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電話主選單設計研究:科技生活型態與圖示隱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行動電話主選單設計研究:科技生活型態與圖示隱喻"

Copied!
2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傳 播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行動電話主選單設計研究:科技生活型態 與圖示隱喻. A Study of Cellular Phone Menu Design: Technology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and Iconic Metaphor. 研究生:賴相如 指導教授:李峻德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

(2) 行動電話主選單設計研究:科技生活型 態與圖示隱喻 A Study of Cellular Phone Menu Design: Technology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and Iconic Metaphor 研究生:賴相如. Student: Hsiang Ju Lai. 指導教授:李峻德 博士. Advisor: Jim Jiunde Lee, Ph. D..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傳 播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 July 2007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i.

(3) 行動電話主選單設計研究:科技生活型態 與圖示隱喻 學生:賴相如. 指導教授:李峻德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摘要 行動電話的快速發展與激烈競爭,使其產品相關研究越顯重要,無論在使用 性或介面元素設計上均必須是容易理解且操作容易的。在行動電話介面之圖示設 計,則與隱喻概念密不可分,圖示為圖形化的隱喻,目的是用來暗示功能,其所 隱含的隱喻概念合適與否,直接影響其外觀呈現,並間接影響對於功能的詮釋程 度。亦即,圖示隱喻設計的優劣,會對使用者預測聯想產生很大的影響,圖示隱 喻因而扮演圖示設計中非常重要之角色。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不同科技敏感度族群,對於行動電話主選單功能需 求與各自代表之圖形化隱喻為何。研究採用採用卡片分類法與共同發現法進行資 料蒐集,探討科技生活形態族群中,高科技敏感度與中科技敏感度族群所需之行 動電話主選單類目與其心智模式,並試圖激盪出各族群對於類目之圖示隱喻,以 及各圖示隱喻概念汲取。 分析結果歸納出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行動電話主選單類目包含 13 項類目; 中科技敏感度族群則包含 10 項類目。研究發現高科技敏感度族群認為行動電話 是整合 3C 與強大多媒體,主選單重視類目分類明確性,次選單強調類目以特徵 分類並階層化,圖示隱喻傾向於功能多元豐富、科技導向且主動使用性顯著之圖 示隱喻概念;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以溝通傳遞性質與私人瑣事處理為首要,心智模 式傾向類目的單純,圖示隱喻傾向於功能簡易、傳統生活化且低主動使用性之圖 示隱喻概念。圖示隱喻取徑上,均以階層與功能導向之隱喻取徑觀點較明顯,圖 示外觀以具體特徵圖形為首。. 關鍵字:圖示隱喻、行動電話、心智模式、科技敏感度生活形態. ii.

(4) A Study of Cellular Phone Menu Design: Technology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and Iconic Metaphor Student: Hsiang Ju Lai. Advisor: Jim Jiunde Lee, Ph. D..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relevant research on mobile products increases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keen competition of the mobile phone business.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operational convenience of the interface design are then the most concern. Speaking of the icon design as the interface between mobile phone and users, appropriate metaphor shall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cons, a kind of graphical metaphor, should be designed to let users quickly catch the exact ideas of what the icons are for. Thus, the iconic metaphor shall be carefully selected to visually represent the targeted functions which in turn, could enhance the user’s comprehensive levels. The iconic metaphor plays a vital role in icon design. The primary research purposes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needs of end users with various technological sensitivities on main menu functions of mobile phones,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iconic metaphors. The card sorting and co-discovery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collect users’ data. Accordingly, the requirements and mental models of highly or medium technological sensitive users toward the main menu of mobile phones were generated. Also, what types of iconic metaphor might be accepted by end users were discussed too.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 total of 13 items were needed on the main menu of a mobile phone for the highly technological sensitive users, while the medium technological sensitive users required 10 items only. The study discovered that highly technological sensitive users viewed a mobile phone like a 3C or multimedia device. They demanded that the main menu of a mobile phone shall be charily categorized and the secondary menus shall be organized hierarchically according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acceptable metaphors for this user group tended to be multifunctional, technology-oriented and active controlled. As for the medium technological sensitive users, the main concern of using mobile phones was to communicate and to deal with personal affairs. Their mental models seemed to prefer the icons with simplicity features. As a result, this user group selected metaphor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simple functioned, traditional life style and less active controlled, and were categorized as the hierarchical and function-oriented types of metaphors. Finally, concrete objects were used by them to visually represent these icons. Keywords:Iconic Metaphor, Mobile Phone, Mental Mmodel, Technological Sensitive Life Style iii.

(5) 誌謝辭 幾年前的我,無法想像現在的我,走過了研究所生涯,完成了我的心血結晶, 這一切真的發生了! 還記得跟一群陌生人擠在補習班裡的時期裡,才感受到原來「補習」就是這 麼一回事啊!死命的抄筆記,拼命的錄音,用力的聆聽所謂的名師講得每一字每 一句,下課後,身手不矯健的我,也總是那幾個最後問問題的烏龜學生….。在 這段青黃不接的階段裡,謝謝補習班這種制度,讓我有機會砸錢惡補全然陌生的 新知識,謝謝補習班裡認識與不認識的戰友們,讓我知道我有多少人要追趕要超 越。 就讀研究所的日子,辛苦卻紮實,九三級的我們擁有許多共同的特質,最明 顯的應該是那種太活潑、太吵鬧與太瘋狂的特色!也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擁有這 樣的同學多麼的幸運!而被學長姐強烈”建議”要”安靜”,居然是我第一個想笑的 回憶!不可否認,一群人嘰嘰呱呱真的很吵耶~而也真的難以克制,我們就是很 契合,就是很可愛啊,很難不加入一起嘰嘰呱呱!九三級的同學們,條理分明又 帥氣的阿勝、長輩緣超好又可愛的阿典、知識淵博又熱心講義氣的賢恩、有美貌 有腦袋有好聲帶超強組合的小敏、心目中最體貼的白晰天使培培、思路清晰又熱 心助人的鈺棠、有條不紊有效率的育絜、歷史達人兼文筆超好的小佳倫、超有創 意又有藝術家天分的倩如、會掙錢又會保養皮膚的達人欣怡、英文達人兼翻譯救 星又幽默的怡靖、口調穩健又聰明的馨玉、做事嚴謹認真笑起來眼睛瞇瞇的曉 貞、永遠都不會緊張又令人開心的佳如、聲音超好聽又慧黠的家瑜、口齒最清晰 最具主播特質的曉珍、人超溫柔又漂亮的惠如,以及溫和善良又好相處的幼婷, 你/妳們真的很棒! 論文生產過程中的喜悅或無助,相信每一位研究生絕不會後悔經歷過,但應 該也不想再經歷了吧!一本論文的完成,除了自己的堅持與努力,還需要藉助很 多人的幫助,無論是實質上或精神上。從開始到結束,一路上給予指導與幫助的, 自然是李峻德老師,阿德老師的耐心、鼓勵與半開放式的指導方式,讓學生能夠 在論文進行的同時,也學習如何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如何正面迎接 壓力而不消極逃避。而論文對我的價值,不在於結果,在於我最珍惜的過程。謝 謝老師! 再來就是不能不提及的機幫成員,倩如、欣怡、QQ、佳倫與育絜。好夥伴 倩如是第一位認識的同學,跟你合作報告的過程讓我學習很多很多,你極具爆發 力的邏輯思考能力讓我佩服不已!育絜的做事態度與效率,往往是自我提醒不偷 懶的好動力^^!欣怡報告的好成績也是我的好榜樣!而 QQ 與小佳倫更是最後 衝刺時期的好戰友,鐵三角一起窩在研究室裡,相互討論,彼此扶持,一起跟荷 iv.

(6) 花開放賽跑,佳倫在海外時依然有簡訊的貼心鼓勵與打氣,讓我感動到不行,而 QQ 不厭其煩跟我 skype 到三更半夜指點迷津,就像是大海中的浮木支持著快要 失去信心的我! 除了同學之外,好幸運的,許多朋友不斷的給予支持與鼓勵,學姐姿伶從研 一開始的關心到現在一直沒少過;好姊妹香吟從準備考研究時便一路相挺與打 氣;小江在我開心或不開心的時候,都能讓我捧腹大笑,在我思緒不能停頓的時 候,為我送上熱熱的晚餐,在我不想當好人的時候,承受我的耍賴;我永遠的寶 貝,Iris 和 Nina,無論是人生的哪一段旅程,我極願意也極需要妳們的參與、妳 們允許我的任性、妳們的鼓勵支持、以及妳們的陪伴;我最棒最棒最棒的學長俊 豪,謝謝你告訴我要有信心,謝謝你讓我開始學習相信自己,更謝謝…對你而言 我曾經有過的特別。 做為學生是最幸福的,而讓我衣食無憂幸福生活著的是我最愛的家人,我最 敬愛的超人爸爸與漂亮媽咪,以及我最好的弟弟柏昊與弟媳小美,當然還有天真 可愛的賴小彧,這段時間裡,謝謝你們無私的關心與陪伴! 學生生涯即將劃上休止符的時刻裡,多了許多對於過去的不捨,以及對於未 來的不安與期待。最後,我要用力的謝謝我自己,謝謝我讓這一切都發生了!謝 謝賴 Genie!. 2007 夏 賴相如. v.

(7) 目錄 摘要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2 第三節 論文結構圖............................................................................................................................4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隱喻........................................................................................................................................7 第二節 心智模式..............................................................................................................................16 第三節 心智模式與隱喻..................................................................................................................18 第四節 隱喻設計..............................................................................................................................19 第五節 小銀幕設計與圖示隱喻......................................................................................................25 第六節 科技生活形態族群與圖示隱喻 ..........................................................................................34 第七節 總結......................................................................................................................................37 第八節 研究問題..............................................................................................................................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vi.

(8) 第二節 資料蒐集..............................................................................................................................39 第三節 研究設計..............................................................................................................................44 第四節 研究執行..............................................................................................................................55 第五結 資料分析方法......................................................................................................................64.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 .........................................................................................67 第一節 使用者輪廓..........................................................................................................................67 第二節 行動電話主選單之類目、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 ......................................................69 第三節 總結....................................................................................................................................154.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結論 .........................................................................................161 第一節 研究討論............................................................................................................................161 第二節 研究結論............................................................................................................................182. 第六章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91 參考文獻 ...................................................................................................................194. vii.

(9) 表目錄 表 2-1:圖形使用者介面之隱喻整理表 ..............................................................................................15 表 2-2:圖形使用者介面隱喻設計準則表 ..........................................................................................24 表 2-3:隱喻與圖示之設計準則比較表 ..............................................................................................33 表 3-1:行動電話主選單詳細之主選單類目與次選單類目表 ..........................................................45 表 3-2:實驗之隱喻設計準則表..........................................................................................................47 表 3-3:任務與討論問題設計..............................................................................................................49 表 3-4:高科技敏感度者之人口統計外貌、行動電話使用實態以及族群描述...............................52 表 3-5:中科技敏感度者之人口統計外貌、行動電話使用實態以及族群描述...............................53 表 3-6:族群參與者分配表..................................................................................................................55 表 3-7:任務與引導問題修正對照表 ..................................................................................................57 表 3-8:練習卡片相片與部分內容 ......................................................................................................58 表 4-1:高科技與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使用者輪廓表 ..........................................................................68 表 4-2: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類目定義與內含元素與定義 ..............................................................71 表 4-3: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類目定義與內含元素與定義 ..............................................................73 表 4-4:記者/狗仔隊隱喻概念之於多媒體類目之分析表 .................................................................80 表 4-5:電影院隱喻概念之於多媒體類目之分析表 ..........................................................................84 表 4-6:小幫手隱喻概念之於小工具類目之分析表 ..........................................................................89 表 4-7:電子秘書隱喻概念之於小幫手類目之分析表 ......................................................................93 表 4-8:郵局隱喻概念之於訊息中心類目之分析表 ..........................................................................97 表 4-9:信封隱喻概念之於簡訊類目之分析表 ................................................................................101 表 4-10:基地台隱喻概念之於傳輸類目之分析表 ..........................................................................105 viii.

(10) 表 4-11:小耳朵隱喻概念之於傳輸類目之分析表 ..........................................................................108 表 4-12:機房/控制台隱喻概念之於設定類目之分析表 ................................................................. 112 表 4-13:控制台隱喻概念之於設定類目之分析表 .......................................................................... 115 表 4-14:通訊錄隱喻概念之於通訊錄類目之分析表 ...................................................................... 119 表 4-15:電話簿隱喻概念之於電話簿類目之分析表 ......................................................................122 表 4-16:話筒隱喻概念之於通話類目之分析表 ..............................................................................125 表 4-17:話筒隱喻概念之於通話記錄類目之分析表 ......................................................................128 表 4-18:檔案室隱喻概念之於管理類目之分析表 ..........................................................................132 表 4-19:文件夾隱喻概念之於文書處理類目之分析表 ..................................................................135 表 4-20:「大型資源分享與溝通平台」隱喻概念之於網際網路類目之分析表.............................138 表 4-21:「大型資源分享平台」隱喻概念之於網際網路類目之分析表 ........................................141 表 4-22:電動遊樂場/PSP 隱喻概念之於遊戲類目之分析表 .........................................................145 表 4-23:行動辦公室隱喻概念之於應用程式類目之分析表 ..........................................................148 表 4-24:GPS/PAPAGO 隱喻概念之於 GPS/PAPAGO 類目之分析表 ............................................151 表 4-25:諮詢台隱喻概念之於服務類目之分析表 ..........................................................................154 表 4-26:高科技敏感度族群在行動電話主選單類目下,其圖示隱喻、隱喻分類取徑與圖示外觀 整理表..................................................................................................................................................157 表 4-27:中科技敏感度族群在行動電話主選單類目下,其圖示隱喻、隱喻分類取徑與圖示外觀 整理表..................................................................................................................................................158 表 5-1:高科技敏感度族群行動電話主選單與現有行動電話主選單比較表 ................................166 表 5-2:中科技敏感度族群行動電話主選單與現有行動電話主選單比較表 ................................172 表 5-3:各族群發展之圖示隱喻,其階層與功能導向取徑之隱喻觀點表 ....................................178 表 5-4:高科技敏感度族群在各隱喻分類取徑下,其圖示類型之隱喻表 ....................................180 ix.

(11) 表 5-5:中科技敏感度族群在各隱喻分類取徑下,其圖示類型之隱喻表 ....................................181 表 5-6:高科技敏感度族群所需之主選單類目與心智模式表 ........................................................183 表 5-7:中科技敏感度族群所需之主選單類目與心智模式表 ........................................................185 表 5-8:高科技敏感度族群所需之主選單類目與圖示隱喻表 ........................................................187 表 5-9:中科技敏感度族群所需之主選單類目與圖示隱喻表 ........................................................187 表 5-10:高科技敏感度族群所需之主選單類目、圖示隱喻與圖示隱喻外觀表...........................188 表 5-11:中科技敏感度族群所需之主選單類目、圖示隱喻與圖示隱喻外觀表...........................189 表 5-12:圖示隱喻設計準則考量點與圖示隱喻概念比較表 ..........................................................190. x.

(12) 圖目錄 圖 2-1:設計者概念模式、使用者心智模式與系統之系統圖像之間的關係 ..................................17 圖 2-2:介面運用隱喻時的概念模式、心智模式與系統圖像間的關係圖 .....................................18 圖 2-3:類型,具像、抽象與任意圖示 ..............................................................................................28 圖 2-4:類似、模範、隱喻與任意圖示 ..............................................................................................29 圖 2-5:科技族群分類與需求導向圖 ..................................................................................................36 圖 3-1: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39 圖 3-2:共同發現法結構圖..................................................................................................................43 圖 3-3:卡片設計圖..............................................................................................................................46 圖 3-4:卡片分類結果拍照備份..........................................................................................................59 圖 3-5:位置安排方式與進行時之實際相片 ......................................................................................60 圖 3-6:卡片分類法與共同發現法之執行流程圖 ..............................................................................61 圖 3-8:註解資料相關處......................................................................................................................66 圖 3-9:類目建構與歸納......................................................................................................................66 圖 4-1: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行動電話主選單類目資訊架構 ..........................................................70 圖 4-2: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行動電話主選單類目資訊架構 ..........................................................72 圖 4-3: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多媒體心智模式 ..................................................................................75 圖 4-4:多媒體: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79 圖 4-5: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多媒體心智模式 ..................................................................................80 圖 4-6:多媒體: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84 圖 4-7: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小工具心智模式 ..................................................................................87 圖 4-8:小工具: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89 xi.

(13) 圖 4-9:中科技敏感度之小幫手心智模式 ..........................................................................................90 圖 4-10:小幫手: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92 圖 4-11: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訊息中心心智模式 ............................................................................95 圖 4-12:訊息中心: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97 圖 4-13: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簡訊心智模式 ....................................................................................98 圖 4-14:簡訊: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隱喻概念關係圖 ..............................................100 圖 4-15: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傳輸心智模式 ..................................................................................102 圖 4-16:傳輸: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隱喻概念關係圖 ..............................................104 圖 4-17: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傳輸心智模式 ..................................................................................105 圖 4-19: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設定心智模式 .................................................................................. 110 圖 4-20:設定: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 112 圖 4-21: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設定輸心智模式 .............................................................................. 113 圖 4-22:設定: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隱喻概念關係圖 .............................................. 115 圖 4-23: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通訊錄心智模式 .............................................................................. 117 圖 4-24:通訊錄: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 118 圖 4-25: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通訊錄心智模式 ..............................................................................120 圖 4-26:電話簿: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121 圖 4-27: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通訊心智模式 ..................................................................................123 圖 4-28:通話: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125 圖 4-29: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通訊記錄心智模式 ..........................................................................126 圖 4-30:通話記錄: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隱喻概念關係圖 ......................................127 圖 4-31: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管理心智模式 ..................................................................................129 xii.

(14) 圖 4-32:管理: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131 圖 4-33: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文書處理心智模式 ..........................................................................132 圖 4-34:文書處理: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134 圖 4-35: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網際網路心智模式 ..........................................................................136 圖 4-36:網際網路: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138 圖 4-37: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網際網路心智模式 ..........................................................................139 圖 4-38:網際網路:中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140 圖 4-38: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遊戲心智模式 ..................................................................................143 圖 4-39:遊戲: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隱喻概念關係圖 ..............................................144 圖 4-40: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應用程式心智模式 ..........................................................................146 圖 4-41:應用程式: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147 圖 4-42: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 GPS/PAPAGO 心智模式 ................................................................149 圖 4-43:GPS/PAPAGO: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150 圖 4-44: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服務心智模式 ..................................................................................152 圖 4-45:服務: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心智模式與圖示隱喻概念關係圖 ......................................153 圖 5-1:高科技敏感度族群之「多媒體」與「小工具」心智模式與現有之「影音工具」與「電子 秘書」概念模式比較圖 ......................................................................................................................168 圖 5-2:具有隱喻之系統圖像,其使用者心智模式與設計者概念模式之互動圖.........................182. xiii.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中國遠古的象形文字到西方城堡的徽章紋飾,都顯示了人類運用圖示的悠 久歷史,而圖示(Icon)該名詞源自於俄文的”ikon”,原意為宗教的畫像或雕像, 在今日在電腦運算技術的脈絡之下,則被用來指涉為一個”附有意義的小型圖示” (Richards, Barker, Banerji, Lamont & Manji, 1994)。Benson & Nickell(2000) 兩位學者則認為圖示是一個圖形化的隱喻,將隱含的隱喻概念利用圖形化的方式 呈現出來,使用者可採用特定的物件、狀態以及運作聯想在一起。故當使用者看 見一個優良的圖示時,他們可以立刻與其所呈現的意義連結而起。而隨著時代的 進步,圖示的應用範圍更加的廣泛,到現今電子產品的人機介面也運用了許多的 圖示以傳達各項功能。 人際之間的溝通行為與方式,在今日忙碌的社會中,經常依賴行動電話進行 聯絡,行動電話可說是現代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電子產品,而電子科技的 進步以及網際網路的普遍化,使得身為溝通媒介的行動電話,儼然已成為 21 世 紀的必需品,亦是一項相當熱門的資訊家電產品。因此,行動電話市場競爭激烈, 新型行動電話產品推出愈來愈快,行動電話通訊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功能與操作 也愈來愈強大且複雜,甚至可以說是一台移動微型電腦。而在人機介面上的圖示 已不再僅是黑白元素呈現,彩色元素介面已成為基本條件,然而由於行動電話乃 隨身攜帶產品,加上螢幕範圍導致圖示呈現尺寸受限等因素,因此屬於小銀幕性 質之行動電話,其圖示設計較一般介面需注重更多額外考量。 在圖示隱喻設計的研究方面,吳智豪(民 93)於「個人數位助理之視窗操 作介面發展」中指出圖示本身所表達的意涵會影響使用者在讀取訊息上的認知判 斷;陳彩虹(民 92)於「使用者對於手機功能需求與圖像辨識度之研究」發現 圖示辨識佳的特性為:已標準化的圖像符號具有高辨識率、圖像本身具有良好的 聯想性、具指示性符號的特徵較易傳達功能意義、具象的圖像較能傳達功能訊息 及語意。上述學者對於圖示的研究透露出圖示內含意義的重要性,如何將要傳達 的意義恰當的呈現出來即為採用圖示最主要的目的。而在其他相關研究中發現, 圖示內含意義的呈現即為具有隱喻的圖示,Richards et al.(1994)等學者直接表 明圖示為圖形化隱喻的概念,內含的隱喻概念構成圖形使用者介面。圖示技術如 今用來廣泛的支援電子產品等應用,產品中的功能或應用均附有隱喻,圖示則通 常用來作為介面中各個組成單元的隱喻。 既然圖示即為圖形化的隱喻概念,那麼隱喻的重要性為何?隱喻傳統上是屬 1.

(16) 於語意學與哲學的領域,在 1980 年代,Lakoff 與 Johnson 提出以每日經驗對隱 喻進行思考的新角度。他們認為隱喻的本質為「根據一種物件/行動來瞭解或體 驗另一種物件/行動」。而在使用者介面中的隱喻則多了概念圖形化的特色,Cates (1996)指出隱喻為功能物件提供一個圖示,當人類嘗試去瞭解系統時,圖示會 增加人類對其瞭解的程度,圖形化隱喻之意涵是基於人們在生活或言語中所使用 的屬性。因此,隱喻能幫助使用者直覺地察覺目標領域的主要屬性,協助在陌生 領域中,因熟悉隱喻元素而減少壓力、困惑與焦慮,並同時增進學習、記憶與使 用的容易度。若設計者能針對該系統或介面的主要族群進行隱喻的選擇,可幫助 其人機互動過程更加直接且有效率(Marcus,1998)。 由上述可知介面圖示辨識之於系統功能理解有直接的關係,其設計應建立在 具有隱喻概念的基礎上。因此,圖示與隱喻之設計乃為相輔相成,隱喻若沒有合 宜的圖示與其映對,則隱喻功能無法發揮,同樣的一個圖示,若缺乏合宜的隱喻 概念為基礎,那麼圖示將會導致使用者產生錯誤的聯想。依此,則本研究正是基 於隱喻對科技敏感度族群使用者影響、圖示對功能運作影響,以及圖示加上隱喻 對科技敏感度族群使用者影響等研究動機,想要探討行動電話主選單中的圖示隱 喻具有什麼概念,又是如何呈現,並且深入研究隱喻概念所代表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行動電話的便利性與快速性,幾乎將取代傳統的有線電話。依據李雅萍(民 93)在行動電話普及率與使用者結構分析的研究報告顯示,2003 年 12 月為止, 台灣行動電話門號用戶數達 2,509 萬戶,行動電話門號普及率達 111%,也就是 平均每 100 人擁有 111 個門號。而過去台灣電信服務產業主要由政府(中華電信) 所掌控,但在 1997 年台灣電信自由化之後,在短短的五年內,台灣行動電話用 戶數成長幅度驚人,於 2002 年年底,台灣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位已位居全球第 一。此外,國際電信聯盟(ITU)統計 2003 年年底主要國家(地區)行動電話 普及率,我國以每百人 111 戶,位居全球第一。資策會 ACI-FIND 調查亦顯示, 2003 年我國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 57%,平均每 10 人中有 5.7 位使用行動電話, 全國約有 1,286 萬人使用行動電話(李雅萍,民 93)。由上述行動電話的普及 率與廣大的使用率看來,行動電話儼然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每日必需品。 從行動電話大量的使用率看來,產品使用性則相對重要,因此,行動電話相 關研究陸續產生,由第一節部分可知無論在使用性或介面元素設計上均必須是容 易理解且操作容易的。而在行動電話螢幕之圖示設計,則與隱喻概念密不可分, 圖示為圖形化的隱喻,應建立在具有隱喻概念的基礎上。由於圖示是否可完美暗 示功能相當重要,則圖示所隱含的隱喻概念合適與否,直接影響其外觀呈現,而 間接影響對於功能的詮釋程度,圖示隱喻設計的優劣,直接對使用者預測聯想產 2.

(17) 生影響,圖示隱喻因而扮演圖示設計中非常重要之角色。 最後,由過去行動電話相關研究中可發現,行動電話最初乃是以一般大眾均 可使用為出發點進行設計,以普及大眾化為目的,因此,研究也多以一般人口統 計變項之區別,如性別、年齡、職業等最為主要研究對象界定。然而,面對如今 已趨於普及的行動電話市場再加上功能繁雜程度遽增,僅以人口統計變項作為研 究對象界定已無法符合如今分眾化市場與使用者對於多媒體手機之功能需求。是 故針對不同族群之分眾化設計重要性逐漸顯著,而行動電話螢幕之圖示也應針對 分眾族群進行設計。張意珮(民 93)在手機用戶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指出,由於 分眾化的市場區隔之因素,僅用固定的用戶特徵已不足以更深入的觀察出不同族 群使用者的行為、偏好與需求,故指出「科技生活形態族群」做為研究對象的分 析方法,可將消費者依其科技生活形態的不同作適當的區分,更能觀察出不同族 群消費者之差異。因此,在分眾化的行動電話市場下,對於建立在具有隱喻概念 基礎上的螢幕圖示,於設計上對於不同族群的需求亦應有不同的考量。 無論是產品設計或是系統設計,最終對象都是使用者,所以本研究希望以終 端使用者為發展重點及使用者需求面為考量,並且找出不同科技生活形態族群對 於主選單功能的確切需求以及他們真正可理解並需要的圖示隱喻,並瞭解圖示隱 喻概念為何。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與問題意識為針對行動電話的分眾市場 下,根據不同的科技生活形態族群,試圖探究出使用者真正的主選單功能需求, 以及使用者真正可接受理解且認為合宜之圖示隱喻,以及隱喻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與概念。. 3.

(18) 第三節 論文結構圖 本文的內容結構如圖 1-1 所示,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研究背 景與動機、以及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為何;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整理本研究所收 集的相關文獻資料,並說明本研究主要使用的理論依據;第三章為研究方法,陳 述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設計,以及執行步驟;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分析,闡明呈 現經過整理詮釋支後的資料分析結果;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記錄本研究的研究 成果、研究心得、研究限制,以及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並做出結論。. 圖 1-1:論文結構圖 4.

(19)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隱喻(Metaphor) (Lakoff&Johnson, 1980;Taylor, 1984;Erickson, 1990) 隱喻與人類的每日生活關係密切,包含了我們的語言與文字,基本上乃是根 據根據一種物件/行動來瞭解、體驗或想像另一種物件/行動。隱喻因而是一種隱 形的術語網絡,與人類的述說或思考一個概念或系統運作時產生連結,進而瞭解 概念或預測系統運作。因此,人類對於生活世界中的理解是奠定在隱喻的基礎 上,亦即人類可以利用隱喻,將較為熟悉的概念套用到未知的領域,企圖對於未 知更進一步的瞭解、體驗或預測,在此同時也在既有的知識中併入新進知識成為 已知。 二 、 結 構 映 對 理 論 ( Structure-mapping theory ) (Gentner,1983 ; Gentner&Markman ,1997) 由於隱喻奠基於類比,故「隱喻」可透過「類比」的概念進行兩個領域(domain) 之間的比較。目的是將基礎領域的「屬性」與「關係」的特質轉移至目標領域上, 而在熟悉與陌生領域彼此之間,人們可快速的尋找相似點來傳達想法,而人們便 可理解目標領域的特性,此過程即為「結構映對理論」。而來源領域與目標領域 的相似性則有「屬性」與「關係」兩種特質。而屬性與關係之間的關係在於,屬 性是指物件本身獨立的特徵(property),即物件表徵上的相似點;「關係」則 是物件之間的關係或關係之間的關係。 三、圖形使用者介面中的隱喻(Smilowitz,1995;Nepon&Cates,1996) 當一個概念是來自於一個非電腦領域時,電腦的功能與物件的呈現則會採用 將隱喻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因此,隱喻為物件提供一個圖示,用以可增加人類 對其瞭解的程度,而類比圖形可指涉為是一種隱喻視覺化的呈現方式,此隱喻視 覺化之意涵共享了一些我們在生活或言語中所使用的屬性。在圖形使用者介面中 的隱喻,承襲隱喻包含文字意義的修辭學基礎本質,亦含有圖示或符號等視覺上 的呈現概念。 四、心智模式(Mental model)(Ehrlich,1996;Norman,1986) 心智模式廣義而言,為個體腦海中對電腦系統或軟體運作的一種再現,包含 對於系統輸出與輸入的隨意連結。心智模式為個體對於系統如何運作所形成的概 念,此概念的形成包含個體的思想方法、思維習慣、思維風格和心理素質的反映, 亦即人們對於自己、他人、環境以即與自己發生互動的事物間之動態認知模式, 受到個人的先備知識、過去的經驗以及與系統互動的影響,此模式引導個體將系 5.

(20) 統的互動任務結構而起,使個體可瞭解系統輸出與輸入之間的關係,進而順利進 行預測。在心智模式發展後,輸出結果會根據可能的操作輸入而產製出。亦即, 藉由心智模式的順利運作,使用者則可預測何種輸出結果是來自於何種操作輸 入。 五、圖示(Icon)(Horton,1994;Richards et al., 1994;Benson&Nickell,2002) 圖示源自於俄文的「ikon」,原意為宗教的畫像或雕像,今日在電腦運 算技術的脈絡之下,則已被用來指涉為一個「附有意義的小型圖示」。廣義而言, 在電腦選單、視窗或銀幕中所出現的各種圖形式符號均為圖示,它們代表了相當 程度的系統應用。精確來說,圖示可說是系統、狀態或視窗等具有意義的符號或 圖形表徵,當使用者看見一個優良的圖示時,他們可以立刻與其所呈現的意義連 結而起,因此圖示為圖形化的隱喻呈現,圖示所內含的隱喻概念也因而構成圖形 使用者介面。圖示技術如今用來廣泛的支援電子產品等應用,產品中的功能或應 用均附有隱喻,圖示則通常用來作為介面中各個組成單元的隱喻。 六、科技生活形態(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2002) 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E-ICP)在 2002 年依據消費者的科技產品使用實態、科 技態度與價值觀,以及使用者行為進行集群分析,問題則涵蓋消費者對科技產品 (行動電話使用實態、家庭連網實態、電腦使用實態、遊戲產品使用實態)的興 趣、態度、意見及使用習慣等。所分析出之科技族群意義代表了對於科技產品接 受程度、使用程度及價值觀等,統稱為科技生活形態。而科技族群依其科技敏感 度共分為高、中、低三大類型,其中又各自區分為七個族群,分別是數位領先族 與網路悠遊族,屬於「高科技敏感度族群」;科技享樂族、行動通訊族與流行觀 望族,屬於「中科技敏感度族群」;科技憂慮族與科技冷漠族,屬於「低科技敏 感度族群」。. 6.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本章節中,研究者整理關於隱喻、心智模式以及圖示相關文獻,以進行文 獻探討。本章節分為七小節,第一節為隱喻的相關理論,說明隱喻定義、理論基 礎與人機介面中的隱喻;第二節為心智模式深入探討;第三節則說明隱喻與心智 模式的關連性;第四節為隱喻設計過程與準則等討論;第五節則為圖示、圖示與 隱喻的關連討論;第六節為本章總結;第七節則根據以上小節推導出本研究之研 究主題。. 第一節 隱喻 一、定義 隱喻(Metaphor)在傳統上是屬於語意學與哲學的領域,在 1980 年代,Lakoff 與 Johnson 提出從每日經驗為出發點對隱喻進行思考的新角度。他們認為隱喻的 本質為「根據一種物件/行動來瞭解或體驗另一種物件/行動」。人類的概念系統 是隱喻式的,而人類的每日行動也是隱喻的一種。故隱喻與人類的每日生活關係 緊密,包含了我們的語言與文字。1984 年 Taylor 亦指出隱喻是在生活世界中概 念系統的基礎,人類用此系統來來瞭解一個事實。Erickson(1990)更進一步解 釋隱喻是一種隱形的術語網絡,與人類述說或思考概念時產生連結。根據 1991 的 Hawkins & Allen 的定義,隱喻是一種對於主體(物件或行動)名稱、描述性 術語或句子的應用,這是一種想像的而非直接的應用。因此,人類對於生活世界 中的理解是奠定在隱喻的基礎上,亦即人類可以利用隱喻,將較為熟悉的概念套 用到未知的領域,企圖對於未知更進一步的瞭解與體驗,在產生觀念構連的同 時,也在既有的知識中併入新進知識。 二、隱喻的運作--結構映對理論 日前對於隱喻的研究上共分為三種研究取向:「操作分析(Operational analysis)取向」、「結構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取向」與「實用分析(Pragmatic analysis)取向」。「操作分析」著重探究隱喻對使用者造成的可測量之效果, 例如以實驗設計出不同的隱喻介面測量使用者在何種隱喻的學習效果比較好,但 此種取向僅說明了隱喻的優劣,卻未說明隱喻如何形成以及如何預測隱喻可能的 作用;而「結構分析」則在注重隱喻的來源領域與目標領域間之映對呈現關係, 它為隱喻分析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可以分析隱喻的特徵和優劣,並比較來源域 與目標域間存在相似與相異的特性;至於「實用分析」則探討介面隱喻在實際應 用上的限制、隱喻究竟如何作用等。三種隱喻取向相輔相成,操作分析取向直接 7.

(22) 接影響操作的效率,結構分析取向定義和分析隱喻的形成與影響,實用分析取向 則解決如何在實際環境中設計和操作隱喻(Carroll, Mack & Kellogg,1988)。由 於本文欲探討行動電話主選單類目之圖示隱喻概念為何,與結構分析取向較為貼 近,以下就此點做深入討論。 結構分析取向在研究隱喻的組成成分、研究來源領域與目標領域間的映對關 係,因此,Carroll, Mack & Kellogg 認為 Gentner 在討論類比(analogy)時所提 出的結構映對理論,解釋了來源領域(source domain)與目標領域(target domain) 間結構的映對關係,同時也可作為瞭解人類心中的隱喻運作模式。來源領域到目 標領域的結構相似性可以提供人們用來做為了解事物的架構,組織相關的訊息讓 人們更容易地找到兩個領域之間的邏輯性。又因為領域間映對的特性促使人們進 行更深層的思考,在腦中形成更多回憶的路徑,因而有助於記憶(Read & Cesa,1991)。 在結構映對理論中,Gentner(1983)指出「隱喻」奠基於「類比(analogy)」 「隱喻」透過「類比」的概念進行兩個領域之間的比較,即兩個知識結構間的比 較。目的是將基礎領域的「屬性」與「關係」的特質轉移至目標領域上,在熟悉 與陌生領域彼此之間,人們可快速的尋找相似點來連接想法,以理解目標領域的 特性,這樣的過程即為「結構映對理論」(Structure-mapping theory)。此外, Wozny(1989,1992)亦指出類比的意涵在概念上與隱喻極相似,故論述隱喻的運 作等同於論述類比運作(Wozny, 1989/1992,轉引自 Hsu,2000)。因此,隱喻的運 作可利用類比來解釋,透過類比概念解釋隱喻,來源領域與目標領域的相似性1則 有「屬性(Attributes)」與「關係(Relations)」兩種特質。而屬性與關係之間 的關係在於,屬性是指物件本身獨立的特徵(property),即彼此物件表徵上的 相似點。例如行星與圓球的比較,「圓形」即兩者相同的屬性。而「關係」則是 物件之間的關係或關係之間的關係(Gentner&Markman ,1997)。由於類比著重 於兩個領域(知識結構)之間的關係,亦即「關係」與「關係」所形成的系統與 層次,因此,Markman & Gentner(2000)指出類比過程中具有三種基本的元素。 首先,「關係相似性」(relational similarity),指物件之間的關係,或關係 之間的關係。在 Gentner(1983)對於類比的研究中,以原子就像是太陽系為範 例,指出原子核之於電子,如同太陽之於行星,兩者間的相似關係為「電子圍繞 原子核轉動的方式=行星環繞太陽轉動的方式」。. 1. Gentner(1983)依據「屬性」或「關係」相似性的不同將隱喻區分為「外觀相似」(mere appearance),指的是來源領域與目標領域之間外觀特徵的相似;「類比」(analogy)指的是關 係的相似;「實質相似」(literal similarity)指的是兼具外觀特徵和關係的相似。 8.

(23) 第二,「結構的一致性」(structural consistency),當關係進行比較時,物 件之間至少具有一種一對一的對應元素,此外,物件之間也具有平行的相互對 應。一對一的對應,承接上例則「電子:原子核=行星:太陽」,一對一個對應 指的是電子對應行星,原子核對應太陽。而平行的相互對應是指電子與原子核之 間的環繞特質,可以對應至行星與太陽之間的環繞關係。 第三,「關係的系統性」(systematicity),指類比具有系統性,重視關係 之間所形成的系統與層次,物件是階層當中最低的,再來是兩個物件之間的關係 為「低階關係」 ,而奠定在低階關係之上的關係則稱為「高階關係」 (higher-order) , 是一種因果關連。當進行關係相似的比較時,高階的關係較容易被人們用來組織 與思考,因此當兩個物件之間具有一個高階關係的類比時,會則明顯優於物件之 間有許多低階卻相互並無關連性之類比。例如,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關係(來源 領域),就如同行星與太陽之間的關係(目標領域)。在關係的階層中,太陽與 行星之間的「相互吸引」特性為「低階關係」,而由於太陽比行星大且重,造成 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因果關係,因此「圍繞運行」即為其「高階關係」。是故, 物件之間高階關係的類比,優於物件之間低階關係且相互沒有關連性的許多類 比。 最後,由於「屬性」僅是物件表徵的相似點,外表特徵相似有助於記憶的檢 索;而「關係」的相似性則較為抽象複雜,有助於推論與理解。屬性與關係均為 理解新事物的依據,而當兩個概念領域之間同時具有關係與屬性上的相似時,人 們傾向於關係而忽略屬性的表徵(Gentner,1983)。 三、圖形使用者介面中的隱喻 Smilowitz(1995)指出使用者介面中功能與物件的隱喻呈現,經常以圖形 化的方式描繪出其隱喻概念。Nepon & Cates(1996)亦指出隱喻為物件提供一 個隱喻圖示,讓人類對於未知的物件感到熟悉,而隱喻圖示同時可增加人類對其 瞭解程度。因此,他們認為將隱喻以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其意涵,共享了一些人類 在生活或言語中所使用的屬性。適當的使用圖形化隱喻將可以提升使用者對系統 之處理、瞭解與回應的速度。例如,圖形使用者介面(GUI)即為一種隱喻大量 運用的介面。此外,Bishop & Cates(1996)亦指出隱喻式的圖形使用者介面, 藉由使用者熟悉的概念與經驗,幫助他們對新的電腦系統建立預期性,也促進對 系統的瞭解。他們認為藉由電腦功能概念化的介面隱喻,可幫助使用者更有效率 的學習。因此,廣義來說,在電腦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領域 中的隱喻,除了承襲 Lakoff 與 Johnson 視隱喻為包含文字意義的修辭學基礎本質 之外,亦含有圖形、圖示或符號等視覺上的呈現概念。 此外,Marcus(1998)指出隱喻對於使用者介面的好處在於,第一,採用使 9.

(24) 用者熟悉的概念,使用者可以直覺地察覺目標領域的主要屬性,並且減少訓練時 間。隱喻讓使用者將目標領域的內容與角色任務轉移至使用者的心智模式中,例 如大部分的辦公室員工,多數皆瞭解檔案或檔案夾儲存於檔案庫的階層性,個人 電腦視窗操作介面即引用桌面隱喻的呈現方式,清楚直覺式的指涉相關之檔案文 件實體;第二,熟悉的概念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可增加吸引力。當使用者對於該主 題或應用領域感到陌生時,遇到熟悉的使用者介面可減少他們的緊張、壓力、困 惑與焦慮,同時隱喻可增進學習、記憶與使用的容易度;最後,隱喻的選擇若針 對介面的主要族群,可幫助溝通更加直接且有效率。 承襲上述學者的廣泛定義,人機互動領域的學者也根據「以一個物件或行 動,來瞭解或體驗另一個物件或行動」,即「以來源領域的屬性與關係,來映對 目標領域的屬性與關係」的本質,定義圖形使用者介面中的隱喻分類,以下將針 對各學者對隱喻的定義與分類進行探討,分別是主要隱喻與輔助隱喻、系統性隱 喻與個體性隱喻、複合式隱喻與單一式隱喻以及結構隱喻: ( 一 ) 主 要 隱 喻 與 輔 助 隱 喻 ( Underlying/Primary metaphor ; Secondary metaphor) Cates(1994)將隱喻區分成兩個等級:主要隱喻與次要隱喻。主要隱喻為 介面最初所預設的隱喻,建立起具有暗示性的介面以及介面的基本架構。而隨後 在此基本隱喻架構下所出現次系統的隱喻,即為次要隱喻。 次要隱喻通常與主要隱喻會產生兩種關係形式:互補(complementary)形 式與混淆(confounding)形式。互補式的次要隱喻可以幫助與提升主要隱喻的完 整化,並以使用者和物件互動經驗相契合的方式運作;然而當互補式的次要隱喻 與主要隱喻稍有對比或矛盾時,Cates 認為使用者會進入再詮釋與建構的過程, 以設法了解介面中各隱喻間的關係。而混淆式的次要隱喻,則發生在當使用者發 現對比或矛盾過於嚴重,也就是設計不當使次要隱喻與主要隱喻產生衝突時,使 用者無法負荷而產生的混淆與抗拒(Cates,1994,轉引自 Cates,1996)。 以 Microsoft 作業系統為例,主要隱喻即為「桌面」,而次要隱喻則是文件、 文件夾與資源回收桶等。文件與文件夾隱喻,通常以看起來像是紙張與文件夾的 圖示(icon)外觀表示,兩者實際均為會出現在桌面上,為互補式次要隱喻;然 而,資源回收桶則較易被視為混淆式的次要隱喻,因為使用者並不會預期看到一 個資源回收桶在桌面上出現,然而即使不合邏輯,當其便利性超越本身的矛盾, 再加上長期應用之下,也成為約定俗成的桌面隱喻之一,使用者亦會重新建構與 詮釋該介面的運作。 (二)系統性隱喻與個體性隱喻(Systemic/Overarching metaphor;Individual 10.

(25) metaphor) Marcus(1998)則另外指出隱喻分類方式是以階層為基準。一般在使用者介 面中,兩個階層的隱喻構成一個完整的組合,即為系統性的/全面性的與個體性 的隱喻。 系統性隱喻提供完整的基礎用以瞭解一個系統,例如電腦的桌面隱喻,包含 個人辦公室的活動展示;個體性隱喻則是將某特定功能視為資料的顯示,提供一 個連結性,例如資源回收桶,呈現出專用的功能以及資料屬性。 此外,在任何一個使用者介面中,許多專用的術語被使用來連結應用領域、 功能與資料,提供一個額外的隱喻連結,例如附屬應用程式中的小畫家,其中「粉 刷」的功能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彩色筆。 (三)複合式隱喻與單一式隱喻(Multiple metaphor;Singal metaphor) 當隱喻對於幫助人們推論理解新知識時,在來源領域與目標領域之間的錯誤 可能會發生,應而導致錯誤的推論。尤其當目標領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狀態,以 致於沒有一個單一的模式可以完整的解釋期望之行為時,William、Hollan 與 Stevens 認為採用複合隱喻來設計介面是可行的解決方案。Benking 與 Judge 也認 為三到四個互補型態的隱喻一起使用,才能適當的呈現一些複雜的系統。因此, 複合隱喻是使用幾個互補或相配的隱喻去呈現一個介面的功能,其中每一個隱喻 呈現的是單一層面的功能。Carroll 等人認為辦公室系統的整合便為一個複合隱 喻,包含電子信箱、試算表、文字編輯與決策支援等,在系統中均以不同的隱喻 呈現。此外,在人工智慧領域裡,Burstein 亦利用複合隱喻來呈現學生學習程式 語言的模式,包含使用代數學以及人類訊息處理器等類比,每一個類比傳達多種 描述並提供相異的功能。使用多個類比模式發現較容易輔助學生學習新領域知識 (Hsu,2000)。 因此,Hsu(2000)承襲多位學者說法將隱喻分為單一隱喻與複合隱喻。複 合隱喻的產生是由於使用單一式隱喻下的人機介面,使用者可能會過度依賴與應 用該領域中的物件來理解新的介面,由於對隱喻的理解不足或知識有限而造成誤 解的產生。因此,利用多個單一隱喻組合而成的複合隱喻,含有更多適當的類比 物件和概念模式的組合,用以幫助使用者進行推論,比單一隱喻更能解釋新介面 中的複雜功能。 (四)定位性隱喻、實體論隱喻以及結構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Ontological metaphor;Structure metaphor) Lakoff & Johnson(1980)在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中指出隱喻來自於人 11.

(26) 類的語言、文字、思想過程與行動之中,構成了人類的概念系統(conceptual system)。這樣的概念管理人類的思想與生活的運作,並將所知覺到的事物、人 類如何生活以及如何與他人聯繫結構而起,因此概念系統在人類每日生活中扮演 一個中心的角色。既然隱喻不僅來自於語言,還包括文字以及思想與行動,因此 我們可以說概念系統是以隱喻的方式定義與結構起。Lakoff & Johnson 認為隱喻 應被理解成隱喻的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因此,隱喻的分類可分為定位 性、實體論以及結構的隱喻。而 Barr, Biddle & Noble(2002)便是基於 Lakoff & Johnson 的隱喻概念,將其應用在圖形使用者介面中: 1.定位性隱喻 定位性隱喻指的是一個概念根據另一個相關連的概念組織起一整個系統,大 部分都與空間方向有關連性,例如上–下(up-down)、裡–外(in-out)、前–後 (front-back)、深–淺(deep-shallow)或中央–邊際(central-periperal)。定位性 隱喻賦予一個空間定位的概念,例如英文中的”Happy is up”,整句來說便是”I’m feeling up today”,”up”有更多或在上方等空間性定位的意義,故被用來作為一個 空間隱喻。因此,定位性隱喻不僅僅只是幫助我們結構起對一個概念的想法,更 重要的是幫助我們瞭解一個概念的系統。值得注意的是,定位性隱喻的來源大都 根植於我們所生活的實體環境與文化經驗,因此這樣的隱喻定位並非武斷不變, 而是隨著文化背景而有所相異(Lakoff & Johnson,1980)。 Barr, Biddle & Noble(2002)認為定位性隱喻的概念在使用者介面上的運 用,大多是以量化(quantification)與導覽(navigation)的形式呈現。同時他們 也表示使用者介面中”向上(up)”即為一種”更多(more)”的量化的隱喻呈現方 式;而導覽呈現形式較顯著的則是”前進即為向右”,舉例來說,當我們完成任務 要進到下一個階段或頁面時,”下一頁(next)”的按鈕位置通常是在相對右邊或 是以箭頭右”→”來表示。 2.實體論隱喻 實體論隱喻來自於,人類從那些可提供更多基礎以幫助理解的實體物件或物 質中所獲得的體驗。根據物件或物質來解釋概念或理解人類的經驗,幫助人類挑 選出生活經驗的「部分」,視這些「部分」為抽象的實體。人類的每日生活中常 使用到的實體論隱喻為「將時間視為一個實體物件」,因此我們常用「我沒有足 夠的時間了!」或是「很感激你撥時間給我!」,以此方式表達可幫助我們瞭解 或衡量時間。Lakoff & Johnson 更指出實體論隱喻提供多種目的,例如指涉、量 計(quantification) 、辨識出觀點、辨識出原因、幫助設定目標以及激發行動(Lakoff & Johnson,1980)。. 12.

(27) Barr, Biddle & Noble(2002)認為在使用者介面中,由於實體論隱喻是基礎 的,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他可以存在於使用者介面中的任何地方(everywhere)。 例如將檔案視為一個實體物件,則我們便可討論檔案的大小(size),並可將檔 案指派到一個位置存放,甚至是其他更有用的屬性。此外,若要以實體論隱喻辨 識出系統的問題原因,則會以通知使用者「開啟檔案時產生錯誤」的訊息視窗表 示,亦即為將「錯誤」視為一個實體物件來表示。 3.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是藉由與另一個概念的結構相比較後,以描繪出此概念的結構。若 根 據 Saussure ( 1916/1974 ) 在 語 義 學 中 的 指 示 物 ( signifier ) 與 被 指 示 物 (signified),以桌面隱喻而言,則桌面即為指示物,而整個檔案管理系統則為 被指示物。因此,這些概念可以是抽象,亦可以是真實存在的物件或事件等等。 指示物經由隱喻的過程,揭露其有趣且重要的指示特性。結構隱喻與定位性隱喻 和實體論隱喻不同之處即在於,結構隱喻更直接的應用我們每日生活相關的經 驗,將生活中的物件結構(像是車子、藝術品或桌面)與我們對於新物件的概念 結構相比較。事實上,結構隱喻是最接近我們的意識心智(conscious mind)且 最容易被察覺到的,而定位性隱喻與實體論隱喻則次之(Lakoff & Johnson,1980) 。 使用者介面中,Barr, Biddle & Noble(2002)認為結構是最重要的因素。使 用者介面的基本任務是去幫助使用者想辦法瞭解正確的系統圖像( system image),透過已瞭解的概念與物件,藉由使用隱喻來形塑使用者對新系統的結 構概念與認知。透過 Neilsen(1994)在 Heuristic Evaluation 中,考量到系統外觀 (appearance)與功能(function)間的區別性,可以 Barr, Biddle & Noble 指涉構 成結構隱喻的兩大要素--程序隱喻(process metaphor)與元素隱喻(element metaphor)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1)程序隱喻:以功能觀點解釋系統如何運作,即為程序隱喻。當系統的功能 解釋必須比擬於真實世界的運作時,使用程序隱喻可以幫助使用者不需接 受訓練即可理解。故運用使用者本身對於處理真實世界任務的知識,並將 其應用於介面上。理論上,可幫助使用者快速且舒適的使用與學習介面。 舉例來說,使用文件歸檔(filing)隱喻,即表示資料儲存系統。這讓使用 者得以使用與現實生活中相似的程序來使用此檔案系統,也就是將他們對 文件歸檔的知識轉移到電腦上處理。 (2)元素隱喻:採用可洞悉的使用者介面觀點進行設計,以輔助使用者得以瞭 解程序隱喻是如何運作,即為元素隱喻。元素隱喻主要是用來暗示使用者, 讓他們得知那個程序隱喻是正在進展中的。如果失去可洞悉的線索,使用 者將無法得知下一步該做什麼行動。因此,元素隱喻可以是圖形、聲音、 13.

(28) 文字等任何可讓使用者透過感官而察覺的元素,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元素隱 喻而迅速瞭解該相關之程序隱喻。舉例來說,繪圖軟體中的「鉛筆游標」 暗示著使用者該程序隱喻為「運用鉛筆的過程」,以此幫助使用者採用恰 當的形式與系統互動。 四、小結 由上述各學者對圖形使用者介面中隱喻的定義與分類中可發現,Cates 的主 要隱喻與次要隱喻、Marcus 的系統性隱喻與個體性隱喻,以及 Hsu 承襲學者說 法之單一隱喻與複合隱喻,三者除了圖形使用者介面隱喻既有的視覺性特質外, 皆一致的將隱喻視為集合體探討,以階層的觀點區分為兩大類型,包含主要與輔 助隱喻、系統性與個體性隱喻,以及複合與單一隱喻。而 Barr, Biddle & Noble 引用 Lakoff & Johnson 對隱喻概念的分類,包括定位性隱喻、實體論隱喻以及結 構隱喻,此區分取徑除了既有之視覺性特質外,另包含空間方向取徑、經驗實體 化取徑與功能取徑的觀點。從上述各學者論述可歸納圖形使用者介面中之隱喻可 區分為階層、空間方向、經驗實體化以及功能等四類取徑。 階層觀點所區分的隱喻,主要是將系統或介面視為集合體,並為此集合體建 立出一個具體或抽象存在的空間或階層,以發展出可代表與瞭解整個系統或介面 之隱喻。此隱喻即為主要隱喻、系統性隱喻以及複合隱喻。在階層中則包含可能 存在或輔助隱喻構成之數個次要元素,用以幫助或提升整體隱喻的完整化,即為 次要隱喻、個體性隱喻以及單一隱喻。而這些次要元素的集合體,即構成一個完 整圖形使用者隱喻。例如將”電腦桌面”視為一個具體存在之空間,桌面上包含之 文件夾、檔案總管與資源回收統等次要元素(次要隱喻),構成一完整的”辦公 室”隱喻。 其次,以空間方向觀點所區分的隱喻,與階層取徑相近,將系統或介面視為 一個具體或抽象存在的空間,此外更特別強調其方向性之特質,主要在於勾勒出 系統或介面之概念,以及對概念之想法。例如瀏覽器中之導覽呈現前進即向右之 設計,通常以箭頭右”→”之按鍵表示,以空間中之方向性代表前往下一階段或下 一頁的執行。圖形使用者介面隱喻中,空間方向取徑代表性隱喻為定位性隱喻。 第三,以經驗實體化取徑所區分的隱喻為實體論隱喻,主要是將系統或介面 中的目的、量計、觀點、錯誤等,指定為一個或多個抽象的實體,且可存在於系 統或介面的任何地方,用以幫助使用者辨識出系統或介面之概念,幫助設定目標 以激發行動。例如,將檔案視為一個抽象的實體物件,則可討論其大小與位置等。 圖形使用者介面中,實體指定特質代表性隱喻為實體論隱喻。 最後,以功能導向所區分的隱喻為結構隱喻,由程序與元素隱喻構成。主要 14.

(29) 是將系統或介面視為一個或多個物件運作機制,以發展出可代表系統或介面之隱 喻。運作機制中通常含有運作程序、如何運作與運作欲達成目的之次要元素,這 些次要元素之集合體即構成具有動作執行特質之隱喻,主要目的為讓使用者透過 隱喻的過程中,在不需接受訓練情況下洞悉物件運作線索,更進一步感受到真實 世界中物件的運作概念。例如,”電子郵件”是比擬真實世界中信件往來之動作執 行,”草稿夾”之運作表示真實世界中之”未寄出,且已/待完成之信件”。 是故圖形使用者介面之隱喻整理,包含分類取徑、定義與學者如下表 2-1: 表 2-1:圖形使用者介面之隱喻整理表 取徑 分類. 定義. 階. 主要隱喻. 層. 系統性隱喻. 以階層觀點所區分的隱喻,主要是將系統或介面視為集合 Cates(1994) 體,並為此集合體建立出一個具體或抽象存在的階層,以發 ; 展出可代表與瞭解整個系統或介面之隱喻。 Marcus(199 8);. 複合隱喻 次要隱喻 個體性隱喻. 空 間 方 向. 經 驗 實 體 化 功 能 導 向. 學者. 階層中包含可能存在或構成隱喻之數個次要元素,用以幫助 或提升整體隱喻的完整化,即為次要隱喻、個體性隱喻以及 Hsu(2000) 單一隱喻。而這些次要元素的集合體,即構成一個完整圖形 使用者隱喻。. 單一隱喻 Ex.辦公室隱喻:將"電腦桌面"視為一個具體存在的階層集合體,桌面上包含之文件夾、 檔案總管與資源回收統等次要元素(次要隱喻)。 以空間方向觀點所區分的隱喻,與階層取徑相近,均將系統 Barr,Biddle, 定位性隱喻 或介面視為一個具體或抽象存在的空間,此外更特別強調其 方向性之特質,主要在於勾勒出系統或介面之概念,以及對 Noble(2002) 概念之想法。 Ex.下一階段隱喻:瀏覽器中之導覽呈現前進即向右之設計,通常以箭頭右"→"之按鍵 表示,以空間中之方向性代表前往下一階段或下一頁的執行 以經驗實體化取徑所區分的隱喻為實體論隱喻,主要是將系 Barr,Biddle, 實體論隱喻 統或介面中的目的、量計、觀點、錯誤等,指定為一個或多 個抽象的實體,且可存在於系統或介面的任何地方,用以幫 Noble 助使用者辨識出系統或介面之概念,幫助設定目標以激發行 動。 (2002) Ex.檔案實體化:將檔案視為一個抽象的實體物件,則可討論其大小與位置等。 以功能導向所區分的隱喻為結構隱喻,由程序與元素隱 Barr,Biddle, 結構隱喻 喻構成。將系統或介面視為一個或多個物件運作機制,以發 Noble 展出可代表系統或介面之隱喻。 運作機制中通常含有運作程序、如何運作與運作欲達成 目的之次要元素,這些次要元素之集合體即構成具有功能導 (2002) 向之隱喻,主要目的為讓使用者透過隱喻的過程中,在不需 接受訓練情況下洞悉物件運作線索,更進一步感受到真實世 界中物件的運作概念。 Ex.電子郵件隱喻:"電子郵件"是比擬真實世界中信件往來之動作執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5.

(30) 綜合觀之,無論是傳統式的隱喻或是圖形使用者介面中的隱喻,無論是文字 上的隱喻呈現或是圖形上的具體化呈現隱喻,其本質均脫離不了來自於人們生活 世界中的系統概念,而人類亦嘗試從其中的系統來瞭解一個事實。Smilowitz、 Costabile & Matera、Nepon & Cates 以及 Bishop & Cates 等學者的見解歸納出在 使用者介面中,各種符號或圖示外觀等所內含的意義,是來自使用者生活世界中 概念系統的基礎,即不僅是在介面中人類用此系統來瞭解一個事實,對圖示的意 義瞭解與內化,亦奠定在所代表物件的隱喻概念基礎上而形成。其中隱喻的概 念,除了視覺特質外,還包含階層取徑之隱喻、空間方向取徑之隱喻、經驗實體 化與功能導向取徑之隱喻,用以增加使用者對其所代表的功能之理解速度與程 度,以使其快速建立對系統的認知。因此,隱喻為一種溝通工具,可用來表達感 同身受的理解,而隱喻的運作則可透過類比概念的結構映對理論來解釋。隱喻是 人類對事件的了解與經驗連結其他事件的途徑。人類從熟悉的處境中找出隱喻, 因為轉移到熟悉的事物可以幫助減少焦慮並增加自我效能的感覺。此外,隱喻亦 是透過協同的關係去分享、探討並且延伸,所以隱喻是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表現。 沒有所謂「對的」隱喻,隱喻捕捉我們經驗中的一些元素而且為了對某種處境有 更完整的了解,我們常須擴充隱喻或發展另外的隱喻,而多種隱喻有助於擴充我 們的創造力。. 第二節 心智模式 在人機互動領域中,廣義而言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為使用者心智中 對電腦系統或軟體運作的一種再現。Eberts(1994)認為心智模式為使用者對於 系統如何運作所形成的概念,此模式引導使用者對系統進行互動。使用者因此可 以瞭解系統輸出與輸入之間的關係,並藉以預測系統可能之反應。亦即,藉由心 智模式的順利運作,使用者則可預測何種輸出結果是來自於何種操作輸入。而心 智模式與心裡學或其他學科中的再現(representation)不同,例如基模(schema)、 劇本(script)與框架(frames)等,心智模式是其他再現的運用狀態,處於一種 動態變化的情況中。基模、劇本與框架相對地是固定的,儲存於記憶中或從記憶 中被啟用,反之,心智模式可被視為是運用這些固定結構以及反覆更新這些固定 結構的暫時性資料結構(Eberts, 1994)。 此外,Norman(1983)在觀察使用者與系統互動中亦提出類似之論述,使 用者運用心智模式的情況時,認為心智模式有幾項特質。首先,具有不完整性, 亦即心智模式是非完整性的,通常只是使用者對電腦系統所產生的局部或片斷的 概念;其次,不穩定性,亦即心智模式是不穩定的,它會持續不斷的改變,而且 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自行漸漸演進,人類通常沒有能力去掌控執行;第三,不 一致性,亦即心智模式的內容往往是不一致的。也沒有固定而明顯的分界,因此 極易形成混淆或矛盾;第四,不科學性,亦即個人心智模式通常是未經驗證的不 16.

數據

表 2-2:圖形使用者介面隱喻設計準則表  隱喻準則  隱喻準則定義  學者  1. 數 個 可 替換的隱 喻  使用者介面設計師在設計隱喻時,應提供數個包含隱喻基礎概念(結構顯著、呈現具體化與互動性)的隱喻。當整合多個隱喻時,最重要的是選擇一個可描繪環境特徵的主要隱喻,其次再加入其他次要隱 喻。只要隱喻對使用者而言具有熟悉性,且彼此間衝突不明顯時,在 同一個環境中,共同使用多個隱喻對於使用者而言是可行的。需注意 的是,來自不同領域的隱喻數量需有所限制,而多個隱喻之間也不宜 太過相似,以避免使用者難以區分
圖 2-5:科技族群分類與需求導向圖  (資料來源:台灣科技生活調查報告-科技行銷 DATA BOOK,民 91)  總而觀之,行動電話相關研究無論是圖示辨識或介面設計之研究對象,大部 分均採用人口統計資料作為族群區隔標準,而「科技生活形態族群」則為新興且 更符合分眾市場需求之研究對象。因此,經由先前隱喻與圖示章節之檢閱可知, 圖示即為將電腦物件或系統隱喻概念圖形化之產物,隱喻圖形化的呈現方式,可 讓使用者透過圖示外觀直覺且快速的判讀所代表的整體隱喻意義與運作,並利用 隱喻在心理的運作形塑起使用者心智模式。
圖 3-2:共同發現法結構圖(資料來源:Kemp & Gelderen, 1996)
表 3-1:行動電話主選單詳細之主選單類目與次選單類目表  主選單類目  次選單類目  影音工具  多媒體資料/多媒體播放器/媒體播放器/影片;Realplayer;影像;音樂播放 機/音樂播放/音樂播放器;攝影機;Flash 播放機;影像列印;相機/寫 e 生 活;收音機;語音備忘/錄音機;平衡器;立體聲強化;影片編輯器/電影 剪接;圖案;鈴聲;提示音設定  電子秘書  行事曆;記事本/備註;計算機;換算器;語音信箱;鬧鐘/時鐘;日曆; 待辦事項;計時器/碼錶;倒數計時器/倒數計時計時器;電子錢包;同步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商科科主任 洪玉珍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工科科主任 游鈺輝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設計群科主任 吳漢宗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普通科行政科召

商科科主任 洪玉珍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工科科主任 游鈺輝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設計群科主任 吳漢宗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普通科行政科召

實習老師 教 甄試教者 實 習老師 輔導 老師 正式教 師 教授,研 究員 同事..

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研 究 生:黃仁性 敬啟 指導教授:楊錦章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

Henton, Mary.(1996).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 Using adventure to strengthen learning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life-long learners:Active learning; Adventure games; Creative

本研究旨在使用 TI-Nspire CAS 計算機之輔助教學模式,融入基礎 統計學的應用,及研究如何使用 TI-Nspire 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