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下的美日韓安全互動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下的美日韓安全互動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下的 美日韓安全互動研究. 指導教授:朱新民 博士 研究生:劉宗翰. 中華民國一○六年五月.

(2) 誌 謝 感恩 妙禪師父開啟我的智慧,讓我能兼顧學業、工作及家庭。人生最大的 禮物就是能了解人生所謂何來。人身難得,今已得;明師難遇,今已遇。唯有見 性成佛,利益眾生,才能報答師恩。. 感恩 政大老師們的引領,沒有你們,就無法走出國際關係的迷霧。感恩 政 大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歷經兩年碩士學程的洗禮,使我從一位只能翻的編譯 官,蛻變成能翻又能寫,擁有剖析國際情勢、釐清正反論點的能力。為了貢獻所 學,在求學過程中所習得的知識也發表於國軍的學術期刊之中,國際關係的魅力 迷人,我想我會發揮文字工作者的精神,一直持續寫下去。我以身為政大的一分 子為榮。. 感恩 指導教授朱新民老師,以及兩位口試委員邱坤玄、張登及老師對本論 文所提供的建議,使內容架構更趨於嚴謹與完整。. 感恩 內人甄玲時常將三歲多的女兒芸安支開,讓我能專心完成論文。感恩 母親凱莉的金錢支持,讓我能兼顧養家與求學。沒有妳們的支持,論文就無法順 利提前付梓,也不可能在兩年內如期完成學業。. 本論文希冀能分享給對東北亞安全議題感興趣的人士。. 劉宗翰 謹誌於臺北象山 2017 年 5 月 23 日. I.

(3) 摘要 美日韓安全議題影響著東北亞的安全結構,而美國重返亞太或再平衡戰略是 一股改變的最大牽引力。美國再平衡戰略主要是防範中共崛起,並希冀在亞太地 區制定出美國主導的區域規則,其次是解決北韓問題。在東北亞打造美日韓三角 同盟就是美國的因應之道,不過仍是未竟其功。. 日本在安倍主義、北韓威脅及美國支持等因素下,完成國家安全轉型。而在 第三版防衛指針的簽定下,日美同盟再定義也畢竟其功,未來日本將可主動出 擊,因應周邊情勢。南韓在安全上選擇在美「中」之間維持戰略平衡,以獲取制 衡北韓的最大效益。美日、美韓同盟各自強化安全合作時期,可說是東北亞安全 結構的穩定期。. 然而,變動中的 2016 年,北韓進行兩次核試爆與多次彈道飛彈試射、美韓 部署薩德系統、美日韓進行首次飛彈防衛演習,以及日韓簽定軍事情報交流協定 等,導致美日韓強化三邊的安全合作,改變了東北亞的戰略平衡,使得安全結構 趨於更不穩定。在過程中,美日韓逐漸陷入安全悖論,也就是愈是要強化三邊安 全關係來制衡威脅,反而陷入更不穩定的情勢。至於該如何回歸朝鮮半島的戰略 平衡,使東北亞安全結構趨於穩定,端賴各國領導人的智慧了。. 關鍵詞:亞太再平衡、東北亞悖論、三角同盟、避險。. II.

(4) Abstract The security issues of U.S., Japan, and Korea affect Northeast Asia’s security structure. And the return to Asia or rebalance strategy is a major traction of change. The U.S. rebalance aims at against China’s rise, and expects to make the U.S.-led order of Asia-Pacific region. Secondly, i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orth Korea.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U.S. intends to build U.S.-Japan-Korea triangular alliance. But the result is proved just a dream. Japan has carried 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driven by Abe doctrine, North Korea threat, and the support of U.S. factor. Japan-U.S. alliance has redefined under the third version of Guidelines for Japan-U.S. Defense Cooperation, so Japan will conduct the pre-emptive strike under contingencie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balance against North Korea, South Korea keeps the strategy balance between U.S. and China in security issue. It is the stable period of the Northeast security structure during the U.S.-Japan and U.S.-Korea alliances separately strengthen security cooperation. However, the dynamic year of 2016 happened that North Korea conducted two times nuclear exploration and many times of ballistic missile test; U.S. and South Korea deployed the THAAD; U.S., Japan, and South Korea conducted first joint missile defense exercise; Japan and South Korea signed the military intelligence-sharing pact. These efforts caused the increased security cooperation of U.S.-Japan-Korea relation, also changed the strategy balance of Northeast Asia. And the security structure is more and more unstable. In this process, U.S., Japan, and South Korea are caught in security paradox that is the more to strengthen security relation against the threat, the more to cause the unstable situation. How to back to the strategic balance of Korea Peninsula and sustain the stable security structure of Northeast Asia depended on the wisdom of the national leaders. Keywords: Asia-Pacific Rebalance, Northeast Asia Paradox, Triangular Alliance, Hedging.. III.

(5) 目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7.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7. 第貳章.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建構.........................................19. 第一節. 再平衡戰略的緣起與影響.............................................19. 第二節. 再平衡戰略中的中共因素.............................................32. 第三節. 日韓對再平衡戰略的反應.............................................40. 第四節. 小結.................................................................................43. 第參章. 日本安全轉型:從專守防衛到主動出擊…...............45. 第一節. 日本的國家角色轉變.....................................................45. 第二節. 安倍主政下的國家改造.................................................53. 第三節. 日美同盟劍指中共.........................................................67. 第四節. 小結.................................................................................74. 第肆章. 南韓安全兩難:從戰略平衡到內憂外患..................76. 第一節. 南韓的平衡者角色.........................................................76. 第二節. 朴槿惠主政下的國家安全.............................................83. 第三節. 朝鮮半島危機與薩德爭端.............................................93. 第四節. 小結...............................................................................102. 第伍章. 美日韓安全互動:變動中的三角同盟.....................104. 第一節. 日韓安全政策之比較...................................................104. 第二節. 美日韓三角關係的變化因素.......................................110 IV.

(6) 第三節. 三角關係中的中共因素...............................................116. 第四節. 小結...............................................................................118. 第陸章. 結論.....................................................................................120.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0.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124. 參考文獻..............................................................................................126. V.

(7) 表次. 表 3-1 後冷戰時期日本安保立法進程與重要事件............................49 表 3-2 三版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差異之比較........................................51 表 3-3 十一項安保法案及修法後的轉變............................................64 表 5-1 日韓安全觀之比較..................................................................105. VI.

(8)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美日韓安全議題影響著東北亞整體安全結構,而美國的重返亞太或是亞太再 平衡,正是一股牽動的最大力量。2009 年 1 月,歐巴馬政府宣布美國「重返亞 洲」(Return to Asia)政策,開始強化美國參與區域多邊會議,諸如東亞高峰會, 同時也於同年 7 月簽訂「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不斷藉由高層出訪,積極強化與日本、南韓及東協國家的外 交與經貿關係,展現美國積極涉入亞太事務的意願。而 2011 年 11 月宣示的「亞 太再平衡」(rebalance to Asia)戰略是要在既有的多邊基礎上,加深並制度化美國 對亞太地區的投入。1 歐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政策具有下列時代背景:一、修正 小布希時代戰略方向,平衡以往過度重視中東戰事,從單邊主義轉向多邊主義的 經營;二、當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使美國深陷經濟困境,反觀亞洲地區卻展 現出強勁的生存力與恢復力,且政經地位重要性與日俱增;三、由於亞洲政經事 務長期皆未受到重視,又面臨中共崛起對亞太地區結構造成改變,這些因素都促 使美國國家戰略發生轉變,不得不對亞太地區投注更高的關注。 2. 亞太地區的地緣戰略對美至關重要。例如,全球前十五名的國防預算國家中 該地區就占了七個,3 全球軍力前十大國家中該地區占了六個,4 潛在衝突熱點 1. 2. 3. Phillip C. Saunders, “China’s Rising Power, the U.S. Rebalance to Asia, and Implications for U.S.-China Relations,” Issues & Studies 50, No. 3, September 2014, p. 20. 宋鎮照, 〈美國重返亞洲的企圖與策略:霸權地位保衛戰〉 , 《海峽評論》 ,第 266 期,2013 年 2 月,<http://www.haixiainfo.com.tw/266-8657.html>。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Trends in World Military Expenditure 2014,” April 2015, p. 2. 根據 2014 年的排名:美國 6,100 億美元、中共 2,160 億美元(預估)、俄羅斯 845 1.

(9) 區,諸如朝鮮半島、臺灣海峽、具領土爭議的東海、南海海域,南亞的印巴衝突 等,所屬 36 個國家內的人口超過世界人口數的一半,3,000 多種不同語言,貿易 量占了全球的二分之一,具有重要的國際海洋通道與港口,全球排名第二、第三 的經濟體(中國大陸、日本),以及全世界軍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因此該地區的 戰略重要性不言可喻。 5. 自冷戰結束以來, 「軸輻」(hub and spoke)模式是美國在亞太地區與盟邦的安 全架構,也就是以美國為軸,日本、南韓、澳紐、泰國、菲律賓為輻,換句話說 就是以美國為中心輻射出去的多個雙邊同盟所形成的扇形安全架構。6 隨著亞太 地區整體安全環境不斷演變,美國須因應中共崛起、北韓發展彈道飛彈與核武的 潛在不確定因素,同時還有恐怖主義、海盜、其他非法活動及天然災害等對區域 安全的挑戰,這些都需要各國齊心協力,上述種種使得軸輻關係的範圍逐漸擴 大。例如,先前與美國為敵的越南、緬甸都已開啟了新的外交管道。. 其實美國意在建構「亞洲聯邦防禦網」(Federated Defense),敦促亞太各國 在人道援助/災害救濟、資訊與情報共享、海洋安全、水下作戰、飛彈防禦、網 路安全六大領域,採取聯邦式防禦,其中難度等級最高的就是反制「反介入/區 域拒止」(A2/AD),而美國、臺灣、日本、南韓、印度與澳洲等國家也尋求此類 軍事與安全的能力。7 為了建構這個防禦網,美國在既有雙邊基礎上試圖擴大盟. 4. 5 6. 7. 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 808 億美元、法國 623 億美元、英國 605 億美元、印度 500 億美元、德 國 465 億美元、日本 458 億美元、南韓 367 億美元。 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2015 年的報告指出,全球軍力前十大國家分別為美國、俄羅斯、 中共、日本、印度、法國、南韓、義大利、英國、土耳其。評估是根據以下六大軍事要素:現 役人員、戰車、飛機、攻擊直升機、航艦、潛艦。近期通過安保法案的日本,從半年前的第九 名躍升至第四名。Credit Suisse, “The End of Globalization or a More Multipolar World?,” September 2015, p. 41. U.S. Pacific Command, “USPACOM Strategy,” November14, 2008, p. 4. 美國自二戰後在遠東的戰略部署,可稱之為舊金山安全體系,原因在於美國在 1951 年在舊金 山開始與日本、菲律賓、澳紐分別簽署一系列的共同安全條約,之後再延伸至南韓與泰國這些 雙邊的安全協定,簽訂時間分別為,1951 年《美日安保條約》 ,1953 年《美韓相互防衛協定》, 1951 年《美澳紐安全條約》,1950 年《美泰軍事協定》,1951 年《美菲共同防禦條約》 。 Michael J. Green, Kathleen H. Hicks, and Zack Cooper, “Federated Defense in Asia,”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December 11, 2014, pp. 8-9 & pp. 14-25, <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141120_Green_FederatedDefenseAsia_Web.pdf>. 2.

(10) 邦之間的安全合作,諸如在亞太地區定期舉行一系列聯合軍事演習。再者,透過 盟邦協助可共同分擔責任,尤其美國正深陷「預算減支」 8 (sequestration)之苦。. 亞太再平衡戰略意在強化美國涉足亞太地區的事務,但背後目的其實是劍指 中共。然而,隨著中共綜和實力的成長與發展,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已明 顯受到中共挑戰,美「中」間呈現競合關係,而美國在亞太的盟邦,普遍希望美 國繼續制衡中共,但這些國家與中共在經貿、政治與軍事上的關係互動日益密 切,也出現了戰略猶豫,徘徊在親美、親「中」,或是平衡政策的路線上,各個 國家都在密切觀察美「中」競合關係變化的動向,藉以調整自身戰略定位。9 朴 槿惠政府採取「平衡者」策略,在美「中」之間遊走,而安倍政府則是以鞏固美 日同盟為政策主軸,對「中」政策則是採「政經分離」手段。. 歐巴馬政府時常將美日同盟定義成亞太地區的安全基石(cornerstone),美韓 同盟則定義成關鍵(linchpin),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安全部署正是依賴著日韓境內的 前進基地。在美軍人員部署方面,美國太平洋司令部(PACOM)的責任區內約有 32 萬 5,000 名軍文職人員,日本約有 4 萬名、南韓有 2 萬 8,500 名(朝鮮半島若爆 發戰爭,美軍可增援 69 萬名士兵)、夏威夷有 4 萬名、關島 5,000 名,剩下的人 員大部分都待在美國本土,而且從 2010 年至 2013 會計年度來看,美國太平洋司 令部海外軍事費用主要挹注於日韓兩國。 10. 自亞太再平衡戰略推行以來,可以發現美國正在擴大雙邊的同盟關係,試圖. 8. 2011 年 8 月,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預算控制法》 ,在 2013 年起實施自動減支方案,美國未 來十年將自動削減 1.2 兆美元預算開支,其中又以國防預算衝擊最大;然而,由於美國民主與 共和兩黨在預算分配上始終未能達成共識,因此軍事安全的影響甚鉅。從美國 2014 年《四年 期國防總檢》大篇幅討論預算減支就能了解美軍對此作為的擔憂。請參見,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2014. 9 曾復生,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發展前景研析〉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 年 8 月 29 日, <http://www.npf.org.tw/2/12643>。 10 David J. Berteau and Michael J. Green, “U.S. Force Posture Strategy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n Independent Assessment,”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August 2012, pp. 48-50. 3.

(11) 建構三邊的聯盟策略。例如有南北雙錨之稱的日本與澳洲,美國正試圖以它們為 基礎,在北面欲建構出美日韓三角聯盟,在南面建構出美日澳印的多邊關係,甚 至是美日澳安全關係也漸具雛型。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格局是以東北亞為基礎,逐 漸向南延伸擴大,日韓是美國重要的前進基地,美國重要的軍事基地與資產也都 在此處,諸如日本的橫須賀為美軍第七艦隊的母港所在地,F35 戰機的亞太維修 基地將設在日本,美國仍掌握著南韓的戰時指揮權。因此,日韓的安全政策牽動 著東北亞的整體結構。. 美日韓三角同盟格局將影響東北亞安全結構,甚至也會界定出兩組關係陣營 的對峙,諸如美日對「中」俄、美日韓對「中」俄朝等。美日韓的安全政策是由 美日、美韓同盟所組成,且受到美國這個共同分母(common denominator)影響。 因此不管在處理北韓核問題所要付出的紅利,甚至是支持制裁,日韓都是不可或 缺。美國亞太再平衡除了需要日本這個堅實的盟友外,對「中」的「戰略再保證」 , 也不能沒有南韓這位「公正的中間人」(honest broker)。因此,美國再平衡戰略 也必須面對管理美國同盟關係的長期挑戰,特別是與日韓的關係。. 二、研究目的. 美國的鷹凌亞太造成了亞太地區安全結構的改變,並劍指中共而來,即使美 方一再強調這個政策並非針對中共而來,但這個政策過度軍事化的觀感,以及美 國的諸般作為,諸如前進駐軍(forward presence)、偵察行動、強化區域內盟邦關 係等,都被「中」方視為是新圍堵戰略。因此,美「中」的安全博弈與各自立場 影響著日韓的安全政策取向,日韓兩國都試圖在兩大強權下,選擇對自身最有利 的位置。. 美日、美韓同盟在冷戰期間的主要目的是嚇阻蘇聯,而這兩個同盟也存在著 不對稱性,主從地位顯著,但自冷戰結束後,由於蘇聯因素的消失,美日、美韓 4.

(12) 同盟也歷經不斷調適與演進。自歐巴馬上任後,美國宣布重返亞太,無疑提供日 韓兩國一個戰略機遇,因為日韓可藉此得到美國的安全保障,從而擴展自身的外 交戰略。隨著中共重返國際舞臺,企圖掌握發言權,以及強勢作為都可以看出, 中共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而北韓從未放棄發展彈道飛彈與核武,對內採取「先 軍政治」,對外則仍採取「戰爭邊緣」策略,都使得美日韓的安全關係受到相當 程度的影響。. 本論文主要探討歐巴馬政府的再平衡戰略如何經營東北亞的日韓兩國,並形 成何種影響,並在結論部分概述川普上任初期的情勢分析。本論文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美國重返亞太後,其東北亞戰略中的中共因素、日韓地位與作用為何?. 二、迄今已六十餘年的美日、美韓同盟在亞太再平衡戰略推行下,是否開始產生 交集?美日韓三邊關係的不穩定因素為何?. 三、美日韓未來安全關係展望?. 第二節 文獻回顧 唯有先理解美日、美韓同盟及日韓關係,才能擁有全般的美日韓安全互動格 局。本章節以美日、美韓同盟及日韓關係文獻來進行回顧,解釋聯盟的成因、制 衡及不同結構現象,在中文語意上本論文將同盟、聯盟、結盟交互使用,而這三 者之間並無語意上的差別,係屬於安全層面。於此同時,藉由歷史敘事脈絡凸顯 出美日韓三邊的「鐘擺效應」,意即美日、美韓安全同盟從強化到漂流,或是從 漂流又擺盪回強化的現象。. 一、歷史中的同盟因素. 5.

(13) (一)美日、美韓同盟源自於安全因素。這兩個同盟是冷戰時期(1947-1991 年) 美蘇兩極體制對抗下的產物,當時美國之目的是避免「中」蘇共產勢力在亞洲擴 張,保持前進駐軍能力,以確保美國在東北亞的影響力。在冷戰期間,韓戰 (1950-1953 年)爆發是美國建構東北亞聯盟的主因,而透過聯盟實施嚇阻也在韓 戰後開始運用於東北亞地區;然而,當時美國與日韓安全條約的簽訂有一但書, 假使日韓採取改變國家地位的進攻性軍事行動,則彼此間所簽訂的安全條約宣告 無效。當時美國與日韓的聯盟主要是對抗共產主義擴張,其次是建構一個地區安 全架構,抵抗外部威脅,同時也制約盟國的對外政策。 11. 韓戰爆發和美國兵力介入之後,東北亞圍繞美蘇冷戰而形成了蘇「中」朝與 美日韓同盟的全面對抗,美蘇冷戰從歐洲和中東地區擴戰到東亞,並激化為大規 模熱戰,而美「中」成了死敵,朝鮮半島的南北分裂局面底定,美日、蘇「中」、 朝鮮南北雙方的關係完全形成。從此以後,美國以遏制共產主義赤化為主軸。1954 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提出「多米諾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觀點,說明中 南半島淪為共產勢力的後果,其後美國也派遣部隊參與越戰(1955-1975 年)。不 過美國也在韓戰與越戰這兩場冷戰時期最大規模戰爭中遭受挫敗,陷入了全球戰 略被動態勢,當時美國在遠東的政策深受這兩場戰爭影響。 12. (二)地緣安全戰略。日韓的地理位置是美國與之結盟的現實考量,日本位於 北太平洋的貿易通道,日本海、東海及黃海的出海口,在戰時可成為向亞洲大陸 和蘇聯投射兵力的前哨站或是前進指揮所。朝鮮半島位處於海權與陸權之間,屬 於權力出口,其跳板特性成為陸權國向東防禦的盾牌,也是海權國西進的第一塊 陸地,而防衛南韓成為美國抵抗朝鮮與蘇聯的第一道防線。13 美國重返亞太後, 不斷與盟邦建立防範中共的圍堵戰略,其中日韓是美國制衡中共重要的灘頭堡,. 11 12 13. 王帆, 《美國的亞太聯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年),頁 3-6。 鄭保國,《美國霸權探析》(臺北:秀威資訊,2009 年 11 月),頁 151-152。 石源華、汪偉民,〈美日、美韓同盟比較研究〉, 《國際觀察》,2006 年,第 1 期,頁 61-62。 6.

(14) 唯有強化美日、美韓同盟,對「中」的圍堵戰略才能事半功倍。美國利用黃海、 東海問題將日韓問題的矛頭指向中共,一再重提中共的強勢作為(assertiveness), 以及利用朝鮮半島與南海議題,拉攏東北亞與東南亞的盟邦,以鞏固其霸權地 位。 14. (三)美日、美韓同盟受制於拋棄與牽連。史奈德(Glenn Synder)同盟理論中「拋 棄」與「牽連」的同盟困境,出現於這兩個同盟的歷史中。史奈德指出,任何結 盟國家皆無可避免須在拋棄與牽連之間進行權衡,與盟國漸行漸遠,關係就產生 漂流,此時受拋棄的風險就會出現,但是與盟國關係緊密,卻又會捲入不希望或 是不必然的衝突之中。而影響聯盟關係的因素不僅存在於盟友之中,也存在於聯 盟所針對的對手當中。 15 在美日韓三角關係的架構中,美日、美韓同盟向來是 強有力的雙邊,但是美日、美韓同盟也受制於拋棄與牽連之間。. 在朴槿惠政府的韓美同盟也面臨到被拋棄感,原因在於朴槿惠就任初期,面 臨美國對北韓去核化立場模糊,美國財政預算緊縮,美國跳過南韓直接與北韓協 商,美國與中共共管北韓問題,跳過南韓。 16 日本為了因應中共崛起,無法強 化日「中」關係以平衡美日關係,但面對多變的東亞局勢,日美同盟雖仍是日本 外交、安保的基礎,但是「亞洲外交」卻是確保日本確保自身在東亞地位的重要 途徑,以避免日本在同盟關係中出現遭拋棄的窘境,而也有愈來愈多的美國人認 為相較於日本,中共對美國更為重要。 17. (四)美日、美韓同盟定位的轉變。大陸學者張景全教授認為,傳統上美日同. 14. 15. 16. 17. 黃鳳志、劉勃然, 〈美韓同盟強化與中國的戰略應對〉 , 《國際論壇》 ,第 15 卷,第 2 期,2013 年 3 月,頁 32。 Glenn H. Sy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Allianc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Vol. 36, No. 4, July 1984, pp. 461-495. 許喬虹,《朴槿惠時期之韓美同盟研究:2013-2016》(臺北:政大外交系碩士論文,2016 年) 頁 146-147。 何思慎, 〈日本民主黨政權的中國政策(2009-2011 年)〉 , 《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 13 卷,第 1 期, 2012 年 1 月,頁 19。 7.

(15) 盟存在著遏制「中」日的雙重功能,但是隨著美國重返亞太後,美國更加積極鼓 勵日本發揮作用,因此美日同盟從「雙重遏制」轉向「單一遏制」功能,也就是 僅針對中國大陸。美國也正在積極推動日本發揮作用,謀求「同盟+X」模式, 鑒於亞太地區並無法和北約一樣成立集體防衛體系,所以此一模式的擴展,有助 於強化美國盟邦的力量。 18 日本從以往國家角色常被譏為「經濟巨人、政治侏 儒」 ,以及搭美國的免費安全便車(free-rider),不過此一現象已然改觀,英國華威 大學(Warwick University)休斯(Christopher Hughes)教授指出,冷戰後日本國防決 策結構與政策改變,是為了因應美國的戰略調整,日本除了深化美日同盟外,並 不斷強化軍事力量,並成為美國可靠盟友,美日兩國正逐漸形成「雙聯霸權」 (Bigemony)。19 而我國學者郭育仁副教授也從日本五期《防衛計畫大綱》戰略走 向分析,得出與休斯教授一樣的結論,美日雙聯霸權正逐漸成形。 20. 大陸學者王傳劍表示,由於安全環境變遷,美韓同盟正由冷戰的「雙重遏制」 (遏制北韓、共產主義),向冷戰後的「雙重規制」(規制北韓、朝鮮半島周邊大國) 轉變。 21 在國家角色概念上,南韓在盧泰愚政府就已定位在中等國家(middle power),隨著東北亞的安全環境演進之下,國家角色也從盧武鉉的「東北亞平衡 者」轉變成李明博的「全球韓國」。美韓同盟從冷戰前呈現「美主韓從」時期, 乃至冷戰後期,南韓整體意識逐步強化,美國主導性下降的「雙邊互助」時期, 再到冷戰結束後,南韓逐步提倡自主國防,以及美韓同盟以合作為主軸的「對等 夥伴」時期。 22 隨著整體安全形勢變化,這種不對稱性,將有所弱化,南韓在 自主國防和獨立外交政策下,開始突破唯美是從的束縛,諸如南韓於 1994 年收 回了平時作戰指揮權,2002 年韓美對《駐韓美軍地位協定》進行修訂,南韓對. 18 19. 20. 21 22. 張景全,〈日美同盟與美國重返亞洲戰略〉 ,《國際問題研究》,2012 年,第 5 期,頁 51。 Christopher W. Hughes, Japan’s Re-emergence as a “Normal” Military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pp.60-66 & pp.139-147. 郭育仁, 〈日本五期防衛計畫大綱戰略走向分析:雙聯霸權的逐漸成形〉 , 《戰略與評估》 ,第 5 卷,第 1 期,2014 年 4 月,頁 41-60。 王傳劍, 《雙重規制:冷戰後美國的朝鮮半島政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頁 20-25。 宋瑩瑩,〈美韓同盟關係的演變和前景〉, 《當代世界》,2010 年第 7 期,頁 50。 8.

(16) 駐韓美軍犯罪擁有調查權、聽證權及傳喚權,至於在經濟上則是在 2013 年簽訂 了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 23. (五)日韓關係的疏離。二戰結束後,美國與日韓分別簽訂了雙邊的軍事同盟 條約,但是日韓關係由於歷史殖民、領土爭端及國家認同等問題,始終無法有突 破性進展,而美國每每基於利益考量,常扮演中介者角色,搓合日韓之間的關係, 希冀藉此減少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負擔,當時美日韓的安全三角聯盟形成一種短邊 的關係。車維德(Victor Cha)曾在分析美日韓三角關係時,提出「準同盟」 (quasi-alliance)的概念,其將冷戰以來日韓關係稱之為準同盟關係,也就是兩國 之間互不結盟,卻同時與另一國家結盟的關係。 24 在長期觀察日韓關係及與相 關專家學者對話後,格羅瑟曼(Brad Glosserman)和史奈德(Scott Snyder)在《日韓 認同衝突》(The Japan-South Korea Identity Clash)乙書提出,威脅或是同盟取向的 評估條件,對日韓而言,仍無法解決雙邊心理與情感的隔閡,這也反應在公眾輿 論,甚至是民意調查認知上。 25 儘管如此,美國亞太再平衡仍然希冀建構美日 韓的三邊安全關係,這也意味著美國會扮演中介者的橋樑,而觀察重點就是橫亙 日韓間的難解問題是否逐步達成和解?安全層面的合作是否更進一步?這些都 是可以預判美日韓未來形成安全三角聯盟的成因。. 二、美國因應中共戰略辯論. 對於中共的強勢作為與美國重返亞太的進程不謀而合,吾人該如何理解呢? 某些西方學者宣稱自 2008 年以後,中共的行為開始變為強勢(assertiveness),尤 其是在海洋領域的擴張。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史文(Michael. 23 24. 25. 韓進軍,〈淺析韓美同盟的非對稱性〉 ,《國際研究參考》 ,2014 年,第 4 期,頁 19。 Victor D. Cha, Alignment Despite Antagonism: The United States-Korea-Japan Security Triangl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36. Brad Glosserman and Scott Snyder, The Japan-South Korea Identity Clash: East Asian Security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94-95. 9.

(17) Swaine)和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教授弗拉維爾(M. Taylor Fravel)將中共強勢作為 定義成中共官方或政府的行為與論述,顯然威脅到美國及盟邦利益,或是挑戰中 共周邊海上亞洲國家的現狀,因此破壞亞洲穩定並引起美國及其他亞洲領導人的 擔憂。 26. 尤有甚者,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認為在 2010 年 所發生的七項事件,諸如 2009 年 12 月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2010 年 1 月 美對臺軍售、2010 年 2 月達賴喇嘛出訪美國、2010 年 3 月視南海為核心利益、 2010 年 7 月中共因應美國在黃海部署航艦、2010 年 9 月釣魚臺事件、2010 年 12 月中共因應北韓砲擊延平島事件,這些事件往往可視為是中共外交政策的「新強 勢作為」 ,實際上只不過是延續先前的強勢作為而已。 27 持平而論,美國認為中 共崛起後的強勢作為對美國造成威脅,而中共可以強大,但不能大過於美國,進 而影響其國家利益,而中共必須遵守由美國主導所制定的遊戲規則。. 不過持反面立場的葉必揚(Björn Jerdén)認為,中共新強勢作為僅存在於社會 事實,而其中分界是多數人能了解的一個特定論述,並不是如同這個論述外表所 述一個客觀存在的真實現象。其認為自 2009 年以來所提出的中共強勢論述是錯 誤的,反而是美國再平衡戰略引起中共的反應。 28 換句話說,中共利用強勢作 為是要對美國進行制衡,更是出於保護自身安全的心態。畢竟,中共外交觀仍存 在著百年國恥的歷史教訓,因此不得不做出相對應的作為。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教授邱坤玄表示,面對美國以亞太為優先的外交政策,中共當然有所警覺,中共 認為美國藉著 2010 年亞太地區發生的衝突事件,強化與盟邦的關係,又發展新. 26. 27. 28. Michael Swaine and M. Taylor Fravel, “China’s Assertive Behavior, Part Two: The Maritime Periphery,”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Issue35, September 21, 2011, <http://www.hoover.org/sites/default/files/uploads/documents/CLM35MS.pdf>. Alastair Iain Johnston, “How New and Assertive Is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37, No. 4, Spring 2013, pp.7-48. Björn Jerdén, “The Assertive China Narrative: Why It Is Wrong and How So Many Still Bought into It,”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4, pp. 47-88. 10.

(18) 的夥伴,因此中國大陸被迫必須做出回應,絕非外界所稱的強勢作為。 29. 美國對「中」的戰略因應也可歸納成下列幾種模式:. 第一、制衡。最著名的學者莫過於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述,中共 不可能和平崛起,其觀點可見諸於 2014 年再版《大國政治悲劇》乙書中的第十 章〈中共是否能和平崛起?〉,但在結論時作者也希望歷史證明自己錯了。以攻 勢現實主義觀點而言,只要中共經濟持續成長,其一定會效仿美國統治西半球的 模式,圖謀統治亞洲,美國則要全力阻止中共成為地區霸主,而地區盟邦大都會 幫美國,於是安全競賽會愈來愈激烈,戰爭將難以避免。美國最佳策略就是圍堵, 聯合亞太盟邦,共組抗「中」聯盟。不過圍堵並不代表美國不能和中共建立經濟 關係,也可以在許多領域進行合作,本質上仍是競爭性的。美國要扮演離岸制衡 者,讓盟邦付更大責任與分擔,除非情勢超出預判,這時美國就必須上岸了。30. 2015 年 3 月,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發表題為「修訂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 (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的特別報告,內容指出,中共從現在 到往後十年都是美國的競爭者。從冷戰結束後,美國犯了一個戰略錯誤,也就是 一個基於自由規範與機制的新世界秩序是可行的,中共會加入這個秩序並從中獲 利,並接受美國的領導地位,所以美國對中共經濟與軍事實力崛起失去警覺,現 在導致美國地位受到威脅,對美國利益構成挑戰。美「中」競爭加劇將形成新常 態。因此,美國新的大戰略就是制衡中共崛起,而不是繼續幫助其上升,而對「中」 因應之道就是要區分成繼續合作、削減及終止等三種面向進行。 31. 29. 30. 31. 邱坤玄,〈兩岸關係與東亞形勢〉,第 3 卷,第 11 期,《亞太和平月刊》,2011 年 11 月 11 日, <http://www.faps.org.tw:8081/Pages/FocusManage/FocusDetail.aspx?id=230&ArticleTag=1>。 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著,王義桅等譯, 《大國政治的悲劇(2014 新版)》(臺北:麥田, 2014 年 7 月),頁 429、451-452、474。 Robert D. Blackwill and Ashley J. Tellis, 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 U.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March 2015, <http://www.cfr.org/china/revising-us-grand-strateg y-toward-china/p36371>。 11.

(19) 第二、戰略再保證。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與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 合著《中美新型戰略關係》(Strategic Reassurance and Resolve)乙書主張「戰略再 保證」 ,意即找出一方可以採納的具體措施,以消弭另一方對於戰略意圖的憂慮, 其根源是雷根總統時代曾提出的忠告,信任但要求證。兩位作者認為競爭是美 「中」關係不可避免的一環,該書旨在約束此種競爭、管控分歧,並加強雙邊合 作。而戰略再保證可透過自我約束、強化、透明化及適應力等四項作為達成。32. 第三、臨界點。名列美國知華派榜首的藍普頓(David Lampton),在 2015 年 5 月卡特中心舉行的世界中國學論壇上表示,自從 2010 年左右開始,美「中」 情況發生劇烈變化,雙方正在逼近「臨界點」(tipping point)。其表示美「中」並 非走向斷涯,而是要警告執政當局須審慎經營雙邊關係,雙方在經濟上能合作, 在 安 全上 也 因該 如此。 33 而 這 種合 作 方式應 該 是 「 互 惠交 往」 (reciprocal engagement)。 34. 第四、艱難面對中共崛起。前美國亞太事務副助理國務卿、普林斯頓大學政 治學教授柯慶生在《中國挑戰》(The China Challenge)乙書認為,中共崛起對美 國的挑戰主要是讓美國處於一種十分艱難的處境。由於中共經濟和軍事實力快速 提升,現階段雖然還趕不上美國,但是對於美國的亞太盟國已經形成了優勢地 位。美國的困境在於,一方面要堅決捍衛自身和盟國的利益,但是同時又不能被 盟國拖入與中共的正面衝突之中。一方面要對盟國表示出自己毫不動搖的承諾, 同時也要讓中共相信美國絕對無意進行遏制。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任務,但是作 者對未來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美「中」之戰有可能發生,但並非不可避免。要 32. 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著,蔡曉卉譯, 《中美新型戰略關係: 走向戰爭還是走向合作?》(臺北:如果,2015 年 8 月),頁 14、16、23。 33 〈藍普頓語中評:美中關係不是在墜崖〉, 《中國評論新聞網》,2015 年 9 月 19 日, <http://hk.crntt.com/doc/1039/3/5/6/103935611.html?coluid=93&kindid=7950&docid=103935611& mdate=0919000840>。 34 David Lampton, “China: Challenger or Challenged?,”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9 No. 3, Fall 2016, p. 116. 蘭普頓於文末註釋中說明此概念是源自沈大偉在 2016 年 3 月美「中」經濟安全 審查委員會證詞中所提出。 12.

(20) 想避免與中共的衝突,美國必須要在亞洲保持強大駐留,同時積極運用外交作為 讓中共安心。 35. 不管美國對「中」的戰略因應為何,都跳脫不出即使是現實主義者,也有樂 觀面對美「中」關係的時候,而即使是自由國際主義者,也有悲觀看待美「中」 關係的時候。不過現階段雙方都是以管控分歧、事先防範為原則。美「中」如果 不能在信任問題上取得共識,歷史上「修昔底德陷阱」 、 「權力轉移」悲劇的相關 言論仍舊會甚囂塵上。. 美「中」關係擺盪於衝突—競爭—合作—一致的光譜之中,當前美「中」關 係位於光譜的中央,處於競爭與合作之間。老生常談的是雙方關係好不到哪去, 也壞不到哪去,只要沒有根本性的利益衝突,這兩大國的複雜關係就會繼續糾纏 下去。 36 自美國重返亞太後,專家學者咸認美「中」關係可詮釋為「競合」或 是「鬥而不破」,而且雙方領導人都知道「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在安全層面上,如果彼此關係偏向競爭一方,那麼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安全 困境,也會反應在彼此競相發展武器裝備。然而,當雙邊安全情勢愈演愈烈時, 就會出現美「中」即將開戰的聲浪,例如美國智庫蘭德(RAND)2016 年公布「與 中國開戰,不可思議之議」報告,其中說明爆發戰爭的各種場景,戰爭強烈的程 度決定於雙方領導人,美「中」一旦開戰,將是災難性損失,勝負難明,而中共 損失更大。不過當出現此類報告時,吾人應觀察其背後意涵,也就是報告闡明後 果之目的意在奉勸雙方克制,避免戰爭。 37. 35. 36. 37. 初曉, 〈中國挑戰一書書評:艱難面對中國挑戰〉 ,《美國之音》 ,2016 年 11 月 25 日, <http://www.voachinese.com/a/book-review-the-china-challange-20161124/3610500.html>。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主編,丁超等譯, 《糾纏的大國:中美關係的未來》(北京:新華出 版社,2015 年 1 月)頁 18-19。 David C. Gompert, Astrid Cevallos, and Cristina L. Garafola, “War with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 RAND, 2016, <file:///C:/Users/Hans/Downloads/RAND_RR1140.pdf>; 〈美智庫 熱炒戰爭,美中遲早開戰?〉 ,《聯合新聞網》 ,2016 年 8 月 6 日,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877607>。 13.

(21) 三、小結. 多數的專家學者咸認國家戰略規劃是基於現實主義。鑒此,本論文將採現實 主義的觀點,在亞太再平衡背景下,針對美日韓的安全互動進行探討,因為這三 個國家的互動也將界定出東北亞安全結構,而中共與北韓堪稱是重要變數。美國 戰略東移後,一些專家學者也提出不管是在權力、安全還是經濟上,美國再平衡 政策已然造成亞太地區結構的改變。 38 因此,美國亟欲在東北亞打造的三角聯 盟進程如何?美日、美韓同盟的平行歷史軌跡是否發生變化?美日韓變化的不穩 定因素為何?這將是一個需要理解的議題,因此確有必要進行系統性地分析。.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現實主義的研究途徑. 本論文研究途徑採國際層次的分析途徑,以國際體系內國家互動來探討美日 韓的安全關係,採現實主義的觀點來分析美日韓安全互動,這三個國家之間最重 要的安全架構就是同盟模式。. 聯盟戰略是指國家透過參加某種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或協定,與其他國家或 國家集團建立起某種形式的戰略盟友關係,以便確保相互安全,實現自身戰略目 標,從而維護和增進國家根本 利益。從現實主義觀點而言,聯盟的成因可區分為 「權力平衡」 、 「威脅平衡」及「利益平衡」 。在權力平衡上,摩根. (Hans Morgenthau) 索. 指出,國際關係是國家間的權力之爭,本質上就是權力政治。若干國家追逐權力, 各自試圖維護現狀或推翻現狀,必然導致所謂權力平衡的態勢和旨在維持這種態. 38. 謝奕旭, 〈美國亞太再平衡對區域權力結構之衝擊與影響〉 , 《戰略與評估》 ,第 5 卷,第 3 期, 2014 年秋,頁 1-24。李瓊莉, 〈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 ,《全球政治評論》 ,第 39 期,2012 年 7 月,頁 87-103。 14.

(22) 勢的政策。而為了達到權力平衡的境界,摩根索提出幾項原則:分而治之、補償、 軍備、 聯盟,以及均衡的持有者,其中又以聯盟最為重要。當國家為了追求權力, 但本身的力量並不足以實現其目標時,便會考慮與其他國家聯盟合作。 39. 在威脅平衡上,瓦特(Stephen Walt)認為國家籌組聯盟是為了制衡威脅,而非 制衡權力,權力雖然是構成威脅的基本要素,但是整體而言,至少可包含實力、 距離毗鄰性、攻勢能力、攻勢意圖和外交政策等。以美國為例,瓦特認為美國即 使是在單極獨大的時代,由於受兩大洋的地理環境所限,更無侵略他國野心,因 此不構成他國安全威脅,所以就不會產生制衡的行為。 40. 在利益平衡上,施韋 勒(Randall Schweller)認為制衡強者往往需要付出很大成 本,而追隨強者則可以從中謀利,所以與強者結盟會比制衡強者的形式更常見。 施韋勒認為對成本與收益平衡的考量,將取代對權力和威脅平衡的考量,塑造了 國家聯盟的方式,畢竟權力和威脅都只是在某方面影響國家安全利益,但是國家 有可能追求更多的利益目標,當具有共同利益時,結盟於焉產生。冷戰結束後, 美國成為單一強權,卻未受到中共與俄羅斯制衡,原因在於受到國內政治四個變 數之影響:菁英共識、政府或是政權脆弱性、社會凝聚力、菁英凝聚力。 41 此外,新古典現實主義運用軍事技術上「攻守平衡」與「攻守區分」,可強 化本論文在安全結構上的解釋力。新古典現實主義運用軍事技術上「攻守平衡」 與「攻守可區分性」來強化結構因素的解釋力。當攻勢武力佔優勢時,武器管制 是重要政策工具,反之,在守勢武力佔優勢時,武器管制的重要性就會降低。再 者,當軍事技術與裝備可區分是攻擊或是防禦型的時候,便容易判定他國的企圖 與意志,因此安全困境可能性就會降低,國際合作也較為可能,反之,當不可區 39. 40. 41. 陳麒安, 〈聯盟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 , 《國際關係學報》 ,第 26 期,2008 年 7 月,頁 136-137。 鄭端耀, 〈搶救權力平衡理論〉 ,收錄於包宗和主編, 《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2011 年 1 月),頁 75-76 宋偉, 〈聯盟的起源:理性主義研究新進展〉 , 《國際安全研究》 ,2013 年,第 6 期,頁 9、12。 15.

(23) 分時,合作變成不可能,就會陷入安全困境。 42. 二、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與比較外交政策. 文獻分析法是指有系統回顧或評估文獻資料(紙本或電子)的一個過程。如同 其他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一樣,為了能擷取意義、獲得理解,以及發展 出實證性知識,所以文獻分析需要檢視並詮釋資料。文獻中所含的內容應該被忠 實呈現,不能成為研究者的變相解讀。文獻分析法可以是論文中的研究方法之 一,在此一過程中,研究者將需要找尋、挑選、評估,以及統合文獻中的資料。 研究者透過節錄、引用,或採取整段引用方式,將其組織、分類、甚至成為案例 研究,最後轉化成為自身研究的內容。 43 本論文主要是從政府官方文件、官方 論述、專書、學術期刊、研究報告,以及各智庫網站文章等收集相關資料文獻。 使用的搜尋工具為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華藝線上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 庫(CNKI)、Google Scholar、學術期刊回溯全文資料庫(JSTOR)、社會科學引文索 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比較外交政策可區分成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是指跨國外交政策行 為之比較,意即將某一特定時期內兩個國家或多個國家的外交政策行為進行比 較。縱向比較則是指同一國家,在不同時期外交政策行為之比較。比較分析能將 外交政策現象描述的更周延、甚至勾勒出完整的全貌,讓研究者了解彼此間的異 同。 44 而本論文在第五章對日韓安全政策進行比較,以獲取更完整的美日韓安 全互動關係。. 42. 43. 44. 廖舜右、曹雄源, 〈現實主義〉 ,收錄於張亞中主編, 《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新北市:揚智 文化,2007 年 11 月),頁 50-51。 Glenn A. Bowen, “Document Analysis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Vol. 9, No. 2, 2009, pp. 27-28. 劉德海, 〈領導人的國家安全政策:臺灣陳水扁總統的大陸政策與南韓盧武鉉總統北韓政策中 的安全因素〉,收錄於,彭慧鶯主編, 《蕃薯與泡菜:亞洲雙龍臺韓經驗比較》(臺北:亞太文 化基金會,2008 年 12 月),頁 108。 16.

(2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論文的時間範圍為 2009 年至 2017 年,主要是以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八年任 期為主軸,並以此時間脈絡來檢視日韓兩國的安全政策。不過在結論的未來展望 部分將概述川普政府執政初期。地點以東北亞為主,涉及的國家有美國、日本、 南北韓、中共及俄羅斯。美日韓的安全互動是主要焦點,探討傳統安全領域,涵 蓋外交安全、軍事安全及國家安全議題,至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則不在本論文的探 討範圍。. 在限制因素上,由於筆者未能通曉日文及韓文,故在研究文獻上以中文及英 文為主,中文部分也包含日語或是韓語的專書譯著。由於大眾傳播的普及化,某 些日本及韓國的新聞媒體都能以中文或英文方式報導,甚至是一些日韓專家學者 及智庫也都以英文來撰寫專文或評論。因此,可降低語文因素對本論文蒐整資料 的影響。再者,攸關安全議題的資料是擷取自公開出版品資料,並從公開來源情 資擷取相關軍事或安全專家的觀點,並未進行個人訪談。.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本論文研究架構採現實主義觀點,在東北亞的安全結構中,國家是最主要的 行為者之一,國家間的安全互動不良也將造成彼此陣營的對峙。而在探討美日韓 的安全互動時,以現實主義的威脅與利益因素為主要寫作脈絡,另外,中共與北 韓這兩個變數也將影響美日韓的安全互動。同時新古典現實主義在軍事技術上 「攻守平衡」與「攻守區分」也能強化本論文在結構因素的解釋力。. 本論文共區分為六章:第一章闡述研究動機及目的,並對美日、美韓、日韓 的安全互動進行文獻回顧,從中歸結出可行的研究方向。第二章檢視美國亞太再 平衡下中共的反應、美對朝政策中的中共因素,以及日韓對再平衡的反應。第三、 17.

(25) 四章分別對日韓的安全政策進行剖析。第五章說明美國再平衡的同盟策略就是促 成軸輻同盟間,彼此進行結盟,進而形成三邊或是多邊安全網,而美日韓迄今仍 未能形成三角同盟有其原因所在,了解原因才能了解國家安全政策規劃的考量與 走向。第六章為結論,總結美日韓的安全互動,說明「後亞太再平衡」的川普時 代,影響美日韓安全關係的變數,以及提出筆者對東北亞安全的戰略思考。. 18.

(26) 第貳章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建構 美國再平衡採取多邊主義,結合軟硬實力之運用,旨在建構霸權的領導秩 序。中共軍事現代化與北韓威脅是美國在東北亞面對的首要安全挑戰,所以日韓 對再平衡的反應,攸關美國在東北亞的安全布局。. 第一節 再平衡戰略緣起與影響 亞太再平衡戰略可說是過往政策的延續,所以歐巴馬政府才能收成許多外交 成果。由於歐巴馬政府體認到亞太地區經濟蓬勃發展與戰略地位重要,攸關美國 國家利益及全球領導地位,因此戰略東移就成為最佳選項。然而,亞太再平衡必 須面對諸多挑戰:美國面臨財政困境、安全環境改變、美國國力下降及中共崛起 等。亞太再平衡戰略是結合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運用,區分外交、經濟與軍事三大 主軸,在地域上包含印─亞─太(Indo-Asia-Pacific)地區,著重於掌控東海與南海 的海上公域權。. 一、柯林頓與小布希政府政策之延續. 在柯林頓與小布希政府執政期間,美國仍然要面對索馬利亞、波士尼亞、科 索沃、伊拉克,以及蓋達組織的威脅。柯林頓政府在 1993 年提出「新太平洋共 同體」倡議,當時即認為亞太經濟合作(APEC)及東協區域論壇(ARF)是外交政策 的重要輔助工具。在 1995 年柯林頓宣布與越南關係正常化,接著 2000 年與 2006 年柯林頓、小布希先後訪問越南,一直到歐巴馬時取消對越南長達半世紀的武器 禁運。柯林頓政府對「中」政策是交往與嚇阻並行,同時也促使中共在 2001 年. 19.

(27)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1. 小布希政府在 2003 年與新加坡、2004 年與澳洲、2007 年與南韓簽訂自由貿 易,並將美國帶進多邊自由貿易的協商領域,2008 年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也 在此脈絡下因運而生。在重大突破上,2005 年美印簽訂《防衛合作十年框架協 定》 ,與印度達成戰略和解,接著在 2015 年又續簽新的協定,進一步強化軍事合 作基礎。小布希政府將中共視為「戰略競爭者」 ,雙方關係在 2001 年美「中」南 海撞機事件降到谷底,不過在 911 事件發生後,美國進行全球反恐作戰,亟需各 個國家支持,卻反過來鼓勵中共扮演「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2. 小布希政府的亞太政策過度著重於反恐面向,因此以「善意忽視政策」處理 與反恐無關的議題,尤其是區域內的經貿事務,諸如時任國務卿的萊斯 (Condoleezza Rice)曾兩度缺席東協會議與東協區域論壇。小布希任內並未加入在 2005 年成立的東亞高峰會(EAS),也未派駐常駐東協之外交代表,所以呈現出小 布希總統在外交政策上並未以亞洲為重心。由於小布希任內挹注大量資源與軍費 至阿富汗及伊拉克戰場,當時聯邦政府財政赤字每年增加數額達到國內生產毛額 (GDP)的 1%,且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預估,此一赤字狀況還會持續到 2020 年。3 這也造成後來 2011 年《預算控制法》強制執行國防預算「自動減支」 (sequestration)的結果。. 鑑於小布希政府的前車之鑑,歐巴馬上任後,便著手規劃要結束中東戰事, 使美國有餘裕能重新調整全球戰略重心。然而,一開始的規劃是採時任國防部長 蓋茲(Robert Gates)的建議,盡速從阿富汗盡速撤軍的最佳方案,就是增兵打擊塔 利班武裝力量,因此便向中東地區增加三萬名美軍部隊。不過增兵後阿富汗戰事 1. Robert G. Sutter, et al. “Balancing acts: The U.S. Rebalance and Asia-Pacific Stability,” Ellio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August, 2013, p. 5.. 2. Ibid, p. 6. 馬振坤,〈美國再平衡政策之戰略意涵〉,收錄於包宗和主編,《美國再平衡對東亞局勢之影 響》(臺北:遠景基金會,2013 年),頁 2-3。. 3. 20.

(28) 進行並不順利,美軍傷亡快速增加,塔利班組織仍然頑強抵抗,歐巴馬開始認為 這場戰爭難以收拾,因此開始轉向退場的政策,並將防務責任移交給阿富汗政 府。4 另外的因素還加上國內民主黨的反對聲浪與民意的疑慮,不滿這場耗資十 年、所費不貲的軍事行動。在中東的兩場戰爭下,美國財政緊縮,所以為了維持 美國的領導地位,美國的國防戰略勢須進行調整。. 歐巴馬政府上任後的變與不變。變的是,改變了小布希主義的外交政策與立 場,從單邊主義走向多邊主義;不變的是,延續前人的亞太基礎並加以深化,延 續著理想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雙重戰略,將美國勢力帶回亞太地區,透過東北 亞與東南亞的應用,試圖來制衡中共。國家戰略採取的是「戰略忍耐與持續性」 (strategic patience and persistence)原則,並與亞太盟邦改善外交與安全關係,避免 捲入戰爭而付出更大代價,這些作為都可見諸於美國打擊伊斯蘭國、敘利亞內 戰、中東暴動、烏克蘭事件,以及管控中共在東海與南海的行為。其外交手段也 包含軟實力及巧實力的運用,以達成區域安全穩定的戰略目標。5 此外,亞太再 平衡的字眼也整合至許多戰略文件之中,諸如國家安全戰略、國家軍事戰略、亞 太地區海上軍事戰略。.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在歐巴馬的第一任與第二任期中有明顯不同,在第一任 期中,時任國務卿希拉蕊選擇亞洲為海外的第一目的地,並廣泛走訪亞洲國家, 而在第二任期中,由於中東地區的動盪與克里米亞危機,時任國務卿的凱瑞(John Kerry)必須比亞洲地區更常走訪那些衝突國家,這也使得亞太再平衡戰略受制於 中東與歐洲事務,自然會影響到盟邦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保證。. 二、亞太地區成為經貿中心 4. 5. 賴岳謙,《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對亞洲權力結構的影響》(臺北:秀威資訊,2014 年 11 月),頁 17-19。 宋鎮照、蔡相偉,《大國戰略:安倍晉三和歐巴馬政府的東南亞區域發展競合》(臺南:成大 出版社,2016 年 6 月),頁 20-21。 21.

(29) 在經濟層面上,亞太地區集中了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幾個新興經濟體,包含第 二和第三經濟體(中國大陸於 2010 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以及印度、 南韓、印尼及越南等。2008 年由於美國的次級房貸問題造成骨牌效應,引發了 全球金融海嘯,美國經濟陷入困境,歐洲亦深陷債務危機,而亞洲卻扮演著全球 濟引擎的角色。美國經濟自 2007 年 12 月開始衰退,歷經 17 個月的衰退期,至 2009 年第三季觸底回升,失業率一度高達 10%,金融危機還加大美國的財政赤 字,美國政府債務加速上升。反觀在亞洲方面,亞洲新興經濟體增長從 2007 年 的 9%僅下降至 2009 年的 5.1%,中國大陸在 2010 至 2012 年經濟維持 8 至 9%的 增長率。此外,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 個成員國貿易額占世界總額的 44%,GDP 佔全球 55%。6. 對美國而言,亞洲是美國最大原料及貨物進口地區,也是美國第二大出口市 場,歐巴馬總統就任時,美對「中」貿易每年產生 2,000 億美元貿易逆差,中國 大陸是美國最大貿易逆差國,還擁有鉅額的美國國債,所以處理美「中」經貿成 為當務之急。美國自然無法自絕於亞太地區的經濟體系,這也是美國國家利益所 在,轉向亞洲就成為必然的選擇。7 中國大陸較美國擁有更佳的勞動力優勢,因 此,美國企業的生產線都設在中國大陸,不過就美國角度而言,「中國製造」只 是在中國大陸境內加工,真正的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美國人手上。. 自中共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過去二十年間的年平均經濟 成長率為 8%,綜合國力增強,一直被視為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而 在 2008 年的金融危機衝擊下, 「華盛頓共識」更顯得搖搖欲墜,凸顯出西方國家 所建構的新自由主義模式無法穩定全球經濟,反觀中共所代表的國家資本主義、 有限度的改革開放、集體式的政府領導,這樣的「北京共識」卻是甚囂塵上,深. 6. 7. 阮宗澤,《權力盛宴的黃昏:美國亞太再平衡與中國對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15 年 10 月), 頁 32。 馬振坤,〈美國再平衡政策之戰略意涵〉,頁 11。 22.

(30) 受發展中國家的注目。. 三、再平衡的戰略布局. 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後就展開亞洲之行,在首站日本時就表示,美國始終都 是一個太平洋國家,亞洲和美國沒有被太平洋阻斷,而是被太平洋聯繫在一起, 更表示其人生歷程有一部分是在亞太地區度過,出生於夏威夷,年少時曾在印尼 生活,妹妹馬雅出生在雅加達,母親在東南亞工作了近十年,自稱為「美國首位 太平洋總統」。在亞洲之行的各站中,皆強調合作與接觸,一改小布希時代單邊 主義的作風,而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金燦榮表示,歐巴馬的外交新 思路為「責任外包」,將原本美國一肩扛的責任,分攤給其他國家。歐巴馬亞洲 之行最令人矚目焦點就是全面擴大美「中」關係。8 歐巴馬政府的首任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任期 2009 至 2013 年)首次 外交出訪就以亞洲為目的地,包含日本、南韓、中國大陸與印尼,打破了歷任美 國國務卿第一次外交出訪皆以歐洲國家或中東地區的慣例。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 邏輯清楚表現以下的論述,希拉蕊 2011 年 10 月在《外交政策》雜誌上〈美國太 平洋世紀〉乙文中指出, 「美國將向亞太地區進行轉軸(pivot),也就是戰略轉移。」 此一戰略的六項主軸:一、強化雙邊安全同盟;二、深化美國與崛起強權的合作 關係,包含中共在內;三、進行區域多邊制度的交往接觸;四、擴展貿易與投資; 五、現代化傳統的東北亞部署駐軍,提升美國在東南亞的存在,並拓展勢力至印 度洋;六、提倡民主與人權。9 2011 年 11 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澳洲的國會演說中表示,「當我們思索美 軍未來時,在未來十年,美國已經開始確認最重要的戰略利益與國防優先順序。 〈美國始終是一個太平洋國家〉,《天下雜誌》,第 436 期,2011 年 4 月 13 日,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0846>。 9 Hillary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No. 189, November-December 2011, pp. 56-63. 8. 23.

(31) 隨著中東戰事結束,我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駐留與任務將列為最高優先。」10. 2012 年 1 月,美國國防部公布了一份《維持美國全球領導地位:21 世紀的 國防優先要務》的戰略指導,首度使用「再平衡」(rebalance)乙詞,內容強調亞 太地區的重要性,「美國的經濟與安全利益無法與亞太、東亞,以及印度洋的弧 形區域發展區隔,美軍將持續對全球安全做出貢獻,美國必須向亞太地區再平 衡。」另外,此戰略指導還提及盟邦的重要性,以確保集體能力與能量來捍衛共 同利益,美軍也將進行投資,以確保有能力在「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環境 下運作。11 這些皆說明了亞太地區具有強大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動能,而亞太 再平衡戰略體認到全球權力正朝向亞太地區轉移,並逐漸改變當代的地緣版圖。. 2012 年 6 月,時任國防部長的潘內達(Leon Panetta)在香格里拉對話上擴展 再平衡戰略的安全層面,主要論述為,一、提供更深入與更持久的夥伴關係,以 促進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繁榮;二、海軍將重置先前在太平洋與太西洋五比五的兵 力配置,預計在 2020 年時,將轉變成六比四的兵力配置;三、美國應該加強投 資,以因應中共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演進,並解決美國在西太平洋所面 臨的距離投射問題。潘內達也提出,美國應持續發展新的作戰概念,諸如聯合作 戰介入概念(JOAC)及空海整體戰(ASB),以因應西太平洋的特殊挑戰。12.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癥結點始終圍繞著美「中」關係,推行至今,美國在 安全領域上始終無法擁抱中共。就以近期論述而言,美國國防部長卡特(Ashton Carter)在 2016 年的香格里拉對話上暗中指責中共,例如,不要有國家自己搞孤. 10. 11. 12. The White House, “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to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 November 17, 2011, <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11/17/remarks-president-obama-aust ralian-parliament>.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January 2012. Ely Ratner, “Rebalancing to Asia with an InsecureChin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 36, No. 2, Spring 2013, pp. 25-26. 繼國防部長潘內達宣布 2020 年前美國將 60%海軍艦隊部署至太平洋 地區後,2014 年 5 月,繼任者黑格再次宣布增加亞太地區地面部隊的部署,同時也會將 60% 的空軍力量部署至亞太地區。 24.

(32) 僻(no one excludes themselves),現行國際法賦予各國無害通過權,我們並不針對 中共,只講求原則。中共在陸海空及網路的任何活動,不要再繼續建造自我孤立 的長城。另外,也暗指亞太地區缺乏如北約組織的集體防衛制度。13 陸媒解讀 此次香格里拉論壇是美國在亞洲對付中共的「鴻門宴」,且雙方在檯面下更是毫 無互動。.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指出,在香格里拉對話上,美國提出 「基於原則的安全體系」凸顯雙方思維的對立。第一、美國認為中共對亞太安全 構成威脅;第二、美國強調亞太地區的「集體安全」 ,被中共視為「團團伙夥」, 因此一個集體的安全就必然會對另一個集體或者國家造成不安全;第三、美國希 望以現有同盟體系為基礎,擴展安全體系,並請中共加入,這無疑是請君入甕的 陷阱;第四、中共傾向由雙邊之間來解決國家問題,美國卻是主張多邊主義。不 過最重要仍是亞洲的安全取決於「中」美之間的信任。14.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主要可區分成三大主軸:強化區域的外交關係,藉由跨 太平洋夥伴協議防範中共主導經貿規則,不斷調整作戰構想與軍事戰略並部署尖 端軍力至亞太地區。美國的再平衡也使得中共產生反制再平衡的政策。. 在美「中」外交上,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提出「新型大國關係」,強調「不衝 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但實際上中共崛起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 須得到既有超強的諒解與容忍,以維持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另外就是要美國承認 其新的全球地位與尊重其核心利益。從 2013 年的歐習會、2014 年的北京瀛臺夜 話,以及 2015 年的白宮秋敘,雖然美「中」領袖外交是前所未見,但彼此間仍. 13. 14. Ashton Carter, “Meeting Asia’s Complex Security Challenges, IISS Shangri-La Dialogue 2016 First Plenary Session,” June 4, 2016, <https://www.iiss.org/en/events/shangri%20la%20dialogue/archive/shangri-la-dialogue-2016-4a4b/p lenary1-ab09/carter-1610>. 鄭永年,〈美國版「安全體系」能夠保障亞洲和平嗎?〉,The Glocal,2016 年 6 月 20, <http://www.glocal.org.hk/archives/45556>。 25.

(33) 存在「戰略互疑」15,諸如網路諜報行為,竊取智慧財產權、人事資料等。習近 平雖然指出,「太平洋夠大,足以容納中美兩國。」但提及「亞洲新安全觀」時 卻指出,「亞洲的事情,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辦;亞洲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 亞洲人民來處理;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 在經濟上,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經濟支柱,其將中 共排除在外,其目標是掌握亞太地區的經濟主導權,欲建構美國新自由主義霸權 的多邊經貿秩序,也就是說即使霸權衰弱後,也能繼續發揮影響力。而中共主導 成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美國抗衡,甚至更大目標為完成亞太自由 貿易區(FTAAP)。為抗衡美國主導下的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 共成立了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IIB),其投資額為 1,000 億美元,並成為「一 帶一路」的金融支撐工具,目前創始成員國達到 57 國,七大工業國(G7)中有英、 法、義、德是創始成員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三個國家並未提出申請,這不 僅使美國產生危機感,而且美國還公開地反對他國加入,更是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在軍事上,美國不斷修正作戰概念,先從聯合作戰介入概念到空海整體戰, 而發展空海整體戰之目的,是要擊破敵方擊殺鏈(kill chain)的其中某一個環節, 其方式包含瓦解敵方指管通資情監偵系統(C4ISR)、摧毀敵方發射器,以及於發 射階段進行攔截,只要擊殺鏈中的弱點遭到破壞,就毋須以對稱方式對抗,諸如 以飛彈攔截飛彈,以潛艦攻擊潛艦,而是以電子戰干擾飛彈,以電磁脈衝或網路 攻擊摧毀敵監偵系統,或以潛艦發射飛彈攻擊敵防空系統陣地。16. 到了 2015 年初,美國防部聯合參謀部主任空軍中將高德芬(David Goldfein) 15. 16. 美「中」戰略互疑主要有三個來源:一、不同的政治傳統、價值觀和文化;二、對彼此的決 策過程,以及政府和其他實體之間關係的理解和認識不夠;三、對美「中」之間實力差距日益 縮小的認識。請參見,王緝思、李侃如,《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北京大學國際戰略 研究中心,2012 年 3 月,<http://www.brookings.edu/~/media/research/files/papers/2012/3/30-us-c hina-lieberthal/0330_china_lieberthal_chinese.pdf>。 舒孝煌,〈由空海整體戰到全球公域聯合介入及機動〉,《戰略與評估》,第 6 卷,第 2 期, 2015 年夏,頁 27。 26.

(34) 提出「全球公域聯合介入及機動」(JAM-GC)概念取代空海整體戰的名稱。其重 點為將陸上兵力納入更廣泛的概念,強化運用陸軍及陸戰隊介入衝突區域,協助 美軍重獲介入能力,目的在於改善部隊整合與資源分配,保證美國及其盟邦能在 全球公域及任何領域(陸、海、空、太空及網路)進出無虞。17. 這兩個作戰概念的轉變是有下列因素:第一、空海整體戰顯而易見是源自於 冷戰時期的空地作戰,對象從蘇聯轉為中共,這種充滿冷戰思維的延續,並不利 美「中」發展軍事關係;第二、空海整體戰顯然是針對反介入/區域拒止而生, 但反介入/區域拒止是西方發明的軍事術語,可說是強冠於中共身上,中共曾多 次表示不滿,所以將空海整體戰改成全球公域聯合介入及機動,能除去針對性的 疑慮;第三、外國常對空海整體戰產生誤解及持有爭議,認為其將製造衝突的潛 在可能性,並拒絕讓美陸軍進入該國家可能發生衝突的潛在戰場,這個名稱僅將 美空軍、海軍納入其中,也激起美陸軍的抱怨聲浪。18. 在更大的軍事戰略層面上,美軍也推出「第三次抵銷戰略」(The Third Offset Strategy)。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克(Robert O. Work)在 2014 年發起該倡議,建議 美國發展第三次抵銷戰略,要求美國著力於發展勁敵最難以研發的反制手段,包 含無人系統、自動武器系統、長程空中作戰系統、各種海底作戰系統,以及超大 規模的整合作戰系統。接著兩任國防部長黑格(Chuck Hagel)與卡特皆對此表示認 同,黑格宣布了一項包含第三次抵銷戰略在內的新國防創新倡議,卡特在黑格的 願景基礎上也提倡第三次抵銷戰略,並在 2017 會計年度編列 36 億美元的預算, 這段期間的相關論述與辯論也紛紛出爐。19. 抵銷戰略就是當競爭對手在軍力的某些方面跟美國旗鼓相當,甚至超越美國 17 18. 19. 同前註,頁 19-20。 張國威,〈美放棄空海一體戰,削弱針對性〉,《中時電子報》,2015 年 2 月 12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212013850-260408>。 Timothy A. Walton, “Securing the Third Offset Strategy: Priorities for the Next Secretary of Defense,” Joint Force Quarterly, Issue 82, 3rd Quarter 2016, pp. 6-7. 27.

(35) 時,美國採取新的戰略,以抵銷這些不利因素,繼續維持美軍的戰力優勢,並達 到遏制戰爭爆發之目的。其對象不外乎就是中共與俄羅斯。第一次抵銷戰略是在 1950 年代當時蘇聯的地面部隊在人數上遠遠超越美國,美軍決定將核武器納入 兵力部署,結果成功遏阻蘇聯向美國和西方國家發動戰爭;第二次抵銷戰略是在 1970 年代,當時蘇聯也擁有核武器,且在越戰後,美軍人數上又趕不上蘇聯。 為阻止跟蘇聯的冷戰演變成實戰,美軍決定大力發展飛彈、太空技術,打造具遠 程精準打擊力和隱形性強的武器,並成為美軍過去幾 10 年來享有絕對軍事優勢 的基礎。20 一如過去的成功經驗,因此美軍欲以此戰略維持其領導地位。. 美國不斷部署尖端武器至亞太地區,誠如前美國防部長卡特在《外交事務》 期刊中〈再平衡與亞太安全〉乙文所述,亞太再平衡政策第一階段是將 60%的美 國海空軍戰力部署至亞太地區,並實現駐日美軍及駐韓美軍戰力現代化。第二階 段則是繼續向該地區部署美軍最精銳部隊和最新式武器,諸如美空軍的 F-22 和 F-35 戰機、P-8A 海神海上巡邏機、V-22 鶚式斜旋翼機、B-2 戰略轟炸機、最新 水面艦艇等,而美軍在提升海軍水面艦艇殺傷力的同時,還在投資研發維吉尼亞 級核動力潛艇、先進水下無人機、B-21 遠程轟炸機,以及可運用於網路空間、 電子戰及太空的最先進設備。21. 美國與盟邦的軍事外交與協定不斷擴大,其背後目的不外乎為了因應中共崛 起、穩定朝鮮半島情勢、掌控東海及南海的海上公域權,其戰略布局可區分成東 北亞與東南亞這兩大部分。在東北亞的日本方面,美日於 2015 年簽署《美日防 衛合作指針》,將同盟合作範圍由日本周邊擴大為全球規模,使同盟關係邁向軍 事一體化發展。美國還呼籲提供具遠距離精準打擊的戰斧飛彈給日本,以因應. 20. 21. Robert Martinage, “Toward a New Offset Strategy: Exploiting U.S. Long-Term Advantages to Restore U.S. Global Power Projection Capabilit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October 27, 2014;陳建瑜,〈美推抵銷戰略保優勢,抗中俄崛起〉,《中時電子報》,2016 年 10 月 30 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030000556-260301>。 Ashton Carter, “The Rebalance and Asia-Pacific Security,” Foreign Affairs, Vol. 95,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16, p. 68. 28.

(36) 「中」俄頻繁進出的海空活動,以及朝鮮半島在金正恩主政下的威脅行為。22 在 南韓方面,由於北韓核武試爆與彈道飛彈試射的威脅,美韓達成基於條件的戰時 指揮權轉移方案,未定出具體移交時間,同時也完成部署「終端高空區域防禦」 (Terminal High-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簡稱薩德)系統的協議,持續維持 駐韓美軍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除了防範北韓外,同時還能因應「中」俄勢力擴 展。在臺灣方面,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 88 號共同決議案(HCR88), 重申《臺灣關係法》,以及將美國總統雷根時期的對臺「六項保證」首度訴諸文 字。23 2016 年 12 月 23 日,歐巴馬簽署《2017 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生效, 首度納入美臺高級軍事交流章節,確定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以上層級文官與現役 軍官將可赴臺交流,突破先前之限制。24. 在東南亞的澳洲方面,美澳於 2014 年簽署了一份軍事合作協議,按照該協 議美國在 2017 年之前將向達爾文派駐 2,500 名陸戰隊員。25 2015 年,美國還透 過兩年一度的護衛軍刀(Talisman Sabre)演習,首度邀請日本參加,強化美日澳三 國的安全關係,並為南海情勢預做準備。26 在菲律賓方面,2012 年,美國參謀 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Martin Dempsey)在亞洲之行中,與菲國國防部主管防 務的次長阿茲奎塔達成協議,菲國同意向美國重新開放蘇比克灣海軍及克拉克空 軍基地。2016 年美菲簽署《強化國防合作協議》(EDCA),未來美軍將可進駐於 Robert Crumplar, “Opinion: Tomahawk Missile for Japan,” USNI News, May 16, 2016, <https://news.usni.org/2016/05/16/opinion-tomahawk-missile-for-japan>. 23 「六項保證」內容是:一、美國不會設定停止對臺軍售的日期;二、美國不會修改《臺灣關係 法》的相關規定;三、美國不會在決定對臺軍售前和中國大陸諮商;四、美國不會在臺灣與中 國大陸間擔任調停人;五、關於臺灣主權,美國不會改變自身立場,這是個須由中國人自己解 決的問題,美國不會迫使臺灣與中國大陸談判;六、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大陸對臺灣的主權。 美國國會議員有四種形式提出新立法,包括法案(Bills)、聯合決議案(Joint Resolution)、共同決 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及簡單決議案(Simple Resolution),共同決議案是代表國會對某件事 物的態度與立場,不具法律約束力。請參見,〈美眾院通過對臺六項保證訴諸文字〉,《中央 通訊社》,2016 年 5 月 17 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5170017-1.aspx>。 24 張加,〈歐巴馬簽了國防授權法案,美臺高級軍事交流入法〉,《聯合新聞網》,2016 年 12 月 24 日,<https://udn.com/news/story/6813/2189448>。 25 〈美澳簽署增加駐澳美軍協議〉,《美國之音》,2014 年 8 月 12 日, <http://www.voacantonese.com/a/us-australia/2410574.html>。 26 林翠儀編譯,〈劍指中國,日將首次參加美澳軍演〉,《自由時報》,2015 年 5 月 27 日,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83961>。 22.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hows that, up until the mid to late Tang Dynasty, objects made of glass and crystal still were both called liuli, whereas the term poli was used to refer to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東協 10 國與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等 5 國在 15 日簽署「區域全面經

4 月 10 日晚間 9 點 7 分,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的影像成功被人類解析出來,是

Ma, T.C., “The Effect of Competition Law Enforcement on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2010, 10. Manne, H.,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3), 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 National Results (Taiwan), 2014/10/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transparency.org/gcb2013/country/?country=taiwan

 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Wang, and Chun Hu (2005),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ith Fuzzy Scoring in Evaluating Multidisciplinary R&amp;D Projects in China”,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