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經驗暨旅遊學習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經驗暨旅遊學習之探究"

Copied!
2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壹章 序論 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與各國政府重視的世界遺產,在 1980 年代後, 逐漸掀起一股探索歷史文化與藝術美學的遺產觀光潮流。而 2000 年後的台灣, 也越來越多人選擇參加或自行規劃包含世界遺產景點的國際觀光行程,同時在各 種傳統或數位電子媒體上,亦不時看見介紹世界遺產的文章、書籍或影片,世界 遺產觀光形成現代人的一種熱門旅遊選擇和社會現象。 「旅行,真的可以學到很多!」 ,相信這句話一點也不陌生。但是,究竟學 到了什麼,似乎是一件難以言明的事情。一直以來,有許多學者均嘗試量化或描 述學習是為旅遊的動機或收穫之一,但至今仍未能為旅遊學習提出基礎性的理論 來瞭解這個現象(Mitchell, 1998) 。全世界各地,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人在世界 文化遺產進行旅遊活動,面對這樣的旅遊熱潮,研究者心中不禁有些疑問與好奇: ‧ 這些人是帶著怎樣的動機、興趣、心情和需求造訪世界文化遺產的? ‧ 他們對世界文化遺產抱持怎樣的想法或期待? ‧ 在參觀旅遊過程中,他們如何與世界文化遺產產生互動或對話? ‧ 離開文化遺產後,這樣的旅行經驗對旅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或意義嗎? 世界文化遺產在經歷保護、維修、整建、觀光規劃後,開始朝向學習與教育 的功能前進。透過觀光旅遊,是否有達到其所宣稱的教育意義和學習價值,還是 只是世界遺產相關單位一廂情願的想法呢,這些都是引發喜愛探索生活學習經驗 的研究者的興趣問題。旅遊型態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不斷的演進,有學者認為「富 有教育性質的觀光」是當代與未來的一個重要趨勢(Gibson, 1998) 。當然,觀光 旅遊與學習似乎本來就是有關的,因為「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古諺深植人心 讓人深信不疑。但是,不疑是否就代表一定為真。因此,旅遊和學習之間也許需 要深入研究來求得解答。. 1.

(2) 因此,本論文以世界文化遺產的觀光經驗為研究核心,探索喜好世界文化遺 產深度觀光的旅行者,世界文化遺產獨具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美學特質帶給他們哪 些體會與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否產生影響。於此,論文第一章,將首先說明 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價值及目的等,以拉開本論文研究之序幕。.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自有人類生活以來就有文化的形成,文化一直以多元型態的樣貌在人類生活 中有形或無形的展現著、影響著。隨著時間運轉,見證人類文化發展最具體的就 是建築物,自十九世紀中葉後,許多歐洲國家開始興起保護歷史建築與文物的概 念和國家政策。不過,由於工業化急速發展、都市更新、武裝衝突、移民、環境 惡化、大量觀光等眾多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許多珍貴的有形和無形的文 化,還是面臨破壞、消失或均質化的威脅與危機。 「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遂於 1972 年通過《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 (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藉以保護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一九九六年,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與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正 式 確 認 旅 遊 業 中 可 持 續 發 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與文化的關係,簽訂《可持續發展的旅遊事業》協 定,文化在旅遊業的發展獲得重視與肯定的價值。隨著社會發展與轉變,文化不 是一個靜態的名詞了,而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動詞。文化遺產亦不再只是靜態的 保存和象徵性的存在,而是可以被賦予活力和創意的動態實體。人們可以透過觀 光旅遊,實際體驗人類發展歷史留下的點滴豐富面貌與珍貴價值。 世界文化遺產從一九七二年發展迄今,在世界各國已形成一股特殊的旅遊潮 2.

(3) 流和學習發生機會。因此,本節將首先說明引領本研究的研究背景:. 一、世界遺產成為一門國際關注的學術和實務領域 世界遺產成為一門國際關注的學術和實務領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72 年,正式將全球具有普世顯著價值的建築物、紀 念場域等收錄於世界遺產名錄中加以保護和推廣。在學術界,世界遺產是一門整 合自然學、地理學、地形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人類學、考古學、歷史 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語言學、都市設計、建築學、藝術學、美學、博 物館學和教育學等跨自然和人文領域的新興學科。除了世界遺產學一門新穎的學 科的發展外,也有學術期刊(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等)讓研究者交流研究資訊與成果。另外,除了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中心外,國際間亦有一些如: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unds)、世界遺產都市組織 (The Organization of World Heritage Cities,簡稱 OWHC) 、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研究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簡稱 ICCROM)以 及國際紀念物遺址會議或譯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onuments and Sites,簡稱 ICOMOS)和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簡稱 TICCIH) 等眾多非營利、非政府的國際組織一同關切世界遺產的發展。上述組織與學術上 的發展,都引發更多關於世界遺產深度的研究和討論。 在國際間,遺產觀光被視為重要的成長區塊(Cossoms, 1989;Zeppel and Hall, 1991;Martin and Mason, 1992;Waters, 1994;Light amd Prentice, 1994;Page, 1994,引自 Carter and Horneman, 2001) 。1979 年,世界旅遊組織於第三次代表 大會後,決議將每年 9 月 27 日定為世界旅遊日並推出一個口號,藉以引領全球 旅遊的發展方向。1980 年的第一次世界旅遊日,世界旅遊組織推出「旅遊必須 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且透過相互的瞭解以促進和平(Tourism's contribution to the 3.

(4)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peac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為主題(新 華網,2003),不僅展現對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視,也提升世界遺產觀光的發展。 而後,世界旅遊組織多次以世界文化遺產提出旅遊主題,如 1985 年「青年人觀 光:透過文化和歷史遺產的旅遊促進和平和友誼(Youth tourism: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for peace and friendship) 」 、1999 年「旅遊:為新千禧年保護世 界遺產(Tourism: preserving world heritag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 。由世界旅遊 組織歷年的旅遊主題口號可知,世界遺產觀光是全球旅遊的發展重點。隨著越來 越多非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各國對世界遺產的重視,也促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 遺產的保護者轉變為遺產觀光發展的促進者(Manuel, 2004) 。. 二、世界文化遺產觀光在台灣形成一股旅遊潮流 從國家經濟的成長、人民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國際旅遊市場的改變,可以 導致許多不同旅遊需求的增加,並促進更多元化觀光型態的產生。Urry(1990) 的旅遊研究即顯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佔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許多觀念影響 旅遊市場的再結構化,其中包括歷史遺跡將發展成為另一種觀光重點。據世界旅 遊組織(1993)估計,文化旅遊在全球旅遊活動所佔比例為 37%,且近幾年將 以 15%的年增速度發展(Smith, 2003:31、趙宏禧,2001:39) 。. . 「建築、藝術、音樂與人文,捷克的美彷彿 壯麗悠揚的交響樂,撼動人心。一座座迷人 的古城、典雅詩意的城堡建築、精雕細琢的 教堂與尖塔以及豐富的世界遺產寶藏,正向 你召喚。現在就背起行囊,穿上波西米亞的 浪漫,一起去感受這美麗動人的樂章。」. 4.

(5) 「想要欣賞宗教建築的藝術與感受山林環境的幽 靜,日光 Nikko 維持既和諧又具哲學思想的布局, 絕對是您的最佳選擇!」  . 「吳哥窟 Angkor Wat,名列世界七大奇蹟及 東方四大古文明的她,集歷史、建築、宗教、 藝術、雕刻及神話…於一身,此趟榮耀之旅 將是完成您一生之宿緣,深度又感性,能帶 回多少記憶,看您能留下多少腳印了…」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保護世界遺產協會(http://www.what.org.tw/db/) 文字來源:上順世界遺產旅遊中心 (http://www.unesco.com.tw/UN_world_heritage.html) 近年,文化遺產再利用與活化的趨勢銳不可擋,以世界遺產做為吸引旅客的 訴求更是蔚為風潮。翻開報章雜誌的旅遊版或點閱網路上的旅遊專區、旅遊新 聞,隨處可見打著世界文化遺產招攬遊客的旅遊廣告,或是有關世界文化遺產的 旅遊新聞。除了旅遊業者的精心策劃與強烈行銷,大眾傳播媒體、網際網路及出 版業亦對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七大奇景、50 個人生必訪景點的推波助瀾,此外, 各國的文化和觀光政策也給予世界遺產相關事務和發展極高的關注與推動。在台 灣,人文資源與文化古蹟是吸引國人出國觀光的第二因素1,且隨著世界文化遺 產的行銷,前往世界文化遺產著稱國家的旅遊人數也逐年增加。在網路世界中, 也逐漸有人開始以世界遺產為主題,架設個人部落格,介紹世界遺產,或者敘述 世界遺產的旅遊經驗。. 三、類似壯遊的旅遊學習在全球化時代再度受到重視 類似壯遊的旅遊學習在全球化時代再度受到重視 「旅遊學習」不是一個創新的名詞,在華人世界,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1. 資料引自中華民國(台灣)交通部觀光局八十九年(2000 年)國人出國旅遊消費及動向調查 (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File/200001/89 年國人出國旅遊消費及動向調查.htm) 。 5.

(6) 古諺深植人心,在西方世界,十七、八世紀貴族子弟長大到別國旅行的壯遊 (grannd tour)精神,至今仍在西方國家的養成教育中迴盪並實踐。在台灣,坊 間許多旅遊文學的書,如余秋雨(1995、2000) 《山居筆記》《千年一嘆》 、孫秀 惠(1998) 《跌倒在旅行地圖上》和黎雅麗譯(1998) 《旅行重新打造自己》 ,以 及甄晏譯(2001) 《沒有預約的旅程》 、黃光男(2004) 《異國文化行腳》 、馬繼康 (2004)《七百八十八分之一的感動-世界遺產紀行》、謝旺霖(2007)《轉山-邊 境流浪者》等書,每位作者對於旅行的所見所聞都有不同角度的詮釋,閱讀後均 可發現作者在旅行中對自己、對文化、對環境、對世界的審視與省思。「我如何 學會以新的眼光看待事物?從一瞥之中我可以看到多少東西?是否能改變內心 已養成的習慣?」這些是哥德於 1786 到 1788 年從義大利旅行回來後所提出來的 問題(朱耘譯,2001:124) 。是的,二百多年後,仍有許多旅人在旅遊後,也同 樣思考這些問題,並透過網路或書籍留下深刻的紀錄。 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全球的旅行者都在企圖尋找新奇的方式來得到傳統的 價值(Nuryanti, 1996) 。面對瞬息萬變的超網路時代和無法抵擋的全球化浪潮, 人類對於文化似乎有一種新的渴求;在終身學習的超競爭時代,人們對於學習也 出現更多元的需求和創新的途徑。在快速變遷和強勢均質化發展的全球化時代, 具有歷史與文化特性的遺址遺跡,似乎成為當代人探索自身存在意義與生活價值 的一種方式,也形成人們認識不同文化和學習不同文化溝通的最佳管道。因此, 以世界文化遺產為名的觀光旅遊,在鼓吹休閒、追尋自我的忙碌社會,逐漸形成 喜愛旅遊的現代人生活中的一種旅遊形態。而旅行做為現代人生活風格 (lifestyle)中的一種構成要素(Bennett, 2005:141) ,不僅影響人們的休閒,也 潛移默化人們對工作、生活,以及對彼此、對環境、對世界的看法(洪廣冀、林 俊強,2004;Notzke, 1999;Hepburn, 2002;Teo and Li, 2003) 。. 6.

(7)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世界 世界文化遺產觀光 世界文化遺產觀光除了感動震撼 文化遺產觀光除了感動震撼, 除了感動震撼,還有什麼呢? 還有什麼呢? 基於上述世界文化遺產形成一股國際觀光潮流和旅遊學習再度受到重視的 發展背景,引發研究者研究的因素有以下三點:. 一、從身邊人事物得到研究靈感 有位教授曾和研究者說過:「研究是條漫長且孤獨的路,要找到自己有興趣 可以長時間投入的方向」 。在博士班研讀期間,論文題目一直拿捏不定。工作、 讀書固然重要,旅行、遊玩仍是生活中不可缺席的一角,阮囊羞澀的我,出國旅 行是夢想,實踐的倒是常在國內到處走走看看。有次宜蘭之旅回來收拾行李時, 閃過一個念頭---既然喜歡玩、喜歡旅行,何不以此為方向,思考研究問題呢!突 然有種「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感,由此擬定了 研究主題之方向,開啟整個研究的思考之路。 身邊的親朋好友,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計畫國內旅行。台灣各縣市鄉鎮、 本島離島、高山海邊、現代都市或傳統聚落、自然景觀或人文遺址,處處都有我 們的足跡。年過三十後,身邊同學與朋友大多工作好些年,近來也開始規劃每年 的國外旅遊。每次聚會,都會聽到有朋友說「我下個月要去九寨溝喔」 、 「嗨!我 剛從吳哥窟回來也!」 、 「我明年計畫要去義大利!」 ,然後就會聽到有人回應「真 的啊!我也好想去那裡喔!每次旅遊節目、國家地理頻道或 Discovery 介紹,我 的心就飛去那裡了,趕快存錢,下次出國去那裡玩」 。而有朋友要出國旅行,找 行程跟大家討論時,都會發現好多行程中都規劃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點,朋友們對 世界遺產也抱持很高的旅遊興致。 然而,引起研究者興趣的是,相交多年的朋友在過往歲月中對古蹟、博物館 似乎未曾顯現熱情,近年來竟會對世界文化遺產有如此強烈的興趣。朋友說,坊 7.

(8) 間好多書都在介紹世界文化遺產,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和發現頻道(Discovery channel)也常常播放世界遺產的影片,看了都好想去走 走、看看,實際體驗一下。回想自己的經驗,當年去瑞士旅行時,只要造訪世界 遺產之處,心中也都雀躍不已。然而,興奮、驚嘆之餘,沈澱的心底總是會有股 疑問: 「世界遺產和旅客的相遇,到底發生了那些交集?文化的種子有在匆忙的 旅客身上生根、發芽嗎?」 。. 二、對旅遊學習的研究興趣, 對旅遊學習的研究興趣,並試圖探求古諺的真實性 1999 年國際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簡稱 ICOMOS)通過「國際文化觀光憲章(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Charter-Managing Tourism at Places of Heritage Significance) 」 ,憲章中提到:以文 化來發展觀光,觀光本身將變成日益複雜的現象,會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教育、生物-物質、生態和美學等面向(傅朝卿,2002:77-95),以文化作為觀 光對旅客應有正面的影響。因此,以文化遺產為主題的觀光旅遊活動,除了視覺 的欣賞和有價的消費外,同時也結合了建築、藝術、美學、文學、歷史、傳說和 個體的知覺想像。休閒娛樂在旅遊上也許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能否得到知識或學 習到新的事物也是重要的目的之一(曾光華、陳貞吟、張永富,2004;程柏舒, 2005) 。 在世界文化遺產受重視的趨勢之下,文化和遺產旅遊是為現代人於工作閒暇 之餘,一方面休閒娛樂,另方面又可體驗多元文化與知識的另類學習。「旅遊學 習」不是一個創新的名詞,卻是現今重要的旅遊型態和社會現象之一。當世界文 化遺產觀光搭起成人與世界各地文化對話和學習的橋樑時,研究者對生活中隨機 隨性、默會難以言喻,卻深深影響人類的生活習性、價值觀和發展的旅遊學習, 深感興趣。常聽到人們旅行回來後說: 「透過旅遊,真的可以”學”到很多!」 、 「這 趟旅行”收穫”真不少!」,究竟這個”學”是如何發生的?”收穫”又為何?面對已 8.

(9) 存在二千年的建築或遺失的古文明遺址,旅人除了震撼、感動之外,還會有什麼 樣的影響呢?亦或者,旅人面對這千百年的遺址遺跡或況世具作,您究竟感動到 了什麼?這些疑問,即為觸動本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動機。. 三、世遺觀光的研究中, 世遺觀光的研究中,遺產觀光客的學習經驗付之闕如 世界遺產在推動保存和發展觀光之際,受到影響的層面共計有四大部分:在 地居民、遺產經營管理者、遺產所在地方以及遊客。在初步瀏覽文獻的過程中發 現,世界文化遺產推展觀光的同時,學習這一議題確實受到重視,但多數研究均 圍繞在遺產所在社區和居民的學習議題上。對於世界文化遺產觀光客的旅遊經 驗,以及其所發生的學習經驗,相對於遺產的保存維護、經營管理和遺產社區的 學習等議題來說,進行的研究非常稀少。基於這樣的發現,以及研究者對於旅遊 學習的研究興趣,即著手規劃關注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經驗及其所蘊含學習經驗探 討的論文研究架構。.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研究重要性 基於世界文化遺產成為熱門觀光趨勢和旅遊學習再度受到重視的研究背 景,以及研究者對於世界遺產旅遊者究竟感動到什麼的一份好奇心和對於生活經 驗中默會學習的研究興趣,促使研究者規劃此份研究論文。本節將進一步說明研 究的重要性,論述如下:. (一)世遺觀光存在的無形教育價值日顯重要 觀光旅遊,提供人們在有限時間的期間,暫時遠離其原本居住空間和時間的 一種機會(Urry, 1999) 。Rojek(1993)曾指出,後現代性的旅遊和休閒具有以. 9.

(10) 下四個特質:1、人為殘酷場域的商業化經營(blackspots):如戰爭、大屠殺或 刺殺、埋葬墓穴等被拍成電影後所進行的電影旅遊;2、古蹟遺產(heritage sites) ; 3、藝文場景(literary landscapes) :如著名作家生前居住所或小說描寫的地區和 場域;4、主題樂園(theme parks) :如迪士尼樂園、冒險王國等提供刺激、娛樂 經驗的人為場域。上述四項後現代性旅遊的特質,顯示後現代人們旅遊的喜好和 趨勢。除了第四項追求刺激和娛樂的主題樂園外,前三項都是具有歷史文化、藝 術美學特質的場域。現今忙碌又紛擾的社會,是什麼因素或吸引力讓人們會想遠 離「現在」去追尋「過去」?這種回到過去時間、空間的文化觀光和一般觀光有 何不同?這群熱衷藝術、文化和歷史意涵的文化旅者,古蹟遺產觀光在其生活扮 演什麼樣的地位,對「生活」和「未來」又產生什麼影響力?這些疑問在世界文 化遺產觀光盛行的現代社會,似乎需要進一步的探求。 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的趨勢,顯示二十一世紀是為文化經濟發展的時 代。二十世紀後期開始,大眾對於歷史環境與場所興起一股濃厚的興趣,這些過 去之處,順時興起一股商業化與觀光旅遊的推展,文化除了帶來經濟的效益,也 帶動各國政策和文化、教育層面的思考與發展(Walsh, 1992、Prentice, 1993) 。 推展世遺觀光至今,除了帶來顯著的城市更新與經濟收益外,世遺存在的另一種 無形價值,則是文化永續發展和教育的影響。這種無形的影響,可能無法以明確 的指標衡量其效益。然而,這種無形且長遠的影響,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時代, 勢必將逐漸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關切全球文化發展的人士所關注。. (二)旅遊學習的研究仍待投入 查閱國外論文,世界遺產和遺產觀光從八0年代後期開始有論文出現。檢視 論文研究主題,文化遺產的保存、發展趨勢以及作為觀光的經濟效益和影響是為 研究主流,研究主題多為:研究遺產的保存、政策和發展趨勢(Breglia, 2003; Brummond, 2004;De Coeur, 2002;Elliot, 1995;Fraser, 1986;Hafstein, 2004; 10.

(11) Hazen, 2006;Hollinshead, 1993;Manuel, 2004;Mitchell, 1996;Prosper, 2004; Scott-Ireton, 2005;Silva, 2004) ,遺產觀光的描述和動機探討(Chandler, 1998; de Freitas, 1998;Kaufman, 1999;Lawrance, 1998;Mcintosh, 1997;Payne, 1999), 遺產觀光對當地經濟效益、城市發展、居民生活與永續生態發展的影響(Aoki, 2002;Berglee, 2000;Chhabra, 2001;Dahlstrom, 2003;Dodds, 1994;Frank, 2005; Hill, 2004;Justice, 2006;Lang, 1995;MacDonald, 2005;Rghei, 1992;Scantlebury, 2003;Stacey, 1995;Wideman, 1997;Yiping, 1995) ,以及遺產再現並作為觀光 對 當 地 文 化 認 同 的 影 響 ( Adams, 2006 ; Alston, 2004 ; Antonsen, 2001 ; Bandyopadhyay, 2006;Bunten, 2006;Chang, 1997;Cronin, 2001;Kavuri, 2002; Seppanen, 1999;Soper, 2006;Walker, 2003;Wiles, 2005) 。研究中著重文化/遺產 觀光與學習關係及意義的論文(Mouton, 2001;Specht, 2004;Van Winkle, 2007; Wolfkill, 2000;Wooten, 2006;Yiping, 2000) ,相對經濟效益、管理經營等主題而 言為數較為稀少。 反觀國內,或許因為台灣沒有世界遺產,關於世界遺產的論文篇數不多,是 以文化資產保存及文化觀光的研究較多。文化資產的論文,研究成果豐碩。而文 化觀光的部分,則多以社會學角度切入研究生態或文化旅遊的發展(林慧雯, 2003;郭孟佳,2004;湯幸芬,2000;黃光廷,2002;趙宏禧,2001;劉慧璇, 2004) ,也有幾篇探討到旅客對文化旅遊的認知心理與行為(朱婉寧,2005;林 毓琇,2005;程柏舒,2006;鄭伊峨,2005;蘇進長,2005),以及文化觀光與 社區和生態永續發展的論文(郭筱葳,2006;商累仁,2006;薛佳翎,2007) , 從教育或學習的觀點加以論述和探討的論文為數稀少。 大眾旅遊的興起是一種商業性行為,二十世紀二0年代開始由經濟學理論對 旅遊展開管理、規劃、旅遊需求、預測模型、消費等層面的研究,希望透過研究 讓旅遊事業發展更順利。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發現旅遊不僅影響經濟,對社會 和人類亦產生影響,故開始從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不同學科角度展開對旅 11.

(12) 遊現象的研究。在觀光旅遊的研究中,很少有強烈對立的主張,但對於觀光客在 旅遊中是否有真正學習到很多,則仍是一個受到爭議的議題(Ross, 1998) ,有待 更深入的探究。 文化遺產是一種根植於歐洲傳統觀點的西方現象,正如歐洲是大眾旅遊和旅 遊研究的發源地,遺產旅遊亦是從歐洲開始興起,有現象的興起就會有研究的產 生。從論文的檢視可知,世界遺產的論文仍以經濟角度的研究為主,近年則因輿 論及全球化趨勢,開始關注遺產作為觀光對生態、當地文化影響的探討。然而, 隨著國際情勢的發展與各國社經、教育各層面的不斷進步,有關旅遊研究的取 向,除了仍強調旅遊在社會、經濟上的運用之外,更需要對文化、學習、美學、 人類、區域的豐富性加以研究(Goeldner、Ritchie & McIntosh, 2000:35) 。Smith (2003)也指出,隨著世界遺產越來越受關注,除了世界遺產的擁有權、保存、 再現、詮釋和作為商業、觀光等合理運用的議題外,世界遺產作為正式與非正式 教育的議題亦將成為重要議題之一。 「旅遊:為一種全人的教育(tourism:education for all) 」是 1988 年世界旅 遊組織的口號,可知旅遊和學習有一定密切的關係。文化遺產在觀光旅遊中不僅 是被展演、呈現、銷售和販賣,對旅客而言, 文化遺產更是提供當代社群與傳 統歷史、文化對話的空間和機會,同時也牽涉到旅行者如何在旅程中自我對話、 探索未知與調整改變的歷程。學習欣賞和接納不同的文化,是一種用心體驗的過 程,一個適宜的文化旅者不是自然而成,是需要學習的。因此,世界文化遺產觀 光可作為終身學習的一種實現。成人教育及終身學習的學術體系發展至今,多數 研究均圍繞在正規與非正規的成人教育,近年來對於非正式學習雖然興起一股研 究風潮,然多數的研究著重在工作場所,對於成人於生活世界中細微學習經驗的 探究仍如鳳毛麟角。職是之故,世界文化遺產觀光和旅遊學習之間的探討,以及 賦予旅遊學習一個正式的關注,在全球化和終身學習的二十一世紀,實有其必要 性和重要性。 12.

(13)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世界文化遺產的觀光趨勢,以及文化的永續發展和終身學習的觸動,我 們實有必要對文化遺產觀光的旅遊經驗投以更深的意義探討與學習角度的深層 關照。基於上述,本研究擬達成以下研究目的: 對世界文化遺產旅行者的旅遊 世界文化遺產旅行者的旅遊經驗 旅遊經驗進行 經驗進行質性研究資料的 進行質性研究資料的描述與分析探 質性研究資料的描述與分析探 討,並進一步對旅遊經驗投以學習角度的詮釋論述, 並進一步對旅遊經驗投以學習角度的詮釋論述,希望能對當代多元 旅遊方式提供另一種學習角度的思考方向。 旅遊方式提供另一種學習角度的思考方向。 由研究目的之擬定可知,本研究著重焦點在於:遺產觀光客的學習經驗,因 此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其存在之特殊性與蘊含的學習價值,是為研究此一學習經驗 的重要媒介。為達成上述擬定之研究目的,期透過相關文件資料和深度訪談蒐集 的研究資料與文獻等三方面的相互溝通後,逐步回答以下問題,來試圖完成本研 究所擬定之研究目的。 問題一:世界文化遺產對旅人而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每個旅人所認知的世界遺 產意義是否都相同?認知的管道又從何而來? 問題二:旅人在遺產觀光前、觀光中、觀光後都做些什麼?旅人想去看世界遺產 的動機是什麼?行前會做哪些準備?旅行過程中面對世界遺產會有哪些 行為出現?旅程後對於旅程會有哪些動作來回憶或整理每一次的旅程? 問題三:旅人在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獲得什麼體驗與想法?世界遺產豐富的面向與 涵養,會觸動旅人哪些方面的想法?對旅者個人、旅者的生活、旅者的 國家或這個世界,會產生哪些議題的思考? 問題四:遺產觀光的經驗對旅遊學習這項議題提供怎樣的論述?旅行者的經驗和 想法會帶給旅遊學習這項主題哪些方向的思考?旅遊學習又需要哪些因 13.

(14) 素來促成和激發?.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概 方法與章節安排概述 文化或遺產的觀光活動,是一種藉由文化資源吸引觀光的經濟行為(Fyall & Garrod, 1998) ,這種旅遊活動可以讓人們瞭解,反映一切我們所繼承的物質和現 象,從歷史建築、藝術工藝到優美的風景(Yale, 1991) ,而觀光者希望能夠體驗 到多樣化的文化景觀和形式(Zeppal & Hall, 1991) 。文化擁有多元的面向,世界 文化遺產則是文化多元面貌的一種具體呈現。每個旅人出門的動機不一,面對文 化遺產所建構的旅遊體驗更是不同,研究者所好奇的,也正是旅人主觀建構出的 旅遊學習經驗。 為了進一步探求這種隱含學習的旅遊經驗,如果採用量化研究,則可能會忽 略了研究對象的主體真實經驗,因此,必須深耕旅客對旅遊經驗真實的描述,方 能真實瞭解到旅客的主觀體驗經驗,並掀開旅遊學習的真面目。基於研究主題的 性質並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方法來探討此一主題,以深度訪談 輔以文件資料分析為研究方法進行資料的收集、討論和分析。希望透過多元的質 性資料,能深入瞭解喜好世界文化遺產旅遊之旅行者的心路歷程和旅遊經驗,及 這樣的遺產旅遊經驗在其生活中的意義與影響為何。 為呈現本研究擬定的研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經驗的描述以及旅遊學習 的論述,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前三章依次為序論、文獻探討和方法論探討,第四 章開始首先對於受訪者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經驗進行描述,第五章則將其經驗與文 獻進行第二度的詮釋撰寫,最後一章則彙整全文進行研究總結,並融入研究者的 想法進行反思和批判。茲於本節說明論文各章節的內容安排,以說明研究整體之 呈現架構。 14.

(15) 第一章序論。首先說明本研究主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動機,並透過全球文化 遺產觀光的趨勢發展和相關研究的不足,說明本研究的重要性,進而提出本研究 的研究目的,以及為達到研究目的提出所欲解答的研究問題。 第二章文獻探討。本研究透過旅遊將文化和學習予以連貫,所以涉及成人教 育和觀光兩大研究領域,亦涵蓋社會、文化、心理和人類學、博物館學等相關領 域的理論與概念。而有關文化資產保存、文化與經濟商業的爭論、文化與政治、 遊客特質、旅遊規劃及滿意度、旅遊行銷與管理等議題,這些主題均已有豐厚的 研究和論述,本文不再贅文探討。因此,在文獻探討部分,將首先探討世界文化 遺產的意涵及其作為觀光工業的興起與思考,繼而探討文化遺產觀光遊客的特性 和其體驗,以及旅遊與學習的關係,進而探討世界文化遺產觀光與學習的對談空 間。透過文獻的探討瞭解相關理論的內涵,也提供後續研究以及和研究發現的對 話基礎。 第三章方法論的探討。在全球文化遺產旅遊的發展脈絡下,旅人帶著文化想 像,追尋著人為符號踏上旅途,我們如何解讀這趟文化之旅的體驗?為了探索文 化旅遊的經驗和意義,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作為研究方法論的基礎。因此,第三 章說明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並說明後續質性研究的設計和執行過程。 第四章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經驗的描述。訪談研究和文件分析後,本章將初步 描述每一位受訪者的個人背景及其文化遺產旅遊經歷,並說明每位旅人對世界遺 產旅遊和旅遊學習的想法與觀點。 第五章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經驗的二度詮釋。本章將進一步深度討論和分析世 界文化遺產旅遊經驗的面貌和對旅人的意義,以及針對旅遊學習這項議題進行闡 述。本章將試圖回答四個問題:世界文化遺產對旅人而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旅 人在遺產觀光前、觀光中、觀光後都做些什麼?旅人在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獲得什. 15.

(16) 麼?遺產觀光的經驗對旅遊學習這項議題提供怎樣的論述?藉以完成研究目的 之設定。 第六章研究結論與建議。研究結束,世界文化遺產觀光客依然繼續走著…。 本章將統整研究的發現,為本研究總結結論,並提出後續研究的建議方向。最後, 以研究者的經驗和體會,進行研究的反思和期許。. 16.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究世界文化遺產旅行者的旅遊經驗,並賦予旅遊經驗學習角度 的論述詮釋。由於「旅遊學習」這主題的研究文獻並不多,因此,本章將從世界 遺產意義、遺產觀光、遺產旅遊經驗和旅遊學習等主題來架構本章內容(文獻探 討架構請參閱圖 2-1) 。是故,本章首先探討研究主題:旅遊與學習的關係以及旅 遊學習的意義,繼之瞭解旅遊標的範疇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起和意義,並進一步來 探討遺產觀光的意義以及遺產觀光經驗,最後從文獻中擷取旅遊學習相關的理論 來初步探討旅遊學習的發生。期透過相關文獻的探討,建立本研究之基礎理論內 涵與後續研究之基礎。. 旅遊與學習的關係,以 及旅遊學習的意義. 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起、意義與價值. 遺產觀光的興起. 遺產旅遊經驗. 旅遊學習的相關理論探討. 圖 2-1. 文獻探討架構圖. 17.

(18) 第一節 第一節旅遊與學習之間 當社會從工業型態轉變為知識經濟為主的型態後,人們興起一股「學習的貪 婪慾望(voracious appetite for learning) 」 ,不斷透過各種管道和方式終身和自由 選擇的學習(Packer and Ballantyne, 2004) 。休閒亦不例外。休閒場域提供了學習 的重要媒介,如:博物館、植物園、自然公園、科學館、動物園、水族館、歷史 建築、遺產和考古場域等,讓人們可以獲取資訊、發展理念和建構對自身和所處 社會的新視野。在休閒場域中,休閒與學習之間投注最多研究的當屬博物館,不 過近年來,其他休閒場域也和博物館一樣被認為是:有助於大眾終身學習的 (Anderson, 1997;Downs, 1995;Edward, 1995;Falk and Dierking, 1992;Falk et al., 1995;Hooper-Greenhill, 1999;Moscardo, 1998;Schauble et al., 1996;Weiler and Ham, 2000,引自 Packer and Ballantyne, 2004) 。而在一些旅遊文獻中指出,學習 逐漸成為顯著的旅遊動機之一(Mitchell, 1998) 。旅遊學習(touristic learning) 或教育性旅遊(educational tourism)並非是當代的新概念,早在西元前的中國或 十六世紀的歐洲即存在,可知學習與旅遊之間關係久遠密切。本節,將首先從歷 史和社會層面來談學習和旅遊之間的關係,進而探討旅遊學習的意涵,為本論文 之研究主題進行首步探討。. 一、旅遊和學習之間的歷史和社會 旅遊和學習之間的歷史和社會/哲學層面 歷史和社會 哲學層面關係 哲學層面關係 (一)歷史層面 在電話、郵政系統、電視、書報雜誌以及網際網路尚未問世的年代裡,旅人 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透過旅人,新事物新技術得以互相交流、生活物資得以 互通有無、資訊可以互相溝通,文化因而產生多元交流、融合與創生,同時,人 類多樣的基因也得以綿延和進化。然而,以文化和學習為名的旅遊並非今日才 有,早在中國悠久歷史和十六、七世紀的歐洲,即已存在。 18.

(19) 在中國,自古即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古諺,中國最偉大的歷史 作品之一《史記》 ,就是司馬遷二十歲之後走訪廣闊社會,飽覽壯麗自然美景, 接觸四方之民的生活習俗之後完成的。這種旅行,不是流浪、也不是淺嚐及止的 觀看,它強調與社會深度的互動、與人文親密的交流,是一種極具教育意義的學 習旅程。而十六至十九世紀的歐洲,尤其是英國的貴族子弟,流行在學業結束後, 與一位家庭教師或貼身男僕,度過英吉利海峽,到法國、義大利等歐陸城市進行 旅行,體驗學習不同的文化、藝術、語言和政治型態等。這趟旅行不僅是英國青 年的成年禮,也是探索其他文化的一場學習之旅。這種旅行在歐洲,是貴族子弟 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稱之為「Grand Tour」 ,中文將其譯成「大旅行」 或「壯遊」 。至十九世紀,則開始有證據顯示女人也可加入這種旅行。 近代,社會科學研究在二、三0年代,則有類似民族誌、人種誌方式的研究 性旅遊。為深入了解並學習不同文化而造訪不同的國家,並透過結構性的研究方 式將不同文化的民情風俗透過文字、圖像等方式予以呈現,這也是近代顯著的一 種學習性旅行的方式。今日盛行的文化觀光與上述歐洲貴族的大旅行或研究性旅 遊不同,現今由於全球經濟的繁榮,加上媒體的無遠弗屆,世人得以透過電視、 電影或網際網路感受不同國家的自然美景與人文風情,配合交通工具的四通八 達,世人均可透過計畫性的旅遊來親身體驗不同國家的民情風俗和文化呈現。旅 遊除了休閒之餘,也期待能多了解其他不同文化的生活,擴展與發展不同的興趣 與知識(Bodger, 1998) 。換言之,旅遊除了休閒、度假之餘,亦可視為一種學習 的機會。 (二)社會/哲學層面 旅行和學習的概念是否一直都互相連結?其實不然。在古希臘時代,旅行是 有錢有閒的貴族階級才有的權力,因為有錢有閒才有閒暇時間可以周遊列國增廣 見聞。在西方文化的諸多基礎中,閒暇是其中之一,閒暇(leisure)這個字在希 19.

(20) 臘原文中意指「學習和教育的場所」 (劉森堯譯,2003) ,可知在古希臘時代,閒 暇的本質是學習,閒暇、旅行和學習之間在哲學層面上是連結的,在社會層面上 則是某種階級才享有的連結。進入農業、工業時代,貴族奴隸的階級消失,中產 階級興起,工作逐漸成為主宰人們生活的核心價值之一,不工作整天無所事事的 人則會被社會所鄙視-太懶惰了。生活就是為了工作,而休閒則是工作後的報 酬,休閒時間就是陪伴家人、整理居家環境,為下一週的工作而準備。此時的人 們,工作與休閒是對立的,學習是學校階段的事,休閒是一種娛樂放鬆,和嚴肅 的學習也是相對立的。因此,在工業時代,閒暇、旅行和學習之間在哲學和社會 層面上都是沒有關聯性的。 當輪船、汽車、飛機逐漸問世,且週休假日和年度長假的制度形成常態,大 眾觀光便逐漸成為一種為了尋求新體驗和休閒樂趣而離開住所和工作的一種生 活模式。隨著科技發展、教育提升,產業結構的逐漸轉變,生活日漸豐饒富裕的 人們也逐漸從工作至上的價值觀破繭而出。人生不再是為了工作而活,套句廣告 詞「生命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在工作上展現能力獲取實質的金錢回饋後, 閒暇時間就是屬於自己的時間。當代社會,許多人在工作一陣子存了錢後,會為 了理想(或夢想)辭掉工作,出國進修兼玩樂,不僅開拓視野也學習新知,回國 又是一條好漢繼續埋首工作。現代人,閒暇、旅行和學習之間的關係似乎有了新 的連結關係,在哲學層面上,三者之間相互貫通,社會層面則具體實踐。旅遊的 角色在當今社會,已不只是一種關於個體社會與心理的需求,也是個體生活的一 種階段(Gibson, 1989,1994;Yiannakis & Gibson, 1988) 。. 二、旅遊學習的特性 旅遊學習的特性與意涵 特性與意涵 隨著社會變動,不管是博物館或其他的休閒場域,都將教育與學習視為重要 的專業、責任和顧客服務的項目之一(Robert, 1997) 。在旅遊市場中,生態旅遊 是隱含教育成分成長最為迅速的一種旅遊形式,其他如永續旅遊或其他特殊興趣 20.

(21) 的旅行者,在旅遊過程中也都會教導並鼓勵他們永續發展的態度和行為。如前文 一再提及,並非每個人所從事的休閒或旅遊活動都在追求學習成長,許多人的休 閒或旅遊,其實是在享受放鬆、追求歡樂,把休閒或旅遊當作工作的解壓劑,以 提振每日例行生活的腳步。不過,休閒和旅遊過程中的學習,其中有一個很重要 的成分,就是放鬆和歡樂。. Packer and Ballantyne(2004)從休閒旅遊參與者的角度對休閒和教育之間提 出三個特徵: (1)休閒娛樂可以促進教育學習的發生(you learn more when it’s fun) 、 (2)教育學習可以提升休閒娛樂的品質(you enjoy it more when you learn) 、 (3)兩者是相輔相成的(the experience incorporates both) 。而帶有教育學習意義 的休閒經驗,則具有以下特性(Packer, 2004) : ‧ 發現和陶醉其間(discovery and fascination) :只要展覽或所處環境有可 以引發參與者好奇和探索的,就可能導入學習的成分發生; ‧ 訴諸多元感官經驗(appeal to multiple senses) :感官之間是相互配合的, 除的做中學,視覺、聽覺、嗅覺等的加入,可以使經驗更美好; ‧ 看似不費力氣(appearance of effortlessness) :這種學習經驗當然是簡單 容易的,不然可能會很像學校功課; ‧ 自由選擇(availability of choice) :對於任何事物,你都可以自由選擇令 你有興趣的,每個人都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 在旅遊或休閒的過程中,也許不是所有人都在追求學習成長,但在享受旅遊 帶來的驚奇和放鬆之餘,也許無形中就可能會激發了學習的產生。學習,一般而 言乃指因經驗而使個體在認知、情意或技能方面,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 Dukes(1985) 、Dukes et al.(1988、1994) 、Dukes, Johnson and Newton(1991) 等的長期縱貫性研究顯示,在學習結構下規劃的旅行計畫,情感和認知層面學習 的結果可以持續數年之久(引自 Ryan, 1998)。當然這項研究結果,並非一般旅 21.

(22) 遊的典型結果,無法做廣泛推論。至於旅遊是否可以導致行為方面的轉變,則很 少有正式的研究結果顯示。旅遊提供人們扮演與平常生活不同角色的機會,也許 在異地環境或旅遊場域的氛圍中,會有短暫的行為變化,一旦回到平常生活環 境,人們還是回到原來的自己。不過,就情感、態度方面,還是有許多研究指出, 旅遊可以使人的態度產生改變,甚至透過不同文化的瞭解,可以促進世界和平 (Anastasopoulos, 1992;Brewer, 1984;D’Amore, 1988;Milman, Reichel and Pizam, 1990;Weiler and Kalinowski, 1990;Pizam, Milman and Jafari, 1991,整理自 Ryan, 1998) 。不過,這些都是歐美的研究,由於歷史發展與社會文化背景,歐美人士 對於異地文化(尤其是第三世界或曾被殖民之處)非常有興趣,透過旅行可能會 使他們對於過往殖民歷史的影響或未來全球化的發展,有一些態度上的轉變。對 台灣人而言,我們並沒有歐美國家的歷史背景,我們有屬於我們國家發展的歷史 背景和教育知識,在旅行中,是否會有相同的態度轉變或情感上的省思歷程,是 可以進行探討的。 教育性休閒或旅遊學習的主要對象是成人,而成人其實也像孩童一樣,是需 要環境來允許或激發他們探索、質疑和挑戰,藉以來增進對自我和這個世界的瞭 解(Mitchell, 1998;Packer and Ballantyne, 2004)。這種學習類似孩童的遊戲 (play) ,是充滿驚奇、探險和發現的,不過 Urry(1990)和 Ryan(1998)則指 出成人和兒童的遊戲還是有一些不同。對兒童而言,生活就是遊戲,遊戲就是學 習,遊戲可說是童年的本質,是兒童出於本能自發性的活動,是一種最自然、無 目的的探索活動。而成人則不然,在成人的生活世界中,遊戲不是生活的全部, 遊戲也不是一種毫無目的的活動。就旅遊活動來說,旅遊本身就已經是一種人為 規劃的活動,人們參與這活動也都有自己的動機和目的。就算真的是毫無目的的 參與旅遊活動,伴隨旅遊而來的時間、空間變化,每位旅人也會從自己本身所處 的社會脈絡來解讀或詮釋。所以,旅遊可能是個充滿探索、刺激的遊戲,但是否 發生學習,則是每個人不同的經驗了。 22.

(23) 在學習社會和終身學習的潮流下,當代社會裡「學習」已經成為一個被過度 使用的詞彙,學習在所有場合中被以各種形式不斷的創新執行,不管在家庭、學 校、工作或休閒玩樂,大家都關注學習是否發生。其實每個人對於學習都有著不 同的認知和定義,但大多數人對於學習,都還是存在著教育體制內學習的結構和 意義,不管是參觀博物館或工作的訓練課程,事後一定要用問卷調查學習是否有 成效。究竟什麼是學習?隨著社會發展,學習可能必須有新的定義和認知了。而 本文談及旅遊學習,也許本文不會用問卷來調查,也不會發展學習指標來界定旅 遊的學習成效。因此,在基本認知和定義上,本文界定旅遊經驗本身就是一種含 有學習的經驗。 從廣義的學習來看,熟悉旅遊經驗的人都知曉,旅遊有許多技巧和細節是需 要學習的。要做個觀光者或旅客,從選旅行社或自己安排行程、行李的準備,到 如何當各稱職的消費者或異地觀光客,如何與團員和睦相處、如何不侵犯當地人 的生活風俗,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上述的學習屬於旅遊過程中例行的學習歷 程,可以說是旅遊的基本功,本文就不一一鑽研。而本文所探索的旅遊學習,則 是希望能去探索旅遊所帶給人們的深度意義,除了能含括旅遊過程與參觀經驗的 豐富性,更強調這種經驗所引發的持久意義與影響。綜合旅遊經驗的探討和學習 意義的基本概念,簡言之,旅遊學習可以說是一種透過旅遊 旅遊學習可以說是一種透過旅遊, 旅遊學習可以說是一種透過旅遊,在個人知識結構、 在個人知識結構、 興趣動機之下與環境脈絡產生的交融過程, 興趣動機之下與環境脈絡產生的交融過程,所引發認知 所引發認知、 認知、情意或技能等方面有意 義和較為長期的轉變歷程。 義和較為長期的轉變歷程 本節初步探討了旅遊與學習的關係,並試圖為旅遊學習此一名詞定下基本定 義。接下來,將進一步來說明本研究探討旅遊學習經驗的核心旅遊景點-世界文 化遺產之興起與意義,以作為後續探討遺產旅遊經驗和旅遊學習的內涵架構。. 23.

(24) 第二節 世界遺產的興起、 世界遺產的興起、意義與發展 世界文化遺產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界定之世界遺產的一種,由於世界遺產 在國內仍屬於潛力點評估推動計畫,並無已經登錄的項目,但在國際間,世界遺 產不僅是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之一,也是推動國際旅遊的重點之一。對國人來 說,世界文化遺產不僅空間距離遙遠,歷史時空距離亦遙遠,「差距愈大震撼愈 大」 ,因此本研究選定此一特殊旅遊景點作為研究主軸。基於研究目的,本節將 探討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起及其發展,以作為研究主題的基礎瞭解,也為後續旅遊 經驗的探究鋪陳通路。. 一、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起 世界文化遺產一詞是由世界、文化和遺產三個日常常用的詞彙所構成的一個 名詞,三個名詞各有其意義,組合起來則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特別定義的名 詞。為了解釋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起和意義,本文先從文化和遺產的意義談起,再 說明文化遺產所代表的意義,最後延伸說明全球共享的意義。 文化,在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定義,不同時代、不同的人對其也有不同的理解 和詮釋。英國人類學家 Tylor(1871)曾以列舉的方式廣義的來定義文化: 「人因 身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複合整體(complex whole) ,包括知識、信仰、美術、道 德、法律、風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張恭啟、于嘉雲譯,1989:36)。 英國文化研究學者 Raymond Williams 則認為,真正的文化應該是「整體生活的 方式(a whole way of life) 」 (Williams, 1958;引自 Smith, 2003:9) ,文化是人們 在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經驗。而後 Linton(1945) 、Goodman 和 Marx(1982)則 將文化視為社會成員學習、傳承而來的社會遺產,可作為社會成員處理日常問題 的工具(盧嵐蘭譯,2000,29-30) 。時至二十一世紀,英國前文化部長 Chris Smith 則言:文化的過程是一種溝通的過程,吸引聚集人們去感覺、思考和理解(李俊 24.

(25) 明譯,2005:20) 。 從時間發展對文化定義的轉變來看,文化一詞不再只是人類學家、文化理論 家或社會學家以學術眼光努力界定的名詞,在今日,文化可作為政治、商業、觀 光、教育等不同領域操作的一種活動和目標。文化除了是人類在社會生活累積的 總和,或世代傳承的有形實體與無形價值外,亦可做為一種媒介,作為不同時代、 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不同階層、不同領域間對話的橋樑。 在我們熟悉的用語上,遺產是一種屬於個人的概念,是一種經由遺囑執行人 執行法定過程後所繼承的環境、利益或資產。然而在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由個人 和群體的過去所構成的,人類過去生活的歷史,會形成文化,文化中許多屬於社 會全體成員的事物,就社會觀點而言,它是前人留給後世的資產,也就是社會層 次的遺產。國際文化觀光憲章中闡述了遺產的意義,指其涵蓋了「景觀、歷史地 方、場所和營建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收藏品、過去及現在持續的文化執業, 知識與生活經驗」 (傅朝卿,2002:77) 。社會上有關古蹟及相關的人事地物都被 整合於「遺產」的概念中,因此,遺產也是一個複雜的名詞。 結合兩個複雜的名詞,新南威爾斯遺產辦事處(New South Wales Heritage Office)為文化遺產下了定義(劉藍玉譯,2005:72) :. 遺產組成包括風景、建物、結構、廢墟、遺址和其他的勞動產物,無法 被更新取代、日漸稀有、價值不菲的文化資源。激勵當代和未來子孫的 物件,因此需要受到所有人、管理者和整個社會細心呵護著。 既然文化遺產是屬於社會成員所有,應當對全體人類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畢竟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有其不同的價值觀和發展需求,並非每一個人或每個 國家都將文化遺產視為珍寶。全世界各地由於政治武裝衝突、經濟商業開發、工 業化和都市開發、人口遷移和族群重組等因素,許多文化遺產陸續被破壞、拆除、 銷毀或盜採變賣。至十九世紀中葉,歐洲國家開始重視國家古蹟的保護工作。然 25.

(26) 而,二十世紀中期前的兩次世界大戰,則是讓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飽受摧殘,於 是保護文化遺產的聲浪愈形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國成立了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UNESCO) ,希望整合國際的力量,致力維護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由於國際間對於文化遺產的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漸由各國轉向國際組織共同 管理的趨勢, 「人類共同遺產(our common heritage)2」的概念逐漸成為國際間 重視的議題之一,且文化遺產的概念隨著時間不斷討論精進,概念與管理方式亦 更趨多元與周延(世界遺產重要國際會議及發展趨勢請參閱附錄一,p219)。. 承襲一九五四年海牙公約的精神和國際間文化及環保意識的高漲,一九七二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巴黎召開第十七次常會,訂定通過《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 遺產公約(The UNESCO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 (簡稱世界遺產公約) 。公約中規定,全世界具有 傑出普世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文化及自然遺產,需列入《世界文 化與自然遺產名錄(UNESCO World Heritage List) 》中加以保護。此一公約受到 各國支持與重視,截至 2008 年 7 月計有 185 個國家和地區加入公約,有 878 個 遺產登入名錄中,分佈於 145 個締約國的區域內(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 。 遺產,代表社會發展與人類生活所留下的記錄與痕跡。 每個國家、種族與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遺產,重視文化資產 的國家都有訂立詳細法令規章保護之。而被選為世界遺產之 處均會有世遺的標誌標示(請見左圖,圖片來源: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 ,表示此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公約保護之處。 2. 人類共同遺產所具有之內涵及其闡義: (張習明,2004:37) (1) 某一區域的遺產地不受到任何形式國家的先佔有或主權管轄的約束; (2) 所有人類不分族群都可參與其管理,國家只是扮演全世界人類之代理地位; (3) 其開發、經營都需接受國際遺產機構的監督與指導,其利益應由國際共享; (4) 絕對用於和平的用途上; (5) 開發有益於人類福祉之科學研究。 26.

(27) 世界遺產的標誌為外圓內方彼此相連的圖案,方形代表文化,圓形代表自然,兼 有保護地球的涵意,兩者線條相連為一體,代表自然與文化的結合。本文所探討 的「 「世界遺產」 ,乃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遺產」 ,乃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乃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所收錄 的遺產, 的遺產,屬於全世界人類共有、 屬於全世界人類共有、共享的自然與人類發展共同創造之總體 共享的自然與人類發展共同創造之總體。 同創造之總體. 二、世界遺產的定義與範疇 自 1972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管理世界遺產,散佈於世界各國的人類生 活的痕跡逐漸受到世人重視,政府與民間均開始關心這些原本可能被荒廢、棄 置、破壞的場所、景觀或建築。隨著社會發展和遺產的備受重視,世界遺產的定 義也進入廣泛討論,發現記錄人類生活過的遺產形式非常多元,世界遺產的範圍 必須擴大才可保護更多人類生活的珍貴遺產。茲將世界遺產公約最初規定的遺產 主要類別簡要說明如下,後續再說明世界遺產類別的發展趨勢。 依據世界遺產公約最初所界定的遺產類別,包括以下三大類: (一)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為本研究之研究核心 文化遺產並不只是狹義的建築物,凡是與人類文化發展相關的事物皆可被認 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依據 依據《 ,世界文化遺產指具 依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 ,世界文化遺產指具 有歷史、 有歷史、美學、 美學、藝術、 藝術、考古學、 考古學、科學、 科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傑出普世性價值的紀念物 (monuments) ) 、建築群 、建築群( )與場所( 與場所(sites) ) 。細言之,紀念物 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 指建築作品、紀念性的雕塑作品與繪畫、具考古特質之元素或遺構、碑銘、穴居 地以及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觀點來看,具有傑出普世性價值之物件或組合。建 築群是指,因為其建築特色、均質性、或者是於景觀中的位置,從歷史、藝術或 科學的觀點來看,具有傑出普世性價值之分散的或是連續的一群建築。場所乃指 存有人造物或者兼有人造物與自然,並且從歷史、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的觀點 來看,具有傑出普世性價值之地區。 27.

(28) 文化遺產的數量共有 679 項,在三大類世界遺產中數量是最多的,其中又以 歐洲佔絕大多數,如擁有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前三個國家,依序為義大利(42 項) 、西班牙(35 項) 、德國和法國(30 項) 。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遺產, 必須符合以下一項或多項標準: Ⅰ、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如維也納的申布倫 宮殿及花園、中國的始皇陵。 Ⅱ、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內,對建築藝術、紀念性藝術、城鎮 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如法國凡爾賽宮及其庭園、印度德里 胡馬雍古墓。 Ⅲ、能為一種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 證;如法國聖米榭山修道院及其海灣、祕魯庫斯科城。 Ⅳ、可做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 幾個)重要階段;如加拿大魁北克歷史區、澳門歷史城區。 Ⅴ、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多種)文 化,尤其在不可逆轉的變化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如中國莫高窟、西班牙格拉 納達的阿罕布拉宮。 Ⅵ、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思想、信仰或文學作品有直接、 實質的聯繫的文物建築等。如希臘奧林匹亞考古遺址、日本廣島和平紀念館(原 爆圓頂) 。 (二)自然遺產(natural heritage) 自然遺產必須具有以下特徵: (1)代表地球歷史主要發展階段的顯著例子。. 28.

(29) (2)代表生態系統持續進行中的生態學及生物學過程的顯著例子。 (3)出色的 自然美景與美學重要性的自然現象或地區。實際的例子來說包括了化石遺址 (Fossil Site) 、生物圈保存(Biosphere Reserves) 、熱帶雨林(Tropical Forest) 與生態地理學地域(Biographical Regions)共 174 處。著名的自然遺產有:澳洲 大堡礁、中國九寨溝風景區等。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自然遺產,必須符合以 下一項或多項標準: Ⅰ、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Ⅱ、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 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Ⅲ、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自然區域; Ⅳ、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三)複合遺產(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兼具文化與自然特色,並且同時符合兩者認定標準的地方,為最稀少的一種 遺產,至今全世界只有 25 處,如:中國的泰山、秘魯的馬丘比丘歷史保護區。 1972 年起, 《世界遺產公約》成為全球具有世界級自然和文化遺產辨識和保 護的國際法律工具,實施的首要工作即為辨識具有「傑出全球性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作品與環境。1980 年代後,各國陸續加入世界遺產委員會成 為締約國之一,遺產數量也逐年增加。一開始世界遺產公約由歐陸國家發起和加 入,隨著越來越多非歐陸國家加入世遺公約,也開始有些國家開始思考自己國家 對文化遺產的定義,希望能建立更多對自己國家文化遺產的論述和詮釋,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當屬 1979 年澳洲的《布拉憲章》與 1994 年日本《奈良真實性文件》。 這些討論也引起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重視,逐漸同意多元價值存在的差異性是全球 29.

(30) 化下必須思考的重要議題,因此,世界遺產的定義也逐漸由單一價值的普世性觀 念轉變為「普世的多元化主義」 。 除了上述 1972 年世界遺產公約所界定的三大類別遺產,1992 年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召開第 16 屆世界遺產會議時,認為文化景觀應是未來該擴大的領域之 一,決定將其定位為全球性策略(Global Strategy),並將「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s)」正式納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類型之中。文化景觀的提出,是因為之 前將世界遺產區分為自然和文化兩大類,似乎是將兩者對立,但有些遺產地的自 然和文化現象並非只是單純一種的呈現或兩者的組合而已,而是兩者相互作用的 結果。簡言之,文化景觀代表「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 (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 遺產公約》第一條) ,它通常體現土地使用現代化技術且持久的保持或提高景觀 的自然價值,保護文化景觀有助於保護生物與文化的多樣性。因此,1992 年以 後,具備以下特徵的顯著環境,都將以文化景觀之名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1、 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 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 繫。 2、 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 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繫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包括兩 種次類別:. (1)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 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還在於 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 (2)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繫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 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 30.

(31) 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 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 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繫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文化景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遺產的思考, 「擴大 指定(Extension) 」即為世遺委員會近年來持續推動的一項重要觀念。隨著世界 遺產數量的增加,同時也為了能更完善有效率的管理世界遺產,擴大指定一方面 是為了強化遺產本身歷史場所更完整的精神,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避免締約國將同 質性的遺產,以分別提報的方式,提高列名世界遺產的機會與數量。近年來,由 於許多被指定為世界遺產的地區遭到嚴重破壞,因此,2001 年被指定為「世界 遺產」名單的數量開始緊縮,控制登記的數量。由於登錄於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 已達 700 處以上,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感到無法妥善顧及每個遺產的保存狀 況,於是著手回頭檢視先前被指定的名單是否存有問題,同時,也思考世界遺產 界定的標準,應該有所調整。2002 年以前,世界遺產的遴選一直以文化的六項、 自然的四項標準分別執行。2005 年之後,不再區分兩部份標準,而以一套十項 的新標準來標示(請參閱表 2-1) ,新標準內容大致為原有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 標準稍做修改,其順序亦有些微變動。2005 年以後被提名的遺產原則上必須具 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 ,並滿足以下十個條件之一方可被收錄。 近年來在華文世界提及世界遺產,都會再包含另一項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 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譯為無形文化遺產) ,也可簡稱為非物質遺 產(Intangible Heritage,又譯為無形遺產) 。此一類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 秘書長松浦晃一郎先生,於 2001 年將韓國人率先提出的「人類口述與無形遺產」 觀念納入世界遺產的保存對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3 年通過的《保護非 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 31.

(32) 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 文化場所」 ,包括口頭傳說、語言、表演藝術、風俗習慣、禮儀、節慶、音樂和 手工藝等,如中國的昆劇、日本的能劇。嚴格的說,世界遺產並不包括非物質遺 產,它們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兩項不同的計劃。由於中國是世界上非物質遺產 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亦將非物質遺產納入世界遺產的論述中。因此,在華文世界 的世界遺產論述上,也多將非物質遺產納入文化遺產的範疇中加以討論。 表 2-1 世界遺產界定標準的轉變 文化遺產 2002 年. Ⅰ. Ⅱ. Ⅲ. Ⅳ. 自然遺產 Ⅴ. Ⅵ. Ⅰ. Ⅱ. Ⅲ. Ⅳ. 以前 2005 年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之後 Ⅰ、代表了人類創造精神的傑作; Ⅱ、通過建築或技術、有紀念意義的藝術品、城市規劃或景觀設計, 展現了在一段時期內或在一個文化區域中進行的有重要意義的人 文價值的交流; Ⅲ、獨一無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別地代表了一種文化傳統或是一種現存 或已經滅絕的文明; Ⅳ、突出地代表了某一類建築或技術的,並且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 一段或幾段非常重要的時期; Ⅴ、突出地代表了一種或幾種文化中人類傳統的居住方式、利用土地 或海洋的方式,或是代表了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尤其是當這 種關係在不可逆的變化下顯得非常脆弱的時候; Ⅵ、直接或明確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的事件、現實的傳 統、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藝作品相聯繫(委員會認為這條 標準需要和其它標準和好地結合起來判別) ; Ⅶ、具有特殊的自然美或美學重要性的極致的自然現象或地區; Ⅷ、突出地代表了地球歷史上的主要階段,包括生物記錄、導致地形 變化的正在進行的地質過程或是重要的地質或地形的特徵; Ⅸ、突出地代表了在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群落 的演化和發展中的重要的、正在進行的生態和生物過程; Ⅹ、包含對在原址上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包括那些 從科學或保護的角度來看具有普世價值的受威脅的物種。 資料來源:譯自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http://whc.unesco.org/en/criteria/). 32.

(33) 三、世界文化遺產存在的價值 世界文化遺產的備受重視,除了其具有強烈的經濟效益價值外,就全球文化 永續性發展而言,世界文化遺產的界定和保護,更是展現遺產深藏的文化價值。 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可由以下要素構成(修改自張維倫等譯,2006: 105-106) : (1)歷史價值(Historical value) :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是無庸置疑的, 它最重要的效益在於讓現在和過去產生連結,顯示了人類生活的源 頭。且在所有文化價值的構成要素中,於客觀標準上最能立即證明的 價值; (2)精神價值(Spritual value) :文化遺產提供社群一種文化上的認同與自 信,以及讓地方與全球產生連結,遺產有助於勾勒人類文明與社會發 展的輪廓,並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與瞭解; (3)社會價值(Social value) :文化遺產的存在也許能促進社群的社會穩定 性與團結,這可反映出遺產存在的社會價值。另方面,遺產的存在也 可能與社區的生活方式產生衝突或者相互影響,但透過衝突與溝通 後,反而有助於強化團體價值的認同; (4)象徵價值(Symbolic value) :文化遺產傳遞意義和資訊,這有助社群 詮釋他們自身的認同及確立其文化性格。作為一種意義再現 (representation),遺產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不只對年輕一代,甚 至對成年人來說,遺產是整個社區的知識基礎以及相互理解的準則; (5)真實價值(Authenticity value) :遺產的寶貴來自於其本身,因為它真 實無偽且獨一無二; (6)美學價值(Aesthetic value) :包括其本質蘊含及展現的、參觀者對它 所形成的,以及遺產所在位置周遭事物與整體環境所構成的美學價值。. 33.

(34) 國際組織對於世界遺產的保護,並非讓其僅具象徵意義的存在著。世界遺產 公約的保護宗旨,一方面希望藉國際組織的力量達到遺產永續保存的目的,另方 面則是希望將保存良好的遺產透過經營管理讓世人得以接觸瞭解。因此,世界遺 產除了逐漸展現其顯著的商業性角色,也同時扮演了重要的政治性、社會性和教 育性的角色。當然,隨著越來越多的世界遺產展現其獨特的保護價值,也代表整 個保護觀念的修正與調整,亦愈來愈朝著多元且複雜的全球化趨勢發展。於是, 未來可預期的是,將會有更多更新的保護方式與保護案例不斷產生,也意味著一 個快速蓬勃發展的世界遺產旅遊熱潮,將隨之持續的加溫與成長(黃光廷,2002: 13) 。隨著文化遺產觀光的蓬勃發展,文化遺產觀光的教育性也將逐漸受到重視。 隨著世界遺產種類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受到世人的注目,也引發越來越多的 討論和探討,其中關鍵的議題包括(Smith, 2003:103) : 遺產的「擁有權」. 遺產當作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 遺產周圍環境的合理運用 進入與保存的對抗 遺產當作一種產業、商業或產品 遺產視為一種娛樂. 遺產的詮釋 遺產的真實性 遺產和再現. 凡能觸動人類心靈的文化,就是一項能引發大眾學習的能量,也就是一項無 法取代的價值。本研究關注世界遺產,尤其是文化類的世界遺產作為觀光時,遊 客的旅遊經驗及其隱含的學習意義。因此後文將接續探討遺產作為一種產業、商 業或產品,及遺產作為正式與非正式教育等兩大議題。. 34.

(35) 第三節世界文化遺產作為觀光產業 世界文化遺產作為觀光產業 「世界文化遺產」這一名詞,很學術、很政策,如果在街頭進行調查,可能 不會是一個大眾化的用語。不過,如果問說:請問您知道「黃石國家公園」 、 「威 尼斯」 、 「吳哥窟」 、 「九寨溝、北京故宮、敦煌石窟」或「大堡礁」嗎?可能就會 有人興奮的談起他(她)的旅遊經驗和見解。隨著交通日益發達,人們收入與教 育的提升,休閒時間的增加,觀光在生活中的份量愈來愈重,且觀光的品質和要 求也越來越提升,講求深度人文與文化體驗的「文化觀光」逐漸成為國際觀光的 潮流之一。而兼具歷史、藝術、建築、科學、宗教、美學等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 必然備受所屬政府和國際旅遊市場的青睞,成為國際文化觀光的重要形式之一。 因此,本節則從文化觀光的意涵首開探討,進而說明遺產觀光的定義,並進一步 探討世界遺產作為觀光的思考。. 一、文化觀光的意涵 在觀光市場或社會用語上,一般鮮少使用「世界文化遺產觀光」一詞,較常 使用及相近的詞語有:文化觀光、遺址觀光、生態觀光、深度旅遊、永續觀光和 另類觀光等。以下簡要對上述詞語做一說明,並從文化觀光的意義來說明世界文 化遺產觀光的興起和意義。 面對觀光型態的逐漸轉變,有學者提出二元劃分的方式,將觀光簡單分為傳 統與非傳統二種型態,非傳統觀光又稱為另類觀光(alternative tourism) ,與傳統 上的大眾觀光(mass tourism)做一區隔。所謂大眾觀光是指,大眾參與旅行社 安排的跨區或跨國的旅遊行程;而較強調旅客個別需求和旅遊特殊性的觀光活 動,如:生態觀光(ecotourism)、綠色觀光(green tourism)、文化體驗觀光、事 件型觀光、軟性觀光(soft tourism) 、適當的觀光 (appropriate tourism)等則稱為 另類觀光。另類觀光中的軟性觀光是和硬的觀光(hard tourism)做對比,軟性觀 35.

(36) 光指符合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可以容許的觀光活動,而硬的旅遊則較偏向瘋 狂消費、留下腳印和滿地垃圾的觀光。另類觀光的旅遊通常包含對旅遊目的地深 度的瞭解和體驗,因此在旅遊用語上較常以深度旅遊稱之。 另類觀光中的觀光類型各有其強調的特性,如生態觀光、綠色觀光、軟性觀 光、適當的觀光等,皆是強調以尊重自然的態度,獲取自然和人文上的瞭解和體 驗所從事的一種負責任的觀光。而生態觀光與永續觀光(sustainable tourism)關 係密切,永續觀光是奠基於「永續發展」概念之下的一種旅遊。隨著旅遊產業型 態的轉變,在強調永續發展的普世價值觀下,旅遊活動的永續性成為關注的焦 點。旅遊活動必須注重人與地、物、環境間的情感關係和協調發展,自然生態和 文化環境皆須受到重視和尊重,使生物整體生活環境得以永續發展和存在。而另 類觀光中的文化體驗觀光、事件型觀光則含有強烈的「文化」動機,因此常以「文 化觀光(cultural tourism) 」一詞來概括。 觀光旅遊,是受到旅遊經營者創造的社會制度和當時整體生活文化影響下, 世人對自然和人文環境所從事的一種複雜消費行為。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 義,文化觀光是一種與文化環境,包括景觀、視覺和表演藝術和其他特殊地區生 活形態、價值傳統、事件活動,以及其他具創造和文化交流的過程的一種旅遊活 動。世界觀光組織則將文化觀光解釋為,是一種為了滿足人類對多樣性文化需求 的一種活動,並試圖藉由新知識、經驗和體驗來深化個人的文化素養。1991 年, 歐洲觀光與休閒教育和研究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ourism and Leisure Education and Research,簡稱 ATLAS)對文化觀光進行一項專案研究,對文化觀 光做了如下的定義(Richards, 1996:24,引自 Smith, 2003:30) : 操作性定義:人們受到平常居住地以外的特殊文化吸引,如博物館、古 . 蹟場所、藝術展演和嘉年華等,所進行的所有活動。. 概念性定義:這種人們受到文化表演形式而遠離平常居住地的活動,其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註 旅客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註1 相關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註1 相關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5 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ILO & UNESCO,2006) 、 歐盟(European Communities,2007)、挪威(Norway Ministry of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第一學習階段 學習範疇六: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 33 驗及觀點. 欣賞世界上存在著的不同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