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太巴塱部落的概況

第一節 太巴塱的人文地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上一則傳說故事,主要探究馬太鞍阿美的起源與擴散,並且與學者一般採集 到有關於阿美族洪水漂流情節的高山發祥傳說相互對照,如上則太巴塱阿美的祖 先因洪水而漂到Cacora’an山,奇美阿美的祖先漂抵的地點為里牙津山,南勢群 薄薄社、荳蘭社的祖先漂抵Tateforacan山,顯示阿美族的起源與擴散通常是與鄰 近部落較為顯著的山為對象,因洪水氾濫,祖先漂流到這些山,待洪水退去後便 由此山繁衍後代子孫。

第一節 太巴塱的人文地理

一、地理位置

光復鄉位於花蓮縣東部,東經120.25度,北緯23.39度,南與瑞穗鄉為鄰、西 臨萬榮鄉、東邊為豐濱鄉、北邊則是鳳林鎮,總面積約為149.200平方公里;光復 鄉位在花東縱穀,東側和西側分別被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環抱,為一個長條狀的 平原,並有馬太鞍溪、光復溪和花蓮溪流經境內,形成有山有水的美麗景致。年 平均溫度約22.7。c,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587.5mm,年平均降雨天數約為143天,

全年溫差不大,氣候宜人。

1-1

架橋紀念碑(資料來源:楊智群拍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1-2

花蓮縣光復鄉行政區域圖(資料來源:光復鄉公所網頁11

二、行政區劃沿革

光復鄉的歷史發展相當悠久,在清代以前只有少數的阿美族人在此定居,清 朝鹹豐年後才逐漸有閩南和客家移民往此遷徙,清代由於漢人逐漸從西部移墾入 此地,為方便管理,便劃入隸屬台東直隸州。當時包含有馬太鞍社、馬佛社、沙 荖社、太巴塱社等等聚落,其中又以太巴塱社為東部最大的阿美族部落。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台灣依據「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日治初期隸 屬台南民政聽台東出張所,1897年日人置「太巴塱區」及新聚落「大和」12,1904 年日人將原太巴塱區劃分出來一部分為「馬太鞍區」,1916年日人將太巴塱區併 入馬太鞍區,隔年(1917)廢區,而將太巴塱、馬太鞍劃入花蓮港廳鳳林區,大

11 光復鄉公所網頁,http://www.guangfu.gov.tw/files/11-1026-533.php 瀏覽時間民國 101 年 12 月 7 日。

12 新聚落「大和」,由今大富(舊名加禮彎)、大豐(舊名管真巷)、大農(舊名大農場)、大興

(舊名岡界)四村所組成的聚落,日治時期原屬瑞穗莊,原有意規劃為移民區供日籍人居住,後 因成效不足而告失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和聚落隸屬水尾區。1925年始改為花蓮港支所,由鳳林街管轄,後1937年,時至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人遂改名馬太鞍為「上大和」、而昔太巴塱地區則易名 為「富田」,其中大和屬瑞穗莊管轄,上大和與富田屬鳳林街管轄,直至日治時 期結束,本區的行政區劃皆如此區劃管轄。

1945年(民國34)國民政府遷台後,巡視本區域,認為具備設鄉條件,因此 乃於1947年(民國36)3月1日奉准正式成立設鄉,為了紀念本省(台灣)光復之 新設鄉,乃取名為「光復」鄉,當時劃大安、大同、大平、大馬、大進、大全、

東富、西富、南富、北富、大豐、大富、大興等13村裡為一個行政區,統由光復 鄉管轄。1967年(民國56)因大安村工商業發達,人口遽增,奉准劃分設立第14 村大華村。至今光復鄉共轄14村計有225鄰,見下圖1-3。

1-3 花蓮縣光復鄉行政區劃圖

(資料來源:光復鄉公所網頁13

13 光復鄉公所網頁,http://www.guangfu.gov.tw/files/11-1026-533.php 瀏覽時間民國 101 年 12 月 7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太巴塱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境,行政區域跨及東富村、南富村、西富村、

和北富村四村,見下圖1-3:

1-4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位置

(資料來源:楊智群繪製)

東臨豐濱鄉,北臨鳳林鎮,南臨瑞穗鄉,西為馬太鞍部落以光復溪為界,東 則為太巴塱的勢力範圍。今除太巴塱部落外,在其行政區裡還有加里洞、阿多莫、

砂荖、馬佛、阿魯隆等中小型部落。

三、人口概況

太巴塱部落人口發展的溯源從神話傳說中先祖Keseng和Madapidap開始繁衍、

綿延探知。當Doci和Lalakan的兒女從Langasan山下山,選擇在Saksakay建了家 屋,從此以後在那裡生活並繁衍後代,建立了太巴塱部落。

1857年(清鹹豐7)開始有閩、客籍人士自本省西部陸陸續續東遷來此定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以從事商業及農墾為主。

日治時期隨著理蕃政府明確的開發東台灣的政策,軍警官及其眷屬以及拓墾 的株式會社相繼移居新聚落「大和」,人口組成多元,除原居「馬太鞍」的阿美 族人以及鄰近的太魯閣族人,還有自清代拓墾以來的閩、客人與日本人。

台灣光復後,民國38年間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陸續有來自大陸福建、廣東等 地之大陸籍人士陸續遷入,大部份是退除役軍人,在此落腳成家立業。

若以現行政區劃內的人口來看,太巴塱部落由東富村、西富村、南富村、北 富村四村形成,但究其部落分佈來說,事實上由四村形成的太巴塱部落,仍有不 少阿美族中小型的部落同處於四村內的行政區劃。因此,太巴塱部落的實際人口 分佈,處在認同太巴塱部落這樣主觀認定的人口數變動中;換句話說,劃設在四 村內的其他阿美族部落,認不認同太巴塱部落,這個問題就會直接影響到太巴塱 部落的實際人口數。

表 1-1 民國 101 年 12 月底太巴塱地區人口統計資料

村裡 鄰裡數 戶數 人口數 男性 女生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東富村 21 392 1156 634 522 991 12 西富村 18 409 1142 601 541 784 19 南富村 14 335 979 523 456 856 17 北富村 14 366 1060 565 495 882 8 太巴塱 67 1502 4337 2323 2014 3513 56 光復鄉 5025 13598 7247 6351 6839 196 資料來源:花蓮縣光復鄉戶政事務所提供。

依上表示,至民國101年12月人口資料,太巴塱部落總人口數為4,337人,性 別結構男性2,323人,女性2,014人;族群結構平地原住民3,513人,山地原住民 56人,原住民總人數3,569人,佔太巴塱地區82.2%,非原住民768人,佔太巴塱 地區1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四、地質

花東縱穀長約150公里,寬約3至6公里,太巴塱部落坐落於此縱谷地質區域 上14,境內有花蓮兩大水系之一花蓮溪流經,長年經過河川侵蝕、搬運及堆積,

形成一廣大的沖積扇,也是豐厚的耕種土壤,這些沉積物主要成分為礫石、砂、

泥及黏性土壤,太巴塱昔日之製陶文化發達,與該區的獨特地質條件有關。

五、水系

光復鄉境主要的溪流為馬太鞍溪、光復溪、花蓮溪(Co’ongan)。馬太鞍 溪發源自丹大山(3,000公尺)北邊,全長38.58公里,總流域面積為161.8平方公 里,流經花蓮縣萬榮鄉、鳳林鎮與光復鄉等鄉鎮,為鳳林鎮與光復鄉之界河,與 光復溪交匯。光復溪日治時期稱為カララン溪(Kararan溪),發源自中央山脈拔 子山(1,500公尺),全長15公里,總流域面積53.9平方公里,流經花蓮縣萬榮鄉 與光復鄉等鄉鎮,與馬太鞍溪交匯。光復溪有嘉農溪、南清水溪、馬佛溪、河內 溪、達莫溪、麗太溪與瑪達那溪等支流。花蓮溪在光復鄉境由馬太鞍溪與光復溪 匯流而後稱之為花蓮溪。花蓮溪本流河長57.28公里,水系河長則為81公里,總流 域面積1,507.0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木瓜溪、壽豐溪(知亞幹溪、恰堪溪)、

萬裡溪、馬太鞍溪、光復溪等。其水系沿著花東縱谷向東北方向流,在海岸山脈 最北端的花蓮山出海,注入太平洋。

14 石忠山,2008 年 3 月《太巴塱部落志》,花蓮:花蓮縣文化局,頁 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1-5

光復鄉主要溪流(資料來源:背景GOOGLEMAP,楊智群繪製)

太巴塱地區主要河川為花蓮溪(Co’ongan),其於還有巴奴溪(Fanol)、

羅莫溪(Lomoh)、利哈岸溪(Lihangan)、瑪達娜溪(Matana,意即刺蔥樹叢 生茂密之地)、麗太溪(Rita,意即溪水混濁之意)、達莫溪、馬衛溪、馬佛溪

(Dalawadaw)、嘉農溪等,最後全注入花蓮溪再從花蓮出海口注入太平洋,水 資源豐沛,有利於部落耕作。由於太巴塱部落人口眾多,面積寬廣,旱季來臨時 部落需要灌溉用水,因此部落有多處的水塘,最早有十六處。最大的兩座水塘為 東富村的Sena及南富村的Faowic,民國80年初,還曾常在這裡舉辦龍舟竹伐比賽,

這些水塘除了灌溉用水外,亦是部落的水產養殖場,供部落祭典(Malialac)漁 撈之舉行使用。

太巴塱部落境內雖有幾條大小溪流、無名溪流,但其中最重要者為馬佛溪

(Dalawadaw)係為太巴塱部落早期重要的灌溉溪流。馬佛溪(Dalawadaw)舊稱 烏卡開溪,發源於馬猴宛山東麓,於那實達山、馬錫山南麓及嘉濃濃山北麓會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15,貫穿太巴塱部落往北流注入花蓮溪(Co’ongan),溪流長約15公里,流域面 積約達30平方公里,馬佛溪(Dalawadaw)除了做為灌溉用水功能之外,也具太 巴塱部落日常生活中洗滌、放牧以及遊水嬉戲的生活機能功能,實可謂具多重功 能的重要溪流。

1-6

太巴塱部落主要溪流(資料來源:背景GOOGLEMAP,楊智群繪製)

六、山系

太巴塱部落除西側有花蓮溪外,周圍環山提供部落豐富的資源及獵場,尤其 部落房子建材中的竹子,在山麓也有大片面積種植。在部落歷史文化發展中也扮 演很重要的角色,如部落起源神化中的Cilagansan16(聖山),在太巴塱傳統地 理文化中,深植部落族人的記憶裡。

15 同註 6,頁 12。

16 現今在花蓮縣豐濱鄉八裡灣一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1-7 CILAGANSAN 為太巴塱部落的聖山

傳說太巴塱部落的人是由CILAGANSAN 這個地方移居到 SAKSAKGAY 即

現在太巴塱的阿美族發源地,因此每年部落耆老還是會到CILAGANSAN 祭 祀活動,最早由太巴塱阿美族在那立紀念碑,爾後陸續有其他部落的人也在 此立了碑,儼然這個地方已由太巴塱的發祥地轉變為阿美族的發祥地。(資 料來源:背景GOOGLEMAP,楊智群繪製)

七、交通

太巴塱主要聯外道路為台十一甲線省道(光豐公路),連接光復鄉巿區與豐 濱鄉,光豐公路於民國55年闢建,通往豐濱。花蓮客運在本鄉大華村設有客運站,

交通至為便捷。次要的聯外道路為台一九三縣道,貫穿部落並連接加里洞、阿多 莫、砂荖、阿魯隆等部落。部落內主要街道在日治時期就定形,並無太大改變,

縱向之富田一、二、三街和建國路;橫向則為富強街、光豐公路、中正路二段及 富愛街。見下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