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以三鶯樹地區國中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以三鶯樹地區國中為例"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國中生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 --以三鶯樹地區國中為例 --以三鶯樹地區國中為例. 研 究 生:吳瑞祥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黃金柱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國中生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 --以三鶯樹地區國中為例 --以三鶯樹地區國中為例 2010 年 6 月. 研 究 生:吳瑞祥 指導教授:黃金柱. 摘 要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台北縣三鶯樹林地區國中生參與校外教學活動休閒 需求與參與後滿意度的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的結果將提供給國中辦理校 外教學活動的相關單位,作為校外教學活動之規劃、設計及教育時有所參 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進行抽 樣,研究工具為「國中生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滿意度問卷」 ,內容包含: 基本資料、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量表及校外教學活動滿意度量表。調查 期間共發放問卷 608 份,回收 603 份,其中有效問卷 576 份,有效問卷達 95.52%。回收之有效樣本依研究目的及驗證假設之需,分別採用描述統計、 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獨立樣本 t 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雪費爾事後比較、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結果發現: 一、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別)在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校外教學 活動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不同背景變項(家庭收入)在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校外教學活動 滿意度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校外教學活動滿意度之間有典型相關存 在。 關鍵詞: 關鍵詞:校外教學、 校外教學、休閒需求、 休閒需求、滿意度 滿意度. i.

(3) The Study of Leisure Needs and Satisfa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utdoor Education Activities-A case stud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San-Yin and Shu-Lin Areas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needs and satisfaction after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outdoor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San-Yin and Shu-Lin Areas in Taipei County.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could be regarded as a reference and provided to the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to plan, design, and organize future outdoor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was establish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rawn from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San-Yin and Shu-Lin Areas in Taipei County. Meanwhile, the instrument " Leisure Needs and Satisfa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utdoor Education Activity Questionnaire " was designed to collect data and the instruments comprised three parts: Personal Information, Leisure Needs for Outdoor Education Activity Scale and Satisfac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Activity Scale. A total of 608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603 returned, and 576 copies were valid and the valid rate was 95.52 %. The obtained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Research Objective and Confirmation Hypothesi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tem analysi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as below: 1.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for example, gender and grad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isure needs and satisfac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activities. 2. In light of the background variable of family incom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needs and satisfac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activities. Keyword: Outdoor education, Leisure Needs, Satisfaction. ii.

(4) 謝. 誌. 大 學 畢 業 之 後 走 入 職 場 , 面 對 學 校 行 政 與 教 職 生 活 10年 , 因 為 希 望 能夠重新獲得教育的洗禮與衝擊,增加自我的學識,並給予學生更好的 學習環境,再次的踏入校園。猶記當時確定入學那一刻的雀躍與緊張, 在職進修的生活竟已隨著論文的付梓,即將劃上句點。這段時間雖然充 滿著辛苦與疲憊,但在工作之餘還能享受當學生的樂趣,其實也是一種 幸福。 在這過程中要感謝很多人,首先特別感謝指導教授黃金柱博士,教 授在這研究的過程中,對於研究的方向、觀念的啟迪等都給我非常大的 幫助,更一直鼓勵我要堅持下去,不要因為工作業務的繁重或學業上的 挫折而放棄,讓我的論文能夠順利完成,在此向教授致上萬分感謝;另 外要感謝卓俊辰教授及張良漢教授願意排除萬難,撥冗擔任口試委員, 並且在我研究過程面臨瓶頸時,毫不吝嗇的給予許多的指導與建議;還 有系上的所有的教授,感謝您們在進修的過程中盡心盡力的教導,讓我 能順利完成研究所的課業。 感 謝 台 北 縣 三 鶯 樹 地 區 參 與 調 查 的 10 所 國 中 及 所 有 協 助 施 測 的 老 師 及同學們,因為你們的付出與協助,使得這份研究順利完成;感謝同受 黃教授指導的同學們:啟毅、潤娟、贊薰、常榮、國棟及玉珍,沒有你 們的扶持與鼓勵,我的校園生活就失去了樂趣與衝勁,感謝你們。 最後,感謝父親、母親大人的栽培及教誨,感謝岳父、岳母大人精 神上支持及關懷,更要感謝我的老婆在背後默默地協助及包容,因為您 們,讓我無後顧之憂,讓我能全力以赴,在此由衷感謝。. 吳瑞祥 謹誌 2010.07. 14. i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謝. 誌 ……………………………………………………………………iii. 目. 次………………………………………………………………………iv. 表. 次 ……………………………………………………………………vii. 圖. 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性定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休閒的涵義.………..………………..….……….…………….……7. 第二節. 戶外教育與校外教學. ……….………………………………….…19. 第三節. 休閒需求理論與相關研究..……..……..…..…………………….…29. 第四節. 滿意度理論與相關研究………......……..…..……………………...36. iv.

(6) 第五節. 研究假設………………………………………….……..……….43. 第參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流程………….….………..…….……………………..……..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50.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66.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68. 第一節. 不同統計變項的人口統計特性...……………….……................…..68. 第二節. 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調查結果…………………….……………..70.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伍章. 校外教學活動滿意度調查結果. …………………………….…….74. 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滿意度之典型相關情形分析…………………79. 結論與建議…………………………………………………...…..88.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0. 參考文獻 ………...……………………………………..…………….…….…92 中文部份…..……………………………………………………….………...92 英文部份………….……………………………………………………...…103. v.

(7) 附錄 ……………………………………………………..………….…….…108. vi.

(8) 表. 次. 表 2-1 九年一貫課程目標、十大基本能力與校外教學之比較表…………23 表 3-1 問卷回收情形表………………………………………………………48 表 3-2 休閒需求量表…………………………………………………………51 表 3-3 休閒需求之項目分析摘要表…………………………………………53 表 3-4 休閒需求量表因素構面矩陣摘要表…………………………………56 表 3-5 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量表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信度……………57 表 3-6 滿意度量表……………………………………………………………58 表3-7 校外教學活動滿意度之項目分析摘要表……………………………60 表 3-8 滿意度量表因素構面矩陣摘要表……………………………………63 表 3-9 校外教學活動滿意度量表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信度………………64 表 4-1 性別次數分配情形……………………………………………………67 表 4-2 年級次數分配情形……………………………………………………68 表4-3 家庭收入次數分配情形………………………………………………68 表 4-4 受試者在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各構面反應情形 …………………69. vii.

(9) 表4-5性別在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獨立樣本t考驗摘 ……………………70 表 4-6 年級別屬性在休閒需求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7家庭收入屬性在休閒需求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2 表4-8受試者在校外教學活動滿意度各構面反應情形………………………74 表4-9性別在校外教學活動滿意度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75 表4-10年級別屬性在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6 表4-11家庭收入屬性在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12體驗行銷與體驗品質典型相關檢定結果表 …………………………79 表4-13校外教學休閒需求與滿意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83. viii.

(10) 圖. 次. 圖 2-1 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30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5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6 圖 4-1 校外教學休閒需求 滿意度之典型相關分析路徑圖………………82. ix.

(11) 1. 第壹章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五節,分別為:第一節闡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 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 節是名詞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校外教學是學生最興奮的活動,也可說是一年內學生最期待的活動之 一。在台灣的每一所中小學裡,每年或每一學期幾乎都會有校外教學的活 動(楊平世,1995)。無論採班級辦理、全年級由學校統籌辦理,或是由教 師個人規劃辦理,校外教學都是落實抽象知識體驗、培養健康休閒態度與 增進師生互動的好方法;然而校外教學的規劃與辦理不同於一般校內活動 或親師旅遊,學校教師必須以更謹慎的態度來處理校外教學中的各個環 節,才能兼顧校外教學的安全性、趣味性與教育性,提高校外教學的活動 品質,Driver(1989)則認為休閒動機是逃避一種結構式的生活空間傾向, 逃離現實生活的壓力,亦即休閒有助於恢復精力,有著因應或減少壓力的 功能,並指出壓力與休閒需求呈顯著相關,但在不同職業別下之壓力與休 閒需求的關係不甚確定。 杜威博士曾云:「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強調教學應和學生日常.

(12) 2. 生活經驗相契合,並闡述了「做中學」的教學理念。校外教學是學生擴大 視野的最主要途徑,除了可以獲得知性與感性的學習外,亦兼具休閒與娛 樂的效果。教師可利用校外教學的時機,將學生置於真實的社會情境和文 化脈絡中,老師能夠善用校外教學所提供的各項資源,將校外教學和學校 的相關課程做一個結合,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建構出學習者的 個人知識與經驗,滿足各階段的學習心理需求,提高學習成效(謝鴻儒, 2000)。 過去在「升學主義」的社會價值觀影響之下,休閒生活不容易被重視, 父母師長總以成績為先,升學第一的理由,阻卻青少年的休閒生活。甚至 有一種參與休閒活動會影響學習成效的迷思,使得教學教材常僅止於課 本,教學方法也常只侷限在背誦、記憶,教學場所更是只能侷限在教室內, 這樣常會導致教材內容狹窄、教學方法呆板、學校環境惡劣(耿志華, 1995),或許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專注在課堂上,能夠獲得課本上提供的 學習,但學習效果其實很薄弱,只能重複背誦、記憶,一樣的動作一直反 覆的操作,學生學習的意願自然會因此降低。 教育部(1998)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之後,將活動 課程設計成一個學習領域,即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其範圍簡單的說即 包含了引導學生學習、體驗活動與省思、探索與應用等。此領域包括了原.

(13) 3. 本國民中學的輔導活動、童軍課程、家政課程及團體活動等,在「實踐體 驗、省思意義、擴展經驗、多元尊重」四大課程目標之下,發展了四大主 題軸,再發展出能力指標。同時,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計畫內容有十 項指定的內涵,其中第五項-「野外休閒與探索活動」,其明確指出「野外 休閒活動」乃指以野外為背景的各種親近自然的活動,這些活動主要在教 導學習者學習野外技能,並藉此體驗在生活上的積極意義。其中的實踐體 驗部分在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提出增加活動及空白課程之後,更被 各校發揚光大,也使得校外教學在實施上更能落實課程計畫中之學校本位 課程及展現學校的特色,透過適度的休閒活動來解除課業的壓力,並將平 日課堂上所學充分的應用在校外教學中,讓學生在做中學,透過實際的操 作,得到充分的體會及經驗,也加深其對相關課程的喜愛,同時融入休閒 教育,達到紓解學生課業的壓力,可使平常一成不變的學習可以有所改善。 依據台灣地區目前的教育學制,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高中三年、大 學四年的學制,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校外教學活動。本研究以七至九年 級由學校統籌辦理的三個階段活動做為研究對象,依序為七年級的校外教 學(校外參訪、生態旅遊) 、八年級的全年級隔宿露營(兩天一夜的外宿活 動)及九年級的畢業旅行(三天兩夜的校外教學) 。三個年級的活動雖內容 不盡相同,但皆為戶外教育之校外教學活動。如何能讓學校安排之校外教.

(14) 4. 學活動發揮最大效益,讓學校掌握學生實際休閒需求,而學生亦能透過活 動參與達到休閒活動目的,獲得身體素質提升、抒發情緒壓力、培養社交 技巧、獲得同儕支持進而得到身體與心理的滿意度,是有其探討的必要性。 目前國內探討校外教學休閒需求與滿意度之文獻篇幅不多,希望可以藉由 本研究來探討學生對校外教學的休閒需求與滿意度來做一個瞭解。.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公立國民中學學生校外教學休閒 需求與滿意度情形,作為學校規劃校外教學活動之依據。.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下列問題: 一、探討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滿意度的差異情 形? 二、探討不同年級別的國中生在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滿意度的差異情 形? 三、探討不同家庭收入的國中生在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滿意度的差異情 形?.

(15) 5. 四、探討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校外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校外教學活動 滿意度之間是否有顯著相關?. 第四節 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由於時間及人力的限制,僅方便選取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十所公 立國中依叢集抽樣每校依十所學生總數加以縮小選取608人做為研究對 象。本研究對象為國中生,研究的結果類推到國中生以外的學生或族群上 其結果或許會有不同。問卷量表的填答,僅能假設都能真實作答。.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 名詞解釋與操作 解釋與操作性 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的名詞釋義可分為「校外教學」、「休閒需求」及「滿意度」三 部分,茲針對三部分說明如下: 一、校外教學 本研究以國中三年由學校統籌辦理的三個階段活動做為研究對象,依 序為國一的校外參觀(校外參訪、生態旅遊) 、國二的全年級隔宿露營(兩 天一夜的外宿活動)及國三的畢業旅行(三天兩夜的校外教學)。.

(16) 6. 二、休閒需求 本研究所稱之休閒需求,係指國中生在參與校外教學過程中,個人期 望藉由休閒活動來獲得的體驗來滿足自身所存在之生理與心理需求。問卷 內容得分越高,代表休閒需求越高。 三、滿意度 本研究之參與校外教學「滿意度」係指各年級國中學生實際參與校外 教學後,對於校外教學的個人主觀意識及情緒的感受,是個人和需求間能 獲得滿意的程度。問卷內容得分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

(17) 7. 第貳章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在探討影響國中學生校外教學活動品質之文獻資料。本章共有 三節,第一節說明休閒的內涵,第二節解釋戶外教育與校外教學之關連, 第三節說明休閒需求的內涵,第四節解釋滿意度的內涵,以下分節論述之。. 第一節 休閒的涵義 休閒的涵義 一、 休閒的意涵 民國九十年代開始實施周休二日,促使了休閒的風潮,而台灣社會的 休閒概念從四十、五十年代-不花錢的休閒和拼命賺錢不休閒;到六十、七 十年代-休閒是生活的調劑也是一種權力;到了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轉變為 休閒變成一種流行(洪新來,2007)。近幾年來休閒風席捲全球,使得休 閒一詞引起國內外熱烈的討論並推陳出新。早在希臘時期,休閒的概念就 已存在,當時的休閒是指貴族階級知識性及心靈性的活動;休閒的觀念則 到工業革命才出現,當時所謂的「休閒時間」是指人們不在工作的時間, 個人可以支配的時間。最早問世的「休閒」是源自於拉丁文的licere,意 指「被允許」(to be permitted)或「自由」(to be free)。由此衍生 出來的法文loisir,意指「自由時間」(free time)(顏妙桂,2002)。 而希臘文的schole或skole,本意即為休閒,指在擺脫生產勞動後之自由時.

(18) 8. 間或活動而言,與希臘時期所存在的休閒概念不謀而合。後來衍生出來的 英文school(學校)、scholar(學者)、scholastic(學者的)以及拉丁 文scola(學習場所)等,可看出休閒與教育間存在著極為密切之關係(林 東泰,1992)。而這些字也意涵著藉由透過學習以改善個人原來的能力(陳 定雄,1994;蔡碧女,2001)。 張少熙(1994)則從內、外兩個向度來定義休閒:(一)內在向度: 由輕鬆的心態得到經驗的滿足;(二)外在向度:則由時間得到享受快樂 的過程。在其論著中更進一步指出:休閒意即為個體在自由選擇的時間狀 態下,得到心靈滿足的一種狀態(張少熙,2003)。 另外,呂建政(1994)認為:「休」即為休息與休憩,意即暫時停止 勞動的意思;而「閒」則為安閒、閒適及閒逸的意思。而休閒即是擺脫勞 務責任後,剩餘可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及自由活動的時間,若能善加利用 則可增進工作效率。 張良漢(2002,2007)指出,休閒是一種廣義、大範圍的詮釋,其內 容涵蓋休閒活動及休閒運動的本質,都是工作以外閒暇時間自由選擇喜愛 的活動,以達身心放鬆、享受樂趣之目的,而彼此的關係相互關聯,休閒 (leisure)較為抽象,休閒活動(recreation)其內容明確。 蔡宏進(2004)也在「休閒社會學」一書中提到休閒的定義,認為休.

(19) 9. 閒是一種自主性及自願性的活動。此種活動具有舒緩緊張與壓力的效果, 因而達到促進個人身心健康及社會健康的目的。近年來對休閒的概念也從 「沒有計畫的」、「放鬆的」、漸漸演變到「有挑戰性的」、「計畫性的」, 而且需要個人高度的投入與承諾(徐惠媜,2000)。 在國外方面,學者Brightbill(1960)認為休閒除了滿足生存,維持 生活之外,可依據自己的意見及所自由裁量的時間,亦即在這段時間內個 人可以自由自在選擇想要做的事;故可概括看出,休閒和時間、工作、及 休憩有關,就時間而言,休閒是一種休息時間,可用來休息或選擇自己想 做的事。 Russell(1987)指出休閒是工作之外的剩餘時間。Parker(1976)則 認為休閒是離開工作崗位後,經由個人自由選擇的活動,以達到鬆弛、消 遣或個人發展之目的。結合以上觀點,休閒可說是擺脫生產勞動後所剩餘 的時間或所從事的自由活動(Kraus,1990)。另外,Edginton、Jordan、 Degraaf、和Edginton(1995)認為休閒是一種多面的觀念,當沒有束縛的 時候,會有較正向的影響,經由內在動機的鼓舞,獲得自由的知覺,進而 提升幸福感、快樂及生活的品質。 根據 Kelly(2001)在「休閒導論」一書中提到學者對休閒所下的定 義如下:.

(20) 10. (一) Veblen(1899)將休閒定義為「非生產性的時間消費」。他強調休閒 在目的上與工作不同,因為休閒並不會帶來財富或收入。 (二) Murphy(1988)則認為真正的休閒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可以提昇個 人的自由。他提出六種有關休閒的定義: 1、自由運用的時間(Discretionary Time) :休閒乃是在一個由工作決定 的循環中,在滿足生計與工作的要求之餘,所剩餘的時間。 2、社會工具(Social Instrument):休閒是一種達到社會目的的方法,如 對病情作治療,對社會參與及履行社會功能等的入門。 3、社會階級、種族及職業(Social Class、Race、Occupation):休閒係由 社會與世襲遺傳的因素來決定。這個決定的模式,已經成為許多預測社 會參與的研究基礎,而其並不算是定義,不過是一個杜會學上的假設。 4、古典(Classic):休閒乃是一種自由的狀態,一種「靈魂的狀況」,及 一個很少被達成的目標。 5、反功利主義(Antiutilitarian):休閒本身就是目的,不是工作的副產 品,它還是一種自我表現與自我履行的滿足。 6、整體論(Holistic):在任何地方、任何活動都可以找得到休閒。 結合以上觀點,可將休閒解釋為具有個別性及社會性,是一種有計畫.

(21) 11. 且自願進行的活動,在空閒時間下所進行的活動,以促進個人身心健康和 社會健康。其中休閒的元素包含自由、自我決定和團體間的互動所產生的 休閒行為(林敏雄,2007)。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頤養活動得以 充分的進行,使人與自然渾爲一體,賦予生命以真善美和生命價值(張彧, 2004)。休閒不受地點,不受空間的限制,在任何地方、任何活動都可以 有休閒的行為,只要本身有想要從事休閒的意念,都可達到休閒的自由狀 態。就學校休閒教育而言,透過校外教學的實施,以紓解學生課業壓力, 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使學生在團體的學習中透過互動來達成目標。 因此,休閒的行為可以是放鬆的,藉由放鬆來消除疲勞;休閒可以是 快樂的,藉由從事娛樂性的活動,來充實自己的生活,發展身心嗜好的快 樂。休閒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社會設計,休閒的功能可以維持和滋養社會意 識形態的多元主義,並且提供次文化團體整合或同化的工具。休閒的終極 目標是為了要自我實現,在自由且自願的原則下選擇自己可控制的活動, 在這段時間內,人們藉由從事休閒活動,得到身心靈的提升,且親自體驗 其中的奧妙,有自我實現的機會。因此,休閒並不是傳統觀念中「不做任 何事, Do Nothing」的觀點,休閒應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對於人生觀的培 養應有正面的貢獻。 目前我國學生辦理校外教學的模式,以教育生態、休閒體驗與教學參.

(22) 12. 觀為主要方式,相較於平日每週所上的學科課程,校外教學在實施上和性 質上可將之視為學校休閒教育的一種衍生,一項學生實際走出戶外親身體 驗參與的休閒活動。 二、 休閒的具體功能 近年來經濟起飛、收入增加,加上社會開放,週休二日的實施及彈性 放假的調整等諸多原因,讓人民空閒的時間增加了許多,也讓家庭成員有 了更多的共同時間可以規劃家庭聚會,而正在就讀階段的青少年,增加了 許多自由時間可從事健康的休閒活動,也是家長可以引導青少年從事健康 的休閒活動,發揮休閒教育功能的時刻。 休閒活動在各個年齡層的功能與益處受到相當的肯定,在身體、心理 及社會的層面上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休閒大師Kelly呼籲大家至少要 選擇一種休閒活動來均衡自己,因為追求多樣休閒經驗的人,往往活的多 采多姿又有意義(余嬪,1999)。青少年正處於生理、心理發展變化階段, 對於外在的事物有著許多的好奇與疑惑,也因此破壞了原有的均衡生活, 心理學家常稱此為「發展性危機時期」(謝政諭,1989)。在這段時間內 能了解休閒對青少年身心發展將有的好處:是陶冶性情及發展自我的途 徑、是建立同儕關係的重要機會及具有調劑紓解生活壓力的功能(趙善如, 1995)。.

(23) 13. 郭文聰(1991)認為休閒對青少年具有的三種功能: 1、解除課業上的壓力與緊張; 2、使心靈感到舒適與輕鬆; 3、放鬆。 朱敬先(1996)由心理健康的觀點,認為休閒具有下列功能: 1、可以鬆弛身心:從事休閒活動時,把工作留下來的一些不重要的 聯想, 推出思想領域之外,會使人覺得輕快些,腦筋也清醒些。 2、可以獲得工作以外的滿足:工作為了配合實際需要,不免有若干. 限. 制,不能完全符合個人的興趣。休閒活動則能增添讓心理滿足的機會, 令人感到愉快。 3、可以擴展生活經驗:休閒活動使個人得以和一些平日與工作無關的人、 事、物、環境接觸,使個人生活經驗因而增廣了許多。 4、可以增進個人的身心發展:人們從休閒活動中,為了要尋求樂趣而遵行 團體行為規範,學習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扮演另一種社會 角色,以及 透過個體與其他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發展互相協調的社會行為。.

(24) 14. 高俊雄(1996)對青少年的自我管理方面提到: 1、均衡生活體驗 :紓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劑精神情緒。 2、健全生活內涵:維持健康體適能,啟發心思智慧,增進家庭親子關係, 促進社會交友關係,關懷生活環境品質。 3、提升生活品質:欣賞創作真善美,肯定自我能力,實踐自我理想。 黃德祥(1994)指出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的積極功能在: 1、獲得情緒上的獨立。 2、取代兒童遊戲的地位,促進身心各方面的健全發展。 3、學習負責任的社會行為。 4、提供培養人際互動演練的機會。 5、促進健全認知的發展,提升智能水準。 黃德祥(1996)對青少年休閒輔導方面提出: 1、學習功能:在休閒活動中,可以使個體體驗人生,作各種不同的嘗試。 2、發洩的功能:休閒活動可以使個人內心的不安與不滿獲得宣洩。 3、創造功能:休閒活動的特色之一係留有極大空間由個人自由發揮,不似.

(25) 15. 一般工作的刻板與單調,因此有助於個人創意的開展。 4、放鬆功能:休閒活動注重自由與自在,能使個人身心得到放鬆,因而能 平衡情緒。 5、人際擴展功能:休閒活動注重和諧,可以使人際關係自由的開展,此種 由休閒參與所建立的人際情誼較為長久與深遠。 6、補償功能:工作情境的組織重視上下隸屬的科層體制,而休閒活動則重 視平等自由,可以使個人補償正式工作情境中的缺陷與不足。 7、潛能開發功能:在休閒活動中,個人可以開展智能與技巧,有助於自我 成長,自我表達與體驗人生,進而使潛能充分發展。 8、類化功能:在休閒活動中所學習到的人際技巧或特殊知能,也可以類化 到一般生活或工作情境中,使個人生涯進步與生活充實。 9、健康功能:工作或讀書基本上是有壓力的,休閒活動則重視鬆弛與怡悅, 可以調劑個人身心,增進身體健康。 Bloland(1980,張玉鼎,2001)1、休閒使人感到快樂,可以無冒險 地進行社會試驗與認知。2、休閒可以促進身體健康,並使人生多采多姿。 3、休閒可以增進個人自由的感受,經驗對目標的承諾。4、休閒有助於發 展與他人的情誼。5、休閒具有娛樂與放鬆的功能。6、休閒能使個人透過.

(26) 16. 需求的滿足而平衡人生。 Kleiber & Richards(1985;楊敏玲,1996)也針對青少年提出論點: 1、透過休閒,達到釋放壓力、鬆弛緊張的目的,對於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 調適的功能。 2、透過休閒參與,達到社會互動的目的。青少年的同儕團體在休閒參與中 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藉由同儕團體的互動,青少年在休閒中建構其人際 關係的網絡,達到結交朋友、探索異性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透過休閒 的參與,青少年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進而學習社會參與的溝通技巧。 3、透過休閒,青少年得以摸索、認清自我、拓展自我,進而達到自我實現 的目的。青少年階段正面臨自我肯定與自我認同的壓力,透過休閒活 動,青少年可從自我的追尋與期待中找到了自我定位。 嚴敏秀(2000)曾從青少年的角度探討加強實施青少年休閒教育的努 力方向。劉子利(2000)則從社會教育、成人教育的角度進行台灣休閒教 育初探、建議宣導正確的休閒教育認知;以休閒活動提供者為據點,發展 各式各樣的休閒教育方案;重視休閒教育的公平與正義,化解參與休閒教 育的阻力;充分運用現有資源,做好整合,推動休閒證照制度,讓台灣早 日達成休閒化社會。其中學校實施休閒教育之後,可幫助青少年減輕面對.

(27) 17. 考試的壓力,也能減緩社會中因青少年而引起的許多亂象。過去在「升學 主義」掛帥的時代中,休閒教育不被重視,許多學校師長與父母總以成績 為理由,升學為藉口,阻擋了青少年參與休閒的機會,甚至有參與休閒活 動會影響課業的觀念,減低學習成效的迷失。但隨著休閒時代的來臨,社 會觀念改變,加上教育改革的的推動,休閒已變成全民的一種運動,在青 少年之中亦相當普遍,對休閒的需求也逐漸的增加,只是現今的社會,青 少年對價值觀的改變,對金錢的需求,逐漸讓青少年所從事的休閒活動充 斥著色情、暴力、及不定時的危險。 楊敏玲(1996)也提出相同的論點: 1、休閒佔青少年日常生活很大的比例,因此休閒可以解釋成青少年生活中 的重要事件。 2、休閒乃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可預期、可追求的青春、歡樂的泉源,休閒既 然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基調,健康而充實的休閒生活也意涵著整體生活 的積極充實。 3、休閒對於青少年發展與社會化歷程具有「工具性」的意義,由於休閒的 自由與適性,休閒生活提供青少年自我選擇、自我試煉的機會,也間接 提供了對成人世界試驗與探索的機會。.

(28) 18. 休閒對青少年來說,佔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Robert(1983)曾 指出,青少年的次文化是由休閒活動中所建構的。在休閒文化中,青少年 可以在其過程中學習獨立並進行探索,要了解青少年文化便該從休閒活動 下手(徐惠媜,2000)。陳顯宗(1998)說到:青少年是接受及培養休閒 運動的最佳時期和時機,一方面可以培養興趣,使之養成終身運動良好習 慣;另一方面可促使並體認正確休閒觀念,對個體在日後休閒生活的規劃 及認知有莫大幫助。許宏哲(2000)認為休閒運動在青少年階段的重要性: 1、滿足需求;2、舒緩體適能衰退;3、培養終身興趣及習慣;4、落實教 育改革暨週休二日美意;5、減少犯罪等。對正面臨生理、心理轉變及升學 壓力的與競爭之下的青少年而言,此時同儕的相互影響更加深遠,所以參 與正當的休閒活動對正在轉變的青少年來說,有其重要的意義與影響。本 研究推論,休閒活動的參與,若在過程中經適當引導及設計,對青少年的 學習成效也會有所幫助。 本章小結: 休閒的重要性在文獻中已詳細列出,但校外教學實際上會對學生產生 多大的休閒效益不得而知,因此,青少年在成長階段若無法從家庭或是社 會中找到適當的休閒活動及生活觀念,沒有養成良好的休閒習慣及態度, 不但容易在本該從事休閒的時間去從事不該從事的活動,更容易衍生出青.

(29) 19. 少年的問題,間接的使我們的社會陷入惡質的休閒文化,破壞了休閒的正 面形象。本研究以校外教學為研究工具來探討校外教學對學生能產生多大 的影響。. 第二節 戶外教育與 戶外教育與校外教學 二十世紀的哲學教育家杜威強調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就是希望將教學 和生活中之經驗相契合,而校外教學則是讓學習者在空間大、素材多的自 然環境中體驗一套具有目標導向性、系統性、計畫性、程序性的完善學習 過程(楊淑娥,1999;李崑山,1999)。以下就戶外教育的定義,校外教學 的目的與價值、校外教學的實施內含三個部分,討論如下: 一、 校外教學的意涵 校外教學一詞有人以戶外教學來取代,早期是以「郊遊」、「遠足」或 「學校團體旅行」稱之,如今不論畢業旅行、隔宿露營或試教學參訪皆以 「校外教學」一詞統稱(賴欣釧,1998)。歷來學者對其定義提出不少看法, 且通常從戶外教育的觀點來探討,因而有學者認為校外教學與戶外教育是 混淆的,也有學者認為兩者意義相通,將校外教學視為戶外教育的一種具 體實施。以下就兩者不同的定義分別闡述:.

(30) 20. (一)戶外教育的定義 戶外教育學者 G. W. Donaldson 與L. E. Donaldson(1968)曾提出 一個簡明的定義:「戶外教育就是在戶外教學、有關戶外的教學、為了戶 外而教學」(p. 6)。根據李崑山(2000)指出戶外教育的活動即是戶外教 學,與國外學者提出理論相契合,其目的均是讓教師運用自然環境所提供 的素材,讓學生在戶外環境中進行親密的接觸與親身體驗,使學生能在真 實的情境下得到完整的學習。 戶外教育之父 Sharp(1968)認為教育不該抱持著「把整個世界帶進 學校」的觀念,而應該嘗試著「把學生帶入真實世界」,戶外教育強調科 際整合,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知識,而非被動接受二手資訊的灌輸。Sharp 的理念是,該學科若是必須而且最適合在室內教授,則不適合從事戶外教 學。但該學科若是必須透過大自然的素材和學校以外的生活狀況做連結, 就應該在戶外進行教學(周儒、黃淑芬,1994)。但他也提出戶外教育並非 要教師們將室內教學內容搬至戶外去教學,它必須與室內教學互相配合以 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 美國國家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在1970年對於 戶外教學的定義為:「戶外教學不是一個單獨的項目,而是所有學校科目、 知識以及技能的結合。它也不是把所有學校的科目都搬到戶外去教學,而.

(31) 21. 是教師能利用環境資源(包括自然與人為;公園或都市、歷史地標或風景區 等),幫助學生能了解各個學科、環境和人類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協助藝術、 科學、社會研究傳播等學科的教學(Ford ,1981)。」 由上述論述可以得知,戶外教學並非僅是室內以外的教學,而是一種 整合了各學科之認知、情意、技能,將課程由室內延伸至室外環境,讓學 生透過直接體驗來達成各項教育目標的綜合性教學。校外教學即是戶外教 育在學校實施戶外教學所發展出的一種活動。 (二)校外教學的定義 教室內的學習並不是學習的全部,校外教學正好能夠讓教師運用各種 教學資源,來彌補課堂上教學的不足(王靜如,1991),並可著重於自然環 境的學習,利用相關活動與學科的結合,擴展教學空間(王佩蓮,1998;李 崑山,1996)。 沈六(1997)於臺灣省各級學校校外教學參考手冊中指出,校外教學 是一種達成課程目標的途徑,它可以是科學教育、露營教育、自然教育或 環境教育等的加強,包含多種的課程領域。林儷蓉(2000)認為校外教學 是由學生、教師與參與工作的校外資源人物共同發展的一種課程,是有目 標、有規劃的綜合性教學活動,在學校以外的社區、田野、大自然裡進行 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活動,是一種走出學校,在校外的場所進行已規劃好的.

(32) 22. 教學活動。李晶(2001)亦有類似的看法,指出校外教學是教師運用社會 上相關的教學資源,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並著重於自然環境中學習,利 用相關活動與學科的結合,擴展教學空間,提升學習意願和教學效果。校 外教學所著重的就是一種落實「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讓學生在自然中學 習,利用感官進行觀察與知覺,使學生能充分發揮學習原則,藉此提昇學 生學習意願與教師教學成果(王佩蓮,1998)。 校外教學在臺灣是由來已久的教學活動,地方教育主管機關亦已有以 行政命令來規範其活動形式與內涵的作為,一方面為確保校外教學的品 質,一方面給予教師或學校舉辦校外教學的法令依據。 (三) 戶外教育與校外教學 綜合戶外教育以及校外教學之相關論述,可以得知校外教學其實是將 教學由校內延伸至校外,透過相關活動與學科的整合,結合社會各地資源 以彌補校內教學資源不足,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戶外教育活動。近年來教 育界所引用的戶外教學亦可視為校外教學的一種形式(胡安慶,1994;李儷 蓉,1999;李晶,2001);校外教學是走出學校,在校外的場所進行教學活 動,可是為校內教學的延伸;而戶外教學是在戶外所實施的學習活動。 不論是校外教學或是戶外教學,皆是藉由教室外的學習體驗來豐富學 校課程內容,可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與實際生活經驗結合,擴展學生視野.

(33) 23. 和技能,達成有效學習,同時使學生透過溝通、互助合作,了解人與人之 間的關係(徐治霜,2006)。 二、 校外教學的目的與價值 校外教學的目的與價值 (一) 校外教學的目的 校外教學主要在使學生能加強各種知識技能的學習能力與興趣、發展 人際關係、社會責任養成及休閒觀念的建立,這與 1938 年國家教育協會的 教育政策委員會提出的四項教育目的:自我了解、人際關係、經濟效率及公 民責任等謂為相符(楊志誠,1993)。 謝鴻儒(2000)更將九年一貫課程目標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 三部分,對照十大基本能力與校外教學的目的做一比較、說明,如表 2-1 所示: 表 2-1 九年一貫課程目標、十大基本能力與校外教學之比較表 九年一貫課程目標. 十大基本能力. 人與自己:. 了解自我發展潛能. 強調個人身心的發展. 校外教學目的 提供個人獲得自我了解的機會 發展新的興趣與技能. 欣賞、表現與創新. 培養對環境的鑑賞與責任 增進情意自然美的薰陶 提供創造生命力的基礎.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視戶外活動為終身喜悅的來源 學習就業所需的技能 培養樂觀進取積極的人生觀.

(34) 24. 人與社會環境:. 表達、溝通與分享. 強調社會文化的結合. 更了解自己、教師與整體教育 提供承擔使命與領導團體互動的經驗 傳遞知識經驗與他人.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發揮尊嚴,尊重他人 孕育團體和諧相處的要領 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檢驗當今社會與文化價值 擴大學習領域 對環境獲致通盤的了解. 規劃、組織與實踐. 提供統整的機會 發現學校課程與戶外課程的關係. 人與自然環境:. 運用科技與資訊. 培養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強調自然與環境. 主動探索和研究. 發展正確對待環境的態度 幫助學生參與戶外研究.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參與解決面對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謝鴻儒(2000) 王鑫及朱慶昇(1995)亦曾將戶外教育的教學目標依認知、情意、技能 分類舉例。李晶(2001)整理出校外教學的四大目的,分別為: 1、配合學校課程,從直接體驗來學習相關知識,以達成認知領域之教學目 標。 2、 啟發不同興趣,以達成情意領域之教學目標。 3、 學習生活中的各種行為,以達成技能領域之教學目標。 4、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達成人際關係之發展。.

(35) 25. 而蔡居澤(1996)則是整理 Lewis 所歸納出的戶外教育概念,提出戶 外教育的目的(頁 285): 1、提供直接的經驗,但不企圖取代教科書。 2、提供師生間共享的過程與體驗。 3、強化保育的目的,使學生能尊敬生命,並建立正確的環境倫理。 4、強調態度、鑑賞、瞭解與表達的學習。 5、提供機會使學員獲得休閒活動的基本技能、態度和欣賞能力。 6、提供使教學更具創造性的環境。 7、提供整體團隊規劃以及團隊指導和團隊資源的使用。 8、提供兒童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9、加強教師和行政人員的戶外教育技能。 10、加強已被普遍接受的教育目的。 李雅菁(2001)於校外教學中教師的行動與反思文中提到,反對玩玩 就算了的校外教學,不然家長自己都可以做到的事,何必勞師動眾。又說, 校外教學辦得多、辦得好,讓家長滿意是很重要的。校外教學活動,提供 家長了解、評估老師能力的時機。.

(36) 26. 綜合以上可知,校外教學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透過活動的實施,將平常 所學與實際生活世界做一個結合,藉由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學到增進人 際關係的發展,也可從與自然環境接觸的過程中,強化人文關懷,學生所 學能有所用,豐富生活經驗及讓學生能在其中達到休閒的效果是辦理校外 教學的最終目的。 (一) 校外教學的價值 許多教育活動,都習慣在教室內完成,古人有云: 「讀萬卷書,不如行 萬里路」 ,闡明學習不能只是在書本、教室內完成,應當走向戶外,透過實 際的觀察,體驗、學習與成長,才能將書本所提供的理論,變成自己的知 識。 劉虹伶(2005)在校外教學的哲學基礎中,從不同角度說明校外教學的 價值: 1、 實在主義:校外教學能提供學童多樣化的實務、豐富的感官學習。 2、 經驗主義:校外教學能提供最直接的感受探索,運用學校以外的資源, 與學校中的課程相結合,讓每個學童都有參與的機會並產生 知識。 3、 實驗主義:校外教學是利用學校以外的資源,帶領學童走出教室,體驗.

(37) 27. 真實的環境從中學習,並經由實際的問題中獲取和驗證知 識。 4、 自然主義:校外教學貴的地方就在於能讓學童身歷其境的學習,幫助學 生開啟本能,使其身、手、心能與自然接觸,避開言語的障 礙,獲得真正的知識,必須要注意環境的特色。 5、 建構主義:提供學童適當的「環境」 ,學童可以在學校以外的地方進行 「探索」及「發現」,相信學童在不同的環境中能主動的去 學習,許多課本中學不到的東西,可藉由校外教學去了解, 學習的空間也延伸至較適合學校以外的區域。 何怡君(2005)也指出戶外學習體驗可以帶給學生在學習效果上許多助 益: 1、 戶外是教室的延伸,也是學習的場所。教室內的講解說明再精彩,都不 如親自臨場感受來的深刻而真切,因此才會有「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的感受。 2、 戶外是真實的人生。透過天然資源和各種文化資產的生存環境,是一連 串人生直接的體驗,能增強個人對環境和生命的意識。 3、 戶外是學習的驗證。教室內的學習,走出教室後,不僅可以一一驗證,.

(38) 28. 也可以強化教室內的學習內容。因此戶外教學,可以說是理論與實務 交互驗證的最佳方法之一。 徐治霜(2006)將校外教學教育價值分為學生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兩方 面: 1、 學生學習方面:計畫周詳的校外教學有助於身心成長,在真實情境中的 學習,學生較能學習到環境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並且面對類似的情 境時,較能應用所學的技能,教材不僅不再受限於教科書,走進大自 然可幫助孩童拓展學習的觸角,讓知識與實際經驗整合,成為可以活 用的能力;因此,校外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在認知學習、情意學習及技 能學習方面的成長。 2、 教師專業成長方面:教師透過設計、安排、實施校外教學,在過程中為 了安排行前教育教師會先行收集相關資料為學生解說同時,在設計活 動的過程中會和教師同儕相互溝通,以變形成共識,這當中無形增加 教師許多增長自身專業之能的機會,同時,邀請家長參與活動,也可 以增進親師情誼,校外教學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活化教學 內容,拓展教學視野,對教師而言是極富價值的活動。 本章小結:.

(39) 29. 校外教學的價值在擴展學童的學習範圍、熟悉周遭生活環境、發展出 相關的知識,培養學生可以帶著走的知識,訓練學童使用科學的方法來蒐 集資料,透過分享、討論,來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校外教學是走出 學校,在校外的場所進行教學活動,可視為校內教學的延伸;而戶外教學 是在戶外所實施的學習活動,可視為教室外的學習活動,一般以非教學類 的室外活動統稱為戶外教學。. 第三節 休閒需求理論與相關研究 閒需求理論與相關研究 人的需求可分為生理之需求(如飲食、睡眠等) ,及心理之需求(如社 交、成就感等) ,需求是人們對於所處實際環境與理想之間所存在的一種差 距狀態,為了縮短或彌補這段差距,因而促使各體產生行為(馮璽璁、 2008) 。而休閒需求即在滿足生理及心理性之需求。另外,張孝銘、王梅子 與王照欽(1999)提到人類之所以從事休閒活動,主要原因是休閒能滿足 人類的需求之一。因此為瞭解國中生的校外教學休閒需求,以下將針對本 研究需求相關理論闡述如下。.

(40) 30. 一、需求的定義 根據心理學觀點,需求(needs)乃人們對於所處環境,在某重動機的 驅使下,達到某個目標而產生的。張春興(1989)指出「需求是個體內在 一種匱乏狀態;此種匱乏狀態,在性質上可能為生理方面的,也可能是心 理方面的」,陳湘妮(1999)認為需求乃個體面對所處現實環境與理想間, 存在的一種差距狀態,為彌補此差距,因而促使個體產生行為。人類需求 概念起源於心理學研究,主要是從人的生理與心理層面反應出不同的慾 望。心理學者馬斯洛(Abrahm Maslow)為人類需求有五個層級之分,鄭伯 壎、張東峰(譯)(1983)依據馬斯洛理論提出人類動機是有層級之分, 由下而上依次為(如圖 2-1)。. 自我實現 需求 審美需求 知識需求 自尊需求 愛與歸屬感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圖 2-1 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 資料來源:引自鄭伯壎、張東峰 編譯,Ernest R. Hilgard etc.原著, 心理學,1983,頁467。.

(41) 31.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包括飢餓、渴、休息、活動等。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安全、有保障、無畏懼與沒有危險。 3.愛和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愛的接受、溫馨和給予。 4.自尊需求(Esteem Needs):自尊與受尊敬、具成就感、受讚美與賞識。 5.知識需求(To Know and Understand Needs):知道、瞭解、探索。 6.審美需求(Aesthetics Needs):喜愛美的事物。 7.自我實現需求(Self- actualization Needs):個人自我的滿足與實現。 馬氏認為人類出生就有基本生理需求,逐漸爬到複雜的心理動機,亦 即較低層次獲得滿足,才會轉向要求獲得高層次的需求,亦即較低層次的 需要實現而得到滿足前,高層次的需要相對而言無重大意義,但低層次的 需要得到滿足,而走向高層次的需要時,低層次的需要並不會消失,各層 次之間乃相互依存,其對各層次的需要,只是需要的比重不同而已。 根據 Lavery(1975)認為需求概分成三類:有效需求、展延需求、潛 在需求,茲分別敘述如下: 1.有效需求(Actual or Effective demand):係指個體實際上且有能力 參與之休閒活動,使用當地設施與服務的人次。.

(42) 32. 2.展延需求(Deferred demand):係指個體雖有休閒動機、意願及能力, 但目前因缺乏設施,或因缺乏參與知識,或上述二者皆缺乏人次。 3.潛在需求(Potential demand):係指個體目前有意願,但受到相關因 素(社會、經濟)無法參與者,必須等阻礙因素改善後,才能參與的人次。 綜合以上學者對需求的分析,研究者覺得需求是趨使人類有動機而想 去做的先決條件,透過參與活動才是達到生活的某種手段,有此手段才會 有目標的達成。 二、休閒需求的定義 Bradshaw(1972)認為社會需求觀念區分為四個範疇,包括規範性需 求、表現需求、感覺需求、比較需求,茲分別敘述如下: 1. 規範性需求(Normative Needs):即由專家或學者,依據客觀的標準, 參考當地實際情形,做自我價值判斷,所訂出之需要量,由於此價值判斷, 通常來自於專家或學者所指定的期望標準與實際的評估,如何達成共識甚 為重要,此標準會隨知識領域的發展與社會價值感而改變,並非學習者主 觀的感受。 2.表現需求(Expressed Needs):是個體實際參與活動的外顯行為,亦即 是現今所表現的需求,包括綜合個人偏好、興趣與經驗,以及先決條件與.

(43) 33. 限制條件所顯示之綜合表現行為。 3.感覺需求(Felt Needs):指個人主觀感覺,它常因個人期望與文化環 境所影響,因此它是一種尚未付諸行動的潛在需求。由於個人感覺的需求, 常受其他個人潛意識想去從事某種活動的想法,使學習者侷限於主觀的價 值判斷,並分析未來想從事何種活動,以及參與活動方針。 4.比較需求(Comparative Needs):是個人或團體之間做比較,此種比較 的需求是由公平的思想或平等的想法而引伸出一種心態,其目的是為求得 公平對待的需求。例如人們希望他人所獲得的遊憩機會、遊憩設施、遊憩 資源,我們亦希望能夠擁有或獲得,因此有比較的社會心理存在。 Tillman認為以下十項對人類「休閒需求」的決定相當重要:(一)新 的經驗。(二)放鬆、逃避及幻想。(三)認可及身分。(四)安全-免於 痛苦。(五)主宰-命令他人或控制-個人的環境。(六)反應及社會互動 與他人產生關聯,並對他人作反應。(七)心理活動-察覺及了解。(八) 創造力。(九)。服務他人-有被需要的需求。(十)生理活動及體健(引 自王昭正譯,2003)。 Torkildesn(1983)指出,從休閒活動而言,人類的需求動機經由本 我、自我、超我透過個人與他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而引起需求動機。國 內研究者鄭琦玉(1995)將休閒需求定義為:個體參與休閒活動之心理和.

(44) 34. 生理上之需要或慾望。張孝銘等人(1999)認為個體從事休閒活動,藉由 個體感官、知覺、心智和行為與週遭的環境產生互動而獲得成就與滿足。 高俊雄等人(2001)認為休閒需求係指個體欲藉由參與休閒活動來滿足不 同的內外在需求。綜合上述文獻得知,展延需求與潛在需求乃個體參與休 閒活動表現上無強烈參與慾望,主要是缺乏參與活動知識或技能、缺乏設 施及場地、經濟能力及社會地位不足等相關阻礙因素,一旦獲得改善後, 參與者即直接從事該項休閒活動。至於Maslow 需求理論與Bradshaw 社會 需求理論等觀點分析休閒需求,對於休閒需求的應用,各有其價值的存在, 人們會因社會環境、時間、甚至文化規範等有所制約或轉變,所以在探討 休閒需求時應綜合廣泛應用有關休閒需求因素。因此,休閒需求係指個體 因心理與生理反應出不同慾望需求,並採取實際行動透過休閒活動得到自 我滿足感。 三、休閒需求之相關理論 休閒需求已成為現今人類生活中共同追求不可缺少的需要,Carlton Yoshioka, Steven Simpson & Randy Virden(1993)研究發現,臺灣、 美國及日本等三個地區的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包括成就感需求、自然欣賞 需求、遠離塵囂需求、家庭互動需求及刺激感需求等。鄧建中(2002)研 究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研究結果指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

(45) 35. 家庭、任教科目、擔任職務、任教地區在休閒需求上未顯著差異,教學年 資在休閒需求上有顯著差異。孫謹杓(2006)針對技專教師休閒需求調查, 結果發現最高之休閒需求項目「健康需求」,其次是「發洩情感需求」、 「成長需求」、「與他人互動需求」及「自我表現需求」。張孝銘等人(2001) 探討彰化市民所做的休閒參與形式、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 結果指出,年齡、婚姻狀況、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職業在休閒需求上有顯 著差異;而性別、有無子女、個人月收入則在休閒需求上無顯著差異存在, 其休閒需求內容包括:知識探究、社交互動、能力成就與身心釋放等需求。 施清發(1999)探討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 休閒需求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老人的經濟狀況、教育程度、自評健康 狀況及工作情形均在休閒體驗中之休閒需求上有顯著差異,而休閒需求則 包括接觸外界需求、維護健康需求、社會互動需求及受人尊敬需求等。綜 合上述文獻得知,休閒需求係指個體透過休閒活動來滿足心理反應需求, 獲得自我滿足感。李銘輝(1991)對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之探討,認 為個體影響遊憩行為需求動機分別受到內在因素(生理、心理、經驗)與 外在環境(家庭、社會、文化)等影響。當需求獲得滿足包括:自我表現、 發洩情感、與他人互動、成長需要。陳彰儀(1989)針對台北市民最長參 與的十項休閒活動,調查其參與這些休閒活動時的心理需求,研究發現參 與休閒活動最常是為了:使身體鬆弛與休息、放鬆心情、調節緊張生活、.

(46) 36. 使生活有趣並富變化、使腦力休息、感到壓力減輕、學習新的事物、擴展 認知領域、與家人共處及心胸開朗舒暢等需求。 本章小結 根據心理學的定律:「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所支配,而動機則是由需求 所引起,人們的行為一般來說都是有目的的,皆是某種策動下為了達到某 種目標而產生行為」。許建民(1999)透過休閒需求評估發現,參與者的 休閒需求、價值觀、行為和態度等訊息,已成為現今人類生活中共同追求 不可缺少的一環,因此,人們對於休閒的需求已經越來越大,所以欲探討 休閒需求必須先瞭解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必須應該對需求的意義有所認 識,再進而探討各式各類不同的需求。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中學生,希望能了解校外教學實際帶給學生的 休閒需求效益多大,能否帶給學生實質的休閒效益,期望能在校外教學活 動中藉由教學活動的設計來滿足學生的休閒需求,並達到生理與心理的徹 底放鬆。. 第四節 第四節 滿意度理論與相關研究 滿意度理論與相關研究 探討學生參與校外教學之滿意度,除了對學校方面而言可以找到更適 合的配合團隊,更是攸關學生本身參與活動的品質。有關滿意度部份,本.

(47) 37. 研究共分為三個部分來論述。第一部分為滿意度的定義,第二部分為顧客 滿意度定義,第三部分為滿意度相關研究。 一、滿意度的定義 「滿意度」(satisfaction)是各研究用來測量人們對產品、工作、 生活品質、社區、或戶外遊憩品質等方面看法之工具,是一項非常有用的 衡量行為指標(張恕忠等,2001)。滿意度是一種概念,屬於消費後的一 種特定的情感定位。通常是指顧客在消費後評估其所選擇的產品或服務的 實際感受與消費前的期望相比能否達到或超越本身預期之水準。Westbrook (1980)以個人情感為衡量基礎,認為消費者只要覺得好便滿意;反之若 覺得不好,便會心生不滿。Wendy(1998)指出滿意度是一種多面向的概念, 它是由期待的確認或正向不確認所產生的。 曾正華與饒怡雲(2008)指出,產品滿意度是因產品的評價引發的情緒 反應,由實際表現與對產品的預期之間的差距來決定。若產品的實際表現 大於預期,消費者就會覺得滿意;當實際表現小於預期,滿意度就會偏低。 Kotler(1991)也指出消費者滿意與否往往取決於其對產品的預期與使 用效果的關係,若使用後效果大於先前預期,消費者便感覺滿意。若將滿 意度運用至休閒遊憩領域,則遊憩活動之滿意度決定於事前期望與實際體 驗間的一致程度,遊客期望與遊憩品質間的一致性認知(Driver,1977)。.

(48) 38. 「滿意度」是個人體驗後的一種心理狀態,通常會受到服務品質、 社會團體、自然環境與遊客個人因素所影響(Crompton&Mackay,1988)認 為遊客決定行為的過程將受許多不同型態因素之影響,約可分為四大方面: 1.遊客本身內在心理因素:知覺、學習、性格、動機及態度等。 2.外在社會因素:角色與家庭影響、參考團體、文化和次文化、社會階層 等。 3.活動需求因素:包括經濟發展、都市化程度、所得水準、性別、年齡、 休閒時間、職業等。 4.資源供給因素:區位、設施、資源特質。 而遊伴類型與情感程度、遊憩動機、體驗與態度、活動類型、涉入程 度等個人因素與旅遊特性也都將影響滿意度(Backman & Shinew,1994;王 偉哲、賴美蓉,1997;凌德麟、陳信甫,1999)。 綜合上述文獻,滿意度與遊客特性之間必然有其相關性存在,就滿意 度所具有的內涵與其多元的代表性,是滿意度在各方面運用上均有其重要 性的主要原因,而「多重滿意度」(multiple satisfactions)的概念。 在滿意度的測度上(何錦雄,1990)將滿意度分成兩類。分別為總滿意度 和分項滿意度,分項滿意度包括有環境滿意、活動滿意及管理滿意,等三.

(49) 39. 個概念。(楊文燦、鄭錡玉,1995)在研究滿意度部份,以因素分析來將 滿意度分四個向度:經營設施的滿意度、自然體驗的滿意度、活動參與過 程的滿意度、對其他遊客行為的滿意度。 本研究採用的度量方式符合「滿意度是一多重向度的概念」,與(何 錦雄,1990)及(楊文燦、鄭錡玉,1995)所採取之概念相同。而在分項 滿意度部份,本研究採取之分項因子透過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分類為: 人與自己、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自然環境三個部份,而基於本研究主題之 特性,又將此三大部分細分為活動內容、行政資源、活動指導、活動地點、 心理感覺、社交互動等六項,構成各分項因子,並進行整體環境之總滿意 度測量,用以瞭解多重滿意度與總滿意度的關係。 二、顧客滿意度定義 Oliver(1981)指出顧客滿意度是一種對於產品的取得或消費經驗中的 驚喜所作之評價,為一種期望與過去經驗同時存在所產生的綜合心理狀 態。Engel, Blackwell與Miniard(1984)認為顧客滿意度的定義為顧客在使 用產品之後,會對產品績效與購買前信念兩者之間的一致性加以評估,當 兩者間有相當的一致性時,顧客將獲得滿足;反之,將產生不滿意的結果。 Kotler(1991)認為顧客滿意度是一個人所感覺的愉悅程度高低,係源自其 對產品知覺績效和個人對產品的期望,兩相比較後形成的。也就是說,顧.

(50) 40. 客滿意是知覺績效和期望的函數。 沈淑貞(1999)指出顧客滿意度指將服務前預期與服務後認知加以比較 的結果,當服務的前後差距越小表示滿意度越高。林衢良(2004)指出顧客 滿意度及消費者在特定的使用情境下,對產品所產生的一種立即性反應。 潘沛彤(2007)指出顧客滿意度為消費者接受服務前的期望與實際接受服務 的過程或結果,經過主觀評估後所產生正向或負向的感受,進而影響其消 費行為。 綜合國內外研究發現,顧客滿意度為消費者在購買物品或消費後,對 於購買前後的比較結果所得到的一種立即性反應,當購買前的期望大於購 買後感受到的立即性感受,會產生不滿意的感受;購買前的期望小於購買 後的立即性反應,會產生滿意的感覺,這種感覺會進而影響其消費行為(沈 淑貞,1999;林衢良,2004;潘沛彤,2007;Engel, Blackwell&Miniard,1984; Kotler,1991;Oliver,1981)。 探討參與校外教學對於學生而言,「滿意度」可以說是學生參與校外 教學前後的感覺,將學生當成顧客來對待,所探討的滿意度就變成「顧客 滿意度」。如何將學生參與前的期望小於購買後的立即性反應是本研究亟 欲討論的重點。另外以學校行政方面而言,為了要找到更適合的旅行社及 配合團隊,學生的滿意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參與後的學生如果沒有.

(51) 41. 得到滿足,甚至滿意度不高,都是學校行政團隊下次辦理之前需要思考的 問題。 三、 滿意度 滿意度相關研究 Ragheb(1980)指出了解滿意來源很重要,找出休閒滿意與參與、態度 之間的關係,可以協助休閒決策者及休閒從業人員提供更好的休閒服務, 並有助於研究者研究休閒行為。有許多變項會影響休閒滿意程度,例如性 別、年齡、對休閒資源的了解、家庭社經地位、休閒價值觀等,以下列舉 一些國內外研究者針對青少年影響休閒滿意變項的研究結果: 游家政(1987)針對台北縣市兒童休閒活動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整體而言,兒童的休閒滿意度屬於高滿意度邊緣,並不因性別、年級、 家庭經濟、父母職業、社區的不同而有差異;但受家長教育程度影響而略 有差異,家長教育程度較高者,兒童的休閒滿意也較高。 李枝樺(2004)針對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有關休閒參與、 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分層抽樣法進行問卷調查發現: (一)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放鬆」構面滿意度最高,其次為 「教 育」構面滿意度,而對「社會」構面的滿意度為最低。.

(52) 42. (二)學童休閒參與頻率愈低者,則感受到的休閒滿意度愈低。 (三)學童休閒阻礙愈低者,則感受到的休閒滿意度愈高。 王鳳美(2003)針對屏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休閒參與、休閒態度、 休閒時間量、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取樣有30 所學校,隨 機選取六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童,有效樣本共計718 份,所得資料以平均數、 標準差、獨立樣本t 檢定、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逐步迴歸等統 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其研究結果發現: (一)性別在休閒滿意度各構面上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社經地位家庭學童對休閒的滿意度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區域類型學校學童對休閒的滿意度沒有顯著差異。 本章小結: 綜上所述,文獻探討都僅在於兒童或國小學童,國中生或青少年的校 外教學休閒需求與滿意度文獻較少,期望能在研究後得知國中生.休閒需求 與滿意度之相關性,以提供各校辦理校外教學時可充分達到休閒兼具教學 的效果。.

(53) 43.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所欲探討之研究問題,經由上述文獻之推論探討後,茲將 本研究的假設敘述如下:.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在校外教學休閒需 假設一 求有差異存在。 假設 1-1:不同性別之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在校外教學休閒需求 有顯著差異。 假設 1-2::不同年級之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在校外教學休閒需 求有顯著差異。 假設 1-3:不同家庭收入之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在校外教學休閒 需求沒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在校外教學滿意度 假設二 有差異存在。 假設 2-1:不同性別之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在校外教學滿意度 有顯著差異。 假設 2-2:不同年級之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在校外教學滿意度有 顯著差異。.

(54) 44. 假設 2-3:不同家庭收入之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在校外教學滿意 度沒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台北縣三鶯樹地區國中生在校外教學休閒需求與滿意度之間 假設三 有相關存在。.

(55) 4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三鶯樹區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校外教學活動休 閒需求與參與後之滿意度,根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所得,進行研究設計 與實施,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架假設,第三節為研究對象, 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問卷發放,第六節為資料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之性質,參酌相關文獻,本研究擬建立校外 教學活動休閒需求與校外教學活動參與滿意度之間的關聯性,以台北縣三 鶯樹區公立國中學生來探討其休閒活動休閒需求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透 過改編之休閒需求量表,針對不同的自變項來瞭解研究問題一、研究問題 二及研究問題三;最後探討校外教學休閒需求與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來瞭 解研究問題四。本研究之架構如圖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