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㆓節 教育評鑑系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㆓節 教育評鑑系統 "

Copied!
1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教育評鑑

本章擬從各種教育評鑑理論基礎的研究,探討評鑑系統的內涵,做為後設 評鑑的背景基礎。

第㆒節 教育評鑑的理論基礎

無法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沒有理論的活動,更是盲目的。因此教育評鑑 活動需要有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方向的理論為基礎,才不至於盲 目的進行活動。

壹、教育評鑑的哲學基礎

教育評鑑是價值判斷的活動,任何評鑑都與評鑑者的價值選擇有關,也與 被評者的認知有關。因此,教育評鑑的哲學基礎包含價值論基礎與認知論基礎 兩方面。

㆒、價值論基礎

教育評鑑的本質就是在了解教育價值的本質,但「價值」是什麼?不同的

㆟對同㆒問題有不同的解答,然而「價值」產生於外在事務滿足㆟們需求的㆒ 種關係,透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而呈現,只有當主體具有某種需要,而客 體也具有滿足主體需要的價值對象時,價值才能呈現(李志林,范宗盛,1988) 缺乏主體的需要,或客體沒有滿足這種需要的價值對象性時就無法談論價值。

價值是由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而定,當主體在某方面具有某種需要 時,而客體又在某種程度㆖,滿足了主體的需要,就形成了客體對主體的價值。

由此可知,離開了主體的需要談客體的價值是沒有意義的。教育價值來自於教 育滿足㆟們需要的程度而定,個㆟對教育的需要形成了個㆟教育價值,社會對

(2)

教育的需要形成了社會教育價值。當個㆟因才能或社會因㆟才不足時,透過教 育活動來加以滿足,此種滿足個㆟或社會需要的程度,就形成了教育的價值。

從學校評鑑而言,由於主體不同、主體的需要不同,㆟們的價值觀念也不 同,對同㆒客體,㆟們可能會得到不同的評鑑結論,唯有評鑑團體具有正確的 教育價值觀,才能使評鑑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㆓、認知論基礎

評鑑本質㆖是㆒種認知活動,當主體對客體本身某方面的本質或規律得以 反映揭示時,認知活動才得以順利進行;學校評鑑的客體對象包含有學校的實 體屬性,如㆟員、設施、經費等,亦包含學校非實體的價值對象性,如目標、

理念、氣氛等,然而進行評鑑和認知的主體都是㆟,對於實體屬性的認知較能 客觀衡量,然而對於非實體價值屬性的對象,主體在從事評鑑時,總是把客觀 的屬性與自身的需要緊密聯繫著,主體的需要不能排除在評鑑的內容之外,「在 認知活動㆗,主客體之間的關係是外在的,在評鑑活動㆗,主客體之間的關係 是內在的。」(陳新漢,1995),從這意義㆖,我們可知評鑑較認知更具主體性。

同時,認知常以理性的、抽象的思維形式反映客體的本質與規律,而「評 鑑只有在主體的需要和興趣的關係㆗,才能得到實現的特殊反映」(李志林,

盛忠范,1988)因此,評鑑是㆒種價值判斷,並以意識的認識、情感的交流、

意志的表現等形式,反映客體與主體需要的關係(李達科,1985)。

認知是評鑑的基礎,只有對存在物或存在現象有㆒定的認知之後,才能加 以評鑑,透過評鑑又得到更深㆒層的認知,從㆖述分析,評鑑與價值、認知具 有著緊密的關係。

貳、教育評鑑的教育學基礎

教育評鑑如以促進教育品質為目的,就必須研究教育活動㆗的規律,教育

(3)

評鑑的教育學基礎,包括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教育與學生的關係,教育與學校 課程的關係,換言之,教育評鑑必須考慮:1.反映社會的客觀需要;2.符合學 生發展的需要;3.考慮學校課程的內在邏輯。

什麼學校才是好學校?什麼老師才是好老師?什麼學生才是好學生?有

㆟說㆒流的學校要有㆒流的校長,有㆟說㆒流的學校要有㆒流的師資與辦學條 件。也有㆟說㆒流的學校是能培養出㆒流學生的學校,因此從校長、老師、辦 學條件或學生作為衡量學校的主要量尺,雖有㆒定的道理,但無法全面又過於 抽象,造成難以測量的狀況。

從教育學的觀點,學校辦學的好壞,學生素質的高低,不能與社會或學生 發展的需求脫離,以學校論學校或以學生論學生,很可能什麼問題也不能說 明。只有正確的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學生未來發展以及學校課程自身的邏輯 關係,在這些基礎㆖,才能正確㆞把握㆒流學校及㆒流學生的特徵。

另外,教育管理學,教育測量學,教育統計學等均能提供教育評鑑的理論 基礎。

參、教育評鑑的管理學基礎

管理學理論主要經歷的階段有㆔:

X 理論(又稱古典管理理論):強調組織和紀律的重要性,忽視㆟的主觀能動 性和積極性。

Y 理論(以行為科學理論為代表):認為影嚮工作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工 作㆗發展起來的㆟際關係,而不只是待遇,強調工作效率不僅受物質的因 素,而且受社會和心理因素影嚮,提高㆟的成就期望是激勵㆟動力的重要 途徑。

Z 理論(又稱權變理論):要求管理㆟員必須根據不的情況,因機制宜,因㆟

因事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在教育評鑑㆗,總結性評鑑是㆒種基於X 理論基礎的評鑑,它強調教學效

(4)

能的評定和教育責任制,並和X 理論有著共同的㆟性消極假設(㆟就其本性而 言是本惡的,只要有適當機會,他們就會偷懶),它通過總結性評鑑所具有的 威攝力,造成被評㆟員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壓力,從而推動管理活動的展開。

並使用行政命令和教育資源的分配,做為啟動評鑑的基本手段。

至於形成性評鑑,是㆒種基於Y 理論基礎的評鑑,它強調自我改進,並和 Y 理論有著共同的理論假設,以被評者的高責任感和工作熱情為基礎,透過被 評者的成就期望,視為評鑑的動機力量。

根據現代管理理論,管理者面對千變萬化,各不相同的對象,採用千篇㆒ 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很難收到預期效果的,對於教育評鑑而言,片面強 調行政措施和資源分配的作用,或片面強調成就期望的作用,均難收其預期效 果。

肆、教育評鑑的心理學研究

評鑑在設計之初,都具有很高的理想目標,但在過程結束後,正如有㆒些 老師感受到,就像㆒場儀式,評鑑快到時大家行禮如儀大忙㆒場,必要時還可 以粉飾門面㆒番,結束之後各自散場回去,恢復慣常作息,並等待㆘次評鑑的 來臨,而這次的評鑑很快就會被淡忘;如此重視外表形式而不探究實質成效的 評鑑,真能發揮效果嗎?又如評鑑委員臨時接受應聘,倉促組成評鑑小組,不 論在評鑑過程、方法或基本概念㆖,均難於㆒時之間獲得具體共識,加以評鑑 間時有限,評鑑內容繁雜,匆匆來去難求確實深入,往往僅能在形式㆖做到如 期完成,受評學校殊少見到具體改進,評鑑成績往往也只是代表評鑑者的寬嚴 尺度而已,很難代表學校的實際品質;為何如此?問題在於我們的評鑑理論基 礎太薄弱亦或評鑑系統架構㆗出了差錯?筆者以為這其㆗影響的因素很多,但 以牽涉其㆗「㆟」的因素影響最大,㆟的心理現象雖能透過行為加以觀察,但 仍很難掌握。

㆒、教育評鑑的心理學基礎

(5)

教育評鑑的過程㆗無論評鑑者與被評者都有可能出現各種心理狀況,這㆒ 切也決定了整個評鑑活動的進行,這裡我們僅就激勵理論和消極心理(李田樹 譯,民76),對教育評鑑的影響,提出說明。

激勵理論

從心理學的觀點,㆟的行為背後都有㆒定的動機,動機來自於㆟的「需 要」,而「需要」則是由於缺乏而引起㆒種攝取狀態,這種攝取狀態是㆟

們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根據和各種積極形式的來源(李達科,1985),也就 是說「需要」是㆟類行為的動機力量。然而,需要並不是單方面屬於㆟

的主觀界定,而是與㆟們周遭環境之間的㆒種必然聯繫,缺乏了這種聯 繫,「需要」就難以存在。㆟在社會成長㆗創造自己,也創造自身的「需 要」,這種需要又進㆒步推動自己往前創造活動,追求進㆒步的「需要」

(張添洲,民89)。

教育評鑑是因㆟需要而推動的㆒種活動,其㆗有評鑑者(或評鑑組織)

的「需要」,也有被評者的「需要」,評鑑者的「需要」我們可從評鑑的 目的加以得知,而被評者的「需要」,約可從㆘列數項㆗加以說明。

1.資源的需要:

教育是㆒項社會投資活動,在有限的資源㆗,教育工作者為爭取各 方面的投資,證明自己是最佳的投資標的,將產生最大的投資效益,此 種因資源的需要遂產生評鑑的動機。

2.屈服權威:

屈服權威是㆒種特殊的安全需要,評鑑㆒般是㆖級對㆘級的檢查,

拒絕評鑑往往被視為對㆖級權威的挑戰,自身安全將受到威脅,迫於安 全的需要勉強接受評鑑。

3.認同的需要:

教育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教育工作者 期望自己努力的成果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謀求社會的尊重,此種自尊

(6)

而後㆟尊的現象,形成了認同的需要。

4.成就期望:

教育工作者希望評鑑者協助找出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從而使工作 盡善盡美,獲得更大的績效,是㆒種較高層次的需要。

消極心理

激勵的需要,使㆟願意全心投注於教育評鑑工作,相反㆞,消極抵制 評鑑活動也是某種需要所激發造成的(許滕繼,民84)。

此種需要約有㆘列數項:

1.安全的需要:

評鑑具有㆒定程度的鑑別功能,績效卓著者,可得到社會的認可;

績效低劣者,形成社會負面的評價,面臨主管機關各項不利的措施,對 學校造成威脅,影響學校的安全,產生安全需要的「防衛心理」,以公 開的反對評鑑、採不合作態度或隱敝的抵制,提供假資料、假信息、拉 關係、宴客送禮,造成評鑑結果不準確,過程處理不公正,更強化㆟們 的防衛心理,增強㆟們的抵抗情緒。

2.自尊的需要:

評鑑過程評鑑者「居高臨㆘」的姿態,造成被評者,產生㆒種消極

「被審判」「被侮辱」的感覺,挫傷了被評者的自尊心,產生了不滿情 緒(李紹珠等,1990)。此種狀況,不僅被評為劣等學校反對評鑑,被 評為優等學校亦然;此外由於教師工作性質特殊,在學生面前始終是㆒ 位教育者的角色,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自尊心也特別強烈;評鑑如果 有損於自身的形象,造成自尊心受損,各種形式的評鑑都有可能遭受到 反對或抵制。

3.心理壓力:

評鑑帶來了額外工作負擔,顯在的負擔有資料的準備、表格的填 寫、設備設施的維護、訪評委員的接待等等;潛在的負擔有時間的壓力、

(7)

心理的壓力、應變的壓力等等。在整個評鑑的程當㆗,被評者承受著顯 在與潛在的雙重負擔,必然期待評鑑有所收穫,㆒旦評鑑結果使他們的 期望落空,對評鑑的抵制心理更形加強。

㆓、教育評鑑過程的心理現象

它主要包括㆔個方面,1.即訪評者對被評者的態度;2.被評者對訪評者的 態度;3.參與評鑑㆟員(包括訪評者與被評者)對評鑑活動本身的態度。這都 直接間接影響資料收集的真偽,也會造成評鑑的是否偏差?(彭泗清,1997);

例如有㆟在同㆒時空條件㆘的集體評鑑,在發表意見時為顧及㆟際關係而隨波 逐流,往往容易造成㆟在江湖身不由己「㆒致性」行為,也就是說,某些㆟的 意見和行為,出於各種原因與他㆟的行為、意志呈現相符合現象;又如有㆟根 據集體㆗持意見㆟數的多少,做出符合大多數㆟意見的評鑑;又有㆟為了保持 與別㆟的融洽關係,表現出服從別㆟的行為;也有㆟屈服於某種權威㆟士的意 見;也有㆟因缺乏自信而遵從他㆟的評鑑結論;此種㆟云亦云,追隨意見領袖 的現象,造成不同意見不能充分發表,不合理的結論無法適時修正,自然影響 評鑑的準確性。筆者有幸曾經多次隨隊以研究員身份參加高職評鑑作業,據觀 察與文獻分析整理如㆘。

訪評㆟員㆟際影響的心理現象

㆒般而言,評鑑都是由多㆟組成,評鑑過程㆗需要經常闡述自己的觀 點和意見,此時㆟際關係的影響如:1.服從多數;2.順從要求;3.暗示;

4.感染等皆會造成評鑑的干擾(彭泗清,1997)。

1.服從多數現象

服從多數是指在群體影響㆘,放棄個㆟意見與多數㆟保持㆒致的社 會行為。乃是由於實際存在的或自感的群體壓力所造成。分析這種心理 的原因,有㆟是由於缺乏自信,對多數㆟無條件的信任或依賴;有㆟是 由於因為相對㆞位較低(包括學術㆞位或職位等),發表意見時,盡可

(8)

能遵從㆞位較高者的意見,不願堅持自己正確的觀點;有㆟喜歡參照條 件類似於自己㆟的態度;作出彼此接近的評鑑;有㆟則出於群體內部關 係融洽為考慮,此種都是在集體意見和輿論壓力之㆘,自願或不自願㆞

放棄了自己的觀點。

㆒般而言,多數㆟的意見,其正確的可能性較高,認真考慮多數㆟

的意見也是十分必要的,經分析思考,確認自己的觀點不合理時,及時 放棄自己的意見,對於正確的結論是有助益的。但是,如果凡事不經思 索,㆟云亦云,或明知他㆟的觀點有誤,不提出異議進行認真討論,更 易造成評鑑的偏差。

2.順從要求現象

包含順從社會要求、群體規範或他㆟意志而行事的心理現象,順從 約可分為服從多數與服從權威兩種,在教育評鑑㆗,影響評鑑準確性的 是後㆒種,㆒般約可分為兩類,㆒類是無庸置疑的相信權威㆟物,另㆒ 類是迫於權勢或㆟情壓力的順從,如職位的原因、利益的因素等。就順 從者的個性分析而言約有:(1)重視社會壓力和個㆟行為的社會價值;(2) 善於壓抑個㆟的情緒;(3)思考方法簡單,常對事物進行絕對性的思考 與評鑑;(4)刻板印象影響;(5)好追求權位;(6)習慣性絕對服從㆖級等。

㆒般而言,社會的要求、群體的意識或權威的意見,在多數情況㆘

都是合理的,評鑑者參照這些意見較能做出集體結論;但缺乏原則或迫 於壓力的順從,揣摩㆖意,淪為㆒言堂;常失去集體評鑑的民主常軌,

甚至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得不到採納,不當的評鑑得不到更正,造成評鑑 的偏差。

3.暗示現象

暗示是在無壓力條件㆘,通過語言、表情行動等,對他㆟的心理和 行為發生影響,使他㆟接受某種觀點或依照㆒定方式活動的心理現象。

常以含蓄的、間接的方式使㆟相信、接受,並產生㆒致的行為。在集體

(9)

評鑑時,也常出現暗示現象,㆒般而言,在㆘列狀況較易發生:(1)德 高望眾、見多識廣、㆞位高、權力大的㆟,在評鑑過程㆗的言行,易使

㆟受到暗示。(2)多數㆟的意見和行為觀點易形成暗示。(3)先發表的意 見,先入為主的印象,容易產生暗示作用。(4)順從型的㆟,較易受到 暗示的影響。有效的集體評鑑,為集思廣益,發揮群體優勢,應注意暗 示現象的不良影響。

4.感染現象

感染是在語言、表情、動作等的影響㆘,使他㆟產生相同情緒和行 為的㆒種心理現象,與暗示同樣都是在無壓力條件㆘產生的,是㆒種無 意識的屈從。與暗示不同的是,感染更偏重在情緒㆖的影響,在集體評 鑑時,有些評鑑者的情緒會感染別㆟,尤其是對價值觀或性格傾向相近 的㆟,較容易發生作用,如有些訪評者常表現出憐憫同情寬慰的情緒 時,他的意見較容易受到感染而得到㆒定的支持;如921大㆞震災區學 校的評鑑易生感染現象。

㆒般而言,通過感染可以使評鑑更和諧的展開,但在高強度的感染

㆘,有些不同的意見,容易自行湮滅,影響正常的爭辯和討論,造成評 鑑結果的失真。

另外在集體評鑑時,除㆖述㆕種訪評㆟員的心理現象外,模仿心 理、對被評學校的偏見、對㆟不對事的態度,無法全程參與評鑑等現象,

評鑑管理者都須事前特別注意,以排除其不良的干擾。

訪評㆟員個㆟的心理行為

訪評㆟員個㆟的心理行為影響較大的有㆘列幾個現象。

1.順序效應現象

順序效應是指被評對象進入訪評㆟員知覺領域的先後順序不同,而 影響到整體印象和評鑑結果的㆒種心理現象。以評閱試卷為例,同㆒份 試卷,從頭、從㆗間或從後面開始評分,得分常有差異,常見的現象是

(10)

開始時因掌握標準不夠熟練,評閱仔細而呈現嚴格標準,㆒經熟悉後,

速度加快,不拘小節而呈現較放鬆,在評鑑㆗因長時間的工作,精神不 濟,注意力分散或急於時間內完成工作,造成在無意㆗放鬆標準。

2.光環效應現象

光環效應是指訪評㆟員受到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干擾了對受評對 象的認識與使評鑑標準掌握受到影響的㆒種心理現象,約有兩種情形:

㆒種被評對象平常據報導表現特別好或特別差,訪評㆟員心㆗刻板印 象,在評鑑時容易忽略對具體要素的認識,以整體的印象取代了局部知 覺。另㆒種是感知的遷移,如受評對象的外貌儀表、態度、社經背景等,

常使訪評㆟員產生好感或厭惡感,形成干擾而影響對其做深入的了解。

3.對比效應現象

對比效應是指某些評鑑對象的情況直接影響訪評㆟員對認識其他 對象與評鑑的心理現象。如評閱試卷時,㆒份試卷相對於前面幾份特別 好或特別差試卷具有明顯差異時,往往會造成評卷㆟員對標準掌握的偏 差,此點在作文評分㆗表現尤為明顯;訪評委員在完成多所優等學校後 再評較差學校時,往往因對比效應而使該校明顯受到影響,反之亦然。

4.個性傾向與情緒偏好

例如訪評㆟員的工作態度性格特點,氣質類型,有㆟表現耐心細 緻,認真負責;有㆟時寬時嚴,草率了事;有㆟評分寬容,有㆟挑剔嚴 格,有㆟喜歡分數距離較寬,有㆟喜歡分數偏高或偏低,有㆟喜歡書面 資料越多越好,有㆟喜歡平實穩健的行動為佳,這些都會影響評鑑結果 的客觀性。

被評㆟員的消極心理現象

被評㆟員的消極心理活動和表現,直接影響評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Simons, 1992)。

防衛心理現象

(11)

其表現的方式有以㆘㆔種:

掩飾表現:找㆒些不合理的理由為自己辯護,但不正視自己的不足,

自欺欺㆟,干擾真實可靠信息流通,使被評者不能通過評鑑正確㆞

認識自己也失去評鑑的作用。

投射表現:對本身的缺點與目標相差太遠時,便投射到別㆟也是如 此,大家相安,只要演完㆒場大拜拜即可散場。

迴避表現:設法掩蓋缺點,迴避問題,態度曖昧使評鑑流於形式。

迎合、應付與對抗心理

迎合是為了取得較好結論而表現出來反常態卑躬屈膝配合的心理 狀態。對訪評㆟員過分殷勤接待,投其所好,使其受到感染,產生同情 心得出偏高的評鑑結論。

應付心理來自於主事者認為評鑑是徒勞無益,是㆒種㆟力、物力、

時間的浪費,對評鑑的各項工作草率應付,使評鑑產生偏差,相對於迎 合心理、對抗心理也是來自於對評鑑的偏見,是㆒種對評鑑標準、㆟員 及整個評鑑活動的否定性與排斥性的做法,受評者滿腹牢騷,到處散布 不滿情緒,甚至故意挑剔,造成混亂,阻礙評鑑正常運作。

焦慮與不安現象

㆒般而言,痛苦的刺激都會導致害怕,對未來不可期的害怕形成焦 慮,臨場的表現造成不安,均來自於對評鑑的意義、目的認識不足,或 是以往評鑑的痛苦經驗,過分擔心評鑑結果,造成大腦皮層控制興奮與 抑制無法正常交替,處於高度抑制與優勢興奮的狀態,是㆒種受評者過 度緊張,或是學生時期考試焦慮的長期延續。

㆗國㆟的行為特質

㆗國㆟的行為具有相當高的「關係取向」,親近的可以多說點,多幫 忙點;疏遠的就少說點,少幫忙點(文崇㆒、蕭新煌,民77);沒有關係 的外㆟或生㆟則依規定行事。㆗國㆟往往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關係網

(12)

內的「自己㆟」和關係網外的「㆒般㆟」。對於「自己㆟」,必須特別「照 顧」、「法外施仁」,盡力幫忙;對於「㆒般㆟」,則是「㆒視同仁」、「公 事公辦」,不講情面。也就是說倫理行為的厚薄,建立在關係親疏遠近的 基礎之㆖(文崇㆒,民78)。在教育評鑑㆗由於評鑑標準的認定與給分取 捨的自由度,均來自於訪評委員,所以學校往往必須設法「拉關係」「套 交情」用種種方法,請對方多加「照拂」。㆟情泛濫的社會,往往是沒有 是非的社會,在㆟情的壓力之㆘,許多㆟考慮的是對方「面子」、「權力」

的大小以及自身的利害關係,而不是事情的是非曲直(彭邁克,民77)。

假設評鑑結果是「教育資源」分配的重要依據,而這些依據又操控在㆒ 些㆟手裡,這些㆟便可以拿這種「資源」來「賣面子、做㆟情」,結果便 造成評鑑㆗「㆟情泛濫、是非不明」的現象,奧林匹亞案即為其㆗㆒例。

唯有在評鑑體系㆗建立真正的理性制衡力量,在評鑑標準之外建立公正 客觀透明的是非標準,才能杜絕㆟情泛濫的現象,多元入學高㆗職㆔等 親應試教師須迴避,即為其防弊措施。

㆔、對 策

依前面敘述,如何在評鑑過程㆗降低㆟為的心理干擾,產生㆟性積極面的 評鑑功能,約可從㆘列㆔方面著。

降低評鑑過程消極心理的作用方面

如何降低消極心理的負面作用,有㆘列幾項。

提高評鑑者的素質和道德修養,以輔導的角度,平等謙和的態度對待被 評者,尤其在㆟格㆖要完全尊重被評者,強調評鑑的公正性,避免㆟際 關係的影響。

講求實效的評鑑目的,評鑑的結果與建議能發揮準確有效功能,讓被評 者感到收穫,評鑑工作才能產生促進教育的作用。

簡化評鑑實施流程,減少評鑑工作量,使被評者能以最少的投入,獲得 最大的幫助。

(13)

提高訪評㆟員的素質方面

由於教育評鑑具有導向鑑定和激勵等功能,這些功能除來自於方案的 正確合理外,訪評㆟員的素質要求更是成敗的關鍵,訪評㆟員的素質要 求有以㆘幾項應加以注意。

訪評㆟員要依據客觀標準,對被評學校作出符合實際的評鑑,就必須熱 愛教育、態度認真、評鑑公正,為評鑑負責。

訪評㆟員須具有㆒定的評鑑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包括評鑑的組織方 法,指標體系的建立,訊息收集能力和處理訊息的方法,數據的統計,

評鑑結果的解釋和分析等。

訪評㆟員應具有㆒定的自我意識,自我評鑑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對評 鑑組織負責,大公無私,注意他㆟心目㆗自己的形象,不斷在他㆟對自 己的評價㆗認識自己,也由評鑑㆗認識他㆟。

做好被評㆟員的心理調適方面

被評㆟員在評鑑㆗的心理表現,來自於對評鑑的認識與體驗所決定,

為了克服㆖述被評者消極心理的影響,㆒方面促使評鑑能公正、客觀,

結果使用合理外,㆒方面也要做好以㆘幾項工作,使被評者有較好的認 識與體驗:1.確定評鑑目的,是以協助學校發展為主要功能。2.評鑑過程 要能深入實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對評鑑內容、方式或㆟員如有疑 問時,能充分解答。4.增強評鑑工作的透明化從計劃到步驟到結果,都能 讓被評者心㆗有數避免突兀。5.隨時聽取被評者合理的意見,做必要的修 正(Alvik, 1995)。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尊重的需要與成就的需要是㆒個㆟榮譽感、勝任 感和成就感得到滿足,激發㆖進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發揮評鑑功效,

評鑑的方法和結果的回饋方式均須參照國㆟行為特質注意評鑑者與被評 者的心理需要,以誠相待,彼此尊重,尤其對評鑑結果較差的學校,更 須恰當運用回饋,使其建立榮譽感與激發勝任感;對於優良學校,適時

(14)

的獎勵產生成就滿足感,如此才能發揮最大的評鑑效益。

第㆓節 教育評鑑系統

所謂系統,是由許多相互關係的要素如本質、意義、目的、功能所構成,

具有特定架構的有機體。任何㆒個系統,都是高㆒級系統的㆒個要素,任何㆒ 個要素通常又是低㆒級的㆒個系統,教育評鑑是教育系統㆗的㆒個子系統,具 有其㆒定的要素,包含本質、意義、目的、功能和構架(胡㆗鋒、李方,1999)。

臺、教育評鑑系統的要素

㆒、教育評鑑的本質

從本質而言,評鑑是㆒種價值描述判斷的活動,是教育活動滿足社會或個

㆟需要程度的判斷,評鑑以表格內容的描述和系統的調查為基礎,配合現場的 勘察和討論,對顯在的(已取得的)或潛在的(有可能取得的)價值作出判斷,

以期得到價值的確定或價值的提升。

由㆖所述,約可從以㆘㆔項加以說明:

教育評鑑㆒方面要對教育活動進行描述,也要對育活動進行判斷,如格朗 蘭德(Gronlund, N.E., 1971)所述,評鑑=測量(量的描述)或非測量(質的 描述)+價值判斷。

教育評鑑是依㆒定目的,標準和程序來進行的描述和調查,是環繞在特定 範圍內的行為。

教育評鑑的目的在於提高教育品質,教育評鑑本身並非目的,而是手段,

無法提升教育品質的評鑑,為評鑑而評鑑的作法,往往造成浪費教育工作 者的精力,使大家更難把主力投注於學校的教育與教學的改善。

另外,如克龍巴赫(Cronbach, L. ) 對評鑑的定義,認為「作出教育方案 的決策,搜集和使用有用的信息」(陳玉琨等,1983)。史賓塞。(Stufflebeam,

(15)

D.L.) 1969 年對評鑑提出㆒種定義:「為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過程」(Stufflebeam, 1985)。

1981 年 美 國 教 育 評 鑑 標 準 委 員 會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對評鑑的定義為:「評鑑是對某些現象的價值,如優缺 點的系統調查。」(Jcsee, 1981)(Jcsee, 1994)(黃光雄,1989),Nevo(1995)認為評 鑑是「蒐集有關教育目標本質和品質方面系統化的資訊之行動。」(House, 1995)。以㆖幾種定義,均採用「非判斷性」的評鑑定義,如「為決策提供信 息」和㆖面所述價值判斷屬「判斷性」的定義,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學者認為,

教育是個㆟自我實現的過程,個㆟就是自已生活的創造者,因此,用統㆒的價 值標準去限制各學校的發展,評鑑教育的結果,根本㆖是令㆟難以接受的,因 此,也有學者主張以描述性的評鑑定義取代判斷性的評鑑定義。

㆓、教育評鑑的意義

教育評鑑是教育管理的㆒部分,教育管理的各部分,都需要評鑑,沒有評 鑑的管理是㆒種開放式的管理系統,缺乏反饋機制容易造成誤差擴大;有了評 鑑的管理,能及時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㆒種閉回路的管理 系統,也是健全的管理系統。當我們進行㆒項教育改革,首先要進行改革方案 的可行性評鑑;在改革進行㆗,必須加強形成性評鑑,在改革達到㆒個階段時,

必須進行總結性評鑑,只有如此,才能修正誤差﹐避免誤差,確保教育改革沿 著正確方向開展。

㆔、教育評鑑的目的

評鑑的目的通常可分為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兩類﹕

形成性評鑑(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計畫,教育過程與活 動㆗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正在進行 教育活動的品質。如stufflebeam (1983)說到「評鑑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 進」。

總結性評鑑(summative evaluation)是在教育活動發生後,關於教育效果的

(16)

判斷,進行區分評鑑對象的優良程度,鑑定分出等級,並與教育資源分配 的決策,優先順序的抉擇提供依據(Bloom,1971)。

其㆗前者是在過程進行㆗的評鑑屬內部導向的,主要供正在進行活動的工 作者參考,後者是全部過程的檢驗,在結束後進行,屬外部導向,主要供政策決 策者採取行政措施的依據。另外 Guba 和 Lincoln 在「第㆕代評鑑」(Fourth Generation Evalution)㆒書㆗,提及評鑑的目的在「說明各有關㆟員,認同其評 鑑結果及建議」(盧增緒,1995)。

㆕、教育評鑑的功能

歸納學者陳漢強(民83);Cronbach (1982);House (1993);Patton (1978);

Weiss (1983);Nevo (1995)各家觀點,約可得出以㆘功能:

導向功能:透過評鑑目標與評鑑標準的引導,可以為學校指出辦學方向,

為教師與學生指出教與學的正確目標;透過現狀與目標之差距,有效㆞促 進被評對象不斷導向接近預定目標。

監督檢查功能: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督和協助;學校本身也要對 師生的教學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教育主管機關要對學校工作進行評鑑與 視導;社會各界要對教育的發展進行監督與考察,因此以教育評鑑的形式 和活動,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

激勵功能:透過教育評鑑,激發被評者爭取榮譽的慾望,創造㆒種競爭的 環境,產生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使評鑑目標得以實現。

擇優追蹤或認證功能:將眾多對象,根據㆒定的標準衡量,何者優等?何 者㆒等?甚至何者通過評鑑給予認證?何者須追蹤輔導?

診斷改進功能:透過評鑑,可以發現教育或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提出 改進措施。

貳、教育評鑑系統的架構

㆒、目標和標準

(17)

教育評鑑的目標

評鑑係㆒種「作決定」「促進改進」「達成教育目標」之過程,因此 教育評鑑的主體,應為各學校本身(陳漢強,民74),而以學校主體當作 評鑑目標時依評鑑策略,又可分為:1.學校校務評鑑與;2.學校效能評鑑。

以校務評鑑為目標,會從學校各行政處室的角度出發,如教務、實習、

訓導、輔導、總務、㆟事、會計,㆒般行政及校長領導。以效能評鑑為 目標,焦點會集㆗在學生學習表現、教學品質、環境規劃、校長領導、

家長參與、教師工作滿足感、課程安排以及學校組織氣氛、溝通協調、

學校發展等等(張鈿富,2001)。目前高職評鑑是採行各職校校務評鑑為 目標分為㆕大範疇。

教育評鑑的標準

標準(standard)是指「要求優良或完成的程度或水準」,因此標準是 表示合於要求的程度或達於優良的臨界點,我們通常會製作量表或規準 加以轉化。教育評鑑是㆒種社會現象的評鑑,此㆒標準必須以對學校教 育工作者的總體認知為基礎,約可分為兩種情況。

相對標準:加里(Gary, L.M)和安德生(Anderson, B.A)指出「主要 以數據資料為基礎,即標準的製訂與參照組的成績有關。」即建立在同

㆒參考組數據資料之㆖(Anderson, 1991)。

絕對標準:它的標準不以某㆒特定的評鑑對象而變動,而與教育目的有 關,如學生考試,60 分及格線,鑑定學位授予應有的標準等均為絕對 標準。

由㆖所述,相對標準較易確定,而絕對標準的制定較為複雜,因為當 我們在制定絕對評鑑標準時,我們必須知道那些是屬於合格的單位,那 些是屬於不合格的單位,然後從㆗抽出標準,制定標準,以做為判斷被 評對象的依據基礎,此㆒制定是透過㆒個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達到完善 的境㆞。

(18)

評鑑標準的編寫方法

評鑑標準的編製,是診斷學校成效的重要依據,具有決定評鑑效度良 窳的關鍵。(余民寧,民84)。其編寫方法如㆘:

期望語評鑑標準

是根據理想的要求,將評鑑標準分為若干分項,再將各分項分為若 干參照準則,每個參照準則編寫相應的期望語(張勝成,陳勝祥,民85) 如㆘表:

2-2-1 期望語評鑑標準

分項 參 照 準 則(評鑑標準)

1.校長能保握學校重要目標,並利用機會圖謀解決。

2.校長盡力參加各種會議,並提供資料確實指導。

3.校長親自負責特殊學生的指導,或協助相關教師予以指導。

4.校長常巡視教室和辦公室,對新進教職員加以指導。

5.校長對教職員的服勤狀況、健康情形能加已注意,必要時加以協 助。

6.校長對日常公文及收支帳冊,能確實批閱,並能給予適當的批示。

7.校長對學生或教職員並不壓制,也不屈服於不當的壓力。

8.校長對學生的學業、健康、升學、就業等給予密切注意,必要時 又給予適當的指導或協助。

9.其它

資料來源:採自張勝成、陳勝祥,日本學校評量標準

等分積分評鑑標準

2-2-2 等分積分評鑑標準

分 項 分 值 參照準則(評鑑標準)

教 學 活 動 5

1.教學準備 1 分 2.實際教學 1 分 3.學習活動 1 分 4.習習環境 1 分 5.學習評量及應用 1 分

(19)

資料來源:採自周海華,周煦 教育評價及評價體系

這種寫法的特點是分項指標,分解成若干評鑑標準的標度都相等

(周海華、周煦,1984)。

累積分評鑑標準

2-2-3 累積分評鑑標準

分項 參 照 準 則 (評鑑標準) 計 分 衛生保健工作項目

1 訂有校園整潔計劃。 70分 2 訂有學生保健計畫。 10分 3 學生每年進行㆒次身體檢查。 10分 4 建立學生健康檔案。 10分

5 做好眼睛保護體操鍛鍊、傳染病控制。 5分

6 教室採光、照明、通風良好、桌椅合適。 15分 7 與家長配合規定學生每㆝充足睡眠時間,執行有效。 15分

8 其他 5分

資料來源:採自周海華、周煦,教育評價及評價體系

這種寫法的特點是將分項指標,分解成若干評鑑標準的標度不相 等,按評鑑標準累計相加。(周海華等,1984)。

隸屬度分段式評鑑標準

2-2-4 隸屬度分段式評鑑標準

分項 A B C D E

師 資

師資員額 符合學校 需求

師資員額符 合需求

師資學經歷 符合需求

師資員額符 合需求

師資學經歷 符合需求

師 資 服務 狀 況良好

師資員額符 合需求

師資學經歷 符合需求

師資服務狀 況良好

師資在職進 修良好

師資員額符合需求 師資學經歷符合需

師資服務狀況良好 師資在職進修良好 教職員組織良好

(20)

隸屬度 0-0.20 0.21-0.40 0.41-0.60 0.61-0.80 0.80-1.0 資料來源:採自周海華、周煦,教育評價及評價體系

隸屬度全域式評鑑標準

2-2-5 隸屬度全域式評鑑標準

分 項 評 鑑 標 準 隸 屬 度

校㆞與校舍管理

校㆞的適合性 校舍的適合性 校舍的利用與管理 設備的合適性

0-1 0-1 0-1 0-1 資料來源:採自周海華、周煦,教育評價及評價體系

量尺式評鑑標準

2-2-6 量尺式評鑑標準

分 項 因 素 評 鑑 標 準

-3 -2 -1 0 1 2 3

-3 -2 -1 0 1 2 3

-3 -2 -1 0 1 2 3

-3 -2 -1 0 1 2 3

-3 -2 -1 0 1 2 3

各科成績

國文 英文 數學 專㆒ 專㆓

資料來源:張勝成等日本學校評量標準

是以平均分數為零點標準,分作為刻度的量尺,評鑑時要將各科原始分數 轉換成標準分數,然後在每科的標準量尺㆖標示出來,並將各科標準分數連 接,形成折線(張勝成、陳勝祥,民85)。

㆓、教育評鑑的組織與實施

教育評鑑工作的開展,必須要有適當的組織,來進行實施工作。

教育評鑑的組織與管理

教育評鑑的組織,可從兩方面加以解釋,㆒是從工作機構方面,另㆒ 是從工作管理方面來加以說明。

(21)

就工作機構而言,教育評鑑機構,首先要有明確的工作目標,規定評鑑 工作方向、任務和期限等,㆒般具有層級結構,在總目標之㆘分幾個層 次的分目標或次目標,以便在工作㆗有所依循。其次;為實現組織目標,

必須依靠不同的層次的分工合作,明確劃分成員的權責,協調各評鑑部 門或小組的工作,使成為㆒個井然有序的工作機體,尤其在如何做好評 鑑尺度的統㆒,更是影響公正客觀的結論;另外評鑑組織不應是㆒個封 閉系統,而是㆒個開放系統,不斷的與外界環境信息交流,以適應環境 變化的要求。教育評鑑機構的組織結構主要有兩種形式,即直線式或矩 陣式結構。

直線式評鑑組織結構

這種組織結構的指揮與管理皆由機構負責㆟執行,組織由7至13

㆟組成,成員直接由負責㆟指揮(侯光文,1996),如圖2-2-1 評鑑負責㆟

2-2-1 直線式評鑑組織結構 矩陣式評鑑組織結構

又稱為系統式或多維式組織結構,如圖2-2-2。

評鑑負責㆟

範 疇 ㆒ 範 疇 ㆓

(22)

範 疇 ㆔ 範 疇 ㆕

2-2-2 矩陣式評鑑組織結構

無論是縱向或橫向,各組都有組長負責,並接受評鑑負責㆟的指 揮,形成㆒種矩陣形式,充分發揮各種㆟員的專業特長,適合大型評鑑 工作,是㆒種暫時性的兼職組織。

就工作管理而言,教育評鑑的組織管理工作,在確定工作目標,依職責 要求,應做好以㆘工作:

做好教育評鑑宣導工作,可採用專題報告,舉辦講座,評鑑說明會 等形式進行,使訪評委員與受評學校都能瞭解評鑑的計劃、目的、

組織、程序、標準和結果的應用等。

做好單位間的協調工作,在評鑑期間,各種矛盾與利害衝突,加㆖

傳統觀念的影響或業務的不熟悉等狀況,評鑑有時會偏離方向,甚 至產生負面效應,因此即時發現問題,採取對策,做好訪評者與受 評者的協調工作,以保證評鑑活動的順利開展。

制定必要的規律,如訪評委員的職責,評鑑組織工作條例,評鑑資 料管理制度,後設評鑑制度等。

做好申覆制度,受評學校有機會提出補充說明,通過㆒定程序進行 修訂,適時提出總報告。

做好追蹤評鑑,協助改善,並完成後設評鑑。

教育評鑑的實施

教育評鑑的實施包括自我評鑑、訪問評鑑與追蹤評鑑(侯光文,1996):

自我評鑑﹕被評學校依據評鑑標準,對自身所做的評定和價值做出判 斷;學校有效的自我評鑑,可以提高自我認識和自我評鑑的能力,具有 以㆘3 項功能: 有利於被評學校的角色內化。因學校和外界的關係是

(23)

㆒種不斷改進的動態平衡過程,這種動態平衡的維持主要在於社會對學 校的要求及學校內化了社會要求的理解程度,在進行自我評鑑時,可以 加深領會客觀的評鑑標準,並依據標準要求自我的行為或工作,使自我 與社會更協調。 有利於激勵被評學校的內在動機。無論是個體的發展 或單位的進步,都離不開動機因素,自我評鑑通過自我教育,使個體或 群體在動態發展㆗,不斷激勵自我內在的動機,這種自我激勵的產生,

在於自我評鑑得出的差距和由差距所產生的自我要求動力,促使自我不 斷的改善。 形成了自我檢查與自我回饋機制,對未達標準的工作內 容,自我內在動機進行要求改善,而符合標準的得到㆒定程度的自我強 化作用,使自己逐步朝向目標發展。

有效的自我評鑑,有助於提高教育評鑑客觀準確的結論,這是因 為,學校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細節,學校內部最清楚,學校根據自身 特殊的感受和體驗,所產生出的㆒些想法和努力,外㆟有時難以理解,

這種情況㆘的外部評鑑容易忽視學校的意圖和初衷,而自我評鑑則可以 充分闡述自身的觀點和依據,分析成效與想法之間的關係,從而使評鑑 更加準確,也更容易被受評學校所接受。

進行自我評鑑,首先要有明確的規準,由於學校內部在認識㆖的不

㆒致和片面性,容易產生成績的偏高或偏低或因㆟而異或因時而異的傾 向,表現出學校內部主要心態的主觀性,因此統㆒的標準就不可免,其 次,自我評鑑與校內向㆖評鑑,向㆘評鑑,同僚互評等他㆟評鑑相結合,

以克服評鑑㆗的主觀隨意性,使被評對象更準確的認識自己。此外,教 育評鑑在評鑑標準之外,應設置「其他」項目,使受評學校能根據所處 的特殊環境和條件,發揮特長,取得良好效果。

自我評鑑㆒方面配合定期的總結性評鑑,㆒方面配合平時教育工作 的改善,認真規劃和實施教育方案,根據學生的反應和教育效果,判斷 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的合理性,發現問題,認識自我才能不斷㆞改進學

(24)

校的教育工作。

訪問評鑑:訪問評鑑又稱為外部評鑑,是指受評學校以外的組織或個㆟

依據評鑑標準所實施的評鑑活動,可分為專家訪評或校外同僚互評兩 類;專家訪評有如教師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品德,㆗肯的分析,合 理的評鑑,可以使學生更清楚的認識自己,促使其不斷的改善,另外校 外同僚互評,可使用校際間同僚互評,相互學習了解他㆟的優點,學習 別㆟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缺點。

進行訪問評鑑,有幾點需加以注意: 訪評者態度要㆗肯、見解要 深入,評鑑態度是㆒種內在的心理傾向,決定於評鑑㆗的心理價值取 向,直接影響評鑑者與被評者參與評鑑活動的表現態度與評鑑效能的發 揮,譬如評鑑時雙方彼此有成見、互不信賴、相互猜忌、過高的期望、

澆冷水的受挫、大拜拜的心理、㆟情關說、對㆟不對事等(彭泗清,

1997),皆會造成評鑑的效度大為降低。因此評鑑的主事者,要特別注 意,如何引導雙方正確的評鑑態度,使評鑑者達到認真、公平、負責、

實事求是、堅持原則,並加強訪評者的評鑑知識、評鑑原理、評鑑方法、

測量程序、數據處理、結果解釋等技能、才能達到㆒個有效的評鑑。

訪評者要注意克服各種偏見,如先入為主,避免以過往的對象或了解不 多的情況妄㆘結論,如過度類化,避免僅憑表面或某㆒現象,便急於得 出結論,如隨意聯繫,避免㆙校出現的情況,誤以為㆚校也必然存在等 等。偏見無法產生公正的評鑑,唯有尊重事實,認真分析,客觀判斷,

才能創造有效能的評鑑。 被評者要做好心理調適,做好㆒位忠實待檢 查的病㆟,讓評鑑過程可靠而有效。

追蹤評鑑:在評鑑結果公佈後,評鑑的工作並未完成,因為評鑑的真正 目的是希望各校能依據評鑑結果做出㆒些改進,以提高辦學的品質,只 有落實追蹤評鑑,評鑑報告才不致流於形式,教育品質才得以確保。

目前我國高職評鑑的實施,仍未設置專門組織與㆟員,從評鑑的需要性而

(25)

言,爾後應可從學校內部有關教師、行政㆟員,以自我評鑑的形式,加㆖外部 相對應的組織與機構,融合外部評鑑的形式,共同參與評鑑,才能發揮其最大 功效。

㆔ 教育評鑑的方法

包括各種教育評鑑收集資料的方法與分析結果的方法。

教育評鑑收集資料的方法

教育評鑑實際㆖是依據評鑑的目的進行資料收集、處理、分析並作出 解釋的歷程。缺乏或收集不到真實的評鑑資料很難對其作出準確合理的 評鑑結論。因此,如何準確客觀㆞收集評鑑資料,是㆒項很重要的工作。

㆒般而言,收集評鑑資料的方法有:1.聽簡報;2.觀察法;3.訪談法;4.

問卷法;5.查閱資料法;6.座談會;7.測驗法,簡單的分述如㆘:

聽簡報:聽簡報的目的是通過聽取被評者的工作簡報和情況反映來收集 評鑑信息。這種方法收集信息應注意以㆘幾點:

在聽簡報前,應將聽簡報的目的內容和要求通知簡報者,並要求做 好簡報內容得充分準備,以免簡報時想到什麼說什麼。

善於引導簡報者,能客觀㆞簡報學校情況。

做好筆記、錄音或錄影,盡可能㆞將簡報的主要內容紀錄㆘來。

觀察法:觀察法是訪評者有目的,有計劃㆞對評鑑對象的場㆞、設施、

活動、資料進行有系統,並深入觀察以收集資料的方法,如教學的氣氛、

師生的互動、空間的安排等等,通過實㆞的觀察,提供可靠的依據。依 觀察條件的控制情況,可分為自然觀察法與實驗觀察法﹔依評鑑㆟員是 否參與被評者所從事的的活動,可分為局外觀察與局內觀察﹔依據觀察 內容的範圍來區分,可分為完全觀察與取樣觀察。另外還有定性觀察與 定量觀察、有結構的觀察與無結構的觀察等。教育評鑑為了收集有㆒定 結構的觀察項目,㆒般均採用有結構的觀察。

觀察法的實施主要包括㆔個工作,即:(1)觀察的準備;(2)觀察資 料的獲取,以及(3)觀察資料的分析整理。分別敘述如㆘﹕

(26)

觀察準備:主要在確定觀察具體內容與觀察對象,選擇觀察方式與 工具,訓練觀察㆟員等。

獲取觀察資料:觀察者依事先確定的方式進行觀察,並作出準確的 紀錄,可使用觀察評量表,分為好、㆗、差㆔等第或優、良、㆗、

差、劣五等第或七等第或九等第,視實際情況加以運用。

依觀察評量表,對應觀察紀錄事件或以㆒種行為單元代碼與㆒個數 字相對應紀錄,加以統計計算,完成觀察過程。

運用觀察法收集評鑑資料,㆒般而言具有準確、可靠、直接和完整 的特性,可提供評鑑有力的佐證資料,但受制於觀察者的能力、熱忱和 時間,有其明顯的局限性。

訪談法:訪談法是評鑑㆟員通過有目的,有計劃㆞與被評者進行交談收 集資料的方法,是㆒種雙向信息的交流。依訪談提問的規範情況及程 序,可分為標準化訪談與非標準化訪談;標準化訪談從問題的設計到結 果的統計分析,都有嚴格的要求,提出什麼問題?怎樣向被評者提出這 些這些問題?按照什麼順序提問?怎樣紀錄?各種條件如何控制?都 有㆒定的標準。而非標準化訪談,要求較寬鬆,㆒般準備㆒個訪談提綱,

大致列出所提的問題和具體的要求即可實施,顯然㆞,前者由於要求㆒ 定的標準,結果較易於統計具有可比性,但不夠機動,而後者具靈活性,

遇到特殊情況,更能深入收集資料﹔在量化程度要求不高的情況㆘,教 育評鑑可選用兩者交互應用。

依訪談㆟數,可分為個別訪談與集體訪談﹔教育評鑑因時間短暫,

㆒般均採用集體訪談的方式,其缺點是被訪㆟員容易受到彼此的干擾,

較無法暢所欲言,而個別訪談,由於費時費力,㆒般用於較具有隱蔽性 質的情況。

依接觸的情形區分,可分成直接訪談與間接訪談,直接訪談透過表 情、動作、氣質獲得訊息,間接訪談如電話訪談透過其他工具進行交談,

不必面對面接觸,可減少相互間的影響,對於不便當面說明的事件較為

(27)

可行。

在教育評鑑訪談設計前,訪談者可從評鑑指標,所列的各項目㆗,

選取能獲得評鑑訊息的內容,設計訪談問題。約可分為封閉性問題與開 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是在設計時以預定好可供選擇的答案,被訪者 只能從㆗選答,具有容易組織,便於紀錄和統計的特質;而開放性問題,

可以自由應答,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特質,但較不易於紀錄分析和統計。

在進行訪談時,㆒般應從簡單到複雜再到難以回答的順序編排,開 始時應避免複雜敏感緊張的問題,盡量提㆒些簡單,便於聯絡感情、激 發興趣的問題,使氣氛融洽和諧避免造成僵局,對於關鍵性的重要問題, 應安排在訪談㆗間,訪談者興致高的時候;其次,應善於掌握訪談過程,

做好㆘列幾項工作:(1)熟悉訪談所編制的問題,把握分寸,採取適當 的訪談方式;(2)訪談開始前讓被訪者了解訪談目的,消除他不必要的 顧慮;(3)事先擬定提出問題的順序,圍繞著訪談提綱問話;(4)訪談時 遇到障礙時,以㆒些過渡性非調查問題,作為插話、調整氣氛、打破僵 局;(5)談話偏離主題時,應及時不生硬㆞拉回主題;(6)要有禮貌㆞,

掌握追問技巧;(7)做好紀錄工作。

教育評鑑運用訪談法收集資料,具有靈活、反饋、深入、即時的優 點,不過由於雙方互相影響較大;訪談者的知識、能力、價值觀都會直 接影響訪談的效果,資料整理的難度也較大;對不願當面回答的問題,

更會造成得不到真實資料的狀況。

問卷法:問卷法是訪評㆟員通過書面形式向被調查者,提出經過設計的 問題,從而獲得評鑑信息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通過書面形式的提問與作 答交流信息,無需當面接觸,具有㆒定的蘟蔽性,適用於㆒些不宜當面 交談,不願透露姓名的調查活動;也適合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樣本調查 而不受局限,具有高效率的特性。問卷依所設計可分為開放性和封閉性 問題;封閉性問題是指不僅提出問題,而且提供可選擇的答案,被調查

(28)

者,僅從選項㆗作出選擇,常見的方式有:(1)是否式:作答者僅在「是」

與「否」㆗擇㆒;(2)多項選擇式:作答者在多選項㆗選擇;(3)排序式:

作答者依㆒定的要求,對選答進行排序;(4)填空式:作答者在設置的 括號㆗,填寫意見﹔開放式問題,是對答案不作限定,被調查者可自由 作答。問卷依所設計的內容而言,可分為事實性問題與態度性問題,事 實性問題如性別、年齡、年資、學歷等等,而態度性問題是對事物、活 動、行為的看法。

㆒般編制問卷可分為以㆘幾個步驟:(1)收集資料;(2)設計問題;(3) 形成問卷初稿;(4)進行預試;(5)修改問卷;(6)發放問卷;(7)回收問卷;

(8)統計分析,其㆗統計分析在教育評鑑㆗主要有A.項目選答百分比B.

所得平均數C.排序法。

運用問卷法收集教育評鑑信息有以㆘優點:(1)取樣廣泛,效率高;

(2)答案便於統計分析;(3)操作方便;(4)便於訪談對象,反映實際想法。

查閱資料:所查閱的資料應包含兩部分,㆒部份是由被評學校提供的評 鑑資料,另㆒部份分則是由有關單位提供與被評學校有關的評鑑資料。

約可分為七 大類:

計劃性資料,如各種工作計劃、教學計劃、學習計劃、進修計劃等。

制度性資料如各種會議規章、獎懲規定。

業務工作性資料,如教室日誌、實習日誌、課表教案、成績紀錄表、

學生保健資料、學生作業、試卷等。

獎懲性資料,如各種獎狀、獎盃、獎懲紀錄等。

總結性資料,如各種工作總結、自評報告、書面簡報等。

外來資料,如家長來信、報載有關被評鑑學校的報導、其他各方面 提供關於被評學校的評鑑材料。

基本的統計報表,如各類㆟數統計表、成績統計表、升學就業統計 表、財物收支統計等。

(29)

查閱資料要盡量齊全,注意去偽存真,並針對評鑑指標進行分類整 理,讓各類資料與評鑑指標相互驗證。

座談會:座談會是邀請少數有關㆟員,聚集在㆒起交談,以獲取評鑑的 信息,說明如㆘:

(1)座談會的種類:

A.學生座談會。

B.教師座談會。

C.行政㆟員座談會。

D.師生㆟員座談會。

E.行政㆟員和師生座談會。

F.校外有關㆟員座談會。

(2)召開座談會的基本要求:

A.根據評鑑內容的要求和實際情況,選擇座談會的種類。

B.注意座談會㆟員的代表性。

C.做好準備工作,包括事先準備好會議的調查提綱、議程、內容、

時間、㆞點、參加會議㆟員、會議要求等事項。

D.座談會㆖,以自由發言的形式為宜,主持㆟要善於引導圍繞在評 鑑內容㆖討論。

E.做好紀錄工作。

測驗法:測驗是通過書面測驗或考驗實際操作、口頭詢問、活動考察等 形式,收集評鑑信息的方法,包括各種測驗和考試。

教育評鑑分析結果的方法

可分為質的分析與量的分析兩部分(簡茂發,民76)。

教育評鑑結果『質』的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描述法:質的分析描述 法有等級評判法、評語結論法和描述分析法。(胡㆗鋒、李方,1999)。

等級評判法;約可分為以㆘幾種形式:A.五等第法:優等、㆒等、

(30)

㆓等、㆔等、㆕等。B.㆕等第法:高級、㆒級、㆓級、㆔級。C.㆔ 等第法:㆖、㆗、㆘。D.㆓等第法:合格、不合格。等級評判法常 用於學生評鑑、教師評鑑、學校評鑑。

評語結論法:就是用簡單的評語來表述評鑑結果的方法,如教學評 語、業務考核評語、導師評語、作文評語等,而學校評鑑則有:A.

專家群評語(即由校外有經驗的專家群,對學校進行的評鑑)。B.

社會評語(即由教育系統以外的㆟,對學校進行的評鑑)C.視導評 語(即由教育行政主管,對學校進行的評鑑)。其優點是,簡單易行,

結論㆒目了然,但其缺點則是對評鑑對象不能逐㆒排出優劣順序,

比較難以作具體的比較分析,作結論時容易流於主觀因素,難以做 到準確客觀,其具有信度和效度較低的特性。

描述分析法:是根據評鑑目標,對受評對象的情況,進行較為詳細 的描述,並做出評鑑結論,其做法為:A.收集事實資料;包括觀察 學生表現、教師訪談、學校簡報、家長意見等。B.依事實資料進行 整理和描述,包括資料過濾、分類、整理和描述。C.分析評鑑,包 括分析主要問題和㆒般性問題,其特點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信度 較高,然而全面收集資料十分困難,樣本數目很大時相當耗費時間。

教育評鑑結果「量」的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判斷法:量的分析評判 法有統計分析評斷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

統計分析評判法:常用的統計分析有平均數、標準差、標準分數、T 分數、參數估計和統計檢驗等(謝廣全,民85)。

平 均 數 : 算 術 平 均 數 是 由 各 個 變 量 相 加 再 除 以 變 量 總 數 M=X1+X2+ X3 +……+Xn/N 簡寫為 M=Σ Xi/N,其㆗ M 為平 均數,ΣXi 為成績總和,N 為總校(科)數。利用平均數來描述評 鑑對象的㆒般水準,也可對各個樣本與總體間進行比較,分析教 育現象間的依存關係。

數據

表 2-3-4  高雄市㆗等學校工科評鑑項目表  評    鑑    項    目  68學年度 70學年度 71學年度 72學年度 73學年度  師資  專兼任教師㆟數  ˇ  ˇ  ˇ  ˇ  ˇ  學經歷  ˇ  ˇ  ˇ  ˇ  ˇ  技能水準  ˇ  ˇ  ˇ  ˇ  ˇ  教學  課程計畫  ˇ  ˇ  ˇ  ˇ  ˇ  教學法  ˇ  ˇ  ˇ  ˇ  ˇ  圖書資料  ˇ  ˇ  ˇ  ˇ  ˇ  技能教學成果  ˇ  ˇ  ˇ  ˇ  ˇ  管理  工場設備機具管理與實施  ˇ  ˇ  ˇ
表 2-3-5  美國學校評鑑訪問評鑑行程  時  間  工作項目  主  持  ㆟  說          明  13:00〜13:45  相互介紹 1.校長  2.訪評委員召集㆟  評鑑委員共計 6 ㆟  13:45〜14:30  參觀校園  14:30〜15:30  歡迎會  15:30〜16:30  晤談㆒  晤談㆓  晤談㆔  ㆓位評鑑委員 ㆓位評鑑委員 其餘委員  與家長、社區委員會代表(約 10-15 ㆟)晤談。 與學校工作委員會全體成員晤談。 實㆞觀察,私㆘與教職員、學生晤談。 第㆒㆝ 16
表 2-4-2  範疇(壹)教務與實習    評鑑標準及其各參照準則和 CIPP 評鑑模式、比重負責位與主要教育功能對照表  2-4-2-1  工作規畫:10%  分項  參 照 準 則  加權 C  I  P  P  負責單位  訂有明確周詳之重點工作計畫與行事曆,能確 實執行。(G)  1  ˇ  0.5  ˇ  0.5  教務/實習 計畫 與 經 費 G 依據教務與實習各項工作計畫編列預算,且經 費運用適當,有利於教務與實習工作之推行。 (F)  3  ˇ  1.5  ˇ  1.5  教務/實習  定
表 2-4-9  私立學校各參照準則以 CIPP 區分所佔權重  私  立  學  校      範疇㆒、㆓、㆔、㆕      C I P P      13.5% 19.67% 61.38% 4.44%                              範疇㆒    %  範疇㆓ %  範疇㆔    %  範疇㆕    %  C I  P P   C I  P P   C I  P P   C I  P P  4.63  %  4.64 %  19.71 %  1.01 %  4.96 %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 TTQS 是針對機構進行評鑑,而非訓練班別,由於同一個機構 所辦理的不同訓練班別品質不盡相同,故 TTQS

教材的呈現者 活動安排者 增強的控制者 練習的指導者

有鑑於青年朋友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階段如求學、就業等抉

學校概況 評鑑項目一 評鑑項目二 評鑑項目三 評鑑項目四 總結 36

高中課程會多元化;讓學生有第二次機會而設計的其他教育 課程(例如毅進計劃及在中學試行的類似計劃),會因應新學

鑑定的意見及領悟 學習目標 意義

評定量表 (rating scale) :指用以評定等級的工具,按評定結果可以看出學生 在某種特質上的等級,當中有各種形式如數字評定量表 (numerical rating scal e) 、圖示評定量表

金額採計標準:係依據其年度計算,如跨年度則應將金額平均計入其所屬年度。 (依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