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原住民族經濟生活的變遷-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勞動輸出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原住民族經濟生活的變遷-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勞動輸出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傅琪貽 教授. 政 治 大. 台灣原住民族經濟生活的變遷- 立 ‧ 國. 學.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勞動輸出分析. ‧. On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s and Lifestyle. y. Analysis on. sit. Nat. of the Indigenous Taiwanese -. n. al. er. io. Labor-induced Migration of the Amis Tafalong Tribe.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楊智群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1.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 目次 目次................................................................................................................................ 2 圖目次............................................................................................................................ 5 表目次............................................................................................................................ 6 緒論................................................................................................................................ 7 一、研究動機................................................................................................ 7 二、相關研究與文獻回顧............................................................................ 7 三、研究方法.............................................................................................. 11 四、研究限制.............................................................................................. 12 第一章 太巴塱部落的概況........................................................................................ 13. 治 政 大 第一節 太巴塱的人文地理................................................................................ 17 立 一、地理位置.............................................................................................. 17 ‧. ‧ 國. 學. 二、行政區劃沿革...................................................................................... 18 三、人口概況.............................................................................................. 20 四、地質...................................................................................................... 22 五、水系...................................................................................................... 22. n. al. er. io. sit. y. Nat. 六、山系...................................................................................................... 24 七、交通...................................................................................................... 25 八、經濟形態.............................................................................................. 26 第二節 太巴塱部落的變遷................................................................................ 26 一、消失的部落:馬於文社(Maiburu) ................................................ 27 二、認同太巴塱的部落:砂荖社(Sado).............................................. 29 三、認同分離的部落:阿多莫社(Atomo) .......................................... 30 四、遷移者形成的部落:加里洞社(Kalotongan) ............................... 31 五、行政區在太巴塱的部落:馬佛社(Fahol) .................................... 31 六、史上未記載的新部落:阿魯隆(Alolong) .................................... 32. Ch. engchi. i Un. v. 第三節 太巴塱的親屬關係................................................................................ 32 一、親屬稱謂.............................................................................................. 33 二、婚姻制度.............................................................................................. 36 三、從母居.連母名制.............................................................................. 39 四、財產制度.............................................................................................. 40 第四節 太巴塱的社會組織................................................................................ 41 一、年齡階層組織(sral) ........................................................................ 42 二、領袖制度.............................................................................................. 46 2.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 第二章 太巴塱部落的經濟生活................................................................................ 54 第一節 傳統部落之經濟生活(1624 至 1895).............................................. 54 第二節 日治時期部落之經濟生活(1895 至 1945)...................................... 57 一、延續清朝理番原則.............................................................................. 58 二、國家體制的建立.................................................................................. 59 三、阿美族勞動動員.................................................................................. 63 第三節 光復後部落之經濟生活(1945 至 1960).......................................... 65 第四節 都巿原住民之經濟生活(1960 以後)............................................... 68 第三章 跨國移工對太巴塱部落的影響.................................................................... 73 第一節 跨國移工的時代背景(1974~1983) ................................................. 73 一、石油政策.............................................................................................. 77 二、海外工程之發展.................................................................................. 80 三、台灣在中東的海外工程...................................................................... 81 四、海外太巴塱人的生活.......................................................................... 83. 治 政 大 第二節 部落建築的改變.................................................................................... 84 立 一、建築類型.............................................................................................. 84 ‧. ‧ 國. 學. 二、營建的社會意義.................................................................................. 87 三、部落空間配置...................................................................................... 90 第三節 部落經濟的改變.................................................................................... 90 一、部落經濟的演變.................................................................................. 91.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使用貨幣的影響.................................................................................. 92 三、經濟價值觀的演變.............................................................................. 94 第四節 母系社會的改變.................................................................................... 96 第五節 男子組織的改變.................................................................................. 100 一、年齡階層的功能................................................................................ 101 二、年齡階層的改變................................................................................ 101 三、傳統社會組織的改變........................................................................ 102 第四章 豐年祭與部落再生...................................................................................... 104 第一節 豐年祭的淵源與發展.......................................................................... 104 一、小米的豐年祭.................................................................................... 104. Ch. engchi. i Un. v. 二、水稻的豐年祭.................................................................................... 105 第二節 豐年祭的意義與象徵.......................................................................... 106 一、豐年祭的禁忌.................................................................................... 106 二、豐年祭的祭品.................................................................................... 107 三、豐年祭的歌舞.................................................................................... 107 四、豐年祭的服飾.................................................................................... 107 第三節 豐年祭的轉變...................................................................................... 109 一、日治時期的豐年祭............................................................................ 109 3. DOI:10.6814/NCCU202000489.

(4) 二、國民政府時期的豐年祭.................................................................... 110 三、宗教接觸後的豐年祭........................................................................ 110 四、當代的豐年祭.................................................................................... 111 第四節 太巴塱的豐年祭.................................................................................. 112 一、大正元年的豐年祭............................................................................ 112 二、太巴塱口述記錄中的豐年祭............................................................ 117 第五章 結論............................................................................................................ 123 參考書目.................................................................................................................... 1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4. DOI:10.6814/NCCU202000489.

(5) 圖目次 圖 1-1 架橋紀念碑 ...................................................................................... 17 圖 1-2 花蓮縣光復鄉行政區域圖 .............................................................. 18 圖 1-3 花蓮縣光復鄉行政區劃圖 .............................................................. 19 圖 1-4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位置 ...................................................... 20 圖 1-5 光復鄉主要溪流 .............................................................................. 23 圖 1-6 太巴塱部落主要溪流 ...................................................................... 24 圖 1-7 Cilagansan 為太巴塱部落的聖山 ................................................... 25 圖 1-8 明治 37 年太巴塱區、水尾區的馬於文社相對位置 .................... 28 圖 2-1 太巴塱頭目任命書 .......................................................................... 62 圖 2-2 萬仁光夫婦合照 .............................................................................. 62 圖 3-1 阿美族人口分布圖民國 92 年 9 月 ................................................ 74. 治 政 大 圖 3-2 太巴塱傳統的主屋 .......................................................................... 85 立 圖 3-3 秀姑巒阿美的太巴塱穀倉 .............................................................. 86 ‧. ‧ 國. 學. 圖 3-4 阿美族社會裡是重要物資 .............................................................. 90 圖 3-5 太巴塱傳統社會結構 .................................................................... 101 圖 3-6 頭目與村長之職責範圍 ................................................................ 102 圖 4-1 羽冠與情人袋 ................................................................................ 109.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 4-2 納骨碑舊址 .................................................................................... 116 圖 4-3 納骨碑 ............................................................................................ 117. Ch. engchi. i Un. v. 5. DOI:10.6814/NCCU202000489.

(6) 表目次 表 1-1 民國 101 年 12 月底太巴塱地區人口統計資料 ............................ 21 表 1-2 光復鄉鄉道系統表 .......................................................................... 26 表 1-3 太巴塱部落親屬稱謂與關係 .......................................................... 33 表 1-4 太巴塱部落年齡階層組織表 .......................................................... 43 表 1-5 太巴塱部落歷任祭司名冊 .............................................................. 49 表 1-6 太巴塱部落歷任頭目 ...................................................................... 51 表 3-1 各大都巿城鎮阿美族移民社區概況 .............................................. 69 表 3-2 被訪人資料 ...................................................................................... 75 表 3-3 部落歲時耕作表 .............................................................................. 91 表 4-1 大正元年太巴塱豐年祭一覽表 .................................................... 113 表 4-2 傳統太巴塱豐年祭典流程表 ........................................................ 1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6. DOI:10.6814/NCCU202000489.

(7) 緒論 一、研究動機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經濟模式經過多個政權的統治,在生活上已產生劇烈的 變化,原住民社會被強迫整合至國家行政體系和巿場經濟領域之中,造成原有的 社會文化意識受到衝擊而被迫轉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住民社會的經濟發展, 如何跳脫資本主義的洪流,獨樹一格創造出適合原住民社會的經濟模式。由過去 的歷史事件及政策來思考政府處理原住民問題的方法正確與否,以做為未來處理. 政 治 大. 相關事件的參考。. 立. 所採用的理論背景,以1960年代的經濟變遷研究之現代化理論出發,說明原. ‧ 國. 學. 住民在台灣經濟發展期間,部落生活環境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組織與文化價值,部 落人口開始流動,探討研究對象的內部動力在經濟變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還有. ‧. 原住民在經濟活動中當地人的觀點(native’s point of view) ,即所謂的被研究者的. io. sit. y. Nat. 觀點。. n. al. er. 1960年代亦是原住民經濟結構型轉變最大的年代,用上述理論來看本論文會. Ch. i Un. v. 因內外部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差異產生,因此會在撰寫過程中找尋可以串聯 的理論來補足差異。. engchi. 二、相關研究與文獻回顧 針對與本研究相關之學術著作進行整理與分析,包括清朝、日治時期、戰後 國民政府相關的原住民政策等。 有關阿美族的研究,自日治時期人類學、民族學者所調查研究的範疇多屬民 族誌,民族史的研究,內容主要論述阿美族的傳統社會文化的變遷、阿美族部落 政治組織研究、社會組織研究;年齡階級制度組織研究、阿美族母系社會研究、 阿美族社會勞動力的研究等等。至近代民國時期,除了延續日本學者累積的研究 7. DOI:10.6814/NCCU202000489.

(8) 之外,並開始關注當代阿美族社會文化變遷的研究,例如阿美族族語復振研究、 阿美族豐年祭變遷等相關研究以及阿美族做為都市原住民的現代社會適應的研 究等等。在本篇論文前,關於探討阿美族勞動力支配的研究,有王學新、許守明 民87年發表於《東台灣研究》中的〈日治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勞動力之研究〉 1. ,再者就是賴昱錡的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9年〈Misakoliay Kiso Anini Haw?-日治. 時代臺東廳阿美人的勞動力釋出〉2此兩篇與本論文在研究趣旨上皆注意到有關 台灣原住民勞動力的研究,而賴昱錡(民國99年)的研究更是針對日治時期阿美 族勞動力的釋出做為主要視角,「並以歷時性的研究方式,探討阿美族部落與阿 美人的勞動力自部落讓渡給國家後,對東臺灣開發與建設的貢獻,以及阿美族傳. 政 治 大. 統部落社會文化的持續與變遷」做為其研究宗旨。而本篇論文探討的阿美族國際. 立. 移工議題,則是在此之前尚未探討的勞動力研究領域,以下針對與本文相關的研. ‧ 國. 學. 究成果分為(一)阿美族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二)台灣原住民暨阿美族勞動. sit. y. Nat. (一)阿美族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 ‧. 力釋出,兩個面向加以回顧與討論。. io. al. er. 有關於這領域的研究在日本學者累積的成果下,進入民國時期以李亦園民國 51年《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3為最早研究阿美族的人類學者,其研究著重. n. iv n C hengchi U 於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但同時也涉獵到阿美族社會勞動力議題以及性別分 工等議題。後阮昌銳民國58年《大港口的阿美族(上)、(下)》4則是運用人類學 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詳盡記錄與分析大港口地區阿美族的社會組織樣貌,以供 後人持續研究阿美族社會組織議題的研究。 廖守臣民國75年《花蓮縣阿美族部落形成與變遷》5,此書未刊稿,後改寫. 1. 2. 3 4 5. 王學新、許守明〈日治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勞動力之研究〉《東台灣研究》民國 87 年,頁 35-72。 賴昱錡〈Misakoliay Kiso Anini Haw?-日治時代臺東廳阿美人的勞動力釋出〉,民國 99 年,台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李亦園《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 ,民國 51 年,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阮昌銳《大港口的阿美族(上)、 (下)》 ,民國 58 年,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廖守臣著、吳明義校訂《花蓮縣阿美族部落的形成與遷徙》,未刊稿,民國 74 年。 8. DOI:10.6814/NCCU202000489.

(9) 為《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奠定當代研究阿美族部落歷史與社會發展的 重要參考資料,後多以此本書做為研究阿美族部落發展的工具書。此書係根據日 本學者移川子之藏的《高砂族系統所屬的研究》為主要資料,作者再輔以深且廣 的田野調查資料詳盡記載有關阿美族五群的起源、遷徙、擴散的發展歷史。尤其 對於東台灣阿美族各部落的起源、遷徙及擴散的歷史詳盡敘述,因此對於瞭解阿 美族部落歷史發展與族群關係有很大的幫助。 陳文德民國78年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膽曼阿美族年 齡制度的研究與意義〉6一文,深入探討阿美族男子年齡組織結構的形式以及年 齡組織在部落社會中實際的運作與如何維持的議題。. 政 治 大. 由上述列舉的阿美族研究議題,除了在日本人學者研究基礎的延續下,更重. 立. 要的就是進入到民國時期,人類學者與民族學者如何在阿美族當代的社會變遷與. ‧ 國. 學. 社會適應下關注到研究議題的趨勢與走向,從初期的阿美族社會文化、親屬關係. sit. y. Nat. (二)台灣原住民族暨阿美族勞動力輸出. ‧. 等研究內容,至民國90年以來,學者也相繼開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領域。. io. al. er. 阿美族在歷史發展上,自清季以來歷經日治時期直到當代的民國時期,在管. iv n C hengchi U 的社會組織以及地緣有著密切關聯,阿美族的集體勞力輸出對於管理者更是做為 n. 理政策上,多將阿美族歸類在勞動力輸出的管理策略,這其中不免與阿美族傳統. 有利的人力資源運作。不若在高山的布農族與泰雅族管理策略以掠取森林資源的 武力討伐為主。 台灣原住民族勞動力研究,在學界中,最早研究此議題者當屬日本學者小島 麗逸(民國70年)的著作〈日本帝國主義的台灣山地支配-霧社蜂起事件〉7, 作者從日治時期殖民主義中探討賽德克族如何被強制勞動。著者從日本殖民地經 濟的觀點探討霧社事件的發生原因。作者根據日本殖民政府在山林搾取山林資源 6. 7. 陳文德, 〈膽曼阿美族年齡制度的研究與意義〉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民國 78 年,頁 105-144。 小島麗逸,〈日本帝國主義的臺灣山地支配-霧社蜂起事件〉,收於戴國煇編著,《臺灣霧社蜂 起事件:研究與資料》 9. DOI:10.6814/NCCU202000489.

(10) 的一貫政策分析並論述造成霧社事件的發生就是因為殖民政府於殖民地的本源 性積蓄,造成殖民地的土地與勞力的商品化,進而控制剝削並搾取殖民地蕃人蕃 地資源。此書敘述日本當局在霧社事件發生前在原住民地區所進行的山地調查、 山地資源剝削搭蓋各項設施等管理政策,進而討論是如何控制原住民的勞動力與 強制支配人力資源等議題,此在霧社事件的研究中,實是開闢探討台灣原住民族 勞動力支配與被支配的研究領域。 傅琪貽(民國87年) 《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理蕃》 ,該文以日治時期的《理 蕃誌稿》為最主要的史料分析資料,作者對於日治時期的理蕃政策的觀察研究, 以「殖產」於殖民地的發展,將理蕃政策歸納為五時期,在此分類中明顯是根據. 政 治 大. 臺灣總督府的四分法將觀察視野拉至「殖產」的觀點並將探討時期用全觀的方式. 立. 檢視日治時期政策的轉變,補足總督府分類中的不足之處。作者從政策上分析,. ‧ 國. 學. 注意到東台灣的阿美族有著與有別於其他原住民的行政統治經驗,並進一步指出,. ‧. 阿美族在理蕃政策的推行下,出賣勞動力從事開拓花東一帶地區的工事。作者此 一觀察也正引起本論文在鋪陳阿美族因政策推行所致,勞動力輸出的的脈絡性研. er. io. sit. y. Nat. 究。. 王學新、許守明(民國88年) 〈日治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勞動力之研究〉,. n. al. Ch. i Un. v. 該文雖未處理有關東臺灣太魯閣族與阿美族,因不同行政區劃的理蕃政策管理下. engchi. 而產生的差異性比較研究,但該文一併探討,當時的理蕃政府如何統籌利用以及 支配在轄區內的原住民勞動力,從事土木建築工事、拓殖開墾工作等基礎工事。 提供了本論文在原住民勞動力被支配的歷時性發展的脈絡性研究。 林素珍(民國90年)〈日治時期阿美族的保甲制度〉一文,更是透過分析日 治時期的理蕃政策,認為由於日本人在阿美族地區設置了保甲制度,直接解決了 日本理蕃政府在徵調阿美族勞役時,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使得日本當時能夠有充 足的人力動員,進行東台灣地區的開發。 賴昱錡(民國99年) 〈Misakoliay Kiso Anini Haw?-日治時代臺東廳阿美人的 勞動力釋出〉的研究,則是關注到日治時期的阿美族在日人「強制苦力」的制度 10. DOI:10.6814/NCCU202000489.

(11) 與政策下,對於阿美族的社會組織與勞動力組織產生了哪些影響,並且針對「強 制苦力」這樣的制度深入研究與探討,理出此制度生成背景為何、如何運作以及 此制度如何進入法制化的進程等研究焦點。此研究對於彙整自日治時期以來台灣 原住民勞動力輸出的研究領域,有其貢獻,實能補足原住民勞動力輸出研究的研 究史。 當代原住民勞動輸出的研究甚少,大部份研究導向為都巿原住民的生活變遷, 其中以吳豪哲(民國77年)〈阿美族山胞城鄉遷移與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原住地 東部富田社區及移住地臺北近郊山光社區為例〉,其論文研究重點在1.闡明阿美 族族人傳統生活空間之自然環境特徵和人文活動的發展,藉以瞭解人口外移的背. 政 治 大. 景及趨勢。2.就阿美族人口外移現象而言,探討其移出人口空間分佈與社經特徵,. 立. 進而分析人口外移對原住地的人口組合、經濟結構和社會文化的影響。3.研究遷. ‧ 國. 學. 移者的社經特徵、遷移方式與遷移決策行為。4.瞭解移居後的生活調適情形.諸. ‧. 如居住環境、就業狀況、家庭生活及社會互動。. 在本研究前,並無有關於原住民跨國移工的研究,僅能從政府公報及相關書. y. Nat. io. sit. 刋得知當時的背景,其中以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所出版的《中阿協會雙. n. al. er. 月刋》8為有系統的介紹或出版,詳盡介紹當時因我國外交政策等因素,政府在. Ch. i Un. v. 中東各國所做的合作案及投資案,其中就有大批台灣人前往中東等國進行跨國移. engchi. 工的事實記錄。本論文透過此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分析並整理有關太巴塱部落阿 美族人在當時政府政策主導下,前進阿拉伯從事阿拉伯基礎建設工作的國際移工 議題,並且實地訪談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在史料與訪談資料交互輔佐下,以建 構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遠赴阿拉伯的國際移工研究,開台灣原住民國際移工研究 之先河。. 三、研究方法 首先筆者在研究方法上首重文獻資料的收集,並進行史料解讀與分析,從日 8. 《中阿協會雙月刋》民國 65 年出版,每兩個月一刊,目前為不定期出版。 11. DOI:10.6814/NCCU202000489.

(12) 治東台灣勞動史來看東台灣的基礎建設有何關聯性,為何阿美族人這麼容易被役 使。再從光復戰後的國民政府政策來瞭解阿美族人勞動史的變遷,進而去分析跨 國移工對部落所造成經濟生活上的變遷,這部份用大量的田調來佐證其論點。 田野調查 (一)深度訪談:筆者將針對本研究,第三章節與主題分別設定問題意識,注意 當事人的心理態度、觀點、認知和願望。換言之,筆者會試圖掌握當地人的 特質,以瞭解對他們而言,「經濟生活」的意義何在,由這樣的線索,嘗試 建構當事人對「經濟生活」現象的理解。 (二)參與觀察:筆者生長於花蓮太巴塱部落,長期觀察部落演變,並前往相關. 政 治 大. 部落,觀察事件後的演變現狀。. 立. ‧ 國. 學. 四、研究限制. 原住民在經濟生活的變遷有一部份會因宗教信仰的轉變,而有所變化,這部. ‧. 份再加進來談,怕其變數會被宗教的教意或禮數所牽引,所以在分析個案時,不. y. Nat. io. sit. 把宗教因素考量進來。第二、太巴塱在過去為一大部落,在廣義的太巴塱,是包. n. al. er. 括東富村、西富村、南富村、北富村共四村,但這四個行政區裡,又有許多小部. Ch. i Un. v. 落圍繞其中,雖情感認同大部份是傾向太巴塱,但在做分析時,並不把這些部份. engchi. 也納入討論,但就其人口分析上,太巴塱與其他部落又無把人口數區分出來,所 以不用人口數上的統計資料加以佐證。第三、跨國移工的文獻不多,故採用大量 田調做記錄。. 12. DOI:10.6814/NCCU202000489.

(13) 第一章 太巴塱部落的概況 阿美族是無文字民族,過去傳承祖源遷徙與祖先的生活智慧皆以口述、口傳 的方式保留下來,尤有甚者,钜細靡遺地將阿美族的歷史傳唱給晚輩聽。這是一 首在太巴塱部落傳唱已久的歌,正是敘述有關太巴塱部落的由來。此神話故事內 容常被其他部落引用,尤其是從太巴塱部落遷出的部落,都會傳唱這首歌當做族 人生命起源及族源遷徙溯源的根據。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太巴塱部落是一個古老 的部落,許多部落的歷史都與太巴塱有所淵源。以下是太巴塱起源之歌內容: <KAKIMAD NO TABALONG I’AYAW9>. 政 治 大. (古老的太巴塱神話). 立. 學. ‧ 國. TABALONG a niyaro’oma olaway a niyaro’ (太巴塱這個部落是很古老的部落). ‧. caayai ka siwar tapangan no ‘awol ato folo’ (人心追隨祖源不會迷失方向). y. Nat. er. io. sit. lalengawan no TABALONG na itila i ARAPANAPANAY (太巴塱發源於Arapanapanay這個地方). n. al. Ch. i Un. v. ci KESENG aci AMDAPIDAP ko tatoasan no TABLONG. engchi. (Keseng和Madapidap是太巴塱的祖先) ci wawa san caira a enem ko wawa naira (他們生了六個孩子) ci TADIAFO DADAKIORO aci APOTOK (有Tadiafo、Dadakioro和Apotok) ci DOCI a ci LALAKAN ci safa ci TIAMACAN (還有Doci、Lalakan和最小的Tiamacan) Oma’edilay ko tileng a fafahiyan 9. 《山海文化》 (臺北巿: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1998 年 7 月) ,頁 38。 13. DOI:10.6814/NCCU202000489.

(14) (最小的是會發光的女生) mi ladom ci TAMACAN ma araw ni KARIWASAN (Tiamacan去挑水的時候被Kariwasan看到) ci KARIWASAN fa’inayan o wawa no kawas no riyar (Kariwansan這個男孩是海神的兒子) ma ngalay ci KARIWASAN malamod ci TIAMACAN (「他」對她很有意思,想與他結為夫妻) sowalen ni TIAMACAN ko ina ato wama (於是她告訴她的父母這件事). 政 治 大. mi simed to ko ina i tangolan ci TIAMACAN. 立 (她的媽媽把她藏在櫥櫃裡). ‧ 國. 學. ma’edil a ma’araw ko tileng ni TIAMACAN. ‧. (但發光的身體還是被看到). (再一次把他藏匿,用泥土掩埋). io. sit. Nat. y. miliyaw a misimed mi tadem sa i sera. n. al. er. ma’edil haca ma’araw ko tileng ni TIAMACAN. Ch. i Un. v. (但發光的身體還是被看到). engchi. saka lima a romi’ad maleno sa ko riyar (第五天的時候,大海漲潮) tahila ci KARIWASAN mi ala ci TIAMACAN (他就去把她強行帶走) itiya maleno ko riyar madakaw kilokilokan to panay (在海水漲潮的時候坐著樁杵稻米的木臼) ci DOCI a ci LALAKAN manawnaw a malikid (Doci和Lalakan隨著浪漂走) malikid to caira tacanger CILANGASAN 14. DOI:10.6814/NCCU202000489.

(15) (他們在漂流的時候,被Langasan山檔住了) Itira to paroma’ itira to ko ‘orip (就在那裡蓋了家屋) ma to’as to caira malamod a ta tosa (兩兄妹長大了,兩人結為夫妻) ci wawa to kalingsan to mangic a ta tosa (結果生下的孩子是蛇,他們非常傷心) ma tapar no MALATAW ma ‘ocor TATAKOSAN NO CIDAL (天神聽見兄妹倆哭泣). 政 治 大. ma epod ci LANGASAN mi tengir to tangic naira. 立 (便指派太陽神下山來解難). ‧ 國. 學. ma palemed no MALATAW ci wawa to tamedaw. ‧. (兩人受到神祝福後生下人類). ma lipahak to caira pangangan ci CICIHEK NO CIDAL. y. Nat. er. io. sit. (便欣喜的取名為Cihcih no Cidal). ci safa ci RARIKAYAN NO CIDAL ci safa PAHPAHAN NO CIDAL. n. al. Ch. i Un. v. (還有老二Rarikayan no Cidal,老三Pahpah no Cidal). engchi. ta toro ko fafahiyan a wawa naira (他們這三個是女孩) ci safa ci TAHTAHAN NO CIDAL o wawa to fa’inayan (老麼是男孩子,取名叫Tahtah no Cidal) ma lipahak to caira ma olah’hay to wawa (兄妹很喜歡這四個小孩) ma to’as ci TAHTAHAN NO CIDAL ma ‘epod a mi ‘adop (老麼長大了去山下打獵) ma araw ci SAKSAKAYkapahay paroma’an 15. DOI:10.6814/NCCU202000489.

(16) (看到了Saksakay是個建屋的好地方) ma “epod to caira paroma’I SAKSAKAY (他們下山在Saksakay建了家屋) itira to ko ‘orip ma tenak ko tamedaw (在那裡生活繁衍後代) ma tenak ko tamedaw ma linah dadahay ‘a sera (後代子孩眾多,於是再遷居到更廣大的地方) itira to paniaro’ no TABALONG (在那裡建立了太巴塱部落). 政 治 大. 此則神話傳說內容敘述太巴塱阿美的起源與擴散,從記載太巴塱阿美的起源. 立. 地Arapanapanay,太巴塱阿美的先祖Keseng和Madapidap,以及所生的六個小孩。. ‧ 國. 學. 因為海神的兒子喜歡先祖的小女兒,但先祖不答應,導致海神盛怒漲海水把小女. ‧. 兒帶走。Doci和Lalakan隨著漲潮的海水漂走,漂到Langasan山便在此生兒育女, 不久Doci和Lalakan的兒女下山,便在Saksakay建了家屋,從此以後在那裡生活並. y. Nat. er. io. sit. 繁衍後代,建立了太巴塱部落。. 此神話傳說敘述了太巴塱阿美先祖Keseng和Madapidap歷經三代的起源、繁衍. n. al. Ch. i Un. v. 以及擴散的故事,掌握了人、時、事、地的敘述元素,勾勒出太巴塱阿美族群發. engchi. 展至今的線索。因此,常做為傳唱的歌謠以提醒後輩太巴塱的祖源。 此外,還有一則關於馬太鞍阿美的起源傳說: 從前有兄妹二人和家人住在舞鶴(Karara),一天海水突然 來了,家人全被沖走,兄妹在一隻打穀用的方木臼內,任海水 沖流,結果流到Cacora’an的地方居住下來。後來兄妹長大成 人並結為夫婦,共生子女十二人,六男六女,各自相互婚配, 並成為馬太鞍、七腳川、裡漏等社的始祖,及木瓜群泰雅族與 布農族的始祖。10. 10. 劉斌雄,《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65) ,頁 8~12。 16. DOI:10.6814/NCCU202000489.

(17) 上一則傳說故事,主要探究馬太鞍阿美的起源與擴散,並且與學者一般採集 到有關於阿美族洪水漂流情節的高山發祥傳說相互對照,如上則太巴塱阿美的祖 先因洪水而漂到Cacora’an山,奇美阿美的祖先漂抵的地點為里牙津山,南勢群 薄薄社、荳蘭社的祖先漂抵Tateforacan山,顯示阿美族的起源與擴散通常是與鄰 近部落較為顯著的山為對象,因洪水氾濫,祖先漂流到這些山,待洪水退去後便 由此山繁衍後代子孫。. 第一節 太巴塱的人文地理 一、地理位置. 立. 政 治 大. 光復鄉位於花蓮縣東部,東經120.25度,北緯23.39度,南與瑞穗鄉為鄰、西. ‧ 國. 學. 臨萬榮鄉、東邊為豐濱鄉、北邊則是鳳林鎮,總面積約為149.200平方公里;光復. ‧. 鄉位在花東縱穀,東側和西側分別被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環抱,為一個長條狀的. sit. y. Nat. 平原,並有馬太鞍溪、光復溪和花蓮溪流經境內,形成有山有水的美麗景致。年. io. al. er. 平均溫度約22.7。c,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587.5mm,年平均降雨天數約為143天,. n. 全年溫差不大,氣候宜人。. Ch. engchi. i Un. v. 圖 1-1 架橋紀念碑(資料來源:楊智群拍攝). 17. DOI:10.6814/NCCU202000489.

(18)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圖 1-2 花蓮縣光復鄉行政區域圖(資料來源:光復鄉公所網頁11). ‧ sit. y. Nat. 二、行政區劃沿革. n. al. er. io. 光復鄉的歷史發展相當悠久,在清代以前只有少數的阿美族人在此定居,清. i Un. v. 朝鹹豐年後才逐漸有閩南和客家移民往此遷徙,清代由於漢人逐漸從西部移墾入. Ch. engchi. 此地,為方便管理,便劃入隸屬台東直隸州。當時包含有馬太鞍社、馬佛社、沙 荖社、太巴塱社等等聚落,其中又以太巴塱社為東部最大的阿美族部落。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台灣依據「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日治初期隸 屬台南民政聽台東出張所,1897年日人置「太巴塱區」及新聚落「大和」12,1904 年日人將原太巴塱區劃分出來一部分為「馬太鞍區」,1916年日人將太巴塱區併 入馬太鞍區,隔年(1917)廢區,而將太巴塱、馬太鞍劃入花蓮港廳鳳林區,大. 光復鄉公所網頁,http://www.guangfu.gov.tw/files/11-1026-533.php 瀏覽時間民國 101 年 12 月 7 日。 12 新聚落「大和」,由今大富(舊名加禮彎) 、大豐(舊名管真巷) 、大農(舊名大農場)、大興 (舊名岡界)四村所組成的聚落,日治時期原屬瑞穗莊,原有意規劃為移民區供日籍人居住,後 因成效不足而告失敗。 18 11. DOI:10.6814/NCCU202000489.

(19) 和聚落隸屬水尾區。1925年始改為花蓮港支所,由鳳林街管轄,後1937年,時至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人遂改名馬太鞍為「上大和」、而昔太巴塱地區則易名 為「富田」,其中大和屬瑞穗莊管轄,上大和與富田屬鳳林街管轄,直至日治時 期結束,本區的行政區劃皆如此區劃管轄。 1945年(民國34)國民政府遷台後,巡視本區域,認為具備設鄉條件,因此 乃於1947年(民國36)3月1日奉准正式成立設鄉,為了紀念本省(台灣)光復之 新設鄉,乃取名為「光復」鄉,當時劃大安、大同、大平、大馬、大進、大全、 東富、西富、南富、北富、大豐、大富、大興等13村裡為一個行政區,統由光復 鄉管轄。1967年(民國56)因大安村工商業發達,人口遽增,奉准劃分設立第14. 政 治 大. 村大華村。至今光復鄉共轄14村計有225鄰,見下圖1-3。.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1-3 花蓮縣光復鄉行政區劃圖(資料來源:光復鄉公所網頁13). 光復鄉公所網頁,http://www.guangfu.gov.tw/files/11-1026-533.php 瀏覽時間民國 101 年 12 月 7 日。 19 13.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0) 太巴塱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境,行政區域跨及東富村、南富村、西富村、 和北富村四村,見下圖1-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v. 圖 1-4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位置(資料來源:楊智群繪製). Ch. engchi. 東臨豐濱鄉,北臨鳳林鎮,南臨瑞穗鄉,西為馬太鞍部落以光復溪為界,東 則為太巴塱的勢力範圍。今除太巴塱部落外,在其行政區裡還有加里洞、阿多莫、 砂荖、馬佛、阿魯隆等中小型部落。. 三、人口概況 太巴塱部落人口發展的溯源從神話傳說中先祖Keseng和Madapidap開始繁衍、 綿延探知。當Doci和Lalakan的兒女從Langasan山下山,選擇在Saksakay建了家 屋,從此以後在那裡生活並繁衍後代,建立了太巴塱部落。 1857年(清鹹豐7)開始有閩、客籍人士自本省西部陸陸續續東遷來此定居, 20.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1) 以從事商業及農墾為主。 日治時期隨著理蕃政府明確的開發東台灣的政策,軍警官及其眷屬以及拓墾 的株式會社相繼移居新聚落「大和」,人口組成多元,除原居「馬太鞍」的阿美 族人以及鄰近的太魯閣族人,還有自清代拓墾以來的閩、客人與日本人。 台灣光復後,民國38年間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陸續有來自大陸福建、廣東等 地之大陸籍人士陸續遷入,大部份是退除役軍人,在此落腳成家立業。 若以現行政區劃內的人口來看,太巴塱部落由東富村、西富村、南富村、北 富村四村形成,但究其部落分佈來說,事實上由四村形成的太巴塱部落,仍有不 少阿美族中小型的部落同處於四村內的行政區劃。因此,太巴塱部落的實際人口. 政 治 大. 分佈,處在認同太巴塱部落這樣主觀認定的人口數變動中;換句話說,劃設在四. 立. 學. ‧ 國. 村內的其他阿美族部落,認不認同太巴塱部落,這個問題就會直接影響到太巴塱 部落的實際人口數。. 18. 南富村. 14. 北富村. 14. 太巴塱. 67. 光復鄉. 男性. 女生.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y. a409 l 335C h. n. 西富村. 人口數. 392. io. 21. Nat. 東富村. 戶數. 1156. 634. 1142. 601. sit. 鄰裡數. 522. 991. 12. 541. 784. 19. 456. 856. 17. er. 村裡. ‧. 表 1-1 民國 101 年 12 月底太巴塱地區人口統計資料. n U engchi. iv. 979. 523. 366. 1060. 565. 495. 882. 8. 1502. 4337. 2323. 2014. 3513. 56. 5025. 13598. 7247. 6351. 6839. 196. 資料來源:花蓮縣光復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依上表示,至民國101年12月人口資料,太巴塱部落總人口數為4,337人,性 別結構男性2,323人,女性2,014人;族群結構平地原住民3,513人,山地原住民 56人,原住民總人數3,569人,佔太巴塱地區82.2%,非原住民768人,佔太巴塱 地區17.8%。 21.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2) 四、地質 花東縱穀長約150公里,寬約3至6公里,太巴塱部落坐落於此縱谷地質區域 上14,境內有花蓮兩大水系之一花蓮溪流經,長年經過河川侵蝕、搬運及堆積, 形成一廣大的沖積扇,也是豐厚的耕種土壤,這些沉積物主要成分為礫石、砂、 泥及黏性土壤,太巴塱昔日之製陶文化發達,與該區的獨特地質條件有關。. 五、水系 光復鄉境主要的溪流為馬太鞍溪、光復溪、花蓮溪(Co’ongan)。馬太鞍. 政 治 大 里,流經花蓮縣萬榮鄉、鳳林鎮與光復鄉等鄉鎮,為鳳林鎮與光復鄉之界河,與 立 溪發源自丹大山(3,000公尺)北邊,全長38.58公里,總流域面積為161.8平方公. ‧ 國. 學. 光復溪交匯。光復溪日治時期稱為カララン溪(Kararan溪),發源自中央山脈拔 子山(1,500公尺),全長15公里,總流域面積53.9平方公里,流經花蓮縣萬榮鄉. ‧. 與光復鄉等鄉鎮,與馬太鞍溪交匯。光復溪有嘉農溪、南清水溪、馬佛溪、河內. sit. y. Nat. 溪、達莫溪、麗太溪與瑪達那溪等支流。花蓮溪在光復鄉境由馬太鞍溪與光復溪. io. al. er. 匯流而後稱之為花蓮溪。花蓮溪本流河長57.28公里,水系河長則為81公里,總流. iv n C hengchi U 萬裡溪、馬太鞍溪、光復溪等。其水系沿著花東縱谷向東北方向流,在海岸山脈 n. 域面積1,507.0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木瓜溪、壽豐溪(知亞幹溪、恰堪溪)、. 最北端的花蓮山出海,注入太平洋。. 14. 石忠山,2008 年 3 月《太巴塱部落志》,花蓮:花蓮縣文化局,頁 11。 22.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圖 1-5 光復鄉主要溪流(資料來源:背景 GOOGLE MAP,楊智群繪製). Nat. sit. y. 太巴塱地區主要河川為花蓮溪(Co’ongan),其於還有巴奴溪(Fanol)、. n. al. er. io. 羅莫溪(Lomoh)、利哈岸溪(Lihangan)、瑪達娜溪(Matana,意即刺蔥樹叢. i Un. v. 生茂密之地)、麗太溪(Rita,意即溪水混濁之意)、達莫溪、馬衛溪、馬佛溪. Ch. engchi. (Dalawadaw)、嘉農溪等,最後全注入花蓮溪再從花蓮出海口注入太平洋,水 資源豐沛,有利於部落耕作。由於太巴塱部落人口眾多,面積寬廣,旱季來臨時 部落需要灌溉用水,因此部落有多處的水塘,最早有十六處。最大的兩座水塘為 東富村的Sena及南富村的Faowic,民國80年初,還曾常在這裡舉辦龍舟竹伐比賽, 這些水塘除了灌溉用水外,亦是部落的水產養殖場,供部落祭典(Malialac)漁 撈之舉行使用。 太巴塱部落境內雖有幾條大小溪流、無名溪流,但其中最重要者為馬佛溪 (Dalawadaw)係為太巴塱部落早期重要的灌溉溪流。馬佛溪(Dalawadaw)舊稱 烏卡開溪,發源於馬猴宛山東麓,於那實達山、馬錫山南麓及嘉濃濃山北麓會合 23.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4) 15. ,貫穿太巴塱部落往北流注入花蓮溪(Co’ongan),溪流長約15公里,流域面. 積約達30平方公里,馬佛溪(Dalawadaw)除了做為灌溉用水功能之外,也具太 巴塱部落日常生活中洗滌、放牧以及遊水嬉戲的生活機能功能,實可謂具多重功 能的重要溪流。.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1-6 太巴塱部落主要溪流(資料來源:背景 GOOGLE MAP,楊智群繪製). 六、山系 太巴塱部落除西側有花蓮溪外,周圍環山提供部落豐富的資源及獵場,尤其 部落房子建材中的竹子,在山麓也有大片面積種植。在部落歷史文化發展中也扮 演很重要的角色,如部落起源神化中的Cilagansan16(聖山),在太巴塱傳統地 理文化中,深植部落族人的記憶裡。. 15 16. 同註 6,頁 12。 現今在花蓮縣豐濱鄉八裡灣一帶。 24.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5)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圖 1-7 CILAGANSAN 為太巴塱部落的聖山. ‧. 傳說太巴塱部落的人是由 CILAGANSAN 這個地方移居到 SAKSAKGAY 即 現在太巴塱的阿美族發源地,因此每年部落耆老還是會到 CILAGANSAN 祭. n. al. 七、交通. Ch. engchi. er. io. 料來源:背景 GOOGLE MAP,楊智群繪製). sit. y. Nat. 祀活動,最早由太巴塱阿美族在那立紀念碑,爾後陸續有其他部落的人也在 此立了碑,儼然這個地方已由太巴塱的發祥地轉變為阿美族的發祥地。(資. i Un. v. 太巴塱主要聯外道路為台十一甲線省道(光豐公路),連接光復鄉巿區與豐 濱鄉,光豐公路於民國55年闢建,通往豐濱。花蓮客運在本鄉大華村設有客運站, 交通至為便捷。次要的聯外道路為台一九三縣道,貫穿部落並連接加里洞、阿多 莫、砂荖、阿魯隆等部落。部落內主要街道在日治時期就定形,並無太大改變, 縱向之富田一、二、三街和建國路;橫向則為富強街、光豐公路、中正路二段及 富愛街。見下表1-2:. 25.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6) 表 1-2 光復鄉鄉道系統表 路段. 起迄點. 沿線經過主要地點. 名稱. 路面. 長度. 寬度. 鋪設. (公里) (公尺). 花 47. 河岸至大全. 太平村、大全. 高級. 4.754. 3.0-9.5. 花 47-1. 太平至大同. 太平、大同. 高級. 1.768. 3.5-7.0. 花 52. 大全至南富. 大全、西富、南富. 高級. 3.756. 3.5-7.5. 花 54. 山下至大與. 山下、大與. 高級. 3.080. 3.0-6.0. 花 56. 大豐至大富. 大豐、大富. 高級. 3.577. 2.5-7.0. 政 治 大 除公路運輸之外,東部鐵路南北縱貫鄉境內,並設有光復火車站,各車種列 立 資料來源:花蓮縣政府建設局。. ‧ 國. 學. 車均有停靠,且班次甚多,交通十分便利。. ‧. 八、經濟形態. sit. y. Nat. 昔日太巴塱部落的經濟活動為農業和狩獵為主,早期農業種植地瓜及旱稻,. io. al. er. 日治後以水稻為大宗,還包含紅糯米及箭筍。箭竹過去是部落茅屋的主要建材,. n. 部落捨棄茅屋改用水泥房後,才開始發展箭筍產業,現今是全台最大的箭筍產區, 也是部落的一大農產特色。. Ch. engchi. i Un. v. 光復後部落的經濟來源轉為勞動供給,靠勞動輸出來賺取工作薪資,多數部 落族人離鄉背景到外地打拚,只留部份族人從事農業生產,以至於現今部落多老 人與小孩,僅假日及豐年祭期間,部落才充滿生機。. 第二節 太巴塱部落的變遷 太巴塱為花蓮縣光復鄉最古老的兩大部落之一(另一為光復巿區之馬太鞍部 落),部落主體位於花蓮溪與馬太鞍溪匯流處南邊之沖積平原上,部落周圍另有 阿多莫、加里(禮)洞、砂荖以及馬佛等小部落,構成了太巴塱部落之整體。太 26.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7) 17. 巴塱過去名為「阿巴朗」,指一種在河邊濕地挖洞而居的白色螃蟹 ,此外亦有 「富饒的土地」之意。因地方大,日本人加一個「大」字成為「大巴塱」,今日 習慣稱之「太巴塱」。(花蓮縣政府,2005b:104) 日治時期,日本人見部落種植水稻面積廣闊,稻作豐盛,遂將該地命名為「富 田」這充滿日本味的地名,該名歷經各時期政府沿用至民國85年,後經地方多位 士紳奔走及部落居民合意,於同年正名為「太巴塱」(Tafalong)。今日所指的 太巴塱部落,地理位置跨及東富、西富、南富及北富村四個行政區。其四個行政 區中,又包含五個依附太巴塱部落的阿美族部落,在認同上,部落族人會說自己 屬於太巴塱部落,一些族人會說自己不是太巴塱部落,或者兩者皆認同的也不在 少數。. 立. 政 治 大. 過去為了方便集中管理,團結社眾一致對外,乃逐漸形成八個小社,即(1). ‧ 國. 學. Sirakesay-Lidaw;(2)Ma’erio;(3)Maif;(4)Silidatengay;(5)Cidawasan;. ‧. (6)Ciatohan;(7)Rooy;(8)Cekingan。18其Cekingan社多為Pacidal氏族, 19. Sirakesay社有Ciwidian氏族混合居住,Sadipongan氏族亦遷入。 這八個社統一. y. Nat. er. io. sit. 對外稱為太巴塱(Tafalong)。日治時期,廣義的太巴塱還包含括加里洞、下阿 多莫、馬於文、砂荖及阿魯隆部落,至於上阿多莫及馬佛在情感認同上,並不乙. n. al. Ch. i Un. 太巴塱為母部落,有明顯與太巴塱部落有所區隔。. engchi. v. 一、消失的部落:馬於文社(Maiburu) 「Maifor」阿美於是「物品交換」的意思,最早譯名見於清治末期,早期的 部落原位於光復鄉太巴塱社鄰近一帶,據訪談該社地點應在富愛街及建國路二段 附近。在文獻裡同一時間出現兩個馬於文社,且相鄰不遠,後人誤植水尾的馬於 文社同太巴塱的馬於文社。以設立年代來看,太巴塱的馬於文社早於水尾的馬於 文社,就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記載:「大巴塱社(兼管馬於文社;正副社長月 17 18 19. 台灣省文獻會編,《花蓮縣鄉土史料》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頁 19。 許木柱等,《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頁 111。 李景崇、廖守臣著, 《阿美族歷史》 (臺北:師大書苑,1998),頁 102。 27.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8) 領銀三圓)、馬於文社(社長月領銀四圓)、沙老社(正社長月領銀三圓):三 社相連,在拔子莊北十五裡。」大巴塱社、馬於文社、沙老社三社相連,位在拔 子莊(今瑞穗鄉富源村)以北15裡,而拔子莊則位在水尾莊之北4裡餘,顯然這 一記載的「馬於文社」是位於太巴塱附近,與水尾的馬於文社是不同的部落。 日治時期兩個「馬於文社」在員警系統上分屬馬太鞍及迪佳員警官吏派出所, 在役場區分上分別屬於太巴塱區及水尾區。但是臺灣總督府考量到兩個「馬於文 社」都在奉鄉之內,在辦理各項行政業務上,同一社名會帶來混亂與不適宜之處, 所以要求採取改名的措施,保留太巴塱的馬於文社,水尾的馬於文社改名為「舞 鶴莊」。後來把太巴塱的馬於文社,併入太巴塱社,因此,自1914年(大正3) 後,就沒在出現於文獻當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1-8 明治 37 年的管內圖中可見到太巴塱區、水尾區的馬於文社及各社的的相 對位置。(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檔案 000010080019001025M) 28. DOI:10.6814/NCCU202000489.

(29) 二、認同太巴塱的部落:砂荖社(Sado) 在紀念碑史記載,『緣至三百八十五年前20,砂荖一地原為一片荒地,篳路 籃縷、荒無人墾之陬,幸先祖噠渡伊等五位啟之開拓,開物成務,延今砂荖之丕 基也,砂荖本為「砂土」,為漢人(吳公八氏)斯地棲身,正逢東山時有山崩, 墾地砂土(漢語)流失永沖蝕,因而得「砂土」阿美語之初譯名也!以何時易為 砂荖,奈歷經滄桑時為久俟!為祖開拓精神,鹹認立碑以資後世子孫精神之鑑。』 砂荖在十八世紀初,即有漢人來此開墾。 砂荖一詞,阿美族語的意思是「沙鹽」。即此地沙石含鹽質,族人自沙取鹽. 政 治 大 岸山脈,砂荖山北方山麓,砂荖溪(Lidaw)左岸一平坦地,屬太巴塱的領域。 立 故稱為該地名為砂荖(Sado),砂荖位於太巴塱部落東南方1,400公尺,背倚海. ‧ 國. 學. 另一說法,昔日社民將tangya和kosiya種植在Sapidita’,之後前往採收時,都 帶小孩一同前往,但是小孩肚子餓了就會哭鬧,故有人提議在Sapidita’附近搭. ‧. 建新社。社民們協議後均表贊成,立即派遣Cenga前往居住,但獨自生活總是不. sit. y. Nat. 方便,乃派Mayaw Raway前往作伴,之後移居者逐漸變多。阿美族語madado^do^do. n. al. er. io. 意謂著「繼續」,並簡稱為Sado。而地名砂荖(Salo)據說從Sado訛傳而來21。. v. 部落確切的建立時間未定,在「台灣輿圖」的秀姑巒24社裡沒出現,卻在「台. Ch. engchi. i Un. 東州採訪冊」出現其地名,因此推斷部落建立時間大約於1879年至1899年(光緒 5至25),目前隸屬於光復鄉南富村行政管轄區。 Pacidal為一大氏族,原居今水璉,因太魯閣族的攻擊,往南方經丁仔漏社 (今豐富部落),再折西越過海岸山脈抵達太巴塱部落,向該社頭目Kalao Cikah 請求保護,Kalao同情他們流浪居無定所,遂同意將砂荖一地作為該氏族建立家 園的土地。數年後,Ciwidian氏族Arang Kalitang等人亦來砂荖,這批遷移的原 因亦是太魯閣族之侵略向外移動,其路徑是經貓公(今豐濱鄉豐濱村貓公部落), 抵達大港口附近Maronga'rong。後來有位Arorang者入贅丁仔漏社,這時他的姐 20 21. 時間約為西元 1700 年十八世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臺北:2009),頁 106。 29.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0) 妹隨之遷來,但住不久招贅太巴塱之Okah Taion,以Okah之姻親關係,Arorang 遷於砂荖,此外,尚有Sapiyat氏族,可能由大港口居水璉,再折南經丁仔漏社 遷來至此。22 近百年來,砂荖部落一直屬於太巴塱部落的領域,兩地相距不遠再加上通婚 的結果,情感上更融為一體,自然產生一種屬於太巴塱部落的認同感出現,如果 在其部落問其族人,他們會說是太巴塱部落的後裔。. 三、認同分離的部落:阿多莫社(Atomo) 阿多莫一詞,阿美族語的意思是「陶製水壺」。可見阿多莫過去是個製陶的. 政 治 大. 地方,也代表此地產陶土。部落位於太巴塱部落東北方3公里處,瑪達那溪(Matana). 立. 23. 右岸,海岸山脈西麓,分2個聚落,阿多莫分為上阿多莫(Cidawasan)及下阿. ‧ 國. 學. 多莫。上阿多莫又稱為奇拉瓦珊(Cidawasan),原屬太巴塱部落傳統領域,至 日治初期,Pato-Fafik24任太巴塱頭目時,馬太鞍部落之勢力者Rongac因原址水. ‧. 災頻繁,耕地流失,見其該地地勢較高,仍荒蕪不用,並向太巴塱頭目請求使用,. y. Nat. io. sit. 經其族人同意後,Rongac即率族人25移居於此,建立奇拉瓦珊社。26. n. al. er. 下阿多莫相傳約在鄭氏治台時期,有漢人在此製陶,阿美族人稱其「製陶」. Ch. i Un. v. 為Atomo,之後即用此為社名。聚落傳清朝光緒年間即有族人遷居至此,歷史較. engchi. 為優久,皆從太巴塱部落遷來,在情感上認為是太巴塱部落的一份子。根據當地 人說法,其祖先為清朝軍人,退役後在此定居並娶阿美族女子為妻,即居民中許 多人具有漢人血統,日治時期將奇拉瓦珊(Cidawasan)併為阿多莫部落。 阿多莫的開發史尚無明確定論,但部落深信阿多莫為漢人最早開發,清朝時 期太巴塱部落族人至此開發,後來日治時期馬太鞍人遷入,雖為阿美族部落,但 這裡的阿美族人敬拜祖先、娶嫁方式仍保有漢人舊有習慣,至今也有不少漢人居 22 23 24 25 26. 李景崇、廖守臣著, 《阿美族歷史》 (臺北:師大書苑,1998),頁 106。 瑪達那溪(Matana)又名阿多莫溪。 石忠山,《太巴塱部落志》稱 Rata Fafik (杜羅太),1867 年 4 月 23 日生,任期 25 年。 族人 Mayao、Kati-Marang、Olao-Rongac、Onak、Apiyan、Tonoh、Mayao-Ihot、Mayao-Angah。 李景崇、廖守臣著, 《阿美族歷史》 (臺北:師大書苑,1998),頁 99。 30.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1) 住於此,其人口結構有一特別之處,即為異族通婚的典型部落,目前隸屬於光復 鄉東富村行政管轄區。. 四、遷移者形成的部落:加里洞社(Kalotongan) 加里洞一詞,阿美族語的意思是「猴洞」。其附近有其石岸、洞穴,昔時為 猴群棲息處,後來取此為社名。部落在花蓮溪右岸與其支流巴奴溪(Fanol)27東 岸,加里洞山西麓,位於太巴塱部落東北約8公里處。日治初期,加里洞成莊, 日人稱為太巴塱區,相傳最初遷來加里洞者為烏雅立社人所屬Pacidal的氏族, 係由勢力者Foday Co率領Namoh與Saomah Padaya等三戶,為尋找耕地向北移動,. 政 治 大. 經砂荖、抵加里洞,發現一片原野,水源又豐沛,逐留了下來定居。. 立. 幾年後,撒奇萊雅系的Sekaf、Podao等人因遇颱風,乃相率南移遷至此處。. ‧ 國. 學. 此外,尚有丁仔漏社人雜居其間,他們遷來加里洞的是原部落耕地狹隘,謀生不 易所致,第一次是1932年(民國21),頭目Sara Hengang率部份人遷來,第二次. ‧. 是民國66年左右,頓時丁仔漏社人口突增,現在丁仔漏社成為加里洞部落的主流。. io. sit. y. Nat. 28. n. al. er. 部落詳細建社已不可考,部落也不見於「台東州採訪冊」,初估在日治初期. Ch. i Un. v. 才開始有族人遷居至此,目前隸屬於光復鄉東富村行政管轄區。. engchi. 五、行政區在太巴塱的部落:馬佛社(Fahol) 光緒4年,加禮宛事平,加禮宛族之一部族遷來,取名原住地馬佛社(在今 宜蘭、羅東一帶)舊名為社名,意思是「飛去」。馬佛社區位於馬佛溪南側,該 地一直是馬太鞍及太巴塱這兩大古部落的緩衝地帶,以東為太巴塱領域,以西為 馬太鞍領域,兩族為了避免糾紛,相約不得到馬佛開墾,自古以來即為處女地, 1898年(光緒24)5月,日人於太巴塱設員警駐在所,這時,兩大部落在馬佛及. 27 28. 巴奴溪(Fanol)又名加里洞溪。 李景崇、廖守臣著, 《阿美族歷史》 (臺北:師大書苑,1998),頁 107。 31.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2) 其附近爭奪開發權,互不相讓,日人多次調解未果,馬太鞍社有位Owih Dayah 者,率先在兩社分界線蓋房舍,並闢地墾殖下來,太巴塱人無話可說,就這樣馬 佛就成為馬太鞍部落的移住區29,情感認同為馬太鞍部落為主,目前隸屬於光復 鄉西富村行政管轄區。. 六、史上未記載的新部落:阿魯隆(Alolong) 日治時代,由於太巴塱及馬太鞍部落人口眾多,可耕農地不足,為了生活, 兩大部落的族人,為了生活開始尋覓適合地方,最後選擇大農30該地,並命名「阿 魯隆」為社名,建村時間估計始於1890年。意思是「深坑」,有緬懷先人到這裡. 政 治 大. 開墾不易之涵意,並開始繁衍後代。始祖父Ririw Fongs,母Kaliting Sera,後. 立. 來又分九大支系,其實為Ririw Kaliting的系統,部落認為祖先來自太巴塱及馬. ‧ 國. 學. 太鞍部落,並承認祖先有噶瑪蘭血統,目前約有21戶數,部落隱密,與兩大部落 皆保持和諧關係,目前隸屬於光復鄉西富村行政管轄區。. ‧. Nat. n. sit er. io. al. y. 第三節 太巴塱的親屬關係. i Un. v. 部落族人,會用「Ina」的故鄉,來形容太巴塱,而「Ina」在阿美族語裡是. Ch. engchi. 母親的意思,像是太陽照亮大地,滋養萬物,所以「Ina」一詞代表部落族人情 感的歸屬,從這裡也可看出,太巴塱部落有著典型的母系社會象徵。母系社會 (Matrilineality)有三個明顯依據:1.招贅為社會的正當婚姻。2.子女跟隨母 親居住。3.以家中女性為財產繼承者。照上述標準來看,太巴塱部落的確是符合 母系社會的要件,而為何阿美族會走向母系社會,少有學者去做研究,一般總以 母系繼嗣的親屬組織和男子組成的年齡階層來詮釋阿美族特色。 阿美族分佈在台灣東部縱穀及東部海岸,南勢阿美常遭西鄰的太魯閣族侵略, 秀姑巒阿美和海岸阿美則受到玉山一帶的布農族攻擊,卑南阿美及恆春阿美則受 29 30. 李景崇、廖守臣著, 《阿美族歷史》 (臺北:師大書苑,1998),頁 98。 大農原是大農村,後來併入西富村的行政範圍。 32.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3) 到卑南王國統治,阿美族人口雖多,但以農業社會為主體,男子比不上其他各族 的戰力,為了族人血脈的延續,很自然的阿美族多採取群居制度,最終靠大型聚 落的方式來進行自保31。女性在親族體系中,佔盡絕對優勢地位,負責照顧家庭 內部管理,男性則處於從屬的角色,為了可以與女性在親族社會中抗衡,男性則 著重在地緣組織中權力的發展,所以才產生高度發展的年齡階級組織,負責對部 落內部的公共事務處理,對外則有防禦外侮的責任,男女各自有彰顯權力結構的 舞臺,也就造成阿美族部落組織嚴密的原因。. 一、親屬稱謂. 政 治 大. 台灣原住民族中,阿美族的親屬組織較為特別,即以母親為主要的家庭結構. 立. 中心,其親屬稱謂也有別與其他原住民,以下是乙太巴塱部落的親屬稱謂與關係. 表 1-3 太巴塱部落親屬稱謂與關係33. io. 母親、岳母、夫之母、祖母。 負責家務、養育、掌權與. al. 繼承。. n Mama 一般基 本稱謂. 家庭地位與角色. sit. Nat. Ina. 代表關係人. y. 族語稱謂. er. 稱謂別. ‧. ‧ 國. 來說明:. 學. 32. Ch. i Un. v. 父親、岳父、夫之父、祖父。 負責經濟、飲食與生活保. engchi. 護。. Wawa. 子女、小孩、孫子。. 子女之泛稱。. Kaka. 不分性別:兄、姐。. 子女成員之兄姐。. Safa. 不分性別:弟、妹。. 子女成員之弟妹。. Faki. 舅、伯、叔、姑丈、姨丈。 雙親之兄弟或雙親姐妹 之夫婿。. 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阿美族》 (臺北巿:台原,2001),頁 76。 石忠山編著, 《太巴塱部落志》 (花蓮巿:花蓮縣文化局,2008),頁 65。 33 上表所列稱謂可再衍生其他複合稱謂,例如舅舅亦可稱母親的弟弟,其複合稱謂叫做 Safa no Ina(母親的弟弟),再如姨丈可稱為阿姨的先生,其複合稱謂為 Fainay no Fai(阿姨的先生)。 33 31 32.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4) Fai. 舅媽、伯母、嬸嬸、姑姑、 雙親之姐妹或雙親兄弟 阿姨。. 之妻。. Ramod. 夫妻、配偶。. 配偶關係。. Fafahi. 妻子。. 家庭關係中之Ina。. 婚姻關. Fainay. 丈夫。. 家庭關係中之Mama。. 係稱謂. Ali. 配偶之兄姐妹及家庭其他. 姻親關係。. 同輩成員配偶之兄弟姐妹 (不分性別、長幼)。 Apet. Ali之配偶(如妻子姐妹之 姻親關係。. 政 治 大. 夫、丈夫姐妹之夫、丈夫兄. 立 弟之妻。). ‧ 國. Salikaka. 兄弟姐妹(含堂、表)統稱。 家庭同輩成員。. ‧. 女婿、媳婦、姪婿、姪媳。 子女、姪子、姪女之配偶。. sit. y. Nat. 係稱謂. 學. 集體關. Kadafo. io. (一)Ina. al. er. 資料來源:石忠山編著,《太巴塱部落志》(花蓮巿:花蓮縣文化局,2008). n. iv n C 這個稱呼指的是母親、祖母,後來舉凡尊敬的長輩女性,皆可稱為ina。 hengchi U 具有生產和養育後代的本質,若一家中無ina存在,此家便無後而走向滅 亡,所以ina是傳統阿美族家的主幹,而一個家庭中,如果有多個ina, 則由年紀最長與輩份最高的ina擔任一家之主,不過這一家之主,並不具 有權威性的地位,而比較具有象徵性與協調性的意義34。日治後,日人依 國家的法律視一家之主為「戶長」,隱含一種「權利」的概念,即房屋 和土地歸戶長所有,戶長死亡了,就有其新戶長做繼承,但這新戶長不 一定是長女來繼承房屋或土地的所有權。這樣的觀念,是第一次讓部落. 34. 黃宣衛,《阿美族》(臺北巿:三民,2008),頁 27。 34.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5) 對母系社會有了些許變化,在當時已有不少父系戶長的存在。 (二)Mama 這稱呼指的是父親、祖父、姨父、伯父、叔父的總稱,亦有尊敬的男性 長輩也可稱之Mama。Mama與Ina地位相當,其在家中的使命是一家的保護 者,必須養護家,是家人飲食的原動力。Mama與ina的職務是相對的,ina 在家工作,負責家事及照顧家中病人及老人,Mama在外工作。過去Mama 必須離開自己的父母,而婚入妻家生活以達成Mama的使命,昔日如有Mama 不入婿(mikadafo),這個家庭的人際關係便被破壞,帶來生活上的混 亂,而入贅是件光榮的事,也會帶給原家族在部落的地位提昇。 (三)Wawa. 政 治 大. 立. 係指所有後輩子與孫都叫做Wawa,在阿美族家庭中,Wawa是一個家庭的. ‧ 國. 學. 重要要素,有Wawa才算是符合阿美族建全的家,但如果一個家沒有Wawa,. ‧. 其夫妻會領養小孩,亦視如己出。 (四)Kaka/Safa(Salikaka). y. Nat. er. io. sit. 這是指兄姐、弟妹的稱呼,亦有Salikaka泛指兄弟姐妹同輩之稱呼,包 含父親姐妹的孩子都稱之,不管怎樣的血親關係,這些Salikaka平時玩. n. al. Ch. i Un. v. 在一起,比自己大的叫Kaka,小的叫Safa,不分男女。 (五)Faki/Fai. engchi. 阿美族原本用Faki指稱母親的兄弟(也包括婚出男子),在家族裡有獨 特的地位,舉凡重要的大事,如果不解或需要幫助,皆會找Faki幫忙, 其關係甚為親密,並存在著愛情與幫助的特殊待遇關係。對Faki也有無 比的尊重地位。比如,舅父來訪,晚輩一定會奉酒,平常打獵的獵物, 所分得的魚或獸肉,也必須分其一部份給舅父或舅母。家裡有人決定要 分家或分戶,也必須得到舅父的同意才可行之。孩子對自己的父親也許 有其敬畏之心,但面對舅父則不同,有時還可以撒嬌。如果婚事不被父 母同意,其姪輩會請舅父幫忙調解。但現在則廣義的敬稱長輩的男子, 35.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6) 包括伯父、叔父、舅父等都在內,女性舅媽、伯母、嬸嬸、姑姑、阿姨 則稱之Fai。在現行的社會變遷下,Faki在阿美族社會中的重要性,已逐 漸式微,尤其在婚姻形態急速演變成男娶女嫁下,Faki地位不如以往。 (六)Ramod(Fafahi/Fainay) Ramod指的是夫妻、配偶,妻子叫Fafahi,丈夫叫Fainay。 (七)Ali/Apet Ali指配偶之兄姐妹及家庭其他同輩成員配偶之兄弟姐妹(不分性別、長 幼)。Apet指同一家內的姐妹或氏族同一輩婦女的丈夫們彼此之間的稱 呼為Apet。 (八)Kadafo. 立. 政 治 大. Kadafo在傳統阿美族裡是女婿的稱呼,與Mama都是家庭中的主要身份,. ‧ 國. 學. 祖父級的Kadafo稱為一家之父,相當妻子一家之主的地位。在傳統的社. ‧. 會中,一個男子離開自己的家入贅到女方家是件光榮的事,部落的每個 男子也都樂意接受,一旦超齡男子未入贅他人為婿,會被認為沒出息的. y. Nat. er. io. sit. 男子,同時也會影響到其他姐妹的婚姻,使姐妹的準丈夫也不敢入贅其 家族,但隨著婚姻方式漸漸改變為男娶女嫁,如今對媳婦也用Kadafo的. n. al. 稱呼。. Ch. engchi. i Un. v. 二、婚姻制度 昔日太巴塱社會為一妻一夫,傳統婚姻形式以招贅婚為主,嫁娶的方式也有。 當男子有心儀女子時,可趨前索取香菸,女子若有回應,表示對男子有好感,反 之,女子可向男子索取檳榔。男女的交往如果時機成熟,前往女方鄰家並請對方 充當媒人去說親。媒人答應後,即前往女子家告知男子心意。一般女方不會輕易 答應,會讓男子在其過程中,表示誠意及有能力照顧妻家,及努力的讓女方家長 對男子的認同,其間,男子會半夜邀女方至小屋或穀倉幽會,雙方交往深厚,男 子每夜會偷偷的潛入屋內與女子同寢,直到早上雞鳴才返家,女方父母當然也知 36.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7) 道其戀情,換言之,太巴塱的父母是讓男女自由發展,如果不同意就會阻止女兒 與男子來往。兩人經過數月或年後,待雙方父母同意,即由女方家拜託媒人請男 子擇日前來女家。男方收到媒人通知後,必須於約定之日的前一天來到女家,告 訴女子明日即將成為她的夫婿,然後返家。翌日,男子必須獨自前來,女子父母 會對新郎表示:從今日起,你也是家中的一份子,必須勤快做事。之後,將蒸煮 好的糯米,預先貯藏的鹹肉交給這對新婚夫妻,並設宴款待鄰居。可見在太巴塱 部落對愛情觀的態度全完屬自然主義派。35 (一)招贅婚(mikadofo) 招贅婚稱為(mikadofo) ,故夫妻間的待遇形式也受到這樣的婚姻形式支配。. 政 治 大. 阿美族男子初入贅時,在妻家地位是極低的,他必須尊敬妻子之家族,尤其對岳. 立. 父母絕對服從,新婚的前幾年,男子必須格外努力,態度也要恭謙有禮,才能得. ‧ 國. 學. 到妻家的賞識,故在這個時期的妻子需要處處維護其丈夫為務。在經濟的活動上,. ‧. 夫妻間的工作是受其男女分配勞動的原則,男子負責狩獵、漁撈、建築、製作器 具、砍柴、伐採、開墾等重勞工作,女人負責家庭管理、做飯、織布、做衣服、. y. Nat. 家庭的祭事主持也是女人,故司祭者也是女性掌之。. n. al. Ch. er. io. sit. 樁米、洗衣服、田園的除草等。此外,因為是母系社會,家世的繼承者為女人,. i Un. v. 適婚的年紀因各地區及各時代而有所不同,乙太巴塱為例早期為14歲,日治. engchi. 末期約16、17歲,現代女性則更晚,到20歲左右才結婚。男子比女性更晚些,部 落規定必須接受成年禮並加入階層方可結婚,現在則在男子服完兵役才結婚,年 紀大約22歲左右。 傳統是自由戀愛而再由女方鄰家的媒人介紹,經過一些儀式及考驗才能成為 夫妻,結婚會宴請雙方家族來參加。由於目前大多信奉天主教及基督教,其婚禮 的儀式皆採用教會的方式進行,但許多漢人文化禮儀也被接納,如:辦桌、喜餅 等,也會收取客人送的紅包。但仍有些阿美族習俗仍被保留下來,如喜宴後的族 人唱歌跳舞,及男子年齡組織的成員充擔伴郎等。 35.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臺北:民國 98 年),頁 137。 37.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8) (二)離婚(malalijas) 過去太巴塱部落有休夫的習俗,即離婚現象普遍,一但進入妻家表現不好並 得不到妻家長輩認同,男子即可能會被休掉,趕回娘家(原生家庭),或者夫妻 關係不好,妻子會把其男子的獵刀丟到門外,即表示請男子離開,有3、4次婚姻 記錄不難易見,不過這樣的離婚及再婚通常發生在30歲以前,過了這個年紀就比 較少見。但在1930年代後,日本政府有完整的戶籍登記制度,結婚及離婚都要依 法辦理登記,傳統的離婚習俗即告無效,離婚的案件暫時較為少見,轉為地下化。 早期離婚現象雖為常見,但阿美族有其法規限制,並不是隨便就可以離婚, 是有法則36:. 政 治 大. 1. 因為一方通姦罪而離婚。只要提出人、物證,便可以提出離婚請求,. 立. 由部落的領袖們主持判決,不論原告是否要求離婚,被告都將依通. ‧ 國. 學. 姦罪處罰,罪重者交出水牛一隻,罪輕者交出一頭豬,並由男子年. ‧. 齡組織共同處分,屠宰後分食,不得將肉帶回家。. 2. 因為殺人罪而離婚。包括刺傷人或殺人未遂都包含在內,這都屬於. y. Nat. n. al. er. io. 判定離婚。. sit. 禁忌行為,夫妻可用這樣的理由要求離婚,一樣經過部落領袖公審. Ch. i Un. v. 3. 分居。這是常見的離婚方式,丈夫離開妻家便是分居,分居期間仍. engchi. 保有婚姻之實,半年或一年內隨時都可以和解,這段期間雙方仍不 能外遇或與他人私通,否則將受通姦罪處分。夫妻關係過了一年仍 沒改善,兩人婚姻自然消滅,從此離婚成立,並可自由嫁娶,並對 妻家責任結束。 4. 治邪離婚。當妻子婚後遲遲未生育時,夫妻及雙方親族協議下,可 依治邪理由分居,或者一方健康不佳,也可以用此方式離婚。 (三)再婚(nitiolai或nisomadai) 如果正式公認的離婚,可以再次舉行儀禮,再婚者的婚禮主要以家庭式的晚 36. 黃宣衛,《阿美族》(臺北巿:三民,2008),頁 44。 38. DOI:10.6814/NCCU202000489.

(39) 宴進行,不必再找媒人和朋友參加,頂多男方的父母或直系族舅參加即可,若是 女方是年輕的初婚,依舊會殺豬宴請氏族,但不論場面大小,一定會找族舅行祭, 向祖靈報備並給予最高的祝福。如喪偶者的再婚儀式比較簡單,男方只帶一位知 己參加女方的晚宴即可。. 三、從母居.連母名制 太巴塱傳統的家庭是從母居制,當有阿美族子女誕生於母家,則當然為母族 的成員,都是母親的孩子,而不是父親的孩子,子女受教於母家,舅舅為其監護 人,男子成人後如出贅於妻族,出贅後在其第二年整必須回家,幫做狩獵、砍柴、. 政 治 大. 建築等家裡的一切工作,稱此Pahavai,前後舉行2次。此後等待自己的長子長大. 立. 到可參加年齡階層,再派其子代父回娘家做Pahavai,也需前後做兩次(即兩整. ‧ 國. 學. 年)37。. 另外太巴塱還有個母系族長制Matriachy,阿美族的家庭以女性尊長為家長,. ‧. 為一家之主;其對外事務由女家長之兄弟或舅父為其代表,男子作為贅婿與父親. y. Nat. io. sit. 在母系家族與親族社會中,無重大的發言權38。可發現,阿美族家庭舉凡大小事. n. al. er. 件皆由女性做主,對外的發言由舅父輩的人出面處理,但這些男性也都是女方的. Ch. i Un. v. 族人,家庭的男性並沒有太大實權,只協助女性處理家族事務。. engchi. 阿美族子女連母名制Matrinymy,新婚夫婦所生的子女,須以媽媽的名字做 為子女的的姓,或女兒一定跟母姓,其兒子可跟父姓,可見女性在親屬組織中有 其重要性。以下為一個傳統太巴塱家族的家族樹: 母(Malai)共生了三男一女,長男(Funo.nanoh),次男(Kadu.kania), 長女(Pahah.malai),參男(Torid.fudi),可發現,其母至少結了三次婚, 因為四個子女裡至少有四個姓,nanoh、kania、malai、fudi,而母親姓malai, 其三個兒子跟父姓,一個女兒跟母姓。 劉斌雄,《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 (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 54 年),頁 103。 38 台灣省文獻委會員, 《台灣省通志》 ,卷八,民國 61 年。 39 37. DOI:10.6814/NCCU20200048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西屯區 國安國小 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3 西屯區 永安國小 阿美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1 南屯區 惠文國小 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1 豐原區 豐原國小 阿美族/海岸阿美族

經藏結集,依此顯出第三結集的經藏相同於第二結集,是集出《長阿 含》 、 《中阿含》 、 《雜阿含》 、 《增一阿含》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在山上,課輔是一個媒介,有了課輔班,孩子找到下課可以 去的地方,也因為透過課輔,聯繫起部落裡大家的情感「山上的 孩子真的很皮,很難教……」、「……就算小孩問 ( 家長 ),他 們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從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