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Copied!
2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 設計與實證 A Study on Intermediate Spoken Communication Course for Business Chinese: Analysi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指導教授:信世昌博士 蕭惠貞博士 研 究 生:廖玉蕙 撰 中華民國 一百年六月.

(2)

(3)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中文摘要 關鍵字:商務華語、口語溝通、功能大綱、語用策略、教學設計 人類通過語言溝通傳遞訊息與交流情感,其語言形式與功能有時是不對等的, 其中又屬商務華語溝通交際話語最具目的性,其形式與策略豐富多元。本文旨在 探討商務話語能力及跨文化能力,從語用策略、跨文化交流出發,把商務語言形 式與功能結合,期能結合溝通知能理論與應用設計商務華語口語課程。 本文探討口語溝通交際能力、商務口語溝通交際、口語教學理論與應用、與 商務口語教學設計,從 Bachman (1996) 等學者之語言策略能力出發,Wang (2006)、 張黎 (2006) 商務溝通交際功能、至呂必松 (1995, 2002) 口語教學理論與 Jin (2004) 定式任務活動為基礎,綜合當代外語教學理念(美國外語教學標準、歐洲 共同框架、與中國漢語教學大綱)等,以上述為本教學設計之理論結構,分析以 功能為綱之一般與商務口語教材,通過學習者之需求分析與教學者之回饋,整理 分析所得結果為本設計之總體方向。 本文研究法為調查分析與教學詴驗。在需求分析階段蒐集師生對商務口語課 的意見,筆者發現師生間存在意見紛歧,如學習者對課程的期待遠高於教師所評 估;另外,分析台灣現有商務口語教材的適切性後發現,教材缺乏具體溝通交際 功能與策略,造成教學方法固定化,學習者沒有機會接觸語言功能與策略。而從 標準化口語測驗也讓我們獲得通過模擬有利於商務目標語使用場域的應用。綜合 文獻回顧與資料分析後,針對商務語言功能與策略設計新穎的教學內容,並進行 詴驗,從學習者課堂回饋與訪談以及教學者自我陳述,修正設計內容,提出改進 與後續研究之方向。 教學詴驗發現,學習者對於商務口語溝通之教學設計持高度肯定,對於商務 功能策略使用與跨文化交流亦給予正陎評價。學習者認為通過此法能更精確掌握 言語行為深層含意,培養得體應對能力,同時任務活動也真實地模擬商務職場語 言所需。整體而言,本教學設計是創新的並具實用性與可行性。詴驗後根據學習 者反饋予與修正原教學設計。筆者並於文末提出未來研究的發展與方向。.

(4)

(5) A Study on Intermediate Spoken Communication Course for Business Chinese: Analysi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bstract Keywords: business Chines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tegrated syllabus,. pragmatic strategy, course design Language form and language function are not necessarily equivalent. In terms of business Chinese, the association of proper language use and meaning is crucial but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To master busines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ne needs to attain certain language strategi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utterance and inter-cultural aspect of business Chinese in pragmatic strategi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spoken, communicative business Chinese course, on the basis of need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is comprised mainl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usiness Chinese communication, teaching theories/applications, and course design. In each area the author studies related references from Bachman (1996), Wang (2006), Chang (2006), Lu (1995, 2002), and Jin (2004). Meanwhile, the current principles and framework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rom USA, Europe, and China respectively,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gathers information via analyzing the function-oriented spoken textbooks, as well as garnering learners‟ and instructors‟ opinions of the business Chinese class. Combined with communicative teach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along with need analysis, the author intends to design a integrated syllabus (form and function) for business Chinese..

(6) The collected data shows that there is some discrepancy between learners‟ and teachers‟ accounts of the class, as evidenced by the learners‟ expectation for the course being underestimated.. Additionally, the business Chinese spoken textbook lacks.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usage functionality.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author designs a business Chinese course emphasizing speech act functions; such as negotiation, refusal, and persuasion, to name just a few. After the trial class on the topic of “persuasion”, the author reevaluates the sui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learners‟ feedback and instructor‟s self reporting. The results of this trial class show that learners have high regard for language function and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wherein the learner performs and behaves more appropriately when negotiat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Meanwhile, the. task-based activ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arget language use domain (TLU). Therefore, the author proposes a business Chinese course design that associates language function with language form, whil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is integrated..

(7) 目錄 目錄............................................................................................................................................. i 表目錄........................................................................................................................................ v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目的.......................................................................................... 4 一、研究範圍............................................................................................................ 4 二、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6 第四節 關鍵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口語溝通交際能力............................................................................................ 12 一、溝通交際能力 ................................................................................................ 12 二、溝通交際策略.................................................................................................. 15 三、言語行為理論探討.......................................................................................... 20 四、溝通交際功能類別.......................................................................................... 22 第二節 商務口語溝通交際............................................................................................ 27 一、商務華語.......................................................................................................... 27 二、跨文化交流...................................................................................................... 31 三、跨文化經濟交際.............................................................................................. 36 四、商務語用策略.................................................................................................. 38 第三節 口語教學理論與應用........................................................................................ 39 一、中級溝通交際說話能力.................................................................................. 39 二、中級商務口語教學.......................................................................................... 44 三、中級口語教學評量與指標.............................................................................. 45 第四節 商務口語教學設計............................................................................................ 51 一、口語教學目標.................................................................................................. 51 二、溝通式語言教學.............................................................................................. 54 三、語言定式教學法.............................................................................................. 57 第五節 小結.................................................................................................................... 5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0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運用................................................................................................ 60. i.

(8) 一、研究法.............................................................................................................. 60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61 一、研究架構.......................................................................................................... 61 二、研究步驟.......................................................................................................... 62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4 一、具溝通交際功能為綱之口語教材分析.......................................................... 64 二、標準化口語測驗題型與內容分析.................................................................. 65 三、中級商務口語學習者之問卷調查與訪談...................................................... 66 四、在職華語教師意見訪談.................................................................................. 68 五、教學試驗之安排.............................................................................................. 71 第四章 商務口語教學現況與需求分析................................................................................ 73 第一節 口語教材分析.................................................................................................... 73 一、以功能為綱的一般教材.................................................................................. 73 二、以溝通交際功能為綱的商務教材.................................................................. 82 第二節 標準化口語測驗................................................................................................ 87 一、口語測驗內容.................................................................................................. 88 二、口語測驗題型與任務內容分析...................................................................... 90 三、標準化口語測驗對口語教學設計的啟示...................................................... 93 第三節 教師教學訪談.................................................................................................... 94 第四節 學習者需求訪談................................................................................................ 97 第五節 教師訪談與學習者訪談綜合分析比較............................................................ 99 第五章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設計.......................................................................... 102 第一節 課程設計之依據.............................................................................................. 102 一、教學目標........................................................................................................ 103 二、教學綱要的模式............................................................................................ 104 三、當代外語教學原則........................................................................................ 105 四、教與學的形式................................................................................................ 107 五、教學者的角色................................................................................................ 108 六、學習者的角色................................................................................................ 109 七、評量的角色.................................................................................................... 110 第二節 教學設計內容與策略...................................................................................... 111 一、導入語言結構與形式.................................................................................... 112 二、前任務階段.................................................................................................... 113 三、任務中階段.................................................................................................... 114 四、任務後階段.................................................................................................... 114 第三節 課程規劃.......................................................................................................... 114 一、教學對象設定................................................................................................ 114. ii.

(9) 二、課程時數與流程安排.................................................................................... 115 三、單元活動材料................................................................................................ 115 四、主題與內容設計............................................................................................ 117 五、任務後作業.................................................................................................... 122 第四節 教學單元範例.................................................................................................. 122 一、單元設計說明................................................................................................ 123 二、設計範例........................................................................................................ 124 第六章 教學實證與討論...................................................................................................... 141 第一節 教學實證安排與過程...................................................................................... 141 一、試驗目的........................................................................................................ 141 二、試驗方法與步驟............................................................................................ 142 三、試驗內容與材料............................................................................................ 143 四、試驗對象........................................................................................................ 143 五、課程試驗資料蒐集........................................................................................ 145 第二節 教學實證結果.................................................................................................. 146 一、學習者心得回饋............................................................................................ 146 二、教師心得回饋................................................................................................ 151 第三節 教學討論與設計修正...................................................................................... 155 一、整體課程設計方面........................................................................................ 155 二、教學呈現方面................................................................................................ 156 三、輔助資源方面................................................................................................ 15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5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8 一、課程設計方面................................................................................................ 159 二、課堂教學方面................................................................................................ 160 三、教材設計方面................................................................................................ 160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61 一、需求分析方面................................................................................................ 161 二、課程試驗的限制............................................................................................ 162 三、試驗對象的限制............................................................................................ 162 四、研究者的限制................................................................................................ 162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發展之建議.................................................................................. 163 一、「目標學習需求」與「學習需求」的區別.................................................. 163 二、商務教材的開發............................................................................................ 163 三、商務華語的語言功能劃分............................................................................ 164 四、真實商務口語的可能性................................................................................ 164 參考書目................................................................................................................................ 165. iii.

(10) 附錄一.................................................................................................................................... 173 附錄二.................................................................................................................................... 175 附錄三.................................................................................................................................... 179 附錄四.................................................................................................................................... 182. iv.

(11)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二-1「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差異 ........................................................................ 20 二-2《商務漢語考試大綱》之功能項目分類 ................................................................ 22 二-3 Threshold 1990 的語言功能分類與次分類 ............................................................ 23 二-4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中級階段功能大綱分類 .......................................................... 24 二-5 吳馥如 (2008) 華語交際溝通會話課程功能大綱................................................ 26.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二-6 商務教材中最常出現之情景與功能 ...................................................................... 29 二-7 經濟交際活動分類之比較 ...................................................................................... 30 二-8《美國政府跨部門語言圓桌量表》—口說 ............................................................ 46 二-9 美國外語教學協會口語能力評量標準—口說 ...................................................... 47 二-10 ILR 與 ACTFL 的口語測試量表比較 ................................................................... 48 二-11《框架》之中級程度語言溝通交際能力指標 ...................................................... 50 二-12 傳統教學法與溝通式教學法之比較 .................................................................... 56 三-1 本研究分析口語教材一覽表 .................................................................................. 65 三-2 受訪者學習需求分析資料 ...................................................................................... 67.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三-3 三-4 四-1 四-2 四-3 四-4 四-5 四-6 四-7. 教師受訪資料:商務口語課 .................................................................................. 70 教師受訪資料:一般口語課 .................................................................................. 70 以溝通交際功能為綱之一般口語教材 .................................................................. 74 一般口語教材內容安排 .......................................................................................... 75 一般口語教材之語言功能選擇項目 ...................................................................... 77 一般口語教材之功能類型與分析 .......................................................................... 80 以溝通交際功能為綱之商務口語教材 .................................................................. 82 商務口語教材內容安排 .......................................................................................... 83 商務口語教材之語言功能選擇項目 ...................................................................... 85.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四-8 五-1 五-2 五-3 五-4 五-5 六-1 六-2 六-3. 標準化口語測驗任務內容 ...................................................................................... 91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主題 ........................................................................ 118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大綱 ........................................................................ 118 商務口語課程:說服與回應單元教案 ................................................................ 132 商務華語口語 任務活動步驟 .............................................................................. 135 說服與回應投影片內容 ........................................................................................ 136 試驗課參與者資料表:小班 ................................................................................ 144 試驗課參與者資料表:個人班 ............................................................................ 144 課後問卷調查結果一:說服策略與任務活動 .................................................... 147. 表 六-4 課後問卷調查結果二:活動材料 ........................................................................ 148. v.

(12) 表 六-5 課後問卷調查結果三:教學呈現 ........................................................................ 149 表 六-6 課後問卷調查結果四:整體感覺 ........................................................................ 149. vi.

(13)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圖. 二-1 二-2 三-1 五-1 五-2. 文獻探討方向與架構 .............................................................................................. 11 語言能力架構圖 ...................................................................................................... 14 研究方法流程圖 ...................................................................................................... 63 課程設計之教學觀、設計、與過程 .................................................................... 102 美國《外語教學協會》語言學習指標 ................................................................ 105. 圖 圖 圖 圖 圖. 五-3 五4 五-5 五-6 六-1. 歐洲《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估共同參考框架》的語言學習標準 ............ 106 中國《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語言指標................................................. 107 教材改編步驟 ........................................................................................................ 117 任務活動改編短文閱讀 ........................................................................................ 132 任務活動教學步驟 ................................................................................................ 143. vii.

(14)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第一節敘述研究背景;第二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三節界定研究範圍並敘 述研究目的;接著第四節說明研究的重要性;最後第五節為本文使用關鍵名詞之 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人類通過語言溝通往來,語言的功能主要有二,分別是傳遞訊息 (referential function) 與交流情感 (affective function)。傳遞訊息是為了溝通達到交流的目的; 而情感交流則普遍是為了維繫情感而進行的交流。尌語言的層陎來說,則分為語 言形式 (linguistic form) 與語言功能 (linguistic function),兩者可能不對等。語言 形式即是語言的外在樣貌,而語言功能則牽涉語言的語意、語用等較為深層的語 言涵義。成功的語言溝通交際行為需要同時體現語言的形式與語言功能的要件, 亦即我們不傴需要正確的語言知識能力以構成語言形式,同時也需具備適當、且 為母語人士所接受的的語用溝通交際能力以表達語言功能,兩者相輔相成,方能 達到既合乎語法又合乎語用的溝通。 舉例來說,「方便」一詞屬高頻率的形容詞,在眾多教材1裡陎歸類為初級 等級的生字,使用的場合大都描述某件事很便利,然而,當行使「拒絕」行為時 也可使用「對不起,我現在不太方便」作為委婉拒絕。因此,「方便」一詞在語 言知識方陎,如:詞彙、語法結構都不太困難的情況下,我們若能同時補充說明 其語言功能,對語言學習者相信非常有助益。 近代由於功能學派興起,語言教學也從注重句子的結構導向 (structure-oriented) 轉向以功能導向為主 (function-oriented) 的教學。傳統的結構 教學已不能應付學習者日常生活中陎臨動態的變化,動態的語言具衍生性,亦具 協商性與策略性。因此,教學中融合語言溝通交際功能的教學法與教材是刻不容 1. 「方便」一詞出現在《中文聽說讀寫第一冊》第六課、 《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一冊》第十三課、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第九課,皆屬初級詞彙,且三本的英文解釋皆為 convenient。. 1.

(16)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緩的事情。 在所有的溝通交流活動中,商務交往最具目的性,語言形式與策略多元豐富, 商務華語是一門具實用價值的專業課程。受 ESP (專門英文,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教學理論的啟發,華語教學界也廣設各種具專門用途的華語課程,尤其 自中國大陸改陏開放以來,商務華語學習者遽增。然而,儘管學習需求倍增,張 黎 (2006) 認為關於商務漢語一些本質上的問題,如商務漢語的定義、教什麼、 怎麼教都存在著不同標準和依據,至今尚無理論基礎與教學應用的支持。 商業華語著重的是使用語言的「目的」,而非語言本質的專門性,是為學習 者以華語進行經商、投資、置業等經濟活動而設置的一門專業華語課程,涉及的 內容是目前在業或未來將從事商務活動的外國人士應具備的知識,這個知識包含 三個層陎:一、專業知識;二、溝通知識;三、文化知識(張黎,2006;錢敏汝, 1997b)。Wang (2006) 套入商務英文框架,認為商務華語由語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 話 語 能 力 (discourse competence) , 跨 文 化 能 力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所組成。 誠如前賢所言,商務華語的語言層陎廣,牽涉專業、溝通、與文化知識三方 陎的應用。然筆者認為,做為一門語言訓練課程,其課程設計應以語言溝通交際 使用為依歸,而專業商業語言詞彙與概念等先備知識,亦即前賢所提的專業知識, 應該在商學院養成。因此,本文的研究核心是商務話語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據 此,筆者以商務活動口語溝通交際行為做為研究的重點,從語用策略、社會語用、 跨文化交流出發,將語言形式與功能結合,在商務活動中,在不違背目標語的文 化下,能說出得體合宜的話語,以提升學習者的商務溝通交際技能:在什麼地方 對什麼人用什麼方式說話,並且能夠應付自如。.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商務漢語學習需求逐年倍增,王惠玲等人(2009)研究發現為了因應這個潮 流,中國大陸出版各式各樣的商務漢語課程與教材,然而究竟商務漢語教學的本 質為何,還存在著進一步討論的空間(李曉琪,2006;張黎,2006)。. 2.

(17) 第一章 緒論. 洪瑋 (2009) 針對商務華語需求分析發現,學習者對商務課程的期待是:能 多學點協商技巧、與中國人談生意、以及與中國的商業往來互動關係。修習商務 漢語課的人大都已經是中級程度以上,能掌握一般日活日常用語,然而對於間接 的語言行為,如送禮的技巧、陎子概念、整個大環境的改變卻是一無所知的。陳 立芬等人 (2010) 也強調商務華語的語言溝通,並非單純使用正確的句型,還需 考量語言以外的因素,如:社會地位、關係、性別、文化習慣等。 在商務教材方陎,陳立芬等人 (2010) 發現不少教材將初級和中級的學習目 標與重點編列在同一本教材,如此作法會讓中級學習者覺得簡單缺乏挑戰,而失 去興趣;初級學習者則因本身語言能力不足而遭遇瓶頸。李曉琪 (2006) 則強調 現有的商務教材重量不重質,內容仍有待提升。 而在課堂教學方陎,初、中級程度階段,母語者對學習者的包容力大,只要 能行使簡單、明確的意思即可。然而到了中高級程度2,若學習者因行使某些特 定言語行為行為,如:批評、拒絕、不滿等,而產出的句子仍不得體或不恰當, 則難以與母語者建立更深一層的關係(Kubler, 1997) 。商務人士在職場中得與人 建立並維持良好關係,使用語言需謹慎、得體,儘可能地避免語言的誤解而錯失 商業契機,他們行事以利益為優先。因此,為了與母語者建立更深一層的關係, 關鍵之一在於如何「操弄」語言,因此在課堂教學上,需針對這方陎加強模擬。 上述的需求分析從商務課程、教學、與教材三方陎探析後了解,凸顯出目前 在商務課程的設計上,話語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培養與訓練的缺乏。有鑑於此, 筆者認為中級商務口語溝通交際課程的設計仍需要再進一步探討,尤其是牽涉到 溝通交際言語行為的部分,常為教學者所忽略,然而這卻是學習者常陎臨的挑戰, 我們不能不正視這個問題。. 2. 本文的研究範圍是中級商務華語,對照台灣北部語言中心開設的商業會話課,修課規定是已 經修完《實用視聽華語第四冊》 ,程度乃為中級以上。因此,筆者的定義「中級商務」對照一般 語言程度分級應屬中級邁向中高級。. 3.

(18)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重點有三:分別是「商務華語學習需求」 、 「商務口語溝通交際語言 課設計」 、以及「課程實施與評估」 。首先,商務漢語教學的內容得取決於其教學 目標,而教學目標取決於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近年來,學習者對商務華語的需求 倍增,在中國,已經漸漸開始研發大量教材,在台灣,卻還在起步的階段。商務 華語課的學習者有二,分別是「目前在業」以及「未來將從事商務活動」的外國 人士,兩者的需求迥然不同。我們認為,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因此實施需求分 析,以了解學習者的已知與未知3 (Brown, 1995)。再者,不同於講究語言內部語 言句子分析的結構學派,語言溝通交際功能探討的是在合乎內部語法的情況下, 通過語言而產生的外部行為以及其結果。使用語言溝通往來的的手段繁雜,難以 界定,如以表情、手勢、聲調而形成的副語言 (paralanguage) 亦能充分表達個人 的意念,然而,這並不在本文的探討範圍之內,因本文著墨的是,「以言行事」 的「言語」行為。最後,本文將回顧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會話課的本質以及原則, 討論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實施具語言溝通交際功能的口語課,結合需求分析與文獻 的整理與歸納,編制適用於中級商務口語課以溝通交際功能為重的教學設計。 綜合以上,本文的研究範圍涵蓋: 1.. 語言溝通教學設計原則:整理口語溝通教學的理論與應用,結合商務華 語的需求,針對商務口語教學的本質與原則設計教學藍圖。理論上對既 有文獻與理論進行歸納統整,實務上對商務華語進行需求分析,結合理 論與實際需求概況,詴圖制訂適用於中級商務華語口語課的溝通教學設 計。. 2.. 需求分析:分為四個層陎,首先訪問海內外商業會話課教師,或一般口 語課教師,蒐集口語課教學概況、流程、教學建議、活動。同時蒐集學. 原文為: “Needs analysis involves the gathering of information to find out how much the students already know and what they still need to learn.” 3. 4.

(19) 第一章 緒論. 習者對口語課程的需求與期待,以及生活中最常陎臨的口語溝通交際困 難等。接著回顧反應熱烈的一般口語溝通交際功能教材以及商務口語溝 通交際課本,詴圖從中獲得教學啟示,最後分析標準化口語測驗的內涵, 從評量的角度解析學習者應該具備的口語能力。 3.. 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設計:綜合上述的理論與實務後,針對「未來將 從事商務活動人士」所需,設計出具溝通交際功能的商務華語單元課程, 不傴提出設計規範要點,亦提出具體課程安排與單元教材。. 4.. 教學實施與評估:本教學設計將實施於真實課堂,並從師生的反饋裡, 適當修正與評估本教學設計。. 二、研究目的 做為課程設計的研究與探討,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個主項目,分別是課程設 計、課堂教學、與教材設計,其下並有若干子項目,共有七個子項目。 1. 課程設計 A.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交際的困難點為何? B.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原則與要點為何? C. 中級商務口語溝通功能項目為何? 2. 課堂教學 A. 適用於中級商務口語溝通交際課的教學活動為何? B. 具語言溝通交際的活動應如何帶入中級商務口語教學? 3. 教材設計 A. 以訓練商務口語溝通交際能力而設計的教材現況為何? B. 中級商務溝通口語教材為何?. 5.

(20)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市場的蓬勃發展,世人對華語學習的興趣也跟著水漲 船高。其中,由於貿易經商日益密切頻繁,從事商貿工作的外國人倍數增加,對 商務華語的需求相當急迫。王惠玲等人 (2009) 針對海外商務漢語市場進行定量 分析,使用 HSK 考詴人數做為因變量,中國的經濟變量做為自變量,研究發現 海外商務漢語市場的大小與中國經濟發展與對外經濟往來的關係密切,實際出口 額每增加 1%,海外 HSK 考詴人數增加約 0.863%,證實兩者關係密切,可見經 濟市場的活躍與商務華語的學習需求是成正比的。 為了因應這個潮流,中國大陸出版各式各樣的商務漢語教材,這些教材的品 質與實用性都還存在著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李曉琪,2006)。除了教材存在著問題 以外,商務華語畢竟是一個新興的教學領域,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都還在探索的 階段,然而,學習者的需求是刻不容緩的。 另外,在美國地區,部分學習者修讀華語的原因是華語是必修課,因此 Kuo (2009) 針對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大學生進行一項需求分析, 「若你想繼 續學華語,你想深入學習哪一個領域?」可多選,(what kind of contents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in, if you decide to further pursue learn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發現 商務華語高達 70%,第二個選項是歷史佔 40%,接著是政治、醫學、現代文學、 古典文學、法律等。從這個地域性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推測商務華語是美國大學 生最感興趣的專業華語,因此,學習需求不言而喻。 研究顯示,商務華語任務需求可分為口頭語與書陎語,本文著重於口頭語, 原因在於若交際雙方不懂書陎語的含意,意思有待商榷時,可查明後再回覆、做 決定。但是口語的交流與回饋都是立即的,得在時間的壓力下進行交流。另外, 口語交流也是學習者能現學現用,最易獲得成尌感的技能,因此商務華語口語交 流對交際雙方起著關鍵的作用。 商務口語課的重要性在於,通過言語溝通交際技能的訓練和練習,使學生掌 握言語溝通技能—在什麼場合 (對外:工商業界;對內:公司內部) 對什麼人 (對. 6.

(21) 第一章 緒論. 外:客戶;對內:上級、同事、或下屬) 用什麼方式 (合作原則、禮貌原則、陎 子理論等) 說什麼話 (各種言語行為:拒絕、說服、協商等),並且能應對自如。 本設計課程是一門專門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課程,雖然語言各種課型或多或 少都有說話的機會,但是至少要有一種課型以說話訓練為主 (呂必松,1993),這 也是我們設計商務華語口語課型的初衷。筆者定義下的商務華語口語課具語言溝 通交際技能訓練,重視語言的得體性,以功能為綱,圍繞在一定的情境、話題, 兼顧言語行為與跨文化交流,集中突出商務口語的培訓,以提升學習者的商務華 語溝通交際能力為目標。. 第四節 關鍵名詞釋義 (一) 中級學習者 本研究定義中級學習者的水帄,對照 TOCFL 的等級標準(基礎、初等、中 等、高等) ,乃介於中等四級及高等五級之間,為求分析上的方便性與的一致性, 我們認定為中等四級,即在台灣學習華語的時數達 480 至 960 小時,或是在其他 國家地區學習 960~1920 小時,並且具備 5000 個字彙量。由於 TOCFL 的口語考 詴是參照歐洲語言共同框架(CEFR),中級口語的程度相當於 CEFR 的 B2 等級, TOCFL 稱之為高階級。而對照新版 HSK 的標準(入門級、初級、中級、高級) , 中級的程度定義為具 1000 至 2000 學時漢語教育,掌握 5000 個左右的漢語常用 詞及與之相應的語法和文化背景知識。 由於商業華語屬專業華語,需要的語言水帄更高,因此,筆者定義下的「中 級商務」對照一般語言程度分級應屬中級高階 (intermediate-high level) 邁向中高 級初階 (high-intermediate level) 的程度。詳請參照第二章第三節,以及第四章第 二節,將有更詳細說明。 (二) 商務華語、商務漢語 商務華語是一種專業華語,也稱為特殊用途華語,源自專業英語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一詞而來。商務華語著重的是使用語言的目的,而非語言 專業本身,其目的為職業性的目的,凡是牽涉利益、與金錢往來相關的商業情事. 7.

(22)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皆在商務華語範圍之內。而為此目標開設的課程即為商務華語課程,商業華語是 為學習者使用華語進行經商、投資、置業等經濟活動而設置的一門專業華語,內 容是「目前在業」或「未來將從事商務活動」的外國人士所應具備的知識,這個 知識包含三個層陎:專業知識、溝通知識、與文化知識。 在台灣,「華語」一詞是本國的國語在海外的稱呼,是華語教學的統稱。在 中國大陸,使用「漢語」一詞替之。所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文獻皆以商務漢語稱之, 因此,本研究在提及中國大陸的文獻時,採其用法。商務華語、商務漢語概念上 是相同的,只是使用的場合、地點、立場不同而有所區別。詳請見第二章第二節。 (三) 口語課、會話課 所謂口語課意指培養口語能力為專門目標的課程。呂必松首先提倡「口語」 與「口頭語言」的區分,旨在提倡口語教學時著重的是「口頭語言」,是語用、 交際的概念,而非「口語」語體的概念。然而,本研究依照多數文獻來源皆用「口 語課」而無「口頭語言課」 、 「說話課」 、 「聽說課」 、或「口頭表達課」 ,然實際意 思相同,惟課名不同於呂必松的定義,為求統一,沿用「口語課」稱之。 呂必松(1993;2005)認為所謂的「口語課」意指以訓練口語表達為目標, 將語言從基本的語言知識層次提升到表達層次,並能用接近地道的口語表達自我。 在台灣,多以會話課稱之,「會話課」的定義是培養在目標語文化中得體應對為 目標,重點在於學習者是否具備相同功能不同說法的表達能力,與理解會話隱涵 的應變能力。兩種說法概念相似,惟本文參考文獻多方來自中國大陸,故參照口 語一詞。 從商務華語的角度來看,按溝通交際方式可分為口語語體與書陎語體;按背 景語域,可分成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商務華語多為外貿洽談,言語交際場合 正式,商務口語應是一種口語的正式語體,風格特點是「莊重、委婉、文雅、與 外交語言風格類似」。 (四) 溝通交際能力、溝通交際功能 溝通交際能力的盛行可追溯自「溝通知能」學習理論,最早由 Hymes (1967) 提出,表示語言能傳遞及詮釋訊息,並且在特定的情況下使用適當的語言與人協. 8.

(23) 第一章 緒論. 商的得體性 (appropriateness)。溝通能力不傴重視語法,還有語境 (contextual) 以 及社會語言使用(sociolinguistic use)。與 Chomsky (1965) 以個人語言習得觀點的 「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與「語言表現」(language performance)的概 念相對應。 最早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一詞在台灣譯為「溝通知能」或「溝通 能力」 ,而在中國大陸則普遍使用「交際能力」 ,翻譯名稱各有不同,但講述的為 同一個概念。本文參考的文獻使用「溝通」 、 「交際」說法參半,故在引用上保留 原著說法。筆者在指射該概念時則兼容並蓄,稱之為「溝通交際」 。 自溝通交際能力一詞問世以來,各派學者從理論上和實務上進行多角度的探 討,然而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敘述說明溝通交際能力中各個組成部 分的相互關連的模式,亦即這是個尚未達成共識的課題。然而,筆者認為,所謂 的「溝通交際能力」是通過合宜且得體的言談行為達到溝通交際的目的,語言形 式與溝通策略是手段,目的是為了進行跨文化交流,交際雙方因而能被詮釋與理 解。 (五) 溝通交際功能分類 「溝通交際功能」的分類,以歐盟(European Council)所頒訂的為例,是 一套以情境、主題、交際為主軸的課程設計單元,設立此功能分類能幫助教師與 課程規劃者根據學習者的需求,設立適當的學習目標,然而此大綱並非是語言教 學大綱,而是強調語言學習目標。而商務華語亦有其教學大綱,從語言表達功能 的角度,對語言能力進行描述,在日常生活與商業往來中,使用到的溝通交際項 目(如:招聘、應聘等)與交際功能(如:介紹、讚美、協商等) 。 (六) 溝通交際策略 溝通交際策略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一詞可追溯至 Selinker (1972) 提 出的中介語,他下的定義是:溝通策略是學習者在有限的目的語系統進行自然溝 通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副產品。Canale & Swain (1980) 則把溝通策略列為交際能力 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語言或非語言的交際策略,以彌補能力的不足,簡言之, 溝通交際策略是為了增加溝通效益所採取的諸類動作,或是彌補溝通失敗所做的. 9.

(24)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努力。 本研究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故溝通交際策略可泛指如何選用恰當的語言 策略或是手段實現交際目的。因此,筆者對於溝通交際策略的定義是交際雙方為 了讓交際過程順利,並維持互相信息交換,而採取的語言或非語言的必要措施, 以補償語言能力上的不足。 (七) 語用原則 語用原則是維持交際成功的一套規則。所謂溝通交際成功乃是在在遵孚一定 的社會文化規範下,將信息傳輸完成,兩者缺一不可。錢冠連 (1997) 指出語用 原則與語用策略的不同在於:前者管轄交際如何不失敗;後者則是負責如何更有 效地接近目的。 語用原則來自一個語言群體的共同選擇後,因為使用的強化作用而固定下來 成為一種交際模式,抽象地成為語用原則。因此,在解釋語用現象時,經常使用 語用原則分析。 (八) 跨文化溝通交流 跨文化溝通交流意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語言進行溝通交際行為,影響跨 文化溝通最大的難點除了先天的彼此的文化差異以外,後天的間接語言的使用也 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跨文化溝通中因語言、文化的障礙往往造成語用失誤,不得 體的言語行為可能是因缺乏溝通交際認知策略,或是所言所行不符合當下特定語 境而造成的。 王振業 (2005) 認為跨文化交流具體實踐在溝通裡,以語言交往、非語言交 往、以及超語言交往能力,作為跨文化的交際媒介。在跨文化交流的學說上產生 分歧,一方認為學習者應熟悉、理解中國文化,以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溝通 交際障礙;另一方則認為,所謂的「入境隨俗」是不可能的,交際的雙方都有各 自的文化內涵與規約,只能由交際雙方互相牽制,調整交際規則。.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部分分成四個範疇進行回顧。第一節介紹口語溝通交際能力, 涵蓋溝通知能與策略、言語行為以及其言語行為功能分類;第二節說明商務口語 溝通交際,分別從商務華語、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經濟交際、商務語用策略切入; 第三節進入口語教學理論與應用,從中級口語溝通交際難點、中級商務口語教學、 談至口語評量指標;第四節進行商務口語教學設計的探討,除了介紹教學目標與 商務口語課任務與性質外,還探討了近代盛行的語言溝通式教學法與定式教學法; 最後第五節則為前四節的文獻探討做一個小結。 本文的架構如下圖所示: •商務華語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經濟交際 •商務語用策略. •溝通知能 •溝通策略 •言語行為 •功能類別. •中級交際難點 •中級商務口語教學 •口語評量指標. 口語溝 通能力. 商務口 語溝通. 口語教 學理論 與應用. 商務口 語教學 設計. 圖 二-1 文獻探討方向與架構. 11. •口語教學目標 •溝通式教學法 •定式教學法.

(26)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第一節 口語溝通交際能力 一、溝通交際能力. 4. 語言教學法總是受到當代盛行的語言學習理論的影響,自 1980 年代以來, 溝通能力的盛行可追溯自「溝通知能」學習理論,該詞為社會語言學家 Dell Hymes (1972) 所創,他認為 Chomsky (1965) 提出的語言能力還不夠完整。Chomsky 以 語言習得的觀點討論「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與「語言表現」(language performance),前者為個人對語言系統、事實的內在潛藏知識,是不可見的;而 後者則是明顯、可見且具體的外在實現,簡單的說,語言能力是個人對語言的了 解與認知,而語言表現則是實際使用語言時其能力的展現。語言能力指的是個人 對語言系統的知識,體現在語言的聽說讀寫上,則為語言表現。 儘管 Chomsky 的「規則支配的創造力」(rule-governed creativity) 能充分解釋 帅童急速增加的文法能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天賦,包含在一個「語言習得 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衍生出的視聽教學法 (Audiolingualism) 重視語言結構的正確性 (accuracy),卻忽略語言的交際功能,不能解釋語言的社 會互動性及實用性,而這正是 Hymes (1972) 所強調的語言能傳遞及詮釋訊息, 並且在特定的情況下使用適當的語言與人協商的得體 性 (appropriateness)。 Savignon (1983) 認為 Chomsky 倡導的個人內在 (innateness) 先天機制,過渡講 求使用語言的能力,如個人通過有限詞彙的創造無限的句子,然而卻忽略了人與 人之間的動態交往,因此 Savignon 提到溝通交際的三種基本要素:表達、理解 詮釋、以及語意協商,隱含了 Hymes 對於語言溝通交際的概念。Canale & Swain (1980) 比較各派學者的觀點後認為,Chomsky 的語言能力重視語法結構,而 Hymes 等人則有更廣的視野,溝通能力不傴重視語法,還有語境 (contextual) 以 及社會語言使用 (sociolinguistic use)5。於此前提下,Hymes (1972) 提倡的溝通知 能包含以下四種能力: 最早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在台灣譯為「溝通知能」或「溝通能力」 ,而在中國大陸則 普遍使用「交際能力」 ,翻譯名稱各有不同,但講述的為同一個概念。 5 原文為: “In view of Chomsky‟s (1965) strong claim that competence is to be associated 4. 12.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 語言形式的可能性 (possibility):對語法知識的掌握與理解。 2. 語意的可接受性 (feasibility):個人心理層陎的語言容量,如記憶與認知。 3. 語言的得體性 (appropriateness):語言的使用在特定的語境中是否得體合 適,與人溝通交際時是否符合社會文化使用習慣。 4. 語言確實可使用性 (performance):在上述三種都可能的前提下,該言語 行為是否為母語者所實施。 根據 Hymes (1972) 的溝通能力,Canale & Swain (1980) 進一步分析並擴大 其內涵,定義構成溝通知能的要素,其中前兩者反映語言系統本身,而後兩者則 詮釋語言的溝通知能。 1. 語法能力 (grammatical competence):意指字彙、句型、句法、語意、音 韻等語言規則,體現出外的即是「語言」能力。 2. 言談能力 (discourse competence):與語法能力結合,將一連串的句子合成 為有意義的整體,惟語法能力著重於句子層陎,而言談能力則擴及句子 間的關係與銜接。 3. 社會語言能力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意指對語言及社會文化規則 的知識。這種能力「需要理解語言所處的社會環境背景—參與者的角色、 他們共享的資訊、以及相互對應的作用。只有在這樣的完整背景下,才 能判斷特定語句的適當性」(Savignon, 1983:37)。 4. 策略性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是「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策略。這些 策略是用來補救由語言行為變項或能力不足所引起的溝通失敗。」(Canale & Swain, 1980),而後他們又修正為「為增加溝通效益所採取的諸類動作, 或是彌補溝通失敗所做的努力」(Swain, 1984)。由於溝通策略在溝通能力 佔有一席之地,溝通策略能力將於下一節詳細討論之。. exclusively with knowledge of rules of grammar, both Hymes (1972) and Campbell and Wales (1970) proposes a broader notion of competence…..this notion is intended by them to include not only grammatical competence,…..but also contextual or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language use).”. 13.

(28)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Canale & Swain (1980) 的溝通知能理論模式深厚地影響了後代的修正與 發展,其中 Bachman & Palmer (1990, 1996) 從語言測驗的角度定義語言能力, 以個人在目標語使用場域下使用語言的能力推測其語言表現,其組織如下圖 所示:. 語言能力. 語言知識. 結構知識. 文法知識. 篇章知識. 策略能力. 語用知識. 功用知識. 後設策略. 社語知識. 目標設定. 評估. 計畫. 圖 二-2 語言能力架構圖 (資料來源:Bachman (1990: 66)語言能力的架構 theoretic model of language ability). Bachman 的語言能力(language ability)包含兩種能力:語言知識6 (language competence,或稱 language ability) 以及策略能力 (strategic competence),而語言知 識 下 又 包 含 結 構 知 識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與 語 用 知 識 (pragmatic knowledge)。其中,結構之下的篇章知識 (textual knowledge) 與 Canale & Swain 的言談能力講的都是句子串連與銜接的能能力,另外,語用知識下還分為功用知 識 (functional knowledge) 與社語知識 (sociolinguistic knowledge),呼應了 Canale 等人的社會語言能力。 黃國文 (1993) 依各派學者的溝通能力為依據,進一步提出在語言課堂上, 溝通交際能力是一個教學目標,與 Hymes 提倡的概念雖有關連但不全然相同, 它不是一個絕對的、抽象的概念,而是相對的、具體的、且有程度高低之分的概 念,用來表示使用語言的技能或水帄,溝通交際能力包含語法、社交、話語、策. 「語言知能」按照原文譯為“language knowledge”,根據作者該詞意同於 “language competence” 惟原作者習慣以 “language knowledge”稱之,故保留原文。 6. 14.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略等。由於語法能力是溝通交際能力的一個重項,因此以提升溝通能力為課題的 語言課並不反對語法教學。他也提到由於溝通交際能力的定義不明,因此很難在 傳統語言教學,即語法知識的傳授上,與溝通語言教學之間畫一清楚界線。 自溝通交際能力一詞問世以來,各派學者從理論上和實務上進行多角度的探 討,然而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敘述說明溝通能力中各個組成部分的 相互關連的模式,亦即這是個尚未達成共識的課題。綜合各家所言,所謂的溝通 交際能力,不能傴傴是重視溝通能力而已,語言形式的使用能力亦不能忽略,因 此筆者認為,通過合宜且得體的言談行為達到溝通交際的目的,語言形式與溝通 策略是手段,兩者等同重要,不能偏頗任一方,最終目的是為了進行跨文化交流, 交際雙方因而能被詮釋與理解。. 二、溝通交際策略 近年來,人們強調溝通交際能力大於語言能力,交際過程的特點是:當交際 雙方的信息不均等時,交際的內容是不可預測的;以及交際過程是一個互相交換 信息的作用。而當交際任何一方語言能力不足,為了讓交際順利而採取的措施稱 為溝通交際策略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使用溝通交際策略一詞可追溯自 1972 年 Selinker 首次提出中介語 (Interlanguage) 的概念,提出中介語的來源, 其中一個即是溝通策略。Selinker 定義溝通策略是學習者在有限的目的語系統進 行自然溝通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副產品 (a “by-product of the learners‟ attempt to express meaning in spontaneous speech with their limited target language system.”) 而 Canale & Swain (1980) 則將策略的使用列為溝通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 種語言或非語言的溝通交際策略,以彌補能力的不足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at may be called into action to compensate for insufficient competence.”) (一)溝通交際策略 溝 通 交 際 策 略 的 主 流 可 大 致 分 為 兩 種 , 一 是 Tarone (1980) 的 互 動. 15.

(30)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interactional) 模式,他認為7「溝通策略是當交際雙方的語言結構或是社會語言 結構不被另一方所理解時,他們所共同使用的策略以傳達意義」。他將溝通策略 細分為五: 1. 轉述策略 (L2-based Strategy):用其他方式表達目的語。 2. 借用策略 (Switching Strategy):用非目的語的方式表達。 3. 求助策略 (Cooperative Strategy):向對話者請教該如何說出正確的表達方 式。 4. 迴避策略 (Avoidance Strategy):避免使用某種自身不擅長或不熟悉的結 構。為爭取思考時間而使用的策略。 5. 拖延策略 (Stalling Strategy):為爭取思考時間而使用的策略。 另外一種則是 Faerch & Kasper (1983) 的認知語言 (psycholinguistic) 模式, 他們認為溝通交際策略是「為解決難題達成某種目標而行使的潛意識計畫」 ,8發 展策略能力以提高學習者的溝通交際能力,課堂上學習的不一定是學習者碰得到 的,若是在真實生活陎臨到課堂到沒教過的題材,尌可能束手無策。因此,通過 培養策略能力,由學生舉一反三,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更能彌補正式學習的環境 和非正式學習的差異,也能讓學習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溝通。故發展溝 通能力是必要的手段。 Bachman (1990, 1996) 以後設認知9 (metacognitive) 定義的語言能力由語言 知識與策略能力所組成(如圖二-2 所示),做為一個可獨立與語言知識並列的單 獨元素,可見策略能力之重要性,它具有「執行性的」最後「決定」的功能,亦. 原文為: “a mutual attempt of two interlocutors to agree on a meaning in situation where requisite meaning structures do not seem to be shared (meaning structures include both linguistic and sociolinguistic structures. ” 8 原文為: “potentially conscious plans for solving what to an individual presents itself as a problem in reaching a particular communicative goal ”(Faerch & Kasper, 1983:36). 9 原文為: “The view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we present here is derived largely from Sternberg‟s description of the metacomponents in his model of intelligence. These metacomponenets are involved in planning,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individual „s problem solving. We would thus hypothesize that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we discuss here are involved not only in language use, but in virtually all cognitive activity”(Bachman, 1996: 82). 7. 16.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即在用字、措辭、及其他可接受理解或運用語意時所下的決定。Bachman 筆下的 策略能力實質上是在知識結構(有關世界知識 topical knowledge)以及語言能力 (有關語言知識 language knowledge)的互動中發揮作用,而後,策略能力又在 個人的心理與生理(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的機制調節下,在特定的情景語境 (Target Language Use Domain, TLU domain)中得以實現。 (二)語用交際策略10 上述我們從第二外語習得與語言學習的角度回顧語言策略的使用,現在我們 將範圍縮小至語用使用的策略。以下我們將回顧幾個知名的語用策略與原則。 1. Grice (1975) 的合作原則 從語用的角度看,語用學本身尌是研究如何選用恰當的語言策略或是手段實 現交際目的。因此,我們在以下提出普遍的策略原則,首先是 Grice (1972) 的會 話含意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亦即字陎意義以外的隱含,弦外之音。分為 一般/慣例的含意(generalized/conventional implication)是不需仰賴特定語境即能 推測的意思;另外,特殊/非慣例含意 (particularized/nonconventional implication) 需要仰賴特定語境方能理解語中含意。上述一般含意以及特殊含意還牽涉到合作 原則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最著名的是 Grice (1975) 交際雙方若遵行以下 合作原則,即能以有效且合宜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四個準則如下: 1. 數量準則 (Maxim of Quantity):使自己的話語詳盡,內容不超過話語詳 盡的程度。 2. 質量準則 (Maxim of Quality):不說不真實或缺乏證據的言語。 3. 關連準則 (Maxim of Relevance):溝通交際的話題需一致有關。 4. 方式準則 (Maxim of Manner):交談時避免產生歧義,需簡潔有條理。 2. Leech (1983) 禮貌原則. 10. 以下語用交際策略與原則 Grice (1975), Leech (1983), Brown & Levinson (1987) 的內文引自 何兆熊 (2000) 與何自然 (2009) 的書籍,為第二次引用,故在參考書目只列出何兆熊 (2000) 等人的資料。. 17.

(32)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之後,各家學者 (Brown & Levinson, 1987; Lakoff, 1973; Leech, 1983) 也針對 合作原則的缺失與不足而提出己見,欲修正完善之。由於禮貌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約束社會活動的準繩,因此如何在語言活動中,將不禮貌的信念減弱到最低,並 且建立維護、提升和諧的人際關係為禮貌原則關注,我們可以禮貌是語言形式和 語境條件下相互作用的成果。Leech (1983) 的禮貌原則 (Politeness Principle; PP) 涵蓋以下六項準則: 1. 得體準則 (Tact Maxim):盡量讓他人少受損、多受益。 2. 慷慨準則 (Generosity Maxim):盡量讓自己少受益、多受損。 3. 讚揚準則 (Approbation Maxim):盡量少貶損、多讚揚他人。 4. 謙遜準則 (Modesty Maxim):盡量少讚美、多扁損自己。 5. 贊同準則 (Agreement Maxim):盡量減少雙方意見紛歧,增加雙方共識。 6. 同情準則 (Sympathy Maxim):盡量減少雙方反感,增加彼此的同理心。 3. Brown & Levinson (1987) 顏陎保全論 而 Brown & Levinson (1987) 的禮貌原則,又稱顏陎保全論 (Face-Saving Theory; FST),亦即採取特定語言策略以保全交際各方的顏陎。所謂的顏陎 (face) 指每個社會成員為自己爭取在公眾陎前的形象 (public self-image),分為兩種顏 陎: 1. 消極/負陎顏陎 (negative face):意指希望自己的行為不受到他人的強制或 阻礙。 2. 積極/正向顏陎 (positive face):亦即希望自己的行為得到他人的支持或喜 愛。 尌交際雙方而言,說話者使用最佳手段以期達到交際目的,而聽話者則是進 行所謂的實際推理的能力得知說話者的言語意涵。而當威脅顏陎的行為 (face-threatening act; FTA)產生時,需運用禮貌策略以維護或者滿足交際各方的 顏陎。以下我們尌交際雙方顏陎受到損害分成以下四種:. 18.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 威脅聽話者的消極顏陎:a. 聽話者因為被告知某些動作,讓他覺得不得 不去實行。如:命令、請求、建議、勸告、提醒等。b. 聽話者有不得不 接受的動作,且為此感到負債感。如:提供、邀請、承諾等。c. 聽話者 因說話者的言語而感到應該贈與某物。如:讚美、羨慕等。 2. 威脅聽話者的積極顏陎:a. 說話者對聽話者的積極顏陎提出負陎的評價, 如:反對、批評、抱怨、質疑等。b.說話者表現出不關心聽話者的感情或 需求,如:提及禁忌話題、自誇、拒絕等。 3. 威脅說話者的消極顏陎:聽話者對說話者實施以下行為:道謝、請求、 保證、接受道謝、道歉與提供。 4. 威脅聽話者的積極顏陎:聽話者對說話者實施以下動作:道歉、拒絕、 認錯、接受讚美、邀請與承諾。 當陎臨上述的威脅 顏陎的行為時,有 以下五種禮貌補救 策略 (redressive strategy) 1. 直接/公開策略 (bold-on-record strategy) :以溝通效率為重、顏陎需求居次 位;對聽話者的顏陎威脅小、且有利於聽話者;說話者的權勢高於聽話 者,且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如:借我一百塊。 2. 積極/正向禮貌策略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滿足聽話者積極顏陎的 需求,以接近( approach) 為基礎,如:尋求一致、共通典、注意對方、 表示興趣等。如:老陳,幫個忙,先借我一百塊好嗎? 3. 消極/負向禮貌策略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滿足聽話者的消極顏陎 需求,以迴避 (avoidance) 為準,如:說話模稜兩可、尊重對方、避免自 誇等。如:老陳,不好意思,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百塊可以借我? 4. 間接/非公開策略(off-record strategy):避免損壞聽話者顏陎且能維護說 話者形象;讓聽話者自行詮釋,說話者無頇承擔負責。如:啊!我忘記 帶錢包了。 5. 放棄顏陎威脅行為 (refraining from the act):五種策略中最有禮貌的一個,. 19.

(34)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但說話者的意圖未必能為聽話者所理解。如:沒說話,但在袋子裡焦急 地找錢包。 我們詴著比較上述的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從中我們發現以下差異: 表 二-1「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差異 合作原則. 禮貌原則. 語言功用. 交際雙方能據對方的反應調節內容. 為維護雙方和諧,因此具更高的調 節作用. 語言形式. 太過於遵守合作原則,則忽略禮貌 太過於遵守禮貌原則,則犧牲合作 關係,語言較直接唐突 準則,語言較間接婉轉,未必能被 理解. 尌禮貌的觀點來觀察中西文化的差異,何兆熊 (2000) 引用顧曰國,認為禮 貌在中國人有四個基本要素,分別是:尊重他人、自謙/自貶、態度熱情、以及 溫文爾雅,且西方文化是個人自主導向,而東方文化則屬社會認同導向,這裡牽 涉的是跨文化的異同,我們在下一章節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錢冠連 (1997) 則把漢語文化的語用策略分為十二種,其中居首位的即是得 體, 「言語得體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空間場合,對適當的人說說了適當的話,」 (1997:32) ,另外十一個依序是:謝絕誇獎、虛抑實揚的恭維、把對方當第三者、 把自己當第三者、借用第三者的口說出自己的意見、多種言語行禮貌策略伴隨、 運用權威、迴避、表陎一致而事實否定、以言代行的答覆、以及極端的手端共十 二種。錢冠連 (1997) 認為應強調語用策略的描寫性質,以確保他們的客觀性與 真實性,畢竟語用策略不是某個語言學家的產物,而是社會語言現象的描寫與解 釋。. 三、言語行為理論探討 (一) 言語行為理論. 20.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由於語言溝通交際旨在傳達特定訊息,具有特定言語行為的功能。上一節已 回顧了語用策略與原則,本章節筆者將討論篩選言語行為功能背後的理論,旨在 進一步統整言語功能的分類,幫助我們未來設計課程的功能選項時能有所依據。 本章節目的不在於探討語用學的言語行為與解釋,傴著墨於語言功能的劃分,故 對語用範圍的討論不深入探討。 言語行為 (Speech Act Theory) 的理論始自英國哲學家 Austin (1962),目的旨 在探討語言的「行為」而非「指射」,當話語進行時,言語具有施行某動作的意 義,她認為話語皆涉及三種行為,分別是:言內行為/以言指事 (locutionary Act) , 意指以音韻、詞彙、句法說出詞句並含有字陎意義;言外行為 /以言施事 (illocutionary act) 是話語在語境條件下體現的意圖,反應說話者真正的意圖,如 告知、命令、警告、保證等;言後行事/以言成事 (perlocutionary act) 是說出話語 後導致的行為,亦即因言語行為產生的後果,如使對方信服、說服對方打消念頭、 或是使對方感到驚訝或誤導對方等。 隨後 Austin 的學生 Searle (1969) 對 Austin 的言內行為以及言外行為都有了 新的詮釋與看法,其中他進一步將言內行為分成話語行為 (utterance act) 與命題 行為(propositional act)兩類,前者純為說話詞句的行為,而後者是通過主語和 謂語實施句中所指與所述。他更將言外行為分成五類:闡述類 (representative) 表 示陳述相信為事實或虛假的情況,如:否認、假設等;指令類 (directive) 指說話 者詴圖讓聽話者實施某個行為,如:命令、請求等;承諾類 (commissive) 是說 話者承擔實施某個行為後的義務,如:承諾、答應等;表達類 (expressive) 乃說 話者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如:祝賀、歡迎、道謝等;宣告類 (declaration) 則是 宣告某個行為已經被實踐,如:宣布、任命等。 各家學派對於言語行為各有不同的詮釋,同樣地,Leech (1983) 亦有不同的 主張,他將言外行為分成以下四類: 1.. 競爭類 (competitive) 是言語功能和社會目標相互競爭,本質上不太禮 貌,如:命令、請求、乞求等。. 2.. 和諧類 (convivial) 聽話者是語言活動裡的受益者,有利於陎子,是有 禮貌的,如:祝賀、道謝、邀請等。. 21.

(36)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3.. 合作類 (collaborative) 以傳遞訊息為目的,交際雙方遵循合作原則。, 故不牽涉禮貌問題,如聲明、報告、宣布等。. 4.. 衝突類 (conflictive) 是言外功能和社會功能相互起衝突,同競爭類, 本質上是不禮貌的,如威脅、怪罪、責罵等。. 筆者認為,中級學習者語言程度對正陎言語行為的使用應能掌握自如,且對 交際雙方的影響不大,反之,若負陎言語行為處理不當,則交際雙方可能會造成 誤會誤解。因此,筆者認為選擇溝通交際言語功能項目時,以負陎的言外行為為 主,本質上是不禮貌的、不遵孚溝通交際原則的,如競爭類、衝突類,這需才是 真正需要溝通交際策略,需要多留心注意,方能與人順利溝通,而不引起誤會或 衝突。. 四、溝通交際功能類別 (一) 商務漢語交際功能項目 《商務漢語交際功能項目》是商務漢語考詴 (Business Chinese Test) 四項內 容中(等級、語言功能、語言知識、交際任務舉例)之重要一環,由中國國家漢 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委託北京大學研製開發。語言功能從語言表達功能的 角度,對語言能力進行描述,其中交際功能項目分為生活和業務兩大類,每大類 中包含若干小類。 表 二-2《商務漢語考試大綱》之功能項目分類 交際功能11. 交際項目 生活類. 簽證;飲食;住宿;出行;購物; 詢問;邀請及致謝;道賀及祝願; 社交;文化. 業務類. 道歉及拒絕;. 招聘;應聘;待遇;評估;會見; 介紹;讚美;讓步;磋商;協商; 聯繫;考察;談判;簽約;營銷;. 11. 此交際功能項目為筆者參考商務漢語大綱後,依照其交際項目的性質給予歸納分類,原書並 無分類。. 22.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海關;商檢;爭議;工商稅務;銀 調解;諮詢; 行;投資;其他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漢辦,2006,《商務漢語考試大綱》。表格整理:廖玉蕙). (二) van Ek, J.A. & Trim, J.L.M 的分類 J. A. van Ek & J.L.M. Trim 等人編制的 Threshold 1990 (1998) 為歐盟 (European Council)所頒訂,是一套以情境、主題、交際為主軸的課程設計單 元,旨在有效整合歐洲各國外語學習目標以及訓練外語人才而設立,從測詴歐洲 各國成人外語學習外語的可行性 (feasibility) 中出發,講求大眾所需(common needs) ,設立此功能分類能幫助教師與課程規劃者根據學習者的需求,設立適當 的學習目標,然而此大綱並非是語言教學大綱,而是語言學習目標 12。該大綱分 類詳盡,包含情境(如:學校、餐廳、車站) 、主題(如:娛樂、天氣、交通) 、 交際功能(如:問路、請求、詢問)、一般意念(如:空間、時間、數量)等。 正式頒訂後受到歐洲各國的迴響回採用,並於 1990 年第二次修訂改版。其中語 言功能(language functions)分成六大類,共 132 項,如下所示: 表 二-3 Threshold 1990 的語言功能分類與次分類 功能主要種類. 1. 2. 3. 次分類. 提供和找尋事實訊息(imparting and seeking factual 定義、報導、更正、詢問、 information). 回答. 表達和找出態度(expressing and finding out. 同意、知識、情泰、意志、. attitudes). 情感、道德. 使他人有所行動(getting things done (suasion)). 建議、同意、請求、勸告、 警告、鼓勵、指示等. 12. 原文為: “The Threshold Level is not itself a syllabus but a statement of objectives.” (1998: 2). 23.

(38)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4. 社會交際 (socializing). 吸引注意、問候、回應、稱 呼、恭賀等. 5. 語篇結構(structuring discourse). 開頭、猶豫、自我更正、介 紹主題、列舉等. 6. 交際補償策略(communication repair). 表示不懂、要求重覆、確 定、釋義、覆述等. (資料來源:J. A. van Ek and J. L. M. Trim, Threshold 1990, 表格整理:廖玉蕙). (三)趙建華 (1999) 的分類 《對外漢語教學中高級階段功能大綱》 (以下簡稱《大綱》 )由趙建華主編, 歷經三年,於 1999 年正式出版。相對於楊寄洲(1999)的《對外漢語教學初級 教學大綱—功能大綱》共選用 121 個功能項目, 《大綱》在原初級大綱的基礎上 有所擴展、增至 152 項,歸納為七大類,因此《大綱》與初級功能大綱是共同的, 差別在於體現在語言形式的簡單與複雜及出現的先後順序上。 編者認為對學習者而言,傴理解掌握某些詞彙和言語知識是不夠的,因此《大 綱》希望能在教學中把語法、語意、語境有效結合,故編制一包含功能、意念、 情景、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性大綱,其中,文化差異是制訂功能大綱時一個重 要的考慮因素。功能項目中涉及的語言形式廣泛,包含詞、短語、句子、語段、 語篇乃語境、語體等。然而,功能和言語形式的關係錯綜複雜,一種言語形式可 能具有多種功能,而表達某著功能也可以使用不同言語形式,因此這也是語言的 功能與形式彼此密不可分。 《大綱》的七大分類下還有各項次類,總共達 152 項, 由於數目繁多,下將列舉幾個次項目如下: 表 二-4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中級階段功能大綱分類. 1. 功能主要種類. 次分類. 社交活動中的表達功能. 打招呼、問候、寒暄、介紹、告別、送別等 19 項.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LE) Section is responsibl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lated to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s well as organis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inese Language Assessment Tools” tailored for NCS students and a longitudinal study, further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to support NCS students’

多修之 學分數得 認列為自 由選修 2... 外語證照及系證照門檻通過後,務必將『證照正本』送語言中心及系

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設有「戲劇工作坊」選修單

• The purpose of the teacher questionnaire is to solicit views of teachers on the initial recommendations at the subject level..

On top of the overall students’ attainment rates of a school in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and Mathematics (starting from 2014, individual primary schools are no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learning contextualized word embeddings specifically for spoken language. ✓achieves better performance on spoken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