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的學習成效、領導統御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的學習成效、領導統御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為例"

Copied!
1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導教授:洪仁進 博士.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的學習成效、領導統御及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以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為例. 研究生:陸 本 耀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撰 年. 二. 月.

(2)

(3) 誌. 謝. 論文終於完成了,也終於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回想三年前進 入陸軍學院任職,楊振宗學長押著我報考師大教育研究所,在慎重 思考與獲得家人的鼓勵與支持下,拉著以招與雪光學長一起報考, 並有幸錄取,展開為期二年半的「老學生」學習生涯。 讀書期間,忍受每兩週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的痛苦,再加上自 身工作上的壓力,常常在上課前才熬夜寫功課,每每到東方魚肚白 之時。雖然辛苦,但一想到長輩(父母及岳父母)的期許、摯愛(秀 美)的鼓勵與對家庭的全力付出,使我在工作及學業上無後顧之憂、 辦公室學長們(崇峯主任、軍聲副主任、所有老師)的鼓勵與支持、 兄弟們(中平、國峯學長)的掩護、晚輩(佑華、佑虹)的加油聲, 心中便充滿了鬥志,既然選擇了,沒有成果如何交代? 論文寫作期間,感謝洪仁進老師的提攜與不厭其煩的修改、周 文欽老師在統計上的指導與驗證、譚光鼎老師的勉勵與期許,所有 同學的相互勉勵,使得論文可以如期如質完成、學位可以準時獲得。 古云:學海無涯,唯勤是岸。研究所的課程雖然結束,但學習 才正要開始,個人謹記於心;並永遠記得所有曾經提攜、指導與愛 護我的人。 陸本耀 於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 中華民國一○一年二月十七日. i.

(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接受國軍深造教育的學員,於接受完整的指參 教育後,其所學與爾後派職之 之 領導統御行為間的 的 關係。 其中區分背景變項(包含性別、民間學歷、官科屬性、軍校畢 業體系與擔任領導職時間)、自變項則敘述學員於接受指參教育之學 習成效(包含體能訓練、學業考評、品格涵養與德行評鑑)與爾後 派職在領導統御(包含決策能力、單位向心與工作效率)實務上之 表現。研究者期藉本研究找出其中之關係,據以提升學院之課程設 計與安排,以符學員畢業派職所需,進而提升整體戰力。 資料分析方法包含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多元迴 迴 歸分析、逐步迴 迴 歸分析與典型相關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學員在學習成效上有差異。 二、不同民間學歷、官科屬性、軍校畢業體系及擔任領導職時間長 短不同之學員在學習成效上沒有差異。 三、不同性別、民間學歷、官科屬性、軍校畢業體系及擔任領導職 時間長短不同之學員在領導統御上沒有差異。 四、學習成效中的品格涵養、學業考評及體能訓練等三個變項可以 聯合預測領導統御 70.4%的總變異量,其中以「品格涵養」的預 測力較大,達 49.5%;「學業考評」的預測力次之,達 14.8%。 「體能訓練」的預測力再次之,達 6.1%。 五、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分別提供從事軍事 教育單位、人事部門或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 關鍵 詞 國防大學. 陸軍指揮參謀學院. 深造教育. ii. 學習成效. 領導統御.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who have received the military further education. After graduation from Army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 (ACSC), the students should perceive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dership and assignment in the future. It distinguishes several sections that include background variables(gender, civilian education, branch characteristic, system of military academy graduation and period of leading role ),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which describ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receiving Army Command and Staff Education(physical training, evaluation studies, character conservation and moral evalu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eadership for future assignment (decision ability, unit centripetal force and working efficiency).The researcher wish can find the relation between each variabl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arrangement for students who have studied in college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combat capability. The data analysis consist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gradually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yp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clude: 1. Students, different gender, have distinct study efficiency. 2. Students, different education, branch characteristic, the system of military academy graduation and period of leading role, have no distinct study efficiency. 3. Students, different gender, education, branch characteristic, the system of military academy graduation and period of leading role, has no distinct on the leadership. 4. The learning effect which includes character of conservation, evaluation studies, and physical training etc. All of these can predict the total variance of leadership 70.4% and character of conservation iii.

(6) will reach 49.5%. An evaluation study is 14.8% and physical training is 6.1%. 5.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 will propose our recommendation. Each recommendation will give military education unit, personnel department, or researcher that will undertake this job in the future. Keyword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Army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 Further Education, Learning Effect, Leadership. iv.

(7) 目. 次. 誌謝……………………………………………………………………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 ……………………………………………………………iii 圖次 …………………………………………………………………vii 表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國軍深造教育緣起、現況與發展………………………9. 第二節. 學習成效探究……………………………………………11. 第三節. 領導統御探究……………………………………………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50. 第四節. 實施程序…………………………………………………66. 第五節. 資料處理…………………………………………………6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9. 第一節. 背景變項與學習成效……………………………………69.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領導統御……………………………………75. 第三節. 學習成效與領導統御……………………………………79 v.

(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9. 第一節. 結論………………………………………………………89. 第二節. 建議………………………………………………………95. 參考資料………………………………………………………………99 中文文獻………………………………………………………………99 英文文獻 ……………………………………………………………103 附錄一:本研究施測問卷 …………………………………………107. vi.

(9)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48. 圖 3-2. 實施程序……………………………………………………66. 圖 4-1. 學習成效影響領導統御徑路圖……………………………85. 圖 4-2. 學習成效最能影響領導統御徑路圖………………………86. vii.

(10) 表. 次. 表 2-1. 學習成效定義………………………………………………13. 表 2-2. 領導的定義…………………………………………………32. 表 3-1. 研究樣本背景特性分析表…………………………………49. 表 3-2. 深造教育學員學習成效試題分析…………………………52. 表 3-3.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成效」量表因素分析結果……55. 表 3-4.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成效」量表信度分析…………58. 表 3-5. 深造教育學員學習成效試題分析…………………………59. 表 3-6.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領導統御」量表因素分析結果……62. 表 3-7.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領導統御」量表信度分析…………65. 表 4-1. 不同性別的學員與學習成效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69. 表 4-2. 不同性別的學員與學習成效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 析結果………………………………………………………70. 表 4-3. 不同民間學歷的學員與學習成效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果……………………………………………………………71. 表 4-4. 不同官科屬性的學員與學習成效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果……………………………………………………………72. 表 4-5. 不同軍校畢業體系的學員與學習成效的多變項變異數分 析結果………………………………………………………73. 表 4-6. 擔任領導職時間長短不同的學員與學習成效的多變項變 異數分析結果………………………………………………74. 表 4-7. 不同性別的學員與領導統御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75. 表 4-8. 不同民間學歷的學員與領導統御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果……………………………………………………………76. 表 4-9. 不同官科屬性的學員與領導統御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viii.

(11) 果……………………………………………………………77 表 4-10. 不同軍校畢業體系的學員與領導統御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結果………………………………………………………77. 表 4-11. 擔任領導職時間長短不同的學員與領導統御的多變項變異 數分析結果…………………………………………………78. 表 4-12.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成效對領導統御之多元迴歸分析分 析結果………………………………………………………79. 表 4-13.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成效變項預測領導統御之逐步迴歸 分析結果……………………………………………………80. 表4-14.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成效對領導統御典型相關分析結果 ………………………………………………………………82. 表 4-15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成效對領導統御典型相關之因素結 構……………………………………………………………82 表 4-16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成效對領導統御典型相關之加權值 ………………………………………………………………84. i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是將本研究之動機、目的及其相關因素作一概念性的 敘述,全章共區分三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問題 ,第三節名詞詮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國 軍深造教 育戰 略、指參 班次課程 ,應具前 瞻與宏觀 之整體性 規劃,為 配合組織精進並滿 足專業化國軍人才 需求,普遍提高國防 人力素質,以提升國防人力素質強化國防教育能量(國防部,2009) 。為 因應國軍建軍發展 ,考量未來戰爭趨 勢,國防大學於民 國2000 年 5月,併校成立,組織轄基礎學院(包含管理學院、理工學院及政 治作戰學院 )、軍事學院 (包含戰爭學院及陸、海、空軍指揮參謀學 院)。整合戰略、指參、科技、管理及社會人文科學等領域,建構哲 學、科學 、兵學一體教育環 境,與國際接軌成 為一流軍事學府,符 合國防專 業教學、研究及服 務、輔導具國防特 色之大學。藉學院課 程設計, 達到全人教育及跨 領域整合研究,並 加強與世界各國軍事 學院 、民間大學 (機構)交流,奠定軍事學術地位。期培育每位學生、學 員成為武 德、武藝兼備之基 礎軍官及建軍、備 戰、用兵之中、高階 領導人才。另全般考量未來國防轉型需要,審視現代國防事務演進、 軍事科技 發展及未來戰爭型 態等因素,規劃未 來發展重點方向,持 續精實教育內涵,以提升教育品質(國防大學,2011)。陸軍學院教育 1.

(13) 之目標, 在使學員勝任營級 主官及旅級參謀之 歷練,並期使畢業後 具備執行 「陸軍戰術、指參 作業」及「思維理 則、敵情研析、聯戰 訓練、專 業實務」等重要能 力。因此,個人擬 以上述為出發點,探 究國軍深 造教育所培育之學 員對於國家整體安 全之重要性,並據以 精進教育方向(陸軍學院,2010)。 基於上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如下: 一 、 深造教育良窳攸關軍隊素質 軍 隊素質的 良窳與否 ,直接影 響國家的 整體安全 。而其中 有關 軍隊的人 才培養與訓練更是 其中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為因應國家 整體環境 與外在敵情與國際 情勢的變遷,並考 量軍事教育必須結合 軍事事務革新的理念,國防大學負責國軍「深造教育」的選訓任務 ,其教育 成敗與否,直接影 響未來國軍的建軍 與發展。研究者自陸 軍官校畢 業後,依照軍官發 展經管,歷練排長 、連長、營長、科長 及各級參 謀職務。同時於歷 練完各階段主官之 後,又考選進入兵科 正規班及 國防大學陸軍指揮 參謀學院接受進修 及深造教育洗禮。受 訓期間, 深覺學校對於個人 所教授之學識與品 格涵養及陶鑄,對於 各階段工 作之歷練,皆具有 深遠之影響。研究 者現於國防大學陸軍 指揮參謀 學院任職教官,負 責陸軍深造教育的 工作,對於承先啟後 之使命,深感責任重大。 二 、 領導幹部是軍隊的核心 領導 幹部是軍隊的核心 國軍教戰總則中第八條針對「幹部典型」有相當深入的說明: 「各 級幹部為 軍隊指揮之樞紐, 士氣團結之核心。 凡事必須主動積極, 為部屬之 表率,以培養其自 動自發與實踐篤行 之精神。」由上述即 可明白說 明,不論軍種、階 級及性別之區分, 凡身為領導幹部對於 2.

(14) 各項任務 均應抱持「跟我來 」之精神,凡事走 在最前頭,帶領所屬 完成上級所賦予之任務。 近年來,因媒體資訊的快速流通,且為強化「全民國防教育」, 國軍各單位均依指導,定期於全國各地舉辦「營區開放」、「暑期戰 鬥營」等動 態活動,期使透過 相關系列活動,拉 近軍隊與民眾的距 離,減少疏 離感,使廣大民眾 可以一窺過去令人 感到森嚴與威權的 軍事單位, 從而了解國防,支 持國防。而各級幹 部又是軍隊各層級 的核心,其 表現直接影響社會 大眾的觀感。從國 防大學接受「深造 教育」畢業 的多數軍官,均必 須擔任營級指揮職 ,直接面對征屬及 社會大眾, 其對外表現往往可 以顯示渠等於國防 大學陸軍指揮參謀 學院受訓的成效。 三 、 領導者領導統御 領導者 領導統御關係團隊核心價值 領導統御 關係團隊核心價值 領導不僅止於領導者的身分地位,還包含其作為。領導者對團體 的功能在 於創造意義與目標 、強化群體意識與 凝聚力、發號施令, 以及鼓動集體作為。理查.海克曼(Richard Hackman)針對工作團隊 所做的嚴 謹研究發現,領導 者的功能在於訂定 令人信服的方向、微 調團隊結構,並提供資源上的支援以及專業指導。「團隊的領導可以 是、最好是、也多半是-領導者所面臨的考驗,在於他/她的參與能 否使所隸 屬的團體更有效率 地訂定並達成目標 。現代的軍隊試圖對 軍中各階 層灌輸領導的重要 性,共同領導的模 式經常會隨著企業的 發 展 週 期 而 有 所 轉 變 :「 當 公 司 的 重 心 從 某 項 任 務 轉 向 另 一 項 任 務 時,領導 角色便會換人擔任 。」不僅小團體的 領導者與追隨者會經 常互換角 色,就連在大團體 和組織裡,大多數 人往往從中間階層就 開始進行 領導工作,身兼領 導者與追隨者,委 託人及代理人。這類 3.

(15) 追隨者協 助上司領導,同時 也領導自己的追隨 者。領導可廣泛分散 於團體中,並隨情況轉變。有些激進團體(例如環保組織「地球優先」 (Earth First)以「沒有領導者」自豪。殊不知那是因為他們誤以為領 導等於正式權威。(國防部,2010) 四 、 深造教育成效攸關領導部隊團隊績效 深造教育成效攸關 領導部隊團隊績效 我 國軍官學 校主 要計有三 軍體系的 陸、海、 空軍官校 ,國防大 學體系的理 工學院、管理學院 、政戰學院,及軍 醫體系的國防醫學 院。其中陸 、海、空官校與政 戰學院以通才為主 ,專業為輔;理工 學院、管理學院、國防醫學院之技勤院校則以專業為主,通才為輔 。雖然各院 校有通專之別,但 是畢業生未來在各 軍種單位或兵科專 長領域,都 將成為最基層的領 導幹部。我國陸海 空軍軍官士官任職 條例施行細則第 81 條亦規定,初任之軍官,應依其官科分配至基層 部隊、艦艇、廠、庫服務,以奠定其官科之軍事基礎。 依 據經歷管 理權 貴單位的 人事派職 作業,對 於這些剛 畢業或結 訓分發的尉級軍官,均管制歷練以「指揮職」為主。在而後的經管(經 歷管理) 發展上,循排長、連長(輔導長)、營長(輔導長)、聯兵旅旅 長 (政戰主任、處長 )之各階主隊職歷練,並適時輪調幕僚職、專業 職、或教育職。依據任職條例施行細則第 12 條,重要軍職任期為二 至三年,一 般軍職為一至三年 ,專業職則為二至 四年。因此,當指 揮職任期屆 滿之後,通常會依 其專長調任幕僚職 ,以培養其指參作 業能力。 經 管權責單 位長 官再依據 候選者學 經歷之完 整性,選 派績優者 出任。身為 一位軍官,從學生 時期到畢業任官, 再從基層到高階, 對於個人而 言,必須不斷的精 粹軍種兵科的專業 知識,並且鍛鍊自 4.

(16) 己強健的體 魄。但是,如何以 其優異的本職學能 領導士官兵部屬, 以達成上級 所賦予之使命,則 是其最重要的工作 。一位軍官如何能 夠提振部隊 官兵士氣,使部隊 的訓練能夠更精練 而充實,是身為部 隊領導幹部 最為重要的責任之 一,也是使部隊在 戰場上能否克敵的 要素(邱漢誠,2008)。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臚列如下: 一、分析國軍深造教育學員背景變項與學習成效之關係。 二、分析國軍深造教育學員背景變項與領導統御之關係。 三、分析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成效與領導統御之關係。 四、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供軍事教育政策制定與執行單位 精進爾後軍事深造教育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具體的研究問題臚列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其學習成效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民間學歷的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其學習成效是否有差 異? 三、不同官科屬性的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其學習成效是否有差 異? 四、不同軍校畢業體系的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其學習成效是否有 差異? 五、擔任領導職時間長短不同的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其學習成效 是否有差異? 5.

(17) 六、不同性別的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其領導統御是否有差異? 七、不同民間學歷的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其領導統御是否有差 異? 八、不同官科屬性的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其領導統御是否有差 異? 九、不同軍校畢業體系的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其領導統御是否有 差異? 十、擔任領導職時間長短不同的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其領導統御 是否有差異? 十一、國軍深造教育學員的學習成效是否可以預測其領導統御? 十二、國軍深造教育學員的學習成效是否可以解釋其領導統御?.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 釋義. 本研究主要的各個變項之定義,茲說明如下: 一、深造教育 國 軍現行軍 事教 育體系, 係配合軍 事教育條 例等相關 法規,精 心規畫而建 立,概區分基礎教 育、進修教育及深 造教育。而深造教 育以培養國 軍指揮參謀、戰術 、戰略研究、國防 管理及技術勤務等 軍(士)官領導人才為宗旨(國防部,2002)。 而深造教育之目標記區分以下三項: (一)指參教育目標:以培養武德武藝兼修,具備熟悉野戰戰略用 兵學養及軍種戰術、三軍聯戰指揮與參謀能力之少、中校軍 官。 6.

(18) (二)戰略教育目標:培養具國際觀、熟悉軍事理論、兵學思想和 國家政策,並精進聯戰指揮能力、軍事戰略及「國防管理」 決策規劃之中、上校軍官。 (三)戰略研究所教育目標:培養能獨立思考、具國際觀、戰略專 業與規劃國家安全事務能力之軍、文官員。 二 、 學習成效 學習 成效 軍 事教育為 國家 軍隊培育 人才相當 重要的一 個環節。 為陶鑄精 神武德及培 養將校風範,並基 於嚴肅教學紀律, 提升教育成效之理 念,國防大學之教育計畫中就明白指出:「對各班次學員從嚴考核 ,其內容區分學業考評、德行考核及體格。」(陸軍學院,2009) 「 學習成效 」係 指學員接 受陸軍指 揮參謀學 院正規班 教育完訓 之後,對於所獲得的學習成果能夠滿足其需求或符合其期望的程 度;所謂的 「學習成效」上的 得分,是指受試者 在「國軍深造教育 學員學習成效」上的得分,採用李克特式(Likert)四點量表方式應 答所得分數 。得分愈高,代表 學習成效愈高;得 分愈低,代表學習 成效愈低。量表包括「體能訓練」、「學業考評」、「品格涵養」、「德 行評鑑」等四個構面。 三 、 領導統御 陸 軍指揮參 謀學 院受訓之 學員在進 入本校受 訓前,本 就於陸軍 各部隊中擔 任連級至營級階層 領導幹部,同時亦 具備相當程度的領 導統御概念 與素養。更是陸軍 指揮參謀學院培育 人才的三大願景之 一-使受訓學員具備「將校風範」。而就軍事領導者而言,領導的恰 當定義為:「領導統御是藉提供目的、指導和作為動機以影響他人完 成任務和改善組織。」「領導統御」係指學員接受陸軍指揮參謀學院 7.

(19) 正規班教育 完訓之後,對於所 獲得的學習成果能 夠滿足其需求或符 合其期望的程度。所謂的「領導統御」上的得分,是指受試者在「國 軍深造教育學員領導統御」上的得分,採用李克特式(Likert)四點 量表方式應答所得分數。得分愈高,代表領導統御愈高;得分愈低, 代表領導統御愈低。量表包括「決策能力」、「單位向心」、「工作效 率」等三個 構面。從以上定義 ,可以看出,領導 者的領導統御優劣 與否,會直接影響渠等領導各級部屬的處事風格與勇於任事的態 度,不可不慎。.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 究範圍 與限制, 依研究樣 本、研究 內容二方 面分述 如下: 一、研究樣本 因 受限研究 者於 陸軍學院 任職,因 此本研究 所取樣本 主以國防 大學陸軍學院民 100 年班受訓學員為主要樣本,對於海、空軍學院、 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管理學院指參及戰略班學員分屬不同體系, 無法列為研 究之樣本。另陸軍 學院受訓之學員主 以戰鬥官科及男性 學員居多,對於勤務官科及女性學員之研究取樣亦受限制。 二、研究內容 本 研究主以 陸軍 學院課程 整體設計 為基礎發 展問卷, 至於各類 型課程設計 (軍事理論、軍種 作戰、一般課程) 所產生之學習成效 與領導統御行為間之關係,則不在探討之列。.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的目的是針對本研究的主題,蒐集與其有關的重要圖書 文物資料,並加以整理、分析、歸納、評鑑與彙整;全章共分四節: 第一節為國軍深造教育緣起、現況與發展;第二節為學習成效探究; 第三節為領導統御探究。. 第一節. 國軍深造教育緣起、 國軍深造教育緣起 、 現況與發展. 我 國軍事深 造教 育乃是對 中、高階 軍官施以 特殊專長 ,其核心 是透過指 揮、參謀及聯戰教 育,培養其未來實 施國家安全戰略與國 家軍事戰 略制訂的能力,並 期盼培養戰略思維 能力,使其對各種事 件均能從 歷史、政治、社會 、經濟、心理與軍 事等各方面廣泛性角 度來研判 。為了有效達成上 述目標,將深造教 育區分為兩個層次- 「戰略教育」與「深造教育」 ,以「深造教育」做為戰略教育的基石, 藉此基石 依個人意願與國軍 需求透過「戰略教 育」達成國家戰略人 才培育。 一 、 戰略教育 戰 略班次為 我國 軍中最高 層級的軍 事教育班 次,區分 為國防大 學戰爭學院 與國防大學國防管 理戰略班兩個戰略 班次。軍事學院戰 略教育以軍 種交織教育為起點 ,專研軍事戰略、 三軍聯合作戰、大 軍作戰之戰 略規劃與指導人才 。國防管理戰略教 育,教育重點在培 養國防高階 管理幹部,使具高 階管理決策能力及 建軍備戰策略規劃 之思維邏輯。 9.

(21) 二 、 深造教育 深造教 育 指 參班次為 我國 軍事深造 教育的基 石,區分 為國防大 學、陸、 海、空軍指 揮參謀學院、國管 指參班。其中,陸 軍學院以培軍陸軍 營級指揮官 與聯兵旅(含)以 上般參幕僚為目標 ,著重磨練學官指 參作業,加 強學官研究準則及 精進戰術學養,深 入研究戰史及野戰 戰略,期使 學官在一年的訓期 中,具備足夠的戰 術學養,以及開闊 活潑的觀念並採合理的思維理則分析與解決問題。 陸 軍學院研 究班 在正規班 訓期結束 後,選成 績較優者 進入研究 班,實行聯 合兵種作戰的專精 研究,加強建軍備 戰及軍事學術研究 能力的專研,培養戰術教育師資人才(扶臺興,2001)。 三 、 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沿革 陸軍學院教育概可區分四個時期: (一)陸軍大學教育時期:1905 年,以「陸軍隨營軍官班」為基礎, 於河北保定創建「陸軍軍官學堂」 ,授以戰略、戰術、參謀業 務、後方勤務及國防動員諸課程。民國建立後政府遷都北京, 定名為「陸軍大學」。即至 1949 年,政府播遷臺灣,1951 年 於臺北大直復校。 (二)聯參與指參教育時期:政府播遷來台,基於國軍整建之需要, 在政策上重新釐定學制,1952 年奉令改為「陸軍指揮參謀學 校」。唯各軍種上缺乏其軍種大學,又礙於美軍顧問團支援政 策不包括軍種戰爭大學,是年 9 月奉令更名為「陸軍指揮參 謀大學」,並籌辦研究班。 (三)戰爭及指參教育時期:1969 年,總統諭示:「各軍種參大與 三軍 大學制度之 研究, 應從速研究 ,由三 軍大學統轄 各軍種 10.

(22) 參大之擬議,…無論各軍種參大與行政皆歸其統一管理」。遵 奉前項諭示,擬定「國軍深造教育體制合併研究草案」,原三 軍大 學更名為戰 爭學院 ,原軍種指 參大學 更名為軍種 指參學 院。四院合併統稱「三軍大學」 ,設於大直,直隸國防部。1997 年因應國防部「博愛專案」,暫遷桃園龍潭武漢校區。 (四)國防大學教育時期: 2000 年基於國軍建軍發展之考量,奉 令將戰爭學院及陸、海、空軍指揮參謀學院更名為「學部」, 再由原「三軍大學」校部,納編「軍事學院」、「軍事學院」、 「中正 理工學院」、「國防醫學院 」及「國 防管理學院」編成 「國防大學」 。2006 年因「北部軍事院校整併案」組織重新調 整為「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並於 2007 年搬遷至桃 園八德現址。 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教育使命為教育陸軍指參人才、研發戰術準則編 裝。教育願景為: (一)教育環境為「結合網路的資訊教學」。 (二)師資陣容為「野戰用兵的軍種智庫」。 (三)軍事學術為「陸軍學術的領導地位」。 (四)教育內涵為「文武兼備的全人教育」。 (五)教育成果為「全軍認同的指參幹部」(陸軍學院,2011)。. 第二節. 學習成效探究. 一 、 學習的定義 學習是一種經由練習而使個體在行為上產生較持久改變的歷程 11.

(23) (張春興,1986),根據心理學對學習的定義,個人從其所獲得的資訊 及經驗中,經其獨特的認知、思想及情感過濾後,所建構出來具有意 義行為改變的過程(邱錦昌,2008)。 而學習行為的成立,主要有下列理論支持: (一)制約學習理論 制約學習理論有兩大類型,第一類型為古典制約學習;第二類型 為操作制約學習。而操作制約學習之研究,則是以美國學者桑代 克之效果律的理論與方法為基礎(張春興, 1991)。在操作制約學 習過程中,增強作用與個體反應的後效強化是產生學習的主因, 而在古典制約學習的歷程中,刺激代替與刺激反應之間時間的接 近是構成學習的要件。 (二)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源於本世紀初的完形心理學,完形心理學重視知覺 的整體性,重視環境中眾多刺激之間的關係(張春興,林清山, 1983) 。而個體面對學習情境時,能否產生學習狀況,端視兩個條 件而定,第一,新情境與舊經驗符合的程度;第二,新舊經驗的 結合並重組。 (三)建構學習理論 建構學習理論是認為知識是經由經驗建構起來的,學習是一種主 動建構過程,而不是個體被動的接受知識,同時學習者會建立一 內在知識表徵(Merrill,1991)。由於建構學習論者視個體為「主 動」且具有調適性的認知功能,可以用來組織學習的經驗而變成 知識,而不是只有發現事實真相,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儘量提供 或輔助學習者能力的培養與協助,同時在建構主義的理論架構 12.

(24) 下,教學設計應注意建構學習論者認為學習是一種認知建構的過 程,新的資訊必須與學習者既有的知識相關連,並由此建立或重 造學習者個人的認知(Woolfolk,1993)。 二 、 學習成效之定義 學 習是 一種 學習 者將 知識 內化 的吸 收, 亦即 學習 本身 是無 法直接衡量 的,我們能夠評量 的指示學習成效, 其一般包括學習者 在學習過程 中的學習結果、滿 意度及完成的比例 。學習成效主要衡 量一個學生 學習成果的指標, 也是教學品質評估 中最主要的項目之 一。藉由成 效評量能夠刺激並 引導學生的學習, 而評量的結果能使 學生與教師了解學習及教學的成果,以作為解釋或改進的依據。 而 王宗斌認 為, 學習成效 就一般而 言,是指 在學習的 動作告一 段落後,對 學習者實施各類型 的評量測驗,由評 量測驗的結果便可 了解學習者 對於學習內容的理 解度多寡。除此之 外,還包括學習者 本身的學習 認知及經由學習後 能應用於工作上的 程度。也就是說, 學習成效是 評量學習成果的指 標,也是學習品質 評估中最主要的項 目之一,而學習成效會受到學習者個人因素、學習型態、教材內容、 教學、學習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王宗斌,1999) 表 2-1 研究者歸納整理出各家學者對於學習成效之定義 學. 者 定. 陳李綢(1991) 鄭田(1995) 謝金青(1997). 義. 經由學習後所擁有某種技能或知識達成就的程度。 認為學員的學習成效是指受訓學員對於學習活動 的一種感覺或態度的反應成果。 效能意指一個組織的成長,歷經輸入、歷程與產出 三個階段,皆能順利完成目標任務者謂之。. 13.

(25) 續表 2-1 學習成就乃係透過學習歷程獲致較為持久性的行 為結果。 何英奇(2001) 後天學習的能力就是成就,此種能力是各人所石既 擁有的能力。亦即人們經過一段特定時間後之學習 或訓練之後所獲取的能力。 馮丹白等(2002) 從「成就測驗」的廣泛資料來針對「學習成效」作 界定,他認為成就測驗係對「後天」習得「能力」 的評量,換言之,後天所習得的能力,就是所謂的 成就。 郭郁智(2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從相關的文獻及眾多學者的觀點中可知,學習不應僅僅以學習成 果(包含學習的多寡、分數的高低等)來做衡量;相反的,應該將學習 看作一種以經驗為基礎且持續進行的過程。因此本研究將學習成效定 義為:「學習者透過學習的過程中,經由吸收、了解、應用後,在行 為上有某程度的改變,其改變包括:知識技能、態度、認知等方面。」 成 效的目的 是在 檢驗學習 目標的達 成情況, 及回饋或 修正整體 的學習計畫。Easterby 曾提出企業在規畫員工教育訓練方案同時,希 望訓練後的成效目的有四:(伍振鷟,1997) (一)證明:證明訓練的成效是否符合需求、經濟效益等。 (二)改進:將學習成果作為正在進行或將要實施的訓練課程、品質 之參考。 (三)學習:將其成果回饋給學習者,以提升個人的學習成效。 (四)控制:學習者於訓練結束後,可有標準化的品質控管之成效。 學 習成效是 用來 評估學生 課程吸收 情況的一 種指標, 不少學者 皆針對學習 成效提出其看法, 王家通指出所謂學 習成效,即可根據 學生在測驗上之表現,以判斷教師教學行為之有效性(王家通, 14.

(26) 1995)。而邵瑞珍與皮連生則認為學習成效為一種內隱的變化,無法 直接觀察而 得知,必須藉由外 在行為,例如作業 或表現之變化來推 論其學習之演變(邵瑞珍、皮連生,1995)。同時 Alavi(1994)的 研究也指出 ,可利用學生之學 習成績做為其學習 成效之衡量指標, 例如:學生的期中、期末成績(趙敏峻,2005)。 另以另一方面來看,成效係一種行動於運作過程中的效果展 現,不盡 然會導引至最終的 結果完備,然投入 的要素於此過程中展 現了其組合效應出來,並有效地對於組織體產生正向作用。 學習是一種經由活動或經驗促使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或改變的歷 程 (張春興 、林清山, 1981),其 為一種 建構和改變心理模 式的過程 (Leidner & Jarvenpaa,1995 ; Shuell,1986)。學習成效乃指教學結束 後 , 學 習 者 在 知 識 、 技 能 及 態 度 上 的 改 變 ( 邱 貴 發 , 1992 ; Piccoli,Ahmad, & Ives,2001)。Wager(2003)學習成效就是教師授課 所希望得 到之成效,也是教 師期待學習者可達 成的目標,且學習成 效可發展 為成績評比的依據 ,並可反映出教學 方案設計的良窳,最 重要的是,學習成效幫助學生了解老師對他們的期待。 美國教育學者 Bloom (1956)將學習成效依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 意 及技能三 大領域。 郭生玉 (2004)在「 教育測驗 與評量」 一書中將 Bloom 之教學目標分類予以詳加說明。認知方面的轉變指所先備知識 及所學知 識的留存也就是結 果,其層次包含知 識、理解、應用、分 析、綜合 、評鑑。其中知識 是最低層的能力, 評鑑為最高層。其可 透過成就 測驗測得學生學習 的基本技能、單科 成就水準、一般成就 水準 (綜合水準),且教學者也可藉此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情意方 面主要包括達到態度、興趣、理想、欣賞和適應方式等的教學目標, 15.

(27) 其層次分 為接受、反應、價 值判斷、價值的組 織和價值的性格化等 由低到高 五種層次,評定方 法則有為觀察法、 友伴互評法、自陳量 表法;技能方面是指動作技能的學習行為,包括運動技能、操作演奏 樂器、舞 蹈、演說等,其行 為表現層次分為觀 察、準備、模仿、表 現、熟練 、創意等六項,可 由實作測驗測得學 生對於技能之熟練結 果(鍾明芬,2009)。 有成效學習的條件因素(邱錦昌,2008): (一)就學習內容面向而言: 1.對學習者個人具意義性。 2.讓學習者具挑戰意願。 3.符合學習者發展程度及發展模式。 (二)就學習安排面向而言: 1.讓學習者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並且在自己掌控下進行學習。 2.讓學習者能運用自己已知知識去建構新知識。 3.讓學習者能有社會互動的機會。 4.讓學習者能有學習回饋的機會。 5.讓學習者能有運用學習策略。 (三)學習環境: 1.讓學習者經驗到積極的氣氛。 2.支持有目的的學習(江玥蘋, 2009)。 (四)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 影響學習成效之因素,也是許多學生的研究目標之一,吳武典 指出,教材、學習方式、學習者因素、學習環境與教學方式等 因素,皆會影響學習成效(吳武典,1971)。Mcvatta(1981) 16.

(28) 則認為影響學習成效之因素大致可以區分為教材、教學方式、 課程內容、與教學者之互動及學習者之個人特質等五個因素。 最後,黃光雄的研究則將影響學習成效之因素區分為以下三 點。 1.學生因素:其學習能力及學習成效。 2.環境因素:受到教室或同儕團體之影響。 3.教學因素:教師的教學習時間或其教學方式等,皆會對學生 之學習成效產生影響(趙敏峻,2005)。 三 、 學習成效評估 學習成效的評量對於組織在任何的課程或是訓練時,都具 有關鍵性的影響;組織可以藉由學習成效評估的結果來瞭解學員 們對於學習的效果及吸收程度,也可從中聽取學員的意見來對於 課程進行調整,以符合組織策略發展目標及提升學員們的學習效 果。(蔡瑞敏,2006) (一)學習成效評估的意義 「assessment」這個字源自拉丁字「assessare」 ,意為「訂定一 個比例或量額」以課稅;而「Evaluation」這個字源自於古老 的法語動詞「evalue」,為「值得」或「有價值」之意。評價 代表決定一項努力的價值或作鑑定。因此可以將評估 (assessment)定義為「收集有關於結果的資料,把這些資料 與以前的結果相互比較,開放地討論這些結果所代表的意 義、它們被收集的方式、以及它們對未來行動的含義」(李芳 齡譯, 2001)。 Worthen 與 Sanders (1987)則 是 對 於 學 習 成 效 評 估 定 17.

(29) 義:是有規則的判斷方案的品質、成效與價值,並對過程、 產出、目標與環境作分析,並且藉由蒐集與分析資料提供決 策 有用 的資 訊; Phillips (1991)認為訓 練成 效是 一縴 系統性 的過程,用以決定方案的意義及價值,且是用來對方案的未 來情況作決策之用。 戴幼農(1983)則認為訓練是訓練過程中或訓練期滿,對 於教學活動按照一定標準,做有系統的調查分析與檢討,以 經濟效益之觀點,來判斷訓練的價值與組織績效的衡量程 序。簡茂發(1999)認為學習評量係指運用科學方法和技術, 蒐集有關學習者學習行為及其成就的正確資料,再根據教學 目標,就學習者學習表現的情形,于以分析、研究和評斷的 一系列工作。而林麗惠(2000)認為成人學習的評量應顧及成 人學習的特性及提升成人學習的興趣,因此應以分析教學及 課程設計為核心,並以了解成人學生的學習情形、診斷其學 習困難為重點。 (二)學習成效評估的方式 學習成效的評估很難客觀具體,但其評估標準,學者看法卻 相當一致。Latham 與 Wexley (1981)認為受訓者最能瞭解本 人對學習結果是否達到成效。 Baldwin 與 Ford (1988)在研究 中發現,在衡量學習者學習後行為的改變時,大多數的研究 皆 採 用 自 我 評 估 方 式 ; 戴 幼 農 (1994)指 出 最 令 人 信 服 的 評 核,是由學習者所做的自我評估。 Kirkpatrick 於 1959 年 發 展 的 評 估 訓 練 方 案 的 技 術 (Techniques for Evaluation Training Program)中所提出的四層次 18.

(30) 的評估模式為較完整之架構且最廣被採用。其內容分為反應、 學習、行為及成果四個層級作為進行學習成效評估的衡量構 面。其內容分別詳述如下: (一)反應: 「反應(reaction)」可定義為學習者對一特定課程或方 案的喜歡或滿意程度,此一層次的評量並未包括所學習的 任何知識或技能。一般多以問卷調查學習者對於學習活動 的整體滿意情形,因為這個層次容易評估,所以幾乎所有 的學習成效都會包括「反應」這個項目。但事實上,好的 反應不一定會保證會有高的學習成效,但不容忽視的是參 與者對於學習良好反應將有助於營造較好的學習氣氛,而 此一反應也將影響決策加其他人,對於將來參與同一課程 或方案的決定。 (二)學習:「學習(learning)」較狹義的定義為學習者瞭解或吸收 由課程或方案所提供的理論、事實、知識、技能或任何資 訊等,而評量學習成效即是調查學習者在課程結束後對所 有知識的瞭解、吸收程度,或技能的純熟度。亦即調查學 習者特定知識、技能的表現,以評估課程本身的「有效性」 (effectiveness)與「效率」 (efficiency)。有效性的評估係 評估課程計劃達成目標的程度,效率評估係指投入與產出 之間的關係,最常用的方法為成本效益分析法。 (三)行為: 「行為(behavior)」可定義為學習者在參與課程計劃 後行為改變的程度。為使學習者的行為產生改變,須有下 列四項條件:第一、學習者必須有改變的慾望;第二、學習 者必須知道應作什麼改變及如何改變;第三、學習者必須 19.

(31) 處在有助於改變的學習情境中;第四、必須對學習者的行 為改變提供報償。 (四)成果:「成果(result)」可以定義為學習者完成課程或方案 後,其所轉變的行為對工作、家庭和社區的貢獻。然而成 果的衡量有其困難之處,主要原因包括: 1.不容易明確定義課程或方案成果為何。 2.不容易確定評量成果的項目與標準為何。 3.難以確定學習成效產生的時間或是因時間過長已失去評 估意義與重要性。 4.極可能無法明確釐清學習的成果與其他非學習因素之間 的關係,以及其間交互影響的時度(Kirkpatrick, 1994)。 Stufflebeam( 1971)等人提出 CIPP 模式,其評估的重黠 強調四個步驟: 「C」代表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I」 代 表 投 入 評 估 (input evaluation),「 P」 分 別 代 表 過 程 評 估 (process evaluation) 、成果評估(product evaluation)。亦即 在「背景-投入-過程-成果」的系統模式中,認為評估是描 述、取得和提供有用的資料,作為判斷各種變通方案的過 程。 Brinkerhoff (1988)根據訓練流程提出了六階段模式, 主張除了訓練後的成效評估外,亦應對訓練流程加以評 估 。 張火 燦 (1998)指 出 此模 式 區分 為六 個 階段 , 強調 除了 需要瞭解各階段的工作外,尚需注意每一階段與其他階段 相互銜接與配合,才能夠成一合乎邏輯的評估方式,六階 段分別為: 20.

(32) 1.設定目標:此階段在於瞭解訓練方案的需要、訓練方案 的問題或機會所在。 2.方案設計:根據前項訓練需求的評估,決定訓練方案的 內容。 3.方案實施:在執行訓練方案,暸解方案的運作是否如原 先的計劃,以及是否產生預期的結果。 4.立即的結果:了解學員是否有學習到預先規劃的知識、 技術。 5.結果的應用:暸解學員於受訓後,將所學的知識、技術, 應用在工作上的情形。 6.衝 擊 和 價 值 : 暸 解 受 訓 學 員 在 學 習 後 對 組 織 產 生 的 影 響,其中包括訓練方案是否具有成效、是否能夠達成組 織的目標、會產生何種其他的價值等,以決定訓練方案 是否應該繼續、減縮、終止或擴大辦理。. 第三節. 領導統御探究. 一 、 何謂的內涵 何謂 的內涵 (一)領導是一種人格或該種人格的效應(羅虞村,1999) 人 格特質 論者將 領導 看成是 一種單 向的 影響作 用,忽 略了領導情境中相與追隨者有別,因此將領導視為是一種人 格及此一種人格之效應(effects)。這些學者之所以採此一界 定方式,旨在解釋某些人為何比其他人更能領導別人。例 如,鮑頓 (A.E. Bowden)將領導與人格的力量 (strength)視為 21.

(33) 一物,他認為個人人格的總量(amount)可以利用他對別人所 施加之影響力的程度予以估計。賓漢(W.V.Bingham)以為, 領 導 者 是 一 個 具 有 最 多 可 欲 的 ( desirable)人 格 特 質 或 性 格 特質(character traits)之人。基爾鮑爾尼(C.K.Kilbourne)與 賓漢(W.V.Bingham)採同樣界定方式。柏那(L.L. Bernard)認 為,在將心裡刺激帶給其他人方面作的最有效率,及在左右 集體反應方面作的最有效能者,就是領導者。鐵德(O.Tead) 認為,領導就是一個人據以誘使他人達成某一任務所需之所 有特質之總和。巴嘉達斯(E.S.Bogardus)以為,領導就是 特別的行為型態之創造與展現,俾其他人對之加以反應。他 後來又認為,領導是在團體的情況之下發生作用的人格,領 導不僅是一種人格及一種團體現象而已,同時也是一種社會 歷程,此一社會歷程包含了很多人在進行心理接觸,某一個 人總是在支配其他人。 (二)領導是一種行為或指引團體的活動之行為 以 行為之 觀點來 界定 領導的 人士以 為, 領導就 是一種 行為或指引團體之活動的行為。持此一界定方式之目的不外 乎是要為課官的觀察、描述、測量及實驗找尋依據,此一界 定方式是要使研究者能準確的認定何者為領導行為。 (三)領導是一種倡導作用 若 以分化 及維持 團體 中角色 結構之 觀點 言,領 導就是 一種倡導作用(initiating structure) 。漢姆菲爾(J.K.Hemphill) 以 為 領 導 工 作 就 是 創 造 交 互 作 用 結 構 ( structure in interaction),以解決相互性問題 22.

(34) (mutual problem)的一種行為。史多迪爾(R.M.Stogdill) 認為領導就是期望結構與交互作用結構的創發與維持。雪爾 茲尼克(P.Selznick)以為,政策與行為無法分離,因為某部份 的組織活動屬於政策性的活動,因此,組織需有具備創造力 之人,這種人知道如何將原屬中性之人們轉變成一個努力以 赴的行政組織,這些具有創造力的人就是領導者。何曼斯 (G.C.Homans)以為,團體領導就是交互作用的發動者。李發 姆(J.M.Lipham)以為,領導就是要創造一種新的結構或辦事 程序,以達成一項組織目標或改變一項組織目標。貝弗拉斯 (A.Bavelas)以為,組織領導就是決定系統的運作性功能之維 繫工作,這些維繫工作包含組織的管理。苟德納 (A.W.Gouldner)認為,在形成團體行為方面,追隨者與領導 者所造成的刺激作用有別,因為團體認為領導者具有法定的 刺激作用,所以他的刺激形成團體行為之可能較高,一旦團 體的活動為固定的且已為人接納的組織所支配時,領導即不 復存在。拉彼爾(R. T.Lapiere)及法恩斯窩士(P.R.Farnsworth) 認為,領導是某一團體成員對情境所進行的組合工作,情境 因該成員所採之組合方式而異,組合的特性及程度亦因不同 的社會情境而異。 ( 四 ) 領導是一種說服方式 以說服來界定領導的人士以為,領導就是一種說服方 式,領導係以說服、激勵、鼓舞等方式而非以強制的手段去 管理人們。此一界定方式暗含領導者仍是領導者與追隨者間 之關係中的一項主要因素。換言之,他們仍以領導者為中心 23.

(35) 去考量領導現象。惟此一界定方式對領導理論之形成迄未發 生太大影響,但因說服對人們的期望及信仰的形成,頗具效 用 , 是 故 此 一 界 定 方 式 實 不 宜 予 以 忽 視 。 例 如 克 文 玆 (H. Koontz 及歐東臬爾(C.O.Donnell)認為,領導是在達成共同目 標的過程中,說服他人合作的一種歷程。許炎克(C.Schenk) 以為,領導就是用說服及鼓舞的方式,而不一是用直接的及 具有強制意味的方式,對人所施行的一種管理。美國故總統 杜魯門(H.Truman)以為,領導就是說服,領導者就是能使他 人做及喜歡做其原本不想做的事之人。克里頓(G.U.Cleeton) 及馬遜(C.W.Mason)以為,領導就是訴諸情感而不是使用權 威去影響人們的能力。克普蘭(N. Copeland)以為,領導就是 處理人性的一門藝術,也就是以說服及以身作則之方式去影 響一群人,使其遵循某一行動路線的一門藝術。領導與驅策 (drivelship)不同,驅策是以威嚇或強迫之方式,使人遵循某 一行動路線。 ( 五 ) 領導是整個團體歷程的焦點 依 團體之 歷程觀 點言 ,領導 是整個 團體 歷程之 焦點, 領導足以導致團體的改變及團體的活動,而領導者即為整個 團體歷程中能糾合所有參與者之觀念及行動、及統率群倫的 中心人物。以團體歷程之觀點來看領導之本質的學者甚多, 例如庫列(C.H.Cooley)早於 1902 年即以為,領導是某一趨勢 或潮流之核心,且在所有社會連動中,都不免有此一核心存 在。馬姆福(E.Mumford)認為,領導就是在社會現象的控制 歷程中,團體中某一個人或少數人拔得頭籌的一種現象。布 24.

(36) 拉瑪(F.W.Blackmar)認為領導就是將努力(effort)渠中於某一 個人,以表示其全能的一種現象。瑞德(F.Redl)以為,能糾 合觀念,使所有不同觀念趨於一致者就是領導者,中心人物 未必是領導者,但領導者必定是中心人物。夏屏(F.S.Chapin) 以為,領導就是團體合作的一個集中點 (a point of polarization)。 柏那(C.I.Barnard)又以為,領導者必然會被團體成員的 願望所影響。換言之,領導者係依團體成員所想望的方向去 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並洩導團體成員的精力者。史密斯(M. Smith)論及領導者人格的支配力時以為,社會性團體包括兩 個部份:一為主要活動的中心(領導者) ;二為隨此一中心而 行動的人。克瑞琪(D.Krech)及克拉琪費爾德(R.S. Crutchfield) 認為,領導者是決定團體結構、團體氣氛、團體目標、團體 意念(group ideology)及團體活動的負責人(agent)。尼克巴克 (I.Knickerbocker)以動態觀點來看人的社會行為,認為領導 是情境需求的一項功能,包含了一名個人及一個團體。 ( 六 ) 領導是交互作用的功能 若 以為領 導是團 體交 互作用 的一項 功能 ,或認 為領導 須在其他成員承認的情況下及成員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才可 能產生,領導就是交互作用的一種效應(effect)或結果,而不 是正式權威。例如巴嘉達斯(E.Bogardus)以為,領導是一種 交互刺激的社會歷程,此一歷程令很多人以新的精柙面對舊 目標,或以具有希望的勇氣面對新目標。墨頓(R.K.Merton) 以為,領導是一種人際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其他人因為想 25.

(37) 要服從而服從,而不是因為須要服從而服從。安德遜(H. H. Anderson)以為,真正的領導者是能夠明瞭且能夠利用團體 中大部份的個別差異,以作為訂定較完美的共同目標之依據 的人。彼格斯(P.Pigors)以為,領導是利用個別差異進仃成功 的交互影響,且在達成共同目的的過程中,控制人們之精力 的一種相互刺激之歷程。 ( 七 ) 領導是影響力的發揮 若 認為領 導對團 體成 員之行 為或團 體的 活動足 以產生 決定性的影響,也認為領導與支配、控制及誘使他人順從有 別,同時著重領導者與追隨者間的相互關係時,領導就是影 響 力 的發 揮。 例 如: 凱 勒曼 ( B.Kellerman) 認 為 , 領導 就 是某一個人對團體活動的性質及方向,比其他人施用更多影 響力的一種歷程,而領導者就是使事情在某些情況下會發 生,在其他情況下不致發生的人。納許(J.B.Nash)以為領 導含有對人的行為之改變發生影響之意。譚寧邦 (R.T.Tannenbaum)、偉斯琪勒(I.R.Weschler)及馬薩力克 ( F.Massarik) 認 為 領 導 就 是 達 成 某 一 特 定 目 標 或 某 些 目 標,在某一情境中所施行的人際間之影響作用。歐文斯 (R.G.Owens)以為,領導 係指某團體中一個人 與其他團體成 具間具有高度動態的一種關係,領導就是影響他人達成目標 的一種歷程。巴斯(B.M.Bass)認為,一個人想要改變他人行 為所作的努力,稱為有企圖的領導,當其他成員真正產生改 變時,造成其他人的改變之結果稱為成功的領導,又若其他 人因為改變行為之故而受到獎酬及增強,所得到的這種成就 26.

(38) 就是有效能的領導。 ( 八 ) 領導是角色分化的功能 若 以角色 的觀點 界定 領導, 領導就 是彼 此分化 後的一 種角色。依此一定義言,領導組織或團體中角色分化及相互 期望的一種功能,領導即統整團體中其他各種角色,並指引 團體的工作,以達成圃體目標的一種角色,領導者必須真正 符合其他人的期望,方能獲得領導地位。,此一觀點重視組 織內成員的功能,而不看重正式權力,主張領導並不集中於 數人手中。紐孔(T.M.Newcomb)、孔弗斯(P.E. Converse)及特 納 (R.H.Turner)將領導界定為一種角色關係,而認為一個團 體所有成員對達成目標所具之貢獻不盡相同,若有某一成員 之貢獻不可或缺,或者某一成員被其他成員認為是貢獻於目 標達成的可靠來源,這些人就被認為像領導者。1 另外,例 如 珍 令 斯 (H.H.Jennings) 以 為 , 領 導 是 交 互 作 用 的 一 種 方 式,此一交互作用包含了被其成員推舉擔任領導者角色之人 的 行 為 , 以 及 成 員 對 待 領 導 者 之 行 為 。 吉 布 (C.A.Gibb)以 為,團體領導就是交互歷程中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職位 (position)。他也認為,領導就是將團體任務指派給最適任的 成員,以充分運用團體成員不同特徵之歷程,而領導研究主 要在探究團體為欲有效達成其目標及滿足成員需求所使用 之機轉.薛瑞福(C.W.Sherif)及薛瑞弗(M.Sherif)以為,領導是 關係架構中的一個角色,領導應以領導者與成員間的相互期 望、規範予以界定。成員均期望領導者要比其他職位負起較 多的義務及責任。 27.

(39) ( 九 ) 領導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或工具 若 以達成 目標界 定領 導,領 導便是 達成 目標的 手段或 工具,領導的目的就是要導引其團體,以達成團體的目標, 而團體的目標之完成則包括團體本身目標的達成以及成員 需求之實現。此一界定方式之缺點有二:一為目標繁多而難 定。二是帶領成員走入歧途者(如希特勒之徒),能否算是領 導者,不無疑問。 ( 十 ) 領導是一種權力關係 以 權力的 角度觀 之, 領導是 一種權 力關 係。人 與人之 間的權力關係就是指某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所能施用的最大 作用力,減除對方反作用力的結果。費德勒(Fiedler)以為, 在本質上,領導是某一個人使用其權力及影響力,使很多人 在一起工作,俾完成一項共同任務的一種關係。巴斯(Bass) 以為,當某一成員(某甲)的目標是要改變另一個人(某乙)的 行為時,或當某乙的行為改變對某甲之行為發生增強或獎勵 作用時,則某甲為達成此一目標所作之努力就是領導。 ( 十一) 十一 ) 領導是使人順從的一種藝術 若 強調指 示性之 影響 力的施 行以及 著重 要使團 體符合 領導者之意願,領導就是使人順從的一門藝術。持此一界定 方式或概念者,一般均較重視團體成員應有的權利與需求, 同時也較不重視團體的合理化、規範與傳統。此一領導概念 反應了獨裁領導的一面。例如斑德爾(C.M.Bundel)認為,領 導就是誘使其他人去做某一個人要他們做的事之一門藝 術。賓尼斯(W.G.Bennis)以為,領導就是一個人誘使部屬依 28.

(40) 照 他所 想望之 方向去 做的 一種歷 程。)曼 孫 (E.L.Munson)認 為,領導就是以最少的摩擦及最大的合作而又能做最多事情 的一種帶人能力。領導是具有創造性及指示性的一種士氣作 用(force of morale)。考列(Cowley)將領導者界定偽能依某一 方向推動,且能成功的誘使他人追隨的人。亞連(L.A.Allen) 認為,領導者就是引導反指示其他人之人。亞爾波特 (F.H.Allport)以為,領導意指領導者興追隨者直接的、面對 面的接觸,領導是一偅特別方式的社會控制。史帝華(steuart) 認為,領導乃是被領導者對領導者的意志產生印象,以及誘 使他人服從、尊重、忠誠及合作的一種能力。菲力浦斯 (T.R.Phillips)認為,領導就是統一道德所需的強制、維持及 指揮工作,旨在求取符合人們的目的。 ( 十二) 十二 ) 領導是團體成員選擇的功能 若 以社會 測量的 選擇 來界定 領導, 領導 即是團 體成員 選擇的一項功能,而領導者就是被團體成員選為領導者之 人。此一界定方式之優點是領導者易於決定,但團體成員作 此抉擇之理由則難以確定,且一個人受人喜愛或受人歡迎是 否真為領導者,亦值得商榷。綜觀以上學者對領導或領導者 意義之界定方式可知,絕大部份學者均以領導本質中的團體 歷程、人格特質與效應、誘導順從、影響力、領導行為、說 服方式、權力關係、達成目標之手段、交互作用、角色分化、 倡導作用及社會測量之選擇結果諸角度中的一面或數面來 界定領導及領導者,界定方式雖然分歧,惟大部份在本質上 相互矛盾之處不多。從各學者對領導或領導者意義之界定 29.

(41) 下,亦可認清領導的性質。 二 、 領導的定義 領導是讓人做對事情的學問,甚至讓一群原本可能沒有關係的 人能緊密結合 ,進而發揮群體的 力量。這種神奇力 量的來源,是許 多組織與個人都意欲瞭解並掌握的。「領導」二字,顧名思義,既領 而導之。亦即是說:帶領組織成員邁向組織目標的達成。是故,領導 的巧拙影響組 織的發展。領導是 極複雜的一種社會 現象,欲確實掌 握其內涵誠屬不易;同時,因研究者所持探討角度互異,而有不同的 觀察途徑,致 使對領導之界說可 謂人言言殊、見解 繽紛。不過,透 過不同的觀察 角度,兼採不同的 觀點,更有助於洞 察其底蘊,並可 清晰的綜觀領導現象的全貌。 首先, Yukl(1994)舉出下列七個具有代表性的領導定義: (一)領導是「個人引導群體活動以達共同目標的行為。」 (二)領導是「一種特殊的權力關係,其特徵為團體成員覺得另一 團體成員有權規定他捫的行為,而作為團體成員的一份子。」 (三)領導是「施於某一情境的人際影響力,透過溝通過程以達成 特定目標。」 (四)領導是「人與人的互動,其中一人以某種方式提供某種資訊, 使另一人深信他若照著做時結果會更好。」 (五)領導是「在期望的互動中,創建結構並維持組織的結構。」 (六)領導是「在組織例行指引的機械式服從之上,影響力的增進。」 (七)領導是「組織團體為達成既定的目標、成就,領導者影響組 織活動的過程。」(趙墨涵,2010) 「突出的個人是國家繁榮的關鍵」。(大前研一,2006)領導 30.

(42) 係指在「管理者的嬴權下,積極影響他人與運作系統,來連到既 定目標的能力」 。而領導是使組織不斷進步、發展、生存的椎心要 素,成功的組織,端賴有力的領導(陳文隆,2002)。領導是一門 大學問,而領導人的特質往往是其事功的要件;特質,有一部份 是天生的,卻也可依賴後天的培養。然而現代社會的領導典範已 由原先強調理性、科技、線性、量化等特質,逐漸轉向重視意義、 價 值 、 多 元 、 人 性 等 後 現 代 社 會 的 領 導 典 範 ( post industrial leadership paradigm)社會學者孔恩在其大作「科學結構的革命」中 也 強 調 典 範 的 轉 移 ;因 此 , 許 多 領 導 學 者 開 始 對 領 導 進 行 新 的 思 考,以因應領導典範的變遷(paradin shift)。換言之,隨著領導多 元觀點之發展,領導將出現在每一個層級、每一個執行團隊、每 一位個人身上,昔日英雄式的領導人被期望他是比我們睿智的、 有勇氣的、無所不知的,然近期研究顯示「分事領導責任」與「對 同仁的增能輿授權」將更促進工作效率。領導是「影響圈體朝向 目標之速成」的能力,影響力的來源可以是正式的,諸如伴隨著 組 織 管 理 階 級 職 位 所 賦 予 的 領 導 權 力 。 不 具 制 裁 力 的 領 導 (Non Sanctioned leadership),是來自正式組織結構之外的影響力 (孔祥 麟,2010) 。 綜合上述,我們可發現,大部分對領導的定義均包含下列三種過程: (1)領導者發揮其影響力。 (2)部屬感受領導者之影響力而行動。 (3)達成組織目標的過程。 大 部 分 的 領 導 定 義 , 反 映 出 這 樣 的 假 定 :領 導 涉 及 的 是 一 種 過 程,在此過程中,群體或組織中的某個人為/超越他人,達到引導、 31.

(43) 結構化、 助活動及關係等目 的,所運用的一種 刻意的影響力。許多 對領導的定義只有少數具有交集,這些定義間的差異包括許多方 面,如:誰運用影響力、影響力的目的、運用影響力的行為,及企圖 運用影響 力的結果。這些差 異不只是學術上的 吹毛求疵,還反映出 研究者在領導者與領導過程的認同上,相當深入的不同觀點 (G.Yukl,2006)。表 2-2 是一些具代表性的定義。 表 2-2 區 分. 領導的定義 學. 者 定. 張潤書 (1990). 義. 領導是組織中的影響系統,在交互行為下所產 生之影響力的表現。 領導不僅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其目的在. 國軍軍事思想. 培育及發揚團隊精神,發覺部屬內蘊的潛力,. (1978) 作育人才,蔚為國用。 領導係指領導者運用各種影響力,透過成員交 李淑貞 互反應的行為,以引導成員同心協力,達成組 (2000) 織特定目標的歷程。 國內 領導係在一特定情境中,為影響一人或一群之 許士軍 行為,使其能自願的、熱心的致力於全體的達 (1990) 成。 使用非強制性的影響力來指導、協調一個有組 盧瑞陽. 織群的成員的活動,試圖達成群體目標的過. (1993) 程。 鄭伯壎. 華人式家長領導定義,期理論包含仁慈. (1995). (benevolence)、德行(moral)及威權 32.

(44) (authoritarianism)三種面向。 Bass (1981). 領導是一種能力、一種影響、鼓舞指引個人或 團體邁向所追求的目標的一種能力。 指出美國已故總統杜魯門(Truman)定義「領導. Kellerman. 是一種說服,領導者可以使他人去進行,並且. (1984). 更進一步會,喜愛其原本討厭或不想做之工 作。 領導是影響團體達成目標的能力。這種影響力. 國外. 的來源可能是正式的,譬如因位居組織之管理 Robbins. 階級而有影響力,而來自組織正式結構以外的. (1993) 影響能力,與正式的影響力同樣重要甚至更重 要。 領導是必須加以學習的。而且是可以經由學習 Drucker. 獲得。真正的領導者並不是傳教士,他們是踏. (1995) 實的實踐者。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 、 領導理論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領 導 行 為 的 研 究 大 致 可 以 分 為 三 種 學 派 :特 質 論 (Trait Theory) 、 行 為 論 (Behavior Theory) 和 情 境 論 (Contingency Theory)。 以下簡單敘述其概念: (一)特 質論: 主要是探討 成功之領導者,必 定有其異於常人的獨 特人格,這些人格特質可以透過研究,加以逐項描述出來。 33.

(45) 有關領導特質論的基本假定有二: 1.成功 的領導者必 定具有若干 異於不 成功的領導 者之人 格特 質。 2.可 以 利 用 科 學 的 方 法 發 現 這 些 有 利 於 領 導 的 理 想 人 格 特 質,俾作為選拔及培訓領導人才之參考。 Koontz & O,Donnell 認為領導者具備三項特質:移情(empathy) 態 度 、 自 知 (self-awareness) 態 度 、 客 觀 (objectivity) 態 度 。 Robbins (1998)於今日管理(Managing Today)一書中提到領導 者與非領-導者不同的七個特質,分別為野心、精力旺盛、領 導意 願、誠實、 自信心 、工作相關 的專業 知識以及高 度適應 環境的能力。 Stogdi11 (1974)認為領導者應具備能力為: 1.具有強烈驅力願意承擔責任與完成任務。 2.對目標追求不遺餘力。 3.解決問題時大膽有創意。 4.在社交情境中願採主動、自信。 5.願意接受決策與行動的後果。 6.準備專注於人際壓力中,願意忍受挫折與延誤。 7.有能力影響他人行為。 8.有能力將社會互動體係結構化,以達成眼前的目標。 學者 Krajewski,Martin & walden 認為領導者必須具備以下 三種能力: 1.技術能力(technical skills) :指運用特定的方法、程式、過程 等技術性的知識,以及有關工具和設備的能力。 34.

(46) 2.人際關係能力(interpersonal skills) :指有關人與人之間交往 的知識,瞭解別人的感覺態度和動機的能力,溝通的能力以 及建立合作關係的能力。 3.概念性能力(conceptual skills) :指一般能力,善作邏輯思考, 能將複雜模糊的關係加以概念化,在構思和解決問題方面具 有創意,並能預測可能的涪在問題的能力。 (二)行 為論: 此學派強調 領導者實際動態的 行為表現,而非如特 質論重視靜態的特質分析。 行為論認為領導行為的探討,不像領導素質的分析屬於 靜態 的描述,而 是注重 領導者實際 表現的 行為。學者 所提出 的行為理論不勝枚舉,僅介紹幾個較常被引用的模式如下: 1.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 1940 年代俄亥俄州立大學廣泛研究領導行為,最後他們將領 導者的領導行為歸納成兩個構面:體恤跟體制型。體恤型領導 指:領導者與部屬間互信、對部屬意見尊重及關懷他們感受的 程度。體制型領導指:領導者界定、建構自己及部屬問角色, 以 達 成團 體正 式目標 的 程度 ;領導 者的 行 為可 以在 兩個構 面 中作不同組合。 2. Lewin 三種領導風格理論: Lewin et.al.(1939) 提 出 三 種 領 導 風 格 理 論 即 : 民 主 式 ( democratic )、獨裁式( authoritarian )及放任式(laissez-faire)。 (1)民主式:組織主要政策均經由群體討論與決定,透過群體討 論,使大家瞭解決策內容及步驟,再經由群體分派工作, 領導者採取鼓勵與協助的態度,工作考核則按客觀標準來 35.

(47) 評估。 (2)獨 裁 式 :組 織 所 有 政 策 均 由 領 導 者 決 定 , 部 屬 唯 有 奉 命 行 事,沒有參與討論或提供意見的機會。工作分派、工作績 效之考核多則由領導者單獨決定,和部屬較少接觸。 (3)放任式:員工個人或群體有完全之決策權,領導者盡量不參 與其事;領導者僅負責供應其員工所需之資訊,工作進行幾 乎全依賴員工個人自行負責。 3.密西根大學的研究: 將領導方式分為工作中心和員工中心兩種類型。Walter 描 述如下: (1)工作中心:以應用嚴格的監督、合法之職位權,強制權之使 用,要求進度和工作績效的評估,此種領導方式與俄亥俄州 大學的體制層面相似。 (2)員工中心:領導者認為每位員工都極為重要,著重於員工的 福利、需求、陞遷及個人成長。此種領導方式與俄亥俄州大 學的體恤層面相似。 (三)權 變論:他們主張依 照不同的情境採取 最佳的領導方式,以 費得勒(Fiedler)的權變理論研究最富盛名。 權變研究自 1960 年代興起,尤其自 1970 年代開始,漸 成為 領導理論化 運動的 主流。研究 權變理 論成名最早 且歷久 不衰的學者,首推費德勒(E.Fiedler)。他認為組織的生產力, 既非情境的特徵亦非領導者的特質兩者任何單獨一方的因 素,可以作圓滿的解釋,而是這二者之間交互作用有以致之。 亦即 ,團體的表 現是領 導者與情境 交亙影 響的結果。 他並且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所謂 HPM,是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數學史與數學 教學之關連)的縮寫,同時,它也代表一個以此為宗旨、且隸屬於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有關學生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安全事宜,學校須參考教育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