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Copied!
2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鴻博 博士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

生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生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生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生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about How the Inf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Enhanced the Motivation of

Disadvantaged Lower-achievement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研究生:羅烈琪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2)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生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生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生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生

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針對弱勢低成就學生設計資訊融入自然科教學 活動,以提升其科學學習動機,及在研究歷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與研究者自 身專業成長。本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一所鄉鎮區國民小學中四名參加教育 部「攜手計畫」之二年級弱勢低成就學生為對象,進行為期三個月之行動 研究。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透過計畫、行動、檢討修正、再行動等歷程, 不斷改良及修正,期能提昇學生的科學學習動機。並透過蒐集訪談資料、 學習單、省思札記以及協同教師教學觀察紀錄等多元資料,進行持續比較 及三角校正。在歷經三個月的教學行動後,研究結果顯示:資訊融入教學 可以提昇弱勢低成就學生之科學學習動機,相關影響因素包括:(一)教 學情境因素:硬體設備、學生參與、師生以及同儕間的互動;(二)教師 因素:教師信念的轉變;(三)學生因素:個性差異、科學概念認知上的 差距。提昇學習動機的有效策略為:關心及鼓勵、融入遊戲、個別指導。 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在資訊融入課程、統整各項教學等教學專業能力也 獲得成長。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融入教學、、弱勢低成就學生、、弱勢低成就學生弱勢低成就學生弱勢低成就學生、、、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動機

(3)

An Action Research about How the Inf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Enhanced the Motivation of Disadvantaged Lower-achievement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the Inf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science teaching could enhance disadvantaged lower-achieve- ment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And in the same time, the difficulties researcher met and how the process helped the teacher’s profe- ssional growth in practical teaching was recorded.

The study was done by an action research lasted for three months.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4 disadvantaged lower-achievement students of second grade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central Taiwan, engaged in the project of Partner in Edu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the action was modified and revised constantly according to planning, action, modification, and reaction, in a hope of enhancing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All the data relating to interview, worksheets, self-exami- nation of the researcher, and the observation of coordinator was analyzed by constant comparison method and triangulation.

After teaching action during three months, the study showed the Inf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could enhance disadvantaged lower- achievement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udy were the followings:

1) the teaching context, including equipment, the engagement of students,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 and peers;

2) the teacher, including the change of the teacher’s beliefs;

3) the students,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 of character and the gap of scientific cognition.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effective strategies enhanced students’ motive- 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in this study were concern and encouragement, infusing games, and individual instruction. Abilities of Inf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resear- cher were also promoted.

Key words: Inf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Disadvantaged Lower-achievement students,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家庭背景與子女學習………...………8 第二節 低成就學生的學習……….………12 第三節 資訊融入教學……….…20 第四節 科學學習動機……….…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8

第一節 研究方法………38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步驟………40 第三節 研究情境、對象及參與人員………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50 第五節 資訊融入教學教材設計………54 第六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60 第七節 研究倫理………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6

第一節 教學行動研究實施歷程與反思………..….66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科學學習動機之成效……….…104 第三節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科學學習動機影響因素及有效策 略 ………...…………136

(5)

第四節 研究者自身專業成長………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7

第一節 結論………157 第二節 建議………167

參考文獻………170

附錄………180

附錄一 教師省思札記示例………..… 180 附錄二 資訊融入教學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181 附錄三 科學學習動機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182 附錄四 SMTSL 量表………..……183 附錄五 訪談原班導師研究對象學習情形大綱……..……….185 附錄六 正式研究設計【第一單元】………...…186 附錄七 正式研究設計【第二單元】………...…194 附錄八 正式研究設計【第三單元】………...…199 附錄九 「資訊融入教學」科學課程回饋單………...…204

(6)

表 次

表 2-2-1 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15

表 2-2-2 低成就學生學習相關文獻……….……18

表 2-3-1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22

表 2-3-2 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27

表 2-4-1 Borphy 之動機策略歸納表………....33

表 3-2-1 教學實施與資料蒐集時程……….……43

表 3-3-1 研究對象家庭背景及研究前學習情形……….…48

表 3-4-1 SMTSL 量表與訪談大綱之對照………53

表 3-5-1 嘗試期的教學行動歷程……….…55

表 3-5-2 調整期的教學行動歷程……….…57

表 3-5-3 精緻期的教學行動歷程……….…59

表 3-6-1 資料來源代號……….…62

表 4-1-1 嘗試期的教學行動歷程……….…69

表 4-1-2 調整期的教學行動歷程……….…82

表 4-1-3 精緻期的教學行動歷程………...…..95

表 4-2-1 個案學生研究前的學習情形………...107

表 4-3-1 學生繼續參與科學課程之意願及原因………...140

表 4-3-2 研究對象的個性………..….144

(7)

表 5-1-1 研究前後學生專心度之比較……….…160

表 5-1-2 研究前後學生學習動機之比較……….…160

表 5-1-3 研究前後學生自信心之比較……….…161

表 5-1-4 研究前後學生主動學習之比較……….……161

(8)

圖 次

圖 2-4-1 Pintrich 等人的動機理論模式………...….32

圖 3-2-1 研究架構………. ….…….…….40

圖 3-2-2 研究流程….…….………...…44

圖 3-3-1 教室座位配置圖……….…47

圖 3-5-1 第一單元教學簡報……….…56

圖 3-5-2 搭配之相關教學媒體……….…57

圖 3-5-3 加入遊戲之教學簡報……….……58

圖 3-5-4 網路資源闖關遊戲……….…59

圖 3-5-5 闖關遊戲內容……….…59

圖 3-6-1 研究問題與資料來源之對應……….…62

圖 4-2-1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專心度之成效………..….113

圖 4-2-2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學習動機之成效………...119

圖 4-2-3 資訊融入教學提昇自信心之成效………...124

圖 4-2-4 資訊融入教學促進主動求知之成效………..….130

圖 4-2-5 資訊融入教學促進和人互動之成效………..….135

圖 4-3-1 影響研究之可能因素與使用策略………..…….136

(9)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依小節分別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名詞 解釋,最後則對研究限制加以闡述,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社會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結果之下,形 成了「M 型社會」的現象。許多研究指出:家庭社經地位和子女學業成就 有著很高的相關存在(Dossett & Munoz, 2000;陳雅雯,2003;陳麗如, 2003)。謝孟穎(2003)更認為:高社經背景家長有助於子女處於文化再 製的優勢,因此,家庭背景和子女的學業成就息息相關。 自民國八十四年起,教育部年年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的教育政策,其 懷抱著「教育機會均等」之理想,針對文化不利地區及相對弱勢族群,以 原住民、單親家庭、外籍配偶子女及低收入戶子女為主要對象,擬定適當 的教育支援策略,提供「積極差別待遇」補助,以整體提升文化不利地區 之教育水準為計畫目標(教育部,1994)。其所稱「弱勢學生」係「環境 不利因素所致的弱勢,包括單親、隔代教養、貧戶、沒有戶籍、僑生、原 住民、駐外返國、大陸來台、父母之一為外國人、受虐兒等十項。另外, 洪儷瑜(2001)依據適應困難的相似度進行更大範圍的分類,將弱勢學生 大致分為家庭環境不利、文化殊異、原住民等三類。 近年來,因少子化所帶來學生數急遽下降而颳起的風暴,莫不襲捲各 國中小學;但是,在這令人憂心的情況下,外籍配偶子女人數卻以驚人的 速度成長。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調查(2005):台灣地區嬰兒出生數中大陸 港澳及外籍配偶子女所佔比例從 1998 年的 5.12%,竄升到 2004 年的 13.25%、2005 年的 11.94%,足足上升了兩倍以上;而近期內,教育部所 公佈的數據更明列:九十四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共有六萬零 兩百五十八人,已突破六萬人,且在兩年內就激增一倍(教育部,2005)。

(10)

從上述數據可知,外籍配偶子女未來必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教育對象之 一。加上現今社會結構的改變,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家庭數連年增加,因 此,弱勢學生人數必將日益攀升。再者,弱勢家庭多處於經濟的弱勢地位, 加上外籍配偶語言等影響,導致其所生的子女,成為新一代的弱勢學生, 因此,除了其人數成長速度不容小覷之外,入學後的學習情形也著實值得 我們去探討和重視。 上述之大多數弱勢學生相對於其他學生的家庭環境較為「弱勢」,文 化刺激相形之下也不足,屬於「文化不利」的一群。但有研究指出:雖然 其生活環境、家庭社經背景或文化較為弱勢,學業成卻未必就低落。近年 來,國內以「外籍配偶子女」為研究對象所進行的研究中,大多以其「國 語文能力」及「學業表現和生活適應」為主,有研究結果顯示:外籍配偶 子女的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所提供的學習 環境,彼此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的關係,也對外籍配偶子女之國語文能力有 一定程度之影響作用(吳宜錞,2005)。而劉秀燕(2003)指出:「外籍配 偶子女」語言程度較其他學生差,學業成就也較低。 但是,也有相關研究結果迥異的發現,陳湘琪(2004)針對外籍配偶 子女的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進行研究,發現: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 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上與其他學生無顯著差異,但在綜合及生活領域方 面,則有差異。同時,也有採質性研究方法進行的研究,謝慶皇(2004) 指出:雖然外籍配偶子女家庭社經地位不佳,但對孩子學習成就並未造成 很大影響。 迄今,國內目前以弱勢學生為對象所進行的研究中,屬於科學學習範 疇內的篇幅不多,大多研究以語文研究以及生活適應為探討主題;然而, 科學教育和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自一九五 0 年起,世界各國紛紛投入於 科學教育改革之列,為的就是提升國家競爭力,並且定期舉辦學生科學相 關能力檢測,如 TIMMS、PISA……,顯示了其對於學生科學能力之重視

(11)

程度。因此,對於在教育對象中人數逐漸攀升的弱勢學生,其科學學習更 應受到重視。 吳靜吉與程炳林(1992)的研究指出:在學習的內在認知歷程中,學 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不但有密切的關係,而且還交互的影響學習者內在的 認知歷程,進而影響其外在的學習成就。而許多已經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科 學成就又與學習動機密不可分(吳坤璋、黃台珠、吳裕益,2005),許多 學者也紛紛以「科學學習動機」為研究主題進行探討(段曉林、靳知勤、 謝祥宏,2001;施雅馨、林淑梤、張惠博,2004;楊郁鴻,2002;羅永昇, 2003;吳國業,2002)。因此,倘若可以提升弱勢學生之科學學習動機, 或許能增進其在科學學習之成就。 Brophy(1987)認為:教師應該著重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去設計一 個讓學生覺得新奇的教學環境,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果學生每天都 從事相同模式的學校任務,不久就會覺得厭煩而毫無興趣;反之,若能事 先計劃並使用有用的教學方法,便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而教學科技, 例如電腦,使一群四年級學生在創造且導正自身多媒體作品時感到興奮, 並且有助於進行科學探究與了解科學知識(Santangelo & Guy, 2004)。洪榮 昭(1992)也認為電腦輔助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在學習上的刺激。近年來, 科教界中以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也陸續進行(周清壹,2004;施雅馨、林 淑梤、張惠博,2004;蔡鳳娥,2006)。不僅是科學教育界針對資訊融入 教學之研究進行探討,就連英語、數學及社會等其他學科領域也紛紛投入 其行列之中(王永賢,2003;鄧美湘,2004;盧曉萍,2005),可見資訊 融入教學對學習有相關的影響存在。 最後,就研究者本身而言,去年所任教的班級學生中,屬於弱勢學生 的(單親、隔代教養,及外籍配偶子女)就有 6 人,約占全班人數五分之 一,而其中四人又屬於低成就學生,比例可謂不低。然而,研究者相信:

(12)

成的學習不利。若能針對其學習所需提供適當協助,或許能縮短其環境不 利所造成的教育落差(吳清山、林天祐,2006)。因此,研究者擬以行動 研究之方式,針對低成就弱勢學生之學習特性,設計資訊融入教學之教材 作為提升其科學學習動機之策略,期望以綿薄之力,減少其因先天環境弱 勢所帶來的不利。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嘗試著爲低年級弱勢低成就學生設計資訊融入教學課程,提升 其科學學習動機,以行動研究之方式進行並思考行動歷程中所遭遇之困 難、弱勢低成就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之改變與教學者的自身成長。因此,本 研究探討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 如何針對弱勢低成就學生之學習特徵設計資訊融入教學之科 學輔助教材? 二、 資訊融入教學對弱勢低成就學生科學學習動機影響為何? 三、 研究歷程中,研究者所遭遇的困難及自身的專業成長為何?

(13)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壹、

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 技的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 成為教室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王全世,2000a)。Roblyer & Edwards (2000)將資訊融入教學解釋為教師針對課程單元或課室情境,應用資訊 技術進行特定的教學任務或學習。 本研究中的資訊融入教學定義為「以參與攜手計畫之弱勢低成就學生 為對象,根據其學習特徵,並以現行生活課程為藍本,在教學上使用投影 片、動畫及影片等做資訊融入,以達成教學目標」。

貳、

弱勢學生

弱勢學生

弱勢學生

弱勢學生

教育部(2004)在「關懷弱勢弭平落差課業輔導計劃」中所稱「弱勢 學生」是指「環境不利因素所致的弱勢,包括單親、隔代教養、貧戶、沒 有戶籍、僑生、原住民、駐外返國、大陸來台、父母之一為外國人、受虐 兒等十項。」。而依據洪儷瑜(2001)依照適應困難的相似度大致將弱勢 學生分為家庭環境不利、文化殊異、原住民等三類。 在本研究中,將弱勢學生定義為「外籍配偶子女(父母之一為外國 人)、單親家庭子女以及隔代教養等三類學生」。

參、

低成就學生

低成就學生

低成就學生

低成就學生

國內外許多教育心理學者都曾經對「低成就學生」下過定義,歸納眾 多文獻中諸多定義,可大致將其分為兩類: 第一類為「考慮智商」,亦即智商與一般班學生無異,但成就表現卻 不如智商所預測。如郭生玉(1972)認為「低成就學生(under-achievers), 係指成就在其能力之下者,亦即根據智力或性向預測其應有某種程度成

(14)

就,但實際成就卻顯著低下許多。」陳月英(2001)也指出:「那些有能 力學習,但實際表現卻不理想的學生」被稱為「低成就學生」。而劉潔玲 (2001)以「學業成就不足」來指稱「學生的實際學業成績低於其能力所 預期應得到的成績」。 第二類則為「不考慮智商」,亦即不加以考慮其智力或性向測驗分數, 僅以其成就在樣本群中所占百分比判定。如余民寧(2002)所稱「一般以 學習成績在樣本群中之後 25%到後 33%的學生,歸為低成就學生。」 本研究融合彙整郭生玉等人對低成就學生的定義,將本研究中「低成 就學生」,定義為「其學業成績於全班之後 30%者,且與該班老師討論後, 剔除本身智商因素,為智商與一般學生無異,而是動機不足、表現無法達 到預期之學生。」

肆、

科學學習動機

科學學習動機

科學學習動機

科學學習動機

動機(motivation)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並導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 一種內在歷程(張春興、林清山,1989)。本研究所稱科學學習動機是指 學生在資訊融入教學之課程中,從事科學學習活動且能趨向教師所設定目 標之內心歷程;且學習者在段曉林、靳知勤及謝祥宏(2001)所編製之科 學學習動機量表(SMTSL)之總得分越高者,表示其在本研究中的科學學習 動機越高。但考量到該量表目前最低僅實施到國小四年級學生,而本研究 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生,受於認知及理解能力之不足,恐無法根據量表作 答,因此將量表內容改編以訪談方式進行,以探求研究對象之科學學習動 機情形。

(15)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針對本研究的特性,分別以研究方法、研究教材及研究對象來說明本 研究的限制:

壹、

研究方法的限制

研究方法的限制

研究方法的限制

研究方法的限制

行動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情境中,研究能同時解決問題,因此,本研 究結果不宜作過度推論。但是,可經由研究情境及過程中仔細的描述和探 討,作為讀者選擇使用資訊融入教學時,設計教案的參考。

貳、

研究教材的限制

研究教材的限制

研究教材的限制

研究教材的限制

本研究教材以資訊融入教學為主,係以現有生活課程為藍本,參考各 大出版社出版相關科學概念之書籍或影音資料,再將收集所得相關資料, 配合進行的單元目標、學生興趣等方面,加以編修課程內容,並製作教學 投影片、收集相關影音光碟、教學動畫,及相關科學概念資料。在研究者 能力及時間限制上,計畫三個單元的資訊融入教學輔助教材。

參、

研究對象的限制

研究對象的限制

研究對象的限制

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需要在研究現場進行長期觀察及教學,除了現場錄影及觀察札 記、教學日誌及訪談之外,尚須不斷反覆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以作客觀分 析及詮釋的依據。因學校安排,本學期研究者擔任三年級導師,並無任教 自然,又因二年級口語表達能力比一年級佳,且已接觸過生活課程,因此, 以二年級參與攜手計畫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倘若能以三年級以上, 已接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弱勢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將一般學生設為 參照組,本研究將更為完善,但受限於時間、人力及物力,僅能選擇教育 部所推動之「攜手計畫」課後輔導弱勢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為本研究 不足之處!又因研究對象具有個別差異,因此,不宜作過度推論,但對於 類似對象及情境下,可做為參考的依據。

(16)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家庭背景與子女學習

家庭背景與子女學習

家庭背景與子女學習

家庭背景與子女學習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起源處,也是其受教育的啟蒙之處。佛洛伊德認 為:六歲以前的家庭生活,會影響一個人畢生的人格。許多研究顯示:家 庭背景和子女學習成就有一定的關連(石培欣,2000;林義男,1988;周 新富,1999;黃富順,1973)。鄭淵全(1997)的研究指出:家庭因素、 學校因素、能力三者可解釋學生學業成就之異變量依序為 25.33%、 37.79%、45.94%,雖然,其研究結果中,學校因素對於學生學業成就之預 測力占大部分,但是,家庭因素仍佔四分之一的預測量,因此,家庭因素 對子女學業成就應有相當的影響存在。 另外,根據謝孟穎(2003)所進行「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 聯性之研究」,可以發現:家長社經背景與子女學業成就具有顯著的正相 關,而且高社經背景家長之教養方式有利於子女處於文化再製的優勢。因 此,家庭背景可能會影響子女的學習成就。 以下將針對家庭背景因素以及其和子女學習關係之內涵做探討:

壹、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一詞,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舉凡:社會經濟地位(簡 稱社經地位)、父母親職業、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會階層、家 庭結構、父母在家庭中的社會特質(態度、興趣等)(Kellaghan, 1993)。 Rumberger(1983)認為家庭背景是由一連串的變項所組成,包括父母的 財富、父親的教育、家中文化、兄弟姐妹人數等(引自黃文俊,2004)。 但是,在眾多家庭背景因素中,許多研究都將「社經地位」當作變項 來進行研究,許多學者認為社經地位是影響學童學習成就的家庭背景應速 中最重要的一個。根據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98)所稱「社經地位」, 指的就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林義男(1988)指出評判社經地位的指

(17)

標應該包括父母的教育程度與職業水準。Shaycoft(1967)認為:投射能 力社會經濟指標(The Project TALENT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Index) 評定的標準是:父親的教育程度和職業、家庭的價值、其他特別因素和家 庭貴重物品;此外,Bowles(1972)認為社經地位之評量標準應包括父母 受教育的程度、父母之職業地位及家庭收入(引自黃文俊,2004)。 但是,鄒浮安(1994)針對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關係進行後設 分析時,建議在選擇評量社經地位之指標時,最好合併父母教育程度、職 業以及兩者合併為指標,少用家庭收入為指標,由其採學生自述式進行的 研究更要避免,以免影響研究效度。 因此,許多研究在評定社經地位時,是以家長教育程度以及家長職業 為其重要的依據(林義男,1988;陳麗如,2003;黃文俊,2004)。另外, 陳麗如(2003)認為:和家庭社經地位相較之下,父母離異所造成的家庭 結構缺陷對子女學業的影響並沒有家庭社經地位來的大,但仍不容忽視, 因此他也將家長婚姻狀況納入家庭背景變項中進行研究。

貳、

家庭背景與子女學習成就

家庭背景與子女學習成就

家庭背景與子女學習成就

家庭背景與子女學習成就

在了解家庭背景的涵義及相關內涵之後,我們所關心的是其與子女 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研究者在閱讀數篇國內外相關文獻後發現:許多學 者認為家庭社經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和學業成就(academic achievement)有著很高的相關存在。茲將數篇相關研究臚列在下,並於文 末做一統整性的研究結果整理。

在國外研究中,Dossett 與 Munoz(2000)針對 Kentucky 州的 133 位 學生進行為期四年的研究,研究指出學生的社經地位是解釋學業成就最重 要的家庭背景變項。而 Heyneman(1975)以烏干達的一所學校共 2239 名 七年級學生進行家庭社經背景、自我期許與學業成就相關的研究,發現三 者之間都互有相關存在。由此可知,家庭背景的確對學業成就有一定的影

(18)

響存在。 反觀國內對於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所進行的相關研究中,許多學者有 不同的看法,有許多研究認為家庭背景會影響學業成就,但也有研究相信 兩者之間並無顯著相關存在,舉例如下: 陳雅雯(2003)欲探討國小高年級個人背景變項、自我概念、學習動 機與學業成就之間的相關情形,研究對象為中部地區四縣市隨機取樣之 642 名學生,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之國小高年級學童 的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存在。而謝孟穎(2003)以分層隨機取樣的方式, 以臺北縣國小 523 名學生為樣本進行「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 性之研究」,其研究假設為:不同社經背景家長其子女學業成就具有顯著 差異:學生家庭背景愈高,其學業成就也愈高。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法, 再從中篩選出有意願並且符合其研究設計之社經背景變項家長共 23 位, 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結果為家長社經背景和學生學業成就有顯著正相 關,並且歸納出高社經背景家長有利於子女處於文化再製的優勢。 黃文俊(2004)以彰化縣國小六年級 232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家 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學生 的性別、家庭結構的不同,和數學科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與國語科學業 成就則無顯著差異;國小學生的父母教育期望、父母教育參與高低不同, 與學業成就均有顯著差異,且為正相關,但是,父母社經地位高低不同, 學業成就無顯著差異。 陳麗如(2003)以中部六縣市 33 所公立國民小學四到六年級學生共 989 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國民小學學生家庭背景、家庭資源與學業成就之 關係研究,欲探究國小學生之家庭背景如何影響家庭中的資源配置及其學 業成就,結果發現: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學生在整體 家庭資源上有顯著差異;而且家庭資源越豐富的國小學生之學業成就越 高。另外,他也指出:家庭社經地位、家長婚姻狀況、家庭內社會資本對

(19)

國小學生之學業成就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 而針對特定對象進行家庭景與兒童學業成就相關之探討的研究,如張 善楠等四人(1997)選擇台東地區都市和鄉村社區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共 504 名,進行「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 所國小的比較分析」,結果說明了家庭背景因素和兒童學業成績相關。 在更早的年代,劉明松(1998)就曾針對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 學業成就關係進行探討,他認為家庭結構的完整與否會影響兒童的學業成 就,因而探討家庭結構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重視單親家庭子女的教 育問題,而致力於良好家庭關係的經營。其研究結果發現:家庭結構的穩 定性和完整性會影響子女的學業成績,家庭美滿者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有較 好的效果。 最後,鄒浮安(1994)在使用後設分析法對國內十五篇以「家庭社經 地位與學業成就關係」進行分析,重要研究發現有:(1)由家庭社經地位 解釋學業成就的變異量與美國研究結果相似(White 於 1982 年之研究結 果:由家庭社經地位解釋學業成就的變異量只約佔 5.5%)(2)不同研究所 顯示的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相關,其不一致,可由研究特徵的年 級,出版型式、科目三項加以解釋。 研究者針對以上相關研究結果,加以綜合歸納整理出數點說明: 一、 家庭社經地位和子女學業成就有相當的關連性存在。 二、 高社經背景有利於子女進行文化再製。 三、 學生自我期許、家庭背景及學業成就三者之間互有影響。 四、 家長教育程度及參與度會影響子女的學業成就。 五、 家庭結構及家庭資源配置對於子女學業成就有正向的預 測作用。

(20)

家庭背景變項中,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育程度、甚至是家庭結構,都是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相對弱勢家庭子女為研究對象, 乃因其來自於家庭社經背景較低、家庭結構不完整及父母教育有落差的家 庭,而研究對象身處文化不利之地位,可能會影響其在科學學習的表現, 期盼經由本研究設計,提升其科學學習動機,促進科學學習,以減少家庭 背景影響科學學習之程度。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低成就學生的學習

低成就學生的學習

低成就學生的學習

低成就學生的學習

學校教育進行之初,並無所謂低成就學生,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 給予同等的教育。但是,經過一段學校教育之後,有些學生能夠在教材的 安排下順利學習,有些學生卻對學習產生了抗拒或無法跟上進度。而「低 成就」是指個人實際表現的能力低於其潛在能力所應有的表現,亦即學業 成績的表現和其實際能力所能表現兩者之間的差距(郭生玉,1972;陳月 英,2001;張春興,1989;陳慧娟,1994;張景媛,1994;劉潔玲,2001)。 許多研究分析造成低成就之原因,其中不乏學生個人智力因素、學習動 機、學習策略,以及家庭背景等諸多非個人智力因素,爾後,也有學者針 對如何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或成就進行探討,許多研究結果都指 出:針對低成就學生進行符合其需要之輔導措施,其學習動機或學習成就 是可以被提升的(陳月英,2001;張景媛,1994;高翠穗,2002;林小玲, 2006)。因此,研究者相信:針對低成就學生之需要,進行輔導措施或教 學策略,能幫助提升低成就學生之科學學習動機,以期影響其科學學習之 成就。 本節將針對低成就學生之涵義與其學習進行探討,再對如何提昇其學 習動機或成就之範疇進行了解。

(21)

壹、

低成就學生之涵義與學習

低成就學生之涵義與學習

低成就學生之涵義與學習

低成就學生之涵義與學習

「低成就」是指個人實際表現的能力低於其潛在能力所應有的表現, 亦即學業成績的表現和其實際能力所能表現兩者之間的差距(郭生玉, 1972;張春興,1989;陳慧娟,1994;張景媛,1994;劉潔玲,2001;林 小玲,2006)。而陳月英(2001)認為「那些有能力學習,但實際表現卻 不理想的學生」被稱為「低成就學生」。而劉潔玲(2001)在歸納了國外 多名學者的定義後,以「學業成就不足」來指稱「學生的實際學業成績低 於其能力所預期應得到的成績」。一般以學習成績在樣本群中之後 25%到後 33%的學生,歸為低成就學生(余民寧,2002)。 雖然大多教室中都存在著低成就學生,但是每一個低成就學生的特徵 或是學習特徵卻不盡相同,研究者在閱讀許多學者的相關研究之後(郭生 玉,1972;劉潔玲,2001;陳月英,2001;林小玲,2006),歸納出低成 就學生學習特徵羅列如下: 一、 自我觀念消極:自認能力不足,缺乏自信,藉由退縮或自我 防衛之方式,滿足自我。 二、 學業成績低落:表現不如能力所預期展現之成績。 三、 成就動機低落:因多次遭遇失敗,寧可不嘗試以避免失敗, 而不願追求成功。 四、 學習方法或態度錯誤,學習效能差:因不知正確學習方法, 或因態度錯誤,導致學習效能差。 五、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專注力不佳,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 而分心,導致無法專心於學習,持續性不足。 六、 社會適應差:因對外界漠不關心,導致和同儕互動不良,而 感覺自己被孤立、被拒絕。 七、 容易焦慮:因缺乏自信,而退縮逃避,產生焦慮,顯露出不

(22)

安的情緒。 八、 作業完成度差或品質不良:因動機低落、專注力不足導致成 就低落,因此,作業完成度不一,品質也多為不良,甚至有些 無法獨立完成。 九、 不利的歸因模式:常常將成敗歸因於外在或不能控制之因 素,例如運氣;而不歸因於內在因素,例如自我努力不足等。 十、 不重視學習的價值:因成就或動機低落,或因課程缺乏挑戰 性,因此,時間一久,便不認為學習的價值十分重要。 低成就學生大多具有上述特徵,因此,其在學習方面表現不如自己期 望,而引發其學習動機低落,和同儕互動不良,甚至遭人嘲笑,又得不到 老師肯定、家長的認同,久而久之,必定缺乏自信心,而產生焦慮現象, 並且選擇退縮逃避等負向行為。綜合以上所述,若能針對其學習癥結,對 症下藥,提升其學習動機,使其由退縮、被動的學習心態,轉變為積極、 主動的學習方式,其後續相關問題,必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師應朝提升 低成就學生學習之策略努力,提升其學習動機與興趣,進而縮近其實際表 現與其能力所及之差距。

貳、

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

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

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

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十分複雜,而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的因素也是十 分多元的。陳慧娟(1994)認為: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心理因素(人格適 應、動機等)、生理因素(健康狀況、視覺或聽覺障礙)以及社會因素(如 家庭背景、社區文化水準等)是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陳月英 (2001)則認為: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的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 學生個人因素:能力欠缺、動機低落等(二)家庭因素:家庭環境、父母 教養態度等(三)學校因素:教師及同儕互動。 而黃昭銘(2001)以國小高年級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發

(23)

現:低成就學生在記憶喚取過程中往往只能喚取出當次上課的內容,缺乏 關聯性的概念,也就是說,低成就學生在訊息處理策略上比較不穩定。另 外,Reismen(1982)指出:造成低成就的原因有:基礎能力不佳、情緒 問題、不利的環境因素、缺乏適切的教學、學習障礙的存在。而另有研究 指出:高智商低成就學生在學習行為上,如時間管理、專心程度、學習策 略、資源運用等方面均較為低落(引自林小玲,2006)。另外,羅永昇(2003) 在提升低成就班級理化科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中提到:學生本身的學習風 格、學習環境會影響低成就學生的學習。 針對上述研究,以及其他相關研究(郭生玉,1972;陳慧娟,1994; 陳月英,2001;黃昭銘,2001;Reismen, 1982;羅永昇,2003),研究者 整理出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如表 2-2-1: 表表表 2表22-2--2-2-22---1 1 1 1 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 類別 影響因素 本身因素 學習動機、學習風格、聽覺或視覺障礙、情緒問題、學習策 略不佳、能力不佳、專心度不足、學習態度 家庭因素 家庭社經背景、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教養態度、家庭氣氛、 家庭結構 環境因素 社區文化程度、學習環境、教師教學方式、師生關係、同儕 互動、資源多寡 在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的因素中,其本身因素來源遠超過家庭因素及 環境因素,這顯示了低成就學生的心理特質是複雜的,並且密切地與週遭 家庭或環境因素交互影響著。雖然無法改變低成就學生的家庭因素,但 是,可以透過了解其影響學習之心理因素,藉由環境因素的改善,如教學 方式及學習環境塑造等,或許可提升其學習動機,對其學習成就有所助益。

(24)

參、

提升低成就學生學習之策略

提升低成就學生學習之策略

提升低成就學生學習之策略

提升低成就學生學習之策略

不僅是科學學習領域,其他學科領域也存在著不同學習類型的低成就 學生(馬婉菁,2003;李家銘,2000;羅永昇,2003;姜毓玫,2004), 而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的因素很多,且已有許多不同領域學者針對提升低 成就學生學習之策略進行相關研究,其成效也多為顯著有效(陳月英, 2001;張景媛,1994;高翠穗,2002;許春蘭,2001)。而不論是何種學 科或領域,在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歷程中,提升其學習動機並維持是極為重 要的,動機強烈的學生在學業成就上一定比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要來的 好,因此,有好的教學策略,才能使其產生正向的學習效果。 如何激發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呢?陳月英(2001)在「提升低成就 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文中提到,可運用行為主義動機理論及人本主義動機 理論進行,茲分述如下:

一、

運用行為主義動機理論之具體作法

(一)適時運用增強技巧,引導學生由他律而自律。 (二)善用獎勵和懲罰,以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布置整個學習環境,提高學習動機

二、

用人本主義動機理論之具體作法

(一)教師應該協助學生滿足需求,以促其充分發展。 (二)教師宜了解學生狀況,予以適切的輔導。 (三)教師如能提供民主學習風氣和環境,學生當能邁向自我實現。 (四)說明課業的價值及目的。 而郭靜姿(1994)認為欲提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可由先 前條件、讓學習者對成功抱持期望、提供外在性誘因和激發內在性動機等 四個方面著手,因此,提出下列的教學策略:

(25)

一、

先前條件

(一) 提供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二) 給予難度適中而有挑戰性的教材。 (三) 設定有意義的學習目標。 (四) 適度的運用提高興趣的策略。

二、

讓學習者對成功抱持期望

(一)給予成功的機會。 (二)協助學生設定目標、自我肯定與增強。 (三)引導學生將成功視為努力的結果。 (四)提供良好的師生及同儕互動關係。

三、

提供外在性誘因

(一)表現良好時給予酬賞。 (二)表現良好時給予酬賞。 (三)建構適度的競爭氣氛。 (四)讓學生注意學業的價值。

四、

激發內在性動機

(一)教學時配合學生的興趣。 (二)提供具有新奇性的教材。 (三)給予學生自由選擇及做決定的機會。 (四)提供學生主動反應的機會。 (五)允許自由創作。 (六)提供幻想及模擬的機會及情境。 (七)學習活動遊戲化。 (八)提供高層次及擴散性思考問題。

(26)

(九)提供同學間互動的機會。 (十)教學時經常誘引學習的動機。 (十一)教師以身作則,表現強烈的學習動機。 (十二)教師讓學生了解其對學生的期望。 (十三)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十四)教師教學認真、熱心。 另外,也有以合作學習或是其他具體教學策略對低成就學生進行實 施,探討其教學策略對低成就學生之學習影響為何。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 (見表 2-2-2): 表表表表 222-2--2-2-22---2 2 2 低成就學生學習相關文獻2 低成就學生學習相關文獻低成就學生學習相關文獻低成就學生學習相關文獻 研究者 學科 領域 研究對象 教學策略 研究結果 曾琬淑 (1994) 數學 國小五年級數 學低成就學生 (三組,共 75 人) 三種補救教 學(電腦輔 助教學、導 生制、傳統 式) *CAI和導生組之學習成 就顯著優於傳統組 *延後測時,CAI 組數學 學習態度顯著優於其他 兩組 馬婉菁 (2003) 數學 高一數學低成 就學生(兩 組,共 55 人) 網路補救教 學 *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 成就顯著提昇、 林安妮 (2005) 英語 國小六年級英 語低成就學生 (3 名) 多元智能英 語教學 *有助於提升其學習動 機 *學習成就也有明顯提 昇 *改善學生學習態度

(27)

*學生肯定此教學活動 姜毓玫 (2004) 英語 國小五年級英 語低成就學生 (4 名) 閱讀自編英 語童書教材 *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 有正向改變 林小玲 (2006) 數學 國小一年級數 學低成就學生 (3 名) 數學創意遊 戲教學 *能增進學業表現、並具 有維持效果 *能提高其學習興趣 高翠穗 (2002) 自然 國小六年級自 然科低成就學 生(8 名) 不同分組 (異質、同 質、及自由 分組) *三組學生之學業表現 均有提昇 *同質分組者學習態度 較積極正向 羅永昇 (2003) 理化 國二學習低成 就班級(一班) 營造支持性 的學習環境 理化成績及學習動機均 顯著提昇 陳俊昌 (2003) 理化 國中二年級 中、低成就學 生(共 318 人) 自編動畫、 影片 學業表現均達顯著差異 從上述眾多策略中發現,無論學科領域或年級,學者均提出了透過遊 戲化、生活化、營造優質學習環境、增進師生或同儕互動、合作學習,甚 至融入資訊輔助教學,以提昇低成就學生學習成就或態度。因此,教師選 擇好的教學策略,必能在提升低成就學生之學習上達到一定的成效。

(28)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

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不僅國人的生活品質大幅提昇,就連教學 方式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轉變,純粹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常見,取而代 之的是,教師應用了各種有聲有色的教學媒體之多元教學方式,冀望能達 到更加的學習成效。而教育部於九年一貫課程中所提的六大議題及十大基 本能力,更明白指出「運用科技與資訊」為十大基本能力之一,且強調資 訊科技必須融入各科教學(教育部,2002)。在強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 時,已經有許多相關研究結果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確實有利於提升 學習成效(洪榮昭,1992;周清壹,2004;Santangelo & Guy, 2004;王永 賢,2003;鄧美湘,2004;盧曉萍,2005)。以下將針對資訊融入教學之 涵義及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壹、

資訊融入教學之涵義

資訊融入教學之涵義

資訊融入教學之涵義

資訊融入教學之涵義

資訊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 訊科技的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 使用成為教室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王全世,2000a)。徐新逸、吳佩謹 (2002)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資訊科技」是指電腦多媒體或網路科 技,這些媒體科技具有數位化、影音聲光多種刺激、易於存取、快速處理, 便於溝通等功能,而「融入」教學,即是教學應用,亦即教師教學時配合 授課內容與教學策略所需應用資訊科技為教學工具。而 Roblyer & Edwards (2000)將資訊融入教學解釋為教師針對課程單元或課室情境,應用資訊 技術進行特定的教學任務或學習。王曉璿(1999)認為資訊科技是一種問 題解決的工具、合作學習的工具,也是訊息傳遞的工具;而要發揮工具在 教學上的最大應用,則必須將其融入教學之中,使資訊科技成為教學與學 習活動的助力,讓整個過程具有多元化、個別化的特性,從而提昇學習效 果。因此,資訊融入教學即是教師配合課程內容及教學策略利用資訊科

(29)

技,如電腦、網際網路、投影機及教學所需之視聽教材,達成教學目標。 王全世(2000b)認為電腦、資訊科技和科技三個名詞所包含的範圍 不盡相同,但是,在融入教學的涵義中,它們都是指電腦和網路相關科技。 因此,他認為資訊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 讓資訊科技的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 技的使用成為教室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而國外學者 Eisenberg 和 Johnson(1996)亦指出:若將資訊科技相關之能當成是一種獨立的能力來 教導,則學生無法有意義的應用這些能力。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將資訊科 技視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應以整合與融入的方式來延伸課程目標,使學 生有意義的學習(Dias, 1999)。 至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程度如何界定,國內外學者都有針對其融入 教學中師生角色重心轉換、資訊科技使用多寡及連結做層數不一的分級。 王全世(2000b)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中提到:資 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可分為從 0-4 這五個等級(見表 2-3-1)。 而張國恩(1999)認為融入教學的方式須從教材、教法、學習理論、 老師與學生定位等多方考量。他並整理了目前常用的幾種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的方式: 一、 電腦簡報的展示 二、 電腦輔助教學的運用 (一) 結合認知理論的學習環境。 (二) 視覺化或情境化的教學工具。 (三) 模擬軟體。 (四) 診斷式評量工具。 (五) 互動式學習軟體。 (六) 問題解決式導向軟體。

(30)

(一) 網頁化書本型態。 (二) 網路化 CAI 軟體。 (三) 非同步論壇。 (四) 遠距教學。 表表表表 2222----33-33--1 -1 1 1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 等級 描述 無 0 教學中沒有使用任何的資訊科技;資 訊科技在教學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離 1 資訊科技被用來教學生如何使用資 訊科技;資訊科技與其他課程內容沒 有連結,或連結性很低。 補充 2 師生偶而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與學 習;資訊科技在既有的教學活動中視 為補充的角色。 支援 3 在大部份的學習活動中需要用到資 訊科技;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扮演著支 援的角色。 整合 4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很自然地 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與學習;資訊科 技被延伸為一個工具、一個方法,或 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 找問題的解答。 資料來源:王全世(2000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 資訊與教育 資訊與教育 資訊與教育 資訊與教育,,,77,777777,,,36-47。 ,

(31)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的看法,資訊融入教學最佳境界應視學生為學習主 體,且教師必須視課程和教學環境與學生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方式與策 略,將資訊科技自然而然的融入教學之中,提供學生更大的學習樂趣,以 營造更優質的學習氛圍與環境。

貳、

資訊融入教學之目的與功能

資訊融入教學之目的與功能

資訊融入教學之目的與功能

資訊融入教學之目的與功能

在了解資訊融入教學之內涵與其常見之融入方式後,究竟其融入教學 之目的為何呢?王全世(2000b)認為有下列三點目的:

一、

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資訊融入教學並不是將資訊教育另外獨立成一門課或學科,而是要融 入教學之中,從融入中的教學獲得相關的電腦知識或技能。而教師應當視 當時的課程及情境來進行教學,而學生在當下立即需要的電腦知識和技 能,便可從中獲取。如此,「學」與「做」齊頭進行,不但可以提昇學生 的學習動機,並能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二、

培養學生運用科技和資訊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科技和資訊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科技和資訊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科技和資訊的能力

教師在平常上課中,應多製造學生接觸資訊科技的機會,並且時常利 用資訊科技來輔助教學活動,如此學生方能在自然情境之下,充滿自信地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同時,「運用科技和資訊的能力」也被九年一貫課程 列為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

提昇教學品質和學習成效

提昇教學品質和學習成效

提昇教學品質和學習成效

提昇教學品質和學習成效

運用資訊融入教學時,教師很難再守著以往傳統講述方式來進行教 學,而是趨向採取建構式的教學策略;而學生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情境下, 必須主動使用資訊科技來建構自己的知識。如此的學習方式,不但改變了 既有的學習型態,更豐富了學習活動與情境;同時,學生的角色也從傳統 的知識接收者轉變成主動建構者,如此一來,提升了教師的教學品質,對

(32)

學生的學習成效也助益良多。 另外,資訊科技中的電腦能賦予學生個別化的學習空間,更能有別於 其他大班教學方式,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進度及速度。學生能依自我能力 及時間限制,循序漸進的學習,增進其學習的自信及減少學習壓力。電腦 是最新的教學工具,也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以達較高學習成效的良好利 器。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只要運用電腦和網路,短短時間內便可擷取自己 所需的知識,而同樣的事在以往常常要花費難以計算的時間和力氣才能完 成的。因此,這樣打破空間和時間限制的方式,一能拓展學生的視野,二 則能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可見,電腦輔助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在學習上的 刺激(洪榮昭,1992)。 在第二節文獻探討時提到:低成就學生因為學習動機不足、本身學習 風格、能力不佳或無法適應教師教學方式種種因素而影響學習(郭生玉, 1972;陳月英等人),因此提出許多提升低成就學生學習的策略,舉凡如 給予難度適中而有挑戰性的教材、提供具有新奇性的教材、學習活動生活 化及遊戲化等等方式。而資訊融入教學,具備有多元化、個別化之特性(王 曉璿,1999),可以符合低成就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使其依自我能力及 時間進行學習,支援其不同的學習需求(Santangelo & Guy, 2004);而教師 更可設計遊戲化及生活化之資訊融入教材,引發低成就學生學習興趣,並 集中其注意力。 但是,在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時,應考慮以下三點(何榮桂,2002):

一、

應考慮是否能改進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只是教學方式之一,不可全然推翻傳統教學, 而全以資訊融入教學取代之。亦即,教師應先斟酌其是否能改進其教學方 法並增進學習效果,萬不可爲了融入而融入。

(33)

二、

應視教材內容之性質而定。

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領域所含知識包羅萬象,並非所有教材都適合 融入資訊科技進行教學。教師應先檢視所欲進行的教材內容,並衡量其融 入資訊科技進行教學之適切性。

三、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發生於教學歷程中之任一階段;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並非一定要在教室中進行。

一般來說,教學活動包含了課前準備、實際教學,以及課後評量。倘 若教師在教學之前,利用資訊科技為媒介從事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資源蒐 集準備,也未嘗不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一種方式。 因此,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及功能十分廣博,且具備多元化、個 別化、遊戲化、生活化之特性,十分適合用以提升低成就學生學習動機, 倘若教師能事先視教材內容、及低成就學生學習特徵,配合相關資源設計 符合教材特性之融入方式,必能提升其教學品質、學生學習興趣及成效, 達到多方獲利之圓滿局面。

參、

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

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

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

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

電腦,使一群四年級學生在創造且導正自身多媒體作品時得到興奮, 並且有助於進行科學探究與了解科學知識(Santangelo & Guy, 2004)。資訊 融入教學具有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運用科技和資訊的能力、提昇教學品 質和學習成效之目的(王全世,2000b),更具支援學生不同需求之特性 (Santangelo & Guy, 2004),且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並 提升教學品質及學習成效。洪榮昭(1992)也認為電腦輔助教學能有效提 高學生在學習上的刺激,在科教界中,以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也陸續進行 (周清壹,2004;施雅馨、林淑梤、張惠博,2004;蔡鳳娥,2006)。不 僅是科學教育界針對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進行探討,就連英語、數學及社

(34)

會等其他學科領域也紛紛投入其行列之中(王永賢,2003;鄧美湘,2004; 盧曉萍,2005),可見資訊融入教學和教學及學習之間確有相關的影響存 在。

Santangelo & Guy(2004)在進行一項名為 PT3(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計劃下的子研究時,以四年級學生為對象,依 照學科和合作能力來配對,並且由學生隨機抽出一個自然主題做為探究的 主題(如:摩擦力、重力……),學生可使用電腦、數位相機、網際網路、 多媒體軟體等資訊科技工具,進行資料搜尋整理及編輯,並完成主題研 究,最後以多媒體方式呈現作品。研究結果發現:資訊科技可以支持學生 不同的學習需求,且可以幫助學生喜愛科學概念。 因此,研究者整理了國內有關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以了解其融入各 領域之現況與成效,作為本研究之參考,茲整理如表 2-3-2。 另外,呂惠紅(2004)整理了數篇資訊融入自然科教學相關研究後,歸 納出資訊融入教學之成效如以下幾點: 一、資訊融入能增加自然科教學模式之多元化 二、資訊融入自然科教學能提升學生自然科的學習成效 三、資訊融入自然科教學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資訊融入自然科教學可以協助學生蒐集及整理資料 五、資訊融入自然科教學對學習天文抽象概念有幫助 因此,資訊融入教學之成效在許多領域的研究中都是有目共睹的(曾 琬淑,1994;馬婉菁,2003;盧曉萍,2005;莊淑如,2001;林怡伶,2003), 因此,教師應依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適合融入之方式針對低成就學 生的學習特徵,將資訊融入教學之中,以幫助其進行科學學習(Santangelo & Guy, 2004),及培養資訊素養、運用科技和資訊的能力(王全世,2000b)。

(35)

表表 2表表222---3-333--2 --2 2 2 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 研究者 學科 領域 研究對象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曾琬淑 (1994) 數學 國小五年級 數學低成就 學生(三組, 共75 人) 三種補救教 學(電腦輔 助教學、導 生制、傳統 式) *CAI和導生組之學習 成就顯著優於傳統組。 *延宕測時,CAI 組數學 學習態度顯著優於其他 兩組。 馬婉菁 (2003) 數學 高一數學低 成就學生(兩 組,共 55 人) 網路補救教 學 *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 成就顯著提昇。 王永賢 (2003) 數學 國一學生(共 35 人) 結合資訊融 入及合作學 習 (1)成績未達顯著差異。 (2)數學學習態度有顯 著提升。 (3)對電腦焦慮程度、資 訊素養無顯著改變。 (4)學生間互動明顯提 升。 鄧美湘 (2004) 英語 台北縣國小 英語教師(共 334 人) 台北縣國小 英語教師 (1)模式多為上網搜尋 教學資源。 (2)對資訊融入教學持 正向態度。 (3)設備資源不足為影 響融入之主要因素。 盧曉萍 社會 國小五年級 資訊融入教 (1)社會科學習成就及

(36)

(2005) 學生(兩班, 共59 人) 學對不同認 知風格學習 成效之影響 使用電腦的程度無顯著 差異。 (2)資訊組學習態度顯 著高於傳統教學組學 生。 Santangelo & Guy (2004) 自然 四年級學生 一班 多媒體製作 的力量(資 訊融入科 學) (1)有助於學習科學概 念 (2)有助於學生資訊能 力獲得提升 莊淑如 (2001) 自然 國小五年級 一班 資訊融入教 學之行動研 究 (1)學生對教學抱持正 向、肯定態度。 (2)自然和電腦素養得 到提升。 林怡伶 (2003) 自然 國小五年級 學生(共 30 名) 資訊科技融 入專題教學 與學習 (1)學生在小組合作學 習效能逐漸提升。 (2)教師專題教學知能 成長,且資訊素養有所 提升。 陳俊昌 (2003) 理化 國中二年級 中、低成就學 生(共 318 人) 自編動畫、 影片 學業表現均達顯著差 異。 莊凌泉 (2004) 自然 國小六年級 (一班) 資訊科技融 入「澄清水 資源保育迷 思概念」歷 (1)傳統教學無法協助 學生完全了解水資源保 育概念。 (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37)

程 有助於澄清水資源保育 的迷思概念。 楊詩潔 (2004) 自然 國小三年級 學生(共兩 班) 資訊融入教 學之影響 (1)資訊融入組學生科 學態度顯著高於傳統教 學組。 (2)不同教學法,性別在 科學態度上無差異。 (3)資訊融入組學生學 習成就顯著高於傳統 組。 (4) 不同教學法,性別 在學習成就上無差異。 周清壹 (2004) 自然 國小五年級 學生(兩組, 各35 人) 資訊融入教 學對學習動 機和學習成 就之影響 (1)不同學習能力學 生,資訊組學習成就顯 著優於傳統教學。 (2)低能力水準學生,傳 統組學習成就顯著優於 資訊組。 (3)兩組之間,學習動機 無顯著差異。 (4)學生認同資訊融入 教學對學習的幫助。 呂惠紅 (2004) 自然 (分為傳統、 模型及資訊 融入三組) 資訊融入月 相概念教學 (1)資訊組對「月相概念 測驗」之立即學習效果 有顯著影響。

(38)

(2)三組學生「月相概念 測驗」保留學習效果無 顯著差異 (3)不同性別在立即和 保留學習效果上均無顯 著差異。 蔡鳳娥 (2006) 自然 國小六年級 學生(兩組, 共58 人) 資訊科技融 入奈米科技 教學 (1)教師指導組下的學 生在奈米科技概念上比 學生操控組高,達顯著 差異。 (2)不同性別在概念成 效尚未達顯著差異。 (3)學生操控組在學習 動機及信心顯著優於教 師指導組。 (4)兩組學生在學習知 覺上皆有提升,且肯定 此次教學。

(39)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科學學習動機

科學學習動機

科學學習動機

科學學習動機

壹、

科學學習動機之涵義與學習成就

科學學習動機之涵義與學習成就

科學學習動機之涵義與學習成就

科學學習動機之涵義與學習成就

動機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並導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一種內在歷 程(張春興、林清山,1989)。而 Brophy(1987)則認為動機是一種建構性的 概念,用來解釋個體在目標導向行為上的引發、導引、強度與堅持的狀況, 動機常被認為是期望乘以價值所形成的。一般而言,動機可以分成生理性 和心理性兩種,生理性動機是指爲了滿足像口渴、飢餓等生理需求而產生 的動力;心理性動機則是人類非生理基礎行為產生的內在原因,強調個體 認知的觀點。本研究所欲探求的學習動機為心理性動機,係個體在學習活 動過程中的內在動力。許多學者認為學習動機會影響學習者的參與、努力 的付出和持續的時間,甚至可以做為預測個人學習成就重要的指標之一。 因此,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也開始重視學習動機的探討。 而 Pintrich(1989)等人經過詳實的文獻回顧之後,認為學習策略的使 用必須有動機的激勵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提出一套動機理論,並開發出「激 勵的學習策略」(MSLQ)量表,作為測量學生的動機導向工具;除此之外, 諸多學者也紛紛提出不同的動機理論,供人探討學生學習動機的情形 (Brophy, 1987; Keller, 1983; Pintrich & Schunk, 1996)。茲分述如下:

一、

Pintrich 的動機理論

的動機理論

的動機理論

的動機理論

Pintrich 對學習動機提出了一個整合性之看法,指出個體的學習動機應 包含價值、期望與情感三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如圖 2-4-1):

(一) 價值成分價值成分價值成分價值成分((((a value component)))):指學習者對任務(task)之重 要性與價值所值的目標與信念,也就是學習者對任務之目標, 以及他們對任務之重要性或價值所持的信念。這個動機成分所 關心的是學生完成一個任務的理由。換言之,學生爲什麼要去

(40)

(二) 期望成分期望成分期望成分期望成分(((an expectancy components)( ))):指學習者對自己學業 表現能力的信念,也就是學習者對「我能完成這個任務嗎?」 的回答。期望成分和學生的後設認知、認知策略的使用,以及 他們對努力的監控有極大的關連性。期望成分包含了學習者的 控制信念、自我效能信念,和期望成功信念。

(三) 情感成分情感成分情感成分情感成分(((an affective components)( ))):情感成分指的是學習者 對任務的情感或情緒反應,也就是學習者對任務的感覺如何, 有許多相關的情感反應可能產生。但是,在學校環境中,最常 見到的情緒反應就是考試焦慮,而考試焦慮被認為和學習者對 能力的知覺有關。 圖圖圖圖 2222--4--444----1111 Pintrich 等人的動機理論模式(引自胡金枝,1994,p.33)

二、

Brophy 的動機理論及策略

的動機理論及策略

的動機理論及策略

的動機理論及策略

Brophy(1987)所提的動機理論及策略是整合了數個動機理論而成-行 為增強、需求、目標、內在動機,以及期望理論,建立了動機原理及策略 供教師在課堂中使用。他建議教師應該建立激發性的學習環境,並且順應 學生的個別需求,也應該支持學生身為學習者的自信、連結學生的內在動 目標導向 自我效能 控制信念 對工作難度知覺 對工作勝任知覺 工作價值 期望成功 成就 1. 自律學習 2. 選擇 3. 堅持 4. 學業成功 測試焦慮與情意

(41)

機、經由外在的鼓勵激發並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Brophy 也認為:教師應 該著重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去設計一個讓學生覺得新奇的教學環境,來 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果學生每天都從事相同模式的學校任務,不久就 會覺得厭煩而毫無興趣;反之,若能事先計劃並使用有用的教學方法,便 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表 2-4-1 為 Brophy 的動機策略歸納表: 表表表表 2222----44-44--1 -1 1 1 Brophy 之動機策略歸納表之動機策略歸納表之動機策略歸納表之動機策略歸納表 先前條件 1.提供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2.提供難度適中且有挑戰性的教材 3.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目標 4.適度運用提高動機的策略 讓學生對成功抱持期望 1.給予成功的機會及經驗 2.給予學生設定目標、自我肯定與增強 3.引導學生將成功視為努力的結果 4.提供良好的師生及同僚互動關係 提供外在性誘因 1.表現良好時給予酬賞 2.建構適度的競爭氣氛 3.讓學生注意學業的價值 激發內在性策略 1.教學時配合學生的興趣 2.提供具有新奇性的教材 3.給予學生自由選擇與做決定的機會 4.提供學生主動反應的機會 5.提供學生立即且適當的回饋 6.允許自由創作 7.提供幻想、模擬的機會及情境 8.學習活動遊戲化

數據

表 3-4-1 為原 SMTSL 量表與研究者改編之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對照:                       表表 表 3表33 3-- -4- 4-44-- -1  1  1   1  SMTSL 量表與訪談大綱之對照量表與訪談大綱之對照量表與訪談大綱之對照 量表與訪談大綱之對照                   名稱  分量表  SMTSL 量表  改編之訪談大綱  改編依據  自我效能  7  3  *信心  *找答案的方式  *遭遇困難之反應  主動學習策略  8  4  *主動性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商科科主任 洪玉珍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工科科主任 游鈺輝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設計群科主任 吳漢宗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普通科行政科召

Promotion of STEM Education by infusing Mathematical Modelling into Secondary Mathematics. 將數學建模注入中學數學科以推展

Promotion of STEM Education by infusing Mathematical Modelling into Secondary Mathematics?. 將數學建模注入中學數學科以推展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一)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