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問題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問題之研究"

Copied!
2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問題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楊雲驊 博士 研究生:李緻柔 撰. 中 華 民 國 110. 年. 01. 月. DOI:10.6814/NCCU202100323.

(2) 謝辭 終於!碩士論文寫完了,研究所的幾年生涯也畫下了一個段落,在政大的這 幾年,有悲傷、有喜樂,雖然痛苦和快樂都是一種獲得,至少在這成長的路上, 充滿著荊棘卻仍是幸運的。 首先,必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楊雲驊老師,在論文的建議和方向上給了我 很大的幫助,謝謝老師的細心指導,讓對於這個議題和想法讓有疑惑與茫然的我 能突破許多盲點,在政大的這幾年修習老師相關課程以及與老師探討各種議題時 也承蒙老師耐心的教導,讓我在思考各方面問題時可以更全面的掌握方向。再來 要感謝口試委員何賴傑老師以及蘇凱平老師,百忙之中仍願意撥空應邀前來參與. 政 治 大. 口試,並且也給予我的論文諸多保貴和非常實質的建議,縱使在口試過程中感到. 立. 非常緊張,老師們仍溫柔細心的指導,讓在研究所的最後一哩路上也感受到知識. ‧ 國. 學. 的醍醐,並且亦明白在身為法律人的路上,仍是必須繼續努力提升自己更加進步 與成長的,實在非常感謝老師們的指導。. ‧. 而回顧整個法律學習路上,對於刑事法相關內容喜愛的啟蒙,必須感謝恩師. sit. y. Nat. 陳子平老師,在過去大學時期修老師相關課程時,在老師的認真教學以及相關學. al. er. io. 理研究探討上,使自己對於刑事法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於在報考研究所時. iv n C hengchi U 課程中探討到一些精神障礙者的刑事議題,使我對於論文研究方向有一個啟發, n. 非刑法組不念 XD 另外亦要感謝在政大時謝如媛老師在相關犯罪學、刑事政策的. 在整個法律學習過程中,也讓我明白除了單純法學外,其他相關學科與法律結合 亦有其重要性存在,也讓自己明白更多元的閱讀是必要的,不論是從哲學、社會 學、心理學等方面來學習並帶回法律概念中思考,才能更全面的應用相關的知識, 使自己成為更多元包容的人。 再來要感謝我的家人,感謝我的爸媽對我的栽培,並使我任性的念了這麼多 年的研究所,感謝我姊在研究所階段帶我出去玩、吃飯?讓我在家當個老寶,學 生時期結束後,未來換我出社會來好好回饋你們了,嗚嗚嗚。另外感謝堂妹宥妍 在研究所階段互相砥礪?並在資料查詢上幫我借用台大資源,祝你也快順利畢 業。. DOI:10.6814/NCCU202100323.

(3) 還有要感謝刑中的好夥伴們,惟翔、依晴、奐均、鵬衍、秉衡、PPY、含雅、 昭億、熊、盈孜、瑞秋、子淳、啟弘、昀倢、佳康、悅寧等等...,嗚嗚還有一些 人沒有想到的但我都有感念在心的啦!很慶幸可以和大家在研究所階段一起玩 耍和一起學習,要特別感謝盈孜在我們一起寫論文時互相發牢騷和加油打氣,並 在口試的時候來幫忙我,另外還要感謝慈偉學長在這個論文相關議題討論上給我 超多的幫忙!真的非常感謝^^ 在整個法律學習路上,感謝朱朱和蘇菲在整個低潮時像浮木一樣讓我抓住, 喜歡和你們什麼都能說的哈拉聊天,一起談論失落與成長,好朋友就是會互相賞 巴掌要彼此好好清醒清醒,你說是吧?(啾咪),還要感謝我在刑法學習的好夥. 政 治 大 威競,感謝在陌生暗黑又厭世的政大還有你的陪伴,讓我不孤單<3,另外還有 立. 伴雪君,從考研開始就給我很多砥礪和幫助,還有還有在人生道路上不能沒有的. ‧ 國. 學. 其他百四的夥伴,六小福的各位、紀討厭、郭郭、韶、文寧、雅 0 等等...雖然大 家畢業後見面機會不多,但過去大學時期有你們總是開心的^^交換禮物不要再互. ‧. 相攻擊囉,我們繼續換到 80 歲吧^^. y. Nat. 不會忘記研究所時期的那些黑暗低潮,所以感謝 19 年暑假時讓自己 reset. io. sit. 的那場旅程,感謝在 Wall Drug 的大家,讓 Eddie 可以拋開一切煩惱好好什麼都. n. al. er. 不要想的盡情玩耍, 「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 ,當人生疲憊的時候或許換個心境. Ch. i Un. v. 讓自己緩緩再繼續前進不也為一個解方,這段寫給未來又遇到人生困難的自己,. engchi.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很多事情沒甚麼大不了的,反正換個環境後還是會有 新煩惱 der^^那就繼續再轉換囉~總是會找到解方的!不要害怕! 最後我一定要感謝的,是我自己,總是不要忘記告訴自己你很棒喔,謝謝自 己沒有放棄,謝謝人生道路上都還算精彩有趣,2021 年是上升的一年,人生剛 起步,回想這一切有多不容易,並且記得你遇到多少很棒的人都在為這世界努力 著,那我們要繼續加油,一直都不要放棄,好嗎^^. 李緻柔 2021 年 2 月 在充滿荊棘仍繼續追風的人生道路上. DOI:10.6814/NCCU202100323.

(4) 摘要 近年來精神障礙犯罪問題頻頻發生於社會,對於相關責任能力的探討,已有 眾多文獻,然而在我國有關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的討論與法條適用卻非常不足, 讓許多精神障礙者於法庭上無法與辯護人進行合作、無法理解法庭作用等等,對 於其訴訟權利的保障是否足夠顯有疑慮,在我國,就審能力的問題並沒有明確的 定義與規範,大致可從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294 條第 1 項及第 298 條所訂定的停止 審判之障礙事由的條文以及若該停止審判的障礙事由消滅後應續行審判的規定, 進而來推敲出有關就審能力的規定。不過事實上單就法條立法文字觀看,以及法 條訂立時背後的規範意義,立法者皆沒有明確提及相關概念,所以事實上難以看. 政 治 大. 出該條的規定是基於保障被告的就審能力,而相關的學理上討論亦不充足。. 立. 其中有關「心神喪失」的用語並未同刑法第 19 條修正時一併修正,造成使. ‧ 國. 學. 用上產生問題與疑慮,過去最高法院 26 年度渝上字第 237 號判例以「對於外界 事務全然缺乏知覺理會及判斷作用」做認定,過度限縮了「心神喪失」適用範圍,. ‧. 造成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適用範圍亦被限縮,而僅在非常極端情況下才有可能. sit. y. Nat. 適用,即有可能對被告憲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公平審判原則、辯護權等有所侵. al. er. io. 害。另外依據美國法上關於就審能力的討論已經行之有年,故本文將探討美國法. iv n C hengchi U 另外我國立法院於 2014 年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 ,賦予《身心 n. 上有關就審能力適用的利弊,看是否有相關法理可以借鏡適用於我國。. 障礙者權利公約》內國法之效力,而另外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對於身心障 礙權益保障的角度出發,來重新以平等權概念審視這些已經內國法化的國際權利 公約在精神障礙者就審能力議題上的內容與因應又該如何適用,最後以我國目前 法條不足需修正的部分提出在未來可以的立法建議方向。. 關鍵字:就審能力、精神障礙、心神喪失、訴訟權、正當法律程序、公平審判原 則、辯護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平等權. DOI:10.6814/NCCU202100323.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題目之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可能之解決方案 ......................................................................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2 第二章 就審能力的歷史沿革與概念定位 ............................................................ 4 第一節 就審能力的歷史沿革與脈絡 ...................................................................... 4 第一項 英國法 ..................................................................................................... 4 第二項 美國法 ..................................................................................................... 7 第三項 我國法 ..................................................................................................... 9 第二節 就審能力的概念內涵 ................................................................................ 12 第一項 訴訟能力的概念 ................................................................................... 12. 政 治 大 第一款 美國法 ............................................................................................... 12 立 第二款 我國法 ............................................................................................... 13 ‧. ‧ 國. 學. 第二項 就審能力的劃分方法 ........................................................................... 16 第一款 就審能力三分法 ............................................................................... 16 第二款 就審能力二分法 ............................................................................... 18 第三款 以就審能力的劃分於我國法上適用的利弊代小結 ....................... 19.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三項 小結 ....................................................................................................... 23 第三節 就審能力與責任能力之比較 .................................................................... 26 第一項 責任能力定義與立法方式 ................................................................... 26 第二項 責任能力與就審能力的關聯與區別 ................................................... 29 第三項 心神喪失的相關概念與比較 ............................................................... 31 第一款 刑法上的心神喪失 ........................................................................... 31 第二款 刑事訴訟法上的心神喪失 ............................................................... 32 第一目 學說見解 ....................................................................................... 32 第二目 實務見解 ....................................................................................... 34 第三款 小結 ................................................................................................... 41. Ch. engchi. i Un. v. 第四節 就審能力之憲法原理原則與基礎 ............................................................ 43 第一項 正當法律程序 ....................................................................................... 45 第一款 美國法 ............................................................................................... 45 第二款 我國法 ............................................................................................... 46 第二項 公平審判原則 ....................................................................................... 50 第一款 美國法 ............................................................................................... 50 第二款 我國法 ............................................................................................... 51 第三章 就審能力的認定、調查與處置...............................................................54 I. DOI:10.6814/NCCU202100323.

(6) 第一節 就審能力準則之建立 ................................................................................ 54 第一項 美國法 ................................................................................................... 54 第一款 Dusky v. United States 案 ................................................................ 54 第二款 Drope v. Missouri 案 ........................................................................ 60 第二項 我國法 ................................................................................................... 62 第三項 對 Dusky 準則的評議應用於我國法中............................................... 68 第二節 就審能力之啟動及鑑定方法 .................................................................... 73 第一項 美國法 ................................................................................................... 74 第一款 就審能力精神鑑定程序的認定過程 ............................................... 74 第二款 就審能力之主要鑑定方法 ............................................................... 74 第一目 初步篩檢方法 ............................................................................... 75 第二目 非標準化面談方法 ....................................................................... 78 第三目 第二代就審能力鑑定方法 ........................................................... 80 第二項 我國法 ................................................................................................... 82. 治 政 大 第一款 我國鑑定的歷史 ............................................................................... 82 立 第二款 我國就審能力的鑑定方法 ............................................................... 83 ‧. ‧ 國. 學. 第三款 我國就審能力鑑定制度面臨的挑戰與建議 ................................... 87 第三節 就審能力之處置與回復 ............................................................................ 90 第一項 應停止訴訟 ........................................................................................... 90 第一款 美國法 ............................................................................................... 90 第二款 我國法 ............................................................................................... 91.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二項 強制治療 ............................................................................................... 92 第一款 美國法 ............................................................................................... 92 第二款 我國法 ............................................................................................... 94 第一目 目前無相關停審治療規定 ........................................................... 94 第二目 緊急監護制度 ............................................................................... 96 第三項 停止審判與迅速審判的衝突 ............................................................. 101 第一款 美國法 ............................................................................................. 101 第二款 我國法 ............................................................................................. 104. Ch. engchi. i Un. v. 第四章 就審能力與其他相關人權公約之關係 ................................................. 109 第一節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 109 第二節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 113 第一項 身心障礙保障內涵-從個人觀點到人權觀點 .................................... 113 第二項 身心障礙者在法律上的平等宣示 ..................................................... 115 第三項 我國身心障礙分類 ............................................................................. 117 第四項 從 Noble v. Australia 案審視 CRPD 就審能力之應用 ................... 121 第三節 障礙者近用司法之國際原則與指引 ...................................................... 124 第四節 從相關人權公約重新檢討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 .............................. 133 II. DOI:10.6814/NCCU202100323.

(7) 第一項 刑事訴訟法第 294 條 1 項「心神喪失」概念的揚棄 ..................... 133 第二項 我國憲法人身自由、速審權之應用 ................................................. 135 第三項 溝通輔具運用 ..................................................................................... 136 第四項 我國輔佐人制度應用與檢討 ............................................................. 137 第五節 小結與建議 .............................................................................................. 139 第五章 就審能力概念於其他刑事程序中之應用 .............................................. 143 第一節 偵查階段-接受偵查的能力..................................................................... 143 第一項 從權利保障角度 ................................................................................. 144 第一款 正當法律程序與公平審判原則 ..................................................... 145 第二款 從律師權保障角度 ......................................................................... 147 第一目 辯護制度的理論基礎 ................................................................. 147 第二目 受有效律師協助的權利 ............................................................. 147 第三款 輔佐人協助的權利 ......................................................................... 152. 政 治 大. 第二項 檢察官之注意義務 ............................................................................. 153 第一款 偵查中有不能或欠缺辨識能力的情況 ......................................... 155 第二款 偵查中有辨識能力顯著降低的情況 ............................................. 156. 立. ‧ 國. 學. ‧. 第二節 審判階段-接受審判的能力..................................................................... 156 第一項 審判階段其他能力問題 ..................................................................... 158 第二項 是否有拋棄權利的能力? ................................................................. 159 第三項 個別的訴訟能力之標準 ..................................................................... 163. Nat. y. sit. n. al. er. io. 第三節 執行階段-接受刑罰執行的能力............................................................. 164 第一項 死刑執行之停止 ................................................................................. 165 第二項 自由刑執刑之停止 ............................................................................. 166 第三項 罰金刑之執行 ..................................................................................... 170 第四項 易服社會勞動之停止 ......................................................................... 171. Ch. engchi. i Un. v.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72 附表一:刑事訴訟法就審能力議題相關修正草案 ............................................ 177 附表二:緊急監護草案 ..................................................................................... 193 附表三:《障礙者近用司法之國際原則與指引》英文原文 ............................... 201 參考文獻 ........................................................................................................... 220. III. DOI:10.6814/NCCU202100323.

(8) 圖表目錄 圖表 1:刑事訴訟法第 294 條法條沿革 ............................................................... 9 圖表 2:訴訟能力與就審能力區別 ..................................................................... 25 圖表 3:新制與舊制身心障礙類別及代碼對應圖 ........................................... 1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V. DOI:10.6814/NCCU202100323.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題目之動機與目的 近期精神障礙犯罪問題頻頻發生於社會,造成社會大眾的震驚與憤怒,然而 在我國有關被告精神障礙就審能力的討論與法條適用非常不足,讓許多精神障礙 者於法庭上無法與辯護人進行合作、無法理解法庭作用等等,對於其訴訟權利的 保障是否足夠顯有疑慮,而在我國,就審能力的問題並沒有明確的定義與規範, 大致上可以從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294 條第 1 項及第 298 條所訂定的停止審判之障 礙事由的條文以及若該停止審判的障礙事由消滅後應續行審判的規定,進而來推. 政 治 大 背後的規範意義,立法者皆沒有明確提及相關概念,所以事實上難以看出該條的 立. 敲出有關就審能力的規定。不過事實上單就法條立法文字觀看,以及法條訂立時. 規定是基於保障被告的就審能力,而相關的學理上討論亦不充足。其中有關「心. ‧ 國. 學. 神喪失」的用語並未同刑法第 19 條修正時一併修正,造成使用上產生問題與疑. ‧. 慮,過去最高法院 26 年度渝上字第 237 號判例對此表示:「刑法上之心神喪失 與精神耗弱,應依行為時精神障礙程度之強弱而定,如行為時之精神,對於外界. y. Nat. io. sit. 事務全然缺乏知覺理會及判斷作用,而無自由決定意思之能力者,為心神喪失,. n. al. er. 如此項能力並非完全喪失,僅較普通人之平均程度顯然減退者,則為精神耗弱。」 ,. i Un. v. 過度限縮了「心神喪失」適用範圍,故此造成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適用範圍亦. Ch. engchi. 被限縮而僅在非常極端情況下才有可能適用,即有可能對被告憲法上的正當法律 程序以及公平審判原則有所侵害,故此亦為本文欲探討之問題。另外依據美國法 上關於就審能力的討論已經行之有年,故本文將探討美國法上有關就審能力適用 的利弊,是否可以借鏡於我國。最後我國立法院於 2014 年通過《身心障礙者權 利公約施行法》,賦予《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內國法之效力,而從《身心障礙 者權利公約》對於身心障礙權益保障的角度出發,來重新審視有關這些已經內國 法化的國際權利公約在精神障礙者就審能力議題上的內容與因應又該如何適用, 而最後以我國目前法條不足需修正的部分提出在未來可以的立法建議方向。. 1. DOI:10.6814/NCCU202100323.

(10)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可能之解決方案 將參考外國文獻,主要以論文分析法、法實證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再輔以 個人意見提出,就此方法可能於刑事訴訟程序上遭遇之爭議進行深入探討。 1.文獻分析法: 為了闡明有關就審能力以及精神疾患被告在實務運作上的相關爭議,本文將 運用文獻分析法就相關的法學、精神醫學、心理學所涉及到有關精神障礙被告就 審能力議題,並且收集整理有關的法規、專書、學術論文、期刊、報章雜誌、網 路資料等,來分析探討以理解我國現行法制度所面臨到的問題與挑戰。 2.案例研究法:. 政 治 大. 本文欲參考美國法有關就審能力相關的原理原則,建構相關的案例累積,所. 立. 以除了法條和概念介紹外,篩選部分具代表性的判例詳述之,以觀察在美國法中. ‧ 國. 學. 行之有年的就審能力之相關理論要件是否得以套用在我國實務上之情形。 另外亦參考《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透過《障礙者近用司法之國際原則與. ‧. 指引》等相關國際上的權利公約等,以及相關委員會做成之決議案例,來從障礙. sit. y. Nat. 者人權保障角度出發,觀察以不同面向對於就審能力議題的探討,以及如何運用. er. io. 適用於我國實務上之情形。. al. n. iv n C h e n g c《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由美國法對就審能力所訂定的相關制度、 、《障礙者 hi U. 3.比較研究法:. 近用司法之國際原則與指引》等所制定的相關制度與原則,來比較我國法目前的 利弊缺失不足之處,看是否有深具參考價值的部分,得以作為我國法上對於精神 障礙被告就審能力修法時的借鏡。.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文第一章首先緒論敘明相關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架構, 對目前我國面對精神障礙被告在法律層面上的疑慮做一個制度面的省思,並從精 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議題進行切入、挑戰,並闡釋後續研究架構。 第二章則是探討「就審能力的歷史沿革與概念定位」,包括整個就審能力的 2. DOI:10.6814/NCCU202100323.

(11) 歷史沿革、內涵、與訴訟能力和責任能力的比較,以及相關分類方法,進而探討 有關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294 條 1 項,與就審能力最相關的法條仍用「心神喪 失」概念所形成的矛盾,並以憲法上有關就審能力保障的相關權利作結,來重新 審視我國法上對於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保障目的為何來重新定義就審能力概 念。 第三章則是探討「就審能力的認定、調查與處置」,從相關準則的建立,參 考美國法上 Dusky 準則的認定標準,到後續相關鑑定方法的探討,以及之後停 審的處置面臨到強制治療的問題,以及後續可能相關的停審與速審衝突問題。 第四章則是從「就審能力與其他相關人權公約之關係」探討《公民與政治權. 政 治 大 新以障礙者作為本位主體以及權利主體的角度出發,來審視有關就審能力應用上 立 利公約》 、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 《障礙者近用司法之國際原則與指引》等來重. ‧ 國. 的權利保障。. 學. 是否可能排擠障礙者近用司法的問題,以及如何的做法可以給予障礙者一個更好. ‧. 第五章則是探討「就審能力概念於其他刑事程序中之應用」,從偵查階段的. y. Nat. 就偵能力問題、審判階段中除了就審能力外其他個別訴訟能力問題、到最後執行. io. sit. 階段的執行(受刑)能力問題等,來探討對於精神障礙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受刑. n. al. er. 人等在各個階段可能面臨到的能力挑戰,以及目前我國法於各個程序階段上有所. Ch. 不足的利弊缺失與未來可以改進的方向為何。. engchi. i Un. v. 第六章則是本論文的「結論與建議」,來針對以上就審能力的整體概念和相 關爭議做一個總結,並提供未來修法參考與實務運作上可行的建議。. 3. DOI:10.6814/NCCU202100323.

(12) 第二章 就審能力的歷史沿革與概念定位 第一節 就審能力的歷史沿革與脈絡 第一項 英國法 在英美法上,對被告確定勝任審判的能力有著不是很光彩的歷史,雖然最早 的來源考據並不是非常明確,有文獻指出最早可以追溯至 13 世紀英國的王室法 院1,當時英國普通法中展現了一種觀念: 「審判一個無就審能力的人,有損法庭 尊嚴,也有損國家的聲譽,並且還剝奪了公民應有的權利。」2此即所謂「不得 缺席審判」的概念,此項權利也應該惠及到「身在心不在」之人3。到了 1542 年. 政 治 大. 亨利八世在位時,針對叛國罪審判的規定訂定了《精神異常情形下嚴重叛國行為. 立. 正當法律程序適用法》,其中就有相關涉及刑事正當程序以及被告就審能力之議. ‧ 國. 學. 題4。而較明確的表述見於 1736 年 Matthew Hale 的經典著作《英國法庭答辯史》: 「對於沒有就審能力的人進行審判,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若一個沒有理智記憶的. ‧. 人在其精神錯亂期間犯了殺人罪,其精神錯亂一直到接受審判前都沒有恢復,則. sit. y. Nat. 其在精神錯亂的期間就不應該接受法律的審訊,而若其接受了審判,在審判階段,. io. er. 法院認為其發瘋了,那法官可以解散陪審團,並將其送到監獄直到其理解能力恢. al. 復後再進行審判;原因在於,該精神錯亂之人不能理智地對死刑進行辯護。」5. n. iv n C 爾後較多文獻指出,根據約莫 h 17 e n世紀時的英國普通法規定,法院要求刑事 gchi U. 被告在審判尚未進行前必須先進行認罪。對於「沉默」的被告,在進入辯訴時其. 若仍選擇保持沉默,法院就會下令刑求被告,使其受到監禁或挨餓,甚至是在被 告胸前放上重物,直到其表示認罪或審判的必要性消失為止6。最初,被認定為. 1. Robert I. Simon and Liza H. Gold,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Textbook of Forensic Psychiatry, at 331(American Psychiatric Pub.2004). 2 賴早興,精神病被告人受審能力規則探析-基於美國刑事審判實踐的思考,法商研究,第 5 期, 2014 年 9 月,頁 144。 3 莊宛儒,論精神疾患被告之受審能力-借鏡英美法之制度,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7 年 6 月,頁 7。 4 Ralph Slovenko, Psychiatry in Law / Law in Psychiatry, at 190-191(Brunner-Routledge, 2002). 5 Matthew Hale, History of the Pleas of the Crown, at 32-33 (1736). 6 Robert I. Simon and Liza H. Gold,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Textbook of Forensic Psychiatry, at 331(American Psychiatric Pub.2004). 4. DOI:10.6814/NCCU202100323.

(13) 先天性聾啞的被告則免於這種酷刑7,因為他們是天生的沉默,而隨著時間的推 移,開始擴展到有精神疾患的被告身上,因為那些被告人並不是以自己的自由意 志來保持沉默,而是因為精神疾病的因素而保持沉默,故法院就也免除這些被告 遭受這類酷刑的責任。因此,英國普通法將因「惡意的沉默」而有就審能力的被 告與「因上帝的拜訪而沉默」的沒有就審能力的被告加以區分8。因為儘管許多 拒絕辯護的人無疑是尋求避免死刑的罪犯,但是一些屈服於法院勸說的人可能是 精神病患者和智障人士,他們其實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理解審判者對他們的要求 9. ,以及刑求下要求他們陳述、辯論對他們帶來的意義。 而那個時代的英國普通法院,並沒有規定被告的辯護代理人制度,相反的,. 政 治 大 審判的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畢竟除了接受審判外,被告人還必須代表自己進行 立 則是要求刑事被告必須為自己辯護。在這種自我代表的辯護制度下,是否能勝任. ‧ 國. 學. 訴訟與辯護10,在重罪和叛國罪的案件中,禁止律師協助辯護的禁令持續了多個 世紀,所以在許多情況下,被告必須獨自站在法院面前,審判僅是「被告與皇家. ‧. 律師11長時間沒有意義的爭論」,因此,必須確保被告有接受審判的能力,且其. y. Nat. 亦需有能力自行辯護12,這也有助於法庭秩序的維持。. io. sit. 英國著名的法學家威廉‧布萊克斯在其著作的《布萊克法律辭典》中即有提. n. al. er. 到:「一個人在瘋狂的情況下犯了死罪,因是在提起公訴前就已經發瘋了,則就. Ch. i Un. v. 不應該提起公訴;而若是在他承認犯行後變得瘋狂,則他就不應該被審判,因為. engchi. 這樣他該如何辯護?而在其受審判並且被判有罪之後,在判決作成之前他失去了 理智,則判決結果就不應該被發表;而若是在判決結果被發表後,在執行死刑之 7. Bruce J. Winick, Reforming In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and Plead Guilty:A Restated Proposal and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Bonnie, 85 J. Crim. L.&Criminology, at 574(1995). 8 Sara Longtain, The Twilight of Competency and Mental llness:A Conciliatory Conception of Competency and Insanity, 43 Hous. L. Rev. at 1563, 1564-65(2007). 9 Paul S. Appelbaum and Thomas G Gutheil, Clinical Handbook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 at 218-219(Wolters Kluwer Health /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4”cd. 2007). 10 Sara Longtain, The Twilight of Competency and Mental llness:A Conciliatory Conception of Competency and Insanity, 43 Hous. L. Rev. at 1563, 1564-65(2007). 11 Crown Counsel 皇家律師,通常指在英美法系司法官轄區中的律師,他們向政府提供建議並在 案件中擔任檢察官。在各個司法轄區中,他們的頭銜可能有所不同,有時被稱為女王的擁護者、 國王的擁護者或王室的擁護者。在加拿大某些省份,他們被稱為皇家檢察官。在香港,香港移交 回中國後,王室大律師改名為政府大律師。 12 Bruce J. Winick, Reforming In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and Plead Guilty:A Restated Proposal and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Bonnie, 85 J. Crim. L.&Criminology, at 571,574(1995). 5. DOI:10.6814/NCCU202100323.

(14) 前,他失去理智,則就不應該執行死刑。」13此提及了有關心智缺陷障礙的刑事 被告相關的責任能力、就審能力與受刑能力的問題,在不同的訴訟階段,包含提 審、辯護、審判、宣判、執行等不同程序階段,若被告處於發瘋的精神障礙情況 時,應停止程序,這樣的主張亦影響著後來英美法上有關被告就審能力的見解。 然而隨著法律進入更加開明的時代,這種以重石刑求的方式漸漸被放棄,因 為意識到有些類別的人事實上並沒有自我辯護的能力,且其亦可能無法充分的參 與訴訟程序。所以這些被告人會在由 12 人組成的陪審團面前被提審,並提出了 其精神狀態的證據,如果陪審團確定這些被告沒有辯護認罪的能力時,便會直接 將他們送入監獄,讓被告待在那裡直到其就審能力、認罪能力再次恢復為止,不. 政 治 大 事實上仍受到了審判,起初,還不清楚陪審團對就審能力的依據是什麼,但從 立 過換言之,這其實就是意味著終身監禁,那些被認為患病的人儘管沒有認罪,但. ‧ 國. 學. 1700 年代後期開始,一系列案件由於採用了較為明確的司法裁決,導致對適用 的法律標準達成共識:「被告必須具有充分的理由了解對其的指控,並且有為自. ‧. 己辯護的能力參與審判。」那些重要的認知組成了判斷標準,強調對於排除那些. y. Nat. 不理性或情感損害的理解,這是當時的特徵,並且也反映在近乎同時代的馬克諾. io. sit. 頓法則中,以決定被告的刑事責任14。. n. al. er. 隨著對個人權益發展的逐漸重視,以及更有體系的憲政與刑事訴訟法的演化,. Ch. i Un. v. 從普通法的規則中衍生出的實質意義和大部分的形式,過去那種神罰的古老論述. engchi. 漸漸被拋棄,替換成以法律程序的莊嚴性、法院判決的正確性、被告的自主權利、 公平與人道的立場,來做為刑事被告就審能力的依據,而正當法律程序以及公平 審判原則概念,漸漸被引入為作為後續對於就審能力的憲法論述,加強了就審能 力的立論依據,而賦予刑事被告擁有律師代理協助辯護的權利,也成為近代刑事 訴訟程序上重要的一環,在現在的刑事案件中,律師代理協助辯護成為精神疾患 者的主要權利與能力基礎,而被告的就審能力雖然仍是必需的,但其重要性或許. 13. Black’s Law dictionary, Book 4, Chapter 2, Of the Persons Capable of Committing Crimes, https://lonang.com/library/reference/blackstone-commentaries-law-england/bla-402/ (last visited 12/30/2020) 14 Paul S. Appelbaum and Thomas G. Gutheil, Clinical Handbook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 at 218-219.(Wolters Kluwer Health /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4th ed. 2007). 6. DOI:10.6814/NCCU202100323.

(15) 退居次要15,過去的程序要求被告人進行自我辯護,已經不能做為現今能力要求 的基礎,不過刑事被告仍必須具有協助其律師的能力,被告仍有權自行決定有關 辯護程序的某些決定,而允許被告就相關辯護方向做出決定就仍需要其能力,就 審能力要求確保了罪犯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完整性16。這體現在討論就審能力概 念時大多聚焦在「協助律師的能力」上。. 第二項 美國法 美國有關就審能力的概念大致上是承襲自英國普通法的規定,最早在 1791 年第 5 次修訂的美國憲法認為:「在所有刑事訴訟案件中,被告人應有權享有由. 政 治 大. 犯罪發生地所在州或地區的公正陪審團進行的迅速公開的審判權利,犯罪地的法. 立. 院應事先按照法律規定通知被告人其所遭受指控的罪名和原因;為了獲取有利被. ‧ 國. 學. 告人的證據,在面對其敵性證人時,可以使用強制程序,並且在審判攻防辯護時, 可以得到律師的辯護協助。」此可被視為被告的就審能力系基於正當法律程序及. ‧. 公平審判原則的基礎。. sit. y. Nat. 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樁涉及相關就審能力問題的審判是在 1835 年由哥倫比亞. er. io. 巡迴法院審理的 Untied States V. Lawrence.案17,其中引用了 Hale 爵士(Matthew. al. iv n C hengchi U 精神錯亂一直到接受審判前都沒有恢復,則其在精神錯亂的期間就不應該接受法 n. Hale)的話題及了: 「若一個沒有理智記憶的人在其精神錯亂期間犯了殺人罪,其. 律的審訊,而若其接受了審判,在審判階段,法院認為其發瘋了,那法官可以解 散陪審團,並將其送到監獄直到其理解能力恢復後再進行審判。」 在此之後,美國各州對於被告就審能力的判斷標準都不盡相同,直到 1960 年的 Dusky v. United States 案18,美國的聯邦最高法院才首次在判決中解釋了何 謂「就審能力」,並對就審能力的認定發布了相關的準則,建立起如何界定被告. 15. Bruce J. Winick,Reforming In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and Plead Guilty:A Restated Proposal and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Bonnie, 85 J. Crim. L.& Criminology, at 571,574(1995). 16 Sara Longtain, The Twilight of Competency and Mental llness:A Conciliatory Conception of Competency and Insanity, 43 Hous. L. Rev., at 1563,1564-1565(2007). 17 Untied States V. Lawrence. Circuit Court, District of Columbia. Case No. 15577. (March 1835). 18 Dusky v. United States (1960). 7. DOI:10.6814/NCCU202100323.

(16) 人是否有就審能力的現代標準,即所謂的 Dusky 準則。認為在刑事審判開始前, 法院必須先衡量有關被告是否有接受審判的能力,如果沒有,那麼審判就應予以 暫停,並應令被告強制住院接受治療。而在 Dusky 準則中建立了以下的兩階段 的判斷標準:被告需(1)具備足夠的理性理解能力與律師諮詢;(2)理性並已 事實上了解其罪名與刑事程序之內容。若符合即屬具有就審能力。 到了 1966 年的 Pate v. Robinson 案19,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一次提及: 「審判 無就審能力的被告,並將其定罪,有違正當法律程序。」這是第一次將憲法上的 概念套入至被告的就審能力上,該判決也提及,「被告並沒有放棄無能力辯護的 抗辯權。」因在其心智狀況下,沒有接受審判的能力,自然亦無放棄辯護的能力。. 政 治 大 中,聯邦最高法院進一步提出第三項審查標準:「被告必須有能力 立. 但在實務運作上,Dusky 準則仍然不夠明確,所以到了 1972 年 Drope v. Missouri 案20. ‧ 國. 學. 協助律師辯護。」. 在 1979 年第五版的《布萊克法律辭典》21當中對於正當法律程序概念的解. ‧. 釋上提及到,在美國憲法第 5 修正案所體現的「正當法律程序」概念即要求法律. y. Nat. 不得無理由、任意或反覆無常,而手段與目的間須有合理的實質關係。正當法律. io. sit. 程序的基本要素就是要根據案件的性質在訴訟程序中給予通知、聽取意見和辯護. n. al. er. 的機會,所以須保證要求每個人都有出庭的機會。這一方面立定了在程序面的意. Ch. i Un. v. 義上,任何人都有得到公平審判的權利,而從實質意義面觀察,任何權利都應免. engchi. 於政府的不公正干預或剝奪。這與英國「不得缺席審判」概念相呼應,亦對應到 刑事案件中有關就審能力的規定。 而到了 1984 年,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ABA)通過的《美 國刑法精神健康標準》22,對就審能力又做出了更詳細的規定,該標準在第 4 部 份的第 1 條就明確了就審能力的相關規則和定義: (1)對精神上沒有就審能力的. 19. Pate v. Robinson, 383 U.S. 375 (1966). Drope v. Missouri (1972). 21 Henry Campbell Black, M. A., Black’s Law Dictionary, 5 th edition, at 449 (1979).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_3ibgLQ47eZZHFHdmNjdmR1SzA/view (last visited 12/30/2020). 22 ABA Criminal Justice Mental Health Standards, Part IV. Competence to Stand Trial, 7-4.1 Mental incompetence to stand trial; rules and definitions. (August 2016). https://www-media.floridabar.org/uploads/2018/06/ABA-Criminal-Justice-Standards-on-Mental-Health -2016.pdf (last visited 02/01/2021) 20. 8. DOI:10.6814/NCCU202100323.

(17) 被告,不得訊問、審判; (2)確定被告是否有就審能力的標準為:其是否有足夠 的能力與自己的律師進行溝通協商,以及是否有足夠的理智來理解和配合協助律 師在辯護中幫助自己,是否能在理性上和事實上理解訴訟程序。 (3)無就審能力 可由被告的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身體疾病(physical illness)、殘疾(disability)、 智力低下(mental retardation)、發育遲滯(developmental disability),或其他發育上 的能力缺失以及其他疾病所引起,只要會導致被告沒有能力與自己的辯護人合作、 不理解訴訟程序,就可以成為沒有就審能力的原因。 此標準除了沿襲最高法院的三重審查標準外,還明確的宣示了「因精神障礙 或其他心智缺陷而缺乏能力的被告不得接受審判」的無就審能力的概念標準。. 政 治 大 行制定規範,惟目前各州多採Dusky及Drope二案所建構之三重審查標準,於審 立 而聯邦最高法院雖未指明法院於個案審查時須考量具體證據,僅授權各州自. ‧ 國. ‧. 第三項 我國法. 學. 判程序開始前確認被告是否具備就審能力。. sit. y. Nat. 在我國,就審能力的問題並沒有明確的定義與規範,大致上可從我國刑事訴. er. io. 訟法第294條第1項及第298條所訂定的停止審判之障礙事由的條文以及若該停止. al. iv n C hengchi U 不過事實上單就法條立法文字以觀,以及法條訂立時背後的規範意義,立法 n. 審判的障礙事由消滅後應續行審判的規定,進而推敲出有關就審能力的規定。. 者皆沒有明確提及相關概念,所以事實上難以看出該條的規定是基於保障被告的 就審能力,而相關的學理上討論亦不充足。 若從立法沿革來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第294條的條文文字,從最初國民政 府於1928年在南京公布的「中華民國刑事訴訟法」版本、1935年國民政府重新制 定公布、1945年之修訂版本,到戰後1967年刑事訴訟法全文修正的版本至今,皆 未做任何文字上的更動,僅是條號項的位子有所變動而已。圖表123: 立法沿革. 法條沿革. 23. 圖表 1:刑事訴訟法第 294 條法條沿革,資料來源:林慈偉,刑事訴訟法第 294 條第 1 項刑事 被告就審能力規定之修正芻議,月旦法學雜誌,第 306 期,2020 年 11 月,頁 177。 9. DOI:10.6814/NCCU202100323.

(18) 1928年7月28日制定. 第305條. 1928年7月28日公布. Ι 被告心神喪失或因疾病不能出庭者,應停止審判. 1928年9月1日施行. 之程序。 Ⅱ 前項規定,於許用代理人之案件,不適用之。. 1934年11月29日全文修正. 第287條. 1935年1月1日公布. Ι 被告心神喪失者,應於其回復以前停止審判。但. 1935年7月1日施行. 顯有應諭知無罪、免訴、不受理或免刑判決之情形 者,得不待其到庭逕行判決。 Ⅱ 被告因疾病不能到庭者,應於其能到庭以前停. 政 治 大 立Ⅲ 許用代理人案件委任有代理人者,不適用前二 止審判。. ‧ 國. 學. 項之規定。 第287條. 1945年12月26日公布. Ι 被告心神喪失者,應於其回復以前,停止審判。. ‧. 1945年11月30日修正. y. Nat. Ⅱ 被告因疾病不能到庭者,應於其能到庭以前,. Ⅲ 前二項被告,顯有應諭知無罪或免刑判決之情. al. n. er. io. sit. 停止審判。. Ch. i Un. v. 形者,得不待其到庭,逕行判決。. engchi. Ⅳ 許用代理人案件,委任有代理人者,不適用前 三項之規定。 1967年1月13日全文修正. 第294條(現行條文). 1967年1月28日公布. Ι 被告心神喪失者,應於其回復以前停止審判。 Ⅱ 被告因疾病不能到庭者,應於其能到庭以前停 止審判。 Ⅲ 前二項被告顯有應諭知無罪或免刑判決之情形 者,得不待其到庭,逕行判決。 Ⅳ 許用代理人案件委任有代理人者,不適用前三. 10. DOI:10.6814/NCCU202100323.

(19) 項之規定。 綜上所觀,刑事訴訟法第294條第1項的法條用語「心神喪失」之規定,在國 民政府於南京時期就已使用,相當的古老且久遠,當時的立法似乎並非係從被告 的利益觀念出發,較為可能係以法院的角度出發,而認為停止審判的原因係因為 審判心神喪失的被告會阻擾法院審判的順利進行,故才使審判停止實行,因為從 刑事訴訟法第298條以觀,停止審判事由消滅時法院應繼續審判,且在某些情況 下法院得「不待被告到庭逕行判決」,皆並非從被告的利益角度出發,而僅考慮 法院審判進行的順暢與否,充滿濃濃的職權主義色彩。然而就我國就審能力問題, 最重要的癥結點即在於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94條第1項規定,被告「心神喪失」時. 政 治 大 在我國舊刑法第19條的法條用語中亦有相同的用語,而在實務上,有關「心神喪 立 的用語問題,在面對精神疾患的被告時, 「心神喪失」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所在,. ‧ 國. 學. 失」的見解依據最高法院26年度渝上字第237號判例對此表示:「刑法上之心神 喪失與精神耗弱,應依行為時精神障礙程度之強弱而定,如行為時之精神,對於. ‧. 外界事務全然缺乏知覺理會及判斷作用,而無自由決定意思之能力者,為心神喪. y. Nat. 失,如此項能力並非完全喪失,僅較普通人之平均程度顯然減退者,則為精神耗. io. sit. 弱。」,被認為是主要解讀「心神喪失」概念的見解,不過隨著刑法第19條法條. n. al. er. 內容修改後,該判例適用的存廢事實上也應一起走入歷史,但看似卻沒有,而形. Ch. i Un. v. 成到底要如何解釋刑事訴訟法第294條第1項的「心神喪失」的爭議,然姑且不論. engchi. 該判例對於「心神喪失」這個不確定概念的內容是否解釋合適,但不可諱言的是, 此判例的時空背景解釋係在民國26年的上海,年代亦已久遠,且當時的時空背景 如何,以及對於精神障礙者的想像為何,對精神醫學了解的概念為何皆不得而知, 所以是否得再繼續使用這過於久遠的判例,來解釋現今社會對精神障礙或其他心 智缺陷的認定與解釋,可做進一步的省思,而要如何重新詮釋有關就審能力概念 與定義,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對於相關「心神喪失」之用語,此一概念亦已 不復存於刑事法體系中,應如何適用於刑事訴訟法上?在法未明定的情形下,該 如何解釋相關的概念,以及就審能力是否能於我國憲法上為其尋求其他相關的立 論基礎?此涉及對於就審能力的內涵的探討。. 11. DOI:10.6814/NCCU202100323.

(20) 第二節 就審能力的概念內涵 就審能力,在我國的文獻上,通常有稱為訴訟能力、就審能力或應訴能力。 而從就審能力的文義以觀,係指被告接受審判的能力,即所謂被告被判定為有出 庭應訊的資格,然此項能力的要求和範圍為何?是否僅限於審判程序,亦或包含 被告的接受偵查的能力(就偵能力)和接受刑罰的能力(受刑能力)?,事實上 此與訴訟能力的概念較為類似,但是否等同視之,需先探究訴訟能力相關概念等 作相關的比較介紹。. 第一項 訴訟能力的概念. 政 治 大 在美國法上,精神疾患的被告在刑事訴訟程序上之各階段,均可能有「能力」 立. 第一款 美國法. 問題的探討,而“competency”一詞的法律概念依據布雷克法律辭典解釋含有兩種. ‧ 國. 學. 意義:(1)瞭解問題及做出決定的能力;以及(2)刑事被告接受審判的能力,. ‧. 以被告是否瞭解訴訟程序的意義、是否有意義的諮詢辯護人並對訴訟防禦提供協 助等面向的來衡量能力24。. y. Nat. io. sit. 而美國法中有關被告的就審能力問題,文字用語為“competency to the trial”,. n. al. er. 字面上雖為「接受審判的能力」,但實際上應不限於審判程序當中,應從自起訴. i Un. v. 後開始皆有這個能力的適用問題。故亦有文獻將此解釋為「擔任被告角色的能力」. Ch. engchi. (ability to play the role of defendants)25,所以在起訴後的程序各個階段,有被 告「接受審判的能力」 、在審判程序中還有被告是否認罪協商的「認罪能力」 、在 對於與辯護人的關係上亦有是否「放棄律師協助的能力」、而審判後到是否上訴 階段被告究竟要上訴與否亦有「放棄上訴的能力」的探討、最後審判確定後到了 執行階段,在死刑案件中,亦有被告的精神狀況是否得「被執行死刑的能力」等 討論,在美國法上這類做出決策的能力問題,與被告相關權利議題息息相關,在. 24. Black’s Law Dictionary 302 (West Group) (1) The mental ability to understand problem and make decisions. (2) A criminal defendant’s ability to stand trial, measured by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 the proceedings, to consult meaningfully with console, and to assist in the defense. 25 Curt R. Bartol & Anne M. Bartol, Psychology and Law, at 105. (Thomson/Wasworth, 3rd ed. 2004). 12. DOI:10.6814/NCCU202100323.

(21) 整個刑事訴訟程序中,決策能力等問題被認為屬於被告訴訟能力的一環,所以就 審能力議題探討亦被包括在訴訟能力的概念當中26。 美國法上有關訴訟能力的概念,強調在於被告是否「瞭解程序意義」 、 「與律 師協商並協助其進行訴訟攻防」的能力,此涉及憲法層次的問題,大多是基於被 告是否有受到正當法律程序以及公平審判原則的概念使然,相關討論於本章第四 節「就審能力之憲法原理原則與基礎」詳加介紹之。 第二款 我國法 我國法上關於訴訟能力的概念著眼點和美國法不同,其常與一些不同的名詞 概念,如「意思能力」 、 「當事人能力」 、 「行為能力」等混合做成相關解釋,而往. 政 治 大 通常而言,當事人得有效實施訴訟行為的能力即「訴訟能力」。而在刑事訴 立. 往可能因種類繁雜且內容解釋不同,而造成對於訴訟能力的概念解釋亦有所別。. ‧ 國. 學. 訟法上所稱的當事人,是指檢察官、自訴人與被告。而在訴訟法上得成為當事人 的能力,就稱為「當事人能力」,可分以檢察官和自訴人為主的主動當事人,以. ‧. 及以被告為主的被動當事人。而檢察官是經由國家考試、受訓後及格任用,若遇. y. Nat. 有顯不適任者,通常由其他檢察官遞補替換,應沒有欠缺當事人能力與訴訟能力. io. sit. 的問題27。不過亦有見解認為,訴訟能力並非訴訟當事人獨有,第三人,尤其證. n. al. er. 人,亦具有之,不過第三人的訴訟能力,因其行為事項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標準,. Ch. i Un. v. 例如,具結能力即非以意思能力為準,而另有其特別規定(參考刑事訴訟法第. engchi. 186 條) 28。而自訴的提起,依刑事訴訟法第 319 條第 2 項規定,應委任律師行 之;而又依刑事訴訟法第 332 條規定,自訴人於辯論終結前,喪失「行為能力」 或死亡者,得由同法第 319 條第 1 項所列得為提起自訴之人,於一個月內聲請法 院承受訴訟;如無承受訴訟之人或逾期不為承受者,法院應分別情形,逕行判決 或通知檢察官擔當訴訟。 由上可知,在探討訴訟能力問題時,有時將「意思能力」概念納入,有時又 亦將「行為能力」概念納入,確實容易引發混淆,不過在探討究竟何謂訴訟能力. 26 27 28. 黃祿芳,刑事被告之訴訟能力,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0 年 1 月,頁 20-21。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2001 年,四版,頁 85。 黃東熊、吳景芳,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2010 年 2 月,修訂七版,頁 49-50。 13. DOI:10.6814/NCCU202100323.

(22) 的具體內涵來看,有學說提出,在刑事訴訟上得獨立為有效訴訟行為之能力,訴 訟能力之有無應以「意思能力」有無為斷,而意思能力因各個訴訟行為而異其程 度,並無共通意思能力之存在29。另有認為有意思能力則通常被認為有訴訟能力, 蓋當事人可以辨識訴訟法上重要利害關係,且可以依據這樣的辨識為實施訴訟行 為的能力即為訴訟能力,而在自訴程序中,自訴人的行為能力即其訴訟能力,所 以若僅有意思能力,倘未同時具備民法上的行為能力,尚不得提起自訴30,即是 把訴訟能力等同於民法上的行為能力。不過亦有在此論述之基礎上特別強調在被 告方面,訴訟能力即是以當事人能為訴訟上相當之防禦,為自己之利益、自由決 定其意思之能力為斷31。而亦有其他見解認為,訴訟能力指當事人只要有意思能. 政 治 大 訟行為必須具備足資辨認的表意內容且不得附條件 ,所以在為特定訴訟行為時, 立 力即有訴訟能力,不問其是否有民法上的行為能力32。有相同見解的學說認為訴 33. ‧ 國. 學. 不以具備民法上的行為能力為必要,僅需具備理解該訴訟行為意義之訴訟能力即 可34,例如在公訴程序上有可分為告訴人的訴訟能力與被告的訴訟能力,告訴人. ‧. 通常做為被害人,而被害人以具有意思能力為已足,即得以行使告訴權,至於有. y. Nat. 無行為能力,在所不問,所以未成年被害人有刑事的告訴能力,此與民事訴訟法. io. sit. 不同;再者若被害人為心神喪失之人,得由法定代理人或配偶獨立告訴(刑事訴. n. al. er. 訟法第 233 條第 1 項)或經檢察官指定代行告訴人(刑事訴訟法第 236 條第 1 項) 。. Ch. engchi. i Un. v. 而到底訴訟能力與就審能力的關係為何?有見解認為,訴訟行為有效的前提 是,被告須具備就審能力,如果被告已經心神喪失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有效為訴 訟上之意思表示時,被告的訴訟行為就無法產生訴訟法上的效力35。不過亦有認 為訴訟能力與就審能力應分別看待,認為有意思能力者有訴訟能力,但意思能力 29.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20 年 9 月,二十版,頁 89。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2001 年,四版,頁 85。 31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20 年 9 月,二十版,頁 89。陳樸生,刑事訴訟 法實務,民國 84 年,修訂十版,頁 440。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上) ,林永謀出版,2010 年 12 月,修訂版,頁 164-165。 32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應用,五南,2018 年 9 月,十四版,頁 118。黃朝義,刑事訴訟 法,新學林,2017 年,五版,頁 91。 33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 ,新學林,2020 年 9 月,十版,頁 262。 34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 ,新學林,2020 年 9 月,十版,頁 397。 35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 ,新學林,2020 年 9 月,十版,頁 261。 30. 14. DOI:10.6814/NCCU202100323.

(23) 是以被告能否為防禦自己的利益來作為判斷基準,且意思能力在各個訴訟行為有 程度的差異36。基於同見解,有認為刑事訴訟法上的訴訟能力與民法上所生的法 律效果不同,應與私法上行為能力不同來看,除考量被告能否了解訴訟程序外, 更應重視其主體地位由保障防禦權之角度論斷37。而亦有見解認為若有意思能力 者,即推斷具有訴訟能力,而當事人得有效實施訴訟行為的能力,即為訴訟能力, 與就審能力的適用對象僅限於被告不同,但在訴訟能力前加註被告一詞時,其概 念即與就審能力相同38。 然而從實務見解來看,有見解認為訴訟能力指:「被告得在訴訟上為自己辯 護,而保護其利益,必具有自由決定其意思能力,即訴訟能力。如心神喪失,即. 政 治 大 對於訴訟能力與就審能力的內涵,有什麼明顯的區別。 立. 完全缺乏其為自己辯護之能力,自應停止其審判程序。」39從此見解並無從看出. ‧ 國. 學. 然亦有實務見解從有中度智能障礙的被告,在無辯護人協助下單獨撤回上訴 的效果認為:「上訴於判決前,得撤回之;撤回上訴者,喪失其上訴權,刑事訴. ‧. 訟法第 354 條、第 359 條定有明文。而撤回上訴係就已上訴於上級審之案件,使. y. Nat. 之向將來不發生上訴之效力,與訴訟程序之發展(上訴權是否喪失)相關,係屬. io. sit. 程序形成之訴訟行為,故撤回之人應具有得有效實施訴訟行為之能力,其撤回始. n. al. er. 生效力,而能否有效實施訴訟行為,以能辨別訴訟法上之重要利害關係,於知悉. Ch. i Un. v. 自己權利下,得依其辨別而獨立為完全意思表示為斷。智能障礙被告如不能為完. engchi. 全陳述者,其辨別訴訟法上重要利害關係之能力本有欠缺,於刑事訴訟程序中常 有易受誘導、畏懼或服從權威、習慣默許傾向之精神特質,故其撤回上訴之能力, 應獲完足之補充,始生撤回之效力。」40,從此判決可以觀察到,其並未否認被 告的就審能力,而是在被告撤回上訴的個別具體訴訟問題上,來探究其訴訟能力 是否足夠,看似未將訴訟能力與就審能力視為同一概念。在並未否認被告就審能 36.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20 年 9 月,二十版,頁 89。 顏榕,捨棄上訴與撤回上訴於訴訟能力上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 305 期,2020 年 10 月, 頁 79。 38 吳文正,就審能力、證人能力與受刑能力鑑定,司法精神醫學手冊,台灣精神醫學會,2014 年 6 月,頁 261。 39 最高法院 91 年台上字第 1340 號判決、最高法院 74 年台上字第 1183 號判決、台灣高等法院 花蓮分院 103 年度上重訴字第 2 號判決。 40 最高法院 102 年度台非字第 403 號判決。 37. 15. DOI:10.6814/NCCU202100323.

(24) 力可否接受審判下,仍可具體討論被告為個別訴訟時是否有足夠的訴訟能力,畢 竟在實務上確實常發生基本承認被告有就審能力下,但在個別訴訟行為時,可能 亦不足夠理智做成各種訴訟行為,仍需要辯護人或輔佐人協助,不過關於此問題 我國法上仍未有足夠的討論來定義相關區別。. 第二項 就審能力的劃分方法 在我國刑法上對於責任能力的認定,分為有責任能力、限制責任能力、無責 任能力三種情況,然而在訴訟法上不論是訴訟能力或者就審能力的問題上,幾乎 並未看到有學者討論有關此能力是否亦要做相關劃分,參酌中國的文獻發現,在. 政 治 大. 討論就審能力時,提及有關就審能力的劃分,分為「二分法」與「三分法」兩種,. 立. 「二分法」即是僅將就審能力分為無就審能力和有就審能力。而「三分法」則是. ‧ 國. 學. 將就審能力分為完全就審能力、限制就審能力、無就審能力三種。將就審能力做 如此的區分,顯現出不論是二分法或三分,對於就審能力制度的選擇是一個基礎. ‧. 性的問題,對整個制度的構建有其意義存在。而中國在這相關文獻的討論較為詳. er. io. 討在我國法上是否有得以作為應用的利弊缺失。. sit. y. Nat. 細,所以從中國對就審能力劃分的觀點作為借鏡,提出一個新的思考方向,來探. al. iv n C hengchi U 支持三分法者認為,雖然就審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亦存 n. 第一款 就審能力三分法. 在差異,但兩者之間還是存在某種關聯的相似性、適應性41,就審能力的三分法 與刑事的責任能力基本適應,所以將其做同等對待42。在刑事責任能力上有區分 「完全責任能力、限制責任能力和無責任能力」三種,而在刑事責任能力上的限 制責任能力是介於完全責任能力和無責任能力之間的中間狀態,那麼相對應的, 就審能力亦可劃分出一個限制就審能力,因為現實上可能存在就審能力減弱但卻 未喪失的情況,但是對於就審能力的判定,通常僅分為「有」和「無」兩個等級,. 41. 賀紅強,論我國刑事被告人受審能力的制度補位,法學論壇,2016 年 9 月,第 5 期第 31 卷, 頁 147。 42 李維世,精神病的責任能力與受審能力問題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 10 月,頁 19。 16. DOI:10.6814/NCCU202100323.

(25) 在刑事訴訟上,無法處理「部分就審能力」的這種狀況,除繼續訴訟、中止訴訟 外,並沒有第三種選擇43。 該觀點認為若僅使用「二分法」,實際上把處於中間狀態的精神障礙者要麼 劃分為無就審能力,要麼劃分為有就審能力,這種劃分方法會使有就審能力和無 就審能力的範圍都不合理地擴大44。 這種擴大可能使無就審能力也被擴大化,因為二分法過於強調只有在精神疾 患者能充分了解、行使和履行法律所賦予其一切權利和義務時才能進行刑事訴訟 程序,這將可能會導致相當數量的精神疾患者被評定為無就審能力45。例如,一 些處於精神疾病殘留期的病人或一些精神發育遲滯者,多數為限制責任能力,目. 政 治 大 足夠的收治條件來收治此類病患,一旦將這些人鑑定為無就審能力而停審,他們 立. 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手段來使他們回復精神狀態至能夠接受審判的程度,亦沒有. ‧ 國. 學. 多數會流向回社會,亦可能會導致某些有就審能力者被錯誤的認定為無就就審能 力,使其在一定時間內逃避訴訟程序、法律的制裁,使教育功能的落空。另一方. ‧. 面對社會的安全性與民眾觀感,容易產生質疑與不安的衝突,此即需有良好的配. y. Nat. 套措施制度設計作為彌補,例如對於就審能力受質疑者,使其令入相關處所進行. io. sit. 醫療待其回復,涉及相關留置問題。. n. al. er. 另一方面,亦可能會造成某些無就審能力者被認定為有就審能力。在司法實. Ch. i Un. v. 踐中,有時可能會為了避免無就審能力擴大化,司法鑑定人員可能會放寬有就審. engchi. 能力的鑑定標準,將實際存在某些精神病態的被告人鑑定為有就審能力,使其進 入審判程序,從而接受法庭不合理的審判,違背了程序正義與公平審判的原則。 故三分法認為,如果「被告人在某種精神藥物、心理治療或其它科學措施之 下, 具有的就審能力」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夠了解訴訟的意義與後果, 有自我辯護的想法與要求,願意與律師等人合作以盡量證明自己無罪或者有減輕 罪責事由時,但他卻仍不能具體地了解自己在訴訟程序中有哪些權利及合理地行. 43. 彭帥,論精神病患者的受審能力,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 4 月,頁 16。 賀紅強,論我國刑事被告人受審能力的制度補位,法學論壇,2016 年 9 月,第 5 期第 31 卷, 頁 148。 45 管唯、熊勇華、孫劍明,試論精神障礙者的受審能力,中國司法鑑定,第 4 期,2002 年,頁 31。 44. 17. DOI:10.6814/NCCU202100323.

(26) 使這些權利可能的意義與後果」時,這時的鑑定應將其評定為「限制就審能力」, 在此情況下,雖審理仍可照常進行,但在程序上應當設立「指定辯護制度」46。 不過亦有批評認為,前者其實是就審能力的回復問題,而後者則是有就審能力而 缺乏法律專業知識的問題,並不是由精神疾病或障礙引起的就審能力喪失47。 綜上所述,採用三分法的見解著重的點在於,認為此方法較能避免這些過於 絕對的「有」與「無」的就審能力情況發生,亦較能防止就審能力鑑定的過濫或 過寬的情形產生,並凸顯出那些精神狀態處於中間之被告相關權益保障問題。 第二款 就審能力二分法 採取二分法的見解認為,被告的就審能力是非黑即白的問題,因此實行二分. 政 治 大 因為在實務中對完全責任能力、限制責任能力、無責任能力的處置方法存在差異。 立 法更加妥當。理論的劃分是為了更好地服務與實踐,對刑事責任能力進行三分是. ‧ 國. 學. 且就審能力的鑑定程序不同於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程序,刑事責任能力認定的是 「實質問題」 ,若被告有刑事責任能力,其就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對其科處刑罰,. ‧. 所以對其進行三種劃分更顯示了刑事責任能力鑑定的重要性與謹慎程度。法律上. y. Nat. 設置限制責任能力,是刑法「罪刑相當原則」的要求,使對這類被告從輕、減輕. io. sit. 處罰有了法律上的依據48。. n. al. er. 而就審能力鑑定屬於「程序問題」,理論依據是刑事訴訟的正當程序原則,. Ch. i Un. v. 即保障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主要是程序權利,是否有就審能力與是否承擔刑. engchi. 事責任並無關聯,只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被告人的權利而實行的程序性事項。司法 精神醫學鑑定工作者對被鑑定人就審能力所做的鑑定結論,應當是明確的有就審 能力或無就審能力兩種情況。雖然就審能力僅是減弱而沒有喪失的情況亦有可能 存在,但對精神疾患者就審能力的判定,通常僅分為「有」和「無」兩個等級, 因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程序的特點是規則性與確定性,因此,除了繼續訴訟和中 止訴訟的參與訴訟與不參與訴訟兩種規則情況外,本來就沒有第三種選擇,並不 46. 管唯、熊勇華、孫劍明,試論精神障礙者的受審能力,中國司法鑑定,第 4 期,2002 年,頁 31。 47 李維世,精神病的責任能力與受審能力問題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 10 月,頁 19。 48 李維世,精神病的責任能力與受審能力問題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 10 月,頁 20。 18. DOI:10.6814/NCCU202100323.

(27) 存在附條件或有限制的參與訴訟規則,同時,刑事訴訟也要求訴訟參與人充分了 解、行使和履行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如果認可訴訟參與人只有部分就審能 力,只能行使部分權利進行部分辯解,必然造成程序瑕疵,從而導致判決結果缺 失程序正義49。 另外從其本質來講,不論是就審能力三分法還是二分法,仔細分析,三分法 的本質還是二分法,三分法中所劃分的限制就審能力者實際上對其的處置還是暫 時不對其進行審判,本質上屬於無就審能力,雖然在某些規則中可以藉由鑑定刑 事責任能力的認定程序,但卻不能完全照搬的使用,就審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並 非同一問題,兩者並不完全對應,不能將刑事責任能力三分法作為就審能力三分. 政 治 大 另從鑑定角度出發,根據美國早期有關就審能力的測試,以及目前較新的評 立. 法的理由50。. ‧ 國. 學. 判標準分類,也只有「有就審能力」和「無就審能力」之分;而在英國對於答辯 能力的評定,也只有「適格」和「不適格」之分。而對於經過治療後回復就審能. ‧. 力進行訴訟的被告,該兩國也沒有設置特別的概念予以規定51。. y. Nat. 另外對於三分法批評二分法會造成有就審能力或無就審能力的範圍擴大化,. io. sit. 提出這類擔心並無必要,認為即使可能無就審能力者被認定為有就審能力,也不. n. al. er. 會因為認定有就審能力就必須承擔刑事責任,可通過責任能力鑑定制度來進行抗. Ch. i Un. v. 辯攻防,而另外對事實上有就審能力而被認定為無就審能力者,則可以通過設立. engchi. 觀察期來彌補,通過精神病學的研究,設置一個合理的觀察期,觀察期結束,若 就審能力回復則繼續審理,若不能回復則中止審理52。 第三款 以就審能力的劃分於我國法上適用的利弊代小結 首先,要強調的重點在於,就審能力的認定與刑法上責任能力的認定並不同 一,所以即使是不論三分法或二分法,皆與刑事責任能力不同,因為在責任能力 49. 李維世,精神病的責任能力與受審能力問題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 10 月,頁 20。 50 賀紅強,論我國刑事被告人受審能力的制度補位,法學論壇,2016 年 9 月,第 5 期第 31 卷, 頁 147-148。 51 李維世,精神病的責任能力與受審能力問題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 10 月,頁 20。 52 李維世,精神病的責任能力與受審能力問題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 10 月,頁 20。 19. DOI:10.6814/NCCU202100323.

(28) 探究的精神狀況是否影響責任是在「行為時」,而就審能力探討是否有能力接受 審判是在「程序中」,所以即使將就審能力以三分法做區分為完全就審能力、限 制就審能力、無就審能力,雖然可能與刑事責任有所重疊或相似,但並不得以刑 事責任能力概念延用於就審能力概念上,因為即使在行為時是一個完全責任能力 者,其於審判程序中亦可能牽涉有無就審能力的問題,再次強調精神狀態屬於浮 動的,可能時好時壞,所以不論採取三分法或二分法,皆必須將刑事責任能力問 題與就審能力問題脫鉤處理。 本文認為三分法所提出的立場,不妨可作為重新省思有關訴訟能力與就審能 力關聯上,如何得以使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被告於訴訟程序中得到更完善保. 政 治 大 「無」的認定,將可能造成在認定就審能力時會使有就審能力和無就審能力的範 立 障之思考方向。首先即是三分法見解認為,在二分法下過於壁壘分明的「有」與. ‧ 國. 學. 圍都不合理地擴大,排擠了精神狀態處於中間情況時好時壞的被告權益無法完全 顧及,過去在英美法上即有許多案例,將被告認定為無就審能力狀態後而令其入. ‧. 相關治療院所,形成另一種不定期刑的情況產生,讓一些即使可以提出較有利於. y. Nat. 被告的精神障礙抗辯,也因為停審而無用武之地,嚴重侵害被告訴訟權益。反之. io. sit. 更大多數情況即是一些精神狀態處於浮動狀態的被告,於鑑定時可能處於較佳狀. n. al. er. 態而被認定仍有就審能力,但事實上於整個訴訟過程中,並不能全然理解訴訟各. Ch. i Un. v. 個程序階段的內涵及與辯護律師進行合作攻防的協助,即對於被告訴訟權保障亦. engchi. 不甚完全,亦有侵害其訴訟權益之虞。故若,前述文獻指出可以使用「指定辯護 制度」來做補強,而在我國於偵查中有刑事訴訟法第 27 條第 3 項53、第 31 條第 5 項54,在審判中已有刑事訴訟法第 31 條第 1 項第 3 款55對於精神障礙或其他心 智缺陷無法為完全陳述者的指定辯護制度,然而事實上在探討就審能力問題時, 最主要的重點皆在於「是否能理解並與辯護律師合作進行有效攻防」的問題,所 53. 刑事訴訟法第 27 條第 3 項規定於受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者:「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因精 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無法為完全之陳述者,應通知前項之人得為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選任辯護 人。」 54 刑事訴訟法第 31 條第 5 項: 「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無法為完全之陳 述或具原住民身分者,於偵查中未經選任辯護人,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應通知依法設 立之法律扶助機構指派律師到場為其辯護。」 55 刑事訴訟法第 31 條 1 項 3 款:「有下列情形之一,於審判中未經選任辯護人者,審判長應指 定公設辯護人或律師為被告辯護:三、被告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無法為完全之陳述者。 20. DOI:10.6814/NCCU2021003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ach contracting State agrees that all aircraft of the other contracting States, being aircraft not engaged in scheduled international air services shall have the right, subject to

MR CLEAN: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As with all poetry, is-poems are a little more complicated than it looks. You need to write down all your associations and ideas and then just select a few, adding the

More than 90% of the leaders reported that the Panel Chair was also expected to ensure that all teachers followed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to review evidence of teaching

All the elements, including (i) movement of people and goods, are carefully studied and planned in advance to ensure that every visitor is delighted and satisfied with their visit,

Using this formalism we derive an exact differential equation for the partition function of two-dimensional grav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string coupling constant that governs the

These are quite light states with masses in the 10 GeV to 20 GeV range and they have very small Yukawa couplings (implying that higgs to higgs pair chain decays are prob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