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

Copied!
2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駱明潔博士

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

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陳依菱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2)

謝 誌

回首研究所生涯兩年的日子,從一個似懂非懂的黃毛丫頭蛻變成

現在的我,雖然還有很多事物需要學習,但經過兩年的磨練,總是多

了那麼一點點的成熟與穩重,讓我的生命增加了彩度,更加的豐富。

心中有很多的感激與感動,在此刻發現難以用一字一句來述說,

很幸運上天給了我好多的天使,讓我在這兩年的路途上不用跌跌撞

撞,家人、指導老師、專家學者、同學、朋友、以及學姐們,謝謝你

們給予的支持和協助,讓我在遇到困難時能夠獲得支持與溫暖,使我

有解決問題的動力與勇氣,

「謝謝你們」!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幸福,這裡是結束也是開

始,無論以後大家要做什麼、在哪裡,我都真心的期盼大家要幸福,

很幸福、很幸福~~

陳依菱

2010.07.15

(3)

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

之相關研究

陳依菱

摘要

電視機對多數家庭而言幾乎是生活的必需品,豐富逗趣的節目內容、多彩炫 爛的影像特技都讓人深深著迷,然而,電視收視行為除了帶來輕鬆、歡愉的效果 外,是否會對幼兒造成其他影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 行為與健康情形的相關性,並採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探究,以自編「幼兒電視收 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調查問卷」作為本研究之工具,而後,以多階段簡單隨機抽 樣策略抽取苗栗縣、臺中市、臺中縣、彰化縣、南投縣以及雲林縣共六個縣市, 1,063 位 4~6 歲之幼兒,研究中採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素分析、簡單 迴歸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電視收視行為與幼兒健康情形之現況 1. 本研究之電視收視行為包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及親子共視,研究結果顯 示,此兩部分皆為良好的情況。 2. 幼兒之健康情形包含健康的身體、心理以及社會,研究結果顯示,幼兒 健康呈現良好的狀態。 (二)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與電視收視行為之關係 本研究之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包含幼兒的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居住 縣市、視力情形、一週收看電視的天數、平日收看電視的時數、假日收看電視的 時數;幼兒家庭背景變項包括家庭社經地位、家庭電視機數目、家庭電視機擺放 位置以及家庭中有無裝設有線電視等,共12 項,以下針對達顯著差異的研究結 果整理如下:

(4)

II (1) 女生的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比男生佳。  (2) 正常體型幼兒的電視收視行為比其他體型幼兒佳。  (3) 臺中市幼兒的電視收視行為比其他縣市的幼兒佳。  (4) 沒有近視幼兒的電視收視行為比近視的幼兒佳。  (5) 一週中收看 5 天以下電視的幼兒,其電視收視行為優於一週收看 6 天及7 天電視的幼兒。  (6) 平日收看 1 小時以下電視的幼兒,其電視收視行為優於收看電視超 過1 小時以上的幼兒。  (7) 假日收看 2 小時以下電視的幼兒,其電視收視行為優於收看電視超 過2 小時以上的幼兒。  (8) 家中只有 1 台電視機的幼兒,其電視收視行為,比家中有 2 台以上 的幼兒佳。  (9) 家庭中的電視機沒有放在餐廳及主臥房的幼兒,其電視收視行為會 優於將電視機放在家中這兩處的幼兒。  (10) 家庭中沒有裝設有線電視的幼兒,其電視收視行為會比家庭中有裝 設有線電視的幼兒佳。  2. 親子共視 (1) 正常體型幼兒的親子共視行為,比肥胖體型的幼兒佳。  (2) 一週中收看電視 2 天的幼兒,其親子共視行為比一週收看 7 天電視 的幼兒佳。  (3) 平日收看電視 1 小時以下的幼兒,其親子共視優於平日收看超過 1 小時以上的幼兒。  (4) 假日收看電視 2 小時以下的幼兒,其親子共視行為優於假日收看 2 小時以上的幼兒。  (5) 家庭社經地位第二等級及第三等級的幼兒,其親子共視行為優於家 庭社經地位第四及第五等級的幼兒。 

(5)

(6) 幼兒房間沒有電視機者,其親子共視會比將電視機擺放在幼兒房間 的佳。  (7) 家庭中沒有裝設有線電視的幼兒,其親子共視會比家庭中有裝設有 線電視的幼兒佳。  (三) 電視收視行為與幼兒健康情形之關係 1.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對幼兒之身體、心理、社會健康以及幼兒健康情形總量表 皆具預測能力,其中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對幼兒健康情形總量表的解釋力最高。 2. 親子共視 親子共視對幼兒之身體、心理、社會健康以及幼兒健康情形總量表皆具預測 能力,其中親子共視對幼兒身體健康分量表解釋力最高。 關鍵字:電視收視行為、親子共視、幼兒健康

(6)

IV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levision

Viewing Behavior and Health Status among Young

Children in Central Taiwan

Yi-Ling Chen

Abstract

For most households, television is a necessity of life. The interesting programs and the diversified special effects on TV are fascinating to viewers. However, in addition to entertainment and pleasure, does it have other effects on young childre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V viewing behavior and health status among young children in central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The research tool was a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titled “survey on TV viewing behavior and health status of young children”. Based on multi-stage simple random sampling, this study selected a total of 1,063 young children aged between 4~6 from six cities/counties in central Taiwan, including Miaoli County, Taichung City, Taichung County, Changhua County, Nantou County, and Yunlin County. Data collected from these young children were analyzed using various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im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I. TV viewing behavior and health status of current young children

1. TV viewing behavior includes young children’s viewing behavior and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The respondents showed good TV viewing behavior in both aspects.

2. Young children’s health status includes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healt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veyed young children had good health status.

I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V viewing behavior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young children

Young children’s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e gender, age, body mass index (BMI), residing city, vision, weekly frequency of watching TV, daily duration of watching TV, duration of watching TV on a holiday. Young children’s family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e household socioeconomic status, number of TV sets in the household, location of TV set(s), and access to cable TV. Variables having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V viewing behavior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7)

1. Young children’s viewing behavior

(1) Girls were better than boys in terms of TV viewing behavior.

(2) Young children with a normal body build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ith other types of body builds.

(3) Young children living in Taichung City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than young children living in other cities and counties.

(4) Young children without near-sightedness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ith near-sightedness.

(5) Young children who watched TV no more than five days a week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than who watched TV 6-7 days a week.

(6) Young children who watched TV less than one hour a day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ho watched TV more than one hour a day. (7) Young children who watched TV less than two hours on a holiday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ho watched TV more than two hours on a holiday.

(8) Young children with only one TV set in the household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ith two or more TV sets in the household. (9) Young children with no TV set placed in the dining room or the bedroom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ith a TV set placed in any of the two places.

(10) Young children with no access to cable TV had better TV 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ith access to cable TV.

2.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1) Young children with a normal body build had better parent-child co-viewing than those with a fat body.

(2) Young children who watched TV 2 days a week had better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ho watched TV 7 days a week.

(3) Young children who watched TV less than one hour a day had better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ho watched TV more than one hour a day.

(4) Young children who watched TV less than two hours a day on a holiday had better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ho watched TV more than two hours on a holiday.

(5) Young children whos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was at Level 2 or Level 3 had better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hos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was at Level 4 or Level 5.

(6) Young children without a TV set in their rooms had better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ith a TV set in their rooms.

(8)

VI

co-viewing behavior than those with access to cable TV.

II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ng children’s TV viewing behavior and health status

1. Young children’s viewing behavior

Young children’s viewing behavior had predicting power for their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health as well as overall health status. Among these aspects, young children’s overall health status could be better explained by young children’s viewing behavior.

2.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had predicting power for their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health as well as overall health status. Among these aspects, young children’s physical health subscale could be better explained by parent-child co-viewing behavior.

(9)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Ⅳ 目次………Ⅶ 表次………Ⅸ 圖次………VII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電視收視行為………15 第二節 幼兒健康………35 第三節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研究樣本………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59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81

(10)

VIII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7

第一節 電視收視行為與幼兒健康情形之現況分析………87 第二節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在電視收視行為上的差異分析…………100 第三節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對電視收視行為的預測分析………114 第四節 電視收視行為對幼兒健康情形之預測分析………11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23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9

參考文獻………133

中文………133 西文………143

附錄………148

附錄一 問卷初稿………14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154 附錄三 專家審查意見………168 附錄四 預試問卷………177 附錄五 正試問卷………183

(11)

表 次

表2-1-1 幼兒 BMI 標準表………30 表3-2-1 預試樣本分佈表……… 56 表3-2-2 正式問卷回收概況表……… 58 表3-3-1 專家審查名單……… 60 表3-3-2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表……… 62 表3-3-3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總表………63 表3-3-4 「親子共視」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總表………66 表3-3-5 「幼兒健康情形」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總表………69 表3-3-6 「幼兒健康情形」量表之正向題因素分析表………74 表3-3-7 「幼兒健康情形」量表之反向題因素分析表……… 75 表3-3-8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量表-正式問卷……… 76 表3-3-9 親子共視量表-正式問卷……… 77 表3-3-10 幼兒健康情形量表-正式問卷……… 78 表3-3-11 正式問卷分析表……… 80 表3-5-1 研究問題與統計分析方法彙整表……… 84 表4-1-1 幼兒基本資料分析表……… 92 表4-1-2 「電視收視行為量表」得分摘要表……… 94 表4-1-3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之各題目分析表……… 95 表4-1-4 「親子共視量表」之各題目分析表……… 96 表4-1-5 「幼兒健康情形量表」得分摘要表……… 97 表4-1-6 「幼兒健康情形量表」之各題目分析表……… 99 表4-2-1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的 t 檢定摘要表………… 102 表4-2-2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的差異檢定摘要表……… 106 表4-2-3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在親子共視 t 檢定摘要表……… 109

(12)

X 表4-2-4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在親子共視的差異檢定摘要表……… 112 表4-3-1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對幼兒電視收視行為預測分析摘要表………… 115 表4-3-2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對親子共視預測分析摘要表……… 116 表4-4-1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對健康情形之預測摘要表……… 119 表4-4-2 親子共視對幼兒健康情形之預測摘要表……… 120

(13)

圖 次

圖2-2-1 動機的心理歷程………20 圖2-2-2 媒體使用與滿足架構圖………21 圖2-2-3 Bandura(1977)觀察學習四階段……… 23 圖2-2-4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25 圖2-2-5 電視訊息處理歷程………26 圖3-3-1 研究架構圖………55 圖3-4-1 研究流程圖………82 圖3-5-1 統計分析架構圖………85

(14)

第一章 緒論

電視機就如同擁有神奇魔法的大師一樣,總是可以在螢幕中有千變萬化的演 出,讓人百看不厭,然而,除了欣賞生動豐富的表演外,這些魔術秀是否會對幼 兒產生其他影響?由下探討之。本章內容包含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 題、名詞釋義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共分為四節,以下依序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黑盒子」中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它既能夠發出各種的聲音效果又可播放出 各式炫爛的影像特技,這樣的小盒子深深的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對七年級以後出 生的人而言,幾乎都是被電視給帶大的,電視媒體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家長最佳的 幫手、孩子最好的保母,因此,「電視保母」的稱號也就應運而生了(何佳芬譯, 2007)。對於生活在資訊時代的人們,電視機已成為每個家庭中的必需品,也是 家庭休閒娛樂的重要來源,根據媒體市場調查公司2004 年 3 月的「2003 年台灣 地區電視觀眾研究」顯示,台灣地區(不含離島)每戶家庭之電視機擁有率整體 平均為99.0%,兩台以上電視機的平均擁有率為 60.3%,而擁有電視機的家庭中, 每戶平均擁有1.88 台的電視機(廣電人,2003)。從電視機擁有率的數據可知, 人們對電視的依賴程度,不僅成人對電視愛不釋手,相對的幼兒對電視也充滿好 奇。 在兒童收視時數方面,兒童福利聯盟在2005 年台灣兒童傳播權調查研究中 顯示,台灣兒童每星期平均花費超過17 個小時在看電視,而非假日每天平均收 視2.3 小時,其中每天看 3 小時以上的兒童接近三成(28.7%),甚至有大約一成 (12.7%)的兒童在平常上課日每天看電視超過 5 小時;週末放假孩子看電視的 時間更長,亦即台灣兒童每年花費1,000-1,200 小時在看電視上(兒童福利聯盟,

(15)

2005)。當孩子從高中畢業後,花費在收看電視的時間,會比他們清醒時所從事 的任何活動時間長(白玉玲、王雅貞譯,2006)。 收視的節目部份,兒童最愛看格鬥類卡通高達六成左右,偶像劇次之,約有 五成左右(54.8%)收看,接著鄉土劇的收看約有近五分之一(17.6%),最後是 專門為孩子設計的教育節目只有大約一成(13.3%)的兒童會觀賞,換言之,「教育 節目」只能討13.3%的兒童歡心,遠不如其他不含教育價值的電視節目(兒童福 利聯盟,2005)。由上述的調查結果可知,兒童觀賞電視的時間過長,取代了其 他戶外活動或親子交流,且在收視節目方面也非收看優質節目,反而賦有教育意 涵的節目無法讓孩子的眼光駐留,這樣的收視品質不禁讓人擔心。 除此之外,電視消耗了幼兒大部分的休閒時間,在收看電視的同時,不僅只 是「收看」而已,電視更具有形塑人們的想法和知覺的能力,在電視裡學習了所 謂的「人生」。幼兒的認知能力仍在建構的同時,也對外在的資訊充滿新鮮感與 好奇心,而電視媒體所傳遞出來的訊息即成為兒童學習模仿的範本,長期下來, 孩子很容易學習電視所呈現和傳遞的訊息,藉由「重複暴露」的過程,電視內容 建構了社會現實,孩子會依據傳遞的訊息作為一個生活的參考架構,來理解真實 社會中的現象,但是孩子的認知能力又處於未發展成熟的階段,缺乏判斷虛擬與 真實的的能力(吳翠珍,2008),因此,使孩子出現電視情節與現實生活之間的 混淆,導致非社會化的行為產生,甚至不當行為可能延續至青少年或成年階段 (Zimmerman & Christakis, 2007),由此可知,電視對幼兒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關於電視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國內外已有許多的研究說明電視對兒童的影響

(黃怡嘉,2009;林欣平,2003;陳靜音,2003;李金勳,2002;陳巧燕,2002;

詹國新,2003;伍至亮,2001;王敏如,2000;林秀芬,2000;林淑貞,2000; 葉芝伶,2000;蔡菁秤,2000;周慧美,1998;劉至強,1997;李秀美,1995; 黃明明,1992;Morgenstern, Sargent, & Hanewinkel, 2009;Christakis, 2008; Anderson & Bushman, 2002),包含有攻擊行為的增加、反社會行為的出現、價值

(16)

奪、錯誤的刻版印象、扼殺閱讀能力、視力下降、睡眠不規律以及造成肥胖或身 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的上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Emanuel(2008)在「媒體與兒童及青少年健康:系統性評

論」研究中,檢視過去28 年之間最好的媒體與兒童及青少年健康關係之研究共

有173 篇,之中有 80%的研究表示,經常接觸媒體,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會受到

負面影響;在研究中亦顯示媒體與7 項健康問題之間的關聯,包括「吸菸問題」、

「性行為的提早發生」、「孩童身體的肥胖問題」、「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學

業成就低落」、「吸食毒品」與「酗酒」(The New York Times , 2008)。由上可知, 電視對兒童的影響不僅止於學習層面,另涵蓋身體上的影響、心理上的改變以及 情緒上調適,因而對兒童形成全面性的影響力;雖已有許多研究從不同的角度瞭 解電視媒體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然而,眾多研究皆以單一面向瞭解電視媒體 的影響力,鮮少由全面的健康情形進行探究,此為本研究之研究重點。

鑒於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別讓 2

歲以下的小孩看電視,因2 歲以下幼兒腦部神經正值快速成長期,迫切需要直接

的與父母和其他重要照顧者互動,為健康的大腦發育和健全適當的社會互動做準

備,因此2 歲以下幼兒最好避免與電視接觸;至於大小孩,建議只看優質節目,

且一天不超過2 小時(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999)。台灣方面,已在

民國88 年修訂「有線廣播電視法」,明定電視節目內容分級的規範(台北縣政府 電子法規資料庫,2007),以減少兒童接觸到不良電視資訊的機會;另外兒童福 利聯盟也在2005 年訂為「兒童傳播權」,呼籲各個機關團體推動立法,保障兒童 與青少年收視的品質與權利。由上可知,無論是醫學專家、政府機關或民間非營 利組織都積極的在介入兒童傳播的收視環境,受重視的程度已不在話下,由此可 知電視媒體對兒童的影響並非單一面向,而是多層面的力量。 雖然電視中充斥著許多不適當的節目或畫面,但電視仍具有正面的功能存 在,專為兒童設計的「兒童節目」即為一大功臣。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 2007 年第 4 季「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名單中,就有許多

(17)

適合且具教育意涵的兒童節目,有的是以藝術為主軸,讓藝術以生活化的方式呈 現,讓藝術變的更容易與孩子親近;也有以科學為主題,讓科學不再是個難題,

動畫的呈現技巧使科學的原理原則更加活潑有趣;另外東森YO YO 台的節目也

是倍受好評(媒體工人,2007)。美國「神偷卡門在哪裡」(Where in the World is Carmen Sandiego)以遊戲競賽的方式進行地理教育,讓兒童在學習得過程中增 加參與感;「芝麻街」(Sesame Street)、「羅吉先生的鄰居們」(Mr. Roger’s Neighborhood)這類電視節目試圖引導兒童如何培養認知技能(李秀美,1999)。 學者Van Evra(1988)綜合許多研究表示,若能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的優質電視節 目,將能夠引發兒童對不同事物的興趣,使兒童的興趣得以被激發,並且可以刺 激兒童之間的討論與互動。電視在某個程度上對兒童是具有教育上的功能,也能 帶給孩子具有正向意義的教材(引自蔡蓉蓉,2008)。 目前國內之研究,有許多針對兒童對電視節目解釋、認知、理解的過程進行 探討(張文宿,2009;劉愛真,2007;蔡姿瑩,2006;李嘉梅,2003;李金勳, 2002;林秀芬,2000),也有對卡通節目、戲劇、靈異等單一角度來瞭解節目內 容對兒童的影響或節目內容的適切性(黃怡嘉,2009;戴秀玲,2003;詹國新, 2003;林欣平,2003;陳靜音,2001 ),但鮮少以幼兒整體的健康情形作為依變 項,全面瞭解與探究電視媒體對幼兒健康的影響,然而,幼兒的健康才是最根本 必須重視的問題,因此本研究以電視收視行為與幼兒健康情形進行深入探討,希 冀本研究可作為幼兒父母、教保相關工作的人員及政府相關單位之參考。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依據上述,本研究之目的是藉由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瞭解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 健康情形的現況,並探討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是否有關聯,根據此目 的,茲將本研究目的及問題分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暸解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及健康情形之現況。 (二)探討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的差異。 (三)探討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上的預測力。 (四)探討電視收視行為對幼兒健康情形表現上的預測力。

二、研究問題

(一)暸解電視收視行為與幼兒健康情形之現況為何? 1-1:幼兒電視收視行為之現況為何? 1-2:親子共視之現況為何? 1-3:幼兒身體健康情形之現況為何? 1-4:幼兒心理健康之現況為何? 1-5:幼兒社會健康之現況為何? (二)探討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1:「性別」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1-1:「性別」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1-2:「性別」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差異? 2-2:「年齡」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2-1:「年齡」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19)

2-2-2:「年齡」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差異? 2-3:「BMI」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3-1:「BMI」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3-2:「BMI」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差異? 2-4:「居住縣市」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4-1:「居住縣市」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 異? 2-4-2:「居住縣市」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差異? 2-5:「視力情形」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5-1:「視力情形」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 異? 2-5-2:「視力情形」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差異? 2-6:「一週內收看電視的天數」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 異? 2-6-1:「一週內收看電視的天數」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 表現是否有差異? 2-6-2:「一週內收看電視的天數」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 有差異? 2-7:「平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 有差異? 2-7-1:「平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 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7-2:「平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 是否有差異? 2-8:「假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

(20)

2-8-1:「假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 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8-2:「假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 是否有差異? 2-9:「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9-1:「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 有差異? 2-9-2:「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差異? 2-10:「家庭電視機數目」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10-1:「家庭電視機數目」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 是否有差異? 2-10-2:「家庭電視機數目」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差 異? 2-11:「家庭電視機擺放位置」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 異? 2-11-1:「家庭電視機擺放位置」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 表現是否有差異? 2-11-2:「家庭電視機擺放位置」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 有差異? 2-12:有無「裝設有線電視」家庭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差異? 2-12-1:有無「裝設有線電視」家庭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 現是否有差異? 2-12-2:有無「裝設有線電視」家庭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 差異? (三)探討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上是否有預測力? 3-1:「性別」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上是否有預測力?

(21)

3-1-1:「性別」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1-2:「性別」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2:「年齡」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2-1:「年齡」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2-2:「年齡」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3:「BMI」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是否有預測力? 3-3-1:「BMI」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3-2:「BMI」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4:「居住縣市」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4-1:「居住縣市」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 測力? 3-4-2:「居住縣市」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5:「視力情形」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5-1:「視力情形」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 測力? 3-5-2:「視力情形」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6:「一週內收看電視的天數」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 測力? 3-6-1:「一週內收看電視的天數」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 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6-2:「一週內收看電視的天數」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 有預測力? 3-7:「平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 有預測力? 3-7-1:「平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

(22)

3-7-2:「平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 是否有預測力? 3-8:「假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 有預測力? 3-8-1:「假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 為」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8-2:「假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 是否有預測力? 3-9:「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9-1:「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 有預測力? 3-9-2:「家庭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10:「家庭電視機數目」 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測力? 3-10-1:「家庭電視機數目」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現 是否有差異? 3-10-2:「家庭電視機數目」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預 測力? 3-11:「家庭電視機擺放位置」不同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 測力? 3-11-1:「家庭電視機擺放位置」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 現是否有預測力? 3-11-2:「家庭電視機擺放位置」不同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 預測力? 3-12:有無「裝設有線電視」家庭的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表現是否有預測 力? 3-12-1:有無「裝設有線電視」家庭的幼兒,在「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表

(23)

現是否有預測力? 3-12-2:有無「裝設有線電視」家庭的幼兒,在「親子共視」表現是否有 預測力? (四)探討電視收視行為對幼兒健康情形表現上是否有預測力? 4-1:「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對幼兒健康情形表現上是否具有預測力? 4-1-1:「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對「幼兒身體健康情形」表現上是否具有預 測力? 4-1-2:「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對「幼兒心理健康情形」表現上是否具有預 測力? 4-1-3:「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對「幼兒社會健康情形」表現上是否具有預 測力? 4-2:「親子共視」對幼兒健康情形表現上是否具有預測力? 4-2-1:「親子共視」對「幼兒身體健康情形」表現上是否具有預測力? 4-2-2:「親子共視」對「幼兒心理健康情形」表現上是否具有預測力? 4-2-3:「親子共視」對「幼兒社會健康情形」表現上是否具有預測力?

(24)

第三節名詞釋義

研究者針對本研究中的重要名詞加以定義與說明,其名詞解釋包含:「電視

收視行為」、「幼兒健康」、「幼兒」、「中部地區」以及「社經地位」,以下分別說

明之。

一、電視收視行為(Television Viewing Behavior)

電視收視行為指收看電視的情形與習慣,如:電視的時間、頻率、收看節

目的動機與偏好、收視習慣以及共視者(伍至亮,2001)。本研究將此定義為幼 兒電視收視行為及親子共視兩部分,其中幼兒電視收視行為包含收視動機、收視 習慣、共視者以及收視節目內容等四個部份,亦即幼兒電視收視行為量表的得 分,若幼兒在本研究之電視收視行為量表的分數越高,表示幼兒的電視收視行為 越好,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 1. 收視動機:指幼兒收看電視的動機。 2. 收視習慣:意指幼兒收看電視時的習慣,包含收視地點、收視時的坐姿、 收視時是否攝取高熱量食物以及用餐時是否收看電視。 3. 共視者:即幼兒收看電視時為獨自收看或有其他共視者。 4. 收視節目內容:係指幼兒收看電視節目內容中,是否出現不當情節或畫 面,如:暴力行為、血腥恐怖、驚悚刺激、科幻打鬥。 (二) 親子共視 指幼兒主要照顧者對幼兒電視收視行為的看法與作法。

二、幼兒健康(Young Children Health)

(25)

康是「健康不僅是疾病或羸弱的消除而已,而是身體,心理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 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本研究中的幼兒健康包括: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及社會健康三個向度,亦即幼兒健康情形量表之得分,若幼兒於健康情 形量表得分越高,則表示幼兒健康狀況越良好,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 身體健康:意指幼兒飲食、運動和睡眠三方面的健康情形。 (二) 心理健康:指幼兒情緒表現。 (三) 社會健康:內涵為社交技能,包含利社會行為與反社會行為兩部分。

三、幼兒(Young Children)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中明訂,托兒所收托之幼兒為2 歲以上至入小 學之前的兒童(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幼稚教育法中之兒童是指在幼稚園接 受教育的幼兒,係指4 歲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兒童(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本 研究所指之幼兒係為4 足歲至入小學前的幼兒。

四、中部地區(The Central Region)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根據「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將台灣分為四個區 域,其中部地區範圍涵蓋,苗栗縣、臺中市、臺中縣、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編印,2008)。故本研究之中部地區 亦為上述之縣市。

五、社經地位(Socio Economic Status, SES)

社經地位的區分方式眾多,本研究以客觀評量法作為社經地位區分之根據,

採林生傳修改之美國 Hollingshead 設計的「兩因素社會地位指數」(two factor

(26)

級為55~52 分,第二等級為 51~41 分,第三等級是 40~30 分,第四等級為 29~19 分,第五等級為18~11 分(林生傳,2005)。職業等級部分,依序為: (一) 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二) 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三) 半專業、一般公務人員 (四) 技術性工人 (五) 半技術、非技術工人 教育程度方面,則依學制分為五等級,依序為: (一) 具碩士、博士學位者 (二) 大學校院畢業、技術學院畢業,獲得學士學位者 (三) 大學肄業、專科畢業者 (四) 高中、職畢業者 (五) 國中畢業者及其他 本研究依據林生傳(2005)之計算方式,將職業與教育程度分為五等級,再 將其得分加權計算,最後將得分區分為五個等級。

(2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陳述本研究於執行上的範圍與限制,分別依研究設計、研究地域及 研究對象三方面說明之,茲說明如下:

一、研究設計

因本研究採橫斷的取樣方法及量化的研究方式進行,故無法深入瞭解幼兒在 收看電視時,對電視中訊息的解讀,以及電視內容對幼兒心理或行為上產生何種 變化。除此之外,也無法進行長時間的觀察研究,瞭解收看電視對幼兒健康的長 時間影響,故為本研究之限制之一。

二、研究地域

本研究礙於時間、人力的因素,故無法以全台灣的幼兒作為研究樣本,僅以 中部地區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之結果僅能代表中部地區幼兒收看電 視節目與健康情形的關連性,不適合推論至其他地區之幼兒,此為本研究之限制 之二。

三、研究對象

因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 4~6 歲的幼兒,此階段的幼兒尚未具備識字及寫字的 能力,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僅可請幼兒主要照顧者填寫,雖然主要照顧者為 幼兒最親近的人,但畢竟非幼兒自身填寫,所以在填答上可能會產生與實際情況 的誤差,故為本研究限制之三。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的關係,因此,本章內容涵蓋 兩個變項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電視收視行為」; 第二節為「幼兒健康」;第三節是「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 以下分別闡述之。

第一節 電視收視行為

收視行為是指幼兒觀看電視的情形,包含了收視的動機、時數、偏好以及共 視者,本節內容欲先瞭解台灣幼童電視收視行為的現況,接著探討與幼兒電視收 視行為相關的理論,因此本節第一部份為「台灣地區幼童電視收視行為之現況」, 第二部分是「電視收視行為之相關理論」,第三部分為「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與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的關係」,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 台灣地區幼童電視收視行為之現況

台灣地區幼童電視收視行為之現況內容包括:「家庭擁有電視機的情形」、「幼 童之收視動機」、「幼童收看電視的時數與時段」、「幼童收看電視節目的類型」以 及「共視者與親子共視」五個部分,以下依序詳述之。 (一)家庭擁有電視機的情形 臺灣的孩子從離開母親的肚子開始,即暴露在充滿螢幕媒體的環境中,對於 沒有識字能力的孩子而言,電視的聲音和影像讓孩子能夠不需透過文字來瞭解其 意涵,因而,電視對孩子來說擁有無與倫比的吸引力。李嘉峰(2006)研究中顯 示,家中有電視機的家庭比例高達99.4%,而家中有兩台電視者佔了 58.2%,另 外高達69.5%的家庭有兩台以上的電視機;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家中電視機數目以

(29)

兩台最多(蕭秋貴,2008),並且主要擺放位置是在客廳佔了 97%,學童自己房 間內有擺放電視者佔了13%左右。由此可見,電視在家庭中已成為了必需品。 (二)幼童之收視動機 王澤藍(1997)針對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的收視行為與動機進行調查, 研究中受訪兒童收看電視的動機依序為:1.電視節目內容有趣;2.沒其他的事情 做只好看電視;3.想增加新知識;4.看電視已成為習慣;5.可以讓自己不感到孤 單;6.因為跟著父母一起看;7.想從電視節目中找到可以和別人談話的內容等。 陳靜音(2003)針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收看卡通節目的動機指出,兒童收看 卡通節目的動機分別是:1.忘掉現實放鬆自己;2.減少寂寞打發時間;3.滿足幻 想;4.同儕互動的話題;5.看卡通是休閒生活的重心。 詹國新(2002)以國小三年級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中表示,兒童收看 卡通節目動機,排行第一名的是「可以看到喜歡的卡通人物」,第二名是「因為 節目好看」,第三名是「娛樂自己放鬆心情」,第四為「無聊打發時間」,排行第 五是「因為沒有其他節目可看」,第六名是「可以獲得新的知識及學習新事物」, 最後一名是「可以和同學討論節目劇情」。 目前國內鮮少以幼兒為研究對象,瞭解其電視收視動機,可能的原因是內 在動機需收視者說出對電視媒體的經驗及內涵的意義,而這樣自我詮釋的行為對 學齡前幼兒而言,是比較困難的,然而,仍有研究者試圖瞭解幼兒收看卡通時的 需求與滿足,黃藍瑩(2005)以學齡前幼兒(4~6 歲)為研究對象,瞭解幼兒觀 看卡通的樂趣,研究中指出,幼兒觀看卡通之樂趣有7 項:1.「卡通人物」所帶 來的樂趣,尤其是「喜歡卡通中的某些角色」;2.卡通所創造出的另一個世界所 帶來的樂趣;3.獨自與專注的樂趣;4.和別人互動所帶來的樂趣;5.衍生自卡通 的創作所帶來的樂趣;6.卡通內容與生活經驗結合所帶來的樂趣;7.卡通相關物 品所帶來的樂趣。 由上述資料可知,兒童收看電視的動機主要為節目內容好看或有趣、打發

(30)

(三)幼童收看電視的時數與時段 許毓容(2001)在「2000 年臺灣地區 3~18 歲閱聽眾廣電媒體使用行為大調 查」中發現,收看電視兒童的比例高達95.7%,且天天收看電視的比例也達 2/3, 電視幾乎天天參與了幼童及青少年的生活,表示電視觀看的行為無論是在幼童或 青少年都是普遍的現象;另外,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2002 年針對全台灣 3~12 歲學童進行電視收看時數的調查研究,共計三千多名學童,調查結果顯示 台灣學童於非假日收看電視的時間是2.1 小時,假日則增加為 3.5 小時(引自吳 翠珍,2008),由上可知,國內幼童一天的時間中,扣除睡眠和上學的時間,還 花費兩個多小時收看電視,這樣的比例是相當驚人的。 李嘉梅於2003 年在幼稚園幼兒電視觀看行為的研究中指出,參與研究的幼 兒(765 位)有一半在平日週一至週五收看電視的時間為 1~2 小時,而收看電視 2~3 小時次之,每日收看 4 小時以上的幼兒則有 6.8%,到了週末假日幼兒收看 電視的時間普遍增加,收看時段則以下課後吃飯前較多。 林宛霖(2002)針對台北市學齡前幼兒使用電視的情形進行調查,研究中發 現參與研究者的家中普遍都有電視機,且裝設有線電視的家庭比例高達92.4%, 再者,有70%的幼兒每天會主動要求收看電視 30 分鐘至 2 小時。蔡姿瑩(2006) 調查台北地區學童使用媒體的狀況,調查中顯示學童平日看電視的時間大約在 1~2 小時之間,但到了假日卻有 4 小時以上的收視時間。 簡佩瑋(2003)以 2~5 歲幼兒為研究對象,調查幼兒的收視行為與節目類型, 收視行為的研究中表示,接近八成(77.0%)比例的幼兒每天都收看電視,而收 看時數為1~4 小時的比例最高,佔了六成五(64.9%),非假日期間也以觀看 1~4 小時居多,佔了五成八(58.6%),在收看電視的時段方面,有一半的比例(52.0%) 在晚上六點至八點收看電視。 綜合上述,台灣的幼童幾乎天天收看電視節目,收視時段多為下課後至 8 點之間,收看時數在非假日平均為2~4 小時之間,而假日則有增加的情形。 (四)幼童收看電視節目的類型

(31)

在電視節目收看類型方面,簡佩瑋(2003)研究顯示 2~5 歲幼兒最喜歡收 看的節目類型是卡通影片(77.2%),以卡通影片內容的類型而言,最喜歡的是生 活寫實的影片內容,科幻打鬥次之,最少比例為愛情倫理的卡通內容型態。 黃鏗嘉(2009)調查台北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收視電視節目種類中, 將電視節目分為八個類型,研究結果表示,學童喜愛的程度依序分別為卡通節目 (36.2%)、綜藝節目(19.1%)和戲劇節目(16.0%),最後一名為購物節目;而 收視動機主要是為了收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其次為打發時間。蕭秋貴(2008)在 國小高年級的收視行為中發現,學童每日平均收看節目類型以綜藝偶像節目最 高,接著是兒童節目(含卡通節目)、戲劇節目、競技打鬥節目。 余思潔(2008)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視收視行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國小 高年級學童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為卡通節目,最不喜歡的為新聞報導節目。另一項 研究亦顯示兒童最喜歡收看的節目類型為「卡通影片」,且越常收看迪士尼頻道 的兒童,也越常收看東森幼幼台與卡通頻道,再者家長共視的情形也較容易發生 (黃漢淮,2003)。 由上可知,無論是學齡前的幼兒或是國小學童,卡通節目對他們而言都是極 具喜愛的,即便蕭秋貴的研究結果卡通節目不是位居第一,但仍緊追在後,因此, 在眾多節目類型中,卡通影片仍然最能夠讓孩子的眼光停留。 (五)共視者與親子共視 在親子共視的情形部份,有近六成的家長表示會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之間陪伴 幼兒收看電視,而在週末會陪伴幼兒看電視的家長大約有67%的比例,且約有六 成比例的家長會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與時數,也有62%的家長表示會規範孩子 收看電視節目的類型(簡佩瑋,2003)。在其他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一半以上 的家長會禁止子女看電視,但研究中家長的限制與幼兒看電視的時數卻無顯著相 關,由此可知家長並未有效的控制幼兒觀看電視的時間(李嘉梅,2003)。另外 亦有研究表示家庭中子女(國小學童)在沒有成人陪同下看電視的比例為 67.6

(32)

會影響親子共視的行為,家庭子女數較少時,母親會有較多的時間參與子女的收 視(李嘉峰,2006)。在討論卡通節目內容的對象方面,通常是兄弟姐妹,接著 是不跟其他人討論、同學朋友,最後是父母(詹國新,2002)。 綜合以上論述,年紀越小的幼童親子共視的行為比例較高,幼童年紀漸長, 獨自收看電視的比例則增加。

二、 電視收視行為之相關理論

收視行為之相關理論共分為四個部分,內容包含:「使用與滿足理論」、「涵 化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以及「訊息處理理論」,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 使用與滿足理論(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

「使用與滿足」(use and gratification)主要是在關心閱聽人的選擇、接收與

反應,亦即閱聽人如何「使用」媒介的內容並獲得「滿足」,重點在於「人們如 何處理媒介」(what do people do with the media)(羅世宏譯,1992)。閱聽者對大 眾媒體有不同的使用動機和型態,在過程中也獲得不同的滿足感。1974 年美國 社會學者 Katz 和 Blumler 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企圖去確認閱聽人使用媒體的 動機,了解人們如何使用媒體來滿足社會及心理的需求,凡是受到心理、社會和 社會文化之影響而產生「動機」,致使閱聽人使用大眾媒體來完成特定的目的或 需求尋得「滿足」(朱全斌,1998)。個體因各種不同的原因而接觸媒體,而引發 個體採取行動使行為依循某個方向不間斷進行的心理歷程,即為動機(motive); 動機是因為個體需求尚未被滿足的情況下,需求就會產生,而當需求未被滿足 前,個體就會感到緊張或不安,此時,動機會促使個體產生行動力去執行能讓個 體滿足的作為使個體獲得滿足,如圖2-2-1(黃天中、洪英正,1992)。美國大眾 傳播學者Merrill 和 Lowenstein 曾在一本著作中指出,閱聽人接觸媒體的三個最 主要的動機,分別為 1.消除寂寞感;2.滿足好奇心;3.希望獲取自己本身偏見的 佐證(錢玉芬譯,2007)。

(33)

Katz 等人提出五個媒介「使用與滿足」的基本假設,分別為:1.閱聽人是 有目的的使用媒介,且是基於心理或社會的需求,期待藉由媒介的使用來獲得滿 足;2.閱聽人使用媒介是居於主動的角色,且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必須和自身的 需求產生關聯;3.大眾傳播媒體只能滿足人類的一部分需求,因而媒介必須與其 他消息來源競爭;4.使用與滿足理論假定閱聽人是理性者,能了解自己的動機並 表達出來;5.由閱聽人自己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文化和意義下判斷(翁秀琪, 1996)。在Katz 等人對使用與滿足的詮釋中只提及閱聽人有來自社會或心理的各 種不同需求來源,未將社會和個人特質的概念放入此理論中,而Rosengren 以系 統理論的觀念特別將這兩個概念作為影響閱聽人基本需求的重要次系統,不僅只 有個人的心理狀態,還包含了個人的社會地位和成長歷史等因素,見圖2-2-2(林 東泰,2008)。 未被滿足 的需求 緊張不安 驅力 需求滿足 緊張不安 消除 圖2-2-1 動機的心理歷程 資料來源: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市:桂冠。頁 114。

(34)

(二)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 涵化理論所關心的是長時間的媒體效果,1970 年代傳播學者 Gerbner 等人 發展出涵化理論,研究電視節目內容對人們的認知、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鄭翰 林,2003),主張電視已成為人們社會化過程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電視節目在 製作或播放的過程中,會使節目內容呈現出某部份一致性的訊息,而閱聽者在反 覆接收到一樣的訊息時,會在不知不覺中將電視中的情節或事件成為閱聽者在現 實生活中的依據,亦即「電視內容可以建構閱聽人的世界觀」(鄭翰林,2003)。 即人們長期暴露在相同的電視訊息前,會被電視內容灌輸一套共同的世界觀、角 色認同和價值體系(鄭翰林,2003),Gerbner 主要是想瞭解「媒體訊息和系統」 對閱聽人的意識有什麼影響?電視和社會化過程的關係為何? Gerbner 在研究中另外提出兩個涵化效果取向的研究,即「主流效果」 (mainstreaming effects)和「回響效果」(resonance effect),主流效果指的是閱 聽人原本多元的價值觀會因為電視的收看而改變自己的想法,轉而跟隨主流意 見,讓意見或想法導向一致(王泰俐,2003),因此觀看越多電視,越會被電視 社會(包含媒體結構) 基 本 需 求 媒體使用行為 覺知的 解決方法 動 機 知覺的問題 其他行為 滿足 或 不滿足 個人特質 (如:心理狀態、社會地位、成長歷史) 圖2-2-2 媒體使用與滿足架構圖 資料來源:Rosengren,1974;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頁 333。

(35)

中所呈現的意識、觀念和態度所影響。回響效果又稱為共鳴效果,指當電視節目 中的情節與個人的真實生活相似時,則電視節目內容就具有增強涵化的效果,甚 至非生活經驗,只要是與個人所感知或理解的想法相同時,即會引起共鳴(王泰 俐,2003)。 綜上所述,當五花八門的電視節目內容呈現在幼兒的面前時,幼兒會在不知 不覺的情況下,接收了電視內容所傳遞出來的訊息,久而久之就潛移默化在幼兒 的行為與生活之中,因此,電視內容對幼兒具有直接性的影響,使幼兒在真實的 生活中容易以電視節目內容為依據,遵循電視節目內容中的價值判斷。

(三)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幼兒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觀察與模仿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美國史丹佛大 學教授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提出:「觀察者會觀察他所看見的行為是否得到報 償或懲罰來決定自身的行為表現」(張宏源、蔡念中,2005)。在 Bandura 和其他 同事的實驗研究中發現,兒童從電視中學習來的暴力行為會在適合的情境下,表 現在兒童的遊戲之中(張慧元,2001)。Bandura 等人將育幼院兒童分別以四種 不同的情境進行實驗操弄:1.情境一為現場攻擊他人;2.情境二是以影片的方式 呈現攻擊他人行為;3.情境三是以卡通人物示範攻擊行為;4.第四組為控制組; 而後進行兒童攻擊行為反應測試,實驗結果顯示,前三組兒童的攻擊行為比第四 組兒童多,Bandura 更進一步的研究証實,當暴力行為獲得獎賞,則兒童學習或 模仿的傾向就會更高(林東泰,2008)。 根據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觀察學習不需現場觀看他人的行為表現就可以 學習到他人相同的行為,在某些情境下,學習者只需看見他人行為的後果,也可 間接的學習到某種行為,而模仿學習可分為下列四種方式: 1. 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所謂直接模仿指的是直接的模仿學習,是最 容易的模仿學習方式。 2. 綜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綜合模仿是指學習者綜合多次的模仿

(36)

3. 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象徵模仿即為模仿學習楷模的個性或行 為背後的內隱意義。

4. 抽象模仿(abstrace modeling):抽象原則即非具體行為即為抽象模仿。 觀察學習的歷程中可分為四個階段:1.注意階段(attentional phase);2.保持 階段(retention phase);3.再生階段(reproduction phase);4.動機階段(motivational phase),見圖 2-2-3(黃春興,2006)。

由此看來,電視節目對幼兒各方面的學習及成長都有重大的影響。幼兒不僅 會去仿效電視上不好的行為,也可能在其中學習到利社會的行為,經由電視不斷 的播放,使幼兒在接收訊息和模仿的過程中,將電視傳達出來的觀念內化到自身 的行為表現。

(四) 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Solso(1994)表示人們如何從日常活中獲得各種訊息?又如何轉換為知識? 而知識又是怎麼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來指導我們的行為?這些有關認知與訊息 處理的問題,是認知心理學家所關心的(吳翠珍,2008)。人們如何理解他的所 見所聞,涉及到下列兩個影響因素: 1. 結構因素(structural factors ):結構因素指的是感官刺激的因素,此種 楷 模 行 為 表 現 1 注 意 階 段 2 保 持 階 段 3 再 生 階 段 4 動 機 階 段 經 模 仿 學 得 行 為 圖2-2-3 Bandura(1977)觀察學習四階段 資料來源:黃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頁 197。

(37)

刺激在人的神經系統中引起單純的神經反應,亦即知識在我們記憶中是 如何儲存,以及儲存的內容為何。 2. 功能因素(functional factors):功能因素則是依循個人的需求、情緒、過 去的經驗和記憶來下判斷,也就是知識如何被使用或處理的歷程(錢玉 芬2007;鄭翰林,2003)。 當電視影像運用了鏡頭的語言產生與建構各種與人們生活有意義的事情 時,極可能限制了閱聽人的解讀空間,使閱聽人在不知覺的情況下跟隨電視的劇 本走,尤其是認知發展尚未成熟的兒童,可能會毫無警覺的接受電視文本的詮 釋。然而幼兒在看電視時並非無選擇性的接收資訊,而是主動的依循自我的認知 能力和生活經驗加以解釋電視內容,當幼兒面對電視所傳遞出來的訊息時會主動 的選擇、注意、編碼、儲存、提取,進而理解、詮釋以及評價(吳翠珍,2008), 這樣的流程訊息處理即為「訊息處理理論」。 吳知賢在1993 年的研究中提出,兒童對於電視節目內容的三個認知建構過 程如下: 1. 訊息處理階段(information process):訊息處理階段的過程即感官察覺、 注意、辨識、編碼、記憶以及提取等內在心理活動,訊息處理是基於環 境的刺激,憑藉感官刺激引起個體的短暫記憶,然後引起注意並選擇性 的收錄與編碼進入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STM),在經過心理歷程 的運作後儲存至長期記憶,接著視情況在生活中提取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LTM),見圖 2.2-4(張春興,2006)。 2. 詮釋階段(comprehension):詮釋階段也就是個體將所接受的訊息作合理 的詮釋,此階段已不僅是個體內在的心理歷程,還包含了解讀和賦予意 義的層次,對於訊息的解釋包含歸因、推論和統整三個部份。 3. 評價階段(evaluation):最後階段是評價,即兒童對於節目內容做出好壞 的判斷,包含因電視訊息所產生的情緒及心理反應,見圖2-2-5(吳翠珍,

(38)

由上可知,幼兒在收看電視對於訊息的接收是主動並且是具有選擇性的收 錄,經由電視影音的刺激引起幼兒注意、編碼、儲存以至於解碼提取、賦予意義 並做出評價,整體過程是相當複雜的。 環 境 中 的 刺 激 感官收錄 (SR) 短期記憶 (STM) (時間) 運作記憶 (WM) (功能) 長期記憶 (LTM) 情節記憶 語意記憶 輸入 注意 複習 遺忘 遺忘 反應(輸出) 反應(輸出) 圖2-2-4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 資料來源:黃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頁 225。

(39)

由上述四個理論為基礎,瞭解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的關係,從「使用與 滿足理論」中,瞭解幼兒在收看電視節目時的動機,以及在收視後是否獲得生活 中或心理的滿足;而「涵化理論」主要關心的是幼兒在電視節目不斷播送的過程 中,電視媒體對幼兒健康的影響,尤其若幼兒長時間接收相同的電視訊息,則容 易在不知不覺中,將電視節目中的情節、行為或價值觀等表現於真實生活中;「社 會學習理論」認為幼兒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觀察與模仿是社會化歷程重要的因 素,本研究關心的是幼兒是否會觀察與模仿電視節目內容中的行為或價值觀念; 最後的「訊息處理理論」主要瞭解幼兒接受到訊息後,是如何轉換為知識,又是 如何表現於行為中?當幼兒面對電視中所傳遞的訊息時,會經歷繁複且複雜的心 理活動,最後乃對其電視訊息做出評價,表現於行為上,因此,無論幼兒是有意 或無意的將電視訊息表現於生活中,其過程都是複雜且具意義的。 電視內容 感官收錄 (視覺/聽覺) 短期(運作)記憶 (畫面、旁白的暫存) 長期記憶 形成外在 世界的媒 體真實 回應 (再認、回憶) 執行控制程序 (計畫與執行訊 息處理的每個步 驟) 收聽/收看 注意 儲存 提取 圖2-2-5 電視訊息處理歷程 資料來源:吳翠珍(2008)。破解電子童年的密碼-媒體與兒童成長。 台北:信誼基金會出版社。頁43。

(40)

三、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與電視收視行為的關係

幼兒及家庭背景變項與電視收視行為的相關研究,包含幼兒的性別、年齡、

BMI、居住縣市、視力情形、一週收看電視之天數、平日與假日收看電視的時數、 家中電視機數目、電視機擺放位置、家庭社經地位以及家中有無裝設有線電視, 茲將說明詳述於後。 (一)性別 伍至亮(2001)研究中顯示,國小學生在週一至週六,男女生看電視的時間 無顯著差異,但星期日電視收視的時間男生比女生多;且男生喜愛的電視節目類 型依序為:1.電影;2.卡通;3.靈異;4.知識性以及 5.益智/競賽類型。在女生喜 愛的節目類型方面,依序是:1.電影;2.戲劇;3.流行音樂;4.卡通;5.綜藝娛樂。 潘恆惕(2007)指出學童會因為「性別」、「年級」、「縣市」、「父母親的教育程度」、 「平日與假日的收視時間」對於節目的選擇達到顯著差異。 林妤芳(2005)研究中表示,男、女兒童在電視收看時數的比較上,週一至 週五兩者收看電視的時數差異不大,但在週末收視的時數則有明顯差別,女童收 視時數比男童多,而在收看卡通節目的時數上,男童和女童沒有明顯差異。 蔡蓉蓉(2008)以性別分析學齡前幼童(4 歲至入小學前)常看的卡通電視 台,無論男童或女童最常看的卡通電台皆為「東森幼幼台」(82.0%及 72.2%), 其次是「迪士尼頻道」(87.75%及 58.3%),「MOMO 親子台」位居第三(52.3% 及50.0%);在最喜愛電視節目方面,卡通仍是男、女童最喜愛的電視節目(93.7% 及 88.0%),但在兒童節目及動畫電影則因幼童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另外,在 男童及女童一週收看電視時數方面,男童收看電視量平均一週比女童多 0.3 小 時,但在假日及週末收看電視時數則無顯著不同。 由上述內容可知,幼童性別的不同會影響其不同的電視收視行為,包含收視 的時數、喜愛電視節目的類型皆有差異,此亦是研究者感興趣之處,本研究欲探 討不同性別之幼兒在電視收視行為上是否有差異。

(41)

(二)年齡

美國Kaiser Family Foundatio 進行一項全國性的調查,欲瞭解嬰兒、學步兒、

學齡前幼兒以及他們的父母在電子媒體環境中的行為表現,幼兒年齡介於6 個月

至6 歲之間,以隨機撥號的方式抽取 1,051 位幼兒及他們的家長,研究中將幼兒

年齡分為0~1 歲、2~3 歲、4~6 歲,結果顯示,幼兒年齡越大看電視的比例就越

高,且看電視的時間也越長(Rdeout, Hamel, &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2006)。 Zimmerman、Christakis 與 Meltzoff(2007)以電話調查的方式瞭解 2~24 個 月幼兒看電視的情形,研究對象共計1,009 位,研究中表明,有 40%3 個月大的 幼兒經常收看電視或影片,而 2 歲大的幼兒經常收看電視或影片的比例已達 90 %,且收看電視的時間也從不到1 小時,增加超過 1 個半小時。 由上述研究可知,幼兒年齡越大,收看電視的比例隨之增加,且收看電視 的時間就越長,因此,本研究亦想瞭解,幼兒電視收視行為是否與年齡有關聯?

(三)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體重的增加對幼兒而言,有著和成人不同的意義,因體重的增加是孩子成長 的一部份,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體重過重的問題,然而電視收視行為即是造成幼 兒肥胖的因素之一。

看電視和兒童肥胖已有研究證實兩者的關係(Chang & Jr, 2009;Christakis, 2008;Dubois, Farmer, Girard, & Peterson, 2008;Hancox & Poulton, 2006),減少 收看電視的時間,有助於降低孩子肥胖的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研究主持人 Emanuel(2008)明確的表示讓孩子大量的暴露

在媒體前與孩童長期健康受到影響有強烈關聯,他分析了過去28 年較優質的 173

份媒體與健康關係研究,其中有80%的研究顯示,經常使用媒體容易導致兒童與

青少年的健康受到負面影響;且涵蓋7 項健康問題之間的關聯,包括吸菸、提早

性行為、孩童肥胖、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學業不佳、吸毒與酗酒,當中有 73 份研究媒體與肥胖症關聯的報告,86%的研究報告指出,看電視的時間增加,

(42)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者Gortmaker 等人(1996)認為,看電視是造成肥 胖的關鍵原因之一,他們的研究發現,10~15 歲體重過重的青少年其每天看電視 時間超過5 小時,並且是每天看電視 2 小時以下青少年的 4.6 倍。 新西蘭 Otago 大學科學家表明,幼兒期肥胖的一個關鍵預測值為「看電視 的時間」,他們的研究目的是想了解 5~15 歲的幼兒及青少年觀看電視的時間與 BMI 之間的關連,受試樣本為 5 歲、7 歲、9 歲、11 歲、15 歲的兒童與青少年, 有 52%的男生,總樣本為 1,037 人,研究中明確的表示,兒童看電視的時間和 BMI 增加有所關聯,尤其是女童的部分,在統計上有強烈的顯著相關,這可能 和男女兒童在生活習慣和生理結構不同所致;科學家也表示若兒童長時間的看電 視,到26 歲時有 40%的人會發生體重過重或肥胖,在成人的部份也可能導致肥

胖、吸煙和膽固醇增高(Hancox & Poulton, 2006)。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Robertson 博士證實,限制看電視的 時數,可以防止體重增加的理論,Robertson 博士以 2 組國小學童作為研究對象, 然後要求這些孩子從事看電視以外的活動,並讓學童知道看電視的壞處,教孩子 如何克制看電視的慾望,而後每個孩子一週看電視的時數都減少了5 小時,此研 究為期6 個月,事後比較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童的體重,控制組學生的體重有明顯 過胖現象(何佳芬譯,2007)。該如何判定幼兒體重是否過重或肥胖?本研究以 幼兒 BMI 為標準,依據衛生署所公布之「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無日期),詳見表2-1-1。 由上述的研究結果可知,收看電視的時數對肥胖造成的影響,甚至收視時間 能夠預測肥胖的產生,此亦為本研究探討的重點之一,瞭解不同的收視情形與幼 兒的BMI 是否相關。

(43)

表2-1-1 幼兒 BMI 標準表 年齡 男生 女生 正常範圍 (BMI 介於) 過重 (BMI≧) 肥胖 (BMI≧) 正常範圍 (BMI 介於) 過重 (BMI≧) 肥胖 (BMI≧) 4 14.4-17.7 17.7 19.3 14.2-17.1 17.1 18.6 5 14.0-17.7 17.7 19.4 13.9-17.1 17.1 18.9 6 13.9-17.9 17.9 19.7 13.6-17.2 17.2 19.1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2009 年11 月 28 日,取自 http://food.doh.gov.tw/foodnew/health/Child.aspx 說明:1. BMI=體重(公斤)/身高2 (公尺)2 2.以一位 5 歲女生幼兒為例,身高 110 公分,體重 18 公斤,計算方式如 下: 18/(1.1)2 =14.88(正常範圍值) (四)居住縣市 伍至亮(2001)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指出,不同區域 學校學生在電視收看時間上有顯著差異,其中以鄉鎮地區學生的收視時間最長, 原住民學生和都市學生收看電視的時數較少,可能的原因是台灣各地區的生活形 態不同所導致的差異,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包含中部六縣市地區,雖不討論城鄉之 間的問題,但研究者仍好奇不同地區幼兒之收視情形,因此納入本研究的討論之 中。 (五)視力情形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每五年委託台大醫院進行「台灣地區 6~18 歲屈光狀況之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1986 年至 2006 年台灣地區國小一年級 兒童近視盛行率由3%的近視率逐年攀升至 19.6%,研究中提及近視的可能成因

(44)

包含:遺傳基因、環境因素、行為因素、早產、發育不全、疾病以及眼病等,而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多為軸性近視,即因某種刺激而過度生長,包含:1.個人因素; 2.遺傳因素;3.環境因素;4.行為因素,其中行為因素涵蓋:1.營養品的補充;2. 每天看近物的時間及看近物後休息的時間;3.每週 E 化 7 小時或以上的時間;4. 每週收看電視的時間;5.每週玩電動遊樂器的時間,由以上可知,近視的成因眾 多,本研究在此所關心的是電視收視行為與幼兒近視之間的關係。 (六)一週收看電視的天數 黃藍瑩(2005)以 241 位幼稚園大班幼兒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44.7 %的幼兒一週收看卡通的天數為 6~7 天,23.7%的幼兒一週收視卡通的天數為 1~2 天,另 16.2%的幼兒一週花費 3~5 天在收看卡通,亦即有六成以上的幼兒一 週中有3 天以上的時間會觀看卡通。 富邦文教基金會委託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策劃執行的「2009 全國兒童媒體 使用行為研究調查」,針對台灣地區國小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童進行調查,研究結 果指出,台灣兒童每天平均花費大約70 分鐘看電視,而一週看電視的時間約 16 小時,且是兒童在閒暇之餘使用最長時間的媒體(吳翠珍,2009)。 由上可知,不論是幼兒或兒童在一週中,幾乎是天天收看電視,且一天收 看電視的時數約為1~2 小時,此亦為本研究所感興趣的,幼兒收看電視的時數與 天數是否與幼兒之健康有關聯。 (七)平日與假日收看電視的時數 美國一項減少兒童看電視的實驗研究中,以202 個 6~9 歲兒童的家庭作為研 究對象,研究中表示,兒童平日收看電視的時數為6.1 小時(Escobar-Chaves et al., 2010),造成如此高的收視時數,可能的原因是美國兒童在學校的時間比台灣兒 童短,使兒童在家時間增長,因此,收看電視時間增加,此外,亦有研究以電話 訪問的方式調查密歇根州、華盛頓、佛羅里達州和馬薩諸塞州的嬰兒、學步兒及 學齡前幼兒收看電視的頻率及數量,研究中發現由家中照顧的學步兒及學齡前幼 兒,其收看電視時數比托育照顧多,且平均每日多出 1.84 小時(Christakis &

數據

表 2-1-1  幼兒 BMI 標準表  年齡  男生  女生  正常範圍  (BMI 介於)  過重  (BMI≧) 肥胖  (BMI≧) 正常範圍  (BMI 介於) 過重  (BMI≧)  肥胖  (BMI≧) 4 14.4-17.7 17.7  19.3 14.2-17.1 17.1  18.6  5 14.0-17.7 17.7  19.4 13.9-17.1 17.1  18.9  6 13.9-17.9 17.9  19.7 13.6-17.2 17.2  19.1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食
圖 3-3-1 研究架構圖 幼兒背景變項1.  性別 2.  年齡 3.  BMI 值 4.  居住縣市 5.  視力情形  6.  一週內收看電視的天數  7.  平日一天中收看電視的時數 8
表 3-3-2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表  分量表  幼兒收視行為  親子共視  健康情形  刪題前信度  .54 .83 .79  刪題後信度  .70 .85 .84            幼兒電視收視行為          根據上述判別標準加以研判幼兒電視收視部分(20 題)的項目分析結果, 遺漏值檢驗部分,第 2、14、17 題遺漏值為 2.5%,第 1 題為 1.7%,第 5、11 題 遺漏值是.8%,其餘題項遺漏值皆為.0%;而所有題項在 7 項指標中的任何一項 未符合的共有 18 題,其中第 7
表 3-3-3「幼兒電視收視行為」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總表  題 號  題目內容  平均數  標準差 偏態 CR 值  相關 因素 負荷  項目刪除時的Cronbach's  Alpha 值 備註 1  幼兒是因為「無 聊、打發時間」 而看電視  2.49 .81 -.31 -5.01 *** .27 .32  .51  2  幼兒是因為「受 同學的影響」而 看電視  3.41 .71  -1.09 -4.10 *** .41 .42  .48  3  幼兒會主動要 求看電視  2.23 .84 -.01 -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從角度 (viewing point) 辨識 AR和VR 的分別 Exterior view..

- A viewing activity on th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challenge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n the challenges students face, how to deal with.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The tested way to raise responsible children.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arenting

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各種事物總是在不斷改變,我們的人口狀況也是 一樣。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2003 年進行的住戶統計調查結果顯示,香港

If using electronic screen products is needed, parents should accompany children and provide timely guidance.. Parent

EdD, MEd, BEd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ember, Centre for Child and Family Science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Effect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affairs may be linked to par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which is central to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