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言」邊緣人物身體敘事的人欲觀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三言」邊緣人物身體敘事的人欲觀照"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志宏先生. 「三言」邊緣人物身體敘事的人欲觀照. 研究生:詹捷茵 撰 中華民國一〇八年八月.

(2) .

(3) 摘 要 本文以「三言」的邊緣人物為研究對象,以「身體」作為觀察人欲展演的視 角,擬透過文本細讀以及相關文哲理論的運用,深入探究馮夢龍對晚明世變風氣 的回應。面對儒家秩序的重整,其所界定的秩序範疇,可從政治功名、家庭倫理、 道德修養三個層面逐步討論。據此,對於題目所述之「邊緣人物」則並非界定為 相對於男女主角的串場角色,如:三姑六婆、商賈小販、僧侶道士,而是關注於 以儒家禮教為核心的社會體制下,被排擠在主流話語之外,位處權力結構邊緣地 帶的失意士人、青樓妓女以及冥界異類。職是之故,本文的關注焦點在於:「三 言」如何透過邊緣身體體現人欲?在現實的困境與挑戰中,邊緣身體又將如何補 充、修正日漸僵化的禮法制度?另外,在補史、輔史的編創意識下,馮夢龍以邊 緣身體展現什麼樣的理想價值,以回應天理與人欲重整的時代課題?. 首先,在政治領域上,失意士人面對懷才不遇的困境,雖有對君臣遇合的嚮 往,但在「三言」中更偏向於對自我實現,以及創造個人獨特性的欲望。在敷衍 文本主旨的過程中,「士人身體」的敘事重點,多偏重在實踐個人所信奉的道德 價值觀。除能藉此展現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庸俗淺陋外,意在透過「盡己」的踐履 功夫,修正、調整社會既有秩序,以實踐自我的政治理想。在家庭領域上,「娼 妓身體」則展現出渴望在夫妻關係中,獲得情感撫慰的欲望。文本在建立男女情 愛價值的過程中,娼妓出現「守節」「烈婦」的道德形象,遂使其逐漸與妻的社 會身份疊合,暗示了以男女情慾成就夫妻之義,進而建立夫妻人倫的可能性,試 圖擴充明代的禮法內涵。最後,在道德領域上,從女鬼以靈體彌補前世缺憾,以 及精魅以妖體伸張義理的過程中,可見「異類身體」挾帶著超現實力量,藉由公 眾輿論賦予其道德正當性,展現出對社會正義追求的心理。在恢復陰陽秩序的過 程中,從人鬼、人精兩不相侵的結局,暗示人性之「善」與「惡」並非極端的對 立關係,而應透過人為控制,避免使其膨脹而做出悖德的行徑。. 馮夢龍帶著入世情懷和自我意識,賦予倫理價值新的內涵和意義,使邊緣人 物的身體成為理想價值的具體形象。在展演身體敘事的過程中,馮夢龍不僅為這.

(4) 些邊緣人物注入生動的情感欲望,也試圖將其提升至儒家忠孝節義的大道層次。 在保有邊緣人物主體性的同時,尋求自我價值的安頓。. 關鍵字:馮夢龍、「三言」、人欲、身體敘事、邊緣人物、晚明世變.

(5) .

(6) 目 次. 目. 次….........................................................................................................................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與探討 ................................................................................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16 一、研究方法 .......................................................................................................................... 16 二、研究範圍 .......................................................................................................................... 20 第四節 預期成果 .................................................................................................. 22 第二章 士人身體 .............................................................................................. 25. 第一節 歷史名士的身體 ...................................................................................... 26 一、狂傲身體:自我標榜的欲望 .................................................................................... 26 二、風流身體:追求真情的欲望 .................................................................................... 34 三、從人欲中印證天理 ....................................................................................................... 39 第二節 當代士人的身體 ...................................................................................... 41 一、謀食的身體:安身養家的欲望 ............................................................................... 42 二、謀道的身體:申揚義理的欲望 ............................................................................... 47 三、在現實人生中追求「道」與「食」 ..................................................................... 52 第三節 小結 ......................................................................................................... 54 第三章 娼妓身體 .............................................................................................. 57. 第一節 在愛情誓約中為情而生的身體 ............................................................. 59 一、在離別中耗損:由慾到情的轉移 .......................................................................... 59 二、在延續中轉化:情的現實傾向 ............................................................................... 63 第二節 在人事災禍中建立自我的身體 ............................................................. 67 一、在折辱中重建:對自我身份的審視 ..................................................................... 68 二、在死亡中重生:對自我價值的堅守 ..................................................................... 72 第三節 小結 ......................................................................................................... 77. i.

(7) 第四章 異類身體 .............................................................................................. 81. 第一節 身體的延續:鬼魂靈體 .......................................................................... 82 一、因情復生:追求幸福的願望 .................................................................................... 83 二、由義凝聚:倫理道德的新動向 ............................................................................... 88 第二節 身體的投射:精魅妖體 ......................................................................... 93 一、情慾投射:道德與欲望的抗衡 ............................................................................... 94 二、映照道德:福禍相倚的命運走向 .......................................................................... 99 第三節 小結 ....................................................................................................... 104 第五章 結論 ...................................................................................................... 105. 第一節 研究成果 ................................................................................................ 105 一、人欲的具體內涵與面向 ........................................................................................... 105 二、馮夢龍的編創意圖 ..................................................................................................... 106 三、「三言」的歷史話語 ................................................................................................ 109 第二節 研究展望 ................................................................................................ 110 參考文獻 ............................................................................................................ 113. 一、傳統文獻 ...................................................................................................... 113 二、近人論著 ...................................................................................................... 114 (一)專書 ............................................................................................................................. 114 (二)期刊論文 ................................................................................................................... 117 (三)學位論文 ................................................................................................................... 122. i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明代中葉以降,伴隨著經濟型態的改變,以儒學為基礎的傳統思想產生劇變。 此時期的知識份子關注到現實社會逐漸失序,紛紛提出改造方法,試圖重構理想 的世界圖景。余英時在綜述古代思想史的重大變動時斷定,十六世紀王陽明的時 代正是中國思想史上第四次重大的突破,並認為此乃明清儒學「基調的轉變」, 可見明清之際的思想風氣實有值得關注的重要性。1溝口雄三先生也認為,明清 思想有「座標轉移」的現象,「人欲」一詞通過「座標轉移」由負面轉為正向肯 定,而「天理」一詞的地位依然穩固,也就是此時期的思想從「滅人欲的天理」 轉變到「存人欲的天理」。2雖然從宋明以降所建構的「天理」依舊高居上位,然 而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中,明清學者對人之情欲的正面肯定,必然造成天理人欲觀 念之重整,甚至使「天理」的內涵產生不同程度的偏重。3針對此時期的社會變 化,張壽安更明確地指出,明清社會文化及思想界的兩大走勢:一是情欲覺醒, 二是禮學復興。情欲覺醒表現在下層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處處顯露人性久梏於 禮教而欲求掙脫解放的呼聲;禮學復興指的則是「儒學擺脫了以個人內在心性修 為為主的哲學型態,走上禮學實踐的社會學型態。儒者企圖通過彝倫常秩、家族 重整、鄉黨關係重建、禮俗等生活日用的實事踐履,重整社會秩序」4。換句話 說,在明末經濟型態的轉變之下,宋元明以降的理學思想與現實人生產生割裂, 社會矛盾日趨嚴重,知識份子作為官方意識形態與市井話語間的橋梁,一方面力 圖掙脫傳統理學思想,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也試圖重整社會秩序,將形 上的空論落實於各階層都能接受的信條。這種注重人欲的思潮,在晚明的詩、文、. 1. 2. 3. 4. 余英時認為,民間力量的興起造成市商階層的互動,富民觀念改變了傳統儒學的價值意識。 詳參余英時:〈綜述中國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社,2010 年),頁 1-20。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從明清思想基調的轉換看儒學 的現代發展〉,《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事業公司,1996 年),頁 8-27。 [日]溝口雄三著,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曲折與展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 聯書店,2011 年)。 士階層不但有主動入世情懷和自我意識,而且也能真正成為「道」價值承擔者,使「道」被賦 予新的內涵和意義。詳參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張壽安:〈禮教與情慾:近代早期中國社會文化的內在衝突〉,《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 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年),頁 735-752。 1.

(9) 小說、戲曲、民歌中處處可見,並在明代末年表現出對「唯情論」的提倡。5在此 一思想浪潮下,諸家以文學作品表現出主情、尊情的思想,其中又以馮夢龍所提 倡之「情教說」最能彰顯出當時文人對人欲與天理辯證的關切。. 馮夢龍為活躍於天啟、萬曆年間的中下層文人。面對宋元明以降日漸理學化 的禮教,他在出版作品中,多展現出以情重整社會秩序的觀點。在《古今譚概》 中,馮夢龍舉出孔孟對照程朱,「遇了孟夫子,好貨好色,都自不妨。遇了程夫 子,柳條也動一些不得」6說明理學家的禮教觀和孔孟原意非但不是一脈相承,甚 至根本是互相違背的。馮夢龍認為情具有移風易俗的教化功能,企圖透過編創《情 史》「以情設教」,喚起人們的道德良知,將天理道德的外在約束轉向內在的欲 求。在「情教」的思想意識下,馮夢龍出版詩文、小說、戲曲、民歌等作品集, 他在《太霞新奏序》序中曾言「文之善達性情者,無如詩;三百篇之可以興人者, 唯其發於中情,自然而然故也」7,認為情為文學創作的主要力量。〈敘山歌〉中 更直指民歌具有「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8的功能,可以彌補宋元明以降 理學化禮教思想和現實人生之間的斷裂。9馮夢龍以「真」提升「情」的價值,也 進一步肯定「人欲」的合理性,而這種觀念同時也大量反映在其所編創的通俗小 說集。. 在晚明流行的通俗出版品中,小說尤其具有輔史、補史的話語表現。這是由 於晚明社會經濟型態的變化,消融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間的界線。此時期的知識. 5. 6. 7. 8. 9. 以王陽明為首,將外在的天理與內在的心性並置,無疑是對人之主體性的強調,由對客觀實 體的思考轉向對主體心性的探求,引發哲學路向的轉變,形成晚明文人對「情」的探求。詳 參傅小凡:〈論晚明哲學的主體性轉向〉,《鵝湖月刊》305 期(2000 年 11 月),頁 47-53。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 6》(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第一迂腐部〈諫折柳〉,頁 4-5。 〔明〕馮夢龍:《太霞新奏》,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 10》(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 年),頁 1。 〔明〕馮夢龍:《山歌》,收錄於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 10》(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頁 1。 從李夢陽、何景明開始一直到馮夢龍,他們在山歌俗曲裏看到「真」的內容是男女之情、人 的慾望。就以馮夢龍的《山歌》來說,山歌裏所謂的「真」,具體指的就是在歌曲情節中, 以第一人稱歌唱想和情人見面的婦女,或大膽地歌唱自己的性慾的男女歌者的無偽、純真之 情。詳參〔日〕大木康:〈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收錄於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 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 年),頁 103126。 2.

(10) 分子主動參與通俗文化,除了基於現實生計的考量外,也有對通俗文學的出版事 業投以理想的寄託。10在《醒世恆言》序中,馮夢龍更闡明這種觀點:. 崇儒之代,不廢二教,亦謂導愚適俗,或有藉焉。以二教為儒之輔可也。 以《明言》、《通言》、《恆言》為六經國史之輔,不亦可乎?若夫淫譚 褻語,取快一時,貽穢百世,夫先自醉也,而又以狂藥飲人,吾不知視此 「三言」者得失何如也? 11. 馮夢龍將話本小說與六經國史並置,認為小說能深入社會底層,彌補六經國史所 不足的部分,賦予小說一個極爲重要的任務。12李志宏以「演義」的文類意識說 明「四大奇書」的寫定者在建構敘事話語的過程中,揭示歷史興亡盛衰的變化規 律以及內在因素,同時也以「借彼喻此」的書寫策略,積極發揮其政治理想以及 對人生命運與生存定位的考察。13換句話說,白話通俗小說實則兼容子部與史部 的書寫傳統,承繼傳統文人思維,重視「補正史之闕」,展現出「紀傳為體,說 話為用」的敘事話語特徵,並呈現「時著良規,頗存雅道」的積極意涵。14因此, 小說作為一種通俗文學,不僅有其文體價值,更成為知識份子寄寓個人理想價值 的重要管道。透過探求通俗小說的深層涵義,我們或可辨析這群長年徘徊在政壇 邊緣的下層文人,如何以末技的姿態書寫世道,在日漸僵化的現實社會中展現知 識份子的精神風貌。15. 10. 11 12. 13 14. 15. 余英時認為,明代社會產生兩種值得關注的文化變遷:一是知識份子開始主動參與通俗文化, 二是明末以來小說與戲曲的興起,且有知識分子開始參與其中。詳參氏著:〈明清變遷時期社 會與文化的轉變〉,《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2 年),頁 35-4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2015 年),頁 1。 〔日〕小野四平認為「他(馮夢龍)有意識地表示了對六經國史強烈尊敬之意,但卻不自覺的 對其價值有某種程度的貶損。不用說,這是由於他瞭解到小說是為民眾而寫的作品,加上他 自覺對民眾生活強烈的關心所致。」詳參氏著,魏仲佑譯:〈關於馮夢龍〉,《中國古典小說 研究專輯 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年),頁 203-226。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 年)。 李志宏:〈「野史」與「演義」的關係——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 研究》第 24 期(2014 年 12 月),頁 127-158。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25 卷第 1 期(2007 年 6 月),頁 283-312。 3.

(11) 有別「四大奇書」的長篇書寫範式,短篇通俗小說從日常生活見聞著手,取 材貼近現實生活,寬廣且深入的反映當時的時代課題。「三言」為馮夢龍明天啟 年間依序出版的三本通俗小說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之 合稱。主要網羅宋、元、明以來流傳在民間的話本、文言小說、野史與各種筆 記,自刊刻發行以來,不僅在當時社會形成廣大迴響,甚而掀起明末清初白話 短篇小說的創作浪潮,樹立起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中的成就與地位。16儘管「三 言」的成書背景有其商業利益的因素,然而馮夢龍在《喻世明言・敘》中以「史 統散,而小說興」17的歷史意識賦予通俗文學補史的功能,正顯示其有意識地以 「事贗而理真」18的文學姿態回應現世社會的獨到眼光。「三言」所開展的情節 反映不同社會層面的人生困境,飽含現實生活情狀的情節書寫,更是深刻地反 映對時代課題的關注。尤其多篇小說文本將時空架構於明代,顯示作者有意識 地關注現世生活,並試圖以通俗文本回應社會環境。可見馮夢龍編寫書籍的目 的,不僅體現在對於個人安身立命的思考,更試圖重構有別於官方與民間的文 人思維,展現理想的社會圖景。19. 綜上所述,本文的基調便訂定在晚明理學化的禮法制度與現實人生產生割裂 的時代背景下,馮夢龍如何看待人欲?如何將人欲安置於既有的禮法秩序?而又 如何在「三言」中,回應現實人生?. 16. 17 18 19. 「三言」問世後在社會中引起巨大的迴響,文人欣賞「三言」的編創方式,書商看到了其中所 隱藏的潛在利益,因此,許多文人書商將「三言」的成功模式奉為圭臬,在當時社會中掀起白 話短篇小說集的創作浪潮。詳參鄭振鐸:〈明清二代的平話集〉,《中國文學研究上冊》(北 京:作家出版社,1957 年),頁 360-474。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2017 年),頁 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2015 年),頁 6。 齊浚認為「馮夢龍一生似乎都在以市民意識解構封建文化,努力覺醒自我,追求真正屬於人的 生活理想,但是深厚的儒家薰陶使他在其解構的地方又重新建構起旨在教化社會風氣的倫理 道德。」詳參氏著:《持守與嬗變——明清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2008 年),頁 75。夏志清亦指出「三言」中存在作者對個人與社會的雙重忠貞現象,「他尊 重熱情之本能的完整性和惋惜性愛之遭受剝奪,所以是站在個人這一面的;但他指出強迫性 的色慾和過度縱情之危險,所以是站在社會那一邊的。」詳參夏志清:《古典小說導論》(合 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 年)。從馮夢龍在〈叙山歌〉:「若夫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 偽藥」之語,成為後世對馮夢龍大費周章收集整理通俗文學的思想依據,從其編寫觀念顯示 出作者所發揚的價值體系並非單純宣揚官方意識形態,而是經過作者的自省。 4.

(12) 對人欲的關注,同時也出現在同時代下其他的通俗文學作品,其中又以情慾 20. 備受矚目。明代自中葉以降,出現大量情色題材的作品,透過對身體的精細描. 寫,向讀者展演情慾的各種面貌。21「三言」作為明代廣受歡迎的通俗小說集, 其中必多有引起時人共鳴之處,且相較於情色小說在題材方面的單一性, 「三言」 多元的取材方向,更有助於我們理解充斥在現實社會中人欲的種種內涵與面向。. 鄭文惠認為,抽象的觀念/概念,往往能透過文學所提供的空間中,以具象 的符號重現在讀者眼前,藉以織構出一種觀看、理解世界的思維圖式。22晚明情 色身體的集體創作現象,正反映著當時對於人欲的重視與追求,然而,欲望不僅 表現在食色,同時也應包含對於物質、精神的層面,因此,透過梳理晚明通俗文 學中的「身體」此一具體象徵,應有助於我們探求時人對食色等欲望的深層內涵。 綜觀文本,馮夢龍擅以身體的生理性疾病、特徵,或社會性的貞潔意識、身份形 象,或超現實的虛構想像呈顯人欲的萌動狀態。因此,本文意圖探究馮夢龍對人 欲的體察,如何在道德勸懲框架下,透過身體書寫被形構出來,以探求「三言」 在晚明禮教鬆動、情欲覺醒的社會氛圍中所被寄予的時代意義。. 從晚明的時代氛圍而言,人欲作為潛藏於明代社會的一股巨大力量,以充滿 庶民、非理性的色彩不斷向宋元明以來的天理化禮法提出挑戰。23這種「公」與 「私」、「天理」與「情欲」的變動,也使「三言」呈現出交替於官方正統與民 間世俗兩種不同的話語屬性。24學者多觀察到,「三言」多有個人情感、世俗欲 20. 21. 22. 23. 24. 「欲」的意涵複雜,至少可以包含物質與情感兩個層面,卻又難以劃清界線。本文討論的重 點,偏重於對一切嗜好、欲念的探討,故多以「情欲」、「人欲」行文,然而當包含較多情 感,甚至肉體成分時,便使用「情慾」一詞,作為論述重點差異的強調,基本上兩者可以通 用。為避免文中「情慾」「情欲」錯雜使用造成混淆,故在此做一簡略性的說明。 紀德君:〈明清豔情小說的編創方式及其成因〉,《社會科學》2010 年第 9 期(2010 年 9 月), 頁 161-168。 鄭文惠:〈觀念史方法與中國研究〉,收錄《東亞的知識交流——概念關鍵詞的再檢討》(京 都:日本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3 年),頁 57-76。 對於明代中晚期在「公」與「私」、「情」與「理」的相關討論,詳可參見熊秉真主編:《欲 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與「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003 年)。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大木康指出,馮夢龍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花費最多篇幅描寫三巧兒的心理變化。在這 一點上,馮夢龍是「情」的觀察者(至少不是否定者)。但是文末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的文 字很明顯是由馮夢龍增補。馮夢龍一方面看著「情」,一方面又講著「教化」。可以說這篇 作品正處在兩者巧妙的平橫位置上。〔日〕大木康:〈「情欲」與「教化」——以《古今小 說》卷一為材料〉,收錄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年)。 5.

(13) 望與教化目的之間的衝突。25這顯示馮夢龍擅長透過情節展演,書寫對欲望的追 求與滿足,形塑具強烈自主意識的人物形象群,展現貼近民間的情感思想,卻 又同時在上下場詩詞或入話故事中,不斷重申官方的教化思維,導致「三言」 故事本身與其宣揚的思想呈現許多悖反的現象。. 儘管馮夢龍有自覺地企圖以「情在理中」的姿態闡揚「天理」、「大道」 等教化思想,然而「三言」中對欲望鮮明的展演,正顯示這些由食色所發展、 凝聚而成的力量,大幅超出教忠教孝的編創目的,獲得獨立於文本主旨之外的 思想色彩。尤其在晚明面臨儒家禮教秩序重整的特殊情境下,欲望在通俗作品中 獲得更多伸張、發展的空間。職是之故,本文在界定研究範圍時,比起專為教 忠教孝目的所塑造的典範型人物,被排擠於主流話語的人物,理應被賦予更多 的個人情感以及欲望色彩。26據此,本文所聚焦的「邊緣人物」並非界定為相對 於男女主角的串場角色,而是關注於以儒家禮教觀為核心的社會體制下,企圖從 政治功名、家庭倫理、道德修養三個層面,分論相對處於權力結構邊緣位置的士 人、娼妓以及靈怪。27. 在文學的書寫中,邊緣人物的身體展演,可謂凝聚了當時人們對於欲望的各 種想像,展現官方話語體系之外的精神風貌。同時,身體作為一個具體可感的 對象,一方面提供了人欲如何在禮法化外之地被呈現出來的觀看途徑,另一方 面,也得以了解晚明人欲的種種面向與內涵。這些人欲最終是爭取主流中心的 認可?或者安居邊緣?抑或另立一個中心價值?都是在此論題下值得深思的空 間。因此,倘若重新看待「三言」的話語表現,邊緣人物與馮夢龍中下層文人的 25. 26. 27. 呂逸新:〈論《三言》的反諷敘事〉,《社會科學家》2007 年第 2 期,頁 189-192,206。楊 玲、楊天強:〈義與忠孝的悖反——《三言》中過度友情敘寫及其原因探析〉,《中國古代小 說戲劇研究叢刊》2010 年第 7 輯,頁 279-288。 齊浚認為「三言」多半從儒家思想出發,採用對人物「美化」、「醜化」的方法勾勒正反形象, 已具有一定的典型化因素,造成了人物性格單一化的傾向。詳參氏著:《持守與嬗變——明清 社會思潮與人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 年),頁 75。 「中心/邊緣」(center/periphery)的概念來自於全球化理論中,以西方七國集團出發,將「中 心」代表歐洲與美國,而以「邊緣」代表其他第三世界或者在地理空間上遠離「中心」的國 家。詳參〔美〕Wallerstein,Immanuel Maurice,Geopolitics and Geoculture:Essays on the Changing World Syst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本文借用此一概念,視明代「滅人 欲的天理」為當時官方正統的話語「中心」,而疾呼「存人欲的天理」者為「邊緣」。從當時 的社會體系而言,主張「存人欲的天理」的文人,多為科舉不得意,長年徘徊於中下階層者, 在社會階層上,遠離政治權力核心。 6.

(14) 社會身份恰好相互疊合,或許透過此一邊緣性的位置,有助於我們對「三言」中 所呈現的思想矛盾,能有新的理解與調整。. 從馮夢龍本身的經歷來看,他一生失意於科舉,徘徊於中下層文人群體, 不僅對於文人士子的心情處境多有體會,也長年流連於青樓妓院中,與娼妓有 過密切的互動往來。28當時文人與名妓相交,被視為一種社會風尚。袁宏道便分 析文人寄情酒色的心理,認為他們與尋常飲酒尋歡的惡客浪子不同,是以寄情 聲色消解仕途的失意,在妓院裡營造精神層次的情感寄託。29名妓與文人同樣懷 抱才華卻不為主流社會所接受,從馮夢龍不僅一次為妓女作傳的行為中,除了 顯現他對娼妓的同情,並將其視為情感交流的對象外,極可能也包含了懷才不 遇的自憐之情。因此,在「三言」中的失意文人與青樓娼妓,不僅成為我們探 討邊緣性身體的重要對象,也可視為馮夢龍對自身處境的思考與影射。. 另一方面,「三言」作為一部貼近現實生活的社會小說,卻在情節中屢屢 穿插靈魂精魅的身影。靈魂精魅的本體多以女性及動物為主,同樣可視為被排 擠於中心主流價值外的邊緣群體。儘管明代律法仍有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然 而靈魂精魅夾帶超現實的幽微力量介入,主要圍繞在現世生活中所無法處理的 道德難題,曲折的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弊病,對主流社會秩序具有補充的作用。 因此,來自人間律法之外的靈魂精魅所背負的強烈意志,不僅凝聚對主流價值 的不滿,同時也寄寓著馮夢龍對現實社會的反思與期待。. 28. 29. 馮夢龍在二十歲左右成為諸生後,科舉之路便停滯不前,直至晚年才獲得士籍,任壽寧知縣。 年少時流連於秦樓楚館,結交妓女,不只一次為妓女做傳,並曾與當時名妓侯慧卿有白頭偕 老的盟約。詳參陸樹崙:《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年),頁 12-30。 袁宏道:「才人必有冶情,有所為而束之,則近正,否則近衺。丈夫心力強盛時,既無所短長 於世,不得已逃之遊冶,以消磊塊不平之氣。古之文人皆然。近日楊用修云:『一措大何所 畏,特是壯心不堪牢落,故耗磨之耳。』亦情語也。近有一文人酷愛聲妓賞適,予規之。其人 大笑曰:『吾輩不得志於時,既不同縉紳先生享安富尊榮之樂,止此一縷閑適之趣,復塞其 路,而欲與之同守官箴,豈不苦哉!』其語卑卑,益可憐矣。飲酒者有出於醉之外者也,徵妓 者有出於慾之外者也。謝安石、李太白輩,豈即同酒食店中沉湎惡客與鬻田宅、迷花樓之浪子 等哉?」他認為徵妓不全然是出於對慾望的追求,將其與「安富尊榮之樂」並列,認為文人在 「聲妓賞識」之外,更有在精神層面上寄託不得志的不平之氣。文獻引自〔明〕袁宏道著,錢 伯城點校:〈殷生當歌集小序〉,《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0, 頁 472。 7.

(15) 綜上所述,為了降低禮教觀念的束縛,使人欲更全面地透過身體呈現出來, 在研究範圍上本文試圖從禮法秩序的化外之地,以游離於社會制度邊緣的個體著 眼,透過低層級的、有差異的「他者」30,建構馮夢龍人欲觀的種種內涵以及具 體面向。因此,本文從馮夢龍邊緣文人的身份處境出發,關注「三言」中同處官 僚體系外的失志文人、家庭倫理外的青樓妓女,以及陽間秩序外的靈魂精魅等 三種邊緣人物的身體,透過細書其身體狀態、身份形象、動作姿態,以探討晚明 世變下的人欲內涵。. 伴隨邊緣性身體伸張而來的,便是人欲與主流話語所建構的價值體系之間 的碰撞。馮夢龍雖有「以情教化」的創作意識,然他的情教觀應視為手段而非 終極目的,他的理念並非在於推翻既有的禮教制度以重建一個新的社會秩序。 31. 因此,人欲應該如何被安置在既有體制中,便成為探究「三言」身體在文本中. 最終依歸的重要問題。學界普遍認為,「三言」中所書寫的「欲望」並非以對 立的姿態與禮法對抗,而是背負著銜接、延伸或者是調和禮法的任務,是馮夢 龍企圖以真摯動人的情感力量,回應天理道德與現實人生斷裂的具體表現。32在 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上,我們或可進一步推問,人欲在進入禮法的過程中,是 否促使欲望產生質變,使其得以更合理地被禮法制度所接受?而禮法在接納人 欲的過程中,是否也產生寬鬆化的傾向,以更加貼近民間的情感需求?從邊緣 身體如何進入、安置在生活秩序之中,我們可以藉由身體此一具體可觸的存在,. 30. 31. 32. 胡亞敏與肖祥通過對「他者」的歷史考察與梳理中認為,「他者」並不在實體意義上存在,而 是一個關係性概念。具體而言,「他者」能體現出三種不同的屬性:一為差異性,即在印歐語 系中的基本意義,而差異的體現則來自相對性。一為建構性,主要表現為他者對主體的建構 乃至掌控。一為從屬性,在某一種等級關係中,相對於高一級的事物而言,低一級的事物往往 被認為是他者。詳參氏著:〈「他者」的多副面孔〉,《文藝理論研究》2013 年第 4 期(2013 年 4 月),頁 166-172。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 刊》第 8 期(2003 年 9 月),頁 55-109。 王鴻泰從理學「天理──人欲」的辯證及「緣」「報」的概念結構為兩個樞軸考察,認為「三 言」中對情慾的重視是伸張禮法的包容性,而非否定既有禮法的存在意義,換句話說,馮夢龍 「情教」的意義即是在既有的倫理框架之下,將「情」包融進去以作為維護禮法的動力。詳參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年)劉恆興在 此基礎上,提出馮夢龍的情教觀並非是與宋明理學對抗或斷裂,而是負擔「漸」的任務,調合 新舊思想間的衝突,以助社會順利轉型過渡,換句話說,劉恆興認為馮夢龍站在新舊時代的 交接點,在接受儒家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後,企圖重新定義男女之情,吸引民眾重拾傳統倫 理的興趣。詳參劉恆興:〈柳永與名妓:不同版本與相關評點序言所反映馮夢龍之情教觀〉, 《漢學研究》第 23 卷第 2 期(2005 年 12 月),頁 197-230。 8.

(16) 看到馮夢龍如何向讀者展現欲望實踐背後的困境,並透過邊緣人物的結局安排 及身體歸向,細察馮夢龍對於既有秩序融入人欲的具體思考及應對心態。. 職是之故,本文以邊緣性身體作為觀察視角,析理「三言」文本,探求馮夢 龍人欲觀之內涵底蘊。因此,本文欲解決的問題在於:「三言」如何透過身體體 現人欲?在現實的困境與挑戰中,「三言」如何透過身體的各種形態,補充、修 正日漸理學化的禮法制度?而在補史、輔史的編創意識下,「三言」在邊緣人物 的身體敘事中,寄寓著什麼樣的政治倫理隱喻,以回應現實社會的時代課題?.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與探討 作為明代短篇通俗小說重要的集結作品,學界對於「三言」的研究,始終 不乏關注的目光,從早期的外緣研究,到近年從主題思想、敘事藝術、人物形 象等研究路徑著手,累積歷來的研究成果豐厚,蔚為大觀。根據論題及性質的 需要,在文獻探討的部分擬從「『三言』的成書性質及話語表現」以及「身體理 論在古典小說的運用」兩方面,分別梳理前行研究成果,以提出本文的研究價值。. 首先,對於「『三言』的成書性質及話語表現」的研究,在早期的學術氛圍 帶有為五四時期思想轉變的尋根目的,大力讚揚晚明主情學者如李贄、湯顯祖, 或提倡個人性靈的公安派文人對掙脫傳統理學思想的肯定。在此背景之下,馮夢 龍做為晚明通俗文學家,其所提出的「情教說」被拔擢到至高的地位,成為掙脫 禮教束縛的代表人物。因此,早年論及「情教」往往從對立的角度,將其視為解 放僵化禮學的良藥。然而,許多論者卻留意到「三言」向社會主流價值靠攏的現 象,夏志清針對此一特殊狀況,提出個人與社會的「雙重忠貞」 (Dual Allegiance) 作為解釋,認為此種矛盾起於作者對個人自我與社會群體間游移的結果。33王鴻 泰認為夏志清的說法將個人與社會對立,也將情教與理學再次對立起來,他從 理學「天理──人欲」的辯證及「緣」「報」的概念結構為兩個樞軸考察,認為 「三言」中對情慾的重視是伸張禮法的包容性,而非否定既有禮法的存在意義, 33. 夏志清道: 「他尊重熱情之本能的完整性和惋惜性愛之遭受剝奪,所以是站在個人這一面的; 但他指出強迫性的色慾和過度縱情之危險,所以是站在社會那一邊的。」詳參夏志清:《古 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 年)。 9.

(17) 換句話說,馮夢龍「情教」的意義即是在既有的倫理框架之下,將「情」包融進 去以作為維護禮法的動力。34從夏志清到王鴻泰,我們可以看出情與理的對立性 逐漸減弱。在相通一體的脈絡下,人欲與禮法間的論題,產生更為寬廣的論述空 間。. 隨著馮夢龍生平事蹟越趨完備,學界注意到馮夢龍晚年參與復社,並在明朝 亡國後致力刊刻《甲申紀事》與《中興實錄》。儘管推算馮夢龍參與復社的年齡 已近古稀,並不見得有太多實際作為,然而,單就參加的舉動而言,便透露其強 烈的政治立場,加上他在晚年作品中流露的悲憤激慟之情,對於熟悉「三言」作 品的學者而言,容易產生形象誤差的疑惑。正如胡萬川所言「從他的小說戲曲當 中,我們好像很難看出他對社會的見解,而《甲申紀事》等說所論的當時政治、 軍事的弊端卻又是那麼深刻與激烈,很難令人相信這是同一個作者的作品」。35 馮夢龍是多產的作家,在通俗文學之外,亦留下許多經史類的著作,這些作品因 應各自的文體性質而有著不同的話語表現。龔鵬程藉由分析馮夢龍《春秋衡庫》 、 《麟經指月》與《春秋定指參新》等「春秋學」相關著作後,指出其中所蘊含的 時事之感與經世之意。36李志宏亦認為「三言」「二拍」有著與歷史語境密切相 關的文類意識,認為作者有意以「野史」書寫的姿態,表達個人面對世變的獨特 理解,體現重建世道的歷史意識和價值判斷。在「史統散而小說興」的著書意識 中,「三言」向史官著史記傳的書寫意識靠攏,帶有輔史、補史的實際功用,而 非純粹從其文學性質出發,因此,在日常的生活見聞的題材之下,「三言」的成 書性質及話語表現顯然具備別有所託的寓意表現。37由此觀之,我們對於馮夢龍 在「三言」中所呈現的思想矛盾,似乎應有新的理解與調整。若從馮夢龍本身的 文人身份與儒家思維去看待「三言」的話語表現,是否能提出另一種研究視野?. 34 35. 36. 37.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年)。 胡萬川:〈從智囊、智囊補看馮夢龍〉,《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2018 年),頁 159-172。 龔鵬程:〈馮夢龍的春秋學〉,《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年)。 李志宏:〈「野史」與「演義」的關係: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研究》 2014 年第 2 期(2014 年 12 月),頁 127-158。 10.

(18) 劉恆興在此基礎上,提出馮夢龍的情教觀並非是與宋明理學對抗或斷裂,而 是負擔「漸」的任務,調合新舊思想間的衝突,以助社會順利轉型過渡,換句話 說,劉恆興認為馮夢龍站在新舊時代的交接點,在接受儒家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 後,企圖重新定義男女之情,吸引民眾重拾傳統倫理的興趣。38基本上,我們可 以認為馮夢龍企圖以「人情中的天理」彌補理學與現實人生的脫節。然而,在劉 恆興的論述中認為馮夢龍所主張之情教,並不與儒家禮教教化有太多的抵觸,事 實上,夫妻之情向來被放在五倫關係中的最後一位,也是最容易被犧牲的一種關 係,又何況是未成姻緣的男女之情,在肯定男女真情的同時,如何與既有的倫理 秩序取得平衡,便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另外,筆者欲進一步追問的是,在編 演人情的眾多作品中,馮夢龍是否也試圖對男女之情以外的人倫關係進行重整?. 學者黃衛總即關注到「三言」友倫類型故事對求友、重友過度的焦慮,尤其 是在父子人倫之前,吳保安的孝子行徑與吳郭兩人對自我人格形象的維護,揭示 友倫與其他人倫關係之間的矛盾與憂慮。39「三言」中對人情的問題並不僅僅是 將男女之情安置在既有的倫理秩序中,事實上,整個晚明在新舊文化不斷的撞擊 之下,整個倫理框架早已呈現逐漸崩落的現象,馮夢龍帶著儒家的知識份子的自 我期許,以犀利的眼光觀注到許多社會問題,並試圖提出解決之道以助社會回歸 穩定的秩序結構。因此,「三言」不僅真實的呈現晚明的社會屬性,在編創故. 事的過程中,馮夢龍亦不斷回應其所身處的歷史語境,以建立理想的社會秩 序。. 其次,回顧前輩學者對於身體相關理論的運用述介,在現代文學界已有廣泛 的運用,而對於「身體理論在古典小說的運用」,仍存在許多發展空間。二十世 紀以來,「身體」所包容的概念不斷豐富化,成為不同領域知識結構中的基礎 與準繩,正因如此,以身體作為研究的管道,會根據不同的界定概念,指向不 同的研究領域。回顧「身體」在古典小說中的研究概況,大體可區分為三個面 向: 38. 39. 劉恆興:〈柳永與名妓:不同版本與相關評點序言所反映馮夢龍之情教觀〉,《漢學研究》第 23 卷第 2 期(2005 年 12 月),頁 197-230。 [美]黃衛總(Martin W.Huang):〈晚明朋友楷模的重寫:馮夢龍《三言》中的友倫故事〉, 《人文中國學報》第 18 期(2012 年 10 月),頁 225-238。 11.

(19) 其一,身體的生物性肉體書寫以及透過感官經驗所生發的情感欲望。由於 身體最直接的概念就是其作為生物的肉體性質,高桂惠對古典小說領域的研究 中,多有從身體的肉體性質闡釋文本。40在研究方法上,重視身體的物質性特徵, 無論是對《螢窗異草》中肉體的神韻之美、狂歡之樂、縱慾之鑑以及摧折萎頓 之懼探討其所展現出性文化與情文化,或是探討身體的污穢性與世俗性以界定 續書的文化型態,透過多層次的化用西方身體相關理論,探尋隱藏在不同通俗 文學中的身體意涵。然而,由於身體除了承載肉體的生理欲望,具有強烈的感性 特質外,同時也接受社會規範的理性指導,存在社會的群體印記,成為欲望與 禮法不斷衝突、互相調節的場域。黃衛總從主角「守身」與「失身」的人生抉 擇中,對於敘事者極力將肉欲排除在「情」之外的特殊現象提出思考,認為清 初三部純情小說《金雲翹傳》、《定情人》、《好逑傳》反映當代文人對於「情」 之本質的思考。41. 另一方面,在肉體的感官知覺中,聽覺與視覺對身體的周遭環境具有開放 特徵,成為肉體的延伸部位,在男女情慾交往的隱私空間中,感官知覺成為第 三者得以潛入隱蔽空間的方式,伴隨偷窺與偷聽的情節大量出現在豔情小說的 情慾空間,眼與耳的功能性被注重,形成新的研究脈絡。42然儘管身體可以做為 探討明清社會情理問題的切入面向,仍舊存在許多研究限制。整體而言,情慾 與禮法的辯證,仍需透過歷史文獻、思想與文化方面的材料,方能取得更多的 進展。. 其二,對身體的社會性研究。高桂惠留意到不同生物性別的身體各自指向 不同的權力結構,從成年男性身體化為異樣形體進行鬥法的情節安排,對比女 性與少年身體面對肉搏戰的不同戰鬥方式,認為《說唐三傳》的「身體」文化 40. 41. 42.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 草》為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 1 卷第 1 期(2008 年 4 月),頁 129-165。 [美]黃衛總(Martin W.Huang)著,張蘊爽譯:〈三部才子佳人小說:「情」與身體的貞節〉, 《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年)。 康來新:〈身體的發與變:從《肉蒲團》、〈夏宜樓〉到《紅樓夢》的偷窺意涵〉,《中國 文哲研究通訊》(2007 年 9 月)、陳建華:〈欲的凝視:《金瓶梅詞話》的敘述方法、視覺 與性別〉,收錄於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頁 97-127。 12.

(20) 意涵是另一種隱喻狀態,男性的絕對主體和完整正體,與女性與兒童非正統身 分,形成一個宗法性別政治的完全體系。43傅柯亦認為規訓與懲罰等社會歸範性 力量對身體具有約制作用,古代社會中對於男女有各自的性別歸範與約制。對 於男性而言,由於其在社會上占據主導性力量,因此對於男性身體的論述多帶 有正統與合法地期待眼光,如對《忠義水滸傳》的探討落在一百零八條好漢身 體與政治權力之間的互動關係變化。44或連結男性作家自身的生命經驗,探討文 本的成書性質與寓意建構,如童馨如認為蒲松齡在敘事過程中建構對於自我身 分的認同,透過歸納文本中的身體意象,提出《聊齋誌異》對現實社會文化的 隱喻圖象。45由此可知,透過男性身體的疾病或特徵,可以成為社會問題的徵兆, 暗示大環境下的時局變動,身體的潔淨與醫療行為,成為一種對家國社會的隱喻。 顏健富《從「身體」到「國體」——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剖析晚清小說敘事 如何接受、置換與剪裁「身體/國體」的概念,寄寓當時的時代思潮、反思困蹇 並想像未來,銘刻近現代中國的掙扎與憧憬。46而在公共場域的背後,男性如何 看待自我的身體,黃克武在《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 身體》透過明清豔情小說、俗曲、笑話書、醫藥廣告等庶民對身體的描述,從 社會規範相對寬鬆的次文本中,勾畫男性的性別認知、情慾表述與隱私觀念。 47. 對於女性而言,女性不僅社會地位低下,生活規範也相對嚴格,造成女性 身體在文本中透過靈魂的出走追尋自我生命的敘事傾向。48當長期以來在男性文 人筆下被隱蔽的女性身體被大量書寫出來,同樣吸引許多論者注意,紛紛將焦 點投入在古典小說中的女性身體研究。近年由於對醫療概念的重視,古典小說 43. 44. 45. 46. 47. 48. 高桂惠:〈盛世泛音,亂世基調:《說唐》系列的身體、理體及法體──以《說唐三傳》為主 的討論〉,《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年),頁 215232。 康珮:〈從傅柯的微觀權力探討《忠義水滸全書》中水滸身體與權力的關係〉,《興大中文 學報》41 卷(2008 年 9 月),頁 91-116。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 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國體」——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4 年)。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2016 年)。 許芳滋:〈《太平廣記》中離魂故事之身體論述〉,《東方人文學誌》第 7 卷第 1 期(2008 年 3 月),頁 119-130。 13.

(21) 對身體的研究也涉入醫療領域的相關知識。鄭媛元運用醫籍與醫案等相關材料, 配合文本的多層次分析策略,提出《金瓶梅》的身體是性與道德的角力場,作 者透過疾病書寫有對西門慶與李瓶兒情色越界的批評功能,建構《金瓶梅》的 疾病隱喻。49然而,除了生物性別指向不同的社會權力關係,身體面向社會的特 質使身體與他者之間存在密切交往的互動關係,交織成獨一無二的人際關係網 絡,加上從儒學傳統所建立的倫常秩序觀念普遍存在古代社會中,構成對身體 的社會性研究脈絡。. 其三,視身體為精神修煉場域的研究。此性質的身體研究多借助通俗文學 裡的宗教意涵,將身體視為一個不完整的存在,指向身體轉化的工夫論問題。 如《西遊記》的內丹研究,藉由內丹修煉三個階段,看唐僧師徒一行如何進行 身體修煉,使身體、文體在間隙中游移、互換、融合,最終一體同心,脫去凡 胎,成正果金身;50或從氣化身體觀藉由血氣身體把握身體與宇宙之間的流動性 質,探討身體、氣、宇宙間的關係,進而闡釋西天之路的行旅意義。51然而,脫 離宗教性的求仙證道,在儒家傳統思想中,身體與心體本身有相互依存地關係, 甚是心體對身體具備主宰性,而儒家所謂「修身」的功夫論,最終也指向諸多德 性的心體修練問題。對於將身體視為精神修煉場域的相關研究,應可對宗教題 材外的文本進行論述,擴大身體研究範圍的有效性。. 從上述的文獻探討中可知,在古典小說領域中對身體的運用,無論是從身體 器官部位的書寫,或延伸至身體的感官視覺與聽覺研究,基本上皆關注到其作為 肉體的特徵,成為身體論述的研究大宗。從身體的生物性差異,可推導出由不同 身體所建構出的權力關係結構,指向身體的社會性研究。在前行研究中已紛紛指 出身體的肉體性與社會性,總體來說,古典小說領域對身體的研究理路,分別根 據各自的命題需求選取適當的研究方法。然而,面對身體概念在思想史中逐漸被 勾勒出來,暗示我們傳統思想中對身體概念似乎具有系統性的思維模式。 49. 50. 51. 鄭媛元:〈《金瓶梅》中的「崩漏」之疾與女性身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 25 期(2015 年 6 月),頁 54-115。 廖宣惠:〈身體內的遊歷——內丹視域下的《西遊記》〉,《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1 期(2014 年 3 月),頁 99-133。 王櫻芬:《「身體場域」的「大地行旅」——以《西遊記》「西天之路」作探討》 (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年)。 14.

(22) 臺灣學界最早對身體建立詮釋系統首推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以孟子學與中 國思想傳統為主軸,建構從先秦至宋明儒家的身體理論。52然而,黃俊傑認為楊 儒賓的身體扣緊身心關係這個主軸,並將其視為精神修養所體顯之場所。53實際 上,身體的思維在整個儒學體系中無所不在,黃俊傑歸納出東亞韓思想史的身 體觀,梳理出作為政治權力展現場域的身體、作為社會規範展現場域的身體、 作為精神修養展現場域的身體、作為隱喻的身體等四種「身體」類型,探討各 種不同類型身體論述中所潛藏的問題,進而對東亞身體論提出三個主要命題。 54. 從黃俊傑所提出的四種身體類型中,我們可以發現「身體」概念早就根深蒂固. 地進入東亞思想傳統,更遑論古代通俗文學的著述者本身兼具經學、史學學術 背景的雙重寫作身分,因此,藉由經史著作所建立的身體概念,在一定程度上 必與通俗文學遙相呼應,為身體的文學研究奠定厚實的思想理據。. 儘管身體體系在思想學界逐漸被勾勒出來,對於古典小說研究領域而言, 身體概念仍缺乏一套獨立的研究方法。「三言」做為通俗文學,在文體上與經史 著作有不同的話語本質,因此對於古典小說的身體研究,筆者認為需站在明代「身 心一體」55的思想基礎上,結合其通俗性與文學性特徵,建構有效的研究路徑。 因此,在回顧「三言」的話語性質以及「身體」概念在古典小說中的研究概況 後,有別於西方從靈魂建立人的主體性,視身體為一切非理性來源,並與心靈 對立起來的思維模式,本文擬從「身心一體」的思路出發,聚焦於文人、娼妓 與靈怪三種邊緣人物的身體敘事,以對古典小說領域身體的研究方法,提出進一 步拓寬的可能,以探尋可能潛藏在文本中其別有所託的寓意。. 52 53. 54. 55.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年)。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0 期(2002 年 3 月),頁 541-564。 黃俊傑:〈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 辯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 年),頁 187-217。 儘管中國的身體是以二元的結構組成,但在氣的作用下,使兩者之間彼此互相交感,使得 論及身心關係時,往往是合在一起去講述的。這種將形神視為一個完整有機體的觀念,從 先秦一直延續到晚近的中國學界,古人每言「省身」、「正身」、「修身」、「守身」等 工夫,對於「身」的範圍並非僅限於血肉形軀,而是在確立身心一體的思維上,舉「身」 以涵蓋具有思維、反省能力的自我。詳參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皇帝內經素問》為 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年),頁 47。 15.

(2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本文在傳統的文本詮釋法上,借鏡西方文哲理論進行論證,以求能獲得更 精準的剖析角度與周全的關照視野。具體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如下:. 一、研究方法 羅蘭‧巴特從後結構主義的概念指出文本具有一種立體圖案的複性,其意義 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具有一種開放性,可經由閱讀者的轉換不斷擴增,透過文本 細讀的方式,讀者可以從中尋找作者原意,也可以發現新的詮釋空間。56「三言」 為馮夢龍有意識的改編宋、元、明以來流傳在民間的話本、文言小說、野史與 各種筆記,成為明代短篇通俗小說重要的集結作品。從重寫的概念而言,在作 者創作的過程中,原文本以既有符號與當代的書寫語境結合,已然交織出新的 話語脈絡。本文關注故事如何被說、如何被編織以及如何被重複等問題,透過 人物、情節、對白、場景、意象等元素,探問「三言」的話語表現與作者的敘事 意圖,並結合文化、史學等相關的研究理論,辨析「三言」的思想價值。.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傳統的歷史分析、比較分析、文本細讀法外,亦加入 文化觀點的詮釋,以強化文本的社會性觀察、對照與反映。57. 在西方身體文學理論中,傳統學派從靈魂建立人的主體性,視身體為一切 非理性來源,並與心靈對立起來。「身體的正式轉向,在西方思想傳統裡,應 是指以柏拉圖——笛卡爾為代表的主體意識哲學,被尼采——傅柯的『身體本 體論』所翻轉」58。自此以後,在文化領域的研究上,作為生命停留在經驗世界 的憑藉,「身體」不僅僅是存活的有機體,也是文化的產物。59「身體」由最原 56. 〔法〕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從作品到文本〉,收錄於朱耀偉編譯:《當代西方文 學批評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 年),頁 15-23。 57 此研究方法多受益於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 仁書局,2012 年)。 58 詳參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2 年 8 月),頁 4。陳定家:《身體寫作與文化症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年),頁 20。 59 [英]布萊恩.透納(Bryan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韋伯文化 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 年),頁 1。 16.

(24) 始的「肉體」概念為基礎,在政治、經濟、科學、思想、歷史、教育與社會內 涵等層面界定「身體」概念並發展出各自的話語脈絡。人對社會、文化的體驗 需要透過身體來表達;社會、文化話語對人的影響,最終也銘刻於身體。60. 在西方文學理論的潮流下,東亞學者也開始反思傳統文化中的身體概念。由 於,現代漢語借用負載著西方觀念的古代漢字,使同一個字在古今義中存在關鍵 性的差異,因此在討論古代身體觀時,不可避免地必須運用「現代」語彙揣摩「古 代」思維意蘊,造成許多觀念上的隔閡。61西方身體理論的建構,進而促使東亞 學界重新審視傳統文化中的身體概念,進而確立起「身心一體」的思維脈絡。62. 在東亞傳統文學與文化領域中,「身體」有三種常見的研究概念:其一,君 主的「身體」與「政體」甚至「天理」相呼應,形成政權合法性的基礎,並產生 「天人合一」的對應關係。63其二,人物身體的疾病或特徵,成為社會問題的徵 兆,暗示大環境下的時局變動,身體的潔淨與醫療行為,成為一種對家國社會的 隱喻。64其三,在性別研究的範疇下,身體、性別認同與權力結構交織結合,體 現整個社會文化的體制。65這些研究向度都指出「身體」作為一種表述符號,可 在文學書寫中承載社會、文化、心理的種種內涵。. 身體與社會時代的緊密互動,不僅僅呈現在明代中晚期的思想領域,通俗小 說以其貼近日常生活的現實情境,對身體同樣也有多層面的展現,不論人物的 吃穿日用、疾病治療、暴力衝突、情色誘惑,乃至身體的死亡,透過對器官部位. 60. 61. 62. 63 64. 65. 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2 年 8 月),頁 12。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皇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年),頁 45。 湯淺泰雄認為,西方哲學的心理研究集中於感知、判斷和學習行為,現代心理學停留在分析 身心關係的表層結構,而底層結構一直是東方討論的重點,認為東方身體觀的突出特點是 「身心合一」。詳參〔日〕湯淺泰雄著,黃文宏譯注:《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18 年)。 此部分的研究,詳參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年)。 此部分的研究,詳參顏健富:《從「身體」到「國體」——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年)。 此部分的研究,詳參〔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 —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年)。〔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張廷琛、 林 莉、范千紅等譯:《性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年)。 17.

(25) 和行為活動細緻描述,「表現身體在日常生活中瑣屑、庸常的細節」66。同時, 在文化的銘刻下,身體書寫從生理性的食色欲望衍伸出對於人生幸福之追求、生 命價值的認同,從而展現個體藉由肉身所開展的精神風貌。「寫作中的身體絕不 是純粹物質意義上的肉體——肉體只有經過了詩學轉換,走向了身體的倫理性, 它才最終成為真正的文學身體」67,因此,就是在生物基礎與社會性塑造上,透 過對身體的細節書寫、情節設置與想像建構,營造小說人物的生命形態。. 在具體的分析策略中,本文借助於許德金與王蓮香在〈身體、身分與敘事 ——身體敘事學芻議〉中所建構的中國的身體敘事學。許德金與王蓮香認為身 體對敘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文本外的身體」 (包括真實作者與真實讀者)與「內 文本的身體」兩個方向。在「文本外的身體對敘事的影響」中,以創作者為例, 首先必須考量到作者的身體的性別與物理狀態(指身體的健康狀況與精神狀況) , 其次需考量身分對身體的影響性,最後便是作者對於自我身分的認同。在「文本 內的身體中」,身體的本質上是由作者虛構出來的,且人物的行為模式與言語運 用無不受到作者賦予的社會身分的制約影響。因此,首先必須區分身體與非身體 (物體)的差別,以便對身體進行定義,並進而提出身體對敘事的意義。其次, 性別的差異性在文本中也會更加明顯的被顯現出來,最後,身體與敘事的社會空 間之間的衝突也會展現在身體的變化中。68. 據上所建立的文本闡釋方法論,本文試圖借助其理論進行操作。在具體的 分析策略中,首先,「文本外的身體」以馮夢龍及讀者為範圍,多屬失意文人 與中下階層知識份子,故在分析的過程中,本文關注於相對非位於禮法權力核 心的人物進行研究,更能貼近作者的生命型態與思想意識。其次,在「內文本 的身體」中,本文重新定義「身體」一詞,從「身心一體」的傳統思維模式中, 視身體為生命的有機體形態而非單純的實體肉體,將身體與心靈共同納入身體. 66. 67. 68. 謝有順:〈文學身體學〉,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198。 謝有順:〈文學身體學〉,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210。 許德金、王蓮香:〈身體、身分與敘事——身體敘事學當議〉,《江西社會科學》(2008 年 4 月),頁 28-34。 18.

(26) 的討論範疇,在身心互相影響的前提下,從政治理想、家庭情感、道德意識三 方面分析士人、娼妓、異類的身體欲望,進而探尋馮夢龍的文人意識。. 除此之外,由於性別的差異性在文本中容易被凸顯,男性文人視野對男性身 體與女性身體的觀照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論述過程中,對士人、娼妓、 異類所建立的三種身體形態,必然也存在著不同層面的投射。以士人身體而言, 其與作者本身身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重構歷史名士的過程中,能直接寄託 其理想人格形象,而在書寫當代懷才不遇的士人時,更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所經 歷的現實困境及其人生態度。對於失意文人的書寫,隱含了馮夢龍對知識份子 現實處境的投射,並透過尋找自我的生命出處以消去人生焦慮,重新定位士人的 自我價值。因此,經由文本細繹,本文探究文人的精神風貌如何透過身體展現? 而身體的苦難又如何撞擊文人的心靈?以及,文人身體書寫的背後,傳遞什麼樣 的政治理想與人生態度?. 妓院作為禮教社會之外的情慾空間,其中的男女關係位處五倫之外,不受 現實禮法的約束,整體觀之,比起官家小姐及社會男性,「三言」中的妓女更 能表現精神意志的變化。在遇見理想伴侶之前,這些女性受到妓院權力結構的 擺佈,儘管有自立之心卻往往身不由己,使她們的身體處於束縛與禁錮的狀態, 而當確立對象後,面對接踵而至的現實考驗,或忍苦負重,或以死明志,身體 充斥受難的過程,展現個體的精神意志。僅管在男性文人的凝視之下,妓女的 身體往往隱含貞節的道德期待,然而當身體具有犧牲功能,便使肉體在消解的過 程中建立起崇高的精神形象。因此,妓女的身體並不僅僅是情慾的對象,在面對 種種生命抉擇中,更隱藏著文人的期待視野,及其所投射的理想生命形式。娼妓 作為與文人關係互動密切的身份存在,其身體除了承載男性理想的情色慾望外, 有包含男性對於被科舉體制排擠的自我投射,以及對於我身份認同的建構。. 在異類身體的部分,有死後流連於人世的靈魂,以及動物精怪幻化人形的 妖物兩種類型。受到傳統形神觀的思考,對於死後流連於陽世的靈魂,是懷抱 著尚未消解的幽怨之憾而徘徊於世間的靈體。對於死前的遺憾,除了被設陷構 害的憂憤之情需要依靠靈魂展現天理昭彰的訓誡外,其他或如不被世人理解的 19.

(27) 怨懟、或如情愛萌芽未果的憾恨,皆以靈體的方式表現出強烈的個體意志。因 此,透過文本梳理「三言」靈魂的產生與消解,或可為我們帶來對於靈肉關係 的思考,以理解靈體在「三言」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對於幻化人形的妖物, 究其本質而言是低於人類的生命形式,剝去人性外衣的妖體往往被賦予危險、 誘惑的象徵意義,成為情慾的載體。異類身體在除去人性並加上超現實的敘事 方式後,使人欲能在其中獲得最大空間的展演。對於妖物身體的探究,我們可 以更直接地看到被物質化的人欲如何被觀看,從對非我群類的書寫中,看到自 我的精神投影。. 身體的變化往往揭示人的內在自我意識與外在現實社會之間所引發的衝突, 「三言」中對於異常疾病或暴力而死亡的身體、懷抱冤情而死的鬼魂身體、子 孫綿延的長壽身體等,表現馮夢龍對人欲的價值評判。從這些身體最終的安置 與依歸中,我們或可辨析出馮夢龍對時代困境的回應與其試圖提出解決之道, 由此建立馮夢龍在「三言」中所寄寓的理想世界圖景。.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結合文學與文化領域,聚焦於晚明世變下的人欲表 現。在關注到東亞傳統文化中「身心一體」的思維脈絡後,借助「身體」做為 研究的切入點,從身體與身分、身體與敘事之間的有機聯繫,試圖對古典文學 中的身體敘事進行總體性的把握。研究策略上,在透過邊緣人物分析身體所展 現的個體意識(即個人欲望)後,進一步探找禮教社會對邊緣身體的控制、形 塑、離析或漠視等跡象,以此析理邊緣身體的衝擊與轉變,並審視文本人物的 心靈世界,推尋作者的編創情懷。. 二、研究範圍 「三言」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在體制 上共有一百二十篇各自獨立的短篇小說。為使研究聚焦於個體的欲望表現,本 文將藉由士人、娼妓與異類三種身體,透過觀察、對照等方式建構其敘事特徵, 以在政治、倫理、道德等領域,建構馮夢龍對新秩序的圖景。以下針對相關文. 20.

(28) 本,說明士人身體、娼妓身體與異類身體的選錄標準,並詳列研究時將選取的 篇章。. 在政治領域中,以士人為討論核心的篇章,主要焦點落在文人顛沛流離的 境遇與個人最終生命出處的問題,有《喻》11〈趙伯升茶肆遇仁宗〉、《喻》 12〈眾名姬春風弔柳七〉、《警》6〈俞仲舉題詩遇上皇〉、《警》9〈李謫仙醉 草嚇蠻書〉、《警》17〈鈍秀才一朝交泰〉、《警》18〈老門生三世報恩〉、 《警》26〈唐解元一笑姻緣〉與《醒》29〈盧太學詩酒傲公侯〉。透過對名士身 體的姿態仿擬,尋找個人在政治困蹇中最終可以獲得寄託的理想居所。. 在倫理領域中,以娼妓為討論核心的篇章,則有《喻》12〈眾名姬春風弔柳 七〉、《喻》17〈單符郎全州佳偶〉、《警》10〈錢舍人題詩燕子樓〉、《警》 24〈玉堂春落難逢夫〉、《警》31〈趙春兒重旺曹家莊〉、《警》32〈杜十娘怒 沉百寶箱〉,以及《醒》3〈賣油郎獨占花魁〉。這些女性在追求個人幸福的過 程中,展示強烈的精神意志,透過對身體的理想化書寫,暗藏文人的精神歸趨。. 在道德領域中,以異類身體為討論核心的篇章,包含鬼魂靈體與精魅妖體兩 種類型。前者如《喻》16〈范巨卿雞黍死生交〉、《喻》24〈楊思溫燕山逢故 人〉、《警》10〈錢舍人題詩燕子樓〉、《警》13〈三現身包龍圖斷冤〉、《警》 16〈小夫人金錢贈年少〉、《警》30〈金明池吳清逢愛愛〉、《警》32〈杜十 娘怒沉百寶箱〉、《警》38〈蔣淑真刎頸鴛鴦會〉、《醒》14〈鬧樊樓多情周 勝仙〉多為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的女性身體;後者如《喻》20〈陳從善梅嶺失 渾家〉、《喻》34〈李公子救蛇獲稱心〉、《警》20〈計押番金鰻產禍〉、《警》 27〈假神仙大鬧華光廟〉、《警》28〈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醒》4〈灌園叟 晚逢仙女〉、《醒》6〈小水灣天狐貽書〉、《醒》31〈鄭節使立功神臂弓〉, 以理想身體展現對長生、貌美的嚮往。透過對異類身體的觀看,我們或可辨析 文人心靈的映照對象,從中找尋妖物靈怪的現實意義。. 21.

(29) 第四節 預期成果 本文延續前輩學者的研究基礎,探討「三言」的編創意圖、話語表現以及 寓意思想。有鑒於此類議題在「三言」中的討論,或從馮夢龍其他著述建立證 據,無法完全對應「三言」的成書性質;或從單一故事篇目探討而缺乏整體性 的探究;或將其置入更大的歷史脈絡中探討,而使「三言」成為印證材料,弱 化其本身的敘事意義。本文意圖聚焦於「三言」本身,將「身體」視為「欲望」 的具體表現,從馮夢龍個人在明代的邊緣地位出發,以「邊緣人物」作為貫穿 的線索,透過身體意象的分析、比較、歸納,串聯不同類型文本的編創意圖以 及寓意思考,從而開展出更具深度的詮釋。以下分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就「人欲的具體內涵」而言,「三言」作為貼近現實社會的寫實小 說,在內容上也處處反映著明代中葉以降欲望逐漸受到重視的社會風氣。「身 體」作為生命的有機形態,反映著人對食色的生理欲望,以及對於人生享樂、 價值追求等更高階層的情感欲望。本文期望透過邊緣人物的身體作為觀察的渠 道,探究「三言」中所蘊含的人欲內涵與其具體面向。. 第二,就「馮夢龍的編創意圖」而言,「三言」在展演故事的過程中,經 常出現個人情感、世俗欲望以及教化目的之間的悖反現象。倘若從「以情教化」 的編創意圖出發,在道德勸懲的框架之下,個人情感與世俗欲望顯然成為「三 言」中力圖描摹渲染的對象。因此,本文期望透過分析邊緣性身體與禮教秩序 之間的互動,檢視人欲如何透過身體敘事所建構出的各種形態,補充、修正日理 學化的禮教制度,以更細膩的發掘馮夢龍從邊緣人物中所欲提取的正面價值與 理想追求。. 第三,就「「三言」的歷史話語」而言,「三言」在作者對於「世變」的 深度關注下,具有補史、輔史的話語表現。從馮夢龍身處於文人社會底層的身 份而言,他遠離政治中心的處境,使「三言」中的邊緣人物提供了一種可行的 視角,重新審視官方話語下的禮教人倫體系。本文希望透過歸納邊緣人物身體. 22.

(30) 的群體特色,探討敘事策略背後的情感取向、欲望需求,以及其所承擔的社會 歷史意義,以探求其背後的政治倫理隱喻。. 綜上所述,本文希望透過邊緣人物身體敘事的考察,重新觀照「三言」文 本的意涵,發掘小說中的豐富面向,以做為目前研究領域的補充、延伸,由此 建立本文的價值意義。. 23.

(31) 24.

(32) 第二章 士人身體. 「三言」的故事多改編宋元話本而來,在一百二十篇故事中唯一由馮夢龍親 自創作的文本為〈老門生三世報恩〉,講述鮮于同年老入官的過程與作為。這個 舉動除了展現馮夢龍對於士人題材的關注外,同時也顯示明代士人所面臨的問題 早已超越舊作所能負荷的範圍,驅使他創作極富自傳色彩的作品。回顧馮夢龍的 一生失意於科舉,直至晚年才補得官職,長期浸染在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文 化圈,使他對科舉取士的制度、官場既得利益者的壓迫多有共感,而使「三言」 不乏關注政治的篇章。. 「士」 ,即指傳統以「仕」為其進路的知識分子。在儒家思維的影響下, 「士」 不僅是指稱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更是「基本價值的維護者」,背負「明道救世」 的社會責任與期望。1明代中葉以降,知識份子面臨巨大的社會變遷,新興價值 觀的衝擊,促使他們反思社會體制與現實人生之間的關係。馮夢龍以高度自覺編 創「三言」,使其真實地反映明代文人特殊的政治困境,並寄託對理想士人的期 待。「三言」中的士人群體龐大,從本文的論題而言,可區分為接近主流話語, 受到權力控制較強的任官者,如王安石、蘇軾、汪知縣、呂夷簡等,以及位處官 僚體制邊緣,或明顯不受權力控制,甚至與其對抗的文人,如李白、柳永、唐伯 虎、盧柟、俞良、趙伯升、鮮于同、馬任等人。. 在聚焦於士人身體所展現的理想圖景之前,需先區辨其與前代士人間的承衍 關係。「三言」不僅虛構士人角色影射明代士人所遭遇的種種困境,同時也從歷 史中選取名士故事重新改寫。在重塑歷史士人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明人所嚮往的 理想風範,如何影響他們的言行舉止,並在現實基礎上,轉化出新的士人形象, 以回應當代的士人困境。職是之故,本章聚焦在徘徊於官僚體制邊緣的士人群體, 首先分析歷史士人的身體在「三言」中展現出何種欲望?而這些士人身體如何成 為後世文人追尋的典範?其次,梳理「三言」中虛構的士人,觀看馮夢龍藉由這 些士人身體所展現出何種欲望姿態?而這些欲望在現實體制之下又將遭受到什 1.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自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頁 2-9。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實在論 多瑪士 觀念論 經驗主義 馬克思 存在主義 語言分析 邏輯經驗

請聽到鈴(鐘)聲響後再翻頁作答.. Chomsky)將人類語言分成兩種層次,一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潛 力,一是在環境中學習的語言能力。他認為幼兒有語言獲得機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簡稱

。名者初知法故。是名法智。在六地依欲界十六行境界四諦四念處智即智相三根三三 昧相應 (三根者喜樂捨也三三昧謂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此段文句僅在敦煌本《絕觀論》 P2885 寫本中出現,其他《絕 觀論》版本均未見記載。因此,有學者認為,現存《絕觀論》

定理: : : :2.1-2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的對邊相等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 應角的對邊相等 應角的對邊相等 ... S.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 少年人自願或同意 與他人進行性活動 亦有可能 是有人利 用本身與少年人之間 權力差異 的特殊地位而對少年人在

(三) 聖經(箴言

然而另一方面,蒙古人的統治,相對其他文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