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關係的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關係的研究"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職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李綢 博士. 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之關係的研究. 研究生:岳修琪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二月.

(2) 致謝詞 開始動念繼續進修充實自己,是在父親驟然過世後。面對無常的人生路,我希 望能充實活出每一天,完成自己的夢想。經過一年的準備,我來到師大心輔這個大 家庭,兩年多的求學生活,忙碌於上課、寫報告,還得兼顧工作及家庭,幸好有許 多人的幫助,我才能堅持下來,正所謂認真的人幫認真的人,一路上得到太多的幫 助,內心充滿感謝! 幸運的我,有著慈母般的指導教授陳李綢老師,我還記得上老師課時,老師問 大家平常如何紓壓?我說我喜歡在廚房做菜,煮出一桌好菜很有成就感,老師說他 也有同感,當時那份親切、溫暖的感覺,一直都留在我心中。在寫作論文的日子裡, 老師用他溫柔的方式提點我、鼓勵我,總是告訴我:你可以的,然後指導我繼續完 成,常讓困在論文的挫折中而喪失自信的我,瞬間恢復信心、堅持下去。在口試時, 毛國楠老師及何英奇老師的諄諄教誨,是那麼專業又溫暖,讓我見識到老師們不僅 治學嚴謹,對學生更是照顧有加,即使是在指正我的缺失,都會再加上一句優點鼓 勵我,我想這是師大心輔人特有的福利吧!我也會將老師們示範的經師、人師之道 謹記在心。 還有一路支持我的夥伴們,新北連線的又嘉和明潔,我們常常一起說說笑笑、 彼此打氣,謝謝你們一路相挺。同樣在進修的靜霞率先完成論文,聽我的煩惱、給 我建議,謝謝。在苦悶的生活中,同為研究生的舒平,我們總能理解彼此的感受, 感謝你和凱鈴在口試時大力協助,做我最堅強的後盾。感謝怡瑩在電腦讀卡上助我 一臂之力,感謝彥融,總是很有耐心回答我許多統計問題。感謝這麼多的朋友,在 我困難時義不容辭的幫助我。 而我在中年還能享受讀書生活,都是因為我在台南的姐姐們、哥哥及姊夫照顧 長年臥病在床的母親,你們總是說我很棒、書讀那麼多,但其實你們才是最棒的, 你們無私的奉獻讓母親能安享晚年,謝謝你們總是包容我這個小妹。當然還有我最 i.

(3) 親密的伴侶—老公,一直支持我,照顧我,還要接納我的焦躁,在我難過時提供溫 暖的肩膀依靠,以及兩個乖巧的女兒,總是自動自發完成課業及分擔家務,給我正 能量,謝謝! 我的研究所生活開始於父親離世,在母親往生後即將結束,我原先以為畢業後 就會有較多的時間回去陪她,但世事的變化總讓人措手不及,幸好在母親離世前幾 天,我曾握住她冰冷的手、跟他說說話,告訴他我快畢業了,告訴她以後我就比較 有空了……。謝謝我的父、母親,帶我來到這個世界,希望我的一點點小成就,你 們在天上都看見了。 岳修琪 謹誌 2017.02.10. 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關係,在 不同背景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以及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之關係。選取「國中生未來時間觀量表」 、 「國中小學習態度量表」及「生涯決 策自我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以新北市、桃園市、彰化縣、高雄市及宜蘭市等五 所國中七到九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使用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得到有效樣本 共計 754 人。再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 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處理所得資料,並使用線性迴歸分析檢驗學習態 度對國中未來時間觀及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在性別、年級上有顯著差異,在不同父母教育程度上則無差異。 2.國中生學習態度在性別、年級上有顯著差異,在不同父母教育程度上則無差異。 3.國中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在性別及不同父母教育程度上則 無差異。 4.國中生未來時間觀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正相關,並能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5.國中生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正相關,並能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6.國中生未來時間觀與學習態度有正相關。. 7.國中生學習態度在未來時間觀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期能提供教育與輔導相 關工作人員及後續研究做為參考。 關鍵字: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iii.

(5) iv.

(6)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with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learning attitude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siu-Chi,Yueh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learning attitude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Scale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five cities including Xinbei, Taoyuan, Changhua,. Kaohsiung and Yilan. Students from grade 7 to grade 9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754 students were selected by questionnaire.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gender and grade. 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of parents.. 2.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gender and grade.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of parents.. 3.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he grad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of parents.. 4.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5.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v.

(7)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6.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learning attitude.. 7. Learning attitu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 concludes with specific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offers the relevant staff of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nd follow-up study as reference.. Keywords: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learning attitud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 efficacy. vi.

(8) 目次 致謝詞................................................................................................................................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次.................................................................................................................................vii 表次..................................................................................................................................ix 圖次..................................................................................................................................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未來時間觀理論及相關研究...................................................................7. 第二節. 學習態度理論及相關研究.....................................................................14. 第三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理論及相關研究.....................................................20. 第四節. 未來時間觀理論、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關係.................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34. 第四節. 研究程序.................................................................................................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43.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的差異分析.....................................................................................43. 第二節. 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相關分析….52. 第三節. 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分析….57. 第四節. 國中生學習態度之中介效果分析…………………………………….61. 第五章 討論………………………………………………………………………….63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的差異分析.....................................................................................63 vii.

(9) 第二節 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相關探討….68 第三節 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分析….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73 第一節 結論…………………………………………………………………….73 第二節 建議…………………………………………………………………….75 參考文獻……………………………………………………………………………….79 一、中文部分…………………………………………………………………….79 二、西文部分…………………………………………………………………….87 附錄…………………………………………………………………………………….93 附錄一、國中生未來時間觀量表……………………………………………….93 附錄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95 附錄三、問卷施測說明………………………………………………………….97 附錄四、國中生未來時間觀量表使用同意書………………………………….98 附錄五、學習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99 附錄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使用同意書………………………………....100. viii.

(10) 表次. 表 3-2-1 有效問卷樣本的人數分配表…………………...……………………….…...32. 表 3-2-2 研究對象資料表………………………………………………………….…..33 表 4-1-1 不同性別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差異. 分析摘要表……………………………………………………………….…..44. 表 4-1-2 不同年級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單變項.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6. 表 4-1-3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之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9. 表 4-1-4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之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1. 表 4-2-1 國中生的未來時間觀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各變項之相關矩陣…………..53. 表 4-2-2 國中生的學習態度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各變項之相關矩陣……………..54. 表 4-2-3 國中生的未來時間觀和學習態度各變項之相關矩陣……………………..56. 表 4-3-1 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分量表的內部相關摘要表……………………………..57 表 4-3-2 國中生的未來時間觀各變項對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預測分析結果摘要. 表……………………………………..……………………………………....58. 表 4-3-3 國中生學習態度分量表的內部相關摘要表……………………………......59 表 4-3-4 國中生的學習態度各變項對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預測分析結果摘要表..60 表 4-4-1 學習態度在未來時間觀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部分中介效果之多元迴歸分. 析摘要表……………………………………………………………….…….61. ix.

(11) x.

(12) 圖次 圖 3-1-1 研究架構…………………………………………………………………….31. xi.

(13) i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成三節,第一節闡述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 第三節是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 103 學年度實施至今,國中學生以免試入學、特色招生 等方式進入高級中等教育學校(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單科型)及五專,對於 學制、群科的選擇是否能夠符合學生個人未來生涯發展,有賴學校教育和輔導人員 的協助,使得生涯輔導在輔導工作中更顯重要。 (一)透過指導國中生填寫生涯輔導手冊及生涯試探,提升學生之未來時間觀 研究者擔任多年國中輔導教師,從 103 學年度十二年國教開始施行時,即教導 學生填寫國中生涯輔導手冊,內容包含相關資料的蒐集及記錄外,還包含學術學程 及技職職群的生涯試探活動、探索欲就讀學校之特色、交通動線及職業訪談等,亦 即在嘗試培養國中生未來時間觀的能力,進而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去選擇符合自己 能力的學校。 透過完成生涯輔導手冊的各項內容,學生需與師長、同學討論未來目標,並著 手蒐集相關資料,思考國中畢業後的未來規劃。在教學現場中,往往能發現學生因 為有了目標,而對學校生活及學習更感興趣;也因為知覺未來目標對自己的重要性, 而在課業或技藝的學習上更加努力。不僅提升學生未來時間觀,也讓學生學習態度 變佳,且更有自信去規劃自己升學的決定。 因此,規劃辦理各項職業試探及學生實際操作的活動,除了協助學生探索自我 1.

(15) 及認識未來生涯進路,同時也提供適性輔導的生涯建議,協助學生經由對未來了解, 而願意在目前的生活多做努力,進而在九年級能順利完成升學選校的決定。 (二)了解國中生未來時間觀與學習態度之關係 根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的課程設計須重視以生活為 核心,要能尊重個別發展及開發個人潛力等,以期完成因材施教、適性揚才的理念; 其中更規定實施「彈性學習節數」 ,由校方辦理全校性和全年級活動,如研究者所 服務的學校實施到高中職參訪、技藝試探課程、技職達人現身說法講座等相關活動, 皆是在試圖建立學生的未來時間觀,希望藉由增加國中生對高中職學習的認識和 想像,以及對未來職業生活的了解,進一步提升學習動機、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 再者,研究者多年國中輔導教師的工作經驗,發現學生會願意因著未來要成為 大廚、髮型設計師、電玩軟體設計師等的夢想,或想像穿上高中制服、享受高中校 園生活,而在國中階段認真學習,不論是專業技能的訓練,或是學術課程的研讀, 每每看到學生重拾熱情的眼神,都讓研究者內心感動不已。 教育內含未來取向的意義,「未來時間觀」(future time Perspective)是探討個. 人對未來的想法與期待,以及目前行為與選擇如何受其影響的理論(Kauffman &. Husman, 2004) 。如果學習者能夠重視行為與未來成果的關聯,將目前的努力當成 是自己的投資,便可以產生有目標的學習,進而降低個人在課業上的不適應 (Horstmanshof & Zimitat, 2007) 。因此,了解國中生未來時間觀與學習態度之關係 為研究動機之一。 (三)了解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及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現況及差異情形 以上所提及之各項生涯試探活動,皆是希望國中生能經由個人特質、校園生活 及職場資訊等產生自我覺察,在三年的學習時間中去試探及調整自己的生涯方向。 研究者在教學工作中,發現國中生若能對下一階段的升學進路,勾勒出明確的 目標—學術、技職、特殊專長等不同的方向,不僅能提高學習動機、建立正向的學 習態度,更能幫助學生擬定出適合的學習策略,讓國中生根據自身學術及技職不同 2.

(16) 的學習傾向,去調整學習歷程、策略以達成學習目標,進而在國中會考後,面臨志 願選填時,有能力及信心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即生涯決策之能力,同時也是輔導 老師適性輔導的重點工作之一。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探討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及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 之外,也了解不同性別、年級及父母教育程度之國中生於此三個研究變項的差異情 形。在以下的章節中,研究者將探討各個研究變項的意涵和相關研究,以及它們與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本研究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將所欲討論及了解的問題與假設分述為下列兩 點: 一、研究問題 (一)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否有差異? (三)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否有相關? (四)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是否能有效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五)國中生學習態度在未來時間觀對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關係中,是否扮演 中介角色? 二、研究假設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的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差異。 1.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差異。 2.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差異。. 3.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差 異。 3.

(17) 4.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差 異。 (二)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相關。 1.國中生未來時間觀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相關。 2.國中生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相關。 3.國中生未來時間觀與學習態度有相關。. (三)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能有效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1.國中生未來時間觀能有效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2.國中生學習態度能有效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四)國中生學習態度在未來時間觀對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關係中有顯著中 介作用。.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下述將說明研究中所引用的重要名詞使本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變項定義更清 楚明確。 一、 國中生 本研究之國中生是指就讀於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在校學生。本研究以 105 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之國中生為研究對象。 二、 未來時間觀(future time perspective,FTP). 未來時間觀是指個體預期未來事件與目標的程度(Husman & Lens, 1999) ,當. 個體越具備未來時間觀,越能預想及規劃未來,並且越清楚自己目前的行動對目標 所造成的影響,進而更願意為未來目標的實現而付出努力。 本研究的未來時間觀乃是指受試者在何嘉欣(2011)編製的「國中生未來時間 觀量表」中各量表的得分,此量表共 20 題,將未來時間觀分為「對未來目標的討 4.

(18) 論」 、 「知覺未來目標的重要性」 、 「與未來目標的連結性」以及「對未來目標的準備」 等四個部分。得分越高,代表未來時間觀越佳;得分越低,表示受試者未來時間觀 越差。 三、 學習態度(learning attitude). 態度是指個體具備一致且持久性的傾向與人及周遭事物互動(張春興,1991) 。. 姚如芬(1993)指出學習態度就是在學校環境中,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 的正向或負向之評價或感受。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學生的學習行為或表現來推測 其學習態度。 本研究之學習態度乃是指受試者在陳李綢編製中的「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 中各分量表的得分,此量表共 36 題,將學習態度分為「學習動力」及「學習復原 力」等二個部分。其中「學習動力」包含學習動機及學習情緒; 「學習復原力」包 含責任感、樂觀積極及支持力。得分越高,代表越具有該項學習態度;得分越低, 表示受試者越不具有該項學習態度。. 四、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Betz(2004)指出自我效能是個體能成功地在某個領域、表現出某一行為能力. 的信心程度;而決定是指能從不同的解決方案中作出最佳的選擇而完成任務。因此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亦即「個人在進行生涯抉擇以及生涯適應等行為時的效能評價, 亦即個體評估自己生涯的能力」(Betz & Hackett, 1986;Lent & Hackett, 1987) 。 本研究所指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乃是指受試者在羅曼玉(2014)所編製的「生 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中各分量表之得分,此量表共 24 題,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分為「自我評估」 、 「蒐集職業資訊」 、 「目標選擇」 、 「為未來作計劃」及「問題解決」 等五個部分。分數越高,代表個體越具備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分數越低則代表受試 者越不具備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5.

(19) 6.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未來時間觀理論及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學習態度 理論及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理論及相關研究;第四節分析未來 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關係。. 第一節 未來時間觀理論及相關研究. 本節將分為三個部分,依序說明未來時間觀的內涵、本研究未來時間觀的架構 及說明未來時間觀的相關研究。 一、未來時間觀之內涵 (一)未來時間觀之定義 個 人 對 於 未 來 事 件 之 預 期 、 組 織 與 規 畫 即 為 未 來 時 間 觀 ( future time. perspective),這個未來事件結果可能是在距今幾週、幾個月或甚至幾十年後出現 (Seijts, 1998) 。而這樣的時間計畫能力被視為一種發展中的人格特質,會隨著年. 紀的增長而持續發展(Green, Fry, & Myerson, 1994) 。再加以考量到個人藉由預期 未來事件,進而設定目標的過程,所以部份學者將未來時間觀定義為個人對未來目 標的預期(Bembenutty & Zimmerman, 2003;Husman & Lens, 1999 ; Simons, Dewide, & Lens, 2004) 。. 個人的行為開始及持續亦受到個人未來時間觀的影響,Nuttin(1964)認為想 要達成個人心中的目標,想像目標達成的結果是引發實際行動的重要誘因(引自 Devoider & Lens, 1982 ; Husman, McCann, & Crowson, 2000) 。Gjesme(1983)指出 未來時間觀具備探照燈的功能,幫助個體看清前方的道路,及找到更遠的目標,進 而擬定計畫逐步實現。周淑楓(2007)認為未來時間觀較佳的人,較能主動且長時 7.

(21) 間堅持學習,更能以積極的態度對面對挫折及困難。 因此,具備未來時間觀可幫助個人設定並達成目標,對學習有著正面的助益。 且未來時間觀是一個有彈性、有可能改變的認知概念,使得教育人員對國中生的未 來時間觀有著可努力的空間,透過輔導、諮商等教育措施,幫助國中生修正或逐步 建構自己的未來時間觀,提昇學習動機(邱英豪,2007) 。 (二)未來時間觀的概念發展 Husman 和 Lens(1999)認為 L.K.Frank 與 K.Lewin 是首先探討想像未來. (imaged future)對人類動機、行為重要性之現代心理學家。他們認為人會先預設. 事件或行為在未來可能演變的結果,然後再決定目標及行動,所以該預期會影響人 目前的選擇及行為(引自 Husman & Lens, 1999;Nuttin & Lens,1985)。早期西方 學者多視未來時間觀為個人能力或特質。Gjesme(1979)認為未來時間觀是逐漸發 展而成的人格特質,以四種方式交互作用,包含涉入性、預期性、佔用性及速度性。 其中涉入性指對未來事件的關注程度;預期性指對未來事件的準備程度;佔用性指 對未來的思考次數;速度性指察覺未來的頻率。DeVoider 與 Lens(1982)把未來. 時間觀區分為動態層面(dynamic aspect)及認知層面(cognitive aspect) 。動態層面 是指個人對長遠目標給予不同的高低價值;認知層面是指個人覺察目前的行為可 能對未來目標產生的影響。 不過,部分學者發現個人預期與規劃未來的能力會隨年齡的增加而有所改變 (Green, Fry, & Myerson, 1994) 。Alvos、Gregson 與 Ross (1993)在探討藥物成癮 戒斷的治療計畫時,發現未來時間觀會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而改變。Lamm、 Schmidt 與 Trommsdorff(1976)指出未來時間觀是社會化過程的結果,個人會將 文化特定的目標整合進自己未來的目標中。以上研究顯示個人對未來的預期、計畫 可能同時受到年齡、環境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後續研究也多支持未來 時間觀並非是穩定不變的特質,而是可以改變的認知結構。 近期的未來時間觀理論則多以較彈性的個人信念來解釋。Seijts(1998)認為 8.

(22) 未來時間觀與認知結構有關,並提出五維觀點來說明,包含「延展性」 :指個人探 索未來時間觀的長度; 「一致性」 :指個人規劃未來事件的順序; 「方向性」 :指個人 覺知從當下到未來的移動程度; 「密集性」 :指個人期待未來事件的數量; 「感受性」 : 指個人預期未來事件的滿意及開心的程度。Peetsma(2000)將未來時間觀視為個 人對某個特定生活領域目標所持有的態度,可用來說明學生在課業上的努力程度。 其中生活領域劃分成學校和課業、社會關係、個人發展與休閒時間等四個方面,並 將未來時間觀的內涵分類為「知識認知」 :指個人對未來的計畫或預期,及對現實 社會生活的理解; 「評價情感」 :指個人對未來目標所持樂觀或悲觀的態度,亦即對 未來目標的評價; 「行為意象與行為」 :指個人計畫性、目的性追求目標的內在歷程。 Husman 與 Shell(2008)提出未來時間觀包含「連結性」 :指目前行為與未來目標 的關係; 「價值性」 :指立即或未來目標達成的重要程度; 「延展性」 :指個人將想法 延伸到未來間的距離及「倉促性」 :指個人知覺時間流逝的速度感,當個人越少對 未來做準備,越容易覺得時間飛逝且不夠用,屬於反向的向度。 而在國內研究部分,周淑楓(2007)指出臺灣學生受華人集體文化的影響,在 設定未來目標時,除了考量個人的想法,同時也會參考重要他人的意見來決定生涯 方向。黃珮婷(2012)認為未來時間觀概念的發展,從一開始被定義為天生的人格 特質或能力,逐漸轉變成可改變的認知結構,並且深受社會、團體文化的影響。林 麗芳(2009)指出具備較佳未來時間觀的學生,較能預期當前行動對未來目標的影 響,願意為了達成未來目標而付出努力。 綜合以上,未來時間觀是指個人思考未來事件的程度,從早期強調能力、特質, 逐漸轉變可調整且多面向的認知概念。當個人越具備未來時間觀,越能形成具體的 未來目標,並且引發個人採取有助於目標實現的行為,文獻亦指出個人預期未來的 情形會受到經驗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亦即表示藉由教育活動的介入或許能夠進一 步拓展個人的未來時間觀,進而完成未來目標。 9.

(23) 二、本研究未來時間觀的架構 本研究採取何嘉欣(2011)編製的「國中生未來時間觀量表」為研究工具,該 量表是參考 Husman 和 Shell(2008)及林麗芳(2009)對未來時間觀提出的概念 編擬而成。 Husman 和 Shell(2008)在統整未來時間觀相關文獻後,參考 Gjesme(1979,. 1983) 、Daltrey 和 Lange(1984)、De Voider 和 Lens(1982)等研究,歸納出未來. 時間觀的四個面向,包含 1.價值性:是未來時間觀的動態層面。雖參酌 De Voider. 和 Lens(1982)所提出未來時間觀內涵中對價值性(Valence)的定義—價值性即 個人評估未來目標的重要性,但不同之處在於 Husman 和 Shell(2008)以(Value). 取代(Valence)評價未來,目的是要要突顯個人願意犧牲現在以支持未來的概念。 故未來時間觀價值性越高,代表個人越重視未來目標,願意為了達成未來目標而犧 牲現在。2.連結性:是未來時間觀的認知層面,即多樣性計畫未來的能力,並能將 當前行動與未來目標做連結,也是指對未來目標關心的認知能力。Husman 和 Shell 認為 Gjesme(1979) 、Daltrey 和 Langer(1984)均提及一個重要的概念,即對未來. 的關心或多樣性的規劃,進一步以未來時間觀的連結性(connectedness)命名。連 結性越高,代表越能覺察現在行為與未來目標之間的關係,因此當個人做決定時, 更能思考未來目標的結果,未來時間觀也較佳。3.延伸性:指的是個人想法延伸到 未來之間的距離(Daltrey & Langer, 1984) 。未來目標會隨著個人將想法延伸更遠 而更明確,也更能了解其重要性,未來時間觀則越高。4.倉促性:指個體察覺時間 消逝的速度,Husman 和 Shell(2008)在參考 Gjesme(1983)的未來導向量表之 後所提出。如果個人覺知時間快速流逝,通常較匆忙,容易感覺時間不夠使用,其 未來時間觀也較差。 林麗芳(2009)認為個體對未來目標的態度及情感,在未來時間觀上也佔有重 要的份量,故將態度及情感納入未來時間觀內涵之中。何嘉欣(2011)為了解國中 生對未來目標的預期及討論、對未來的計畫、執行的能力以及能察覺目前行動影響 10.

(24) 未來目標的程度,參考 Husman 和 Shell(2008)及林麗芳(2009)對未來時間觀提. 出的概念,將未來時間觀分成 1.對未來目標的討論:指個人與其他人分享及討論自 己將來的目標,並透過和他人的討論,進而幫助自己對未來目標有明確想法。2.知 覺未來目標的重要性:指個人重視未來目標的程度,當個人越重視未來目標,就會 越願意付出相對的努力來達成目標。3.與未來目標的連結性:指個人能覺察自己目 前行為對完成未來目標所產生的影響。4.對未來目標的準備:指個人對未來目標的 準備程度,越具備未來時間觀的人,越具有對未來作計畫及時間管理的能力,比較 不易因時間的消逝而感到壓迫感。 綜合前述,何嘉欣(2011)編製的「國中生未來時間觀量表」與本研究所欲探 討之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內涵一致,故以其為本研究未來時間觀之研究工具。 三、未來時間觀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教育環境的改變,包括十二年國教實施、高中職五專多元入學種種措施, 讓研究者關注目前國中生未來時間觀之現況,故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國中生的未來 時間觀在不同性別、年級、和父母教育程度等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 (一)性別 Gjesme(1979)研究六年級學生未來時間觀,發現女生在未來時間觀整體表現、 預期性及佔用性表現皆比男性高,顯示女生較能預期未來,也較常思考未來,研究 也指出女性較能思考未來所扮演角色的複雜性(Segal, DeMeis, Wood, & Smith,. 2001) 。Kauffman 和 Husman(2004)歸納文獻指出不同性別對角色的期待,在男 女生未來目標上有很大的差異,雖然近年來女性和男性一樣,擁有專業目標上的期 望,但女性更關注人際目標(interpersonal goals) 。而 Greene 與 DeBacker(2004) 則認為男性的未來時間觀在延伸距離方面較女性佳,顯示男性較能預期長程的未 來目標,而女性有較多元的目標。不過後續有研究指出男女性在未來時間觀上並沒 有顯著差異(周淑楓,2007)。 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針對 13-18 歲的青少年進行探討,結果多支持不同性別青 11.

(25) 少年的未來時間觀有差異存在(何嘉欣,2011;林啟超,2009 ;林麗芳,2009; 邱英豪,2007)。邱英豪(2007)發現國中女生對未來的未確定、對能力兩部分, 擔心程度高於男生,且較常與他人討論未來。邱英豪認為由於社會文化對女性結婚 生子、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性別角色的看法,使女性較易對未來感到焦慮,而且社 會大眾普遍也較易接受女性表露個人的想法與情感,使得女性與他人討論未來的 需求也較高。林麗芳(2009)發現高中職女生相較於男生,更常思考未來、更清楚 未來目標對自己的價值及更能替未來規劃、準備。林麗芳認為因為女性較順從,在 聽取師長的指導後,較易了解當下行為對未來目標的影響而去努力。黃珮婷(2012) 亦指出文化價值觀對個人的影響,如傳統的性別角色,可能使兩性在情感表達、感 受和人際關係需求等方面有所不同,進而影響青少年未來時間觀發展的情形。 綜合國內、外研究顯示在性別角色與期待的影響下,可能使不同性別的青少年 對未來的期許和感受有所差異。若能瞭解性別對個人未來時間觀的影響,便能設計 相關活動,如讓男學生能主動與他人討論未來,或發表對未來的感受及看法;讓女 學生練習規劃較長遠的人生藍圖,幫助個人探索未來目標,提供學校輔導人員在進 行生涯適性輔導計畫時參考。 (二)年級 Trommsdorff(1983)指出個體的認知結構會隨身心成熟逐漸發展,同樣的隨. 著年齡的增長未來時間觀也會產生改變。Daltrey 和 Lenger(1984)研究發現未來 時間觀的延伸性及連貫性與年級有顯著相關。Husman 等人(2000)研究發現大二 學生工具性知覺最高,大四最低。國內針對青少年的研究,也發現低年級學生反而 更能訂定多元且長時間的未來規劃(林麗芳,2009;邱英豪,2007) 。邱英豪(2007) 指出國中生建構未來目標與準備程度隨著年級增加反而較差,可能是因為八、九年 級課程內容明顯加深,且隨著升學考試逐漸逼近,高年級學生忙於應付課業與考試 壓力,無暇思考與實現未來目標。林麗芳(2009)研究高中職學生的未來時間觀, 發現高中階段的男生在高二具備最高未來時間觀,探討原因可能是高二學生較高 12.

(26) 一學生更能思考與規劃未來,又不像高三學生忙於應付升學壓力,與邱英豪(2007) 研究結果相近。 不過,何嘉欣(2011)指出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的「對未目標的討 論」及「知覺未來目標的重要性」上有顯著差異。在「對未目標的討論」方面,九 年級學生高於八年級學生;在「知覺未來目標的重要性」 ,九年級學生高於七、八 年級學生,與邱英豪(2007)研究結果不同。何嘉欣(2011)認為其研究結果支持 隨年紀增長,生涯規劃能力也越佳的論點,與九年級面臨生涯進路的選擇,在日常 生活、學校中常與師長、同儕討論未來目標有關。 綜合前述,未來時間觀在年級的差異情形並不一致,但研究者認為隨著年級的 增加,學生無論在生理或心理上都可能產生變化,其未來時間觀可能也有所不同, 故本研究把年級納入探討的變項,以了解不同年級國中生未來時間觀的差異情形。 (三)父母教育程度 相關研究指出中、高社經地位的人思考未來事件的頻率較高,能在未來事件的 連貫性上表現良好,且較能夠延宕滿足(Lomranz, Shmotkin, & Katznelson, 1983; Guthrie, 2009) 。Marjoribanks(1985)研究家庭環境對學習結果的影響,發現家庭. 背景與家庭環境會對青少年的學業成就、教育及職業上的期待產生影響。國內研究 方面,邱英豪(2007)研究指出高社經地位父、母親的國中生,其家長更能為子女 提供不同的認同榜樣或角色模範,因此其未來時間觀表現較佳,且能為未來多做準 備及感受也較多。黃珮婷(2012)指出在「未來目標」上低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得分 顯著低於高、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而在預期未來目標的「價值」和「距離」則無 差異。黃珮婷認為低、中及高社經地位的家庭給予個人不同的支援,但貧困的生活 可能讓大學生更加珍惜學習及社會流動的機會,希望能盡快達到未來目標。不過, Agarwal, Tripathi 與 Srivastava(1983)探討物質滿足、親子互動經驗與未來時間觀 之關係,指出不論在物質方面是滿足或是匱乏,個人的未來時間觀並沒有顯著差異, 但是具備良好的親子關係、學習經驗對未來時間觀有正向的影響。 13.

(27) 綜合前述,雖然部分研究指出因為中、高社經地位的家庭能提供相對充裕的文 化資本和經濟資源,使個人擁有較佳的未來時間觀,但是也有研究指出物質的匱乏 不一定對個人預期未來的情形產生負面影響,故本研究以父母教育程度為探討的 變項,進一步了解在不同教育程度的父、母親的教養下,國中生在未來時間觀上的 差異情形。. 第二節 學習態度理論及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三個部分,依序說明學習態度的內涵,本研究學習態度的架構,最後 說明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 一、學習態度之內涵 (一)學習態度的定義 學習是教育心理學上一項受到重視的概念,是個體經由練習或體驗而在行為 上發生較持久改變的歷程(張春興、林清山,1989)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物 所抱持的積極或消極、正確或不正確的反應,並具有持久性且一致的行為傾向(郭 生玉,1999) 。社會心理學家 Kelman 於 1965 年提出個人態度形成與改變的三個 階段:順從(compliance) 、認同(identification)與內化(internalization) 。順從是 態度中的「行為」部分,指個人在社會影響下,表現出與他人一致的行為;認同是 態度中的「情感」部分,指個人喜歡某個特定人物或團體,並以之為楷模,且改變 成與其相似的態度;內化則是態度中的「認知」部分,指個體協調統整所認同的態 度與自己本身具有的態度的歷程。(黃中天、洪英正,1992;程正方,1992) 。 延伸上述概念,學習態度是指透過教導與學習的歷程,依循特定的方向與目標 所進行的內在心理反應,此反應具有持久習慣性與一致性,且包含認知、情意與技 能等三個向度的交互作用(張春興,1991) 。曾玉玲(1993)將學習態度界定為學 習者面對學習活動或環境而產生正面或負面的評價或感受,包括對讀書、課程內容、 14.

(28) 同學互動、教師及學校學習環境的態度。蔡宜娟(2004)則認為學習態度是指學生 在學習的歷程中,對於所處環境中的人、事、物所產生的心理準備狀態。此心理預 備狀態是後天經驗累積學習而獲得的,能指引學習行為的方向。若持積極正向的評 價,則會全力以赴在學習事物上,反之,則學習意願降低(陳銘漢、李清波、李鳳 美,2006) 。 綜合以上學者的定義,學習態度指在透過教與學的歷程,與人、事、物互動所 產生的心理傾向,且在個人認知、情意與技能等三方面的交互作用。學習態度雖然 具有一致性及持久性,但透過教師與同學的互動、課程內容、學習環境等因素交互 作用下,個人亦能改變其學習態度。 (二)學習態度的內涵 國內外學者對於學習態度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看法。Raygor 與 Wark(1970) 認為學習態度包括問題的解決、重點的劃記、圖書館的使用、學習的技巧、習慣與 態度、上課聽講與記錄筆記、學習的動機、對授課老師與學習內容的態度、努力學 習、專心及學習情緒等。Shaw 與 Wright 指出學習態度包含學習個體對各種情況 的反應,是多元的(賴清燕,2007) 。 國內學者如吳武典(1971)說明學習態度即個人對科目、學校、同學及自己的 態度。張新仁(1981)將學習態度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對課業、環境的態度及自 動學習。張德銳(1986)將學習態度分為對學習及學校兩方面的態度,指出其中學 習態度指對課程、上課及考試的態度、溫習功課的狀況與對學習內容的意見,而對 學校的態度指對校方舉辦的活動、儀式之看法、對老師、校園、學校的認同等。秦 夢群(1992)亦提出相似看法,認為學習態度即學生對課業及對學習環境所持的態 度。 後續學者也持多元的觀點說明學習態度內涵。姚如芬(1993)認為學習的技巧、 習慣、慾望及過程、訂定計畫及準備考試的態度等應納入學習態度的研究內涵。溫 世頌(1997)認為學習態度的內容應包含具體的學習目的、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習 15.

(29) 技巧的講求、學習內容的理解與組織、保持積極的學習、利用資源等皆為。金清文 (2002)認為有關學習事物的態度,如學習方法、動機、習慣及面對考試等跟學生 學習相關的態度便稱為學習態度。部分學者認為學習態度包含正向或負向的評價 或情感。陳秀慧(1985)分成積、消極兩種學習態度,其中興趣與動機包含在積極 的態度中。古松民 (2001)提出學習態度的內涵除認知外,亦包含焦慮、信心、 價值。黃佳雯(2014)認為學習態度包含倦怠感及復原力兩個內涵,倦怠感指學習 動機低落、情緒低落;復原力指責任感、正向積極態度及助人利他。 由以上論述可知態度的內涵是多元的,會因研究主題而有差異。包含對學習的 態度:如課程內容、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技巧、時間管理、學習資源的使用及考 試的態度等;對學校的態度:如對老師、同學、自己的態度,校園環境、活動、儀 式的態度等;對學習態度所持正向或負向的評價或感受:焦慮、信心、自我效能、 實用價值等。 二、本研究學習態度的架構 本研究採用陳李綢編製中的「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 ,提出學習態度除了具備 一致性及持久性的傾向,且其反應傾向也同時包含正向或負向的向度;正向的學習 態度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及面對生活上更加積極樂觀,有能力接受挫折與挑戰困 難,對未來產生目標與希望感;負向的學習態度,會降低學生學習動機,以消極、 逃避、退縮等行為面對課業壓力,進而失去學習熱忱和目標。且在探討復原力對學 生學習的影響發現,復原力高的人,在面臨逆境事件時,表現出良好的能力,同時 在人際互動和能力方面,也有較正向的取向 (林志哲,2007) 。Martin & Marsh(2008) 研究發現,具有高學業復原力者,展現出較多的努力與毅力去改變環境,具有自信 且穩定的能力,處理學業上的出乎意料的變化,故復原力可能對學業努力具有正向 預測力(許崇憲,2010)。 因此,為了深入探討學生的學習態度表現,將正向的學習態度向度加入量表設 計,同時考慮正向心理學復原力的概念,藉以了解在學業壓力下,學生遇到困難挫 16.

(30) 折時,是否有能力順利度過,並發展出適當的因應態度。將學習態度的測量分為兩 個部分,包含學習動力:學習動機及學習情緒;學習復原力:責任感、樂觀積極及 支持力。 三、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 (一)性別 有關性別對學習態度所造成的影響,會因為不同的課程內容及測量內涵,而讓 不同特質的男、女生有著不同的學習態度,因此得到不同的研究結果(Andre, Whigham, Hendrickson & Chamber, 1997;Telese, 1997) 。在林清財(1986)的研究 發現,國中女生學習態度較男生積極,推測可能原因是女生個性較順從,也較願意 遵守校規、參與學校的活動與課程,而男生則比較敢在公眾面前開表達不滿或消極 的感受。多數國內研究皆指出在學習態度的表現上,男、女生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且女生的表現優於男生(劉雅菁,2014;劉毓婷,2012;蔡宛蓉,2013;鍾政民、 王明元,2008;蘇榮彬,2013),且在學習動機上,女生有高於男生的趨勢(如程 炳林、林清山,2001)。 不過有部分研究持不同看法,如劉政宏等人(2010)指出國中生在學習動機上 男、女生則沒有明顯差異。黃佳雯(2014)在學習態度研究中發現,大臺北地區國 中男生在學習態度上比女生更具有「正向積極態度」 。魏頡(2015)指出臺東地區 的國中男、女生在學習態度的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 而在復原力的研究中發現男女生在復原力的表現上亦不盡相同。Grotberg (1999)在其國際復原力計畫中發現女生表現出較多的愛、自主、自尊、信賴以及 同理心,在內在的心靈力量上的表現優於男生,且女生有較多溝通及問題解決的行 為表現,使得女性有著比男性更高的復原力。Jew,Green 與 Kroger(1999)的研 究也發現女生的復原力較男生高。大部分國內研究亦顯示青少年男女在復原力上 有顯著差異,女生較男生的復原力佳。然而,林宜貞(1994)及陳柏齡(1999)的 研究發現男生的復原力較女生佳,女生優於男生的部分在人際復原力上。但部分研 17.

(31) 究顯示不同性別在學業復原力方面並沒有差異(王怡靜,2001;紀杏姿,2004;張 秋香,2009) 。 由上述可知,性別對學習態度及其所包含的復原力的影響,可能會因研究主題、 性別的特質或城鄉差距而有所不同,目前的研究結果尚無共識,需要進一步探究與 釐清。 (二)年級 在學習態度的研究中,部分研究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態度有差異,如 Andre, Whigham, Hendrickson & Chamber(1997)指出學習的認知能力會隨著年級 增加而提高,學習態度也會有所進步。但也有研究顯示,高年級學生的學業態度較 低年級學生消極(Morrell & Lederman, 1998)。國內關於國中生學習態度的研究, 多數皆指出在學習態度的表現上,不同年級具有顯著差異(劉毓婷,2012;蔡宛蓉, 2013;蘇揚志,2009;蘇榮彬,2013)。但年級間的差異情形並不一致,有研究指 出低年級的表現優於高年級(劉雅菁,2014;劉毓婷,2012) 。劉政宏等人(2010) 也指出國中生在學習動機上普遍低於小六生。也有研究認為高年級的表現優於低 年級(方武昌,2003;張文淵,2003) 。魏頡(2015)在臺東地區國中生學習態度 的研究中指出八年級學生在學習態度上表現較佳。但也有一些研究結果指出年級 之間並無顯著差異(余鴻穎,2006;黃佳雯,2014) 。鍾政民與王明元(2008)在 餐旅國中學生學習態度的研究中指出在學習態度上不同年級的學生沒有顯著差異。 在國內探討青少年復原力的研究看法並不一致。多數研究認為不同年級的青 少年的復原力有顯著差異,且低年級學生的復原力較高(林亮岑,2001;林浥雰, 2010;張秋香,2009;楊宜璋,2013;潘貴美,2007) 。不過部分研究指出不同年 級青少年的復原力上沒有顯著差異(王昭琪,2005;包康寧,2011;陳雲芬,2006; 劉淑惠,2006) 。雖然年紀增加,學習能力也會隨之提升,但國內研究針對不同年 級對學習態度的影響之研究結果並不一致,部分學者認為可能受到國內教育體制 及升學制度的影響,值得繼續深入了解,故本研究將年級列為一個研究變項,深入 18.

(32) 探討在十二年國教、多元入學管道下不同年級的國中生的學習態度。 (三)父母教育程度 Teachman、Paasch 與 Carver(1997)研究中指顯示教育程度和收入較高的父、 母親,可能愈有能力和動機為子女的學業技能和未來創造出教育資源,進而發展出 利益。周天賜、吳武典(1980)以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家庭文化貧乏 者,孩童學業成績與學習態度均較差。黃福來(1982)指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 度,無論是在小學、中學或大學階段,皆影響子女的學習態度、學業成就。林森富 (2001)指出家庭擁有豐富的財務,便有能力提供學習輔助材料及優良學習環境, 使其子女學業成績上有較良好的表現。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指出家庭 教育資源的確直接影響子女學習態度以及成效。家庭教育資源愈豐富,則其子女具 備更積極學習態度,同學互動也會受到正向影響。 而在復原力的相關研究,國外學者 Jacelon(1997) 認為至親的關愛、和樂且 支持的家庭氛圍及家庭凝聚力能夠增加個體的復原力(引自潘貴美,2007) 。國內 研究亦認為家庭結構對於個體的復原力具重大影響。羅文苑(2004)則認為雖然個 人具備內在保護因子,但家庭對個人的支持及期待,經常是關鍵因素而影響個體能 否克服逆境。徐政舜(2004)以個案研究的形式,發現父母婚姻結構不完整、不當 教養方式,不但造成學生的成長逆境,也影響其復原力的產生。邵惠玲(2008)指 出成長於雙親或三代同的家庭的青少年,在復原力的顯著優於父母不同住、單親以 及喪親家庭的青少年。 由以上文獻可知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及社經地位對子女的學習態度會產生影 響,但關於復原力的研究,則較多探討家庭結構、家庭氣氛對子女復原力的影響, 故本研究以父母教育程度為背景變項探討對子女學習態度之影響。. 19.

(33) 第三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及相關研究. 本節將分為三個部分,依序說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內涵,本研究生涯決策自 我效能之架構,最後說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內涵 (一)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定義.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發展自 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中與自我效能相關概念。. Bandura 在 1986 年將「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定義為:在完成既定行為目標. 時,人們判斷自己所需採取行動的組織和執行能力。接著在 1989 年描述「自我效 能」是「一種個人對於自己擁有能力能掌控影響生活事件之信念」 。而生涯自我效 能是指個人能否順利達成生涯決定所需要的行動與作業之信心程度(Taylor & Betz,. 1983) 。Betz & Hackett(1986)及 Lent & Hackett(1987)皆陳述「生涯自我效能是 衡量個人生涯能力的總稱,即個人進行與生涯決定、生涯適應相關行為時,對自己 效能的評價」 。簡言之,自我效能即個人看待自己能力所具備的信念,此能力能統 合眾多資源來達成任務,亦可視為個人對展現自己能力的預期和信念(蔡順良, 2008) 。而決策是指從若干可能的行動方案中,為達成某些任務而去做出最佳的選 擇。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指個人經由自我效能覺察而來的自 我評估,而評估重視和生涯議題有關的學習內容、活動、行為抉擇與調整適應,亦 即個人對生涯相關行為的信心、預期程度,並運用生涯輔導所習得之方法訂定出行 動方案並做出最佳選擇。 (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概念發展 1.青少年生涯發展理論. Ginzberg 與其研究成員率先從發展的觀點論述生涯問題,研究對象的年紀範. 圍自小學六年級延伸到研究所(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1997) 。Ginzberg 20.

(34) 認為青少年階段處於試驗階段,會透過所從事各項活動的過程,進而建立、釐清與 整合自己對未來工作的興趣、能力及價值觀。 而 Super 採用了多位學者的觀點在其生涯發展理論中,將個體的生涯發展分為 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及衰退期五個階段(金樹人,1996;黃惠惠,2006;劉玉 玲,2007) ,從中學階段開始到大學畢業的時期屬於探索期,此階段個人進行自我 探索及職業試探,主要是透過學校的課程內容、課餘或休閒活動及工作實務經驗中 而來(黃惠惠,2006)。黃惠香(2008)認為在此試驗探索的過程中,學校可透過 實施生涯相關課程,提供青少年自我探索的機會,而青少年在工讀時,也可藉機認 識並探索個人對於各類型生涯的可行性,進而協助其選擇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這 個階段的生涯選擇是暫時性及不確定的,當個人接觸到實際的工作之後,對自己及 周圍環境會產生不一樣的想法,但是學校提供課程及相關活動,協助青少年進行生 涯上的試探性了解是重要的(劉玉玲,2007) 。 2.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理論. Hackett、Lent、Betz 和 Brown 等學者融合自我效能的理論及實徵研究後,進. 而發展出日益重要的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田秀蘭,2003;Krista, M. C.,& Ellen, H.. M., 2003) ,在生涯興趣的形成過程加入 Bandura 社會認知理論,並且強調生涯興 趣會透過個體、情境及行為間的交互作用而產生,並進而將此興趣轉成可選擇的目 標及行為。上述三個變項的交互作用包含我效能、結果預期及目標選擇。自我效能 屬於個人因素,較重視個人如何評估自身的能力;結果預期屬環境因素,是個人想 法與價值觀有關,指個人在行為後所預期的結果,個人的某些行動會受正向結果的 預期所引發;而目標的選擇對個人的行動取向具有引導作用,屬於行為選擇因素 (田秀蘭,2003;Lent, Brown, & Hackett, 1996) 。. 而在生涯發展領域中,Betz 和 Hackett(1981)首先在生涯輔導上運用自我效. 能的觀念,並發展出多項工具來測量生涯自我效能。Betz(2004)認為自我效能是 指個體能否參與某個領域的自信,且個體的行為表現會受到自己完成某項任務的 21.

(35) 信心所影響。Hackett、Betz、Casas 與 Rocha-Singh(1992)強調環境、個人因素與 個人行為間交互影響的關係,並認為個人可透過認知過程緩和或調整其生涯決定 行為。Betz 藉由自我效能形成的觀點,說明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分別受到成就表 現、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情感的激發受四種訊息所影響(Betz, 1992) 。 綜合以上,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個體、情境及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在評估自 身能力及形成生涯興趣後,幫助個人選擇生涯目標及行動。且個人藉由和重要他人 的討論、對環境的探索、家庭經驗和與同儕的接觸,皆對發展評估自己的能力有所 助益。故在國中階段透過生涯輔導課程、活動之引導、試探,有助於提昇學生對未 來升學抉擇的效能。 二、 本研究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架構 本研究採取羅曼玉(2014)編製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該 量表參考 Taylor 與 Betz(1983)的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簡稱 CDMSE) ,主要是用來測量個人能夠順利完成生涯決策任 務的信心程度,以及參考金樹人(2003)所編製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 ,並 配合現今升學制度,及考量國中學生於當前生涯發展階段的任務,羅曼玉(2014) 編修與新增題項內容,例:能透過多元入學管道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後經專家語 詞修飾和題項適切性修正編製而成。量表內容分為五個分量表,包括「自我評估」 、 「職業資料蒐集」 、 「目標選擇」 、 「為未來擬計劃」及「問題解決」 。與本研究所欲 探討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內涵一致,故以此量表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研究工具。 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一)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個人背景變項 1.性別. Betz & Hackett(1981)率先以自我效能的論點探索性別上的差異,並指出在生. 涯自我效能方面,女性較男性低,此現象更形明顯發生在以男性為主的傳統職業領 域中。Nota 等人(2007)進行義大利青年生涯探索自我效能、家庭支持和生涯猶 22.

(36) 豫之研究,發現家庭支持與生涯探索自我效能,會直接對女生產生影響。國內研究 部分,林幸台(1983)研究結果發現職業興趣與自我效能之間有明顯相關,而男女 生的自我效能並未因性別因素而產生影響,但對女性選擇職業方面呈負向預測作 用。田秀蘭(1996)的研究則指出高中生在職業自我效能方面,呈現部分性別差異, 如女性在興趣類型上,實用型和研究型分數較男性低,且女性較不會選擇非傳統性 的職業。陳淑琦(1998)研究發現理工科系大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在不同性別上 是有顯著差異的。陳佩雯(2004)研究發現男性生涯發展及生涯自我效能較佳,女 性則覺察到較多妨礙生涯發展的部分。邱卉綺(2004)指出不同性別的高中生生涯 自我效能有差異。大部分研究顯示生涯自我決策效能在不同性別上有差異,但仍有 少數研究持不同看法,如李詠秋(2001)研究指出原住民男、女大學生在自我效能 上沒有差異;羅曼玉(2014)研究結果發現男、女國中生於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之得 分並無差異。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多數研究支持個體進行生涯決定時受到影響的因素頗為 多元,男、女性在確定生涯決定時即有所差異(王麗芬,2002;張仁家,1993;陳 玫玟,1993) 。且探討國中生性別與其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相對較少,而 生涯決定在青少年發展階段相當重要,因此,將性別納入研究變項,以探討不同性 別的國中生,其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差異情形。 2.年級 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中,部分研究指出不同年級的學生的生涯決策自 我效能有差異,如任蕙玲(2005)針對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的研究中,發 現不同學院背景的研究生,除了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顯著交互作用以外,在年齡及 工作經驗上的差異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也呈現顯著正相關;部分研究則發現高、低 年級學生的生涯決定有明顯差異存在(林毓晨,2008;祝子媛,2007;Mau, 2004;. Zhou & Santos, 2007) ;有些研究則發現因年級不同,生涯自我效能的信心程度也 有差異(林惠瑜,2004;賴曉庭,2008;蔡慧玲,2006) 。 23.

(37) 部分研究進一步指出年級較高的學生,其生涯決定行為較明確,如 Mau(2004) 認為大學生生涯決定困難的現象比高中生少、具有較高的生涯成熟度且不受種族 影響;邱卉綺(2004)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發現在未來計畫與目標設定及 相關資料的掌握上,高三學生比一、二年級學生更有信心。但也有研究認為年級越 高其生涯自我效能越低,如陳佩雯(2004)在針對技職校院學生的研究中發現在生 涯自我效能上,大三學生明顯低於大一學生。 然而也有部分研究持不同看法,認為不同年級的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並沒 有差異,如黃炤容(2000)以實驗研究法在高職二年級女生進行生涯探索團體,其 研究結果指出在高職二年級女生的生涯自我效能方面,該生涯團體課程並沒有顯 著效果。許雅嵐(2008)研究指出不同年級技職校院應外系學生其生涯自我效能並 無顯著差異;賴奕銘(2013)發現不同年級國中生整體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沒有顯著 差異。 因此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年級上的差異目前尚未定論,針對國中生的相關研 究亦較少,故研究者欲探討不同年級的國中生隨著年紀、認知能力、生涯試探的經 驗的增加,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否有所差異,故將研究之背景變項加上年級以深入 探討。 3.父母教育程度 就生涯發展的過程而言,家庭的確在個人生涯發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Bandura 在自我效能理論指出家庭影響個體最初的效能經驗,在成長過程中,與成 人間的互動關係是影響自我效能發展最主要的因素,同時與家庭環境、社會經濟背 景以及個體認知功能,與我效能的提升有很大的關聯,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個體和父 母的互動關係(彭滋萍、張高賓,2010) 。一般來說會以父母的教育程度及其職業 水準做為討論家庭因素的參考依據,黃惠香(2008)指出在整體生涯自我效能測驗 及分測驗上,父、母親教育程度不同、職業的青少年皆有差異。Metheny 和 Nota 的 研究結果顯示,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和結果預期會受到家庭社經地位和家庭支持影 24.

(38) 響(Nota et al., 2007;Metheny & McWhirter, 2008) 。整體而言,家庭中父母的學 歷、職業、家庭環境、互動關係等因素,對個人生涯自我效能有著重要的影響,故 本研究者欲探究父母教育程度是否對國中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產生影響。 Gelatt 認為做決定的過程,會不斷調整訊息,再加入決定或行動之中(金樹人,. 1997) ,這個決定或許是最後、也或許只是短暫的(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 德聰,1997) 。總而言之,青少年時期仍處生涯決策未定向的階段,故加入生涯相 關課程,可以增加學生了解自我及探索生涯之能力。教育部在十二國教推行時所編 製之生涯輔導手冊,即是將生涯相關知識、資料及做決定的技巧,融入教師教學活 動中,期望藉此提升國中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亦可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於國 中學生在做生涯決定的重要性。. 第四節 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關係. 一、未來時間觀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哲學家康德曾指出,對時間的知覺是一種內在的能力,此能力影響人類如何感 知世界(Kant,1965)。Kurt Lewin(1951)提出的 life space model 提及個體現在的 行為會受到過去的評價和將來的預期所影響。Bandura 在自我效能理論中亦提出個 體因過去的經驗、當前的認知評價以及對行為結果的預期(未來) ,而對自身的行 為進行調節(Bandura A.,1997)。Nuttin & Lens(1985)定義未來時間觀為對未來 目標的現在預期,是從動機目標設定中發展出來的,指將未來整合進入現在生活的 程度。黃希庭(2004)認為未來時間觀同時具有內隱及外顯的特性,且存在著相對 穩定的個別差異,影響個體的生活、個人事業與人生的成功。邱英豪(2007)指出 未來時間觀具有指引學生的行為的重要意義,當學習者發現課業學習對達成未來 目標有助益,將會提升學生學習的內在興趣。可見個體對未來時間的知覺,會影響 當下的行動表現,及未來目標的完成。 25.

(39)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完成某個任務的信念(Lent, Brown, & Hackett,. 1994) 。生涯決策係指個體權衡評估諸多的選擇,並決定投入合適的職業領域。在 生涯發展過程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受到生涯探索行為的影響,亦會影響個人生涯 定向之發展。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一直是生涯輔導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影響 到青少年的自我統整。早在 1974 年和 1983 年,Super 就強調了在就業成熟性、生 涯規劃和實際職業選擇方面,個體的未來時間觀有著重要的影響。Peetsma(2000) 研究認為學生未來職業的選擇,與短期和長期的未來時間觀有關,因此學生的未來 時間觀會影響其學習生涯和未來職業生涯的期望。宋其爭(2004)認為未來時間觀 具有幫助青少年和成人適應社會和發展任務的功能,進而能藉由預期評價未來、確 定目標、制定計畫,去改變或適應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在其研究中指出自我 效能、自尊與大學生一般未來時間時間觀關係非常密切。自我效能感會促使個體對 正在進行中的活動,在想像中形成心像性實現,對在未來時間即將執行的活動或動 作流程形成鮮明、生動的心理表徵。 透過輔導教師及輔導活動課程提升學生未來時間觀,能幫助學生規劃未來、讓 學習更有動力,同時也期望教師們能夠讓學生去思考學習的動機與目的,並引導學 生去連結未來的目標。學生透過師長的引導、進入適合的學校、將來找到適合的職 業,這種透過教育的引導強調當下的學習與工作、未來的關係就是未來時間觀 (Simons, Dewitte & Lens,2004)。 二、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生涯發展理論說明個體在早期自我瞭解與自我肯定的程度越高,有助於未來 的生涯順利發展,便可越早做出適當的生涯抉擇(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 德聰,1997) 。早期有關心理適應與學習態度的研究結果,均與生涯規畫能力呈現 顯著相關。徐昊杲(1990)針對高工學生冷凍空調科學生職業認知與職業成熟態 度的調查,發現職業認知之結果會影響生活適應情形;連廷誥(1996)研究中發 現專科、尤其商科學生,具備外向、社會適應良好、情緒穩定者,其生涯發展較 26.

(40) 為良好。可見心理適應與學習態度的確會對個體的生涯規畫能力產生影響。 近年來開始有針對學習態度結合生涯發展作為變項的相關研究議題出現。唐 建雄(2005)在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的研究中,發 現學生生涯期望會隨學習動機而增強;蕭智真(2006)指出體育科系大學生的學 習動機與生涯發展為正相關,顯示動機越強烈的學生,其生涯發展的探索和定向 狀況越明確;反之學習動機越薄弱,其生涯發展的探索和定向狀況越模糊。李孚 男(2009)認為學生學習態度之學習興趣、學習習慣與有用性,和生涯意向的升 學因素間呈顯著正相關,且整體學習態度對整體生涯意向具有預測力;葉俞孝 (2010)研究結果指出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認知呈顯著正相關,且學生學習 態度與生涯發展認知能部分預測未來生涯進路意向;王孟佳(2011)研究發現學 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呈顯著正相關,學生如果可以在學習行為上愈保持正向積 極,不論受到態度、知覺行為或主觀規範影響的多寡,則其將來的生涯發展情形 就會越佳,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學生自我的「態度」 ;塗大慶(2014)指出高中(職) 體育班學生在面對學科或術科的學習,如能培養過程中的興趣、學習克服面臨的 困難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以正面的價值觀看待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將可有效 協助學生規劃未來生涯的選擇。 我們常能透過個人對某些事物所持有的態度預測其行為(許定邦,2002; Hewstone, Stroebe, & Stephenson, 1996) 。由上研究結果發現學習態度與生涯發 展及生涯意向存在正相關 (王孟佳,2011;李孚男,2009;塗大慶,2014;葉俞 孝,2010) ,亦即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如果保持較好的學習態度,在未來生涯發 展會有較好的規劃。 三、未來時間觀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未來時間觀具有引導及激勵的作用,能正向影響學生學習動機(Nuttin & Lens,. 1983)及投入正向的學習行為(Horstmanshof & Zimitat, 2007),藉由提供當下學 習的課業在未來工作上的價值,的確能激發學習意願。 De Voider 和 Lens(1982)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mputer attitudes, the digital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digital game attitude and tried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digital game-bas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