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Copied!
2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法律與生活教學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 法制化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文政 博士. 研究生:陳佩祺.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sis for Master Degree. Title of Thesis: The Study on the Global Warming and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t Draft of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in Taiwan. Advisor:Chen,Wen-Cheng, Ph. D.. Graduate Student:Chen, Pei-Chi. June 2009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謝. 誌. 回想起這兩年真的歷經人生許多重要的階段,生離死別的情景竟 都一起蜂擁而至,心情始終沒辦法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更遑論要專 心致志的撰寫論文。有時候真的覺得差點喘不過氣來,每天就像一顆 陀螺般地轉個不停,幸好有許多人給我支持的力量,才能順利完成論 文的寫作,感謝指導教授一路上耐心引導寫作方向,不厭其煩地修正 缺失,給我鼓勵、為我打氣,讓我可以有堅持的力量把論文完成;感 謝媽媽幫我照顧孩子,使我在下班之餘仍能抽出一點空閒來撰寫文 章;感謝爸爸長久來的精神支持,讓我能克服許多的困難繼續前進; 感謝我的兒子,用歡樂與笑聲陪著我,使人忘卻勞累與辛苦;最重要 的是,感謝我的先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每每感到情緒與體力不佳,他 的體貼與援助都能及時給我依靠,讓人無後顧之憂。論文完成的那一 天真的好高興,也很有成就感,我想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將 懷著感恩的心,以這樣的精神與毅力,為將來的一切繼續努力!!.

(4) 校所名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論文題目: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畢業時間:2009 年(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陳佩祺 指導教授:陳文政 論文摘要: 全球暖化已為人類及物種帶來生存環境的威脅,為因應國際溫室 氣體減量的潮流,我國也著手訂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但因眾 人意見紛歧,以致於草案至今尚未三讀通過。本論文主要採用歷史研 究法及文獻分析法,歸納分析以往有關全球暖化的研究文獻、整理《聯 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京都議定書》之規範內容與各國因應政 策,同時探討全球暖化問題及台灣的處境,並對各項版本的《溫室氣 體減量法草案》之內涵與法制化發展進行研究,進而提出建議與檢 討。其章節內容安排共分為七章,各章節說明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架構、方法及 文獻探討;第二章為「全球暖化議題與相關規範」,整理歸納全球暖 化的相關概念與國際法規範之內容,說明 IPCC 的沿革與四次報告內 容以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之內涵;第三 章為「各國因應全球暖化之策略」,整理美國、歐盟、日本、澳洲等 工業先進國家因應全球暖化的相關策略與措施;第四章為「我國的暖 化危機與初步回應」,說明台灣的暖化現象及因應國際法規範之歷程 與立場;第五章為「我國因應全球暖化的法制化:《溫室氣體減量法 草案》之立法」,探討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制定之歷程與內 涵;第六章為「《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評析」,探討《溫室氣體 減量法草案》的版本比較、內容檢討及預期法案通過將可能面臨之困 境;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歸納前述各章之重點做出建議與檢討。. 【關鍵詞】全球暖化、溫室效應、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I.

(5) Abstract Human beings and all the species on the earth are facing the threats from the global warming. In respond to the trend of greenhouse gas (GHG) reduc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aiwan government has taken steps to enact related laws. However, the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t Draft has not been passed yet due to the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all sides.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d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view to collect, conclude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documents such as the contents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Kyoto Protocol, and the responding policies of each nation. Taiwan’s position in this global warming issue was also discussed. The contents and legislation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Green Gas Reduction Act Draft were analyzed to deliver proper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s. The thesis includes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contain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area, structure,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arranges and concludes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international laws of global warming, illustrates the history of IPCC and its four reports as well as the contents of UNFCCC and Kyoto Protocol. The third chapter arranges the strategies and actions responding global warming of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USA, Japan, and Australia. UN’s strategies and ac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here. The fourth chapter explains the warming situation in Taiwan and its position to the 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s. The fifth chapter explores the contents of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t Draft and its different vers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Chapter six evaluates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t Draft and anticipates the possible difficulties after the law passes. Chapter seven conclud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previous chapters and provides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Keywords: Global Warming, Greenhouse Effect,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t Draft. II.

(6) 目. 次 頁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次…………………………………………………………...………Ⅵ 圖次…………………………………………………………...………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5 第三節 文獻分析與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4 第二章 全球暖化議題與相關規範………………………………….19 第一節 全球暖化之相關概念…………………………………….19 第二節 IPCC 之評估報告內容……………………………….….34 第三節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內涵………………………….39 第四節 《京都議定書》之具體規範…………………………… 47 第三章 各國因應全球暖化之策略...………….…………………….52 第一節 美國因應全球暖化之策略……………………………….52 第二節 歐盟因應全球暖化之策略……………………………….58 第三節 日本因應全球暖化之策略……………………………….63 第四節 澳洲因應全球暖化之策略……………………………….70 第四章 我國的暖化危機與初步回應……………………………….74 III.

(7) 第一節 台灣的暖化現象與危機………………………………….74 第二節 我國因應公約之急迫性………………………………….80 第三節 對全球暖化的初步回應………………………………….86 第五章 我國因應全球暖化的法制化: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立法…………………………....92 第一節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原則特點……………..……92 第二節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立法過程…………..………97 第三節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立法重點…………………102 第四節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規範內容…………………106 第六章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評析…………………………111 第一節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版本比較…………………111 第二節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內容檢討…………………121 第三節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可能困境…………………12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33 第一節 結論………………………………………………………133 第二節 建議………………………………………………………137 參考書目……………………………………………………………..141 壹、中文部份……………………………………………………..141 貳、英文部分……………………………………………………..144 參、網站資源……………………………………………………..145 肆、網路文獻……………………………………………………..146 附錄 附錄壹:《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行政院提案版本…...……..148 IV.

(8) 附錄貳:《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王塗發委員等提案版本…..159 附錄參:《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王榮璋委員等提案版本…..173 附錄肆:《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顏清標委員等提案版本…..185 附錄伍:《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黃淑芬委員等提案版本…..198 附錄陸:《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徐少萍委員等提案版本…..209. V.

(9) 表. 次 頁次. 表 2-1:幾種主要溫室氣體的特性…………………………..……….. 23 表 2-2:溫室氣體留存期及相對於二氧化碳的全球變暖潛能..….…..29 表 2-3:公約的演變歷程表………………….………………..……….46 表 2-4:《京都議定書》減量目標表………….……………...…….…48 表 2-5:京都議定書的彈性減量機制……………..………....….……..50 表 3-1:日本自願性排放交易計畫內容一覽表....…..…………………67 表 3-2:澳洲溫室氣體減量的法源依據……..…………………………71 表 3-3:澳洲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變化………..………………………71 表 4-1:台灣 1990-2002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82 表 4-2:台灣 1990-2002 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83 表 4-3:2006、2007 年二氧化碳減量成效比較………..………….…89 表 5-1: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審議歷程彙整表…….………..99-101 表 6-1:各國減量目標一覽表………………………………………....123 表 6-2:各國溫室氣體減量績效表……………………………………130. VI.

(10) 圖. 次 頁次. 圖 1-1:論文架構流程圖……………………………………………...7 圖 2-1:地球的輻射收支(Earth's Energy Budget)……………..19 圖 2-2:溫室效應示意圖……………………………………………..20 圖 2-3:90 萬年前至今溫度變化…………….………………………21 圖 2-4:1850 年以來全球平均表面氣溫變化圖…………………….21 圖 2-5:全球海平面的變化趨勢圖…………………………………..22 圖 2-6:最近 1000 年全球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量增加的 趨勢 …………………………………………………………………..24 圖 2-7:大氣層二氧化碳的每月平均混合比………………………..25 圖 2-8:甲烷濃度變化………………………………………………..26 圖 2-9:氧化亞氮濃度變化 …………………………………………27 圖 2-10:氫氟碳化物的濃度變化……………………………………28 圖 2-11:六氟化硫的濃度變化………………………………….…...28 圖 2-12: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市場示意圖 ..………..………………..50 圖 3-1:1998 年全球主要國家二氧化碳排放比率表……………….54 圖 3-2:日本在 2010 年以前需要消減的二氧化碳目標值…………65 圖 4-1:百年來台灣平均溫度變化圖………………………………..74 圖 4-2: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變化圖………………………………..74. VII.

(11) 圖 4-3:台灣冬季溫度(一月)變化趨勢圖……………………….75 圖 4-4:台灣夏季溫度(七月)變化趨勢圖……………………….75 圖 4-5:台灣百年冬季氣溫溫度變化圖…………………………….76 圖 4-6:夜間溫度上升圖…………………………………………….76 圖 4-7:日間溫度上升圖…………………………………………….76 圖 4-8:台灣年平均雨日百年變化趨勢圖………………………….77 圖 4-9: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之成長(1990-2002)…………………81 圖4-10:2000年化石能源燃燒所排放之二氧化碳排放量…………81 圖4-11:我國2002年溫室氣體排放比例……………………………83 圖4-12:我國規劃因應全球暖化政策期程與方向….……………...86 圖 5-1:溫室氣體減量法架構………………………………….…..105. VIII.

(12) 第一章 緒論.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壹、研究動機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與由重量級科學家和政府官員所組成的「跨政府氣候變遷 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1,因其致力於傳播與 增加有關人為氣候變遷的知識予世人,以及積極推動減緩全球暖化之措施,共同 獲得 2007 年諾貝爾和平獎。由高爾所領銜製作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Unconvenient Truth)中出現令人震驚的數值及畫面,片中南極、北極、格陵蘭的 冰山,正以大規模的速度消融,更是令人格外怵目驚心(張沛元,2007:A1 版)。 在諾貝爾獎的加持下,使得國際間重視全球暖化之聲浪也隨之升高, 「該如何減緩 暖化的速度與程度?」儼然成了全民皆應有的常識並且必須視為切身的危機來看 待。IPCC(2007)肯定近來發生的全球暖化,有 90%的機會是由人為活動造成, 並警告未來氣溫升高將會造成嚴重衝擊報告中更提到全球暖化「可能引起大規模 遷徙,導致對地球資源更激烈的爭奪,對於最脆弱的國家將造成特別沈重負擔, 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爆發衝突,甚至戰爭風險可能愈來愈高」2,全球暖化 目前已成為國際社會迫切面對的環境議題。 地球的大氣層形成之後就有了氣候,在 46 億年的歷史當中,氣候受到許多因 素的影響,即使沒有人為的影響,仍然自成一個體系,在不同氣候狀態(如濕熱、 乾冷、寧靜、風暴)間來回擺盪,不斷變遷(許晃雄,2001:867)。在未受到人 為干擾的情況下,大自然自有其一定的韻律,但如今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濫用與開 採,汽機車工業及燃煤發電排放的廢氣導致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氟氯碳. 1. 「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是在 1988 年由聯 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及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合作成立,專責研究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IPCC 本身並 不進行研究工作,也不會對氣候或其相關現象進行監察,其主要工作是發表與執行《聯合國氣候變 化綱要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有關的專題報 告,關於 IPCC 在第二章第二節有詳細介紹。 2 資 料 來 源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2007(IPCC 第四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氣候變遷 2007》 ),http://www.ipcc.ch/(2008.8.22) 1.

(13)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化物等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GHGs)3大量排放,已超過大自然的負荷,對 大自然的影響不再只是侷限於地表,而是擴張至大氣,並藉由大氣的運動影響布 及全球,導致氣溫不斷攀升,為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重重的危機。 暖化的源頭要從 18 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追溯,當時為求工業發展,人類開始 大量開採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使能源快速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 度急速增加,(國家科學委員會自然處大氣科學審議小組,2007:14),加上其他 溫室氣體快速的成長,使得全球平均氣溫異常攀升,改變原有的水資源分配,某 些雨量充足的地區變得更加潮濕甚至釀成水災,而原本已經少雨的地帶,乾旱情 形卻日益加劇;也就是說,全球的氣候將因為暖化而變得更加極端。除此之外, 地球的增溫,將造成海平面的上升,淹沒沿海低窪地區,會使全球 50%-70%的人 口其生存空間將受到威脅(李河清、羅永青,2004:5),地球增溫還會增加疫病 傳染的機率以及動植物種的急劇變化。暖化已為人類帶來威脅,且是一股無法抵 擋的趨勢,若再置之不理,不僅危及人類未來的生存空間,還會打亂生物的成長, 甚至導致物種的滅絕。因此世界各國無不想盡辦法欲透過國際公約的規範以及制 定國內的政策來降低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緩和迅速上升的地球氣溫。 地球上每一個人都應刻不容緩地加入減緩地球暖化的行列,以求能給下一代 在我們記憶中曾經美好的生活環境,然而暖化非一夕造成,自然也無法在短期內 做出改進措施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IPCC 的報告指出,如果世人要對抗全球 暖化,必須從大至航空,小至傳統燈泡的各種碳排放污染皆受到控制,而這必須 付出更高的成本,但這麼做,卻可以讓各層面都發揮有效減緩氣候衝擊的潛力。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聯合國於 1992 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對人為溫室氣體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排放做出全球性防制協議;而 1997 年通過的 《京都議訂書》(Kyoto Protocol)中則希望藉由已開發國家的率先減量,減少全 球暖化的危機,議定書已於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當中明文規範 38 個工業 國家及歐洲聯盟,應在 2008-2012 年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 1990 年排放水準平 均再減 5.2%。目前雖然《京都議定書》中所訂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僅針對有. 3. 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 及臭氧(O3)等。 2.

(14) 第一章 緒論. 簽署並批准的工業化國家,但在 2012 年之「後京都時期」 (Post-Kyoto)4,我國與 其他新興工業國家,可能將成為第二階段受規範之對象,未來可能影響國家能源 結構與產業競爭力,衝擊總體經濟發展。由於我國因政治因素,無法簽署《聯合 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但身為地球村之一員當然不能置身事外, 應當自我約束,全力按照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的精神及目標設定我國的努力目 標,積極展開因應全球暖化之計畫與行動,參與國際減緩氣候變遷相關活動。 外國制度實為我國可以參考學習的對象,但如何落實並以最適合台灣的方式 來進行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亦是一項挑戰,此一背景引發研究者欲瞭解國內對於暖 化工作所做的各項因應措施,並將焦點集中在將來對執行防止全球暖化措施具有 強制力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上,由於該法尚未三讀通過,故本論文之內 容將以研究《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立法過程與內涵為主軸,並參考國外有關 環保、能源與產業之政策,探討我國因應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減量的措施與方向, 作為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立法之參考。. 貳、研究目的 人類為了求生存以及求更好的生存環境,不斷向大自然爭取生存空間,成為 影響環境變遷的因素之一,因此人口越多、居住越久的地方,受到的影響也越大。 1980 年代以來,全球平均氣溫迅速上升,不尋常的天氣與氣候現象頻頻發生頻率, 更使得氣候變遷突然成為世人矚目的議題,根據 IPCC 的評估報告來看,全球對控 制溫室氣體減量體制的產生是迫切且勢在必行的。 溫室氣體減量是全球一致的趨勢,而且也是各國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針對 溫室氣體的減量,我國政府已先後舉辦「全國能源會議」、「國家永續發展會議」 以及「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等會議,邀請專家學者與各方政策利害關係人進 行討論與協商。自《京都議定書》2005 年 2 月生效以來,此股國際熱潮也促使我 國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立法逐漸達成共識,行政院於 2006 年 9 月 20 日審查通 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並送請立法院審議,立法院於 2007 年 5 月 7 日一讀 通過,法案內容詳明溫室氣體管制與減量之目標,明定 2025 到 2030 年,我國必. 4. 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後,進入所謂的「後京都時期」 ,不僅已通過附件一之國家必須對其承諾的減 量額度採取具體行動,也可能開始檢討包括中國、印度等非附件一之開阿中國家的減量責任,當然 也會觸及我國這個國際上「經濟大國、政治小國」的責任問題(張菀倫,2005:17)。 3.

(15)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須回到 2005 年的排放量5。根據立法院屆期法案不延續原則,行政院於 2008 年 2 月 4 日重新送審行政院版《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在審議過程中可以看到眾人對 於問題認定、應採取策略以及目標時程等相關事項仍具有諸多爭執且意見不一, 導致草案至今尚未三讀通過。 《溫室氣體減量法》的通過將促使國內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不再止於道德 勸說,而是於法有據。依據此法案,不僅可明定政府各部門的權責,未來各縣市 政府也應配合溫室氣體減量之推動;產業界除了必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外,也會 有明確的排放配額限制。但民間環保團體與政府機關之間因對於長期目標之看法 產生歧異以及欲採取何種減緩暖化的應變措施與政策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導致與 國人切身相關的法律遲至時日仍擱置待審,進展緩慢。如何才能夠做到顧及溫室 氣體減量又不會危害到企業的經營,甚至於國家總體經濟的發展,其實有賴政府 部門、企業以及民間團體的共同合作。各國的做法,大多先設定目標,雖然方法 及執行成效仍待評估,但越早開始就可以儘早進行溫室氣體的減量工作,即使是 少量也都有正面貢獻。文中除了探討全球暖化問題及台灣的處境外,也對各項版 本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內涵與法制化之發展進行研究,及對執行困境與 因應之道提出說明與建議。. 5. 資 料 來 源 : 台 灣 招 商 網 , 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news/200610/2006101801.html (2008.8.25) 4.

(16)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壹、研究方法 全球氣候變遷將對地表造成嚴重的影響,不只是地表的氣候型態改變,某些 動植物可能因此而滅種,甚至危及某些地區人類的生存,因此不可不加以重視。 本論文先對何謂全球暖化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加以概述,接下來將《聯合國氣候 變化綱要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之內涵做通盤了解,同時蒐集各國因應全球暖 化之對策,再將這些資料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內容相做比較,提出 改進與建議。本論文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主要以下列方式進行:. 一、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 歷史研究法是研究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或活動的一種方法,係指以系統且嚴謹 的程序蒐集與客觀的評析過去發生之相關事件事件的資料,以分析事件的因果關 係與未來發展趨勢,進而解釋現況與預測未來的一種歷程。本研究欲歸納與分析 以往有關全球暖化的研究文獻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 與各國因應政策,作為本研究的基礎。除了官方資料之外,研究者也蒐集了相關 的國內外期刊論文、報紙與雜誌報導進行分析與探究。. 二、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 analysis) 文獻分析法就是透過引用原始文件、各種學術論文、官方資料及新聞資料中 來找出事情的真相,或印證對某事務的主觀看法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分析的目 的有以下兩點,第一是將歷年來對此問題做過探討的有關文章,作一個精要的論 述,第二是對這些文獻的缺點加以批判,以利讀者能了解研究者所作之研究(王 玉民,1994:247)。. 三、文件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 文件分析法是指透過相關文件的蒐集與分析,包括組織的會議記錄、公文、 信件、照片、影片及各種紀錄等,從中獲得結論的一種研究方法。. 本論文藉由文獻及文件資料之翻譯整理分析,歸納整理全球暖化的成因及歷 年來國際上因應全球暖化之對策,另外亦透過國外官方政府網站資料、聯合國網 5.

(17)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站和氣候變化相關之網站資料,了解國外進行溫室氣體減量政策與各國立法比較 並查詢《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在立法院的法規修審進度,以各項蒐集資料據以 檢視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訂定內容是否完備,進而提出建議與檢討。. 貳、研究流程 本文先從了解全球暖化之成因與影響進行探究,並分析《聯合國氣候變化綱 要公約》與《京都議定書》之內涵及其共同著眼點,說明《京都議定書》當中的 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減量機制。選擇此二國際性公約是因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 要公約》是第一個和氣候變遷直接相關並具國際法效力的全球性條約,而 1997 年 通過、2005 年生效,至 2008 年才開始實施的《京都議定書》則是具有法律約束力 的國際性公約。研究者欲從兩者之規範與減量目標為著眼點,向下了解各國對《京 都議定書》的因應對策,了解現今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在溫室氣體減量上努力與進 程,同時也探究《京都議定書》對台灣的影響與衝擊,進而深入探討我國《溫室 氣體減量草案》的內容規範與施行的困境。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架構、方法及文獻 探討,第二章整理歸納全球暖化的相關概念與國際法規範之內容,由全球暖化的 成因開始介紹,包括對溫室效應如何生成、溫室氣體的特性以及全球暖化的影響 與危機,做一完整論述,之後說明 IPCC 的沿革與四次報告內容以及《聯合國氣候 變遷綱要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之內涵。第三章則整理美國、歐盟、日本、澳 洲等工業先進國家因應全球暖化的相關策略與措施。第四章說明台灣的暖化現象 及因應國際法規範之歷程與立場;第五章探討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制定 之歷程與內涵;第六章則探討《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的版本比較、內容檢討及 預期法案通過可能面臨之困境;第七章則為《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做出建議與 檢討。 綜上所述,本論文以一個完整層級之體系,整理出全球的、區域的、最後深 入到國內因應溫室氣體減量的策略,試圖以符合國際潮流的觀點對我國《溫室氣 體減量法草案》做出適合國情的建議與檢討。論文流程如下圖 1-1 所示:. 6.

(18) 第一章 緒論. 確定研究目標. 了解全球暖化的影響與危機. 分析因應全球暖化的國際法規範之內涵. 比較各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律規範及減量政策. 歸納台灣因應國際法規範的歷程與策略.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立法過程與內容檢討. 預期《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之可能困境. 提出建議與檢討. 圖 1-1 論文流程圖 7.

(19)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第三節 文獻分析與名詞釋義 壹、文獻分析 有關全球暖化議題,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制定後便陸陸續續有學 者進行相關的研究。而 1997 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與近年來國際上日異高漲的 溫室氣體減量趨勢,使得學者對此議題更加重視。台灣並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 要公約》締約國,且非《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的管制對象,目前並無立即、直 接的減量壓力,不過依照《京都議定書》之立約精神以及國際上對環境保護的趨 勢,預料下一階段將會把溫室氣體高排放量的「新興工業國家」列為管制對象, 台灣是以外貿為主的國家,屆時若無法順應國際潮流,勢必受到國際上的貿易制 裁與牽動。由此現實面考量,如今要制定並施行減量政策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隨著 2005 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國內研究氣候變遷的相關論文及研究更是逐 年增多,以下將本論文進行文獻分析之研究作分類整理。. 一、與各國減量相關之研究 其中有宋燕輝(2002),〈美國與京都議定書:小布希政府氣候變遷政策急 轉彎?〉以及羅時芳(2006),〈美國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之立場與策略〉,皆為探 討美國不批准《京都議定書》的立場與原因,並說明美國面對氣候變遷的因應策 略;王文娟(2006),〈日本產業界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對策〉,說明日本產業界 在面對減量工作上的對策及因應策略;王京明(2006),〈澳洲溫室氣體排放及 其減量政策措施〉,舉例說明澳洲的減量立場與態度,以及立法因應全球暖化的 法源依據;林俊旭(2006),〈歐盟國家溫室氣體減量成效-檢討與展望〉,探討 歐盟對於近年來減量工作的成效與檢討;詹岡瑋(2008),《歐洲聯盟與美國落 實防治氣候變遷政策之比較探討》,該論文以文獻分析法來了解歐盟與美國在防 治氣候變遷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政策,並比較歐盟與美國在減緩全球暖化與 防治氣候變遷的政策上有何異同。. 二、與溫室氣體減量模式相關之研究 其中王仁忠(2005),《溫室氣體減量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分析》,該篇論文 將全世界 44 種國際減量模式加以敘述,提供國人廣泛性了解;並透過德國 Höhne (2003)等人對減量模式所提出的環境、政治、經濟、技術等 4 項準則,進行不 8.

(20) 第一章 緒論. 同模式的定性分析,篩選出 11 種較適合我國情發展的減量模式,其中包括「碳 交易市場」、「安全閥與買方責任」、「三層級政策」等模式,可提供作為政策 性參考。. 三、與溫室氣體排放量推估相關之研究 其中有呂昌祺(2004)的《地方政府之溫室氣體排放量推估及管制策略分析 -以臺北縣市為例》,此研究旨在推估地方政府溫室效應氣體各部門的排放量, 並依照其排放特徵給予各排放部門最佳管制建議措施,執行推估法依照 IPCC 所 提供的標準方法,且以臺北市為例,推估 1990 至 2002 年四個排放部門及一個吸 收部門的排放量及吸收量,並針對臺北市各部門排放量與排放比例、臺北市與全 國排放量、臺北市與國際都市排放量做比較分析的工作。 而陳昱安(2005),《我國溫室氣體排放趨勢與因應策略分析》,該篇研究 則針對跨國間排放量變化情形進行比較分析,探討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嚴重與 否,亦從各方面探討我國溫室氣體排放之原因,以分析影響我國溫室氣體排放之 關鍵;陳君祺(2006),《台灣耗能性產業因應京都議定書之溫室氣體減量預估》, 該論文提出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建立完善之溫室氣體盤查制度等 概念性目標,試就能源使用情形、二氧化碳排放量、貿易出口情形等,量化至 2020 年前之二氧化碳逐年減量參考估計值,探討逐年最佳減量值及減量與否之 影響性。. 四、與溫室氣體減量政策與法制相關之研究 其中包括林榮仁(2004),《從「互賴理論的『敏感性與脆弱性』」的概念 探討我國溫室氣體的減量政策》,該論文嘗試透過解釋西方經濟現象的「互賴理 論」,來分析在《京都議定書》的體制下,如何以「互賴理論的『敏感性與脆弱 性』」的概念來探討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以解釋我國在《京都議定書》生效 後,所面臨的衝擊及政策調整;陳奕廷(2005),《自能源政策中之公平與效率 論我國應有之溫室氣體管制架構》,本篇論文以溫室氣體減量管制為背景,彙整 其他國家所採行之能源政策及溫室氣體管制措施,探討我國應建議採行之溫室氣 體管制方向。 尚有宋書帆(2006),《論我國應有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該論文針對已 9.

(21)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立法管制溫室氣體國家,透過對於政策背景之研究,比較多國減量法制,呈現其 所採取之法律層面規範基礎,作為我國審議減量法案之參考依據;曾禹傑 (2007),《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對台灣產業部門衝擊之評估-多目標決策方法之 應用》,該研究透過結合產業關聯分析與多目標規劃理論所建構出來的 3E 多目 標資源整合規劃模型,針對溫室氣體總量管制、能源稅、電價合理化及碳稅等 5 項議題設計 7 組情境分別進行模擬,評估出未來二氧化碳減量壓力之下的優化產 業結構。. 上述關於溫室氣體減量的碩博士論文整理,可發現關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的 研究多為以針對《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溫室氣體減量對我國之衝擊;或是援引 國際上不同減量模式及策略的分析研究,探討各國法制及各自對我國的影響,以 找出最符合我國國情的減量策略;而這些研究除了大都以整體國家層次的思維為 中心,大部分的著眼點都放在我國經濟、企業或耗能性產業的因應之道,但較少 研究探究應如何結合政府與社會之關係共同擔任溫室氣體減量的任務。 研究者認為國內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必須具有法源依據,以法律來強制要求, 才能徹底落實溫室氣體的減量工作。為因應《京都議定書》生效,宣示我國願意 善盡共同保護地球環境之責任,環保署研擬《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但草案自 2006 年 9 月 26 日函送立院至今尚未三讀通過,而 2008 年由行政院再度提出的《溫 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與一年前提進立院的內容並無太大差別,本文將試圖關注《溫 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立法過程與內容建制,做各版本的比較分析,了解《溫室氣 體減量法草案》的發展歷程,並參造國際減量模式之經驗,以最適合國情與需要 之方式進行建議與檢討,以期在減量過程中,不致對我國總體經濟、企業的經營 以及人民的生活造成衝擊。. 貳、名詞釋義 1998 年賓州州立大學,研究古氣候的學者門邁可(Michael Mann)在「自然」 (Nature)週刊上發表研究結果,宣稱 1990-2000 年是 1000 年來最熱的 11 年,而 1998 年是 1000 年來最熱的一年;2006 年 6 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U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也發出了一份正式報告,表明近 20 年來的氣候是過去 400 年來 最熱的(魏國彥,2007:5)。國際上也開始著手訂立國際性公約及法規如《聯合 10.

(22) 第一章 緒論. 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來延緩全球暖化的速度,並抑制造成溫 室氣體的排放,然而到底何謂「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又是 哪些?以下針對國內外學者及學術機構之研究對溫室效應及溫室氣體定義做一完 整解釋說明。. 一、「溫室效應」一詞的歷史溯源 歷史上關於「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或全球暖化的相關研究,最早 出現在 1827 年法國數學家傅里葉(Jean-Baptiste Fourier)所發表的一篇探討地球 溫度的文章,他認為大氣就像玻璃瓶,可以讓太陽光透入,但地面反射的光卻會 被擋住,將陽光的熱困在當中,無法散出地球,而使環境加溫產生「溫室效應」 (劉雅章,2007:15)。 1903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典學者阿赫尼斯(Svante Arrhenius)在 1896 年 預測,人類燃燒含碳的化石燃料將提高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繼而導致全球溫度 上升,印證了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來源(邱育慈,2006:36)。他首 先提出二氧化碳會造成溫室效應的理論,指出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時, 整個地球的氣候也會變得暖和。到了 1958 年,英國科學家卡隆得(Callendar) 首次提出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緩慢上升現象(宮文 祥,2004:2),同一年美國科學家基林(Charles Keeling)在夏威夷對二氧化碳 濃度進行觀測及連續紀錄,而該紀錄亦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確實有逐年增 加的現象(呂鴻光,2003:1)。直至 1961 年,Tyndall 發覺空氣並不是一個化 合物,而是氧、氮、二氧化碳等氣體所組成的混合物(侯山林,1991:28-29), 科學家將這一系列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之為「溫室氣體」。. 二、溫室氣體的定義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1 條中對溫室氣體指出相關的定義:「溫 室氣體」是指大氣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的自然的和人為的氣態成分; 而根據《京都議定書》附件 A 所列管的溫室氣體則包括: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甲烷(Methane,CH4)、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N2O)、氫氟碳 化物(Hydrofluorocarbons,HFCs)、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s,PFCs)和六氟化 硫(sulphur hexafluoride,SF6)等 6 種氣體。其中以二氧化碳為「溫室效應」的 11.

(23)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主要成因,其貢獻度高達 66%(賴文遠,2004:33)。魏國彥、許晃雄(1997) 提到這些溫室氣體一旦進入大氣中,以人類的能力而言,幾乎是無法回收,只有 靠大氣自然的過程才能讓它們消失,二氧化碳在大氣當中的生命週期較長,所以 地表平均溫度上升有一半是因為二氧化碳而造成的6。. 三、學者對「溫室效應」的看法 各家學者對「溫室效應」的說法大同小異,以下整理出國內外學者的見解: (一)、IPCC 2001 年的氣候評估報告7中提到:自從工業革命之後,由於大量 的使用化石燃料,因而產生許多二氧化碳等氣體,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 不斷提高,達到了數百年來的高峰,地球表面的溫度也快速的上升,也就是所 謂的「溫室效應」; (二)、Mark Leggett(2006)提出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改變地球 的氣候,而氣候變遷將會影響人類健康; (三)、林廷輝(2004a:294)指出,「溫室效應」是指地球大氣層上的一種 物理特性,地球表面能量來自太陽之輻射,地面和大氣層在整體上吸收屬於短 波輻射的太陽輻射後,以長波輻射方式釋出,一部分為對流層水氣(H2O)及 二氧化碳(CO2)吸收,一部分在平流層為甲烷(CH4) 、氧化亞氮(N2O) 、氟 氯碳化物(CFCs)等所謂的溫室氣體所吸收,其餘則逸入太空; (四)、賴文遠(2004:33)認為溫室氣體如同栽種蔬果溫室的玻璃罩一般, 將地球維持一定的溫度,使太陽能透過,卻阻止地面熱量散失,使地球表面溫 度升高,這種作用就好像使地球如同處在一個溫室之中,因此稱做「溫室效應」 ; (五)、林朝宗(2007:24-25)提到,在地球的大氣層中,含有包括二氧化碳 (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及水蒸汽 等大氣氣體等,而大部分的大氣氣體並不會吸收熱輻射,只有少部分的二氧化 碳、甲烷和水蒸汽等會妨礙熱輻射回到太空,所以稱為「溫室氣體」,因為有 了這些溫室氣體,使得地球得以緩和地表的日夜溫差,並創造出一個適合生物. 6. 資 料 來 源 : 魏 國 彥 、 許 晃 雄 編 著 ,〈 全 球 環 境 變 遷 導 論 〉, http://gis.geo.ncu.edu.tw/gis/globalc/index.htm(2008.8.15) 7 資料來源: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IPCC 第三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氣候變遷 2001:科學基礎》), http://www.ipcc.ch/(2008.8.22) 12.

(24) 第一章 緒論. 生存的環境。 (六)、許志義(1996:92)認為,所謂的「溫室效應」是指大氣中增加了過 量的溫室氣體,使地球覆蓋在一層玻璃罩(溫室) 之下,導致全球氣溫逐漸 升高的現象。. 綜上所述,本論文中的「溫室效應」所指的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一種保溫機制, 地球表面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之輻射,在地球大氣層中產生所謂的溫室氣體,這 些氣體可讓短波輻射光源通過並吸收長波輻射,如同栽種蔬果溫室的玻璃罩一 般,將地球維持一定的溫度,使太陽能透過,卻阻止地面熱量散失,使地球表面 溫度升高,這種作用就好像使地球如同處在一個溫室之中,因此稱做「溫室效應」 。 溫室氣體保存地球表面溫度,對地球整體而言必須釋放出等量的能量以維持平 衡,否則就會產生逐漸變暖或是變冷的情況產生。溫室效應原本應不可缺乏,是 地球物種生存必要的自然現象,但過量的溫室氣體使得愈來愈多的熱能無法反射 回太空,導致地球溫度節節升高,就會出現全球暖化的現象。. 13.

(25)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論文之研究主題為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對於時間 及空間上的範圍選擇如下所述:. 一、時間範圍 國際上對於溫室氣體的防治皆以 IPCC 歷年的專家研究報告為指標,並以報 告的內容與建議作為國際法規的制定標準,IPCC 平均每 6 年提出一份氣候變遷 評估報告,至 2008 年底已提出 4 份評估報告,本論文在全球暖化相關資料的蒐 集從 1988 年 IPCC 成立之起始年開始至最近一次評估報告 2007 年8之公佈為止; 而在《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的修訂進度上,資料則蒐集至 2009 年 1 月底為止。. 二、空間範圍 空間範圍部分本文欲從美國、歐盟、日本及澳洲等先進工業國之減量政策與 立法規範之比較分析,作為對照台灣現況與訂定《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的參考。. 貳、研究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有二,原因如下所述: 一、本論文欲以國際法規範及各國因應全球暖化策略之比較分析作為尚未三讀通 過的草案作為立法參考,文中企圖以 IPCC 所提出的四次評估報告,解釋全球暖 化的形成原因與現象,然而有許多學者提出全球暖化非單純只因人類行為而起, 背後仍有許多複雜的原因牽涉其中,有人提出「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9,. 8.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於 2007 年 2 月 7 日公布第四次氣候變遷評估 報告: 《氣候變遷 2007》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簡稱 AR4) ,報告由 100 多個國家的 2500 多名 科學家依據對大氣層、海洋、冰川、冰蓋等因素累積 6 年研究,第一工作小組(WG 1)指出,氣 候變遷小組堅信,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證據的正確性至少達到 90%,遠高於該小組 2001 年發表 前次評估第三次報告(Third Assessment Report,簡稱 TAR)時的信心水準 66%。資料來源:環境 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28469(2008.8.17) 9 蓋亞假說主要是由英國化學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與美國波士頓大學微生物學家馬古利 斯(Lynn Margulis)所合作提倡,這個假說是認為地球的生物圈能夠自我調整。過去普遍的認知是 生命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而這個假說顛覆了傳統觀點,認為生命還主動地改造環境。「蓋亞假說」 認爲地球是一個由生物負饋自動調節的控制系統,地球自身是一個活的整體,活的部分就是地球表 層。生物整體不僅適應環境,同時也改造了環境,使環境條件穩定和最優化,有利於自身生存。儘 管這一假說引起了爭議,限於時空尺度還無法證明,但它却提供了理解地球表層物質之間特別是生 物和環境之間複雜聯係的一種思維方式,對地球表層系統的研究是有啓發性的。 (丁賢法、韓廣, 14.

(26) 第一章 緒論. 認為地球有一種自我調整的行星機制,可以維持氣候的穩定,更有學者認為地球 暖化對人類是有利的(游維倫,2003:72);由此可知,對於全球暖化的原因及 影響,各家學者可是眾說紛紜,因氣候變遷問題具有高度複雜性,科學上仍存在 著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如台大教授黃榮村(1994:3)提到:. 「若因科學上的不確定性,而不馬上著手減緩人為排放,這涉及風險管理中 的價值判斷問題。技術上的不確定性與政治決定之間的折衝,純粹是價值判 斷上的考量。縱使不會發生,人類社會也因辯論並建立能源使用的哲學。重 要的是,全球氣候變遷是一種警訊,不管有多不確定,更重要的是利用它來 讓我們思考應如何做危機管理。」. 以人類目前的知識並無法對此作十分完善的釐清,但相同的是學者們皆不約 而同的大聲疾呼人類必須正視全球暖化這個問題。或許 IPCC 的評估報告並不能 完全正確的解釋暖化的原因,但這已是人類最可靠的資料來源,如國內學者許晃 雄(2007:50)所提出;. 「氣候變遷推估結果用於洲到全球尺度的現象較為可靠,對大氣與海洋溫 度的增加以及海面的上升,也較為可信。但是雨量與極端天氣推估值得部 榷定性明顯大了許多,因為不同模式得到的結果經常南轅北轍,IPCC 的 氣候學家用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氣候模式、最佳的模擬策略、最好的電 腦、以及最新的氣候變遷知識,進行最龐大的計算,得到一系列的推估結 果,預告了高風險的暖化未來。雖然不完美,但我們並沒有更好、更可靠 的結果可以參考。」. 而 Dale Jamieson(1993:313-329)在”Ethics,Public Policy,and Global Warming” 一文中也舉出全球暖化的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全球性及多樣性,文中提到雖然科 學家對暖化成因的看法不一致,但 Jamieson 認為這些看法並非種類不同,只是 重視層面的差別,而人們之所以會對全球暖化議題有興趣是因為減緩暖化或對其 影響做出回應,會牽涉到鉅大的經濟成本與重新分配,並使生活方式徹底修正。 IPCC 在 AR4 中多次提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非常可能」 (very likely)就是當 前全球暖化之主因,比 2001 年 TAR 的「可能」 (likely)更為肯定人為因素所造 2004:173)。 15.

(27)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成的影響10。因此在本論文中也認同 IPCC 的評估報告所言將「人類活動」視為 是最可能引起全球暖化的原因,以此為前提進行本篇論文的探究。. 二、Peter Danielson(1993)把博弈論11中的「囚徒困境」理論12運用到全球暖化 的問題,他認為為了減緩暖化而提出的二氧化碳減量行為,其實是一種兩難的情 況,人們會為了避免讓自己遭遇到最壞的情形而選擇燃燒較多的二氧化碳,為了 避免這樣的迷思出現,導致雙方都得到最壞的局面,也就是說,人們必須建立如 契約般的機制才可能使大家都獲利。對於溫室氣體減量排放必須是全民皆有的共 識,如果有一方以自利的觀點出發,只顧發展經濟,最終將導致大家都不願約束 自己共謀全人類的福利。而如何達到此一共識,則須透過具有公權力的法條或公 約來強制執行才可能達成(Peter Danielson,1993:329-343)。 無獨有偶的,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13的支持者認為要解決環境問題 10. 量化氣候的不確定性是 IPCC TAR 及 AR4 的特色,根據發生機率大小,IPCC AR4 將部確定性較 TAR 增加極端可能一級而分成八種等級:幾乎確定(發生機率> 99%) 、極端可能(發生機率> 95%) 、 非常可能(發生機率> 90%)、可能(發生機率> 66%)、比較可能(發生機率> 50%) 、不可能(發 生機率> 33%) 、非常不可能(發生機率> 10%) 、極端不可能(發生機率<5%) 。信心度(對於事件 評價確信結果的正確程度)分成高(十次中有八次)及非常高(十次中有九次)信心。資料來源: http://www.ipcc.ch/(2008.8.30) 11 博弈論(Game Theory),有時也稱爲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在生 物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歷史學、國際關係、電腦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 都有廣泛的應用。博弈論主要研究各相關行為主體的決策行為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假定條件下, 理 性 的 行為主 體 如 何決策 、 以 及這種 決 策 的均衡 等 問 題。 John Nash 因研 究 非 合作博 弈 論 (Non-competitive Game Theory)獲得 1994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12 「囚犯的兩難處境」是指博弈論裡的二人博弈。假設警察局抓住了兩個合伙犯罪的嫌疑犯,分別 被關在兩個不能互通信息的獨立牢房裡進行審訊,但獲得的証據並不十分確切,對於兩者的量刑就 可能取決於兩者對於犯罪事實的供認。警察局將這兩名嫌疑犯分別關押以防他們串供。兩名囚徒明 白,若兩人皆保持沉默不招供,則由於證據不足,兩人皆只輕判 1 年,但只要其中一人供出同黨, 他自己會獲得釋放,但另一被出賣的囚犯就被判 10 年﹔若兩人都招供的話,則會各被判 5 年。對 於兩個囚徒總體而言,他們設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保持沉默不招供。結果大家都只被判 1 年, 這就是雙贏的局面,但由於兩人被隔離無法串通,任何一個囚徒在選擇不招供的策略時,都要冒很 大的風險,一旦自己不招供而另一囚徒招供了,自己就將可能被判 10 年,但若因為同伴保持沉默 而自己招供的話,就可獲得釋放,這要比保持沉默要坐 1 年牢好。因此兩人會選擇坦白,而原本對 雙方都有利的策略(保持沈默)和結局(判 1 年刑期)就不會出現。囚徒的兩難困境現象在現實生 活中比比皆是,因每個人從自我利益最大化出發,最終卻損害了大家的利益,反映了個體理性行為 與集體理性行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13 西元 1970 年,國際社會科學聯合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於東京召開會議,會中發 表「東京宣言」 ,指出環境的重要性,並要求全球共同解決此一世界性問題,繼而於西元 1972 年, 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 (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 「環境權」遂自此成為當代思潮的主流(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柴松林於 1999 年對環 境主義的專題演講) 。資料來源:http://www.ier.org.tw/phpBB2/viewtopic.php?p=1894&(2008.8.19)。 英國學者歐萊爾登(T O’Riordan)認為: 「環境主義是國家行為方式,或一組政策,環境主義已不 再僅定義為保護生態系統或保存資源的期望,這些只是深層價值中的表象而已,環境主義的中心思 想是宣揚人類行為的哲理」 (T O’Riordan,1981:9);都柏森(Andrew Dobson)也指出: 「環境主義 16.

(28) 第一章 緒論. 需要依賴目前的國家間組成的機制架構,透過國際合作解決問題,以目前既存的 國際社會、政治、經濟架構為基礎來擬定共同策略,才能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 題。環境主義的支持者相信經濟增長及消費模式是可以與環境保護互相配合,現 時的問題只源於行政管理上的錯誤和科學技術上的不足,因此環境主義亦倡議政 府應制定有關的社會政策去達致環境保護的目標,例如採用稅務政策、支持有利 環境保護的工業和產品,以及懲罰破壞環境的經濟活動。然而生態主義 (Ecologism)14的支持者則批評環境主義,認為墨守既有的國際架構,以改革的 方式,並不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因為並非每個國家均有此理想性,在各國短視 近利的功利主義思想下,解決環境問題將成為遙遠的夢想。生態主義者認為真正 能解決此問題的層次應該發生在社區(community)此一層次,而非透過國際或 是國家的層次,這些社區規模依各地不同的特色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因地制宜 才能收到效果。 國際關係理論哲學家約瑟夫奈依(Joseph S. Nye)認為全球環境的威脅是跨 國性的問題,並非僅能依據一個國家的力量來解決,政策制定者必須透過合作的 方式,方能獲得適度的解決(Dave Toke,2000:75-91),而環境主義者接受現存 的政治社會及國家的架構,期許能提出有效的方案來解決目前面臨到的問題,即 使環境主義遭到生態主義許多批評,其所主張的國際合作雖然成效可能有限但仍 是目前解決環境問題的主流模式(林廷輝,2004b:121)。 本論文採取「環境主義」的論點,認為必須透過政策與法律的約束,建立新 的價值觀與信念,將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與全球暖化高度相關連,把自己 融身於萬物之中,必須共同行動才能產生改變。. 綜上所述,本論文的研究限制有二,分別如下所列: (一)本論文將「人類活動」視為全球暖化之主因來進行探究,而「非人類活動」, 如地球生物或大氣現象之影響,及其他認為全球暖化有利於人類的論點,則不在 本文的討論之內;. 是提出處理環境問題之途徑,確保在基本信念不會有變動下來解決問題」 (Andrew Dobson,2000:2) 。 14 生態主義支持者認為發展是一切環境問題的來源,而世界並非僅是人類的世界,而是包含著人 類與其他生物的世界,由於人類破壞大自然的結果,倘若要靠人類來解決這些問題,便存在利益與 道德之間的拉扯,因此生態主義認為若以環境主義來看待世界,便會陷入無法真正解決環境遭受破 壞的問題(林廷輝,2004a:289-290)。 17.

(29)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二)本論文採取「環境主義」的想法,認為國家的概念是重要的,任何的環保 政策,均要整合在一個國家的總體架構下才能實施,以現存的政治社會及國家的 架構下,期許我國能制定有效的法律及政策來解決目前面臨到的問題,以符合國 際潮流使暖化情形趨減。. 18.

(30) 第二章 全球暖化議題與相關規範. 第二章 全球暖化議題與相關規範 第一節 全球暖化之相關概念 壹、全球暖化與溫室效應 地球表面與大氣之間進行著各種形式的運動過程,而推動這些過程的能量泉 源,便是「太陽能」 。太陽能以輻射的方式向外釋放熱能,當太陽輻射抵達地球後, 令地球受熱,提供光與熱,也是所有生物生命的起源。太陽表面的溫度約 6,000°C, 但地球表面的溫度只約 15°C,雖然兩者溫差很大,但如太陽一樣,地球也會釋放 輻射,太陽輻射的主要波長範圍大約是 0.2μm15-4μm 的範圍,而地面輻射的主要 波長範圍則是在 4μm-100μm 之間。因此氣象學上習慣把太陽輻射稱為短波輻射 (shortwave radiation) ,而把地面及大氣的輻射稱為長波輻射(longwave radiation) 。 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約有 2/3 的能量被地表吸收,並經由大氣和海洋 環流重新分佈,而剩下的 1/3 的太陽能量在到達地球後,又被反射至太空16,這出 入能量之間的平衡被稱為「地球的輻射收支」 (Earth's Energy Budget) 。正如圖 2-1 所示,太陽入射的短波輻射總輻射量為 240 瓦/每平方公尺,而太陽和地球輻射的釋放量 應該要均等,其中約 1/3(103 瓦/每平方公尺)的太陽輻射會被反射,餘下的則會被地球 表面所吸收。. 圖 2-1 地球的輻射收支(Earth's Energy Budget)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2008.9.19)) 而大氣層的某些氣體和雲團吸收幅射後會再次釋放出來,使地面增溫,高出 15 16. 1μm (1 微米)= 10-6 公尺。 同註 7。 19.

(31)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約 33℃,因而地球的溫度得以從酷寒的-18.5℃,升高到舒爽的+15℃。這些氣體使 得地表及對流層溫度升高、保持在一定範圍之內,使地球的氣溫能夠維持在適合 生物生存的溫度。這種對地球具有保溫效果,因類似農業上所應用的溫室暖化作 用,所以被稱之為「溫室效應」,達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也被稱之為「溫室氣體」 (圖 2-2)。. 圖 2-2 溫室效應示意圖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http://www.hko.gov.hk/contentc.htm(2008.9.7)) 溫室效應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對地球整體而言必須釋放出等量的能量 以維持平衡,讓地球環境處於一種適溫狀況,以維持地表上生命所需,否則就會 產生逐漸變暖或是變冷的情況產生;也就是說溫室效應原本對於地球的生態體系 不可或缺,但溫室效應若持續增強,大氣不斷的接收輻射而不發散的話,無法達 到應有的平衡,地球的溫度勢必將無止盡的增高,就會使全球溫度節節上升,造 成全球暖化的現象。 而溫室效應為何會持續增強,IPCC 的評估報告指出原因很可能是由於人類工 業活動造成溫室氣體排放過多而造成;科學界也認為過去 50 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 是由人類活動所導致17;科學家更是一致性地提出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將 改變地球的氣候,以及氣候變遷將會影響人類健康等論點。 圖 2-3 顯示 90 萬年以來的大氣溫度變化並非恆常的處於一個固定的狀態,而 是呈現上下擺盪的,因此有人認為近年來的氣溫暖化其實是自然現象,不必太過 緊張,但 IPCC 做了精確的科學模擬發現在未受其他因數的幹擾下,溫度應該是下 降的,只有在加入考慮人為和自然的溫室效應條件下,溫度的推估值才會接近實 測值。因此 IPCC 從這個模擬中得知,近代的溫度變化絕非只是自然界的循環,因 為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才是一項最為重要的因素(蔡沛俊,2005:19-20)。. 17. 資料來源:台灣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http://www.tri.org.tw/unfccc/(2008.9.7) 20.

(32) 第二章 全球暖化議題與相關規範. 圖 2-3 90 萬年前至今溫度變化 (資料來源:蔡沛俊,2005:19) 再從 IPCC 提供的數據資料來看,全球平均表面氣溫在 20 世紀上升了 0.6℃, 而過去 50 年的暖化趨勢,每 10 年上升 0.13℃,是過去 100 年的兩倍。圖 2-4 為 1850 年以來全球平均表面氣溫相對於 1961-1990 年平均值的變化,可以看出近年 來氣溫比 1961-1990 的平均值要高,且越靠近現在,氣溫增加越多。. 圖 2-4 1850 年以來全球平均表面氣溫變化圖 *平滑曲線代表十年際的平均值,圓點代表每年數值。陰影部份為不確定間距。 ( 資 料 來 源 : 香 港 天 文 台 http://www.hko.gov.hk/climate_change/global_warming_c.htm#sea_level_rise (2008.9.2)) 再從海平面的變化圖來看(圖 2-5) ,IPCC 預測在 1990 至 2100 年間海平面將 升高 0.09 至 0.88 公尺,主要原因包括水的熱膨脹和來自冰川以及極地的冰層的質 量損失。即使保守估計若 2100 年海平面僅上升 48 公分,仍然會造成世界 1/3 的土 地區淹沒,而這些被淹沒的土地大部分是人口聚集、經濟設施密集的海岸地區及 富饒的三角洲地區。. 21.

(33)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圖 2-5 全球海平面的變化趨勢圖 *測潮器(藍色)及衛星(紅色)數據顯示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變化。變化是 相對於 1961-1990 年的平均值。平滑曲線代表十年際平均數值,圓點代表每年數 值。陰影部份為不確定間距。 ( 資 料 來 源 : 香 港 天 文 台 , http://www.hko.gov.hk/climate_change/global_warming_c.htm#sea_level_rise (2008.9.2)) 經由以上數據資料,再加上 2007 年 IPCC 第四次氣候評估報告所提出的結論: 『20 世紀中期以來的全球平均氣溫上升, 「極有可能」是基於人為的溫室氣體濃度 增加所導致。』都可證實因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將使全球溫度 上升,因此減少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環保工作。. 貳、各項人為溫室氣體與溫度變化的關係 之前已談論過溫室氣體對地球有舉足輕重的保溫作用,但過多的溫室氣體卻 導致地球溫度節節上升,造成全球暖化的現象,從 IPCC 的報告中我們得知人類經 濟活動排放過多溫室氣體,是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因。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的碳 排放量對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並不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所以當時全球並不 會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展開限制;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增加及工業化經濟加快 速科技發展迅速,全球對於資源的需求開始明顯加大,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 度也越來越高,如:大量使用石化燃料、濫伐森林、使用含氯氟碳化物及各式各 樣的農工活動等,排放了過量的溫室氣體,造成地球能量不平衡,逐步破壞了全 球氣候的平衡造成了溫室效應,使地球的氣候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而這種情況 將持續的惡化,因為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提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將有可能進 22.

(34) 第二章 全球暖化議題與相關規範. 一步增加(莊貴陽,2007:31),因此抑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已成為大多數國 家從事各種經濟活動都將面臨的課題。 1980 年代以前,大致只有歐洲、美國、日本等少數工業化先進國家在製造二 氧化碳;80 年代後期包括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國加入二氧化碳製造行列;從 90 年代以後,包括中國大陸、印度、中南半島甚至非洲國家全都積極發展工業,幾 乎全世界都加入二氧化碳生產行列18。然而溫室氣體生命週期相當長,過去生產與 累積的排放量會持續存在大氣中,因此未來 50 年地球還會持續暖化。台大全球變 遷中心主任柳中明教授曾經形容,地球溫室效應惡化的速度「好像一列失速下衝 的火車」,很難去煞住它。 溫室氣體佔大氣的比例不高,不足 1%,每一種溫室氣體濃度的增減來自於某 些物理或化學過程的變化,不過人類的活動可直接影響進而改變它們。如從 18 世 紀後葉至 1994 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0%,這些增加量主要是來自燃燒化石燃 料、水泥製造及土地的開發利用19。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其特性及對氣候的 影響程度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幾種主要溫室氣體的特性 溫室氣體. 增加濃度的來源 減少濃度的原因 1.燃料 二氧化碳 1.被海洋吸收 2.改變土地的使用 (砍 (CO2) 2.植物的光合作用 伐森林) 1.生物體的燃燒 甲烷 2.腸道發酵作用 (CH4) 種植水稻 1.生物體的燃燒 氧化亞氮 2.燃料 (N2O) 3.化肥 1.植物排放 一氧化碳 2.人工排放 (CO) (交通運輸和工業). 對氣候的影響 吸收紅外線輻射,影響大氣平流 層中 O3 的濃度. 吸收紅外線輻射,影響對流層中 1.和 OH 起化學作用 O 及 OH 的濃度,影響平流層中 2.被土壤內的微生物吸 3 O3 和 H2O 的濃度, 產生二氧化 取 碳 被土壤吸取在大氣平流 吸收紅外線輻射,影響大氣平流 層中被光線分解與及和 層中 O3 的濃度 O 起化學作用 1.被土壤吸取 2.和 OH 起化學作用. 影響平流層中 O3 和 OH 的循環, 產生二氧化碳. 在對流層中不易被分 解,但在平流層中會被光 吸收紅外線輻射,影響平流層中 線分解和跟 O 產生化學 O3 的濃度 作用 乾和濕沉降 二氧化硫 1.火山活動 形成懸浮粒子而散射太陽輻射 與 OH 產生化學作用 (SO2) 2.煤及生物體的燃燒 與 NOx,ClOx 及 HOx 臭氧 光線令 O2 產生光化作用 吸收紫外光及紅外線輻射 (O3) 等化合物的催化反應。. 氯氟碳化物 工業生產 (CFCs).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http://www.weather.gov.hk/cis/climchange/grnhse_c.htm (2008.8.31)) 18. 資 料 來 源 : 聯 合 新 聞 網 ,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5355 (2008/9/19) 19 同註 6。 23.

(35) 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 IPCC 指出受人類活動影響,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的濃度自 1750 年起急劇上升,現在的濃度已大幅超越工業革命前數千年經冰蕊推算的濃度 水準。圖 2-6 為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在過去 1000 年來的大氣濃度,圖中顯 示出溫度變化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的濃度變化有高度相關性, 更提供我們可以證實因為人為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將會導致氣溫上升 的證據。. 輻射驅動力. 大氣濃度.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亞氮. 圖 2-6 最近 1000 年全球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量增加的趨勢 *右軸為對應的輻射驅動力(Radiative Forcing,RF)20 (資料來源:許晃雄,2001:869) 、 1997 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管制了 6 項溫室氣體,其中包括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 化硫(SF6) 等 6 種,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等溫室 氣體皆因人口的增加、經濟活動日趨活絡,而迅速增加。然而這些溫室氣體一旦 進入大氣,幾乎無法回收,只有靠自然的過程讓它們逐漸消失,它們在大氣中影 響是長久的且是全球性的。以二氧化碳來講,從地球任何一角落排放至大氣的二 氧化碳分子,可以在大氣中存在約 100 年之久,不僅如此,還能遨遊世界各地。 也就是說,即使人類立刻停止所有的人造溫室氣體的排放,從工業革命之後,累. 20. 輻射驅動力是一個定量比較人類和自然作用力對氣候變遷影響的概念,經常被用作於一個氣候 變遷的指標,評估和比較人為和自然的氣候影響量,其定義為對流層頂的淨輻射通量的改變量。IPCC 在 2007 年提出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估算出所有人為污染物所造成的總 RF 為+1.6wm-2,並指出自 1750 年起,人類活動極有可能(extremely like;信賴程度≧95%)造成氣候暖化。 24.

(36) 第二章 全球暖化議題與相關規範. 積下來的溫室氣體仍將繼續發揮它們的溫室效應,影響地球的氣候,以下說明各 項管制之溫室氣體的濃度變化。. 一、二氧化碳(CO2)的濃度變化 1958 年,英國科學家卡隆得(Callendar)首次提出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造 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緩慢上升現象;同年,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為了取得更為確實的證據,開始 在夏威夷的冒納羅亞山(Mauna Loa)觀象台針對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作仔細量 度及長期性的精密觀測。圖 2-7 顯示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的每年平均濃度由 1958 年的 315ppmv21升至 1997 年的 363ppmv。. 圖 2-7 大氣層二氧化碳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表示每月平均值的長期趨勢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http://www.hko.gov.hk/contentc.htm(2008.9.7)) 2005 年的二氧化碳濃度更已達 379ppmv,遠遠超過了過去 65 萬年來自然因 素引起的變化範圍(180-300ppmv)。全球每年排放至少 224 億公噸的二氧化碳 進入大氣,而森林、海洋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約 35%,所以至少有 45%(約 100 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持續累積在大氣中。國際能源總署在「2000 年世界能源 展望摘要版」(World Energy Outlook 2000-Highlights)中對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 趨勢預測方面估計,如果全球未對二氧化碳減量採取有效行動,預估全世界在 2020 年以前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率會達到 2.1%,而其中 70%的成長將來自 開發中國家22。. 21 22. ppmv 是指百萬分之一體積。 資料來源:國際能源總署,http://www.iea.org/textbase/nppdf/free/2000/weo2000.pdf(2008.9.2)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進口商依據美國生產者為符 合國內環境標準的成本及財 政部決定的溫室氣體量,支 付碳費.

加拿大屬於已開發國家,是全球第 16 大經濟體,2018 年國 內生產毛額(GDP)達 2 兆 634 億加元。加拿大是經濟合作

[r]

15 配管與暖氣 賴相儒 1 嘉義縣私立萬能高級工商職業學校、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 業訓練局臺南職業訓練中心. 15 配管與暖氣 林昌宏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聯合國(UN)氣候小組 9 日發佈指標性報告,表示全球暖化瀕臨失控邊緣,就算 各國極力減少碳排放,20 年內地球溫度仍將提高

聯合國(UN)氣候小組 9 日發佈指標性報告,表示全球暖化瀕臨失控邊緣,就算 各國極力減少碳排放,20 年內地球溫度仍將提高

無國界記者組織(國際新聞自由監督團體)在本月 17 日公布一項針對全球記者的 最新調查,其結果顯示,今年全球記者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