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 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任閔. 博士. 高雄市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 研究生:李雲菁 撰. 中華民國 103 年 8 月 8 日.

(2)

(3) 謝誌 隨著論文研究的逐漸成型,回首三年來「蠟燭三頭燒」的滋味, 真不是三兩句話就可以形容的,裡頭摻雜著許多人的背後支持,而我也 只有「感謝再感謝!」。 首先,當然要感謝指導老師 —黃任閔老師的諄諄教誨,不論在論 文題目的構思上,或是撰寫上都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只想對老師說, 真是辛苦 您了 !論文 計畫與口 試期 間,承 蒙口試委 員 — 徐欽賢 、涂 瑞 洪、張家銘老師,對於論文的架構、結論及研究分析的建議,給予相當 多的啟迪,也深深覺得—做學問真的不容易啊! 我們這一班有許多的回憶,酸甜苦辣皆有,跟授課老師去不同的 地點做戶外教學、在「深夜」寫「報告」、分組作不同的作業並完成老 師交代的艱難任務等,相信是本班同學共同的酸甜回憶呢!也使我們增 進不少的感情與知識;在進修期間,感謝任教學校的校長、主任以及同 仁們對我 的關 心及體 諒,讓我 在暑 期可以 安心的把 行政 工作暫 時放一 邊,專心做一個專職學生。 最後,一定要感謝我的甜蜜家人,因為有您們的背後支持,才有 今天我的論文完成,在唸書期間,先生能夠體諒我免於奔波之苦而在外 地租屋,兩個小孩亦能於媽媽趕作業時,儘量的不來打擾,以致於成績 一直保持相當的水準,更感謝我的婆婆細心的照料一家大小,讓我在求 學之路更 無後 顧之憂 。我要將 我的 這份喜 悅與我的 親蜜 家人分 享,真 的,一切一切點滴在心頭!感謝您們在這段期間的包容與體諒,我會永 遠記在腦海深處!永難忘懷! 李雲菁謹誌 2014 年 8 月. i.

(4) 高雄市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高雄市國小教師 生態旅遊的認知與態度 ,探討 高雄市國小教師背景變項對其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差異,以及不同的 生態旅遊參與變項對其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的差異,並分析生態旅遊認 知和生態旅遊態度的相關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修編「高雄市 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高雄 市國小教師進行抽樣,寄發 400 份問卷,回收問卷數 387 份,有效問卷 數 384 份,有效回收率 99.2%。調查之所得資料利用 SPSS 19.0 統計軟 體,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 行資料分析。根據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一、高雄市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程度相當高,態度亦相當積極。 二、不同年齡、職務、年資等背景變項之教師在生態旅遊認知上有顯著 差異情形,其他變項則未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生態旅遊態度上均沒有顯著差異。 四 、「 是 否 參 加 過 生 態 旅 遊 」 的 國 小 教 師 在 生 態 旅 遊 認 知 上 有 顯 著 差 異,其他則未達顯著差異。 五、「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是否主辦過生態戶外教學」及「是否參 加過生態旅遊相關教 育學程、培訓或研習 活動」 的國小教師 在 生 態旅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其他則未達顯著差異。 六、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與生態旅遊態度具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戶外教學、生態旅遊參與類群、生態旅遊、認知、態度. ii.

(5) A Study on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Ecotourism amo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Kaohsiung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ecotourism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It tried to differentiate among the influences of their background status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ecotourism particiaption, and invesitgate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se variables. The researcher applied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400 copies were given out; 387 were collected, and 384 are effective. Effective respond rate is 99.2%). Attitudes toward ecotourism contains three sections: Approval of Ecotourism, Positive 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 and Care. According to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eacher utilized SPSS 19.0 for Descritive Static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M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result shows: 1.The level of teachers’ perceptions is significant and that of their attitudes is postitive. 2.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backgrounds, such as ages, positions, and seniority, but not in the others. 3.There were not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ecotourism. 4.In one of teachers’ persception items, “Have you participated in any ecotour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not in other items. 5.Three in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ecotourism, “Have you participated in any ecotours?”, “Have you held any ecotouristic field trip?”, and “Have. iii.

(6) you participated in any eoctourisitic educational programs, training programs, or semina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ut not in other items. 6.There was a post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ecotourism.. Keywords:. outdoor. education,. group. ecotourism, perception, attitude. iv. of. ecotourism. participation,.

(7) 目. 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 次 ............................................. v. 表. 次 ........................................... vii. 圖. 次 ............................................. x.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生態旅遊 ........................................... 7 第二節 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 ................................ 12 第三節 態度理論與相關研究 ................................ 18 第四節 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相關研究 ...................... 23 第五節 本章總結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 3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38 v.

(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9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4. 第一節 國小教師生態旅遊參與情形分析 ...................... 54 第二節 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之分析 ...................... 55 第三節 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態度之分析 ...................... 68 第四節 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相關性之分析 ............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6. 第一節 結論 .............................................. 86 第二節 建議 .............................................. 89. 參考文獻 .......................................... 92 附錄 ............................................. 101 附錄一. 問卷初稿與專家修改意見總整理 .................. 101. 附錄二. 高雄市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 .......... 107. 附錄三. 高雄市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 .......... 113. vi.

(9) 表. 次.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認知的定義 ........................................................... 12 表 2-2 生態旅遊認知構面彙整表 ........................................................... 16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態度的定義 ........................................................... 19 表 2-4 生態旅遊態度構面彙整表 ........................................................... 22 表 2-5 生態旅遊認知相關研究整理 ........................................................ 24 表 2-6 生態旅遊態度相關研究整理 ........................................................ 25 表 2-7 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相關研究整理 ............................................ 26 表 3-1 高雄市國小教師抽樣分析表 ........................................................ 36 表 3-2 樣本背景變項分析 ....................................................................... 37 表 3-3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名單ㄧ覽表 .................................................... 40 表 3-4 生態旅遊認知量表項目分析表 .................................................... 41 表 3-5 生態旅遊態度量表項目分析表 .................................................... 43 表 3-6 生態旅遊認知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46 表 3-7 生態旅遊態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47 表 3-8 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量表之構面與題項內容 ......................... 48 表 3-9 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量表之構面與題項內容 ......................... 49 表 3-10 生態旅遊認知量表之信度分析 .................................................. 50 表 3-11 生態旅遊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 .................................................. 51 表 4-1 國小教師生態旅遊參與情形分析 ................................................ 54 表 4-2 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層面、項目及其平均數表(N=385) .... 56 表 4-3 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差異分析表 ......................... 57 表 4-4 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差異分析表 ......................... 59 表 4-5 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各構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59. vii.

(10) 表 4-6 不同學歷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差異分析表 ......................... 60 表 4-7 不同職務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差異分析表 ......................... 61 表 4-8 不同職務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各構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62 表 4-9 不同年資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差異分析表 ......................... 63 表 4-10 不同年資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各構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3 表 4-11 是否聽過生態旅遊一詞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差異分析表 64 表 4-12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差異分析表 .... 65 表 4-13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各構面之差異分 析摘要表 .......................................................................................... 66 表 4-14 是否主辦過生態戶外教學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差異分析表 .......................................................................................................... 67 表 4-15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相關研習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差異分 析表 .................................................................................................. 68 表 4-16 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層面、項目及其平均數表(N=385) .. 70 表 4-17 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差異分析表 ....................... 71 表 4-18 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差異分析表 ....................... 72 表 4-19 不同學歷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差異分析表 ....................... 73 表 4-20 不同職務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差異分析表 ....................... 74 表 4-21 不同年資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差異分析表 ....................... 75 表 4-22 是否聽過生態旅遊一詞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差異分析表 76 表 4-23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差異分析表 .... 77 表 4-24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各構面之差異分 析摘要表 .......................................................................................... 78 表 4-25 是否主辦過生態戶外教學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差異分析表 .......................................................................................................... 79 表 4-26 是否主辦過生態戶外教學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各構面之差 異分析摘要表 ................................................................................... 79 viii.

(11) 表 4-27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相關研習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差異分 析表 .................................................................................................. 81 表 4-28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相關研習之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各構面 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1 表 4-29 生態旅遊認知和生態旅遊態度之典型相關檢定結果表 ............ 83 表 4-30 生態旅遊認知和生態旅遊態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84. ix.

(12) 圖. 次. 圖 2-1 生態旅遊典範序列圖 ..................................... 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3 圖 3-2 研究流程 ............................................. 34 圖 4-1 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 82. x.

(13)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高雄市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本 章分別 為第 一節研 究背景 與 動機 ,第二 節研究目 的, 第三節 待答問 題,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釋義,共五小節,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台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交界處,是寒帶生態的最南端,也是熱帶 生態的最北端,台灣因為地理位置與環境特殊,因此擁有豐富且多樣的 人文與生態資源,在過去得到許多國際人士相當的讚揚,在旅遊業的發 展上也具有極佳的條件(方偉達,2010)。在周休二日實施後,國人除 了藉由出國旅遊的方式來擴展見聞,也開始會藉由國內旅遊來欣賞台灣 美麗多樣的風景。近十年來台觀光的旅客由 90 年的 102 萬人次增加為 102 年的 548 萬人次,佔來台總人數的比例也提升為 68%。102 年國內 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總人數約 2 億 6,854 萬人次。102 年觀光總收入 是新台幣 6,389 億元,相較於 93 年的 3,818 億元,成長 67.3%(交通部 觀光局,2014)。由此可見國內旅遊的風氣愈來愈盛行,也顯示國人重 視假日的休閒活動。 雖然旅遊事業被稱為「無煙囪工業」,但隨著國人對休閒旅遊的重 視,旅遊人口的日益增加,風景區的旅遊品質卻隨著旅遊人口的增加而 日漸降低,旅遊業的興盛也造就遊客對旅遊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態的 衝擊,然而旅遊成長是需要仰賴旅遊地區擁有良好的環境,才能達到永 續 的 發 展 ( 方 偉 達 , 2010)。 在 「 生 態 永 續 發 展 」 的 理 念 下 便 醞 釀 出 「生態旅遊」的概念。經濟成長和保育整合是新時代的趨勢,發展生態 旅遊乃是各國政府復甦地方經濟、籌募自然保育經費的重要策略,因而 1.

(14) 將生態旅遊提升至國家發展政策層級,已成為觀光發展的主流價值。 自 2002 年國際生態旅遊年開始, 同時發展觀光又能兼顧保育的旅遊事業 逐漸因應而生,人們也開始思考並尋找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概念並存, 並降低大眾旅遊帶給環境衝擊的旅遊形式(方偉達,2010)。在 1992 年 自然保育聯盟 (The Wor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明白的指出生態 旅 遊 的 理 念 ,「 在 觀 光 產 業 與 保 護 地 區 間 為 了 發 展 更 進 一 步 的 合 作 關 係,首先要思考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及旅遊地區的生活品質」 (Honey, 1998 )。 生態旅遊在國家的未來整體發展計畫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 要,在行政院所規劃的「挑戰 2008 年國家重點發展計畫」裡,就有兩 個計畫和生態旅遊有密切關係。一個為「觀光客倍增計畫」,另一個則 為「水與綠建設計畫」(經建會,2005)。交通部觀光局於 2002 公布 了「生態旅遊白皮書」,將台灣生態旅遊定位為,不應該只是以謀取營 利為目的的觀光產業,而是要創造遊客參與保育工作的機會,所以生態 旅遊的活動或生態旅遊地的規劃與管理應有嚴謹的、因地制宜的旅遊規 範(交通部觀光局,2005)。行政院在「2002 生態旅遊年工作計畫」 中,提出了加強生態旅遊教育訓練的具體策略,內容中明確地指出將生 態旅遊納 入「 九年一 貫課程( 含戶 外教學 活動)」 ( 交 通部觀 光局 , 2002)。交通部觀光局也為了配合國際行動,特別訂 2002 年為台灣生 態旅遊年,並規劃各項相關活動,推展生態旅遊,並建議在現行教育系 統中,如中小學的戶外教學加入生態旅遊相關課程及學習活動,作為推 廣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的管道(交通部觀光局,2005)。要 如何將「生 態旅遊」結合環境教育的課題融入教育課程中,已成為最重要的研究方 向,為了配合九年一貫教育的實施,「學校的教師」將扮演推動生態戶外 教學活動的重要角色,並且在生態旅遊教學過程中也能對學生提供重要的 認 知 、 態 度 及 價 值 觀 等 , 實 有 其 研 究 之 重 要 性 與 目 的 性 。 因此本研究將. 針對國小教師進行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的調查研究,先了解老師對生態 2.

(15) 旅遊的認知,探討老師在推動生態旅遊的看法及推行的意願。依研究結 果給予建議,並提供給政府相關單位、學術單位及學校做參考。使上級 單位更了 解現 職教師 在生態旅 遊認 知與態 度的現況 ,並 提供最 好的支 援,使教 師在 以生態 旅遊模式 辦理 戶外教 學時,能 更積 極並且 得心應 手,落實生態旅遊的精神,使學生能在活動中更充實的學習,提高其環 境意識,並主動關懷周遭環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本研究背景,主要以文獻資料收集與調查研究的方式,探討高 雄市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以及態度,也探討生態旅遊參與類群在 各變項之差異,再依據本次研究結果提供給學校、政府單位及學術機構 參考。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一、瞭解高雄市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情形。 二、瞭解高雄市國小教師生態旅遊參與之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生態旅遊認知上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生態旅遊參與類群在生態旅遊認知上之差異情形。 五、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生態旅遊態度上之差異情形。 六、探討不同生態旅遊參與類群在生態旅遊態度上之差異情形。 七、探討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與生態旅遊態度之相關性。. 3.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之現況為何?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之差異為何? 三、 不同生態旅遊參與類群在生態旅遊認知上之差異為何? 四、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對生態旅遊態度之現況為何? 五、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對生態旅遊態度之差異為何? 六、 不同生態旅遊參與類群在生態旅遊態度上之差異為何? 七、 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與生態旅遊態度之相關性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在探討高雄市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研究 範圍分為研究區域、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研究區域 主要研究區域以高雄市所屬之各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102 學年度高雄市所屬 246 所公立國民小學,10,105 位 現職教師(含代課、代理教師)(教育部,2012)為研究範圍。而修習 教育學程之職前教師及實習教師,不在本研究範圍內。. 4.

(17)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依變項為生態旅遊認知和生態旅遊態度。生態旅遊認知 包含「教育與解說」、「永續發展」、「環境保育」、「自然生態」等四個構 面;而生態旅遊的態度則包含「認同生態旅遊」、「積極參與生態旅遊」 與 「表達 支持 與關心 」 等三 個 面向 ,在背 景變項方 面僅 針對 性 別、年 齡、教育程度、現任職務及任教年資等因子進行探討。.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限制如下: (一)研究問卷的限制 許多的學者對「生態旅遊」的定義及內涵仍未有一致的定論,研 究者雖然依據文獻探討為「生態旅遊」定義做出詮釋,但受試者仍有可 能依個人的觀念做答,導致填答的結果無法顯現出真實的情況,故研究 結果可能有誤差情形存在。 (二)研究範圍及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限於研究者之時間、人力、物力及經歷的不足,研究範圍 及對象是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主,未包括其他縣市,研究結果不宜推論 至其他縣市。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受試者在填答問卷的過程中,其情境 較難以掌 握, 填答時 也 可能有 所保 留,或 受心理因 素、 社會期 望的影 響,故填答者的真實性很難掌握,研究者限於時間、人力、物力及經歷 等方面的考量,雖無法做全面性的普查,但利用分層立意抽樣的方法, 儘可能將抽樣的樣本具代表性。. 5.

(1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是一種在自然 環境所 進行的一種 旅遊形式,強調生態 的 保育觀念,以生態的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可透過解說讓遊客更深入體 驗及了解當地的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並提供環境教育機會以增強環境 意識,期能產生負有環境責任的旅遊活動,使經濟利益能回饋旅遊地, 讓生態保育工作得以落實與延續(吳忠宏、黃宗成、洪常明,2005)。. 二、認知 曾 文星(1994)將「認知」定義為「個人對某一件事或某一對象 的認識與看法」。而本研究所指的認知即高雄市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 瞭解程度,受試者在研究者所修編的「高雄市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量 表」上的得分高低即代表對生態旅遊瞭解程度的高低。. 三、態度 張 春興 (1994)認為態度是 指人對人、事、 物以及周遭世界,憑藉 其認知及 好惡 所表現 出的一種 相當 持久一 致的行為 傾向 ,而非 行為本 身,同時態度必須有其對象,而此對象是個人能經驗、知覺到的。由此 可知態度包含了認知、情感與行為三個層面(王文科,1991)。本研究所 指的態度即高雄市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情感與行為傾向,受試者在研 究者所修編的「高雄市國小教師生態旅遊態度量表」上的得分愈高即代 表受試者對生態旅遊的態度愈積極。.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針對生態旅遊認知及生態旅遊態度之相關理論文獻作探討, 以期能藉以形成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之依據。本章共分五節, 第一節為生態旅遊之定義、意涵與發展;第二節為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 之探討;第三節為態度理論與相關研究之探討;第四節探討生態旅遊認 知與態度之相關研究;第五節為本章總結。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生態旅遊. 本節主要為探討生態旅遊的內涵、架構及發展,並嘗試從中整理出 生態旅遊之面向,以做建構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量表之依據。. ㄧ、生態旅遊之內涵 生態旅遊此一概念,最早是由 Hetzer 在 1965 年提倡一種「生態 型旅遊」 (Ecological Tourism) ,他認為休閒旅遊已成為一種趨勢,但 是要如何運用這種新的旅遊概念,使旅遊活動對生態資源的影響減至最 小,並讓遊客獲得最大的遊憩滿意度,他認為須具備四種內涵:(一 ) 對環境影響最小。(二)給予當地文化最大的尊重。(三)將利益回饋給 當地 。( 四 )使 遊客 達到 最 大的 遊憩 滿 意 度 (方偉 達, 2010)。 在 1983 年,Ceballos-Lascurain 首先提出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詞,成為日後 最普遍使用的用詞 (van der Merwe, 1996)。如今,生態旅遊已逐漸成 為國際保育和永續發展的基礎概念(郭岱宜,1999)。 生態旅遊發展至今,已漸 漸獲得大眾的認同,但各界學者對生態 旅遊所下的定義還有部分的差異,並沒有一致的標準。然 Steward and. 7.

(20) Sekartjakrarini (1994)認為大部分學者多從活動和產業的觀點定義生態 旅遊,前者指遊客所進行的活動,強調文化因素與最小的衝擊,而後者 則強調保育與產業二方面並行的發展。此外有些學者認為生態旅遊的定 義也可以從責任感的高低來決定,在 Miller and Kaae (1993) 所提出的 生態旅遊典範序列圖(The Continuum of Ecotourism Paradigms),如圖 1 所示,認為序列圖的右端,生態旅遊實際是不存在的,因為任何的觀光 活動都會帶來各類衝擊,在序列圖的左端,認為所有的觀光活動皆可稱 為生態旅遊,但實際情形來看,序列圖的兩端都不切合實際,所以靠近 人類的高度責任端,生態旅遊是積極主動的、並可對自然環境的改善有 所貢獻,而在人類的低度責任端,生態旅遊卻是消極被動的,會設法將 觀光活動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故生態旅遊是一種動態、具彈性的旅 遊過程,因環境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旅遊風貌 (Wight, 1996)。保持著 開放的態度,允許不同的地區、國家,根據其自身的具體情況來界定生 態旅遊,是有其必要性 (Buckley, 1994)。. 人類的低度責任. 人類的高度責任. 所有旅遊活動. 消極的尋求. 對資源保育有 生態旅遊. 都是生態旅遊. 最小的破壞. 較積極的貢獻. 是不存在. 圖 2-1 生態旅遊典範序列圖 資料來源:(引自林士揚,2007)。. 可從供給和需求兩個面向來界定 生態旅遊,也就 是將資源使用 的 方式界定在符合自然、生態,或要求遊客須有環境倫理及環境認知,展 現了生態旅遊與當地生態及社會共存的架構,也同時達成了社會、環境 與經濟三方永續的目標(郭岱宜,1999)。此外,我們也可歸納出生態旅 遊的三大特點: 8.

(21) (一)生態旅遊是一個仰賴當地資源的旅遊活動 以自然及人文資源為基礎的旅遊方式,遊客抱持著某一特定目 的,到環境衝擊較少的地區或未受污染之自然地區旅遊。 (二)生態旅遊是一個強調當地資源保育的旅遊活動 生態旅遊不單 是一 種具生態性、自然性的旅遊,也是一種 藉由旅 遊來強調保育的觀光活動,甚至可以直接提供保育實質貢獻。 (三)生態旅遊是一個維護當地社區概念的旅遊活動 生態旅遊除了 是可 提供自然遊憩體驗的環境責任型旅遊外,也 具 有幫助地方經濟、提高當地居民生活品質,並且尊重與維護傳統文化完 整性的重要功能。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生態旅遊定義為:「生態旅遊是負有環境責任 的旅遊,是對旅遊地的生態與居民福祉有幫助,並且可以透過解說與 自 然體驗促進保育工作以及創造環境的永續發展。」. 二、生態旅遊之架構 生態旅遊是 發展地方特色、提升當地經濟與建設 為主的活動,有 別於大眾旅遊的旅遊活動,國內外學者亦對生態旅遊架構進行了分析, 因此提出了不同的架構理論。 國內 研 究 者洪 常 明 (2004)提 出 生 態旅 遊 五 個面 向 如 下: 「 建 基 於 自然環境」、「要具備環境意識」、「環境教育與解說」、「利益回饋 造訪地」與「永續經營與發展」。唯有此五個面向交集,才能完整呈現 生態旅遊之架構。 宋 瑞與薛怡珍 (2004)指出,對生態旅遊的 理解要把握六個框架要 素,即參與主體(Who)、參與動機(Why)、發展領域(Where)、目標原則 (Which)、實施方式(How)、和實際效果(What)。林士揚(2007)認為生 態旅遊應包含「多主體的參與」、「建基於自然環境」、「具備環境意. 9.

(22) 識」、「環境教育及解說」、「利益回饋」、「永續經營與發展」等六 個面向,才能建構完整的生態旅遊。 國外學者 Buckley (1994) 定義生態旅遊架構,有以下四個面向: (一)以自然為基礎;(二)永續經營;(三)支持保育;(四)具環境教育。 只有四者交集才能展現生態旅遊完整架構。 Honey (1998). 指出生態旅遊須具備以下七個要素:(一)到自然區. 域旅遊;(二)衝擊最小化;(三)具環境意識;(四)給予經濟援助;(五) 提供資金收益,協助永續發展;(六)尊重地方文化;(七)支持人權和民 主運動。 Sirakaya, Sasidharan, and Sonmez (1999) 認為生態旅遊包含了以下 的概念:(一)具環境意識的旅遊;(二)負責任的旅遊;(三)教育旅遊; (四)低衝擊旅遊;(五)前往自然地區的娛樂活動;(六)為當地發展做出 貢獻;(七)生態文化旅遊;(八)永續的旅遊;(九)社區參與;(十)為保 護作出貢獻。 世界生態 旅遊學會在 2002 年時認為生態旅遊架構如下: (一)為 保 護 生 態多樣性作出 貢獻; (二)維護當地 人的福利; (三)包括 解說經 歷;(四)旅遊者和旅遊業負責任的行動;(五)對非更新資源的消費要減 少 ; ( 六 ) 主 要 是 小 規 模 、 小 團 體 ; ( 七 )強 調 當 地 參 與 和 經 營 的 機 會 (Wood, 2002)。 由以上陳述之相關研究,配合研究的對象,本研究認為「人」是 生態旅遊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進一步整理其他學者之理論,欲了解 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情形,並以「教育與解說」、「永續發 展」、「環境保育」及「自然生態」等四個面向做為探討的基礎。. 三、生態旅遊之發展 台灣的生態旅遊發展可以追朔到 1980 年代,在發現環境保護的重 10.

(23) 要性及國際潮流的推動下,民間的環保團體紛紛成立,政府從設立環境 保護署開始,逐步訂定了環保的體制與法令,行政院也成立了「生物多 樣性推動小組」及「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等組織,來推動國家永續發 展的任務。到了 1990 年代,隨著國際發展的腳步,國內「生態旅遊」 概念透過不同的形式,逐漸推展開來,各個國家公園及民間保育團體透 過親身體驗與生態解說的方式,來推廣休閒遊憩與自然生態保育並重的 觀念。在 1995 年之後,逐漸有少數的旅遊業者開發了生態旅遊的行程 規劃,卻少有發揮「生態旅遊」的真實意涵。 2000 年交通部觀光局為 協助觀光產業的發展,提出「二十一世紀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宣告 要營造台灣本土、生態及三度空間的優質觀光發展新環境,生態旅遊正 式進入了推動的階段,並且邀集了產、官、學、民間團體等各界人士, 研擬出了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交通部觀光局,2014)。 2002 年 聯 合 國 宣 布 該 年 為 國 際 生 態 旅 遊 年 , 由 世 界 觀 光 組 織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 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推展生態 旅遊發展策略。同一年行政院也宣布該年為台灣生態旅遊年,執行生態 旅遊年工 作計 畫相關 措施,計 畫中 包括﹕ 訂定生態 旅遊 政策與 管理機 制、營造生態旅遊環境、加強生態旅遊教育訓練、辦理生態旅遊宣傳活 動、辦理生態旅遊推廣活動、持續推動生態旅遊等六項策略。而在營造 生態旅遊環境與教育訓練部分,教育部明確指示將「生態旅遊」納入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研 發 教 學 主 題 , 並 且 建 立 「 校 外 教 學 路 線 資 料 庫 」( 林 士 揚,2007)﹔同時經由產、官、學及民間團體建議由交通部觀光局訂定 「生態旅 遊白 皮書」 以推動國 內生 態旅遊 之發展, 配合 行政院 「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研擬「觀光客倍增計畫」執行計畫及分年 分 項計畫績效指標,以逐年改善旅遊環境(交通部觀光局,2014)。. 11.

(24) 第二節. 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認知理論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內容可分為:一、認知 的定義;二、認知相關理論﹔三、生態旅遊認知的衡量方法。. 一、 認知的定義 認知(cognition)字源自於拉丁文 cognoscere,意思是指「精通」或 「知道」(楊語芸,1997)。認知可分成廣義及狹義兩種,廣義的認知是 指一般形式的認識作用,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像、推論、 預期、計畫、決定、問題解決及思想的溝通等,而狹義的認知則解釋為 知道和認識,屬於智慧活動的最底層,只需知道有該訊息存在即可,是 一種察覺直接發現,重新發現或是認得各種形相的訊息(鍾聖校, 1990)。而個人對於人或事物特定時刻抱持的信念、評價及意見也 屬於 認知(謝淑芬,2010)。國內外學者對認知提出不同的定義及看法,整 理如下(見表 2-1)。.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認知的定義 作者 Neisser. 年代 1967. Bower. 1975. 定義 是一個體經外在某事物所傳達的訊息刺激後,再將 此訊息經過處理的內在連續過程,所得到此一事物 的認識與看法(引自羅功明,2007)。 是有關個體如何獲得外界的知識,以及如何使用這 些知識來引導決定並作出有效的行動(引自林雅 慧,2010)。 (續下頁). 12.

(25) 作者 鍾聖校. 年代 1990. Weber. 1991. Robbins. 1993. 溫世頌. 1997. 張玉明. 2005. 葉重新. 2006. 張春興. 2007. 羅功明. 2007. 林佩蒨. 2008. 鄧明宇 李介至 鄭鳳君. 2010. 謝淑芬. 2010. 定義 認知分成廣義及狹義兩種,廣義的認知是指所有形 式的認識作用,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 像、推論、預期、計畫、決定、問題解決及思想的 溝通等,而狹義的認知則解釋為知道和認識。 是指個體經由個人意識對於事物的了解情形、認識 程度及看法的心理路程,包含知覺、想像、辨識、 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認知是累積經驗、 不斷研究及發展對實體的一種理解(引自王夢蘭, 2010)。 個人對某一目標或事件的信念即認知,此一信念來 自本身的思想、知識、觀念或學習。認知的含意廣 泛,舉凡知覺、想像、辨認、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 理活動均屬認知(引自羅功明,2007)。 認知包括知覺、記憶、理解、思考、推理、領悟、 創新與解決問題等內在心智活動。 所有形式的認識作用,包括感覺、記憶、推論、知 覺、計畫、注意、想像、預期、決定、問題解決及 思想的溝通等。 認知包含思考、記憶、想像、期望、理解、注意、 及辨別的複雜心理歷程。 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 知覺、想像、辨認、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 動,均屬認知。 認知本身是指個體接受外在某些特殊事物所傳達之 訊息刺激後,再將此訊息作一連串內化、編譯、整 理的連續過程,所得到對此一事物的認識與瞭解。 是一個心理歷程,經過五官的刺激、精神的注意 力、知覺的感觸過程,最後進行資訊的篩選 而形成 「 認 知」, 在 此 一 資 訊 篩 選 的 過程 , 係 將 接 收 到的 資訊或資料做一個組織或整合,再轉化成內心對事 物、景觀的觀感,並將篩選過的資訊做一個適當的 儲存、應用。 認知是指個體對內在外在的環境刺激,藉由接收、 詮釋、組織、儲存、修正、協調及運用等過程所發 展出來的能力,包括解決問題、記憶、分析、推理 及抽象思考等能力。 個人對於人或事物特定時刻抱持的信念、評價和意 見亦屬於認知。 (續下頁). 13.

(26) 作者 黃雅萍. 年代 2010. 定義 個體接收到對某一事件、觀念、觀點等訊息時,經 由內化的一個整理過程,而後表達對該訊息的看法 或行為,認知既是一種訊息的整合與儲存的過程, 故容易受到心理因素(如人格、情緒)的影響,而 不同的社經環境背景又會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質。. 綜合上述可以知道,認知是個體接收到外在刺激後,經過感覺、 記憶、推論、知覺、計畫、注意、想像、預期、決定、問題解決及思想 一連串內化編譯的心理歷程。而本研究中生態旅遊認知是以狹義的認知 為基礎,定義為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知道之程度及瞭解情形。. 二、 認知相關理論 在研究人類的認知發展理論 裡 ,大可分成 兩個學派, 一 派為皮亞 傑式以研究心智發展為主的認知心理學﹔另一派為認知科學式以研究訊 息處理為主的認知心理學(張春興,1994)。皮亞傑認為認知的發展是 由個人的心智成長與環境交互作用而產生,因此包含了認知功能、認知 結構與認知內容在個人活動與物體反應的長時間交互作用過程中,因此 處於穩定狀態,而這平衡此穩定狀態的作用,則將個人的認知結構發展 至另一個階段。另外,「認知功能」則是指個人在認知發展中所展現出 的組織與 調適 的 功能 ﹔組織和 調適 功能 彼 此 互為影 響, 可藉著 組織功 能,結構化外在經驗與事務,透過調適作用,個人也可重新組織認知結 構 。 最 後 ,「 認 知 內 容 」 則 反 映 了 心 智 活 動 的 一 些 具 體 且 可 觀 察 的 感 覺、概念與活動行為(陳孟絹,2006)。 以訊息處理的方向的認知心理學,稱為「認知心理學」(Cognition Psychology)或「訊息心理學」(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鍾 聖校,1990)。由於訊息處理模式對人類的心智歷程與記憶結構作科學. 14.

(27) 的分析,因此對人類的行為有更深的瞭解與分析,以訊息處理模式為主 的認知心理學其研究主題包含 : (一)注意 (Attention); (二)型式辨認 (Pattern Recognition) ; ( 三 )記 憶 (Memory) ; ( 四 ) 語 言 (Language) ; (五) 閱讀與寫作(Reading and Writing);(六) 推理(Reasoning);以及 (七)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等七大部分(陳淑君,2004)。 饒 見維 (1994)指出人類的 各種認知現象可 用感官接受外在刺激開 始的「認知歷程」加以描述。感官刺激經過選擇性的注意之後,部分感 官刺激經過進一步的辨認作用,最後產生知覺,然後進入記憶。整個歷 程稱之為「認知歷程」,此歷程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歷程。當 個 體無法辨認所注意到的感官刺激時,會退回選擇其他的感官刺激加以注 意,並設法加以辨認,直到成功產生某種知覺為止。因此,此種認知歷 程是動態、來回往復的,而非線性的。 個體在認知的過程中為主動角色,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對外在環 境刺激加以選取與歸納,再加以整合以形成知覺,因此,以下探討影響 認知的因素,謝淑芬(1994)將其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外在環境因子:亦即外在的環境刺激本身。 (二)內在心理因子:個體的心理因素在環境知覺領域中佔有滿大的作 用,包括興趣、需求、動機、期望、性格等。 ( 三 )個 體本 身具有 之屬性: 認知 歷程中 個體除會 受到 外在環 境 的 刺 激、內在個人因素的差異影響外,個體本身之教育程度、年齡、職業、 家庭狀況等屬性亦會對認知有所影響。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得知,認知是一種過程,透過感官的接收刺 激、注意、辨識、知覺的步驟過程,最後進入記憶中形成了認知,可將 我們接收 到的 刺激或 訊息作組 織或 整 理 , 再轉 變成 為對 某 一事 物的看 法,並做儲存及應用,所以說認知亦是一種知識的獲得。. 15.

(28) 三、 生態旅遊認知衡量方法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生態旅遊的定義各有不同的見解, 因此對於測 量國小教 師的 生態旅 遊認知並 沒有 一個特 定的量表 ,曹 勝雄與 林裕強 (2002)在台灣生態旅遊指標建立的研究中,透過國內政府官員、專家 學者與生 態旅 遊業者 之專家問 卷結 果,整 理歸納出 生態 旅遊的 各項指 標:「 經濟收入貢獻於保育 」、「遊客參與 保育活動 」、「環境承 載量 」、 「提供環境教育體驗」、「為居民帶來經濟收入」、「大多以本地人從事當 地企業」、「觀光發展對社會文化造成的衝擊」、「觀光發展對整體環境造 成衝擊」、「提供體驗當地文化的機會 」、「居民支持資源保育與維護 」、 「居民參與解說工作」、「區域內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壓力」、「提供居民教 育的機會」、「改善生活設施」、「資源管理區設置提高居民環保意識 」、 「 資源 管 理區 回饋地 方的具體行動 」、「資 源管理區為當 地保護 重要資 源」等等。 內政部營建署在 2005 年生態旅遊白皮書中提出生態旅遊的精神為 「基於自然」、「環境教育與解說」、「永續發展」、「喚起環境意識」以及 「利益回饋」等五個面向,茲整理諸學者對生態旅遊認知之構面,如表 2-2 所示:. 表 2-2 生態旅遊認知構面彙整表 作者 Allcock Jones Lane Grant. 年代 1994. 構面 在 澳 洲 生 態 旅 遊 的 策 略 中 , 提 出 「 自 然 環 境 」、 「生 態 與文 化 的永 續 」、「 教 育與 解 說」 及 「提 供 地方與區域的利益」等四項特色。(引自林婉莉, 2011) (續下頁). 16.

(29) 作者 Scheyvens. 年代 1999. 吳敏惠. 2001. 賴威任. 2002. 邱廷亮. 2003. 吳忠宏 黃雅雯. 2004. 內政部營 建署. 2006. 林士揚. 2007. 蕭倩慧. 2008. 林婉莉. 2011. 楊玉全. 2012. 構面 在 紐 西 蘭之 毛 利 人 對 於 部 落 發展 生 態 旅 遊 研 究認 為居 民應 該在 「經 濟 」、「社 會 」、「心 理」 及「 政 治」等四大層面有所認知並參與。(引自林士揚, 2007) 將生 態 旅遊 分 成「 以 自然 資 源為 基 礎」、「 發生 之 地區 多 半在 未 受人 為 干擾 的 自然 地 區」、「 特殊 的 遊客 動機 或目 的 」、「 永績 發展 之概 念 」、「 保育 的 概念 」、「對 當地 社區 有貢 獻 」、「 負責 任的 遊客 行 為」等七個主要成分。 以「 環 境教 育」、「 觀 光衝 擊 」與 「 生態 觀 光組 織 模式」等三面向來建構生態觀光認知程度。 將居 民 的生 態 旅遊 認 知分 為 「資 源 保護 」、「 自然 取向 」、「環 境教育 」、「回饋地 方 」、「管 理制度 」 及「解說服務」等六個向度。 指 出 環 保人 士 對 生 態 旅 遊 的 知覺 構 念 向 度 有 五: 「建 基於 自然 環境 」、「環 境教 育與 解說 」、「永 續 經營 與發 展 」、「 要具 備環 境意 識 」、「 利益 回饋 造 訪地」。 生 態 旅 遊白 皮 書 中 提 出 生 態 旅遊 發 展 之 精 神 應有 「基於自然」、「環境教育與解說」、「永續發展」、 「喚起環境意識」及「利益回饋」等五個面向。 認為 生 態旅 遊 應包 含 「多 主 體的 參 與」、「 建基 於 自 然 環 境 」、「 具 備 環 境 意 識 」、「 環 境 教 育 及 解 說 」、「 利益 回饋 」、「 永續 經營 與發 展」 等 六個 面 向,才能建構完整的生態旅遊。 將 居 民 的生 態 旅 遊 認 知 情 形 歸類 為 「 建 基 於 自然 環境」、「環境教育與解說」、「永續發展的目標」、 「具 備 環境 意 識」、「 經濟 回 饋社 區 居民 」 等五 個 構面。 提 出 「 生 態 保 育 」、「 永 續 經 營 」、「 環 境 意 識 」、 「利益回饋」,作為建構生態旅遊認知的面向。 提出 「基 於自 然人 文 」、「環 境教 育解 說 」、「永 續 經營 發展 」、「具 備環 境意 識 」、「 利益 回饋 」等 構 面,作為發展生態旅遊認知層面之基礎. 由以上陳述之相關研究,進一步整理其他學者之理論,並參考林士 揚 ( 2007 )「 南 部 地 區 國 民 小 學 教 師 生 態 旅 遊 認 知 量 表 」、 洪 常 明 (2004)「澎湖地區居民生態旅遊認知量表」及本研究第二章探討之文 17.

(30) 獻,欲了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情形,並以「教育與解說」、「 永 續發展」、「環境保育」及「自然生態」等四個面向做為探討的基礎。每 個層面設計數個問題,共計 23 題。. 第三節. 態度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態度 理論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內容可分為:一、 態度 的定義與內涵;二、態度相關理論;三、生態旅遊態度的衡量方法。. 一、 態度的定義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及周遭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持久性與一致 性之傾向,雖然可以被改變,卻需要經過一連串相當複雜的過程(張春 興,2000a)。19 世紀丹麥心理學家 Lange 在研究反應時間的實驗中發 現,受測者如果特別注意自己即將要做出的反應,此時心理上對自己的 反應會有所準備,這樣的狀態會支配人們的記憶、判斷、思考和選擇, 此 狀 態 就 是 態 度 ( 劉 純 , 2001 )。 態 度 可 以 說 是 源 自 個 人 對 環 境 的 認 知,也是 習慣 性的內 在反應, 其發 展和改 變是基於 個人 的需要 (羅功 明,2007)。它也是個人對一切事物心理一致性的偏好程度,隱含著個 人的行為傾向,本質上的特徵是可以被加以評價(許譯瑋, 2010)。在 心理學上被提及的定義眾多紛紜,茲將國內外各學者對於態度的定義及 整理於表 2-3 所示。. 18.

(31)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態度的定義 作者 Rosenberg. 年代 1960. 溫世頌. 1997. McGuire. 1969. Weber. 1991. Chaiken. 1993. 劉純. 2001. 陳明川. 2003. 葉重新. 2004. 張春興. 2007. 羅功明. 2007. 莊益欣. 2009. 定義 提 出 「 三 成 分 論 」, 認 為 個 人 的 「 態 度 」 是 由 認 知、情感與行為傾向或意向等三種要素組成(引自 陳春安,2010)。 態度為個人對他人、事物與環境所持的信念、情感 與行為傾向。 態度是認知、情感、意動三種成分所組合而成,這 組概念彼此間形成某種關係,而這種關係是能夠被 覺知到的(引自許譯瑋,2010)。 態度是關於某個人、某一事件,或環境的其他某一 層面 的一 個 「評 價性 反應」, 即個 人喜 歡 與不 喜歡 的判斷(引自陳春安,2010)。 將態度視為一種心理傾向,用以表示對某一特定事 物喜歡或不喜歡的程度,並認為態度並非是持久不 變的,尤其是對於自認為不重要的事物(引自許譯 瑋,2010)。 一個人以肯定或是否定的方式評估某些抽象事物、 具體事物或是某些情況的心理傾向。 認為態度必有其目標對象,是一種持久的理念,可 能是由後天學習而來,也可能是由於個人的價值觀 不同而造成態度的不同,這涵括了個人社經背景以 及知識、生活經驗、資訊來源等個人獨特的因素, 可藉由態度來預測個人的行為,態度是一種認知與 學習過程的結果,而人的態度會受本身喜好、情 緒,對事務的評價而影響或改變。 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的思想與判斷,所產生 的一種持久性的行為傾向。 態度是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 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的傾向;並可由個體外顯行為 去推測,但態度的內涵卻不限於單純的外顯行為, 包括情感與認知;這三種成分多隨個體年齡、性 別、性格等而有所不同。 態度來自個人對環境的認知,是習慣的內在反應, 態度的發展與改變因素是基於個人的需要的,認為 個人的因素是造成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 態度是 個體 對於特 定 事物之 評價 (喜好 )與 反應 (行 動傾向),並且與行為有一致性及持久性。 (續下頁). 19.

(32) 作者 謝淑芬 鄧明宇 李介至 鄭鳳君 許譯瑋. 年代 2010 2010. 定義 態度是人對事物之認識、喜惡與反應傾向。 態度是指一個人的狀態,包括言行舉止或是內心的 感受及主張。. 2010. 態度是個人對一切事物心理一致性偏好程度,其中 隱含著個人的行為傾向,且其本質特徵是可以被加 以評價。. 從各學者定義內容中可知,態度在現今共通的定義是組合了 認知 論與學習 論的 要素, 亦所謂對 任何 一樣事 物、觀念 或任 何一個 人的態 度,是指在「認知、情感、行為這三項成分上對於該人、事、物、或觀 念的一種持久取向」(黃安邦,1992)。徐光國(1996)認為態度和行為 之間並非是單方向性的,而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係。因此態度是源自個 人對人、事、物與環境的認知與學習,而形成具有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傾 向(林婉莉,2011)。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態度 定義為 對某一特定事物的認識、評價及 行為反應,並且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的傾向。. 二、 態度相關理論 態度是學習得來的,影響個人對特定對象做出行為選擇的有組織之 內部狀態,其構成成分有三:(一)認知成分:與表達情境和態度對象之 間關係的概念或命題有關;(二)情感成分:與伴隨命題或概念之情緒有 關;(三)行為傾向成分:為行為的預先安排或準備有關 (王文科, 1991)。 一 個 人 的 行 為 意 向 來 自 於 本 身 之 態 度 , 如 要 預 測 一 個 人 的 行 為,行為意向是最準確的指標 (Engle & Blackwell, 1995)。 此外,態度的形成可從三種理論來 解釋,理論如下(歐聖榮、蕭芸 殷,1998):. 20.

(33) (一)學習論(Learning) 態度是個人的一種習慣,由後天之學習經驗而來,故可由模仿或強 化而得,且可以透過聯結的經過而形成新的態度。 (二)誘因論(Incentive) 個體受到某個體或某團體所給予的回饋時,將導引其態度之轉變。 每個人的態度、價值觀或偏見並非獨自而成,而是受到參考團體所影響 而逐漸形成的。 (三)認知論(Cognition) 即認知一致性理論,包括了認知及情感一致性、失調論、平衡理論 等。認知論認為人們可以從態度中以及態度和行為間找出一致性,能 與 個體認知架構配合的態度將會被接受(黃安邦,1992)。態度一致性理論 則重視態度的認知與情感兩部份之間的協調一致性(張華葆,1994)。認 知失調論認為態度的改變是因個人對態度對象的認知與其行為失去協調 所造成,而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失調(謝淑芬,2010)。. 三、 生態旅遊態度衡量方法 蕭 倩慧(2008)認為態度是 人們對人、事、物、制度、觀念等產 生心理與情緒的感覺,是一種持久性且綜合了許多內在信念體系的反應 方式,其反應可依認知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故態度本身並無法直 接觀察到,但可從個人外在的行為推論(郭生玉, 1999)。茲整理諸學 者對生態旅遊態度之構面,如表 2-4 所示:. 21.

(34) 表 2-4 生態旅遊態度構面彙整表 作者 Brougham and Butler. 年代 1981. Perdue Long Allen. 1987. 陳玉清 林晏州. 2003. 楊文燦 葉冠瑩. 2001. 黃桂珠. 2003. 陳明川. 2003. 邱廷亮. 2003. 洪常明. 2004. 構面 認 為 當 環境 、 文 化 與 經 濟 三 方面 產 生 衝 突 時 ,會 使 居 民 在觀 光 衝 擊 上 產 生 不 同的 認 知 程 度 , 而認 知 亦 會 使 居 民 產 生 不 同 的 態 度 。( 引 自 林 士 揚 , 2007) 在 關 於 美國 科 羅 拉 多 州 居 民 對觀 光 發 展 態 度 的研 究中指出,居民的態度可分為四個部分:「正面的 觀光 衝擊 」、「負 面的 觀光 衝擊 」、「支 持有 限度 的 觀 光 發 展 政 策 」 以 及 「 支 持 特 別 的 觀 光 稅 賦 」。 (引自林士揚,2007) 在 日 月 潭水 社 社 區 與 水 里 社 區進 行 居 民 訪 談 中發 現 , 居 民特 徵 與 其 對 生 態 旅 遊態 度 和 活 力 有 高度 相關。 針 對 原 住民 對 保 留 地 發 展 生 態旅 遊 的 態 度 量 表中 提出四個向度:「文化保存與社經利益」、「技術輔 導與 資 金提 供」、「 旅 遊服 務 與生 活 體驗 」 與「 發 展遠景與條件認知」,研究中發現原住民對於設置 保留地與發展生態旅遊之態度呈現顯著相關。 針 對 梅 山地 區 之 居 民 對 國 家 公園 發 展 生 態 旅 遊 之 態 度 分 為 「 認 知 」、「 支 持 」 與 「 參 與 」 等 三 部 分 , 研 究中 發 現 居 民 對 於 生 態旅 遊 的 支 持 度 與參 與意願極高。 亦 對 嘉 義縣 山 美 村 之 居 民 進 行生 態 旅 遊 衝 擊 認知 及發展態度之研究,其量表態度設計層面包含 「認 知」、「 情 感」 及 「行 為 」等 , 研究 指 出居 民 對於生態旅遊的態度是正面的。 針 對 阿 里山 山 美 村 村 民 對 生 態旅 遊 之 態 度 提 出五 個構面:「遊憩資源解說」、「休閒產業服務」、「永 續發 展 策略 」、「居 民 意見 表 達」 與 「在 地 經營 管 理」等。 針 對 澎 湖地 區 居 民 進 行 生 態 旅遊 認 知 之 發 展 態度 之 研 究 ,研 究 中 經 因 素 分 析 將態 度 區 分 為 「 認同 優良 發展 條件 」、「積 極參 與生 態旅 遊 」、「 肯定 未 來發 展 潛力 」、「改 善 居民 生 活品 質 」與 「 改善 旅 遊 發 展 模式 」 等 , 居 民 對 於 生態 旅 遊 發 展 大 多持 正面支持的態度。. (續下頁) 22.

(35) 作者 翁晏琪. 年代 2005. 林士揚. 2007. 蕭倩慧. 2008. 林婉莉. 2011. 楊玉全. 2012. 構面 在 原 住 民對 生 態 旅 遊 與 國 土 復育 態 度 之 研 究 中將 生態 旅 遊發 展 態度 分 為「 認 知」、「 情感 」 及「 可 能 採 取 之行 動 傾 向 」 三 個 部 分, 受 訪 者 對 於 生態 旅遊皆持正向之態度。 在 南 部 地區 國 小 教 師 對 生 態 旅遊 認 知 及 態 度 之研 究 中 將 生態 旅 遊 的 態 度 分 成 「情 感 」 與 「 行 為傾 向 」 兩 個層 面 , 發 現 南 部 地 區國 小 教 師 之 生 態旅 遊態度表現相當高。 八 卦 山 風景 區 居 民 生 態 旅 遊 認知 與 發 展 生 態 旅遊 態 度 之 研究 , 將 居 民 對 於 發 展生 態 旅 遊 的 態 度分 為「 善 用資 源 與促 進 發展 」、「積 極 參與 與 提升 潛 力」、「強化管理與創造機會」等三個構面。 探 討 屏 東縣 國 小 教 師 對 生 態 旅遊 態 度 時 將 層 面分 為:認同生態旅遊、積極參與生態旅遊。 將生態旅遊態度構面分為:「認知」、「情感」、「行 為傾向」三部分。. 本 研 究 參 考 童 文 志 (2006) 研 究 中 指 出 , 態 度 是 透 過 認 知 學 習 而 來,「情意」在態度的改變及形成中對態度的影響力最深遠、最不易觀 察,且最終表現在「行為意向」上。故本研究所指的生態旅遊態度包含 了「認同生態旅遊」、「積極參與生態旅遊」及「表達支持與關心」三個 構面,每個構面設計數個題項,共計 17 題。. 第四節. 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生態旅遊認知與生態旅遊態度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內 容可分為:一、生態旅遊認知之相關研究;二、生態旅遊態度之相關研 究﹔三、生態旅遊認知與生態旅遊態度之相關研究。. 23.

(36) 一、 生態旅遊認知之相關研究 以下將近年來生態旅遊認知相關研究做一整理,如表 2-5 所示:. 表 2-5 生態旅遊認知相關研究整理 作者 主題 (年代) 周巧玲 遊客生態旅遊 張俊彥 認知對環境衝 (2003) 擊 敏 感 度 影 響 之研究. 研究結果與發現. 1.生態旅遊認知愈高,反而愈認為景觀沒有受 到衝擊。 2.不同分級之生態旅遊地點的遊客其生態旅遊 認知對環境衝擊敏感度會有顯著的差異。 3.不同文化的遊客其生態旅遊認知對環境衝擊 敏感度會有顯著的差異。 吳欣頤 太 魯 閣 國 家 公 居民對於發展生態旅遊的認知大致相同,具有 林晏州 園 原 住 民 社 區 高度的一致性。 黃文卿 居民對發展生 (2005) 態 旅 遊 之 認 知 與需求 張淑珍 國 小 教 師 對 生 1.苗栗縣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資訊的主要來源為 (2009) 態 旅 遊 的 認 知 報章雜誌、網際網路及電視。 及 以 生 態 旅 遊 2.苗栗縣國小教師生態旅遊的認知普遍良好。 方 式 進 行 戶 外 3.曾參加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相關研習及曾聽 教學意願之調 過生態旅遊一詞之教師其在生態旅遊的認 查研究 知均高於未曾參加及未曾聽過之教師。 4.苗栗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及以生態 旅遊方式進行戶外教學意願呈正相關。 洪于婷 大 學 生 對 溫 泉 1.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大學生願意為生態旅 陳冠位 區生態旅遊認 遊支付額外的費用,可見其對生態旅遊的 謝琦強 知之研究 重視度頗高。 張曜麟 2.大學生對生態旅遊認知與一般旅遊認知的差 (2010) 距甚小,可知生態旅遊觀念尚未普及到大 學生的觀念中。. 24.

(37) 二、 生態旅遊態度之相關研究 以下將近年來生態旅遊態度相關研究做一整理,如表 2-6 所示: 表 2-6 生態旅遊態度相關研究整理. 作者 主題 (年代) 洪慎憶 影響遊客對生 凌德麟 態旅遊態度因 (1995) 子 之 探 討 一 以 陽明山國家公 園為例 邱廷亮 嘉義縣阿里山 (2003) 鄉 山 美 村 鄒 族 住民對生態旅 遊態度之研究. 研究結果與發現 研究結果發現,遊客特性、旅遊動機、活動 方式、遊憩體驗、環境屬性等因子均會影響 遊客對生態旅避的態度。. 山美村鄒族住民對於生態旅遊各項認知均表 示贊同,對未來發展生態旅遊的態度表示支 持;個人特性不同其對生態旅遊認知與生態 旅遊態度造成差異;山美村鄒族住民其生態 旅遊認知皆會影響其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不 同生態旅遊認知類群之居民亦對發展生態旅 遊態度之認同會有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自利性」與「主群體」是影 響民眾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的主要因素, 這顯示民眾參與生態旅遊的動機仍以自身的 考量為出發,對於透過生態旅遊來促進環保 的觀念仍有待加強。 研究結果發現,當職前教師個人對於參與生 態旅遊所知覺到的困難程度越高時,其參與 之行為意圖則為反向的。. 黃慶源 民眾參與原住 羅美齡 民部落生態旅 (2005) 遊 之 行 為 意 向 分析-以屏東 縣霧臺鄉為例 吳忠宏 職前教師參與 蘇珮玲 生態旅遊活動 (2005) 之 行 為 意 圖 研 究 翁晏琪 高 海 拔 山 區 原 1. 受訪者對於生態旅遊普遍抱持正向支持態 (2005) 住 民 對 生 態 旅 度,其中情感層面最高、認知及行為意向 遊及國土復育 層面平均值則相同。 政 策 態 度 之 研 2. 受訪者生態旅遊及對於國土復育政策態度 究﹒以梨山地 內部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向有顯著相關 區為例 性,兩者態度間也呈現部份相關。. (續下頁) 25.

(38) 作者 主題 (年代) 陳惠美 地方觀光經營 王美晶 者對發展生態 (2010) 旅 遊 態 度 之 研 究 李思屏 遊客對生態旅 林晏州 遊之環境態度 (2011) 與 行 為 關 係 之 研究─以關渡 自然公園為例. 研究結果與發現 研究結果發現當地觀光經營者對生態旅遊理 念有一定程度之認知,且所有業者對台灣及 阿里山發展生態旅遊持正面且樂觀的態度。 遊客對生態旅遊之態度是可以預測遊客在旅 遊時或是旅遊後的表現行為,環境態度越正 面,以及對環境管理策略越認同的遊客則相 對的破壞行為越少。. 三、 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相關研究 以下將近年來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相關研究作一整理,以釐清影 響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因素為何,如表 2-7:. 表 2-7 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相關研究整理 作者 主題 (年代) 陳明川 社區居民對生 (2003) 態 旅 遊 衝 擊 認 知與發展態度 之研究-以嘉 義縣山美村為 例 黃桂珠 居民對環境衝 (2003) 擊 認 知 與 發 展 生態旅遊態度 之研究-以玉 山國家公園梅 山地區為例. 研究結果與發現 居民感受到生態旅遊所造成的衝擊影響是正 面多於負面的;居民對現況生態旅遊發展的 態度是正面的,且居民支持以保育自然及文 化資源等方式來發展生態旅遊;個人的社經 背景不同,其對生態旅遊衝擊的認知有較多 的顯著性差異,對於生態旅遊的態度及發展 策略的認同程度則沒有太大顯著差異。 居民普遍認同國家公園內之旅遊活動為「生 態旅遊」,並且對於發展生態旅遊之支持度及 參與意願極高;居民之基本背景屬性不同, 其對環境衝擊的認知、發展生態旅遊之態度 有差異;居民對於環境衝擊認知程度越高, 其對於未來配合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遊之支 持、參與度越高。 (續下頁). 26.

(39) 作者 主題 (年代) 洪常明 澎湖地區居民 (2004) 生 態 旅 遊 認 知 與發展生態旅 遊態度之研究. 蔡淑惠 台北市國民小 (2004) 學 教 師 對 生 態 旅遊認知及以 生態旅遊進行 戶外教學意願 之研究. 研究結果與發現 居民之不同背景變項會造成其對生態旅遊認 知與態度上之差異;發現「欣賞自然與重視 保育」型居民比「發展經濟與改善生活」型 居民在所有態度構面上皆展現較高的積極 性;居民的生態旅遊認知程度愈低,則其對 於發展生態旅遊的態度就愈不積極。 國小教師「學校所在地」、「學校規模」、是否 「曾聽過生態旅遊一詞」、是否「曾參加過生 態旅遊活動」及是否「曾參加過生態旅遊研 習」,對生態旅遊認知會有顯著差異。而上述 五項因子加上是否「曾加入過相關保育團 體」等,對教師以生態旅遊進行戶外教學意 願會有顯著差異。而生態旅遊認知與以生態 旅遊進行戶外教學意願是呈現正相關。 不同社經背景遊客在生態旅遊認知、旅遊行 為上具有差異性。而遊客的生態旅遊認知、 旅遊行為都傾向正面評價,顯示遊客多具備 良好的生態旅遊認知及環境行為。. 張玉明 遊客生態旅遊 (2005) 認 知 與 生 態 旅 遊行為關係之 研究-以台南 縣曾文溪口北 岸黑面琵鷺動 物保護區為例 林士揚 南 部 地 區 國 小 1. 南 部 地 區 國 小 教 師 在 生 態 旅 認 知 上 相 當 (2007) 教 師 對 生 態 旅 高,且態度亦相當積極。 遊 認 知 及 態 度 2.不 同 背 景 變 項 之 國 小 教 師 在 生 態 旅 遊 認 知 之研究 達顯著差異。 3.不 同 背 景 變 項 之 國 小 教 師 在 生 態 旅 遊 態 度 達顯著的差異。 4.不 同 生 態 旅 遊 參 與 類 群 之 教 師 對 生 態 旅 遊 認知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5.不 同 教 師 背 景 變 項 , 其 在 生 態 旅 遊 參 與 類 群上亦不同。 6.國 小 教 師 之 生 態 旅 遊 認 知 與 「 戶 外 教 學 與 生態旅遊結合」態度具正相關。. (續下頁). 27.

(40) 作者 主題 研究結果與發現 (年代) 蕭倩慧 八 卦 山 風 景 區 1.居 民 的 屬 性 不 同 會 造 成 其 生 態 旅 遊 認 知 和 (2008) 居 民 生 態 旅 遊 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上的差異。 認 知 與 發 展 生 2.經 由 相 關 分 析 檢 定 後 發 現 , 八 卦 山 國 家 風 態旅遊態度之 景區的居民生態旅遊 的四個認知因素構面 研究 與發展生態旅遊的三 個態度構面間有顯著 差異,均具有正相關 ,代表居民的生態旅 遊認知程度愈高,則 其對於發展生態旅遊 的態度就愈積極。 3.經 由 多 元 迴 歸 分 析 檢 定 後 發 現 , 在 所 有 認 知構面上「推動組織 與規劃執行」部份對 發展生態旅遊的各態度是最具影響力。 莊益欣 遊客對休閒農 遊客大多數聽過生態旅遊,卻尚未全盤了 (2009) 業 生 態 旅 遊 認 解 , 但 是 願 意 善 待 環 境 並 再 度 造 訪 。 而 年 齡 知與環境態 度 會影響生態旅遊認知、環境態度與遊憩滿意 之 研 究 - 以 兩 度。 處十大經典農 漁村為例 郭竹君 登 山 步 道 遊 客 1.不同 教育 程度 在生 態旅遊 認知 上有 顯著 差 (2009) 生 態 旅 遊 認 異存在。 知 、 環 境 衝 擊 2.不同 教育 程度 在環 境衝擊 知覺 上有 顯著 差 知覺與行為意 異存在。 圖 關 係 之 研 究 3.不同 職業 、教 育程 度在行 為意 圖上 有顯 著 ─以華山登山 差異存在。 步道為例 4 生態 旅遊 認知 對於 環境衝 擊知 覺有 正向 影 響。 5.生態旅遊認知對於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 陳昭銘 台南縣國小 教 對整體生態旅遊認知有顯著差異的變項有學 (2011) 師 生 態 旅 遊 認 校 規 模 、 同 住 家 人 個 數 、 國 外 旅 遊 次 數 、 國 知、態度與 行 內旅遊次數、通過生態旅遊及參加過生態旅 為之研究 遊等;對整體生態旅遊態度有顯著差異的變 項有年齡、學校所在地、國內旅遊次數及聽 過生態旅遊等;對整體生態旅遊行為有顯著 差異的變項有年齡與參加過生態旅遊。. (續下頁). 28.

(41) 作者 主題 研究結果與發現 (年代) 林婉莉 屏 東 縣 國 小 教 1. 屏東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高,態 (2011) 師 對 生 態 旅 遊 度積極。 認 知 及 態 度 之 2.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生態旅遊認知 研究 上沒有顯著差異。 3. 不同參與狀況之國小教師在生態旅遊認知 上有顯著差異的變項 是「是否曾從事生態 旅遊活動」,其他變項則未達顯著差異。 4.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生態旅遊態度 上沒有顯著差異。 5. 不同參與狀況之國小教師在生態旅遊態度 上有顯著差異的變項 是「是否曾從事生態 旅遊活動」,其他變項則未達顯著差異。 6. 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具顯著正 相關。 楊玉全 屏東縣國小 高 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對生態旅遊認知與態 (2012) 年 級 學 生 對 生 度 上 皆 有 顯 著 差 異 ; 生 態 旅 遊 認 知 、 生 態 旅 態 旅 遊 的 認 遊態度與新環境典範間獲得顯著正相關;國 知、態度與 新 小高年級學生新環境典範對生態旅遊認知、 環 境 典 範 觀 之 生態旅遊態度有顯著預測力。 研究 劉志鵬 居民對生態旅 當地居民的背景屬性不同在「生態旅遊認 (2012) 遊 認 知 、 參 與 知」、「 參 與 態 度」、「 參 與行 為 」 及「 黑 面 琵 態度與參與 行 鷺保護區認知」有顯著差異;而在「生態旅 為 之 研 究 ─ 以 遊 認知 」、「 參 與態 度 」、「參 與 行 為 」及 「 黑 台南十份社 區 面琵鷺保護區認知」四者之間是互為正向相 為例 關。 陳莉欣 遊客濕地保 育 遊客在濕地保育環境認知量表中顯示遊客的 (2012) 環 境 認 知 和 態 環 境 認 知 有 中 高 水 準 ; 而 濕 地 保 育 環 境 態 度 度關係之研 究 介於同意至非常同意之間,顯示遊客的環境 ─以鳥松濕 地 態度趨於正向積極;不同年齡、教育程度、 公園為例 工作性質、濕地保育知識來源、加入生態相 關組織的遊客,在濕地保育環境態度上有顯 著差異;遊客濕地保育環境認知與態度兩者 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續下頁). 29.

(42) 作者 主題 研究結果與發現 (年代) 洪美琴 南 投 縣 國 小 教 1. 教師之生態旅遊認知紮實,生態旅遊態度 (2012) 師 生 態 旅 遊 認 及實施戶外教學意願傾向正面、積極。 知 、 態 度 與 實 2. 年齡及年資較長的 41-50 歲教師生態旅遊 施戶外教學意 認知及態度顯著優於 40 歲以下教師。 願之研究 3. 教師的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呈現正相關。 張惠娥 小 琉 球 居 民 對 1. 不同性別、居住地區、居住時間的居民在 (2013) 生 態 旅 遊 影 響 生態旅遊影響認知上有顯著差異。 認 知 與 態 度 之 2. 不同性別、居住地區、是否從事觀光相關 研究 行業、是否參加觀光相關社團的居民在發 展生態旅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3. 居民生態旅遊影響認知與態度兩者間呈現 顯著正相關,而「社會文化」構面對發展 生態旅遊態度最具影響力。. 綜合以上各學者的相關研究結果,研究者發現 不同的研究對象、 研究區域及不同生態旅遊參與情形對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皆有不同的差 異情形,而且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兩者幾乎多為正相關。因此,本研究 將參考上述文獻並以性別、年齡、學歷、現任職務、年資及是否聽過生 態旅遊一詞、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是否主辦過生態戶外教學、是否參 加過生態旅遊相關教育學程、培訓或研習等作為本次研究的背景變項, 並 針對這 些變 項進行 探討 高雄 市國 小教師 對 生態旅 遊認 知與態 度之研 究。. 30.

(43) 第五節. 本章總結. 由上述相關文獻可 得知,「生態旅遊」是一種 在自然地區 旅遊的形 式,應以當地文化和環境最小的衝擊及給予當地最大的經濟效益與遊客 最大滿意程度來做為衡量觀光活動的標準,生態旅遊者以欣賞、參與和 培養敏感度來跟旅遊地區產生互動。透過解說引領遊客深入體驗當地自 然與人文資源,提供遊客環境教育的機會、增強對環境的認知,進而對 於旅遊地做負責任的旅遊行動。最後將經濟利益回饋當地,使保育工作 得以延續,以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生態旅遊可歸結出的三大特點: (一)生態旅遊是一種仰賴當地資源的旅遊 (二)生態旅遊是一種強調當地資源保育的旅遊 (三)生態旅遊是一種維護當地社區概念的旅遊 而在台灣的生態旅遊發展,自從2000年開始陸續推出「二十一世紀 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訂定「生態旅遊白皮書」、研擬「觀光客倍增計 畫」、將2002訂定為生態旅遊年後,政府推動了許多有關生態旅遊的 計 畫與發展方向,在許多國家也把生態旅遊提升至國家發展政策層級。 在生態旅遊認知方面本研究是以狹義的認知為基礎,是指個人對事 物的瞭解情形與知道程度。而本研究之生態旅遊認知量表,則參考「生 態旅遊白皮書」所提出的生態旅遊精神為主要面向,並結合其他學者的 相關研究,作為建構生態旅遊認知的構面與問項之基礎,以了解國小教 師生態旅遊的認知現況。 在生態旅遊態度方面,採用「態度」共通的定義,組合了認知論與 學習論的 要素 ,是指 在「認知 、情 感、行 為這三項 成分 上對於 該人、 事、物、或觀念的一種持久取向」。故本研究的生態旅遊態度量表,綜 合了其他學者的理論,提出包含了「認同生態旅遊」、「積極參與生態旅 遊」及「表達支持與關心」三個構面。 31.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以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流程、第三節研究假設、第四 節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第五節研究工具及第六節資料分析與處理等六 節陳述本研究之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擬瞭解高雄市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與態度,國小教師 不同背景變項和不同生態旅遊參與在生態旅遊的認知及態度上之差異, 並探討國小教師之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間之相關性,依據本研究之分析 結果提出建議,提供給相關單位參考。其架構如圖 3-l 所示。. H1: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有顯著差異。 H2:不同生態旅遊參與之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有顯著差異。 H3: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對生態旅遊態度有顯著差異。 H4:不同生態旅遊參與之教師,對生態旅遊態度有顯著差異。 H5:國小教師的生態旅遊認知與生態旅遊態度具有顯著相關性。. 32.

(45) 教師基本資料. 生態旅遊認知構面. 1. 性別. 1.教育與解說. 2. 年齡. 2.永續發展 H1. 3. 學歷 4. 現任職務 5. 任教年資. 3.環境保育 4.自然生態. H2 H3. 6. 任教年資 H5. 生態旅遊參與類群 1. 是否聽過生態旅遊 2.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 H2. 生態旅遊態度構面 1.認同生態旅遊. 3. 是否主辦過生態戶外教學. 2.積極參與生態旅遊. 4. 是否參加過生態旅遊研習 H4. 圖 3-1 研究架構. 33. 3.表達支持與關心.

(4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如圖 3-2 所示︰. 蒐集文獻資料. 擬定研究計畫. 編製研究工具 專家學者審視 問卷預試與修正 信度、效度考驗 正式問卷寄發. 正式問卷施測. 資料處理與分析. 撰寫論文. 圖 3-2 研究流程. 34.

數據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態度的定義  作者  年代  定義  Rosenberg  1960  提 出 「 三 成 分 論 」, 認 為 個 人 的 「 態 度 」 是 由 認 知、情感與行為傾向或意向等三種要素組成(引自 陳春安,2010)。  溫世頌  1997  態度為個人對他人、事物與環境所持的信念、情感 與行為傾向。  McGuire  1969  態度是認知、情感、意動三種成分所組合而成,這 組概念彼此間形成某種關係,而這種關係是能夠被 覺知到的(引自許譯瑋,2010)。  Weber  19
表 2-4  生態旅遊態度構面彙整表  作者  年代  構面  Brougham  and Butler  1981  認 為 當 環境 、 文 化 與 經 濟 三 方面 產 生 衝 突 時 ,會 使 居 民 在觀 光 衝 擊 上 產 生 不 同的 認 知 程 度 , 而認 知 亦 會 使 居 民 產 生 不 同 的 態 度 。( 引 自 林 士 揚 , 2007)  Perdue  Long  Allen  1987  在 關 於 美國 科 羅 拉 多 州 居 民 對觀 光 發 展 態 度 的研究中指出,
表 3-2  樣本背景變項分析  變項  組別  人數(人)  百分比(%)  性別  男生  101   26.2  女生  284  73.8  年齡  30 歲以下  35  9.1  31~40 歲  130  33.8  41~50 歲  196  50.9  51 歲以上  24  6.2  最高學歷  師專  4  1.0  一般大學含師資班  84  21.8  師範院校  100  26.0  碩士  193  50.1  博士  4  1.0  現任教師職務  級任老師  210  54
表 3-5  生態旅遊態度量表項目分析表  題 號  項目內容  遺漏 檢驗 (%)  平均 數  標準差  偏態  極端組 t 檢定  相關  未通過項目累 計數  刪除情形  1  我 覺 得 參 加 過 當 地 生 態 旅 遊 後 會 更 加 瞭 解 當 地 的 生 態 與 環境議題。  0.00%  4.40  0.50  0.42  -7.75 *   .64 * 1  保留  2  我 覺 得 發 展 生 態 旅 遊 對 旅 遊 地 區 的 生 態 保 育 是 有 幫 助 的。  0.00%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

[r]

學校只須交回一份填妥的中國語文問卷,科主任和教師應就問卷的建議在科務會議有充分討論,然後綜合意見 回覆。請將此問卷,連同其餘兩份問卷(即「校長」問卷及「中國文學」問卷)一併於 2014

利用 Web Survey 來蒐集資料有許多的好處。許多研究者利用 Web Survey 進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在於可以降低成本、即時的回覆。然而,Web Survey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旨在使用 TI-Nspire CAS 計算機之輔助教學模式,融入基礎 統計學的應用,及研究如何使用 TI-Nspire CAS

吸取更多課本以外之課外知識。基於此,本研究希望可以透過實際觀察、焦 點訪談的研究過程當中去發現學生學習之情況及態度,探討是否 

1.請 参加考試的同學按照座號從靠走廊之窗口第一排開始坐 ,而 未参加考試的同學按照座號由教室另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