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施孟隆 博士

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 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Handicraft Makers’Serious Leisure Traits,Leisure Experience and Well-being-A Case

Study of Taitung County

研 究 生:李建興 撰

中 華 民 國 一百零一 年 六 月

(2)

II

(3)

I

(4)

II

謝 誌

相隔十五載,又重回校園當起學生,箇中滋味,點滴在心頭。回首這兩年的 學生求學歷程,充滿刺激與挑戰,上課時的路途遙遠、舟車勞頓,真是倍極辛苦 與疲憊。如今,論文終於完成了,辛苦有了代價,終獲甜美果實。

能夠順利完成此篇論文,一路走來要感謝許多人的關心、幫助與鼓勵。首先 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施孟隆老師,在論文寫作期間,花費心思,不厭其煩地指導,

並給予適時的指引與協助,使得論文得以順利完成。也要謝謝口試委員廖世義教 授、廖本裕教授,提供專業、肯定與寶貴的意見,透過精闢指正、解惑與建議,

使本篇論文內容更臻完善充實,謹在此致上最誠摯的感恩與最高的謝意。此外感 謝一路支持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老婆,給予我最大的包容與體貼,在撰寫論文 忙碌、壓力大期間,不斷給予支持鼓勵與陪伴,讓我感受家庭溫暖,使我能無所 顧慮的用心於課業上。

研究所兩年的時光,感謝所上所有教導過我的老師,你們給予我不同領域的 體驗與學習機會,也謝謝學長姊樹立良好學習典範(特別感謝志成學長提攜),

更感謝吃喝組與施公組的同學(朝宇、維亮、明璜、冠諭、麗芳、文靜、琪齡、

沛瑄、淑雲、怡菁),有大家的相互打氣與陪伴學習,讓我研究所生活顯得充實 精彩。

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感謝所有關心及幫助過我的人士,感謝有您,讓我的 人生更順利圓滿。

建興 謹誌 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六 月

(5)

III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 關係。研究對象為臺東縣手工藝創作者,以便利與滾雪球取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共計發放42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00份,有效回收率為95%。本研究參考相關研 究,發展出「認真休閒特質量表」、「休閒體驗量表」及「幸福感量表」作為研 究工具,量表的建構效度及內部一致性均良好。所得資料採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式分析進行實證分析。

本研究經資料蒐集整理、分析討論,研究結果發現:手工藝創作者以女性、

40-49歲、高中職、農林漁牧業、已婚有子女、每月可支配所得5001-10000元者為 多數;參與行為特性上,以創作年資2年以上未滿4年、編織創作、每周創作時數3 小時以上未滿6小時、創作學習之一年花費5000元以上未滿10000元、收入貢獻度 是作品完全不銷售,送人或自用、創作技巧自評5分、挑戰性自評7分為主。;不 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狀況」、「每月可支 配所得」之手工藝創作者,在認真休閒特質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 齡」、「教育程度」、「職業」之手工藝創作者,在休閒體驗上有顯著差異;不 同「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狀況」、「每月可支配所得」之 手工藝創作者,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與休閒體 驗呈現顯著正向影響關係;休閒體驗與幸福感呈現顯著正向影響關係;認真休閒 特質與幸福感呈現顯著正向影響關係。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未來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幸福感

(6)

IV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serious leisure traits, leisure experience, and well being among handicraft makers in Taitung.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convenience

and snowball sampling.Four hundred and twenty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and 400

were valid (95%). Three kind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designed with both good

construct valid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serious leisure traits scale,leisure experience scale, and feeling of well being scale.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cs,t-test, one-way 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Most handicraft makers are feminine, are aged 40-49, have high school diploma, work in primary industry, are married and have

children, and have disposable income of 5001-10000 dollars per mon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include 2-4 years experience in handicraft, braid work, 3-6 hours work per week, spend of 5000-10000 dollars in learning handicraft per year, self report of 5 scores in skills and 7 in challenge; Gender, age, education, occupation, marital status, disposable income per month all have their effects on serious leisure traits; Gender, age,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have their effects on leisure experience;

Age, education, occupation, marital status, disposable income per month have their effects on feeling of well being; Serious leisure traits and leisure experience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Leisure experience and well being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Serious leisure traits and well being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At last,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and recommendation were offered to related organizations, leisure practition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serious leisure traits、leisure experience、Well-being

(7)

V

目 次

謝誌……… Ⅱ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Ⅳ 目次……… Ⅴ 表目次……… Ⅶ 圖目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7

第六節 論文架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認真休閒的意涵與理論……… 11

第二節 休閒體驗的意涵與理論……… 21

第三節 幸福感的意涵與理論……… 29

第四節 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關聯性文獻………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8

第三節 問卷設計……… 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4

(8)

VI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人口背景統計分析……… 67

第二節 參與行為特性分析……… 69

第三節 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現況……… 73

第四節 不同背景特性對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79 第五節 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關聯性分析……… 92

第六節 研究假設驗證………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一節 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09

中文部分……… 109

英文部分……… 115

附錄……… 119

附錄一 正式問卷……… 119

(9)

vii

表 目 次

表 2-1-1 認真休閒參與者各種類之特質比較……… 16

表 2-2-1 體驗相關意涵彙整表……… 22

表 2-2-2 各學者對休閒體驗定義彙整表……… 24

表 2-3-1 幸福感相關名詞摘要表……… 31

表 2-3-2 幸福感定義……… 32

表 2-3-3 幸福感構面摘要表……… 37

表 2-4-1 認真休閒與休閒體驗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42

表 2-4-2 休閒體驗與幸福感相關研究彙整表……… 44

表 2-4-3 認真休閒與幸福感相關研究彙整表……… 45

表 3-3-1 認真休閒特質量表之構面與題項內容……… 50

表 3-3-2 休閒體驗量表之構面與題項內容……… 51

表 3-3-3 幸福感量表之構面與題項內容……… 53

表 3-3-4 基本背景資料變項衡量……… 54

表 3-3-5 參與行為特性變項衡量……… 55

表 3-4-1 專家內容效度名單……… 56

表 3-4-2 專家審查意見表……… 57

表 3-4-3 預試結果分析表……… 62

表 4-1-1 樣本背景特性統計表……… 69

表 4-2-1 參與行為特性統計表……… 71

表 4-3-1 認真休閒特質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75

表 4-3-2 休閒體驗量表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77

表 4-3-3 幸福感量表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79

表 4-4-1 不同人口背景特性在認真休閒特質上之差異分析表……… 83

(10)

viii

表 4-4-2 不同人口背景特性在休閒體驗上之差異分析表……… 87

表 4-4-3 不同人口背景特性在幸福感上之差異分析表……… 91

表 4-5-1 衡量變數表……… 93

表 4-5-2 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基本適配度指標表……… 94

表 4-5-3 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整體模式適配度指標表……… 96

表 4-5-4 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指標表… 97 表 4-5-5 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組成因子表……… 99

表 4-5-6 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對幸福感之影響效果表……… 100

表 4-6-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表……… 100

(11)

ix

圖 目 次

圖 1-4-1 研究流程圖……… 7

圖 2-1-1 休閒類型圖……… 12

圖 2-3-1 幸福感相關名詞範圍界定圖……… 3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48

圖 4-5-1 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及幸福感之假設模型圖……… 92

圖 4-5-2 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及幸福感之結構模型圖……… 98

(12)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

藉以提供未來政府部門、休閒規劃者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依據,有助於國人以正 面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及規劃所參與的休閒活動,進而提升國人的生活品質。本章 共分六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第二節陳述本研究的目的,第三節 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流程,第五節為本研究的名 詞解釋,第六節為本研究論文架構,茲分別說明如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早期人們的生活重心著重於求得溫飽,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進步創新及生活 品質的提高,人們逐漸將生活層次推向另一個境界。然而現代社會多數人受到生 活、經濟型態結構改變及整體環境的影響,迫使生活節奏加快,加上工作忙碌、

工作量繁重,無形中造成心理壓力大、人際關係緊張,因此多數人們渴望能透過 休閒活動而在身、心理上得到壓力釋放與紓解身心疲憊。參與休閒活動能提供休 閒者的個人社交、友誼、抒解壓力、增進樂趣等生活體驗,並能獲取身心健康、

生活品質、精神解脫的長期效益。換言之,透過適當的休閒活動參與不但可使處 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在心靈、生理上得到放鬆而恢復所需精神體力,並可以從中獲 取生活樂趣、滿足成就感和充實生活經驗、排解釋放工作壓力。

休閒活動是個人或群體以自願性而非強迫性的方式,用自由選擇的活動,滿 足自我心理或生理欲望的非工作性質活動(張宮熊,2008)。休閒是個人自由選擇 的時間,亦可說是自由支配的狀態,凡是可以讓個人放鬆心情、獲取成就感、得 到滿足感或身心抒解壓力的非工作性質活動皆可屬於休閒活動。透過休閒或許是 達到健康、追求高品質生活及擁有幸福感的必經途徑(Godbey,2003)。休閒活動

(13)

2

能帶予人們鬆弛身心讓人感覺到愉悅,從中獲得工作以外的滿足成就感,並可擴 展個人生活經驗,而後增進改善個人家庭身心發展。綜言之,休閒是參與者自願 性而非強迫性的活動,其追求的意義並非是為維持生計,而是從中獲得快樂、經 驗及滿足感。

探究國人的休閒生活,成為大眾投入休閒生活的劃時代政策,乃週休二日制 度的實施,2001年1月1日週休二日全面實施,使得現代多數人得以有充分閒暇時 間從事休閒活動,休閒可說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但是現今一般人的休閒活動,

大多屬於短暫性(Evanescent)、大眾化(Mass)及低生產性(Low-yield)的活 動(劉虹伶,2005),諸如上網購物聊天、看電視電影、逛街等消磨時間的休閒活 動,其目的無非是打發時間或排解生活、工作上壓力。Stebbins(1980)認為這 類消極性的休閒活動並不能提供深入的體驗與學習,也無法提升生活品質,終將 導致無力感與心靈空虛,因此倡導大眾需參與長期性利益的休閒活動,唯有如此 才能讓休閒活動真正成為生活中有意義的一部分。是以休閒不只是意味著工作之 餘之休息,而是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豐富自我生活內涵。

鄭曉華(2009)指出藝術的內涵是凡人們經過長期訓練而掌握的某種技能、

技巧,包括一切能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的生產、製作活動。例如泥匠砌牆、鞋匠修 鞋、農民耕作等,生產者掌握了技能技巧,即稱「藝術家」,他們所製作出來的 物品均稱「藝術品」;強調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以創造美的 目的,不帶有任何生活功利性;強調任何一種藝術,脫離不開情感因素,情感是 藝術創造者與鑑賞者的連結橋樑,藝術透過一定形象的塑造,婉轉而自然地呈現 在大眾面前,藝術創作有其中心思想,透過題材、形式表現出主題,藝術他同時 具有時空雙重性質,既需要空間容納物形,又需時間給鑑賞者品味,因此藝術的 具體表現有情感性、形象性、主題性、時空占有性等四大特徵。

藝術是情感的傳達,是創作者思想的表達,也是人們意識的轉化為情感的表 現。藝術融入了創作者的精神與思想情感,透過物品的形象呈現出表達意涵,透

(14)

3

過藝術,表現出人類多姿多彩豐富的生活。而工藝創作與生活更是緊密相連的,

無論人們生活上的食、衣、住、行、育、樂,工藝創作皆建立在生活本質上,透 過工藝創作,除了表現出各樣式藝術氛圍外,工藝製作也能供生活之用,舉凡生 活上之食—食物盛裝器皿、烹煮食材、種植;衣—縫製、穿著打扮;住—空間設計、

建造工程;行—交通運輸工具製造;育—藝術工藝教育傳授;樂—工藝品鑑賞等等,

生活中處處展現藝術工藝創作,人們製作各種用品,使用各種製品,欣賞製作用 品,終而展現工藝生活化之實。

工藝創作能表現出各種文化特性,創作方式型態意識會因不同的地理差異與 文化歷史背景,產出不同的工藝製品與展現不同的文化特色,即文化孕育工藝藝 術,工藝藝術也表現出文化特質。週休二日實施後,開啟國內休閒生活化,休閒 活動提供社會大眾多面向選擇,近來以從事手工藝創作為休閒活動者日趨增加,

掀起一股DIY(Do It Yourself)風潮,自己動手做之體驗活動結合體驗者之意念 情感與欣賞藝術,除了表現最真實樸質的自我,也融入創作者情感意念,並與他 人分享藝術認同,因此本研究透過手工藝創作者來探討認真休閒及體驗與幸福感 之關係,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Stebbins(1992)指出認真性休閒特質是有系統的從事於業餘、嗜好或志工 活動中,發現其充分的價值及樂趣,並將其視為生涯發展,而從中能獲得且表現 出特殊的技能、知識及體驗。Stebbins(2001)並將認真休閒的參與者分成業餘 者(Amateur)、嗜好者(Hobbyist)和志工(Career Volunteer)等三種類型。認 真休閒者面對所參與的休閒活動時,是以認真的態度深深投入活動中,給予高度 的承諾與堅持,並且將該活動視為生活的重心(陳寬裕,歐典灝,歐人豪,2009)。

認真休閒漸成為人們從事休閒活動的趨勢型態,休閒參與者不單只是從事參與休 閒活動,更會將休閒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多數人們在工作閒暇之餘會以認真的態 度去從事休閒活動,並從中學習知識、獲取技能、體驗樂趣,休閒參與者以自由 心情參與休閒活動,因喜歡而態度認真成為興趣,並不斷學習精益求精,終將成

(15)

4

為專長。

Ragheb(1980)指出休閒態度是參與休閒最主要的決定因素之一, 當個人具 有正確的休閒態度,能在休閒參與時才能獲得美好的休閒經驗。Mannell(1979)

認為休閒體驗就是休閒參與者對從事的休閒活動的即時感受,包含情緒、印象與 看法。林家楨(2008)指出休閒體驗是個體出於內在動機,在自由意志之下從事 休閒活動,與週遭環境互動所產生的主觀即時感受。由此可知,休閒體驗指的是 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之後所獲得的感受或本身的各種經驗,而休閒參與者休 閒態度的正向與否將左右其休閒參與的活動。

Argyle(1987) 指出幸福感即為正向積極的心理評估狀態。Godbey(1999)則 認為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會對參與者之幸福感受有所助益。Coleman和Iso-Ahola

(1993)認為從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可以幫助人們產生社會支持及個人自覺感,

並藉由這兩種途徑來調適壓力。Loesch和Wheeler(1982)指出休閒可帶來幸福感、

創造力的表現、自我成長、自我實現、自我認定、社會認定、自主、需求滿足與 獲得嘗試的機會。由此可知,參與休閒活動的確是有助於降低工作壓力並促進身 心的健康,從參與休閒活動中也可以獲得幸福感,休閒活動除了可以體驗高度幸 福感,另從活動過程中或活動結束後可體驗到快樂感受。因此,本研究透過探究 手工藝創作者為研究對象,從中驗證認真休閒特質及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理論與 關聯性,期使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幸福感理論更臻完善,是為本研究動機 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將針對臺東縣內手工藝創作者進行問卷調查,

旨在瞭解與探究手工藝創作者在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的關聯如何,

遂提出本研究目的,其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16)

5

一、瞭解手工藝創作者在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現況。

二、探討手工藝創作者之不同背景特性,在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 差異。

三、探討手工藝創作者在認真休閒特質及休閒體驗與幸福感的關係。

四、依據研究分析結果,提供手工藝創作者及政府單位、休閒規劃者與未來相關 主題之研究方向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

茲就本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 研究區域:本研究以臺東縣為選取樣本之地理範圍。

(二) 研究對象:本研究以從事手工藝創作者為研究對象,以便利抽樣及滾雪球抽 樣方式選取樣本,選擇臺東縣境內手工藝品店之顧客與手工藝工作坊的學員等手 工藝創作者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及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礙於研究者眾多客觀因素--時間、人力、物力及經歷的不足,研究調 查範圍及對象選擇以臺東縣境內手工藝創作者為主,未包括其他縣市,因此研究 結果不宜推論至其他縣市地區。

(二)研究問卷的限制:

本研究乃針對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做問卷調查,並無法推估到其他休閒活動對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的 關聯性。

(17)

6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由於本研究是採問卷調查法為主,無法全面掌握受試者在填答問卷的過程情境,

受試者可能會因文字之敘述解讀認知不同,或因心理、外在因素而對填答問卷有 所保留與迴避,對本研究方法之完備性有所限制。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瞭解與探究手工藝創作者在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 關係,為達成前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透過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

二、研究流程

為能有效達成本研究目的,第一步驟將是擬定研究計畫:確定研究主題方向,

並初擬研究計畫;接著文獻探討與分析:進行相關文獻蒐集,包括國內外專業著 作、期刊論文等,閱讀相關資料,並分析問題;選定研究對象:考量經費與人力 的研究限制,選擇以臺東縣手工藝創作者為研究對象;編製問卷初稿:依據文獻 分析決定問卷架構與內容;專家學者審查:編製問卷初稿,予以修正;預測問卷;

回收完畢後進行項目分析及信度分析;修正及分析預測問卷,將不當的題項予以 刪除;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回收問卷,以SPSS12.0 for Windows及LISRLE套裝 軟體進行資料編碼、整理、統計與分析;結論與建議:將研究的結果與發現,歸 納出系統化之理論與見解,並提出研究者的心得及對此研究之建議;論文修正:

經教授的指正錯誤及建議後,修正論文內容缺失;最後是論文付梓:完成研究論 文的撰寫。本研究流程如圖1-4-1所示。

(18)

7

圖 1-4-1 研究流程圖

第五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針對主要研究主題和文章論述中需界定之相關名詞,在此解釋其概念 性的應用定義,以契合本研究之主軸脈絡,以下針對手工藝創作者、認真休閒特 質、休閒體驗、幸福感等四個名詞,闡述、釋義如下:

一、手工藝創作者

研究主題、動機與目的

蒐集相關資料與文獻

文獻資料探討分析

問卷設計

問卷調查

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階段

第三階段 第二階段

(19)

8

辭海解釋之「工藝」意義為利用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料、半成品進行加工或處 理(如測量、切割、熱處理等),使之成為產品的方法。手工藝顧名思義是親自動 手、手工搭配一些機器工具製造的工作上技藝,手工藝是不同於機器一貫化作業 製造方式的大量生產,有著個人獨特風格之個性化、限量的特質存在,凡屬工藝 活動內具有藝術性、技術性的純手工或搭配些許機器完成製作的技藝,即是手工 藝創作。

本研究所指手工藝創作者為親自參與動手、DIY實做體驗製作活動,其中所使 用的工具、材料皆較為簡單、量少或容易取得,製作過程中統合個人感知運作與 精神意念的創作型態,手工藝品融入創作者情感意念與藝術認同。舉凡刺繡、石 雕、皮雕、木雕、編織、印染、陶藝、珠藝、配件、裝飾品、擺飾、日常用品(手 工皂)等手工藝製作者。

二、認真休閒特質

國內外對於「Serious leisure」一詞概念的有諸多相關研究資料,但因各研 究學者對於中文翻譯各異,「Serious leisure」一詞大致翻譯成「嚴肅休閒」或

「深度休閒」或「認真休閒」,經整理相關文獻後發現多數研究者使用認真休閒 一詞,故本研究對於「Serious leisure」概念以「認真休閒」一詞解釋之。

Stebbins(1982,2001)將認真休閒定義為:「業餘愛好者(Amateur)、休 閒嗜好者(Hobbyist)與志工(Volunteer)有系統、有計畫、長期持續性的從事 某一活動,參與者個人以投入事業般地專注,因活動的多元化、豐富充實性、趣 味性與挑戰性而深受吸引,藉由排除任何阻礙、堅持到底的意志持續及穩定的參 與,而藉此機會能夠在此生涯經歷中學習、獲得充實及有趣的感受及展現特殊的 技巧、 知識及經驗」。

Stebbins (1998) 研究中發現認真休閒者有:堅持不懈(Perseverance)、

生涯性(Career)、個人的努力(Make significant personal effort)、持久 的利益 (Durable benefit)、獨特的精神 (Unique ethos)與認同感(Identify)

(20)

9

等六項明顯的特質。本研究中之「認真休閒」,係根據Stebbins之認真休閒定義,

是指手工藝創作者從事手工藝品製作之休閒活動,該活動對於參與者而言是一種 有系統、有價值、能持續性參與排除阻礙的自願性活動,並能夠在此生涯經歷中 獲得充實及有趣的感受及展現特殊的技巧、知識及經驗。並依據Stebbins以上所 提六項特質作為本研究衡量構面。

三、休閒體驗

休閒體驗就是休閒參與者對從事的休閒活動的即時感受,包含情緒、印象與 看法(Mannell,1979)。本研究指休閒體驗是出自於個體內心動機,是個體感官、

知覺、心智和行為,不斷和周遭的環境因素產生互動,所獲得的主觀的即時感受 與經驗,其中包含個人的情緒感受與看法和反應。本研究採以「休閒體驗量表」

(情感、活力、認知、動機、放鬆性、創造力)六等量表來研究受試者的休閒體 驗感受。受試者的所得分數為休閒體驗的指標,得分越高則表示受試者的休閒體 驗感受越強;反之則越弱。

四、幸福感

幸福感為一種個人主觀的經驗,可包含情緒、認知和身心健康等的三個層面,

可使個體發現自己,並了解自己存在之意義與價值。可能包括對整體生活適應感 到滿足與快樂的意涵、藉由對生活實際活動與接觸,與社會人群保持互動往來等 得到快樂或個人能透過自我潛能的激發而得到對我得肯定感,提升自我愉悅精神 生活(朱妙芳,2009)。本研究採以「幸福感量表」,以自我實現、享受樂趣、

人際和諧三構面來研究受試者的幸福感受。

第六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主要架構共分為五章,其章節內容茲如以下說明: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內容為敘述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

(21)

10

限制、研究方法與流程、名詞解釋與論文架構。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本章主要分為四部分,分別為認真休閒意涵與理論;休 閒體驗意涵與理論;幸福感意涵與理論;認真休閒、休閒體驗與幸福感關聯性研 究。藉此瞭解過去國內外相關研究實證結果,作為本研究之參考。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主要說明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架構、研 究假設、問卷設計、研究工具、資料處理等。

第四章為結果與討論,說明實證結果與分析。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以本研究實證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期提供後續研 究及相關單位之參考。

(22)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以臺東縣手工藝創作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 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本章將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及理論,對認真 休閒及特質、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相關文獻內容,加以統整歸納,全章共分四節,

分別介紹認真休閒、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定義意涵與其相關關聯性文獻分析,列 出相關理論與研究,最後輔以實證探討,以進行後續研究結果之比較。

第一節 認真休閒的意涵與理論

美國學者Stebbins從1974年起開始致力從事認真休閒(Serious leisure)的 研究,期間針對不同休閒性質的團體,進行長期田野調查與深度的訪談之質性研 究,Stebbins從藝術、運動、科學、娛樂等四類領域,以古典音樂家、演員、棒 球選手、足球選手、考古學家、天文學家、魔術師、相聲喜劇演員等八種專家與 業餘嗜好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親自觀察、參與及訪談進而逐漸發展出認真休 閒的理論概念。而後Stebbins於1982年在「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期刊 中發表「Serious Leisure : a conceptual statement」乙文,正式提出「認真 休閒」(Serious Leisure)一詞,認為除了一般人不需努力訓練就可以獲得的閒逸 性休閒(Casual leisure)型態外,愈來愈多已有工作的人會在休閒活動中發展 出一種認真的態度,對於自己喜歡的事,能深度投入,也願意承諾;對於興趣加 上努力,學習的成效使情緒性的興趣轉化為冷靜的思考,認真的學習活動就會萌 現,甚至可能發展出個人工作外的第二、第三專長(余嬪,1999)。

一、認真休閒之定義

Stebbins於1982年將大眾參與休閒方式依參與者投入的心力程度、從事休閒 態度、體驗效益將休閒活動區分成認真休閒(Serious leisure)與隨興休閒(Casual

(23)

12

leisure)兩種類型,如圖2-1-1:

圖2-1-1 休閒類型圖

註:引自Stebbins(2008). Right leisure:Serious,casual,or project-based?

NeuroRehabilitation,23(4),337.

Stebbins(2001)對隨興休閒下的定義為「一種可以為參與從事者帶來立即 的、內在回饋的、短暫愉悅的活動,這類活動是一種不需要太多訓練或僅需稍加 訓練或甚至無須任何訓練即可參與從事的的活動」。這一類活動有:玩樂類(包 括半玩票的邊玩邊工作)、放鬆類(如:閒坐,打瞌睡及散步)、被動性休閒類

(如:看電視、閱讀、聽音樂)、主動性休閒類(須靠運氣的遊戲)、社交性談 休 閒

認 真 休 閒 隨 興 休 閒

玩樂/遊戲 放鬆 被動的休閒

主動的娛樂 交際應酬 感官刺激 隨興的志工

愉快的 有氧活動

業餘愛好者 嗜好者 志 工

藝術 科學 運動 娛樂

收藏者 製造者 與工匠

活動參與者

比賽/運動者 人文/藝術

愛好者

受歡迎

基於理念的 物質的 植物的

動物的 環境的

(24)

13

話類、感官刺激類(如性、吃喝、遊覽)等隨興式的休閒活動(江淑惠,2010)。

隨興休閒屬於較短暫、立即的愉悅活動,活動參與者不需經過訓練或稍加練 習後即能得到放鬆壓力、抒解身心疲累之實質性休閒效益,然而從事此類休閒活 動不容易使參與者產生內在的滿足感與全然存有的感受,人們從事過多的隨興休 閒,反因生活缺少刺激、缺乏明顯的休閒認同、佔用太多時間而令人具有無聊感 與倦怠感。相反的,「認真休閒」參與者受到活動中多元性、趣味性、挑戰性等吸 引,參與者是深入投入活動之中,且是長期持續性,需要實際性的技巧、知識或 經驗,能使參與者得到身心持久性休閒效益。

Stebbins(1982,2001)將認真休閒定義為:「業餘愛好者(Amateur)、嗜 好者(Hobbyist)與志工(Volunteer)有系統、有計畫、長期持續性的從事某一 活動,參與者個人以投入事業般地專注,因活動的多元化、豐富充實性、趣味性 與挑戰性而深受吸引,藉由排除任何阻礙、堅持到底的意志持續及穩定的參與,

而藉此機會能夠在此生涯經歷中學習、獲得充實及有趣的感受及展現特殊的技巧、

知識及經驗」。認真休閒是有系統、深度的投入一項業餘活動、嗜好蒐集、或是 志工活動,參與者從活動當中獲得相當大的意義或樂趣,並且會隨著生涯階段的 發展產生不同的目標,因而學習到不同的技能,成為終其一生的興趣(江淑惠,

2010)。以休閒型態觀點看認真休閒的概念,任何活動都有可能成為認真休閒,

最主要是看參與者的涉入程度,是否能符合認真休閒的特質,若能符合特質,就 可以是認真休閒的參與者(廖文琴,2010)。

綜合上述,認真休閒代表專注力與持續性之結合,而非嚴肅如同工作一般,

是從中獲取樂趣而非壓力。參與者不單單只是參與,更會將休閒視為生活的一部 分,認真休閒參與者在自由的時間裡認真投入、長期持續從事所選擇所喜愛的休 閒活動,並不斷接受挑戰與學習,獲取生活經驗、休閒效益而認真的向目標前進 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二、認真休閒的種類

(25)

14

Stebbins將認真休閒參與者者分為業餘愛好者、嗜好者及志工等三類,分述 如下(Stebbins,1982,2001;吳芳儀,2004;蘇怡如,2008;王國慶,2009;張 淑琴,2009):

(一)業餘愛好者(Amateur)

業餘愛好者之所以從事藝術、科學、運動以及娛樂表演等活動,主要是受 到活動的強烈吸引所作的選擇,並非全是為了工作或經濟上金錢的需要。業餘 愛好者不同於專業者會是以此活動維生,但相較於一般初學者或抱著好玩心態 而參與活動的人,其投入程度與時間、技巧有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這是業 餘愛好者對於所熱衷愛好的休閒活動之態度的認真及認同,期許自己能夠在該 項活動的表現上,不斷進步與突破,能達到專家表現的水準,甚至以成為該領 域的專家作為努力的目標。因此,業餘愛好者參與休閒活動時,不論是對活動 的專注喜好,或是所積極深入參與的時間,甚至對於活動保持認同態度,其所 表現具有組織性和系統性,這些都不是隨興休閒參與者可相提並論的。業餘愛 好者從事的活動種類可分為(Yoder,1997):

1.藝術性的活動:音樂、舞蹈、攝影、繪畫、文學等。

2.科學性的活動:電腦科技、鳥類學、歷史學等。

3.運動性的活動:排球、曲棍球、個人游泳等。

4.表演藝術性的活動:相聲、木偶等。

(二)嗜好者(Hobbyist):

嗜好者是利用工作閒暇之餘的自由時間參與自己具有高度興趣、特別喜愛 且不一定和個人職業相關的休閒活動。因對活動熱衷的的精神和個人興趣為基 石,而呈現出與業餘者一樣是秉持認真與認同的態度,並從活動中獲取、感受 到持續性的利益,一般休閒活動參與者可藉由持續性參與活動而成為嗜好者,

但專業度不如業餘者,比較無可能成為專家。Stebbins(1982,1994)將認真休 閒的嗜好者劃分為五種類型,分別為:

(26)

15

1.收藏家(Colectors)

收藏者不以牟利為目的,因個人興趣與喜好而收集某些物品進而發展成一套 商業性的、社會性、外在環境的技術性知識,如收藏郵票、套幣、昆蟲、書 畫等。

2.製造者和工藝匠(Makers and Tinkers):

喜愛從事精細物品之製作,如家具及玩具製作者、寶石工藝匠、手錶製造者、

裁縫師、編織、手工藝、機械維修等,但從事商業行為的裁縫工作、機器維 修不屬於此類。

3.活動參與者(Activity participants)

參與具有挑戰性但無競爭性的活動,並從活動中獲得自我滿足與展現某種技 術及知識,如健身、健行、滑雪、衝浪、賞鳥、旅遊、打獵或閱讀藝文作品 等。

4.運動員(Players of sports or games)

競爭性比賽的競賽者,需要對所參與活動本身具技術及相關知識且具有競爭 的性質,活動多數以比賽方式呈現,如急流泛舟、馬拉松路跑、排球、西洋 棋、攀岩等。

5.藝術熱愛者(Liberal arts enthusiasts):

因喜好、興趣由一般純欣賞漸轉化為專業過程,期間透過大量閱讀藝術、烹 飪、歷史、文學或哲學等內容的書籍或報章雜誌,吸收相當知識培養鑑賞能 力以滿足個人對藝術強烈的渴望。

(三)志工(Volunteer):

Stebbins(1992)認為志願服務是指自由選擇非出於強迫性,因於自助(自 我興趣)與助人(利他行為)的動機,無要求回報的去幫忙他人,且經濟之獲 得與物質的報償並非為其主要參與目的,可能是集體或個人性的行為,志願服 務者樂於奉獻,在辛苦工作幫助他人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透過自我價值認同的

(27)

16

過程,增強志願服務者的參與意願,這些人常在各種社團活動中見到。

Stebbins(1992)將認真休閒參與者:業餘愛好者、嗜好者及志工的特質,

依照其動機、制度性角色及貢獻三大原則列表比較,如表2-1-1所示:

表2-1-1 認真休閒參與者各種類之特質比較

特性的區分 業餘者特性 嗜好者特性 志工者特性

動機

1.個人興趣 2.公眾利益 3.利他主義 4.金錢利益

1.個人興趣 2.公眾利益 3.金錢利益

1.利他主義 /個人興趣

制度性角色 類似專家 非工作 工作

貢獻

1.自我滿足 2.文化的 3.助人的 4.商業的

1.自我滿足 2.文化的 3.商業的

1.助人的 2.自我滿足

資料來源:Stebbins (1992).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p.18, Table 1.

三、認真休閒的特質

Stebbins(1992)提出認真休閒具有六大特質,分別為堅持不懈、生涯性、

個人努力、持久的利益、獨特精神及認同感,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堅持不懈(Perseverance):

認真休閒者熱愛自己所選擇的休閒活動,常投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參與 者本身自己努力去追求相關的技能與技術並在活動中得到屬於自己的興趣與專 長,因興趣與喜愛而從中產生愉悅感及美好經驗。在經過長時間深入與持續的 投入的活動,難免會遭遇挫折、困難、突發事件或環境因素等不利的狀況,如 焦慮、受傷、疲倦、家庭約束、工作壓力、壞天氣等,在面對外在環境的各種 阻礙與內在自我身心挫折時,認真休閒者仍然會努力的克服所面臨的逆境,展 現出堅持力並且持續性、始終如一的堅持從事所選擇的活動。認真休閒的特質

(28)

17

之一「個人努力」是從事認真休閒中容易去察覺,會在平常的時候去加強自己 的技藝、知能與經驗,也在努力中感受到得到一些報酬如自我實現、成就感..

等,這是一種動力讓其能繼續努力(王國慶,2008)。

(二)生涯性(Career):

認真休閒者長期並持續性的投入所熱衷、所選擇的休閒活動,努力追尋知 識、技能、經驗與成就感。在其從事活動過程中都有如面臨事業成敗的關鍵時 刻、功成名就、投入、突發事件等類似的情形發生(顏伽如,2003),但不會因 此而退縮。認真休閒參與者反而會因為其所遭受的偶發事件及特殊情況的人生 轉捩點,使其確立個人的生涯目標,並將參與的休閒活動視為畢生職業一般來 努力及持續參與(楊文燦,2009)。換言之,認真休閒活動是需要長期且持續 性投入,而生涯是成果與成就不斷的持久投入之展現。

(三)個人的努力(Make significant personal effort)

Buchanan(1985)認為認真休閒參與者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及心力在自己感 興趣、熱衷的活動中。認真休閒參與者將休閒活動視為畢生職業般來努力,通 常是因為個人的努力,而認真休閒參與者通常需要有特殊的知識、訓練、經驗 或技術,有時需四者兼備(Stebbins,2006)。像是表演能力、運動員的技巧、

靈活度、精確的知識、以口頭傳達的技術, 當然這些能力有時也會透過外在的 教育教學來獲得,但是認真休閒者都是出自自我的學習(劉傳將,2009)。由 此可知,認真休閒參與者為了達成更高技巧與成就,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心 力努力持續地培養、精進並充實自我知識、訓練、經驗及技術來獲取想要達成 的目標,不同於其他一般休閒參與者玩票性質的態度。

(四)持久的利益(Durable benefits)

Stebbins(2006)研究發現各種從事認真休閒參與者有十種持久的利益:

自我充實(Personal enrichment)、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自我 表現(Self-expression)、提升自我形象(Enhancement self-image)、自我

(29)

18

滿足(Self-gratification)、再創造(Re-creation)或恢復(Regeneration)、

金錢回饋(Financial return)、社會歸屬感(Social attraction)、團體成就

(Group accomplishment)與團體發展及維持(Group maintenance)。Stebbins 歸納各類型的認真休閒參與者在投入活動時能從中表現自我、發揮潛能而體會 實際持久的利益並產生自我效能進而獲得個人認同甚至是社會的認同。甚至參 與者可從認真休閒活動的投入中獲得單純的樂趣,也就是參加活動本身就是最 大的樂趣,因為如此透過以上獲益使參與活動者個人更能夠持續且長期繼續堅 持下去。

(五) 獨特的精神(Unique ethos)

認真休閒活動的參與者感受到連結於一個獨特的社交圈(Uniquesocial world)並共同依循特有的信念(Belief)、規範(Norms)、價值(Values)、

道德觀(Morals)、原則(Principles)、事件(Events)和傳統(Traditions)

(廖文琴,2010)。Stebbins認為參與者長期且持續對活動的投入,彼此間會 具有相同價值觀與認同感,同好及團體間會彼此分享信念、興趣、態度而發展 出不同於一般大眾的次文化。在這次文化的社交群體中,由於認可彼此獨特的 精神,因而又會加強肯定對所選擇活動的動機,這種次文化就是認真休閒的獨 特精神,認真休閒參與者在這種獨特的精神的環境裡持續從事他們所喜愛的活 動(江淑惠,2010)。

(六)強烈的認同感(Identify)

認真休閒參與者對所選擇、所從事、所熱衷的活動會具體表現出強烈的認 同感,當他們說起所喜愛的活動時通常會表現出得意自豪且興奮的情緒,來分 享自己的休閒活動,特別是面對新認識的朋友時。當新的參與者加入時會積極 的表現自我,顯著展現強烈的認同感與個人特質並以參加該項活動為榮。相較 於隨興休閒者較普遍、世俗及瞬間即逝的休閒態度感覺,較不容易對於自己所 參與的休閒活動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投入太多感情,認真休閒參與者會展現出

(30)

19

強烈認同感於所熱衷喜愛的休閒活動。

綜合以上六項特質,認真休閒者的「認真」,包含了對事情的執著與熱衷,

並含有真誠付出、嚴謹以待成分,不帶有嚴肅、無趣、拘束之感覺,所展現出來 的是愉悅、歡樂、有價值的正面回饋意義存在。認真休閒者比隨興休閒者在參與 休閒活動時多了熱誠、投入自我情感、長時間持續性的付出,因為認同感而排除 任何阻礙、堅持到底的意志、穩定的參與,並積極學習獲得需要的知識與技巧及 經驗。

認真休閒者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即使受到家庭、工作、氣候外在環境阻礙或 遇到困難、挫折、壓力等內在本身心理因素影響或產生負面的感覺,也會努力的 克服所面臨的逆境,正如同創業般有毅力的堅持到底,並為了達成更高技巧與學 習知識與經驗及獲得相關成就,而持續性的花費的心力與時間充實自我知識、訓 練、經驗及技術來達成的生涯目標及獲取持續性的利益,也因對活動有共同價值 觀與強烈的認同感而擴展社交圈,形成獨特的次文化,並以參與活動為傲,這是 認真休閒者擁有的獨特特質。

四、認真休閒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茲將國內外認真休閒之量化與質性等相關研究整理說明如下:

Jones(2000)以足球俱樂部會員為研究對象,探討認真休閒者的行為內涵。

研究以深度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的方式進行,研究結果證實了Stebbins所提出對 於認真性休閒的六項特質定義與行為表徵,說明指出這些參與行為特徵與參與者 有其顯著相關存在,認真休閒參與者表現出休閒特質行為而努力與持續性的參與 活動。

賴怡菁(2010)以手工藝品店之顧客與學員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方式,

探討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其生活滿意度間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背景 特性之手工藝創作者,在認真休閒特質上有顯著差異;在參與行為特性與認真休 閒特質之相關性部分呈現顯著正相關,顯示手工藝創作者參與年資越久、創作時

(31)

20

數越高、花費越多、自覺技巧與挑戰性越高,其認真休閒特質愈高;認真休閒特 質與其休閒體驗呈現顯著正相關,顯示認真休閒特質越高,休閒體驗的感受越深,

對於休閒活動涉入程度愈高,愈容易產生滿足感與愉悅感,其深度休閒體驗之感 受就愈深;認真休閒特質與其生活滿意度呈現顯著正相關,顯示認真休閒特質越 高,其生活滿意度越高,對休閒活動愈投入,愈能達到休閒滿意,進而能夠生提 升活滿意度。

林文雄(2011)以太極拳運動者為對象,探討深度休閒特質與流暢體驗之關 係。研究結果發現深度休閒特質對年齡愈長、教育程度愈高、運動年資愈長、運 動時間愈久、研習次數愈多、參加過比賽愈多而愈越明顯,而認真休閒特質與流 暢體驗呈現顯著正相關,表示當太極拳運動參與者對這項深度休閒運動投入愈多 心力時,其認真休閒特質就愈明顯,對於流暢體驗的感受也愈好,認真休閒特質 愈明顯對於流暢體驗就愈具影響力。

王國慶(2008)以質性研究-文獻探討、觀察法調查、訪談調查等方式探討 布農族人Pasibutbut 表演者是否具備認真休閒的特質。研究結果顯示,Pasibu- tbut表演者具有共同價值觀-文化傳承;在投入練習的過程中在個人努力、堅持 的毅力、獨特的價值觀、事業像創業般的努力、次文化與身分認同、持續的利益 上有顯著認真休閒的特質。

蘇怡如(2008)以「明華園」戲迷為對象,根據「認真休閒」及「迷」為理 論基礎來探討戲迷的心路歷程。研究藉由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為主軸,一對一深度 訪談「明華園」戲迷,並採用立意抽樣與滾雪球抽樣方式尋求訪談對象,研究結 果發現,「明華園」戲迷具有認真休閒者及迷的六項特質:積極的參與者、全心 全意的投入、產生愉悅感與利益、用心學習與創造、形成獨特的社交圈與次文化、

具有強烈的認同感。戲迷個人對戲劇的詮釋所產生的正面影響,而從參與活動的 過程中產生了持續參與的動機;成為戲迷後,由於全心全意的投入,表現出「積 極的參與者」且如同創業般「全心全意的投入」、「用心學習與創造」,而「產

(32)

21

生愉悅感與利益」、「形成獨特的社交圈與次文化」及「具有強烈的認同感」等 具體行為,在心理上會呈現出愉悅、放鬆、滿足、期待、失落、等複雜情緒;戲 迷從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產生自我充實、自我實現、自我表現、自我滿足及 個人重建的個人效益及社會效益等休閒利益。

五、小結

綜觀上述研究發現,認真休閒是有系統,長時間持續性,相當程度的投入,

且投入的時間及精神要比隨興休閒來的深入,具積極性的獲取知識技巧與經驗並 保持認同感態度而排除任何阻礙、堅持到底,符合Stebbins所提出對於認真性休 閒的六項特質行為表徵。認真休閒參與者在持續不斷、長期投入某項活動後,成 為該活動的一位嗜好者、業餘者或志工,即能發現Stebbins所提出的六項認真休 閒特質。因此,本研究欲衡量手工藝創作者之不同背景及參與行為特性與認真休 閒特質之差異情形,並探討瞭解認真休閒特質與休閒體驗、幸福感間之關係,本 研究並以Stebbins所提之認真休閒的六項特質作為衡量手工藝創作者認真休閒特 質之衡量工具。

第二節 休閒體驗的意涵與理論

一、體驗的意涵

體驗(Experience)一詞源自於拉丁文「Eperientia」,意思是指探查、試驗,

可說是親身去做而獲取經驗之意也就是在人的心中留下難忘又深刻的美好回憶。

段兆麟(2008)指出「體驗」是來自個人的心境與事件的互動,所以沒有一個人 的體驗會跟別人完全一樣;因此體驗是屬於內在的,存在個人心中,是個人在形 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江光榮(2001)認為體驗的名詞意義為在任一給 定的時刻,個體體內所發生的或進行的事情,並且這些事情是可以被意識到的;

而體驗的動詞意義則為在有機體內接受當時所發生的感覺或者生理性事件的刺 激。

(33)

22

林有得(1993)認為體驗是指個體受到外在刺激後,經由知覺、情感過程所 產生出來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刺激,也就是意識主體發覺 自己有某種心理情況時的任何意識過程。Kelly(1996)認為體驗體驗是指經歷了 一段時間或活動後的感知,並對其進行處理的過程,體驗不是單純、簡單的感覺,

而是對一種行為的解釋性意識,並且是一種與當時之時間、空間相聯繫的精神過 程。下列茲將各研究者對體驗之意涵加以整理如表2-2-1:

表2-2-1 體驗相關意涵彙整表

作 者 年 代 體 驗 意 涵

林有得 1993 個體受到外在刺激後, 經由知覺、情感過程所產生出 來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刺激。意 識主體發覺自己有某種心理情況時的任何意識過程。

Kelly 1996 體驗是指經歷了一段時間或活動後的感知,並對其進行 處理的過程,體驗不是單純、簡單的感覺,而是對一種 行為的解釋性意識,並且是一種與當時之時間、空間相 聯繫的精神過程。

Schmitt 1999 是個體對某些刺激回應的個別事件,體驗包含整體的生 活本質,通常是由事件的直接觀察或是參與造成的,不 論事件是真實的、如夢的、或是虛擬的。

江光榮 2001 體驗是指在個體內接受當時所發生的感覺或生理性事 件的刺激。

Joy and Sherry 2003 對某標的物的領悟、感官或心理所產生的情緒, 來自 於個人親身參與經歷。

鍾振華 2003 體驗是個體對某些刺激回應的個別事件,體驗包括了 整體的生活本質,通常是由事件的直接觀察或是直接 參與所造成的。

曾芝慧 2007 體驗係來自於個人親身參與與經歷某一段特定時間或 活動所產生的一些主觀的生、心理感受,這些感知可能 由個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構成,體驗並 非自發而是經由某些事件而被誘發所產生,且兩個體 間,不會產生完全相同的體驗,因為任何體驗均來自個 人心智狀態與事件之間互動的結果。

(續下頁)

(34)

23

表2-2-1 體驗相關意涵彙整表(續)

作 者 年 代 體 驗 意 涵

段兆麟 2008 是個人內在的心裡感受,存在個人心中,是個人在形 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

林清白 2009 是一種主觀性的感受, 是個體的自我意識、心智狀態、

感官情緒與環境或事件之間互動的結果,且兩兩個體間 不會有完全相同的體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上所述,體驗是個體對事件的回應,包括情緒上如歡樂、愉悅、痛苦等的 反應,也包含體力付出,知識取得、智力意識上的傳達,透過體驗讓個體與外在 環境事件產生互動,給予個體不同感覺與感官刺激結果。

二、休閒體驗的定義

1970年代之後,學者將休閒視為一種心理狀態、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包括 自由感、放鬆、愉快等等複雜的心理經驗,因此,目前學者研究這部分的心理經 驗、感受時,都使用休閒體驗(Leisure Experience)一詞(李淑任,2004)。

Kelly(1987)認為體驗是指經歷了一段時間或活動後的感知,並對其進行處理的 過程,體驗不是單純、簡單的感覺,而是對一種行為的解釋性意識,並且是一種 與當時之時間、空間相聯繫的精神過程,同時體驗也包括各種遊憩活動、愉快的 感覺、幻想、美學享受、及情緒反應,消費過程應包括新奇、感受、及樂趣等體 驗觀點(引自陳怡萱,2007)。

休閒體驗是將休閒視為一種心理狀態、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包括自由感、

放鬆、愉快等複雜的心理體驗(李君如、陳凱文,2010)。Mannell(1979)認為 休閒體驗在作為自變項時,可以研究休閒體驗高低對於心理健康、未來參與及選 擇休閒的影響;作為依變項研究時,可討論外在因素(如:人為環境、個人屬性 等)及內在心理表徵(如:信念、動機、態度、情緒等)對休閒體驗的影響(引 自傅秀英,2010)。休閒體驗就是休閒參與者對從事的休閒活動的即時感受,包 含情緒、印象與看法 (Mannell,1979)。休閒是一種主觀認定的概念,受三個關鍵

(35)

24

因素影響,包括個人(Person)、社會與環境因素(Situation)、時間點(Time),

從事休閒活動時的感受因這些因素改變而有所不同(Iso-Ahola,1985)。Iso-Ahola

(1985)提出休閒體驗有三大概念:

(一) 多方面的(Multi-dimensional nature)

許多不同的體驗組成,包含正向、壓力、不愉快的體驗等。

(二) 短暫性的(Transitory nature)

休閒體驗的發生多是短暫的、片段性的。

(三) 多階段的(Multi-phase nature)

休閒體驗必須包含幾個階段,例如:到某地旅行、在某地活動、旅行回來、

回憶等等階段(Clawson,1966)

以下彙整各家學者對休閒體驗之定義,如下表2-2-2所示:

表2-2-2 各學者對休閒體驗定義彙整表

作 者 年 代 休 閒 體 驗 意 涵 Clawson and

Knetsch

1969 休閒體驗可分為旅行前的期待、往程途中、活動目的 地、返程途中以及回憶(recollection)等五階段,在 每個階段中又會有不同的休閒體驗。

Neulinger 1974 1981

休閒體驗是個人出於內在動機,在自由意願之下從事休 閒活動並且得到快樂、放鬆的感受。

Mannell 1979 休閒體驗就是休閒參與者對從事的休閒活動的即時感 受,包含情緒、印象與看法

Unger and Kernan

1983 認為內在滿足感、自由感、投入感、興奮感、精進感與 即興感等六種重要的休閒體驗成分,但六種成份之中,

只有內在滿足感、自由度與投入感是在不同休閒活動中 都存在的。

Bruner 1986 體驗代表消費者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會因一些刺激改變 消費者想法,進而改變活動本身。因此累積的體驗愈多,

有助於消費者做為評估的依據,影響購買行為。

李淑任 2004 休閒參與者從事休閒活動之中與活動之後的即時感受 就是「休閒體驗」,包含個人的情緒與看法等等複雜的 感受。

(續下頁)

(36)

25

表2-2-2 各學者對休閒體驗定義彙整表(續)

作 者 年 代 休 閒 體 驗 意 涵

羅于婷 2006 休閒體驗為在某一時間內,個人出於內在動機且自由選 擇下, 藉由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主觀的經驗感受。

陳怡萱 2007 休閒參與者親身參與休閒活動,經歷了一段時間或活動 後的即時感受,而這種感受或經驗因每次情境不同而有 所不同,藉由參與者本身與活動之間互動,進而產生了 解釋性意識,為個人受到一連串行銷設計刺激所產生的 結果反應。

林家楨 2008 個體出於內在動機,在自由意志之下從事休閒活動,與 週遭環境互動所產生的主觀即時感受。

張雅莉 2008 休閒體驗為個體出自於內在動機從事休閒活動,在活動 進行中與他人及環境產生互動所得到的主觀心理感 受,進而可以達到自由感、快樂與放鬆的感覺。

林清白 2009 休閒體驗乃個體由於內在動機使然,主動參與休閒活動 後的即時感受,並透過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所獲得的正 反向經驗、情緒、看法及反應。

賴怡菁 2010 休閒體驗會隨著時間、社會、環境等因素而改變,是一 種主觀的即時感受,而內在動機、自由感、滿足感、放 鬆、投入感與樂趣皆為休閒體驗的重要內涵。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之看法,本研究認為休閒體驗是出自於個體內心動機,是個體 感官、知覺、心智和行為,不斷和周遭的環境因素產生互動,所獲得的主觀的即 時感受與經驗,其中包含個人的情緒感受與看法和反應。Lee、Dattilo和Howard

(1994)亦表示休閒體驗應採以包含正向的、壓力的(Stressful)與不愉快的

(Unpleasant)等經驗來描述。Csikszentmihalyi和LeFevre(1989)指出休閒體 驗是以情感、活力、認知、動機、創造力、放鬆性與滿足感等七種變項,來檢驗 個體的主觀經驗品質。本研究參考Csikszentmihalyi和LeFevre(1989)所提出的 體驗模式理論:情感、活力、認知、動機、創造力與放鬆性等六項作為研究衡量 構面,以衡量人們在進行手工藝創作時的休閒體驗感受。

(37)

26

三、休閒體驗的相關研究

從上述休閒體驗的定義得知,個人在活動進行中與他人及環境產生互動所產 生的正反向經驗、情緒、看法及反應等許多不同的感受體驗。本研究進一步整理 目前休閒體驗的相關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葉柏吟(2010)以林內鄉賞蝶活動遊客為研究對象,採用立意抽樣方法進行 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00份,分析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賞蝶活動遊客在吸引力、休 閒體驗及行為意圖之差異情形。結果顯示賞蝶活動遊客主要客群為女性、年齡以 20歲以下者居多、職業以學生居多、同行者多為家人、參加次數以初次造訪居多;

而不同居住地、同行者、參加次數的賞蝶活動遊客在休閒體驗方面達顯著差異;

而賞蝶活動遊客的休閒體驗會正向影響遊客的行為意圖;且賞蝶活動的吸引力越 高,遊客的休閒體驗感受也越高,賞蝶活動的吸引力會透過遊客的休閒體驗對行 為意圖有正向影響。

黃昭龍(2010)以曾經參與過風帆體驗的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方 式進行,回收有效問卷88份,探討參與風帆碼頭風帆體驗活動的教師對水域運動 的教學認知與水域運動推行意願的現況。研究結果顯示風帆體驗參與教師以男教 師較為積極、年齡31-40歲為主。而受訪教師對水域運動休閒體驗有相當程度的認 同,肯定水域運動休閒體驗的價值。是以受訪教師對水域運動的休閒體驗程度愈 高,推行水域運動教學活動的意願也愈高;受訪教師對水域運動的休閒體驗程度 愈高,對水域運動教學活動的認知也愈高。

林家楨(2008)以中部地區18歲以上的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以便 利抽樣方式進行問卷施測,得有效問卷共計447份,以瞭解自行車活動參與者深度 休閒與休閒體驗之間的關係及探討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深度休閒及休閒體驗對休 閒承諾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深度休閒與休閒體驗之間具有 顯著的正相關,而休閒體驗的五個構面:情感、活力、認知有效性、動機、滿足 感呈現顯著正相關;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體驗可以有效預測休閒承諾,活力、

(38)

27

情感、動機、認知有效性能正向預測「樂趣」。

賴怡菁(2010)以手工藝品店之顧客與學員為研究對象,採便利與滾雪球取 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探討認真休閒特質、休閒體驗與其生活滿意度間之關係。

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之手工藝創作者,在休閒 體驗上有顯著差異;手工藝創作者之參與行為特性與其休閒體驗呈現顯著正相關,

手工藝創作者參與年資越久、創作時數越高、花費越多、自覺技巧與挑戰性越高,

愈容易產生良好的休閒體驗,表示參與程度越高就越專注,且更容易獲得愉快的 正向情感;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與其休閒體驗呈現顯著正相關,認真休 閒特質越高,休閒體驗的感受越深;手工藝創作者之休閒體驗與其生活滿意度呈 現顯著正相關,顯示認真休閒特質越高,其生活滿意度越高,對休閒活動愈投入,

愈能達到休閒滿意,進而能夠生提升活滿意度;手工藝創作者之認真休閒特質與 休閒體驗部分構面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力。

傅秀英(2010)以台中市大坑登山步道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採便利取樣進行 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34份,探討登山步道參與者在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 閒滿意度之情形。研究結果顯示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以健康及大自 然因素為首選;而在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平均收入、婚姻概況之參與者其休閒 動機與體驗和滿意度均具顯著差異;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彼此皆屬 於正相關,且皆達到顯著水準,顯示三變項間各構面間彼此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 互影響;「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對於「休閒滿意度」具正向影響,其中「活 力」、「健康體適能」及「動機」對於休閒滿意度最具影響力。

李文貴(2007)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之遊客為研究對象,採便利取樣進行 問卷調查,回收且有效之問卷共390 份,探討遊客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 關係之相關議題。研究結果顯示在休閒體驗因素排序中,是以「感官體驗」為最 高,其次依序為「情感體驗」、「思考體驗」、「關聯體驗」和「行動體驗」。

而在「感官體驗」因素中,以「遊客認為海生館內的各類展示非常的吸引我」之

(39)

28

程度最高,顯示了遊客認為海生館館內的各項展示是此休閒體驗最吸引遊客的最 重要因素;海生館遊客休閒體驗程度最高的依序為:「會更重視海洋生物保育的 觀念」、「來海生館令我心情愉悅」、「發現海洋生物有非常多的相關知識」;

本研究發現,休閒涉入對休閒體驗有顯著正相關,表示遊客的休閒涉入程度愈高,

其休閒體驗則愈強;休閒體驗對滿意度也呈現顯著正相關,表示遊客的休閒體驗 程度愈高,其滿意度也愈高。

廖淑靜(2011)以埔里自行車道從事休閒者為研究對象,採便利抽樣問卷調 查法,取得有效問卷386 份,探討於埔里自行車道從事休閒者的休閒動機、休閒 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遊客特性的自行車騎乘者在休閒體 驗上有顯著的差異。其中,在「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行 動體驗」、「關連體驗」之休閒體驗構面皆呈顯著差異存在;而休閒動機、休閒 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間具有顯著的關係,其中休閒體驗與滿意度呈現高度的相關 性;而「休閒動機」、「休閒體驗」對休閒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能力,表示受訪 的自行車騎乘者之休閒體驗感受越深刻者,其對自行車道滿意度越高。

陳凱文(2010)以美容護膚SPA店家為主,針對女性消費者為研究對象,採問 卷進行調查,瞭解女性從事此活動其感受為何,並探討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及消 費行為是否會有不同的休閒體驗,並進而分析休閒體驗與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從事SPA的女性認同度最高的休閒體驗感受為:提供的護理療程是 健康安全的、服務流程的週到並具備專業性、館內環境整潔及服務人員態度熱忱;

部分的人口統計變項與消費行為其在SPA的休閒體驗與幸福感程度上會有所差異;

在休閒體驗方面,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的女性在SPA休閒體驗有 顯著差異;休閒體驗與幸福感具有相關性,不同的休閒體驗構面與整體幸福感呈 中度正相關。

四、小結

綜合上述文獻與研究結論發現,休閒體驗是出自於個體內在動機,所獲得主

(40)

29

觀的即時感受與經驗,個體藉由感官、知覺、心智和行為,不斷和周遭的環境因 素產生互動所產生的結果,其中包含個體個人的情緒感受與看法和反應。休閒參 與者休閒涉入程度愈高,其休閒體驗則愈強,相對的,休閒參與者的休閒體驗程 度愈高,其滿意度也愈高,所獲得的休閒體驗滿足感也越高。因此,本研究參考 Csikszentmihalyi和LeFevre(1989)所提出之概念,來衡量手工藝創作者之休閒 體驗感受。

第三節 幸福感的意涵與理論

一、幸福感定義

對於幸福感的意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定義與見解。幸福每一個人或多或少 都曾感受過,但似乎是無法掌握且稍緃即逝的感受,然而每個人對幸福的熱切渴 望追求則是無庸置疑的。「幸福」究竟為何物?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身心需 求的差異,對幸福的界定不一,但不可否認的,從古至今幸福是每個人所努力追 求的,幸福也可以解釋為對生活滿意的反應,或是對正向情緒的頻率及強度的感 受(楊胤甲,2006)

追求幸福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原動力。有的人可能認為物質需求的滿足就 是幸福,有的人認為生活沒有壓力、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幸福,有的人把幸 福認定為來自於感情上互動的滿足(陳香利,2006)。張平(2005)認為幸福是 一種內在的感受,即個人達成某種生活目標、滿足某種慾望後,發自內心的愉悅 感受。我們可說幸福的感受是會隨著個人生活環境或生活事件而有所不同。幸福 感為一種個人主觀的經驗,可包含情緒、認知和身心健康等的三個層面,可使個 體發現自己、並了解自己存在之意義與價值。可能包括對整體生活適應感到滿足 與快樂的意涵、藉由對生活實際活動與接觸,與社會人群保持互動往來等得到快 樂或個人能透過自我潛能的激發而得到對我得肯定感,提升自我愉悅精神生活(朱

(41)

30

妙芳,2009)。曾文志(2007)指出當個體體驗到大量愉快情緒,較少不愉快或 痛苦情緒,並且滿意自己的生活,即可說是具有主觀幸福感。

Vernon (1994) 認為幸福是一種正面導向的情感,它被反映在個人對其生活 的喜歡程度,並藉正、負向情感的高低情形來說明幸福感受。Lu和Shin(1997)

提及形容幸福之名詞亦有所差異,包括快樂(Happiness)、客觀幸福(Objective well-being)、主觀幸福(Subjective well-being)、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及生活滿意(Life satisfaction),上述名詞當中,最常使用於研究上的即是快 樂(Happiness)(引自沈易儒,2008)。Wilson(1967)指出「主觀幸福感」的 廣泛涵義,認為幸福感與快樂意義相近但不相似,因為快樂僅是主觀幸福感的內 涵之一(引自謝明華,2003)。幸福感範圍如圖2-3-1所示:

圖2-3-1 幸福感相關名詞範圍界定圖(資料來源:謝明華,2003)

依箭頭方向所呈現,幸福感之範圍由內至外擴張;最外圈者,範圍最大,可 知幸福感範圍最大,其次是主觀幸福感,快樂範圍最小而三者之發展順序,亦由 內到外發展。

關於幸福感的相關名詞研究,許多研究者提出各種名詞,諸如快樂

(Happyiness)、客觀幸福感(Objective well-being)、幸福感(Well-being)、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

快樂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有感過去於休閒事業管理系的學習非常充實與快樂,因此於 93 年 3

木工程/都市設計與規劃/建築設備) 全日制,兼讀制 先進科技及管理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金融與精算數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Among them, service quality and sex, age,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average month income and class Present notable difference... Job Pressure and service quality of

(2010)。 Essential , not option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in early childhood centres. M.(1981)。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