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研究"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錦雀 博士. 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研究. 研究生:游璧僑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07 月.

(2) 謝 誌 猶記得三年前重拾學生身分,回母校就讀研究所的感動與對自己的期許, 過程中有歡笑也有痛苦,如今終於完成夢想,心中滿是感激與喜悅!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王錦雀老師,謝謝您總是不 厭其煩的給予建議,並時時鼓勵我們不要放棄,您的笑容與肯定是我寫作論文 的力量來源。接著要感謝的是洪泉湖教授、蔡居澤教授,在兩次口試的過程中, 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的研究內容更加明確與完整,著實令我獲益匪淺。 感謝我的論文寫作夥伴:雅涵、育蒼,因為有你們一起和錦雀老師討論論 文、規劃進度,讓我增加寫作的動力;而在量化研究的過程中,若少了協助發 放問卷的中介者,本研究難以順利完成,在此感謝菁芬老師、冠賢老師、思妤 老師、乙慧老師、芳瑀老師、掬晴老師、穎昕老師、瑞璿老師、芷菱老師、春 琳老師、兆紘老師、志寧老師、玲佑老師、秋蓉老師、筱翎老師、健誌老師、 瀛方老師、立蘭老師、彥文老師、惠馨老師、怡菁老師、沐紃老師、筱釩老師、 政澔老師、譽容老師;寫作過程中在統計及英文翻譯提供寶貴意見的韋杰、培 禹,非常謝謝你們隨時隨地給予協助;另外,感謝我的老師、朋友、同學、同 事:張樹倫教授、鄧毓浩教授、劉秀嫚教授、玫莉、韻如、崇萱、怡瑄、鳳英 學姊、文傑學長、崑榕學長、郁集學姊、佳貞、若盈、麗娥、蕙如、美期、哲 瑋、佳吟、永明、志愷、瑜蔓、施文、旻寧、雨霖、台北市內湖國中童軍校友 團……等,以及許許多多曾經給我協助與鼓勵的朋友們,真心感謝大家的陪伴, 因為有你們,璧僑才得以完成這本論文,我好愛你們呀!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因為你們永遠是我努力的最大動力,願天上的 爸爸能看見我的成長,願獨自扶養我們長大的媽媽身體健康,願疼惜我的每一 個人都能幸福快樂!感謝大家!. 璧僑 2015.07.12. i.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調查國民中學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現況,探討不 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童軍團學生在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差異情形,並瞭解其公 民態度和公民參與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以完成 103 年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及中華民國女童軍會三項登記,且 實際參與國民中學童軍團相關事務之臺北市、臺中市和高雄市童軍團團員為研 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共得 759 份有效樣本。運用 SPSS(19.0)套裝軟體進行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所得資料,獲得以 下結論: 一、國中童軍團學生在公民態度各層面,展現良好的態度。 二、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程度屬於中等。 三、具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童軍團學生其公民態度所呈現的差異情形 (一)在公民態度量表各層面,有擔任社團負責人的童軍團學生顯著優於從 未擔任的童軍團學生。 (二)在公民態度量表整體、 「政治意識的態度」層面,參加童軍資歷為 3 年 以上的童軍團學生表現優於 1 年以上~未滿 2 年的童軍團學生。 (三)在公民態度量表之「尊重差異的態度」層面,女生所呈現的態度優於 男生,七年級童軍團學生表現最差。 四、具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童軍團學生其公民參與所呈現的差異情形 (一)在公民參與量表各層面,高雄市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參與程度皆優於臺 北市國中童軍團學生,參加童軍資歷為 3 年以上的童軍團學生所表現 的參與呈程度皆為最高,而從未擔任幹部的學生表現皆為最差。. ii.

(4) (二)在公民參與量表之「學校活動的參與」、「社會活動的參與」層面,每 週平均參與時間為 5 小時以上的國中童軍團學生所呈現的公民參與程 度最高。 五、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呈正相關。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童軍會、童軍團團長及後續的研究者提出具體建 議。. 關鍵詞:國中童軍團學生、公民態度、公民參與. iii.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citizen attitud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scout troop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citizen attitud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with various demographics, and also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citizen attitud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was consisted of 759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scout troop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Taichung and Kaohsiung.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independent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in SPSS 19.0.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 The scout troop students’ citizen attitude is good.. II.. The scout troop student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medium.. III.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citizen attitude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s: i.. Scouts as president perform better than regular members in the citizen attitude scale.. ii.. Scouts, with experience in scout troop for more than 3 years perform better than those for 1-2 years in the citizen attitude scale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construct.. iii.. Females perform better than males, and seventh grade is the lowest in the Diversity Attitudes construct.. IV.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citizen participation with various demographics: iv.

(6) i.. In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scale, junior-high scout troop in Kaohsiung performs better than that in Taipei, and those with experience in scout troop for more than 3 years are the best, and the regular members who have never acted as president and vice president are the worst.. ii.. Scouts, with average participation time in the scout for more than 5 hours are the best in the School Participation construct and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construct.. V.. Scout troop students’ citizen attitud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General Association of the Scouts of China, Girl Scouts of Taiwan, scoutmasters an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cout troop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itizen attitude, citizen participation. v.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1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童軍活動的內涵及實施方式 ................................ 13 第二節 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的相關理論 ............................ 19 第三節 相關研究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2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63 第六節 資料分析 ................................................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童軍團學生背景變項之分析 ............................ 67 第二節 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現況分析 .................. 71 第三節 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差異分析 .................. 77 第四節 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相關分析 .................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03 第二節 建議 ................................................... 107 vi.

(8)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113 二、英文文獻……………………………………………………………………119. 附錄 附錄一 國中童軍團學生公民態度與公民參與問卷 …………………………121. vii.

(9) 表. 次. 表 2-3-1 童軍活動相關研究一覽表 ................................................. 34 表 2-3-2 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相關研究一覽表 ....................................... 40 表 3-3-1 臺北市、臺中市、高雄市男女童軍人數總和及抽樣人數 ....................... 50 表 3-3-2 正式施測對象來源及回收情形 ............................................. 50 表 3-4-1 專家名單(依姓氏筆畫排序) ............................................. 55 表 3-4-2 公民態度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 56 表 3-4-3 公民參與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 57 表 3-4-4 公民態度量表信度分析表 ................................................. 59 表 3-4-5 公民參與量表信度分析表 ................................................. 59 表 3-4-6 公民態度量表正式問卷 ................................................... 60 表 3-4-7 公民參與量表正式問卷 ................................................... 61 表 4-1-1 國中童軍團學生背景變項之描述分析 ....................................... 70 表 4-2-1 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現況統計分析表 ................................. 72 表 4-2-2 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現況統計分析表 ................................. 74 表 4-3-1 不同地區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8 表 4-3-2 不同性別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3-3 不同年級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3-4 具不同童軍資歷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1 表 4-3-5 擔任不同職務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3 表 4-3-6 每週平均參與時間不同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3-7 具不同露營次數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3-8 不同地區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7 表 4-3-9 不同性別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88 表 4-3-10 不同年級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9. viii.

(10) 表 4-3-11 具不同童軍資歷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1 表 4-3-12 擔任不同職務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2 表 4-3-13 每週平均參與時間不同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3 表 4-3-14 具不同露營次數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5 表 4-3-15 具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差異性分析綜合摘要表 .......... 97 表 4-3-16 具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參與差異性分析綜合摘要表 .......... 99 表 4-4-1 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各層面相關係數摘要表 .......................... 100 表 4-4-2 國中童軍團學生公民參與各層面相關係數摘要表 ............................ 100 表 4-4-3 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相關摘要表 ........................................ 101. ix.

(11) 圖 圖 3-1-1 圖 3-5-1. 次. 研究架構圖……………………………………………………………47 研究步驟圖……………………………………………………………63. 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 問題;第三節針對本研究重要名詞定義;第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全球化下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公民是國家構成的重要要素,而國家公民的資質與公民教育的實施狀況, 則被視為衡量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劉阿榮,2006)。由此可知,一 個民主國家需要其公民具有能力、肯負責任地去面對、討論、終至能解決公共 議題。且民主社會之所以能持續傳承,正是因為透過最重要的公民教育傳遞給 社會上每一位公民所需具備的公民知識、公民性與技能(劉秀嫚,2012)。然而 公民教育除了教導政治社群的主流價值、政治結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之外, 尚須教導學生,認識族群壓迫的事實,正視社會不正義的現象,承認並尊重弱 勢族群的特殊權利。唯有從教育上著手,才能根本改善弱勢族群被宰制的地位 (張秀雄,2004)。 「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執行長偉吉梅克(Hans Wagemaker)曾在 2010 年發布記 者會上表示:「全世界的國家在如何準備下一代積極參與 21 世紀的社會上,都 面臨巨大挑戰,每個國家都想了解以下兩個重要的問題:到底應該如何教育下 一代才能讓他們成為未來的好公民?學校教育在教育下一代公民的權利及義務 上,應該扮演何種角色?」(藍先茜,2010),例如:美國公共教育的長期目標 就是促進青年成為積極而熱衷參與的公民(Cohen & Chaffee, 2013),可見培養青 1.

(13) 年成為符合國家需求的好公民已是全球趨勢。 回顧臺灣當前狀況,臺灣公民教育已無法滿足全球化的需要,臺灣正面臨 國家和全球公民教育目標對立、教育專業與市場導向兩難、教育理想與教育現 實衝突、公民教育機會不均等、爭論性議題討論機會較少和全球公民資質教育 不足等挑戰(梁福鎮,2009)。雖然臺灣公民教育仍面臨諸多挑戰,但觀察近 年來臺灣社會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不僅由服貿引發的太陽花學運以學生為主體, 從反核遊行、凱道送洪仲丘遊行及其他勞工、農民等社會運動,街上出現的臉 孔也大多是二、三十歲年輕人,甚至是高中生,大多數人沒有黨派,這群被稱 為「90 後」的年輕人,在全球化浪潮、資訊革命、教育改革、民主化土壤下成 長的種子,思惟模式、價值觀與溝通方式,顯然已與上一輩截然不同,而無論 是政府、教師、企業主,都急急地問,到底該怎麼和年輕世代溝通?(王美珍, 2014)。從這之中,我們可發現不同世代間對於「公民」所應扮演的角色、表現 的行為、具備的能力已出現歧異。 根據內政部1統計,截至 104 年 02 月止,20 至 34 歲的青年人口占臺灣人口 約 22%。若再把 1995 年後出生至現今就讀國中階段的的 13 到 19 歲人口算進來, 約 722 萬多人,占總人口 30.8%。這些學生與年輕人加起來超過三成的人口, 將是臺灣社會未來 20 年發展的關鍵。在現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許多國家無不 致力於提高整體競爭力,臺灣要能立足國際,除了著眼於經濟發展、培養專業 人才外,更應思考的是臺灣所欲培養的未來公民到底該具備哪些能力?以及透 過哪些方式,才能更加提高這群新世代年輕人的公民素質?畢竟一個發展健全 的國家來自於擁有一群良好的公民為根基,如此整個國家才得以在瞬息萬變的 世界中穩定發展與持續不斷的進步。. 1.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 http://www.ris.gov.tw/zh_TW/346 2.

(14) 二、我國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仍待加強 從解嚴之後,臺灣社會歷經快速開放改革與民主化的過程,個人權利意識 逐漸高漲,然而,在這樣急遽的變化下,許多質疑的聲浪紛紛響起,我們的人 民是否已跟上腳步,成為一位成熟完善的公民?觀察我國教育部推動的社會學 習領域 97 課程綱要,其設定的十項課程目標當中,可發現推動的重點除知識面 外,也期望能規劃使學生提升情意與技能等公民養成的課程,例如培養對本土 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發 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 踐的能力;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等。 然而,劉美慧(2009)觀察我國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內容,可以發現 主要還是著重在知識面向的傳授,在情感和行為的促進上並不明顯。另外,根 據 ICCS 2009 的調查,我國學生在公民知識的成就表現高居世界第四名,顯著 高於 ICCS 平均值,但各項參與態度與行為表現,卻以顯著低於 ICCS 平均值 居多(董秀蘭、鄧毓浩、林佳範、黃美筠,2011)。由此可知,我國公民教育不 論是在教材的內容亦或是在學校的教育現場中,仍過於偏重知識層面,而忽略 了情意與行為上的培養。 另外,從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9)「青年暨少年趨勢調查報告」顯示, 超過七成臺灣青(少)年對社會抱持不信任態度,其中又以 20-34 歲年輕世代對 人抱持戒心的比例較高,接近八成感覺對人要小心一點較好。就參與公共事務 意願來看,臺灣青年相當冷漠,七成沒有進行公共參與、六成未來沒有公共參 與意願。而在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青年政策白皮書-青年需求調查研 究」報告中提到,在青年社會意識中,政治意識、社會與公民參與部分,青年 普遍認同公民參與的重要性,但政治效能感略低。七成五青年平常會關心時事 議題,但線上公民參與比率降為一成。而如果劃分年齡層來看,七八年級生認. 3.

(15) 同公民參與重要性、也肯定選票可以影響政府施政,比率都高於五、六年級生, 但是這樣的積極態度並沒有反應在政治參與上,不論是關心時事或是曾參與投 票的比率都不及五、六年級生。 從上述幾項資料,研究者認為臺灣公民教育仍然處於一種危機,我們懂得 如何提升公民知識,但在培養良好公民態度與積極參與公民行動上卻仍顯不足。 雖然近幾年來,許多新的教學方式不斷衝擊著教育界,但在升學主義仍然盛行 之下,推動成效有限,我們更該思考的是透過什麼方法與管道,能讓臺灣培育 出各方面健全的公民。. 三、童軍教育與童軍運動的關聯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官方網站2有關童軍教育的涵義可分為廣義的童軍教育 兼指屬於人民團體之「童軍運動」與屬於國民中學正式課程之「童軍教育」的 教育活動;狹義的童軍教育僅指屬於國民中學正式課程之童軍教育,在本文中 以狹義的定義為主。 不同於歐美各國多在社區中自然發展童軍活動(劉彥俊,1992),我國童子 軍自民國元年(1912)展開,一開始僅屬課外性質,由學童自願參加。迨至民國 十五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青年部以「童子軍教育尚仁俠、重紀律, 頗富革命性,不唯為民眾武裝之前導,且可站在戰線上負警備之責,實為學校 青年最重要之課外教育」為由,提出組織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案,此案於 同年三月五日通過,同時也形成了中國童子軍(中國國民)黨化的事實。此事 實對於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的設置頗有影響。在民國十八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 課程暫行標準] ,規定新增不計學分的「黨童軍」一科,此「黨童軍」學科便是 國民中學「童軍教育」學科最早的名稱,而童軍教育也就從此正式納入中學課 程之中(呂建政,1995)。 2.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 4.

(16) 回顧童軍教育的歷史,會發現童軍教育課程名稱雖時有更迭,但歷年童軍 教育課程的主要目標包括「培養優良品性」、「發展作事才能」、「培養服務助人 習慣」、「綜合各科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等項目,而欲發揮其在德 育、群育、公民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及生活教育上實踐力行之目的(呂建政,1995)。 然而時至今日,童軍教育已融入至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當中,根據國民中小學九 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基本理念為善用知識統 整與協同教學,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的心智及行為運作活動,建 構內化意義與涵養利他情懷,提升其自我發展、落實生活經營、實踐社會參與、 保護自我與環境的生活實踐能力。 雖然童軍教育已融入至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但在學校社團或者社會團 體中,童軍運動仍然持續進行中。且觀察我國童軍發展歷史背景,可發現童軍 教育與童軍運動密不可分,在現今學校教育中,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童軍課 程是全體國民中學學生皆須參與,研究者認為奠基於此基礎上,加入童軍團可 再提升其能力。. 四、參與童軍活動能提升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程度 自 1907 年貝登堡先生創立童軍運動後,「培養青少年成為健全的公民」一 直是百年來不變的目標,協助青少年培養身心、群性及精神層面的發展,讓青 少年成為獨立、有責任感的公民,並在地方、國家及國際社會中貢獻一己之力。 不論是從貝登堡先生的著作,亦或是童軍運動的原理原則來看,可發現其中所 蘊含的概念與民主社會所期待的公民樣貌不謀而合。 Vallory(2007)認為童軍運動成立之使命就是教育童軍伙伴成為一位良好的 公民,而一位良好的公民必須是積極主動且為個人行為負責的人(引自陳麗敏, 2012)。而根據世界童軍委員會會議所通過的 2023 年世界童軍運動願景草案, 即可看出未來十年世界童軍運動欲培養青少年成為積極公民的決心,並表明希 5.

(17) 望到 2023 年,世界童軍運動將成為一個世界性具主導地位之有關青少年教育的 運動,使一億以上的青少年可以依共同的價值觀成為積極的公民,並能導引其 所屬社區做正面而向上的變革(趙守博,2014)。美國俄亥俄州最高法院法官 Bob Cupp 在 2011 年鷹級童軍頒獎典禮上,提及青少年在整個童軍的歷程中不只是 學習童軍技能,同時也鼓勵他們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就是將已經學會的知識 和技能實際運用在他們的社區中,而參加童軍是一種提升公民素質的方式 (Bruewer, 2012)。Polson, Kim, Jang, Johnson, and Smith (2013)在研究中提到參加 某些類型的組織會對其成年後的社會資本、公民參與有正面的影響,例如美國 最大青少年組織之一-美國童子軍。 在臺灣不論是學校童軍團還是社區童軍團,雖然都強調社會服務,但卻不 只是服務性社團;童軍團也重視技能,用多種專科章以及晉級徽章制度鼓勵孩 子跨領域的學習,但它卻也不只是才藝型的社團;大部份的時間都是讓孩子在 野外活動,與夥伴相互合作,觀察並運用自然來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也從中 習得愛惜環境的心。童軍團所有的目標都是透過孩子本身自己設計活動並執行 活動,這種從錯誤中學習所累積的自信,正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能力,透過溝 通協調做資源整合,是個團隊的建構者與多邊合作的溝通者(李偉文,2013)。 童軍活動重視的是實踐與應用,而這皆需要孩子從開始即自動自發的參與其中, 根據不同的任務思考應變方式並負責任的完成,在與環境、與人相處的過程中 學會彼此尊重,而這一切正與天下雜誌(2011)公民教育專刊提到現代公民應具 備的五大技能:思辨、負責、尊重、參與、閱讀,相互呼應。 在主要以調查青少年參與課外活動和公民參與有關的研究裡,參與社區服 務組織,包含宗教團體、學校服務性社團、童軍、鄰里的自願性團體、政治行 動或社會團體,可以幫助青少年思考下列幾點:比起他們所做的,其他人有更 大的需求、自己能夠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變化、對於自己所屬的社區能有認同感 (Alessio, Maury, Douglas and Massimo, 2007)。截至 2013 年,已有 162 個會員國 6.

(18) 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童軍活動現已遍及全球,且具有教育功能,正如美國 教育家杜威所謂「二十世紀世界教育上之三大發明」 ,貝登堡所創辦之童軍活動 即為其中之一,又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前校長羅素也提出「童軍訓練為現代最 有意義之教學貢獻」(呂建政,1995)。 研究者想像或許透過童軍團的訓練方式與活動原則,可以補充學校公民教 育之不足,並在以青少年為學習主體的狀況下,透過能引起其興趣的各式活動 以及活動後的省思,使其自然而然地在參與童軍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內化改變, 進而提升其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程度。. 貳、研究動機 一、研究者個人經驗對於童軍之關懷與思考 相較於學科考試、音樂比賽、體育競賽等,此類能讓家長或學校師生立即 看見成績的項目,童軍給予一般大眾的印象,不外乎服務以及參加各式休閒活 動,較少有立即的成果展現。呂建政(2008)也提到,童軍活動因過度重視人格 化的訓練與戶外導向等因素,會讓人誤以為童軍活動只是一間品格工廠,或是 一項遊憩活動。而在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裡,家長、師長相當重視升學,時有 童軍團學生因課業表現不理想,而被限制參與童軍活動,甚至曾有童軍團學生 很難過地詢問研究者:為什麼現代的人或父母都覺得童軍在玩,而且玩得很瘋? 但我覺得我學到很多東西呀!我好難跟爸爸媽媽解釋參加活動不是只有玩而已。 童軍的確是透過遊戲,增加孩子參與的動機,但卻易讓大眾忽略背後的意義與 深層的目標。 綜觀國內的研究報告,童軍團運作困難及影響因素大致可分為:團員補習 活動太多、團員課業太重、團員參加意願低落、家長不支持、服務員不足。在 家長普遍認為升學至上的環境裡,若家長對童軍活動沒有正確認知,很容易將 7.

(19) 童軍團誤認為是個在玩的社團,而不支持甚至反對孩子參加(李穎昕,2010;游 韋楓,2010;盧鵬,2011)。研究者認為童軍運動向來強調培養青少年成為符合 社會需求之健全公民,然而受限於各種因素,社會大眾對於童軍似乎缺乏正確 的了解,加以研究者查閱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後發現,在國內有關國 中學生參與童軍團後的成長研究較少,也少有研究數據或衡量指標來佐證學生 參與童軍後的發展狀況。因此,研究者期望透過本研究,能讓社會對於童軍有 更深入的了解。. 二、欲了解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現況 研究者於 103 年 6 月以童軍、公民、國中生為檢索,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 知識加值系統,發現大部份都是童軍、公民各自獨立的研究,而有將兩者結合 做研究,並且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則多為探討童軍與品格品德、童軍 與服務學習或利社會行為等。又呂建政與陳麗敏(2012)以童軍研究為方向,分 析 1912 至 2011 年國內外碩博士論文及國科會研究論文,結果指出當前童軍研 究,國內研究主題以「課程與教學」(童軍課程設計與教學、團務經營)和「綜 合活動」最多,國外研究以「歷史研究」最多。 童軍與公民乍看之下似無相關,實則相輔相成。青少年在不同階段的童軍 生涯中,除了一般技能訓練外,更重視的是透過參與活動,培養青少年成為一 位具童軍精神,勇於實踐的好公民。呂建政(1995)認爲童軍運動將許多正確的 生活觀念、態度和有用的生活技能,以各種趣味化的方式提供青少年許多學習 和活動的機會,養成青少年身體力行的習慣;且透過「小隊制度」讓青少年在 團體活動中體認貢獻與享受的關係,鍛鍊合作的能力,發展負責的態度,以完 成健全公民的準備。 研究者從實務經驗觀察到,童軍團在運作過程中,的確是透過冒險性、社 會性的各式活動與遊戲引起青少年興趣,並配合小隊制度、榮譽制度、徽章制 8.

(20) 度,讓其自發性的學習成長,但研究者更期待的是有明確的研究資料,供我們 了解學生參與童軍活動後,是否能提升其在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的表現,也讓 我們思考如何更完善的發展童軍活動,以達成培養健全公民的使命。. 9.

(2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列出研究目的與問題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國中童軍團學生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現況。 二、分析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是否因其個人背景不同而有差 異。 三、探討國中童軍團學生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間的關連性。. 貳、研究問題 一、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現況為何? 二、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是否因其所在地區、性別、年級、 童軍資歷、擔任職務、平均每週參與童軍團活動時間、童軍露營次數等個 人背景不同而有差異? 三、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相關情形為何?. 10.

(2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國中童軍團學生 本研究所指國中童軍團學生,係指已完成 103 年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及中華 民國女童軍會三項登記,且實際參與國民中學童軍團相關事務之臺北市、臺中 市和高雄市童軍團學生。. 貳、公民態度(citizen attitude) 態度是基於認知過程且發生在行為之前的一種情感的、評價的反應。公民 對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包括人物、制度、設施) ,和對他們作為公民本身如何 判斷、看待,就稱之為「公民態度」(蕭揚基,2000)。 本研究中的公民態度量表係參考蕭揚基(2000)、Moely, B. E., Mercer, S. H., Ilustre, V., Miron, D., & Mcfarland, M. (2002)、季鳳英(2011)的研究工具,編製「國 中童軍團學生公民態度量表」施測,受試者分數越高,代表其公民態度越良好; 分數越低,則代表其公民態度越差。. 參、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 公民參與可說是公民自願地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行為, 亦可以說是某一社會成員對其組織投入或專注的行為傾向,包括主動的涉入與 被動的牽連行為,其投入或專注的對象涵蓋組織中的人、事、物等(蕭揚基,2000)。 本研究依據國中生的生活面向,將公民參與界定為國中生在班級參與、學校參 與、社會參與等面向中的涉入行為表現。 根據上述三個面向,參考蕭揚基(2000)、莊玉琪(2013)、莊詠麟(2014)的 研究工具,編製「國中童軍團學生公民參與量表」施測,受試者分數越高,代 表其公民參與的程度愈高;分數越低,則代表其公民參與的程度愈差。 11.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就資料蒐集與研究對象而言,問卷調查以臺北市、臺 中市、高雄市有參加 103 年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三項登記 之學生以為蒐集對象。其次就研究內容而言,在於瞭解具不同個人背景之童軍 團學生和公民態度、公民參與間的相互關係,以釐清童軍團學生個人背景變項 對其公民態度、公民參與是否產生影響。. 貳、研究限制 礙於研究時間與經費限制,無法針對臺灣所有童軍做全面性的調查與分析, 故將研究對象範圍限制在北中南的三直轄市,分別為臺北市、臺中市、高雄市。 童軍的登記稱為三項登記:團登記、團服務員登記及團員登記,團登記通常可 依組織來區分,主要可以分成學校團與社會團,學校團多以學校名義登記為主, 社會團則以社區、民間團體或五位公民以上的名義登記為主,因研究者本身為 學校教師,為了解教育現狀。因此,主要以三直轄市國民中學的童軍團學生為 研究對象。. 12.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進行相關文獻之探討,以作為本研究發展研究工具及形成研究假 設、提出研究架構之理論基礎。全章共分成三節。第一節為童軍活動的內涵與 實施方式;第二節為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的相關理論;第三節為相關研究。. 第一節 童軍活動的內涵及實施方式 觀察我國童軍活動發展歷史背景,可發現童軍活動與童軍教育密不可分, 在現今學校教育中,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童軍課程是全體國民中學學生皆須 參與,研究者認為奠基於此基礎上,加入童軍團可再提升其能力,然而因研究 限制,有關學校正式課程對研究對象產生的影響,將不納入本研究討論的範圍。 本節將透過瞭解童軍活動的意涵、學生在童軍團所接受到的訓練內容、童軍活 動的實施方式,藉以了解國中學生參與童軍團活動後,對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 可能產生影響的面向。. 壹、童軍活動的意義與目的 世界童軍運動創始人貝登堡先生曾經說過:童軍的訓練與活動原則,是補 足學校教育之不足。而什麼是童軍?歸納世界童軍總會(WOSM)官方網站3的文 件資料,可以得知: (一)童軍是基於自由意願參加的,而童軍組織不可以也絕對不能代表任何政黨 或組織。雖然如此,童軍組織還是鼓勵童軍對自己的社區、社會及國家帶來建 設性的貢獻、(二)童軍是一種教育運動、(三)童軍是一種生命教育,童軍活動 可補充學校和家庭的不足。童軍活動是以發展自我的智識、冒險的精神,以及 好奇的心去發現新事物。發現教室以外的世界,提倡可以學習的技術,和傳送 2. 世界童軍總會(WOSM)官方網站 http://scout.org 13.

(25) 智識給別人、(四)童軍是全球性的、(五)童軍是一種生活準則,幫助青少年學 習如何履行在日常生活中的承諾,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精神層面:致力於追 求人生的精神價值超越物質世界;社會層面:參與社會的發展,以及尊重他人 尊嚴和維護大自然的完整性。促進地方、國家、國際彼此間的和平、理解與合 作;個人層面:發展個人責任感和促進其願意負責任的自我表現、(六)童軍是 有目的的玩樂,以娛樂為手段,幫助青少年培養體力、智力、適應社會生活和 充實精神生活、(七)童軍是開放給所有人的,不因種族、階級或信仰等而有區 別。 身為童軍的一員,人人皆知童軍活動的目的在於培養童軍成為一位符合時 代需求的良好公民。在世界童軍總會(WOSM)於官方網站所公佈的世界童軍 運動使命曾提及,童軍運動的使命是促進青少年的教育,藉由諾言、規律、銘 言價值體系,以幫助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作為一個個體能發揮潛能自我實 現,且在社會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另外,世界童軍憲章也提及,童軍活動的目 在發展青少年的體能、智識、情緒、群性、心靈諸個人特質與潛能,使之成為 健全的國民,善盡國際社會責任的公民(黃克仁,2011)。Vallory (2012)則認為 童軍是一種教育運動,其目的是促進年輕童軍發揮其個人潛力,對於自己所處 的社區、國家以及國際上,實現公民對其社會大眾之責任與貢獻。 從上述文獻中可得知參與童軍活動的青少年是出於自願的,在透過基於童 軍運動原理原則所設計出的有趣活動,建立青少年的信心和自尊,學習重要的 生活技能、領導能力、團隊建設、戶外探險等,而在參與童軍活動的過程中, 青少年在面臨實際情境中的問題與狀況下,學習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並為自 己的行為負責,使他們能為其獨立的成年生活做準備,進而成為能為自己、社 會、國家以及國際盡心力的良善公民。. 14.

(26) 貳、童軍活動的實施方式 若以童軍活動項目來區分,則活動內容可區分為三方面,包含童軍精神、 童軍知能、群體生活等三項目,以下就三項目分別探討:. 一、童軍精神 童軍運動之精神俱在諾言(誓詞)、規律之中,自1907年貝登堡先生創立童 軍運動以來,一直在倡導的原則法理即爲對上蒼盡本分,為他人服務,對自己 盡本分,遵守童軍諾言規律(黃克仁,2011) 。而從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的官方網 站4、中華民國臺灣女童軍總會的官方網站5資料也可歸納出,我國男女童軍活動 是以諾言、規律、銘言的實踐,讓童軍成員發展自我潛能、學習團隊合作、培 養愛國精神及服務的態度,這些都是公民所需要的意識、態度及行動的發端。 如童軍諾言「隨時隨地扶助他人、服務社會」 、女童軍諾言「我願對上蒼和我的 國家盡我的本分,我願隨時幫助他人」 ,及男女童軍共同的銘言「準備」 、 「日行 一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研究者認為童軍所重視的諾言、規律、銘言,並非一般制式僵硬的教條, 制式教條只會令人心生抗拒,此時就需要成年服務員安排能持續引發童軍興趣 的活動與訓練,讓青少年在各種日常活動中,自然而然的將童軍精神內化,而 這一切都需要長時間的投入才能逐漸產生一定的影響。依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網 站6對於內化的定義,內化是指個人將別人的或外在社會的觀念、態度、價值標 準等慢慢轉化成自己的觀念、態度、價值標準,而終於變成自己內在的心理特 質或人格特質的一部分。歸納前述所言,研究者認為受試者參加童軍的資歷、 每週參與童軍活動的時間都將是影響青少年是否內化童軍精神的關鍵。. 4.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官方網站 http://scouting.edu.tw/index.aspx 中華民國臺灣女童軍總會的官方網站 http://gstaiwan.org/ 6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 http://terms.naer.edu.tw/ 5. 15.

(27) 二、童軍知識、技能 依據童軍總會公佈的各級童軍進程標準,在童軍三級訓練的進程中,隨著 發展階段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技能考驗項目和標準,除了野外童軍技能,或 是象徵童軍精神的諾言、規律、銘言,成為各方面健全之公民所需具備的知能 都包含在內,且訓練的內容裡都含有教育的成分。初級訓練包含童軍徽章、制 服、禮節等基本知識外,還有國旗、操法、記號的運用、結繩、衛生;中級訓 練包含觀察能力、訊號收發、急救、結繩、方位、生火、炊事、旅行、露營、 社會服務等;高級訓練除了更深入的探討觀察、訊號、急救、結繩外,更包括 手工藝、估測、製圖、工程及其他的露營技能(中國童子軍總會訓練暨進程委員 會,1991)。 在我國女童軍訓練中,原本是以德、智、體、群、美等五育來要求其訓練 內容,每一育設有三種研修章,德育包括修身信仰、生活倫理、禮節儀態;智 育包括公民訓練、自然研究、童軍知能;體育包括衛生保健、運動遊戲、戶外 活動;群育包括人際關係、服務行善、領導才能;美育包括民俗文化、藝術創 作、家事女工(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2002),但根據中華民國臺灣女童軍總會 官方網站公布,女童軍進程標準自103年9月1日起開始試行新制,3年內視實施 狀況酌予調整,於106年起正式施行,目前正處於過渡期。 整體看來,男女童軍技能不僅培養野外生活及露營生活的能力,更是配合 青少年的發展階段所設計,使其身心能夠健全發展,但由此也可發現男女童軍 的晉級方式並非相通,各有一套專屬的模式,加上女童軍的進程制度正逢改變 的過渡期。因此,研究者未將男女童軍的晉級狀況納入本研究探討的範圍中。. 16.

(28) 三、群體生活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在官方網站上提到,一般人注意到青少年往往集結成群, 也多半是社會上一個符號較為鮮明且一致的群體;殊不知,他們的成群結隊, 目的在集體學習社會規範,尋求自我及團體認同,這在社會學上稱之為『同儕 團體』 ,將它朝建設性方向組織而具體應用於童子軍活動上,便是小隊制度。觀 察男女童軍的活動內容,其進行的方式都是以有趣、豐富且多樣化的活動為手 段,以小隊或團的方式來舉辦各式野外或服務活動,藉此吸引青少年的注意與 提高其參與興趣。 黃克仁(2011)童軍運動是以小團體的方式來從事教育活動,即「小隊制度」 的運用,青少年在一個情意相投自由結合的有機性團體,透過民主機制實習社 會化課程,幫助青少年自我調適,體認社會規範(組織與功能)的學習模式,讓 同儕成員間彼此分工合作學習;其次,小隊制度與團的互動,能鼓勵青少年經 由領導與被領導,培養理性判斷與抉擇的能力,同時藉由協調的組織分工,表 現互助合作的態度,積極主動參與各種事物。 小隊制度是童子軍的根基,在迎合青少年天賦的合群性、互助合作下,藉 由共同做事的過程中產生責任心,也在過程中培養青少年如何去和不同背景的 人相處合作,在小隊中不僅充滿民主氛圍,而且高度的流露著『人人為我,我 為人人』的合作精神,在群體生活的真實情境中,習得互助精神、領導能力以 及負責合作的態度。研究者認為如要了解受試者在群體生活的狀況,可從受試 者在團內所擔任的角色、參加童軍露營的次數兩方面去分析。. 17.

(29) 參、本節小結 世界各國童子軍的訓練方式大部分是分成初級、中級、高級三級來訓練, 每級的訓練進程裡均包括童軍精神的培養、群體生活的實踐、童軍技能的增進, 一切的訓練內容,探究其背後的目的,皆是為培育健全公民,讓青少年在自願 且充滿興趣的狀態上,持續參加童軍活動,進而使自己成長。歸納本節文獻整 理結果,研究者認為受試者參與童軍活動的時間以及其在群體生活中的表現, 是影響受試者能否成為更完善公民的因素。因此,本研究將以受試者參加童軍 的資歷、每週平均參與童軍團活動的時間、在團內所擔任的角色、參加童軍露 營的次數等四個面向,來探討其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的相關情況。. 18.

(30) 第二節 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的相關理論 自 1980 年代中期以來,臺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就在伴隨著第三波全球化民 主浪潮的席捲下,人民因深受民主與社會意識的甦醒、各種反對運動力量的興 起,以及威權統治體制的解體等多重因素的鼓舞,於是對公民社會概念的認知 與理解乃能漸趨成熟(莊富源,2008)。而公民社會所需要的「公民資格」 ,大體 可分為公民認知、公民德行、公民參與、公民意識等面向,研究者僅就與本研 究相關之公民態度、公民參與探討分析。. 壹、公民態度的相關理論 一、態度的意涵 對於「態度」(attitude)一詞,近代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的界定不盡相 同,大致來說,所謂「態度」並非與生俱有,而是個人經由後天習得,且為社 會化的結果。學者Allport認為態度是心智或神經的準備狀態,由經驗所組成, 它指導或動態地影響個人所面對的所有有關的對象與情境之反應(轉引自謝秉 錡,2011)。由Allport對態度的界說,可以進一步說明態度有下列特性: 1.. 態度是從生活經驗中學習累積而來的,是個人所有經驗的綜合。. 2.. 態度是有系統的組織。態度是由若干個成分組織而成,包含:認知成分 (cognitive component) 、情感成分(effective component) 、意向成分(conation component)。. 3.. 態度是個人的內在心理狀態。. 4.. 態度必須有取向的對象及相對應的目標或情境。 從上述幾點有關態度的特徵,幫助本研究確立欲探討的態度內涵,態度包. 含對生活經驗的反應,並且反應於內心,其構成成分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向。 19.

(31) 而本研究所關注的公民態度係以國中童軍團學生為研究對象,依據國中童軍團 學生的生活經驗、對於民主社會運作的基本價值做如何理解的感知狀態,稱為 本研究之「公民態度」 ,但因態度是屬於內在心理狀況,不是外顯行為,所以不 易觀察。以下整理國內外學者有關公民態度的內涵,其應包含哪些民主社會運 作的基本價值,藉此聚焦本研究所欲觀察的核心主軸。. 二、公民態度的內涵 公民態度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蕭揚基(2004)認為態度是基於認知過程 且發生在行為之前的一種情感的、評價的反應;公民態度則指身為現代公民社 會中的個體,公民對其所屬社群之認同,也能對其所處之社會政治環境和做為 公民本身如何判斷、看待。換言之,公民態度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個體對社會 有關公共事務的體驗及行為反應。 在Torney、 Oppenheim 與 Farnen (1975)之《十國公民教育》的跨國研究中, 歸納各國公民教育感情層面的共同內涵:有「瞭解權利及義務」、「支持民主生 活方式」、「認識世界的相互依賴性及國際友好關係」、「尊重政府及本國傳統, 但避免種族中心主義」、「瞭解道德及宗教價值的歧異性及政治上反對意見的存 在」以及「關心國內及國際時事和社會問題」(引自劉美慧、董秀蘭,2009)。 Engle and Ochoa (1988)認為理想的民主政治有賴於公民的態度,其中包括: 「尊重人類個體的價值」 、 「願意用寬大、友善、同理的情懷,瞭解與對待他人」、 「願意保護少數的權利與意見」。 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1990)發佈的「課程指引」提出在公民態度方面,應 培養:(一)對社會及道德問題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二)面對工作與挑戰能積極 投入,堅忍奮進。(三)樂觀看社會,如尊重司法和他人權利。(四)尊重包容他 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信仰、意見和想法。(五)樂意尊重他人合法權利。(六) 尊 重理性的爭辯並贊同以非暴力方法解決衝突或爭端。(七)對社會事務熱心參與 20.

(32) 並提供建設性的貢獻。(八)積極關懷人權問題。(九)體認民主的決策過程最為 重要(引自張玉成,1996)。 在Moely, McFarland, Miron, Mercer 與 Ilustre 於 2002 年改編而成的公民 態度與技能量表(Civic Attitudes and Skills Questionnaire, CASQ),有關公民態度 所欲測量的面向則有:(一)政治意識,能評價有關於自己國家與地方的時事和 政治議題。(二)社會正義態度,關心貧窮與不幸的事情及社會問題如何被解決。 (三)多元態度,描述自己面對多樣與差異時的態度和對於不同文化的興趣 (Moely, McFarland, Miron, Mercer, & Ilustre, 2002)。 英國樂施會 Oxfam(2008)認為世界公民應具備的價值觀與態度為:(一) 自我認同與自尊。(二)同理心。(三)致力於社會正義和公平。(四)重視與尊重 多樣性。(五)關懷環境並且致力於永續發展。(六)相信人們可以有所作為。 依據 ICCS 2009 的評量架構(Schulz, Fraillon, Ainley, Losito, & Kerr, 2008) 公民教育的情意行為面向,主要關注學生的觀點覺知及活動,包括四個範疇: 價值信念、態度、行為意向與行為。其中「態度」關注學生對於自我、他人與 其他機構的態度以及對於特定政策和實踐的態度 (轉引自董秀蘭、鄧毓浩、林 佳範、黃美筠,2011)。 國內學者廖添富與黃景裕(1995)曾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擬定現代公民七大特 質,認為公民態度的內涵應包含:(一)參與公共事務:現代公民特質之一便是 參與公共事務,此參與包含對於社區、學校等公共事務及政治性活動(投票選舉) 能積極主動地參加或表達自己的意見。(二)守法:現代公民不僅要瞭解社會生 活規範存在的意義及精神,並且更要進一步加以支持與維護,使整體社會擺脫 過去「人治」化取向,而走向制度化。(三)具世界觀:現代公民要體認世界相 互依存和國際友好關係,並積極盡地球村居民應盡的責任,共同為尋求地球的 永續發展而努力。(四)尊重他人、容忍異見:一個現代公民要能尊重他人自由 的信念,容忍與自己相異的意見及對不同文化予以尊重,如此方能真正落實民 21.

(33) 主信念。(五)具社會正義:現代公民應對廣大範圍之社會活動予以規範,以正 義感節制私己之心,使個人私心不致危及社會利益。(六)瞭解權利與義務的關 係:現代公民應能體認「權利」與「義務」係一體兩面的意義,除重視個人權 利的維護外,更不忘盡己之義務。(七)愛國心:愛國心是不同文化、種族基於 共同情感的結合,所展現的一種凝聚力,其表達了公民對其共有價值得認同。 蕭揚基(2004)在臺灣地區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問卷中,針對公民態度所設計 的量表,主要是包含「對公共事務的態度」、「對社會關懷的態度」、「對社會責 任的態度」以及「對時事關心的態度」等四個部分。 林火旺(2005)認為在審議民主中,作為一個成熟的公民,除了要適切認識 自由、民主理念外,如要扮演適當的審議的角色,不能只依賴審議制度的建立, 還需具備下列態度與德行:(一)推理和理性批判的能力、(二)自主性和相互尊 敬、(三)開放心靈,能對真理保持開放,願意傾聽他人的聲音。 季鳳英(2011)在臺北市國中學生世界公民素養之研究中,有關世界公民 態度量表的內涵,分述如下:(一)維護世界正義:指能關懷弱勢國家,對於世 界不平等現象能抱持伸出援手的心態。(二)重視生命與人權:指能關心全球化 所帶來的貧富差距擴大與貧窮等問題,能重視貧窮國家及少數民族的生命與人 權。(三)尊重文化差異:指能接納多元文化、尊重差異,能對不同文化、種族 抱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四) 關懷生態環境:指能關心生態環境且重視地球均衡 及永續發展的態度。(五)具世界公民責任:指能認同自己是世界公民的一份子, 並具有應負起世界公民責任的態度。 雖然學者們對於公民態度的內涵各有見解,但基本上可歸納為下列幾點(張 秀雄、王錦雀,1997;林火旺,1995): (一)開放的胸襟:尊重他人、寬容異己、能與人協商,並懂得欣賞他人。 (二)重視人權:對弱勢團體照顧、對女性的尊重。 (三)對社會盡義務與責任。 22.

(34) (四)注重道德與倫理層次問題。 (五)具有經濟德行,能適應經濟和科技的變遷。 (六)能公開討論和理性對話。 (七)不同價值主張者間的相互尊重。 (八)有自我批判和反省的能力。 (九)具有公共精神,並能關心他人、關懷社會。 綜觀上述國內外學者對公民態度的看法,公民態度是基於認知過程且發生 在行為之前的一種情感的、評價的價值觀點反應。雖然不同的人類社會有各自 所依循的價值觀,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共同的價值存在。檢視學者們對公民 態度的討論,有部分態度是指認知和能力的達成,與本研究所欲探討的情意價 值取向較為不同,而進一步歸納分析文獻,確立本研究建構公民態度的基本方 向分述如下: 1.. 政治意識:願意關心與評價有關所屬社群之公共事務。. 2.. 具社會正義:能關懷弱勢、關心貧窮與不幸的事情及社會問題如何被 解決。. 3.. 尊重差異與多樣性:能接納與自己相異的意見及對不同文化予以尊 重。. 貳、公民參與的相關理論. 一、公民參與的意義 公民參與可說是現代民主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Wu & Wang, 2014)。參與是 民主的一個重要關鍵,並且包含不同的面向(Dahlgren, 2012)。公民參與涵蓋諸 多面向,像是政治、社會、文化等,而公民參與即公民在參與公共事務上的實. 23.

(35) 際表現行為,且行為必須建立在合乎民主法治的基礎上。因此,公民參與係指 民眾基於對公共事務的認知和情感,主動發起之行為表現(許焜發,2008)。 然而,對於「公民參與」一詞,因學者所持觀點的不同,定義也略有差異。 蕭揚基(2004)公民參與是指社會成員以行動來體現其作為公民的本質,具有參 與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的技能,除了擁有參與的權利,以及參與的意願外,還 需具備參與的知識與能力。Social Affairs Division (2010)主張公民參與是公民運 用民主原則,對其所屬的社會或社區進行意志表達。Onyenemezu (2014)認為, 公民參與是社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如沒有公民參與,則社區就無法發展。 公民參與能合法且有效率的促進公眾的信任與合作(Halachmi & Holzer, 2010)。公民參與是公民對外意識的展現,相較於公民態度,公民參與是最直接 可觀察到的表現,而公民參與能力的優劣,不但影響個人的利益,更甚者會影 響到整個世界、國家及社會的利益,以下整理國內外學者有關公民參與的內涵, 藉此聚焦本研究所欲觀察的核心主軸。. 二、公民參與的內涵 Torney 將公民參與行為歸類如下:(一)守法、納稅、接受軍事義務教育及 參與愛國儀式。(二)參與團體活動決策(投票、領導行為等) 。(三)力行容忍及 尊重他人。(四)運用邏輯和批判思考解決問題。(五)閱讀報紙並透過廣播、書 刊、電視等途徑學習(引自劉美慧、董秀蘭,2009)。 依據 ICCS 2009 的評量架構(Schulz, Fraillon, Ainley, Losito, & Kerr, 2008) 「行為意向」關注學生對於未來公民參與的行動意向,包括:未來參與合法抗 議的預期、未來參與非法抗爭的預期、未來參與投票活動的預期、未來參與其 他政治活動的預期、參與非正式政治參與的預期。此五項行為意向構念中指涉 的合法抗議活動為讀者投書、向民意代表陳情、連署請願、參加和平的集會遊 行、配戴表達訴求的徽章、以及拒買特地產品等;非法抗爭的活動包括:癱瘓 24.

(36) 交通、霸佔公共建築以及在牆上塗寫抗議標語;投票活動主要指在地方和全國 選舉中投票以及了解候選人資訊;其他政治活動則涵蓋參加工會、政黨、為政 黨或候選人助選、以及成為地方選舉的候選人;非正式政治參與包含和他人討 論有關自我對政治社會議題之觀點、對有關的政治社會議題寫報紙社論、在網 路論壇發表有關政治社會議題評論及參加因政治或社會事件所形成的組織。 「行 為」面向則關注學生參與社群活動的頻率以及學校公民活動的投入情況,以下 說明有關行為範疇的構念:政治與社會議題的溝通頻率、校內公民活動參與的 頻率、校外公民活動參與的頻率(董秀蘭、鄧毓浩、林佳範、黃美筠,2011)。 美國國際品格教育聯盟曾在1992年提出六大品格支柱,包括:尊重、責任、 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其中公民責任制定出以下行為準則:(一) 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你的學校、社區和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二)對身邊的事 物盡一份責任、(三)參加社區服務、(四)幫忙照顧環境、(五)做個好鄰居、(六) 尊重他人、(七)遵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規定(鄧毓浩,2013)。 蕭揚基(2004)在臺灣地區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問卷中,針對公民參與所設 計的量表,主要是包含「搜集資訊的能力」、「社團活動的參與」、「社會義務工 作的參與」以及「政治性活動的參與」等四個部分。 張秀雄與李琪明(2002)指出理想公民資質的內涵包括公民知識、公民德行 及公民參與能力三大面向,其中公民參與內涵為:(一)理性溝通及有效表達意見 的能力。 (二)對媒體及公共事務的批判及反省思考的能力。 (三)與人合作與 增進權益的能力。(四)關懷社區及參與社區事務的能力。 (五)做決定、做判斷 及影響公共決策的能力。 (六)參與民主政治的能力。 (七)忍受挫折與適應生 活的能力。 (八)獲取評估及應用資訊的能力。 (九)與異文化互動的能力。 (十) 正當的休閒活動能力。(七)發展同理心、道德、價值與社會責任意識。 (八)提 昇本土的與全球的社會正義。. 25.

(37) 綜合上述所言,雖然公民參與的定義與內涵所涉及的層面十分廣泛,但大 多強調人民以實際行動涉入社群的過程;歸納「公民參與」的幾項基本原則: (一)公民具有多元的管道參與公共事務。 (二)公民能直接涉入公領域的決策。 (三)公民具參與的意願與能力,並持續投入公共事務。 Mirazchiyski, Caro and Sandoval-hernández(2014)認為,社會變遷會受到不同 的青少年參與影響。雖然未達法定年齡的青少年,無法以成人的身分來參與公 民活動,像是:投票或成為候選人,但若他們擁有影響學校運作的權力經驗, 是有助於發展出效能感,Bandura (1997)認為投入越多校內公民活動的學生,會 擁有較多與公民相關知識的素養(劉美慧、陳亮君、薛人華,2011)。本研究考 量國中生的公共生活面向,將「公民參與」界定為國中生在班級、學校與社會 此三面向中,為促進公共善,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決策以及實際行動的表現。. 參、本節小結 態度是介於情感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中介變項,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與平 日的生活模式,然而態度是從經驗中所發展出來的。因此,對於正處在成長最 快速,變化最多的國中階段青少年而言,我們應致力於培養他成為具備何種態 度的公民?又Checkoway (2010)認為公民參與可讓年輕人貢獻其專門知識,並 促使個人發展,對民主社會更有貢獻。那麼我們又可以期待在國中時期的青少 年能有的實際作為為何?研究者認為我們應讓青少年意識到未來的自己不該淪 為數年一度的投票者與監督者,而是以積極的態度投入社會公共事務,讓自己 成為建設社會的參與者。 縱觀國內外學者所提出之公民態度的意涵,經歸納分析後確立本研究公民 態度的基本方向如下: 1.. 政治意識:願意關心與評價有關所屬社群之公共事務。 26.

(38) 2.. 具社會正義:能關懷弱勢、關心貧窮與不幸的事情及社會問題如何被 解決。. 3.. 尊重差異與多樣性:能接納與自己相異的意見及對不同文化予以尊重。 以此作為公民態度量表的構面。. 而觀察我國學校公民教育現況,因礙於升學壓力、上課時數等限制,多數 教師只能致力公民知識的傳遞,而無暇顧及其他。但研究者認為,作為一位良 好的公民,除了具備應有知識與態度外,更應將所學實際運用於生活中,成為 負責任且具行動力的積極公民。但由於國中階段的學生因其年齡限制,有許多 公民活動是無法參與的,研究者在觀察國中階段的學生實際所能達到之狀況下, 根據文獻整理結果,將公民參與內涵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1.. 班級參與:主動參與班級事務、與他人討論或分享對班級事務的看法、 擔任班級幹部、參與班級活動等相關事務之情形。. 2.. 學校參與:主動參與學校事務、與他人討論或分享對學校事務的看法、 參與學校活動、社團等相關事務之情形。. 3.. 社會參與:從各種管道蒐集有關公共事務之訊息、與他人討論或分享 對公共議題的看法,並願意參與相關活動等民主參與情形。. 27.

(39) 第三節 相關研究 我們需要公民具備怎樣的公民意識,取決於一個社會希望它的人民具有怎 樣的公民資格。從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章程,第一章第二條中華民國童軍以發展 青少年潛在能力,養成良好習慣,使其人格高尚、常識豐富、體魄健全,成為 智仁勇兼備之公民,以建設民有、民治、民享之國家,而臻世界於大同為宗旨, 以及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的宗旨:中華民國女童軍以發展女孩及青年婦女潛能, 增進其工作能力,培養優良習慣,使其品格高尚、知能豐富、身心健全成為智 仁勇兼備之女青年,闡揚女性美德,切實服務社會人群為宗旨,由此可看出男 女童軍所欲培養的是具備豐富公民知識、擁有積極健全態度以及勇於實際行動 的公民,然而以童軍活動為手段所培育出的未來公民是否符合社會所期待,正 是本研究所欲關心的課題。 研究者查閱資料後發現,國內有將童軍與公民兩者結合做研究,並且以國 中生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多為探討童軍與品格品德、童軍與服務學習或利社會 行為等,而國外有關童軍與公民為主題的論文,則有下列幾篇: Vallory(2007)所發表的博士論文《全球公民教育》 ,Vallory在論文寫下三 個結論(引自陳麗敏,2012): 1. 世界童軍活動鼓勵個人與國家社群、以及個人與全球歸屬作連結。 2. 世界童軍活動鼓勵積極主動而且為個人行為負責的公民表現。 3. 世界童軍活動在民主及公民教育方面是反對意識形態的教導、教條主義與 歧視。 Polson et al. (2013)以美國成年男性做為調查對象,包含134名鷹級童軍、863 名曾經參加過童軍的男性以及1515名未曾參與過童軍的男性,進行電話調查, 並比較曾經參加童軍者與非童軍者,其在成年社會資本和社區參與的影響。研 究發現:越致力於參加童軍者(級別越高、參與時間越長),對其成年社會資本 28.

(40) 和社區參與有越顯著的影響。 雖然童軍活動與公民教育相輔相成,但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 國內外針對國中學生參與童軍團對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的研究相當有限。因此, 以下分別透過童軍活動、公民態度與公民參與的相關研究結果,作為本研究擬 定研究架構及未來討論研究發現的參照,並依研究時間排序,彙整如表2-3-1童 軍活動相關研究一覽表、表2-3-2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相關研究一覽表。. 壹、童軍活動相關研究 本研究以量化實證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所以蒐集國內有關童軍團、童軍活 動之相關量化研究,用來分析在「研究對象」、「研究地區」、「研究背景變項」 方面,有何趨勢、結果,以做為研究結果討論與比較的依據。. 一、研究對象方面 研究者發現有關童軍團、童軍活動的量化研究中,以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 者占絕大多數,探究原因可能是國民中學多設有童軍團,且在國中階段有推行 童軍隔宿露營活動,加以國中階段的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轉變的時期。因此, 成為許多研究者聚焦的研究對象。研究者身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尤為了解教 育對國中階段青少年的重要性,故期望本研究能對目前相關研究的不足有所貢 獻。. 二、研究地區 在童軍團、童軍活動相關量化研究中,研究地區以臺北市最多,其次是全 國,再者為臺中市、高雄市,最後為臺南市、南投縣。從中可以發現許多研究 地區多為單一縣市,而單一縣市中又以臺北市、臺中市、高雄市有較多研究者 研究,可見此三直轄市具有相當之指標性,而本研究將研究範圍界定在臺北市、 29.

(41) 臺中市、高雄市,是以往相關文獻資料所未見,研究者認為有其調查的必要與 研究的價值。. 三、研究背景變項 綜合上述國內外實證研究,可歸納出諸多童軍團學生之個人背景變項對於 不同依變項的研究發現,研究者因時間、能力之限制,無法一一探討,本研究 僅探討性別、年級、是否為童軍身份、參加童軍年資、擔任幹部經驗、參加露 營次數、每週參與童軍團平均時間等變項,以做為研究結果討論與比較的依據。 (一)性別 在探討童軍活動的相關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研究者都將性別納入研究背景 變項中。研究結果顯示女生優於男生的有:江幸純(2011)國中女童軍之童軍活 動成效和自我效能優於男童軍;高美蕙(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童軍理念、生命 態度、自我概念中的「社會我」女生高於男生;陳姿伶(2013)在童軍團中女生 團員對於團長領導風格感受度較高;張睿芷(2014)女學生有較高的利社為行為; 黃文馨(2014)學生性別對於學前準備具顯著差異,且女生優於男生。 研究結果顯示男生優於女生的有:陳淑娟(2011)男生在休閒涉入之行為涉 入以及心流體驗上高於女生;陳明琮(2011)在解決衝突的能力上,女性顯著低 於男性。 研究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的有:陳敏銓(2010)不同性別的國中童軍團團 員對服務行為意向不具顯著影響力;盧鵬(2011)不同性別的臺北市高中職童軍 團團員在參與運作、童軍團滿意度上並無顯著差異;謝育錚(2013)不同性別的 臺北市童軍團學生在童軍團參與成效以及實踐品格核心價值上並無顯著差異; 鄒美玲(2014)不同性別在自我概念認同整體量表未達顯著。. 30.

(42) 從上述可知,有關童軍活動的研究,在性別變項大多數是有顯著差異,且 女生高於男生的狀況。但如從研究對象來觀察,受試者皆為童軍團學生的研究, 則在不同性別的研究結果上幾乎沒有顯著差異。 (二)年級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變項達顯著差異的有:陳敏銓(2010)不同年級對於 服務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高美蕙(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命態度, 五年級高於六年級;陳淑娟(2011)不同就學階段在休閒涉入、心流體驗上有顯 著差異;黃茱莉(2012)國中童軍團參與者之年級越高,則其於童軍活動涉入之 表現顯然越佳;鄒美玲(2014)不同年級在自我概念認同整體量表有達顯著。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變項未達顯著差異的有:盧鵬(2011)不同年級的臺 北市高中職童軍團團員在參與運作、童軍團滿意度上並無顯著差異;謝育錚 (2013)不同年級的臺北市童軍團學生在實踐品格核心價值上並無顯著差異。 從上述可知,面對不同依變項是否因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尚無定論。因此, 在不同年級的國中童軍團學生之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的差異情形為何,有必要 再加以研究釐清。 (三)是否為童軍身分 除了高美蕙(2011)在「家庭我」層面非童軍團高於童軍團外,其他有以是 否為童軍作為變項之研究者,皆顯示童軍優於非童軍,如Polson et al. (2013)曾 經參加童軍者成年後的社會資本、社區參與優於非童軍者;蕭逢世(2010)具童 軍身分者,因其「童軍活動參與程度」高於不具童軍身分者。因此,其「休閒 態度的認知、情意、行為傾向」與「整體休閒態度的傾向」亦有潛在可能性會 高於不具童軍身分者;江幸純(2011)國中童軍的「社會性自我效能」、「自我 調整效能」顯著優於國中非童軍;張睿芷(2014)曾參加童軍團的學生比未曾參 加過者有較高的利社會行為;黃文馨(2014)具有童軍身分之學生在學前準備之 31.

(43) 期望與改變構面中表現較優。因此,具備童軍身份者其在公民態度上是否為積 極和公民參與為中度參與,需透過本研究加以探討之。 (四)參加童軍年資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參加童軍年資達顯著差異的有:Polson et al.(2013)越 致力於參加童軍者(參加時間越長),對其成年社會資本和社區參與有越顯著的 影響;陳敏銓(2010)參加年資和對服務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陳淑娟(2011)不 同參加童軍活動年資在休閒涉入、心流體驗上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參加童軍年資未達顯著差異的有:盧鵬(2011)不同參加 童軍年資的臺北市高中職童軍團團員在參與運作、童軍團滿意度上並無顯著差 異;謝育錚(2013)不同參加童軍年資的臺北市童軍團學生在實踐品格核心價值 上並無顯著差異;鄒美玲(2014)不同年資在自我概念認同整體量表未達顯著。 從上述內容可發現,面對不同依變項是否因參加童軍年資不同而有所差異 尚無定論。因此,在不同參加童軍年資之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 與之差異情形為何,有必要再加以研究釐清。 (五)擔任幹部經驗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幹部擔任經驗達顯著差異的有:陳敏銓(2010)擔任幹部 對於服務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陳明琮(2011)曾經擔任過小隊長的國中生較他 人發展出較顯著的同儕人際關係且展現了較強的同儕依附;黃茱莉(2012)國中 童軍團參與者之擔任職務越高,則其於童軍活動涉入之表現顯然越佳;陳姿伶 (2013)擔任童軍團幹部之團員較能知覺到團長的領導;謝育錚(2013)童軍團職 務擔任小隊長的童軍對於「責任」的實踐明顯高於一般團員 研究結果顯示擔任不同幹部經驗未達顯著差異的有:盧鵬(2011)擔任不同 幹部經驗的臺北市高中職童軍團團員在參與運作、童軍團滿意度上並無顯著差 異。 32.

(44) 從上述可知,在多數研究中,擔任幹部的經驗對各依變項是有差異,然而, 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是否因學生在童軍團中擔任不同幹部經驗而有差異,尚無 定論,有必要再加以釐清。 (六)參加露營次數 針對此研究變項進行研究的為少數,有黃茱莉(2012)國中童軍團參與者之 露營次數越高,則其於童軍活動涉入之表現顯然越佳。張睿芷(2014)參加童軍 活動次數越多的國中學生有較高的利社會行為。從上述發現得知,在各依變項 中,參加露營次數是有顯著差異。因此,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是否因參加露營 次數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有待本研究探討之。 (七)參與童軍團平均時間 在謝育錚(2013)的研究中,每週參與童軍團活動時間在實踐品格核心價值 沒有顯著差異;但盧鵬(2011)不同參與童軍團平均時間的臺北市高中職童軍團 團員在參與運作、童軍團滿意度上則有顯著差異。因此,不同參與童軍團時間 之國中童軍團學生在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的差異情形為何,有必要再加以研究 釐清。 本研究是以量化實證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所以蒐集國內2010年以後的童軍 活動相關研究,,以做為研究結果討論與比較的依據,並依照研究時間排列, 歸納整理如表2-3-1。. 33.

(45) 表2-3-1 童軍活動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題目.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地區. 蕭逢世. 童軍活動對中學. 國高中學生/. (2010). 生休閒態度之影. 台中縣市. . 參與童軍活動對中學生之「休閒態度的認 知、情意、行為傾向」與「整體休閒態度的. 響-以台中縣市地. 傾向」具正面影響。 . 區學校為例. 對「休閒態度的認知、情意、行為傾向」與 「整體休閒態度的傾向」的影響力主要來自 童軍活動參與程度,而非童軍身分,然而具 童軍身分者,因其「童軍活動參與程度」高 於不具童軍身分者。因此,其「休閒態度的 認知、情意、行為傾向」與「整體休閒態度 的傾向」亦有潛在可能性會高於不具童軍身 分者。. 陳敏銓. 國中生在童軍團. 國中學生/. (2010). 的服務行為意向. 臺灣各地區. . 知覺行為控制構面的便利性知覺高於自我效 能;態度構面中的利他性因素高於自利性因. 之研究. 素,而社會責任的影響最小;主觀規範中顯 示同儕的影響高於老師和父母,傳播媒體的 影響較小。 . 不同年級、參加年資和擔任幹部對於服務行 為意向也有顯著影響,而性別、出生序和家 庭類型對服務行為意向不具顯著影響力。. 江幸純. 國中學生參與童. 國中學生/. . 國中女童軍之童軍活動成效優於男童軍。. (2011). 軍活動與自我效. 全國. . 國中女童軍之自我效能優於男童軍。. . 國中童軍的「社會性自我效能」 、「自我調整. 能之相關研究. 效能」顯著優於國中非童軍。 . 國中童軍的童軍活動成效可以有效的預測自 我效能。. 高美蕙. 童軍活動對國小. 國小學生/. (2011). 高年級學童自我. 高雄市. . 高於男生,六年級高於五年級,童軍團高於. 概念與生命態度 之研究. 國小高年級學童童軍理念屬中下程度,女生. 非童軍團。 .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屬中上程度, 「社會 我」女生高於男生,五年級高於六年級, 「家 庭我」非童軍團高於童軍團。 (續下頁).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