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漢語有標記的比較句之教學排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漢語有標記的比較句之教學排序"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現代漢語有標記的比較句 之教學排序 -以母語為西班牙語的學習者為例-. 指導教授:鄧守信博士 研 究 生:李靜枝 撰 中華民國 九十八年一月.

(2) 現代漢語有標記的比較句 之教學排序 -以母語為西班牙語的學習者為例中文摘要 關鍵詞:現代漢語、比較句、標記、對比分析、教學排序. 隨著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蓬勃發展,對於漢語比較句的研究也日益深 入,關於各種比較句的類型,例如,比字句、不如句等主要句型都有學者們努 力耕耘的痕跡,但是,在教學語法的應用方面,卻仍然缺乏深入的探討。 比較句是漢語中的一個大家族,成員眾多而且各具特色,本論文的主要 目標是希望在兼顧理論和實用的原則下,對於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提供一 套關於現代漢語有標記的比較句的教學排序。本文首先將以比較的概念和定義 出發,先進入語義類型的討論:等同、近似、勝過、不及、極比。接下來,再 以各語義類型的代表句式結構為分析重點,並且和西班牙語的相關比較句句型 來進行對比分析,之後再以教學語法的架構為基礎,從頻率、語義困難度、結 構困難度和跨語言差距等面向,來探究針對西班牙語系為母語的學習者之有標 記的比較句的教學排序,最後,再檢視現行的對外漢語教材中的比較句教學。 希望能將研究的成果貢獻於對外漢語教學上並對未來的後續研究有助益。. i.

(3) Resumen Palabras clave: chino contemporáneo, estructuras comparativas, marcas, análisis contrastivo, secuencia pedagógica. Conforme se van desarrollando fructíferamente los análisis sobre la gramática del chino contemporáneo, se ha profundizado bastante en el estudio de las estructuras comparativas en chino, sobre todo, de estructuras con “bi” (比), “buru” (不如), etc. Sin embargo, con respecto a su aplicación al campo didáctico de la gramática, hasta ahora no se han realizado investigaciones suficientes. Las estructuras comparativas en chino forman un familia numerosa y, además, cada una de ellas posee características propias. Partiendo del deseo de compaginar lo teórico con lo práctico, este trabajo tiene como objetivo primordial establecer una secuencia pedagógica de las estructuras comparativas marcadas (con marcas) en chino que resulte apropiada para los aprendices hispanohablantes. En cuanto a la estructuración de esta tesina, en primer lugar, se estudia el concepto y la definición de la comparación. Luego se aborda la semántica de la comparación, donde se dintinguen cinco tipos principales: 1. de igualdad, 2. de semejanza, 3. de superioridad, 4. de inferioridad y 5. superlativa. A continuación, desde la perspectiva de la división semántica, se estudian las estructuras sintácticas más representativas, con el objetivo de llevar a cabo el análisis constrativo entre las estructuras comparativas chinas y españolas. Finalmente, teniendo en cuenta las ideas maestras de la gramática pedagógica del chino moderno, se analizan aspectos como la frecuencia de uso, la dificultad estructural, la dificultad semántica y la dificultad de tipo “cross language”, a fin de poder establecer una secuencia pedagógica operativa. En este trabajo también se revisa cómo se enseñan las estructuras comparativas en los materiales de enseñanza de chino a extranjeros existentes en la actualidad. En definitiva, espero que este trabajo pueda ser útil para el campo didáctico del chino como lengua extranjera y que sirva como referencia para futuras investigaciones.. ii.

(4) 目錄 目錄 ............................................................................................................................. iii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與範圍 ............................................................................................ 2 1.3 名詞解釋 ........................................................................................................ 3 1.3.1. 現代漢語 ............................................................................................. 3 1.3.2 有標記的比較句 .................................................................................. 3 1.4 論文架構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2.1 比較範疇 ........................................................................................................ 6 2.1.1 馬建忠 (1898) ...................................................................................... 6 2.1.2 呂叔湘 (1942) ...................................................................................... 7 2.1.3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1996) .......................................................... 9 2.1.4 劉焱 (2004) .......................................................................................... 10 2.1.5 許國萍 (2007) ...................................................................................... 11 2.1.6 小結 ...................................................................................................... 12 2.2 比較句結構 .................................................................................................... 14 2.2.1 呂叔湘 (1942) ...................................................................................... 14 2.2.2 Li and Thompson (1981) ...................................................................... 15 2.2.3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1996) .......................................................... 17 2.2.4 劉焱 (2004) .......................................................................................... 21 2.2.5 許國萍 (2007) ..................................................................................... 24 2.2.6 小結 ...................................................................................................... 25 2.3 對外漢語教學的比較句................................................................................. 26 2.3.1 樊平、劉希明與田善繼 (1988) 的比較句式 ..................................... 26 2.3.2 楊寄洲、邱軍與李寧 (1999) 的比較句式 ......................................... 32 第三章 現代漢語有標記的比較句 ............................................................................ 38 3.1 比較的概念 .................................................................................................... 38 3.2 比較句定義 .................................................................................................... 39 iii.

(5) 3.3 比較句語義分類 ............................................................................................ 40 3.3.1 英語和西班牙語比較句的語意分類 .................................................. 40 3.3.2 漢語比較句兩大主要語義類型:等比與差比 .................................. 41 3.3.3 漢語等比與差比語義之次分類 .......................................................... 44 3.4 比較句的基本結構項 .................................................................................... 45 3.4.1 英語和西班牙語比較句的基本結構項 .............................................. 46 3.4.2 漢語有標記比較句基本結構項 .......................................................... 49 3.5 漢語的比較句式 ............................................................................................ 50 3.5.1 漢語有標記比較句的句式 .................................................................. 52 3.6 小結 ................................................................................................................ 58 第四章漢語與西班牙語比較句對比分析 ................................................................. 59 4.1 對比分析理論在教學上的運用 .................................................................... 59 4.2 漢西比較句對比分析 .................................................................................... 61 4. 2.1 等同句:X + M1 + Y + M2 + R ........................................................ 66 4. 2.2 近似句:X + M1 + Y + M2 + R ........................................................ 68 4. 2.3 勝過句:X + M1 + Y + (M2) + R ...................................................... 70 4. 2.4 不及句:X + M1 + Y + (M2) + R ...................................................... 71 4. 2.5 極比句:X + M2 + R ......................................................................... 73 4.3 其他困難點 .................................................................................................... 74 4.4 小結 ................................................................................................................ 76 第五章 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之教學排序 ............................................................ 78 5.1 理論基礎 ........................................................................................................ 78 5.2 漢語有標記比較句在教學上的分類 ............................................................ 80 5.3 有標記比較句教學排序 ................................................................................ 81 5.3.1 使用頻率 .............................................................................................. 81 5.3.1.1 口語語料 ................................................................................. 81 5.3.1.2 書面語料 ................................................................................. 83 5.3.1.3 使用頻率小結 ......................................................................... 83 5.3.2 結構、與以的困難度與跨語言差距 .................................................. 84 5.3.2.1 語義困難度和漢西跨語言差距 ............................................. 85 5.3.2.2 結構困難度和漢西跨語言差距 ............................................. 86 5.3.3 現有的教材枝整理與檢視 .................................................................. 89. iv.

(6) 5.3.4 偏誤分析 .............................................................................................. 94 5.3.5 教學排序 .............................................................................................. 96 第六章 結論 ................................................................................................................ 98 6.1 研究結論 ........................................................................................................ 98 6.2 研究限制與省思 ............................................................................................ 99 參考書目 ................................................................................................................. 100 附錄 ......................................................................................................................... 106. v.

(7) 表目錄 [表二-1]馬建忠 (1898) 的比較語義和英語及西班牙語比較關係的對應表 ....................7 [表二-2] 呂 (1942) 比較語義範疇的分類 ....................................................................... 7 [表二-3] 劉月華等 (1996) 比較句語義分類 ....................................................................9 [表二-4] 各漢語學者對比較語義分類的整理 ................................................................ 12 [表二-5] 呂 (1942) 比較語義類型的分類和句型結構 ..................................................... 14 [表二-6] Li and Thompson (1981) 三大比較句句型和比較標記 ...................................... 16 [表二-7] 劉月華等 (1996) 劃分的比較句句型 ............................................................... 17 [表二-8]劉月華等 (1996) 同異類比較句和衍生的兩種否定句式分析 ............................ 19 [表二-9] 劉月華等 (1996) 差別類比較句和衍生的否定句式分析 .................................. 19 [表二-10] 副詞 “更", “還", “再" 在 “比" 字句的語義功能分析 .............. 21 [表二-11]劉焱 (2004) 比較句的語義和句型結構表 ...................................................... 22 [表二-12] 許國萍 (2007) 建立的比較句法範疇及其核心成員 ....................................... 25 [表二-13] 樊平等 (1988) 教學上的比較句句式 .............................................................. 32 [表二-14] 楊寄洲等 (1999) 教學上的七種比較句式 ....................................................... 33 [表二-15] 楊寄洲等 (1999) 的句式和五大語義對應表 ................................................... 36 [表三-1] 劉月華等 (1996) 和 RAE (1973) 的比較句語義分類 ......................................... 42 [表三-2] Moreno (1991)、Ultan (1972) 和 Kenndy (2007) 對英語和西班牙語 比較句結構項目之分析整理 .........................................................................................48 [表三-3] Li and Thompson (1981)、劉焱 (2004) 和許國萍 (2007) 對漢語比較句 結構項目之分析整理 ................................................................................................. 49 [表三-4] 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的句式總表 ................................................................ 52 [表四-1] 西語比較結構肯定與否定形式和語義的不對稱 ............................................. 64 [表五-1] 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在教學上的基式 .........................................................80 [表五-2] 漢語為母語者口語中使用比較結構的情形 ..................................................... 82 [表五-3] 漢語為母語者書面語中使用比較結構的情形 ................................................. 83 [表五-4] 漢語有標記比較語義的困難度與漢西跨語言差距 .......................................... 85 [表五-5] 漢語有標記比較句在結構的困難度與漢西跨語言差距 .................................. 87 [表五-6] 對外漢語教材中的比較句句式 ....................................................................... 90 [表五-7] 西班牙語學習者使用漢語比較句的偏誤整理和分析 ...................................... 94 [表五-8] 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的教學排序總表 .........................................................96. vi.

(8) 圖目錄 圖二-1:劉 (2004) 的比較範疇系統圖 .......................................................................... 11 圖二-2:許國萍 (2007) 的比較範疇系統圖 ................................................................... 12 圖二-3 楊寄洲等 (1999) 等同語義句式分析 .................................................................. 35 圖二-4 樊平等 (1988) 語義句式分析 ............................................................................. 35. 圖三-1 比較概念的形成過程 .................................................................................... 38 圖三-2 比較結果和語義類型劃分圖 ............................................................................. 43 圖三-3 樹形圖 (一) ........................................................................................................51 圖三-4 樹形圖 (二) ........................................................................................................52 圖四-1 漢語有標記比較句教學之「難度等級」........................................................... 77 圖五-1 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在 L1 頻率由高而低的排名順序 .................................. 84 圖五-2 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的教學排序 .................................................................. 97. vii.

(9)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比較 (comparison) 是人類生活中一個普遍的行為,它既屬於哲學範疇,也 和各個族群的文化語言認知有著極密切的關係,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觀察,比較 語義和比較句也普遍存在於世界各種語言中,每一種自然語言都有其語法句型 機制來體現比較語義。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的領域裡,如我們在本文要研究 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比較句的教學是絕對有其必要性。 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是一個成員眾多的大家族,除了語義層面多樣之 外,句型結構也具有特色,這些句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到底該如何教?何時 教?教授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在觀察了多套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之後,發現各 教材對於此類句型的教學設計做法大不相同,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2008) 中的比較句教學主要集中在第二冊的第五課,《新實用漢語課本》(2002) 的比 較句教學則分散在各冊,主要出現在第二冊和第三冊,《中文聽說讀寫》 (Integrated Chinese) (1997) 的比較句教學做法和《新實用漢語課本》類似,也是 分散而非集中在一課。此外,句式內容的順序安排在這些教材中,也出現不同 的意見,在《新實用漢語課本》中,是 “比” 字句先於其它句式,但是在《中文 聽說讀寫》和《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中,首先出現的都是等同句。因此,教學 排序問題有其深入討論的必要。 近幾十年來,雖然投入對外漢語的教學工作與語言研究任務的教師和學 者都汲汲營營的努力耕耘,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我們卻發現到在大部分 對外漢語教材的設計和編寫方面,普遍存在著缺乏針對性,大部分的教材設計 都一廂情願的把英語當成學習者的第一語言,忽略了那群不諳英語的學習者的 學習需求,他們當然不算少數,而且隨著全球漢語熱激化的現象,這些學習者 的數量正與日俱增,不容忽視。. 1.

(10) 1.2 研究目的與範圍 語言教學的設計一定要具有針對性,對於學習者的語言背景和該語言的 語法結構最好要有基本的認識,所以,除了要關切目標語漢語的語言特性之 外,另一方面,絕對不可輕忽學習者的母語語法結構。本文研究希望兼顧理論 面和實用面,目的在於結合學者們對比較句的認知、語義和句法等層面的種種 研究成果,並且考量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比較句時,可能因母 語的語言習慣影響而產生的正、負遷移現象,建立一套適合他們的有標記比較 句教學排序。 本文主要的研究範圍有三: 一、 針對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的語義和結構進行分析:現代漢語比較句有 五大主要語義:等同、近似、勝過、不及和極比。結構上以比較標記為 主要特徵,也是本論文討論的句式類型,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的核心 句式有: 等同:X 跟 Y 一樣 (AP/VP) 近似:X 有 Y (這麼/那麼) AP/VP 勝過:X 比 Y AP/VP 不及:X 不如 Y AP/VP 極比:X 最 AP/VP 二、 漢語與西班牙語語言對比:本論文將上述的有標記比較句對應到西班牙 語的比較句結構,分析漢西兩者之間的結構差異,藉以分析跨語言的困 難度,並推論學習者在學習此類句式可能遭遇的狀況,最後再檢視學習 者中介語料的偏誤情形。 三、 教學排序的原則和其應用:教學語法中關於教學排序的原則部分,筆者 根據鄧 (2003) 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和 Prator (1967) 的“難度等級模式”,考 量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的語義困難度、結構困難度、使用頻率、跨語 言差異所可能造成的困難度之後,建議合理的教學排序。. 2.

(11) 1.3 名詞解釋 1.3.1 現代漢語 筆者在本研究中所談到的 “現代漢語”,即為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以北 京話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名著作為語法規 範,也就是大陸地區的普通話,台灣地區的國語。. 1.3.2 有標記的比較句 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中的 “標記”,和西元 1930 年代服膺結構主義的布 拉格語言學派所提倡的 “標記理論” (Markedness theory) 必須做出區隔。本文所 研究的有標記比較句中, “標記” 指的是 “比較字” (comparison word),即比較句 中負責聯繫兩個比較項的成分,例如: (1) 他比我高。 (2) 他不如弟弟勇敢。 (3) 妹妹跟哥哥一樣聰明。 (4) 腫瘤有棒球那麼大。 (5) 姐姐的頭髮最長。. 以上四個例句中畫上底線的部分,如:比、不如、跟…一樣、有…那 麼、最,即為本論文研究中要探討的 “比較標記”。 另外,劉丹青 (2003:1-22) 對差比句進行分類時提出如此的看法,他 認為漢語差比句的類型,根據嚴格的形式和語義的對應關係,可以分成兩大 類:(一) 有標記的句法性差比句和 (二) 不用比較標記的差比句。第二類 “不用比較標記的差比句"還可區分成三種次類:(a) 意會式的 (b) 詞彙性的 (c) 語序的,如: (6) 木頭輕,棉花更輕。 (7) 大屯山的高度超過觀音山。 (8) 城市的生活步調比起鄉村來,要快得多。 3.

(12) (9) 他大我兩歲。 (10) 他高我一個頭。. 例句 (6) 即屬於 (a) 意會式的比較句,比較的意義要透過字面意義以 及語用推論而獲得,劉認為,此乃最不語法化的比較句式;例句 (7) 和句 (8) 屬於 (b) 辭彙性的比較句,這裡的比較意義是透過實詞的語意來表示,而不是 藉由虛詞 (比較標記) 或形態來進行;例句 (9) 和句 (10) 屬於 (c) 語序的 比較句,比較語意純粹依靠語序的方式來表達。 但是,如例句 (6) 的“更"字句是否為第二類的“不用比較標記的差比 句"實在還存在著爭議。根據數位漢語學者如:劉月華等(1996)和樊平等 (1988) 的看法,這類型的“更"字句和“比"字句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筆者 也認為,“更"字句是省略了主要比較標記“比"字之後的簡略句型,即例句 (6) 的“木頭輕,棉花更輕"是“木頭輕,棉花(比木頭)更輕"的簡略句型。 本論文的研究重點為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就是從語義出發進而去發 掘現代漢語中的此類比較句結構,因此範疇會集中在句法性比較句。這種句 式,基本上,具備比較主體、比較標準、比較標記和比較結果等四個比較項 目。. 1.4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成六章: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背景、目的、研究範圍和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回顧漢語語言學家對於漢語比較句的語義分類和 結構方面的討論。. 第三章. 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的語義:根據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將 有標記比較句重新分類,並且清楚劃定五大語義類型和其所 指的語義範疇。. 4.

(13) 第四章. 漢語有標記比較句的核心句式:根據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建 立本論文要討論的有標記比較句核心句式,再進行漢西比較 句式的對比分析. 第五章. 現代漢語有標記比較句之教學排序:依據第三章和第四章的 討論結果,參考對外漢語教材的比較句教學的做法並考量學 習者中介語料出現的偏誤情況,建議適合西班牙語為母語的 學習者的有標記比較句教學排序。. 第六章. 結論:本章主要總結本論文的內容,並且指出本研究的限制 和未盡之處。. 5.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比較範疇 以下將探討馬建忠 (1898)、呂叔湘 (1942)、劉月華等 (1996)、劉焱 (2004) 和許國萍 (2007) 等五位學者對於現代漢語比較語義範疇的界定和分類。. 2.1.1 馬建忠 (1898) 馬氏 (1898) 在以印歐語系語言的比較系統做為基礎,率先建立了漢語比 較範疇的語義系統,主要的語義類型有三:(一) 平比,(二) 差比,(三) 極比。 馬氏的理論體系基本上是模仿西方傳統語法的理論模式建立起来的,而西方的 傳統語法是在研究拉丁語的基礎上為適應教學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因此,馬氏 所整理出來的漢語比較句語義三大類型無論和英語性質形容詞的級1,或拉丁語 系的重要成員之一的西班牙語的性質形容詞的級2,都呈現出對應的現象。 其中,馬氏的平比與差比與英語或西班牙語的形容詞比較級所構成的比 較句語義範圍是完全對應的,可以細分為:a. 等同比 b. 勝過比 c. 不及比。在比 對之後,我們發現英、西語的比較級中的“等同比”正好與馬氏提出的 “平比” 對 應,表示兩個比較項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另外,“勝過比”和 “不及比”則與馬 氏的 “差比” 吻合。此外,馬氏的極比則是和英、西語中之最高級的語義能呼 應,均用來指出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比較項當中的勝出者。. 1. 根據 Quirk (1985:458),英語大多數的形容詞或副詞可以用字尾屈折變化的方式 (inflection) 或 迂 說 法 (periphrasis) , 得 到 三 種 和 比 較 結 構 相 關 的 層 級 : 原 級 (Absolute) 、 比 較 級 (Comparative) 和最高級 (Superlative)。其中,比較結構主要呈現的比較關係有:勝過比 (to a higher degree)、等同比 (to the same degree) 和不及比 (to a lower degree)。. 2. 根據 Leonardo Gómez Torrego (1998:52),西班牙語的性質形容詞可表現的級有三:原級 (grado positivo)、比較級 (grado comparativo) 和最高級 (grado superlativo)。其中和比較句結構息 息相關的是比較級和最高級這兩種型。比較級所構成的比較句有三種:勝過比 (superioridad)、. 不及比 (inferioridad) 和等同比 (igualdad)。. 6.

(15) 漢語. 英語. 西班牙語. 平比. -to the same degree. -igualdad. 差比. -to a higher degree. -superioridad. -to a lower degree. -inferioridad. -superlative degree. -superlativo. 極比. [表二-1]馬建忠 (1898) 的比較語義和英語及西班牙語比較關係的對應表. 2.1.2 呂叔湘 (1942) 呂 (1942) 在《中國文法要略》一書的第十九章異同‧高下提到了比較關 係得以成立的基本條件,呂特別強調兩件事情必須有相同的部分和相異的部 分,才能同中見異,或異中見同,如此才能構成比較關係。呂並且把比較異同 和高下的語義再歸納細分為九種,如下[表二-2]: 語義. 定義. 例句. 類同. 類同關係就是白話的「也」和文言的. (11) 雲是白的,山也是白的;雲有. 「亦」所表示的關係。. 亮光,山也有亮光。. 比擬. 表示兩物或兩事之間的類似關係。. (12) 急得熱鍋上螞蟻一般。. 近似. 並非以一事比另一事,常帶有比喻性質。. (13) 成天皺起個眉,就像天要掉下 來似的。. 均齊. 高下相同。. (14) 他跟他哥哥一般兒高。. 不及. 下者對高者。. (15) 今年的收成不如去年好。. 勝過. 高者對下者。. (16) 電燈比油燈亮,花錢也比油燈 省。. 尤最. 一勝餘。. (17) 這麼些個孩子,數你最淘氣。. 得失. 比較兩件事情的利害得失,不僅是認識的. (18)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問題,時與行動有關。 倚變. 變化的兩事,而互相關聯,共進共退。. [表二-2] 呂 (1942) 比較語義範疇的分類3. 3. 表中所引用的例句皆擷取自呂 (1942:357-375)。. 7. (19) 越大越沒規矩。.

(16) 呂 (1942) 對於漢語的比較語義範疇做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歸納,觀察[表二2]後,筆者認為呂對比較句範疇的認定標準是傾向於寬鬆的,在呂如此廣義的 尺度和原則之下,只要具有 [+比較] 語義特徵就納入比較句,因此,我們觀察 到在呂所列出來的九種語義類型,比較語義只是其中的條件之一。當然,對於 一個句子而言,同時具備好幾個語義特徵是可能發生的,因此,[+比較] 雖然是 呂的比較語義類型的基本特徵,但是,往往它只是其中的語義特徵之一,而非 最主要的語義條件,然而,筆者對其分析有兩個見解,詳述於下: (一). 例如, [表二-2]中的第 2 項 “比擬” 和第 3 項 “近似”,很明顯的可以. 看出兩者都帶著強烈的 [+譬喻] 或 [+比喻] 的語義,即藉著引述他物的外形,動 作或特性等細節,來對於句中的主語加以描述,讓我們先來觀察呂在書中所舉 的幾個例句: (12) 急得熱鍋上螞蟻一般。 (13) 成天皺起個眉,就像天要掉下來似的。. 例句 (12) 中,拿 “熱鍋上的螞蟻的處境” 來譬喻句中被省略掉的比較主體 所處的處境,雖然有比較句的形式,但語義重點並非著重在比較,而是在譬 喻。另外,例句 (13) 中,以 “天要掉下來這種慘重的狀況” 來譬喻比較主體 (皺 眉者) 的心情,其語義重心也不是放在比較的動作上。這兩句的語義特徵主要是 [+譬喻] 或 [+比喻],我們看到的是語義表現方式是藉著比較客體 (如:熱鍋上螞 蟻,天要掉下來) 來描繪出比較主體的形貌,特性或動作表現 ,在這兩句中並 沒有積極的把比較主體和比較客體做比較,更遑論進一步去得到比較後的結 果。因此,如果我們僅憑著 “比較” 的基本語義特徵去做判斷,就很有可能任意 的擴大比較的語義範疇。 (二). 除此之外,在[表二-2]的第 8 項 “得失”,誠然屬於 [+取捨] 或 [+選. 擇] 的語義範疇,[+比較] 只是句子的整體語義中的一小環節,語義延伸過程的 過渡動作之一,主要強烈透露出來的語義是最後的抉擇義和取捨義,我們從下 方的兩個從呂書中所舉的例句,便可以看出端倪: (18)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8.

(17) 在上述的例句 (18) 中,我們看到語義重心並不是在 “雞口” 和 “牛後” 的比 較;本句主要語義 [+取捨] 在 “雞口” 和 “牛後” 的身分或地位比較之後,便了然 於目;比較動作只是為了導向最後的主要語義 [+取捨] 的必要過程,[+比較] 其 實並非句義的主要核心,在這例句中的比較只是為了達到取捨或選擇的最終語 義一個步驟和手段而已。 綜上所述,筆者觀察到呂的比較範圍的切劃方式是寬廣而且鉅細靡遺 的,然而,過於廣義的比較語義定義反而容易造成失焦的狀況,沒有把 [+比較] 當作語義的最主要核心。因此,我們將以比較嚴格的或狹義的語義定義4,把呂 的比較語義分類進行重整,下面的五個重要語義的範疇即為重整之後的結果:A. 均齊 B. 近似 C. 不及 D. 勝過 E.尤最。. 2.1.3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1996) 在《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的第四編第五章中,劉月華等 (1996) 談到現代 漢語中比較事物、性狀、程度的結果,並將之分成兩大類: 語義類型 同異. 例句 (20) 這個字的聲調跟那個字的聲調一樣 (21) 他弟弟有我這麼高了。 (22) 這座山比那座山高。. 差別. (23) 這座樓沒有那座樓高。 (24) 晚去不如早去好。. [表二-3] 劉月華等 (1996) 比較句語義分類. 5. 劉月華等把比較的語義類型切分成同異與差別兩大類,其中的同異類就 是 “平比” ,而差別類則為 “差比”。劉月華等介紹比較關係時,對於語義類型劃 分的解釋其實著墨並不深,其重點是集中在句型結構的表現和用法。. 4. 此處所謂的“嚴格的或狹義的” 比較語義定義,是要和呂所採取的廣義語義原則做區格和對 比,狹義的比較語義定義要求以比較為語義的主要語義功能。. 5. 表中所引用的例句皆擷取自劉月華等 (1996:464-475)。. 9.

(18) 劉月華等分析漢語比較句語義類型的劃分法是相當俐落的,一分為二, “同異” 與 “差別”,然而,在這一層的語義之下可能再細分出去的次分類的語義 探討,在劉月華等的分析中並沒有把這些語義內容做出清楚的交代,於是就有 不夠完整之嫌。我們就來觀察幾個細節: 1. 以同異類的內容為例, 劉月華等的主要討論重點是放在 “完全相同” 的語 義上, 最後在章節末端才列舉幾個具有 “近似、類似、類同” 語義的例 句,企圖將這個 “表達兩種事物或性狀相似” 的語義做表述,很明顯的, 劉月華等在語義的層次分類上的安排不夠縝密。例句如下: (25) 這個故事的情節跟那個故事相似。 (26) 小張的個子跟他差不多。. 探討差別類的內容時,劉月華等的分析也一樣有同上述第 1 點所提到的問 題存在:對次語義分類方面不夠清晰。例如,劉月華等提到表示程度差 別累進語義的結構: “一年比一年”, “一天比一天”,這個結構所表現的 語義,事實上, 就是呂 (1942) 所提到的倚變意,是屬於 “差比” 語義類下 之次分類。 另外, 具有倚變意的關聯比較句 “越 …,越 …” 並沒有被劉 月華等納入比較方式的範圍來做討論,而是出現在複句的關聯詞語6的章 節中,由此可見,劉月華等的做法是相當重視結構,重視的程度大大勝 過於語義。 2. “差比” 語義之下非常重要的次分類 “極比” 或 “極端比” ,也沒有納入 “比 較的方式” 這個章節中,而是出現在副詞7的範圍來加以討論。. 2.1.4 劉焱 (2004) 劉 (2004) 認為漢語表示比較的語義範疇只有兩種:平比和差比,並且曾 說: “兩個對象發生比較關係時,首先進行的是同與不同的判斷,然後再進行同 6. 劉月華等對於複句的關聯詞語的探討,請參考《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第四編第二節, p.503。 7. 劉月華等對於副詞 “最” 的探討,請參考《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第二編第六節,pp.124-125。. 10.

(19) 與不同的下位判斷”8 (p. 38),清楚的表達出比較範疇語義的層級性。下圖便是劉 的比較範疇系統圖:. 比較範疇 平比. 差比. 相同. 不及. 類同. 高出. 近似. 極端. 圖二-1:劉 (2004) 的比較範疇系統圖. 劉 (2004) 對比較範疇的看法和劉月華等 (1996) 的分析的精神主軸有相近 之處,然而,劉的語義層次劃分卻更為清楚和完整,另外,和呂 (1942) 所畫出 的比較範疇相比,劉所堅持的比較語義更為嚴謹和周嚴,並且已先把那些不以 “比較” 為主要語義和目的的鄰近語義 9 過濾掉,如,呂的 “取捨義” 和 “譬喻 義”。 此外,劉主張 “比較” 是屬於一個 “語義─句法” 相結合的語法範疇,並且 還引進了語用功能作為最終參考,於是,比較 “語義” 一方面和比較 “形式” 結 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由於以語用功能為語義分類的最終考量,所以語義分類 不會全然受限於標記詞的辭彙意義或某一個句式的固定意義的影響。. 2.1.5 許國萍 (2007) 許 (2007:30-53) 採取認知語法學的原型範疇 (prototype category) 理論和處 理句法範疇的方法建立現代漢語中的比較範疇。研究句法結構時從原型結構開 8. 劉焱 (2004),《現代漢語比較範疇的語義認知基礎》,p.38。. 9. 鄰近語義指的是那些不以比較語義為主要功能的表達,如:“取捨” 和 “譬喻” 等均屬此類, 比較往往只是句義發展過程中的一環。. 11.

(20) 始,在確定比較句原型結構的語義屬性之後,再找出比較結構的核心成員的屬 性。許 (2007) 在處理比較範疇分類時,首重語義的角度,找出比較範疇成員語 義的共性或差異,但也同時注意到其內部的結構,再劃分出不同的層次。換言 之,根據語義重視的是共性或差異,可看出表達的重點是同異或者是高下,也 就是平比和差比,而在同方面,又可細分成等同與近似,在異的部分可分為極 比、勝過和不及;另外,在文中他也進一步的建立了比較句法範疇的核心成 員。許所建立的比較句法範疇的核心成員範圍包括:. 比較範疇. 差比. 勝過. 不及. 平比. 極比. 等同. 近似. 圖二-2:許國萍 (2007) 的比較範疇系統圖. 2.1.6 小結 以上我們主要探討馬 (1898)、呂 (1942)、劉月華等 (1996)、劉 (2004) 以及 許 (2007) 對於現代漢語的比較範疇的分類,下面我們將把這些學者的研究內 容,由左而右,按照語義項目的多寡順序排列,逐一表列:. 劉月華等(1996). 馬建忠 (1898). 許國萍(2007). 12. 劉焱 (2004). 呂叔湘 (1942).

(21) 同異. 平比. 平比. 近似 等同. 平比. 類同. 類同. 近似. 均齊. 相同. 比擬 近似 不及. 差比 差別. 不及 差比. 勝過. 差比. 極比 極比. 不及. 勝過. 高出. 尤最. 極端. 得失 倚變. [表二-4] 各漢語學者對比較語義分類的整理. 從上面的[表二-4]中,我們看到了學者們對於漢語比較語義的分類有簡單 如劉月華等 (1996) 的二分方式,也有多如呂 (1942) 的十多種巨細靡遺的分法, 雖然各學者有自己的切入角度和考量,但是,這五位學者的看法中還有異中有 同。下面我們將來分析他們所持觀點的相同和差異處。 我們觀察到這五位學者看法中最大的公約數就是:漢語比較語義基本上 有 “平比” 和 “差比” 這兩個基本語義分類。劉月華等 (1996)、劉 (2004) 和許 (2007) 都持如此的看法,雖然三者在語義類別的名稱方面不完全一致,但是, 基本精神上是吻合的。另一方面,五位學者在漢語比較語義的分類上的相異之 處有以下兩點: 1. 對於比較語義的定義的標準不同:呂 (1942) 在認定比較語義範疇時所採 用的標準是最寬鬆的,是屬於廣義性的比較語義,只要和比較語義有關 連的鄰近語義也都可以納入比較的範圍當中,如,取捨、譬喻;然而, 其他幾位學者的標準則較趨向狹義的比較語義範疇,以兩件或兩件以上 事物的比較作為基礎和動機來進行比較動作,之後,再呈現比較之後的 結果。 2. 比較語義的層次劃分的做法不同:基本上,馬 (1989)、呂 (1942)、劉月華. 等 (1996) 的比較語義層次是比較單調,所有的語義類型都羅列在等高的 同一層次,換句話說,這三位學者都沒有仔細將比較語義的高低層次做. 13.

(22) 分類;相較之下,只有劉 (2004) 和許 (2007) 在研究漢語比較語義的範疇 時,注意到了語義的上下層次的表現,並且具體的將它劃分出來。. 2.2 比較句結構 在本節中,我們將探討呂叔湘 (1942)、 Li and Thompson (1981)、劉月華 等 (1996)、劉焱 (2004) 和許國萍 (2007) 等幾位學者對於現代漢語比較句的形式 分類。我們的觀察重點有二: (一) 如何處理比較句語義的分類和其基本句型 (二) 基本句型的結構特徵. 2.2.1 呂叔湘 (1942) 呂 (1942) 對於比較句句型結構的基本劃分方式是由一些 “比較字” 來著手 的,雖然呂沒有幫這些重要的聯繫成分正名,但是我們觀察到呂在介紹各個語 義類型時所提出的聯繫 “字”,其實就是比較句的最關鍵成分之一:比較標記, 也正是本論文要探討的主要比較句的重點標記。 在本章 2.1.2 中,我們已經討論過呂對於比較語義範疇的觀察角度是趨於 廣義的,所以我們將把範圍縮小,並且集中在下列五種比較語義類型和其句式 的探討:A. 近似 B.均齊 C.不及 D.勝過 E.尤最。雖然呂在該章節中,除了探討 白話常用的 “比較字” 之外,對於文言文中常用的比較標記也多有著墨,但是, 由於本論文的研究範圍限定在現代漢語,因此將只討論白話的部分。 語義範疇. (白話) 比較標記. A.近似. -像...似的 (27) 聽他的口氣,就像已經不成問題似的。. B.均齊. -跟...一般 -和...一樣 -有...那麼. 14.

(23) (28) 只要是出門,一百里和一千里是一樣的麻煩。 (29) 這裡最熱的日子也有我們家鄉那麼熱。 -不如. C.不及. -不及 -沒有...這麼 (30) 這張照片固然很好看,但是總不及照片的主人好看。 (31) 百聞不如一見。 D.勝過. -比 -比...更/還 (32) 今天比昨天冷。 (33) 今天比昨天還冷。. E .尤最. -最 -尤其 -再...不過 -沒有比...更… (34) 最後五分鐘;最近三百年。 (35)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傳染病,身體不好的人尤其容易感染。 (36) 滑再滑不過你了,也不知是真話啊,也不知是嫌人呢。 (37) 再沒有比這一群建築更調諧更勻稱的了。. [表二-5] 呂 (1942) 比較語義類型的分類和句型結構. 呂的討論中所出現的比較標記,它們不僅肩負聯繫被比較的兩件事物或 對象的結構性功能,同時也是比較語義的載體。有時也會對於比較標記所聯繫 的前後句式有所交代或解釋。. 2.2.2 Li and Thompson (1981) Li and Thompson (1981: 401-406) 對於現代漢語比較句的討論,是把重點 聚焦在比較句語義類型、基本句型以及句型結構中某幾個成份的特點上。他們 認為兩個比較的事物之間存在的基本關係共有三種:優級 (superiority)、劣級 15.

(24) (inferiority) 和等級 (equality)。這點和英語以及西班牙語的形容詞比較級所構成 的比較句語義相符。Li and Thompson (1981) 把漢語中表達上述這三種比較關係 的基本句型綜合歸納為: X. 比較字. Y. (副詞). 向度10. 在上方的基本句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 Li and Thompson 所整理出的現代 漢語比較句基本句型的四個主要構成要素,而且這四個比較句型的基本構成要 素,其實也正是漢語比較句的結構特徵: (一). 比較項目 X (主語或主題). (二). 比較字或比較標記 (comparison word). (三). 比較項目 Y (比較標準). (四). 比較向度 (dimension). Li and Thompson 除了提出上述的比較句基本句型之外,也把表達優級、 劣級和等級的這三種關係的比較句句型明確的指出來: 比較字/比較標記. 例句. -「比」. (38) 他比你高。. 劣級. -「沒 (有) … (那麼)」. (39) 他沒有你(那麼)高。. (inferiority). -「不如 … (那麼)」. (40) 她不如我(那麼)早來。. -「跟 … 一樣」. (41) 她跟你一樣高。. 優級 (superiority). 等級 (equality). [表二-6] Li and Thompson (1981) 三大比較句句型和比較標記. 10. 根據 Li and Thompson (1981) 的解析,向度可以包含下列的詞類: 1. 非動作動詞 :a. 及物動詞:喜歡,愛,恨和 b. 不及物動詞:好,舒服。 2. 含可量度副詞的動詞片語,如:早,晚,常等。. 16.

(25) 我們觀察到 Li and Thompson 用來表現優級、劣級和等級的這三種比較關 係句型的主要差異就在於比較字或比較標記 (comparison word) 的選擇,也就 是說,比較句中的比較字是牽動著整個比較句語義的重要關鍵。因此,相較之 下,其他的構成要素在建構比較語義的力度方面就遠遠不如比較標記。 除此之外, Li and Thompson 也提到了比較關係中的最高級 (superlative) 表達,這點和英語以及西班牙語的形容詞最高級所構成的極比比較句語義相 符。他們認為漢語的最高級結構中的副詞 “最” 是最高級句型的絕對必要成 分,而且還特別說明了副詞 “最” 的使用規範11。 我們觀察到 Li and Thompson 在最高級句型的表達上顯得籠統而且不夠完 整,他們並沒有把最高級的語義做出明確的定義,另外,也沒有清楚的交代最 高 級 的 句 型 結 構 。 在 此 , 筆 者 要 提 出 下 面 的 兩 個 問 題 , 雖 然 在 Li and Thompson 的討論中似乎就得不到具體而且確定的答案,但是,它們卻是最高 級句型在語義和構句方面值得思考的核心議題: 1. 最高級依然適用於比較兩件事物的命題條件下嗎? 2. 比較項目 (X 或 Y 或 Z) 在最高級的句子結構中仍然為絕對必要的成分 嗎?. 2.2.3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1996) 劉月華等 (1996) 在談到現代漢語中比較的方式時,先將語義分成同異和 差別兩大類,然後再就其主要的句型結構進行細部的探討,其語義類型和代表 性的句型結構如下: 句型結構. 例句. 同. - X 跟/與/和/同 Y 一樣/相同. (42) 她跟我一樣喜歡孩子。. 異. - X 有 Y 那麼 (這麼) …. (43) 他弟弟快有我這麼高了。. 差. -“比” 字句. (44) 我父親比我母親身體好。. 11. Li and Thompson 認為最高級的句型中常見的副詞“最”一定要直接放在動詞或量度副詞之 前。. 17.

(26) 別. - X (主語) + 沒有 Y (狀語) + 謂語. (45) 他們那裡沒有這裡這麼冷。. - X (主語) + 不如 Y …. (46) 他不如前幾年身體好了。. [表二-7] 劉月華等 (1996) 劃分的比較句句型. 12. 劉月華等對於比較句句型的探討,和 Li and Thompson 不同, 劉月華等對 於比較的基本句構成分進行深入的分析,而是直接針對同異類和差別類這兩大 比較語義,提出能發揮其語義的幾個主要句型,之後,再一一詳述其使用上的 限制或規範。 筆者觀察到劉月華等所列出之比較句句型,仍然以比較標記為最主要的 句型辨別特徵,此方式和 Li and Thompson 使用 “比較字/比較標記” 作為比較句 的句構和語義的判斷標準是相同的;比較標記或比較字儼然成為比較語義和句 型之間的連結橋樑。 然而,劉月華等在深入探討各句型結構時, 筆者也發現他們除了談到主 句型結構 (Basic Structure) 之外,也不時談到其他從主句構再衍生出來的結構 (Derived Structure) 和其使用限制或條件;此時,主要句型結構的語義是否能繼 續平行延伸下去就成了觀察的重點。接下來,我們要來討論劉月華等在探討比 較結構時所提出的三個次結構的構成方式和其中所出現的問題: (一). 否定形式:劉月華等在探討同異類句型結構時,就提到了其否定型的結. 構,於是由 “X 跟 Y 一樣” 再拓展出去的否定句型就至少有下列兩種:(1) “不 跟 … 一樣” 以及 (2) “跟 … 不一樣”;此種做法上看似單純,就是肯定與否定的 轉變,在前者句 (1) 否定詞 “不” 所否定的範圍是介詞 “跟”,而在後者句 (2) 被 否定的是 “一樣”,然而,此舉卻造成比較語義上一定程度的變化,也就是說, “A 跟 B 一樣” 表現的是 “等比” 的語義,而 “不跟 … 一樣” 以及 “跟 … 不一樣” 則表現出 “差比” 的語義。請觀察下列表格的分析:. 12. 在劉月華等 (1996:464-475) 的解釋文字中,常用 A 和 B 來表示比較的兩個對象,在這裡筆 者為求表達的統一和清晰,用 X 來取代 A,用 Y 取代了 B。另外,此處的例句皆擷取自劉月 華等 (1996) 所列出的句子。. 18.

(27) 同異類. 結構. 例句. 語義. 基本句型. 跟…一樣. (47) 她跟我一樣高。. 等同. 否定句型 1. 不跟 … 一樣. (48) 她不跟我一樣高。. 差比. 否定句型 2. 跟 … 不一樣. (49) 她跟我不一樣高。. 差比. [表二-8]劉月華等 (1996) 同異類比較句和衍生的兩種否定句式分析. 另外,他們在探討差別類的句型時,也提到了 “X 比 Y …” 的否定形式, 即為 “X 不比 Y…”,並且認為此否定結構 “X 不比 Y…” 的意思有二:a. “X 沒有 Y…” b. “X 跟 Y 一樣…”,請觀察下列表格的分析: 差別類. 結構. 例句. 語義. 基本型. X 比 Y…. (50) 她比我胖。. 差比 (勝過). 否定型. X 不比 Y…. (51) 她不比我. =(52) 她沒有我胖。. 差比 (不及). 胖。. =(53) 她跟我一樣胖。. 等比 (等同). [表二-9] 劉月華等 (1996) 差別類比較句和衍生的否定句式分析. 觀察否定結構 (52) 所得到的語義表現,我們看到否定結構所表達的語義 範圍仍然在 “差比” 的範圍內,而反觀否定結構 (53),則表達出 “等同” 的語義。 因此我們發現,比較句的句型結構和語義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而且敏感的, 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基本句型結構所蘊含的語義和從它再衍生出去的新句 型的語義沒有固定的對應模式,需要每一次都針對各別的結構條件來對其語義 做一個重新的定位。 (二). 省略:劉月華等在談到 “比” 字句時,特別提到了在這類型的句子結構. 中,經常可見句中某種成份的被省略的現象,省略的原則當然是以不改變原始 語義為準,不得因省略而造成歧義。接下來我們把劉月華等所歸納出的四個常 見的省略情況列出來: a. 省略中心語:“比” 前後的成分是名詞短語,而其中的中心語是相同的 “比” 後面成分中的中心語。如: (54) 那時的條件比現在 (的條件)差得多啊!. 19.

(28) b. 省略定語:“比” 前後的名詞短語中如果其中的定語相同,中心語不 同,則可以省略 “比” 字後面成分中的定語。如: (55) 我看他的法語說得比 (它的) 英語流利。. c. 省略定語和中心語中的相同部份:如果 “比” 前後的名詞短語中有部分 定語和中心語是相同的,那麼就可以在 “比” 前或 “比” 後省略相同的成 分。如: (56) 你的口頭表達能力比 (你的) 筆頭 (表達能力) 好。. d. 省略主謂短語中的謂語或主語:“比” 前後的成分是主謂短語的,如果 主謂短語中謂語相同,可以在 “比” 前省略,也可以在 “比” 後省略;如果 主謂短語中的主語相同,則只能在 “比” 後省略。如: (57) 他睡覺比我 (睡覺) 早。. (謂語相同). (58) 我學漢語筆 (我) 學日語快。. (主語相同). “比” 字句能有如此多的省略做法的的最主要條件就在:比較標記 “比” 字 前後的兩個比較項的詞性或結構基本上是對應的,因此,在一般情形下,比較 標記 “比” 字後的比較項就常常成為被省略的對象。 但省略的情況只發生在 “比” 字句而已嗎? 筆者認為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比較句的基本句型均以 “比較字” 或 “比較標記” 為結構和語義的主軸,就誠如 筆者在上面一段所言,比較句中的兩個比較項在詞性和結構上應該是對稱的, 所以省略的現象絕非只有集中於 “比” 字句,而應是存在於比較句各類句型中的 普遍現象。 (三) 程度的增加:劉月華等 (1996:472-473) 在談到差別類句型時,提出: 「 “比” 字句中,在作為比較方面的謂語之前可以用上副詞, “更”, “還”, “再”,表示 X 在程度上又深了一層,同時含有 Y 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意思」,並 且進一步的解釋 “更”, “還”, “再” 之間在結構和語義所表現出來的差異。. 20.

(29) 基本上,我們贊同副詞 “更”, “還”, “再” 在程度的增加方面所能發揮的 具體功能,但是,筆者認為,在現代漢語的比較句中,要完整的表達程度的增 加,應該可以由下列兩個角度來出發:a.單次比較結果 b.累進比較結果。 單次. 例句. 語義功能. (59) 這種花瓶好,那種花瓶比這種更好。. - 加強程度. (60) 我覺得這種花瓶已經夠好了,可是那種花瓶比. - 加強程度. 這種還好。. 累進. (61) 那種花瓶比這種花瓶再好,我也不買。. - 假設語氣. (62) 那種花瓶不會比這種再好了。. - 未成事實. (63) 發行數量一年比一年增加。. - 累進比較. (64) 他年紀越大,頭髮越白。. - 累進比較. [表二-10] 副詞 “更",“還",“再" 在“比" 字句的語義功能分析. a.單次比較:即就兩個比較項目直接進行單次的比較,並且藉由 “更”, “還”, “再” 等副詞表達出兩者之間的差異的程度;劉月華等所強調的在謂語形容詞或 動詞、動詞短語之前加上 “更”, “還”, “再” 這幾個副詞來表達程度的增加,即 屬於單次的比較。 b.累進比較:其觀察重點是在比較的結果,即兩個比較項目經過比較後所得到 的差別;這個差別的程度常常和時間軸或某個事實呈現同時成長或平行並進的 現象。通常可以透過 “一年比一年”, “一天比一天” 之類的狀語來表達,另外, 關聯比較句中的比較關聯詞 “越……,越……” 也是常見的結構成分,然而,劉 月華等並沒有把關聯比較句的句式納入比較句的章節內。. 2.2.4 劉焱 (2004) 劉 (2004) 把現代漢語的語義類型分為兩大基本類型:平比和差比,接下 來,我們要來觀察這兩大語義類型和其代表句式中的 “比較標記”:13. 13. [表二-11]中所出現的 X,Y 和 R 三個符號,分別有下列的代表意涵:X 表示比較前項,即 比較主體,Y 表示比較後項,即比較客體,R 則表示比較結果。. 21.

(30) 語義. 句型結構特徵 例句. 類型. 次類. 比較標記 X 跟 Y 一樣 (R) X 和 Y 一樣 (R). 相同. X 同 Y 一樣 (R) X 像 Y 一樣 (R). 平 比 類同 近似. XR, Y 也 R. (68) 錢是你們的,肉也是你們的。. X 不比 Y (R). (69) 吃的,穿的,哪一點也不比你差。. X 有 Y 那麼 R. (71) 他們跟多數窮孩子差不多。. X 沒有 Y R. (72) 主席台上的人沒有上午的多。. X 不如 Y (R). (73) 他不如妹妹聰明。. X 不像 Y 這麼 R. (75) 神情也不像往日鮮活。. X 比較 R. (76) 絕大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 X比YR. (77) 鎮長叫起來也比鄉長響亮。 (78) 我可不能把論文留在他們單位,更不能 寄給刊物。. 越來越……. (79) 現在的人,心眼兒真是越來越大。. 越……越……. (80) 他越想著過去便越恨那些兵們。. 和 Y 相比,X 很… 相比之下,X 很… 極端. (70) 弟弟有他那麼高。. X 跟 Y 差不多. X R, Y 更 R 高出. 打不著。 (67) 我幹一個月的活等於你幹一天的。. X 不像 Y 那麼 R. 差 比. (66) 這兒的電話呀,跟這兒的秏子似的,老. X 等於 Y. X 有 Y 這麼 R. 不及. (65) 妹妹像哥哥一樣聰明。. X最R X頂R. (81) 跟很多人比,我已經很知足了。. (82) 全世界最好的飯菜在中國。. 22.

(31) 連 X 都 R14. (83) 那第二個也夠壞的,連我那老頭兒那麼. 連X也R. 老實的人都罵她太混帳了。. X 比 Y2 還 R15. (84) 這物價,跑得比兔子還快。. [表二-11]劉焱 (2004) 比較句的語義和句型結構表. 對於現代漢語比較句的語義類型16和其句型結構,劉 (2004) 做了非常清楚 而且層次分明的解釋。其中絕大部分均為具備比較標記的句法性比較句,另 外,還有不用比較標記的意會式比較句 (如句 66) 與詞彙性比較句 (如句 56、69) 等句子17。而我們在本論文中所要探討的有標記比較句,將會是傾向於含比較標 記的句法性比較句,此類型的比較句式都具有明確的比較標記,而且比較標記 大都已經虛化,也就是說,比較標記的語法化過程已經大致完成。 劉 (2004) 所歸納出來的比較句的各項成分可以區分成四大類: a. 比較的對象:比較主體 (前項) 和比較客體 (後項) b. 比較的內容:比較點和比較專項 c. 比較的目的:比較結果和比較差值 d. 比較的標記:比較標記 從下面的兩個例句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上述的四個成份所指為何: (85) 這個補習班比那個補習班學生多三百人。 (86) 這個補習班設備不如那個補習班。 14. 在劉所列出來的眾多的“比較標記”中,“極端”語義的比較標記之一 “連…都…”或“連… 也…”是最突出的,劉把此關聯形式視為極端語義的標記之一就是根據崔希亮 (1990) 的分析而. 來,崔認為“連…都…”或“連…也…”除了表示明確的基本信息外,還表達含有“不尋常”意義的 附帶信息,含有 “最不”的預設信息,即含有“更加”意義的推斷信息。 15. 此處在極端比部分所出現的代號 Y2 指的一定是某一個領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如例句 (84) 中的 Y2:兔子,兔子是一般動物之中被大家公認跑得最快的動物之一。 16. 請參考本論文第二章 2.1.4 關於劉 (2004) 的討論內容。. 17. 關於具備比較標記得句法性比較句、無比較標記的意會式比較句、詞彙性比較句等的解釋 請參閱本論文第一章 1.3 名詞解釋的說明。. 23.

(32) 句 (85) 和句 (86) 中的比較對象均為 “這個補習班” (前項) 和 “那個補習班” (後項),其中 “這個補習班” 是比較主體,而 “那個補習班” 是比較客體。但是, 比較的內容在兩句中則是不同的,句 (85) 的比較內容是 “學生的人數”,其中, 比較點所指的就是 “學生”,比較專項則是“數量”;在句 (86) 方面的比較內容是 “設備的品質”,其中,比較點所指的是 “設備”,而 “品質” 則是比較專項。 比較的目的和比較的標記方面這兩個成份是息息相關的,在比較句中的比 較結果有時可以經由比較詞來表示,例如,句 (86) 中的比較標記 “不如”,這個 比較標記已經把本句的比較結果:即比較主體 “這個補習班” 的程度低於比較客 體 “那個補習班” 的語義展現無疑,不過,反觀句 (85) 中的比較標記 “比” 就沒 有同樣的語義表達的力度 (*這個補習班比那個補習班學生,這個句子是不完整 的),因此,比較結果 “多” 在句 (85) 中就顯出它在語義表達的重要性,缺之不 可,另外, “三百人” 則是比較出來的差異數值。 上面提到的這四種基本構成成分,其實,並非完全都是充分必要條件,也 就是說, 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在語言表達經濟原則的作用下,省略某些成份 的做法是時常可見的,誠如劉月華等就提出的比較句的各種省略的可能,這個 省略做法的可行性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要歸功於比較句結構的強烈對稱 性。 另外,劉也將現代漢語比較的句法形式歸納如下: 比較前項. +. 比較標記. +. 比較後項. +. 比較結果. 2.2.5 許國萍 (2007) 許國萍 (2007:49) 建立了比較句法範疇的核心成員時,特別提到: “從建 立範疇的角度來說,範疇的核心成員容易確定,數量也較少,而不同程度的邊 緣成員卻是錯綜複雜的。它邊緣到甚麼程度,是否屬於這個範疇,或者處於兩 個範疇的過渡,甚至傾向於另一個範疇都要詳細考察才能確定,不必也無法硬 性納入”。 我們從上兩節的漢語學者的看法中,的確觀察到各家不盡相同的做法, 處理的角度和細膩的程度也有差異,許 (2007) 也在比較句的結構上,以比較標. 24.

(33) 記為主軸,提出比較句的五種語義的主要結構。現在我們要參考許 (2007) 提供 的現代漢語比較句的核心成員和句法結構: 語義範疇 差比. 平比. 結構 極比. X最R. 勝過. X比YR. 近似. X 有 Y (那麼) R. 等同. X 跟 Y 一樣 R X 像 Y 那麼 R. 差比. 不及. X 不像 Y 那麼 R X 不比 Y R X 沒有 Y (那麼) R X 不如 Y (那麼) R. [表二-12] 許國萍 (2007) 建立的比較句法範疇及其核心成員. 如此的句法結構表達,很明顯的,是把語義和比較標記做連結。比較標 記承載了比較句在語義表達和句型結構的主要重任。另外,許 (2007) 的不及語 義部分,主要以否定的方式呈現,如, “不像”、 “不比”、 “沒有”、 “不如” 等,其比較標記中的否定詞 “不” 和 “沒” 是最顯著的特徵。. 2.2.6 小結 綜合呂 (1942)、Li and Thompson (1981)、劉月華等 (1996)、劉 (2004) 和 許 (2007) 對於現代漢語的比較句句型的探討內容,我們觀察到多位學者所列出 的比較句句型都是以比較標記做為主要的句型辨識特徵。 比較句的比較標記是句型結構中最明顯的一部分,除了具備連結前後兩 個比較項的功能外,還有表達語義的效用。然而,現代漢語的比較標記的數量 非常豐富,從上面 2.1 和 2.2 的討論中,就可以印證這個家族的龐大,因此,要 進 入 現 代 漢 語 有 標 記 比 較 句 的 討 論 時 , 可 能 就 要 先 掌 握 基 式 結 構 (Basic Structure),再對其變式結構 (Derived Structure) 或者變形機制 (Transformation) 進 行後續必要的分析或討論。 25.

(34) 漢語有標記比較句的比較項的數量一定要等於 “二” 或者大於 “二” 。等於 “二” 的情形是限於兩個比較前後項的比較 (X 和 Y),產生的比較結果有等同、 近似、勝過或不及;而比較項的數量大於 “二” 則是極比的基本條件,表示比較 前項 X 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比較對象中,X 的表現最為突出,勝過任何一個其 他的比較項。. 2.3 對外漢語教學的比較句 2.3.1 樊平、劉希明與田善繼 (1988) 的比較句式 樊平、劉希明與田善繼 (1988:292-328) 對於漢語句形及語法在教學上的 建議,指出漢語表示比較的方法有六種,其各別的例句如下18: 1. 用 “更” :表程度的副詞,表示超過原來的程度或超過對方。 (87) 那種方法更好。 (88) 我更喜歡這個地方了。. 2. 用 “最”:表程度的副詞,表示某種屬性超過所有同類的人或事物,達 到比較範圍內的頂點。 (89) 這些天以來,今天最冷。 (90) 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3. 用 “比”:是介詞,表示事物的高下或性質、狀況的程度差異。 (91) 他比我小三歲。 (92) 他唱歌唱得比小李好多了。. 18. 此處例句均取自樊平等 (1988) ,《現代漢語進修教程:語法篇》。. 26.

(35) 4. 用 “有 …(這麼/那麼)”: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較的方面達到另一事物的程 度。 (93) 弟弟有哥哥高了。 (94) 你有他那麼會下棋嗎?. 5. 用 “跟…一樣”:表示兩事物相同。 (95) 這本書跟那本書一樣厚。 (96) 我要借一本跟他那本一樣的詞典。. 6. 用 “不如”: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較的方面 “不及” 或 “比不上” 另一事 物。 (97) 這本書不如那本書。 (98) 我說中文說得不如他流利。. 接下來我們要對樊平等 (1988) 所提的六種方法進行分析,並將這六種方 法分別歸納與分類: 一、 勝過:X 比 Y AP/VP19 或 X (比 Y) 更 AP/VP 樊平等 (1988) 所介紹的第三種方式:用 “比” ,表示 X 在某種屬性超越比 較標準 Y,屬於勝過語義。在句子結構方面,是使用介詞詞組的手段把比較標 準 Y 引介出來,原來的主謂句 (X AP 或 X VP) 中的謂語成分由介詞詞組加以 修飾,而且由於漢語向左分枝的語言順序特徵,介詞詞組分布在中心語謂語的 左邊。在本句式中, “比” 除了引出比較標準外,它同時也是比較句中勝過語義 的載體。. 19. AP 指的是漢語中的形容詞詞組,VP 是動詞詞組。. 27.

(36) 另外,在第一種比較方式的部分, “更” 字句通常表達超過原來的程度或 超過對方。我們觀察到在 “更” 字句中,比較主體 X 通常很明確,而相較之下, 比較標準 Y 常常需要仰賴上下文的語境,如例句 (87) 那種方法更好。在本句中 的比較主體 X 是 “那種方法”,但是比較標準 Y 是什麼?單靠字面上提供的資訊 實在是不足的;例句 (88) 中的比較標準 Y 也是不明,極需要上下文意或語境的 支援。劉丹青 (2003) 認為, “更” 字句並非屬於標準的有標記句法性比較句,而 是意會式的,可能就是肇因於此。 在此我們假設,“更” 字句是 “X 比 Y 更 AP/VP” 的一種簡略句式,用以解 釋樊平等 (1988) 的第一種句式編寫的理由。也就是說,比較標準 Y 如果在上下 語境中做了充分的表達,省略介詞詞組 “比 + 比較標準 Y” 的簡略句式: “X 更 AP/VP” 依然可以完整表現勝過語義。 另外,觀察劉月華等 (1996:125) 在解釋程度副詞 “更” 時提出, “更” 是 表示在已經存在的性狀基準上更進一層,而且常用於 “比” 字句中。學者們的看 法與我們的推論,即:“X 更 AP/VP” 是 “X (比 Y) 更 AP/VP” 省略 “比 + 比較標 準 Y”,在某種程度上是相應和的。因此,用 “更” 與用 “比” 一樣,均被歸類為 “勝過” 語義,而且勝過語義的比較標記 “比” 的功能為引介出比較標準 Y。 “比…更” 所構成的句式是 “比” 字句的衍生句; “更” 字句則為其簡略句型。 然而,劉丹青 (2003) 認為 “更” 字句並非屬於標準的有標記句法性比較 句,而是意會式的。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學者提出的意見,如劉月華等 (1996) 認 為 “更” 字用於 “比” 字句中的情形很普遍,和樊平等 (1988) 用 “更” :表程度的 副詞,表示超過原來的程度或超過對方,或呂 (1999:231) 也認為 “更” 表示程 度增高,用於比較,再加上 “更” 字句的高使用頻率,筆者認為,副詞 “更” 的 比較標記定位,即 “比…更” 的後半段的比較標記的定位應該可以確定。 二、 等同:X 跟 Y 一樣 AP/VP 此比較句式中的結構重點和我們強調的比較標記正好吻合,“跟…一樣” 表兩事物相同,即 “等同” 語義,此句式中的比較標記有前後兩個部分,呈現分 裂的狀態。其中前半部的比較標記 “跟” 的功能是引出比較標準 Y,根據呂 28.

(37) (1999:230,609) “跟” 具有介詞的特性20,後半部的比較標記 “一樣” 則起狀語 (副詞) 或定語 (形容詞) 的作用21,在兩物相比的比較句中,等同語義主要依賴 後半部的比較標記 “一樣” 來表達。 例句 (95) 這本書跟那本書一樣厚。句中的 “一樣” 作狀語,修飾形容詞 “厚”,而例句 (96) 我要借一本跟他那本一樣的詞典。句中的 “一樣” 作定語,修 飾 “詞典”;兩例句中的比較標記都是典型的分裂型比較標記,需要前後成組出 現才能完整表達比較句的等同語義,缺一不可。例句 (95) 或例句 (96) 中,缺少 前後任何一部分的比較標記皆不可,可能造成不具比較義涵的句子或甚至造成 病句。請看下列的句子: (95a) ?這本書跟那本書厚。 (95b) ?這本書那本書一樣厚。22 (96a) *我要借一本跟他那本的詞典。 (96b) *我要借一本他那本一樣的詞典。. 句 (95a) 已經喪失比較的語義,句中的 “跟” 是連詞,屬於形容詞謂語 句,但其正確性仍具有爭議性。句 (95b) 是一個更具爭議性的句子,由於沒有前 半部的比較標記的緣故,無法很清楚的辨識出何者為比較主體 X,又何者是比 較標準 Y;此句句型比較趨向主謂句式 。句 (96a) 缺少後半部的形容詞 “一 樣”,另外,句 (96b) 沒有前半部的介詞 “跟”,在等同語義比較標記不完整的狀 況下,都屬於病句。. 20. 跟”是介詞,可以引進用來比較的對象,後面常用 ‘比、相同、不同、一樣、差不多、相像’ 等詞。 21. “一樣”為形容詞,可以表示同樣,沒有差別,或是相似。. 22. 例句前方的符號 ? 代表該句的正確性有爭議,另外例句前方的符號 * 代表該句為不合語法 的病句。. 29.

(38) 三、近似:X 有 Y (這麼/那麼) AP/VP 根據呂叔湘 (1999:631), “有” 動詞,表式性質、數量達到某種程度; 有…[+那麼] + 形,用於比較,表式相似。在本句式中,主要的比較標記 “有” 起 連結作用,引進比較標準 Y,而後半部的 “這麼/那麼” 是指示詞,起狀語作用, 修飾句中的形容詞,“這麼/那麼” 並非絕對必要的成分,在例句 (93) 弟弟有哥哥 高了。句中就沒有出現狀語,另外,在例句 (94) 你有他那麼會下棋嗎?如果把 其中的狀語 “那麼” 省略,造成下面的句 (94a),新句和原句的意涵非常相近, 主要的近似語義依然不變。 (94a) 你有他會下棋嗎?. 關於比較句中 “有” 的詞性的爭議,到底是動詞還是介詞的討論一直有學 者關心此議題,詞性方面的爭議當然會影響相關短語的結構劃分。學者意見分 歧,支持 “有” 為動詞的有侯學超 (1987) 和吳竟存、梁伯樞 (1990) 等人,侯學 超把 “X 有 Y AP/VP” 視為動詞連謂結構,吳竟存、梁伯樞把 “X 有 Y AP/VP” 看作是動賓結構;另一方面,支持 “有” 為介詞的有宋玉柱 (1987) 和林泰安 (1986) 等,把 “X 有 Y AP/VP” 視為偏正結構。雖然各派意見沒有一個定論, 但是,可以隱約見到的是一個動詞變介詞的語法化現象的雛形。在此我們先把 這個詞性與語法化的問題放下,畢竟動詞的虛化過程是否完成,或談到語法化 程度的成熟與否都還待進一步的研究。我們在此將把 “X 有 Y (這麼/那麼) AP/VP” 句式中的 “有” 當作比較標記,暫且擱下比較標記的動詞與介詞之爭。 四、不及:X 不如 Y (AP/VP) 根據呂叔湘 (1999), “不如” 是動詞,用於比較,表示比不上。劉月華等 (1996) 也把 “不如” 視為動詞,並且特別提出了下面的觀察:用 “不如” 時,一般 來說,結構特點與 “X 沒有 Y…”23 相同,只是 “不如” 可用作謂語,而 “沒有” 不 行。從上面的意見中,可以看出 “不如” 的動詞特性是很清楚的,如例句 (97) 這 23. 劉月華等 (1996) 談到比較句 “A 沒有 B…” 時,所使用的代號 A 指的是比較的主體 X,而代 號 B 指的是比較的對象 Y,或比較標準 Y。在本文中為了力求格式統一以便讀者閱讀,我們 把 A 和 B 各別用 X 與 Y 來取代。. 30.

(39) 本書不如那本書。即是動詞謂語句 (主語 + 動詞謂語),“不如” 具有 [+比較] 的 特點。另一方面,我們認為在 “X 不如 Y AP/VP” 這種類型的比較句中,“不 如” 是不及語義比較句的比較標記,其作用是連接和帶出句中的比較標準 Y。在 前面我們所引述的劉月華等 (1996) 的意見中,他們認為這種 “X 不如. Y. AP/VP” 的句式和 “X 沒有 Y AP/VP” 的結構特點相同,也就是說, “沒有” 和 “不如” 在此類型句中的功能相同,均為比較句的比較標記,起連結的作用,引 進比較標準 Y。 五、極比:X 最 AP/VP 無論是呂 (1999:702-703) 或劉月華等 (1996:124-125) 都把 “最” 當作表 示程度的副詞,表示極端,勝過其餘,誠屬 “差比” 範圍 24 中的次語義類型之 一。漢語的極比句基本上是一種主謂句的句式,即:NP + AP/VP。副詞 “最” 起 狀語修飾作用,修飾主謂句中的謂語成分 (AP 或 VP)。 在 “最” 字句中有一個和其他比較句式完全不同的特點,即:在極比句中 的比較標記 “最” 不擔任引出比較標準 Y 的連結成分; “最” 的功能不在連接, 而侷限在極端或極比的語義的呈現。 至於比較標準 Y 在極比句中到底以怎麼樣的方式呈現呢?上面已經清楚 說明 Y 並非由比較標記 “最” 引出;極比句中的比較標準 Y 是句中任何一個比 較對象 (A、B、C…) 25 ,所以要瞭解極比句句義需要由一個廣義的語義蘊含 (entailment) 角度來切入,也就是說,當 “X 最 AP/VP” 成立時,在無需借助句外 其他因素的幫助下,下列的句子都成立: “X 比 A AP/VP” “X 比 B AP/VP” “X 比 C AP/VP” …. 24. 在第三章比較句語義的討論,參考許國萍 (2007) 的比較句語義範疇分類,將差比的語義再 往次分次三種次類:勝過,不及和極比。 25. 此處的 “A、B、C...” 代表的是此極比句中的所有比較的對象。.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General Entrance Requirement (2022 Entry) Chinese Language: Level 3 English Language: Level 3 Mathematics Compulsory Part: Level 2. Liberal Studies:

在這一節中, 我們介紹 change of basis 的概念, 了解到一個 linear operator 換了 ordered basis

按計算機得到 log 2 的近似值的確是十分簡便,但不免有學生會好奇,以前的數學家 是怎麼求出 log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Over there, there is a 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and the little kid, Tiny Tim, is very ill and the family has no money to send him to a doctor.. Cratchit asks the family

全方位學習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以達至在課堂

如何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