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營能力之探討 經營能力之探討 經營能力之探討 經營能力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經營能力之探討 經營能力之探討 經營能力之探討 經營能力之探討 "

Copied!
1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雄市社區發展實務工作者永續 高雄市社區發展實務工作者永續 高雄市社區發展實務工作者永續 高雄市社區發展實務工作者永續

經營能力之探討 經營能力之探討 經營能力之探討 經營能力之探討

計畫主持人 計畫主持人 計畫主持人

計畫主持人: : : :李聲吼教授 李聲吼教授 李聲吼教授 李聲吼教授 協同主持人

協同主持人 協同主持人

協同主持人: : : :盧禹璁教授 盧禹璁教授 盧禹璁教授 盧禹璁教授 協同主持人

協同主持人 協同主持人

協同主持人: : : :謝振裕教授 謝振裕教授 謝振裕教授 謝振裕教授

研究助理 研究助理 研究助理 研究助理: : : :林羿君 林羿君 林羿君 林羿君

主辦單位主辦單位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執行單位

執行單位執行單位

執行單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計畫執行期間

計畫執行期間計畫執行期間

計畫執行期間:::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99 中華民國 99 99 年 99 年年年 8 8 8 8 月至月至月至月至 11 11 11 11 日日日日

(2)

摘 摘

摘 摘 要 要 要 要

本研究從社區能力、社會資本與資源動員論等概念,來檢視社區 的模式與成效,進而探討社區能力建構與培力與社區工作永續經營能 力等觀念。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能力指 標,以做為永續社區經營效率的提升、服務品質增強之參考。

本研究採量化與質性研究法,以高雄市近五年績優社區發展協會 作為研究對象,共34個社區。資料搜集包括兩方面:一為量化資料,

針對34個社區進行問卷調查。二為質性資料,包括1.「社區焦點團體 座談」,對象選取包括四個績優社區幹部、高雄市社會局人員、區公 所里幹事與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座談;2.「深度訪談」選取六個社區幹 部作為訪談對象,以了解社區實務工作者對於專業能力相關的看法進 行對話與討論。

本研究發現高雄市社區工作遭遇的問題包含:社區經費不足的問 題,社區財務管理問題,社區業務處理的問題,欠缺年輕人的投入,

公部門社區業務是最不受重視等。社區實務工作者應該具備的能力包 含:計畫撰寫、組織管理、資源連結與運用、領導魅力等。本研究亦 發現社區工作者有高齡化的趨勢,面臨沒有年輕人接棒的情形嚴重,

是目前最大的困境。

本研究提出三點建議:對社區實務工作者相關服務知能有待培 力、成熟社區的經驗傳承與合作、社區資產的運用。就社區而言:應 改變居民的觀念、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提昇社區能力與社區資源,並 透過社區傳承、互相學習、觀摩來提昇社區能力永續發展。就公部門 而言:應加強輔導社區的機制,定期開辦相關培力課程,讓社區可以 透過不斷的學習,培力社區達到社區成長與創新的目標。

(3)

目 目 目

目 錄 錄 錄 錄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緒論………01

第一節研究背景 ………01

第二節研究動機 ………02

第三節研究目的 ………04

第四節名詞解釋 ………05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07

第一節社區能力之內涵 ………07

第二節社區能力建構與培力 ………16

第三節社區工作永續經營能力 ………21

第三章第三章 第三章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研究設計與方法研究設計與方法研究設計與方法………24

第一節研究架構 ………24

第二節研究對象 ………26

第三節資料搜集 ………27

第四節研究倫理 ………31

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章第四章 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研究結果 ………..………32

第一節受訪者及其社區概況………..…………32

第二節社區能力面向………..………35

第三節基本資料之 T 檢定分析……….………...………….44

第四節基本資料之變異數分析...………...………....68

第五節焦點問題討論 ……….…………...86

第六節深度訪談資料分析..………...…….90

第五章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結結結結論與建議論與建議論與建議論與建議 ………..………126

第一節研究結論………..………126

第二節討論與建議………..………135

參考文獻.……….………139

附錄一 補充資料………...….…………143

附錄二 焦點會議紀錄.………...………147

(4)

圖 圖 圖

圖表 表 表目錄 表 目錄 目錄 目錄

圖 2-2-1 社區能力與能力建構的關係架構圖………19

圖 2-3-1 社區能力構成要素間的互動關係圖………23

圖 3-1-1 研究架構...……… 24

圖 3-1-2 本研究要素互動取向圖………25

表 3-2-1 高雄市 95-99 年度社區考核獲獎社區名單………….………26

表 3-2-2 正式問卷之信度分析………29

表 3-2-3 質性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表………30

表 3-2-4 社區團體焦點座談參與社區代表基本資料表………31

表 4-1-1 受訪者基本資料描述………33

表 4-1-1 受訪者基本資料描述(續)..…..………34

表 4-2-1 社區工作者在總體各面向,專業能力之重要程度分析 ………35

表 4-2-2 社區工作者在「參與與溝通」項目中專業能力之重要程度分析………36

表 4-2-3 社區工作者在「促進與使能」項目中核心能力之重要程度分析………37

表 4-2-4 社區工作者在「評估與計畫」項目中專業能力之重要程度分析………38

表 4-2-5 社區工作者在「干預與提供服務」項目中專業能力之重要程度分析…39 表 4-2-6 社區工作者在「與機構合作」項目中專業能力之重要程度分析………40

表 4-2-7 社區工作者在「發展專業能力」項目中專業能力之重要程度分析……41

表 4-3-1「溝通與參與」面向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44

表 4-3-2「促進與使能」面向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 ………45

表 4-3-3「評估與計畫」面向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 ………45

表 4-3-4「干預與提供服務」面向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 ………42

表 4-3-5「與機構合作」面向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 ………46

表 4-3-6「溝通與參與」面向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 ………46

表 4-3-7 能與居民維持良好關係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46

表 4-3-8 能獲得居民認同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47

表 4-3-9 與他人溝通時,能了解他人立場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47

表 4-3-10 能向居民說明社區工作計畫的發展方向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48

表 4-3-11 能將不同意見彙整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48

表 4-3-12 能幫助居民發展共識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48

表 4-3-13 能接納他人的意見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49

表 4-3-14 能與居民討論社區事務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49

表 4-3-15 能願意接受他人意見作適當修正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49

表 4-3-16 能將不同意見做協調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0

表 4-3-17 對社區有強列的使命感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0

表 4-3-18 能鼓勵居民追求自己的幸福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0

表 4-3-19 能凝聚居民對社區的認同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0

表 4-3-20 能促進居民(志工)之間的和諧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51

(5)

表 4-3-23 能引發居民關心社區事務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2

表 4-3-24 能培訓志工進行成長學習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2

表 4-3-25 能安排工作給居民(志工)參與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52

表 4-3-26 能即時給予居民(志工)鼓勵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3

表 4-3-27 能動員居民共同參與社區事務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3

表 4-3-28 能將工作計畫分配給夥伴負責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3

表 4-3-29 能分析社區現存的問題(需求)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4

表 4-3-30 能察覺可用資源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4

表 4-3-31 能依社區問題,提出可能解決方法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4

表 4-3-32 能了解社區現在的發展情況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5

表 4-3-33 能對方案所需資源進行正確評斷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5

表 4-3-34 能在眾多的可能方案中,分析其優缺點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5

表 4-3-35 能蒐集社區背景相關資訊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6

表 4-3-36 能對社區內特殊議題進行評估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6

表 4-3-37 能針對社區整體特性進行評估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6

表 4-3-38 能形塑社區發展願景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7

表 4-3-39 能善用社區內既有資源(人力、物力)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7

表 4-3-40 能執行計畫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7

表 4-3-41 能組織志工團體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8

表 4-3-42 能處理人際衝突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8

表 4-3-43 能以身作則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8

表 4-3-44 能讓計畫依進度進行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9

表 4-3-45 在計畫執行中能因應突發事務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9

表 4-3-46 能在社區面臨危機時立即做出判斷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59

表 4-3-47 能協助社區採取行動維護應有的權利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0

表 4-3-48 能與社區內各組織共同推動社區工作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0

表 4-3-49 能建立起與其他社區之間的合作管道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0

表 4-3-50 能開發新社會資源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1

表 4-3-51 能有效運用資源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1

表 4-3-52 能將其他資源與社區需求做適切連結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1

表 4-3-53 能與其他資源維持良好合作關係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2

表 4-3-54 能對合作效果進行判斷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2

表 4-3-55 能與合作對象發展出共同目標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2

表 4-3-56 能與居民分享資源合作後的經驗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3

表 4-3-57 能了解合作對象的立場需求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3

(6)

表 4-3-63 能撰寫工作企劃書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5

表 4-3-64 能使用多媒體(電腦)處理工作事務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5

表 4-3-65 能具有初級會計核銷的基本概念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6

表 4-3-66 能與其他工作夥伴交流工作經驗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6

表 4-3-67 能對所執行的工作進行反省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6

表 4-3-68 解決社區所面臨的問題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67

表 4-4-1「評估與計畫」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68

表 4-4-2「干預與提供服務」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69

表 4-4-3「發展能力」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1

表 4-4-4「與機構合作」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1

表 4-4-5 能幫助居民發展共識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2

表 4-4-6 能願意接受他人意見作適當修正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 72

表 4-4-7 能將不同意見做協調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2

表 4-4-8 能支持居民(志工)發揮自己的所長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3

表 4-4-9 能增進居民(志工)面對問題時的解決能力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3

表 4-4-10 能培訓志工進行成長學習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4

表 4-4-11 能安排工作給居民(志工)參與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4

表 4-4-12 能即時給予居民(志工)鼓勵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4

表 4-4-13 能動員居民共同參與社區事務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5

表 4-4-14 能將工作計畫分配給夥伴負責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5

表 4-4-15 能察覺可用資源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6

表 4-4-16 能了解社區現在的發展情況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6

表 4-4-17 能在眾多的可能方案中,分析其優缺點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6

表 4-4-18 能蒐集社區背景相關資訊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7

表 4-4-19 能對社區內特殊議題進行評估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7

表 4-4-20 能組織志工團體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8

表 4-4-21 能在社區面臨危機時立即做出判斷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8

表 4-4-22 能將其他資源與社區需求做適切連結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9

表 4-4-23 能與其他資源維持良好合作關係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79

表 4-4-24 能與居民分享資源合作後的經驗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80

表 4-4-25 能了解合作對象的立場需求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80

表 4-4-26 能對工作事項予以記錄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80

表 4-4-27 能認識政府社區相關的政策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81

表 4-4-28 能持續吸收新的專業知能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81

表 4-4-29 能使用多媒體(電腦)處理工作事務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82

表 4-4-30 能具有初級會計核銷的基本概念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82

表 4-4-31 能與其他工作夥伴交流工作經驗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83

表 4-4-32 能對所執行的工作進行反省之基本資料變異數分析...………83

(7)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第第

第一一一一節節節 研究背景節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台灣的社區發展工作早在1960年代已出現,且就台灣社區發展的歷史脈 絡而言,社區運動的發展亦先於「社區營造」政策;為配合當時的政治及 經濟環境等因素,台灣的社區工作一直僅停留在辦理「社區型活動」,未能 從所推動的計劃中去落實體現社區工作的本質。許多關心社區發展的學者 紛紛開始對此現象提出討論與建言(林勝義,1994;林振春,1994;曾華 源,2002;劉弘煌,2007)。國外學者於90年代開始討論「社區能力」

(Community capacity),且大量運用在健康促進方案上討論,就國內而言卻 極少討論有關「社區能力」概念的議題。此外,在眾多探討社區發展困境 的議題中,除了對政府政策的檢視外,面對社區中專業人力與知識的欠缺 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甚至社區工作者的專業能力被認為是佔有關鍵性 的地位(李易駿,2008a),近年來國內學者漸漸開始重視社區能力取向,

顯示了現今社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因此,社區工作者本身該具備哪些能 力來協助社區解決問題及推動發展?專業訓練應教授哪些知識來提昇社區 的能力,才能從社區實做中落實永續經營?上述議題皆是值得探究的。

政府在 1987 年台灣解嚴之舉可視為人民自由結社權利的釋放,但是 真正的鬆綁卻是在 1991 年內政部修訂「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以後,將「社 區理事會」改為「社區發展協會」才真正開始;而且社區民眾必須重新籌 組人民團體並加以立案。這對社區發展長期被詬病是一種政府作主、指導 及資源掌控行徑下,造成人民與社區產生異化與悖離(社區發展季刊,

2004)無異是一個重要的契機與轉機,永續發展的概念亦建立在社區組織 自主及自立的原則之上,而此與公民社會基本的價值與精神卻是不謀而

(8)

產生某種正面的「社會影響」效果,英國的社區發展學者 Gary Craig (1986) 認為,社區工作理論發展的背後存在著一個重要的理念,即是相信社區工 作是一種進步進步進步進步社會變遷的力量,但是這一些都不是評鑑所能達成的目的,

而是要靠社區工作者自我覺醒與社區議題的呈現,透過社區實務工作者的 對話瞭解社區本身應具備何種能力,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

第二 第二第二

第二節節節 研究動機節 研究動機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為何要探討社區組織能力的議題呢?就全球的巨視觀點來看,在二次 世界大戰結束後,從 1945 年開始,國際政治脈絡在殖民地產生快速的改 變,政治獨立運動的興起主導了眾多的議題,以政治及社會改革為背景的 自我統治成為可以實現的目標。因而,在 1948 年聯合國(UN)提出了對

「社區發展」的定義,同時對於從社區內部所發展出來的改革運動而非一 定要依賴外來力量表示肯定,並且指出「社區」組織的成長(由下而上)是 與政府組織(由上而下)之間是有所區隔的。

「一種透過積極參與促進整體社區提升生活品質的運動可能是一種 社區倡議。而當這種社區倡議無法產生時,就必須使用各種喚醒和刺激的 工具。它包括了所有的發展活動的範圍,不管是政府或非政府性質的社區 活動均屬之。」(Gary Craig,1986)

Leonard Cottrell 將社區能力定義為「社區裡的各種組成都能有效率的 合作,來定義社區的問題和需要、對於設定目標和排列優先順序達到共 識 、 能 執 行 共 同 的 目 標 、 在 行 動 部 分 能 有 效 率 的 合 作 (Minkler and Wallerstein , 1997)

台灣在 1966 年開始也因應此一國際潮流下,透過聯合國農糧組織的 技術協助及經費援助建立新社區組織,當年底就成立了 216 個社區發展組 織,一直到 1971 年退出聯合國時,台灣共成立了 1980 個社區發展組織。

但是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之下,社區自主參與的模式仍然受到限制,政治箝

(9)

社區發展組織回歸人民團體,並且也快速的設立,至 2006 年時社區組織(社 區發展協會)已超過 6000 多個。然而,在長期的政治箝制之下,雖然法令 鬆綁,但是由於社區組織與村里的範圍重疊,人民社區意識仍然薄弱,社 區組織的運作停留在戒嚴時期的思維,無法更新突破,因而陷入表面上社 區發展組織持續擴張,但內部社區組織卻能力不足的不協調情況。

在台灣,社區工作雖然發展得相當早,但專業訓練的內涵並未隨著社 會工作專業發展而深化。雖然近年來在國際情勢及回應台灣內部的政經社 會壓力與需求中,社區型方案漸被重視及推動,但是透過專業者行協助以 及專業服務仍不普遍。目前而言,社區工作培訓的內容與主題,仍集中於 分析社區、認識社區、瞭解有關社區的議題,而未能聚焦於「干預」、「改 變」的知識與技術的傳遞。或許社工界對社區工作的核心專業能力的認識 仍有不足有關。即對社區工作者之核心專業能力進行探討有其意義及必要 性。

面對當前社區工作再被重視之時代潮流中,當前迫切須要面對的困境 乃是致力於提升社區工作專業能力,而對核心專業能力之確認更是關鍵之 工作。

(10)

第第第

第三三三三節節節 研究目的節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台灣社區評鑑工作雖然由內政部辦理已實施多年,但是有關「社區能 力建構」(community capability building)的指標及其內容卻較少被討論,甚 至相關實證研究仍付之闕如。本研究將透過實務領域來了解社區工作者應 具備的專業能力為何?以期能對當前的社區工作實務者提供一些建言。本 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能力指標,以做為永續社區 經營效率的提升、服務品質增強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透過社區實務工作者述說與整理社區的現況。

二、描述社區實務工作者推動社區的過程,理解他們所遭遇的困境。

三、透過本研究期能瞭解實務工作者應具備的專業能力,有效達成工作 目標。

四、期透過經驗分享與傳承的對話,能有益於社區專業能力的提升,達 成社區永續經營的目標。

本研究研究問題如下:

一、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目前遭遇的問題或需求為何?

二、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的實務工作者應該具備何種能力,以便有效 達成工作的目標?

三、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如何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

(11)

第 第第

第四四四節四節節 名詞解釋節 名詞解釋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一一一

一、、、何謂、何謂何謂「何謂「「「社區社區社區社區」:」:」:」:

陳其南(1997)指出「社區(Community)的本義比較接近於「社 群」或「共同體」的涵意,它既非單純的空間地域單位,也非行政體 系的一環,它應該是指一群具有共識的社會單位,其共識的程度,也 就是「社區意識」,可以強烈到具備「共同體」的性格,在對外關係 方面,甚至可以視為一個具備「法人」人格的團體,我們如此談論一 個「社區」,當然指的是「人」而非「地」,是「社群」,而非「空 間」(區)。」

依據Minkler 和Wallerstein 的文獻( Minkler and Wallerstein , 1997),Hunter認為「社區」應該包含:(1)能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功 能性空間、(2)社會互動的單位、(3)有集體、群體意義的單位。Eugenia Eng 和 Edith Parker在1994年加入了第四個定義,即「人們集合起 來,為了改變而進行政治行動」。在理論上,社區可以分為兩類(Minkler and Wallerstein , 1997):(1)生態系統觀點:著重以「地理行政區」

劃分的社區,強調人口特質、物理環境、社會組織;(2)社會系統觀 點:著重「社會組織或功能導向」,強調依照社區的政治、經濟等等 功能運作。本研究所定義之社區是指兼顧地理行政區域以及社區組織 與功能之社區發展協會為主體。

二二二

二、、、何謂、何謂何謂「何謂「「「能力能力能力能力」:」:」:」:

(12)

在社區建構(community building)的背景下,他們皆關切如何協助、

促進或維持社區福祉(well-being),以及與社區有關的個人、組織、

非正式組織、社會網絡、外在環境等因素。李聲吼 (1997)則將「核 心能力」定義為:用以執行某種特定工作時所具備的關鍵能力。本 研究所定義之能力是指:與能力有關的想法及行動以利執行社區有 關之活動。

三三三

三、、、實務工作者、實務工作者實務工作者:實務工作者:::

本研究是指在社區發展協會擔任主要幹部的成員,例如,理事長、

總幹事、志工隊隊長,或組長等,實際參與社區運作之核心人物。

四四四

四、、、社區參與、社區參與社區參與: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定義如下( Heritage and Dooris , 2003):「人們能 夠活躍的、真誠的參與定義他們關心的議題、對影響他們生活的相關 因素作決策、組織和執行決策、規劃、發展和提供服務,並且採取行 動以達到改變的過程。」

本研究界定的社區參與可以歸類為三種功能:

1.社區參與是一種「貢獻」:社區參與是志工志願貢獻其個人的資源 去追求目標。

2.社區參與是一種「組織」:社區參與是一群組織或集結起來的人們 從事共同活動的過程。

3.社區參與是一種「充權」:社區參與最近更被詮釋或闡述為能發展 當地居民的管理技巧、及制訂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決策的能力。

(13)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隨著福利多元主義的發展,福利社區化將「社會福利體系」與「社區 發展工作」充份結合。以社區為出發點,並針對社區內弱勢人口群結合資 源,提供有組織、有計畫的「福利服務」輸送模式,即「以社區為基礎的 福利服務」,另外,近年來提倡「去機構化」,紛紛主張福利服務應回歸到 家庭與社區,以達福利服務提供的可近性,開發更多福利資源、鼓勵更多 人參與、並減輕政府福利負擔,期望藉由推動社區照顧以落實社區福利服 務。

受到社會、政治及經濟因素的影響,全球福利國家的發展途徑驟變;

同時福利多元主義概念的廣泛運用,國家、市場與社區三者之間的關係產 生彼此互動且功能調整的現象,特別是在福利服務輸送網絡與社區組織網 絡發展進行微妙的結合,而台灣在近年來社區福利政策的發展趨勢,亦可 見到此一變遷的軌跡;以社區工作為出發點,針對社區內弱勢人口群,強 調社區組織結合社會資源,並提供組織性、計畫性、創新性及永續性的「社 區福利服務輸送」(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 delivery system)模式的啟動 與發展,即是「以社區為基楚的福利服務」(community-based welfare service)的福利社區化概念,藉此回應「去機構化」倡議的核心價值,同 時回歸到家庭與社區的福利本質,強化福利服務提供的可近性,並進一步 藉由推動各類人口群社區照顧網絡,以建構未來完善的社區福利服務體 系,提昇社區能力為前提,達到社區永續經營。

本章將從社區能力的意涵、社區能力建構與培力、社區工作永續經營 能力之文獻進行探討: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社區能力之內涵社區能力之內涵社區能力之內涵社區能力之內涵

(14)

或不足,而使社區發展的成果僅是曇花一現。因此,社區能力的強弱對社 區永續具有深遠的意義(黃源協,2009)。能力(capacity)涵蓋兩個意義,

其一是指具備「(containing) 儲存的意思,另外是指 (ability) 亦即與能力 有關想法及行動」雙重意涵。就一般性的感覺而言,社區能力是能讓社區 動起來的力量。它能使社區有效的運作,其基本定義如下 (Chaskin, Brown, Venkatesh &,Vzdal, 2001):人力資本、組織資源及社會資本等已存在於社 區內要素之間的互動,它可以解決社區綜合性的問題,並且能改善或維持 社區的福祉。它可能經由非正式社會的運作過程,並透過個人、組織、社 會網絡,或其他較大系統等,已存在於社區內的力量來組織各種的努力與 嘗試。

社區能力包含靜態的社區能力(社區資產 Community asset)、動態的 社區能力(社區強化 Community Strengthening)。社區資產為社區能力的 一環,Green and Haines(2008)則認為,社區資產(community asset)包 括七種類型:有形資本(physical capital)、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社 會資本(social capital)、財務資本(financiail capital)、環境資本

(environmental capital)、政治資本(political capital)、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即使是一個匱乏的社區,仍可能存在各種顯現與潛在的社區資 源,若能夠對這些資原進行盤點,將有助於社區發展的重要資產,即所謂 的資產拼圖(asset mapping)在自己社區理找尋可用資源的資源盤點過程。

以便社區資產能發揮最大的效用;社區強化(community strengthening)

是一種增進社區成員間的參與和夥伴關係,以達成其共同目標之持續性工 作,用各種實際行動來增強社區力量(community strength),進而營造出 可直接提昇社區福祉並更茁壯的社區。強力社區的指標被視為動態的社區 能力,主要包括:地方參與治理、社區凝聚和融合、志願行為、志願和社 區部門、志願和社區部門代表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黃源協,2009)。這 五項指標要素有可能一起發揮作用,但也可能有的指標增強有的卻下降,

這些指標彼此之間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這意味著若要提昇整體的能力,

是需要特別去努力的(NUR, 2006;轉引自黃源協,2009),才能在互動中

(15)

以下將試圖從社區能力、社會資本與資源動員論等概念,來檢視社區 的模式與成效。

(((

(一一一)一))) 社區能力社區能力社區能力 社區能力

社區能力一詞在 90 年代以前很少在社區工作的文獻出現。「社 區能力」或「社區能力建構」這個新興名詞,目前仍處於發展的階 段,缺乏一個明確概念與方向,在每個政府部門或學者的定義也不 盡相同。由於各界對社區的定義眾多且廣泛,不一而足。就一般而 言,社區是指與鄰里有關的地理區域,它包含共享的興趣或象徵性 的屬性(Chaskin,1997;Sampson,1999;Chaskin,2001)。

Chaskin, Brown , Venkatesh, & Vidal, (2001)認為,「社區能力 是人力資本組織資源與社區資本的互動,可以做為解決集體問題,

改善或維持社區福祉的方法一經由非正式社會過程及/或由個人、組 織與存在它們之間的社會網絡,以及社區為其一部份之更大的體系 來運作。」

Easterling 將社區能力定義為「居民個別或集體所擁有之改善地 方生活品質之動機的資產或力量」(引自 Labonte, 1999:430),認為 社區能力指涉的是一組資產或優勢,透過社區居民個別或集體帶來 當地生活品質的改善;Meyer(1994)提到社區能力是結合了社區的 承諾、資源與所發展的技術去建構社區優勢與傳達社區問題(引自 Glick & Servon, 1998);Labonte & Laverack(1999)定義社區能力建 構為「增進社區團體的能力去定義、評估、分析與健康(或其他)

對其成員重要的議題」;Rubin & Rubin(2008)則認為「社區能力係 指在一個社區內之許多個人的集體知識,以及可用於解決問題的經

(16)

在綜多學者間,對於社區能力的界定並分完全一致,就上述定義而 言,社區能力不僅是社區中有形與無形資產的結合,也是動員社區資產間 關係網絡的連結與運作,其主要目的在透過互動的過程,提昇社區的能 力,解決社區所遭遇的問題,增進社區的福祉及生活品質。

社區能力特色主要展現在四個面向(Chaskin, 2001;黃源協等,

2009):

1.社區意識(sense of community):反映成員間的連結及彼此對環境 的認知,包含:集體共享的價值、規範與願景。

2.社區成員間相互依賴(commitent)的程度,指特定的個人、群體 或組織對於社區內發生的事負責的程度。

3.解決問題的能力(the abilty to solve problems):化承諾為行動,在 規劃與執行時,社區需扮演關鍵的角色。

4.資源的可近性(access to resource):除了解既有社區有資產外,也 要有能力連結並取得外部資源,支持社區的發展。

芝加哥大學學者 Robert J. Chaskin (2001)認為「社區能力」

(community capability)概念的普及已經成為當前社區發展的重要努 力方向及成果。且不管社區能力著重個人或組織層面,都應該包含 下列幾個因素:1.存在的資源(包含從個別的技能到強化組織能力去 取得財務資本);2.網絡的關係(有時強調情感性,有時以工具性為 主);3.領導(此部份較為模糊);支持成員參與行動與共同解決問題 的機制(Chaskin, 2001; 吳明儒、呂朝賢、陳昭榮,2008)。

(((

(二二二)二))) 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作為社區資產的一環,對社區價值的體現與永續發展具有 其重要的意涵。這種強調「由下而上」透過強調社區居民參與、學習和

(17)

會資本。(引自黃源協,2009)

1.社會資本的重要性:

社會發展為永續發展的工程,所追求的不僅市經濟上的繁榮與發 展,它也牽涉到社會的公平正義與機會均等,在社區營造與社區發展 過程中,若能有明確的社區價值,並以社區價值為基礎,則社區的營 造與發展才能具備持續性與永續性(引自黃源協,2009:17-18)。英 國內政部指出,永續社區的社區價值包括(Home Office, 2004:8-11)。

(1)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使得人們能夠享有其人權、符合其需 求、以及對影響其生活的決策過程有較大的掌控權。

(2)參與(Participation):以充份公民權、自主、分享權力、技巧、

知識和經驗為基礎,藉由人們對影響其生活的議題,促進其民主 的參與。

(3)公平(Equity):挑戰歧視其反邊緣人口的個人態度及制度和社繪 的實務。

(4)學習(Learning):彰顯對實際付諸行動以處理社會、經濟、政治 和環境問題之有貢獻和發展者的技巧、知識和專門技術。

(5)合作(Co-operation):基於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和貢獻上,共同 協力以確認和採取行動。

(6)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使得人們能夠對其所居住的環 境負起責任,並採取行動以保護和改善環境。

永續社區需要以社區能力(community capacity)為基礎,社區能 力包括存在一個特定社區內的人力資本、組織資源及社會資本之間的互 動。(Chaskin,et al.2001:7;黃源協,2009:18)

(18)

資本所做之定義都有其特色。

Bourdieu (1997: 51)認為社會資本是彼此熟悉或認可的制度化關 係,為永久網絡的實質或潛在資源的總合。依此定義,社會資本是與擁 有相互熟識與認知的制度化關係所形成的長期網絡相關連。強調「社會 網絡」為重點。

Coleman(1990:302)將「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定義為:

做為個體(individual)資本財的社會結構資源,可用來實現行動目標。

它著重在「關係」層面,擁有越多有助於實現行動目標的關係,則越能 動用這些關係來幫助目標達成。Coleman(1988、1990)認為個人在現 實社會中,與其他人會形成某些聯結關係,即所謂的「社會網絡」。社 區透過社會網絡將這些關係動員起來,可以促成社區永續發展的實現;

而社會資本便是存在社區網絡關係的結構中,能動員起來,促進社區永 續發展實現者。

Coleman(1994: 302)認為社會資本是由其功能來界定的,不是一單 一個體,而是一多變互異的多元體,普遍有兩種特質:其一,大多是由 社會結構某些部分所組成;其二是其可促成個人在結構中某些行動。此 可以說是強調「社會行動」為重點。最值得注意的是Putnam (2000: 19) 所界定之「社會資本」意義,相對於物質資本是以物質為標的,而人力 資本是以個人資產為標的,社會資本係指人與人之間之關係連結-亦即 是社會網絡與互惠原則及其據此而產生的可信賴度的結合。

Putnam(1993)將社會資本定義為:「社會資本具有社會組織的 特徵,藉由促進協調的行動來改善社區效率之社會組織的特性,例如規 範、信任與關係,可促進相互利益的協調與合作。」其核心要素為「信 任(trust)」和「合作(cooperation)」。

(19)

最普遍的界定是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1999)所提出之界定,它 指出社會資本是指以制度、關係、規範來形成社會中質化與量化的社會 互動,社會資本不僅是一個建構在社會中的制度總合,它是一個促成社 會團結的連結劑,強調「社會互動」為重點。整體而言,社會資本的概 念是指個人和組織行動者所擁有的網絡線性資源,此種社區網絡資源是 有可及性和可動員性的,亦受到個人和組織行動者所在之社區、階層和 組織等結構脈絡所影響,不僅包括其中所產生的正向機會,也包括其中 負向的限制影響在內。

Putnam對人與人以及人與團體之間關係的緊密度之社會資本的分 類方式,將社會資本區分為「結合型社會資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 與「橋接型社會資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這種區分方式與

Granovetter(1973;1983)所提之社會網絡的「強連結」(strong ties)

與「弱連結」(weak ties)有相似之處。不同層及的個體、社區、公共 組織或團體之間亦受到關注,因而,有些學者將這些超越階層及社區層 次的關係歸為「連結型社會資本」(linking Social capital)。綜上所述,

若將社會關係視為一種連續體,從「強連結」到「弱連結」將社會資本 區分為以下三種類型:(Woolcock,2001:13-14;Kearns,2003:43;Johnston and Percy-Smith,2003:323;Newman and Dale,2005:479;Middleton et al.,2005:171;Talbot and Walker, 207:482;黃源協,2009:22-23)

(1)結合型社會資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基於一種獨特的認同且同質 性成員彼此間多面向的關係,成員有緊密的接觸,且具有強烈的鄉 護承諾,例如:家人、親友或鄰居。Putnam將這種連結視為一種「我 群」(like-me)的連結。

(20)

(3)連結型社會資本(linking Social capital):指的是人們或組織跨越既 有的界線、地位的連結,是一種垂直的連結,特別是指社區成員和 直接或間接影響社區之個體、社區、市場或公共組織之間的連結,

促使人們或團體跨越暨有的疆界,透過不同層級的個人、組織或團 體的連結來獲取資源。

這種分類方式類似系統的觀念,將其置於社區的脈絡中,社會資本即 為一個開放的社會系統,經由各次系統之間的連結與互動所產生的能力,

然各類社會資本之間雖有模糊的交叉處,若要明確區分各類資本的界線有 其困難度,但社會資本的類型化將有助於瞭解或掌握它們對社區的影響,

進而採取較適當的介入方法,以促進社區的永續發展。

(((

(三三三)三)))資源動員論資源動員論資源動員論資源動員論

七○年代興起的研究典範「資源動員論」,強調集體行動是源自於理 性的利益追求,是透過資源匯集與組織運作的方式來達成這個目標。在 理論立場上,資源動員論與政治過程論一樣反對社會心理學的解釋,認 為集體行動的本質是政治的與理性的,而不能被化約為心理狀態的表現

(何明修,2004)。

社區發展的意義在於動員居民喚回社區意識,以及促進地區發展、

環境、生活、健康等攸關基層生活議題的基層組織。但是社區發展進行 的同時,卻不可免 的遭遇到地方政治菁英的選舉動員,政治菁英透過其 影響力不但能取得較多的政府補助經費,進一步甚至能介入並阻礙社區 組織的發展(陳奕伶,2008)。

從資源動員角度,探討社區工作者與政治與地方基層的動員,在社 區包含社區發展的動員,也存在政客的選票經營策略。美國1960年代的

「資源動員論」(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發源於社會運動的研究

(21)

相同的定義。資源可泛指各種有利於運動的各種條件,包括有形的金錢、

設備,無形的包括組織的領導能力、組織技巧等。資源動員論早期著重 於,分析民眾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情緒如何轉化為大規模的社會集體行 動,此類研究途徑被稱為「民心論」(”hearts and minds of the people”

approach),將「動員」視為人民參與態度、價值與行為的改變過程(何 明修,2004:42-44)。

資源動員論的另一派別「政治過程論」(political process theory),

則認為社會運動的成功不僅止於取決於組織的運作,當時面臨的政治背 景環境也是決定運動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Eisinger, 1973)。除了在靜態 的觀點討論社會運動外,也必須從動態的觀點,來關照社會運動當時所 面臨的政治機會。在面臨不同的政治機會結構中,將影響社會運動的發 動模式。因此,社會運動成功與否除了在組織必須成功的動員民眾的不 滿情緒外,其行動的模式也必須取決於外在結構,才可能獲致成功。

社區資源動員體現在實際行動上,從「社會行動論」(social action)

來說,表現在群體以行動尋求社區權力(power)與資源(resource)的重 新分配,達到改變社區政策的目標(Rothman & Tropman, 1987)。

影響台灣社區組織能否成功動員的重要關鍵為「資源挹注」、「菁 英領導」、「外向的社會資本」(王仕圖,2007:131-132)。台灣社區 組織發展長期以來有經費不足與過度依賴政府補助的問題(葉嘉楠、洪 嘉欣:2006;王仕圖,2007)。深入台灣社區發展協會研究發現,由於 各別社區腹地範圍小,能取得資源的途徑也相對有限,社會動員過程卻 又相對依賴活動經費,始能推動發展計畫,故經費資源的獲得長久以來 被認為是維繫社區發展的重要關鍵。組織資源多寡不但會影響組織的推

(22)

社區活動為主(葉嘉楠、洪嘉欣:2006)。

總結上述,社區要永續發展,必須要能動原社區資源,在社區意識的 凝聚,主要還是必須藉助外在資源的動員,才能達成社區賦權的發展結果。

在面對當前都市生活空間的商品化,居住空間對民眾來說重要性相對減 弱。因此,在傳統社區式微的當前,基層社區組織扮演的角色,作為社區 各類發展活動的動員者,目的在透過活動的發動,以培養民眾進行社區公 共事務的治理能力。並且在社區治理意識的動員下,建構共同體意識與激 勵參與者認同的新互動模式(柯于璋,2005;王仕圖,2007:133;陳奕伶,

2008)。

從個人或微觀的角度而言,社會資本是指個人透過與他人的社會聯繫

(social tie)而獲得的經濟資源、資訊或機會。從社會、團體或宏觀的角度 而言,社會資本指一個社會或組織透過其組織或社會的規範、網絡與信任 來促進集體行動去實現共同利益(Putnam,1993)。社區要永續發展,必 須要能擁有社區能力,才能去運用社區社會資本,動原社區資源共同為社 區努力。

第二節 第二節第二節

第二節 社區能力建構與培力社區能力建構與培力 社區能力建構與培力社區能力建構與培力

在社區發展的脈絡裡,在能力建構的策略往往採取社區構成要素之性 質而定,為達成目的前,有些社區會偏重某一策略,有的社區則可能採取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策略組合(引自黃源協,2009)。綜合學者的觀點而言,

可採取或組合的能力建構策略主要包括:領導者的培育與發展、組織的發 展、社區發展、組織間的合作(Nye and Glickman, 2000;Chaskin, et al , 2001;Rubin and Rubin, 2008)。

社區能力建構的工作往往將焦點置於一個社區之組織的底層結構,尋 求改變個別組織與其他組織,或社區外的組織和行動者之間的關係。亦

(23)

絡,以給予他們取得資源之較佳的機會,並且建立一個可彼此分享與決策 之明確的脈絡(Sharp, 2001,轉引自黃源協,2009)。

Taylor(2003:178)運用社區培力(empowerment)的概念分成三個 層面由下往上加以探討:最底層是個類基本的權力(rights),在權力的基 楚上,第一層包括學習化(learning)與組織化(organizing),前者包括社 區技能的學習與社區意識的提升,而學習化與組織化可以透過行動學習

(active learning)加以連結,此即,社區培力的過程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第二層則是個人能力及社區組織能力(capacity)的建構,如此才能 進而累積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換言之,個人或集體能力的發展將有利於 人力、社會及組織三種資本的發展。到第三層時,則建立在第二層的基礎 上進而達到推動福利社區化政策之目的,如實施地方服務方案,或者發展 地方企業(local enterprises)及資產。其二代理人能力(agency capacity)

的展現,如:公民行動(citizen action),平等的治理伙伴(equal parters in gvernance)及社區參與等。

一般對社區建構(community building)缺乏較具系統性概念的描述。有 些定義關切社區建構聚焦於區域性服務上的使命感、技巧、資源、問題解 決、能力等等,它們大多與特定的方案或機構連結(Mayer, 1994;Aspen Institute, 1996)。其他方法則強調在關係建立過程中、社區規劃、政策決定 與行動等過程中,個別社區成員的參與(Gittell, Newman, 1995;Eichler &

Hoffman, Goodman,1998)。

在上述與社區能力有關文獻中,較少是能夠系統化與概念化的呈現,

主要的內容有些定義是關切與保存在地的使命感。資源與問題解決能力,

且大多與特定的方案或機構有關(Mayer, 1994; Aspen Institute, 1996)。其 他的方法主張社區個人成員參與關係建立,決策及行動的過程(Gittell,

(24)

文獻的陳述,其他相關的建設,諸如社區能力與培力等(social competence and empowerment)社區能力一般被定義為:一種社區的行動力,以追求 自我選擇的計畫與行動的內容(Fawcett, 1995)或是個人與社區層次的稟 賦,它在與環境的互動之後以促進成功之目的。(Jackson, 1997)。

能力亦被建構為一組特定的資產,它存在於社區內個別成員,地方性 的協會及機構中(Kretzman, & Mcknight, 1993)。下列所呈現的定義性架構 是屬於綜合性的概念。它將社區能量視為具有動態且多面向的特質。該模 式是整合現有社區能量的文獻,包含在能量建構的努力中所呈現的社區功 能,參與者的想法等內涵。希望藉由探討策略性的社會行動,如何產生,

或發展社區能量的要素,使我們能協助那些對建構社區能量有興趣的人 士,能夠更有效的進行社區的工作。

一一一

一、、、社區能力建構的關係、社區能力建構的關係社區能力建構的關係社區能力建構的關係

Chaskin 因而提出了一個社區能力與能力建構的關係架構圖(如下圖 2-1),在此一概念圖中第一個層次是社區能力的特性,其特性各有不同,

有些具有強烈的社區意識,承諾或者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社區則社區可 近的資源豐富。第二個層次是社區代理的對象可以是:個人面向--包含人 力資本、領導人才;組織面向 (社區導向組織 CBOs)—福利提供團體、在 地營利單位、地方發展組織;網絡面向—焦點在於社會結構,個人與組織 或集體之間的關係型態。第三個層次是社區能力的功能,對於社區承諾的 意願、社會互動的程度、特殊服務的需求等,其結果透過計畫、決策的過 程有兩種可能:增加永續發展的能力或滿足某些特定居民的需求。第四個 層次是策略的面向,是一種有企圖的建立或承諾,四種主要策略的整合:

領導模式的發展、組織性的發展、社區組織、培養組織間的協力關係。第 五個層次是中介的環境(mediating circumstances),它可能有利於,也可能 限制社區能力的發展,例如:社區意識的強弱將決定社區參與,居住的穩 定度將決定社會網絡的建構。這些中介的因素也包含巨視面的區域經濟的

(25)

新的社區能力或提升原本的社區能力,當然這些能力的產出同時代表一個 社區活動的完成,或是一個社區需求的滿足。

(1)社區能力特性 社區意識 承諾

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近的資源

(2) 社會代理的層次 個人

組織 網絡

(3) 功能

計劃、決策、治理 實物或服務的產出 資訊的傳播 (4)策略 領導 組織發展 組織籌組 組織協同 (5)影響前題條件

安全

居住的穩定性 熟悉的程度 機會的結構 移居的型態 種族與階級的動態 匱乏與資源的分配

(6) 其它的產出 提升服務 影響決策 經濟福祉

圖 2-2-1:社區能力與能力建構的關係架構圖 資料來源:Chaskin, 2001:300.

本架構包含幾個面向且亦陳述彼此的關聯性(圖 2-2-1)。以下 首先介紹三個面向,包含基本特質,代理服務的社會層面與特定的 功能等。第四面向是有關提昇社區能量的策略,第五面向是描述相 關的背景,也就是影響情境,它包含協助或抑制能量建立的可能性。

第六個面向是專注於社區層面的產出與結果,它可能是由社區所提 出具有創新性的目標或目前正努力達成的成果。

(26)

的能力;(4)獲取資源。這些特質的呈現或存在是依社區的情況 而互異,且彼此之間也不一定有關聯性。例如,某個社區在社區 意識方面的能力較低,但是在獲得資源的面向則表現良好。

(1) 社區意識(sense of community):

反映成員之間聯結的程度以及對彼此間情況的察覺,包 括開始具有集體的價值、規範,與遠景等觀點(McMillan &

Chavis, 1986)。社區意識的存在亦可在工具上的價值呈現,

例如,對房地產價格的認定,就讀同校的學區等;它使居民 一起支持共同的利益(Crenshaw & St. John, 1989, Guest & Lee, 1983 ; Suttles, 1992)。

社區意識的種類與程度是不同的。一個地區的社會不利 因素較可能激發居民的歸屬感以及重視居民認同的想法,某 些困難會促使居民建立共同生存的意念(Stack, 1974)。

(2) 對社區成員的使命與承諾:

是指社區內特定的個人、團體或組織對社區所發生的事 皆願意承擔責任。這些人士基本上都會積極參與地方性的組 織或機構,例如,教會、青少年服務中心等。而這些機構、

諸如鄰里協會到 CDC(社區發展聯盟)是能夠讓組織資源幫 助地方的公共福利與服務並連結民眾與決策單位共同出力。

(3) 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轉換使命感成為行動的能力,也即是社區能力的真實 要素。

(4) 獲取資源:

透過對社區的資源盤點,瞭解社區資源,並連結相關資 源網絡獲取所需資源,例如:利用社區在地的農作物發展產 業行銷,並促進觀光與就業機會。

(27)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社區工作永續經營能力社區工作永續經營能力社區工作永續經營能力社區工作永續經營能力

所謂社區工作永續經營能力可以借用「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y)

的概念來解釋與探討,。有些專家以「冰山模型」來解釋「能力」的概念。

其將能力分為海平面之上的表面性能力與海平面下的隱藏性能力,其中知 識與技能乃是外顯露於的能力;而自我概念、動機、個人特質是隱藏的能 力(Spencer and Spence , 1993)。

又 Griffiths and king (1985) 對「competencies」提出一個廣為人們所 引用的操作型的定義:「一個人的一般知識、技能或態度,是透過績效所 展現的有效行為」,其「知識」是指具備相關資訊、知道、了解與熟習於 某事,有知覺、有經驗、通曉某事、某人或如何做某事。「技能」是指有 效運用個人知識的能力。「態度」則是為接近某事或某人的心理與感情層 面。能力和績效與工作的價值是直接相關,而能力的養成則來自於教育、

訓練與經驗(Griffiths and king,1985)。李聲吼 (1997)則將「核心能力」定 義為:用以執行某種特定工作時所具備的關鍵能力。簡言之,核心能力」

係指經由個人整合價值、知識和技巧所能展現的行為結果,並有助於從事 工作時,協助提升該組織的工作目標,或可提升工作者在工作上的績效表 現。其特性蘊含著核心能力的建立可協助工作者與組織達成某些功效。

英國社會工作教育訓練中央委員會(The Central 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ocial Work;CCETSW)曾在第三十號報告書中提及社會 工作的六項核心能力,包含:(1)溝通與參與(communicate and engage);

(2)促進與使能(promote and enable);(3)評估與計畫(assess and plen);

(4)干預與提供服務(intervene and provide service);(5)與機構的合作

(28)

性主題、理論與方法,亦為英國中央社會工作教育和訓練局認定合格社會 工作人員的標準(引自 0’Hagan,1996)。

除了西方專業組織對社會工作的核心能力予以界定外,有不少東、西 方的研究者亦對社區工作的價值、專業知識、技巧與工作者的角色進行探 討(Dutton and Kohli, 1996;;徐震,1980;甘炳光,1997;蘇景輝,2004;

黃源協,2008;卓春英,2008;李易駿,2008b),唯這些討論多分別就價 值、專業知識、技巧與角色進行探討,未能如同專業組織般以體系性方式 架構核心能力。又專業組織所陳述之核心能力並不限於社區工作,而是以 社會工作為對象的。因此,上述各研究者對價值、專業知識、技巧與角色 的探討,應可做為專業組織所陳述之核心能力的補充,進而予以整合,以 作為本研究發展核心能力量表之依據。

Glickman & Servon (1998)所建構的社區發展合作組織(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包含五項社區能力組成要素(如圖 2-3-1 所示), 以做為社區未來發展之要項。依圖所示,各項要素的衍生定義如下:

1.「資源能力」(resource capability):表示社區有能力去吸引、經營與 募款來滿足社區需求與發展所需資源的能力。

2.「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則指與社區組織有關的能力,

如在服務輸送、需求反映與組織管理運作上的能力。

3.「方案規劃能力」(programmatic capability)則是對於社區發展、需 求、與滿足需求服務方案規劃及創新的能力。

4.「網絡能力」(networking capability)則是與社區有關之組織間互信、

互賴與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5.「政治能力」(political capability)則是反映在促進社區居民參與、

具有衝突管理與協調功能、教育利益關係人、社區議題倡導等層面 的能力。

(29)

綜上幾點,各能力彼此之間相互關聯與影響之關係,如圖 2-3-1 所示:

透過此關係圖,Glickman & Servon 清楚定位能力構成要素間的互動關 係,雖然 Glickman & Servon的規劃目標是在於促進資源能力的提昇與串連,

但其後續影響與發展的方向皆可以從圖中清楚的界定。在社區能力方面,

根據眾多學者的界定認為社區發展的永續性日趨重要,亦為不可或缺的要 素之一。

resource capability 資源能力

political capability 政治能力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組織能力

networking capability 網絡能力

programmatic capability 方案規劃能力

圖 2-3-1:社區能力構成要素間的互動關係圖 資料來源:Glickman & Servon(1998:505)

(30)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研究設計與方法 研究設計與方法 研究設計與方法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除搜集相關文獻以供參考之研究方法,並針對社區 工作者核心專業能力進行分析。本研究同時採用質性與量化研究法,在量化研 究採立意抽樣之量化調查設計,針對高雄市推動社區工作績優者進行問卷測量 調查。為求資料蒐集的周延性,以高雄市近五年(95、96、97、98、99 年)績 優社區發展協會作為問卷調查對象進行分析,同時採用質性研究法,進行文獻 探討、社區焦點團體座談及個別深度訪談,以彌補量化調查之不足。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研究架構研究架構研究架構研究架構

本研究將探討以下三項要素之關連性與主要內涵,內容包括:「高雄市的社 區發展協會的實務工作者應該具備的能力」,「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目前遭遇 的問題或需求」,「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永續經營的目標」(如圖 3-1-1)。

個人資料與社區概況 個人資料與社區概況個人資料與社區概況 個人資料與社區概況 1.基本資料:

性別、年齡、教育程序 居住性質、工作職稱、

任現職年資、從事社區 工作時間、曾任社區中 之職務、曾參加之培訓 2.社區概況:

居住性質、地區地理區 位、發展特色主題

社區核心專業能力 社區核心專業能力社區核心專業能力 社區核心專業能力 1.溝通與參與 2.促進與使能 3.評估與計畫 4.干預與提供服務 5.與機構的合作 6.發展專業能力

社區永續經營

社區焦點團體座談 個別深度訪談

(31)

目的 目的目的 目的:

一、透過社區實務工作者述說與整理 社區的現況。

二、描述社區實務工作者推動社區的 過程,理解他們所遭遇的困境。

三、透過本研究期能瞭解實務工作者 應具備的專業能力,有效達成工 作目標。

四、期透過經驗分享與傳承的對話,

能有益於社區專業能力的提 升,達成社區永續經營的目標。

概念化情境 概念化情境概念化情境 概念化情境: 一、社區專業能力

二、社區能力建構與培力 三、永續經營的目標

方法 方法方法 方法:

一、研究範圍:95~99 年高雄市社 區發展評鑑且得獎之 34 個社 區。

二、抽樣研究:進行問卷調查及預 計訪談 6 個社區實務工作者。

三、資料搜集方式:

1.問卷調查量化資料 2.社區焦點團體座談 3.深度訪談

四、資料搜集工具:

1.問卷調查表 2.訪談大綱

效度 效度效度

效度::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可遷移 性、可靠性、可實證性的作 法。

一、多元交叉法:

1.多元研究法兼埰量化 2.多元資料搜集

3.多元搜集管道 二、研究參與者查核

三、其他社區實務專業者查核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一、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目前遭遇的問題或需求?

二、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的實務工作者應該具備那些能力?

三、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永續經營的目標為何?

(32)

第二節 第二節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實際的執行上,基於規模數量的大小及可行性的考量,預計 以近五年(95、96、97、98、99 年),參加高雄市社區發展評鑑且得獎之社 區幹部(包括理事長或總幹事或核心人物)為本研究問卷調查對象,共 34 個社區,每個社區選取 10 位社區幹部填寫問卷,並從 34 個社區中選取六 個社區幹部進行質性訪談。(如表 3-2-1)

表 3-2-1 高雄市 95-99 年度社區考核獲獎社區名單

高雄市 95-99 年度社區考核獲獎社區名單 年度評定等級

編號 社區發展協會名稱

95 96 97 98 99

1 三民區民享社區發展協會 優等 特優等 精進獎 精進獎 精進獎

2 三民區高泰社區發展協會 精進獎 精進獎 精進獎 卓越獎 -

3 三民區達仁社區發展協會 - - 優等 特優等 精進獎

4 三民區正興社區發展協會 卓越奬 - - - -

5 三民區灣愛社區發展協會 精進獎 - - - -

6 三民區德東社區發展協會 - - - 優等

7 三民區德行社區發展協會 甲等 甲等

8 三民區安東社區發展協會 - - - 甲等 甲等

9 小港區高松社區發展協會 - 優等 優等 - -

10 小港區山東社區發展協會 - 優等 優等 優等 -

11 小港區港口社區發展協會 精進獎 精進獎 精進獎 - -

12 小港區中厝社區發展協會 - 甲等 - - -

13 小港區六苓社區發展協會 - 甲等 - - -

14 小港區東高雄社區發展協會 - - 甲等 - -

15 小港區鳳森社區發展協會 優等 甲等 甲等 - -

16 苓雅區五權社區發展協會 優等 特優等 - - 優等

17 苓雅區新建軍社區發展協會 - 甲等 - - -

數據

表 4-1-1:受訪者基本資料描述(續)    N=167(%) 類別  項      目                      經理、主管人員          16( 9.6%)        專業及助理專業人員      14( 8.4%)  事務及服務人員          46(27.5%)    農林漁牧及技術工人      4( 2.4%)  退休                    38(22.8%)  其他                        49(39.3%)  居  世
表 4-3-2「促進與使能」面向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n=167)  變項/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性別  1.  男  2.  女  68 99  4.12 4.22  0.744 0.708  -0.919  居住性質  1
表 4-3-4「干預與提供服務」面向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n=167)  變項/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性別  1.  男  2.  女  68 99  4.19 4.20  0.718 0.670  -0.100  居住性質  1
表 4-3-13 能接納他人的意見 之基本資料 t 檢定分析表(n=167)    變項/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居住性質  1.  世居  75  4.12  0.734  -3.361*  2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行政院於八十二年十月七日函頒公共工程施工 品質三層級管理制度;第三層級品管工程施工 查核為工程主管機關或工程會,第二層級品管 品質保證為工程主辦單位或監造單位,第一層

4.手機充電後,立刻拔掉充電器插頭,只要全球 行動電話 使用者做到 省下的能源 相當 10%行動電話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好奇 →求真 探究能力 創造力.

Secondly, it will discuss the content of Chan Jan's thought of li chu, including the basis of the thought of li chu, Chan Jan's emphasis on "Chu", the Buddha-nature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 培養具問題解決 能力之進階幼托 專業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