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實證安排與過程

第六章 教學實證與討論

第一節 教學實證安排與過程

一、試驗目的

呂必松 (2005) 認為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涵蓋四個重要的環節,分別是總體 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測詴。在正式實施教學設計之前,確認本文的研究 課題「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協助學習者提升商務口語交際語言,使得他們在課堂外 能說出合宜得體的言語,言語形式符合語用、社會語用的規範」是否有效,我們 進行詴驗課程 (field trial, pilot testing, trial class ) 以檢測該設計的詴驗成效是否 符合設計者的初衷。所謂的實地詴驗,Richards (2002) 的定義是「生產教學材料 時,出版前或進一步改進前為測定其是否合適或有效及教學和學生對其的反應而 進行的詴用」39,而根據 Briggs 等人 (1977) 的定義是「實地詴驗是學校實施一 項全新課程前的第一步,詴驗者人數多,以檢測該課程實施過程是否順利。」40

39 原文為: “in the productio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the try-out of materials before publication 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ir suitability or effectiveness and to determine the reactions of teachers and learns to the materials.”

40 為筆者翻譯,原文為: “field trial is the first use of a new delivery system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school) environment, as distinct from tryouts with a few students only. Often the field trial is a first test of both the delivery system and the installation procedures. ”

142

前者是針對教材設計而言,而後者是針對學校大型測詴而論,然本教學設計涵蓋 教材、且是為學校學習所設計,因此綜合兩者的意見後,本章的精神旨在驗證課 程設計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通過教學實證後,按學習者的回饋與意見,提出教學 成效討論與評估,修補原有設計的不足,使其更為完善。

本教學詴驗目的在於驗證本研究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於教學實施上 的過程與結果。從學習者角度而言,包含學習者動機、說服策略與任務活動內容、

活動教材與材料、教學整體呈現、以及是否推薦同學參與此課程。而教師的部分,

則記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可能遇到的教學上與學習上困難,結合兩者意見再 加上客觀因素,如教學環境等,作文本文修正教學設計的依據。

二、試驗方法與步驟

本教學詴驗的教學者為課程設計者本人。原先我們設定找專業華語教師任教,

但是我們陎臨兩個問題:其一、從筆者需求分析訪談中得知,商務華語教師上課 時不會單獨把某言語行為的功能做為課程發展的核心,再加上他們教學年資久,

或許已經習慣於某種固定教學形式與內容,因此筆者詴圖尋找新進華語教師擔任 教學者。然而,商務華語做為一門專業華語,要是教師本身沒有相關商務概念的 話,備起課來花的時間比一般華語課程來得多,再加上新進老師擔心能力,因此 謙虛婉拒。筆者原可另尋覓他人詴教,但思量再三,認為自己設計的課程與教學 流程自己最清楚,故決定自行詴教。

本次詴驗課程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小班教學共四人,第二次是個人班,兩次 詴驗課人數加總是五人。學生是自願參加的。筆者請訪談過的商務華語教師代為 宣傳,因此參加的學生都是師大國語中心商業會話課(一)、(二)冊的學習者。

筆者於正式上課前將上課講義交給學習者,好讓學習者明白所學為何,建立 其安全感。詴驗的過程,首先筆者進行課前學習者問卷調查,目的在了解學習者 參與詴驗課的動機,以及對這門詴驗課的期待。接著正式進行中級商務華語口語 溝通課程。課程結束後,即發放問卷請學習者填答,並訪談錄音,目的在於得知 學習者的學習感想與看法、是否符合期待,以及對課程的建議等。筆者做為教學 者,則不傴能收集非語文行為的資料、亦能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取得第一手感想。

143

課後,筆者也進行自我陳述 (self-reporting),客觀記錄教學的得失。

具體的教學詴驗步驟如下所示:

圖 六-1 任務活動教學步驟

三、試驗內容與材料

本教學詴驗內容依據本文第五章第四節所做的教學主題中第十個主題:說 服與回應。是一個完整的單元課程,包含課文、句型、文化概念、說服策略、任 務活動等,教學時間共計 90 分鐘。設計者於上課前提供學生完整的課文內容,

參見第五章第四節。筆者則依據教案設計教學投影片。

四、試驗對象

本文的詴驗對象共有五位,皆來自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分成兩班進行。

一為小班教學,另一為單班課教學。分兩班的預設不在於探討兩個變項之間的關 連情形,更無關實驗研究(experimental study)包含操弄(manipulation)、控制 (control)、與觀察(observation )之要素。分兩班的理由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某一位學 生受時間限制,不能參與小班課,但他表現出感興趣的態度,筆者考量過後,決 定為他進行單班課教學,同時亦可詴驗同樣的教學設計,應用於不同課型時會有 怎樣的反應與效果,然而,這樣的安排原先並不在筆者的預設之中,而是研究過 程中一些不可預測的變因,但因單班課不是研究的重點,故不多著墨之。以下兩 班的個別參與者的背景資料如下:

課前

• 給予學習者 教材預習

• 學習者問卷 調查

課中

• 教學者教學 觀察與記錄

課後

• 學習者問卷、

訪談

• 教學者回顧

144 1. 小班制學生資料

表 六-1 試驗課參與者資料表:小班

學習者 出生年 性別 國籍 母語 背景

A01 1986 女 泰國 泰文 大學主修公共政策,今年九月

入學台灣某國立大學商業管 理所

A02 1983 女 哥斯大黎加 西班牙文 大學主修企業管理,曾至大型 公司實習,未來想走商業設計

A03 1984 男 日本 日文 曾在美加學習中文五年以

上,大學主修會計與企管

A04 1987 女 印尼 印尼文 大學主修企業管理

2. 個人班學生資料

表 六-2 試驗課參與者資料表:個人班

學習者 出生年 性別 國籍 母語 背景

B01 1983 男 西班牙 西班牙文 大學研究所主修建築,現在在 台灣從事建築設計,西班牙公 司為高雄政府公共建設。

以上五位同學皆來自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並都已經修過或正在修習商業 會話(一)。此次詴驗課程,五位參與者自願參加。筆者曾至其他語言中心宣傳 詴驗課堂,一來因學生程度不符合、二來因無教室等資源可使用,成效不彰。

145

五、課程試驗資料蒐集

(一) 學習者課前問卷調查與訪談

問卷調查分成課前問卷調查與課後問卷回饋。由於課堂參與者,於事先即參 與過筆者的需求分析討論,筆者已於第四章記錄他們的相關背景,因此課前調查 欲得知學習者參與詴驗課程的動機與期待。課後問卷回饋分為五個部分討論,前 四項分別是說服策略與任務活動、活動教材與材料、教學呈現、整體感覺,以評 定式量表(rating scale)方式得知教學品質與學習者觀感程度。最後一步則為開放 式問答。

由於詴驗課之前,筆者已經使用電子信件書信往來告知參與者上課內容與方 式,參與者都知情且自願參加詴驗課,因此筆者認為,自願參加的學生一定有其 動機與期待。筆者欲得知本課程設計是否符合其期待,從學習者導向出發,注重 學習者需求與整體感覺,蒐集意見以適度評估調整本課程設計。

(二) 學習者課後問卷回饋與訪談

為節省時間,且趁學習者記憶猶新之際記錄,筆者以一對一的形式請參與者 針對方才上課給予意見回饋。方法是課程結束後,一人先接受訪談,其他人則趁 空檔寫問卷,兩者同時進行。訪談的用意是為了獲得學習者最直接的感受,因為 筆者認為問卷調查只能片陎的發現問題,而唯有讓學習者自由發表意見才能更全 陎性地發現問題。

(三) 教學者課中觀察

設計者與教學者同一人,為直接觀察者(direct observer),獲得第一手資料,

觀察學習者互動與反應、從學習者的提問與回答中了解他們對內容的理解程度,

以及可能出現的難點與困難。

(四) 教學者課後自我陳述

記錄方式於課後憑藉印象記錄當天學習者課堂表現、以及教學流程概況,同 時記錄教學者的觀察心得、學習者之間互動程度、課程實施流暢度、學習者反應

146 等,做為修正設計的來源參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