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視覺藝術創造力影響因素之量表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視覺藝術創造力影響因素之量表發展"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陳鴻仁 博士

國小視覺藝術創造力影響因素

之量表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 for Determin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upils’Visual Artistic Creativity.

研究生: 林敬惠

(2)

I

摘要

創造力的培育是教育當中重要的一環,激發學生創造力之教學方案已成為教 育的趨勢,而透由視覺藝術領域即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本研究旨在發展與編製適 用於國小高年級之視覺藝術創造力影響因素量表,以匯合取向(confluence approach)為理論依據,探討人與環境因素與視覺藝術創造力表現的關係。本研 究先期透由文獻探討及訪談 11 位具視覺藝術得獎經驗的學生,將量表分為人格 特質、領域知能、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因素五個構面。以臺灣地區國小高 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採立意取樣,有效樣本 653 份,以結構方程式模式分析在 視覺藝術創造力個人特質與視覺藝術創造力環境中,影響視覺藝術創造力之因 素。 研究結果顯示,所編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且量表中的因素間具有中 度到高度的相關。此外,所編量表也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而且能有效區別高低 創意的學童。研究結果亦顯示視覺藝術創造力個人特質及視覺藝術創造力環境之 間會相互影響,研究結果印證匯合取向理論中人與環境互動產生創造力。視覺藝 術創造力個人特質對於視覺藝術創造力之影響力較視覺藝術創造力環境高。其中 知識技能影響力最大,家庭環境因素次之。本研究之結果可供未來在創造力的人 才培育上之參考依據。 關鍵詞:創造力、創造力量表、視覺藝術

(3)

II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Developing teaching models for stimulating students’

creativity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trend and research priority for each education phas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creativity scale tha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influence factors of pupils’ visual artistic creativity.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onfluence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pers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rtistic creativity. This study reviewed

literatures to include factors that might relevant to students’

creativity, then , eleven students with winning experience were recruited to receiv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scale includes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Knowledge and skills, family, school, and socia l environments. Then 653 subjects including elementary students in grade 5 and grade 6 were employed to develop visual artistic creativity model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reative person traits, creative environment and visual artistic creativit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cale have good internal-consistent reliability, and the factors in each inventory have a medium to high level of correlation. Moreover, the scale have good construct validity, and each item as well as each factor can effectively discriminate the high-creativity pupils from the low-creativity ones. Depend on the result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creative person traits and creative environment. The creative person traits and creative environment have direct effects on visual artistic creativity. The result is confirming the confluence approach. According study results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and the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of visual artistic creativity.

(4)

I

目次

表次 ... II

圖次 ... II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創造力的定義與理論 ... 8 第二節 影響創造力發展的因素 ... 16 第三節 視覺藝術創造力及相關研究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0 第三節 研究設計 ... 42 第四節 資料處理 ... 48

第四章 資料分析 ... 50

第一節 樣本資料描述 ... 50 第二節 項目分析、信效度與適配度分析 ... 53 第三節 研究架構模式徑路分析 ... 63 第四節 基本資料變項對潛在變項之差異分析 ... 6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9

第一節 結論 ... 7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81

附錄 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創造力影響因素量表 ... 98

(5)

II

表次

表 2-1 創造力表現的成份模式 ... 11 表 2-2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變項 ... 14 表 2-3 影響創造力因素之相關研究彙整 ... 25 表 2-4 視覺藝術創造力相關研究彙整 ... 33 表 3-1 視覺藝術創造力調查對象之基本資料 ... 40 表 3-2 訪談大綱 ... 45 表 4-1 樣本基本資料敘述性分析... 51 表 4-2 國小視覺藝術創造力影響因素量表項目分析 ... 54 表 4-3 信度摘要表 ... 56 表 4-4 視覺藝術創造利影響因素與創造力表現之相關係數 ... 57 表 4-5 視覺藝術創造力影響因素量表的轉軸後成份矩陣 ... 58 表 4-6 整體結構模式適配度分析... 60 表 4-7 影響視覺藝術創造力人格特質因素構面驗證性因素分析... 61 表 4-8 影響視覺藝術知識技能因素構面驗證性因素分析 ... 61 表 4-9 影響視覺藝術創造力家庭環境因素構面驗證性因素分析 ... 61 表 4-10 影響視覺藝術創造力學校環境因素構面驗證性因素分析 ... 62 表 4-11 影響視覺藝術創造力社會環境因素構面驗證性因素分析 ... 62 表 4-12 多元迴歸分析一 ... 63 表 4-13 多元迴歸分析二 ... 63 表 4-14 性別之描述性及差異性統計資料分析 ... 66 表 4-15 年級之描述性及差異性統計資料分析 ... 67 表 4-16 地區之描述性及差異性統計資料分析 ... 68 表 4-17 視覺藝術才藝班學習時間之描述性及差異性統計資料分析 ... 69 表 4-18 視覺藝術創造力表現的描述性及差異性統計資料分析... 71 表 4-19 視覺藝術創造力表現在各面向描述性及差異性統計資料分析 ... 72

(6)

III

圖次

圖 2-1 Amabile 的創造力三要素 ... 10 圖 2-2 Csikszentmihalyi 的創造力系統模式 ... 11 圖 2-3 Gardner 的創造力互動觀點模式 ... 12 圖 2-4 創造力發展生態系統模式... 14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8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 39 圖 4-1 AMOS 驗證性因素分析 ... 59 圖 4-2 徑路分析圖 ... 64

(7)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現今創造力的研究現況; 第二節為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內學童視覺藝術創作現況、編製學童 視覺藝術創造力影響因素量表,並探討各子量表間的關係;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 與限制;第四節為相關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創造力的重要性

歷史學家Toynbee(1964)強調「社會的興衰存亡,繫於創造力發展之有無」 (引自張玉成,1993)。如果沒有創造力,人類的理念不會翻新,社會制度也不會 改善,科學不會革新,多樣的藝術面貌也不會興起(曾志朗,2006),所以創造力 可以說是促使人類進步的重要推動力。 過去企業界徵才是看學經歷或是認真的精神態度,而現今更要考量其是否具 備創造力。2010 年 IBM 針對全球 1,500 位企業執行長(CEO)進行訪談,在報告中 提到:創造力是現今領導者最需要具備的特質。這些 CEO 認為,領導者為了更能 適應未來愈來愈錯綜複雜、訊息萬變的世界,必須具備富有創意的心態和多元思 考的智能(IBM,2010)。身處在新知識、新訊息的傳遞迅速且無遠弗界的世代, 不僅是企業領導人需要創造力,創新思考、批判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每 一個未來世界的公民非常重要基礎能力,所以對於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之培育可以 說是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之一(教育部,2002)。由此看來,創造力可以 說是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條件,而透由教育提升國民創造力,幾乎已成了各國努力 的目標(洪懿妍,2001)。

(8)

二、

創造力的研究現況

有鑑於創造力議題逐漸為大家所重視,國內外近年來愈來愈多人致力於 創造力學術研究上。自學者 Guilford 在 1950 年呼籲學術界應該要開始重視創造 力之後,有關於創造力的定義、創造力的測量、影響創造力的因素以及提昇創造 力的方法等相關研究議題,已如雨後春筍般逐漸增加(李慧芳,2000)。早期創 造力研究可以分成兩種觀點,一是創造力普遍被視為個體信念與行為中較固定且 永久的層面,此觀點中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向度一直都是創造力研 究的重點(Feist,1998 ; Sternberg & Lubart,1995;陳昭儀,2003;葉玉珠, 2005)。另一個觀點是創造力被視為專業人士的特有技能,屬於天賦異稟的特定 人士才會具有的才華(詹志禹,2007)。但是近來創造力研究有了不同的轉變。 首先,研究者認為創造力並非穩定不變的人格特質,某些情境因素可能會影響個 體的創造力表現,並致力於影響因素的探討(Chan & Chan,2007;Rostan,2010; Chan & Zhaoa,2010;王昕馨,2007;黃瓈瑱,2009;陳麗君,2009;李欣眉, 2010;陳姿羽,2010;李鵑后,2010;鄭安琪,2011)。再者,學者開始主張創 造力是人人皆有之,並非有或無的區別,而只是高低程度的不同(林幸台,1995)。 創造力並非傑出人物或藝術家才有的專利,每個人或多或少、或在不同的領域中 都具有創造的潛能。創造力與智力高低並無絕對的相關,高智力並不意味一定有 高創造力。創造力可以從不同的向度來理解並測量,它是一種可以被教導與可以 提升的能力(李慧芳,2000)。此種觀點強調了教育在創造力上扮演的角色,使得 創造力研究更具教育意義。 國內學者針對中小學創造力的研究,多著重於科技創造力、創造力相關的因 素探討以及嘗試不同的教學法進行提升學童創造力的教學實驗。在眾多研究中, 不管目的是為了瞭解影響學童創造力的因素或是實驗提升創造力的成效,使用適 合的評量工具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雖然Hocevar與Bachelor(1989)將創造力 評量工具分為八大類,但在國內適合學童使用的評量工具並不多。國內的研究者

(9)

大多使用由學者林幸台、王木榮(1986)修訂Williams (1980)所編之威廉斯創 造力測驗,以及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與陳玉樺(1998)修 訂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Torrance,1974)編製之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由丁興祥、 陳明穗、蔡啟通、邱皓政與李宗沅(1991)編製的羅塞浦創造傾向量表,以及由 吳靜吉、李慧賢、陳淑惠、郭俊賢、王文中及劉鶴龍等(1996)所共同編製的創意 經驗量表。除了上述這些修訂國外學者的創造力量表外,近年來國內也有很多自 編的工具被發表使用 ( 張玉山,2003;葉玉珠,2005;賴足菁,2006;陳思穎, 2007;潘裕豐、潘朝昱,2009;李秀鑾、陳韋銘、盧玉玲,2009;李佳茵,2008; 洪久賢、胡夢蕾,2008;賴慕回,2008 )。但是,如果從不同的學科領域來看, 目前在科技創造力、技術創造力領域及廚藝創造力領域有不同類型的量表編製 外,其餘評量工具多針對一般創造力做量測。

三、

研究動機

學者 Treffinger、Sortore 與 Cross(1993)在回顧許多文獻後指出,創造力 是可以被教導的,國內的研究亦認為兒童和青少年的創造力是可以藉由適當的訓 練來培育(陳龍安、朱湘吉,2001;張玉珮,2002;詹志禹、陳玉樺,2011)。 現代生活很明顯的特性就是變遷非常快速,未來社會所需的能力可能在現在的學 校中都無法預知,而創造力可以協助學童因應生活挑戰和壓力,也鼓勵發展個人 擴大自我實現,所以創造力教育可以說是學童適應未來歷程上的重要準備之一 (張世彗,2007)。我國學者不斷努力於研究培育創造力教學的方案,在不同領域 不同年級的教學中實驗研究 (張玉成,1989;陳龍安,1990;劉誌文,1994;翁 凱昕,2005;張永康,2009;胡博閔,2009;張永康,2009;莊杏如,2009;蔡 淑君,2009;徐湘評,2010;廖書霈,2011),期望透過提供助於創造力發展的 環境以及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能更有效提升學童的創造力。由此可見,有效透 由教育提升國小學童創造力教育是當今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議題。然而,在創造

(10)

力教育研究當中,具備客觀性與標準化的創造力測驗工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果沒有精確的測量工具,那麼所有的研究數據即失去客觀分析的基礎(邱皓 政,2005)。但是,要能獲得客觀的創造力量測,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創 造行為並不是非常容易觀察的現象,而且在不同領域,創造表現也會有差異(Kerr & Gagliardi,2003)。因此,如何依據不同使用者及不同學科領域的需求,編 製合適的創造力量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近年來,特別是藝術領域在創造力 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受重視(Zimmerman ,2006;Boughton ,2008; Haller、 Courvoisier & Cropley,2010;林小玉,2005;張家琳,2010),因 為相較其他領域而言,藝術創作較為彈性,不論是表現形式或是內容,往往不受 限制,不僅允許人們展現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鼓勵創作者發揮創意打破傳統的規 範(Zimmerman , 2006;王延煌,2006)。我國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中涵蓋視覺 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三大類別,不同類型的藝術其展現的創造力也會有所不 同。近年來已有多位研究者從藝術領域特別是視覺藝術的角度進行提昇學童創造 力的教學研究(張玉山,2003;張凱涵,2005;莊錦欣,2007;黃滿珍,2010; 林巧玲,2010;廖書霈,2011)。然而,國內視覺藝術議題研究工具多使用改編 自國外創造力量表的工具進行量測,少有為國內學童編製的視覺藝術創造力相關 量表。故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以視覺藝術領域為研究向度,瞭解影 響我國國小學童視覺藝術領域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因素並編製成量表。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之動機如下所示: 一、國內創造力相關研究所採用的量表大都使用改編自國外的量表進行量測,較 少專門針對國內學童編製的量表。 二、創造力的展現會因為學科領域而有所不同,而視覺藝術領域一直被學者視為 非常適合進行創造力教學的學科,而目前國內並無視覺藝術創造力相關量表 可使用。 三、暸解影響國小學童在視覺藝術領域創造力的發展因素,將有助於學童家長及 教育單位採取更合適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童視覺藝術創造力。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主要對象,以影響高年級學童於視覺藝術創作 領域創造力的個人與環境之各種相關因素作為主要研究課題。初期先依據文獻探 討的結果,訂定量表構面並編寫量表初稿。爾後以在視覺藝術域展現高創意的學 童為對象進行訪談,了解國內學童於視覺藝術域之創造力個人特質、創作經驗及 環境之現況,爾後依據訪談內容編製一份具有信、效度適合國小學童之影響視覺 藝術領域創造力個人特質因素及環境因素的測量工具。除了用來了解我國國小學 童視覺藝術創造力影鄉因素之實況,並可提供教育者評估國小學童視覺藝術領域 創造力之參考。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可分為下列三項: (一)透由訪談,了解國內國小高年級學童於視覺藝術域高創者之創造力個人特 質、創作經驗及環境。 (二)透過編製適合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領域之創造力影響因素量表,協助教育 者了解影響學童藝術創造力之個人及環境因素以利於提升國小學童視覺 藝術創造力。 (三)探討視覺藝術創造力個人特質、視覺藝術創造力環境與視覺藝術創造力表 現之間的關係。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歸納結論,提出建議,作為學術研究 之參考。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因受限於人力、時間、物力等因素,而有其研究範圍及限制。茲分述 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編製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創造力量表,研究對象選定在視 覺藝術領域競賽獲得佳績的國小學童進行訪談。視覺藝術領域競賽為(1)全國學 生美術比賽、(2) 全國聯想畫創作比賽、(3)世界兒童畫展,以此三種比賽獲得 佳績的學童為視覺藝術高創造力者。本研究發展之「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創 造力量表」使用對象界定於國小五、六年級之學生。

二、研究限制

因受限於人力、物力及時間等因素,本研究僅針對(1)全國學生美術比賽、 (2) 全國聯想畫創作比賽、(3)世界兒童畫展,以此三種比賽獲得佳績的學童為 實驗訪談對象,因此在效度上有其一定的限制,解釋上不宜過度推論。 本研究限於視覺藝術個人特質與環境對於視覺藝術創造力的影響,其他因 素(如創造歷程、產品)將不在本研究的討論範圍之內。視覺藝術創造力表現的 評量則是限於自己評量創造力的表現以及比賽的成果,其他表現則不在此範圍 中。

(1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創造力

創造力的研究普獲不同派別的心裡學者所重視,匯合取向的創造力理論認 為,創造力不單強調創意者的人格特質,而是內外因素交互作用影響的一個過 程,創造力是由社會因素、人格特質、認知能力彼此交互作用的產物(張世慧, 2007)。因為,若從單一層面來解釋複雜的創造力表現,可能產生侷限性,因此 近年來許多學者達成共識,應從個人認知、社會心理與外在環境等因素來研究創 造力,方能對之有較為完整的認識,本研究採用匯合取向觀點。

二、創造力量表

創造力量表是用來評量創造力的工具。目前大多數的創造力研究,仍以心理 計量取向的紙筆測驗為主。近二十年來,創造力的評量工具漸趨多元化,除了擴 散性思考測驗外,尚有態度與興趣量表、人格量表、傳記量表、創造性作品評定 等測驗方式(Hocevar & Bachelor,1989)。本研究針對視覺藝術領域,編寫測 量影響視覺藝術創造力發展因素之量表。

三、視覺藝術

。 視覺藝術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建築、攝影、工藝美術等,一般稱為造形藝 術,通稱為美術(陳朝平、黃壬來,1995);就我國課程發展演變而有美術與勞 作、美勞等名稱,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在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含括視覺藝術與 表演藝術。而視覺藝術是指繪畫、雕塑、版畫、工藝、設計、攝影、建築、電腦 繪圖等的欣賞與創作,也包括精緻與大眾的視覺藝術型態等。本文而言,在國小 實務教學中美術、美勞、視覺藝術則視為同義。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究創造力相關理論,作為本研究編製量表之理論依據,並根據文獻建 構視覺藝術創造力量表之基本面向。本章共分三小節,第一節說明創造力的定義 與理論基礎;第二節描述視覺藝術創造力及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影響學童創造 力發展的因素。

第一節 創造力的定義與理論

一、創造力的定義

創造力由美國心理學家Guilford於1950年提出後,開始逐漸受到重視(毛連 塭、郭有遹、陳龍安與林幸台,2000)。但是,由於創造力是個很複雜的概念, 研究者會因為取向不同、領域不同而對創造力提出不同的見解,所以創造力的定 義尚未有統整一致的共識(邱皓政,2005)。直至目前的創造力研究,學者Rhodes (1961)歸納出的「四P」仍是解釋創造力成份的重要依據。第一個 P是指個人 特質(Person),個人特質面向旨在探討具有高創造力者應具備的人格特質,或 是比較高創者與低創者兩者之間的人格特質不同之處(Oldham & Cummings, 1996)。第二個 P是指歷程(Process),注重在分析產生創意的過程與階段。 用歷程向度解釋的創造力是指在問題情境中,超越過往的經驗,突破習慣的限 制,進而行程新觀念的一種心理歷程(張春興,2006)。第三個 P 是指產品

(Product),注重於界定創造性產品的標準(Amabile, 1997; Sternberg & Lubert, 1996),具創造力產品必需具備(1)新奇或獨特性;(2)適當性或實際性(詹秀美, 1990)。第四個 P 是指壓力、環境(Press),探討壓力或環境對創造力發展的 影響(Amabile, 1988; Amabile, Conti, Lazenby,& Herron,1996; Oldham & Cummings, 1996)。在詹志禹 (2005)的研究中顯示,父母如能提供開放性的支

(15)

持氛圍,支持孩子的創意行為,較容易教養出較高創造力的孩子。Amabile(1996) 也指出,當教室氣氛為內在正向的導向時,學生的內在動機會隨之增強,進而增 強創造力。 歸納創造力的定義可分為單向度觀點與多向度觀點兩種,單向度是指用單一 因素來看待與說明創造力,而多向度觀點認為創造力是多種因素的構成,在不同 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下,才足以完整說明創造力的意義(陳文家,2010)。早期 的創造力研究多從前述「四P」的其中一個向度來探討創造力,近年來有越來越 多的學者強調由多向度及動態發展的互動角度來探究創造力(張世彗,2007)。 1999年學者Sternberg 與 Lubart於回顧過去的研究,將創造力的研究分類成七 種研究取向,分別是神祕 ( mystical )、心理動力 ( psychodynamic )、實用 ( pragmatic )、心理計量 ( psychometric )、認知( cognitive )、社會人格 (social-personality)以及匯合(confluence)取向(葉玉珠,2006)。近年來創造 力的研究取向漸漸轉變為匯合取向(Sternberg & Lubart, 1999)而匯合取向即採 用多向度的觀點來探討創造力,認為創造力的研究必須融入個人與環境、文化的 各種因素,才能比較週全的瞭解創造力與創造產品的產生,而匯合取向也是本研 究主要依據的理論。

二、匯合取向的創造力理論

匯合取向(confluence approach)是指創造力的各種成份的聚合,在各個 匯合取向中,較常被提及的包含: Amabile (1983) 創造力成份理論、 Csikszentmihalyi (1988) 的創造力系統觀點、Gardner(1993)的互動觀點、 Sternberg 與 Lubart(1996)的創造力投資觀點以及我國學者葉玉珠(2000) 的 生態系統模式等。茲分述如下:

(16)

(一)、Amabile 的成份模式

Amabile (1983)提出成份模式(Componential model),將個體創造力的產 生,包含三成份:領域相關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創造力相關技能 (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 )以及工作動機( task motivation ) ,Amabile 認為,領域相關技能與創造力相關技能是個人可能產出卓越創造力表現的基礎, 然而,內在動機則是決定創造力表現程度高低的關鍵性因素(張世彗,2007)。而 三者的關係如圖 2-1 所示。 圖 2-1 Amabile 的創造力三要素 創造力表現是三種成份交互作用的結果。在此模式中,領域相關的技能是在 領域中成就表現的基礎,主要包含個人基本知識、專業知識和技巧。創造力相關 的技能主要包含促成創造力產生的思考模式對與工作形式。內在動機則涵蓋個人 對工作的動機變項,包含個人對某一活動的偏好程度,以及受到外界壓力,使內 部動機受到干擾,而減低創造力發生的可能。Amabile (1996)又加入社會環境的 成分,強調支持的社會環境會促進個人的內在動機,進而統合外在動機,產生正 面效果。根據創造力表現的三成份分析創造力表現的成份模式,如下表 2-1 所示。 領域技能 創造力技能 工作動機 創造力

(17)

表 2-1 創造力表現的成份模式 項目 成份一 領域相關技能 成份二 創造力相關技能 成份三 內在動機 包含  領域知識  專門技術性技能  特殊的領域才能  適當的認知型式  啟發產生新創意的 內隱或外顯知識  有益的工作型式  對於工作的態度  本身對工作實行動 機的感受 取決於  先天的認知能力  先天的知覺與動 作能力  正式與非正式的 教育  訓練  產生觀念的經驗  人格特質  對工作之原始動機  社會環境上明顯的 外在限制之有無  個人降低對外在限 制的認知能力

資料來源: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P.68.

(二)、Csikszentmihalyi 的系統理論

Csikszentmihalyi(1988)的系統理論(A System Perspective)認為創造力 是一種由個體(Individual)、領域(Domain)及學門(Field)三種要素互動的過 程。第一項要素個人:係指個體之人格特質、認知歷程和動機等。第二項要素領 域:是指某一領域之知識與技能,而創造之發生必定立基於相關領域的知識體系 上才有發生的可能。第三項要素學門:是指該領域的專家及成功人士。想法或產 品是否具創造力,通常需經由這群人依據某些標準加以評定,其角色就如同守門 人一般, Csikszentmihalyi 認為創造力便是在如此之個人與社會脈絡的動態關 係中產生,Csikszentmihalyi的創造力系統模式如下圖2-2所示(張世彗,2007)。 圖 2-2 Csikszentmihalyi 的創造力系統模式 資料來源:張世慧(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台北:五南。 學 門 文 化 社 會 個人背景 個 體 領 域

(18)

(三)、 Gardner 的創造力互動觀點

Gardner(1993)依據 Csikszentmihalyi 的系統觀點提出了創造力互動觀點 ( Creativity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Gardner 認為影響創造力的要素主 要有三個,包含:個人(individual)、他人(other persons)與工作(work)。 個人指兒童或是學有專精的人;工作則指學科領域相關的訊息系統;而他人對兒 童來說是指老師、家人或同儕友伴,對成年人來說就是指競爭者、支持者或是對 其創造力的評判者,這三者會交互影響 (張世彗,2007)。Gardner 創造力互動 觀點如圖 2-3 所示。 圖 2-3 Gardner 的創造力互動觀點模式 資料來源:張世慧(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台北:五南。 (四)、Sternberg與Lubart的創造力投資理論 Sternberg(2000)認為創造力就像智力一樣,是人人都有的能力只是程度不 同而已,每個人的創造力都可以被發掘和培養的,並使之達到某一個理想程度。 Sternberg與Lubart (1996)擴充創造力的發展為個人的六項資源,包含:智力、 知識、思考型態、人格特質、動機與環境情境,並強調唯有這六項資源都恰當運 用,創造力才會產生(張世彗,2007)。而創造力投資理論 (An Investment Perspective)即認為若個體能妥善運用這六個彼此相關連的資源,則會有高創造 性的表現。好的創造者如同好的投資者,善於在市場裡買低賣高(Buy low and

個人 兒童或是學有專精的人 其他人 兒童時期:老師、家人、同儕 成年時期:競爭者、支持者、 評判者 工作 學科領域相關訊息系統

(19)

sell high)。買低是指生產出別人尚未知曉或是鄙棄但有高成長潛力的想法;賣 高是指在這個想法或產品變成很有價值時,就要放手賣掉再去進行新的創造。

(五)葉玉珠的創造力發展生態系統模式

葉玉珠(2000)重新定義學者 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的四個生態系統名 稱的意義,提出創造力發展生態系統模式( The ecological systems model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此模式提出創造力的產生並非單一向度的思維發 展,而是由於一個多層面的複雜系統交融所產生出來的。其中小系統 (Microsystem)指個體與生俱來及學習而得的特質,如知識、經驗、智能、意向、 技巧/策略等,這些特質為產生創造性產品的必要條件。中系統(Mesosystem) 指 個體成長的家庭及學校環境(包含正式與非正式學校教育)環境,此系統會與小系 統互動並影響小系統中個人特質的發展。外系統(Exosystem)指與個體工作有關 的組織環境,此系統會與小系統產生互動而影響創造性產品的產生。而大系統 (Macrosystem) :個體所在社會的文化、習俗、社會價值觀、社會期望等,此系 統除了會影響前述三個子系統的發展外,更會影響創造性產品的評價。四個子系 統的關係說明如下圖2-4:

(20)

圖 2-4 創造力發展生態系統模式 資料來源: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 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95-122。

三、小結

綜合匯合取向的各個觀點的因素變項,會發現各學者論述有許多相同之處, 茲將對影響創造力的各因素變項整理如下表 2-2。 表 2-2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變項 Amabile 的成份 模式 Csikszent mihalyi的 系統觀點 Gardner 的互動 觀點 Sternberg 的投資理論 葉玉珠的創 造力發展生 態系統模式 環境

ˇ

ˇ

ˇ

ˇ

ˇ

個人特質

ˇ

ˇ

ˇ

ˇ

ˇ

領域相關知 識技能

ˇ

ˇ

ˇ

ˇ

創造力相關 技能

ˇ

動機

ˇ

ˇ

ˇ

智慧

ˇ

思考型態

ˇ

資料來源:張世慧(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台北:五南。葉玉珠 (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 (社會價值) (社會期望) (習俗) (文化) 大系統 外系統 中系統 小系統 (個人) (學校) (家庭) (組織)

(21)

匯合取向的研究方向是強調創造力是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表2-2 中,符號

ˇ

代表在匯合取向觀點中不同學者所提及的因素變相。由上表可得知, 在創造力表現的七個相關變項中,環境、個人特質、領域相關知識技能等是較多 數學者均提到的因素,故本研究將以此三種因素做為影響創造力發展的主要因 素,也以此因素作為本研究之量表編製的主要構念。

(22)

第二節 影響創造力發展的因素

本節將匯合取向創造力理論中對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將可能 影響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創造力影響之因素進行瞭解與分析。本節共分兩個部份 來進行論述,第一部份探討個人因素與視覺藝術創造力發展,個人因素包涵個人 特質與個人領域相關知識技能;第二部份探討環境與視覺藝術創造力發展,環境 因素則包涵學校與家庭兩方面。

一、個人因素與創造力

個人特質是影響創造力表現最直接也是最關鍵的因素(葉玉珠,2006),本研 究將個人特質分為人格特質及個人在創作領域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兩方面來探討。 (一)、人格特質與藝術創造力 人格特質是指個體特殊且具一致性的行為表現(Feist, 1999)。學者Feist 於1998年綜合創造力相關研究後提出:具創造性的人格特質的確存在,並且人格 特質會影響創造的成就(邱皓政等譯,2008)。Amabile曾經在1998年訪談120 位富創造力的科學家,在他整理出的十項關鍵因素中,排名最高的即是人格特質 (陳文玲,2002)。所以,在研究在視覺藝術領域中影響學生創造力的因素時, 個人特質是一個重要的向度。 Sternberg與Lubart(1995)認為構成創造力所需的人格特質為:面對障礙時 能堅持、願意冒合理的風險、樂於學習成長、能夠容忍曖昧不明的事物、願意接 受新經驗以及對自己有信心等。 Csiksentmihalyi 等人於1996年訪問了90多位 創意特別出眾的人士,包括藝術家在內,受訪者都是60歲以上,並在文化中的重 要領域均有所貢獻。研究者發現與創造力有關的人格特質,往往同時具備看似相 反性格的人格特質,包括:(1)活力充沛,同時又需要安靜;(2)既睿智,又天真; (3)玩興高但律己嚴;(4)想像力豐富,但不離開現實;(5)既外向又內向;(6)

(23)

既謙遜又自豪;(7)兼具陽剛與陰柔的特質;(8)既傳統又叛逆;(9)對工作熱情, 但又能極為客觀;(10)能夠忍受挫折,樂於為創作而創作,因此他認為這些高創 者,經常陷於悲喜交雜的情境(邱皓政等譯,2008)。學者陳昭儀(2003)歸 納國內創造力人格研究後發現,傑出創意人士通常具有下列五項共通特性:(1) 創新、獨特想法;(2)堅持、執著、專注、毅力、認真;(3)自信;(4)熱誠、熱 情、樂觀進取;(5)興趣廣泛、多才多藝。葉玉珠 (2005) 則進一步以台灣國小 高年級學童為對象,調查研究後發現,創造力表現佳的學童其特質為:(1)富於想 像與多角思考;(2)擅於調適分享、樂觀積極;(3)善於學習與自省、追求進步; (4)喜歡閱讀、興趣廣泛。 在所有的創造人格研究中,藝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領域之ㄧ。早在1963年 MacKinnon 就針對高創造力的建築師性格等進行長期的研究,他發現具有創造力 的建築師自認有發明力、有決心、獨立、個人主義、熱忱與勤奮等特質,但是也 顯示出對自己比較不欣賞、也承認自己有些討人厭的地方(邱皓政等譯,2008)。 Fesit(1999)發現有創意的藝術家及科學家,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接受新的經驗, 比較自信,易於接受自我,積極、有抱負、敵對、衝動、認真,也比較不遵循傳 統。然而藝術家與科學家相比較,藝術家則顯得感情豐富、情緒不穩定,人際往 來少,通常也比較不接受團體一致的標準。Fesit(1999)也同時發現,有創意的 兒童,其人格特質與成人相似,也就是創意的個性從小到大往往鮮少改變。董奇 (1995)認為有藝術創造力的兒童在人格特質上則具有:較高的智能、獨立自主、 非常靈敏、作品豐富、對哲學問題感興趣、自我期望高、具有多方面興趣、具有 超俗的想法和異常的思考與整合觀念的能力、往往在早期生活中就已表現出藝術 才能、與人交往直率坦白、行為合乎倫理與個人的標準、有時表現出焦慮以及內 心的創傷所引起的情緒不穩等特質等。陳昭儀(2007,2008)針對台灣音樂家的人 格分析研究發現,傑出音樂家的人格特質為:多才多藝、動靜皆宜且理性與感性 兼具、廣納意見但有自我的格調、崇尚理想且具使命感及堅持到底的執著與毅 力。吳明雄、張中一與饒達欽(2008)在一項針對中學生藝術創造力的指標研究

(24)

中,提出十六項具創意的人格特質,其中熱愛藝術、樂於創作與藝術融為一體為 藝術專業的人格特質。Getzels 與 Csikszentmihayli於1976的研究中發現,有 些學生的畫作非常寫實逼真,但是沒有什麼新意,有些學生遇到困難則會嘗試新 的解決方式(Zimmerman, 2006),所以人格特質可以區分學生在視覺藝術創造力 上的表現。 綜合以上研究,高創造力的藝術家其人格特質為富有想像力、樂於接受新觀 念、會為了理想努力不懈、情感不穩定等,大部分會比較內向屬於非社會性的人 格。不過,從不同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很難單獨從個人特質定義出高創者的人格 特質屬性,如果要真正對創造者的人格特質進行定義時,還必須考量到領域知 識、環境等因素(Garder,1993)。 (二)、領域知識技能與藝術創造力 多數匯合取向理論的學者認為領域相關知識技能會影響個人在該領域的創 造力表現。Csikszentmihalyi(1996)認為創造力必定是在某個特定的專業領域 中所產生的,作品的產生需要以領域的專業知識為基礎,知識基礎可以說是具創 造力作品產出的重要條件。Sternberg 與 Lubart(1999)認為知識能創造出新產 品、知識能提高創造產品的品質、知識有助於提出不同的想法、知識也有助於注 意偶發事件,並使之成為創造思考的來源。我國學者葉玉珠(2006)在訪談30 位科技界的高創者後也發現,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影響受訪者創造力表現的重 要因素之一。在藝術領域上,有學者曾經研究過藝術家畢卡索、保羅克利以及羅 特列克等人少年時期的畫作,他認為這三位藝術家都花長時間學習素描與彩畫技 巧,也必須克服再現(representation)的問題,而「再現」,正是所有的兒童在 表現繪畫創作時幾乎都會遇到的困難,只是相對兒童而言,藝術家通常比較能迅 速跨越這層障礙(李乙明、李淑貞,2005)。學者陳昭儀(2006a)曾經針對我國表 演藝術家做過研究,他將藝術家創作來源分為四類:(1).平日多閱讀、收集不同 的音樂及對週遭環境的觀察等;(2).生活的歷練與創作經驗的影響;(3).到國外

(25)

留學的經歷;(4).對其他類藝術的觀摩。陳昭儀也曾對四位台灣音樂家的創作歷 程進行深度訪談,他發現受訪的藝術家均多才多藝,自幼就涉獵各類藝術,且全 都是在大專院校進入音樂科系就讀後又留學歐美繼續深造(陳昭儀,2008)。從 這些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藝術領域有高成就者,都曾經花費大 量心力在學習及累積該領域創作所需的的相關知識及創作技巧,爾後才有令人驚 嘆的藝術作品發表,所以我們可以說,具備領域相關的知識技能是藝術家創作的 基本條件。 從學童的角度來看,領域知識相關知識技巧同樣在創造力上扮演重要角 色。學者 Chan, D.W.與 Chan, L.K.(2007)以克拉克繪圖測驗為工具,測驗國 小學童的繪圖能力後發現,學童的繪畫表現與創造力是相關的。Chan 與 Zhaoa (2010)分別以小學、中學及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比較其繪畫技巧與創造力的關 係,同樣發現繪畫技巧明顯的影響學生的創造力表現,而且學生年齡愈大愈顯著 相關。我國學者張玉山(2003)在一次國小視覺藝術創造力課程實驗中也發現,學 生的視覺藝術創造力表現明顯受到藝術表現技法的限制,也就是說,學生具有的 視覺藝術相關技法是否純熟,會影響其視覺藝術創造力的展現。所以,在視覺藝 術創作領域上,除了富創造性的思維力之外,學習藝術創作的相關知識與練習創 作技巧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Rostan(2010)。當學童有足夠的能力評判並珍 視自己的視覺藝術作品時,其學習的內在動機就會增強,其創造力也會因此提昇 (詹志禹,2003)。我們可以說長時間在該領域的的浸染和練習,是產生新奇作品 能力的先決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導學童視覺藝術領域相關知識、技能,鼓 勵學童廣泛閱讀將可能增進學童在視覺藝術領域的創造力表現(葉玉珠,2005)。

二、環境因素與創造力

早在1950年Guilford就指出如果只用個人特質來解釋創造力的發展,是太過 狹隘與偏頗的,創造力應是個人對環境適應的表現,所以環境是影響學生創造力

(26)

的一個重要因素(陳文家,2010)。學者Lubart(2007)也認為無論家庭、學校 或工作環境皆對創造力表現有決定性的影響,創作無法逾越道理,豐富的環境資 源有助於創作,藝術創作環境與創造力的培養具有相當大的關係(Klamer & Petrova,2007)。對國小學童來說,與之相關的社會環境因素可分為社會文化、 學校及家庭三者。故以下就針對社會文化、學校和家庭兩方面分別說明。 (一)、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因素在影響視覺藝術創造力的部分包含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宗教 信仰、風俗習慣及審美觀等。這些因素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由時間的磊 晶形成強大的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會直接影響到學童視覺藝術創造力的發展。葉 重新 ( 2009 ) 曾針對我國傳統社會文化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提出三的相關因素 為(1).尊師重道,服從長上的傳統思想,此易造成不敢挑戰傳統權威的心理,不 利於創造力的發展。(2).宗教信仰強調內心的修為勝過外在物質的追求,甚或有 求神問卜的習俗,易造成創造力養成的不利影響。(3).傳統風俗強調配合團體, 不支持個人主義,以致於個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國學者邱皓正(2003)曾針 對東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於創造力的發展做過研究。他認為在華人的社會中存在 著一些不同於西方社會的文化因素,如害怕他人評價、性格較順從、重視團體等, 這些特質深深影響華人社會兒童與成人的創造力表現。Csikszentmihalyi(1996) 於創造力(Creativity)一書中提出,在創造力的測量上,會因為評判標準的不同 而造成不一樣的結果。因為創造力不管是在哪一個領域,如科學、商業、教育或 是文化藝術等,都是創造者與社會進行互動的過程,具有創造力的人必須獲得社 會環境的支持與肯定才能獲得發展。而 Kasof (1995)所提出的創造歸因的理論 中也認為,創造力是被社會團體特意所歸因而成的,故社會佔有著非常重大的影 響。 創造力是社會脈絡下的產物而非僅只是個人獨自下的表現,我們可以說社會 文化因素不僅僅只是決定創造力的本質,也是決定創造發展的過程(Sternberg &

(27)

Lubart,1999)。創造力不僅是個人天賦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環境之中不同因素 交互作用的動態聯結下所產生的。故綜合以上社會文化因素的探討,我們可以知 道,社會文化因對學童的視覺藝術創造力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是其影響是以歷史 或是地理的宏觀觀角度來看,如就其在同一個社會脈絡下包圍的個體欲探討個體 間的差異時,因為被量測的個體都處於相同的社會文化情境下,社會文化因素就 可能成為一個不顯著的因素。 除此之外一個人若要擁有高創造力表現,必須具備許多資源,除了個人對工 作投注的努力,也包括社會環境中所提供的機會與資源(Runco、Cramond & Pagnani, 2010),因此,充分的資源被視為影響創新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故本研究將社會環境中所提供的視覺藝術創造力學習資源,列為影響學童視覺藝 術創造力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學校環境 依Csikszentmihalyi 和 Wolfe(2000)的觀點來看,學生創造力的來源,乃 是學生、教師與學習環境互動的結果。學童的生活經驗影響創造力個人特質的形 成,而創意生活經驗大多源自於學校及家庭(葉玉珠,2006)。學者 Csikszentmihalyi(1999)認為學校環境對學童創造力的正面影響為讓學童發展 領域專業能力、能支持學童創新而非只是尋找標準答案、讓學童得到支持及認可 以及獲得學習的榜樣,可見,學校教育對啟發與培育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性。葉玉 珠(2005)曾以我國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學校環境有助於創造力表現的因素 為:(1)常舉辦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及比賽,讓學童有機會展現自己;(2)提供充 足的書籍方便學童閱讀;(3)學校在競賽及各種活動中獎勵表現優異的學生。而 學者詹志禹(2003)為了解台灣創造力教育的實況,對全國中小學進行問卷普查後 發現,在小學教育中學校如能尊重並包容學生多元的看法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 問題解決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信等均為推動創造力教育較為有利的條件;相反 的,如果學校總是要求學生服從且提供學生形成問題的機會不足以及沒有閱讀風

(28)

氣等,是影響學童創造力教育的不利因素。 除了學校的設備及各種活動外,學校裡的老師更是對學童影響巨大的關鍵 人物,良師對於大多數創造性人物均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葉玉珠,2005 ; 陳昭 儀,2008)。葉玉珠(2006)針對我國科技創造力傑出人士的訪談研究發現,受 訪者認為良師對創造力的引導啟發、表達對學生創造力表現的期望與信心,以及 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皆有助於提高創造力表現。陳昭儀(2006b,2008)對台灣 音樂家的訪談研究中也指出,在音樂家的學習歷程中所遇到的好老師是生命中的 貴人,好老師的啟發與引領是這幾位音樂家共同感念在心的。Zimmerman(2005) 認為成功的藝術教師,應該對本身的學科非常熟悉,能夠有效的將內容傳達給學 生,也懷抱著教學的熱忱,一個能協助學童視覺藝術創造力發展的老師能夠提供 適當的課程,同時鼓勵學生反思自己的藝術創作。因此,要培養藝術創造力,教 師必須對學生的需求非常敏銳,除了教導技術之外,更要鼓勵獨立思考、自發性 和創意。Csikszentmihalyi(1999)認為,除了老師可以將領域知識技能系統化便 於讓學生學習之外,同時也提供心流經驗(flow),良師不但扮演引導者,更扮演 守門人的角色。當老師鼓勵孩子發現問題且用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時, 對創造力的表現有正面的影響(詹志禹,2003)。 學童隨著年紀的增長,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將會逐漸增加,對大部分的學生 來說學校可以說是人格養成、獲取知識技能以及學習社會互動非常重要場所。由 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在視覺藝術領域上,如學校行政單位以及老師如能營造開 放性的學習環境,在指導學童精熟視覺藝術相關知識技能的同時,也引發學童對 視覺藝術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用不同角度解決問題,並提供多元的發表及展示 作品的機會、鼓勵廣泛且大量的閱讀,將有助於學童在視覺藝術創造力的發展。 (三)家庭環境 學者葉玉珠(2005)認為有傑出創造力的兒童,父母大多給予孩子支持並提

(29)

供很多學習機會,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關係及經濟與家庭氣氛,都會影響學童 的創造力發展。雖然也有研究顯示,早年不佳的家庭環境也有助於造就高創者堅 毅的精神及自由的學習態度,然而,正向的家庭環境對大多數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仍具有正面的影響(陳昭儀,2003)。Csikszentmihalyi(1996,1999)認為家庭環 境對創造力的正面影響主要為家庭重視學習及家庭能支持兒童追求創新,高創造 力學童的家庭比較能提供學習的機會,父母會提供孩子不同的意見協助其解決問 題、鼓勵孩子閱讀、經常讚美孩子、支持孩子的決定也比較鼓勵創新(葉玉珠, 2006)。學者詹志禹(2005)也認為家庭是影響兒童創意經驗的重要環境因素,在 他的研究中提出四個有助於發展孩子創造力的家庭因素:(1).父母珍惜孩子的作 品、欣賞孩子的創意;(2).家庭擁有輕鬆、自由、開放的家庭氛圍;(3). 父母把家庭佈置的很有創意;(4).父母不會只重視孩子學業成績,也不會拿孩 子和他人比較。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上,學者葉玉珠(2000)發現,從事軟體發展的 受訪者其家庭氣氛比較開放,而從事硬體發展的受訪者及家庭的管教方式則偏向 嚴謹,可見不同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創意發展方向會有不同的影響。林佩瑜 (2007)研究音樂才能優異的學童後發現,父母鼓勵孩子多參與音樂競賽,會顯 著影響音樂才能班學生的創造力表現。而黃瓈瑱(2009)的研究結果顯示,父母 如能經常帶孩子參觀畫展、美術館、博物館或到圖書館閱讀等,對其圖形創造力 有顯著影響。由以上研究看出,父母的生活態度及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創造力發展 會有重大的影響,如果父母能支持並提供孩子在視覺藝術領域上多元的學習機 會、鼓勵孩子廣泛閱讀,也能珍視孩子的視覺藝術作品,將有助於孩子在視覺藝 術創造力的發展。

三、影響創造力發展因素的相關研究

近來探討影響學童創造力發展因素的議題被研究者從不同地領域和角度研 究過。詹秀美(1990) 就曾經以台北地區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

(30)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家庭氣氛量表、家庭氣氛問卷、非語文智力測驗、認知風格 測撿、學習方式問卷及問題解決測驗等,欲了解影響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的各項相關因素。在藝術領域方面,吳明雄、張中一與饒達欽(2008)則以高中職 曾經在全國競賽中得獎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實地訪談的方式調查歸納出以人 格特質、環境、學習、能力、思考歷程、作品等由六個構面為主的影響高中職學 生藝術創造力的指標。而學者 Rostan(2010) 以兩群不同年齡的藝術科學生為對 象,瞭解技能、發現問題、思維能力、評價和動機等創造力構成要素,對於藝術 科學生的影響。有關影響創造力因素之相關文獻,本研究整理如下表 2-3 所示。

(31)

表 2-3 影響創造力因素之相關研究彙整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詹秀美 (1990) 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 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 項研究 1. 出生序、家庭社經地位、 父母管教方式、家庭氣 氛、智力、認知風格、學習成式等變項,對創造力 均有顯著的預測力,但是都不宜單獨用來預測創造 力的高低。 2. 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智力、學習方式等 變項,對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的預測力,但以智力 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關係較為密切,其餘變項仍不宜 單獨用來預測問題解決能力的高低。 3. 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之間有顯著的相關。 詹志禹 (2005) 台灣地區國小高年級 兒童的創意經驗及其 家庭因素 1. 家庭是影響兒童創意經驗的重要因素。 2. 父母如果保存孩子的作品並欣賞孩子的創意,則孩 子孩子就比較喜歡創作或製作新奇事物、喜歡並珍 惜自己的作品、清楚自己作品的優缺點或作業的品 質、並且因進步而快樂。 3. 家庭如果具有開放性的支持氛圍,容許孩子發展自 我,則孩子也會比較喜歡創作、清楚自己作品的優 缺點、並且較珍惜自己的作品。 4. 父母如果喜歡把家庭布置得很有創意,則孩子會比 較喜歡創造新的作品或做一點自己覺得新奇的東 西。 5. 父母如果喜歡社會性比較或是家庭只重成績,則會 讓孩子在學校當中減少挑戰問題的勇氣(怕答錯問 題被同學笑或老師責備),並在同儕團體當中抑制 自己的獨特想法。 林佩瑜 (2007) 國民中學音樂才能班 學生創造力表現及其 影響因素之研究 1. 國中音樂班學生於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中的創 造性表現優於國中常模學生與普通班學生,且皆達 至顯著差異。 2. 國中音樂班學生於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中僅在 流暢力、變通力的表現高於普通生,開放性、獨創 力、精密力等項目,顯著低於普通班學生。 3. 性別、區域與音樂參賽經驗等變項顯著影響音樂才 能班學生的一般性創造力表現。 (續下頁)

(32)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4. 國中音樂班學生於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中的創 造性表現優於國中常模學生與普通班學生,且皆達 至顯著差異。 5. 國中音樂班學生於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中僅在 流暢力、變通力的表現高於普通生,開放性、獨創 力、精密力等項目,顯著低於普通班學生。 6. 性別、區域與音樂參賽經驗等變項顯著影響音樂才 能班學生的一般性創造力表現。 Chan,D. W. 與 Chan, L.-K. (2007) Creativity and Drawing Abilities of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 Is There a Connection? 1. 以香港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 Clarks Drawing Ablities Test 與問卷為測量調查工具。 2. 研究發現學生繪畫能力得分與創造力得分有顯著 性中等相關。 3. 繪畫能力得分與自我評定藝術特質和參與繪畫活 動有顯著性相關。創造力得分與上述兩項變項有極 微相關。 吳明雄 張中一 饒達欽 (2008) 高中職學生藝術創造 力影響指標之研究:以 全國競賽得獎學生為 對象 1. 高中職學生藝術創造力影響指標包括六個影響藝 術創造力構面:人格特質、環境、學習、能力、思 考歷程、作品。 2. 重要指標數量以人格特質面最多,次為能力,依序 再為環境、學習、思考歷程及作品。 陳麗君 (2009) 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 相關因素之研究 1. 科學創造力與科學學習動機、創造力人格特質、科 學學習環境知覺三者間,均呈現顯著正相關。 2. 女生在外在動機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男生。 3. 不同性別之學童在內在動機及科學學習動機及科 學創造力無顯著差異。 黃瓈瑱 (2009) 國中生圖形創造力表 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以台北縣某兩所國 中為例 1. 以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甲式)、克拉克 繪圖能力測驗及影響國中生創造力相關因素問卷 等研究工具進行探究。 2. 發現居住地區、喜歡參與線上遊戲、喜歡畫畫、喜 歡參觀畫展、常去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或圖書 館等社教場,在國中生的圖形創造力發展上有顯著 的影響。 (續下頁)

(33)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李欣眉 (2010)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 教養方式、創造力與問 題解決之相關研究 1. 不同性別與年級的學生在父母教養方式上無顯著 差異。 2. 女生的創造力顯著高於男生,但是不同年級學童在 創造力上無顯著差異。 3. 在問題解決能力上,會隨著年級的上升而升高。 李俊德 (2010)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 特質、學習型態與科技 創造力關係之研究 1. 國小高年級學童其性別、年級、人格特質、學習型 態與科技創造力有相關連。女生在流暢力上優於男 生,男生則於視覺造型上優於女生。 2. 在精進力分量表的得分上六年級優於五年級學童。 3. 人格特質屬於聰穎性、開放性的學童較為好奇,興 趣廣泛,具有創造力與想像力,因此除了在學業上 有較好的表現外,其在才藝目標的達成程度也頗 高,所以在科技創造力的表現上也優於其他人格特 質的學童。 Chan & Zhaoa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wing Skill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Do Age and Artistic Involvement Make a Difference? 1.研究樣本為香港 223 個小學、中學及大學學生。主要 探討在不同的年齡層中,繪畫技巧與藝術創造力的 關係。 2.研究結果發現,繪畫技巧與創造力有顯著相關。在三 個繪畫發展階段中,年齡愈大,繪畫技巧與創造力 相關性愈顯著。 陳姿羽 (2010) 高職藝術與設計群學 生人格特質與創造力 關係之研究-以復興商 工為例 1. 以基本人格量表及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為研究工 具。高職藝術與設計群的學生有偏向負向的人格特 質傾向。不同科別的學生在人格特質上無顯著差 異。 2. 高職藝術與設計群學生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得分 顯著高於語文創造思考能力。 3. 美術科學生在圖形精進力表現上的表現優於廣告 設計科學生。 (續下頁)

(34)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李鵑后 (2010) 國小學童思考風格與 創造力傾向之關聯性 研究 1. 研究發現國小學童的思考風格以司法型平均得分 最高,以全球型平均得分最低;創造力傾向中的冒 險性、好奇性、想像力與挑戰性得分皆在良好水準。 2. 在自由度的思考風格上女生得分高於男生;在冒險 性與好奇性的創造力傾向上六年級得分高於四年 級;不同學校類型的國小學童在創造力傾向上有顯 著差異,非雙語學校得分高於雙語學校。 3. 國小學童的思考風格對創造力傾向有顯著的預測 力。 Rostan (2010) Studio Learning: Motivation,

Compet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Art Students’ Talent and Creativity 1. 該研究比較不同年齡的藝術科學生其創造力構成 要素(技能,發現問題,思維能力,評價和動機) 的關係後發現,較年長學生除了有更高的技能及 問題發現能力外其創造力表現也較佳。 2. 較年長學生也表現出更多的毅力以及花更多時間 在產生想法上。 3. 相對於其他變項,技能在兒童的藝術發展上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 鄭安琪 (2011) 高雄市國小中年級學 童創造力之調查研究 1. 高雄市國小中年級學童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以精 密力、開放力、整體創造力指數表現較佳,但在流 暢力、獨創力和標題力表現皆有待加強。 2. 有無參與創造力教育的國小中年級學童與其流暢 力、獨創力、精密力間具有顯著差異。 3. 不同性別的國小中年級學童只有在整體創造力指 數表現上,達顯著差異。

(35)

肆、小結

如以上所述,影響學童藝術創造力的因素包涵的層面廣泛,本研究主要採 用個體及其環境兩個方向來探討。研究者將影響國小學童視覺藝術創造力的人格 因素歸納為:(1)興趣多元;(2)思維力佳;(3)觀察敏銳;(4)想像力豐 富。將影響學童視覺藝術創造力表現家庭因素歸納為:(1)讚美孩子的視覺藝術 表現;(2)保留孩子的作品;(3)提供不同意見,協助孩子解決問題;(4) 鼓勵閱讀。將影響學童視覺藝術創造力表現學校因素歸納為:(1)學校營造多元 學習環境,鼓勵孩子閱讀;(2)教師鼓勵孩子創新,支持學生獨特的想法;(3) 教師具備專業能力並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啟發。

(36)

第三節 視覺藝術創造力及相關研究

壹、視覺藝術創造力

藝術表現一直被視為極富創造力的活動之一,甚至我們會直接用「創作」來 描述藝術作品的產出。近年來,藝術教育領域越來越看重創造力的培育,包括: 激勵學生與教師的創造力、課程設計的安排與學習環境的調整等。透過提供更多 的機會與方案,使得藝術領域在創造性活動更加蓬勃發展(Steers, 2009)。1989 年 Ringold 與 Rugh 針對視覺藝術家與作家的創作過程提出七個原則:(1)相 信自己的判斷;(2)重視創造力;(3)允許自己輕鬆玩一玩;(4)嘗試新點 子;(5)慎選創作工具;(6)勇於從創新角度看世界;(7)追求完美(張玉山, 2003),從這七點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創造力在視覺藝術領域的重要性。藝術 是人類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來追求美的成果,在視覺藝術領域中,不論是創作、 欣賞、批評都需要新穎獨特的見解,藝術品的價值之一就在於其原創性,創作最 重要的就是透由直覺或想像力產生新概念,並經由仔細思考後以符合美感的形式 組合排列出來。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必須持續發現問題且要面對並解決 問題(劉豐榮,2004),而創造力意味的也是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我們無法將創造 力與問題解決分離(邱皓正等譯,2008)。不過,視覺藝術創造力的展現,除了來 自於自發性表現力、想像力之外,尚包含藝術相關知能如:藝術的感知、思考、 與技法等(張玉山,2003)。 在學童的藝術教育上,學者 Boughton (2008) 提出在視覺藝術的領域裡, 問題的發現和解決是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同時指出,好奇心與興趣這兩 個影響創造力的因素也是藝術教育上非常重視的。透由藝術教育可以相當程度的 提升想像力,而想像力在許多的創造力表現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邱皓正等 譯,2008)。然而,展現視覺藝術創造力所需要的能力,除了想像力創造力外, 尚包括視覺藝術中多方面的知識、技巧與理解能力(Zimmerman, 2006)。我國

(37)

的藝術教育自九年一貫改革以來將國小課程分為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三 者。教育部自九實學年度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視覺藝術的課程目標訂定 為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以及實踐與應用三個像度,其中指標中的「1-2-1 探 索各種媒體、技法與形式,了解不同創作要素的效果與差異,以方便進行藝術創 作活動。」及「1-2-2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 像與創作力。」就明白顯示出,我國國小學童可以透由視覺藝術的學習,練習並 展現創造力,視覺藝術教學具有啟發兒童的創造能力,並促進其人格成長的功能 (呂燕卿,1999)。學者陳朝平與黃壬來(1995)也歸納出藝術教育的具體目的 在啟發兒童自發性、審美能力、創造能力、藝術創作等。一九九九年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理事長梅爾提出藝術教育宣言,他指出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讓學生成 為藝術家,而是在開啟他們的創造力。2001年美國藝術學會公布一項調查研究指 出,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小孩的創造力、獨立性以及自我表達能力 (洪懿妍, 2001)。由此看來,不論國內外都相當重視學童視覺藝術創造力的發展與培育。

貮、視覺藝術創造力相關研究

國內外有關創造力人格、一般創造力思考,以及國中小學創造力教學等方 面的研究相當豐富,之後創造力的研究範疇擴及專門領域,例如科學創造力與藝 術等技術創造力方面的研究。一項哥倫比亞大學針對美國四到八年級學生所進行 的實驗結果顯示,那些在學校得到充分藝術學習機會的學生,在創造力指數上的 得分是其他學生的三倍(陳昭儀,2006a)。美國學者 Clark 曾測試美國四個不 同族裔的社區 1200 多名三年級學生,以克拉克畫圖能力測驗(Clark's Drawing Abilities Test, CDAT)測量畫圖能力,以托倫斯創意思考測驗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測量創造力,結果發現畫圖能力與創造力、全州 成就測驗成績之間成正相關(Zimmerman,2006)。Charyton 與 Snelbecker( 2007 ) 研究大學中科學及藝術兩類學生的創造力,發現音樂系學生在一般創造力屬性、

(38)

意向以及風險承受能力在統計上呈現較高的層級,雖然音樂系學生在藝術創造力 的表現比工程系學生高,但差異性不大。Nelson 與 Rawlings ( 2009 )則為了探 究藝術創造的歷程,而發展了藝術創造力經驗問卷,將藝術創作歷程由質性資料 轉為量化。Ward ,Thompson ,Ely 與 Kaminski (2010) 則研究心理學中的聯覺傾 向(synaesthetes)與創造力的關聯,他們發現經由不同的顏色、聲音等刺激,可 提高具備聯覺傾向的人在藝術創造力的提升。 近年來,國內針對視覺藝術創造力的論文大致可以分為提升創造力教學實驗 及創造力影響因素的調查兩個方向。前者主要是透由視覺藝術相關的教學活動來 增進學童創造力的方法的研究,此類論文資料相當豐富,除了編寫出不同的視覺 藝術創造力教學法外,也廣泛的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試驗。李 堅萍與吳玉雯(2009)發現運用基本幾何圖形教學除了能顯著正向影響學童造形 能力中的觀念、特徵、技巧、想像外,也能顯著正向影響學童流暢力、變通力、 獨創力、精進力等的創造能力。侯禎塘(2010)的研究則顯示創意藝術表達活動除 了提供學生自發性與多元性的創意表達途徑,並明顯提升學生於創造力認知領域 的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標題等能力,也能增進學生於創造力情意領域的冒 險性和想像力等表現。廖書霈(2011)則發現動畫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二年級 學童的創造力在流暢、獨創、精密、開放及創造力指數皆達顯著水準。在藝術創 造力相關的調查研究方面,學者陳昭儀 (2008)曾針對音樂及表演藝術家做過一 系列的訪談研究。在學校方面的研究上,學者林炎旦、李金泉與徐千惠(2003) 以國小學生為對象,研究評定視覺藝術作品的創造力指標。陳姿羽(2010)曾對高 職藝術與設計群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創造力關係做過調查研究,而林佩璇(2009) 的研究取向為全國學生美術比賽設計作品的創造性分析,研究發現設計作品題材 多對環保、人文關懷議題的重視,類型以海報設計占大宗。茲將視覺藝術創造力 相關研究彙整表列如下表 2-4 所示 。

(39)

表 2-4 視覺藝術創造力相關研究彙整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林炎旦 李金泉 徐千惠 (2004) 國民小學學生視覺藝術 作品創意指標之探討 1. 本研究實施主要採用問卷調查與實地施測之方 式,建構修正國民小學學生視覺藝術作品創意指 標。 2. 以創意的外顯構面及內隱構面建立指標向度,從 創意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進性、冒險 性、挑戰性、好奇性與想像力等八個向度建立視 覺藝術作品創意指標。 3. 在創意的內隱部分包括創意的冒險性、挑戰性、 好奇性、想像力四大構面建構指標細項。 賴足菁 (2006) Amabile 創造力成分模式 與共識評量技術之驗 證 —以國小五年級繪畫 為例 1. 研究者蒐集 162 件繪畫作品,請 9 位評分者獨立 地使用共識評量量表評定每件作品。並編製國小 學生繪畫動機量表,對學生進行施測以蒐集資 料。 2. 研究結果發現:(1)全部評分者評定創造力是有 高度的共識性,不同評分團體間評定創造力是有 顯著的相關;(2)個別主題作品的創造力評定是 有高度的共識性,(3)專業與創造力之間的相關 達顯著,(4)創意思考技能與創造力之間的相關 達顯著,(5)繪畫動機與創造力的相關達顯著。 陳昭儀 (2007) 傑出音樂家人格特質之 探析 1.經由深度訪談傑出音樂家及蒐集相關文件資料的 方式進行多重個案研究。 2.研究結果發現傑出音樂家人格特質多才多藝,而 音樂是最大的興趣,動靜皆宜且理性與感性兼 具;廣納意見但有自我的格調,崇尚理想且具使 命感;堅持到底的執著與毅力。 Charyton & Snelbecker (2007)

General,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 Attributes of

Engineering and Music Students 1.以大學音樂系和工程系學生為研究對象,了解一 般創造力、藝術創造力和科學創造力的差異。 2.音樂系學生在一般創造力屬性、意向以及風險承 受能力在統計上呈現較高的層級。音樂系學生在 藝術創造力的表現比工程系學生高,但差異性不 大。藝術或科學創造力在男性和女性之間,或各 年齡組,均無顯著性差異。 3.風險承受能力與創造力有適度相關。 (續下頁)

(40)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Lau (2008) Autonomously Creative Creativity of the Group Organization of Micro Popular Visual Culture 1.以兩個香港同人誌社群為對象,檢視社群與視覺 藝術創造力的關係。 2.從微型流行視覺文化角度理解社群如何對創造力 觀念、創造力的構成、表現形式和意義作出詮釋。 3.研究結果發現,微型流行視覺文化社群不但顯示 出一種生生不息、自我管理的營運模式,還隱含 著一種自我發揮、具表現力和獨特性的社群創造 力量和文化展現精神。 李堅萍 與 吳玉雯 (2009) 畫骨或畫形?以基本幾 何圖形引導學童繪圖的 造形創造力表現研究 1.運用基本幾何圖形教學能顯著正向影響學童造形 能力中的觀念、特徵、技巧、想像等;對表達則 無顯著影響。 2.能顯著正向影響學童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 精進力等的創造能力。 3.先畫基本幾何圖形骨架會較直接描摹外形的方 式,顯著較助益學童的造形創造力表現。 Nelson & Rawlings (2009)

How Does It Fee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erience of Creativity Questionnaire 1. 藝術創造力經驗問卷分成 2 部分,一是創作的經 歷感受,二是創作對生活的影響。 2. 第一部分分為五個向度,分別為創作過程經歷、 焦慮、專注、能力/愉悅、清晰/準備。第二部份 分為三個向度,分別為創作轉化生活、創作為生 活重心、創作超越個人。 3. 林佩璇 (2009) 全國學生美術比賽設計 作品之意象與創造性研 究 -以 90~97 學年度國 高中美術班特優作品為 例 1.針對平面設計類優勝作品,採內容分析法了解作 品於題材、造形、技法等視覺表現,並進一步以 問卷調查方式,探討作品視覺表現與創造性意象 因子的關係,藉以了解學生設計創造力發展之情 況。設計作品題材多對環保、人文關懷議題的重 視,類型以海報設計占大宗。 2.國中組與高中(職)作品意象具明顯的差異。高 中(職)學生技法表現成熟,但創造性的程度未 隨著時代有逐漸進步之趨勢。 (續下頁)

(41)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林巧玲 (2010) 視覺藝術創意教學對國 小三年級學童創造力影 響之研究 1.以自編之視覺藝術創意教學進行實驗教學。以吳 靜吉(1998)教授等人編的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為研 究工具,並依據前、後測結果進行組別、性別及 學業成就之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2.實施視覺藝術創意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童圖形創造 力及認識各種視覺藝術的表現方式。 3.開放、活潑的課堂環境有助於產生創造的動機與 創造性格的表現。學童對於視覺藝術創意教學之 實施抱持正向、積極接受之態度。 侯禎塘 (2010) 創意藝術表達活動於國 小美術班學生創造力與 情意輔導之研究 1. 創意藝術表達活動明顯提升學生於創造力認知 領域的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標題等能力, 也能增進學生於創造力情意領域的冒險性和想 像力等表現。 2. 創意藝術表達活動也提供實驗組學生抒發情緒 的管道,暨進行自我探索、自覺、分享和省思的 機會,增進學生對人我的瞭解,建立自信,了解 生涯,暨促進同儕的人際互動關係。 Ward Thompson Ely & Kaminski (2010) Synaesthesia,

reativity and art: What is the link? 1.在心理學的領域,對於那些具有聯覺 (synaesthetes)傾向且會額外花時間在藝術上的 人有不同的評斷機制。 2.經由不同的顏色、聲音等刺激,可提高具備聯覺 傾向的人在創造力的提升。 3.具備聯覺(synaesthetes)特質傾向的人,會花費 額外時間在藝術上。 黃滿珍 (2010) 國小視覺藝術材料包教 學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 研究 1. 使用材料包教學的學生在開放性、獨創力的表現 有明顯的退步;使用材料包教學的學生在流暢 力、開放性、獨創力、精密力、標題及整體表現 顯著優於實驗組,在變通力上兩組學生則沒有顯 著的差異。 2. 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中,不使用材料包教學 的學生的好奇性、挑戰性及整體表現顯著優於使 用材料包教學的學生,在冒險性和想像力兩組學 生沒有顯著的差異。 (續下頁)

數據

表 2-1    創造力表現的成份模式  項目  成份一  領域相關技能  成份二  創造力相關技能  成份三  內在動機  包含    領域知識     專門技術性技能     特殊的領域才能    適當的認知型式   啟發產生新創意的內隱或外顯知識     有益的工作型式    對於工作的態度   本身對工作實行動機的感受  取決於    先天的認知能力     先天的知覺與動 作能力     正式與非正式的 教育    訓練    產生觀念的經驗   人格特質    對工
圖 2-4 創造力發展生態系統模式  資料來源: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 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95-122。  三、小結   綜合匯合取向的各個觀點的因素變項,會發現各學者論述有許多相同之處, 茲將對影響創造力的各因素變項整理如下表 2-2。  表 2-2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變項  Amabile  的成份  模式  Csikszent mihalyi的 系統觀點  Gardner 的互動 觀點  Sternberg  的投資理論  葉玉珠的創造
表 2-3  影響創造力因素之相關研究彙整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詹秀美 (1990)  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 項研究  1.  出生序、家庭社經地位、 父母管教方式、家庭氣 氛、智力、認知風格、學習成式等變項,對創造力均有顯著的預測力,但是都不宜單獨用來預測創造 力的高低。  2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題目與目的 蒐集、整理文獻 編寫創造力量表初稿  訪談高創造力學童 建立研究架構 確立創造力量表初稿 正 式 施 測 專 家 效 度 完成預試量表 預 試 刪 題 完成正式量表 討 論 與 結 論 資 料 分 析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hope to engage and collaborate with stakeholders in the community to explore the many possibilities of aging through creative workshops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3. We hope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Therefore, self-written low-carbon diet course designed by our team integrated with the inte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in sixth-grade students were well

In order to measur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stud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tested with “The Chinese rhetoric question are (pre-test)” before teaching and “The

One is to survey the state of the MOW service in Taiwan; another is to propose a feasible operation model of MOW service including of order-proce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