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Copied!
1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研 究 生: 高 縈 潔 指 導 教 授: 朱 文 增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3) 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完 成 年 月:2013 年 6 月 研 究 生:高縈潔 指 導 教 授:朱文增. 中文摘要 目的:排球運動從日據時代傳入至今,已有一定的運動人口,但近年來人口數停滯 不前,希望中華民國排球協會與政府能積極推動此項運動,以娛樂性和社交性兼具 的排球運動貫徹終身運動的理念。本研究決定使用流暢經驗測量排球運動參與者心 理的層面,進而到排球團隊的凝聚力,探討社會人士在工作、家庭之外,對於排球 運動的熱情。本研究目的是為了瞭解排球運動者參與排球運動,在人口統計變項、流 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之狀況,流暢經驗、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 力之相關性。研究對象:本研究以非學生排球運動參與者為抽樣對象。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量化的研究方法,透過問卷調查進行研究,研究問卷共分為四個部份,即 人口統計變項、排球運動參與情形、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正式問卷於2013年5 月25日至5月26日於比賽時發放,回收有效問卷386份。研究方法:問卷資料採項目 分析、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 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根據本研究結果,做出以下結論:排球運動參與 者的技能在某些狀況下低於挑戰,但整體來說有感受到流暢經驗,且男性均高於女 性。排球運動參與者在團隊凝聚力的程度偏高,而且會隨著隊伍出去的比賽次數而 增加。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呈現中度正相關性,且互相影響,只要流暢經驗高, 團隊凝聚力也會跟著提高。排球運動參與者在過去排球運動團體的參與,一定都有 參加過且持續一段時間,如果相關單位能夠提早讓學生接觸到排球運動且培養他們 的興趣,就可以貫徹終身運動的理念。民間團體可以增加排球運動的賽事,讓排球 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提高,持續排球運動的風氣。. 關鍵詞:排球運動、流暢經驗、團隊凝聚力. iii.

(4) The Study of Team Cohesion and Flow Experience on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Date:June, 2013 Student:Kao, Ying-Chieh Adviser:Chu, Wen-Tseng. Abstract Objective: Before Second World War, volleyball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from Japan. So far, there is certain volleyball sport popul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volleyball sport population has ceased, we hope Chinese Taipei Volleyball Associ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will actively promote this sport. Volleyball sport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contact. And it coul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lifetime sports. This study use flow theoretical to measur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to the team cohesion. It explores their passion for volleyball except work and family. The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team cohesion when th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play volleyball. Methods: In this study, the functioning member of society is the sample object,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is divided into two dimensions, flow experience and team cohesi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by item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VOVA, t-test,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analysis. Results: Th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skills were lower than the challenge in some cases. But they still could felt flow. Moreover, the males were higher than the females. The volleyball players were at the high level of the team cohesion. And it would increase with the number of times of playing games. The team cohesion and flow experience are positive relationship,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team cohesion is higher, the higher the feelings of flow experience. Th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must participated volleyball team and continued for a period of time. If the relevant units explore the students to volleyball and cultivate their interest, they could implement the. iv.

(5) concept of lifetime sport. Non-governmental associ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volleyball games, so that th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improve their flow experience and team cohesion, and sustain volleyball.. Key Words:Volleyball, Flow, Team cohesion. v.

(6) 謝. 誌. 終於寫到這最後一個部份了!想到大學剛畢業的時候,還在找尋工作,媽媽跟我說: 「繼續念吧!」當時我只知道,我沒有很喜歡寫程式,所以就也不想繼續念資管所,剛 好那時候的大學同學兼好友關勝方有考上運休所,我就跟媽媽說那我想念我喜歡的喔! 媽媽也沒有阻止的意思,所以我就利用了這一年念書和運動考到了師大運休所。非常謝 謝支持我的家人們。 滿心歡喜來到這個所,很喜歡我們班,也很喜歡所上的氣氛,也因為剛好跟餐旅所 合併,所長常說,我們這個所就是吃喝玩樂,當然也不忘我們的專業,謝謝所上的所有 老師和助教,給我們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大家在這兩年能夠學到許多。在碩一時,加入 了朱門,很喜歡朱門大家一起討論的氣氛。很謝謝朱老師的教導,讓我能完成我的論文, 從一開始要訂題目,一直改了又改,到最後統計的問題到完成這本碩論,真的很謝謝朱 老師,不吝嗇地把知識給了大家,把學生都當自己的小孩在教導。也很謝謝曉箴學姐、 恬安學姐、正瑋學姐、勝方和勝裕學長,還有各位學長姐的幫忙。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夥 伴:凱惠,碩二常常不在讓你忙翻了,再過不久你就要回馬來西亞了,其實是很捨不得 的。面對要畢業的時候,班上的同學也將要離去,很謝謝景智、姐姐、庭瑜、阿德、仁 山、峻豪、歐吉等同學,一大堆同學的相伴,讓我在這兩年能認識大家,是最高興的事 了,在大家都埋頭苦幹的研究室充滿了歡笑,減少了壓力。還有所排,兩年內不管男排 或女排都拿了許多獎項,謝謝章淮學長、柏辰學長、巧婷學姊、小芳學姊、阿德、歐吉、 秉誠、振亞、Bella、素秋、育德、承晏、北極、乘嵊、佳圻、庭安,還有各位幫忙所排 的人,沒有你們沒有這些名次! 在準備考試的那一年,在外面認識了很多球友,論文題目就是因為他們而產生的, 排球的相關論文都是從學生做起,很少對象是作有關於社會人士的,謝謝大同團的建志、 胖丁、路西、烏賊、修理、玲君、Jet 等人,都給了我很多學業上和人生上不同的指點, 有你們在真的很紓壓。在最後發問卷的時候,也很謝謝很多球友幫我作問卷,大家都是 想要這個排球圈更好,沒有那時候羽鈦盃大家的幫忙,我的問卷與論文根本完成不了, 也很謝謝罐頭,載著我和問卷們一起行動,自己的比賽打完了還陪著我到比賽結束,辛 苦你了。謝謝所有在身邊的所有人,幫我順利地完成我的碩士論文。. vi.

(7) 目. 次. 通過簽名表 ...................................................................................................................... i 論文授權書 .....................................................................................................................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謝. 誌............................................................................................................................. vi. 目. 次 ...........................................................................................................................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排球運動的介紹 ........................................................................................ 5. 第二節. 流暢經驗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 13. 第三節. 團隊凝聚力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 25. 第四節. 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 .......................................................... 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 ...................................................................................... 39 vii.

(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0.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 6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61. 第一節. 人口統計變項、參與情形、流暢經驗及團隊凝聚力之現況分析 ...... 61. 第二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參與情形之差異分析 .................................................. 81. 第三節. 人口統計變項、參與情形與流暢經驗之差異分析 .............................. 95. 第四節. 人口統計變項、參與情形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分析 ........................ 115. 第五節. 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分析 .................................................... 12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30. 第一節. 結論 ........................................................................................................ 130. 第二節. 建議 ........................................................................................................ 134. 參考文獻 ................................................................................................... 137 附. 錄 ....................................................................................................... 144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144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149 附錄三 預試問卷之研究架構 ..................................................................................... 153 附錄四 臺灣排球運動場館設施 ................................................................................. 154. viii.

(9) 表. 次. 表 2-1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的改革演變 ............................................................................. 7 表 2-2 臺灣排球運動協會歷年事件 ................................................................................. 8 表 2-3 2012 年臺灣各縣市民眾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 .................................................... 9 表 2-4 歷年臺灣排球運動人口 ...................................................................................... 10 表 2-5 國內臺灣排球運動相關文獻 ............................................................................... 12 表 2-6 流暢經驗之定義 ................................................................................................. 14 表 2-7 流暢經驗之構面 ................................................................................................. 17 表 2-8 流暢經驗之相關研究 .......................................................................................... 22 表 2-9 團隊凝聚力之定義.............................................................................................. 26 表 2-10 團隊氣氛問卷 (GEQ) 之構面 .......................................................................... 31 表 2-11 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 32 表 2-12 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相關之研究 .................................................................. 34 表 3-1 人口統計變項題目.............................................................................................. 40 表 3-2 流暢經驗量表 ..................................................................................................... 42 表 3-3 團隊凝聚力量表 ................................................................................................. 44 表 3-4 流暢經驗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一) ................................................................... 46 表 3-5 流暢經驗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二) ................................................................... 49 表 3-6 流暢經驗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50 表 3-7 流暢經驗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 53 表 3-8 團隊凝聚力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55 表 3-9 團隊凝聚力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57 表 3-10 團隊凝聚力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 59 表 4-1 人口統計變項描述性統計摘要 ........................................................................... 62 表 4-2 參與情形描述性統計摘要 .................................................................................. 65 表 4-3 流暢經驗量表之正式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68 表 4-4 流暢經驗量表之正式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71 表 4-5 流暢經驗量表描述性統計 .................................................................................. 73 表 4-6 團隊凝聚力量表之正式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 76 ix.

(10) 表 4-7 團隊凝聚力量表之正式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77 表 4-8 團隊凝聚力量表描述性統計 ............................................................................... 79 表 4-9 性別對參與情形之獨立 t 檢定分析表 ................................................................. 81 表 4-10 年齡對參與情形之 ANOVA 分析表 .................................................................. 83 表 4-11 婚姻狀況對參與情形之獨立 t 檢定分析表 ........................................................ 85 表 4-12 子女狀況對參與情形之獨立 t 檢定分析表........................................................ 86 表 4-13 教育程度對參與情形之 ANOVA 分析表 .......................................................... 87 表 4-14 職業對參與情形之 ANOVA 分析表 .................................................................. 89 表 4-15 個人平均月收入對參與情形之 ANOVA 分析表 ............................................... 91 表 4-16 人口統計變項對參與情形之顯著差異表 .......................................................... 94 表 4-17 性別對流暢經驗之獨立 t 檢定分析表 ............................................................... 95 表 4-18 年齡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 .................................................................. 96 表 4-19 婚姻狀況對流暢經驗之獨立 t 檢定分析表........................................................ 97 表 4-20 子女狀況對流暢經驗之獨立 t 檢定分析表........................................................ 98 表 4-21 教育程度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 .......................................................... 99 表 4-22 職業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 ................................................................ 100 表 4-23 個人平均月收入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 ............................................. 101 表 4-24 參與情形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一) .................................................. 103 表 4-25 參與情形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二) .................................................. 104 表 4-26 參與情形對流暢經驗之獨立樣本 t 檢定(三) ................................................... 105 表 4-27 參與情形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四) .................................................. 106 表 4-28 國小最高團體參與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 .......................................... 107 表 4-29 國中最高團體參與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 .......................................... 108 表 4-30 高中最高團體參與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 .......................................... 109 表 4-31 大學最高團體參與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 ........................................... 111 表 4-32 研究所最高團體參與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 .......................................112 表 4-33 人口統計變項、參與情形對流暢經驗之顯著差異表 .......................................114 表 4-34 性別對團隊凝聚力之獨立 t 檢定分析表 ..........................................................115 表 4-35 年齡對團隊凝聚力之 ANOVA 分析表 .............................................................116 x.

(11) 表 4-36 婚姻狀況對團隊凝聚力之獨立 t 檢定分析表 ...................................................116 表 4-37 子女狀況對團隊凝聚力之獨立 t 檢定分析表 ...................................................117 表 4-38 教育程度對團隊凝聚力之 ANOVA 分析表 ......................................................117 表 4-39 職業對團隊凝聚力之 ANOVA 分析表 .............................................................118 表 4-40 個人平均月收入對團隊凝聚力之 ANOVA 分析表 ...........................................119 表 4-41 參與情形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一) .................................................. 120 表 4-42 參與情形對流暢經驗之 ANOVA 分析表(二) .................................................. 121 表 4-43 參與情形對流暢經驗之獨立樣本 t 檢定(三) ................................................... 121 表 4-44 參與情形對團隊凝聚力之 ANOVA 分析表(四)............................................... 122 表 4-45 國小最高團體參與對團隊凝聚力之 ANOVA 分析表 ...................................... 123 表 4-46 國中最高團體參與對團隊凝聚力之 ANOVA 分析表 ...................................... 124 表 4-47 高中最高團體參與對團隊凝聚力之 ANOVA 分析表 ...................................... 125 表 4-48 大學最高團體參與對團隊凝聚力之 ANOVA 分析表 ...................................... 126 表 4-49 研究所最高團體參與對團隊凝聚力之 ANOVA 分析表 .................................. 127 表 4-50 人口統計變項、參與情形對團隊凝聚力之顯著差異表 .................................. 128 表 4-51 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 ....................................... 129 表 6-1 臺灣地區各運動種類場館前九位 ..................................................................... 154 表 6-2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歷年補助興 (整) 建排球場數量 ......................................... 155. xi.

(12) 圖. 次. 圖 2-1. 原始流暢模式 (original flow model) ................................................................ 19 圖 2-2. 四向度流暢模式 (four channel flow model) ...................................................... 20 圖 2-3. 八項度流暢模式 (eight channel flow model) .................................................... 21 圖 2-4. 運動團隊凝聚力的概念模式圖 ........................................................................ 28 圖 2-5. 團隊凝聚力之概念模型 ................................................................................... 30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7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38 圖 6-1. 研究架構圖 .................................................................................................... 153. xii.

(13)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有五節,分別為: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說明研究目的;第 三節為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名詞操作型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排球運動融合了籃球、網球、棒球和手球的遊戲方法,且是設計給缺乏運動的 商業人士,其運動傷害與籃球相比,算是少了許多,加上可以訓練自己的體力,活 動量也相當足夠。針對各個年齡階層、身體狀況與場地狀況的不同,也有不同形式 的排球運動,例如:身心障礙人士的坐式排球和兒童的迷你排球等,對於各個不同 的狀況都可以負荷,所以排球運動應是全民運動的最佳選擇之一。 在徐道玉與黃志國 (2003) 的研究中發現:排球運動中各種技術動作,包括各 種跑 (移動) 、跳、揮臂擊打等動作,其完成必須經過全身肌肉的協調作用。對正 值體力巔峰的成年人來說,排球運動可以發揮全身協調性及敏捷的靈活性,特別是 對球的空間判斷要精確,移動要迅速等條件,讓體力充沛的成年人打來有汗水淋漓 的成就感,對於非學生排球運動參與者來說,實為一項能兼顧到身體各方面的球類 運動。 排球運動人口每年以來都有一定的比例在從事排球運動,因為排球從日據時代 傳入至今,都有許多等級的比賽在舉辦著,舉辦比賽是為了要提升排球運動的水準, 培養基層球員。但是歷年的排球運動人口仍然處於幾乎停滯狀態,研究者希望藉此 文推廣排球運動,讓更多人能認識此項運動,以排球運動來貫徹終身運動,藉由排 球運動達到個體身心健全、全面發展的理想目標。 當人在從事排球運動時,會逐漸地感覺到球技慢慢進步,在運動的過程中,因 為隊友的幫忙或者是得分而感到高興,失分的時候雖然不高興,但會更想磨練自己 的球技,之後開始發現在打球時,會忘記了時間,會感受不到球場外的事物,只專 心在球和隊友上,打完球後甚至會期待下一次打球所感受到的愉悅,這些在運動過 程中的感受,不管是開心的或是挫折的,都會激發人下一步對排球運動所採取的動 作。聶喬齡 (2000) 指出在運動時所感受到的經驗是豐富且複雜的,這些運動時所 體驗到的感受會影響到運動員對於運動參與的價值感受,且其經驗產生時所帶來的.

(14) 2. 快樂與愉悅,是有助於提升運動參與的內在動機,以上這些感受都概括在 Csikszentmihalyi (1975) 所提出的流暢經驗裡,流暢經驗是指當運動者全神貫注於活 動時,會轉移進入到一種共通模式的經驗。 黃宏裕與黃娟娟 (2005) 指出影響排球運動表現不只是技術、生理或文化背景 等因素,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它能決定球隊勝負以及運動表現。而在運動中產生 的流暢經驗會在愉悅的狀況下帶來正面的結果 (Jackson,1996) 。流暢經驗意即一 個人完全沉浸於某種活動當中,無視於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這種經驗本身帶來莫大的 喜悅,使人願意付出龐大的代價 (Csikszentmihalyi,1990) 。綜合以上所述,運動員之 所以不斷的追求成功、突破自己,是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能夠享受其中的喜悅或者是 運動後的成就感,這就是產生了流暢經驗,而流暢經驗是對運動參與的重要因素之一, 甚至影響了運動的表現。 排球運動為團體運動,團隊合作就顯得很重要。鄭敏雄與劉一民 (1991) 也指出團 隊精神愈強、團隊意志愈高昂、向心力愈集中的團隊,通常在勢均力敵的比賽中較常獲 勝。本研究想觀察非學生參與者的團隊凝聚力,是否會影響到參與活動的情形。因為研 究對象為非學生,參與排球運動的時間是排除了家庭與工作的時間後,剩下的休閒時間, 排球團隊對其個人的吸引力是否為團隊凝聚力所影響也正是本研究欲探討的。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發現正值每天要工作的社會人士而言,雖然屬於自己的 時間很短,但是一下班或者放假時,就會出現在排球場,與隊友一起參與排球運動。 所以本研究決定使用流暢經驗測量排球運動參與者心理的層面,在打排球的同時, 參與者使身心投入其中,達到流暢時,是否進而影響到排球團隊的凝聚力,抑或是 團隊凝聚力影響了參與者本身的流暢經驗,探討非學生參與者在工作、家庭之外, 對於排球運動的熱情。.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排球運動參與者參與排球運動之人口統計特徵、流暢經驗、團隊凝 聚力之間之關係。基於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之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排球運動者參與排球運動,在人口統計變項、排球運動參與情形、流暢經驗和 團隊凝聚力之狀況。.

(15) 3. 二、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排球運動參與者的參與情形之差異情形。 三、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之差異情形。 四、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排球運動參與者的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 五、分析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瞭解排球運動者參與排球運動,在人口統計變項、排球運動參與情形、流暢經驗和 團隊凝聚力之狀況為何? 二、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排球運動參與者之參與情形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排球運動參與者之流暢經驗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排球運動參與者之團隊凝聚力是否有差異? 五、排球運動參與者之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是否有相關性?. 第四節 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本研究以非學生排球運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施以網路問卷以及紙本問 卷調查,以獲得非學生參與者的流暢經驗及團隊凝聚力之情形。 (二) 研究時間:預試問卷調查以 2013 年 4 月 10 日至 4 月 14 日。預試問卷修改後,於 2013 年 5 月 25 日至 5 月 26 日實施正式問卷調查。. 二、. 研究限制. (一)受試者可能會受到某一次突發不愉快經驗而影響其整體問卷的作答,進而造成問卷 結果的誤差。 (二)研究對象為非學生參與者,導致研究母體參與情形相當多樣,如欲推至其他研究, 須謹慎考量。.

(16)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使用兩個依變項為重要名詞,即「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其名詞操 作型定義分述如下:. 一、. 排球運動參與者. 本研究所指的排球運動參與者的主要職業為非學生即可,不限年齡、參與年限、參 與頻率與參與程度。. 二、. 流暢經驗. 根據 Csikszentmihalyi (1975) 定義流暢經驗為當全神貫注於活動時,會轉移進入到 一種共通模式的經驗。模式的特徵是:專注於活動上,不相關的事物會被過濾,自我意 識會降低,對環境有控制感。以上流暢經驗的定義作為參考,而本研究對流暢經驗的定 義為「排球運動參與者在參與排球運動的過程中,全神貫注於活動當中,且感受到本身 的技能與所面對的挑戰相互平衡,並自我掌控,對自我表現感到滿足而產生快樂、愉悅 與成就感。」. 三、. 團隊凝聚力. 根據 Carron (1982) 對團隊凝聚力做出的定義,本研究對此定義引申為「影響排球 運動團隊心裡的一個動態過程,是團隊成員對於團隊與個人之間的吸引力,成員們自願 留在團體裡,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17)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有四節,分別為:第一節為排球運動的介紹;第二節為流暢經驗的意涵及相 關研究;第三節為團隊凝聚力的意涵及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流暢體驗與團隊凝聚力之相 關研究;第五節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排球運動的介紹. 排球是一項團體運動,比賽時兩隊各派六名選手上場,同一球隊必須擊球三次內將 球傳送至對方區域。排球運動除了可以增進動力、協調性、敏捷性等體能,還能培養傳 球、救球、扣球、舉球、攔網、進攻、防守等個人和團隊的排球專項技術,以及團結合 作的團隊精神,進而增進身心健康的效果特性 (葉憲清,1998) 。而且在體育或休閒活 動計畫上或活動評價標準上而言,是一種非常良好的運動,藉以發達人體器官功能和神 經肌肉協調 (宋清榮,1967) 。以下將介紹排球運動的起源、臺灣排球運動的起源及現 況。. 一、排球運動的起源 1895 年美國麻薩丘塞州 (Massachusetts) 荷里約克市 (Holyoke) 基督教青年會體育 部長威廉摩根先生 (William G. Morgan) ,為了讓那些因缺乏運動,而導致體重過重的 商業人士有適合的運動,於是就融合了籃球、網球、棒球和手球的遊戲方法而設計出排 球運動,沒想到引起廣大群眾的愛好,再加上基督教青年會的活動遍及全世界,於是經 由青年會的介紹,排球運動很快的傳佈到世界各地,到今天,國際排球聯盟已經成為世 界各運動單項協會,會員國最多的聯盟 (胡文雄、蔡崇濱,1997) 。. 二、臺灣排球運動的起源 同時間於 1895 年,由於中日甲午之戰,清廷敗給了日本,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臺 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人在據台之前,臺灣的體育除了一些老百姓,以自衛為目的而 學習國術之外,並沒有其他有系統的近代體育存在,而日人佔領了臺灣之後,一些運動 自然而然的由日本傳來臺灣。 1913 年十月,美國基督教青年會派遣一位名叫布朗 (F.H. Brown) 的年輕人到日本.

(18) 6. 的神田中華青年會,實際將排球比賽方式作首次的公開,日本人大開眼界而引起學習的 興趣。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無形中各種運動也深受日本的影響,排球運動也漸 漸地從日本傳到了臺灣。在 1922 年 10 月 30 日,在東京青年會工作的布朗先生,接受 臺灣體育協會的邀請抵達臺灣,是為了指導臺灣的陸上競技,當臺灣體育協會的領導人 知道他在排球球技方面的造詣後,就召集了鐵道部及各學校較有潛力的人,共二十幾名, 在臺北的新公園接受他的指導,排球運動才真正的傳入臺灣。 排球運動傳入臺灣的時間,與其他運動項目如網球、棒球、柔道等比較之下,都要 來得慢。因此臺灣體育協會為了加速排球運動的推展,與臺灣教育會在昭和二年 (西元 1927 年) ,集合全省各地會員,在臺北第一高女舉行了為期五天的排球講習會,從此才 漸漸普及。 臺灣體育協會知道如果想增加臺灣的排球運動人口,以及提升排球運動的水準,只 有多舉辦比賽,讓球隊之間有互相切磋的機會,且為了讓比賽順利進行,就需要有專門 負責的機構舉辦,於是就在體育協會裡的五個部門另外增設了球技部。從昭和四年開始, 臺灣體育協會每年固定一次舉辦全臺灣排球選手全大會。排球運動漸漸普及臺灣,球隊 也增多,到了昭和十三年,臺灣一共派出四支球隊,參加了四屆的日本明治神宮體育大 會 (胡文雄、蔡崇濱,1997) 。. 三、臺灣排球運動的現況 臺灣的排球運動從日據時代開始傳入,至今已將近百年,不管是相關組織、運動人 口和賽事舉辦尚未成熟,都需要再一步的推動,所以需要了解目前的排球運動現況,針 對現有的問題改善,才能使臺灣的排球運動興盛起來,臺灣排球運動的現況敘述如下。 (一) 臺灣排球運動之相關組織 1.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排球運動傳入台臺灣後,為了宣傳與推廣此項運動,政府 設立了臺灣體育協會,因為隨著時代的改變,排球的戰術和規則因應需求的不 同,相關組織的工作也越來越不同,經過多次的改革與演變,組織內部與相關 工作已漸漸發展穩定,表 2-1 為中華民國排球協會歷年來的改革與演變。.

(19) 7. 表 2-1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的改革演變 年代. 事項. 1920. 臺灣體育協會成立,設總務、陸上競技、棒球、網球及相撲五部。. 1922. 臺灣體育協會制定協會規程。. 1929. 臺灣體育協會成立球技部。. 1938. 臺灣體育協會成立排球部。. 1949. 臺灣省體育會排球協會成立. 1954. 中華民國排球委員會成立。. 1972. 更名為中華民國排球協會。. 資料來源:胡文雄、蔡崇濱 (1997) 。排球運動史話。臺南市:供學出版社。. 自 1990 年代以後,排球運動經由國際排總 (FIVB) 的大力鼓吹以及各熱心 國家推廣之下,已經逐漸成為世界愛好運動者追逐的項目之一,資料也顯示排 球是全球三大運動之一,而且國際排總擁有 218 個會員國,是全球最大的運動 組織。 隸屬於國際排總的中華民國排球協會推廣排球運動也不遺餘力,除了辦理 國內排球運動的發展事項,每年還會固定舉辦多項全國性及國際性之排球比賽 事項,讓臺灣排球運動員能夠有互相切磋的機會,習得不同的經驗;以及選拔 及組訓國家代表隊,使代表隊能在國際比賽中學習,適應不同的球風;每年培 訓各縣市的排球裁判和教練,也是培養臺灣排球比賽環境的重要因素;編訂國 際排球規則、解釋比賽規則之疑義,提升與維持排球運動應有的素質水準。 2. 臺灣排球運動協會:為排球運動的非政府組織,於 2007 年成立,其目標是藉由 主協辦各類排球相關活動,讓每位球友都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來推廣並享受, 進而讓更多人認識排球、喜愛排球和打排球。協會利用網路的方式宣傳與推廣, 包括了企業聯賽的訊息、各類大比賽的消息和排球運動的相關知識等。近期更 推出排球雜誌,除了拉近明星球員與球迷的距離,更是讓大家了解臺灣排球環 境目前的情況。表 2-2 為臺灣排球運動協會歷年來所發生的事件,包括舉辦過 的比賽以及協會的重要事項。.

(20) 8. 表 2-2 臺灣排球運動協會歷年事件 年代. 事項 臺灣排球運動協會於 7 月成立,舉辦排球馬拉松大賽、全國業餘排. 2007. 球聯賽。. 2008. 舉辦台北夏日盃。. 2010. 舉辦排球馬拉松大賽。. 2011. 舉辦福泰盃排球賽。. 2012. 舉辦超級系際盃排球邀請賽,排球雜誌創刊號出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 臺灣排球運動之人口 林柏化與曹健仲 (2007) 指出排球包含了多變性、娛樂社交性,是個老少咸宜的運 動。一般大眾所需要的活動量與運動專業選手並不一樣,純粹以休閒運動為需求,而排 球就是一種有趣且適合各個年齡層的運動項目。表 2-3 為 2012 年臺灣各縣市民眾最常 從事的運動項目,可顯示出目前臺灣排球運動人口的情形。.

(21) 9. 表 2-3 2012 年臺灣各縣市民眾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 排名. 項目. 比例. 排名. 項目. 比例. 1. 散步∕走路. 43.0%. 22. 體操∕啦啦隊. 0.9%. 2. 慢跑. 23.1%. 23. 壘球. 0.9%. 3. 籃球. 17.0%. 24. 伏地挺身. 0.8%. 4. 騎腳踏車. 16.5%. 25. 跳繩. 0.6%. 5. 爬山. 13.8%. 26. 韻律舞. 0.6%. 6. 游泳. 10.3%. 27. 種菜種花∕園藝. 0.6%. 7. 羽球. 6.7%. 28. 土風舞. 0.5%. 8. 健走. 5.0%. 29. 元極舞. 0.5%. 9. 伸展操. 3.3%. 30. 保齡球. 0.4%. 10. 瑜珈. 2.7%. 31. 國標舞. 0.4%. 11. 桌球. 2.0%. 32. 撞球. 0.4%. 12. 有氧舞蹈. 1.9%. 33. 搖呼拉圈. 0.4%. 13. 上健身房使用器材. 1.7%. 34. 街舞. 0.3%. 14. 棒球. 1.7%. 35. 內外丹功. 0.3%. 15. 排球. 1.7%. 36. 足球∕美式足球. 0.3%. 16. 氣功. 1.5%. 37. 拉單槓. 0.3%. 17. 仰臥起坐. 1.3%. 38. 釣魚. 0.3%. 18. 太極拳. 1.3%. 39. 躲避球. 0.2%. 19. 在家使用健身器材. 1.3%. 40. 田徑. 0.2%. 20. 網球. 1.2%. 41. 爬樓梯. 0.2%. 21. 高爾夫. 1.1%. 42. 公園∕社區運動器材. 0.2% (續下頁).

(22) 10. 表 2-3 2012 年臺灣各縣市民眾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續) 其他運動項目: 國術、跆拳道、肚皮舞、田徑、槌球(木球)、壁球(迴力球)、潛水、五行操、拳擊、Wii/ 跳舞機、直排輪、香功、芭蕾舞、溜冰、爵士舞、皮拉提斯、空手道、法輪功、禪功、 柔力球、交互蹲跳、賽車、射箭、橄欖球、劍道、摔角、柔道、扯鈴、滑板、衝浪、 飛盤、拔河、排舞、拉丁舞、旋風球、溯溪、極限運動、合氣道、易經操、回春操、 扇子舞、騎馬、巧固球、踢踏舞、板球、雙槓、趣味競賽、滑雪、獨木舟、漆彈、狩 獵、放風箏、西洋劍、防身術、風帆船、曲棍球、手球、水上摩托車、風浪板、飛行 傘等。 註:伸展操包括「甩手」 、 「拍打」 、 「防癌操」 、 「健康操」 、 「毛巾操」等。資料來源: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 。 中華民國 101 年運動城市調查 。臺北市:作者。. 2012 年排球運動佔居最常從事運動項目的第十五位,球類運動的第六位,雖然比例 與第一位的籃球相差甚多,但歷年來排球運動也有一定的人口比例,如下表 2-4,除了 從 2006 年到 2007 年有些許成長外,2007 年到 2012 年的人口比例都滯留在 1.7%~2.0% 的範圍,如果政府和相關組織能夠繼續推廣與宣傳排球運動,相信排球運動的人口會持 續成長。 表 2-4 歷年臺灣排球運動人口 年次. 排名. 比例. 2006. 19. 1.3%. 2007. 14. 1.8%. 2008. 14. 1.9%. 2009. 13. 2.0%. 2010. 13. 1.9%. 2011. 13. 1.8%. 2012. 15. 1.7%. 資料來源: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 。 中華民國 101 年運動城市調查 。臺北市:作者。.

(23) 11. (三) 臺灣排球運動之賽事 臺灣排球運動有重要賽事,分別是:華宗盃排球錦標賽、永信盃排球錦標賽、和家 排球錦標賽、北港媽祖盃排球錦標賽,這些比賽主要都是由中華民國排球協會主辦,以 下為賽事詳細敘述。 1. 華宗盃排球錦標賽 華宗盃是台南縣學甲地區為紀念鄉賢陳故省議員華宗先生的志業與風範, 由當時學甲排委會主任委員的黃瑞仁先生、學甲國中的楊秋河老師、許光代老 師,王義雄老師等熱心人士共同籌辦,1980 年 11 月 10 日在學甲國中隆重開幕。 其後,由於歷任鎮長的熱心支持,每年編列預算,承擔主辦任務,以鄉下人辦 喜事的心情,全力舉辦賽事。 2. 永信盃排球錦標賽 永信盃是永信藥品關係企業創辦人李天德先生,本著「取之社會,回饋社 會」、「追求健康、追求卓越」的理念,於 1974 年 11 月 3 日舉辦第一屆比賽。 當時,參加範圍僅供大甲、大安、外埔三鄉鎮,然後逐漸擴大中部五縣市到八 縣市,甚至擴大到全省各縣市,參加隊數也由第一屆的 23 隊到至今已超過三百 隊,目前是臺灣地區規模最大、隊數最多的排球比賽,以經營企業的精神舉辦 比賽是其最大成功之處。 3. 和家盃排球錦標賽 由高雄市舉辦,是身為漁夫的王和家先生於遭遇海難獲救之後,重新省視 人生的意義,基於回饋社會的理念與球運動的熱愛,於 1956 年所創辦。以落實 「休閒強身」之觀念為舉辦宗旨的和家盃,在經過半世紀的努力下,不但匯集 各級排球選手,更獲得高雄市的認可,正式成為高雄市的文化資產。 4. 北港媽祖盃排球錦標賽 前身為五王盃,2011 年在雲林北港舉辦第一屆,為了彰顯媽祖神威蓋顯各 縣市,威靈深植人心,潛移默化,善渡眾生,發揚媽祖慈悲為懷精神,並提升 國內基層排球水準,培養善良及正當體育風氣,提升生命品質,以求眾生尊重 生命、享受生命。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主辦的重大賽事,都是培養國內基層排球運動的搖籃,更提升了 排球風氣。重大賽事的舉辦發展也越來越穩定,近年來更是與縣市政府合作和企業贊助,.

(24) 12. 提升比賽服務的水準,讓選手能有更好的環境和場地參加比賽,隊伍之間能夠切磋球技, 讓國內排球技術水準提高。. 四、臺灣排球運動相關文獻 臺灣排球運動傳入至今,組織、規則、技術與戰術及賽事的舉辦等歷經多次的改革 與發展,已經漸漸完善趨至穩定,國內也針對排球運動做多方面的研究,以瞭解排球其 中的奧妙,如表 2-5。. 表 2-5 國內臺灣排球運動相關文獻 學者. 年代. 研究題目. 方黃裕、董惠美. 1998. 不同等級排球選手在移位低手傳球的準確性比較. 林啟東. 2000. 排球運動技術發展規律探析. 曹建仲. 2003. 中國近代排球發展史研究. 丁一航. 2004. 國小排球選手成就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劉志華. 2004. 黃宏裕、黃娟娟. 2005. 大專男子排球選手運動心理技能之研究. 林柏化、曹建仲. 2007. 排球運動成為終身運動的可行性及效益分析. 張登聰. 2008. 大專排球選手組織承諾之現況調查. 陳銘鐘. 2010. 探討我國大專排球聯賽經營方向之分析. 2010. 國中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爲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大專院校排球運動員心理技能調查之研究:以 91 學年度. 廖妤珮、楊志鴻 黃娟娟. 大專院校男子排球聯賽第一級 A 組複賽為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從以上研究文獻得知,排球運動在技術、歷史、選手和賽事等各方面都有學者在研 究。排球運動屬於團體運動,個體的表現將會影響到整個團隊,所以針對個人的心理、 生理與技術再探討至團隊的形成與結合,就可以知道排球運動的完整形成過程以及排球 運動對於參與者的意義。.

(25) 13. 五、小結 臺灣排球運動從日據時代傳入至今,已將近百年歷史,雖然排球運動人口與籃球、 棒球運動人口相較之下,還相差甚遠,但是也有一定的人口比例在持續著排球運動,而 本研究欲瞭解這一定的排球運動人口裡,針對非學生參與者,是什麼原因支撐著持續排 球運動,甚至組隊參加比賽。從學生時代畢業之後,是一個人一生為事業、家庭奮鬥的 黃金時段,但往往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使社會人士從事排球運動的機會減少 (林柏化、 曹健仲,2007) 。但是在假日閒暇之餘,這些社會人士依然會在排球場上與隊友一起揮 灑汗水,身體和心靈重新得到了滿足。王伯宇、邱堃鐘與潘寶石 (2005) 指出排球運 動有兩項主要附加價值,即娛樂性和社交性,排球的多種特性或許就是讓參與者持 續打排球的原因。 從研究文獻得知在從事排球運動的過程中,個人的心理因素影響了運動的表現,而 運動的表現在團體運動中決定了勝負的關鍵因素。由此得知,排球運動重視的是個體和 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使用個人的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兩個依變相,探討排 球運動參與者為何持續運動的原因。. 第二節. 流暢經驗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排球運動表現的因素不只是技術與生理或文化背景等因素,心理因素也是決定勝負 以及運動表現的重要原因 (黃宏裕、黃娟娟,2005) 。研究者欲了解排球運動參與者在 打排球時,所感受的經驗,因此藉流暢經驗之相關理論來探討。故本節先探討流暢經驗 之意義、構面、模式與測量方法,最後再討論流暢經驗的相關研究。. 一、流暢經驗之意義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 Csikszentmihalyi (1975) 研究了多位藝術家、運動員、音樂 家、棋手和外科醫生,他們都以自己喜愛的活動為事業,研究之後彙整了資料並發表了 流暢理論。當個體在從事活動時,會達到全神貫注且完全融入於活動中,稱之為 flow, 中譯名為「流暢」 。下表 2-6 為各學者對流暢體驗的定義:.

(26) 14. 表 2-6 流暢經驗之定義 學者. 年代. 定義 當全神貫注於活動時,會轉移進入到一種共通模式的. Csikszentmihalyi. 1975. 經驗。模式的特徵是:專注於活動上,不相關的事物 會被過濾,自我意識會降低,對環境有控制感。 流暢經驗並非是最高的愉快或最佳的程度表現,但有. Privette & Buddrick. 1987. 可能是其中之一或是兩者皆是。 流暢意即一個人完全沉浸於某種活動當中,無視於其. Csikszentmihalyi. 1990. 他事物存在的狀態,這種經驗本身帶來莫大的喜悅, 使人願意付出龐大的代價。 流暢經驗有兩大特徵:(1)愉悅感來自於活動本身且個. Ghani, Supnick & 1991 Rooney Jackson. 互相平衡。 1996. 有關於正面表現的結果,而且處於非常愉悅的狀態。 流暢經驗是由四項因素所結合:(1)專注;(2)刺激的快. Chen,Wigand & 1999 Nilan 蘇迺棻. 體專注於其中。(2)流暢體驗的先決條件是挑戰與技能. 感;(3)探索的行為;(4)時程的扭曲感。 指當在外在的挑戰與個人內在的能力之間達到平行,. 2004. 而且兩者是在平均能力的表現以上。 指參與者在活動的過程,感受到自身無懼面對挑戰與. 余明瑾. 2008. 展現技巧兩者間達到相互的平衡,並感受快樂、愉悅 與成就感的一種正面情緒經驗。 一種個體自得其樂,個體有自成目標的自我動機,不. 陳耀棋. 2009. 依賴於外在酬賞,而是一種內在的,個體擁有較好的 主觀經驗品質,也能體會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續下頁).

(27) 15. 表 2-6 流暢經驗之定義 (續) 學者. 年代. 定義 當人們完全投入、全神貫注一項活動時,所經歷一種. 楊種發. 2010. 獨特的感受,並對其目標有回饋,且期待再次經歷此 種感覺。 在運動領域中,參與者會覺得自己有信心而不感到害. 黃育仁. 2011. 怕,並將注意力集中,身心合一,豪不費力的完成動 作。 為達成目標而專注於活動當中,並感受到自身的技能. 簡淑婕. 2012. 與所面對的挑戰間相互平衡,因而對自我表現感到滿 足而產生快樂、愉悅與成就感的正向經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Csikszentmihalyi (1997) 表示雖然流暢經驗的過程令人感受到愉悅、快樂, 但是這種感受應該是在活動結束後回顧時才會產生,因為在流暢狀態時必須全神貫注在 手上的任務,無法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因此,他也認為常處於流暢經驗者,會有較佳的 主觀感受,且他們有自成經驗的內在動機與回饋,能體會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二、流暢經驗之構面 Csikszentmihalyi 在 1975 年時提出最初的流暢經驗要素,在 1990 年時他發現了不管 是什麼活動,當事人在順利進行時,感受非常的相似。而且就算是不同文化、社會化階 級、年齡或性別,這些受訪者所描述的樂趣大致上都很相同。所以根據這些研究,就能 整理出主要的九個構面,特徵描述如下: (一)挑戰與技能間的平衡 (challenging activity that requires skills) 任何的活動包含了許多行動的機會,或者是需要適當的技能完成挑戰。如果沒有技 能完成具有挑戰性的活動,那麼就毫無意義。根據原始流暢模式,挑戰與技能之間平衡 就會產生流暢。.

(28) 16. (二) 知行合一 (the merging of action and awareness) 當一個人使用相關的技能處理挑戰時,他會全神貫注地投入活動中,失去了自我, 感覺到動作是自動化完成的,且毫不費力。 (三) 清晰的目標 (clear goals) 指個體在流暢經驗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要達成的目標,也明瞭自己所要進行的 下一步動作。 (四) 明確的回饋 (unambiguous feedback) 流暢經驗能達到完全投入,是因為有清晰的目標,且有立即的回饋。通常我們工作 所尋求的回饋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達成設立的目標。 (五) 全神貫注 (concentration on the task at hand) 在流暢的狀態下,會把生活中所有不愉快的事情都忘記,並且專注於正在進行的工 作,沒有任何思緒可以理會不相干的資訊。 (六) 掌控感 (the paradox of control) 參與活動的人,經歷流暢時都承認高度的控制感是佔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像日常生 活時,隨時要注意事態的失控。 (七) 自我意識的喪失 (the 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 當一個人完全投入活動中時,自我感與世界分離,有時候還伴隨著與環境結合的感 覺,像是一座山或者是一個隊伍。 (八) 時間感的轉變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me) 在流暢經驗中,時間感會與平常不一樣,普遍來說,大部分的人們會覺得時間過得 很快,但有時候也會相反。雖然流暢活動與時間無關係,但也不見得是產生流暢的必備 條件。 (九) 自成經驗:流暢經驗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它本身就是有目標、有目的的,活動的本身 就是報酬。自成經驗也就是流暢,是一種內在動機而引發的目標,並不是因為外在報酬 或外在動機而去追求。 Jackson (1996) 指出雖然一開始 Csikszentmihalyi (1975) 最初的研究是描述運動員 的流暢經驗,但也可應用於許多不同文化和每天不同的生活經驗。茲將各研究所採用的 流暢經驗構面整理如表 2-7。.

(29) 17. 表 2-7 流暢經驗之構面. 挑 戰 與 技 能 間 的 平 衡. 知 行 合 一. 清 晰 的 目 標. 明 確 的 回 饋. 全 神 貫 注. 掌 控 感. 自 我 意 識 的 喪 失. 時 間 感 的 轉 變. 自 成 經 驗. 聶喬齡 ◎. ◎. ◎. ◎. ◎. ◎. ◎. ◎. ◎. ◎. ◎. ◎. ◎. ◎. ◎. ◎. ◎. ◎. (1999) 蘇迺棻 (2004) 邱仕杰 ◎. ◎. ◎. ◎. (2008) 陳麗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8) 林晏新 (2008) 黃佩君 (2009) 陳耀棋 (2009) 楊種發 (2010) 廖妤珮 楊志鴻 黃娟娟 (2010) (續下頁).

(30) 18. 表 2-7 流暢經驗之構面 (續). 挑 戰 與 技 能 間 的 平 衡. 知 行 合 一. 清 晰 的 目 標. 明 確 的 回 饋. 全 神 貫 注. 掌 控 感. 自 我 意 識 的 喪 失. 時 間 感 的 轉 變. 自 成 經 驗. 林安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1) 黃昱仁 (2011) 林鎮鑑 ◎. (2011) 簡淑婕 (2012) 本研究 ◎. ◎. (201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以上大部分研究文獻幾乎全都使用流暢經驗的九個構面,由此可見,當一個人進入 流暢狀態時,這九個構面所敘述的情況幾乎都會發生。. 三、流暢經驗之模式 Csikszentmuhalyi的流暢理論當中,從1975年開始至今,經歷了三次的演變,是為了 要更清楚的描繪流暢經驗的感受與結果,可分為原始流暢模式 (original flow model) 、 四向度流暢模式 (four channel flow model) 、八向度流暢模式 (eight channel flow model) ,說明如下:.

(31) 19. (一)原始流暢模式 (original flow model) 當一個人認為他的挑戰大量的高於他的技能,所產生的反應會是焦慮 (anxiety) , 但當技能提高一些,那麼反應會變成煩惱 (worry) ;而當挑戰與技能之間互相平衡,就 會達到流暢 (flow) 的狀態;當技能高於挑戰時,會覺得無聊 (boredom) ,但當技能遠 高於挑戰時,就會進入焦慮的狀態,如圖 2-1。. 焦慮(Anxiety). 煩惱(Worry) 挑戰. 流暢(Flow). (Challenge). 無聊(Boredom) 焦慮(Anxiety) 技術(Skills) 圖 2-1.. 原始流暢模式 (original flow model). 資料來源: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p.49), Csikszentmuhalyi, M., 1975, San Francisco: Josey-Bass.. (二) 四向度流暢模式 (four channel flow model) Massimini (1985) 發現當個體知覺到挑戰與技巧兩者皆低於日常生活經驗時,個體 並不會產生流暢的感覺,反而會是產生無趣體驗甚至帶來冷漠 (apathy) ,亦即挑戰與 技術的平衡要建立在個人挑戰與技能知覺的平均水平之上,才會產生所謂的流暢經驗。 四向度流暢模式是原本的原始流暢模式加上冷漠而成,如圖 2-2。.

(32) 20. 高 焦慮. 流暢. (Anxiety). (Flow). 挑戰 高. 低 (Challenge) 冷漠. 無趣. (Apathy). (Boredom) 低 技能(Skills). 圖 2-2.. 四向度流暢模式 (four channel flow model). 資料來源: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p.261), Csikszentmuhalyi, M., & Csikszentmihalyi, I. (Eds.). 1988, New York : Cambridge.. (三) 八項度流暢模式 (eight channel flow model) 個人的技能與挑戰間的比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經驗感受,為了進一步的定義流暢 經驗,Massimini 與 Carli (1988) 又提出八項度流暢模式,為圖 2-3,將個人在面對所從 事的活動時的心理感受,可更明顯的區分出來。而此八個向度的特性如下: 1.. 覺醒 (arousal) :挑戰性高,個人技術中等時。. 2.. 流暢 (flow) :挑戰性高,個人技能也高。. 3.. 掌控 (control) :挑戰性中等,個人技術高。. 4.. 無趣 (boredom) :挑戰性低,個人技術高。. 5.. 放鬆 (relaxation) :挑戰性低,個人技術中等。. 6.. 冷漠 (apathy) :挑戰性低,個人技術低。. 7.. 煩惱 (worry) :挑戰性中等,個人技術低。. 8.. 焦慮 (anxiety) :挑戰性高,個人技術低。.

(33) 21. 高 覺醒 (Arousal) 挑戰 (Challenge). 焦慮 (Anxiety). 流暢 (Flow) 掌控 (Control). 擔憂 (Worry) 冷漠 (Apathy). 無趣 (Boredom) 放鬆 (Relaxation) 高. 低. 技能(Skills) 圖 2-3. 八項度流暢模式 (eight channel flow model). 資料來源: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 p.270), by Massimini, F., & Carli, M. 1988, New York : Cambridge.. 以上是流暢經驗的三個模式,隨著演變,區分出來的感受越來越清楚。聶喬齡(2000) 透過研究發現,流暢經驗為個人主觀的一種感受,會受到個人對於外在的要求及內在 能力的知覺影響甚大,所以不同的運動項目在客觀的情境中會有許多差異,但個人感 受外在挑戰與使用能力的方式卻不一定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可見,運動經驗的長短 並不會直接影響到流暢的感受,而是受個人知覺到的挑戰與技能間的平衡而帶入流暢 的狀態。因此,本研究認為參與者參加排球運動時,並不會因為經驗長短的關係而影 響了流暢的發生,而是當下知覺的挑戰與自己的技能之間平衡點所在,所產生的狀態, 而八項度流暢模式的感受是能更清楚描繪當下所處的狀態。. 四、流暢經驗之測量方法 過去的研究裡,許多研究者針對作曲、運動、工作活動、興趣以及電腦領域作流暢 經驗的測量,Novak 與 Hoffman (1997) 總結了這些研究者的努力,將流暢經驗歸納出以 下三種測量方法:.

(34) 22. (一) 敘述調查法 (Narrative/Survey method) 請受試者在結束活動之後,回想當時參加活動的情形並描述親身的流暢經驗,再使 用問卷調查和評估測量流暢經驗。這個方法不適用於確認流暢經驗的程度,因為不同的 人發生不同的事所產生的流暢經驗感受不同。 (二) 活動調查法 (Activity/Survey method) 請受試者參加被選定的活動,追溯並利用問卷評估他們的經驗。這個方法在原則上 使用於同時或追溯確定特殊事件的流暢經驗。Novak 和 Hoffman (1997) 認為在活動之間 調查受試者,會比事後回溯有信度。 (三) 經驗取樣法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 為 Csikszentmihalyi (1988) 提出,是最常使用的測量方法,此方法特別適合測量日 常生活中的流暢經驗和參加活動發生的其他的意識狀態。 以上三種測量方法都有研究者使用過,敘述調查法為受試者回想參加活動時曾有過 的流暢經驗,通常是在活動過後的一段時間做測試,此方法未必準確;經驗取樣法雖然 能最瞭解真實的情境,但耗時且操作不易,不適用處於保持一直活動中的排球運動;所 以本研究使用活動調查法,在受試者參與完排球活動時,能夠馬上回溯流暢經驗與感受, 據實填答,獲得最接近真實情況的答案。. 五、流暢經驗之相關研究 流暢經驗的研究原本大部分應用在運動與休閒的領域上,近年來的應用更為多元, 遂整理近期的相關研究作參考,如下表 2-8。. 表 2-8 流暢經驗之相關研究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Catley. 1992. 高爾夫選手. 1992. 花式溜冰選手. 研究發現 賽前有自信的及準備就緒的狀態、專注與明 確的目標均能預測流暢的效果。 皆認同流暢經驗即為最佳表現,與良好表現. Jackson. 有顯著相關。 (續下頁).

(35) 23. 表 2-8 流暢經驗之相關研究 (續)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網路主要流暢經驗行為分為五類:1.網路環. Chen,Wigand 1999. 網路使用者. 境 2.新聞討論 3.聊天 4.e-mail 交流 5.玩遊 戲。以搜尋資料、新聞討論和 e-mail 交流的. & Nilan. 流暢體驗最頻繁。 運動員心理技能越好,流暢經驗的感受越 高;心理技能與流暢經驗間呈正相關。運動 聶喬齡. 2000. 大學運動員 表現與流暢經驗皆會受到心理技能高低的 影響。 溯溪活動參與者較適用四項度流暢模式。當. 蘇迺棻. 2004. 溯溪參與者. 身體自我概念與社交自我概念越高時,流暢 經驗也越高,身體自我概念與社交自我概念 皆有效預測流暢經驗。 衝浪參與者活動涉入與流暢經驗有正向關 邱仕杰. 2008. 宜蘭縣衝浪參與者. 係。而受試者背景變項在流暢經驗的差異上 達部分顯著水準。 男性的流暢經驗高於女性,且年齡越長者流. 林晏新. 2008. 小型賽車參與者. 暢經驗優於低年齡的參與者。涉入程度越高 流暢經驗就越高。 流暢經驗構面上男性高於女性,自評健康情. 陳麗芷. 2008. 雲嘉南等縣市地區. 形良好的老人流暢經驗優於健康情形差的. 65 歲以上老年人. 老人;而老人休閒涉入亦影響老年人的休閒 流暢經驗。 (續下頁).

(36) 24. 表 2-8 流暢經驗之相關研究 (續)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台中縣市地區瑜珈. 黃佩君. 2009. 學員. 研究發現 運動行為調節在流暢經驗更層面具有顯著 差異存在。流暢經驗在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都具顯著水準。 男生平均流暢經驗均大於女生,不同組別的. 陳耀棋. 2009. 大專院校運動選手. 流暢經驗也不盡相同,大專甲組大於其他組 別。 不同性別在「全神貫注」及「渾然忘我」兩 個構面有顯著差異;不同訓練年資在「自成 性經驗」及「挑戰與技巧平衡」兩個構面有. 2009 年全國柔道錦 達到顯著差異;不同運動成就在「自我操 楊種發. 2010. 標賽參賽之臺灣高. 控」 、 「自成性經驗」 、 「清楚目標」 、 「挑戰與. 中職柔道隊選手. 技巧平衡」 、 「全神貫注」及「行動和意識結 合」六個構面皆達到顯著差異。結果顯示, 高中柔道選手因特性不同,在流暢經驗上亦 有所差異。. 廖妤珮 楊志鴻. 男性裁判的流暢感比女性裁判高。年齡在流 2010. 排球裁判. 黃娟娟. 暢感上亦有顯著差異,41-50 歲流暢感最 大。A 級裁判的流暢感也比 B、C 級裁判高。 涉入對流暢經驗均有顯著正向影響,分數越 高,對流暢的影響越高。研究發現流暢經驗. 林安庭. 2011. 登山協會會員. 的產生主要是受到個人登山技巧的高低所 影響。流暢經驗可能扮演著涉入與幸福感兩 者關係之中介角色。 (續下頁).

(37) 25. 表 2-8 流暢經驗之相關研究 (續)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在流暢經驗中,男生的平均數大於女生。不. 黃昱仁. 2011. 99 學年國中學生. 同年級和健康狀況對於流暢經驗有顯著差 異。 風帆運動參與者具有認真休閒特質,在活動 當中所感受到的流暢經驗,產生在風帆運動. 一年以上參與風帆 林鎮鑑. 過程中的「全神貫注」 、 「挑戰與技巧的平衡」. 2012. 運動者 及「知行合一」的狀態時,個體所感受到的 流暢經驗最為明顯。 在流暢方面,明確的目標與回饋讓學生能完 高職學生定向越野. 簡淑婕. 2012. 社團. 全專注於活動當中,享受活動的當下,自我 對失敗便不再感到害怕,更不會去在乎旁人 的眼光;因為投入活動而產生愉悅及忘我, 使時間感覺似乎過得比平常還快。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以上研究文獻顯示,流暢經驗與心理技能、活動涉入、身體自我概念、滿意度上均 呈現正相關,而且多數的男生在流暢經驗的感受上,均高於女生,而流暢經驗較佳的人, 正面的感受越強。以上各研究的流暢經驗均符合構面之敘述。. 第三節. 團隊凝聚力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排球運動屬於團體運動,比賽時場上必須要有六個人才能讓比賽開始,比賽期間除 了發揮個人技巧之外,其團隊之間的合作與默契也是勝負的關鍵因素。因此團隊凝聚力 對於一個排球團隊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本節將探討團隊凝聚力之定義、模式概念,再 討論團隊凝聚力相關之研究。.

(38) 26. 一、團隊凝聚力之定義 團體的基本型態是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點。凝聚力 (Cohesion) 一詞起源於拉丁文“cohaesus”,表示結合或黏在一起的意思。團隊與凝聚力 是彼此互相需要的關係,凝聚力的產生需要團體的存在,而團體要維繫、發展到成功, 則需要凝聚力。以下為國內研究對團隊凝聚力之定義如表 2-9。. 表 2-9 團隊凝聚力之定義 學者. 年代. Carron. 1982. 定義 凝聚力為團隊表現出在一起並保持團結,追求共同的目標和. 凝聚力是個體與吸引其他個體,讓這個團體繼續維持下去。. Carron, Widmeyer. 目的一種動態過程。. 1985. 並認為有兩種不同的力量作用在隊員身上,分別為團隊吸引 力和利益控制。. & Brawley. 個人與團體成員之間互動、吸引,產生共同目標的追求,並 李建志. 2002. 發生團隊力量表現的一種動態過程。 吸引團隊成員願意在一起,共同為團隊目標而努力的一個動. 丁一航. 2004. 王吟勤. 2007. 王柏森. 2009. 態過程與力量。 啦啦隊選手願意留在團隊的向心力,並共同為完成目標而努. 李姿怡. 力的力量。 凝聚力是存在團體組織架構中,延續團體生命與發展不可缺 少之無形力量。 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使團隊成員願意團結一起,共同為團. 2011. 隊目標而努力的一種力量。 團隊凝聚力是在團體情境中,團隊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以及. 范國興. 2011. 成員間彼此相互吸引的力量,使一個群體緊密結合在一起, 以追求其共同目標和理想的動態過程。 (續下頁).

(39) 27. 表 2-9 團隊凝聚力之定義 (續) 學者. 年代. 黃義翔. 2011. 定義 團隊凝聚力是團體內的成員緊密結合在一起,追求共同目標 的一種力量。 團隊成員為達成某一共同目標而凝結在一起之力量。團隊中. 劉俊志. 2011. 的凝聚力愈高,成員們也就愈能為所屬的團隊付出心力,團 結合作完成共同目標。 運動團隊中,凝聚力應被視為一個動力的過程,反映團隊在. 蔡永浤. 2011. 追求目標時的結合傾向。係指團隊成員間相互的吸引力大 小,此一吸引力將有助於團隊整體目標的達成。.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根據以上研究對團隊凝聚力的定義,可歸納團隊凝聚力為「影響團隊心理的一個動 態過程,是團隊成員對於團隊與個人之間的吸引力,成員們自願留在團體裡且因為共同 的目標而努力」 。. 二、團隊凝聚力之模式概念 此團隊凝聚力模式是 Carron (1982) 提出,凝聚力受到情境因素、個人因素、領導 因素和團隊因素影響,凝聚力形成之後導致了團隊結果以及個人結果,其關係圖如圖 2-4 所示,而四個因素與團隊凝聚力的關係敘述如下:.

(40) 28. 情境因素 ◎契約責任 ◎組織導向. 個人因素 ◎個人導向 ◎個人滿意度 ◎個別差異. 領導因素 ◎領導行為 ◎領導方式 ◎教練與選手關係 ◎教練與團隊關係. 團隊因素 ◎團隊任務 ◎團隊成功需求 ◎團隊適應 ◎團隊生產力 ◎團隊能力 ◎團隊穩定性. 凝聚力 ◎工作凝聚力 ◎社會凝聚力. 團隊結果 ◎團隊穩定性 ◎絕對表現效率 ◎相對表現效率. 個人結果 ◎行為結果 ◎滿意度 ◎絕對表現效率 ◎相對表現效率. 圖 2-4. 運動團隊凝聚力的概念模式圖 資料來源:“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onsideration”, Carron, A. V., 1982,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p131. (一) 情境因素 至少有兩種環境因素,分別是契約責任和組織導向。 1. 契約責任:指資格或轉讓的規則,業餘參與的地域限制,以及職業和業餘運動 存有的責任與義務。契約責任是為了要區別社會俱樂部和運動團隊,成員可以 隨時離開社會團體,但是在運動競爭的情況下,他們無法隨意離開。.

(41) 29. 2. 組織導向:不同的組織為了達成目標,就會有不同的組織目標和組織策略, 成 員的年齡、性別、成熟度等亦有差異。組織導向傾向於隊伍的工作與社會凝聚 力的程度和數量。 (二) 個人因素 包括團隊成員的個人導向、個人滿意度以及個別差異,分別敘述如下。 1. 個人導向:每個人不同的目的有助於凝聚力形成。例如:團隊任務的完成、與 團隊建立維持快樂和諧的關係、從團隊或活動裡得到個人的滿意度。 2. 個人滿意度:Martens 與 Peterson (1971) 提出凝聚力、表現與滿意度為一個互相 有關係的循環。一個團隊的凝聚力有助於有力的團隊的表現,而最後將會走向 成功。而團隊的成功將會產生個別運動員的滿意度。 3. 個別差異:其中之一的個別差異為參與者的性別,Reis 與 Jelsma (1978) 的研究 發現男性與女性的競爭性運動基礎定位是有差異的。大部分男性認可競爭、勝 利和打擊對手;而大部分女性認可參與比賽、與隊友互動與日常社交。雖然性 別造成了這些差異,但是仍然有助於凝聚力的發展。在其他方面如種族、宗教 和社經地位等。 (三) 領導因素 包括領導行為和領導方式,動態因素分為教練與選手之間的關係和教練與團隊之間 的關係。如果教練與團隊之間的關係良好,那麼教練會被視為團隊裡的成員,成為共同 體。相反地,教練與團隊之間的關係直接起衝突,那麼教練就會被團體成員排除在外。 (四) 團隊因素 由環境因素、個人因素和領導因素組成,又再分類為團隊導向、團隊生產力、團隊 穩定性、團隊成功需求和團隊任務。 1. 團隊導向:團隊因為工作凝聚力和社會凝聚力這兩方面的相對量不一樣而不同。 為了評估表現後凝聚力的影響,團隊導向在最初評估時是必須的 2. 團隊生產力:兩個團隊中如果一個為低生產力,而另一團隊為高生產力,在同 樣有凝聚力的情況下,會有顯著不同的表現。至今,生產力被視為凝聚力的結 果,但更可能的是它們的關係其實是循環的,生產力的呈現和凝聚力的發展是 有關連的。反過來說,逐步發展的凝聚力使團隊承諾增加而有生產力 3. 團隊穩定性:團隊維持得越久,社會凝聚力和工作凝聚力的發展也就越大,穩.

(42) 30. 定性也就越高。 4. 團隊成功需求:Zander (1971) 提出團隊成功需求的概念,這表示在充滿挑戰的 任務下,團隊基本導向或動機達成了團隊的成功。 5. 團隊任務:團隊任務是團隊凝聚力中有力的中介變項。大部分的運動團隊研究 發現凝聚力對團隊任務有幫助或者是完全沒關係。. 四、團隊凝聚力之構面 Carron, Widmeyer 與 Brawley (1985) 提 出 了 團 隊 氣 氛 問 卷 (GEQ,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rie) 的基礎模型,裡面有兩個重要的類別為團隊整合和團隊對個 人的吸引,又分為工作和社會兩個層面。關係如下圖 2-5。 團隊凝聚力. 團隊對個人的吸引. 團隊整合. 力 工作. 社會. 圖 2-5.. 社會. 工作. 團隊凝聚力之概念模型. (一) 團隊整合:代表團隊的親密性、相似性和整個團體的結合力,也就是整個團隊的統 一性。 (二) 團隊對個人的吸引:指維持在這個團隊的個人工作動機,包括了個人成員對這個團 隊的感情、他們個人的角色參與以及與其他組員之間的感情。 (三) 社會:一般的發展導向為發展和維護這個團隊的關係。 (四) 工作:一般的發展導向為達成團隊的目標或目的。 以上是對概念模型的敘述,也是團隊氣氛問卷 (GEQ) 的四個構面,分別為團隊任 務整合、團隊任務對個人的吸引力、團隊社會整合、團隊社會對個人的吸引力。團隊凝 聚力利用這四個構面的程度來確定其團隊存在的理由,表 2-10 為各研究使用團隊氣氛 問卷之構面整理。.

(43) 31. 表 2-10 團隊氣氛問卷 (GEQ) 之構面. 團 隊 社 會 整 合. 人 際 親 和. 人 際 吸 引. ). 團 隊 任 務 對 個. (. 人 的 吸 引 力. ). ). ). 團 隊 適 應. (. (. (. 團 隊 任 務 整 合. 團 隊 合 作. 人 的 吸 引 力. 李建志(2002). ◎. ◎. ◎. ◎. 劉俊志(2011). ◎. ◎. ◎. ◎. 黃義翔(2011). ◎. ◎. ◎. ◎. 李姿怡(2011). ◎. ◎. ◎. ◎. 王吟勤(2007). ◎. ◎. ◎. ◎. 丁一航(2004). ◎. ◎. ◎. ◎. ◎. ◎. ◎. ◎. 王柏森(2009). ◎. ◎. ◎. ◎. 范國興(2011). ◎. ◎. ◎. ◎. 蔡永浤(2011). ◎. ◎. ◎. ◎. 林柏宏(2008). ◎. ◎. ◎. ◎. 本研究. ◎. ◎. ◎. ◎. 團 隊 社 會 對 個. 楊志鴻 廖妤珮 黃娟娟(201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之量表根據 Carron, Brawley 與 Widmeyer (1985) 的理論架構及編製的工具來 施測,利用其四個構面來測驗參與者的團隊凝聚力程度,此量表已成功應用在競技運動 及體適能領域,及相關團隊凝聚力的調查上,故使用此量表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工具。. 三、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最早的研究是 Festinger, Schachter 與 Back (1950) 指出團隊凝聚力是個體與吸引其 他個體,讓這個團體繼續維持下去。為了瞭解凝聚力程度的不同對於流暢經驗上是否有 差異,以下整理近年來國內研究者在運動休閒領域的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如表 2-11。.

(44) 32. 表 2-11 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高凝聚力團體比低凝聚力團體較能抗拒. Brawly, Carron, &. 研究發現. 1987. 成人運動選手. 團體分裂。. Widmeyer 集體效能與團隊中的工作凝聚力有顯著 Spink. 1990. 成人排球選手. 相關。高集體效能團體比低集體效能團 體有較高的凝聚力。 合球選手團隊凝聚力和工作凝聚力的的. 李建志. 丁一航. 大專合球校隊 2002. 2004. 男、女選手. 國小排球選手. 表現,均是比賽後優於比賽前;男女在 凝聚力表現上則沒有差異。 先發球員的團隊凝聚力高於非先發球 員。成就動機與團隊凝聚力呈現正相關。 不同背景之啦啦隊選手在團隊凝聚力上 無顯著差異;不同團隊凝聚力支啦啦隊. 王吟勤. 2007. 高中啦啦隊選手. 選手在運動表現上有顯著差異部分成 立;團隊凝聚力能夠有效預測運動表現 部分成立。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棒球員的團隊凝聚. 林柏宏. 高中棒球聯賽木 2008. 棒組球員. 力皆無顯著差異;團隊互動及團隊滿意 度對於團隊凝聚力有顯著影響。 慢壘球隊成員因背景變項不同,隊員團. 王柏森. 2009. 慢速壘球參與者. 隊凝聚力也不同,間接影響球隊經營管 理、比賽與活動的安排。 (續下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ing discussion before writing to equip students with more ideas and vocabulary to use in their writing and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work in discussion groups and

These activities provide chances for students to work on their own, to apply their economic concepts, to develop a critical attitude and, above all, to increase the interest of

If necessary, you might like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over the notes and discuss the roles and language required of a chairperson or secretary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activity9.

 Incorporating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cater for students’ diverse learning needs and styles?.  Integrating textbook materials with e-learning and authentic

The meeting status analyzer use the sentence openers to extract and analyze the assertiveness and cooperativeness indexes for recognizing the group conflict status and

In this study the GPS and WiFi are used to construct Space Guidance System for visitors to easily navigate to target.. This study will use 3D technology to

Regarding Flow Experiences as the effect of medi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n volunteer firemen, taking volunteer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