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成員生命轉化敘說研究:五位成員的觀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成員生命轉化敘說研究:五位成員的觀點"

Copied!
2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田秀蘭 博士.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成員生命轉化 敘說研究:五位成員的觀點. 研究生:劉姮戀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

(2) 致謝詞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田秀蘭老師的指導,每一次的 meeting 都帶給我信心,使 我能穩住焦慮,一步一腳印地持續前行。非常感謝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的 帶領者汪淑媛老師,若非您應允我邀請團體成員進入研究並支持這份研究,不可 能會有這本論文的誕生。謝謝讀夢團體的所有夥伴,因為每個人對讀夢的喜愛、 用心與同在,大家才能不斷從讀夢歷程得到生命的益處。更是萬分感謝本研究的 五位研究參與者:以荷、愛雅、黛亭、塵夢和崇寬,謝謝您們對研究的投入與貢 獻,謝謝您們信任我也信任這份研究的價值,若非您們真誠且深度的分享生命經 驗,這本論文裡的故事敘說無法如此深刻動人。 謝謝乙白從這本論文誕生之初就一路陪我,謝謝妳常常相信我做得到,謝謝 妳常對我說溫柔和鼓勵的話,記得有一次我因壓力過大而忍不住眼淚,謝謝妳給 我一個大擁抱,讓我感受到充滿溫暖的理解與同在。 感謝口試委員林美珠老師與朱惠瓊老師,謝謝您們遠道而來,給我許多寶貴 的建議。謝謝口試當天,同班同學馥濃前來幫忙紀錄,怡秀和怡安也提早過來陪 我預備場地,還有口試天,我好驚訝這麼多同學和學弟妹撥空前來聆聽,看見後 面坐滿了關心我的人,我的心裡感受到好大的力量。 如今就要畢業,想起四年來師大師長們給過我的幫助,我的心滿懷感恩。謝 謝秉華老師聆聽我的艱難並為我祈禱;謝謝麗娟老師總能看見我的努力與進步, 並且對我優點大轟炸;謝謝家興老師在我碩一下遇到困難時,給我及時的幫助; 永遠難忘世華老師、維素老師、順良老師、秀蓉老師和麗斐老師都分別曾經在我 學習過程中,給過我肯定、鼓勵與溫暖。老師們給我這麼多珍貴的生命禮物,我 珍放在心底,不忘記。 師大這四年,謝謝同班同學李珊、穆壘、又綾、怡安、怡秀、馥濃、瑩瑩、 瓊珊、亭尹、鈺棉、泓均、佩宜、庭韶、玉平、春暉,以及學弟妹恩盈、煒筑、 i.

(3) 美淑、哲宏、在蓓、于倩、詩茵、胤筠、睿亭、宣露、月馨…,謝謝你們常常張 大眼睛聽我分享故事,謝謝你們包容我個性迷糊,謝謝你們在課業上對我的諸多 陪伴、幫忙與照顧,我好喜歡每一個可以與你們一起學習的日子。 此外,感謝恩師鄭玉英老師、慧敏老師、淑如、祥容、敏芳常為我祈禱,也 謝謝教會的黃榮區牧、燕蘭、慧雯、秋慧、承玲、先賢、穆楓時常為我論文順利 而禱告。謝謝麗玟、逸潔、良盟、柏婷、柏琪、明珠、明秀、孟辰、旻倩、雯麗、 柔、婉吟、奕辰、芳廷、御儂、珮琪、欣怡、月錢、筱萍的友誼,在我需要時陪 我吃飯、運動、聊天紓壓,我英文讀不懂時,謝謝你們救我,有你們真好! 另外就是認識我十幾年,待我像家人一樣的辛亥國小寶仁主任、佳岑主任、 秋堇老師、雅玲老師、品儒老師、莉華老師、靖麗老師和常常跟我分享養魚樂趣 的麗花姐,謝謝您們在我考上師大時為我開心,知道我必須賺錢兼顧學業與生活, 謝謝您們每學期總是先配合我在師大課業的時間,讓我能繼續擔任課後輔導教師, 有經濟收入就不用擔心生活,謝謝您們時常幫我加油打氣。 謝謝爸爸這麼多年來總是默默地辛勞為家人付出,謝謝您種那麼多美味的蔬 菜與水果與人分享也與我分享;謝謝媽媽常常在電話裡給我支持與鼓勵,還常常 包水餃、煮麻油雞寄上台北給我補充營養;謝謝我的好妹妹恆礽,若不是妳在家 鄉辛苦幫忙照顧爸爸和媽媽的生活與精神上所需,我不可能可以如此一無掛慮地 在台北奮鬥,謝謝妳! 謝謝主耶穌基督,祂是我心裡最重要也最永恆不變的的力量,祂顧念我一切 所需,並一路扶持我走到現在。我深信自己是蒙福的,主基督已將我生命中的悲 傷與眼淚都轉化為喜樂與讚美,過去的苦難也都在祂的同在中,一一轉化成為能 夠幫助別人生命的祝福。 這本論文能順利完成,想感謝的人很多,然而紙短情長,無法一一盡述,僅 以此短文表達我由衷的感謝與祝福。 姮戀 2016.6 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一、成員參與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生命轉化或 影響;二、成員參與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生命改變因子;三、成員參與 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的感受與想法。以敘事研究方法探討一個長期性經營 的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希望深度瞭解團體成員在此訓練團體的獨特經驗。 研究方法中,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五位團體成員進行敘說,以半結構訪談大綱 進行訪談。訪談資料以Lieblich、TuvalMashiach與Zilber(1998)的「整體—內容」 與「類別—內容 」觀點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五位團體成員讀夢之後的生命變化或影響有五點:(1)從忽視 到關注;(2)從脫離到連結;(3)從受創到照顧;(4)從恐懼到力量;以及(5) 從箝制到彈性自由。五位成員之生命改變因子包括: (1)相信夢的功能與價值; (2) 與自己的內在有接觸;(3)主體的表達與客體的矯正性回應;(4)連結夢境與生 活,產生獨特意義的詮釋;以及(5)能自我接納並以行動回應夢境啟示。五位成 員對團體的想法和感受方面,包括:(1)團體能提供多元角度的投射觀點;(2) 團體能提供安全感,能被信任; (3)在團體很有學習與收穫;以及(4)團體的氛 圍像大家庭。. 關鍵詞:改變歷程、夢工作、敘說研究、Ullman 讀夢團體. iii.

(5) iv.

(6) Dream Interpretation Group Leadership Trainees' Narratives of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The Views of Five Members Hung Lien Lu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1) the life transformations of participants in an Ullman dream group leaders training program, (2)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change in these participants, and (3) the participants’ thoughts and feelings. Using a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a long-term Ullman dream group leaders training program, this study hoped to understand the participants’ unique experiences. The study used a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to invite five participants to tell their stories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terview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Lieblich, Tuval-Mashiach, and Zilber’s (1998) holistic and categorical content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training group participants underwent five transitions: (1) from ignoring to paying attention, (2) from separation to connection, (3) from wounded to caring, (4) from fear to empowerment, and (5) from trapped to free and flexible. The change factors for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1) belief in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dreams, (2) encountering oneself, (3) subjective expression and objective corrective response, (4) connecting the dream world with the awake world, creating unique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and (5) the ability to accept oneself and use one’s actions to respond to the inspiration from dreams. The participant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cluded: (1) the group provided diverse perspectives for projection, (2) the group provided a feeling of safety and acceptance, (3) they learned and received a lot in the group, and (4) the group atmosphere was like a family.. KEYWORDS: change process,dream work, narrative research, Ullman dream group v.

(7) vi.

(8) 目次 致謝詞............................................................................................ ..................................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 ix 圖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夢相關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7 第二節 國內使用夢工作在心理治療研究的相關文獻...................................... 13 第三節 Ullman模式讀夢團體之介紹.................................................................. 17 第四節 Ullman讀夢團體的優勢及療效因子......................................................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研究方法的選擇.................................................................. 2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29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2 第六節 研究的信賴度.......................................................................................... 36 第七節 研究倫理..................................................................................................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43 vii.

(9) 第一節 奮力轉化苦難成為祝福的以荷.............................................................. 43 第二節 勇敢走過懼怕活出自在的愛雅.............................................................. 66 第三節 一個一直想回家的孩子:黛亭............................................................... 90 第四節 直視人性陰影與黑暗力量的塵夢........................................................ 117 第五節 退休後,再創人生另一段美景的崇寬.................................................. 140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67 第二節 研究的貢獻、限制與建議...................................................................... 186 第三節 研究歷程反思........................................................................................ 190. 參考文獻...................................................................................................................... 195 中文文獻.............................................................................................................. 195 西文文獻.............................................................................................................. 198 附錄............. .............................. ................................................................................. 200 附錄一 初訪大綱................................................................................................ 200 附錄二 再訪大綱....................... .................................................. ..................... 201 附錄三 研究邀請函............................................................................................202 附錄四 研究同意書............................................................................................ 203 附錄五 研究檢核函一.................. .................................................. .................. 204 附錄六 研究檢核函二........................................................................................ 205. viii.

(10) 表次 表2-4-1. Yalom療效因子與夢工作團體療效因子之對照............................... 23. 表3-2-1. 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 26. 表3-4-1. 研究參與者的訪談狀況...................................................................... 30. 表3-5-1. 逐字稿的編碼方式.............................................................................. 34. 表3-6-1. 研究檢核回饋表.................................................................................. 37. 表5-1-1. 五位研究參與者故事文本分析的總整理........................................ 167. 表5-1-2. 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療效因子與Yalom團體療效因子之 對照.................................................................................................... 184. ix.

(11) x.

(12) 圖次 圖 1-1.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時間與大事記要.................................... 2. 圖 2-3-1. Ullman 讀夢團體進行流程.................................................................. 19. 圖 3-4-1. 研究程序圖............... ........................................................................... 31. 圖 4-1-1. 以荷生命重要事件的時序圖.......... .................................................... 59. 圖 4-2-1. 愛雅生命重要事件的時序圖............................................................... 84. 圖 4-3-1. 黛亭生命重要事件的時序圖... ......................................................... 109. 圖 4-4-1. 塵夢生命重要事件的時序圖............................................................. 133. 圖 4-5-1. 崇寬生命重要事件的時序圖............................................................. 159. xi.

(13) 第一章 緒論. 以上是2014年5月,研究者邀請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陪伴自己讀的一個 夢。團體讀夢之前,研究者只知這是一個重要的夢,因為每當生活遇到瓶頸,常 常就會夢見阿公。但是對於水泥橋、深夜裡的燈光、還有那一大片寧靜的湖水, 研究者不清楚這些元素的意涵,也困惑自己何以沒有爬完整座橋,這與自己現實 中的個性相違。於是帶著對夢境諸多困惑與好奇,研究者邀請團體讀夢,看見「阿 公」象徵自己內在重要的資源—務實、智慧、善良、自信…,也象徵心裡的力量。 阿公是我們村莊裡很有智慧的老農夫,時常打赤腳騎著腳踏車四處採草藥幫助有 需要的人,村民都尊稱他「阿頂伯」 。阿公做事不急不徐、有條理、有自信、負責 任,他的生命常常帶給研究者很大的鼓勵。 讀夢後,研究者也發現,水泥橋對自己的象徵意義是「僵化的思維與人際溝 通模式」,深夜裡的燈光象徵「陪伴、鼓勵與方向的指引」,而那一大片寧靜的湖 水似乎隱喻了研究者的內在狀態,就像湖水一般充滿柔性情感,能承接、涵容, 也能如實映照生命景緻。研究者後來以具體行動去完成夢對自己的獨特意義,讀 夢的歷程使研究者如實看見自己的內在光景,揭露僵化思考與過度負重,同時也 看見自己內在珍貴的資源、力量與指引,於是可以調整現實生活,使之更有彈性。 此 2013 年 9 月開始的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是由一群熱愛讀夢的社 會人士所組成。團體的帶領老師曾經在美國修讀博士學位,期間認識 Montague 1.

(14) Ullman 醫生,並跟隨他學習團體讀夢,而回國之後在大學任教,期間也不斷帶領 讀夢團體,至今超過 15 年。此團體的成員則來自台灣各專業領域,包括大學教授、 神經內科醫生、社工師、心理師、高中教師、詩人、安寧機構志工、電子工程師、 金融業者、心理輔導研究所的研究生等。團體每一期歷時五個月,每一個月相聚 一次,目前進行到第六期。以下是團體的起迄時間與大事記要: 每一期的起迄時間. 團體大事記要:. 第一期 團體正式成立 2013 年 9 月到 2014 年 1 月. 第二期. 慶祝崇寬的退休. 2014 年 3 月到 2014 年 7 月. 2014 年 8 月. 第三期. 第一次團體衝突. 2014 年 9 月到 2015 年 1 月. 2014 年 10 月. 第四期. 兩天出遊、民宿. 2015 年 3 月到 2015 年 7 月. 2015 年 1 月. 第五期. 第二次團體衝突 2015. 2015 年 9 月到 2016 年 1 月. 年3月 1. 第六期. 帶領老師為團體歷程. 2016 年 3 月到 2016 年 7 月. 寫了一本書. 圖 1-1.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時間與大事記要 2.

(15) 每位成員參與此團體的動機不盡相同,然而都對讀夢有相當程度的熟悉與熱 忱。這是一個長期經營的團體,與短暫成立就結束的團體很不一樣,在每一次的 團體開始,所有成員都有同等機會爭取成為當次團體的夢者或帶領者;而每一次 的團體結束,帶領老師都會帶領團體針對當次團體讀夢的技巧、困惑、收穫與心 得等進行討論,希望不僅讀夢,也增進讀夢知識的認識,並切磋彼此帶領讀夢團 體的專業素養。 團體成員的出席率十分穩定,人數維持 12 名,從 2013 年 9 月至今,只有三 位成員退出,另有四位新成員加入,或許是讀夢性質快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 也或許還有其他因素有待探索。團體功能從一開始的訓練性質,慢慢發展成一個 相互支持的成長團體,團體成員對團體有高度的期待、信任與歸屬。.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好奇在這忙碌的世代,是什麼樣的因素讓這個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的 成員願意一次次的花錢、花時間穩定前來?他們讀夢前與讀夢之後,生命發生了 什麼樣的變化?另外,也想探索團體成員是怎麼在體驗這個團體? 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曾經說: 「以一般人的平均壽命七十五 歲來算,至少會做五萬個小時的夢,等於兩千天或六年的時間。你花那麼多時間 做夢,怎能不認識它?」(引自薛絢譯,2006/1997,封面文字)研究者對此言 深感共鳴。從2007年第一次接觸Ullman團體讀夢至今九年,研究者陸續投入夢境 意涵的探索。這些年來不斷關注自己的夢境,期間也多次參加Ullman讀夢團體, 看見讀夢使夢者有機會跟他自己的內在智慧與內在力量產生真實的對話與影響, 於是夢者就在不斷讀夢的過程中經歷生命的成長與蛻變,這樣的歷程實在美好, 令人深受觸動。研究者好奇讀夢團體是怎麼樣的一群人?那是怎麼樣的讀夢歷程? 何以讀夢能夠如此深刻美麗?這份由衷的好奇,萌發了本研究的主題,也成為推 動本研究往前行進的最大的力量與動機。希望學術界、助人工作者、社會大眾等, 3.

(16) 有更多的人能認識讀夢的價值、讀夢的方法和讀夢的美麗。 研究者自幼多夢,只感覺夢境裡的情緒很強烈又很真實,似乎在反映自己某 一部份的生活狀況,卻又百思不解夢境意涵。直到接觸了Ullman讀夢團體,夢境 的內容才慢慢被打開,猶記自己第一次當夢者,經驗到生命故事被團體充分聆聽, 而夢境的內容與夢者的現實生活產生意義的連結,那種感覺就像是一種多年的「自 我找尋」,終於與失散的自己相聚首,心中的感動難以形容!此後每日清晨醒來, 總會回憶夢境,並以文字記錄。這些年來,透過不斷記錄夢,也參加讀夢團體, 不斷在團體裡讀別人的夢也讀自己的夢。記得有一位年長女性的夢者,她曾經在 團體說了一段話令人至今難忘,她說:「讀夢多年,夢就像是我的第二生命,我 視夜晚的夢境為我更真實、更豐富的人生。」聽到這段話的瞬間,研究者難抑心 中觸動,原來有人對夢的感受與自己雷同!此後對「睡時夢境」與「醒時生活」 之間的關係更加感到好奇,也更想知道「讀夢」到底可以對人的生命產生多大的 影響?何以有人對「讀夢」如此情有獨鐘? 美國精神科醫生Montague Ullman致力於「讀夢團體研究與實務」三十幾年, 他談及人們何以參加讀夢團體,他認為有些人是對夢好奇;有些人是出於需要或 是健康的動機;另有一部份的人來參加讀夢團體是基於宗教的意義,這些人意識 到「夢生活」是屬於心靈的面向(汪淑媛譯,2007/1996) 。研究者回顧自己這些 年參與讀夢團體的經驗,發現確是如此。對夢有興趣的人們來到團體,不僅帶著 對夢的好奇,希望理解夢境與自己的關係;也有不少人帶著生活中正在面對的困 境或難題,盼望能從夢境中得到一些啟示或力量,期盼為困境找到可能的解決方 向;更有人視夢為聆聽靈性、聆聽上帝聲音的重要管道。研究者幾乎每一次從團 體讀夢的歷程中,都能看見夢者的生命因著願意去關注夢境而增添自我狀態的覺 察,透過讀夢歷程而更靠近自己的內在心靈,發現夢境往往不只傳達夢者當時最 關切的生活內涵,有時也傳達一種對生命存在議題的深切探尋,讓夢者有機會思 考:自己是誰?往哪裡去?夢甚至可能打開夢者久遠以前發生卻尚未處理的創傷 4.

(17) 事件,或是直接指向夢者的早年經驗,陳述著那些意識早已經遺忘,卻仍存在夢 者身體記憶裡的重要議題(汪淑媛,2008)。 另一位研究夢境多年的 Clara Hill 也說:「夢有著創造性和詩一般的本質,提 供心靈以及宗教探索的豐富脈絡,在夢中常出現的隱喻,提供夢者一種語言和架 構,來敘說也許在他們清醒的生活中已經流失的心靈生活(引自田秀蘭等譯,2005 /2004,頁 200-201)」 。夢究竟是什麼?夢境與人生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這幾年研 究者對夢的好奇有增無減,不僅閱讀許多關於夢的書籍,也陸陸續續從讀夢歷程 的實務經驗中探索內在心靈,常常能從夢中得到鼓舞、啟示與力量,並在白日的 生活中,以具體的行動做出改變去回應夢境對自己的啟示與提問。這八、九年來, 研究者一步一步行走至今,夢境對研究者而言,就像是一個可以信任並且無所不 談的朋友,夢境真實、坦誠、重要並且充滿啟示。研究者甚至有一種感覺,覺得 夢似乎不只源自夢者的內在智慧或潛意識心靈,夢很可能源自夢者生命的源頭, 也就是夢者生命的核心。基於研究者自己與夢相遇的深刻經驗,故而很好奇其他 夢者與夢相遇的經驗是如何? 本研究所研究之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目前已經邁入第三年,團體成員仍然維 持高度的參與動機,研究者好奇團體成員是怎麼在體驗這個團體?.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根據近代科學對快速動眼期的研究,無論記不記得夢,人類每天在睡眠期間 都會做夢,做夢不僅是一種身心調節機制,也是很稀鬆平常的事(龔卓軍等譯, 2000)。但每個人夢境中的圖像與情節都不一樣,具有夢者獨特、創造性的意義, 我們幾乎找不到另一個人的夢境和我們做過的夢境相同(蘇絢慧,2006)。為了 深度瞭解夢者在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歷程中的獨特經驗,故而邀請五位參與此團 體的成員進行敘說,以半結構的訪談大綱,訪談成員在團體歷程的主觀經驗與其 生命如何透過團體產生改變。以下是本研究的三個研究目的: 5.

(18) 一、了解成員參與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生命轉化或影響。 二、了解成員參與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生命轉化因子。 三、了解成員參與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的感受與想法。.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成員在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讀自己的夢與他人的夢時,他的生命經驗 了什麼樣的轉化? 二、成員參與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生命轉化因子為何? 三、團體成員參與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的感受與想法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以下對本研究使用的重要名詞提出解釋: 一、夢(dream) 有別於日間的空想或白日夢,本研究所指的夢境是夢者在夜間睡眠時,腦電 波率動改變所出現的深刻圖像或事件,此圖像的內容使夢者印象深刻,並使夢者 產生高度好奇,有極高的動機想在團體中探索的部份。 二、夢工作(dream work) 本研究採人本取向夢工作者Montague Ullman於1970年代發展的團體讀夢模 式,此模式的重點在賞讀夢境。藉由團體投射歷程產生對夢境的多面向理解,連 結夢境與夢者生活的關聯,找到夢境對夢者的獨特意義(汪淑媛譯,2007/1996)。 三、Ullman讀夢團體(Ullman dream work group) 不同於一般心理治療團體,Ullman讀夢團體以夢境內容做為團體互動的主題。 團體中沒有治療者的角色,團體目標不在治療,而是希望幫助夢者靠近他的夢, 發現夢對夢者的獨特意義,從夢中找到夢與夢者的獨特關係(汪淑媛譯,2007; 陳百芳,2009;蔣欣欣、林一真,2004)。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介紹夢相關的理論發展以及各家理論的內涵,使讀者 理解本研究參考的讀夢理論基礎為何,藉以闡明本研究的視框、觀點、關切處。 第二節介紹目前夢工作在心理治療領域的實際研究現況,已經有哪些夢的主題被 研究過?主要探問哪些問題?而研究的發現和結果是什麼?希望藉由文獻的閱讀 與整理,說明本研究發展研究主題的過程。第三節介紹Ullman讀夢團體的四個階 段,使讀者理解Ullman讀夢團體的流程與特色。第四節介紹Ullman讀夢團體的優 勢及療效因子。. 第一節 夢相關的理論發展與內涵 古今中外對夢的記載相當多,然而自 Freud(1900)出版「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一書以來,才將夢帶入科學研究的領域,Freud 是第一位 完整提出夢理論的心理學家(黃玟珊,2009)。此後,許多心理學者持續燃燒研究 夢境的熱情,像是 Jung、Adler、Fromm、Perls、Hill、Ullman…等,這些學者各自 發表了他們對夢的「觀點」,提出夢的「功能」,Jung、Perls、Hill 和 Ullman 等人 更建立了他們各自的夢理論與讀夢的方式(朱惠瓊,2011;汪淑媛譯,2007/1996; 易之新譯,2004/2002;詹杏如,2008;黃玟珊,2009;蘇絢慧,2006;魏連嶽, 2003)。 一、夢的相關理論與概念 西元前兩千五百年的泥板有巴比倫人和亞述人的解夢資料,西元前一千三百 年的埃及文獻(Deral-Madineh)也提供如何從夢中得到神祉訊息的指引,助人了 解夢。而中國最早關於夢的紀錄是大約西元六百四十年唐代的「解夢書」,此書 認為夢通常來自做夢者的「靈魂」(易之新譯,2004/2002)。自古以來,人類 記錄夢的歷史悠久,多從宗教、哲學或靈魂學的觀點對夢提出解釋,認為夢可以 7.

(20) 預知未來,視夢為與神的連繫或是從神靈來的啟示(朱惠瓊,2011;魏連嶽,2003; Van de Castle,1994)。 Meier(1989)描述古希臘人生病之時會到神殿求夢,並將夢境視為是神所賜 予的治療工具。聖經約伯記33章12~18節那裡也記載說:「神比世人更大,你為何 與祂爭論呢?因祂的事都不對人解說。神說一次、兩次,世人卻不理會,人躺在 床上沉睡的時候,神就用夢和夜間的意象,開通他們的耳朵,將當受的教訓印在 他們心上,好叫人不從自己的謀算,不行驕傲的事,攔阻人不陷於坑裡,不死於 刀下。」新舊約聖經的記載中,多處提及神透過夢境對祂百姓說話的紀錄。對許 多基督徒而言,夢是聆聽神的重要管道之一,例如神藉由讓雅各夢見天梯,對雅 各指示前面豐盛的道路,應許祂的引領與護佑永遠同在,直到成全了所有關乎雅 各的事(創世記廿八章第10節到17節) 。神也藉埃及法老夢見七隻肥牛又夢見七隻 瘦牛的夢,指示約瑟怎麼治理埃及的經濟(創世記四十一章) 。新約馬太福音第一 章第二十節也提到「有主的使者向他夢中顯現,說:『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 只管娶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他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他將要生一個兒子,你 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聖經裡面關於夢 的記載不只以上這三個例子,根據魏連嶽(2003)之碩士論文統計,至少有七十 六處之多。這讓研究者十分好奇,是不是有些夢者在理解他的深刻夢境之時,會 經歷神(靈性力量)透過夢境對他說話?聆聽了夢,是不是也就聆聽了神?夢如 果真的是從神而來的訊息,那麼這些訊息是在說些什麼? Freud(1900/1972)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他認為夢是夢者潛意 識壓抑之願望的滿足,強調夢的內容分為淺顯易懂的顯夢和一種經過大幅隱藏、 修改、扭曲、重組之後偽裝(distortion)的隱夢。他認為夢是白日所壓抑之願望的 滿足,目的在於抒解夢者內在焦慮與衝突,釋放夢者不被社會接納的衝動和慾望 (楊韶剛譯,2007/1963;詹杏如,2008;蘇絢慧,2006;Mollon,2002)。Freud 相信成人的精神疾病起源於童年的創傷,這些創傷被防衛性地壓抑與隔離,卻又 8.

(21) 不能被遺忘,夢允許人自由地表達被壓抑與無法化解的記憶和衝動(丁伶紅譯, 1994/1988;魏連嶽,2003)。而透過讓病人自由聯想的方式,可以幫助憶起創 傷事件與感受,讓潛意識意識化而達到療癒的功能,可以有效治療精神官能症(詹 杏如,2008)。此外,Freud也相信每個夢的意義都是夢者一次願望的實現,被禁 止的願望(特別是性的本能慾望)構成夢的隱性內容,夢的運作會把夢裡面的隱 性內容轉化為不至於驚擾自我也不會吵醒夢者的顯性內容,把禁止的願望在夢境 中實現(薛絢譯,2006/1997)。 研究者的讀夢經驗有些與Freud的觀點相符合,曾經經驗到夢是夢者願望的實 現。然而,滿足的內容卻不只侷限在性本能慾望的滿足,而是更寬廣、豐富與多 元的面向,比如忽然夢見白日十分思念卻不得相見的人,在這樣夢境之中,夢者 會經驗到思念的心情被夢境回應而體會到願望的滿足。 Jung認為夢是真實心靈的自我表徵,是心靈平衡的調適歷程。他認為夢經常 會發出警告,為了彰顯自我尚未知曉與理解的潛意識狀態而存在,提醒我們的意 識生活缺少了什麼、又需要什麼,藉以求取平衡。Jung認為心靈永遠透過夢境在意 識與潛意識之間尋找平衡點(龔卓軍等譯,2000/1990)。他認為夢是潛意識心 靈最自發性的產物,人的意志無法控制夢的內容,夢境的內容所呈現的是未經矯 飾的真實心靈,它不欺瞞、不撒謊、不曲解也不偽裝,是純粹的自然 (詹杏 如,2008;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1963;龔卓軍等譯,2000/1990; Jung, 1974)。Jung也認為夢的解釋必須把景象轉變成文字才能推斷,他覺得解夢者除非 具備神話學和民俗學的知識,對基本心理學和比教宗教學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不然就沒辦法讀懂一個人的夢。所以從Jung的觀點來看,夢者無法自行詮釋自己的 夢,因為夢者要處理的是自己潛意識裡面的內容(詹杏如,2008)。 除了運用擴大法(amplification)和積極想像(the method of active imagination) , Jung會去注意夢者的系列夢(the dream series method),脈絡性的研究一個人很多 個夢,找出關聯性,並且大量蒐集個體的過去經驗,指認出神經質狀態的發展模 9.

(22) 式,最終有可能達到個案生命史的重建(life history reconstruction) (黃宗堅,2007; 黃玟珊,2009;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1963; Jung,1974)。 Jung的釋夢觀點比Freud寬廣很多,研究者的讀夢經驗常常能與Jung的觀點起 共鳴,唯獨對於Jung認為「夢者無法自行詮釋他自己的夢」感到存疑。研究者的讀 夢經驗中,感受到「豐富的背景知識」確實能加速一個夢被解開的時間,也能增 加對夢境之圖像語言的敏感度。然而,夢的最後答案與真實意義似乎在夢者的內 在,必須從夢者內在去探尋,而不是釋夢者從外在觀點加諸進來。當夢者對夢的 好奇心夠強,而且願意去探索的時候,研究者看見夢者對他自己的夢會產生獨特 的感覺,他自己會去找到夢境與他生命脈絡的特殊連結。夢者有能力去發現夢境 與他自己生命的關係,所以夢者是很有力量的,夢者有能力詮釋它自己的夢,他 需要的似乎只是一個「好的讀夢環境」,所以研究者贊同Jung大部分的觀點,唯獨 這部份會有一點的保留與存疑。 Adler不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反而認為「夢是通往意識的捷徑。」他 認為夢是夢者白日意識思考之連續。他以「目的論」的觀點看待夢,認為如果研 究者們白天很專心追求某個目標,晚上做夢時,夢境中的內容就會跟白天追求的 目標有相關連(易之新譯,2004/2002;蘇絢慧,2006;Hill,1996)。Adler強調 清醒時,補償童年產生的自卑感和不斷追求卓越的生活方式與夢境連貫一致,所 以,他認為夜晚的夢境可以補強白日的「生活作風(life style)」,協助夢者朝著所 追求的目標去努力(黃玟珊,2009;詹杏如,2008)。 研究者對 Adler 的夢觀點很能感同身受,常常自夢境中醒來,會對前一晚正在 思考的問題有一些新的想法或啟發,有時候甚至能從夢境中看見自己對於未來的 渴望,經驗到夢境裡的潛意識內容確實是指向白日的意識生活,兩者的關係緊密 相連。 完形學派 Perls(1976)認為夢是個體通往整合(integration)的捷徑,他相信 夢是夢者內在狀態自發性、直接的表達,夢裡的每一部分都代表了夢者人格特質 10.

(23) 中受到投射以及被夢者否認的不同面向。夢境會將這些人格特質的存在性訊息自 發性地顯現出來,從夢境中,夢者有機會看見自己是如何迴避著自己的這些特質。 Perls 認為一個人如果拒絕去記憶他的夢境,實際上就是在拒絕面對自己的存在。 而處理投射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分析或解釋,而是在此時此地直接就讓夢者去「成 為」自己夢境中所投射的對象,以便能夠讓夢者真真實實接觸到他所丟棄或否認 的需求、情緒和特質,進而整合自己,最終將自己內在陌生、疏離甚至衝突的部 份找回來,達到夢者之人格的整合(田美惠,2006;張治遙,2005;曹中瑋,2009; 詹杏如,2008)。 研究者對 Perls 的夢觀點非常認同,也認為夢境具有協助人格整合的功能,然 而對他邀請夢者將夢境演出來直接體驗的方式是陌生的。曾經聽聞幾位參加完形 學派帶領老師的夢工作團體學員分享,他們確實都從團體歷程得到深刻的體驗與 幫助。這使研究者思考一個觀點,如果夢境是需要被夢者重新體驗才能找到答案, 那麼「體驗」這種東西是一種很主觀的經驗。是否當我們把夢境內容演出來,夢 者內在潛意識無形的能量就有機會在演出來的每一個瞬間成為一種清晰、具象的 體驗?無論如何,夢境的意義、啟發、詮釋與解答,仍然都在夢者身上,需從夢 者的內在狀態來尋找。 余德慧認為夢是幽微狀態的存有,是幽微心思之所在,他說: 「在我們說不上 來的地方,意識會以其他的方法再現,並且表明人的意識所能了解的東西,遠比 語言寬廣很多,其中夢境影像是意識直接了解的媒介。」他指出多數的心理治療 新手害怕對病人做夢的解析,而老心理治療師則對夢愛不釋手(易之新譯,2002 /2002)。藉由新手治療師與資深治療師對於談夢的不同觀感,從害怕與病人談 論夢境走到對夢愛不釋手,這樣的過程闡述了夢在心理療癒領域的價值。研究者 的助人資歷尚淺,目前雖然還不是一個老心理治療師,但是這許多年來與夢相遇 的心路歷程,從一開始完全不認識夢的語言,對夢境困惑不已,到後來愈來愈多 經驗夢境敘說夢者內在狀態的真實與可貴,就愈來愈被夢境的力量所吸引,也時 11.

(24) 常有機會在與案主的諮商晤談中,體悟到讀夢對案主產生的心理療癒力量。 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 Irvin D. Yalom 也肯定夢對夢者內在心靈的意義與價 值,他認為夢是有效治療中的無價工具,認為夢代表病人深處問題的敏銳敘述, 只因為夢使用的是一種視覺意象的語言,所以不容易懂。他和余德慧都認為老練 的治療師總是信賴夢,夢絕非隨機而無意義的產物(易之新譯,2002/2002)。 當治療師愈懂得運用夢在治療之中,就愈能體會夢是有效治療中的無價工具。 王榮義(2012)本身對夢的實務工作也有豐富的研究,他經常運用讀夢在助 人實務中。他認為「夢境」能穿透案主防衛機制的表象,讓助人者快速聽懂案主 內在的真實。研究者在 2013 年曾經參加馬偕協談中心舉辦的一場演講,有機會聆 聽王榮義的讀夢經驗及現場三位聽眾的夢境分享。王榮義現場示範讀夢的方法, 過程確實如他所說,夢能穿透防衛機轉,呈現夢者內在的真實。 Hill 認為夢反映個人清醒時的思緒、記憶、感覺與行為,她與她的學生從 1992 年到 1996 年發展出「認知---經驗取向」的夢工作模式,是以 Freud、Jung、Adler、 Ullman 等各家夢理論的架構為基礎,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夢的現象,技術 上結合探索、洞察和行動等三階段的助人歷程來進行。此模式對夢有六點假定: (1)沒有任何外在世界介入時,夢與個人清醒時的思索是條連續數線;(2)夢 反映個人清醒時的思緒、記憶、感覺與行為,這些訊息可能影響夢者現階段生活 的問題或議題,故而夢的意義是針對夢者個人的;(3)夢境處理是治療者與夢者 之間合作的過程,治療者不是知道夢境意義的專家,而是協助夢者探索夢境意義、 產生洞察、協助夢者以夢境為基礎而決定行動的專家;(4)夢是協助個人增進自 我認識的有用工具,能提供夢者的心靈一扇窗戶,夢工作可以活化治療過程;(5) 處理夢境時,應涵蓋認知、情緒和行為三部份;(6)治療者在處理夢境之前,需 具備基本的助人技巧及治療技術(田秀蘭等譯,2005/2004;Hill,2003)。此外, Hill 認為一個人如果還記得過去的某一個夢,是因為他還有些未解決的議題。而新 的洞察來自於不同處理夢的方法,對夢產生新的理解可能是因為夢者現階段生活 12.

(25) 有個不同的情緒出口(田秀蘭等譯,2005/2004;Hill,2003)。研究者於 2014 年下學期修了夢工作研究課程,在當中第一次接觸 Hill 個別讀夢工作模式,並體 驗其功能,深覺此模式也是極佳的讀夢方式。 Montague Ullman(1996) 相信夢追尋真實,來自不會腐敗的存在核心。他 認為夢是人人都能靠近的普遍性經驗,夢來自我們內在不會腐敗的存在核心 (incorruptible core of being),夢是真實的追尋者,讀夢會幫助我們活得更好,活 出真實。他有 30 多年的時間致力研究發展適合一般民眾都可以使用的小團體夢工 作(汪淑媛譯,2007/1996)。由於 Ullman 讀夢團體是本研究最關注的讀夢模式, 故而對於此團體模式的相關介紹,將特別放在本章的第三節詳加說明。 二、結語 與更進一步的好奇 綜合上述的理論概念,加上研究者親身參與讀夢團體的經驗,看見各家觀點 對夢工作都有一定程度的貢獻。研究者認為理論知識可以成為讀夢之時的基礎與 參考,但是需要謹慎使用理論觀點,謹記夢者是主體,萬萬不可強加任何一個夢 理論的釋夢觀點在夢者身上,而不尊重夢者在其生命脈絡下的獨特感受與思維, 這與暴力行為沒有差別。 有了各家對夢之觀點的基本知識,研究者也想了解目前學術界對夢的研究以 及助人實務在夢工作的運用現況如何?. 第二節 國內使用夢工作在心理治療研究的相關文獻 研究者上網搜尋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發現目前國內研究夢工作的 相關研究很少,只找到 18 篇。一篇從基督信仰的角度探討夢的本質(魏連嶽,2003) 。 一篇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團體夢工作運用於國中學生的情形(鐘雅綉,2009)。 其餘兩篇研究國小學童的夢境(林孟怡,2013;張書豪,2011)。大部分與夢有 關的研究在探討兩大主題,一個主題是「夢工作的歷程」,相關論文有五篇(王 孟文,2011;陳百芳,2009;黃玟珊,2009;楊雯燕,2009;詹杏如,2008); 13.

(26) 另一個研究主題為「夢工作的療效因子」,目前找到四篇論文(朱惠瓊,2010; 詹杏如,2008;劉心怡,2008;蘇完女,2014)。此外,另有一個特別的發現是 關於夢境中的失落議題,共六篇論文(王孟文,2011;石麗如,2012;曾秀芳, 2009;楊雯燕,2008;詹杏如,2008;蘇絢慧,2006)。 以下分別從這十八篇論文中找出幾篇與本研究之主題相關的論文做介紹,說 明研究者閱讀這些研究文獻後的理解、反思與看見,也讓讀者理解哪些夢工作的 研究問題已經被研究過,本研究想要研究的問題是建基在這些學者的研究論文之 上,希望站在夢工作之學術與實務巨人的肩膀上,將夢工作的研究領域看得更高、 更遠、更清楚。 一、從基督信仰的角度看夢工作 魏連嶽(2003)從基督信仰的角度探討夢的本質,嘗試提出異於 Freud、Jung、 Perls…等心理學專家對夢的詮釋與意義。此篇研究是研究者目前所找到的研究論 文中年代最早的一篇,也是唯一一篇從基督信仰的角度探討夢境意義的論文。 魏連嶽(2003)以宗教現象學為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在其研究結果中,分別 確立了普通之夢和特殊之夢的本質。普通之夢是一種靈魂的活動,是靈魂對意識 的傳言,對個體具有功能,其特質超越時間,且具有真實性。而在特殊之夢的本 質部份,他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特殊的夢境是很神聖的夢境,上帝透過特殊之夢 對夢者說話,而夢者藉由讀懂了從上帝而來的特殊之夢,能增加盼望與信心。 研究者對魏連嶽的研究結果感興趣,除了想了解他所提到夢對個體具有的功 能?也想了解除了基督信仰之外,不同信仰的夢者,是否也在夢境中經驗到他們 的神對他們說話,或是透過夢境經驗到超自然、靈性的力量。研究者想知道這些 特別的經驗是如何對夢者的生命產生影響?又是如何增加夢者在苦難中的盼望與 度過苦難的信心? 二、從悲傷與失落議題的角度來看夢工作 人無法避免悲歡離合、生離死別。失落是一種過去曾經擁有,如今卻已失去 14.

(27) 的現象;而悲傷是遭遇失落之後的情緒反應。國內目前共有六篇研究論文探討夢 境中的失落議題(王孟文,2011;石麗如,2012;曾秀芳,2009;楊雯燕,2009; 詹杏如,2008;蘇絢慧,2006)。除了王孟文和石麗如研究情侶分手的失落議題, 其餘幾位研究者研究的都是喪失親人的議題。其中,蘇絢慧(2006)研究非預期 喪親者的悲傷歷程,以敘說分析的研究方式,邀請三位非預期喪親的夢者進行敘 說。研究結果發現喪痛夢有以下的特性:(1)反映個體哀悼任務完成的狀態;(2) 嘗試處理個體內外在衝突並解決問題;(3)具有明顯情緒特性並協助整合;(4) 協助完成未竟事物;(5)協助個體和逝者的關係重新連結;(6)夢的經驗和個 體過往的經驗有連結;(7)是個體悲傷調節的本能機制。 從魏連嶽(2003)與蘇絢慧(2006)的論文研究中都可以清楚看見夢境的特 質與夢者現實生活之間的關係真實且緊密。然而他們都是以個別讀夢的方式進行 研究,缺乏團體讀夢的部分。William R. Stimson(2009)認為以團體來讀夢是能 夠讀懂夢最好的方式,也是能使夢者得到最多幫助的方式。於是研究者尋找個別 讀夢和團體讀夢的論文來閱讀,希望能更了解這兩種讀夢方式之間的差別。 三、從個別讀夢與團體讀夢的角度來看夢工作 個別讀夢方面,劉心怡(2008)探討以 Hill 的「認知—經驗取向」夢工作 模 式 ,單次個別解夢晤談之療效因子,邀請了十一位夢者進行深度訪談,以紮根 研究的方式分析與統整資料。研究問題有二:(1)案主在單次個別解夢晤談得到 的幫助為何?(2)促成案主在單次個別解夢晤談歷成中有所獲得的療效因子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單次個別解夢晤談之療效內涵可分為「增加了解」與「改變關係」 兩大類。而療效因子則可分為:(1)夢與個人各方面的連結;(2)夢境經驗與 個人經驗的探索;(3)解夢晤談歷程裡的信任;(4)不同視野的啟發。 團體讀夢方面,詹杏如(2008)結合 Hill 與 Ullman 的讀夢模式,邀請九位同 樣都有失喪親人經驗的夢者參與團體,研究夢工作團體對成人經驗哀傷歷程之療 效。研究結果發現從夢者及團體成員在團體過程中的內在運作、當下彼此互動、 15.

(28) 團體氛圍以及參與團體的經驗對其現實生活都產生了療效因子。 研究者比較劉心怡(2008)與詹杏如(2008)之療效因子研究,發現團體讀 夢模式除了也能經驗個別讀夢的療效因子之外,其特有的優勢還包括覺察自我與 人際議題、認同學習他人、以投射表露情感、產生利他行為、經驗無私照顧、自 由揭露分享、產生普同感、包涵差異性、被接納支持的歸屬感以及關係的連結與 滋潤等。研究者從這兩個人的研究發現,團體讀夢的療效因子比個別讀夢的療效 因子多,這樣的發現似乎也呼應了 William R. Stimson(2009)的觀點,他認為團 體讀夢是能夠讀懂夢最好的方式,也是能使夢者得到最多幫助的方式。 四、從國內 Ullman 團體讀夢之論文的角度來看夢工作 除了詹杏如(2008)的碩士論文之外,游承瑄(2012)為了探尋參與讀夢團 體對一位國中輔導教師的影響與意義,並探究參與讀夢團體是否能提升自我覺察, 於是她進行賞讀夢境的「自我敘說」研究。這份研究裡面總共敘說了七個獨特的 夢境,研究結果發現每一個夢境的團體讀夢歷程都引領這位輔導教師逐步揭開自 己所戴的面具,並更靠近自己面具背後的內在真實。 游承瑄(2012)完成論文之後體悟夢是永遠不會離去的誠實朋友,夢也像犁 田機耕耘心田,亦是一面明鏡能照見自己,使她隨著更深的自我覺察漸漸卸下專 業厚重的盔甲,並從他者的期待中解脫,同時,亦使別人從她的期待中釋放。她 認為夢境將繼續引導她未來的助人實踐。 隔一年,梁靜怡(2013)更以行動研究的方式,研究一個參與讀夢團體課程 的研究生,想知道如何將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保護性社會工作者當中。 她的研究透過八次的團體歷程,探索了四位保護性社會工作者的夢,發現這四位 夢者分享夢境之後都對他們的工作產生影響,依序分別為:(1)看見自己與他人 的關係及與自身的關係,也反映了工作上的轉換;(2)提醒自己不被工作綁住, 發現自己逃避的情緒,看見自己在工作上的無力;(3)轉換對工作的心情與看法; (4)進一步對工作壓力的看見。梁靜怡在她的行動研究中同時也談到團體成員在 16.

(29) 讀夢團體的經歷與體驗,共有四點:(1)在團體中體驗自己真實的感受;(2) 擴大自身生命的體驗;(3)體驗靠近他人的生命;(4)對夢更進一步的認識。 而陳百芳(2009)的碩士論文以高中女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參與 Ullman 模式 讀夢團體之歷程,問題有二:(1)團體成員在參與夢工作團體時,有何經驗與感 受?(2)團體成員在參與夢工作團體後,覺察到自己有哪些改變?研究結果發現 團體結束後,成員覺察到的改變有十一點之多,分別為釐清自己的感受、發現自 己的行為模式、發現自己的能力、在態度上能更客觀的看待事物、提升自我的價 值感、重視夢境傳達的意義、了解夢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連結、較能接納他人的不 同、願意面對問題、提升聯想與統整能力、增進同理心及改善表達能力。 本研究與陳百芳(2009)的碩士論文同樣都在探討夢者讀夢前後的改變。不 同之處在於研究參與者的性質。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並非青少年,而是讀夢團體帶 領人專訓團體的成員。此團體成員的平均年齡在 40 歲以上,以助人專業的工作者 居多,每一位成員都已經走入社會多年並擁有豐厚的生命歷練。研究者站在陳百 芳對夢之研究的肩膀上,有機會看見夢境與高中女性之夢者白日生活的密切關連, 不禁也好奇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的成員怎麼被讀夢影響?讀夢對他們的價值與意 義為何?讀夢對他們的生命產生了哪些變化? 如果真像魏連嶽(2003)的研究所言,夢是聆聽上帝聲音的管道之一,那麼 人何時容易尋求聆聽上帝的聲音?通常不是安穩度日、無風無浪、歡欣喜樂之際, 而是遭遇困頓、方法用盡、力不可勝、心靈受困於迷惘與徬徨之時。在這些不容 易的時刻,夢如何成為人和上帝之間相互接觸的管道?人們如何透過讀夢而得到 生命的啟發或幫助?這是本研究與陳百芳之論文最大不同之處。. 第三節. Ullman 模式讀夢團體之介紹. 1938 年,Montague Ullman 從紐約大學醫學院畢業,1946 年開始執業於精神 醫療。他對夢的興趣濃厚,認為: 「夢不僅是自然的自我療癒系統,夢本身也是夢 17.

(30) 者自己的理論,是關於當時環繞身邊議題本質的回應,去發現夢對於夢者的意義 是什麼,很重要。」於是他致力於發展一個適用於一般大眾的讀夢團體,本身也 一直在美國、瑞典、挪威、芬蘭等國家帶領訓練課程以及工作坊(汪淑媛譯,2007 /1996)。以下對 Ullman 模式讀夢團體略作介紹: 一、源起 Ullman 認為精神分析每次 45 到 50 分鐘的晤談時間不足以完整探索一個夢, 因此思索在團體讀夢的可能性,他認為要仔細探索一個夢,可能需要 3 個小時。 當讀夢的歷程幫助夢者看見夢所蘊涵的意義時,這個意義會為夢者帶出內在潛藏 的療癒力量。夢是夢者私密的內在世界,要在團體面前公開賞讀(appreciation), Ullman 認為需要一個安全的團體。他也認為在團體公開讀夢有很多好處,除了能 提供夢者社會性的支持、接納和包容的情境之外,由於夢者在意識清醒之時不易 對自己誠實,會不自覺地運用各種心理防衛機轉不讓自己看見夢所要傳達的真相, 所以團體的過程能協助夢者,能支持夢者返回真誠,幫助夢者看見真實的自己, 並發覺夢境與自己生活脈絡之關連。並非獨自讀夢的夢者就絕對沒辦法對自己誠 實,而是團體提供了一個比獨自讀夢更理想的方式(汪淑媛譯,2007/1996;Stimson, 2009;Ullman & Zimmerman,1979)。 二、夢的 特質 Ullman 認為夢有三個特質: (一)夢反映夢者前一天晚上或是做夢之前,內心所關切的生活事件。 (二)夢也會將夢者過去相關的資訊帶進來,例如童年經驗或未竟事件。 (三)夢是真實可靠的,也是可以信賴的。 由於夢有這三種特質,Ullman(1996)認為在團體讀夢很可能為夢者帶來療 癒,他同時也注意到夢者在團體公開分享夢很可能會產生脆弱性,所以他認為讀 夢之時的安全因子很重要。夢者有絕對的權利決定要不要分享夢,也可以決定分 享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如果夢者想停止團體繼續讀他的夢,他在團體進行的任何 18.

(31) 一個階段都隨時可以喊停!Ullman 讀夢團體的讀夢歷程相當結構卻又充滿藝術之 美,分為四個大階段進行,以下是研究者整理之後的介紹:. 圖 2-3-1 Ullman 讀夢團體進行流程 Figure by William R. Stimson(汪淑媛譯). 階段ⅠA:徵求夢與敘述夢 第一階段開始,讀夢帶領人會先公開邀請自願分享夢的人,這位自願分享者 就成為當次團體的夢者。接著團體會邀請夢者以第一人稱、彷彿當時就在夢境一 般地將他的夢慢慢的念出來,團體所有成員將夢逐字記錄。 階段ⅠB:澄清夢 夢者念完夢之後,團體會針對夢境不清楚之處與夢者對話,邀請夢者進一步 說明與澄清,幫助團體對夢者的夢境產生更清楚的輪廓。 階段ⅡA:成員投射對夢境的感覺 澄清夢之後,讀夢帶領人會邀請團體所有成員假裝夢者的夢是自己的夢一般, 如果是自己做了這個夢,那麼在夢境中,自己會有什麼感覺,成員只需要將心裡 被觸動到的感覺很自由的說出來,說出來的當下,眼神不看夢者。帶領人需要說 19.

(32) 明這全都是團體對夢的投射,夢者不需照單全收,只需記錄符合自己的部份即可。 階段ⅡA:成員投射夢與影像的隱喻 當感覺投射的部份進行結束之後,接下來就進行夢與隱喻的投射。團體成員 會針對夢境中的元素進行自由聯想,將想到的內容說出來,而一樣也是不與夢者 有眼神接觸,直到對整個夢境的感覺與隱喻投射完成。 階段ⅢA:夢者回應團體 投射完成之後,帶領人會邀請夢者針對團體剛剛所投射的感覺和隱喻,公開 分享他內心被觸動或是符合他狀況的部份。夢者有充份的時間,也能自主決定要 分享的內容與深度。夢者敘說之時,團體成員專注聆聽,不打斷夢者的敘說直到 夢者敘說完畢。接著帶領人會以尊重的態度詢問夢者是否同意繼續進入下一階段 的探尋。 階段ⅢB:對話(1. 探尋脈絡) 經過夢者同意之後,夢者與團體成員之間就會進入對話。帶領人會邀請夢者 從回憶做夢前一晚的生活開始,再慢慢推向夢者做夢之前那一陣子生活上比較關 切的議題,夢者自由地就他願意在團體公開的部份分享出來,帶領人和團體成員 可以針對夢者分享的內容邀請夢者多說一些。不過基於保護夢者隱私的考量,一 切的發問都是對夢者的邀請,夢者有絕對的權利選擇回答多少,甚至不回答。團 體成員提問的時候,以開放式問句的提問為主,避免問夢者「你害怕嗎?」或「你 快樂嗎?」這種引導式的問句(leading question)。比較好的問法是「對這件事情, 你有什麼樣的感覺?」也避免主動發問夢者自己還沒有提到的主題(information demanding question),如果夢者提到學校的人際議題而沒有提到他與家人之間的 互動情形,那麼,除非夢者自己後來提到家庭關係,否則團體不宜主動詢問。 階段ⅢB:對話(2. 播放夢,夢者聽夢) 探尋夢者做夢之前的生活脈絡到一個段落之後,帶領人會邀請團體其中一位 成員面對夢者以第二人稱,將夢者的夢一句一句念出來給夢者聽,這過程稱為 20.

(33) Playback,是「將夢境播還給夢者聆聽」的意思,團體其他所有成員也一起聆聽。 由於這個階段,夢者的夢已經經過團體的充份投射,做夢之前的生活脈絡也已經 經過一定程度的探尋。Playback 的主要目的在於發掘夢境與夢者生活脈絡的關聯, 並從中發現夢境對夢者的獨特意義。每當夢者一邊聆聽自己的夢境之時,常常就 會產生新的領悟或想法,這種時刻相當珍貴。夢者隨時都可以打斷播放夢的人, 在團體裡面說出自己對夢的新洞察或領悟。當夢境播放完畢,若夢者沒有更進一 步的洞察或領悟,那麼帶領人或團體成員也能針對夢者的夢境內容以及夢者曾經 提及的生活脈絡之間的關聯,對夢者提問,以幫助夢者更真實靠近他的夢。 階段ⅢB:對話(3. 夢的樂章,團體成員投射夢與生活的連結) 當播放夢與團體對話結束,帶領人依然會詢問夢者繼續下一階段的意願,若 是夢者願意繼續前進,那麼帶領人就會邀請團體成員根據整個夢境與夢者的生活 脈絡進行「整合連結投射」。團體成員會根據夢者分享過的事件與說過的話語來 連結夢境可能的意義,並且將自己投射的觀點分享出來,給夢者當作參考。 階段Ⅳ:夢者最後回應(Dreamer has the last word) 當全部的整合連結投射完成,團體帶領人會邀請夢者分享他自己對夢的領悟 與洞察,夢者最後說的才算,這一點非常重要,團體必須完全尊重夢者對他自己 的夢有最後的決定權,夢者自己最後決定夢境對他自己的意義。如果這是一個連 續進行的讀夢團體,那麼在下一次團體開始之前,帶領人會先邀請上一次分享夢 的夢者先分享從上一次團體結束至今,他對夢境有沒有新的洞察、領悟或是任何 疑問,先提出來在團體中分享與討論!也會邀請夢者分享上一次讀夢之後,夢境 對他的生活、想法、感受各方面的影響,這是 Ullman 讀夢團體的「第四階段」。 研究者從這幾年在 Ullman 讀夢團體實務工作經驗中覺察,發現 Ullman 團體 讀夢的現場不只是一群人陪伴夢者潛意識意識化與意義化的過程。在團體,夢者 經驗到一種最高的自主權以及被尊重,只要夢者願意,他的生命經驗就能被允許 好好的敘說出來,不僅不會被打斷也不會被評價。夢者會經驗到被一群人專注聆 21.

(34) 聽、聽見並且聽懂,於是夢者能夠在一個安全與接納的環境,放心去經驗他自己 最內在真實存在的感受,這是 Ullman 團體很重要的優勢與療效因子。. 第四節. Ullman 讀夢團體的優勢及療效因子. 當我們的表達不知道會如何被他人回應時,自我揭露常常是一趟需要勇氣才 能展開的冒險旅程。Ullman 認為夢境如實標記夢者的內在狀態,是來自夢者內在 心靈的私密場域。多數的夢是拒絕公開的,人在意識清醒的時刻也常不自覺會使 用各種防衛機轉不讓自己看清楚真相。所以如果要幫助夢者透過夢境碰觸他的內 在真實,就必須讓夢在公開的時候可以得到支持,故而要在公開場合探索私密的 夢,Ullman 認為安全因子(safety factor)是最首要的考量,夢者需要被保證團體 是安全的,才能放心開放自己的經驗去探索私密的場域。Ullman 因此創造了一個 民主、尊重、平權的團體模式,並提出建立安全因子的三個重要守則:(1)夢者 永遠可以選擇分享夢或不分享夢,決定權完全在夢者,不能有任何外在壓力或任 何理由影響夢者的決定; (2)夢者控制自我揭露的程度在他自己感到自在的範圍, 任何人都不能給夢者任何壓力要更進一步深入私密生活的探索;(3)夢者控制讀 夢過程並隨時可停止,不需對團體說明原因(汪淑媛譯,2007/1996)。 由於團體的互動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舞台,並且所有成員在其中分享共同 的社會傳承,故而團體成員能以直覺性的投射表達出讓夢者心有戚戚焉的感受與 想法,此團體投射過程能有力地將夢者內在令人驚艷的元素、力量與智慧帶引出 來,讓夢者可以更信任他自己的內在反應,能更有信心地讓他的直覺行為表現在 醒著的世界(汪淑媛譯,2007/1996)。 Corey(1990)提到團體的方式能提供團體成員一個信任與開放分享的氣氛, 故而能有幫助成員成長、問題解決和危機處理等功能,成員能在當中充分探索自 己的思想、感情和行為。Ullman強調讀夢團體並非以諮商或治療為目標,乃是為 了學習夢的語言,是為了聽懂夢,然而因為夢的本質,若依循他所設計的團體過 22.

(35) 程及遵循團體規則,則很自然能夠碰觸人內在的真實而帶出療癒效果(Ullman & Zimmerman,1979)。Strunz(1993)也認為不管在哪個生命階段的夢,讀夢都是 可以對夢者有幫助的療癒過程。根據詹杏如(2008)研究夢工作團體對於喪親者 經歷哀傷歷程之療效,她提出Yalom(1995)療效因子與夢工作團體療效因子之對 話,闡述了夢工作團體療效因子與Yalom十一項療效因子的相同與差異處。 表2-4-1. Yalom療效因子與夢工作團體療效因子之對照. Yalom療效因子. 詹杏如研究夢工作團體療效因子的結果. 利他主義. 利他性行為. 團體凝聚力. 被接納支持的歸屬感/關係的連結與滋潤. 普同感. 普同感含差異性. 人際學習—付出與獲取. 回憶與情感交織觸動(夢者)/以投射表露情感(成員). 情緒宣洩. 自我賦能/處理與逝者關係/覺察自我與人際議題. 認同模仿. 認同學習. 自我了解. 產生希望感. 存在因素. 存在與靈性追尋. 傳達資訊. 學習夢工作知識和方法. 原生家庭矯正性經驗重現. 親人同在團體的支持. 註:引自詹杏如,2008,頁 182。 根據Yalom的療效因子與詹杏如的夢工作團體療效因子之對照,本研究也想 透過訪談成員參與此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後的生命變化,以及他們對團 體的感受與想法,探討這個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具備了哪些療效因子。. 23.

(36) 24.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內容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共分為七節。依序說明本研 究的「研究取向與方法的選擇」、「研究參與者」、「研究工具」、「研究程序」、「資 料分析」、「研究可信賴度和限制」,最後一節討論「研究倫理」相關議題。.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的選擇 本研究探討團體成員參與 Ullman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的生命轉化經驗和轉 化因子,也想了解成員怎麼體驗這個團體。基於質性研究強調社會建構的過程以 及人們在特殊文化脈絡下的經驗和解釋,會針對人們主觀、獨特又複雜的內在經 驗進行探索、發現、描述與理解,不像量化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帶著既定的客觀標 準,對既有的理論或假設進行驗證(胡幼慧,1996) ,故而本研究選擇質性研究為 研究方法。 每個人都生而獨特,就算是同一個人,內外在狀態也會隨著時光流轉與經 驗累積而變動。研究者考量質性研究的眾多方法,發現敘說研究(narrative research) 以故事文本呈現個體獨特的生命經驗,最能生動又深刻地呈現出團體成員讀夢前 後的生命變化。而敘說研究方法中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觀點可以 提供研究者閱讀故事文本之後,如何進行整體故事之脈絡性思考、分類與統整的 方法,能夠幫助研究者系統性地關注個體特定的生命經驗,將團體成員之「生活 故事和對話」的表達本身看成「研究問題」而加以分析(胡幼慧,1996) 。研究者 考量「敘說研究」的研究方法最能適切回答本研究的問題,故而選之。.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包括五位正式接受訪談的團體成員,本節介紹他們進入 研究的條件以及他們的基本資料。 25.

(38) 一、研究參與者的條件 1. 曾經參與2013年9月開始的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 2. 曾經在2013年9月開始的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讀過自己的夢境。 3. 讀過自己的夢境之後,此團體成員經歷生活上或心理上具體之改變。 4. 具備口語表達能力並記得團體歷程中發生的深刻經歷。 5. 對本研究主題有興趣,承諾全程參與本研究來來回回訪談與回饋的過程。 6. 同意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錄音。 二、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總共五位,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在參加讀夢帶領人訓 練團體之前都已經各自擁有多年的記錄夢境與讀夢的經驗,故而在讀夢的敏感度 方面會比一般夢者還要高。以荷是一位國民中學的班級級任導師,同時不斷進修 心靈成長與助人專業課程。塵夢行走自我療癒之路多年,目前經營一家心靈工作 室。黛亭尋找自我多年,曾經擔任高中國文老師,現在是自由創作的文字工作者。 愛雅在國民中學擔任輔導教師,她幾年前展開自我探索的英雄之旅,這些年來愈 來愈有力量克服內在恐懼。崇寬是這個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的創始者之一, 65歲退休之前是一位神經科的專科醫生,並且是某國立大學醫學系教授,一生奉 獻醫界、學術界和安寧療護,是一位仁心仁術的醫生和老師。 表 3-2-1 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 代碼 化名 性別 年齡. 記錄夢境. 接觸讀夢. 參加讀夢團體的時間. A. 以荷 女. 40-45. 12 年. 8年. 2013 年 9 月至 2014 年 1 月. B. 塵夢 男. 45-50. 40 年. 4年. 2013 年 9 月至 2016 年 6 月. C. 黛亭 女. 50-55. 20 年. 20 年. 2013 年 9 月至 2016 年 6 月. D. 愛雅 女. 40-45. 8年. 8年. 2013 年 9 月至 2016 年 6 月. E. 崇寬 男. 65-70. 10 年. 10 年. 2013 年 9 月至 2016 年 6 月. 26.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有:研究者、訪談大綱、研究邀請函、研究同意書、錄音 設備和研究檢核函,以下逐一說明: 一、研究者 質性研究的品質決定於研究者的方法論技巧、敏覺力(sensitivity)和誠實 (integrity),才能進行嚴謹的觀察、技巧的訪談、系統的分析,最後產出可信賴 的發現(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故而研究者是質性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工 具,其本身所受的專業訓練背景和他觀看團體的角度都會對研究如何進行與呈現 造成深遠的影響,以下說明: (一)研究者的專業訓練背景 研究者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諮商心理學組,就 學期間修過團體諮商、諮商倫理、諮商理論與技術、夢工作研究等課程,曾於團 體諮商課程帶領八週的愛情探索成長團體,並接受教師及同儕之專業督導;曾多 次付費參與校外資深教師帶領之 Ullman 讀夢團體,累計 132 小時;曾在台灣師範 大學學輔中心帶領大學生的讀夢團體,共 15 小時;從 2013 年 9 月開始穩定接受 一個月一整天的 Ullman 讀夢團體帶領人訓練,一期共五個整天,目前進入第六期, 總時數超過 168 小時,仍持續受訓中。 研究方法的部份,研究者於就學期間修習過「行為科學方法論」與「質性研 究法」的課程,也常自行閱讀質性研究相關的書籍,並與同儕之間相互討論,以 增加自己在研究方法上的能力。 (二)研究者觀看團體的角度 由於研究者本身並非團體的帶領者,所以進行研究的過程不會有球員兼裁判 的壓力,加上研究者捨不得錯過任何一場夢境,所以從 2013 年 9 月參加團體一直 到如今,對團體變化的現象場有深刻體會,訪談之時也因此更能理解研究參與者 正在敘說的事件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感與思維。 27.

(40) 二、訪談大綱 為了使訪談的方向與內容有系統和目的,又尊重研究參與者的主體性與特殊 性,訪談過程可能產生不在訪談問題之內,卻出乎意料之重要內容,故而本研究 的訪談大綱採半結構的方式。前後訪談兩次,第一次的訪談焦點在於了解研究參 與者的讀夢經驗,邀請他們進行敘說;第二次的訪談則是針對研究參與者參與 Ullman讀夢帶領人團體的經驗,邀請他們分享感受及想法(見附錄一與附錄二), 訪談內容根據研究目的而設計,試圖回答本研究的研究問題。 三、研究邀請函與同意書 透過研究邀請函(見附錄三)解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訪談內容」、 「訪談需要進行的時間、次數與形式」、「說明受訪者的權利」,也會說明「資 料保密」等倫理議題,以進行研究參與者之招募。 而當研究參與者接受邀請願意進入研究,則在正式訪談之前以書面的知後同 意書(見附錄四)取得他們的正式同意。簽此同意書之前,研究者確認他們對研 究主題與訪談形式有充分了解,對進入研究之後的各項權利也都清楚。同意書一 式兩份,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各執一份。 四、錄音設備 人的記憶有限,故而訪談時的錄音設備不可少,每一次訪談之時,研究者均 以錄音筆和手機同時錄音,以確保訪談資料的完整性與正確程度。 五、研究檢核函 本研究有兩份研究檢核函(見附錄五),分別在逐字高完成以及故事文本完 成之後,要請研究參與者核對文本內容,以確保文本的呈現與其真實經驗之間的 符合程度,研究者根據研究參與者核對後回饋的內容加以修正錯誤或補充遺漏之 處,以增加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8.

(41)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程序分為五個大階段,每一階段都分別有那一階段的研究步驟。這 五階段之間也非線性前進,而是來來回回的過程,研究者隨著研究歷程不斷往前邁 進,又不斷往後回顧觀看,前後不斷互相呼應、對照與修正,一直到完成整本論文, 以下說明: 一、研究之前的準備 2013年9月,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成立之初,研究者也是團體成員之一,當時 只知自己的碩士論文想要研究夢的領域,然而尚未確定研究題目。隨著團體持續 發展,研究者看見團體成員的生命不斷蛻變,實在深受這個團體的吸引,恰巧當 時正在思考論文研究的題目,於是與指導教授討論研究這個團體的可能性,並且 開始閱讀相關文獻,從眾多質性研究的方法中選定「敘說研究」為本研究的研究 訪法,接著研究者開始著手書寫研究計畫並擬定訪談大綱,在過程之中,研究者 也多次與指導教授討論。 二、公開邀請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purposeful sample),研究者先詢問此Ullman讀夢帶領人 訓練團體的帶領老師,獲得同意後,在團體的臉書社團公開發文招募,先後得到 五位符合本研究條件的團體成員回應,表明願意參與研究。研究者先與他們個別 見面,詳細說明研究的進行方式以及需要他們投入的地方,確認他們都瞭解並仍 然願意參與研究,最後邀請他們簽署研究同意書,正式進入訪談。 三、進入正式訪談 根據擬定之訪談大綱,研究者分別邀請五位團體成員接受個別訪談,以荷、 愛雅、黛亭和塵夢的訪談在2015年初至3月之間,崇寬是最後一位受訪者,他的訪 談時間在2015年的11月和12月。每一位成員都在不同時間分別訪談二次,下表為 訪談的次數、日期、時間和地點的整理。. 29.

(42) 表 3-4-1 研究參與者的訪談狀況 研究. 訪談. 參與者. 次數. 以荷. 2. 訪談日期. 塵夢. 2. 黛亭. 2. 愛雅. 2. 崇寬. 2. 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2015.1.1. 180 分鐘. 共 5.96. 研究者的住處. 2015.1.4. 178 分鐘. 小時. 師大心輔所諮商室. 2015.1.5. 122 分鐘. 共 3.93. 師大心輔所諮商室. 2015.1.19. 114 分鐘. 小時. 師大心輔所諮商室. 2015.1.21. 159 分鐘. 共 4.51. 研究者的住處. 2015.3.11. 112 分鐘. 小時. 師大心輔所諮商室. 2015.1.30. 94 分鐘. 共 2.28. 愛雅的住處. 2015.2.13. 43 分鐘. 小時. 愛雅的住處. 2015.11.21 60 分鐘. 共 1.75.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2015.12.25 45 分鐘. 小時. 師大心輔所諮商室. 五位研究參與者的訪談時間明顯不同,因每位研究參與者敘說的生命故事以 及夢境的內容長短不一,加上每個人說話的速度也有差異,故此。 四、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呈現階段 訪談結束,研究者在最短時間之內謄寫逐字稿,完成後,先與研究參與者核 對內容的正確性,再根據訪談逐字稿的內容撰寫成為故事文本。完成故事文本之 後,也分別邀請研究參與者進行檢核,核對故事文本的內容與他們真實經驗的符 合程度。 五、研究結果呈現 根據錄音檔、訪談逐字稿和故事文本的內容進行資料的個別分析,提出研究 者對每一位研究參與者故事文本的反思。最後提出跨案例之間的分析與討論,撰 寫研究貢獻、限制和建議,提出研究者對整個研究歷程的反思。. 30.

(43) 確定研究主題. 確認研究方法 撰寫報告與呈現研究結 果. 閱讀文獻 與. 來 回 分 析. 文 獻 對 話. 書寫研究計畫. 擬訂訪談大綱. 招募符合條件的研究參 與者 進行正式訪談. 謄寫逐字稿. 書寫故事文本. 資料分析與統整. 圖3-4-1 研究程序圖.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員應提供之資料包括:1.身分證正反面影本。2.郵局/銀行存摺封面影本(須為參訓學員 個人新臺幣存摺,補助費用由訓練單位代轉者免附)

理解並欣賞幾何的性質可以透過坐標而轉化成數與式的 關係,而數與式的代數操作也可以透過坐標產生對應的

尋夢 追夢 圓夢

已參加政府主辦或委辦之 教保員、訓練員、生活服務 員、照顧服務員、家庭托顧 服務員、臨時及短期照顧服 務員或個人助理相關訓練

九、訓練單位應詳加檢核學員之參訓資格及身分,且最遲應於開(參)訓日發給「失業者職

九、訓練單位應詳加檢核學員之參訓資格及身分,且最遲應於開(參)訓日發給「失業者職

在強化道德的懲戒功能的時候,客觀上,也減低了對信徒的吸 引力。這是一方面。然而,若換一個角度論之,五種姓理論在 心性論方面也有足於啟示後學者,最突出的是將眾生本身的根

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在說明人生生命的現象,宇宙是人生所處的環境,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