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綠建築標章評估指標及方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綠建築標章評估指標及方法之研究"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前言 本研究案名為「綠建築標章評估指標及方法之研究」,其目的在於建立適於我國 綠建築評估方法,其內容涵蓋綠建築的定義解說、評估指標與基準、評估操作技 術、評估實例解析。本案同時被要求製作「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以作為建築 專業界使用的技術手冊。由於此技術手冊勢必成為作為我國推廣綠建築的重要依 據,其信賴性與可讀性將受到全國各界嚴格的要求。本案為不忝所託,已竭盡全 力於此手冊的編寫上,同時也如期出版了圖文並茂的「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 一千冊。本報告本來應就綠建築的學術體系深入探討,但礙於人力物力,乃不得 不全盤援用此手冊的通俗性化內容付之印刷,使本報告的內容迥異於一般正常的 研究報告,在此深表抱歉。另一方面,本案為整合國內十數年來的建築環保相關 研究成果所完成,作為本案的期末報告也無法一一詳述所有學理的來龍去脈,因 此本報告乃決定以「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的原貌作為內容,雖然少了學術專 業的架構,但它確實為去蕪存菁、深入淺出的實用之作。此外,內政部建研所也 同時展開「綠建築標章」的宣導及甄選工作,並積極展開綠建築的推廣獎勵作業, 因此推廣綠建築的法制化工作似乎已全面展開。在這綠建築的推廣角色分擔中, 本案的任務很顯然是被要求提供綠建築的評估工具,這也是本報告不以學術報告 的形式,而改以實用化、通俗化的內容來撰寫的主因,希望讀者能明察體諒。. 1.

(2) 零. 緒論. 0-1 迎接「綠建築」的新時代 近年來,人類對於環境的破壞規模,已擴大至地球的尺度,例如地球氣候高 溫化、酸雨、森林枯絕、臭氧層破壞、異常氣候等現象已無遠弗屆,人類的生存 已遭到嚴重的威脅(圖 0-1) 。有鑑於此,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議」 ,史無前例 地聚集了 170 個國家的政府代表以及 118 位的國家元首,共同商討挽救地球環境 危機的對策,掀起了地球環保的熱潮。會中更簽署了「氣候變化公約」 、 「生物多 樣性公約」,同時發表了「森林原則」、「里約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等重要 宣示。繼此,1993 年聯合國成立了「永續發展委員會」(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ED),展開全面性的地球環保運動。一直到 1998 年的「京都環境會議」,更正式制定了各先進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目標,再再 顯示了地球環保的問題已成為超國境、超政體的國際要務,同時也顯示「永續發 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已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課題。 「永續發展」的浪潮在建築都市政策方面,亦以排山倒海之勢蜂擁而至。1996 年 6 月在伊斯坦堡召開的「居所會議(Habital Ⅱ Agenda)」 ,針對當今的都市危 機研商對策。我國也在同年七月的 APEC 永續發展會議中,承諾推動「居所會議」 的決議目標。1996 年我國行政院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 ,誓言善盡國際環保職 責。為了配合此政策,行政院經建會特別將「綠建築」列為「城鄉永續發展政策」 的執行重點。內政部營建署也透過「營建白皮書」正式對外宣示,將全面推動綠 建築政策。台灣的建築產業耗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佔全國總排放量的 24.3 ﹪(其中建材生產 9.4﹪,營建運輸 0.53﹪,住宅使用 10.3﹪,商業使用 4.1﹪), 影響地球環境至巨,因此建築方面的地球環保問題,勢必成為我國環保政策的重 心。 人類過去不當的都市建築政策,使居住環境急速惡化,地球環保受到莫大的 扭曲。例如都市人口過度集中、人造環境不透水化、建築物通風不良、節能設計 不當,造成能源浪費與都市氣候高溫化。為了應付日益炎熱的都市氣候,家家戶 戶更加速使用空調、加速排熱,造成都市更加炎熱化的惡性循環。如今台灣的大 都會區在夏季市中心與市郊的最高氣溫差,甚至高達 3~4℃。根據台電的統計, 在夏季尖峰外氣溫每上升 1℃,空調耗電量約上昇 6﹪。如此算來,夏季市中心 的空調設備耗電量,比郊外高出四分之一,使都市高溫化效應有如火上加油(見 圖 0-2) 。為了緩和上述都市建築環境惡化的問題,以環保為導向的「綠建築」乃 是建築政策上最有效的對策。在我政府大力推動「綠建築」政策之下,1995 年 將建築節能設計納入「建技術規則」中,又於 1998 年初全面擴大節能設計之適 2.

(3) 用範圍。本法令實施二十年後預計每年可節約空調用電量約 46 億度,相當於每 年可減少七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減緩地球氣候溫室化效應,對於地球 環保有莫大的貢獻。「綠建築」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綠建築」原本是起源於寒帶先進國的設計理念,其中有許多設 計技術並不全部適用於熱帶、亞熱帶國家。過去有些國內的建築思潮,常受到歐 美、日本等北方國家的影響,常無視於自己南國的氣候風土,把一些密不通風的 全玻璃大樓、無遮陽的玻璃大溫室、水平大天窗等寒帶建築造形抄襲至熱濕氣候 來,造成能源浪費、室內環境惡化、機械設備量大增、供電危機、反光公害等嚴 重的環保問題(圖0-3) 。假如我們無法去蕪存菁,建立一套適用於台灣氣候的綠 建築評估系統的話,很難有效推動「綠建築」政策。因此為了真正落實「綠建築」 政策,為了讓業者、消費者有共同評判的基準,我們需要一套完全本土化的「綠 建築評估方法」。 本手冊所提供的「綠建築評估系統」正是一個本土化的評估體系,它以台灣 亞熱帶氣候的研究為基礎,充分掌握國內建築物的耗能、耗水、排廢、環保之特 性,其實用的功能足以與國際最先進之「綠建築」科技相媲美,值得國人信賴並 推廣使用。建築業者遵照本評估系統進行設計,確實可達到節能、省水、減廢、 衛生、舒適、健康、環保的目的,一般消費大眾依據本綠建築指標來購屋,也確 實可達到省電、省水、省錢的目的。. 0-2 綠建築是什麼? 目前「綠建築」在台灣似乎已蔚成風潮,一些建商紛紛打著生態環保的宣傳 來推銷房地產,一些「綠色住宅」 、 「活性化設計」 、 「環境共生」 、 「有氧居家」等 宣傳口號紛紛出籠,讓消費者眼花潦亂。然而這些口號是否名符其實?這些建築 物究竟是符合否真正的環保、生態,實在很值得懷疑。因此,我們必須先界定「綠 建築」是什麼,才能避免混淆,並正確開啟「綠建築」之鑰。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綠建築」之用語。「綠建築」在日本稱為「環境共 生建築」 ,有些歐美國家則稱之為「生態建築(ecological building)」 、 「永續建築 sustainable building」 。儘管如此,1998 年在加拿大召開與地球環保相關的國際建 築學術會議,則以「綠建築的挑戰 Green Building Challenge」為標題,可見「綠 建築」之用語已成為國際學術界廣泛被接受的名詞。此外,綠色的用語在台灣已 成為地球環保的代名詞,許多「綠色消費」 、 「綠色生活」 、 「綠色照明」已成為民 眾朗朗上口的時髦用語,因此內政部建研所決定不另尋艱澀難懂的用語,乃順應 時之所趨,以「綠建築」作為生態環保建築的用語,以利推廣。 然而,關於「綠建築」的定義與內容則是令人困擾的問題,因為目前不論國 內外,對之尚眾說紛云而難以取得共識。甚至任何一個對綠建築初有涉獵的人, 均可提出一套關於綠建築的定義。即使在先進國家中,各國所提出的綠建築技術. 3.

(4) 五花八門,也很難取得一致的定義。例如關於「綠建築」的技術,日本建築綜合 研究所在「環境共生建築的技術與計畫」一書中,就提出 77 種技術,日本建築 中心在「建築環境技術要項」一書中就提出 55 種技術,1998 年在加拿大的「綠 建築的挑戰」國際會議中,各國更提出不勝枚舉的評估法與技術。在這些技術有 些甚至把老人殘障設計、社區交誼等一般性的規畫容也納入範疇,有的甚至把動 物棲地、誘鳥誘蟲植栽等生態綠地品質也納入評估,有的甚至要評估每一塊建材 的毒性,有的則提出限制花圃菜圃的農藥用量與用水量。如此,假如我們要一一 兼顧百家爭鳴的綠建築學說、要一一抓住所有生態環保的細節,則不但不堪其 煩,而且必然窒礙難行。假如我們無法提出一種提綱挈領、化繁為簡的「綠建築」 定義,則難以有效地推廣綠建築。 「綠建築」當然不是在建築環境上植栽綠化而已,而是從地球環保的角度出 發,以全面化、系統化的環保設計作為訴求的永續建築設計理念。當然,「綠建 築」必須以人類生活的健康、舒適為原點,任何生態環保設計,假如違反了人類 生存便失去意義。因此,從積極面觀點,我們可將「綠建築」定義為:「以人類 的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 計」。 然而,什麼是「健康舒適」?什麼是「共生共榮」?什麼是「永續發展」? 其定義亦難取得共識。也有人喜歡把「綠建築」說成環境共生、天人合一的偉大 情境,但是這種玄學式的定義則是過於抽象、高深莫測,而難以作為客觀交流的 依據。作為政府推廣政策的依據,我們一定要讓「綠建築」的內涵能夠具體量化、 實際操作,並能落實法令才行。因此,以下我們試圖以較為具體、實務、平易近 人的層面來定義「綠建築」。 為了簡化、量化的目的,本手冊暫時採用如「表 0-1」的七大評估指標系統。 此表就如「圖 0-1」所示, 「綠建築」可由資材、能源、水、土地、氣候之「地球 資源」,以及營建廢棄物、垃圾、污水、排熱、CO2 排放量之「廢棄物」兩層面 角度來評估。對於建築都市環境而言,「地球資源」是 INPUT,「廢棄物」是 OUTPUT。所謂的「綠建築」,當然就是最小的資源 INPUT 及最小的廢棄物 OUTPUT 的建築物了。依此觀點,「綠建築」較實質的定義就是:「消耗最少地 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 4.

(5) 「表0-1」 綠建築評估的指標群及地球資源的關係 氣 候 * *. 水 * * *. * *. 土 地 * *. * * *. 0-3. 能 源 *. * *. 資 材. * * *. 指 標 群 1.綠化指標 2.基地保水指標 3.水資源指標 4.日常節能指標 5. CO2 減量指標 6.廢棄物減量指標 7.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評估項目及單位 CO2 固定量(CO2-kg/m2) 保水力(-) 節水量(公升/人)、節水器具使用比例(-) ENVLOAD、Req、PACS、其他節能措施 建材生產 CO2 排放量(CO2-kg/m2) 營建空污量、棄土量、拆除營建廢棄物得分(-) 雜排水接管及垃圾儲放處理. 「綠建築」的七大指標系統從何而來? 上述七大指標系統乃基於上述「綠建築就是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 棄物的建築物」的定義,所發展出來的最簡要的評估體系。比起世界各國的評估 方法,本系統簡直是超乎想像地簡化。也因為如此簡化,對於日後綠建築的推廣 與政令宣導才有莫大的助益。然而,一定有人質疑:為何只有七大評估要項?為 何有許多國外不勝枚舉的綠建築技術都沒納入此評估系統?此乃因為本研究確 信作為一套優良的評估系統,必須兼顧周全、簡化、量化的原則。指標不周全則 有所偏頗,指標太多則不堪其繁,指標無法量化則難以執行。更具體而言,本手 冊的七大評估指標系統,是依據下列原則而確立的: 1. 評估指標要確實反應資材、能源、水、土地、氣候等地球環保要素 2. 評估指標要有科學量化計算的標準,未能量化的指標暫不納入評估 3. 評估指標項目不可太多,性質相近的指標盡量合併成一指標 4. 評估指標要平易近人,並與生活體驗相近 5. 評估指標暫不涉及社會人文方面的價值評估 6. 評估指標必須適用於台灣的亞熱帶氣候 7. 評估指標應能應用於社區或建築群整體的評估 8. 評估指標應可作為設計階段前的事前評估以達預測控制的目的 以下再舉國外的綠建築定義來說明本七大評估指標的定位。日本關於環境共 生住宅的定義大約分為(1)低環境衝擊 Low Impact、(2)與自然調和 High Contact、(3)舒適性 Amenity 等三大範疇。其中第一範疇的「低環境衝擊」大 概也是本手冊七大指標系統的內容。至於第二範疇的「與自然調和」是指富地方 特色的設計、與地形地物調和、人性尺度、良好的人際交流空間、良好的管理組 織、生物多樣化環境等,第三範疇的「舒適性」是指空氣品質、隔音性能、無障 礙空間、.舒適溫濕環境、充足採光、視覺景觀等內容。這兩大範疇的內容,有. 5.

(6) 些太抽象(如人性尺度) 、有些尚不能量化(生物多樣性) 、有些則太過於細節化 而未能作為建築群的評估(如舒適性) ,因此暫時均未納入本手冊的評估系統中。 換言之,本手冊所提供的評估體系,暫時提供最初步的「低環境衝擊」評估而已, 其內容只包涵正常綠建築範疇的一半,另一半有關更高層次的內容則礙於實用之 考量,暫時不予置評。當然,本手冊從未奢望一網打盡所有的綠建築技術,只希 望暫時作為政府緊急的建築環保政策,提供一種最基本、最實用、最能具體掌握 的地球環保對策。關於綠建築的更高級、更周全的環境評估,謹期待國內各界在 日後可繼續擴大研究,並能充實本評估體系之內容,以更臻理想。. 0-4 七大評估指標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明示這七大指標的意義,以下讓我們來逐一說明各指標所象徵的時 代意義與內容大要。. 0-4-1 綠化指標. (1)我們的都市急需綠化 健康的都市生活不能缺少綠意,缺乏綠意的都市生活很難奢言「永續發展」 的居住品質。然而,多少綠意才符合健康的生活品質呢?1977 年日本科學技術 廳對都市居民的綠地意識調查指出,當市區擁有綠地面積 20%以上時,有 90% 的居民感到滿足,當綠地面積降至 15∼20%時,只有 60%的居民感到滿足,而 綠地面積再降至 10∼15%,則只有 30%的居民感到滿足。另有調查指出都市綠 地面積在 30﹪以下時,會使得人類生活感到焦慮而隨時想逃離都市。因此日本 建設省在 1977 年所定的「綠地主要計畫制定要項」中,計畫要以市街區面積之 30%以上作為都市綠化的標準。綜合上述,20%以上的綠覆率,似乎被認為是居 住健康上的滿意水準,而 30﹪以上的綠覆率似乎是都市綠化政策的理想值。 然而,台灣都市的綠化水準到底如何呢?我國「都市計畫法」第 45 條規定, 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戲場所佔用土地總面積,不得少於計畫面 積 10﹪,這比起上述 20 至 30%綠覆率作為健康規劃的基準相差甚遠。但即使這 麼低的綠化規定,在台灣亦尚未能達成。台灣都市計畫中的都市公園綠地,有的 被佔用,有的因為經費不足而未開闢。依據 1996 年台灣地區都市計畫土地使用 面積統計,現有已開闢的法定綠地面積僅佔全部都市計畫面積之 3.4﹪,可見上 述綠化 10﹪的規定形同虛設,也顯示台灣的都市綠地嚴重不足。再根據「表 0-2」 所示,1997 年台灣各都市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台北市只有 3.78m2、高雄市 只有 3.76m2、台中市只有 1.85m2,這比起歐美都市每人享受 10 至 40(m2/人)的綠 化面積,其差何止千里。如此低的法定綠化基準,再經掐頭去尾又打折敷衍的綠. 6.

(7) 化水準,難怪我們的都市夏季氣候日漸高溫化、生活品質低落。少了綠意,當然 也少了花鳥蝴蝶,也難怪暴戾之氣不斷,社會事件頻傳。. 7.

(8) 「表 0-2」. 國內外每人公園綠地面積統計. 台灣(1997 年) 國外 都市名 每人公園綠地面積 國別(都市名.統計年) 每人公園綠地面積 3.78m2 7.0 m2 台北市 日本(全國.1996) 1.85 m2 30.4 m2 台中市 英國(倫敦.1976) 37.4 m2 1.42 m2 德國(波昂.1984) 台南市 3.76 m2 12.2 m2 高雄市 法國(巴黎.1984) 1.17 m2 11.4 m2 台北縣 義大利(羅馬.1973) 45.7 m2 3.42 m2 美國(華盛頓.1979) 高雄縣 2.13 m2 19.2 m2 台中縣 美國(紐約.1979). (2)幾分綠意,幾分氧;多少樹蔭,多少居住品質 綠化政策在地球環保觀點中另一項最大的貢獻,在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固定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而可減緩地球氣候高溫化的作用。根據氣候變化政府間專 門委員會 ICPP 的認定,森林中每立方米的木材量每年對於二氧化碳的固定效果 為 0.95 公噸,可見綠化對地球環保的貢獻。五十年來因為人類產業活動的增加, 使得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從 290ppm 上昇至 380ppm,使得地球氣候不 斷高溫化。綠化對於二氧化碳固定效果,無疑是改善此氣候惡化最有效的對策。 假如我們能在都市公園綠地、中庭、公共建築、陽台屋頂中,廣植花木,不但可 怡情養性,同時可提供大量氧氣,並吸收大氣二氧化碳,對地球環保有莫大助益。 我們甚至可說:「幾分綠意,幾分氧;多少樹蔭,多少居住品質。」 有鑑於此,在綠建築七大指標中,首先特別提出以二氧化碳固定量作為評估 尺度的「綠化指標」。此「綠化指標」對於一草一木的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均提供 了一量化的計算評估法。根據成大建築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在台灣都市中常見的 植物由幼苗至四十年成樹之間,對於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如「表 0-3」所示。依此 表所示,在都市環境中喬木在 40 年之間,每平方米綠地約可吸收 808 公斤的二 氧化碳,而灌木在 40 年間則有 217 公斤的二氧化碳固定效果,草花花圃的二氧 化碳固定效果則只有 46 公斤。亦即喬木綠地單位面積的二氧化碳固定效果,為 灌木綠地的 3.72 倍,為草花花圃的 17.5 倍,由此可知綠化對空氣的淨化效果, 喬木顯然優於灌木,灌木顯然優於草花花圃。. 8.

(9) 「表 0-3」台灣各種植栽單位面積 CO2 固定量( kg/m2.40 年) 植栽種類. CO2 固定量 808 闊葉大喬木 536 闊葉小喬木、針葉木或疏葉形喬木 410 大棕櫚類 217 灌木 82 多年生蔓藤 46 草花花圃或高莖野草地 16 一年生蔓藤或低莖野草地 0 人工修剪草坪 然而, 「表 0-3」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工修剪的草坪,由於其白天的光合作 用與夜間的呼吸作用相抵消,對於二氧化碳的固定效果幾乎等於零,亦即人工草 坪對於空氣淨化幾乎毫無貢獻。草坪是近代最荒唐、最不環保的園藝產物,它既 不開花,也不結果,沒有密蜂蝴蝶來採蜜,也沒有昆蟲隱蔽的空間,除了人類喜 歡它之外,沒有一種生物喜歡它。事實上,許多人所喜歡的人工草坪,不但耗用 大量灌溉水、化肥、除草劑,對於空氣淨化也毫無貢獻。在本「綠化指標」中確 實將草坪之二氧化碳的固定效果功效略而不計,藉以彰顯這人工草坪的非環保事 實。 由於內政部建研所目前對於建築物均以 40 年為生命週期來評估,因此上述 這些綠化之二氧化碳固定量並不採用成樹來評估,而是以自幼苗開始綠化的 40 年生命週期的環保貢獻量來評估,這完全符合「綠化自小樹苗種起」的綠化政策。 過去有些地方政府對於建築綠化,常要求種植直徑粗大的成樹,甚至有些還移植 老樹來種植,常常使樹木受損而夭折,實在不符合生態綠化的原則。而在「綠化 指標」中,對於所有的樹木綠化,一律採用幼苗長至 40 年成樹的二氧化碳固定 量來評估,如此一來,大樹小樹對於 40 年週期的評估結果都一樣,因此並不會 要求樹木的粗細大小,也不要求民眾移植大樹來綠化。「綠化指標」對於建築基 地中的綠化獎勵基準,希望能夠在建築空地的五成面積上實施全面綠化,而且綠 化面積的二氧化碳固定量計算值必須大於 600( kg/(m2.40 年))。本指標同時鼓 勵植物的多層次混種綠化,以及對於屋頂、陽台及建築立面的綠化。 過去我們的建築都市相關法規或設計準則為了鼓勵綠化,也有綠覆率、喬木 植栽之規定。但是它們通常以覆土深度、樹徑、喬木數量來規定綠化量之要求, 除了對喬木有所認定之外,對於灌木、蔓藤、草地以及建築立體綠化等多樣化綠 化的環境貢獻量並無具體評價,各植栽物種之間的合理換算亦付之闕如。本「綠 化指標」,是首先採用真正地球環保指標(亦即二氧化碳固定量指標)來獎勵綠化 的科學評估法,對所有植栽群落之環保貢獻,均透過相同的二氧化碳固定量單位 換算,是一動態而立體的評估,也是一種真正鼓勵植物多樣化的生態指標。我國 的都市綠化政策,若能以二氧化碳固定量作為綠化的評估指標,既可客觀的評估 9.

(10) 多樣化植物的綠化效果,又可凸顯我國重視地球環保的決心,未嘗不是一良策。. 0-4-2 基地保水指標. (1)生態水循環的都市防洪政策 1998 年瑞伯台颱風所引起的汐止大淹水,令人觸目驚心。許多人都把災難 的矛頭指向山坡地社區的濫建。事實上,這災難有部分是起因於社區過度不透水 化,使得大地喪失了水之涵養力,使得地表逕流量暴增而易水災頻傳。然而這些 災難並非不可避免,山坡地社區也並非完全不可開發,我們只要加強建築基地的 保水、透水設計就大可減緩其弊害。過去我們對於都市防洪的觀念,都希望把自 家的雨水盡速往鄰地排出,並且認為政府必須設置公共排水設施,盡速把都市雨 水排至河川大海。因此所有住家大樓都希望把自家基地墊高,或者設置緊急馬達 以排除積水。這種「以鄰為豁」的觀念,造成都市公共排水設施莫大的負擔,每 到大雨,永遠有低窪人家匯集眾人之雨水而淹水。 事實上這種不考慮土地保水、滲透、貯留的治水觀念,是一種很不生態的都 市防洪方式。現在歐美最新的生態防洪對策,均規定建築及社區基地必須保有貯 留雨水的能力,以吸收部分洪水量,而達到軟性防洪的目的。其具體方法是在基 地內廣設雨水貯留水池,有些甚至作成兼顧美學的景觀花園水池(見圖 0-1、0-2), 以便在大雨時貯留洪峰水量,而減少都市洪水發生。有些美國都市,甚至規定公 共建築屋頂、車庫屋頂、都市廣場必須設置雨水貯留池,在大雨時緊急貯存雨水 量,待雨後再慢慢釋出雨水。這種生態治水法,有如洞庭湖、泊陽湖減少長江水 患的功能一般有效。本手冊的「基地保水指標」,就特別鼓勵建築基地內的貯留 滲透池設計。假如所有建築、社區、公園、廣場甚至建築屋頂均能設置景觀滲透 水池,不但能美化環境,又能達到都市防洪的目的。. (2)生態水循環的透水鋪面設計 過去許多大型的社區開發,都採用不透水舖面設計,使得大地喪失良好的吸 水、滲透、保水能力,剝奪了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空間,減弱了滋養植物的能力。 同時因為土地失去了蒸發水分潛熱的能力,而喪失調節氣候的功能,甚至引發居 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為了應付炎熱的都市氣候,家家戶戶更 加速使用空調、加速排熱,造成都市更加炎熱化的惡性循環。 為了減緩上述「熱島效應」,都市環境的透水化設計是最重要的一環。所謂 透水化設計就是讓地面盡量保持裸露土壤般的透水功能,在車道、步道、廣場等 人工地盤上,盡量採連鎖磚鋪面之透水設計。然而,我們必須小心有許多似是而 非的透水鋪面設計,有些人不瞭解透水鋪面的功能,先以鋼筋水泥作為打底的地. 10.

(11) 面,然後在上面鋪上連鎖磚、彩虹石、亂石片,就完全失去了透水的功能。為了 判斷透水鋪面,您可在下大雨後去觀察地面的積水情形,將可發現不透水的瀝青 水泥鋪面常常積水不退,而連鎖磚、彩虹石、植草磚之類的透水地面則乾爽如宜 (圖 0-3、0-4)。真正透水鋪面的作法是,先在裸露土壤上鋪一層透水良好的砂 石層,再以水泥磚或石塊平鋪乾砌而成。由於砂石層的優良透水性與面磚乾砌之 多間隙性,一般真正的透水鋪面均具備裸露土壤的透水功能,也因此能促進都市 環境的生態水循環。 本手冊的「基地保水指標」,建議優良的基地保水設計,必須達到相當於全 建築法定空地八成為裸露地的透水性能。當然,許多公寓住宅常採用大面積的地 下停車場,也有些因為車道承載之因素,而很難全面採用透水鋪面設計。為此, 本手冊提供您一些彌補透水設計的方法,例如可採用貯留滲透水池、貯留滲透空 地或人工花圃的方法來促進基地的透水功能。「基地保水指標」的目的,在於緩 和都市高溫化現象、降低公共排水設施容量,並可減少都市洪水之發生。同時由 於土地增加了的保水能力,使土壤環境濕潤,就可增加生物、微生物的有機存活 空間,可使都市的生態環境更加豐富,促進生物多樣化環境。. 0-4-3 水資源指標. (1)台灣是嚴重的缺水國 「有水當思無水之苦」看似是一個陳腔濫調的口號,但是卻有專家預言「水」 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台灣近年來常有痛苦的缺水經驗,而且許 多高耗水的工業區紛紛成立,與農業及民生用爭奪有限的用水,使缺水的問題也 越來越嚴重。台灣地區的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在 1983 至 1993 的十年間,由 150( 公升/人.日)快速上昇至 220( 公升/人.日),台北市更高達 430(公升/人. 日),十年間民生用水量的成長率將近一倍以上。另外,水質污染問題也是政府 一項頭痛的課題,即使是在水量豐沛的地區,潔淨的飲用水都是相當昂貴的消 費,國內市面上販賣的瓶裝飲用水價格早已超過汽油能源每公升的價格,而消費 者仍然趨之若鶩。 台灣雖然有豐沛的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高達 2500 公釐以上,但因人口稠 密之故,每人平均雨量僅為世界平均的六分之一,成為聯合國組織認定的缺水國 家之一。此外由於台灣受限於先天地形與氣候環境的關係,如山坡陡直和經常集 中性、不平均分佈之豪雨,使八成以上的降水都直接急流入海,而可供利用之雨 水在全年總降水量中不到兩成。近年來,國民生活用水量急速增加,然而,水庫 的淤積、水源保護的困難、以及國人無節制的用水習慣等問題,更使缺水問題有 如雪上加霜。台灣目前已處於在新水源開發不易的情況下,節約用水勢必成為缺. 11.

(12) 水對策最重要的方法。. (2)「水資源指標」的功能 有鑑於此,在綠建築中特別提出「水資源指標」以作為因應節水政策的一環, 此指標以開闢另類水資源(開源)與省水器具的使用(節流)作為舒緩水荒的兩 個主要的方法。所謂的開闢另類水資源,就是在建築設計中導入雨水再利用或中 水系統的設計。所謂雨水貯留供水系統,係將雨水以天然地形或人工方法予以截 取貯存,然後經過簡單淨化處理後再利用為生活雜用水的作法。雨水收集可以利 用建築物的屋頂的落水孔將雨水導入設於地下的儲水槽,也可以興建蓄水池方式 直接儲存雨水,經過簡易的處理後,可以做為建築物或住宅的沖洗、空調或澆灌 等雜用水之用。所謂的中水系統係指將都市雨水、生活廢水全面匯集經過處理 後,達到規定的用水質標準,重複使用於非飲用水及非與身體接觸的雜用水。人 們日常生活使用的總水量中,僅廁所沖洗就佔 35%,如能全面改用雨水或中水作 為沖洗廁所之用水,其效果甚為可觀。由於中水利用系統採用了高污染的雜排 水,其淨化設備遠比雨水利用系統昂貴,其經濟效益雖低,但是對於整個國家水 資源的利用,以及環保、節能的工作都有其正面的貢獻與意義。 台灣過去用水器具的節水效率很差,因此關於推廣省水器具設計有很大的發 揮空間。在國內住宅的自來水使用調查研究中,浴廁的用水量比例明顯偏高,因 此在家庭節水政策上,首先應該要改善用水方式、用水習慣,再導入省水設備器 具,就可以大量減少浴廁用水量。國內目前已開發供採用之節水設備器具有節水 型水拴(水龍頭)、省水馬桶、省水淋浴器具、自動化沖洗感知系統等等。上述 節水型設備器具在住宅以外類型之建築物中,特別是公共建築物上,都十分值得 推薦採用。 國人因為用水習慣不良,確實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水資源。依據自來水機構目 前的統計資料,台灣地區自來水供水量每人每日約 350 450 公升(含配水管漏 水、無費水量),但是在德國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只有 145 公升,英國伯明罕市 的用水量為 150 公升,新加坡也大約在 140 公升左右,日本政府甚至規劃其到 2000 年時,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為 127 公升,可見國內尚有很大的節水空間。 本「水資源指標」以平均節水量 20﹪作為綠建築設計規劃上努力的目標,如果 家家戶戶均能如此,則台灣絕對可以省下幾座水庫工程的興建。. 0-4-4 日常節能指標. (1)「日常節能指標」是「建築風格的雕刻師」 許多人抱怨台灣的建築物毫無地方特色。在炙熱的屏東與在多雨的基隆,在. 12.

(13) 海拔兩千公尺的阿里山與多風的澎湖島,建造著相同造形的全玻璃大樓。一樣混 亂的開窗形式,不分氣候的金屬外牆設計,充斥著市面。北歐寒帶的造形與夏威 夷熱帶建築並存於此小島上。我們找不到什麼是台灣的建築風格?什麼是亞熱帶 的建築形式?前一陣子,台灣非常流行亮晶晶的全面玻璃大樓,甚至連鄉間的公 寓也喜歡採用亮晶晶的大面玻璃造型,其建築風格與台灣的熱濕氣候格格不入, 令人不堪入目(圖 1)。基本上,玻璃具有「溫室效應」的特性,它可讓短波高 溫的日光穿透入室內,但穿入室內後變成一般常溫的長波熱,卻不易消散至室 外,使得熱氣在室內累積而越來越熱。因此,全面玻璃大樓具有保存日射熱的功 能,十分適合寒冷氣候的風土。然而在熱濕氣候的國家卻常不顧自己的氣候風 土,抄習寒冷氣候的建築都市風格而造成國內建築景觀滿目瘡痍的情景(圖 2、 3、4、5)。 有些玻璃大樓為了減少太陽幅射熱的入侵,而採用高反射率的反射玻璃。然 而,反射玻璃雖有減少部份熱負荷的功能,卻產生嚴重的「反光公害」。例如, 瞬間刺眼的玻璃反射昡光,很容易使汽車駕駛迷眩而引發交通事故,有些國家甚 至立法禁止高速公路旁的大樓採用反射玻璃。目前許多反射玻璃大樓四周的鄰 居,受到反光輻射的干擾,生活隱私受到侵害,抱怨之聲不絕,政府建管單位接 到民眾檢舉反光公害的案件不斷(圖 8)。 然而,並非所有的玻璃大樓均是能源的殺手,有些隔熱及遮陽設計良好的金 屬玻璃帷幕大樓反而有特優的節能功效。「金屬玻璃帷幕牆」的節能設計,最重 要在於降低日射熱流的玻璃「開口率」,並且加強非開口部的隔熱處理。過去台 灣初期引進金屬玻璃帷幕牆時,有時因不了解耗能的嚴重性,而一味要求降低成 本。有時只求其外表而不求品質,使金屬玻璃帷幕牆多作成低隔熱、低品質的設 計。有時一味抄習外國、一味追求超大玻璃面的設計,嚴重造成能源的浪費與生 活品質的低落。金屬玻璃帷幕牆具有輕量化、不燃化、耐震、施工迅速的優點, 在現代都市高樓化、防火、防震、施工安全的要求下,已成為不可阻擋的驅勢, 今後不論在寒冷國家或熱帶國家,必將成為高樓建築的設計主流。今後在節能要 求下,剛好可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我們的風土,體認金屬玻璃帷幕設計的品質, 讓建築設計走向更環保、更節能、更舒適、更健康的水準。 本手冊特別以「日常節能指標」來限制建築物能源使用量。此指標雖然是 提供建築節能設計的依據,但其功能不只在於節約能源,它同時也是一種科學 化、綜合化的建築風格設計法。例如,為了合乎同一耗能基準要求,建築物在北 部可容許較大的玻璃開口,在南部則只能有較小的開口。在北部可採較少的遮 陽,但在南部則必須採較深的遮陽。經過「節能指標」的洗禮,北部的建築將較 能呈現大開窗設計的溫帶建築風格,而南部的建築物則漸表現出富陰影韻律變化 的南國風情,充分展現出南北建築風格之差異。「日常節能指標」像一個「建築 風格的雕刻師」 ,只要活用此指標來掌握建築設計,則彷彿「有一雙看不到的手,. 13.

(14) 把台灣的建築外貌塑造成亞熱帶的建築風格」。何謂台灣的建築特色?如何建立 台灣建築的新風貌?不必訴之高深抽象之理論,只要遵照科學化的節能設計,我 們的建築都市風格特色於焉自然天成。 (2)一本萬利的建築節能政策 「日常節能指標」是以空調及照明用電為主的指標,其中尤以空調節能為重 點。在台灣,夏日平均建築空調耗電佔了總尖峰用電的三分之一左右,空調節能 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目前有關建築外殼的節能設計,已經納入「建築技術規 則」中成為強制法令。根據成大建研所的解析,本法令實施二十年後預計至少可 降低 16﹪的建築空調尖峰用電量,相當於 7﹪的全國尖峰用電容量,相當於四至 五座的火力發電場,或全國所有的水力發電場,或一部大型核能機組。其貢獻不 可謂不大矣!同時,就全年的累積效果而言,每年可節約空調用電量約 46 億度, 每年相當可減少七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減緩地球氣候溫室化效應,對 於地球環保有莫大的貢獻。 過去許多人以為汽車、機械、燃燒等工業方面所佔的耗能比較大,因而其節 能效果也較大,同時認為建築部門的耗能比例不大,因此從建築來實施節約能源 的效果有限。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事實上,建築的節能效果遠比其他產 業更大。例如成大建研所曾計算過,台中某一全玻璃辦公大樓之全年空調耗電 量,為新竹某節能辦公大樓的 5.4 倍。亦即優良與不良的建築外殼設計,可使其 空調耗能量相差四、五倍之多,這是機械、燃燒、車輛等所有產業所無法達成的 節能效果。其他工業產品的節能效果要達成一、二十%的目標已非容易之事,而 建築外殼設計得宜的話,可輕鬆地達到五、六十%的節約能源效果。建築節能比 其他產業的節能更形重要的原因,是建築物的使用壽命遠比其他工業產品長,因 此其節能的效果更是影響深遠。就節能影響度而言,建築的節能設計的效果是事 半功倍,就建築物五、六十年的使用壽命而言,建築的節能功效影響深遠,並且 一本萬利。我們甚至可說建築物是節能最有潛力的工具,也是「綠建築」最重要 的一環。 本「日常節能指標」對於節約能源的要求,比現行「建築技術規則」中的節 能合格基準,強化約百分之二十。本指標同時對於空調設備系統、照明、晝光利 用、太陽能利用等節能設計,均設有優惠評估的辦法,可說是一個十分周全的節 能指標。因此消費者只要選購合乎「日常節能指標」的建築物,就如同取得節省 電費的保證一樣,確實可看緊您的荷包。事實上「日常節能指標」是「綠建築」 七大指標中,最具體、最法制化、最有直接利益的指標。. 0-4-5「CO2 減量指標」與「廢棄物減量指標」. 14.

(15) (1)環保的建築最美 假如您造訪過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或傳統城鎮,您一定會驚嘆於為何那些最 簡陋、最平實無華的材質紋理,可以構成最美、最協調的建築都市風格?相反地, 您一定會抱怨我們的建築都市景觀為什麼如此複雜而混亂?為什麼有些建築物總 要故作姿態、張牙舞爪,作一些不必要的裝飾,作一些爭奇鬥豔的造形,但卻使 得我們的居住環境更加醜陋、更混亂。事實上,過分的裝璜、不合理的造形、不 必要的建設,不但不美,也是浪費地球資源、有違環保理念。最近有一本的暢銷 全球的環保大作----「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告知我們不要作不必要的採購、不必 要的消費,以真正的歡喜心去享受環保生活。本手冊則提出「簡樸的居家最美, 環保的建築最享受」,告訴大眾不要作誇大不實的設計開發,不要作不必要的裝 潢建設,培養高雅的環保眼光去欣賞地球環保時代的「綠建築」。 (2)每戶需種一棵喬木才能搶救地球 就地球環保觀點而言,建築上的一磚、一瓦、一鐵、一玻璃都是能源的產物, 都排放著大量的二氧化碳。根據國內產業耗能統計,國內每生產一公斤水泥,就 會排放 0.4 公斤的二氧化碳,每生產一公斤鋼筋就排放 2.23 公斤的二氧化碳,每 生產一平方米的磁磚就排放 7.38 公斤的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幾乎所有建材都是 高污染、高耗能的產物。為了減緩地球高溫化趨勢,現在全球環保最緊急的課題 在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顯然減少一份不必要的建築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就是環保。 根據成功大學建研所的研究指出,在台灣每平方米中層住宅大樓所使用的建 材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 300 公斤,以每戶 35 坪(116 平方米)來計算的話, 每戶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三萬四千公斤,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一棵喬木 在四十年的光合作用才能吸收完畢。也就是說,在台灣每戶人家必須持續種植一 棵喬木,才能平衡住宅建設對地球氣候的衝擊。如此算來,全台灣的都市(以五 百萬戶計)必須種植五百萬棵的喬木,才能平衡建築市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衝 擊。但這以目前台灣的都市綠化量來看是不可能達成的,因此如何進行節約建材 的綠建築設計乃成為重要的一環。 (3)21 世紀新環保居住美學 市面上許多不環保的建築物,常為了別出心裁,作了不必要的變化造型、不 合理的超大結構、不均勻對稱的平面設計,使得建材用量暴增而傷害地球環保。 在台灣的中震區,一般合理結構設計的 20 層辦公大樓每平方米的鋼筋用量約在 160 公斤左右,但有一些結構系統設計不良的大樓卻高達 250 公斤,其差高達三 成,其糟蹋地球資源的情形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要知道建築產業也是高污染的產業,它不只在水泥、煉鋼、燒窯 之建材生產階段產生高污染,在營建過程及日後的拆除廢棄物之污染也非常嚴. 15.

(16) 重。在台灣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每平方米樓版面積,在施工階段約產生 1.8 公斤 的粉塵與 0.14 公斤的固體廢棄物,在日後拆除階段則產生 1.23 公斤的固體廢棄 物,不但對人體危害不淺,也造成大量的廢棄物處理負擔,許多廠商甚至隨意傾 倒廢棄物,造成河川公地受到嚴重污染。因此,我們一定要體認滴滴建材都是能 源產物,也都是污染來源。我們一定要一改暴發戶的建築美學,不要以為閃閃發 亮的建築就是時髦,不要接受繁華熱鬧的建築造型,不要鼓勵富麗堂皇的裝飾。 能少一份建設就是一份功德,能少一份裝潢就是一份環保。能住小房子就是享 受,越簡樸的室內設計越美。這才是二十一世紀的新環保居住美學。 為了呼應這時代潮流,本手冊設有「溫室氣體排放」及「營建污染」兩評估 指標,告訴大眾如何選用低能源產物、低污染的建築物。民眾今後只要選購獲得 這兩項「綠建築標章」的建築物,一定是最不傷害地球的建築物。當然最環保的 建築也是最節約建材的建築,其價位當然越經濟、越合理,當然越能看緊您的荷 包。 (4)建築輕量化 「CO2 減量」與「廢棄物減量」兩指標,最重要的功能在於要求「建築輕 量化」、「營建自動化」與「建材再循環使用」等三項工作。所謂「建築輕量化」 就是盡量使用荷重較輕的鋼結構,避免使用笨重的磚石及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 成功大學建研所的研究指出,發現鋼筋混凝土建築的耗能量,為鋼骨構造建築的 1.3 倍,其耗能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鋼骨構造建築的 1.6 倍,可見鋼筋 混凝土建築對地球環保有很大的殺傷力。同時將來將鋼筋混凝土建築拆除解體 時,其廢棄的水泥物、土石、磚塊又難以回收再利用,造成環境的大負荷。台灣 是世界上使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最多的地方,連二三十層樓以上的建築物,還大 量設計成鋼筋混凝土建築構造。鋼筋混凝土結構在耐震上也是非常不利的,日本 在關西大地震後,甚至嚴格限制五層樓以上建築不得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先 進國家由於模版、砂石、人工昂貴,使得 RC 構造的造價偏高,建築構造以鋼骨 和木構造為多。在台灣由於砂石價格低廉,使得鋼筋混凝土建築異常盛行。台灣 每年砂石的需求量為一億一千萬立方米,但合法的許可量只有四千六百萬立方 米,約有六成的砂石都是盜採的,其中 80﹪盜採自河川,造成台灣的國土流失 不可言狀。「建築輕量化」最大的環保貢獻在於減少建材使用量,而減少建材使 用當然會促成節能、省資源、減少廢棄物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建築輕量化」包 括在設計階段要講求平面、立面、剖面及跨距等合理的結構計畫,也包括使用鋼 骨化結構及金屬化外牆等輕量化計畫。 (5)營建自動化及建材再生使用 「CO2 減量」與「廢棄物減量」兩指標, 也特別強調自動化工法對於建. 16.

(17) 材的節約效果。所謂「營建自動化」就是以工業生產的方式來興建建築物,也就 是將建築物的部品工業化、預鑄化、規格化,以及採用自動化機具來施工。由於 工業化、自動化的要求,許多建築外牆、樓梯、衛浴單元均改由工廠生產,再運 至現場組裝,如此將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建材浪費,同時可減少許多營建空氣污 染。良好的營建自動化工法,約可減少工地營建廢棄物三成,減少營建空氣污染 一成,減少 5﹪的建材使用量,對地球環保有莫大助益。 另一方面,減少建築產業耗能與污染最有效的對策,在於促進建材之再循環 使用。現在歐美先進國家對於建築物均有「建材回收率」的規定,也就是通常指 定建築物必須使用三至四成以上的再生玻璃、再生混凝土磚、再生木材等回收建 材。1993 年在日本的混凝土塊的在利用率約為七成,營建廢棄物的五成均經過 回收再循環使用,有些歐洲國家甚至以八成回收率為目標。反觀台灣,除了高價 的鋁、鋼筋、鋼骨的回收率高達八成之外,對於混凝土、磁磚、玻璃、木材、塑 膠幾乎完全不回收使用,造成台灣的山河滿山滿谷盡是營建廢棄物污染,使得新 建建築物不但浪費能源與資材,也造成環境更加污染。有鑑於此,「CO2 減量」. 與「廢棄物減量」兩指標就特別鼓勵建材的回收使用,合於此指標基準的建築 物將代表更乾淨、更環保的居住環境。 總之,建築產業是一個高度耗能、高度污染的產業,減少建築物的環境衝擊 是地球環保的重頭戲。在 21 世紀的地球環保意識下,過渡建設、過渡裝潢、過 渡表現的建築物就是罪惡,就是醜陋。 「CO2 減量」與「廢棄物減量」兩指標, 將告訴大眾「簡樸的居家最美,環保的建築最享受」 ,這是 21 世紀的新環保建築 美學,也是典雅而質樸的居住哲學。. 0-4-6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我國的經濟競爭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作為現代社會的都市基盤建設, 尤其是環保衛生基層建設卻遠落後於一般國際水準,實在令人汗顏。本手冊特別 設置「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以作為輔佐現有污水及垃圾處理系統的功能。本評 估對污水及垃圾處理的要求,並非以環工技術面來考量,而是著重於建築景觀衛 生與使用管理上的配套考量。 由於我國的都市公共下水道工程普及率十分低落,使得大多數的民眾必須 自行設置污水處理設施。但是過去常用的家庭化糞池之處理能力僅為35﹪以下, 亦即家庭污水所產生之污染源有65﹪以上均沒有經過淨化過程,而直接排入河 川,為嚴重污染台灣河川及環境之最大因素。近來我國雖然全面在「建築技術規 則」 、 「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設計技術規範」 、 「水污染防治法」上對污水處理排放. 17.

(18) 均有詳細的規範,並且也落實環工技師簽證,但是在事實上對於污水處理設施的 現場檢視、污水雜用水配管的正確接管檢測、排放水質的檢驗均付之闕如,因此 使得污水處理的制度徒具形式而效果不彰。尤其建築設計中對於生活雜排水之配 管施工,大都未貫徹雨水污水分流的設計。 例如現在一般住宅建築中,雖然在浴廁、廚房的雜排水配管均按照法令要求 排入污水處理系統上,但是對於洗衣空間均未設置專用洗衣空間,而讓民眾任意 將洗衣機設置於於陽台,並將洗衣雜排水就近排入陽台雨水系統,而未確實導入 污水系統。此外例如在一些辦公大樓中的餐飲咖啡廳、學校的學生餐廳、機關的 員工餐廳等空間內的專用廚房,與旅館、醫院、療養院等建築物內的專用洗衣間, 以及俱樂部、運動設施等建築物內的更衣浴室等產生大量雜排水的空間,也大都 未徹底將雜排水配管導入污水處理系統之中。這些雜排水配管的圖面設計及施 工,均無受到任何機關的監督管理,設計者也毫不關心,水電施工廠商在習慣上 也草率將之連結至雨水系統了事,因此不論現行污水處理設施如何嚴格完備,每 天產生的大量雜排水還是流入雨水系統而嚴重污染環境。有鑑於此,本指標為了 輔佐污水處理設施的功能,乃特別檢驗評估這些生活雜排水配管系統,以確認生 活雜排水導入污水系統。 另一方面,在垃圾處理方面,根據北市環保局民國八十四年的統計資料,台 北市平均每日產生 3801 公噸的垃圾,平均每人每天產生 1.44 公斤,數量極為驚 人。根據國內的垃圾組成分析也顯示,都市中不可燃資源垃圾約佔垃圾總量的 18%,加上塑膠類垃圾的 19%,可回收的資源佔約 30%以上,但這些可回收資 源大都被視為垃圾丟棄,成為國內垃圾量居高不下的主因,顯見資源回收工作的 重要,因此本指標特別鼓勵執行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的作法。此外,本指標也要 求建築設計重視垃圾處理空間的景觀美化,對於一般垃圾處理,也要求在空間規 劃及設施設置方面必須符合「充足的空間容量、密閉衛生的確保、簡便的操作流 程」等三項原則。目前一般建築物之垃圾處理設備常沒有除臭消毒,容易滋生蚊 蠅、蟲害、病菌。同時由於一般垃圾處理量快速增加,使得垃圾暫時儲放位置不 足,導致垃圾處理成本愈來愈高。此外,這些垃圾必須每天處理,否則容易造成 二次污染,甚至清潔人員因而容易受感染,衛生安全堪慮。 過去一般民眾常以為污水及垃圾處理問題為政府的權責範圍,殊不知建築設 計上生活雜排水配管嚴重影響都市污水的處理品質,而垃圾集中場的環境設計與 管理也嚴重影響景觀與衛生。本手冊的「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並不牽涉污水及垃 圾的環工生化技術改善,而著重於與建築空間設施及使用管理相關的具體評估項 目,是一種可讓業主與使用者在環境衛生上可以具體控制而改善的評估指標。. 0-5 小結 綜合上述可知,本手冊的七大評估指標都是一些簡化而與生活體驗相近的評 估方法,也是一些可以量化計算並具體掌握的指標,可作為社會大眾客觀遵循的 依據。曾有環境心理學的理論指出,超出七項的事物常會讓人難以記憶,因此作. 18.

(19) 為一般民眾樂於接受的口號與紀律,最好不要多於七項。本手冊特將複雜的綠建 築技術濃縮成七項指標,就像一個禮拜有七天一樣,可讓人易於記憶而遵循。 以上是本手冊前半部的「解說篇」 ,其內容主要用來宣導綠建築的時代意義、 定義及指標系統的概念,讀者如能撥冗一讀,相信對綠建築的全貌一定能有初步 的體認。本手冊以下部分則屬於綠建築的「評估技術篇」,其內容則在於具體提 供綠建築設計的實際操作技術及評估方法,讀者如能細讀並融會貫通這些內容, 一定能深入體會綠建築技術的本質,並可以具體地預測、評估並改善建築設計的 環境生態品質。然而在進入「評估技術篇」之前,關於本評估指標系統,尚有下 列幾點注意事項值得讀者留意(這些事項之詳細關係請參閱後文)。 (1)本評估體系有待繼續改良 本手冊的評估體系是依據「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 作為綠建築最實用的定義所發展出來的內容,其內容大部分均為降低地球環境衝 擊的最基本綠建築技術而已。本手冊確信這些評估項目為最基本的建築環保評估 要件,假如忽略這些基本要件,則不必奢談綠建築。這七大評估指標並非鉅細靡 遺地網羅所有現行綠建築技術的內容,它只是提綱挈領地抓住現行可實用量化的 地球環保要項而已,其他關於舒適性、生態性、社會性等更高層次的內容,則礙 於實用之考量,暫時不納入本評估系統內。當然一定有人認為這些內容尚有所不 足,然而這正是有待後人繼續改進的地方。 (2)健康、安全、舒適為本評估體系的先決條件 本手冊表面上雖然只是針對地球環保的評估體系,但卻是要求兼顧健康、 安全、舒適的基本要求。例如「日常節能指標」中,有關空調耗能的評估在事實 上均以健康舒適的溫濕及新鮮外氣量為準的計量,有關照明節能部分當然也是以 健康舒適的照度條件來計量。又如「CO2 減量指標」中的建材用量計量也是建立 在結構安全條件上的評估。當然也有些健康、安全、舒適的條件,如 IAQ、噪音、 放射線等,因為尚未達簡化實用的程度而尚未納入本評估體系,今後假如能克服 實用的障礙,也希望能嘉惠本評估體系。 (3)本評估體系應可設置公共安全的排除條款 本評估體系主要是針對地球環保的評估,其他如防災、公共危險、違建、 鄰房糾紛等影響公共安全的項目並不在本評估體系的評估範圍內。未來在獎勵綠 建築活動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議,應該可對本評估體系加入公共安全的排除 條款,亦即假如某建築物有明顯嚴重違反公共安全事證時,應可取消其作為綠建 築的資格。 (4)本評估體系已預留新技術或管理技術的評估彈性 本手冊雖為科學定量化的評估體系,但是絕不固執於絕對量化評估的結 果,甚至本手冊特別預留了定性化評估、新技術開發、人為管理改善的空間。例 如,在「廢棄物減量指標」中對營建自動化技術、新預鑄工法、現場廢棄物減量 管理等,提供定性彈性獎勵或預留認定申請的方式來評估,又如在「日常節能指 標」中對新能源技術、自動能源管理技術或人為管理制度均保留調性認定評估的. 19.

(20) 空間。這些未被本手冊列舉的新技術評估,均由業者提出自己的評估報告,以委 員會認定的方式予以認定獎勵。這些彈性認定方式使本評估體系擴展了相當大的 適用範圍。 (5)本指標系統的限制條件 本評估體系適用於建築設計前的事前評估,也適用於建築完工後的事後評 估。適用於單棟建築,也適用於建築群的評估。但由於受到限於現行研究資料之 不足,使本評估體系的部分指標受到部分限制,其限制條件如「表 0-4」所示, 使用者應特別注意。 「表 0-4」七大評估指標的適用對象 指標群 1.綠化指標 2.基地保水指標 3.水資源指標 4.日常節能指標 5. CO2 減量指標 6.廢棄物減量指標 7.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適用對象 適用於所有建築物 不適用於砂土及黏土之基地 適用於所有建築物 PACS 及照明密度指標不適用於住宿類建築物 僅適用於辦公類、住宿類、學校類建築物 適用於所有建築物 污水指標適用於所有建築物 垃圾指標僅不適用於非社區形透天住宅. 假如您細讀本手冊的內容,您一定會察覺本手冊確實結合了國內既有的本土 研究精華,完全摒棄了先進國家以寒帶氣候為主的綠建築技術系統。本手冊不但 獨創了亞熱帶國家獨特的綠建築評估體系,同時就評估方法的簡便性、實用性與 操作性而言,本綠建築評估體系確實具備了國際最先進的研究水平,以此作為我 國綠建築的評估依據,相信必能深獲信賴。另一方面內政部建研所目前也積極推 動綠建築宣導工作,最近並甄選出「綠建築標章」作為日後推動綠建築設計的獎 勵標誌,同時也正草擬推動綠建築的法制化及優惠制度,藉此希望能誘導民間投 入綠建築之開發建設,並作為推廣環保建築之依據。在今政府全面推「綠建築」 政策之際,欣見社會有所共鳴,此乃台灣邁向居住環境永續發展的契機。趁此契 機,讓我們善盡一份地球村公民的責任,讓我們一起來推動建築界的綠色革命 吧!為了地球、也為了台灣。為了子孫、也為了自己。. 20.

(21) 21.

(22) 一、基地綠化指標 1-1、何謂基地綠化? 所謂「基地綠化」就是利用建築基地內 自然土層以及屋頂、陽台、外牆、人工土地盤 上之覆土層來栽種各類植物的方式。. 1-2、基地綠化的目的 健康的都市生活不能缺少綠意,缺乏綠意的都市生活很難奢言「永續發展」 的居住品質。假如我們能在居住環境中廣植花木,不但可怡情養性,同時可促進 土壤微生物活動,對生態環境有莫大助益。綠化同時被公認為對吸收大氣二氧化 碳最好的政策,可減緩地球氣候日益高溫化的危機。因此本指標希望能以植物 CO2固定效果做為評估單位,針對建築環境中的空地、及陽台、屋頂、壁面進行 全面綠化設計的評估,藉以鼓勵綠化以多產生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淨化空氣, 進而達到緩和都市氣候高溫化現象、改善生態環境、美化環境的目的。. 1-3、如何評估基地綠化設計? 過去我們的建築都市相關法規為了鼓勵綠化,也有綠覆率、喬木植栽、栽種 密度之規定。但是它們通常以覆土深度、樹徑、喬木數量來規定綠化量,除了對 喬木有所認定之外,對於灌木、蔓藤、草地以及建築立體綠化等多樣化綠化的環 境貢獻量並無具體評價,各植栽物種之間的合理換算亦付之闕如。事實上,綠化 政策對於地球環保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固定空氣中的 CO2,進而可減緩地球氣候高溫化作用(因為CO2分子具有溫室效應,是造成地球 高溫化的主因) 。因此本手冊關於綠化量的評估,特別以CO2固定效果作為綠化評 估法的共同換算單位。 根據過去的植物學研究顯示,植物的光合作用量與植物葉面積成正比關 係,因此本手冊在「表1」中依照樹葉面積的多寡,把植物分為七類層級來評估 其CO2固定效果。此數據是成大建築研究所根據國外溫暖氣候下的樹葉光合作用. 1.

(23) 之實驗值,以台中的日照氣候條件及樹形、葉面積實測值,解析合成而得的CO2 固定效果。其數據代表某植物在都市環境中從樹苗成長至成樹的40年間(即建築 物生命週期標準值),每平方米綠地的CO2固定效果。關於此表的植栽分類及CO2 固定效果的意義如下所述: (1)闊葉大喬木類植物的CO2固定效果 台灣常見的闊葉大喬木樹種有榕樹、黑板樹、木麻黃、台灣肖楠、相思樹、 樟樹、相思樹、檸檬桉、楓香、羊蹄甲、黃槐、梧桐、楓香、菩提、台灣欒樹、 火焰木等。喬木類植物的特色是較為高大,遮陰性佳。由於其立體化的樹葉分佈, 使其樹葉量最多,其CO2的固定效果亦屬最佳,常用於遮陰、觀景與行道樹。然 而,因樹種、樹形、葉密度的差異,不同喬木的CO2的固定效果也有明顯差異。 但是為了評估方便,表1的數據是採用榕樹、樟樹、黑板樹、檸檬安、洋蹄甲等 五種植物的CO2固定效果解析平均值,作為所有闊葉大喬木類植物的標準評估值。 (2) 闊葉小喬木、針葉木或疏葉形喬木的CO2固定效果 像楊梅、鐵冬青、含笑、海檬果、黃槿、枇杷等闊葉小喬木,或是小葉南 洋杉、龍柏、圓柏、琉球松等針葉木,以及小葉欖仁、木棉、刺桐、木槿、垂柳、 阿勃勒、無患子等疏葉形喬木,由於其葉面積較少,其CO2固定效果比上述喬木 稍小。當然本分類之間的CO2固定效果也有明顯差異,但是為了評估方便,表1 的數據是採用小葉南洋杉、木棉、小葉欖仁等三種植物的CO2固定效果解析平均 值,作為此類植物的標準評估值。 (2) 大棕櫚類植物的CO2固定效果 大棕櫚類的特色是樹形細長高挑,飄逸著南國熱帶的氣氛,常用於觀賞與步 道上的導引。台灣常見樹種有大王椰子、黃椰子、亞力山大椰子、華聖頓椰子、 旅人蕉、棕櫚、蒲葵等。由於其葉面積較喬木稀少,其CO2固定效果約為大喬木 的一半。表1的數據是採用大王椰子的CO2固定效果解析值,作為此類植物的標準 評估值。 (3)灌木類植物的CO2固定效果 台灣常見灌木樹種有月橘、塔柏、九重葛、春不老、黃金金露花、夾竹桃、 馬纓丹、仙丹花、朱槿、牡丹、杜鵑、六月雪、仙丹、茉莉、紫薇、蘇鐵等。灌 木植物的特色是低矮濃密,常用於阻隔圍籬。由於樹形較矮、樹葉面積不若喬木 多,因此表2所示的CO2固定效果約為大喬木的27﹪。 (4)多年生蔓藤的CO2固定效果 像九重葛、炮仗花、使君子、地錦、辟荔等多年生蔓藤是用來作為建築物 立體綠化最好的植物,對於空氣的淨化頗有貢獻。但是過去的綠化政策對之均無 法提供評估方法,甚為可惜。表1的數據是以50cm高灌木之模擬解析值來替代, 其CO2固定效果約為灌木叢之37﹪。其綠地面積應以爬藤覆蓋面積來計算,對於 建築立面的綠化有良好的評估功能。至於一年生蔓藤植物則歸入下述草地來評 估。. 2.

(24) (5)草花及草類植物的CO2固定效果 草花及草類植物大部分為一年生植物,其CO2固定效果並不能像木本植物般 有長年累積效果,因此其在表 1中之CO2固定效果值,是根據野草地的葉面積實 測值,在一年內的CO2固定解析值做為基準。由於草類植物的高度影響其葉面積, 進而影響其CO2固定效果,因此表1約略以花圃及野草高度來界分其效果。至於人 工修剪的草坪,由於其白天的光合作用與夜間的呼吸作用相抵消,對於CO2固定 效果幾乎等於零,亦即人工草坪對於空氣淨化幾乎毫無貢獻,值得特別留意。 由上可知,植物綠化對於CO2固定效果,當然以大喬木綠地為最佳,其效果 約為灌木綠地的3.7倍,為草花花圃的17.6倍,亦即喬木顯然優於灌木,而灌木更 遠優於草花花圃。整體而言,草本植物的CO2固定效果均不良,尤其是人工草坪 簡直毫無效果。因此良好的綠化政策應以喬木為主而以灌木為輔,而裝飾性的草 花植物與草坪綠化,既耗人力物力、又多農藥污染,對空氣淨化亦無多大助益, 並不值得鼓勵。 「表1-1」台灣各種植栽單位面積CO2固定量Gi( kg/m2.40年) 植栽種類 闊葉大喬木(每棵種植面積9 m2以上、土壤深度0.9m以上) 闊葉小喬木、針葉木或疏葉形喬木(每棵種植面積6.25 m2以 上、土壤深度0.9m以上) 大棕櫚類(每棵種植面積6.25 m2以上、土壤深度0.7m以上) 灌木(高約1m以下,土壤深度0.4m以上) 多年生蔓藤(以立體攀附面積計量,土壤深度0.25m以上) 草花花圃或高莖野草地(高約1m以下,土壤深度0.25m以上) 一年生蔓藤或低莖野草地(高約25cm,,土壤深度0.25m以上) 人工修剪草坪. CO2固定量 808 536 410 217 82 46 16 0. 1-4、綠化CO2固定量的指標與基準 本手冊對於綠建築中的綠化獎勵基準,希望能夠維持建築空地的六成面積上 實 施 全 面 綠 化 , 而 且 單 位 綠 化 面 積 的 CO2 固 定 量 計 算 值 必 須 大 於 基 準 值 600( kg/m2)。亦即建築基地中的總綠化量所換算的CO2固定量 TCO2,必需符合下 列公式,才能符合本「綠化指標」的獎勵水準。 T CO2 =Σ Gi×Ai -----------------------------------------------------(1-1) T CO2>T CO2 c=0.5×A0×(1-r)×600 ------------------------(1-2) T CO2:基地綠化之總CO2固定量計算值[kg] 3.

(25) T CO2 c:綠建築綠化總CO2固定量基準值[kg] Gi :某植栽種類之單位面積CO2固定量[kg/m2],由表1查得 Ai :某植栽種類之栽種面積[m2],每棵大喬木以9.0 m2計,小喬木、疏葉形 喬木、針葉木、大棕櫚以6.25 m2計,但以上面積計算必須扣除空間重 疊計算及建築物障礙之面積。灌木、花圃、草地以實際種植平面面積 計算,蔓藤類以實際立體攀附面積計、其他則以實際密植平面面積計。 A0 :基地面積[m2] r:基地法定建蔽率[--] 600( kg/m2):單位綠地CO2固定量基準 關於本評估公式必須注意下列相關規定: (1) 基準說明 關於公式(1-2)中基準的意義,例如某住宅社區之基地面積為10000m2、建蔽 率為0.5時,則綠建築綠化之總CO2固定量基準值TCO2c為0.5×10000×(1-0.6)× 600=1200000kg。即該基地總綠化量在40年內必須可固定1200000kg的CO2氣體,才 可達到本「綠化指標」獎勵的水準。式中0.5的意義,表示五成空地均應綠化, 而另四成空地可留為車道、步道、水溝之非綠地使用。此600( kg/m2)的基本單位 基準,比種滿小喬木綠地的CO2固定效果稍微嚴格一點,因此只要利用基地法定 空地的六成種滿小喬木,然後在喬木下種一些花圃或灌木即可達成。假如綠地稍 微不足的情況。也可以大喬木或屋頂花園來加強彌補,亦不難達到合格標準。 (2) 檢驗植栽間隔 為了確保植物樹冠充分成長的空間,喬木必須保有適當的種植距離。本評估 規定大喬木應維持9.0 m2(3.0×3.0)、小喬木、針葉木、疏葉形喬木及棕櫚類應維 持6.25 m2(2.5×2.5)之最小種植面積,因此在評估時,最好每棵樹中心劃上正方形 格子最小種植面積,來檢驗每棵喬木最小種植面積範圍內是否重疊、或有建築物 障礙,種植面積計算時應扣除其重疊面積與建築障礙面積,方為合理。在此必須 留意的是,此處所謂的最小種植面積並不一定需要全面土壤地面,只要覆土深度 滿足下列(3)之要求,即使以植穴或花盆方式在人工地盤上種植喬木亦無妨。 (3) 檢驗覆土深度 為了保有植物根部充分的生長空間,植物必須保有充足的覆土深度,本評 估規定覆土深度的條件,喬木為1.0m以上,大棕櫚類為0.7m以上之,灌木及蔓藤 為0.5m以上,花圃及草地為0.3m以上。假如無此條件,其綠化量即略而不計。 (4) 留意特殊植物之分類 由於植物種類繁多,本評估當然無法提供所有植物之CO2固定植,其他植物 必須以類比方法來套用表1的數值。表1-1中針對CO2固定效果的植物分類,只是 為了解析方便的分法,並非植物學上的嚴謹界分。由於植物的CO2固定效果與葉 面積成正比關係,因此有些奇特而無法歸類的植物,可依其樹形及樹葉量以就近 借用數據,另有一些樹形與常態分類不符的植物,則必須不顧植物學上之分類而 依樹葉量之多寡,權宜採用其他類似樹形分類之數據。例如七弦竹、葫蘆竹、觀. 4.

(26) 音竹之大竹類就可借用棕櫚類之數據,而如袖珍椰子、棕竹之類的小棕櫚以及紫 竹、墨竹、唐竹之小竹類則應納入灌木來計算。又例如像蕨類之沙欏、旅人蕉科 之旅人蕉、香蕉應歸入樹形相近的棕櫚類來計算,而像天堂鳥、金鳥赫蕉,因樹 形矮小而應歸入灌木類來計算。總之,使用者不必拘泥於表1之植物分類,尤其 遇到難以分類的植物時,應依植物的樹形及葉面積特性,就近找尋類似植物分類 的CO2固定植來評估。另外必須留意的是,像榕樹、羅漢松、櫸木之類的喬木常 被整形修剪成低矮綠叢或盆景,已大大傷害其光合作用功能,本手冊建議應將之 視同灌木來評估(亦即應降低其CO2固定效果評估)。 (5) 鼓勵多層次立體綠化 為了生物多樣化原則,在生態綠化上應鼓勵多層次立體綠化,亦即在喬木 下方應保有裸露土壤以多種植灌木。因此本評估鼓勵在同平面一空間上種植高的 喬木、棕櫚樹,並在下方同時種植灌木及草花時,其高低層次植栽的CO2固定效 果可以重複累加計算。例如在硬質廣場鋪面上挖植穴種一棵小喬木時,只能計算 小喬木的CO2固定效果為536 kg/m2,而在裸露地上同時種小喬木及灌木時,其CO2 固定效果可累算為753 kg/m2,其效果為1.40倍。 (6) 立體綠化評估 屋頂、陽台、牆面的立體綠化對於氣候及生態環境有很大助益,但是過去的 綠化政策均未能給予適當的評價,本指標則積極以CO2 固定效果納入評估體系 內。本指標在公式(1-1)中,對於屋頂、陽台等水平人工地盤的綠化,以實際植栽 種類及栽種面積來計算。對於蔓藤類植物在牆面、坡崁、涼亭、花架上的綠化, 則以實際攀附面積作為計算。當然蔓藤類植物攀附情形常常有增減變化,但實際 應用上只能以現況為準來計算。 (7) 高密度喬木綠化的簡易評估 公式(1-1)、(1-2)以一棵棵喬木的間距、面積的累算計算,看來十分麻煩, 但這通常是針對綠化密度較稀疏的情形才需如此大費周章。事實上,有許多庭園 常採用高密度喬木混種的方式來綠化,或是大小喬木、棕櫚、芭蕉交錯混種,各 喬木的間距均較上述2.5m(面積6.25 m2)為密,這時並不需一一檢視植物種類、間 距、面積來計算CO2固定量,我們幾乎可以全面認定這些混種的喬木均已達到喬 木最高的CO2固定效果808 kg/m2,只要把所有喬木樹冠的總投影面積(即樹心2.5m 半徑範圍)全面乘上808 kg/m2來計量即可。 (8) 40年生命週期評估 由於目前內政部建研所對建築物均採用40年為生命週期,本評估亦均採用植 物的40年週期來計量。亦即上述CO2固定效果並不採用成樹來評估,而是以自幼 苗開始綠化的40年生命週期的環保貢獻量來評估,如此一來,大樹小樹對於40 年週期的評估結果都一樣,因此本評估並無樹徑、樹高的限制,也不要求民眾移 植大樹來綠化,這完全符合「綠化自小樹苗種起」的生態綠化政策。. 1-5、如何達到及格標準? 5.

(27) 為了達到上述基準要求,在綠化設計上,應注意下列事項: (1). 在確保容積率條件下,應盡量降低建築物建蔽率以擴大綠地空間。通常只 要降低一至兩成的建蔽率,就很容易做到合格標準的綠化。. (2) (3). 建築空地上除了必要的人工鋪面之外,應全面留為綠地。 在大空間區域應盡量種植喬木,其次再種植棕櫚樹,然後應在零散綠地空 間種滿灌木。. (4) (5). 在喬木及棕櫚樹下方的綠地應盡量密植灌木,以符合多層次綠化功能。 即使在人工鋪面上,也應以植穴或花盆方式,盡量種植喬木。只要覆土深 度足夠,其CO2固定效果均視同於自然綠地的喬木。. (6) (7) (8). 應盡量減少花圃及草地方式之綠化,尤其是人工草坪對空氣淨化毫無助益。 可利用多年生蔓藤植物攀爬建築立面以爭取綠化量。 盡量在屋頂、陽台設計人工花台以加強綠化,但是應該注意其覆土量及防 水對策。. 1-6、案例計算實例 (本指標計算另需附送詳細相關設計圖、說明圖及指標計算書,在此省略之). 6.

(28) 為了使綠化的計算更易於了解,以下舉一實例,詳細說明綠化指標的計算: (一).基地原始條件 說明: 1.此位於台中市的社區共有20戶住宅,每戶建築面積為62.5 m2,樓層數為4樓, 採人車分道之設計,基地面積A=3575m2,建蔽率為60% 2.綠化設計的運用如下所述 A.喬木類種植面積為420 m2,計43棵 B.棕櫚類100m2,計8棵 C.灌木類350 m2 D.各戶均設置屋頂花園,種植自然雜草及灌木,面積各為 自然雜草20×10=200 m2 灌木類20×15=300 m2 E.人工修剪草地面積為5×50+6×30=430 m2. (三)綠化指標計算 由於該基地為位於台中市之住宅區,其步驟如下: 1.檢討喬木、棕櫚其棵數與所占面積: 喬木類總面積為420 m2 總棵數=43≧420/12=35 故可採用 棕櫚類類總面積為100 m2 總棵數=8<100/8=12.5 故須以8 m2×8=64 m2計算 2.檢討屋頂花園及人工地盤上是否有喬木類 屋頂花園上均為草地及灌木類,故可採用 3.將上述變數代入公式(2)並查表可得 T = ∑ S × Pi × Ai × α ′. =1×0.93×{391000×420+11600×64+91×650+29×200+5×430 =153477435mg 4.將α代入公式(1)求計算基準值T0得 T0 = S × A0 × (1 − α ) × 15680 =1×3575×(1-60%)×15680 =22422400 mg 5. 將T0代入公式(1)檢討保水指標 T=153477435≧T0=22422400 由於綠化指標T大於基準值T0,故本案合格! 7.

(29) 二、基地保水指標 2-1、何謂基地保水? 所謂基地的保水性能,就是建築基地內 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及貯留雨水的. 基地保水. 能力。基地的保水性能愈佳時,基地涵養雨水 緩和都市氣候 的能力愈好,有益於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進 而改善土壤之有機品質並滋養植物,對生態環 都市綠化. 節能建築. 境有莫大助益。基地保水性能當然與土壤的滲 透能力有密切相關,在一般透水性中等的粉土地形,進行基地保水設計對大地涵 養雨水的能力確有莫大助益,但是在透水性極端不良的黏土地形或透水性太好的 砂土地形進行基地保水設計,並無助於大地貯留雨水的能力。因此本指標只限用 於一般最常見的粉土土質,對於位在黏土及砂土地形的建築開發案則並不適用本 指標的評估,特此聲明。. 2-2、基地保水的目的為何? 過去的建築環境開發常採用不透水舖面設計,使得大地喪失良好的吸水、滲 透、保水能力,剝奪了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空間,造成土地減弱滋養植物的能力。 同時因為土地失去了蒸發水分潛熱的能力,而喪失調節氣候的功能,甚至引發居. 8.

(30) 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 此外,過去的都市防洪觀念,都希望把自家的雨水盡速往鄰地排出,因此所 有住家大樓都把自家基地墊高,或者設置緊急馬達以排除積水。這種「以鄰為豁」 的觀念,造成都市公共排水設施莫大的負擔,每到大雨,永遠有低窪人家匯集眾 人之雨水而淹水。事實上這種不考慮土地保水、滲透、滯留的排水觀念,是一種 很不生態的都市防洪計畫。現在歐美最新的生態防洪對策,常規定建築及社區基 地必須保有滲透、滯留雨水的能力,以吸收部分洪水量,而達到軟性防洪的目的。 本指標希望能藉由促進基地的透水設計並廣設貯留滲透水池的手法,以促進大地 之水循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調節微氣候、緩和氣候高溫化現象,並進而降低 公共排水設施、減少都市洪水發生率。. (三)、如何進行基地保水設計? 由於基地保水性能與土壤的透水效率有關,本指標只針對透水性較好的粉 土、砂土土壤而評估,至於透水性不良的黏土土壤,則因其保水性能惡劣,對之 進行任何保水設計均無多大意義,因此對於黏土土質的基地,應可放棄本保水指 標之評估。基本上,為了加強基地保水性能,可使用下列四種手法來達到其目的:. 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r]

[r]

[r]

[r]

當時當地的希臘人非常強大。前 5 世紀薩姆尼特人佔領龐 培和附近地區。龐貝的建築受到薩姆尼特人非常深的影 響。薩姆尼特人還擴大了這座城市。前

懷聖寺於元朝至正三年(1343 年)被焚,七年後重 建。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重建後 的規制。1949 年後,懷聖寺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

香港歷史 建築的特 色 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