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湯志民 博士.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 係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 aTaoyuan County i v l C hengchi Un. 研究生:許顥騰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2) 謝. 誌.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恩師湯志民博士。在論文撰寫期 間,從擬定題目、啟發觀念、建立論文架構到內容峻稿,蒙恩師悉心 指導與逐字斧正,乃至於為人處世的微細處,恩師亦不間斷地關心了 解與耳提面命,教誨之恩,永誌難忘。顥騰在此向恩師湯志民博士致 上最崇高的敬意與謝意。 論文口試期間,承蒙 夢群教授、 旭鈞教授於百忙之中撥冗審閱, 不吝指正本論文之缺失,並惠賜寶貴意見,您們的飽學的風範與對後 學晚輩的提攜眷顧,學生銘刻在心。. 政 治 大 您的學識與為人,皆細緻有味,一直是學生仰望與學習的典範。 立. 在政大求學的日子裡,特別感謝學校行政碩士班的執行長夢群教授,. ‧ 國. 學. 感謝學行班的政達老師、邦傑老師、益華老師、悅倫老師及鍾和老 師們的諄諄教誨;感謝秀真姊,玉玲姊的貼心服務與照顧;感謝學行. ‧. 班同學們的互相扶持。有你們的陪伴,在政大的日子,點點滴滴都成 了美麗的回憶。. y. Nat. io. sit. 在研究的過程中,感謝參與本研究專家問卷效度的教授、校長、長. a. er. 官們提供的專業意見;感謝參與本研究的34所國民中學學校共616位教. n. v l 育夥伴們的盛情參與。由於您們的關心與幫忙,讓研究更具有價值與 ni Ch. engchi 意義,且得以順利進行與完成。. U. 借調教育局三年,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歷程。感謝教育局督學室進 明主任的提攜與照顧,安煌校長的體諒與關愛。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我最摯愛的父母、岳父母和天使般的妻子殊妍, 感謝你們在我求學生涯中給予我無可取代的支持與鼓勵。我愛你們, 願與你們一起分享我完成第二本碩士學位論文的喜悅!. 顥騰 謹誌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3)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現況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知 覺差異情形、探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係及學校創新經 營對學校效能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桃園縣 34 所公立國民中學 616 位教 師為調查對象,以自編之「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 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正式施測有效樣本為 563 份,所. 政 治 大. 蒐集的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逐步多. 立. 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 國. 學. 一、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的知覺趨於正向,且. ‧. 達到中高程度,其中以「學生多元展能創新」與「資源應用創新」. sit. y. Nat. 的知覺程度較佳。. io. er. 二、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之現況的知覺趨於正向,且達到. n. 中高程度,其中以「教師教學品質」與「學校環境規劃」的知覺 a 程度較佳。. iv l C n hengchi U. 三、桃園縣不同「性別」 、「職務」、 「學校規模」、 「校齡」及「學校所 在地」等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有顯著 差異;不同「年齡」 、「學歷」 、「服務年資」、 「特色認證數」等背 景變項則無顯著差異。 四、桃園縣不同「性別」 、「職務」、 「學校規模」、 「校齡」 、「學校所在 地」等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有顯著差異; 不同「年齡」 、「學歷」、 「服務年資」、 「特色認證數」等背景變項 則無顯著差異。 五、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間呈現顯著高正相.

(4) 關。 六、學校創新經營對學校效能具有預測力,可解釋變異量達 72.4%, 其中以「資源應用創新」對學校效能最具有解釋力。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設立創新經營種子學校,積極媒合校際策略聯盟。 (二)資源妥適分配具體支持,引領創新增進學校效能。 (三)積極推廣創新經營理念,活化校園蓄積變革能量。. 立. 二、對國民中學之建議.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重視學生多元展能創新,加強行政組織管理創新。. ‧. (二)鼓勵教師參與校務運作,推動多元任職促進認同。. y. Nat. (三)落實推動課程教學創新,有效提升學生成就表現。. io. sit. (四)推動校園環境整體創新,營造優質環境增進效能。. er. (五)積極開發資源應用創新,厚植學校創新經營基石。. n. a. v. l C (六)實施學校創新經營策略,築夢踏實提升學校效能。 ni. hengchi U.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可將國民小學、高級中學等不同層級的學校教師 或校長納入研究樣本。 (二)研究範圍:可擴及私立學校、區域縣市或全國地區。 (三)研究方法:可佐以個別訪談、長期觀察或個案研究。 (四)研究變項:可增加動態情境因素之探討。. 關鍵詞:學校創新經營、學校效能.

(5)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SIM)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S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lso, it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eachers’ perspectives in terms of individual background. Moreover, it examines the predictability of SIM to SE. This research uses questionnaire-survey method, targeting at 616 teachers in 34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researcher designs the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 as an instrument. Among these teachers, 563 valid samples were finally collected to be analyzed through the statistic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a package of SPSS for Windows 20.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 SIM is positive to high-intermediate degree. Among them, “Student Activity Innovation”, and “Resources Application Innovation” have higher perceptions. 2.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 SE is positive to.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high-intermediate degree. Among them,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of School” have higher perceptions. 3. From teachers’ perspective to SIM,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ir gender, position, school scale, school location, and school history. However,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ir age, degree, teaching tenure, and the numbers of certifie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4. From teachers’ perspective to S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ir gender, position, school scale, school location, and school history. However,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ir age, degree ,teaching tenure, and the numbers of certifie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Ch. engchi. i n U. v. 5. There are significant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IM and SE. 6. The SIM is a significant predicator for SE, and it can explain 72.4%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the five domains of the SIM, “Resources Application Innovation”,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t last,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1. The administration.

(6) (1)sets up the SIM seeded schools and organizes the schools into groups and coalitions. (2)distributes resources equally and gives SIM substantial support. (3)promotes the ideas of the SIM to enlarge the energy for school change. 2.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1)strengthen students’ adaptiv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2)encourag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chool affaires and take turn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3)support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nov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4)emphasis o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ampus innovation, offer good equipment, and provide qualif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5)make use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IM. (6)implement different SIM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SE. 3. The future research (1)expend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o the primary school’s or senior high school’s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2)expends the research area to the private schools, some counties or the entire country. (3)adds the interviews, th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or case studies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al. sit. y. Nat. (4)adds the “dynamic condition” factor to the variables.. Ch. i n U. v. Key words: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SIM), School Effectiveness (SE). engchi.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政 治 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立. 第一節 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理論基礎、衡量構面與相關研. ‧ 國. 學. 究 ..............................................11 第二節 學校效能的意義、理論基礎、衡量構面與相關研究 ....47. ‧. 第三節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 ................83. sit. y. Nat. io. er.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101. n. a. v. l C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01 ni. hengchi U.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0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0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133 第一節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現況之分析與討論 .....133 第二節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效能現況之分析與討論 .........13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 差異分析 .......................................145 I.

(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分 析 .............................................176 第五節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關係 ...................208 第六節 學校創新經營對學校效能之預測力 .................2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22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23 第二節 結論 ...........................................233 第三節 建議 ...........................................239. 治 政 大 參考文獻 ............................................... 247 立 ‧ 國. 學. 一、中文部分 ...........................................247 二、英文部分 ...........................................255. ‧. sit. y. Nat. 附錄 ................................................... 257. er. io.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 ..................................257. n. al 附錄二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iv. n U e n g.......................... 調查問卷(專家效度問卷) 259 chi. Ch. 附錄四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279 附錄五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283. II.

(9) 表. 次. 表2-1 學者對學校創新經營衡量構面研究統計表................36 表2-2 近十年內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研究分析歸納統計表........44 表2-3 學者對學校效能衡量構層面研究統計表..................69 表2-4 近十年內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分析歸納統計表............80 表2-5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統計表..................92 表3-1 分層抽取樣本之學校統計表...........................104 表3-2 學校創新經營問卷構面及內容表.......................106 表3-3 學校效能問卷構面及內容表...........................108. 政 治 大. 表3-4 學校創新經營問卷專家內容效度意見統計表.............110. 立. 表3-5 學校效能問卷專家內容效度意見統計表.................111. ‧ 國. 學. 表3-6 學校創新經營之項目分析摘要表.......................113 表3-7 學校效能之項目分析摘要表...........................115. ‧. 表3-8 學校創新經營各層面之KMO及Bartlett's檢定結果.........118. sit. y. Nat. 表3-9 學校效能各層面之KMO及Bartlett's檢定結果.............118. er. io. 表3-10 「行政管理創新」層面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119. n. 表3-11 「課程與教學創新」層面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119 a v 表3-12. i l C n 「學生多元展能創新」層面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120 hengchi U. 表3-13 「校園環境創新」層面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120 表3-14 「資源應用創新」層面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121 表3-15 「行政管理績效」層面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121 表3-16 「教師教學品質」層面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122 表3-17 「學生成就表現」層面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122 表3-18 「學校環境規劃」層面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123 表3-19 「社區家長參與」層面之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123 表3-20 「學校創新經營」各層面信度分析之摘要表............124 表3-21 「學校效能」各層面信度分析之摘要表................126 III.

(10) 表3-22 正式問卷施測與回收統計表..........................129 表3-23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130 表4-1 學校創新經營得分程度對照表.........................134 表4-2 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整體現況的知 覺之分析表.........................................134 表4-3 學校創新經營構面個別題項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135 表4-4 學校效能得分程度對照表.............................140 表4-5 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整體現況的知覺之 分析表.............................................141 表4-6 學校效能構面個別題目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142. 政 治 大. 表4-7 不同性別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異分. 立. 析.................................................146. ‧ 國. 學. 表4-8 不同年齡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異比 較摘要表...........................................148. ‧. 表4-9 不同學歷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異比. sit. y. Nat. 較摘要表...........................................151. er. io. 表4-10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 n. 異比較摘要表......................................154 a v. 表4-11. i l C n 不同擔任職務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 hengchi U. 異比較摘要表......................................156 表4-12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 異比較摘要表......................................159 表4-13 不同學校所在地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 差異比較摘要......................................162 表4-14 不同校齡之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異比較摘要表..165 表4-15 不同學校特色認證數之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異 比較摘要..........................................168 表4-16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 IV.

(11) 異情形分析摘要....................................170 表4-17 不同性別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分析....177 表4-18 不同年齡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比較摘 要表..............................................180 表4-19 不同學歷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比較摘 要表..............................................182 表4-20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比 較摘要............................................185 表4-21 不同擔任職務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比 較摘要............................................188. 政 治 大. 表4-22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比. 立. 較摘要............................................191. ‧ 國. 學. 表4-23 不同學校所在地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 比較摘要表........................................194. ‧. 表4-24 不同校齡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比較摘. sit. y. Nat. 要表..............................................196. er. io. 表4-25 不同學校特色認證數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 n. 差異比較摘要表....................................199 a v 表4-26. i l C n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情 hengchi U. 形分析摘要表......................................202 表4-27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積差相關摘要表............208 表4-28 學校創新經營各構面對學校效能整體之逐步多元迴歸分 析摘要表..........................................212 表4-29 學校創新經營各構面對「行政管理績效」之逐步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213 表4-30 學校創新經營各構面對「教師教學品質」之逐步逐步多 元迴歸分析摘要表..................................214 表4-31 學校創新經營各構面對「學生成就表現」之逐步逐步多 V.

(12) 元迴歸分析摘要表..................................215 表4-32 學校創新經營各構面對「學校環境規劃」之逐步多元迴 分析摘要表........................................215 表4-33 學校創新經營各構面對「家長與社區參與」之逐步多元 歸分析摘要表......................................216 表4-34 學校創新經營整體及各購面對學校效能整體及各購面解 釋力統計表........................................2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3) 圖. 次. 圖1-1 研究步驟圖...........................................7 圖2-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的層級........................16 圖3-1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研究架構圖.........10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14)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關係。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待答問題、第三 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分別說明之。. 第一節 政 研究動機與目的 治. 大. 立. ‧. ‧ 國. 學. 壹、研究動機. 傳統學校受法規的保障,組織特性穩定而保守,甚至不受環境影. Nat. sit. y. 響,自然,學校變革能力較弱,甚至無變革及創新之需。但近年來,. er. io. 學校經營受到「國際化」、「自由化」、「少子化」的影響,及相關. n. al 法令的修正,著實面臨到相當大的挑戰,甚至生存競爭的壓力。社會 iv n. C. hengchi U 大眾認為學校生活與社會需求有所脫節,所以未來學校經營實不能一 成不變或墨守成規或因襲舊軌,否則必會逐漸被淘汰(吳清山,2004)。 Alegre, Lapiedra和Chiva(2006)指出創新的產生是回應全球化及動 態變遷下的激烈的國際競爭、需求多元化的的市場、多樣且快速的變 遷的科技發展等三個世界環境趨勢。吳思華(2000)則認為,組織在社 會中掙扎求生的情形,就像物種在生態環境中求取生存的狀況,在適 者生存的的鐵則下,能存活的組織必然是配合環境的進化,有效回應 不確定的環境,而回應策略有三:迴避、順應、創建。使用創建策略 者,能善用前瞻、創新及學習等策略創建未來,在大環境改變的過程 中乘風破浪,成就事業,是較積極且永續的方法。湯志民(2006)認為, 1.

(15) 學校創新經營就目標而言,意在創造本校的獨特風格與組織文化,發 展超越或他校區的學校特色,使學校價值提升。濮世緯(2003)提出 領導者欲以經營創新,強化學校競爭優勢,理論上固然可行,然而在 學校創新歷程中,帶動全校親師生願意突破原本鬆散僵化的校園生態 文化,建立創新機制豐富學校生命力,卻是一個艱辛的歷程。學校創 新經營,並非是一種口號的呼籲,而是一種行動的實踐,「不斷創新、 追求卓越」,逐漸成為當今學校經營的主流。因此,學校創新經營不 僅是一種任務,也是一種使命(吳清山,2004)。面對12年國民基礎 教育時代的來臨,學校端如何運用創新的想法與作為發展出屬於學校 本位的精緻化教育,建立學校特色,進而充分展現學校效能,讓學生. 政 治 大. 能在最優質的教育環境中學習,提升學校整體競爭力,係為學校經營. 立. 者及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核心課題。研究者服務於桃園縣立國民中學,. ‧ 國. 學. 擔任教職並兼任學校行政職務多年,對於探討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SIM)的現況有濃厚的興趣,為本研究的. ‧. 研究動機之一。. sit. y. Nat. 教育具有改變生命的力量,學校更是培育社會人才的搖籃,學校. er. io. 教育的重要性與功能性為社會大眾所認同和期待,而透過學校創新經. n. 營的具體作為,發展出學校特色,目的是為了能實質地提升學校效能。 a v. i l C n 秦夢群(2012)指出:「有效能的校長在面對問題時,採取理性與實務 hengchi U 的研究態度,將新問題帶來的挑戰視為是學校創新經營的機會。」所 以,一所有效能的學校,必定在各方面都有與眾不同傑出的表現,同. 時也被認為是教育品質的保證,因此,探討目前國民中學學校效能 (School Effectiveness,SE)的現況,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 桃園縣教育局自民國96年度起,開始推動全縣國民中小學學校教 育特色認證制度,發展活力創新校園,其核心概念就是推動學校創新 經營。尤其國民中學部分,年年皆有學校通過縣府的學校經營特色認 證。在繁重的國民中學學業壓力下,各校的整體校務經營,仍能戮力 推動屬於學校本位之教育特色,利用學校創新經營提升學校效能,實 2.

(16) 屬不易。每年通過認證的學校,各種學校特色都有,創意十足,如: 永豐國中推展「永續學習豐富人生」之「閱讀教育」、大有國中推展 「網住希望與未來」之「資訊教育」、幸福國中推展「雙語國際化學 園」之「英語教育」…等等。根據研究者的調查統計,民國96年至102 年期間,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特色認證方面,表現不凡,總計有33校, 40項學校特色通過縣府教育局認證,且其中通過至少1項認證的特色學 校比例達60%以上、2項認證的特色學校比例為12%;全縣13鄉市鎮學校 通過特色認證的比例也很高,例如:復興鄉、大園鄉比例達100%,龜 山鄉、楊梅市及中壢市達70%以上,八德市、桃園市60%以上、蘆竹鄉 及龍潭鄉達50%以上。而且,由於桃園縣近年來戮力推動以學校本位為. 政 治 大. 主的學校特色認證,鼓勵學校以創新的思維與行動力來經營學校,經. 立. 年累月,漸有具體成效,從推動學校特色認證制度的第3年(2009年)起. ‧ 國. 學. 至2012年止,桃園縣國民中學每年至少都有一所學校的經營表現獲得 「InnoSchool全國學校創新經營獎」的肯定,例如:2009年八德國民中. ‧. 學以「品格樹‧樹品格〜找回孩子的真、善、美」為主題,榮獲全國. sit. y. Nat. 特優、2010年新坡國民中學以「全人體驗〜美力無限」為主題,榮獲. er. io. 全國甲等、2011年大園國民中學以「閱讀悅讀起飛」為主題,榮獲全. n. 國優等;2012年楊明國民中學以「青青校樹‧萋萋庭草〜屬於我們的 a v. i l C n 楊明校園植物」為主題,榮獲全國優等殊榮,實屬不易。另外,隨著 hengchi U. 學校領航者在經營校務方面,勇於突破創新,校園裡教與學的氛圍也 伴隨生氣活潑起來,課程與教學創意的火苗處處燃起,精彩可見。接 著,桃園縣在「Greateach全國教學創意獎」的獲獎學校數量方面,也 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從2009年的5校獲獎,逐年增加至2013年的10校獲 獎。且2012年、2013年均有學校榮獲全國最高殊榮的特色標竿獎,例 如2012年新坡國中的「省錢大作戰」、2013年文昌國中的「Go Blind, Go Bright!」分別榮獲生活科技類與外國語文類的特色標竿獎,成績斐然。 所以,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如何運用創新經營並提升學校效能, 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3.

(17) 貳、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如下: 一、調查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學校效能的現況。 二、瞭解桃園不同背景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 異情形。 三、瞭解桃園不同背景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情 形。. 政 治 大 四、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關係。 立. ‧ 國. 學. 五、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實施創新經營對學校效能的預測. ‧. 力。. sit. y. Nat. 六、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為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學校以及. io. er. 未來研究者研究之參考. n. al. i n C h 研究待答問題 第二節 engchi U. v.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學校效能的現況為何? 二、桃園縣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教 育程度、學校規模、學校所在位置、學校歷史、學校通過特 色認證數)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差異為 何?. 4.

(18) 三、桃園縣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教 育程度、學校規模、學校所在位置、學校歷史、學校特色認 證數)之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為何? 四、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程度為 何? 五、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創新經營對學校效能的預測力為 何?. 第三節. 立. 名詞釋義. 政 治 大.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名詞及研究變項意義更加明確,茲將學. ‧ 國. 學. 校創新經營及學校效能等名詞加以界定,分述如下:. ‧. 壹、學校創新經營. sit. y. Nat. io. er. 學校創新經營係指學校因應外部環境的變遷,突破傳統觀念,並 依循敎育理論,在組織內部與外部之經營作法上進行改變與創新的策. n. a. iv. l C n 略,且營造有利於成員創造力發展的組織文化與環境,鼓勵並引導成. hengchi U. 員參與創新活動,進而轉化行政、課程、敎學和環境的劣勢,使之成 為優勢並提升學校價值與競爭力的歷程。 本研究將學校創新經營分為「行政管理創新」、「課程與教學創 新」、「學生多元展能創新」、「校園環境創新」及「資源應用創新」 等五個構面後,根據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在研究者自編「學校創新經 營調查量表」之得分情形來作探討。採用Likert五點自陳量表法,得分 愈高表示教師的知覺愈高,即學校創新經營程度愈佳;反之,得分愈 低代表學校創新經營程度愈低。. 5.

(19) 貳、 學校效能. 學校效能係指學校為達成教育的目標,整合校內外資源,經由組 織的運作與親師生的共同合作努力的下,完成組織目標、滿足成員的 需求及促進組織的永續發展的程度。 本研究將學校效能分為「行政管理績效」、「教師教學品質」、 「學生成就表現」、「學校環境規劃」及「社區家長參與」等五個構 面後,根據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在研究者自編「學校效能調查量表」 之得分情形來作探討。採用Likert五點自陳量表法,得分愈高表示教師. 政 治 大. 的知覺愈高,即學校效能愈佳;反之,得分愈低代表學校效能愈低。. 第四節. 學. 研究方法與步驟. ‧. ‧ 國. 立. 壹、研究方法. er. io. sit. y. Nat. 本研究主要是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法。為了瞭解不同背景之桃園縣. al. n. v i n 國民中學教師對於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知覺情形,本研究以自 Ch engchi U 編問卷,作為調查工具,經由桃園縣各國民中學教師填寫後,統計分 析探討本研究之相關問題,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教育相關單位 未來推行教育政策或措施之參考。.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實施步驟可分為研究準備、研究實施、研究報告撰寫等 三個階段,以下就三階段加以說明,研究步驟圖如圖1-1。 6.

(20) 蒐集與探討文獻. 研究準備 階段. 確定研究主題. 撰寫研究架構及研究計畫. 研究實施 階段. 編製調查問卷. 實施問卷調查. 政 治 大. 資料整理與分析. 立. 研究報告撰寫 階段. ‧ 國. 學. 完成研究報告. ‧. 圖 1-1 研究步驟圖. y. Nat. n. a. er. io. sit. 一、研究準備階段. (一)蒐集與探討文獻l.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在確定研究主題前,研究者先蒐集國內外期刊、網路 文章及博碩士論文等資料,進行閱讀、歸納與分析。在蒐集本研 究之相關資料方面,主要透過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圖書館、EBSCO、 ERIC、PQDT等系統資料庫。. (二)確定研究主題. 本研究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研究主題訂為「桃園縣國民中 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研究者隨即開始蒐集 7.

(21) 相關文獻進行歸納分析,慢慢釐清研究主題的背景、相關概念、 條件及內涵,以建立本研究目的、研究範圍、待答問題與研究架 構,並開始準備本研究論文計畫之撰寫。. 二、研究實施階段. (一)撰寫研究架構及研究計畫. 本研究根據「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擬定本研究之「待 答問題」,再經由「文獻探討」收集相關資料,並歸納分析國內. 政 治 大. 外有關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理論基礎、意義、影響構面及. 立. 相關實證研究等資料,並擬出本研究架構及研究計畫。. ‧ 國. 學. (二)編製調查問卷. ‧ sit. y. Nat. 根據文獻分析結果,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初步編製「桃園縣. er. io. 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初稿。. n. 問卷包括三大部分,分別為「基本資料」、「學校創新經營問卷」 a v. i l C n 及「學校效能問卷」等三部分。 hengchi U (三)實施問卷調查. 本研究實施問卷調查前,經指導教授推薦,委請相關領域之 學者專家、教育行政機關代表與學校經營實務經驗豐富的國中校 長等,進行專家效度之問卷審查,並完成本研究之預試問卷之編 製。接著,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選取預試學校,進行預試問卷之 施測、回收、統計分析、信效度考驗等流程,並完成正式問卷之 編製。正式問卷編製完成後,即開始實施正式問卷調查工作,採 8.

(22) 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學校進行施測,並依預定日期前完成調 查問卷之回收。 三、研究報告撰寫階段 (一)資料整理與分析 正式問卷回收後,先逐一篩選出無效問卷,再進行各校樣本 編碼、輸入電腦建立檔案並進行資料檢核,確定登入資料無誤後, 以SPSS 20.0版本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本研究資料之分析。. 政 治 大. 立. (二)完成研究報告. ‧ 國. 學. 綜合文獻資料歸納分析所得,以及本研究調查問卷資料統計. y. er. io. a. 研究範圍與限制. sit. Nat. 第五節. ‧. 分析之結果,撰寫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n. iv 為釐清本研究之範圍與可能面臨之限制,茲將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l 及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Ch. n U engchi. 壹、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地區而言. 本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為取樣範圍,並未包含其他縣 市之公私國民中學。.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9.

(23) 本研究以102學年度服務於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 對象,包括教師兼主任、教師兼組長、教師兼導師及專任教師(未 兼行政職)。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背景之桃園縣國中教師對於學校創新經 營與學校效能的知覺感受,以及兩者之相關情形。 貳、研究限制. 政 治 大 一、在研究方法而言: 立. ‧ 國. 學. 本研究以受試者填答問卷調查量表為資料蒐集的方式,期望. ‧. 能透過填答者的客觀陳述作為分析的基礎,然而受試者在填答問 題時,有可能受到主觀的心理歷程與感受、填答時的環境、個人. y. Nat. sit. 對校長的觀感、對學校政策的熟悉度等等因素影響,因而可能產. n. al. er. io. 生部分差異。. C. 二、在樣本取樣而言: h e n g c h i. i n U. v. 本研究樣本以國民中學教師為施測對象,而全國地區之國民 中學教師的數量極為龐大,限於研究時間與經費未能全部予以施 測,故僅以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為取樣範圍,因此研究結果的推 論與解釋僅適用桃園縣的國民中學。. 10.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從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兩方面進行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 效能之相關文獻探討與分析,以作為本研究之立論基礎及建立本研究 之研究架構。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理論基 礎、衡量構面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學校效能的意義、理論基礎、衡 量構面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是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理論基礎、衡量構面與相關研 究. 立. 政 治 大. 本節分別探討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理論基礎,以釐清學校創新. ‧ 國. 學. 經營的相關概念,接著探討學校創新經營的相關研究內涵,進一步建 構本研究之學校創新經營的衡量構面,最後,分析討論近十年內有關. ‧. 學校創新經營研究的結果,以為本研究之參考,茲分述如后:. sit. y. Nat. n. al. er. io. 壹、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 i n U. Ch. v. engchi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界為提高競爭力,取得優勢地位,追求創 新已經成為企業界致勝之關鍵。「不創新,就滅亡」,並非危言聳聽, 企業或學校需以效率化的創意領航,效能化的創新行動,並輔以系統 化的方法及價值化的知識來深耕企業或教育,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吳 清山、林天祐,2003)。 自從Schumpete在1930年代所提出創新與發明是二種不同的概念, 並強調透過創新的觀念與作法,可以使企業組織投資的資產再創造其 價值,這使得「創新」的概念開始獲得學術界的重視與探討(許佑民, 2009)。 11.

(25) 吳清山(2006)認為創新即是運用創意的點子,將其轉化為產品、 服務或工作方法之過程,使其促進組織品質的改進與提升。就本質而 言,創新需要點子,沒有創意點子,創新將流於空談不切實際,所以 點子是創新的動力,亦是創新的活水源頭。就過程而言,創新是一種 轉化的複雜過程,從形而上的思維轉化為形而下的實際行動過程,這 種過程的結果就會反應在產品、服務或工作方法的改變。就目標而言, 創新不是為創新而創新,它具有一定的價值性目標,所進行的產品、 服務或工作方法的改變,必須是有用的,能夠有助於組織品質的改進 與提升,才是創新追求之所在。 黃哲彬和洪湘婷(2005)認為創新的內涵應包含以下幾項:. 政 治 大. 一、創新意義係一種高價值的思考,可幫助創新者產生積極樂觀. 立. 二、創新的本質來自於創意及點子。. 學. ‧ 國. 的信念。. 三、創新目標乃在於可改進並提升組織品質。. ‧. sit. Nat. (系統、政策、方案及服務等)。. y. 四、創新項目包含技術創新(產品、過程和設備等)與管理創新. er. io. 五、創新過程是將抽象、全新的構想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行動過程。. n. 六、創新結果乃是一種「新東西」(new),且為市場上未出過。 a v. i l C n 蔡純姿(2005)提出組織為因應環境變遷與發展的需要,整合個 hengchi U. 人與群體的新觀念、新方法與新策略,經由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與文 化創新等有系統的內涵與歷程,進而達到提昇競爭優勢的目的。 高美燦(2011)則將創新的意涵界定為:. 一、創新具有一定的目標,在於提升個人或組織的績效,創造個 人或組織的競爭優勢。 二、創新來自於創意點子,具備「新」的特質。 三、創新是一種突破,可能是在既有的基礎上,追求成長,也可 能無中生有。 四、創新是一種轉化的歷程,也是目的、結果,它必須具有價值 12.

(26) 性。 學校是一個服務性組織,所面對的經營壓力雖然比企業低。然而 面對少子女化及教育資源越來越有限的時代,學校不能「以不變應萬 變」的心態經營學校,否則將會被時代所淘汰(吳清山、賴協志,2006)。 而學校創新經營是永無止境的歷程,學校不應以適應變革而滿足,尤 應創造變革,以提高創新經營績效,因應新世紀快速變遷的時代需求 (湯志民,2006)。 所以,研究者認為,學校要創造卓越的教育品質、組織績效,需 要創新;學校要增強競爭力、永續經營,更需創新。 學校創新經營是以創新與經營結合而成,以「創新」為體,「經. 政 治 大. 營」為用,由內而外發揮學校經營的特色與發展(吳清山,2004)。而. 立. 秦夢群和莊清寶(2012)指出「學校創新經營」只是經營管理的手段,. ‧ 國. 學. 如果不能進一步達成提升學校效能的目的,我們將很難評斷「學校創 新經營」是否為正確教育經營管理策略。. ‧. 濮世緯(2003)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乃學校為滿足學生與家長課程需. sit. y. Nat. 求、維持內部競爭力並提升教育品質,而在組織內部與外部之經營作. er. io. 法上進行改變與創新的策略,創新的層面包括學校行政管理、課程與. n. 教學、知識分享、外部關係,以及資訊科技等。 a v. i l C n 吳清山(2004)認為學校創新經營是在學校環境場域中,採用創意 hengchi U. 點子、將其轉化到學校服務、產品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以發展學校特 色,提升學校效能和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顏秀如、張明輝(2005)認為學校創新經營是學校營造有利於成員 創造力發展的組織文化與環境,鼓勵並引導成員參與創新活動,並藉 由系統化的經營策略,知識系統的管理與運作,使創意得以形成、發 展及永續經營之動態發展歷程,進而提升教育績效。 湯志民(2006)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係學校依循敎育理論,突破傳統 觀念,運用學習型組織的團體動能,轉化行政、課程、敎學和環境的 劣勢,使之成為優勢,以創造獨特風格和組織文化,並發展學校特色 13.

(27) 之歷程。並且,湯志民(2006)將學校創新經營的本質、過程及目標定 義如下: 一、就本質而言︰學校創新經營必然要突破傳統觀念,有新穎獨 特的創意點子,但其前提是符合敎育理念,使學校創新價值 穩定,否則會流於荒謬和搞怪。 二、就過程而言︰學校創新經營須有敎職員生和家長的團體共識 ,形成學習型組織的團體動能,將行政、課程、敎學和環境 等可能面臨的人事物限制的劣勢轉化為優勢,使學校價值提 升。 三、就目標而言︰學校創新經營意在創造本校的獨特風格和組織. 政 治 大. 文化,發展超越或與他校區隔的學校特色,使學校價值提升。. 立. 一、學校創新經營的精神在於突破、改變。. 學. ‧ 國. 高美燦(2011)指出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為:. 二、學校創新經營所關注的核心概念是多元的,但主要在於提昇. ‧. sit. Nat. 文化,以實現學校教育願景。. y. 辦學績效與學校的價值,並建立有利於學校永續發展的組織. er. 構思。. io. 三、學校創新經營的策略必須是系統化的、有獨特性、持續性的. al. n. v i n Ch 四、學校每一份子的用心參與、合作與專業素養關係著創新經營 engchi U 成功與否。. 秦夢群和莊清寶(2012)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乃是指學校因應外部環 境的變遷,突破傳統觀念,針對行政管理、課程與教學、學生活動展 能、校園環境、公關及資源應用等方面進行改變及創新,期能激發創 意展現特色,改變教育品質,以營造優質學習環境,提升學校競爭力 的經營方式和歷程。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係指學校因應外部環境的變 遷,突破傳統觀念,並依循敎育理論,在組織內部與外部之經營作法 上進行改變與創新的策略,且營造有利於成員創造力發展的組織文化 14.

(28) 與環境,鼓勵並引導成員參與創新活動,進而轉化行政、課程、敎學 和環境的劣勢,使之成為優勢並提升學校價值與競爭力的歷程。. 貳、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 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近幾年來逐漸受到國內教育現場的重視, 學校開始引進企界業的經營與管理的理論、模式中的概念來推動學校 創新經營,所以,學校的創新經營應奠基於理論基礎之上。因此,研 究者嘗試統整與學校創新經營的相關理論,如:知識管理、學習型組. 政 治 大 研究之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 立. 織、組織變革、學校本位管理及全面品質管理等理論等,以為建構本. ‧ 國. 學. 一、知識管理理論. ‧. 根據知識的不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y. Nat. a. er. io. 王保進,2002):. sit.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1996)將知識分為以下四類(引自. n. v (一)知其何(know-what):有關事實的知識,例如:統計、調查料 l ni 等。. Ch. engchi U. (二)知其因(know-why):知道為什麼的知識,例如:自然科學原 理或法則科學知識。 (三)知其然(know-how):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識,例如:騎自行等 等具竅門的技能。 (四)知其誰(know-who):知道誰擁有你所需的知識,以及如何得 到它。 吳清山、林天祐(2000)認為,知識經濟泛指以「知識為基礎」 的新經濟運作模式。「知識」需要獲取、累積、擴散、激盪、應用、 修正。知識經濟跨越傳統的思維及運作,以創新、科技、資訊、全球 15.

(29) 化、競爭力…為其成長的動力,而這些因素的運作必須依賴「知識」 累積、應運及轉化。 高希均(2000)指出知識經濟的十項核心理念,包含「知識」獨領 風騷、「管理」推動「變革」、「變革」引發「開放」、「科技」主 導「創新」、「創新」推向無限的可能……及「競爭力」決定長期興 衰。可見,知識經濟強調創新,「知識管理」尤為重要且日益受到重 視。 《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書中指出知識是協助人們有系統地處理 與認知世界的媒介,知識就是知的資產,知識管理的要素包括「資料」、 「資訊」、「知識」、「智慧」四個概念(如圖2-1)。若結合並善加. 政 治 大. 利用,將可取得綜合性效果。(劉京偉譯,2000). 立. ‧ 國. 學 ‧. 透過行動、應用來創造價值. 智慧. n. al. 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er. io. sit. y. Nat 知識. 資訊. Ch. engchi. i n U. v. 有目的地整理並傳達意念. 定量顯示事實. 資料. 圖2-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的層級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頁27),劉京偉譯,2000,臺北市:商業週刊. 另外,APQC(The American Produca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的 知識管理模式,將知識管理分為兩部分:知識管理過程(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KMP)、知識管理促進要素(Knowledge Management Enablers, KME)。知識管理過程包括知識的確認、蒐集、 16.

(30) 導入、組織、應用、共享、創造等過程,而此過程則受到領導、企業 文化、資訊科技、績效考評等促動要素的影響。(劉京偉譯,2000) 吳清山和林天祐(2003)認為: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係指將組織內的資訊與人員作有效的管理與整合,透過組織成員知識 的共享、轉化、擴散等方式,成為團體制度化知識,促進知識不斷的 創新,以增加組織的資產,擴增組織的財富和創造組織的智慧。 林煥民(2008)則將知識管理定義為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管理模 式,應用資訊科技與人文概念對組織之資源、人力、觀念和智慧等知 識,並進行生產、分享、應用與轉化,以達成提昇組織績效、適應力 及高價值。. 政 治 大. 潘品昇(2000)研究顯示,組織進行知識管理的目的,有下列幾點:. 立. (一)增加組織知識的存量與價值:建立讓成員容易存取與應用的. ‧ 國. 學. 知識庫,進而開發出對組織有力的價值。. (二)建立知識網路:應建立以人與人溝通為基礎的知識網路。. ‧. (三)建置有效率的知識使用環境:營造一個讓成員更有效率去創. sit. y. Nat. 新、分享及運用的環境。. er. io. (四)組織知識創新:積極尋找開發現有知識的經驗與機會,使其 產生最大效益。 a. n. iv l C n (五)建立學習型組織:組織要不斷的與多元的。 hengchi U. 王如哲(2002)指出,教育組織可從幾個途徑成功導入知識管理: (一)發展知識管理的承諾。 (二)擴散教務實務人員在學校知識管理的角色。 (三)建立並使用教育的知識網路。 (四)使用資訊與通訊科技來支持知識管理。 (五)塑造研究人員及學校實務工作者新角色的關係。 (六)設計新的實務工作人員專業發展類型。 Nonaka和Takeuchi(1995)認為組織在創新的過程中,必先學習多 方知識。如何將這些組織加以整合,並以此為基礎創造新的知識,是 17.

(31) 相當重要的過程。他對此方面的研究相當深入,並提出一系列之新概 念,如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知識螺旋、知識分享領域等,再加上其 對於知識轉換歷程研究,因而建構了相當完整之知識創新理論(摘自楊 嘉玲,2008)。 (一)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和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知識可分為兩種,即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而此二類知識 是互為補充之實體,彼此互動而且有可能會透過個人或集體 人員的創意活動,從其中一類轉化為另一類。 (二)知識螺旋:組織知識創造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持續互動的 結果。此互動的形式取決於不同知識轉換模式的輪替,其導. 政 治 大. 因於四種不同的機制。第一,社會化的模式常由設立互動的. 立. 範圍開始,此範圍促進成員經驗和心智模式分享。其二,外. ‧ 國. 學. 化通常由對話和集體思考開始,利用適當的隱喻或類比協助 成員說出難以溝通的隱性知識。其三,結合模式的動力來自. ‧. 於結合新創造的以及組織其他部門原有的知識基礎,使他們. sit. y. Nat. 具體化而能創造新的產品、服務或管理系統。其四,內化的. er. io. 原動力則來自於邊做邊學,使每個知識轉換模式所創造出來 的知識內容各不相同。 a. n. iv l C n 濮世緯(2003)指出,學校為知識密集型組織,教師需要不斷更新 hengchi U. 其知識與提昇處理資訊的能力,才能靈活運用多元教材,培育出具競 爭力的學生學習,才能持續擴展。. 綜上,學校經營者必須掌握時代脈絡並以創新的理念、知識與作 為,來開創學校的經營發展,善用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設備,做好知 識管理,讓學校的創新知識,有系統並迅速地加以傳遞、分享與再創 新,並整合學校人員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落實在行政管理、課程與教 學、學生的多元學習、校園規劃及資源應用等校務經營面向的創新上, 藉以提高教育的品質,增進學校的辦學績效與永續競爭力。. 18.

(32) 二、學習型組織理論. 高希均(2000)認為:「學習『學習型組織』,是一種上進的態 度、一種科學的方法、一種理性的執著:不涉及到黨派立場或意識形 態,因此應當立刻被政府、企業、學校等機關所擁抱。 Peter Senge在《第五項修練》中指出學習型組織乃指組織成員能持 續拓展能力,追求自我突破,創造共同嚮往的成果,同時,在組織中 培育出創新且具影響力的思考型態,並持續不斷的在團體中學習。 實現學習型組織,Peter Senge提出五項修練的經營策略,以因應瞬 息萬變的環境(郭進隆譯,2005):. 政 治 大. (一)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系統思考是學習型組織的靈魂,. 立. 一種可以看清整體變化的思考架構,強調組織成員要能針對. ‧ 國. 學. 問題全貌,確認問題的起因,進而了解如何有效的掌握變化, 開創新局。. ‧. (二)改變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藉由對話與反思來不斷地釐. y. sit er. io. 響。. Nat. 並改進個人內在的價值觀念,使學習不受固有的思考盲點影. n. (三)團隊學習(team a learning):強調團隊的集體智慧高於個人智 v. i l C n 慧,透過組織成員深度的對話與溝通相互學習,發展團體的 hengchi U 能量。. (四)建立共同的願景(share vision):強調組織成員是夥伴關係, 具有共同的目標,透過領導人的凝聚,建立起共同的願景, 並激發組織的成長與創新能力。 (五)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自我超越是學習型組織的基 礎,藉由學習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客觀的觀 察事實,集中精神,培養耐心,以追求自我卓越精進。 Redding(1997)認為學習型組織是一種理想概念,並無任何一個組 織是單純的學習型組織,要成為學習型組織須具備三個關鍵因素: 19.

(33) (一)組織必須是團體學習,而非個別學習。 (二)組織的學習所獲得的能力,必須是符合組織快速的、基本的 變革的能力 (三)有制度的建構組織學習的能力,這些能力須配合組織營運目 標,包括:願景與策略、領導與管理、組織文化、組織結構、 組織制度、作業程序。 林新發、邱國隆、王秀玲(2004)定義學習型組織應包括下列五 點: (一)學習型組織是一種不斷學習與轉化的組織。 (二)學習型組織包括個人、團隊、組織及與外在社群互動等不同 層次的學習。. 立. 政 治 大. (三)學習型組織運用系統思考解決問題,並擴充個人知識和經. ‧ 國. 學. 驗。. (四)學習型組織要結合學習和生活、工作的各層面。. ‧. (五)學習型組織發展必須獲致共享的成果。. y. sit er. io. 結果如下:. Nat. 李芝靜(2008)歸納學者從不同觀點對學習型組織的發展論述,. n. (一)組織結構的觀點:學者Daft認為學習型組織的演進分為三個階 a v. i l C n 段,即工業革命以前、工業革命以後及現今組織發展階段。 hengchi U. (二)人力資源訓練的觀點:組織員工可分成四個層次,即個別學 習的層次、團隊學習的層次、組織間學習的層次、組織整體 學習的層次等四個層次。 (三)管理思潮的觀點:學習型組織的演進可分為五個階段,其五 個階段分別為管理理念萌芽階段、人力資源管理萌芽階段、 人力資源管理發展階段、量化方法階段、新典範階段等。 每個階段在時間上雖無法截然劃分,會有若干重合,但每一階段 的管理觀點卻是逐漸演進的。 林朝隆(2007)認為學習型組織以改變為核心,強調不斷的學習 20.

(34) 與轉化來創造知識,發展出新能力的過程;重視組織成員合作與相互 經驗分享,並也重視個人心靈的成長,共同發展出組織適應環境的能 力。 吳清山和林天祐(2003)指出,學校從事創新經營,首重創新機制 的建構,成員創新能力之培養,透過個人學習、團隊學習與組織學習 的方式,建立學校學習文化,使人人願意學習並勇於改變,則有助於 學校創新經營。 所以,學校經營要創新,學校的組織誓必要能成為學習型組織, 才能竟其功,Garvin(1993)指出組織學習可藉由幾項活動來進行: (一)運用系統觀點解決問題。 (二)從經驗中學習。. 立. 政 治 大. (三)嘗試創新的試驗。. ‧ 國. 學. (四)典範學習。 (五)有效要求全體共同行動。. ‧. 張德銳(1999)指出現代的學校應該是一所「學習型的學校」,. sit. y. Nat. 唯有在學習型的學校裡,學校成員才會透過持續的學習,以及運用系. er. io. 統思考從事不同的行動研究和解決問題,進而增強個人的知識與經驗,. n. 以改變組織行為,強化學校變革與創新的能力。學習型組織即是透過 a v. i l C n 整合此五項修練,使組織與個人能夠不斷的學習與革新。 hengchi U. 張明輝(2002)亦提出實施學習型學校的首要策略(領導與管理、. 形塑組織文化)和必要策略(程序策略和整體發展策略),與學校創 新經營可謂息息相關。 綜上,學校領航者進行學校創新經營,應以建立學習型團隊為基 礎,讓學校組織中之行政人員與教師跨越組織界限,加強專業人員間 透過正式及非正式的溝通網路,透過對話,凝聚共識與願景,並且應 有系統性規劃與執行策略並建立組織學習團隊,藉由組織學習的力量, 不斷的學習與轉化來創造知識,引導組織因應變革,向上提升,進而 營造學習型組織的校園,彙集學校正向積極的教育能量,以利創新學 21.

(35) 習環境的發展,共塑願景共享成果,打造具有創新特色的學習型學校。. 三、組織變革理論. 吳清山和林天祐(1997)指出組織變革即指一個組織進行局部或整 體調整的過程。Bruce和Scott(2000)則認為組織變革是一種計劃性或非 計劃的過程,是組織從事某一個狀態、情境或層次的轉化歷程。 張明輝(2005)指出,自1990年代以後,有關組織理論的發展十分 快速,在企業組織理論方面亦有相關理論適用於組織變革,包括組織 再造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網狀組織理論及虛擬團隊組織理論等企. 政 治 大. 業組織變革理論,均屬於組織為提升組織績效而將組織轉型為學習型. 立. 組織等各種足以提升組織競爭力的型態。而這些組織變革理論亦可適. ‧ 國. 學. 用於教育組織的變革,至於其適用的時機及範圍,則視組織實際需要 而定。. ‧. 組織變革是一個相當複雜且動態的過程,組織要進行創新經營,. sit. y. Nat. 勢必需要將組織進行相當程度改變,且需要建立在有系統的理論指導. er. io. 之下,因此在管理心理學方面就對此提出了許多具有成效的理論模型,. n. 來應用不同類型的變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Lewin(1951)所提出的組織 a v. i l C n 變革模型,以三個階段來規劃出組織變革的歩驟,並用以解釋和指導 hengchi U. 如何發動、管理和穩定變革過程。此三個階段說明如下:(摘自鍾佳容, 2013) (一)解涷(unfreezing):這步驟的焦點在於創設變革的動機。鼓勵 同仁改變原本既有的行為模式和工作態度,採取適應較新的 組織戰略發展行為與態度加以否定;另一方面,要使同仁體 認到變革的迫切性。此時可以採用比較評估的辦法,把本位 的總體情況、經營指標業績水準與其他優秀單位或競爭對手 加以一一比較,找出差距和解凍的依據,幫助單位同仁”解 凍”現有態度和行為,積極的要求變革並願意接受新的工作 22.

(36) 模式。此外,還需要創造一種開放的氛圍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以減少變革的心理障礙,提高變革成功的信任感。 (二)變革(Change):變革是一個學習過程,需要提供新的資訊、 新的行為模式和新的視角,領導者要明確指出變革的方向, 宣導並力行變革以形塑出新的行為和態度。在這一步驟中, 領導者應該為新的工作態度和行為樹立起良好榜樣,採用角 色模範、導師指導、專家演講、群體培訓等多種途徑進行潛 默化。Lewin認為,變革是個認知的過程,它由獲得新的概念 和資訊得以完成。 (三)再凍結(refreezing):此階段是使組織穩固在一種新的均衡狀. 政 治 大. 態;包括組織文化、規範、政策和結構等。在再凍結階段中,. 立. 利用必要的強化手段使新的態度與行為固定下來,使組織變. ‧ 國. 學. 革處於穩定狀態。為了能夠確保組織變革的穩定性,需要使 單位同仁有機會嘗試和檢驗新的態度與行為,並及時給予正. ‧. 面的強化,同時,加強群體變革行為的穩定性,以形成穩定. y. sit. Nat. 而持久的群體行為規範。. 可包括四個範疇:. er. io. 在學校組織變革方面,吳清山(2003)認為,學校組織變革的內涵. al. n. v i n Ch (一)行政與組織變革:學校變革通常涉及管理方式的改變、組織 engchi U 結構的調整與權力的轉移,其目的在於提升行政效率。. (二)課程與教學變革:課程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心,提供學生 有效學習,應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 (三)規章與制度變革:學校組織變革都會涉及管理方式的改變, 而這些變革是為了符應社會發展、教育潮流和民眾需求。 (四)觀念與文化變革:除了有形的變革外,無形的觀念與文化的 變革,亦為學校組織變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綜上,組織要進行創新經營,就必須進行某種程度的變革,而變 革的策略與範疇,應循序漸進且因人、時、地制宜,並建立相關措施 23.

(37) 的配套及持續的努力,以完成組織的目標。學校領航者,處於知識快 速變遷的年代,面對校內外環境的驟變與挑戰、個人與團體需求的與 日俱增,為完成學校的教育目標,採用學校創新經營策略,進行組織 變革的過程中,勢必成長與限制兩股力量會同時存在,時應採用循序 漸進的策略並選定合宜的內涵(如行政管理、課程與教學、規章與制度、 觀念與文化等)進行變革,必要時使用強化手段使新的態度與行為固定 下來,使組織變革處於穩定狀態,轉化為完成組織目標的優勢能量。. 四、學校本位管理理論. 政 治 大. 吳清山(1999)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權利下放的學校管理方. 立. 式,美國各地方學區將決定權授予各校,讓各校在行政、人事、經費. ‧ 國. 學. 預算和課程教學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性,使學校經營更具彈性、效率和 績效。. ‧. 張明輝(1999)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將學校視為作決定的基本單. sit. y. Nat. 位,而作決定的權力是將以往教育行政機關所擁有的權利授權到學校. er. io. 層級,由學校成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組成學校. n. 本位管理委員會,一同分享和參與作決定的權利,範圍包括預算、人 a v 事、課程和教學等。. i l C n hengchi U. 張德銳(1995)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強調由下而上的管理過程 或實務,一方面讓實施之學校擁有更多的人事、經費與課程決定權, 來滿足學校各種不同的條件和需求,另一方面授權學校教師,賦予教 師專業自主權,來設計符合學生需要的教學方案。同時也鼓勵家長的 參與與合作,讓教育改革的腳步加速並使效果彰顯。 謝文全(2002)綜合學者(Mohrman, Wohlstetter, & Associates, 1994; Reynolds, 1997; Arnott and Raab, 2000)的意見,將學校本位管理的意義 界定為:「學校本位管理係指政府將學校的經營權下放給學校,讓學 校實施自主管理及自我領導的一種管理方式。」詳言之,學校本位管 24.

(38) 理是一種讓學校人員高度參與的管理(high-involvement management) 制度,透過學校管理權的下放到學校,讓學校利害關係人參與校務的 經營並負起績效責任,使得學校的決策與措施能適應學校的需要,成 為高表現的教育組織。這個定義包括下列四項內涵: (一)將有關學校決定的權力下放到學校。其用意在使學校成為授 能學校(empowered school),有權力來依學校的需要做出適合 學校的決定。 (二)以學校的情境需要為基礎來發展出學校的決定。這是學校本 位管理的最主要精神,其用意在讓決定能適應學校師生的需 要。. 政 治 大. (三)學校決定權與績效由主要利害相關人員分享與分擔。這些利. 立. 害相關人員包括校長、教師、家長、學生與其他社區人士。. ‧ 國. 學. (四)目的在追求學校的高表現與卓越。企圖透過以學校情境為基 礎做決定,與透過利害相關人員的共同集思廣益,來發展出. ‧. 最適合師生需要的教育方式與措施,進而能提升學校的表現. sit. y. Nat. 及師生的教學品質,終能達到卓越的境界。. er. io. 以上四項內涵中,可分別以分權自主、以校為本、參與分享、及. n. 追求卓越的績效責任等四詞代表之。其中以第一、第二項為學校本位 a v. i l C n 管理的實質條件,而第三項為其形式條件,第四項則為其目標。這四 hengchi U 項條件都能兼備,最足以稱為學校本位管理。如不能兼備,起碼也要 具備實質條件,才能稱之為學校本位管理。若只具有形式條件,並不 能稱之為學校本位管理。 在學校本位管理所欲達到的目標或功能方面,謝文全(2002)研究 指出: (一)提高學校運作彈性,適應學校特殊需求,且有助於實驗創新 及多元競爭。 (二)透過多元參與,發揮集思廣益效果。 (三)透過相關成員的參與,提高對學校向心力,並滿足成員的尊 25.

(39) 榮感與自我實現需求,進而激發其士氣。 (四)減少上下往返的指揮與溝通層級,提升學校行政效率。 (五)讓主管機關有時間致力於重大決策,並培養基層領導人才。 (六)提升學校教育品質。 侯凉烝(2009)研究則提出,學校本位管理具有下列功能: (一)學校績效責任的提昇:藉由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學校自行 決定學校教育目標、政策及校務運作,如此學校成員更具責 任感,提升學校行政效率。 (二)增加學校運作的彈性: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必須增加學校自 我管理的能力,如此學校處理事務的原則將更民主與彈性。. 政 治 大. (三)提供學校成員參與校務的管道:讓學校成員、家長和社區人. 立. 士參與校務做決定的機會,正符合民主社會重視多元參與的. ‧ 國. 學. 精神,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即是重要的管道。 (四)提昇學校成員的素質:學校本位管理可以培育優秀的領導與. ‧. 管理人才,亦可提昇學校教育人員的專業水準。. sit. y. Nat. (五)改善校務溝通的品質: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可以提高學校組. er. io. 織結構的彈性,運用管道,增進內外溝通的品質。. n. (六)達到教育品質提昇的目的:藉由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可針 a v. i l C n 對學校、社區特性提供彈性、創新之措施,並自行發展合適 hengchi U 的教育方案,以提升學生學習成就。. 高美燦(2011)研究指出,學校本位管理有其政治、經濟、社會等 多方面時空背景,而學校本位意指學校在人事、經費、教學及課程上, 自主決定學校發展的目標與創造學校特色文化,同時提高校務參與的 層面,包括學生、家長及社區成員更多參與權力,以滿足學校、社區 不同的條件及需求,所以,學校本位管理是組織結構或權力的改變, 也是校長、教師、家長與學生關係的重新塑造。 綜上,學校本位管理的主要內涵,包括(一)分權自主:在人事、 經費、教學及課程上,自主決定學校發展的目標,滿足學校各種不同 26.

(40) 的條件和需求。(二)以校為本:以學校的情境需要為基礎來發展出學 校的決定,創造學校特色。(三)參與分享:讓學校成員、家長和社區 人士參與校務做決定的機會,重視多元參與的精神。(四)績效責任: 學校自行決定學校教育目標、政策及校務運作,成員更具責任感,可 提升行政效率與學校效能。以上四項內涵無論是實質條件(分權自主、 以校為本)、形式(參與分享)或目標(績效責任)等均與學校創新經營相 契合,有助於學校創新經營的推動。所以,研究者認為,學校本位管 理理論可為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 五、全面品質管理理論. 立. 政 治 大. 品質(quality)是維繫一個組織或機構能否永續經營及是否具有競. ‧ 國. 學. 爭力的原動力(高麗鳳,1998)。品質的提升,已成為組織經營管理 的趨勢,也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戴永久,1994)。教育品質更攸關. ‧. 國家人力素質的良窳,進而影響到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就學校教育來. sit. y. Nat. 說,由於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有助於整合各 管理可做為學校推動創新經營之理論基礎。 a. er. io. 種教育改革的方式,有效提升品質(Schenkat,1993),所以,全面品質. n. iv l C n Crumrine和Runnrels(1991)認為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領導哲學,在 hengchi U. 組織中每個人能承諾追求持續改善品質的過程,並依事實做決定,以 團隊合作達成提供顧客所需的高品質產品與服務。 Herman(1994)認為全面品質管理的定義應包含三個要素: (一)哲學典範,提供組織內外顧客不斷改進品質的產品及服務。 (二)具有目標,傳送顧客的每一種產品及服務都必須是高品質。 (三)重視過程,所有來自顧客的回饋都必須用來幫助產品的改進 ,在訓練及授權的過程中,充分讓成員發揮才能,以發展出 產品及服務的附加價值。. 吳清山和林天祐(1994)認為「全面」係指所有單位、所有人員均 27.

(41) 參與品質改進,且為品質負責;「品質」係指活動過程、結果與服務 均能符合標準及消費者的需求;「管理」係指有效達成目標與品質的 手段與方法。故全面品質管理旨在透過系統的原則與方法,引領組織 中所有部門與人員,不斷為滿足顧客的需求或超越顧客的期望而努力, 使得組織可以永續生存與發展。 謝文全(2004)則提出全面品質管理的具體作法如下: (一)全面品管:以全面性的品管方式,兼顧全程、全員與全方位 的品管,達到第一次就做好的境界。 (二)品質保證:務求組織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毫無瑕疵。 (三)顧客導向:強調顧客的需求,永遠以顧客的滿意度為優先考 量。. 立. 政 治 大. (四)重視人力發展:強調組織成員的在職訓練,不斷提升人力素. ‧ 國. 學. 質,以確保品質管理所追求的品質。. (五)做好品質循環圈:品管應四個步驟不斷循環,包括計畫(plan) 、. ‧. sit. Nat. 步驟不斷的循環,品質才能獲得保障。. y. 執行(do)、檢核(check)、行動(act)、簡稱PDCA。透過. er. io. (六)建立回饋機制:強調回饋機制的建立,使組織能在運作過程. n. 中,不斷自我反省、檢討改進,來提昇組織績效與品質。 a v. i l C n (七)永續改進:強調永續改進,不斷改進組織生產與服務系統, hengchi U 進而改善品質與生產力,如此也能提昇顧客的滿意度。. 邱雅娟(2005)則綜合眾多學者之研究中,認為探討全面品質管理 在學校教育的影響構面,可包括行政領導、資訊分析、策略計劃、過 程品管、顧客滿意及持續改善等六個層面。 林天祐(2003)認為全面品質管理的重要理念為:事先預防、系 統導向、動態導向及前瞻導向。其實施原則是以客為尊、全員參與、 品質承諾、永續改進及適時管理。而學校經營品質管理,便是要帶領 學校整體運作邁向品質、卓越與創新,進而建立特色的原理原則與方 法。 28.

(42) 綜上,全面品質管理強調經營者應建立品質管理循環機制(計畫、 執行、檢核、行動)來掌握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在產品產出與服務的過 程中應即時反映客戶的需求而創新改進,提升組織成員的人力素質與 組織承諾,為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目標團隊合作持續努力。所以, 學校領航者,應該針對學生、教師、家長之需要,帶領全員共同參與, 提供高品質的教育服務,面對校內外主客觀的環境改變帶來的挑戰與 需求,適時的調整校務經營的方向與內涵,勇於創新發展並賦權增能, 建立合宜的檢核機制,持續改善,確保教育品質,讓學校成為共創共 榮的生命共同體,齊為完成學校教育目標,打造永續經營的優質學校 而持續努力。. 政 治 大. 因此,就學校創新經營而言,從「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 立. 「組織變革」、「學校本位管理」及「全面品質管理」等研究取向的. ‧ 國. 學. 理論分析中,每個理論基礎所著重的層面不同,而有不同的觀注點。 「知識管理」強調學校應提供系統化機制,增加成員在提取創新知識. ‧. 與分享創新概念的機會;「學習型組織」強調加強學校成員的學習機. sit. y. Nat. 會與轉化能力,並從團隊合作出發;「組織變革」強調學校應注意進. er. io. 行變革的時機與範疇,並因時、地、人制宜;「學校本位管理」強調. n. 學校應以學校的情境需要為基礎來發展出學校的決定,回歸到重視學 a v. i l C n 生學習績效為核心;「全面品質管理」則強調客戶導向、全員參予與 hengchi U 持續改善。研究者根據以上的分析認為,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可 奠基於知識管理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組織變革理論、學校本位管 理理論、全面品質管理等五個理論。. 參、學校創新經營的衡量構面. 在探討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與理論基礎之後,研究者蒐集最近十 年內有關學校創新經營的研究資料,嘗試從瞭解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 中去建構本研究的衡量構面,探討如下: 29.

(43) 創新不應只有創意的展現,應該要有一定價值的產生,學校創新 經營不能只是抽象的概念或想法,應該要具體可行且有一定的內涵。 湯志民(2006)認為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如下: (一)就方式言:包括觀念創新、行政創新、課程創新、敎學創新、 文化創新、活動創新、環境創新以及特色創新。 (二)就層次言:分為漸進式創新、明顯性創新和突破式的創新。 (三)就型態言:分為模仿性創新、再造性創新和原發性創新。 濮世緯(2003)將學校創新經營以五向度內容劃分為:行政管理創 新、知識分享創新、外部關係創新、資訊科技創新及課程教學創新等, 內容如下:. 政 治 大. (一)行政管理創新:指學校行政經由教學團隊建置、推動教學參. 立. 與進修、公開肯定與協助教師,以及充實改善教學設備等創. ‧ 國. 學. 新經營策略。. (二)教師知識分享創新:指學校鼓勵教師社群經由不同的研討與. ‧. 互動中分享其教學知識與經驗、研習或閱讀刊物心得等創新. sit. y. Nat. 經營措施。. er. io. (三)外部關係創新:指學校藉由辦理校際交流、參訪活動擴大與. n. 外界合作的機會,並納入家長、社區資源參與學校活動,積 a v. i l C n 極回應其需求之創新經營措施。 hengchi U. (四)資訊科技創新:指學校藉由架設專屬網站、建立教學檔案資 料庫、更新電子化檔案文件與建構全校系統化之資訊設施等 創新經營措施。 (五)課程與教學創新:指教師運用創意、蒐集、選編、研究改進 教學或學習評量,鼓勵學生嘗試以不同方式解題,同時學校 提供學生多樣創意的活動與機會等創新經營措施。 吳清山(2004)則認為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包括八項: (一)觀念創新:如學校人員的價值、思考方式、意識形態的改變。 (二)技術創新:如教學、評量、工作方式,資源運用等改變。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school concern on contracting the school building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to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ies.. To understand the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