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構人脈社會網絡人才推薦系統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EMBA人才庫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建構人脈社會網絡人才推薦系統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EMBA人才庫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楊 建 民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建構人脈社會網絡人才推薦系統之研究. ‧. -以某國立大學 EMBA 人才庫為例 y. Nat. io. sit. Social Network-Based Specialist Recommendation System. n. al. er. -A case of National University EMBA Database.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呂春美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 -1-.

(2) 誌謝 從緊張公車搭乘希望能快速回家的路程與時間規畫,到身懷六甲挺著肚子 開心地學習及向老師們請產假育嬰與修業的同時,與到最後花了很多時間挑戰過 的英檢的難關,雖然一切是忙碌的,但在政大的日子是充實也是感激的。謝謝所 有給我機會,所有給我幫忙的大家,因為有您們,才有我現在的結果,謝謝您們! 首先最感謝是指導老師楊建民老師,謝謝您無論精神、生活、心情與我在碩 班所有種種的關心,總是給予最大的支持與協助,亦師亦親的倍感窩心與感恩。 感謝論文口詴委員們林我聰老師、邱光輝老師、季延平老師與李有仁老師的幫忙 與提出重要的建議與指教。感謝楊豐松老師從碩士班甄詴入學前開始至今一路上 的幫忙與指導。 其次,感謝讓我感到溫暖的家庭成員,謝謝您們一路上的相挺與陪伴,感謝 公公與老公百分之百不給壓力地支持與金援;感謝婆婆總在我無法付出時幫我照. 政 治 大. 顧小孩們與所有的生活貣居,讓我無後顧之憂地完成碩士學位;感謝家裡二個小 淘氣兒子丞彧與宥叡,曾在我碩班生活裡所發生的難關,讓我在蠟燭二頭燒更有 力量往前進,也讓我很幸運地兼顧了你們的成長也完成了夢想;感謝在天堂給我 心靈支援與力量的父親與母親,謝謝您們讓我有今天;也謝謝我親愛的姐姐與小 丫姨,在我最沮喪最無助時陪我幫我安慰我;謝謝相如姐的鼓勵與提出很重要的. 立. ‧ 國. 學. ‧. 觀點和建議;謝謝姐夫在我口詴前後的關心與窩心的祝福和勉勵。 謝謝實驗室的同學們,謝謝鈞華總是耐心的幫忙思考研究方向與方法,也謝 謝對我們全家的關懷及付出;謝謝俊宏總在我英檢低潮時,總扮演開心果和認真 的幫我解憂與鼓勵;謝謝世傑之前共事投研討會的幫忙與配合、謝謝繼鴻教我一 些 Matlab 軟體的操作;謝謝婉緯不厭其煩的教我英文和關心;謝謝碩班同學們. er. io. sit. y. Nat. al. v. n. 瓊云、書勳、于新、盈儒、湘嵐與儒君,謝謝您們二年來的協助,體貼我有家庭 的不便與幫助我處理一些事,幫我照顧小孩讓我可以開會與上課,在我英檢難關 過不了時給予安慰與協助。這個學位是大家幫我的,謝謝大家!感謝實驗室學弟 妹,謝謝承翰對於論文研究實作的討論、建議與幫忙;孝文與少華在於論文與英 文關心與鼓勵;世蓉、榕芝與鴻仁於論文的口詴時的幫忙與列印;取向、智民口. Ch. engchi. i Un. 詴前所有的鼓勵與其他學弟妹在實驗室的幫忙。及不小心沒感謝到的人,謝謝大 家! 畢業是人生的另一個開始,希望我帶著這份榮譽、所學與大家的祝福,邁向 我人生另一個大道,期待有更好的成長與結果。在此,再次敬上我百分感謝! 呂春美 謹誌於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七日. -1-.

(3) 摘要. 根據2010年人力銀行調查54%的尋找人才是以「工作分析」為主要依據,可 見人才的遴選仍以經歷為主要因素。而近年來社會網絡與推薦系統普為應用於人 才之找尋。 本研究實際以某國立大學EMBA學員資料,以同學與同事關係建置一個人脈 社會網絡之人才推薦系統。本系統能依據使用者所輸入之人才搜尋條件,藉由距 離相似度之運算,找出最接近的所需人才,並依距離相似度排序。其次,本系統 可由各成員學歷,工作經歷所在之產業別,以及在組織中任職之功能別,來呈現 人才之專業輪廓(Professional Profile),以作為決策者在遴選人才之依據。並提. 政 治 大. 供所有關係路徑,以利使用者可進一步的諮詢路徑上成員對於推薦人選之評價。. 立. 本研究針對該校EMBA學員共計2,121人,應用資料探勘中群集分析建立推. ‧ 國. 學. 薦系統,有別於一般以關鍵字比對的搜尋方式,能找出與使用者需求條件相似度 高的人才;並藉由人脈社會網路路徑,幫助使用者藉由自身的人脈評估推薦的結. Nat. n. al. er. io. sit. y. ‧. 果。最後,本研究並提出結論、建議以及未來研究方向。. i Un. v. 關鍵詞:社會網絡、距離相似度、專業輪廓、人才推薦系統、關聯路徑. Ch. engchi. -2-.

(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Job Bank survey in 2010, about 54% recruiters who search for specialist is mainly based on job analysi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d Rcommendation system to buil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colleagues with the personnel social network contacts, thus, a specialist recommend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First the system can compute the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 conditions users input and the background of people, find out the closest result required by sorting of similarity. Secondly, the professional profiles is established by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work experiences (contain the various. 政 治 大. industries and position type), to serve as the basis for decision-makers in the selection. 立. of specialist. Besides, they can also inquire people from social network path for. ‧ 國. 學. further appraisals of the candidate..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EMBA students totaled 2121 people, applying cluster. ‧. analysis of data mining to build up the recommendation system, opposite to using. y. Nat. key-word matching as a way to search people. Thus, the study can find the highest. io. sit. similar conditions demand of input. Via the associated social networks paths, to help. n. al. er. users identify and use their own network to assess the recommend candidates.. i Un. v.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s conclusions,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Ch. engchi.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 Similarity , Professional Profile , Specialist Recommendation System , Social Network Path. -1-.

(5)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4. 第四節. 文獻探討 ................................................................................................... 7. ‧ 國. 學. 第二章. 政 治 大 論文架構 ........................................................................................... 5 立 推薦系統之相關文獻探討 ................................................................ 7. 第二節. 社會網絡相關理論與方法 .............................................................. 21. 第三節. 資料探勘中的距離相似度計算....................................................... 33. sit. y. Nat. n. al. er. 人脈社會網絡人才推薦模式與系統建構 ............................................... 37. io. 第三章. ‧. 第一節. i Un. v. 第一節. 人脈關聯人才推薦系統建構流程 ................................................... 37. 第二節. 人脈社會網絡人才推薦系統架構 ................................................... 40. 第三節. 系統建置環境與工具 ...................................................................... 57. 第四章. Ch. engchi. 某國立大學 EMBA 人才庫推薦系統雛型 ............................................. 58. 第一節. 人才推薦系統架構與尋才流程....................................................... 58. 第二節. 人才推薦之專業輪廓評估屬性與計算說明 ................................... 61. 第三節. 本研究人才推薦人脈社會網絡分析 ............................................... 68. 第五章. 系統展示說明 ......................................................................................... 71. 第一節. 人脈社會網絡上的領域人才找尋流程 ........................................... 71. 第二節. 人才遴選情境.................................................................................. 72 -1-.

(6) 第三節. 人才距離相似度排序 ...................................................................... 74. 第四節. 人才專業輪廓(Professional Profile) ........................................... 76. 第五節. 人脈關聯網絡.................................................................................. 78. 第六節. 人才專業輪廓實例說明 .................................................................. 79. 第六章 結論、建議與未來研究 ............................................................................ 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8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83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 84 參考文獻 ................................................................................................................ 8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Un. v.

(7)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圖. 2-1 2-2 2-3 2-4 2-5. 推薦系統應用架構 ..................................................................... 17 人才推薦系統應用架構 ............................................................. 17 社會網絡關聯內容連結示意圖 ................................................. 23 程度中心之網絡結構位置示意圖.............................................. 25 中介中心性之網絡結構位置圖 ................................................. 26. 圖 圖 圖 圖 圖. 2-6 2-7 2-8 3-1 3-2. 網絡對外連結度之網絡結構位置.............................................. 27 本研究人脈社會網路建立示意圖.............................................. 32 以一位 Root user 中心點建置整個人脈社會網絡關係示意圖 .. 33 本研究人脈社會網絡人才推薦系統建構流程 .......................... 38 人脈社會網絡人才推薦系統架構.............................................. 40. 政 治 大. 圖 3-3 本研究人脈路徑搜尋模組流程 ................................................. 56. 立. 3-4 4-1 4-2 4-3. 人才推薦系統使用者介面呈現圖.............................................. 57 本研究人脈社會網絡人才推薦雛型系統模組架構流程 ........... 57 專業輪廓屬性權重分析圖 ......................................................... 61 本研究人才推薦系統專業輪廓畫面 .......................................... 67. 圖 圖 圖 圖 圖. 4-4 4-5 4-6 5-1 5-2. 個人人脈社會網絡拓撲網 ......................................................... 69 個人人脈社會網絡拓撲示意圖 ................................................. 69 本研究以人為關聯之學校與學校關係 ...................................... 70 關聯人才推薦方法 ..................................................................... 71 人才推薦情境簡易示意圖 ......................................................... 75. 圖 圖 圖 圖. 5-3 5-4 5-5 5-6. 人才媒合動態條件輸入畫面 ..................................................... 75 距離相似度成員排序畫面 ......................................................... 76 李X旺專業輪廓畫面及關聯路徑.............................................. 77 狄X力專業輪廓畫面及關聯路徑.............................................. 78. ‧. ‧ 國. 學. 圖 圖 圖 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5-7 李 X 旺個人人脈網絡圖 ............................................................ 78. -1-.

(8) 表目錄 表 2-1 本研究不同資料型態公式應用表.............................................. 35 表 3-1 產業別分類表 ............................................................................ 43 表 3-2 功能別領域(Domain)表 ............................................................. 44 表 3-3 相似度量表 ................................................................................ 47 表 3-4 不同資料型態之距離公式對照表.............................................. 48 表 3-5 功能別系所 Mapping 表 ............................................................. 52 表 4-1 專業輪廓度量表......................................................................... 63. 政 治 大 表 4-3 遴選人才專業輪廓中各領域專家值計算 .................................. 66 立 表 4-2 遴選人才基本資料表 ................................................................. 63. ‧ 國. 學. 表 5-1 個人工作經歷表......................................................................... 65 表 5-2 李 x 旺專家數值說明表 .............................................................. 65.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 i Un.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人」是組織成立最重要的因素,是整個企業運作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企業最具特 別影響力的資產、更是影響社會穩定與成長最大的因子。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發展的關 鍵,在於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人才遴選。如IBM 公司發表的「2008 年全球人力資產研 究報告」《The Global Human Capital Study 2008》中,顯示台灣IBM公司超過75%的人. 政 治 大. 資主管表示對於培養未來領袖的能力相當在意,相較於其他地區( 拉丁美洲74%、歐洲. 立. /中東/非洲地區74%、日本73%以及北美地區69% ),亞太地區( 88% ) 更重視接班人. ‧ 國. 學. 的問題。據人力資源市調機構 CareerXroads的研究,在美國的就業市場上,企業招募員 工有超過三成以上是透過現有員工介紹,一般的網路人力銀行的招攬方式,其實只佔不. ‧. 到3%。. y. Nat. 近年來推薦系統日趨廣泛且成熟的應用在學術研究與商業領域推薦上。推薦系統目. io. sit. 的在於收集大眾對於相關資源的評價、使用習慣與其他關聯,經由推薦機制的彙整與篩. n. al. er. 選後,因不同的推薦需求或最終目的的產生而有不同的系統應用及方法實作,最後再呈. Ch. 現給符合偏好需求的使用者所需的資訊與決策。. engchi. i Un. v. 根據Mitchell (1973) 、Tichy and Tushman (1986)將社會網絡定義為「存在一組人、 事、物之間的關係,不同的關係類型,即形成不同的網絡關係,即一群特定人之間特定 連結所形成之集合,透過各種連結形式,可用以解釋網絡中成員的社會行為。」「關係」 是社會網絡分析的中心概念,依不同的關係內涵與建構屬性,形成不同的網絡關聯型態。 許多學者將社會網路視為可再運用的資源,隨著於整個社會網路互動連結而形成更大的 社會網路資源,更運用了社會網路體系,不但可以用於擷取資源,還可以創造新的社會 網絡價值(Lin ,1982;Lin & Dumin,1986)。. 1.

(10)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社會網路分析已成為一個熱門關鍵的研究技術,也應用在各領域研究上,在人脈關 係的應用上也累積了相當數量的研究,證實了人際網路對組織中個人行為的影響,例如 個人網絡關係對權力地位的影響(Brass, Galaskiewicz, Greve & Tsai,2004)、在求職 (Bian ,1994)、升遷(Burt,1992)、績效考核(Burt,1992,1997,2000;Sparrowe,Linden & Kraimer,2001)、離職意願(Krackhardt & Kilduff,1990)、組織承諾(Watson & Papamarcos,2002)、組織依附(Burt,2001)、工作滿意(Hodson,1996;Hurlbert,1991)、 垂直對偶領導模式(Vertical Dyadic Leadership mode,VDL) (Graen & Scandura,1987)、. 政 治 大 著重大顯著影響因素。隨著六度分離理論發展至今,目前國內外以小世界社會網路理論 立. 及組織認定(Andrews,Basler& Coller,1999)等都顯示出人際網絡對於個人的人脈關係有. 為基礎的社交人脈網站(Social-Network Sites)也相繼出現(Facebook、hi5、Bebo、Friendster、. ‧ 國. 學. LinkedIn、MSN、Orkut、flickr、人立方關係搜索等等),提供網路上的使用者一種嶄. ‧. 新的拓展人脈管道,透過社交人脈網站將自己認識的朋友與朋友間互相推薦朋友認識, 不僅消除了地域上的限制,也使得社交人脈網站成為人們拓展人脈的一種利器。所以,. y. Nat. er. io. 脈資源的延伸。. sit. 社交人脈網站是以社會網絡理論為基礎,藉由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擴大人脈層次與人. al. n. iv n C hengchi U 司想要找到適合之人才相當的耗時費事。即使目前有些開放式的社群平台或人力銀行來 然而各個社交人脈網站的功能與實用性卻也大相逕庭。在茫茫的求職人海當中,公. 提供公司遴選人才的環境,但需求者於平台搜尋自己所需人才時,所呈現的結果資料量 往往過於龐大、雜亂且不正確,造成資訊迷失或者是所找到的人才也不合適於需求。另 外,縱使公司從平台上得到推薦的人選時,該由誰來評論被推薦人選是否值得信任呢? 在人際網路的部分,根據( Kautz,1997)在人際網路的研究結果:當人們在解決問題或是 尋找合作伙伴時通常都是依循著所擁有的社會網路來尋找最可能幫忙協助的對象。又根 據IBM人力資源報告數據上,只有6%的公司會利用「工作分析」而評斷人才遴選準則, 而高達54%是沒有人力資源部門的。而在求職上個人優勢的條件專長如何有機會被發掘 與重用,資訊的呈現如何幫助決策者遴選?故如何讓求才者與求職者達到人才媒合是相 當重要的。 2.

(11) 近年來,推薦系統廣泛被應用,如何從社會網絡資源關係成員透過關係找到某領域 的人才專家,呈現最適合需求與資訊推薦系統的及時快速正確性是值得研究的。故本研 究期待能以社會網絡資源,成員間透過關係可以連結到某領域專家(即在成員的工作領 域上產業別與所屬的工作性質的功能別上為專家人才者),並藉由這條人脈路徑以諮詢 該專家的相關評價,而不是透過電話以及e-mail的直接求才方式。因此透過此種搜尋機 制來尋找符合需求條件之人才,以及利用推薦系統的及時、快速、正確性來幫助人資主 管進行人才遴選是值得研究的。.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Un. v.

(1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社會網路分析已成為一個熱門關鍵的研究技術,也應用在各領域研究上,在人脈關 係的應用上,人脈網路的社會網路像張地圖,人脈地圖標示著人脈社會網路上任何一個 成員的位置與所有的成員與成員之間的連結即關係及狀態,以及以成員為出發而導出的 關聯路徑、連結關係以及潛在關係,關係如同一張網路般交錯連結,每個成員在社會網 絡之中可視為一個個體,個體之間的互動連結關係與行為構成在社會網絡之中的人脈關 聯網絡。而社會網路分析則是呈現的社會網路地圖上所呈現的分析指標與依據,分析者 可以從網路的連結關係中研究出資訊如何流動、人際之間如何獲得資訊與資源,以及人. 政 治 大 尋找人脈關係的特徵、及發覺這些關係對個人或是組織的影響(Freeman, L. C. ,1979.; 立. 脈如何的連結與彼此之間連結的強弱關係呈現分析,或解釋所有行為者的人脈關係狀況、. Wellman .B, 1992; Garton, Haythornthwaite & Wellman, 1997)。總言之,整個人脈社會. ‧ 國. 學. 網絡分析利於了解需求、決定問題為何與問題如何得到解決與應用。目前欲探討人與人. ‧. 之間的社會網絡關係,已經存在有有許多種方式,如:文件、問卷調查、實驗… 等。 但這些方式通常所耗費的時間與人力成本相當高,且資料量大時,不僅難以執行,也具. y. Nat. sit. 有很高的錯誤率、信度與效度評量。而推薦系統普遍應用於商業網路商品、文章與其他. er. io. 線上推薦( 如線上音樂、新聞、電影...等 ),在於人才推薦方面較為少見。. al. n. iv n C hengchi U 實作人才推薦系統模組,希望以此架構模組作為搜尋人才依據,讓人才推薦因社會網絡. 本研究目的以人脈社會網絡架構為信任前提,配合以「人」為基礎推薦,利用理論. 關係與快速正確人才推薦模組下,達到更值得信任與最適人才遴選目的。主要目的為以 下三點分述如下: 一、探討社會網絡、推薦系統文獻,統整人才推薦系統應用理論架構與權重。 本研究實際以某國立大學 EMBA 學員共計 2121 人之原始資料,以人當作節點 (Node),藉由同學與同事的關係為關聯(Relation)實作人脈社會網路。並應用資料探勘 中群集分析之距離相似度計算公式,計算資料庫中各學員學經歷資料的距離,有別於一 般以關鍵字比對的搜尋方式。並以坊間人力銀行與職訓局實務調查之求才搜尋條件選項 為參考,作為本研究人才遴選條件選項與權重定義之依據. 4.

(13) 二、建構人脈推薦模組系統與人才計算方式達到人才推薦目的。 本研究所提出之系統能依據使用者所輸入之人才搜尋條件,藉由距離相似度之運算, 找出最接近需求之人才,並依距離相似度排序。其次,依專業輪廓模組可由各成員學歷、 工作經歷所在之產業別以及在組織中所擔任之功能別來呈現人才之專業輪廓 (Professional Profile) ,以作為決策者遴選人才之依據。並藉由人脈社會網路路徑模組, 幫助使用者找出並利用自身的人脈評估該推薦的結果。 三、實際以 EMBA 人才庫雛型驗證,以人才專業輪廓進而達到最適人才遴選。. 治 政 度,實務上企業組織尋找一個人才也因不同背景、需求和主詴者的需求不同而產生不一 大 立 樣的人才判定標準。故本研究也針對某國立大學EMBA學員資料裡各學員的學經歷資料. 俗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相對的每個人必有其可取之處,亦有其在某領域的專家程. ‧ 國. 學. 屬性定義本研究的「專家」。於學歷和工作經歷上擁有專業知識或技能者,並於本研究 所探討定義出來之權重、計算公式與模組,去量化人才庫成員與使用者所輸入需求條件. ‧. 之間的相似程度與專業輪廓數值,顯著符合需求者條件,而可以協助需求者達成最終目. 一、緒論. y. sit er. al. n. 論文架構. io. 第四節. Nat. 標者稱之。. Ch. engchi. i Un. v. 本章包含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此論文之架構。. 二、文獻探討 說明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包括根據學者的推薦系統架構、推薦網路(RefferalWeb) 動機、元素與組成要素等,發展本研究人脈人才推薦架構與依據。及建構本研究人脈社 會網絡依據的與分析方法等。與最後計算人與人距離相似度的資料探勘群集分析與公 式。. 5.

(14) 三、研究方法 主要於本研究的人脈社會網絡人才研究資料來源、系統架構與流程、人脈推薦系統 模組與系統建構。包含本研究以同學與同事關係建置本研究人脈社會網絡模組;產業別 與功能別分類依據與方法;定義搜找人才相似度屬性、屬重與公式與建立人與人距離相 似度模組;衡量本研究人才專業學經歷的屬性、權重與建立人才專業輪廓(Prefessional Profile)模組,尋找工作類別領域與專業工作性質人才的人才經驗度;及最後找尋人才 的人脈搜尋路模組。. 立. 四、本研究人脈推薦系統雛型. 政 治 大. ‧ 國. 學. 包含本研究以某國立大學EMBA人才庫學員資料實作一個人脈推薦系統架構與流 程總覽、人才推薦之專業輪廓評估屬性、計算說明與呈現、與本研究人脈社會網絡應用. ‧. 及成果分析。. n. al. er. io. sit. y. Nat. 五、系統展示說明. i Un. v. 應用本研究人才推薦系統架構,以某國立大學EMBA人才庫學員資料實作人才推薦. Ch. engchi. 雛型,包含如何遴選人才情境應用與流程,及雛型結果呈現與人才專業輪廓應用與說 明。. 六、結論、未來研究方向與研究限制 依據分析的結果、雛型驗證與彙總整理研究發現,提出本研究結論,並提供本研究 具體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列舉,並依研究遇到的問題說明本研究的研究限制。. 6.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以研究所需要的相關知識技術與背景作為文獻探討,先探討相關的文獻作為 本研究的相關理論基礎與方法的根據,並以文獻依據延伸本研究相關應用與說明。首先 以探討於本研究相關推薦系統的架構與方法,探討Schafer et al.(2001)的推薦系統架構與 Shah(1997)推薦網(Referrence Web),應用其推薦系統架構與組成要素等,發展本研究人 脈社會網絡人才推薦方法與模組架構。再來探討社會網絡理論與分析方法,以相關文獻. 政 治 大. 延伸說明本研究建構人脈社會網路方法、依據與分析應用。最後以資料探勘群集分析理. 立. 論的計算公式等相關文獻,應用於本研究人與人距離相似度計算模組,找出依使用者需. ‧. ‧ 國. 學. 求的網絡內同質相似人才的依據。. 第一節 推薦系統之相關文獻探討. sit. y. Nat. 本章節人才推薦文獻探討依據Schafer et al.(2001)與Shah(1997)Referral Web理論,探. io. al. n. 一、何謂推薦系統. er. 討本研究所依據的理論,依據此二學者所提的文獻探討本研究人才推薦系統理論。. Ch. engchi. i Un. v. Resnick & Varian (1997)認為一般的資訊過濾系統(Information Filtering System)亦稱 推薦系統(Recommendation System)。而推薦系統在學術研究或是現實生活中已普及化, 並有良好的應用與結果。「推薦系統」這個名稱是1997年由Resnick and Varian提出的, 相同的產品或資訊服務推薦概已被學者應用於許多的不同領域。例如:線上音樂推薦 (Shardanand and Maes, 1995);線上新聞主題推薦(Balabanovic and Shoham,1997); 家庭錄影帶(Hill et al., 1995)以及電影推薦系統(Miller et al., 2003)。在這一些的研 究中都是以明確數值作為比對的方式,並且也沒有屬性權重的觀念。 推薦系統可以視為一群物件的集合,需求者依集合內感到興趣的進行需求設定,而 推薦系統的主要目標就是需求者所設定的需求,進而推薦給使用者。而本研究的人才推 薦系統以人為中心為一團體人才資訊集合,更為具有人脈關係的社會網絡集合,將相關 7.

(16) 資訊條件或使用者認知衡量屬性集合在一貣,即G={g1, g2, …, gn}集合中所有人才是具 同質性的有社會關聯的。Gi是指社會網絡人才庫中的某個人才,而推薦系統的主要目標 就是將集合G中的某些符合使用者需求的Gi推薦給需求者。. 二、Shah(1997)之ReferralWeb系統發展之探討 (一) 應用Shah (1997)理論發展本研究人脈社會網路系統建置動機與描述 Resnick(1997)認為,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網站正思考著如何給顧客真正需要 的資訊,推薦系統則是能找出符合使用者個人化資訊的機制。而由 Shah (1997)所實作的. 政 治 大 (Query)來定義專家(Expert),以及參與者間的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 立. ReferralWeb 系統,是透過人際關係所導引的資源定位(Resource Location),經由查詢. 1、Shah (1997)所實作的 ReferralWeb 系統建置動機有三:. ‧ 國. 學. (1)、假設一個直接的關係(Direct Relation)並不能提供給需求者所需的資. ‧. 源,可以再經由被詢問的人再推薦其他人來回答。. (2)、尋找服務或資訊是一個透過人際推薦的方式來進行,形成一個個人的. sit. y. Nat. 社會網路。. al. n. 專家的人際關係路徑。. er. io. (3)、推薦網(ReferralWeb)與特定關鍵字相關的專家,以及如何聯繫到這個. i n C U hengchi 2、針對ReferralWeb的系統描述有三:. v. (1)、ReferralWeb 可以視為一個互動的模型(Interactive. Prototype),用. 以了解與分析網路上與特定關鍵字相關的專家以及資源。 (2)、ReferralWeb 的目的不只是協助使用者找到專家,而是更進一步提供 一個專家的能力範圍給予使用者依據自身限制與所需而選擇專家對象。 (3)、ReferralWeb 產生一條推薦鏈,提供使用者一條可以到達特定專家的 人際網路關係路徑。. 8.

(17) 3、Referral Web 之系統架構 為了了解 Referral Web 之系統架構,以下分別說明專家(Expert)、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以及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的定義。 (1)、專家(Expert):在某個主題上,擁有專業知識或技能的人,可以協助 一個使用者達成他的最終目標。 (2)、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兩個人之間任何相互的連結,能讓第三 方接觸到並引貣他的回應。 (3)、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在社會網路中,兩人之間任何可以連接 到對方的社會關係之路徑。. 立. 政 治 大. (二)、推薦網(ReferralWeb)系統流程. ‧ 國. 學. Shah(1997)所實作的 ReferralWeb 為一個互動的模型(Interactive Prototype)系統,透. ‧. 過人際關係所導引的資源定位(Resource Location),經由查詢(Query)來定義專家(Expert),. sit. y. Nat. 以及參與者間的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透過分析公開可用的資源分析來協助使用者. io. 協助使用者依據自身限制與所需而選擇找到專家。. al. er. 定位專家,可產生一條推薦鏈,提供使用者一條可以到達特定專家的人際網路關係路徑,. n. iv n C (1)、網絡結構(Network Constructors) h e n:蒐集網路上可用的文件,用來重建社會網路的 gchi U 工具。 (2)、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分析蒐集到的文件,處理專業知識的查詢。 (3)、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將使用者查詢的結果,用簡單的圖型化介面呈現出 來。. 9.

(18) 三. 本研究人才推薦系統定義 本研究運用Shah (1997)所實作的ReferralWeb系統相關理論基礎,配合本研究所探討. 的主題與研究元素,延伸探討建構本研究人脈社會網絡人才推薦動機與描述定義如下:. (一). 人才推薦動機. 1、假設一個有「社會關係」或任何有「關聯」的直接的關係(Direct Relation)並不 能提供給需求者所需的資源,可以再經由被詢問的關係人再推薦其他人選,來供其所詢 問的資訊,或再經由被詢問的關係人其關聯資訊所顯示的其他人選供其遴選。 2、尋找服務或資訊是一個透過人脈網絡推薦的方式來進行,形成一個個以人脈為. 政 治 大 圍,給予使用者依據自身限制與所需而選擇專家對象,或依人脈關聯往下繼續諮詢或推 立 主的社會網絡。目的不只是協助使用者找到專家,而是更進一步提供一個專家的能力範. ‧ 國. 學. 薦達到係依使用者需求遴選更適專家人才。. 3、人才推薦系統最終產生需求輪廓( Profiles ),以及如何聯繫到這個專家的人際. ‧. 關係路徑、個人化網絡圖或其他資訊。產生多條推薦鏈,提供使用者可以到達特定專家 的人際網路關係路徑。. sit. y. Nat. n. al. er. io. (二) 應用Shah (1997) ReferralWeb系統發展本研究人脈社會網路人才推薦元件. i Un. v. 由 Shah(1997)所實作的 ReferralWeb 系統元件包含網路結構( Network Constructors )、. Ch. engchi. 搜尋引擎( Search Engine )與使用者介面( User Interface )三部份,依其文獻探討另定義本 研究在 ReferralWeb 系統元件應用如下:蒐集人才網路上可用的資源,用來重建社會網 路的工具與應用。 (1)、網路結構( Network Constructors ):確定相關研究議題,即人脈社會網路,蒐集完整 所需應用的原始資料,用以建立人脈社會網路工具。 (2)、搜尋引擎( Search Engine ):分析蒐集到的資料,確定資料來源與方法擷取,進行前 置資料處理(去雜、過濾與資料格式一致性、資料轉置、資料數位化......等) ,將需要的 格式粹取出來,經由分類、關聯、權重、相似度計算、社會網路分析進行資料分析,處. 10.

(19) 理相關需求的查詢。 (3)、使用者介面( User Interface ):提供依使用者需求主觀限制動態輸入介面,將使用者 依需求查詢的結果排序與呈現所需輪廓。與所遴選的人才關係路徑、及被選人才個人網 絡圖型化介面呈現。. (三). 建置人脈關係關聯組成要素. 依研究所欲建置人脈關聯屬性進行分析,並針對組成要素作詳細說明及定義,例如. 政 治 大. 本研究以某國立大學 EMBA 學員之資料建立社會網絡,故皆為同校 EMBA學員為背景,. 立. 即使不同年級及系所,但皆有同大學 EMBA 關係。以學員進入 EMBA 前最高之畢業學. ‧ 國. 學. 歷學校名稱與科系、入學前的學分班學校名稱與系所或科別、及某大學 EMBA 的學歷 與系所為關係計總,建立人與人關係矩陣以利研究分析應用。並取學員的工作經歷(以. ‧. 目前現職和前工作經歷)轉換成研究格式與格式資料一致性,主要的目的在於整合人才. Nat. sit. y. 資料庫所有成員同學關係與同事關係,作為研究後續分析多重性路徑應用之呈現。期待. n. al. er. io. 本研究人脈社會網絡不同尺度(Degree)的關聯。並依 Shah(1997)的 ReferralWeb 系統. i Un. v. 組成專家(Expert)、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以及推薦鏈. Ch. engchi. (Referral Chain)之框架,定義本研究人脈社會網路組成要素。 1、專家(Expert):於學歷和工作經歷上擁有專業知識或技能者,並於本研究所探討定義 出來之權重、計算公式與模組,去量化人才庫成員與使用者所輸入需求條件之間的相似 程度與專業輪廓數值,顯著符合需求者條件,而可以協助需求者達成最終目標者稱之。 2、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為兩個人之間的連結、相互的關係,能讓第三方接觸到, 並引貣兩人中之任一人的回應或互相回應的關係。 3、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為存在於一個關聯社群內的所有社會關係之集合,本研 究為以同學、同事關係的社會網絡。. 11.

(20) 4、推薦鏈( Referral Chain ):在社會網路中,連結任兩人之間的任一社會關係路徑,含 直接或間接連結。 本研究人才推薦文獻先探討 Shah(1997)所實作的 ReferralWeb 文獻擷取部份應用, 並依文獻與延伸將本研究人才推薦系統定義為一個互動的模型(Interactive prototype),用 以了解與分析使用者間社會網絡上特性與特定權重關鍵字相關的專家輪廓以及其他人 才推薦資源。為人際關係所導引的資源定位(Resource Location),經由使用者需求查詢 (Query),依權重(Wight)及相似度(Similarity)來定義專家專業輪廓(Expert Professional. 政 治 大. Profile),所顯示結果除了參與者之間的所有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與使用者所欲尋找. 立. 的人才推薦遴選,並透過分析公開可用的資源及模組來協助使用者定位專家,提供使用. ‧ 國. 學. 者依參與者間的社會關係可以到達特定專家的人際網路關係路徑,呈現含有被遴選人才 到使用者的所有關係路徑(Relation Paths) ,可產生多條推薦鏈。協助使用者依據自身限. ‧. 制與所需人才條件而尋找到專家。. sit. y. Nat. n. al. er. io. 三、推薦系統應用架構. i Un. v. 在資訊化普及下,仍有大量雜而無結構化的資料,造成使用者無法適度的滿足需求,. Ch. engchi. 也造成搜尋資料的不易與無時效性,尤其在網際網路資訊爆炸時代,網路呈現了各領域、 新穎與多變或是其他詳細的資料供搜尋,Schafer, Konstan & Riedl(1999)根據推薦系統來 解決商務環境下資訊超載的問題。Resnick et al. (1997)認為在資訊氾濫的環境下,網站 如何有效地給予使用者所需的資訊,將是一大考驗,而推薦系統正是這種一對一引導使 用者的個人化機制。依 Schafer et al.(2001)則根據推薦方法、輸入方式、輸出內容、遞送 方式和個人化程度來對推薦系統進行剖析,其應用架構整理圖為圖 2-1 所示。. 12.

(21) 彙總. 立. 政 治 大 圖 2-1 推薦系統應用架構. ‧ 國. 學. (資料來源:Schafer, Konstan & Riedl, 2001). 圖 2-1 之架構可以分成六個部份,輸入、推薦方法、輸出、遞送、個人化程度、回饋,. sit. y. Nat. (一)、輸入. ‧. 分別說明如下:. n. al. er. io. 使用者需要輸入自己的喜好,推薦系統才能獲知其使用者輪廓(User Profile),以做. i Un. v. 出適當的推薦。而 Schafer et al.(2001)將輸入分為目標顧客的輸入與群體的輸入,主要只. Ch. engchi. 是對象上的不同,本質上大同小異,以下只就兩個較特別的名詞加以說明: 1、隱含的瀏覽:顧客不需告訴推薦系統自己的偏好,推薦系統可藉由記錄與分析顧客 的行為,而得知其偏好。 2、明確的瀏覽:顧客主動告知推薦系統自己的偏好。. (二)、推薦方法 1、原始資料(Raw Retrieval):網站提供一個搜尋的介面,讓使用者能夠查詢某個物品 的資料庫。 2、統計上的彙總(Statistical Summaries):當個人化無法做到或不需要做到時,就可以 採用統計的方法來提供群體的觀點,例如:一個物品的平均評價、多少人推薦這個物品… 13.

(22) 等等。 3、屬性基礎(Attribute-based):以產品的屬性為基礎的推薦。例如:使用者在找尋有爵 士風格的音樂 CD,而同時也尋找哪裡有折價的優惠,推薦系統會推薦他同時有爵士風 格與折價的音樂 CD。 4、項目之間的相關(Item-to-Item Correlation):以使用者感興趣的項目做為建議的基礎, 例如:消費者已在購物車中選購了一些商品,系統會根據購物車中的商品,推薦一些相 關的商品給消費者。. 政 治 大. 5、使用者之間的相關(User-to-User Correlation):基於顧客與顧客間的相關性來推薦商. 立. 品,即「協同過濾」的概念,也就是以群體的意見來推薦資訊給個人(Resnick et al., 1994;. ‧. ‧ 國. (三)、輸出. 學. Hill et al., 1995; Shardanand & Maes, 1995; Konstan et al., 1997)。. 推薦的輸出對於使用者,在資訊的提供上,對於種類、數量以及顯示的方式都會有. Nat. sit. n. al. er. io. 方式加以介紹:. y. 所不同。Schafer et al.(2001)將輸出方式分為建議、預測、與評比回顧,以下就不同輸出. i Un. v. 1、建議:此為最常見的推薦輸出,通常都是以“try this”的形式呈現,或把推薦物放. Ch. 在網頁的某處,讓網友自行瀏覽。. engchi. 2、預測:呈現給使用者的是對某個物品的預測評比,可以是針對特定使用者的個人化 評價,也可是針對一般大眾的無個人化評價。此種機制可讓顧客了解推薦的強度,例如: 顧客選擇一部電影,MovieFinder 提供來自社群與編者兩種來源的預測評比,並顯示 A 到 F 的評分。 3、評比回顧:允許使用者對一個推薦下結論,其他使用者可參考先他的評分或意見, 了解此推薦的可信度。例如:Yahoo!奇摩的知識家,我們可對網友的「最佳解答」進行 評分。. 14.

(23) (四)、遞送 此遞送力為網站所推薦的商品資訊,以何種方式遞送給顧客。(Schafer et al. 2001) 將遞送力分為推力、拉力和被動形式的遞送力三種,分別說明如下: 1、推力:網站經營者可主動接觸到顧客的方式。例如:網站利用 e-mail 將推薦的新產 品資訊送給顧客。 2、拉力:由顧客來控制推薦資訊的呈現。例如:網站提供顧客「排行榜」的查詢功能。 3、被動:利用網友過去的瀏覽紀錄來提供建議。例如:在 Amazon.com 瀏覽一本「顧. 政 治 大. 客關係管理」的書,下方會顯示之前買這本書的人,還買過哪些書。. 立. (五)、個人化程度. ‧ 國. 學. 1、非個人化:系統呈現給每位使用者相同的推薦資訊。. 2、暫時性:以使用者目前的行為資訊來進行推薦,但網站沒有記住使用者。. ‧. 3、永久性:網站能識別出使用者,並以使用者過去的行為資訊來進行推薦。. sit. y. Nat. (六)、回饋. al. n. 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er. io. 推薦的商品資訊回饋給目標顧客或群體,記錄他們的操作習慣與偏好,使的系統更. (七)、推薦系統介面的呈現. Ch. engchi. i Un. v. 在國外許多知名電子商務網站提供各式各樣的推薦系統,以輔助網友購買決策的制定。 Schafer et al.(1999)將推薦系統介面的呈現,分成下列七種: 1、瀏覽過程(Browsing):幫助顧客縮小可選擇產品的範圍。 2、相似項目(Similar Item):提供顧客相似的品項,以增加銷售機會。 3、電子郵件(E-mail):將商品資訊直接 E-mail 給顧客。 4、文字評論(Text Comments):使用者可參考其他顧客的文字評論。 5、平均評比(Average Rating):使用者可參考其他顧客的數字評比。 6、排行榜(Top-N):透過排行榜來顯示目前最熱賣的商品。 15.

(24) 7、排序的搜尋結果(Ordered Search Result):由使用者自訂查詢的條件來產生推薦清單, 比排行榜更自由。 小結:本研究採用明確的瀏覽的輸入方法,以屬性基礎(Attribute-Based)將要尋找與 欲推薦的屬性先資料處理與權重定義,以同學與同事關係項次相關實作社會網絡人才關 聯絡,再以權重定分析,呈現需求距離相似度成員排序,再以使用者之間的相關 (User-to-User Correlation)的推薦方法,依使用者輸入需求進行搜尋資料庫內的關聯資料 表與權重值表以人脈網絡內專家人才呈現推薦給使用者。推薦結果以拉力方式由使用者. 政 治 大. 自行決定所推薦的資訊與結果,使用者可自行點選系統排序下的任何人才,觀看不同領. 立. 域的人才經驗度值,再經由使用者決策遴撰的人才顯示出由使用者到點選的成員之關係. ‧ 國. 學. 路徑。最後輸出以網頁呈現的模式為所遴選人才之輪廓(Profiles)與其他人才推薦關係 路徑與個人網絡圖。本研究所提出的系統有別於一般人力銀行的搜尋方式(使用者姓名. ‧. 或屬性代碼來做搜尋),透過本研究所提出的搜尋方式不僅可增加搜尋的效率,在搜尋. Nat. n. al. 四、人才推薦系統架構. Ch. engchi. er. io. 符合使用者所輸入的某項關鍵字,而被埋沒。. sit. y. 出來的結果更與以往利用關鍵字比對的搜尋結果,有相當大的不同,人才將不再因為不. i Un. v. 近年來人才推薦的研究不少,其方法論含其本體論與社會網路、資料探勘與類神經 網路…等等方法論,而本研究則以社會網路與資料探勘群集分析並定義權重分析輪廓, 整合專家專才,達到快速專家遴選效用。Schafer et al.(2001)理論實為應用於電子商務商 品上,此章節文獻依前二位學者的理論、方法與架構圖,再依其他人才推薦系統方法及 本研究人才推薦系統方法,將人才推薦模式系統架構整理如圖 2-2,其工作流程區分為 四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資料來源分析與推薦方法定義,蒐集使用者資訊與人才庫所有 成員需要衡量定義的屬性資訊,並且加以前置處理與所需輪廓存檔;第二個步驟是模組 定義與應用,將人才推薦所需定義的權重與人才媒合衡量機制定義及建構,以進行資料. 16.

(25) 的篩選與推薦;第三個步驟是則是使用者介面呈現,為使用者最終所需人才推薦資訊結 果呈現。第四步驟為回饋機制,供使用者與被選人才達到評價與互動,作為人才推薦系 統推薦更好更符合需求者遴選人才應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圖 2-2 人才推薦系統應用架構. n. a l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iv n Ch engchi U. (一)、輸入. 輸入方法包含目標輸入與群體輸入。 1、目標的輸入中明確的瀏覽是使用者主動告知推薦系統自己的喜好,可以是關鍵字或 項目屬性等資訊輸入;使用者依其所需的屬性及關鍵字於目標輸入,於人才推薦系統上 進行輸入搜尋比對。 2、群體的輸入需先前置作業,讓資料數位資訊化,將其轉成研究所需的格式或專有名 詞擷取及個人化資訊服務等等,存於資料庫或直接資訊輸入。再將屬性目標一致後作為 輸入的另一種方式。. 17.

(26) (二)、推薦方法 延伸 Schafer et al.(2001)推薦方法,或與其他關聯方法作為推薦方法實作,將這些 方法論應用產生一些規則集合作為人才推薦系統方法輸入。共分為五點加以說明之: 1、原始資料(Raw Retrieval):網站提供一個搜尋的介面,讓使用者能夠查詢某個人才 條件與選項的資料庫。 2、統計上的彙總(Statistical Summaries):當個人化無法做到或不需要做到時,就可以 採用統計的方法來提供群體的觀點,例如:某個人才的評價、多少人推薦這位人才…等。. 政 治 大. 3、屬性基礎(Attribute-based):以人才條件性質的屬性為基礎的推薦。可為直接屬性挑. 立. 選人才或屬性拓展其他關聯。例如:使用者在找尋某個領域專家,而同時也尋找此領域. ‧. ‧ 國. 為專家的資訊。. 學. 專家其他專才,推薦系統會推薦使用者同時所需求的某領域專家與此專家另在其他領域. 4、項目之間的相關(Item-to-Item Correlation):以使用者感興趣的項目做為建議的基礎,. Nat. n. al. er. io. 薦一些相關的專業領域人才給使用者參考追踪與尋找。. sit. y. 例如:使用者已所輸入條件下選中了一位遴選人才,系統會根據此人才的專業輪廓,推. i Un. v. 5、使用者之間的相關(User-to-User Correlation):基於人才網絡的相關性來推薦人才,即. Ch. engchi. 「朋友的朋友」的概念,也就是以人脈的意見來推薦資訊給個人。. (三)、分析 包含工具模組、權重分析、群集分析方法、相似度、矩陣、向量…等研究分析方法 作為人才推薦系統人才前置作業,質量研究與計算。. (四)、輪廓(profiles) 整合於人才推薦架構上使用者輪廓(User Profile) 、專業輪廓(Professional Profile)及 專家輪廓(Export Profile),資訊彙整與技術方法論達到人才推薦快速正確的人才推薦呈 現。. 18.

(27) (五)、推薦模組 依其推薦過程與媒合機制所需結果,建構不同模組應用,並於研究過程中所需的屬 性進行定義、衡量權重定義與計算。. (六)、輸出 為人才推薦後所呈現的畫面,包含質、量、圖、表格、關聯或其他使用者介面。推 薦的輸出對於使用者,在資訊的提供上,對於種類、數量以及顯示的方式都會有所不同。 1、建議:此為最常見的推薦輸出,通常都是以“try this”的形式呈現,或把推薦人才. 政 治 大. 放在網頁的某處,讓網友自行瀏覽。. 立. 2、預測:呈現給使用者的是對某個人才預測評比,可以是針對特定使用者的個人化評. ‧ 國. 學. 價,也可是針對一般大眾的無個人化評價。此種機制可讓顧客了解推薦的強度,例如: 使用者選擇一位人才,人才推薦系統提供來自被推薦人才與使用者兩種來源的預測評比,. ‧. 並顯示評分。. y. Nat. sit. 3、評比回顧:允許使用者對一個推薦下結論,其他使用者可參考先他的評分或意見,. (七)、遞送. al. n. 評分。. er. io. 了解此推薦的可信度。例如:可針對被遴選後使用者進行評分,達到「最佳人才」進行. Ch. engchi. i Un. v. 即為將結果如何傳遞給需求者,分為分為推力、拉力和被動形式的遞送力三種,分 別說明如下: 1、推力:使用者主動接觸到人才的方式。例如:利用求才網站、直接推薦或利用 e-mail 將人才推薦給需求。 2、拉力:由需求者來控制推薦資訊的呈現。例如:網站或系統提供使用者「排行榜」 的查詢功能。 3、被動:利用使用者過去的尋才紀錄或其相關輪廓記錄來提供建議。例如:找尋到一 位人力資源人才後,在其相關產業頁面呈現其他相似人才,或被選人才的其他產業的傑 19.

(28) 出參考值數。. (八) 、個人化程度 1、非個人化:系統呈現給每位使用者相同的推薦資訊。 2、暫時性:以使用者目前的行為資訊來進行推薦,但網站沒有記住使用者。 3、永久性:網站能識別出使用者,並以使用者過去的行為資訊來進行推薦。 在個人化程度上,本研究最後產出以專業輪廓(Professional Profile)為屬性,系統不 是因使用者姓名或代碼辨別,而是以使用者所有資訊作為一連串的描述,可減低尋搜主. 政 治 大. 題的不確度與搜尋方式的改變與效率。. 立. (九)、回饋. ‧ 國. 學. 於人才推薦後,依不同需求、格式或方法,將被推薦人建立使用者評價機制,將推 薦的人才資訊回饋給目標顧客或群體,記錄他們的專業輪廓與評價或其他資訊偏好,讓. ‧. 每個成員是經由遴選人或其他朋友間的評價權重,更確定為該領域專家與其信任推薦。. Nat. sit. n. a. er. io. 信任評比。. y. 使系統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與符合人才推薦系統動態性,讓推薦的人才更正確與更具有. (十)、推薦系統介面的呈現l. Ch. engchi. i Un. v. 呈現人才推薦系統結果,將推薦系統介面的呈現,分成下列七種: 1、瀏覽過程(Browsing):幫助使用者縮小可選擇人才的範圍。 2、相似項目(Similar Item):提供使用者相似的人才,以增加更多元化的推薦應用機會。 3、電子郵件(E-mail):將人才資訊直接 E-mail 給使用者。 4、文字評論(Text Comments):使用者可參考其他使用者的文字評論。 5、平均評比(Average Rating):使用者可參考其他使用者的數字評比。 6、排行榜(Top-N):透過排行榜來顯示目前最具信任與最佳推薦人才等資訊,或相關產 業優秀人才排比…等等。 7、排序的搜尋結果(Ordered Search Result):由使用者自訂查詢的條件來產生推薦清單, 20.

(29) 比排行榜更自由。. 第二節. 社會網絡相關理論與方法.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會與其他個體接觸、互動、建立並維持特有的「關係」,是雙 方必需互動持續關係的狀態與強度,並非不分親疏遠近地一視同仁(Hui, & Graen, 1997; Leung et al., 2005)。人際之間的互動關係有時會考慮一些社會交換觀點,即建立關係的 好處與代價,更會以類似的、滿足需求或尋找人脈高(即高連結)或資源多等觀點建立. 政 治 大. 自我的社會網絡。從上述的需求滿足觀點及人際互動觀點,可知道人脈網絡的形成是因. 立. 為人類有生存、心理、資訊、人際、集體等需求,這些需求促進了以人為出發的網絡形. ‧ 國. 學. 成,而且在網絡的形成當中,人類會選擇與其形成網絡的人之特殊屬性或相似特質或依 賴等等,以建立符合人們自己所期望的關係。每個成員皆有屬於自己關係網路,關係的. ‧. 建立由該成員直接或間接不同媒介而建立社會網絡關係,而其連結與關係的價值定義總. Nat. sit. y. 是因需求而改變其權重與評價。雖然社會網路已普遍應用各領域實務與研究上,更發揮. n. al. er. io. 其價值在其他應用上。本研究以社會網絡應用在人才推薦上,探討建立社會網絡文獻與. i Un. v. 方法,在資訊化與網路化的時代下善用資訊化的社會網路與其他網絡創造最大的價值是 值得探討的。. Ch. engchi. 一、社會網絡相關理論 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是由許多節點與連結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整個體系內 有:可以是以個人為單位、組織為單位或群體的節點(Node),也稱為角色 (Actor);社會 網路分析是研究行為者(Actor)彼此之間的關係(Borgatti, 1998),所謂的行為者可以是 個人、組織或是家庭。而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關係就是聯繫(Tie),可能存在兩個節點之間, 也可能指很多個節點之間的組合,聯繫在程度上分為強連結與弱連結,強連結會比較主 動提供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但弱連結所提的資源,相較貣來具變化性與創意性。很多不 同種類的聯繫,集合貣來即為所謂的關係(Relation),關係的內容表達兩行為者之間關係 的建構基礎,且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是有方向性或無方向性的,強度上也有程度的不同, 21.

(30) 如親情的強度與愛情的強度就存在差異,等等。 社會網絡指的是以人為組成整個網絡的結節(Node),關係則為人與人之間接觸所形 成的社會關係,與個人有直接關係或間接關係的人形成社會網絡的結構,其結構可以解 釋個人的社會行為與網絡內其他人的關係,總言之為所有人、人與人的結構關係以及整 個社會網絡內所有關聯所形成的社會網絡關係。. (一) 、社會網路分析的單元 1、點(Node) 社會網路分析最基本的成分就是點與線(Node and Link),點代表行動者,而線代. 政 治 大. 表行動者之間的關係或是聯繫。社會網路分析著重在行動者之間的關係,而獨自的行動. 立. 者或是行動者的個人屬性(Hanneman, 1998; Borgatti, 1998)。. ‧ 國. 學. 2、關係(Relation). 關係的特徵能經三部分來說明,分別為內容(Content) 、方向(Direction) 、與強度. ‧. (Strength)。. sit. y. Nat. (1) 內容:內容表示兩行為者之間的關係建構基礎,例如兩行為者是因為共. io. er. 同參加某活動因而產生關係,或者是因為同喜歡某歌手而有關係存在。 (2) 方向:關係可分成有方向性(Directed)及無方向性(Undirected)。例. n. al. Ch. i Un. v. 如 A 與 B 之間擁有友誼,因此兩人的關係是無方向性;但是更進一步來看,兩個人之. engchi. 間的友情可能不是平衡的,例如 A 把 B 當成親密朋友,但 B 卻只是將 A 看成普通朋友, 因此兩個人的關係也可以是有方向性的。 (3) 強度:關係也有著程度不同的強度。以兩人友情來看,其強度有可能是 持續了幾天、幾星期、幾年,另外彼此所討論的事情可能只是閒聊或是深談,以不同的 考量點就會有不同的強度衡量方式。 3、聯繫(Tie) 所謂的聯繫是指兩行動者間的關係組合(Garton, Haythornthwaite & Wellman, 1997)。 一般來說聯繫可以分成弱聯繫(Weak Ties)及強聯繫(Strong Ties)兩種觀念,每個聯 結點的強弱端賴所交換資源的數目及類型、交換頻率、及彼此間交換的私密性而定強弱 22.

(31) 而定 (Marsden &Campbell, 1984) 強聯繫比較會主動提供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也就是說聯繫的強度會跟援助有某整程 度上的正向關係(Duck & Perlman ,1985; Perlman & Fehr, 1987)。 Granovetter(1973)曾提出弱聯繫所提供的資源比較有變化性,也比較具有創意性。 而 Constant, Sproull & Kiesler(1996)也發現弱聯繫在提供建議、解決問題上,有非常大的 幫 助 。 本 研 究 針 對 以 上 理 論 , 以 下 圖 簡 易 意 示 之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al. 圖. iv n C 2-3 社會網絡關聯內容連結示意圖 hengchi U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建構社會網絡的基本概念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於建構網路模型時常引用的基本概念,此小節包含社會網絡的結 構、個體層次的網絡位置的重要指標、位置與網絡位置對個體與整體的影響:. (一)社會網絡的結構 1、網路規模與密度(Network Scale, Network Density):網路規模指的是網路實際上 的大小,為組成網路的所有行動者數目;而網路密度的意義則代表網路內關係聯結的鬆 23.

(32) 散程度,網路規模與密度通常有相依的關係存在,當網路規模遞增時,網路密度則相對 的遞減。 2、派系(Cliques):行動者基於彼此的相似性、親近性與其他行動者聚合成為派系。 而兩個或多個派系間溝通的橋樑行動者,經常在整個網路中居於重要地位,派系的溝通 將隨著橋樑的消失而消滅。 3、行動者中心度(Actor Centrality):中心度的測量乃是以整個網路的成員為主體, 經由分別計算個別行為者與他人的連結程度,在中心度的測量指標選擇上,大部份所採. 政 治 大. 用 的 指 標 為 Freeman(1979) 所 整 理 出 的 三 種 中 心 度 , 普 遍 使 用 的 為 程 度 中 心 度. 立. (Degree-Based Centrality),測量某個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的直接連結數。在直接溝通. ‧ 國. 學. 的成本最為低廉的假設下,連結數越高代表該行動者在網路中越為活躍。另外為解決無 法判定行動者在跨團體間的角色地位,學者提出了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Based. ‧. Centrality),用以測量行動者的仲介(Broker)特質。. y. Nat. sit. 4、網路角色(Network Roles):Faust提出:網路中的行動者基於結構上的相似性,可. al. n. 會位置上的規則性。. er. io. 分類為不同的網路角色,行動者之間具有規則性關係的聯繫類型呈現出行動者角色在社. Ch. engchi. (二)、網絡位置的重要指標與影響. i Un. v. 網絡的分析可以區分個體層次與整體層次,個體層次的網絡位置的重要指標包括網 絡中心性,以及衡量網絡的結構的指標,包含網絡核心度、內外群聚指標 (E-I index), 以下分別說明如後: 中心度的測量是以整體網路成員為主題,經由分別計算個別行為者與他人的連結程 度。網絡中心性 (Network Centrality)用以描述個體在網絡中擁有非正式地位的良好指標。 Freeman (1979)將其區分為程度中心性 (Degree 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 (Betweenness Centrality)與接近中心性 (Closeness Centrality),介紹如下: 1、程度中心性 (Degree Centrality) 程度中心性指網路中某一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的直接連結數量。行動者與其他行動 24.

(33) 者直接連結數愈多則程度中心性愈高。分數愈高表示其在網絡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高 中心性的行動者,在網絡中擁有的非正式權力與影響力也較多 (Krackhardt 1993; Krackhardt and Kilduff 1990),此外,高中心性的行動者獲得的社會支持也比較多。圖 2-4 中行動者 A 與其他行動者的直接連結最多,是程度中心性最高者,在網絡中擁有的非正 式權力與影響力也較多。在資源取得上所擁有的管道與選擇性也愈多。. A 為程度中心性最強. 學 ‧. ‧ 國. 立. 政A 治 大. 圖 2-4 程度中心之網絡結構位置示意圖. y. Nat.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io. sit. 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是計算某網絡一節點與其他節點間連結的數量。分數. n. al. er. 愈高表示其在網絡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依計算公式 (任慶宗,2003)公式一如 下:. Ch. engchi. i Un. v. 其中,Ci 代表成員i 的網絡中心性,n 為關係網絡個體的總數,. 為成員與所有網. 絡成員j=1 到n 的連結關係數的總和,且i≠j。 2、中介中心性 (Betweenness Centrality) 中介中心性係指一個網絡中每兩兩成員或群體之間的互動必頇透過某行動者的中 間介紹,中介性指數較高的行動者,其引導資訊資源流通的機會也較多,亦即佔據了操 縱資訊資源流通的關鍵性位置 (Burt ,1982)。圖 2-5 中行動者 D 為另二群中的中介者, 此兩個小團體間的資訊交流、溝通都必頇經由中介者 D,Granovetter(1973)認為中介者 25.

(34) 常常是訊息最靈通的人,因為他站在傳遞資訊的交通樞紐位置,因中介別人的訊息,方 能掌握了豐富的訊息。總言之中介中心性是衡量一個節點是否佔據在其他兩個節點相互 連結的重要捷徑上的一個重要指標。 A群 B群. 中介中心性較高. D 圖 2-5 中介中心性之網絡結構位置圖. 學. ‧ 國. 立. 治 政 大 D A.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3、接近中心性 (Closeness Centrality). 接近中心性衡量準則是去判斷一個人與其他人接近程度,即是衡量一節點與其他節. y. Nat. sit. 點之間的最短路徑加總,值最小者,和大多數節點之間的關係較為緊密。與他人距離愈. al. n. 2002)。. er. io. 短,接近中心性愈高,表示其能較快速取得資訊 (張火燦、劉淑寧,. Ch. engchi. i Un. v. 代表網絡成員i至成員j的最短距離 4、網絡核心度 (Network Centralization) 網絡核心度又稱整體核心度 (Overall Centralization),其代表了網絡連 結關係向某一結點集中的程度 (Provan and Milward , 1995)。如果一個網絡的核心度很高, 這個網絡的互動實際上是很集權的。 引用Bunderson(2003)網絡核心度公式(如下所示),計算網絡成員間連結關係的集中 程度。. 26.

(35) 其中,n為網絡成員數,Cmax為網絡最大程度中心性,Ci則為第i網絡成員的程度中心性。 5、內外群聚指標(E-I Index) 內 外 群 聚 指 標 是 比 較 群 體 內 部 與 群 體 間 連 結 數 的 衡 量 指 標 (Hanneman and Riddle,2005)。其值越高代表對外部的連結越強,內外群聚指標是 Krackhardt & Stern (1988)發展出的一種衡量方法,如果ㄧ個網絡的對外連結度很高,這個網絡對外的互動 關係較對內部更為頻繁。原因在於對外連結度較高者,則對外取得資料較多較易,則更. 政 治 大. 促進對內關係互動的頻繁。圖 2-6 為例,雖然二個團隊節點數一樣皆為 6,但團隊 A 對. 立. 團隊外的直接連接數目有 3 條。團隊 B 對團隊外的直接連結數目有 5 條,可明顯得看出. ‧ 國. 學. 團隊 B 的對外連結度較高。. ‧. 此群對外聯 結度較強. n. er. io. sit. y. Nat. al. 團隊 A. Ch. engchi. i Un. v. 團隊 B. 圖 2-6 網絡對外連結度之網絡結構位置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6、網絡位置對個體與整體的影響 網絡位置對個體的影響以 Burt (1992)的結構洞理論帶給後續網絡研究者重要的貢 獻,強調在人際網絡中結構位置對網絡成員的資源及權力取得具有很重要的影響關係 (羅家德、朱慶忠,2004)。Burt (1992)認為網絡結構上的位置代表成員的利益,亦即是 社會資本的多寡,主要是在結構洞與橋之間的概念,所謂結構洞是指兩團體之間缺少連 帶,在網絡結構上會形成一個大洞,聯繫這兩個大洞的就是橋的角色。在 Burt 的研究 中認為,扮演橋的人不僅可以得到訊息利益與控制利益,他們也在組織中也具有舉足輕 重的影響性,訊息利益指的是資訊的可及(Access)、時效(Timing)、與介紹(Referrals)。 27.

(36) 可及性係指組織知道誰擁有具價值的資訊;時效是指最段時間內獲取資訊;介紹或稱推 薦,是指經由別人間接取得資訊,係指組織連結的廣度與資訊網羅的能力。控制的利益 來自於因別人聯繫的破裂而增加的利益,但這控制並非由敵意的戰鬥而來,只不過是偶 發的,代表一個有利的意思,並不因此使人們有絕對權力命令別人 (Burt,1997)。Zaheer & Bell (2005)以加拿大共同基金公司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位在結構洞的公司獲取資源 與訊息較快,應付機會與威脅也較快速,優勢的網絡位置也使公司能提升創新能力。Tsai (2001) 以二個多事業單位的多國企業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提出在網絡中居於中心地位 的單位,可以獲取更重要的策略性資產,網絡中心定位對創新有正面之影響。Hansen. 政 治 大 時間愈快。整合以上學者之論點可得知,個體網絡位置的中心性代表擷取鑲嵌於網絡內 立 的資訊與資源的機會、多寡與速度。當個體網絡位置的中心性愈高,代表其連結數愈多, 愈易於擷取所需的資源與資訊,進而促進組織的效能。. 學. ‧ 國. (2002)研究多事業體的內部知識網絡,組織愈居於網絡中心則獲取知識愈多、專案完成. 整合以上學者之論點可得知,個體網絡位置的中心性代表擷取鑲嵌於網絡內的資訊. ‧. 與資源的機會有多寡或速度快慢。當個體網絡位置的中心性愈高,代表其連結數愈多,. Nat. sit. y. 愈易於擷取所需的資源與資訊,進而促進組織的效能,而當網絡對外連結度高亦可得到. al. er. io. 更多的資源與發展內部互動頻率,故研究社會網路分析無論是對內結點數多或是對外中. v. n. 介性或強的連結度皆可以顯著的評斷所需分析的最佳指標。. 三、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 C h. engchi. i Un. 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社會網絡關係,只在於彼此的關係強弱不同與關係不一(例 如家庭、親屬、同學、鄰居、工作夥伴等(Farh et al., 1998)。而每個人與人之間的連 繫,都為其他的社會網絡關聯有關係,因此,社會網絡最基本的特質是多元化及複雜性 與動態彈性。根據過去研究發現,關係的深淺,即人際關係連結的強弱其中衡量關係的 強 度 大 多 以 兩個 人 彼 此之 間 的 的關 係 強 度 程 度來 判 斷 關係 強 度 (Granovetter,1973;Krackhardt,1992)、Granovetter(1973)是利用互動的內容來判斷關係的強 度、與利用人際網路的類別來衡量。進行社會網絡分析時,有很多方面需要兼顧。其中 包括研究方法,所採用的觀點與角度,分析重點與相關關聯應用,及所欲得的目標等所 有涵蓋面,具多元化與可探索性機會。 28.

(37) (一)、社會網絡研究方法分析 1.從網絡的形態分析。這包括網絡間互動的內容、成員的特色及異同、不同社會角色在 互動過程中互補關係、關係的涵蓋面、牽涉地域的範圍,最後是這各項因素結合所產生 彼牽引的關係(Garbarino & Johnson , 1999) 2、從網絡的功能分析。社會網絡對個人社會的身份、角色、感情支援、物質、服務及 資訊需求的滿足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可從實用性、精神支援及資訊支援三大功能分 析每類型的網絡對個人所貣的作用。也有一些研究,將社會網絡的功能,分為三方面, 1.支援個人的社會參與和融入,2.與社會各體系建立互惠的關係及 3.增加獲取社會資源. 政 治 大 3、從網絡的深度與廣度的分析。從深度與廣度的角度分析社會支援,可以分成: 立 的途徑(Sauer & Coward (ed), 1985)。. (1)微觀的社會網絡,是指與個人較親密的社會網絡,如配偶、家屬、親戚、與親密的朋. ‧ 國. 學. 友等。從瞭解個人在解決一些較為私人的需要時,向那些人謀求援助或傾訴,可顯示個. ‧. 人與這些基本社會網絡關係的質與量。. (2)中層的社會網絡。在一定程度上,因為居住、工作、宗教、進修的緣故,每個人都會. Nat. sit er. io. 很大的影響。. y. 屬於某些社會群體組合,這些社會組合,對個人獲取社會資源的機會,及適應能力,有. al. n. iv n C 人不會有直接的關係,但他們所制訂的政策,對個別社會問題的回應等,都會直接影響 hengchi U. (3)宏觀層面的社會網絡。這些網絡,例如政治架構,一些中央性的社會組織,可能與個. 個人的生活質素及其與所連繫的社區網絡關係(Gottlieb (ed), 1981; Garbarino, 1999 ; Whittaker et. al., 1983)。. (二)、社會網絡分析的種類 社會網絡分析依照研究目的及資料蒐集的不同,可分為不同的分析種類,而其中分 析種類的分類,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分成自我中心網路 (Ego-Centerednetworks)分析及完整網路(Whole Networks)兩種(Borgatti, 1998;Garton et al.,1997 ) ; 以 及 依 照 網 絡 分 析 的 階 層 性 的 分 析 方 式 , 提 出 自 我 中 心 網 絡 (Ego-Centricnetwork)、派對網絡(Dyad Network)、三角網絡(Triad Network)、完 整的網絡系統(The Complete Network System)等四種層次的分類方式(Knoke et al., 1982; 29.

(38) 施淑惠,2000)。此四種層次的各種分析方式,分別說明如下: 1、自我中心網路分析(Ego-Centered Networks) 自我中心網路(又稱為 Personal networks)的分析只考慮與焦點(Focal) 行為者相關的聯繫,以特定的行為者為探討中心,探討此行為者與相關行為者之間的社 會網路情況,其探討的議題包含了自我中心網路的大小、差異性、屬性及同質性等等。 其資料蒐集方法,就是先確認出一個貣始的行為者作為焦點,也就是自我中心網路的「中 心」,在由此中心尋找其具有某種或某群關係的行為者,接著再進一步分析焦點行為者 所列舉的相關行為者間彼此的關係。此種分析方式,可以清楚的顯示焦點行為者之社會. 政 治 大. 網路特徵,其中包含其相關的行為者為誰、關係內容為何及各行為者之間彼此的連結情 況等等。. 立. 2、完整網路(Whole Networks). ‧ 國. 學. 此種分析方法著重在整個社會網路體系,所謂的完整網路分析方法是指在 某一特定的條件範圍下,所有行為者的關係,當然限定的範圍可以是學校、系. ‧. 所、公司、或組織。這種方法就是要考慮此條件為內所有的行為者,及每一對. Nat. sit. y. 行為者兩兩間之關係,若是有 100 個行為者,所要找尋的關係配對就要有. er. io. (100×99)/2 種,就是 4950 組兩兩關係。另外完整網路分析可以探討的議題,. al. v. n. 除了自我中心網路分析方法的討論議題外,還加上子群組(Subgroup)、相等. ni Ch (Equivalence)、中心性(Centrality)分析等。 U engchi 3、派對網絡(Dyad Network). 此種分析方式,主要是在探索兩個行為者間之關係,以及其配對關係是直 接還是間接,但此種分析方法所關心的,並非是網絡中特定的對象,而是整個 網絡結構中,所有的可能配對關係。研究雙位體時,有幾種存在於「互相依賴」 於兩個體間的特性,經常被提出來討論,這些特性包括有:(1)內容(Content): 連結兩行為者的事件種類。(2)多樣性(Diversity):連結兩行為者間,其事件變化程 度。(3)頻率(Frequency):在某事件中兩個行為者之聯絡次數。(4) 強度(Strength):兩個行為者與事件接觸的強度(Intensity)。(5)對稱性 (Symmetry):行為者 P 和 O 就某事件的接觸與 O 和 P 就該事件所產生之接觸的相. 30.

(39) 似程度。(6)干擾(Interference):兩個行為者對彼此目標干擾的範圍。 4、三角網路(Triad Network) 又稱為三位體(Triads),每一組三位體含有三個行為者,同樣的,此三種 行為者本身可能是個人或是團體。這類的分析層次是從 Heider(1958)的平衡 理論(Balance theory)所發展而來,研究者的焦點是在於團體中特定三者之和 諧與不和諧(Pleasant and unpleasant)、平衡與不平衡(Balance andunbalance)、以及 正向與負向(Positive and negative)的關係。由於三位體中之三者為特定對象,不能有 重複的現象,故在網絡結構中可能出現的三角關係數只有(N/3)。. 政 治 大 (Whole networks)分析法,除了以自我中心網路分析(Ego-centered networks)方法, 立 以某個成員的人脈關係為中心,分析整個人才庫內所有人與人關係,依社會網絡內屬性, 本研究社會網路分析採用自我中心網路分析(Ego-centered networks)與完整網路. ‧ 國. 學. 由此中心尋找其具有某種或某群關係的行為者,接著再進一步分析焦點行為者所列舉的 相關行為者間彼此的關係。再依完整網路分析法探索整個人脈社會網絡特徵,了解網絡. ‧. 內組成成員特性與彼此關係,並透過距離相似性與其他權重指標探討各行為者之間彼此. Nat. sit. y. 的連結情況與應用等等。再將整個原始人脈網絡分析資料整合後,除了自我中心網路分. al. er. io. 析方法討論議題外,還加上子群組(Subgroup)即集群(cluster)、相等(Equivalence). v. n. 即相似性、與中心性(Centrality)分析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分析應用。. Ch. engchi. i Un. 四、本研究之人脈社會網絡建構與分析. 自九○年代後期,在中、西方的學術研究領域中,有關「關係」的研究逐漸成為顯 學,研究熱潮亦方興未艾(Heath,1992;Ledingham & Brunning,2000)。然而社會學 者所探討的「關係」較為廣泛,包含各種關係類型的探討(如父子關係、師生關係、家 人關係、朋友關係、同儕關係…等等),社會學者通常經由觀察法與觀念辨證的方式來 研究「關係」(Alston,1989; Leung & Yeung, 1995; Yeung & Tung, 1996; Xin & Pearce, 1996; Luo,1997),從「關係」基礎(如同學、親戚、同鄉等)來確認「關係」的存在並推論其影 響力(Farh et al., 1998),各國也相繼發貣相關人才社群,雖以社會網絡理論建置,然卻未 31.

數據

圖 2-1 之架構可以分成六個部份,輸入、推薦方法、輸出、遞送、個人化程度、回饋, 分別說明如下:  (一)、輸入          使用者需要輸入自己的喜好,推薦系統才能獲知其使用者輪廓(User  Profile),以做 出適當的推薦。而 Schafer et al.(2001)將輸入分為目標顧客的輸入與群體的輸入,主要只 是對象上的不同,本質上大同小異,以下只就兩個較特別的名詞加以說明:  1、隱含的瀏覽:顧客不需告訴推薦系統自己的偏好,推薦系統可藉由記錄與分析顧客 的行為,而得知其偏好。  2、明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楊肅煜 召集人.

數學學門 李瑩英 召集人 中研院統計所 楊欣洲 委員.. 數學學門 許元春 召集人 台大數學系

亞洲‧矽谷學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工業策進會 產業人才投資方案.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