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司治理及企業社會責任關聯性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公司治理及企業社會責任關聯性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汪泱若教授. 立. 政 治 大. 關聯性之研究. ‧. ‧ 國. 學. 公司治理及企業社會責任. y. sit. io. n. er. Na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l v i n Ch U Corporate Social e n g cResponsibility hi. 研究生:吳筱婷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一月.

(2) 謝詞 花了比同學還要多的時間,論文終於來到完成的時候。我要衷心地感謝我的 指導教授汪泱若老師,總是包容我的任性,從要出國、要延畢、要先工作,最後 才回到校園完成學業。 感謝林宛瑩老師在百忙之中仍仔細且耐心地教導我,並且帶領我思考論文議 題、研究架構、研究方法以及文句之潤飾。 感謝鄭桂蕙老師抽空親臨指教,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使得本論文益臻完備, 在此深深致謝。 沒有以上三位老師的指導就沒有這本論文,在此致上最崇高的敬意與謝意! 感謝系辦林育綺助教,總是溫柔地提醒我該注意學校規定的時程、要繳交的 資料;不好意思,我每次都是最後才完成,讓助教捏把冷汗,實在抱歉。 感謝同窗林育正與康玉燕,其撰寫的 stata 指令與講義惠我良多;尤其林育 正在軍中面對我莫名其妙的指令疑問也盡力的替我解惑,沒有他就沒有這份 do 檔。 感謝台灣經濟新報的徐郁婷及鄭雯心小姐,在我發現學校購買的資料庫不足 時,熱心而迅速地幫我下載所需資料。如沒有她們兩位的幫助,論文的研究期間 就只能縮短了。.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小弟、耳朵、上司、同事以及眾多好朋友的打氣鼓勵(面 露兇光的督促),讓我振作(受迫)克服自身的任性與懶惰病。我愛你們!謝謝!.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摘要 過去文獻的結果顯示,公司治理與公司價值或績效間存在正向關聯性;企業社會 責任與公司價值或績效間亦有關聯性。本文從多個面向去分類負面的企業社會責 任事件,並以金融業與非金融業公司為樣本,探討股權結構、董監結構及經營層 風險等公司治理特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在控制公司財務特性變數下,實證 結果顯示:(1)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依然存在關聯性;(2)公司治理與企業社 會責任之關係,在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面向上有不同之關聯性;(3)公司治理與 企業社會責任之關係,在不同產業間存在不同之關聯性。 關鍵詞: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股權結構、董監結構、經營層風險.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Abstract The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govemence and companys’value or performance. Some studies also show that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and companys’value or performa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ttributes, including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structure and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on assessmet of corporates’CSR measured in terms of several kinds of negative CSR events as a proxy for negative CSR score. The samples are divided into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non-financial industry. After controlling for firm-specific factors, we find that: (1) There is a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SR;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SR differs from several kinds of negative CSR events;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SR differs from different industrie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structure, risk characteristic of managemen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目錄 圖目錄 ....................................................................................................................................... II 表目錄 ....................................................................................................................................... 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預期貢獻 ........................................................................................... 5 第三節 論文章節架構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8. 政 治 大.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 ........................................................................................... 8. 立. 第二節 公司治理之研究 ................................................................................................. 17. ‧ 國. 學. 第三節 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關聯性之研究 ......................................................... 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29. ‧. 第一節 研究假說 ............................................................................................................. 29. Nat. sit. y. 第二節 實證模型與變數衡量 ......................................................................................... 33. n. al. er. io. 第三節 樣本選取與資料來源 ......................................................................................... 48. i n U. v. 第肆章 實證結果分析 ......................................................................................................... 50. Ch. engchi. 第一節 樣本敘述與基本敘述性統計量 ......................................................................... 50 第二節 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的 Probit 與 Poisson 分析結果 ............................... 66 第三節 敏感性測試 ......................................................................................................... 7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7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80 參考文獻 ................................................................................................................................. 81. I.

(6) 圖目錄 圖 1- 1 本研究預期驗證示意圖 .................................................................. 5. 表目錄 表 2- 1 表 2- 2 表 2- 3 表 2- 4 表 2- 5. 全球著名企業社會責任規範 .......................................................... 9 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之定義 ........................................................ 10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關聯性之相關文獻整理 ............ 13 過去文獻使用之企業社會責任面向 ............................................ 15. 政 治 大 公司治理與企業經濟績效關聯性之相關文獻整理 .................... 21 立 表 2- 6 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關聯性之相關文獻整理 .................... 27. ‧ 國. 學. 表 3- 1 危機事項與企業社會責任面向彙總表 ........................................ 36. ‧. 產業與公司證券代碼對照表 ........................................................ 44 解釋變數定義彙總表 .................................................................... 46 樣本刪除舉例說明 ........................................................................ 49 本研究樣本篩選過程 .................................................................... 49. al. er. io. sit. y. Nat. 表 3- 2 表 3- 3 表 3- 4 表 3- 5. n. 表 4- 1 非累計負面 CSR 事件的次數分配............................................... 50 表 4- 2 累計負面 CSR 事件之次數分配 .................................................... 51 表 4- 3 基本敘述統計量 ............................................................................ 56 表 4- 4 相關係數矩陣 ................................................................................ 60. Ch. engchi. i n U. v. 表 4- 5 無母數分析(Wilcoxon Rank Sum 模型)─非金融業 ................... 63 表 4- 6 無母數分析(Wilcoxon Rank Sum 模型)─金融業 ....................... 65 表 4- 7 迴歸分析(Probit 與 Poisson 模型)─解釋變數 ............................ 68 表 4- 8 迴歸分析(Probit 與 Poisson 模型)─控制變數 ............................ 69 表 4- 9 迴歸分析(Probit 與 Poisson 模型)─完整模型 ............................ 70 表 4- 10 累計各類負面 CSR 事件迴歸分析(Ordinary Least Squares) .... 74. II.

(7) 第壹章. 緒論. 本章主要闡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預期貢獻、研究架構與研究問 題,以及論文章節結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過去認為企業應致力創造股東財富極大化,有名的例子為福特汽車公司與道 奇兄弟之爭。亨利‧福特創辦公司後迅速賺得利潤,實收資本額為 200 萬美金的 福特汽車公司,1916 年的盈利將近 6,000 萬美金,控制公司絕大部份股權的福特 先生決定僅發放 120 萬美金(實收資本的 60%)的股利,將剩餘的五千多萬美金再 投資於建新廠,以雇用更多勞工促進當地就業,並讓汽車平民化。此舉使持股占 10%的道奇兄弟不悅而訴至法院。一審法院判決福特先生敗訴,認為公司應使股 東有利可圖,而不可把公眾利益置於股東權益之前;「公司可以為員工建醫院以.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及採取其他措施改善員工的生活條件,這些是偶爾進行的有人情味的支出,但如 果將以股東的利益為代價來造福公眾作為公司的一般目的或計畫就性質不同了」. ‧. (王傳輝,2005)。. n. al. er. io. sit. y. Nat. 此判決日後成為企業是否應承擔社會責任的爭論焦點。企業在逐利的營運過 程中,除使用原料、人工、廠房等成本,或多或少還會用到外部的、社會的資源; 如果企業要永續獲利,則所使用到的資源勢必也要永續而不枯竭。因此,永續發 展的觀念成為趨勢,企業開始使用更環保的原料及製程、關懷勞工議題或扶助弱 勢,這些都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包含的範圍。. Ch. engchi. i n U. v. 企業社會責任並未有統一之定義,但基本觀念為企業應考量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s)之利益,而非僅考量股東(stockholders)之利益。沈中華與張元(2008) 之研究中,將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ility And Development, WBCSD)對企業社會責任之定義譯為:「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 德規範,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以及社會 的生活品質。」其他有名的國際標準例如:聯合國全球盟約(The UN Global Compact)、國際勞工組織各號公約(ILO Conventions)、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之跨國企業指導 綱領(The OECD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全球永續性報告計畫 (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以及全球蘇利文原則(The Global Sullivan Principles)。國內知名雜誌亦自行選拔其認定的企業社會責任獎,遠見雜誌區分 為六個面向:健康職場、社區關懷、環境保護、教育推廣、公益推動及企業社會 1.

(8) 責任整體績效;天下雜誌則區分為四大面向:企業治理、企業承諾、社會參與及 環境保護。 在環保與工安議題,事實上工廠之安全維護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包括設備維 護檢修、勞工教育訓練與緊急災害應變等。這些成本之投入無法展現立即可觀的 收益,因此有些企業追求成本縮減時容易忽略;然一旦發生意外,企業所承受的 重建支出、停工損失與聲譽傷害卻未必小於當初所節省的工安成本。位於雲林麥 寮之台塑六輕廠區,自 2010 年 7 月至隔年 9 月,一年多的時間即發生七次火災 意外事故,不僅嚴重影響台塑企業之形象,所顯露出的工安及環境汙染問題更引 起社會關注,使得廠區被雲林縣政府與行政院勒令停工,要求全面整修問題管線 並汰換設備,台塑石化總經理和董事長更因此請辭以示負責。工安問題彰顯出勞 工權利之欠缺保障,以及當地環境與人民健康問題。. 政 治 大. 在勞工議題方面,越來越多企業重視員工的勞動環境、過長工時與童工議題, 避免成為「血汗工廠」 ,產出「血汗產品」 。著名的案例為 Nike 於 1996 年被報導 其外包商雇用童工來生產足球,隨即要求所有供應商停止雇用童工。此後各種針 對供應鏈廠商的商業行為準則紛紛出籠,並以禁用童工作為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 基本判斷之一。在 2002 年 6 月,第九十屆國際勞工大會決議將每年的 6 月 12. 立. ‧ 國. 學. ‧. 日訂為「世界無童工日」,希冀藉此集結關切兒童人權議題的公民力量;而歐洲 公民組織所組成的「2015 聯盟」 ,也正要求歐盟制訂倫理採購政策,規定政府採 購的產品必須具備「無童工」認證標籤。除童工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並努力之焦 點,其他勞工議題也應獲重視。在我國,知名手機大廠宏達電,於 2010 年曾被. sit. y. Nat. n. al. er. io. 其下游廠商(洋華光電)之工會陳情抗議,要求宏達電出面協助管理洋華讓勞工超 時加班並解雇工會幹部之行為;隔年亦傳出有科技大學學生向媒體投訴,宏達電 片面變更暑期實習生合約內容,質疑壓榨實習生。這些例子無不顯示在勞資雙方 地位上仍然存有不對等,而企業以較劣的勞動條件換取成本節省,難謂百利無 害。. Ch. engchi. i n U. v. 就消費者的立場,也逐漸接受並認同企業應盡社會責任。2010 年 5 月,天 下雜誌根據民眾購物、飲食、用水等消費習慣,進行一項民意調查,發現「環保」 已成為台灣消費者,購物時的重要參考依據。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消費者在購物 時,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就是環保和價格。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的受訪者購買產品 時會考量外包裝是否環保,並且願意多付 10%~20%之價格來選擇相對環保的產 品;購買家電時,也會優先考慮產品是否節能。Turban 與 Greening (1997)之研究 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名聲及人才吸引力皆為正相關,因而認為企業承擔社會 責任有助於增加企業的競爭力。然就企業立場而言,還是首重社會責任是否能為 企業帶來加分效果,即是否有助於財務績效。. 2.

(9) 過去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之文獻大都以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關聯性 為主。一派學者認為,企業應該將資源投入於創造股東財富極大化(Friedman, 1970);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將導致高成本,使產品發展受限、降低競爭力(Aupperle, Carroll, and Hatfield, 1985)。Anginer、Fisher 與 Statman (2008) 用 1983 至 2006 年間財星雜誌公布之「全美最令人尊敬的公司」之評比資料,發現獲獎者之股價 報酬率較低;Becchetti、Ciciretti 與 Hasan (2007)的研究發現,企業在員工與社區 關係、環境保護與公司治理等作為大部分都是移轉公司經營焦點的非利潤極大化 行為,故從事這些增加成本的社會責任行為將不利經營績效。總的來說,此派學 者認為企業從事社會責任行為會降低獲利,即從事社會責任不利於企業之財務績 效。此說為焦點移轉假設(shift of focus hypothesis)。 另一派學者則採相反見解,Alexander 與 Bucholtz (1978)認為從事或捐助公 益可提高企業聲譽與信賴;Cochran 與 Wood (1984)控制資產使用年齡及週轉率 進行迴歸分析,發現承擔社會責任的程度與會計績效呈正相關;Cornell 與 Shapiro (1987)之研究發現,一家企業若能滿足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之利害關係人的預期, 將會對公司的財務績效有正向的助益;Moskowitz (1972)之研究中,依社會責任.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履行程度高低,將美國 67 家公司評等為傑出、榮譽、及最差三組,結果發現傑 出組之平均股價報酬率較高,因而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效益大過其成本而對. ‧. 公司績效有正向影響。此派學者認為企業從事社會責任行為有利於提升財務績效, 為社會衝擊假設(social impact hypothesis)。. y. Nat. sit. n. al. er. io. 至於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議題,在美國安隆(Enron)案與世界通訊 (Worldcom)等弊案後,蓬勃發展。知名的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rt)要求各公 司強化公司治理機制,以防止公司發生弊案。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於 2001 年出版「公司治理」一書中,對公司治理所下之定義為使公司 投資者和各利益相關者,都得到合理、公平的對待,以確保投資人的信任。我國 社團法人中華公司治理協會(Taiwan Corporate Governance Association)之網頁提. Ch. engchi. i n U. v. 及,狹義公司治理係指存在公司股東、董事會、內部監察機關、管理階層間有關 參與決定公司管理及經營之關係;而廣義的公司治理則不止探討股東或內部監控 機關對管理者的制衡,更進一步將利害關係人的角色及功能納入討論,諸如員工、 客戶、供應商、債權人等。 過去文獻顯示,健全之公司治理機制有助於提升企業經營績效與價值,且股 權結構、董監結構、經理人角色及財務資訊透明度等治理特性為重要之影響因素 (林宛瑩、許崇源、戚務君與陳宜伶,2009)。例如:董監持股愈高,其財務風險 和公司經營績效之關係趨於一致,會有較強的動機執行董事會職責,監督管理當 局致力提升經營績效;獨立董監席次比率高之公司,可以防止董事會與高層聯手 侵害股東權益;董事會規模過大容易造成董事會功能不彰,與公司價值呈負向關 3.

(10) 係,或是因可以容納較多專業領域專家而有較佳決議、因人數增加不易掌控而更 能發揮獨立的監督功能,進而與公司價值呈正向關係(林宛瑩、戚務君與韓建婷, 2009)。 如前述,企業社會責任認為企業應重視利害關係人之利益,而非僅重視股東 利益;公司治理之理念則除透過良好監督以健全企業組織之運作外,並藉由加強 公司績效且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利益,以保障股東權益。此二者皆肯定公司績效、 股東利益與利害關係人利益之重要。惟過去文獻多分別探討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公 司治理特性與公司價值或財務績效之關聯,少有文獻直接研究此二者關聯性。本 研究以台灣經濟新報(Taiwan Economic Journal, TEJ)資料庫中企業社會責任事件 與公司治理特性資料,以 1996 年至 2010 年為研究期間,進行迴歸分析,以期能 了解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特性之關聯,使得企業主、投資大眾或債權人, 除了解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之影響,亦能了解有何種公司治理特性之企業, 比較願意善盡社會責任。.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預期貢獻 公司治理之理念為除透過良好監督以健全企業組織之運作外,並藉由加強公 司績效且兼顧其他利害關係人利益,以保障股東權益。公司治理之目的在提升企 業經營績效與價值,以嘉惠企業整體利害關係人,確保資金提供者可以獲得合理 的報酬。公司治理不佳之企業,在無法有效提升經營績效及價值之情況下,勢將 導致企業財務狀況之惡化(林宛瑩等,2009)。而企業社會責任認為企業應重視利 害關係人之利益,而非僅重視股東利益;天下雜誌之企業社會責任評比的四大面 向:公司治理、企業承諾、社會參與及環境保護,即包含了公司治理在內。雖然 有文獻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為了移轉公司經營利潤極大化焦點,但近年文獻 多肯定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所增加之成本少於所獲得之利益,故有助於提升企業績 效與價值。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二者皆肯定公司績效、股東利益與利害關係 人利益之重要,惟過去文獻多分別探討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特性與公司價 值或財務績效之關聯,少有文獻直接研究此二者關聯性。故本文研究問題為:. 政 治 大. 企業社會責任評等. 學. ‧ 國. 立. 公司治理變數 公司特性變數. ‧. 本研究直接探討公司治理特性是否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聯性,實證結果能印 證兩者間是否有關連性、若有關聯則為正或負相關,並能使企業整體利害關係人 進一步了解哪種公司較有意願與能力承擔社會責任,對他們與企業互動時(勞工 找工作、投資人決定標的、債權人出借資金)提供參考依據。. n. er. io. sit. y. Nat. al. v i 公司價值 n Ch e或績效 ngchi U. 正相關. 正/負相關. 有相關? 正或負向?. 公司治理. 企業社會責任 本研究之研究議題 圖 1- 1 本研究預期驗證示意圖 5.

(12) 本研究之額外貢獻包括:(1)研究議題較新,有別於以往文獻研究公司治理 及企業社會責任兩者分別與企業經濟利益之關聯性;(2)樣本完整,包含台灣所 有上市櫃公司且研究期間長達 15 年;(3)產業有別,區分產業別列入控制變數; (4)性質多樣,包括特性不同之金融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13) 第三節 論文章節架構 本研究預期將分為五章,茲簡述各章節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主要說明研究動機、研究問題、預期貢獻,以及論文章節架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分節說明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之國內外文獻,做為本研究分析及發展假 說之基礎。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建立研究假說及實證模型,說明變數衡量、研究期間、研究樣本及資料來源。. 立. 政 治 大. 第四章 實證結果及分析 進行統計檢定與分析,報導並說明實證結果。. ‧ 國. 學.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彙總並討論實證結果,說明研究限制,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1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公司治理與企業的社會責任之關聯性,故本章首先簡要回顧企業 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之文獻,包括其起源與規範、定義以及與企業績效間之關 係。.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 一、企業社會責任之起源與規範 18 世紀末亞當史密斯出版國富論,之後主張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及企業逐 漸崛起並活躍於全球經濟,國力懸殊、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勞工人權受壓抑、環 境遭嚴重破壞等問題慢慢產生。19 世紀,當時企業所有人和領導者通常認定自 己應負較多的社會責任,並參與社會發展或國家建設,故常提供資金贊助房舍、 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和大學的建造。但這些企業家的慈善為懷,仍不足以遏止 當時工業社會裡貧富懸殊所招致的不滿。因資本主義過度發達造成理想破滅,20 世紀工業發展極盛之後引發反省,讓企業領袖、政治人物與國際組織開始正視全.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球經濟整合的過程中,所可能帶來的不平等現象,以及激化這些不平等將造成的 後果。人民或企業體本身開始對於企業本身與環境及社區關係展開省思,學者間 亦對企業是否應負社會責任有不同看法。. sit. y. Nat. n. al. er. io. Friedman (1970)主張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替股東獲得最大利潤,然企業 社會責任之父 Howard R. Bowen 於 1953 年提出企業主的義務是追求所有符合社. Ch. i n U. v. 會價值觀與執行滿足社會需求的活動,此為利害關係人概念的基礎。之後 Kenneth E. Goodpaster 在 1991 年延用利害關係人的概念,說明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應包 括能影響組織目標或被組織目標所影響的任何團體或個人,例如:雇員、供應商、. engchi. 消費者、債權人、競爭者、政府及一般社會大眾等。Carroll, A. B.則在同年提出 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結構模型,由底部到頂端分別是:經濟責任(Economic Responsibilities) 、 法 律 責 任 (Legal Responsibilities) 、 倫 理 責 任 (Ethical Responsibilities)與慈善責任(Philanthropic Responsibilities),這四種責任即構成企 業的整體社會責任1。 進入 21 世紀,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概念逐漸發展與成熟,獲得世人普遍認可, 關注的焦點亦逐漸從已開發國家拉至開發中國家,包括許許多多國際性或本土性 的非政府組織或國際性官方組織均開始在開發中國家著手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的 1. 經濟責任係以營利為基礎;法律責任係以守法為前提;倫理責任指符合公平、正義,避免傷害 利害關係人;慈善責任指好的企業公民,捐獻資源給社區。前兩者為企業本分,後兩者為要求。 8.

(15) 推廣及宣導活動,企圖將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提升成為跨國企業或各國本土企業 的基本普世經營理念與價值。目前國際間較著名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與規範如下 表。 表 2- 1 全球著名企業社會責任規範 規範. 規範概述 . 全球盟約是由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安南提出。目的是尋 求為企業社會責任建立國際共通之標準,使企業與聯 合國機構、勞工和民間社會聯合起來,共同促進社會. (Global Compact). 責任之實踐。 全球盟約包含人權、勞工、環境、反貪腐四項核心領 域及 10 項原則,建立一個全球共通價值的原則。.  .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 . . OECD 跨國企業指導綱領主要為各國政府對跨國企業 營運之建議事項,為一符合相關法律規範的自發性商 業行為及標準。 該綱領目的為希望跨國企業的營運目標能與政府社會 目標一致,加強企業與營運地社會間的互信基礎,及 協助改善國際投資氣氛及強化跨國企業對社會永續發 展之貢獻。. y. . Nat. io. (The OECD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球重視的社會問題。. ‧. 導綱領. 政 治 大 立另外也重視包括職業安全衛生、員工與管理人員培 訓、勞資關係、婦女和移民勞工、社會保障及其他全. sit. OECD 跨國企業指. 國際勞工組織是聯合國一個專門機構。主要目標為改 善工作與生活條件,與促進就業機會。. al. n 全球蘇利文原則. 學. ‧ 國. 國際勞工組織公約. er. 全球盟約. . (Sullivan Principles) . Ch. i n U. v. 全球蘇利文原則是由國際人權工作者 Reverend Leon H. Sullivan 推動至國際之原則。 其目的包括:支持企業符合公平正義、支持人權、訓. engchi. 練弱勢勞工、協助種族間包容及改善工人生活品質。 ISO 14000. .  社會責任標準. . SA8000 是改進勞工工作環境的國際標準規格,也是全 球第一個可用於第三者驗證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宗 旨為「賦予市場經濟以人道主義」。. . 目的在於改善全球勞工的工作環境及工作條件,要求 企業除了在賺取利潤外,必須同時主動負起對環境、.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國際標準組織(ISO)為了提升組織對促成品質、安全與 健康、環境的改善,建立企業的環境管理系統,不僅 是在產品面,甚至擴及企業面也建立環境管理系統。 在 2010 年,國際標準組織推出了 ISO26000,朝向建 立企業社會責任專屬的標準。. 9.

(16) 社會和利益關係人的責任。 當責性原則標準. . AA1000 保證標準,乃是針對有關於組織瞭解與回應其 非財務性的永續性議題的性質和程度,以及組織對其 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的公開揭露的資訊的品質所進行的 獨立保證作業,就其執行方式而設定的種種要求。. .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永 續 性 報 告 第 三 代 綱 領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 G3) 為 目 前 使 用 最 為 廣 泛 的 指 標 , 根 據 Corporate Register 網站統計,在 2009 年全球的企業社. (Account Ability 1000, AA1000) GRI 永續性報告綱 領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 . 會責任報告書中,約有 35%以 GRI 永續性發展指南做 為報告書編製標準。 永續性報告第三代綱領是 GRI 發展的一套永續報告架 構,該架構整合經濟、環境與社會等三個面向的永續 性指標,將不同地區與行業的永續性報告書合理的標. 政 治 大 準化,建立全球適用的報告書指南。 立 資 料 來 源 : 經 濟 部 台 灣 企 業 社 會 責 任 網 站 , 網 址 :. ‧ 國. 學. http://csr.moea.gov.tw/standards/standards.aspx。. ‧. 二、企業社會責任之定義 在一般的討論中,人們總是將這個名詞模糊的圍繞在一些對象與概念之中, 包括:健康與安全、環境、永續性、人權、供應鏈管理、負責任的採購(responsible procurement)、夥伴關係、參與社區(community engagement)、慈善活動、慈善捐 助、產業關係(industrial relations)、治理、溝通、聲譽管理、標準、法規的順從、 及自願主義(voluntarism)等等。雖然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現今已廣被企業及社會 大眾接受,但有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至今卻仍莫衷一是。.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過去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之不同見解,依時間概述如下: 表 2- 2 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之定義 學者. 時間. Bowen. 1953. McGuire. 1963. Friedman. 1970. Davis. 1973. 社會責任定義 企業主的義務是追求所有符合社會價值觀與滿足社會的全 部活動。 公司不僅應負經濟性和法律性責任,還應該對社會負一些 其它的責任。 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替股東爭取最大利潤,但亦應符合道 德的最低規範(Moral Minimum)。 社會給予企業的合法性及權力,然而若是企業沒有適當的 應用,這種權力將會被收回。 10.

(17) 社會責任是企業符合現行社會規範、價值和期望的行為。 社會責任是決策者的義務,決策者在追求自我利益時必須 採取行動以保護和促進社會福祉。 社會責任是社會在某特定期間對組織的期望,包括:經濟 性、法律性、倫理性、及自發性的期望。 社會責任是企業和社會互動的基本理念。同時提出三項原 則:制度層次的合法性、組織層次的公共責任、與個人層 次的管理自主等原則。 企業公民表示積極承諾、表達責任,它代表該企業在一個. Sethi 1975 Davis & 1975 Blomstorm Carroll 1981 Wood. 1991. Drucker. 1993 1995. Elkington Warhurst. 1997 2000. 政 治 大 的進行污染預防及社會影響評估之內部化過程,藉此以改 立 善或避免環境及社會衝擊,並達到最佳效益。. 學. ‧ 國. Buchholz. 社區、一個社會及一個國家所應負的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義務,乃藉由其相關政策、決策 及行動,達成社會的目標及價值」。 政府應該制定法規,讓企業更加擔當、具公平及效率。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反應性的策略作法,乃表示其積極性. 資料來源:由陳厚儒(2007)中擷取部分. ‧. 較為正式的定義為歐盟(EU)的定義,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則是指企業自願將其 對社會及環境的關懷,融入其商業活動及股東間關係的觀念,其終極目標在於實 現永續經營,並達到企業獲利與社會獲益的雙贏2。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則認 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 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希望多國 企業的營運目標能與政府一致,加強企業與其營運所處地社會間的互信基礎,以 及協助改善外國投資氣候及強化多國企業對永續發展的貢獻。在國際勞工組織的 文件中,企業社會責任定義與歐盟相似,具備下列四點共同元素: ‧自願性: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超越法規要求或義務而自願地採取的責任性.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商業行為。 ‧整合性:企業社會責任是良好企業管理的組成要件,表現於企業內部的商 業營運方式中,也表現於和企業與其利害關係人的互動中。而且,在當代對於企 業利害關係人的通解中,企業員工乃是其利害關係人之一。 ‧回應性:企業回應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在內)的期待或要求,乃是企業社 會責任的構成要素。 ‧系統性:基於企業社會責任必須整合於入企業管理體系和營運流程的規範 性期待,以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實務而言,企業社會責任必須貫穿企業各層級的 決策和行動,成為企業管理各構面的經常性課題,而非企業偶發的、單一的決策 2. A concept whereby enterprises integrat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their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in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ir stakeholders on a voluntary basis. 11.

(18) 或行動。 其他企業社會責任之定義尚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BCSD-Taiwan, ROC)於官方網頁中提及: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社會合 於道德的行為,特別是指企業在經營上須對所有的利害關係人負責,而不只是對 股東負責。一個類似但較籠統的定義是,企業對於其所依存而運作的社會,負有 法律和社會義務,而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和這些義務關係的互動,以及如何履 行這些義務。國內知名雜誌亦依其認定的企業社會責任內容選拔企業社會責任獎, 如遠見雜誌認為的六個面向:健康職場、社區關懷、環境保護、教育推廣、公益 推動及企業社會責任整體績效3;天下雜誌認為的四大面向:公司治理、企業承 諾、社會參與及環境保護。 三、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關聯性之相關文獻 過去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之文獻大都以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關聯性 為主。一派學者認為,企業應該將資源投入於創造股東財富極大化(Friedman, 1970);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將導致高成本,使產品發展受限、降低競爭力(Aupperle, et al., 1985)。Anginer et al. (2008)用 1983 至 2006 年間財星雜誌公布之「全美最.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令人尊敬的公司」之評比資料,發現獲獎者之股價報酬率較低;Becchetti et al.. ‧. (2007)的研究發現,企業在員工與社區關係、環境保護與公司治理等作為大部分 都是移轉公司經營焦點的非利潤極大化行為,故從事這些增加成本的社會責任行 為將不利經營績效;企業從事社會責任行為導致高成本,使產品發展受限、降低 競爭力(Vance, 1975),或是財務績效較低(沈中華與張元,2008)。總的來說,此 派學者認為企業從事社會責任行為會降低獲利,即從事社會責任不利於企業之財 務績效。此說為焦點移轉假設。.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另一派學者則採相反見解,Alexander與Bucholtz (1978)認為從事或捐助公益 可提高企業聲譽與信賴、較易獲得投資機構的青睞(Moussavi and Evans, 1986)、 可增加品牌形象與競爭力而使成本降低(Fombrun, Gardberg, and Barnett, 2000), 或是形同為公司的品牌形象與財務績效購買保險(Peloza, 2006);Cochran與Wood (1984)控制資產使用年齡及週轉率進行迴歸分析,發現承擔社會責任的程度與會 計績效呈正相關;Cornell與Shapiro (1987)之研究發現,一家企業若能滿足來自社 會各個階層之利害關係人的預期,將會對公司的財務績效有正向的助益 ; Moskowitz (1972)之研究中,依社會責任履行程度高低,將美國67家公司評等為 傑出、榮譽、及最差三組,結果發現傑出組之平均股價報酬率較高,因而認為企 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效益大過其成本而對公司績效有正向影響。此派學者認為企業 從事社會責任行為有利於提升財務績效,為社會衝擊假設。 3. 為遠見雜誌 2012 年第八屆企業社會責任獎之徵選辦法,而稍早年度納入之面向較少,如 2010 年之徵選辦法包括公司治理、社會績效、環境績效三部分。 12.

(19) 社會衝擊假設及焦點移轉假設之相關文獻及研究發現粗略整理如下表: 表 2- 3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關聯性之相關文獻整理 (3A) 社會衝擊假設相關文獻 作者. 時間. Moskowitz. 研究發現 依社會責任履行程度高低,將美國 67 家公司評等為 傑出、榮譽、及最差三組,結果發現傑出組之平均 股價報酬率較高,因而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效. 1972. 益大過其成本而對公司績效有正向影響。 Cochran & Wood. 1984. McGuire,. 1988. 政 治 大 立現評比結果正向預測公司未來會計績效,但與股票. Sundgren & Schneeweis. 報酬無顯著相關。且企業的財務狀況越好,獲利越 多,將使企業更行有餘力地投入資源在公益活動上。. ‧ 國. 司所進行的社會責任評比為基礎,進行相關細數與 迴歸分析;發現評比分數可正向預測公司未來數年 之會計績效及股票報酬。. y. Nat. io. al. n. 劉昱菁. 用社會責任研究機構 KLD 對標準普爾指數內的公 司所進行的社會責任評比為基礎,控制規模後進行 迴歸分析;發現公司從事社會責任行為的程度與其 資產報酬率、權益報酬率與銷售報酬率呈正向關係。. sit. 2004. 2009. er. Tsoutsoura. 用社會責任研究機構 KLD 對標準普爾指數內的公. 1997. ‧. Graves.. 以財星雜誌對企業進行的社會責任評比為基礎;發. 學. Waddock &. 採 Moskowitz (1972)之評比為基礎,控制資產使用 年齡及週轉率進行迴歸分析;發現承擔社會責任的 程度與會計績效呈正相關。. Ch. engchi. i n U. v. 以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得獎公司,與對照組、上 市指數相比,發現得獎組在風險、公司治理、和財 務結構方面均優於對照組,但得獎組或對照組經單 因子和四因子調整後的異常報酬,無法以 G-index 和 Z-score 雙因子來進一步解釋。. (3B) 焦點移轉假設相關文獻 作者. 時間. 研究發現. Vance. 1975. 採 Moskowitz (1972)之評比;發現社會責任履行程 度較高的企業,較其它紐約證交所指數中之公司有 較低股票報酬率。. Newgren, Rasher, LaRoe & Szabo.. 1985. 依企業是否有進行環境評估分為兩組;發現同產業 內有進行評估者,其平均股票報酬較低。 13.

(20) Brammer, Brooks & Pavelin.. 2006. 以道德投資研究機構針對英國 451 家公司所進行之 社會責任評比;發現社會績效表現好者,其股票報 酬率相對較低。. Anginer, Fisher & Statman. 2008. 用 1983 至 2006 年間財星雜誌公布之「全美最令人 尊敬的公司」之評比資料,發現獲獎者之股價報酬 率較低. 沈中華與張元. 2008. 以收錄倫敦證交所創之 FTSE 社會責任指數成份股 之公司配對非社會責任企業,控制資產、銷售淨額、 稅後淨利、營業利益及資產週轉率;發現社會責任 企業之每股盈餘相對較低。(未配對時,社會責任企 業之資產報酬率、股東報酬率、銷售報酬率及每股 盈餘四項會計指標皆相對較非社會責任企業低) 以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獎之三面向為獨立分數、 加總作為整體評分,並區分產業別。研究結果顯示,. 政 治 大 立(1)整體企業社會責任評等與短期股票報酬成負相 關;(2)與長期會計基礎績效(ROA、ROE)成正相關,. 2009. 學. ‧ 國. 張元. 但與長期市場基礎績效(股票報酬、本益比)成負相 關;(3)企業社會責任評等高之企業,在景氣不好. ‧. 時,財務衰退較評等低者多,顯示企業社會責任並 無避險功能。. sit. y. Nat.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n. al. er. io. 基於企業社會責任包含眾多面向,包括公益捐助、員工及消費者之利益、提 供下層階級工作機會、社區及生態之環境保護、公司治理與財務透明(張元,2009), 有學者不以單一企業社會責任評比做研究,而使用多個面向評分。Brammer、 Brooks與Pavelin (2006)研究股票報酬與企業社會責任三面向:環境保護、員工利 益及社區關係之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企業社會責任(整體)與股票報酬為負相關,. Ch. engchi. i n U. v. 且原因來自於員工利益與財務績效為負相關,至於其他二面向則無關。Brammer 與Pavelin (2006)之研究發現,企業從事利害關係人認為最適合該企業之企業社會 責任面向時,才會獲取對聲譽及財務績效的加分效果,如:企業從事環境保護可 能會增強或損害其聲譽,取決於利害關係人眼中是否認為環保議題適合該企業。 Porter與Kramer (2006)建議管理者應著眼企業社會責任在對公司核心業務最有助 益的面向上,如:對藥廠來說,環境保護也許不是最重要的議題,如致力於研究 新藥以治療非洲猖獗的愛滋病會更好。 張元(2009)之研究亦採Brammer et al. (2006)之概念,使用獨立評分與總和評 分作為企業社會責任之評等。其以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獎之三面向:社區參與、 環境保護與財務透明度作為三個獨立分數,三者加總作為整體評分,並區分企業 14.

(21) 為傳統產業、金融業、電子業及運輸觀光貿易產業。研究結果顯示,整體企業社 會責任評等與短期股票報酬成負相關,且因社會大眾對於不同產業之企業投入不 同類型之社會責任有相異的看法,故無法歸結個別企業社會責任面向與股票報酬 之關聯性。例如:在企業投入社區參與活動上,社會大眾對於金融業給予正面評 價,卻對運輸觀光貿易產業給予負面評價;在企業投入環境保護活動上,對於運 輸觀光貿易產業給予正面評價,卻對電子業給予極大的負面評價。惟其仍顯示出 公司盲目從事與本身核心事業無關的社會責任行為,會導致善行對自身產品需求 創造的回饋效果不明顯,因此企業應該鎖定關心及投入資源在對企業本身最具策 略價值的社會議題上,而非漫無目的地投入公益產生資源使用的不效率。本研究 亦參考過去文獻,使用多個面向來做企業社會責任之評分,請詳見第參章第二 節。 前述文獻使用之企業社會責任面向評分整理如下表:. 參與. V. V. 2006. V. V. 2009. V. 財務 透明度. V V. ‧. 2006. V. y. Nat. Brammer & Pavelin 張元. 學. Brammer et al.. ‧ 國. 作者. 政 治 大 表 2- 4 過去文獻使用之企業社會責任面向 立 環境保護 員工利益 社區/社會 時間. al. er. io. sit.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V. v. n. 此外,沈中華與張元的研究(2008)中,把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文獻大致分為 三類:第一類係以會計為基礎(accounting-based)之指標來衡量公司績效,第二類 係以市場為基礎(market-based)之指標來衡量公司績效,第三類則採事件研究法 (event study),探討公司從事或違反社會責任之活動時的短期股票報酬。以會計. Ch. engchi. i n U. 為基礎之指標如資產報酬率或股東報酬率(Griffin and Mahon, 1997; Orlitzky, Schmidt, and Rynes, 2003; Guenster, Derwall, Bauer, and Koedijk, 2005; Aigner, 2006; Nelling and Webb, 2008; Dam, 2006),以市場為基礎之指標如股票報酬率 (Hamilton, Jo, and Statman, 1993; Guerard, 1997a, 1997b; Brammer et al., 2006, 2009; Anderson and Smith, 2006),採取事件研究法者如Worrell、Davidson與Sharma (1991)、Clinebell與Clinebell (1994)、Hannon與Milkovich (1996)、Posnikoff (1997)、 Wright與Ferris (1997)、Teoh、Welch與Wazzan (1999)、Brammer et al., (2009)以及 Becchetti et al. (2007)。 沈中華與張元(2008)並將規模(資產、銷售淨額)、管理能力(資產週轉率)及財 務能力(稅後淨利、營業利益)列為控制變數。因過去文獻顯示規模大的企業知名 15.

(22) 度高,新聞曝光率及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較多,善盡與承擔社會責任的壓力較大, 而從事公益活動得到的回饋效果也可能較大,故企業規模與從事社會責任行為的 動 機 應呈正向關係 (Dierkes and Coppock, 1978; Trotman and Bradley, 1981; Fombrun and Shanley, 1990);擁有良好管理制度及能力的企業,為了持續維持其 競爭力,將會考慮企業經營環境中所有可能對經營產生影響的利害關係人的利益, 故管理能力越強的公司,其從事公益行為的傾向就越大(Pava and Krausz, 1996; Preston and O’Bannon, 1997; Stanwick and Stanwick, 1998);財務能力則有正反兩 方意見,McGuire、Sundgren與Schneeweis (1988)以及Moore (2001)之研究認為當 企業的財務狀況越好,獲利越多,將使企業更行有餘力地投入資源在公益活動上, 此稱為可取得資金理論(available funds theory),但Posner與Schmidt (1992)以及 Alkhafaji (1989)之研究認為企業在財務狀況良好的時候,將會無視於與社會大眾 的共生關係而減少投入在社會責任行為上,文獻中稱此為管理機會主義理論 (managerial opportunism theory)。.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3) 第二節 公司治理之研究 一、公司治理之起源與規範 公司治理理論之發展乃隨著西方國家企業之發展而發展。早期西方企業的所 有權與經營權合一,幾乎不存在治理問題;然 19 世紀後期以來,企業規模擴張, 企業所有者逐漸將經營權移交給專業經理人,使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美國學術 界自 1930 年代開始探討有關公司治理之課題。2001 年底,美國出現自經濟大恐 慌以來,最大的投資信心危機。從安隆的做假帳、世界通訊的隱瞞虧損、線上時 代華納(AOL TIME Warners)的虛報廣告營收到強生製藥(Johnson)被控隱瞞產品 過失等,使得投資大眾蒙受巨額損失,投資信心為之潰散。此一連串的企業危機, 促使美國國會通過企業改革法案沙賓法案,來要求各公司強化「公司治理」以阻 止公司發生弊案。至今,如何確保經營者為股東之權益妥善經營企業,依然是學 者探討焦點。.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認知到公司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子之一,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於 1998 年 提出五項公司治理原則,並於 2004 年修訂為六大架構,其為:確立有效果的公 司治理架構基礎、股東權利和重要的所有權機制、平等對待股東、其他權益人在. ‧. 公司治理所扮演角色、揭露與透明化以及董事會職責,作為企業體執行及落實公 司治理制度之參考基準。我國亦制定符合國情之「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 al. er. io. sit. y. Nat. 引導國內企業強化公司治理,提昇國際競爭力。2006 年更進一步將公司治理原 則法制化,分別修正公司法、證券交易法及其相關法規,以更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n. 二、公司治理之定義 公司治理的概念,可以從三個角度來闡釋。由法律觀點來說,乃著重於企業 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透過法律的制衡管控設計,來監督企業組織的活動,以 健全企業組織之運作。以經濟觀點來看,認為公司治理係將公司經濟價值達到最. Ch. engchi. i n U. v. 大化之制度,亦即追求股東、債權人、員工及其他利害關係人間報酬與利益之最 大化。以財務管理觀點來看,認為公司治理係指資金的提供者-投資人,如何確 保公司經營者能以最佳之方式運用其資金,而賺其應得的報酬。簡言之,公司治 理泛指公司的管理與監控機制,其目標在於健全公司營運,追求公司最大的利益, 保障投資者的權益。 哈佛商業評論於 2001 年出版「公司治理」一書中,對公司治理所下之定義 為使公司投資者和各利益相關者,都得到合理、公平的對待,以確保投資人的信 任,公司執行公司治理良好,才能在國際上取得資金,加強長期的競爭力。該書 並強調公司治理最關鍵處在於健全董事會、透明化的財務、經理人的誠信與內部 的稽核。 17.

(24) 至於我國,為能整合相關資源並專注於公司治理之主題,以加速在台灣之推 動,社團法人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於 2002 年 3 月成立。其網頁中提及,狹義公司 治理係指存在公司股東、董事會、內部監察機關、管理階層間有關參與決定公司 管理及經營之關係;而廣義的公司治理則不止探討股東或內部監控機關對管理者 的制衡,更進一步將利害關係人的角色及功能納入討論,諸如員工、客戶、供應 商、債權人等。該協會參照各國規範,於 2002 年決議: 「公司治理是一種指導及 管理的機制並落實公司經營者責任的過程,藉由加強公司績效且兼顧其他利害關 係人利益,以保障股東權益」。該協會亦提出我國上市櫃公司實施公司治理制度 之六項主要構面:股東權益的保障、資訊透明度的強化、強化董事會職能、審計 委員會監督功能的發揮、管理階層的紀律與溝通及利害關係人權益的尊重,並據 以為標準,對我國上市櫃公司進行公司治理制度評量。. 政 治 大. 三、公司治理與企業經濟績效關聯性之相關文獻 Shleifer 與 Vishny (1997)指出,在許多國家中,大型公司的基本代理問題係 存在於控制股東與外部投資人間的潛在利益衝突。控制股東或大股東可能發揮正 的誘因效果來增進全體利害關係人之共享利益,也可能存在負的侵佔效果以謀取 私人的獨享利益(Claessens, Djankov, Fan, and Lang, 2002)。因此,對利害關係人. 立. ‧ 國. 學. ‧. 而言,可能存在之代理問題為:(1)管理人是否能善盡經營管理責任;以及(2)控 制或大股東是否會侵佔債權人的權益。前者稱為管理紀律效應(Management Disciplining 或 Alignment Effect),後者稱為侵佔效應(Entrenchment Effect)。管理 紀律的效益可普及所有股東及債權人,侵佔效應則是對控制股東有利而對小股東 或債權人不利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過去與公司治理有關之文獻大都以公司治理機制健全度與企業經營績效及 價值之關聯性為主。相關文獻顯示健全之公司治理機制有助於減少代理問題,提 升企業經營績效、提高企業價值(Gompers, Ishii, and Metrick, 2003)、降低權益資. engchi. 金成本(Botosan, Plumlee, and Xie, 2004)或銀行融資利率(林宛瑩等,2009)、提高 企業之信用評等(Ashbaugh-Skaife, Collins, and Lafond, 2006)、降低企業信用風險 (林宛瑩等,2009)。相關文獻並認為股權結構、董監結構、經理人角色及財務資 訊透明度等治理特性,為公司治理之重要影響因素;林宛瑩等(2009)之研究除前 述四項因素外,尚加入考量我國實務之經營層風險因素。林宛瑩等(2009)之研究 探討公司治理對企業銀行融資利率之影響,也納入股權結構、董監結構及經營層 風險考量。以下分就這些公司治理構面,列舉相關文獻。. 4. 林宛瑩、許崇源、戚務君與陳宜伶之研究(2009)提及,一般而言,侵佔效應係存在於經理人與 股東或控制股東與小股東間。基於股東與債權人間存在此兩種利益衝突,以及該研究之目的,該 研究將對控制股東有利而對債權人不利之效應稱為侵佔效應。 18.

(25) 在股權結構方面,根據管理紀律假說,董監事與管理階層之持股比率越高時, 其對於企業損失所承擔的部分也越大,此時董監事與管理階層之利益與小股東之 利益趨於一致,會有較強動機監控管理當局致力於提升經營績效(Kesner, 1987), 降低代理成本,公司價值可望提升(Jensen, 1993)。而機構投資人比小股東擁有更 多專業知識與技術,使其監督管理階層之成本較低,故持股越多,公司的財務結 構越佳(Chaganti and Damanpour, 1991)、績效越好、價值越高(Pound, 1988),並 可減少管理階層與投資人間的資訊不對稱,使投資人較能正確評估股價 (Szewczyk, Tsetsekos, and Varma, 1992)。然而,根據侵占假說,當內部人(機構投 資人)持股增加時,其對企業之控制力加強,足以令其做出謀求私利之決策行為 (影響管理階層採取對自身有力之行為),增加代理風險,導致公司價值降低 (Jensen and Ruback, 1983)、由債權人或小股東手中移轉財富(Ashbaugh-Skaife et al., 2006)。. 政 治 大. 在董監結構方面,文獻發現,董事會規模過大容易造成董事會功能不彰 (Jensen, 1993);企業發生股東派生訴訟(shareholder derivative lawsuit)5後,董事會 規模大者,股價下跌幅度大(Stephen, Robert, and Anil, 2001)。然而,也有文獻指 出董事會規模小,容易受到掌控而監督不周,使企業容易成為被告的對象(Eric and Michael, 2005)。至於外部董監並未直接參與企業經營,獨立性較高,因此監. 立. ‧ 國. 學. ‧. 督效果較佳,過去文獻大多肯定此點,如內部董事席次比率較高之公司,較容易 成為訴訟之被告(Eric and Michael, 2005);企業發生股東派生訴訟之後,內部董事 席次比率較高者,股價下跌幅度較多,而且敗訴之企業在被報導後,外部董事席 次比率有增加的現象,以增進公司治理機制(Stephen et al., 2001)。Jeffrey、Naveen 與 Lalitha (2008)之研究結果則認為董事會規模大小及外部董監席次多寡,係受企 業所屬行業影響,複雜之公司因需要專業意見,故擁有規模較大之董事會,並且 外部董事席次較多,但 R&D 密集的企業因需要企業特定知識,反而內部董事較 多。而董事長兼任總經理之公司因執行者與監督者為相同之人,會減弱監督功能 (Imhoff, 2003),而有較高的信用風險(林宛瑩等,2009),或付出較高的薪酬水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Cyert, Kang, and Kumar, 2002; Grinstein and Hribar, 2004)。 在經理人角色方面,Gompers et al. (2003)之研究中,以五個構面6來發展衡 量經理人權利之G_SCORE,並且發現經理人權利越小(股東權利越大),公司價 值越高。而Ashbaugh-Skaife et al. (2006)之研究中,沿用了G_SCORE,但發現經. 5. 根據 Black's Law Dictionary (2006)之定義,股東派生訴訟是以股東代表公司向第三人提起之訴訟, 通常第三人就是公司內部的管理階層,如 CEO、董事。股東藉此種訴訟來請求公司管理階層為適 當的管理行動(A suit asserted by a shareholder on the corporation's behalf against a third party (usually a corporate officer) because of the corporation's failure to take some action against the third party.)。Bryan A. Garner, Editor in Chief. 2006. Black's Law Dictionary, Third Pocket Edition. Thomson West. 6 (1)反敵意併購,(2)投票權,(3)內部人保護,(4)反接管與(5)各州接管法令。 19.

(26) 理人權利太小(股東權利過大)會不利於企業之債信評等。林宛瑩等(2009)之研究 則發現,相較於控制家族成員,非控制家族之經理人出任董監事,較不具有侵佔 外部利害關係人之傾向,即專業經理人可以降低企業信用風險。 在財務資訊透明度方面,基於利害關係人與管理階層之資訊不對等,資訊是 否充分揭露係評估公司治理良莠的重要指標。相關文獻顯示,資訊揭露透明有助 於降低企業資金成本(Bhattacharya, Daouk, and Welker, 2003; Sengupta, 1998)。 Francis、LaFond、Olsson與Schipper (2004, 2005)之研究中,發現營運資本應計品 質反映企業資訊風險,進而影響企業資金成本。而Ashbaugh-Skaife et al. (2006) 之研究則發現,除營運資本應計品質外,盈餘時效性有助於公司之債信評等。另 外,具獨立性之董事除能有較佳專業意見,亦較能有效監督財務報導的過程(Klein, 2002)。. 政 治 大. 在經營層風險考量方面,董事長、總經理及財務長均為企業重要的經營階層, 其誠信(Integrity)重大影響公司治理品質與經營風險;但經營層風險較難量化觀 察,故文獻有以董監持股質押做為代理變數。董監持股的信用擔保功能,會隨董 監事股權的質押而減少,進而影響企業信用風險,另一方面,董監質押持股也代 表了經營層的財務壓力(林宛瑩等,2009)。. 立. ‧. ‧ 國. 學. 管理紀律假說及侵占假說之相關文獻,依時間先後粗略整理如下表:.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0. i n U. v.

(27) 表 2- 5 公司治理與企業經濟績效關聯性之相關文獻整理 作者. 時間. 研究發現. 公司治理特性與方向(+管理紀律效應/ -侵占效應). Kesner. 1987. 董監持股比率愈高,其財務風險和公司經營績效之關 董監持股比率 + 係趨於一致,會有較強的動機執行董事會職責,監控 管理當局致力於提升經營績效。. Pound. 1988. 機構投資人持股愈多,公司績效愈好且價值愈高。. 機構投資人持股 + 機構投資人持股 +. 學. ‧. 代理問題較大之公司,較易發生股東代理訴訟。在股 董事會規模 東衍生訴訟後,股價顯著下跌;有較高 R&D 費用、 外部董事席次 + 大董事會、較多內部董事之大公司,下跌更多。股東 衍生訴訟可以改善公司治理:敗訴公司在報導之後擁 有較小的董事會、較高比例的外部董事、較高的董事. Nat. y. Stephen, Robert, & 2001 Anil. ‧ 國. Szewczyk, 1992 Tsetsekos & Varma. 政 治 大 機構投資人持股愈多有助於降低管理階層與投資人 立 間的資訊不對稱,協助投資人正確評估企業價值。. sit. 離職率,來改善公司治理。. 當公司控制股東透過交叉持股或金字塔結構等方 控制權與所有權偏離程度 式,使所有權嚴重偏離投票權時,會導致績效或企業 價值較低。. Eric & Michael. 2005. 被告的公司:內部人董事較多、灰色董事較多、董事 董事會規模 + 會規模較小。所以外部董事較多較好、董事會規模大 外部董事席次 + 較不易掌握(與以往結果相反)。. Ashbaugh-Skaife, Collins & LaFond. 2006. 外部大股東人數較多、董事長兼任總經理之公司,其 外部大股東人數 公司債評等較差。 董事長兼總經理 -. n. al. er. 2002. io. Claessens, Djankov, Fan & Lang. Ch. engchi. 21. i n U. v.

(28) 董監持股較多、獨立董事席次比率較高、盈餘時效性 董監持股比率 + 佳之公司,其公司債評等則較佳。 外部董事席次 + 盈餘時效性 + 鄭桂蕙、林宛瑩與 2006 許崇源. 基於董監之自利誘因,董監持股質押比率愈高之公 董監持股質押比率 司,宣告買回庫藏股之傾向愈高。買回庫藏股除減少. 政 治 大. 企業現金流量外,亦使資本結構惡化,對債權人更為 不利,將導致較高的企業風險。. 立. 2008. 董事會規模大對於多角化程度深、資產規模大以及舉 董事會規模 + 債程度高的公司帶來較大的效益。. Jeffrey, Naveen & Lalitha. 2008. Tobin’s Q 是 U 字型的,表示很大或很小的董事會規 董事會規模 + / 模都是可行的。複雜之公司 Tobin’s Q 為增加;簡單 外部董事席次 + 的公司則為減少。複雜之公司需要專業意見,擁有較 大董事會、並且是因為外部董事較多的緣故;R&D. ‧. ‧ 國. 學. Coles, Daniel & Naveen. n. al. 董監持股比率 + 銀行機構持股 + 董事會規模 + 家族席次比率 + 獨立董監席次 + 控制權與所有權偏離程度 -. er. 公司治理機制較佳之企業,其銀行融資利率較低。董 監持股、銀行機構持股、董監規模、家族席次比率與 獨立董監席次比率會降低融資利率。 控制權與所有權偏離程度、總經理異動次數及監察人 內部化會提高融資利率。此外,相較於信用風險較低 企業之公司治理,融資銀行更加重視信用風險較高企. io. 林宛瑩、戚務君及 2009 韓建婷. sit. y. Nat. 密集的企業需要企業特定知識,故內部董事較多。. Ch. engchi. 業之公司治理。. i n U. v. 總經理異動次數 監察人內部化 -. 22.

(29) 林宛瑩、許崇源、 2009 戚務君及陳宜伶. 公司治理的確影響企業的信用風險。機構投資人持 股、內部人持股、集團企業成員、外部董監席次比率、 獨立董監專業性、專業經理人角色、營運資本應計品 質與盈餘時效性可以降低信用風險。 外部大股東人數、控制權與盈餘分配權之偏離程度、. 機構投資人持股 + 內部人持股 + 集團企業成員 + 外部董監席次比率 + 獨立董監專業性 +. 政 治 大. 董事長兼總經理、監察人內部化、董監質押比率、總 專業經理人角色 + 經理異動及財務主管異動會增加信用風險。 營運資本應計品質 + 盈餘時效性 + 外部大股東人數 控制權與盈餘分配權偏離程度 董事長兼總經理 監察人內部化 董監持股質押比率 -. 立.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總經理與財務主管異動 -. Ch. engchi. 23. i n U. v.

(30) 第三節 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關聯性之研究 王光華與李勁興(2011)認為,企業從事社會責任需要投入資源,但社會責任 行為對於財務績效的影響存有遞延效果(Bernadette , Muralidhar, Brown, Janney, and Paul, 2001),故可能降低短期財務績效,使得企業經營者不願意從事社會責 任行為,因而容易產生代理問題。過去文獻普遍肯定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可以有 效降低代理問題,促使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的目標趨於一致,避免經營者自利行 為的產生。亦即,適當的內部與外部治理機制,有助保護公司各種利害關係人之 權益,提升公司經營能力,並創造公司價值。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機構投資人於公司外部監督所扮演的角色愈形重要。 Pound (1988)指出機構投資人持有較多公司股份,相較於一般投資人,其較難在 短時間處分持股而不影響股價,因此,機構投資人不僅關注公司的短期績效,亦 關注公司之策略、行動與其他利害關係人(Pound, 1992)。Johnson 與 Greening (1999).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將企業社會績效分為人事(婦女和少數民族、社區和僱員關係)及產品品質(產品與 環境)二個構面,其研究發現,退休基金機構投資人的持股比例與二個構面間, 均具顯著正向關係。王光華與李勁興(2011)之研究結果則顯示,機構投資人持股. ‧. 比率對企業社會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Aguilera、Williams、Conley 與 Rupp (2006) 討論機構投資人組成差異對於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他們認為英國的機構投 資人主要由退休基金與保險公司(重視長期績效)組成,美國的機構投資人主要為 投資公司與投資顧問(重視短期績效),雖然機構投資人在兩國大企業中皆為可影 響決策之大股東,但兩國機構投資人對於長短期績效重視的程度不同(重視長期 績效者會較重視企業的社會與環境行為),導致兩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不 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然而,有學者認為因投入企業社會責任之成效非短期能見,若機構投資人重 視短期績效時,如基金經理以基金短期獲利為績效衡量,則機構投資人會傾向投 資已有良好財務績效之公司(Zahra, Oviatt, and Minyard, 1993),或是價值會迅速 增加的公司,而非投資於需要耐心等待收益的公司(Hansen and Hill, 1991)。Coffey 與 Fryxell (1991)之研究發現機構投資人持股與企業之女性董事席次成正相關、與 投資南非成正相關,但與慈善捐款無顯著關聯。Graves 與 Waddock (1992)之研究 發現在多明尼社會指數(Domini Social Index)中之企業(認為較具社會責任)與機 構投資人持股間無顯著關聯。Zahra et al. (1993)發問卷給企業之 CEO,就所任職 企業在顧客滿意、員工、環境、社會參與、效率與股東財富最大化六個企業社會 責任方面之強調程度給予評分,作為應變數。其結果發現機構投資人持股與企業 社會責任及財務績效皆為負向關聯。. 24.

(31) Hansen 與 Hill (1991)指出股份所有權可能可以提高管理者維持或改善產品 品質的誘因,此外,當管理者持有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將使得管理者更注重長 期績效,促使管理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以及避免環境汙染所產生的負商 譽(Business Week, 1993)。Johnson 與 Greening (1999)之研究結果顯示,高階管理 者的持股比例與表彰企業社會績效之產品品質構面間具顯著正向關聯性。因內部 人持股比例越高,其財富與公司的聯結越緊密,且應越會使管理者的行動與利害 關係人的利益結合(Jensen and Murphy, 1990)。王光華與李勁興(2011)之研究結果 則顯示,內部人持股比率對企業社會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Zahra et al. (1993)認 為當內部人持股比例高時,其越能夠合理地分配資源給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以確 保利害關係人的持續支持,對於企業社會責任之履行具有正向影響力;其研究結 果亦發現內部人持股與企業社會責任各面向及企業財務績效皆為正向關聯。 由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受到公司決策的影響,而董事會為公司之最高決策 機關,因此,董事會對於企業是否承擔社會責任扮演重要之角色,其屬性影響其 功能是否能有效發揮,例如:董事會組成、特質及權力結構等(王光華與李勁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2011)。Zahra 與 Pearce (1989)認為規模較大之董事會,董事之背景、專業及經驗 較具多樣性,故對公司的決策方針能提出較多元的想法與建議,有助於提升決策 品質。Pearce 與 Zahra (1992)亦指出,較大的董事會規模對管理階層有較高的監. ‧. 督能力,由於董事會規模愈大其利益範圍愈廣,組織複雜性愈高,因此較能抵拒 管理當局的支配,發揮其應有的監督功能。因較大規模之董事會可能擁有較多樣 的董事成員,在制定公司決策與經營方針時,應較能考量公司各個利害關係人的 需求與期望,但研究結果為負向不顯著(王光華與李勁興,2011)。. er. io. sit. y. Nat. al. n. 當董事會擁有較多外部董事,將能夠增加董事會之監督能力;且外部董事與 公司的關聯性通常較低,相較於內部董事,其較不會有自利行為,因此更能站在 公正客觀的立場協助企業評估整體決策(Huson, Robert, and Laura, 2001)。Bacon (1973)指出外部董事大多由專業人士、學者及社會賢達擔任,其擁有豐富的知識. Ch. engchi. i n U. v. 與經驗,故外部董事傾向遵守法令,避免公司遭受政府的懲罰,以及傳媒的負面 報導。Gautschi 與 Jones (1987)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外部董事席次比率越高,愈 能有效防止管理階層的違法行為。外部董事具有強烈的利害關係人導向,除了對 股東負責外,他們亦重視利害關係人之需求及期望為何(Wang and Dewhirst, 1992)。 Nabil 與 John (1995)的研究發問卷給企業之內部與外部董事,請他們就企業在經 濟(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予社會)、法律(企業營運遵守法令)、道德(企業遵循 社會的普遍信念)與慈善(企業承擔純自願的義務)等四項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重 要程度給予評分,其結果發現外部董事相較於內部董事更關注企業的慈善面(社 會責任)。Johnson 與 Greening (1999)研究結果顯示,外部董事比例與表彰企業社 會績效之二個構面間,均具顯著正向關聯性。由於大部分外部董事為專業人士、 學者及社會賢達擔任,且其與公司的關聯性較低,故其較能顧及利害關係人的利 25.

(32) 益,故董事會之獨立董事席次比例越高,公司的企業社會績效越高(王光華與李 勁興,2011)。Zahra et al. (1993)發現外部董事席次與企業社會責任(除員工方面) 及財務績效為正向關聯。 依據代理理論的觀點,總經理兼任董事長時,將降低董事會的監督能力,使 其自利行為未能受到有效監督(Jensen 1993)。Fuerst 與 Kang (2000)指出同時掌握 公司執行權與監督權的總經理,可能基於自利,損害公司績效或剝奪股東財富。 由於總經理的肩負來自股東的績效壓力,若由其兼任董事長職務,在短期績效不 佳的情況下,可能為提升短期績效而削減相關支出,漠視利害關係人之利益,不 利公司社會責任之履行(王光華與李勁興,2011)。 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關聯性之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6. i n U. v.

(33) 表 2- 6 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關聯性之相關文獻整理 作者 Wang & Dewhirst. 時間 1992. 研究發現. 公司治理特性與方向. 發問卷給企業之董事,就他們關注企業的股東、顧客與政府、員工與社會四個 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之重要程度給予評分,其結果發現(1)董事認為重要性依序為 顧客與政府、股東、員工、社會,並非只注重股東利益;(2)董事是否兼 CEO. 政 治 大. 職業與是否為內/外部董事,對於不同面向之利害關係人的重視程度亦不同,如 兼 CEO 的董事相較於非 CEO 董事,更關注於客戶需求及遵守政府法規,較少 關注股東方面。. 立. 發問卷給企業之 CEO,就所任職企業在顧客滿意、員工、環境、社會參與、效 內部人持股比率 + 率與股東財富最大化六個方面之強調程度給予評分,作為應變數。其結果發 外部董事席次 + 現:(1)內部人持股與企業社會責任各面向及企業財務績效皆為正向關聯;(2) 機構投資人持股 外部董事席次與企業社會責任(除員工方面)及財務績效為正向關聯;(3)機構投 資人持股與企業社會責任及財務績效皆為負向關聯;(4)財務績效與企業社會責. ‧. ‧ 國. Nat. y. 1993. 學. Zahra et al.. 發問卷給企業之董事,就他們關注企業的經濟、法律(企業營運遵守法令)、道 德與慈善四個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之重要程度給予評分,其結果發現外部董事較 內部董事更關注企業的慈善方面(社會責任),但內部董事較外部董事更關注企 業的經濟方面。. n. al. er. 1995. io. Nabil & John. Johnson & Greening. 1999. sit. 任(除環境及社會參與方面)為正向關聯。. Ch. engchi. i n U. v. 使用社會責任研究機構 KLD 進行的社會責任評比基礎,將企業社會績效細項 外部董事席次 + 分為人事及產品品質二個構面。其研究結果顯示,外部董事比例、退休基金機 機構投資人持股 + 構投資人的持股比例與表彰企業社會績效之二個構面間,均具顯著正向關聯 內部人持股比率 + 性。高階管理者的持股比例則與表彰企業社會績效之產品品質構面間具顯著正. 27.

(34) 向關聯性。 Aguilera et al.. 2006. 討論機構投資人組成差異對於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認為英國的機構投資 (無進行實證研究) 人主要由退休基金與保險公司(重視長期績效)組成,美國的機構投資人主要為 投資公司與投資顧問(重視短期績效),雖然機構投資人在兩國大企業中皆為可 影響決策之大股東,但兩國機構投資人對於長短期績效重視的程度不同(重視長. 政 治 大. 期績效者會較重視企業的社會與環境行為),導致兩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 不同。. 學. ‧. y. Nat. io. sit.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立. 由天下雜誌與遠見雜誌評選中,選出較具社會企業責任之公司,並配對篩選出 較不具企業社會責任公司為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獨立董事席次比例、內部人 持股比例及機構投資人持股比例對企業社會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職務 雙重性(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則對企業社會績效具顯著的負向影響。. n. al. er. 2011. ‧ 國. 王光華與李勁興. Ch. engchi. 28. i n U. v. 機構投資人持股比例 + 內部人持股比例 + 獨立董事席次比例 + 董事長兼總經理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inancial Reporting),及英國研究企業管治財務範 疇的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又稱「坎特伯里委員

The second question in this paper is raised from the first questi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ng Fo Guang Pure Land and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beginning

• To achieve small expected risk, that is good generalization performance ⇒ both the empirical risk and the ratio between VC dimension and the number of data points have to be small..

Peppard, J.,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in Financial Service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A and the associate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and the business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 proposed CICEM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Another point to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used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dustry's performance, to explore market in domestic container shipping industry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996), “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Consumer Markets,”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