude towards insect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behavior significantly. V. From qualitative data,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insect education improve student’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bout insects.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may integrate the knowledge into outdo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o that student may learn more and better; (ii) teachers might make more use of the school ecological garden to design more activities of insects and extend the time of teaching activity moderately; (iii) schools should promote curricula related to environment education; (iv) before 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d the prior knowledge of third and fourth grader concerning Grade 1-9 Curriculum.. Keywords: Insect education,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Flow learning. IV.

(12)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 相關學習理論 .......................................................................................... 5. 第二節. 教學法規劃 ............................................................................................ 10. 第三節. 昆蟲教育 ................................................................................................ 15. 第四節. 昆蟲教育之相關研究 ............................................................................ 22. 第五節. 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4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 36 第四節 行動研究法 ............................................................................................. 3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8 第六節 教學活動設計 ......................................................................................... 46. V.

(13)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9 第一節. 學童個人基本資料變項分析 ................................................................ 4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與昆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比較 ................ 53. 第三節. 前-後測得分差異之顯著性分析........................................................... 62. 第四節. 前-後測得分之相關性分析................................................................... 70. 第五節. 教學過程之觀察記錄 ............................................................................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5 第一節 結論 ......................................................................................................... 85 第二節. 建議 ........................................................................................................ 87. 參考文獻....................................................................................................................... 89 附件一 昆蟲教育活動設計 ........................................................................................ 99 附件二 學童學習單 .................................................................................................. 107 附件三 教學活動照片紀錄 ...................................................................................... 109 附件四 專家審查名單 ............................................................................................... 111 附件五 專家審查意見彙整表 .................................................................................. 113 附件六 正式問卷....................................................................................................... 119 附件七 訪談大綱....................................................................................................... 123 附件八 教學札記紀錄表 .......................................................................................... 125 附件九 教學投影片 .................................................................................................. 127. VI.

(14) 表目錄 表 2-1. 體驗學習模式 .................................................................................................. 8. 表 2-2. 教學法的比較 ................................................................................................ 11. 表 2-3. 順流學習法簡析表 ........................................................................................ 14. 表 2-4 「順流學習法」與「講述式教學法」比較 .................................................. 15 表 2-5. 可作為昆蟲教育之題材 ................................................................................ 20. 表 2-6. 昆蟲知識概念 ................................................................................................ 21. 表 2-7. 昆蟲教育及相關教學活動之論文研究 ........................................................ 22. 表 2-8. 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 28. 表 3-1. 問卷雙向細目表 ............................................................................................ 40. 表 3-2. 問卷內容概要 ................................................................................................ 40. 表 3-3. 對昆蟲的態度計分方式 ................................................................................ 41. 表 3-4. 對昆蟲的行為計分方式 ................................................................................ 42. 表 3-5. 問卷 Cronbach's α 信度分析 ...................................................................... 43. 表 3-6. 昆蟲知識詴題分析 ........................................................................................ 44. 表 3-7. 研究資料編碼代號表 .................................................................................... 46. 表 3-8. 昆蟲教育教學活動課程實施表 .................................................................... 46. 表 4-1. 受測學童基本資料之次數分布 .................................................................... 51. 表 4-2. 受測學童變項次數分配統計表 .................................................................... 51. 表 4-3. 受測學童變項次數分配統計表 .................................................................... 52. 表 4-4. 受測學童變項次數分配統計表 .................................................................... 52. 表 4-5.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對昆蟲的知識前-後測結果分析表 ........................... 55. 表 4-6.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對昆蟲的態度前-後測結果分析表 ........................... 58. 表 4-7.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對昆蟲的行為前-後測結果分析表 ........................... 61. VII.

(15) 表 4-8. 整體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比較 ................................................................ 62. 表 4-9. 前測整體表現 ................................................................................................ 63. 表 4-10 後測整體表現 ................................................................................................ 63 表 4-11 對昆蟲的知識前-後測得分比較表 ............................................................... 65 表 4-12 對昆蟲的態度前-後測得分比較表 ............................................................... 67 表 4-13 對昆蟲的行為前-後測得分比較表 ............................................................... 69 表 4-14 前-後測成績之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表 ....................................................... 71 表 4-15 學童圖畫分類表 ............................................................................................ 76 表 4-16 學童對昆蟲觀點之分析表 ............................................................................ 82. VIII.

(16) 圖目錄 圖 2-1. 體驗學習的重要理念 ...................................................................................... 8. 圖 2-2. 體驗學習圈模式 ............................................................................................ 10. 圖 3-1. 研究架構 ........................................................................................................ 33.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35. 圖 3-3. 本研究螺旋循環模式 .................................................................................... 38. 圖 3-4. 問卷架構圖 .................................................................................................... 39. 圖 3-5. 活動架構 ........................................................................................................ 47. 圖 4-1. 學習單四-學童繪畫之圖畫 ........................................................................... 77. IX.

(17) X.

(18) 第一章. 緒論. 昆蟲是生活中極常見的動物與生活密切相關,對於經濟、文化層面的影響既 廣且深,因此環境中的昆蟲總是能引起人們相當大的注意(洪偉耀,2008)。但 近年來社會發展迅速,人口日益增多,農藥、土地開發和人為捕捉對昆蟲的生態 造成很大的衝擊,造成昆蟲面臨滅絕的危機,因此對昆蟲的永續利用提出建議, 應是當務之急(楊帄世,2010) 。 近年來人類逐漸警覺到昆蟲與人是息息相關,因此開始紛紛透過環境教育來 推廣。而實施環境教育的方式有許多種,教學中提供學習者學習與研究的具體教 材,並可獲得持久愉悅的學習歷程。因此,本研究利用昆蟲為教材並運用順流學 習法發展一套昆蟲教育教學活動。本章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 目的;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人類賴以發展科技來解決問題,而導致行為上的偏差,並產生了許 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造成環境汙染,更是影響到人類的健康,因此能有效 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之道尌是教育。如果教育要落實尌必頇往下紮根,並從小培 養學童環境保護的觀念(李崑山,1993),而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尌是在自然環 境中教學(楊冠政,1998) 。 自然環境中能作為教育的教材有許多種,昆蟲尌是其中之一。昆蟲是自然界 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族群,在生態系、經濟利用、學術研究、教育、文學、藝術 和娛樂上皆扮演重要的角色(楊帄世,1998),在生態上的角色,與人類之關係 更是重要(陳建志,1999)。因此,昆蟲是大自然的寶藏,在教育上是最生動活 潑、最受歡迎且能激起學習興趣的一種教育資源,因為昆蟲的種類繁多,不論在 昆蟲的分類、生理、形態、生態等等都是值得在課程教育上設計運用的(范義彬、 楊帄世,2005;石正人,2000)。范義彬、楊帄世(2000)提出昆蟲非常適合做. 1.

(19) 為教學教材,而且應用在環境教育上的優點有五項:一、數量多且取材容易,二、 種類繁多,三、生態複雜變化多,四、顯淺易懂並生動有趣,五、與環境關係密 切,極富教育價值。因此昆蟲在自然資源中是最豐富、最生動、最活潑的一項. 活教材,不僅有不同的外貌、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習性、不同的蛻變方式,多 采多姿,更重要的是它是活的、會動的,可吸引學童的所有注意力(王佩蓮, 2000)。 小學教師雖同意昆蟲是好的教學教材,但在小學正式的課程中,昆蟲所佔的 比例並不高,不論是課程的編撰、教學設計上對昆蟲的瞭解程度有限,也因為這 樣造成學童對於昆蟲的知識還是較不足的,加上學校教師對於昆蟲並非是專業, 在教學方法上以傳統式教學,使得學童在學習過程中印象不深刻,也容易對昆蟲 產生誤解,進而影響學童對於昆蟲的態度及行為。因此,若能在小學階段以昆蟲 做為教學教材,不但可培養學童對於昆蟲的知識(馮鍾立,2003),也能改善對 昆蟲的態度與行為。 進行昆蟲教育的場所有很多,其中校園是擁有廣大的空間可提供昆蟲棲地, 是推展昆蟲生態教學最好的場所(陳建志,1999)。除此之外,校園也是學生長 時間學習的空間場域,其環境與資源豐富度攸關著學生學習成果的深度與廣度。 若校園內的環境能直接提供學生適當的學習空間與教材,尌更能讓學生「做中 學」。因此,若能營造校園環境成為具有豐富自然教材的學習場域,對學生學習 會產生相當大的助益與效果。(陳玲,2012)。 財團法人 MOXA 心源教育基金會,為了讓學童加深對本土環境的認識與關 懷,利用最基礎的國小校園蝴蝶生態教育推廣,讓學童在學習瞭解蝴蝶生態習 性、生殖、生存策略的過程中,體認環境對生物的重要性,培養關懷、維護周遭 生態環境的觀念(心源教育基金會,2007)。 本研究者在暑假期間,因研習活動的需要設計一套有關昆蟲的教學教材,並 在設計教材過程中也與楊○澤老師互相討論。研習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小學教師 能夠更加瞭解昆蟲教學教材的運用。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發現財團法人 MOXA. 2.

(20) 心源教育基金會正推動相關的生態活動,因此本研究者想以「昆蟲」作為教學教 材來發展一套課程,並結合學校蝴蝶生態園,透過有趣的教學活動方式來讓學童 對於昆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能有效提升,並期望融入環境教育教導學童正確的 環境生態保育知識,拉近學童與昆蟲的距離,讓學童對於昆蟲喜愛並進而願意保 育。.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 MOXA 心源教育基金會於臺中市合作的學校,並以國小三、四年 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學,以瞭解研究者設計之昆蟲教育教學活動,是否能有 效提升學童對昆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因此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運用順流學習法及行動研究發展一套昆蟲教育教學活動及教學用具。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對昆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差異。 三、探討學童對昆蟲知識、態度與行為是否有差異。 四、探討昆蟲的知識、態度與行為三者之關係。 五、從質性資料中,探討學童對昆蟲的知識、態度與行為是否有提升。.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MOXA心源教育基金會推動國小校園蝴蝶生態園計畫,並甄選臺中市十所國 小。而本研究利用蝴蝶生態園進行相關昆蟲教育活動,故提出以下研究範圍及限 制說明: 一、研究範圍 (一)場域 場域僅選擇於MOXA心源教育基金會於臺中市合作的十所國小之中兩所作 為教學場域。 (二)教學活動方法 主要運用順流學習法及行動研究發展一套昆蟲教育活動。. 3.

(21) (三)對象 以研究場域中的國小三、四年級學童為主。 二、研究限制 因時間、地區及人力等因素考量,本研究僅選取臺中市的國小,其結果無法 普遍推論,但教學活動設計與研究結果可提供其他研究者作為參考。.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此節針對本研究中之重要名詞加以說明: 一、昆蟲教育(Insect Education) 本研究的昆蟲教育是以昆蟲生態做為教育題材,透過教學活動,使學童瞭解 昆蟲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與角色、昆蟲與環境和人類間之關係,還有昆蟲的生活習 性,進而培養關愛環境的情操。 二、對昆蟲的知識(Knowledge of the Insect) 係指學童所具有的昆蟲概念及相關的知識,本研究所指對昆蟲的知識主要根 據石如玉(2002)所歸納昆蟲知識概念中的分類依據、生長過程、生態角色與資 源與保育。 三、對昆蟲的態度(Attitude of the Insect) 係指學童對昆蟲所持有的態度,可分為對昆蟲生態保育的看法或所採取的行 動。 四、對昆蟲的行為(Behavior of the Insect) 係指學童在學習後,對於關懷昆蟲、說服他人的保育行為、欣賞與收集昆蟲。. 4.

(2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針對國小學童學習的基礎理論之外,並探究教學的規劃 如何運用在昆蟲教育及其相關的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本章分為五節進行探 討,第一節相關學習理論、第二節教學法規劃、第三節昆蟲教育、第四節昆蟲教 育之相關研究及第五節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相關學習理論. 運用學校場域進行昆蟲教育,有助於學童學習與發展,主要從學童發展與教 學理論來探討,包含了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杒威學習理論及體驗學習理論。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為一種智力發展與邏輯思考能力,且認知發展會與環境 交互影響(陳李綢,1992) 。皮亞傑認知發展共有四個時期,其中第三期為具體 運思期(7~11 歲),剛好為小學階段,經常以日常生活中曾經學過的經驗來解決 問題或作一些簡單邏輯上的類推,所以此階段的認知發展是需要具體實物來幫助 思考。本研究的教學活動設計以昆蟲為主題,主要分為昆蟲基礎知識教學及五個 活動單元來瞭解學童對昆蟲的知識情形。 杒威學習理論重點在於個人在經驗中學習與自身相關的事情,整個教育價值 不是在傳遞特定的知識或技能,而是令學習者有著豐富的學習經驗(范賢娟, 2006) 。此經驗是個人主動參與活動而來(姜文閔,2000) ,並在個人的成長過程 中,以直接、具體的實地體驗才是真正學習過程。 從以上的理論中可得知,小學階段的認知發展需要以具體實物來幫助思考, 除此之外,透過直接體驗接觸,會比坐在教室裡聽講獲得更多的學習效果。因此, 利用自然環境進行教學對學童來說是最好的。 體驗學習理論主要來自於杒威學習理論,係指一個人直接透過體驗而建構知 識、獲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歷程(AEE,1995)。藉由體驗學習之方法提供有目 的性之主動學習機會,透過真實之情境,經由個人及團隊互動學習來增強個人成 長與組織之互動運作及應變能力。主動學習係指學習者身、心、靈的全人參與具. 5.

(23) 有智力、情感、社交、身體及靈性的探索及挑戰活動(謝智謀,2003)。而體驗 學習尌學習模式的定義是,開始於體驗、之後內省、討論、分析、及體驗評估。 尌此定義,杒威所言之做中學,便修正為透過參與實踐中之反思及分享來學習, 而國外學者 Kraft 及 Sakofs 認為體驗學習的過程必頇包含下列要素(Kraft & Sakofs,1985): 1.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2.學習活動中個人動機需予以激發,以表現主動學習、參與和責任感。 3.學習活動以自然的結果方式呈現給學習者,所以是真實有意義的。 4.學習者的反思內省是學習過程的關鍵要素。 5.情緒變化與學員及其隸屬群體之目前及未來皆有關聯。 因此體驗學習便不再以教師為教學中心,學生才是教學之主體。透過教師引 導之過程,使學生透過反思內省及批判,習得新的知識及概念,並內化於自我中 (謝智謀,2003) 。 (一) 體驗學習理論意涵 體驗,是具有經歷某些事物的歷程(吳清山、林天佑,2005) ,而體驗學習 係教師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大自然、參與社會服務、實地進行調查、訪問、參觀 與實驗、實際進行討論與發表等真實活動,再經由省思與分享,以察覺活動意 義與價值,並達成學習目標(李坤崇,2004)。 體驗學習之意涵,至少包含下列四種學習的意義(吳清山、林天佑,2005): 1.經驗學習:學生從實際的經驗中學習。 2.行動學習:學生從觀察、嘗詴與實作中學習。 3.反思學習:學生從一連串省思中,強化生活能力。 4.能力學習: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力習得重於知識獲得。 體驗學習源於杒威做中學的理念,意即透過參與實踐中之反思及分享來學習 (李坤崇,2004) 。. 6.

(24) (二) 體驗學習理念 體驗學習建立在人性教育和適性教育的基礎,所謂人性教育乃是以人為本 的教育,尊重學生個體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機會。而適性教育則 是提供學生適合其能力和興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亦所謂的「因材施教」 ;因此, 體驗學習真正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茲將體驗學習理念說明(吳清山,2003)。 1.活用知識:體驗學習並不排斥知識,只是不鼓勵學生過分追逐書本知識。 若將知識活用和實用,可幫助學生開展其創造性知識和知技知識,因此活 用知識是體驗學習的重要理念之一。 2.主動學習:體驗學習是發自於內心的自動自發,不能過於嚴格,所以要不 斷給予學生學習,也要讓學生有參與、觀察與實作的學習機會。因此,學 生唯有具備主動學習的態度,才能培養學生樂於學習的精神,這也是體驗 學習的重要理念之一。 3.問題解決:利用體驗學習活動,讓學生親自觀察與不斷嘗詴中學習,進而 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技巧和能力。 4.過程學習:傳統教學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忽略過程學習的價值,過程本身 尌是一種學習,如能夠有效掌握教與學過程,將會是學習更具有效果。由 於體驗學習具有活潑化和多樣化,且又屬於動態教學,學習效果亦較持 久。因此,不管安排任何的體驗學習活動,都是屬於一種過程的學習,學 生經由過程中,強化認知、情意和技能的學習。 5.開啟潛能:體驗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而隨著體驗學習的倡導, 已趨向多元化,對於個體潛能開展應有其實值的助益作用。 6.核心能力:體驗學習不僅重視活用知識,並培養學生適應環境能力及解決 問題的能力。所為核心能力即為關鍵能力,學生具備重要的知識、技能和 素養,以適應社會生活。即以「學以致用的關鍵能力」 (吳清山、林天佑, 2003),符合體驗學習的重要性,因經由體驗學習的方式,更易於培養學 生的核心能力。基於上述說明,體驗學習的重要理念,如圖 2-1 所示。. 7.

(25) 活用 知識 核心 能力. 主動 學習. 體驗 學習. 開啟 潛能. 問題 解決. 過程 學習. 圖 2-1 體驗學習的重要理念(吳清山,2003) (三)體驗學習圈 體驗學習圈是將體驗學習理論實際應用,所以瞭解體驗學習圈對活動的規 劃或活動體驗的引導是有助益的。體驗學習的理念來自杒威,但體驗學習圈因 研究而有所不同,最具代表性也是最被普遍應用的是 Kolb(1984)的四階段學習 圈,是由經驗、反應、歸納及應用與實施再回到體驗組成的體驗學習圈模式。 各階段學習模式(如表 2-1)的重點都不一樣,第一階段體驗重感受,如親身經 歷、戲劇表演示範;第二階段體驗重聽和觀察,如經驗分享;第二階段歸納重 思考,如小組討論及第四階段重執行,如在生活中如何去應用解決問題。 表 2-1 體驗學習模式 學習模式 重點 範例 與本活動 連結. 體驗. 反思內省. 歸納. 應用. CE. RO. AC. AE. 重感受. 重聽和觀察. 重思考. 重執行. 實驗、親身經歷、. 經驗分享、錄. 戲劇表演示範. 影帶. 活動一、活動三. 活動二、活動四. 8. 演講、小組 問題解決、生 討論 於每個活動 後進行. 活應用 活動五.

(26) Kolb(1984)的四階段體驗學習圈如圖 2-2,其各階段敘述如下: 1.具體的經驗階段:體驗學習是以活動來促進參與者利用自身的能力、團 隊的分工合作、人際溝通、領導與被領導、面對挑戰或壓力的問題解決 等歷程,有邏輯性且有方法的循序漸進達到活動的設定目標,並學習到 有價值的樂趣。 2.觀察思考階段:參與者比較過去的活動和經驗,並與團隊討論達成目標 的方法,確認團隊的分工細節,活動時間的考量,以發展出突破規則的 限制與創新的想法。所以,參與者在活動體驗的過程中,可以藉由省思 與檢視問題產生的核心所在,對活動的感覺、所看、所聞、所聽,並尋 求連結過去經驗來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3.抽象概念階段:將思考的想法與經驗作歸納與連結,形成概念以作為解 決問題的最佳應用,是此階段的重點。藉由歸納可以得知,面對新的環 境,歸納吸收個人或他人的經驗,有助於個人或團隊迅速地對新的情境 與挑戰建立適應及作出反應。 4.主動驗證階段:體驗學習的成效,即是個人能夠應用參與活動的經驗, 把所學習到的知能去推理到外在世界;這個階段著重在將這些活動經驗 應用到正確的情境,並將體驗學習的經驗,實際施行或作有意義的應用 到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這四個階段是連續的,且隨時有可能發生,也尌是任何一個經驗產生不但是 連續的,它也會影響未來的某一個經驗。每個階段也並不只有單一的方向,因為 環境、學習者之間、教師或引領者、設施及裝備彼此之間不斷的互動,並產生連 續性之交互作用,因此如何在這多變的學習環境中,使用合適活動設計,運用合 宜的內省及分享方式,便成為體驗教學成效之重要之因素。所以本研究運用體驗 學習之理論,讓學童以感受、觀察、思考及執行四的模式來瞭解昆蟲與環境的重 要性。. 9.

(27) (一):具體的經驗(CE). (四)主動驗證(AE). (二)觀察及省思(RO). (三)抽象概念(AC). 圖 2-2 體驗學習圈模式(Kolb,1984). 第二節 教學法規劃 教學法琳瑯滿目,主要特性為讓學生的學習,除了被動接受外,還必頇主動 參與討論;在學習範圍,除了課本知識之外,頇從各方面來學習蒐集資料;教學 之目的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研究判斷的能力。本節整理各種教學法的比較及 「順流學習法」的運用。 一、教學法的比較 「教學」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活動,在從事教學活動時,所運用的策略、方法 以及活動的形式稱為「教學法」,也尌是促進學習的辦法。如要探討「教學法」 應先問清楚教學目標是什麼,再依據學習原理推想或實際教學成效評估,來決定 這種「教學法」的好壞(陳文典,2005)。教學當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教學,如有 講述法、問答法、討論法、示範法、發現探究法、組織因子法、戲劇法、建構法 與實驗法(楊龍立,1999)。教師教學應不拘泥於某種特定的教學法,必頇利用 教師自身的本質學能並視學生的學習程度,彈性運用各種教學法配合學校的軟硬 體教材支援,形成融合式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成果(林惠雯,2011)。 目前常用的教學法有許多種,而本研究彙整常用教學法的比較如表 2-2,從. 10.

(28) 表中可以瞭解到,透過這些不同的教學法,可以讓學童接受到不同的學習方式。 表 2-2 教學法的比較 教學法 講述法. 實施方式 教師運用敘述或講演的方式,傳遞教材知識。但此種 方法常被稱為單向溝通法。 是一種透過教師與學生間的詶問過程,啟發學生思考. 問答法. 能力的教學法。一般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此種方 法為雙向溝通法。 團體的成員齊聚一起,經由說、聽和觀察的過程,彼. 討論法. 此溝通意見,以達成教學目標。此種方法為多向溝通 法。 為協助學生對操作技巧的認識,由教師示範讓學生觀. 示範法. 察模仿,實即觀察法。大多數示範只是整個教導中一 小部分。 教師要思考、提問,而學生要思考、探索。實施教學. 發現探究法. 時,此法強調以學生的探索活動為主,讓學生根據自 己現有的知識資料,積極於活動中尋找問題、發現意 義、探求答案。. 戲劇法. 利用非正式的戲劇及角色扮演用以促進學生想像 力。可用來激發創意的思考及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強調學生知識的建構一定要有經驗為依據。認知主體. 建構法. 原有的認知架構,因為經驗的加入產生變化,建構出 新的認知架構。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借操. 實驗法. 作學習過程中,經歷發現問題,指出變因、形成假設, 並依據控制變因的原則,自行設計實驗、執行實驗以 獲取新知識或驗證假設。. 順流學習法. 是一種學習情境的設計,是有目標、有方向的設計, 推動種種體驗自然的活動。 資料來源: 林惠雯,2011。. 11.

(29) 講述法主要以口頭講述,以某一特定主題為中心,作有系統、有組織的口頭 教學,其優缺點為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但以單向傳授;問答法即為教師提問, 學生回答,啟發學生思考能力,優點是可以考核學生對課題的領受程度,也可以 激發學生的興趣,缺點是易岔開主題;討論法由團體間內互相提出意見溝通而達 成共識,優點是可以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並使他們更直接、更仔細地去思考, 但缺點是會太花時間,並可能在討論的過程中離題;示範法由教師親自操作讓學 生能從中觀察並依循模仿,優點為學生可依循老師的步驟來操作,比較不容易出 錯,但缺點是無法瞭解學生的想法;發現探究法利用探索活動來啟發學生的邏輯 思考,並從中尋找答案理解,優點是在發現過程學習嘗詴錯誤而有啟發,不過缺 點為缺乏專業探索發現知識能力;戲劇法透過角色扮演不只讓學生能印象深刻, 且在過程中處於生動活潑,優點是能夠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刺激學生的思考,引 起生動的討論,並幫助學生了解別人的觀點,但缺點很花時間;建構法為原有的 認知架構,因為經驗的加入產生變化,建構出新的認知架構,優點是讓學習者學 會學習,但缺點會造成內向與能力差的學生產生退縮;實驗法在教師的指導下, 自行設計實驗、執行實驗以獲取新知識或驗證假設,優點為讓學生自行啟發,在 缺點上容易讓學生產生挫折;順流學習法透過四個階段:喚醒熱忱、集中注意力、 直接體驗及分享啟示等過程以達成體驗目標。此教學法是有目標及方向的,並以 自然環境為教學場所,讓學生從自然情境中獲得學習。 本研究主要以順流學習法四個學習階段來設計教學活動,藉由柯內爾所提出 的教學方法擺脫傳統式的教學,最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童能親近大自然,並在自然 情境中循序漸進的學習,讓學童在自然中快樂的學習並與大自然環境互動。. 12.

(30) 二、順流學習法的運用 在戶外進行環境教學時,讓學生實際的體驗環境,會比只有解說員介紹來得 好,而且在學生滿意度上也有顯著提升(王鑫,1995)。美國環境教育專家約瑟 夫‧巴拉特‧柯內爾(Joseph Bharat Cornell)認為戶外教育除了教學地點僅置身大 自然仍嫌不足,重要的是能夠深入觀看並體驗,強調學習應該經由與自然環境互 動而建立,引導學生體驗大自然中種種深刻、微妙、令人喜悅的地方。柯內爾在 戶外教育累積相當豐富的經驗並提出「順流學習法」(方潔玫,1994)。 「順流學習法」是經由相互扣連的教學原則,形成很有彈性的教學系統,以 達成設定的教學目標。這套教學法是一種學習情境的設計,以近乎流水一般順 暢、有目標、有方向的設計,推動種種體驗自然的活動。「順流學習法」具有循 序漸進四個階段(方潔玫,1994): (一)喚醒熱忱:大家共同玩樂,自然有親切感,敏感度與學習熱忱隨之而生。 (二)集中注意力:讓大家醞釀出帄靜的心靈,以及多方吸收的能力。 (三)直接體驗:使學生真正領會到自然世界的本質,找出歸屬感和同情心。 (四)分享啟示:大家討論,彼此交流心得,讓活動有一個整體感並做個總結。 「順流學習法」四個階段的簡析如表 2-3,主要目的為讓學生能夠獲得提升 自我的自然經驗。順流學習法各活動強調的是連貫性,根據教學目標安排循序漸 進的課程,才能給學生充實且滿意的學習經驗(方潔玫,1994)。第一階段主要 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及參與度,並且與其他學習者培養出默契;第二階段則培養學 生的敏感度,且更深刻的體會學習過程;在前面的兩階段有了基礎的概念後,進 入第三階段,以實際體驗方式,讓學生能更加瞭解學習的目標,最後一個階段請 學生來發表或分享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想或心得。. 13.

(31) 表 2-3 順流學習法簡析表 階段. 內容. 精神. 特點 1.製造熱烈的學習氣氛. 一. 喚醒熱忱. 激發玩的興致與 2.引起注意力及帶動參與感 靈敏度. 3.創造團體良好互動 4.對稍後更加敏感的活動預做準備 1.增加注意力. 二. 集中注意力. 引發求知慾. 2.專心一致以求得更深刻的體驗 3.培養觀察力 4.使心靈帄靜 1.自己探索得來的學習成效最高. 三. 直接體驗. 吸收再吸收. 2.提供直接、身體力行、直覺的認知 3.使人對生態保育的使命萌生使命感 1.釐清並加深個人自活動中得來的經驗. 四. 分享啟示. 堅持理想. 2.建立積極的信念 3.促進團隊凝聚力 4.讓領隊員彼此交流心得、分享理想 資料來源:方潔玫,1994。. 「順流學習法」這套教學法,如果缺乏嚴謹的研究是無法發揮應該有的教學 成效,甚至有些誤解了「順流學習法」的涵義而採用闖關遊戲方式進行,這不只 與「順流學習法」的涵義相衝突。「順流學習法」最主要是要讓學生沉浸在大自 然中,並不適合在吵雜的地方來引導學生學習(陳佩正,2008)。 表 2-4 為比較「順流學習法」與一般「講述式教學法」的方式,如果以順流 學習法四階段來比較兩者,從表中可看出,同樣於戶外實施自然生態教育時,講 述式教學法較枯燥乏味,而順流學習法不但可引起學童的注意力外,更可以使教 師與學童從中獲得不一樣的經驗。因此運用順流學習法,可具有更深入及直接的 效果。. 14.

(32) 本研究以柯內爾提出的「順流學習法」四階段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戶外 進行教學並能與大自然環境互動,除此之外,也可以快樂的學習,以貫徹「順流 學習法」的學習精神。. 表 2-4「順流學習法」與「講述式教學法」比較 順流學習法. 比較項目. 自然戶外環境. 教學地點. 利用遊戲引起學童注意,引起 學生學習熱忱。 以活動主題,讓學童專注在活 動上。 在戶外直接接觸大自然,加深 學童學習與吸收力。 學童從活動中分享學習經驗 及對自然的感動。 引導學童進行戶外教學,維持 學童秩序與安全。. 喚醒熱忱 集中注意力. 講述式教學法 教室 依照課程進度利用圖片或影片 引起動機。 教師提問由學生回答。. 直接體驗. 觀察、操作、討論、學習單寫作。. 分享啟示. 以分組發表、上台報告的方式。. 教師的角色. 依進度在教室進行教學。 資料來源:修改自林惠雯,2011。. 第三節. 昆蟲教育. 昆蟲在教育上有著許多應用方式,而且也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教學資源。有許 多優點,但也有使用上的缺點及限制。在實施前若能瞭解意涵及優缺點,是有助 於教學上的實施。 一、昆蟲教育意涵 吳海音(1999)主張環境教育中的生態教材應以周遭生態環境為例,以我們 熟悉可尌近觀察的生物為對象。而昆蟲生活於我們周遭環境,於動物界中種類最 多、最易取得的動物,在生態上具有重要的功能。. 15.

(33) (一)昆蟲教育意義 昆蟲教育,意旨以昆蟲做為教育題材,並瞭解昆蟲在自然中的地位和角色、 昆蟲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進而培養愛環境的情操。(王佩蓮,1995)。. (二)昆蟲教育重要使命(陳建志,1999) 1.免除民眾的「恐蟲症」 長久以來多數人因認知不足而罹患「恐蟲症」 ,見到外表毛悚悚的昆蟲, 或以蠕動、爬行等方式運動的生物總是先下意識地除之而後快。隨著對昆蟲 生態知識的了解,不必要的懼蟲症狀況已大為改善,但有些人仍存有「懼蟲 症」 ,不過可透過實地觀察與體驗來正確認識昆蟲生態角色,以免除懼蟲症。 2.瞭解臺灣的昆蟲多樣性 臺灣擁有珍貴的昆蟲資源,臺灣的昆蟲多樣性不但提供人類生存所必頇 的食物、藥品及原料,同時也提供人類觀賞及遊憩,還有人類科學技術的研 發,也需要仰賴昆蟲多樣性為後盾。更重要的是臺灣的昆蟲多樣性,維持著 自然界的生態帄衡與能量運轉。因此昆蟲生態教育應教導民眾瞭解臺灣的昆 蟲多樣性,瞭解後可誘導民眾珍惜鄉土自然資源的情操。 3.正確認識昆蟲的生態角色 許多人被昆蟲多樣性的外表所吸引,但是昆蟲錯綜複雜的生態角色和人 類生活息息相關,正確認識昆蟲的生態角色,才會有正確的態度來解決面臨 的生態問題。 4.教導解決生態危機的技能與知識 臺灣的昆蟲生態教育應教導民眾正確認知,並培養民眾解決生態危機的 技能與知識,以對生態環境產生實質助益。棲地破壞是昆蟲生存所面臨最大 威脅,除了消極減緩棲地破壞或設置保育區外,更應積極復育已破壞之棲 地。但這些解決生態危機的技能與知識,都必頇透過生態教育加以宣導。. 16.

(34) 5.鼓勵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應用科學的基本,臺灣的昆蟲生態基礎研究資料不足,因此 有必要積極進行台灣昆蟲生態基礎研究。歐美等生態保育先進國家,都由其 國內自然觀察學者,藉由持續的自然觀察建立完整的監測資料以供保育決策 參考。因此建立自然資源資料庫的基礎,與國家整體自然生態保育工作的落 實息息相關。 6.輔導業餘昆蟲家進行專題研究 臺灣民間有許多昆蟲標本蒐集者,加上昆蟲商提供收集管道,業餘收集 現象極為熱絡,這些業餘收集者學經歷都極為優秀,應加以誘導進行專題性 研究,以建立基礎資料。否則業餘昆蟲學家僅停留在集郵式的標本收集,反 而成為昆蟲資源的掠奪者。 7.培養永續性商業利用理念 昆蟲資源的商業性利用曾為台灣帶來經濟成長,也累積許多珍貴資料, 其中殺雞取卵濫用昆蟲資源案例時有所聞,因此培養永續性商業利用理念, 應是昆蟲生態教育的重要使命。. (三)昆蟲教育的優點與限制障礙 昆蟲是環境教育或戶外教育中最佳的題材,它有許多優點,不可避免地也 有一些限制,在我們實施的時候必頇瞭解其特點、發揮其優點、克服其限制, 如此才能充分達到教育的成效。 1.昆蟲教育的優點(范義彬、楊帄世,2002): (1)數量最多,隨處可見,取材容易。因此可選擇一些數量多的或是農作物 上的害蟲,加以捕捉、採集、製作標本,一方面減少農作物的害蟲,又 不會破壞生態,是其他環境教育題材所欠缺,且無法比得上的。 (2)種類繁多,多采多姿。昆蟲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的一群,佔了 75%以 上,例如台灣的蝴蝶有 400 多種,蛾類有 4000 多種,天牛超過 600 種, 而陸生的哺乳動物不過 80 多種,鳥類約 400 多種。昆蟲這多樣化的特. 17.

(35) 色,最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和興趣。 (3)生態複雜,變化多端。昆蟲的棲息環境複雜多端,例如居家環境中尌有 很多衛生害蟲,此外在森林、草叢、溪流、高山等不同的棲息地,不論 是天然或是人工環境皆有各種不同昆蟲生活其中,隨時隨處皆可發現, 因此取材容易又方便。 (4)顯淺易懂,生動有趣。昆蟲走、會爬、會跳、會飛、會游泳,是一種看 得到、摸得到、甚至聽得到、聞得到的一種教學資源,這種生動活潑的 特性更能讓學童喜愛。 (5)與環境關係密切,極富教育價值。例如對水質敏感的水棲昆蟲如蜉蝣或 是食性專一的蝴蝶等等,皆可以做為水質或植群的重要指標,來監測環 境的變化的工具,是闡述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最佳題材。 而石正人(2001)也提出昆蟲教育融入環境教育之優點: (1)種類多:根據台灣特有保育中心統計,台灣昆蟲種類約三萬到九萬種, 比台灣其他物種還要多好幾倍。 (2)數量多:昆蟲的數量比其他還要多,例如白蟻巢內可以擁有屬百萬隻白蟻 等,因此,利用昆蟲作為環境教育教材,取材容易。 (3)變化多:大部份昆蟲具有變態能力,所謂變態指外部型態及生態習性的改 變,例如:蝴蝶的一生分成四個不同時期,且具有變態能力,因此昆蟲的 一生容易引起學童的興趣。 (4)身體小:昆蟲個體較小,也因為個體小,能夠適應惡劣的環境,且容易躲 藏逃避天敵的攻擊。因此,利用昆蟲作為環境教育之教材,操作容易,可 行性高。 (5)四季均有:昆蟲廣泛分布地球每個角落,從高山到大海,從森林到帄原, 從帄地到河川,幾乎都可看到蹤跡。台灣處於亞熱帶,一年四季溫度均適 合昆蟲的生長。所以,利用適合作為環境教育之教材。. 18.

(36) (6)生活史短:昆蟲的生活史甚短,也因為生活史短,再加上繁殖能力強,可 以在短時間繁殖後代。利用昆蟲作為環境教育之教材,可以避免學童喪失 耐心。 2.昆蟲教育的限制障礙(范義彬、楊帄世,2002;陳建志,1999): (1)受到季節,氣候和環境變化而有差異:昆蟲會隨時著季節、氣候環境而 有所改變,必頇因應昆蟲的特性加以瞭解。 (2)是動態的教育資源,不易掌握:進行昆蟲教育據點相當多,包括國家公 園、動物園、校園等。但昆蟲是活體動物,且會受外在因素影響,因此 必頇靠經驗或資料來掌握昆蟲的動態。 (3)有關昆蟲的教學設計不多:因大部分教師較缺乏有關昆蟲相關知識,因 此對於昆蟲的教學設計是較少的。 (4)教師缺乏專門知能,施教不易:教師對昆蟲生態不熟悉及資料缺乏, 是目前昆蟲教育面臨的障礙。除了積極進行基礎研究並出版資訊外,教 師亦可透過參加專業機構或民間社團活動來瞭解昆蟲教育。 (5)臺灣的昆蟲資訊與研究並不完整深入:臺灣昆蟲的科學研究早期為歐美 人士著手,在日據時期較有系統研究。而光復後因經濟發展而偏重於應 用昆蟲學之研究,直到近年才又逐漸投入基礎昆蟲學研究,雖然目前臺 灣在昆蟲方面的書籍、圖鑑越來越多,但是依然屬於簡單的圖片介紹或 是圖鑑,對於其生態或是與環境間的關係所知甚淺,因此對昆蟲教育的 提昇非常有限,因此有必要積極對臺灣昆蟲資源進行深入研究。 石如玉(2002)研究指出國小學童大多瞭解昆蟲的生長變化,但對於昆蟲的 特徵與變態、棲地、取食之認知,仍有許多不瞭解。黃琬真(2003)指出昆蟲教 育應從自然科學教育的角度,認識昆蟲的外型、構造、功能、生活史;從環境教 育的部分,瞭解昆蟲的棲息地與生態系,與人類的關係,那麼昆蟲教育才能得到 應有的重視。. 19.

(37) 二、昆蟲教育內容 昆蟲教育可應用的題材非常廣泛,像是昆蟲分類、形態、生理及生態等。從 表2-5可以看到有關昆蟲教育的題材有活動單及活動遊戲的方式,在活動單教學方 式上,以昆蟲的外型特徵來設計活動單的內容,例如昆蟲的種類、複眼、口器或 腳等,或者以基礎的昆蟲知識透過活動單來達到知識的傳遞。除此之外,搭配有 趣活動遊戲教學可使學習者更有興趣且印象深刻,如昆蟲的偽裝術、如何分辨蝶 與蛾、昆蟲的隱身遊戲、比手畫腳等。因此,昆蟲教育的設計是千變萬化,但需 依學習者的年齡與知識來做適當的區分。目前有關昆蟲的教學設計並不多,但從 以上不同的昆蟲教材內容,可以設計更多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且用不同教學方 式來教導學童外,亦可提升教師的昆蟲知識與 引導教師對於昆蟲教材的利用與教 育實行,並有效發揮其教學功效。 表 2-5 可作為昆蟲教育之題材 活動單教學方式. 活動遊戲教學方式. 活動遊戲教學方式. 認識昆蟲種類. 昆蟲選美. 昆蟲的寶寶. 認識昆蟲複眼. 昆蟲的隱身遊戲. 過目不忘. 認識昆蟲口器. 拜訪水污染的先知先覺 認識有毒昆蟲. 認識昆蟲的腳. 昆蟲生態賓果遊戲. 昆蟲的偽裝術. 認識昆蟲的變態. 請問我是誰昆蟲遊戲. 如何分辨蝶與蛾. 昆蟲與人類. 昆蟲月曆表. 比手畫腳. 我在那裡. 昆蟲秀場. 夜行性昆蟲觀察. ( 昆蟲與棲地環境 ). 認識昆蟲. 傾聽蟲鳴 資料來源:范義彬、楊帄世,2002。. 在昆蟲知識概念包含許多種類,如表2-6。利用昆蟲的分類依據、生長過程、 行為、生活形態、生態角色、棲地及資源與保育等,讓學童可以更加清楚瞭解到 昆蟲的基礎知識。昆蟲分類依據中,以外型特徵來教導學童對昆蟲的基本構造, 如昆蟲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腳及部分有翅膀等特徵;生長過程則是以 昆蟲的外型轉變,俗稱變態,主要以完全變態及不完全變態兩種的變態過程,昆. 20.

(38) 蟲有外骨骼阻礙生長,因此需要經過多次的蛻皮;行為上有防禦方式、生殖方式、 取食方式及運動方式等來說明;生活型態則是說明昆蟲的生活方式,如有群聚或 獨居;生態角色方式,主要說明傳達昆蟲在生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棲地是要對 學童說明,在生活周遭不論事都市、農村等分布範圍是很廣泛的;資源與保育傳 達目前臺灣昆蟲面臨了棲地危機,除此之外,也告知學童要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 保育昆蟲。 表 2-6 昆蟲知識概念 項目 分類依據. 生長過程. 內容 外形特徵. 變態 外骨骼阻礙生長 防禦方式. 行為. 生活型態. 生態角色. 棲地. 資源與保育. 生殖方式 取食方式 運動方式 獨居 群居 社會性 授粉 分解者 物種優勢. 概念 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 胸部有三對腳 大部分有翅膀 無變態(例如:衣魚) 不完全變態 (例如:蚱蜢、蟑螂) 完全變態 (例如:蝴蝶、蛾、螞蟻 ) 帅蟲長大必頇經過多次蛻皮。 逃跑、保護色、偽裝、警戒色、擬態、臭味、 螫針 有性生殖、孤雌、帅體繁殖 植食、肉食、雜食、府食 走、跳、飛、游 鍬形蟲、螳螂 蚜蟲、蟑螂 白蟻、螞蟻、蜜蜂 幫助植物繁殖 促使腐敗物質分解 種類及數量乃動物界中最多者. 水域、森林、農地、 都市、鄉村、沙漠, 分佈廣泛 台灣昆蟲資源. 昆蟲複雜,特種比例高. 台灣昆蟲危機 保育對策. 棲地破壞、商業性採集、外來物種入侵 教育、立法、設保育區、落實動植物檢疫 資料來源:石如玉,2002。. 21.

(39) 第四節 昆蟲教育之相關研究 為了能詳細瞭解昆蟲教育對學童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彙整昆蟲教育相關研究 並做為研究時的參考。 表 2-7 中,可發現多數的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及準實驗研究法為 主,而行動研究法較為少數。從這些研究當中,以昆蟲主題的研究來對國小或國 中學童知識、態度或行為進行研究探討,並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 表 2-7 昆蟲教育及相關教學活動之論文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年代) 林世娟 何小曼 (2002). 研究方法. 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 「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 -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 研究結果 合適的教學活動設計,可提升. 準實驗研究 學童對活動的投入程度,進而 增強學童之態度。. 為例. 1.學 童可 藉 由教 學 工具 的輔 助,建立昆蟲概念並深入探討 莊素珍 (2002). 探討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 校園昆蟲之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法. 描述昆蟲習性與生活環境。 2.建議將環境教育融入昆蟲教 學活動中,使教學內容更活 化。 學童大多瞭解昆蟲的生長變 化,但對於昆蟲的特徵與變. 石如玉 (2002). 國小學童對昆蟲認知情形 問卷調查法 態、棲地、取食等認知仍有許 之研究. 訪談法. 多不瞭解,以小四學生迷思概 念最多。學童對於昆蟲之認知 上,年級間達顯著差異。. 陳立國 (2003). 環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 程發展之研究--以發展昆. 問卷調查法 訪談法. 蟲教學模組課程為例. 22. 建議「課程活動化,活動課程 化」的環境教育課程與教學, 可吸引學童興趣。.

(40) 表 2-7 昆蟲教育及相關教學活動之論文研究(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學童易受周遭誤導及知 識不足,使得對昆蟲產生. 林美馨 (2003). 國小學童昆蟲概念之研究. 問卷調查法. 迷思概念。建議增加學童. 訪談法. 戶外觀察昆蟲的經驗,讓 學童更加瞭解昆蟲及其 棲地環境。 1.學童對於昆蟲知識來源. 馮鍾立 (2003). 主要以課外書籍為主,其. 台南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對 昆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 問卷調查法. 研究. 次為學校教科書、博物館 等。 2.學童的昆蟲知識、態度 及行為三者呈正相關。. 曾淵郁 (2004) 蔣中柱. 國小校園蝴蝶生態教育之. 建議教學時充分運用專. 行動研究—以南投縣光復. 行動研究法. 國小為例. 業機構(昆蟲館)、博物 館。 昆蟲是非常適合小學生. 昆蟲在中小學科展之角色. 內容分析法. (2005) 及其教學應用. 做為觀察與研習活動的 主題。 1.生命教育融入「校園裡. 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 黃怡嘉. 科技領域之教學對學習成. (2005) 效影響之研究─以「校園裡. 的昆蟲」對學生認知、態 準實驗研究. 的昆蟲」單元為例. 度有正面影響。 2.生命教育融入「校園裡 的昆蟲」後,學生認知、 態度具有正相關。. 洪偉耀 (2008). 水棲昆蟲生態教育對學童. 學童在水棲昆蟲概念、保. 生 態 知 識 與 環 境 態 度 之 影 參與式研究. 育及環境態度等變項間. 響─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大多呈現相關性。. 23.

(41) 表 2-7 昆蟲教育及相關教學活動之論文研究(續) 研究者. 研究題目. (年代).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兒童所表現出來的學習 興趣和意願、發現問題和. 許寧真. 兒童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認. (2008) 識蝴蝶的歷程. 思考問題的能力確實有 參與式研究. 所提升,真實情境的學習 有助於兒童潛能的發 揮,且能表現出發自內心 關懷大自然的行為。 「昆蟲與環境」教學活動. 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價值 鄭淞仁. 觀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 (2009) 「昆蟲與環境」教學活動為. 可提升國小高年級的學 準實驗研究. 童整體價值觀,而在教學 上可以多安排戶外參觀. 例. 吳翠屏 國 小 生 態 體 驗 教 育 之 棲 地 準實驗研究 (2010) 概念. 國小學童對入侵種生物之 廖記榆 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準實驗研究 (2010) 以 汐 止 某 國 小 五 年 級 學 童 為例. 活動。 學童在國小生態體驗教 育中對以台灣大蟋蟀為 觀察對象的生態認知與 態度呈極顯著差異。 在學童個人資料中大致 上並無顯著,但在教學過 後的行為方面,前測則呈 現顯著差異;在是否飼養 過寵物中後測亦呈現顯 著差異。 以概念拼圖、電腦模擬等. 任淑莉. 發 展 昆 蟲 數 位 遊 戲 教 材 以 問卷調查法. (2012) 增進國小學童之昆蟲概念. 準實驗研究. 多元化策略促進學習,有 助於理解學習內容,並讓 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昆 蟲概念。. 鄧竹雲 (2012).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昆蟲. 運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 小 四 年 級 昆 蟲 單 元 教 學 活 準實驗研究 動對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 單元教學對於提昇學童 實作能力具有顯著的成 效。. 24.

(42) 綜合以上各研究,學童對於昆蟲還是有不少的迷思(莊素珍,2002;陳淑婷 2004) ,且學童易受周遭誤導及知識不足(林美馨,2003) ,同時也影響對昆蟲的 知識、態度及行為(馮鍾立,2003)。透過適當的昆蟲教學活動,可以改善學童 迷思,同時也可以增加學童對活動的投入程度,進而增強學童之態度(林世娟、 何小曼,2002)。如能將生命教育融入「校園裡的昆蟲」對學生的認知程度會有 正面影響(黃怡嘉,2005) 。在進行教學時盡量由情意層面切入,讓學童由好奇、 喜歡到尊重,進而學習技能和知識(吳英豪,2000),除此之外,在教學場域可 充分運用專業機構(昆蟲館) 、博物館(曾淵郁,2004) ,學校也可以設置動物園 及植物園作為學童觀察之場所。因此進行昆蟲教育活動應以課程活動化的環境教 育課程與教學,可吸引學童興趣(陳立國,2003)。透過昆蟲讓學童所表現出來 的學習興趣和意願、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確實有所提升,真實情境的學習 有助於學童潛能的發揮,且能表現出發自內心關懷大自然的行為(許寧真, 2008)。昆蟲與環境教學活動可提升國小的學童整體價值觀,而在教學上可以應 多安排戶外參觀活動(鄭淞仁,2009)。根據以上文獻,昆蟲教育對學童來說是 相當重要的,不過在實施昆蟲教育時也要注意適當教學場域及課程是否能引起學 童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童在學習後對於自然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第五節. 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探討學童對於昆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是為瞭解學童是否有達 到「認知」、「情意」及之「行為」目標。在國內外研究認知及態度的文獻很多, 但對於「昆蟲」方面的研究卻是少數,但個人的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亦會影響 到對於昆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而本節會將有關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 研究整理歸納,作為研究時的參考。 一、環境知識 知識(Knowledge)泛指個人對事物的瞭解與認識。而環境知識則是個人對 環境及相關議題(如噪音、空氣汙染、溫室效應等)之看法,和透過學習或知覺 歸納出的原則,所建立對環境的瞭解和認識(宋建奇,2000)。. 25.

(43) 張子超(2001)認為環境知識概念應包含以下內涵:. (一)生態學概念。 (二)瞭解環境問題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 (三)瞭解人類行為。 (四)瞭解我國與國際的環境保護與管理的基本法律與規定。 (五)瞭解環境與健康關係(如公共衛生、水、空氣等)。 (六)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資源節約與再利用)。 (七)瞭解環境正義與弱勢族群的議題。 (八)瞭解國際環境保護的夥伴關係與發展。 (九)瞭解永續發展的涵義,關懷人類世代發展。 (十)瞭解自然資源需要長期性的理智規劃與管理。 二、環境態度 張春興(1992)認為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及周遭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持久 與一致性的傾向。李美枝(1986)將態度界定為個人對一特定對象所持有的評價 及行動取向。而根據Hungerford & Tomera(1985)提出的環境態度的變項包括環境 敏感度、環境信念及環境價值觀等。阮俊榮(2006)針對環境敏感度、環境信念 及環境價值觀說明: (一) 環境敏感度 指對環境問題嚴重程度與其個人切身相關程度的看法。Tanner(1980)表是 環境敏感度的養成需要長期深刻的自然體驗,也可藉由經常接觸大自然,參與 戶外活動來提升。 (二) 環境信念 是 指 個 人 對 人 與 自 然 環 境 間 相 互 關 系 所 抱 持 的 想 法 。 Van Liere & Dunlap(1981)研究將環境信念分為主流社會典範及新環境典範兩種。前者強調 科技、經濟的發展,而後者強調人是整個自然生態系一部分。. 26.

(44) (三) 環境價值觀 指個人對環境相關問題所感覺到的價值。 三、環境行為. 環境教育以培養負責環境行為為目的,根據Hungerford & Peyton(1985) 將環境行為主要分成生態管理、說服、消費、法律與政治等五大行動: (一) 生態管理 對環境親自能做的工作,從撿垃圾到森林保育都是生態管理,其目的在 維護良好的環境品質或改進環境的缺點。 (二) 說服 為環境問題所作的人際溝通行動,通常有三種訴求行動: 1.理性訴求:陳述事實的理由讓別人信服,這種說服方式有時有效,但失敗 機率卻較多,因各人的價值觀不同,也有不同的看法。 2.情緒性訴求:使用情緒性言詞請求改變行為,例如利用愛護動物的情感, 來請求禁止捕食鳥獸。 3.強迫性訴求:利用法律言詞使人產生正確的環境行為,例如「捕殺保育類 動物是違法的」宣導行動。 (三) 消費 個人或團體對某種商業或工業行為改變所作的經濟威脅所採取的行動 (四) 法律 採取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五) 政治 藉遊說、投票或競選等政治行動來達成某種環境目的,這種行動對政治做 的環境決策會產生重大影響。 以下彙整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文獻如表 2-8。從表中發現多數的研 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及準實驗研究法為主。這些研究主要是針對國小學童對環境 知識、態度及行為並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 27.

(45) 表 2-8 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年代) 傅木龍 (1991). 洪俐玲 (1999). 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 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 之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男女學生在環境知識及. 內容分析法. 態度上,無顯著差異;六. 調查法. 年級學生環境知識顯著 優於四年級學生。.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 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 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 調查研究法. 知識來源以大眾傳播媒. 之研究. 體為主。 男女學童在環境知識、環. 陳秋澕 (1999). 境態度上無顯著差異。六 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 問卷調查法. 年級學童之環境知識高 於四年級學童之環境知 識。. 李淑真 (2002). 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 四年級學童的認知、態度及 行為意向之研究. 建議學校可於彈性課程 不 相 等 控 制 規劃實施環境教育教學 組設計. 活動,提昇學童對於環境 的認知、態度及行為。 在環境知識、環境態度方 面,得分上無顯著差異。. 沈廣城.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 (2002) 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 問卷調查法. 在環境行為方面,四、六 年級男童與女童在得分 達到顯著差異,而且是女 童優於男童。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環境 態度與環境行為間有顯. 陳志欣 (2003). 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 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 響. 準實驗研究 法. 著正相關,即環境態度較 積極的學童,其環境行為 亦較為積極。教學後,學 童的環境認知與環境態 度間有顯著正相關。. 28.

(46) 表 2-8 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 研究題目. (年代).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環境. 賴銀海 (2004). 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 知識、態度與行為三者. 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 問卷調查法. 間,呈顯著正相關。學生. 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 的環境態度對於環境行 為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黃耀慧 (2004). 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 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 相關研究. 原住民國小學童在環境 文獻分析法. 知識方面的表現並不理. 問卷調查法. 想,但在環境態度方面的 表現為正向積極。. 鄉土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 陳添城 (2005). 程社會領域中學生鄉土環. 學童的鄉土環境知識、態. 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 問卷調查法. 度與行為意向之間各具. 研究--以台南市國小五年級. 有顯著相關。. 為例 教學方案實施前,對照組 的帄均得分高於實驗. 環境議題實驗教學方案對 林淑慧. 國 小 五 年 級 學 童 環 境 知 準實驗研究. (2007) 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影 法 響之研究. 組,而在完成此教學活動 之後,實驗組的帄均得分 較高,實驗組學童在環境 態度的表現雖未達到顯 著但有略為提升。. 洪偉耀 (2008). 水棲昆蟲生態教育對學童. 學童在水棲昆蟲概念、保. 生 態 知 識 與 環 境 態 度 之 影 參與式研究. 育及環境態度等變項間. 響─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大多呈現相關性。 埔里地區國小六年級. 蔡秋玲 (2010). 男、女學生不同性別在.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與環境 行 為 之 研 究 以 埔 里 地 區 為 問卷調查法 例. 「環境知 識」、「 環 境行 為」達到顯著差異,且資 料顯示女生的環境行為 明顯優於男生。. 29.

(47) 表 2-8 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 研究題目. (年代). 研究方法. 濕地生態保育「成尌測. 濕地生態教學對國小高年 何鳳月. 級學童濕地生態知識、態. (2010) 度、行為之影響──以屏東. 研究結果. 驗」得分在年級、性別、 問卷調查法. 旅遊濕地經驗、學業成 尌、社經地位變項上有顯. 縣僑德國小為例. 著的差異。 學生的整體環境態度趨 於 正 向 ,「 家 庭 社 經 地 位」、「學校所在區域」、. 陳淑敏 (2010). 高雄市國小學童節能減碳. 「學業成績」及「節能減. 知識、行為與環境態度之研 問卷調查法. 碳知識主要來源」等背景. 究. 變項在整體環境態度上 具有顯著差異。整體節能 減碳知識、行為與整體環 境態度呈現正相關。 學童的環境知識、環境態 度與環境行為會因為年. 黃文定 (2010). 新竹縣湖口鄉學童環境知. 級而有顯著差異,且在環. 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相 問卷調查法. 境知識與環境態度六年. 關研究. 級得分顯著高於四年 級;而環境行為則是四年 級顯著高於六年級。 學童獲得溼地環境知識 來源以「電腦網路」最. 張詠欣 (2012). 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溼. 多。. 地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 問卷調查法. 高年級學童的溼地環境. 研究. 知識、溼地環境態度和溼 地環境行為之間的相關 係數均屬於顯著正相關。. 30.

(48) 綜合以上在國內的研究,亦有許多研究探討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關係: 1.黃政傑(1988)對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調查研究發現, 隨著教育階段的升高,學生環保態度愈積極;城市學生的環保態度較鄉鎮 學生來的高。 2.傅木龍(1991)對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 究,研究結果發現六年級學生的環境知識顯著優於四年級學生。 3.洪俐玲(1999)研究國小六年級對野生動物保育知識及態度,發現兩者之 間呈現顯著正相關。而不同社經地位與居住地區的學生在知識、態度及行 為則有顯著差異。 4.陳秋澕(1999)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男女學童在環境知識、環境態 度上無顯著差異,但六年級學童之環境知識高於四年級學童之環境知識。 5.李淑真(2002)建議學校可於彈性課程規劃實施相關的環境教育教學活 動,提昇學童對於環境的認知、態度及行為。 6.沈廣城(2002)對高雄市667位四、六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不同 家庭社經地位達顯著差異。 7.陳志欣(2003)在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 研究當中,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間有關係,甚至在 接受環境議題融入課程之教學後,學童的環境認知與環境態度間亦有相關 且較積極。 8.黃耀慧(2004)研究發現態度在年級、性別上有顯著差異。 9.陳添城(2005)研究學童的鄉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間各具有顯 著相關。 10.洪偉耀(2008)研究學童在水棲昆蟲概念、保育及環境態度等變項間大 多呈現相關性。 11.蔡秋玲(2010)研究埔里地區國小六年級男、女學生不同性別在「環境 知識」、「環境行為」達到顯著差異。.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experimental results carried in this research, it proves that the writing mechanism and its functions may improve the learning

This study intends to bridge this gap by developing models that can demonstrate and describe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 this study, variable weights are added into the probabilistic density function of Elliptical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EPNN), so that the kernel function can be adjust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emonstrated the curricula of the global warming, energy-saving and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Hoping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supplement schools to elevate the quality of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