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大哲學系事件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大哲學系事件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薛化元教授.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 臺大哲學系事件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研究生:游欣璇 2011 年 6 月. i n U. 撰. v.

(2) 本論文之撰寫,曾榮獲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之雷震公 益信託獎學金,特此致謝。.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摘. 要. 臺大哲學系事件,是指發生於 1972 年 12 月到 1975 年 6 月之間,臺 大哲學系內發生的多起風波,最後並導致多位哲學系教師,被迫離開哲學系 。這些教師離開之後,還繼續受到事件所帶來的困擾,處境都不太理想。由 於臺大哲學系事件除了令受害教師權益受損,並改變了臺大哲學系的學術發 展之外;也因為,整起事件處處充斥著恐怖的政治氛圍,使得臺大師生人人 自危,進而致使臺大的自由學風轉趨保守,並引發各界對於政治力干預學術 自由,及介入校園的質疑。 雖然臺大哲學系事件一直被視為思想、學術自由遭到迫害的重要抽樣。 但在未能取得直接證據的情況之下,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真相與疑點似乎一直 無法釐清。因此,本論文透過全面檢視目前已公開的官方檔案、調查報告, 以及相關研究成果,並配合訪談資料,對臺大哲學系事件進行完整的研究及 分析,以剖析臺大哲學系事件的諸多疑點。雖然當年政治力不當介入校園的 現象、以及不完善的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有關學術自由與教師權益的維 護,仍是必須被徹底落實的議題。期盼各界能以臺大哲學系事件為殷鑑,使 思想自由、學術自由能得到絕對的保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臺大哲學系事件之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一、 研究動機 ............................................................................. 1 二、 史料與研究回顧 ................................................................... 4 三、 研究取徑與論文架構 ............................................................ 8. 政 治 大. 第二章 臺大哲學系事件的背景 ................................................................. 11. 立. 第一節 保釣運動與學生運動的主張 .................................................. 11. ‧ 國. 學. 第二節 官方的壓制與論戰 ................................................................. 19 第三節 聘任制度與其他潛在問題 ...................................................... 29. ‧. 一、 臺大的聘任制度及其問題 .................................................. 29 二、 殷海光的「餘毒」 ............................................................. 32. Nat. al. er. io. sit. y. 三、 哲學系的內部鬥爭 ............................................................. 35. 第三章 從民族主義座談會到不續聘案的提出 ........................................... 41. n. v i n Ch 第一節 從民族主義座談會到哲研所停招 ........................................... 42 engchi U 一、 民族主義座談會 ................................................................. 42 二、 警總約談行動 .................................................................... 49 三、 哲學研究所停招 ................................................................. 52. 第二節 理則學免修申請與理則學零分案 ........................................... 55 第三節 孫智燊主任任內風波 ............................................................. 62 一、 哲學系主任異動 ................................................................. 63 二、 人事與課程變動 ................................................................. 66 三、 哲學系緊急座談會 ............................................................. 73 四、 拒絕馬丁教授入境 ............................................................. 80 第四節 孫智燊的不續聘建議 ............................................................. 82.

(5) 第四章 哲學系事件後續發展與分析 ........................................................ 103 第一節 不續聘名單分析 .................................................................. 103 第二節 政治介入的可能 .................................................................. 115 第三節 事件的影響與後續調查 ........................................................ 124. 第五章 結論 ........................................................................................... 132. 附錄. 臺大哲學系事件時間表................................................................. 137. 附錄. 哲學系教職員異動表(61~64 學年度) ....................................... 143. 立. 政 治 大. 徵引書目 ................................................................................................. 145.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一般定義「臺大哲學系事件」,是指發生於 1972 年 12 月到 1975 年 6 月之間,國民黨政工系統藉故整肅臺大哲學系的一連串行動。 1最後在哲學 系主任孫智燊的主導之下, 2以不續聘的方式,迫使多位哲學系教師失去教 職。由於事件發生期間,政治力介入跡象明顯,而且臺大校方、與相關當事 人也不斷透露出這樣的訊息,被迫離開的教師們在之後的生活上,處境又不 太理想,因此引發各界對於政治力干預學術自由,並介入校園的質疑。. 政 治 大 整起事件的導火線為哲學系副教授陳鼓應,與哲學研究所學生馮滬祥, 立 在第一次「民族主義座談會」中的爭執。但事件的源頭,必須追溯到 1970 ‧. ‧ 國. 學. 年代初期的保衛釣魚臺運動。韓戰爆發之後,臺灣戰略地位提升,成為美國 圍堵政策的一環,在美國的支持之下,國民黨政權益發穩固,並得以維持中 華民國的國際地位。但 1970 年代後,由於國際局勢改變,中華民國的國際 地位接連受挫,憂心於國家前途又苦無管道的青年學生,便將滿腔熱情,投 注到由釣魚臺主權爭議引發的愛國議題上,校園內開始出現要求民主開放的 聲浪,因而引發國民黨當局的疑忌,並利用投書於《中央日報》的〈一個小 市民的心聲〉, 3攻擊熱衷於相關活動的陳鼓應。但此舉並未使陳鼓應改變其 初衷,仍極力鼓吹開學生運動。.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 i n U. v.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 館籌備處,2003 年) ,頁 157。 2 孫智燊的正式職稱為「代主任」。所謂「代」有 2 種可能情況,一種是指原來的院長、系 主任因事暫時不在,其代理人即稱為代院長、代主任,為代理的性質。另一種情形則是因 為擔任人選,不符合資格(根據楊維哲所述,擔任系主任需為專任教授,且在系內任職 2 年以上者),例如楊維哲以客座副教授擔任數學系主任,因為資格不符合,因此也稱為代主 任。而趙天儀由副教授任職,孫智燊由客座副教授擔任,皆屬第 2 種情形。由於趙天儀、 孫智燊的「代主任」其實與「系主任」相同,為避免混淆,以後論述提及趙天儀或孫智燊 的職稱,將一律以「系主任」稱呼。2010 年 6 月 7 日,筆者訪談楊維哲未刊稿。臺大哲學 系事件調查小組, 〈哲學系教師異動-58 至 68 學年度〉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臺 北:臺灣大學,1995 年) ,頁 vi-vii。 3 《中央日報》連續於 1972 年 4 月 4 日到 9 日,刊登〈一個小市民的心聲〉。 《中央日 報》1972 年 4 月 4 日到 4 月 9 日。. 第 1 頁.

(7) 1972 年 12 月 4 日陳鼓應在「民族主義座談會」中,為阻止馮滬祥的 干擾,指責馮滬祥為「職業學生」,哲學系學生錢永祥當場附和陳鼓應。座 談會後,馮滬祥向閻振興校長具文提告,指陳鼓應、錢永祥公然誹謗。校方 收到馮滬祥的報告後,不僅立即予以處理,立場明顯偏袒馮滬祥,不但發文 要求系主任趙天儀調整陳鼓應的導師職務,並將錢永祥處以大過乙次的處 分。 1973 年 2 月錢永祥與考古系學生黃道琳,因持有中共書籍與刊物,並 提供他人閱讀,被警備總部約談。陳鼓應、王曉波也在第 2 天,因涉嫌為匪 宣傳被警備總部約談。陳鼓應、王曉波最後由閻振興保釋出來,但閻振興卻 與警備總部達成了不再續聘陳鼓應與王曉波的「諒解」,使得陳鼓應於當學 年結束時離開了哲學系,王曉波則因故再聘一年。 4緊接著,哲學研究所忽 然遭到教育部以「師資不足」為由,要求暫停招生。 5 在哲學系的努力之 下,校方雖然極力向教育部爭取恢復招生,但仍被教育部以「事關政令威 信」予以拒絕。 6.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正當哲學系為爭取恢復哲研所招生的同時,馮滬祥也提出了「理則學」 免修申請,馮滬祥動作積極,但其申請仍被校方駁回,馮滬祥只好繼續補修 「理則學」,但其期末考居然得到零分,馮滬祥為此特別求見任課教師楊樹 同,並在言談中透露出哲學系「整飭在即」的訊息。 7沒想到該學年結束之 時,哲學系主任趙天儀果然被校方撤換,系主任由客座副教授孫智燊接任。. io. sit. y. Nat. n. al. er. 孫智燊就任系主任之後,任意變更哲學系的人事及課程安排,引起系中 多位教師的不滿,導致 9 位教師共同聯名向閻振興提出抗議。閻振興為平息 紛爭,指示哲學系人事凍結,哲學系因此得以得到短暫的平靜。但第二學期 時,孫智燊忽然召開哲學系緊急座談會,孫智燊在會中「揭發」哲學系已被 「赤化」的消息,並抨擊多位哲學系及文學院的教師。 8座談會後,一份以. Ch. engchi. 4. i n U. v. 王曉波於次一學年結束時,也不再續聘。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哲學系教師異動- 58 至 68 學年度〉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頁 vi-vii。 5 1973 年 4 月 17 日,教育部覆函臺灣大學,(62)高 9386 號,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0085/032400/00286/1/040。 6 1973 年 5 月 19 日,臺灣大學致教育部函, (62)校教字 3454 號,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0085/032400/00286/1/040。1973 年 5 月 22 日,教育部高教司簡簽,檔案管理局藏,檔 號 0085/032400/00286/1/040。1973 年 6 月 2 日,教育部覆函臺灣大學,(62)高 13919 號,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0085/032400/00286/1/040。 7 1973 年 7 月 2 日,馮滬祥致楊樹同信件,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 《臺大哲學系事件 調查報告附冊》 (臺北:臺灣大學,1995 年) ,頁 89-93。 8 孫智燊,〈我在臺大被赤色份子圍攻!臺大哲學系「緊急座談會」紀錄〉,《新知識》83. 第 2 頁.

(8) 孫智燊發言為主的座談會記錄,被散發到各媒體,引發了社會輿論對臺大校 方的指責。 9 62 學年結束時,孫智燊以安全理由對多位哲學系教師提出了不續聘、 或解聘的建議,並推薦黃振華繼任為系主任,自己也離開了哲學系。 10閻振 興批准了部分的不續聘名單,不獲續聘的教師離開哲學系之後,處境都不太 理想。黃振華接任為系主任後,在次一學年度不續聘專任講師黃天成與郭實 渝,被外界認為是完成了孫智燊的不續聘工作。 11臺大哲學系事件除了對哲 學系教學工作及學術發展產生影響之外,也因為政治干預的疑慮,使得校園 裡壟罩著一種恐怖的氛圍,臺大的自由學風也因而轉趨保守,並進而壓抑了 整個學術界的發展動力。 12. 政 治 大.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事件發生 20 年之後,出現了要求調查事件真相的 呼聲。1993 年 10 月臺大校方終於成立專案小組,對事件展開調查。 13並於 1995 年 5 月公佈調查結果《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 14但礙於權限的關 係,調查小組仍無法釐清部分爭議及疑點,各界因此呼籲權責單位能再度進 行調查。監察委員黃越欽於是主動申請調查,經監察院核可後,組成調查小 組進行調查。 15比起臺大校方的調查,監察院調查小組不僅取得了警總相關 資料,並訪談了先前不願接受臺大校方調查的相關關係人,但由於仍未能取 得確切的證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仍以「似有外力介入跡象,但無法提出 證據」做為結論。 16不但如此,監察院的報告甚至遭到部分當事人的指責,. 立.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期(1974 年 7 月 1 日) ,頁 3-8。 9 孫智燊,〈臺大哲學系「緊急座談會紀錄」〉,問學出版社選輯,《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 系春秋》,頁 113-140。孫智燊,〈我在臺大被赤色份子圍攻!臺大哲學系「緊急座談會」 紀錄〉, 《新知識》83 期(1974 年 7 月 1 日),頁 3-8。紀要,〈請聽孫智燊博士正義的吼 聲〉 ,《政治評論》32 卷 6 期(1974 年 7 月 10 日) ,頁 227-230。 10 1974 年 6 月 12 日,孫智燊對哲學系 6 名教師(趙天儀、張瑞良、林正弘、楊斐華、游 祥洲、及孫智燊自己)提出不續聘建議;並以專案處理方式,建議不續聘王曉波、解聘黃 天成。所提出之理由以「安全」問題為主。1974 年 6 月 12 日,孫智燊呈閻振興之不續聘 說明,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附冊》,頁 182-183。 11 1975 年 5 月 15 日,黃振華不擬續聘說明,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臺大哲學系事 件調查報告附冊》 ,頁 237-238。. Ch. engchi. i n U. v. 12.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 ,頁 132。. 13. 1993 年 10 月 23 日,82 學年度第 1 次校務會議紀錄, 《國立臺灣大學校務會議紀錄》。. 14. 《中國時報》1995 年 5 月 28 日。 監察院於 1995 年 5 月 31 日,由調查委員黃越欽、李伸一、趙榮耀、張德銘、謝孟雄, 協查人員吳昌發、趙兆平進行調查。1995 年 5 月 31 日,監察院函,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0085/032400/00286/1/007/0006。 16 監察院,〈由臺大教授所組織調查小組所公布之臺灣大學哲學事件調查報告,仍有若干 15. 第 3 頁.

(9) 認為調查報告資料錯誤百出,也未做詳盡調查,導致「是非交待不清,真相 無法大白」。 17 其實造成臺大校方與監察院調查報告缺失的原因,除了無法在官方檔案 中,取得直接證據之外。也由於事件發生過程牽涉許多人為因素,當事人往 往因為立場的不同,對於相同的事件,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說法。不但看法嚴 重分歧,甚至互相指責、攻擊。也因此增加了還原事件真相的困難度,對於 相關疑點的釐清,更是難以下定論。 但由於臺大哲學系事件,政治力介入跡象明顯,並嚴重損害部分教師的 權益,對於當時整個學術、社會環境也造成了影響,所以一直被視為思想、 學術自由遭到迫害的重要抽樣。 18但在未能取得直接證據的情況之下,臺大 哲學系事件的真相與疑點似乎一直無法釐清。有鑑於此,也為了彌補目前研 究成果的不足,本論文擬針對臺大哲學系事件進行完整的研究,利用已經公 開,或已出版、發表的史料及論述,以文本分析的方法,配合當事人的訪 談,爬梳兩造的說法,深入探討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真相,以分析政治力介入 的層級,及政治力量侵犯思想、及學術自由的問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史料與研究回顧. sit. y. Nat. n. al. er. io. 有關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研究,目前最重要的研究資料,為《臺大哲學系 事件調查報告》及監察院的調查報告。這 2 份報告,分別由「臺大哲學系事 件調查小組」,及監察院專案小組針對臺大哲學系事件進行調查完成。. Ch. engchi. i n U. v.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為說明及分析整起事件的 發生經過。調查報告以哲學系主任孫智燊為中心點,將事件分為三個階段: 孫智燊到任前、接任期間、返美後三個時期,分別說明各階段的重要案情發 展。調查報告並透過當事人離開哲學系之後的境遇,分析校外勢力干預的情 形。調查報告最後以臺大的立場,做出 10 項建議,除譴責政治力介入校園 疑點存在,有進一步調查之必要乙案〉,監察院編《八十五年調查報告彙編》(臺北:監察 院,1997 年),頁 76-34(註:76-34 為原書之頁碼編碼方式,指 76 之 34 頁。以下不再 另外說明) 。《聯合晚報》1997 年 10 月 17 日。 17. 《中央日報》1997 年 10 月 18 日。《民生報》1997 年 10 月 18 日。 趙天儀,〈臺大哲學系事件〉,收入趙天儀編著,《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 「職業學生」事件談起》(臺北:花孩兒出版社,1979 年 8 月),頁 15。薛化元、陳翠 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年) ,頁 156-160。 18. 第 4 頁.

(10) 的不當,並建議對受害人做出補償。該調查報告另有附冊《臺大哲學系事件 調查報告附冊》,收錄事件相關的原始檔案,以及當事人在事後所發表的相 關文章剪輯資料,十分具有參考價值。但由於閻振興、孫智燊、王昇等重要 當事人皆不願接受訪談, 19國防部、海岸防衛司令部等擁有前警備總司令部 資料的部門,又以「於法不合」拒絕提供相關資料,使得調查工作及報告出 現極大的遺憾,留下許多尚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繼《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之後,監察院於 1995 年 5 月 31 日, 由調查委員李伸一、趙榮耀、張德銘、謝孟雄,協查人員吳昌發、趙兆平著 手對臺大哲學系事件進行調查,並完成監察院版本的調查報告。但監察院的 調查報告發表之後,卻引起部分當事人的不滿。陳鼓應、王曉波、李日章、 趙天儀等,均指責調查內容不但並未能釐清事實,反而有諸多謬誤;不但人 名與相關資料都不正確,而且調查報告只有陳述正反兩方的說法,根本談不 上調查。 20雖然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受到了嚴厲的批評,但仍具有重要的參考 價值,尤其是調查報告取得了警備總部的部分檔案,又訪談了當初不願接受 臺大校方調查的當事人,在很多方面算是彌補了《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 告》的不足。.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io. sit. y. Nat. 除此之外,問學出版社出版之《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秋》、及花 孩兒出版社出版的《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業學生」事件談 起》,也是研究臺大哲學系事件,不能遺漏的 2 個重要文本。 21. n. al. er. 問學出版社的《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秋》,其出版動機是為了因 應陳鼓應參加 1978 年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故以臺大哲學系事件為中 心,收錄多篇文章以打擊陳鼓應。這個動機在《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 秋》序「出版的話」中即明白表示: 22. Ch. engchi. i n U. v. 本社同仁多半是臺大校友,我們之所以出版這本書-「揭穿陳鼓 應」,是因為我們最瞭解陳鼓應在臺大的各種真相,為了避免他再在外 招搖撞騙,貽害社會,我們深感有責任出版這本書。. 19.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 ,頁 4-5。. 20. 《中國時報》1997 年 10 月 18 日。《民生報》1997 年 10 月 18 日。 問學出版社選輯,《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秋》(臺北:問學出版社,1979 年 4 月)。趙天儀編著,《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業學生」事件談起》(臺北:花 孩兒出版社,1979 年 8 月)。 22 問學出版社選輯,《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秋》(臺北:問學出版社,1979 年 4 月) ,頁 1-3。 21. 第 5 頁.

(11) 也就是說,問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為了駁斥陳鼓應謬論」、「深盼 他能就此痛改前非,改過自新」。除此之外,問題出版社也意圖證明臺大哲 學系事件並非是「政治迫害學術」的事件,而是陳鼓應打著自由民主的招 牌,故意顛倒黑白、混淆視聽。 23 《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秋》收錄文章,包括:馮滬祥以受害人之 姿,答覆訪談之〈「陳鼓應真相」答客問〉、郁文仁之〈陳鼓應事件水落石 出〉,郁文仁除說明警總約談陳鼓應之經過,同時歌頌警總對於陳鼓應問題 處理之寬大。此外還收錄梅香山〈統戰方法實例-「七十年代」打扮陳鼓 應〉、孫智燊〈臺大哲學系「緊急座談會」紀錄〉、《自立晚報》史紫忱〈五 大雜文〉、孫智燊〈海外左傾報刋猖獗〉…等抨擊陳鼓應的文章。《揭穿陳鼓 應-臺大哲學系春秋》一書,基本上代表著哲學系事件中主事者的看法,對 於研究臺大哲學系事件,有很重要的價值。.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另一重要文本為花孩兒出版社出版之《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 與「職業學生」事件談起》。此書為趙天儀編著,趙天儀是為了反駁問學出 版社之《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秋》,因此編寫此書做為澄清。趙天儀 以當事人身份,配合其存留的文件,說明哲學系事件的經過,並駁斥相關的 指控。 24相對於《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秋》,為臺大哲學系事件提供 了另一個面向的看法。. sit. y. Nat. n. al. er. io. 《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業學生」事件談起》分為 2 部 分。第一部分為「臺大哲學系事件」,作者詳細說明臺大哲學系事件的始 末,並駁斥《新知識》雜誌及《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秋》書中的指 控。第二部分則為〈哲學系動盪期間紀事〉,趙天儀將臺大哲學系的風波以 大事記方式呈現,時間則由 1972 年冬天成中英推薦孫智燊為客座副教授開 始,到 1974 年 7 月多位教師被迫離開哲學系為止。 25此外,楊樹同〈馮滬. Ch. engchi. i n U. v. 祥同學理則學成績案說明書〉、及李日章〈不要以「政治誣陷」迫害學人〉, 則為各當事人針對其切身事件的說明。除了臺大哲學系都之外,趙天儀還在 最後以「附錄」方式,說明哲學系事件之後,系主任黃振華與哲學系外籍生 23. 問學出版社選輯,《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秋》(臺北:問學出版社,1979 年 4 月) ,頁 1-3。 24 趙天儀指出:「願就個人所知及存留文件提供一些資料,請讀者來作公平的判斷」。趙天 儀,〈臺大哲學系事件〉,收入趙天儀編著,《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業學 生」事件談起》 ,頁 15。 25 趙天儀,〈哲學系動盪期間紀事〉,收入趙天儀編著,《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 與「職業學生」事件談起》,頁 73-91。. 第 6 頁.

(12) 吳二煥所發生的衝突--「吳二煥事件」。 26趙天儀認為「吳二煥事件」是 臺大哲學系事件的後遺症,趙天儀表示:「從『吳二煥事件』可以看出臺大 當前的若干實況,以及臺大當局一向所持的某些態度。這態度和『哲學系事 件』的發生很有關係」。 27 除了《揭穿陳鼓應-臺大哲學系春秋》、及《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 陳鼓應與「職業學生」事件談起》之外,有關臺大哲學系事件的論著,多出 現於討論人權、或學生運動的著作中。 28但因為討論重心不在臺大哲學系事 件,因此通常篇幅較少,最多為其中的某一章節,較無詳細的討論及分析。 在學術論文部分,以臺大哲學系事件為研究重心的論文,則僅有東吳大 學政治學系張世忠的碩士論文,〈論言論自由權之保障一以臺大哲學系事件 為例〉。 29該論文以臺大哲學系事件為例,檢證臺灣社會言論自由的發展, 及探討「言論自由」保障之意義。張世忠的論文,除第二章〈自由權中『言 論自由』的基本概念〉之外,其餘各章節均圍繞著臺大哲學系事件進行討 論。但令人失望的是,論文第三章、第四章、與結論完全依照《臺大哲學系 事件調查報告》的脈絡,對於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研究成果,並未超過臺大之 調查報告的範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仁傑之〈一段跨時代的故事:臺灣 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 30則有部分涉及臺大哲學系事件。林仁傑. io. n. al. er. 論文主要探討臺灣由日治到解嚴之後的學生運動發展,該論文採用文獻分析 26. Ch. i n U. v. 吳二煥是哲學系的韓國留學生,1978 年,吳二煥在「哲學基本問題討論」課程中,向 任課教師黃振華,質疑黃振華的授課問題,被黃振華視為態度倨傲、頂撞師長。最後吳二 煥被記大過乙次,並因而影響其留學資格,使吳二煥不得不離開臺灣。趙天儀,〈說明〉, 收入趙天儀編著,《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業學生」事件談起》,頁 119124。 27 趙天儀,〈說明〉,收入趙天儀編著,《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業學生」 事件談起》 ,頁 115。 28 例如: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之《戰後臺灣人權史》,於〈侵犯人 權的強人威權體制之建構與演變〉一文中討論臺大哲學系事件的問題。薛化元、陳翠蓮、 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頁 156-160。又如:洪三雄,《烽火杜鵑 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年),頁 372-398。鄭 鴻生,《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1 年),頁 289-295。 29 張世忠,〈論言論自由權之保障一以臺大哲學系事件為例〉(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 士論文,2001 年) 。 30 林仁傑,〈一段跨時代的故事:臺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臺北: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 engchi. 第 7 頁.

(13) 方法,運用史料來書寫這段歷史並加以批判,十分具有參考價值。但該論文 涵蓋時間斷代較長,因此在臺大哲學系事件的部分著墨不多,而且林仁傑在 這個部分,內容主要參考趙天儀《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業 學生」事件談起》、與《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的說法,沒有較深入討 論或分析,仍留有進一步補強的空間。 除此之外,李福鐘在臺灣歷史學會所主辦的「臺灣經濟史及轉型正義學 術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從政府檔案看臺大哲學系事件〉,則是藉由調查 局對臺大哲學系事件所進行的調查報告〈臺灣大學文學院哲學系重要動態研 析專報〉, 31來探討調查局在臺大哲學系事件中的角色。 32該論文同時分析 監察院的調查報告,以及調查局情資收集的問題。 33李福鐘在結論中指出, 在檢視過檔案後,可以確認外力介入臺大哲學系事件,「是不爭事實」。 34但 由於此篇論文僅為單篇論文,討論重心僅針對政府檔案的部分,因而未對臺 大哲學系事件進行完整論述。.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三、研究取徑與論文架構. ‧. 根據 1940 年「學術自由與學術長聘的原則聲明」, 35教師在試用期間結 束後,應該獲得永久或繼續性的長期聘任,而且萬一任命因故中止,在有爭 議的情況下,應該使被指控的教師可以為自己辯護。而且「教師在適當地執 行他的其他學術上的責任的條件下,有權享有在研究及結果的發表上的充分 自由」。 36 臺大哲學系事件顯然對於學術自由與學術長聘的原則,多所侵 犯。藉由研究回顧也發現,目前有關於臺大哲學事件的研究,並不完整。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1. i n U. v. 1974 年 1 月 14 日,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臺灣大學文學院哲學系重要動態研析專報〉, 檔案管理局藏,檔號 0063/C280212/0001/01/007。 32 李福鐘,〈從政府檔案看臺大哲學系事件〉,「臺灣經濟史及轉型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北:臺灣歷史學會、臺灣文化研究所主辦,2008 年 5 月 10 日) ,頁 2。 33 李福鐘,〈從政府檔案看臺大哲學系事件〉,「臺灣經濟史及轉型正義」學術研討會論 文,頁 7-11。 34 李福鐘,〈從政府檔案看臺大哲學系事件〉,「臺灣經濟史及轉型正義」學術研討會論 文,頁 11。 35 此原則由美國教授協會(AAUP)於 1940 年提出,宗旨是「確保大學院校教師們在學術 自由、長聘制,以及程序規定上,取得大眾的了解及支持」。林玉体編著,《學術自由史》 (臺北:心理出版社,2009 年),頁 448-449。 36 1940 年「學術自由與學術長聘的原則聲明」,周志宏譯。周志宏,〈學術自由之研究〉 (臺北: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年) ,附錄 3。. 第 8 頁.

(14) 關論述也未能跳脫《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的範疇,使得臺大哲學系事 件仍有許多疑點與爭議,尚待研究與分析。 為了使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疑點與爭議得到更進一步的分析,本論文擬針 對臺大哲學系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哲學系本身的問題進行討論;並試圖由 哲學系事件發生的過程,分析政治力介入的問題,最後以哲學件事件中不被 續聘的教師名單,討論孫智燊所提的不續聘原因,並交叉分析閻振興核可的 名單,藉以探討孫智燊與閻振興之間的落差,是否存在其他的意義? 為釐清上述問題,並補足目前相關研究成果不足之處,本論文擬採用訪 談、史料比對進行分析研究。藉由已經出版、發表的史料及論述,配合相關 當事人的訪談,剖析哲學系事件的過程,除忠實還原此歷史事件的真相,並 分析政治力介入的層級、與向度,最後探討政治侵犯思想、學術自由,所導 致的學術思想後退等問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本論文所使用的史料,主要為藏於檔案局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已解密的 調查局、教育部、政治作戰部秘密檔案、相關單位往來簽呈等。同時搭配臺 灣大學校方所藏之相關文件,包括:人事異動資料、校務會議記錄、行政會 議記錄、校刊、校務簡報、以及各當事人的公文書往來等等。此外,並參考 哲學系事件發生期間,刊登眾多批判臺大哲學系的《新知識》雜誌。根據臺 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的研究,《新知識》雜誌相關人士很可能是王昇的人 馬,或至少是親近王昇的人馬。 37因此《新知識》雜誌各篇文章,將有助釐 清政工系統介入學術領域的企圖。.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透過以上史料及檔案,本論文除第一章、第五章分別為緒論及結論之 U i e h n c g 外。第二章為「臺大哲學系事件的背景」,主要探討臺大哲學系事件之起 因。本章擬針對保釣運動進行說明,討論重心尤著重於臺灣大學校園內的相 關保釣行動,及保釣運動之後,校園內所出現的民主主張。同時說明有關單 位為壓制這股民主抗爭熱潮的相關舉措,並分析其他使得臺大哲學系事件得 以發生的潛在因素,包括臺大聘任制度的問題、殷海光對哲學系事件的影 響、以及哲學系內部鬥爭的問題。 第三章為「從民族主義座談會到不續聘案的提出」,除欲還原臺大哲學 系事件中所有紛爭的原貌之外,並試圖釐清政治力介入的可能性。本章主要 依照時間先後順序,由陳鼓應與馮滬祥在「民族主義座談會」的爭執開始說. 37.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 ,頁 84。. 第 9 頁.

(15) 起,說明包括「警總約談行動」、「哲學研究所停招」、「理則學免修申請與理 則學零分案」等等事件,並分析孫智燊就任後的整飭哲學系行動,最後則剖 析孫智燊的不續聘名單,以還原孫智燊的真正想法。 第四章為「哲學系事件後續發展與分析」。由於臺大哲學系事件最大的 影響,是造成多位教師被迫離開。因此本章擬藉由檢視孫智燊提出不續聘名 單,與閻振興的想法進行分析,並比對當事人離開臺大後的境遇,試圖還原 各個當事人被迫離開的真正原因。其次,則嘗試釐清政治力介入哲學系事件 的可能,以及介入的深度等問題。最後說明哲學系事件的後續調查工作,與 當事人名譽恢復的處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第 10 頁. i n U. v.

(16) 第二章 臺大哲學系事件的背景 目前學界定義臺大哲學系事件,通常指發生於 1972 年 12 月到 1975 年 6 月,國民黨政工系統藉機整肅臺大哲學系內自由派學者的一連串行動。 1 以 1972 年 12 月為起點,乃是以哲學系副教授陳鼓應與哲研所學生馮滬祥 在 12 月 4 日「民族主義座談會」中之爭執開始。但這場爭執其實只是整起 事件的正式檯面化;如欲探究臺大哲學系事件的源頭,必須追溯自 1970 年 代初期的「保釣運動」(保衛釣魚臺運動)。由於保釣運動的激發,臺大校園 開始出現要求民主開放的聲浪,因而引起有關單位的注意。哲學系在此時也 發生了一連串的風波,熱衷於學生運動的陳鼓應、王曉波,受到了事件首波 的影響。. 政 治 大 為深入分析臺大哲學系事件之起因,本章擬先針對保釣運動,尤其是臺 立 大校園內的相關保釣行動,及其後要求民主的主張進行討論;同時說明有關. ‧ 國. 學. 單位為壓制這股民主抗爭熱潮的相關舉措;並分析其他使得臺大哲學系事件 得以發生的潛在因素。. ‧. Nat. er. io. sit. y. 第一節 保釣運動與學生運動的主張. 臺大哲學系事件起點之「民族主義座談會」的肇因,始於 1970 年代初 期的保釣運動。也由於保釣運動的激發,臺大校園開始出現要求改革的呼 聲,並間接導致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發生。為掌握臺大哲學系事件的來龍去 脈,本節擬針對保釣運動進行討論,並著重於臺大校內的保釣浪潮與學生的 主張兩個部分。. n. al. Ch. engchi. i n U. v. 釣魚臺列嶼(日本稱為尖閣群島),位於北緯 25 度 40 分至 26 度、東 經 123 度 20 分至 123 度 45 分之間,基隆東北方約 120 海浬的海面上,由 5 個小島與數個岩礁組成,附近海域為漁民捕魚的漁場,不適宜定居。二次 大戰結束,國民黨政權接收臺灣之際,並未對釣魚臺列嶼進行明確的主權宣 示。 2但 1968 年聯合國亞洲經濟開發委員會(ECAFE)在東海進行調查研. 1.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頁 157。 「臺灣方面對於日本對現在琉球當局治理下的這個島嶼領土主權從未正式提出疑問」。 《中央日報》1970 年 8 月 11 日。 2. 第 11 頁.

(17) 究時,發現臺灣北部釣魚臺列嶼周邊海域,極可能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 3 此一發現立刻引發周邊國家的注意,臺灣(中華民國)、日本、中共(中華 人民共和國)為取得石油資源,開始展開各種爭奪釣魚臺主權的行動。 1969 年 5 月,日本首先在釣魚臺樹立界碑;臺灣則於 1970 年 8 月 13 日由中國石油公司與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城之大洋探採公司,簽定釣魚臺附 近海域的採油工作。 4為配合此項開採工作,行政院特地函請立法院加速審 議「海域石油礦探採條例草案」,以儘速完成立法程序。 5日本當局對於我方 石油開採之事,表示不能承認,不斷發言主張擁有對釣魚臺的主權。官方並 正式行文通知中華民國政府:琉球西南面的尖閣群島是屬於日本的。 6琉球 海岸巡防船也再度上岸設立石碑,移走插在釣魚臺上的中華民國國旗,並阻 止臺灣漁船在釣魚臺海面作業,且拔去漁船上的中華民國國旗。日方一連串 舉動引起漁民極大的奮慨,要求政府給予保護。 7.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但我方並未展開任何積極作為,僅由外交部長魏道明發表聲明:「根據 國際法原則以及 1958 年簽訂之大陸礁層公約,中華民國政府對於臺灣以北 大陸礁層之資源,具有探勘與開採之權」。魏道明並表示:「外交部已明告日 本政府,關於釣魚臺列嶼以及臺灣以北大陸礁層資源探勘及開採問題,日本 方面的主張,我們不能同意」。 8行政院長嚴家淦也僅回應:「政府對於該列. n. al. er. io. sit. y. Nat. 嶼之正常權益,立場堅定,並決心全力維護」。 9而且在日方在移走釣魚臺上 的中華民國國旗,並揚言:「中華民國政府並未正式提出對該列嶼之領土主 權。彼等同時認為該列嶼既屬日有,則除下中華民國國旗乃屬理之當然」之 際, 10,外交部仍沒有公開反駁,只表示:「政府已注意此項報導」。有關官 員也避作評論。 11. Ch. engchi. i n U. v. 3. 該報告被稱為「艾默利報告」(Emery Report),1969 年發表。呂建良,〈日本的東海政 策〉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頁 233-234。. 4. 《經濟日報》1970 年 8 月 14 日。《中央日報》1970 年 8 月 14 日。. 5. 《中央日報》1970 年 8 月 23 日。 《中央日報》1970 年 8 月 11 日。 《工商日報》1970 年 8 月 20 日。香港《華僑日報》 1970 年 8 月 20 日。 7 《中央日報》1970 年 8 月 24 日。香港《星島日報》1970 年 9 月 17 日。《聯合報》 1970 年 9 月 16 日。《臺灣日報》1970 年 9 月 22 日;《中央日報》1970 年 9 月 21 日。 8 香港《星島日報》1970 年 9 月 17 日。《中央日報》1970 年 9 月 19 日。《聯合報》1970 年 9 月 16 日。 6. 9. 《中央日報》1970 年 9 月 26 日。. 10. 香港《星島日報》1970 年 9 月 17 日。. 11. 《聯合報》1970 年 9 月 16 日。. 第 12 頁.

(18) 其實國民黨政權自退守臺灣後,在美國「袖手旁觀」政策之下, 12原本 孤立無援,政權汲汲可危;但拜韓戰爆發之賜,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 共政權)改採圍堵政策,欲包圍共產世界。臺灣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戰略 地位提升,得以成為美國圍堵政策的一環。不但納入美國的保護傘,受到美 方軍事、經濟援助,蔣中正總統也藉此建立了「以黨領政」、「以黨領軍」的 黨國體制。除了鞏固其內部政權,也得以維持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使其領 導的國民黨政權益發穩固。 13但在 1960 年代之後,由於中國共產黨與蘇聯 發生衝突、關係交惡,美國為了對抗蘇聯,開始積極拉攏中共。國際情勢的 改變,嚴重危及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不但邦交國流失,連在聯合國的席次 都不保。而在釣魚臺的問題上,美國立場也偏向日方,認為根據舊金山和約 的規定,日本對於包括尖閣群島在內的整個琉球群島具有潛在主權。 14這個 局勢使得國民黨政權在處理釣魚臺問題時益發棘手。. 政 治 大 相較於中華民國政府在釣魚臺問題的消極態度,海外留學生卻禁不住發 立 ‧. ‧ 國. 學. 難了。留美學生胡卜凱、李德怡等人於 1970 年 11 月 23 日在普林斯頓,串 連留美各地學生成立「保衛釣魚臺委員會」,發起保衛釣魚臺運動,呼籲政 府積極保衛釣魚臺。12 月 19 日紐約、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康乃狄克州等地 的中國留學生組成「保衛中國領土釣魚臺行動委員會」,展開簽名行動,要 求「中國政府採取行動,以保護中華民國對釣魚臺列嶼的主權」。 15留學生. n. al. er. io. sit. y. Nat. 更於 1971 年 1 月 29、30 日,在北美各地分別舉行示威遊行,訴求對釣魚 臺列嶼的主權。香港學生也於 2 月 20 日向日本駐港領事館示威抗議, 16但 一連串的行動,並無實際成效。. 12. Ch. engchi. i n U. v. 「袖手旁觀」政策為美國杜魯門總統於 1950 年 1 月 5 日提出,杜魯門總統在國民黨政 權退守臺灣後,表示:美國在此時無意於臺灣獲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無意使用武力介 入中國內部衝突,也將不採取任何可能介入中國內部衝突的方針、也不會提供軍事協助或 顧問給臺灣。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臺北:國家政策硏 究中心,1990 年) ,頁 103。 《臺灣新生報》1950 年 1 月 6 日。 13 薛化元,〈強人威權體制與臺灣民主發展〉,「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中:臺灣省諮議會主辦,2006 年 10 月 18 日) ,頁 3-8。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 李福鐘、楊秀菁, 《戰後臺灣人權史》 ,頁 186。 14 美國對於釣魚臺態度也經歷數次改變:1969 年 11 月 21 日美、日發表聯合公報,表示 美國同意於 1972 年將琉球交予日本。釣魚臺所屬問題發生爭議後,尼克森總統又於 1970 年 9 月 10 日表示釣魚臺紛爭需留待各國解決。但 1971 年 4 月 9 日,美國國務院又宣稱將 於 1972 年將包括釣魚臺在內的西南群島行政權交還日本。香港《星島日報》1970 年 9 月 12 日。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 ,頁 225。 15. 香港《星島日報》1970 年 12 月 25 日。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3-4。王曉波,〈為保衛釣魚臺運動 說幾句話〉,王曉波,《尚未完成的歷史-保釣二十五年》,(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6 16. 第 13 頁.

(19) 1971 年 4 月 9 日美國國務院正式宣佈,擬於 1972 年將包括釣魚臺列 嶼在內之南西群島行政權交還給日本。外交部眼見大勢已去,對美做出嚴重 交涉,「堅決反對」: 17 釣魚臺列嶼為中華民國領土之一部分,中華民國政府曾迭次循外交 途徑要求美國政府尊重我國主權,於佔領結束時,將該列嶼交還我國。 國務院尚未答復我方要求,忽於此時聲明仍擬將該列嶼交與日本,我政 府對此殊難瞭解,並堅決反對。 臺灣本島學生於此時也開始有了行動,1971 年 4 月 12 日,臺大「香 港德明校友會」在臺大校園內貼出第一張保釣海報:「釣魚臺是我們的。我 們堅決的抗議日本無理的要求、美國荒謬的聲明。我們永遠支持政府」。 18 於是乎,在國民黨威權體制之下,向來安靜沉默的本地學生也被激發了。頃 刻之間,各社團陸續響應,保釣海報傾巢而出。而學生們的熱情在「激情與 憤怒的海報標語」催化之下,也發軔轉變為實際行動。4 月 14 日,臺大僑 生以「歸國華僑大學生」為名發起抗議,赴日本大使館遞交抗議書。隔天, 臺大、師範大學、政治大學僑生再度集結向美國大使館示威抗議,並遊行至 臺大校門口解散。僑生的抗議行動,突破了當時對於集會遊行的禁忌,更振 奮了臺灣本地學生「參與愛國行動的勇氣與決心」。 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具有代表臺大全體學生意義之「臺大學生代表聯合會」(代聯會) 20則於 4 月 15 日下午展開「支持政府及抗議美國荒謬舉止」的簽名活動,並於 4 月 16 日上午由代聯會主席李大維等,將抗議連署書遞交給美國大使館,由美 國駐華大使馬康衛接見,馬康衛答應將學生意見轉達給美國政府。 21. Ch. engchi. i n U. v. 年) ,頁 21-23。 17. 外交部發言人魏煜孫。《中央日報》1971 年 4 月 11 日。. 18.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1。. 19.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1-9。 由於代聯會具有代表性,代聯會主席也等同於臺大全體學生代表。其實,代聯會官方色 彩明顯,歷屆代聯會主席人選,皆由臺大校方黨團屬意人選當選擔任,代聯會儼然是校方 的傀儡。在保釣運動發生之時,代聯會並未有積極舉動,因而廣受同學非議。間接造成社 團負責人捨『代聯會』,另組『保釣會』從事保釣運動之舉。而保釣運動之後,代聯會主席 也首次由非官方代表當選,打破了黨團獨攬的情勢。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 學生運動》 ,頁 9-10、頁 55。 21 《臺灣新生報》1971 年 4 月 17 日。香港《工商日報》1971 年 4 月 18 日。《中央日 報》1971 年 4 月 22 日。 20. 第 14 頁.

(20) 當日晚間,臺大訓導處課外指導組集合全校班代表及社團負責人,召開 「保衛釣魚臺」座談會,會議並交由代聯會主席李大維主導,訓導長俞寬賜、 總教官張德溥都列席與會。參加座談會的學生們情緒高漲,針對保釣問題接 連發表想法,「法學院學生代表會」(法代會)主席洪三雄於是建議成立保釣 常設機構。根據洪三雄的回憶,當其建議成立保衛釣魚臺的常設性機構後, 哲學系學生錢永祥立即發言支持,在群情激昂之時,當時仍為哲研所研究生 的王曉波走上發言臺,高呼:「保衛釣魚臺常設機構委員會立刻成立!」。在 如此的氛圍之下,由李大維宣布臺大保衛釣魚臺委員會正式成立, 22臺大保 釣會在情勢所趨之下成立了。 23 學生們對於保釣議題的激情表現,其實來自於臺灣社會長久以來對於國. 政 治 大. 家議題的壓抑。在國民黨政權的威權統治之下,人民參與政治的空間被刻意 壓縮,不能也不允許出現不同的聲音。而經歷過二二八事件後,及白色恐怖 鎮壓的臺灣人民,也學會不輕易顯露自己的想法,對於政府政策噤若寒蟬, 不隨便表示意見。偶爾出現的《自由中國》、《文星》等少數未呼應國家政策 的雜誌,皆被視為離經叛道,並遭到停刊的命運。這使得 1970 年代的本土 青年成為冷漠乖巧的「沉默的一代」;而由中國大陸遠渡重洋而來的族群, 對於臺灣這塊土地則缺少歸屬感,與國民黨政權又有著裙帶相連、難以形容 的牽絆。因此整體而言,青年們對於國家社會議題,不得也並未付出相當的 關心。 24.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但隨著局勢轉變,國民黨政權在 1970 年代受到國際情勢,尤其是美國 對臺政策改變之影響,外交屢屢挫敗,臺灣的困境使得知識份子開始深思國 家未來前途問題,並認為透過政治革新,將有助於國家的發展。加上蔣中正 總統年事已高,蔣經國為了抗衡舊勢力順利接班,故意營造改革開放氣氛, 鼓勵年輕人發聲, 25於是在保衛釣魚臺的愛國議題刺激之下,青年們的熱情 終於被喚醒了。當年就讀臺大哲學系,且曾參與保釣運動的鄭鴻生即以: 「猛然震醒了整個臺大校園久蟄的人心,黨國在校園裡建立起來的心防就此. Ch. engchi. i n U. v. 22. 正式名稱為「國立台灣大學保衛釣魚台列嶼委員會」。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 臺大學生運動》 ,頁 10-14。 23 根據總教官張德溥的說法,乃是張德溥鼓勵學生成立:「我鼓勵學生成立『保釣運動委 員會』,將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一起,讓他們在一個有限的範園內活躍」。張德溥,〈折戟沉沙 (下)〉 ,《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頁 101。 24.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69-72。 《大學雜誌》風格轉為著重政治議題,也正是受到政府廣開言路的鼓舞。薛化元、陳翠 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 《戰後臺灣人權史》,頁 225-226。 25. 第 15 頁.

(21) 崩潰」,來形容保釣運動對臺灣大學的衝擊。 26而知識青年們全力投入保釣 運動,也為日後校園民主抗爭揭開序幕。 臺大保釣會成立後,旋即於 4 月 20 日召開釣魚臺問題座談會,邀請外 交部發言人魏煜孫、國際文教處處長姚舜、立委胡秋原、謝仁釗、李文齋、 政治大學國際法教授丘宏達等人出席。由政府官員的與會,可以窺見官方對 於這件問題的重視。魏煜孫、姚舜在會中呼籲同學「了解政府、信賴政 府」、並要求大家「維護純正的愛國運動,切勿流於變質而被人利用為反政 府的工具」。 27外交部長周書楷更於隔天到校演講,周書楷簡短演講 30 分鐘 後,改由美洲司司長錢復繼續演說,並接受學生的詢間。 28官方最高外交首 長出面安撫學生的情緒,為政府立場、態度向學生說明解釋,實為國民黨政 權統治臺灣之首見。有關當局的舉動,其實是為了防止學生們的愛國情操與 民族意識,演變成一股不能收拾的洪流。. 立. 政 治 大. 臺大保釣會並於 4 月 28 日發出正式聲明文件,闡述保釣會的主張: 29. ‧ 國. 學. ‧. 一、對政府的呼籲:1. 堅定對匪鬥爭觀念;2. 重視青年愛國運 動;3. 重視輿論做治本的革新;4. 團結海內外同胞一致對 外。 二、對同學的呼籲:1. 擁護政府;2. 予政府善意中肯的建議;3. 關心國是,共赴國難。 三、我們需要:1. 政府的誠意;2. 同學的熱誠;3. 對匪統戰份子 的高度警覺;4. 全國同胞的信心與決心。.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5 月 7 日臺大保釣會與代聯會邀請外交部常務次長蔡維屏、條約司副司 engchi U 長國剛,就中美外交關係進行演講。 學生們關心的議題,顯然已經由保衛 30. 26.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 ,頁 81。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10-14。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 ○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17-21。 28 周書楷外交部長 1971 年 3 月 31 日履任,1972 年 5 月 29 日離任。外交部網站,中華 民 國 ( 臺 灣 ) 政 府 遷 臺 後 歷 任 外 交 部 長 任 期 ,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1390&CtNode=1413&mp=1。擷取日期: 2011 年 5 月 20 日。根據總教官張德溥的回憶,周書楷本來不願意前往演講,後來是透過 蔣經國的支持,才得以要求周書楷勉為其難到臺大演講。錢復代為接受學生的詢問,也是 事先安排好的。張德溥, 〈折戟沉沙(下) 〉, 《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頁 103-104。《臺灣新生報》1971 年 4 月 22 日。 29 臺大保釣會 1971 年 4 月 28 日正式聲明,洪三雄, 《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 動》 ,頁 23。 27. 30.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21-23。. 第 16 頁.

(22) 釣魚臺,擴大到整個國家外交與前途的問題了。有關當局的擔心,似乎真的 應驗了。 正當臺大校內的愛國運動,如火如荼進行之時,美國國務院忽然發表臺 澎地位未決的聲明,並認為臺北、北京應直接進行談判。 31這個聲明,引起 國內一片譁然。臺大保釣會於是策動簽名活動,向美方抗議,並發表〈向美 國的錯誤政策抗議〉的聲明,駁斥「臺澎地位未定論」。臺大保釣會的這個 行動,也再度顯示學生關心的焦點,已經擴及其他國家議題了。 32 外交部為了因應美、日即將簽署移轉琉球管轄權的正式文件, 33於 6 月 12 日再次發表聲明,表示「絕對不能接受」、「堅決加以反對」的態度: 34. 政 治 大.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美國擬將釣魚臺列嶼隨同琉球群島一併移交之聲 明,尤感驚愕。. 立. ‧. ‧ 國. 學. 該列嶼係附屬臺灣省,構成中華民國領土之一部分,基於地理地 位,地質構造,歷史聯繫及臺灣省居民長期繼續使用之理由,已與中華 民國密切相連,中華民國政府根據其保衛國土之神聖義務,在任何情形 之下,絕不能放棄尺寸領土主權。因之,中華民國曾不斷通知美國政府 之日本政府,認為該列嶼基於歷史,地理,使用及法理之理由,其為中 華民國之領土,不容置疑,故應於美國結束管理時交還中華民國。現美 國逕將該列嶼之行政權與琉球群島一併交與日本,中華民國政府認為絕 對不能接受,且認為此項美日間之移轉,絕不能影響中華民國對於該列 嶼之主權主張,故堅決加以反對,中華民國政府仍切盼關係國家尊重我 對該列嶼之主權,應即採取合理合法之措置,以免導致亞太地區嚴重之 後果。.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臺大保釣會為抗議美日簽署正式文件,也決定展開示威遊行,赴美、日 大使館遞交抗議書。事實上,在 1970 年代的臺灣,有組織的公開遊行,對 31.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一、臺灣的法律地位,是一個在敵對政府之間尚未解決的問 題。二、臺灣的中華民國和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爭端,應由兩國直接解決」。希望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和平方式協商解決。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 生運動》,頁 26。臺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編輯小組編,《臺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 大事記》 (臺北縣:國史館,2002 年) ,頁 123。 32.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26-29。 琉球管轄權將包括釣魚臺在內。美國並聲明釣魚臺主權有待中(中華民國)、日雙方解 決。 《中央日報》1971 年 6 月 12 日。 33. 34. 《中央日報》1971 年 6 月 12 日。《民聲日報》1971 年 6 月 12 日。. 第 17 頁.

(23) 國民黨政權是極大的挑戰。由臺大軍訓總教官張德溥的這段回憶,即可明白 國民黨政權的顧忌: 35 大陸最後淪陷的時候,共產黨利用很多學生運動衝擊國民黨,造成 政治不穩、社會不安以及民心動蕩的時局。由於吃過大虧,所以國民黨 對學生運動有很敏銳的畏懼感。撤退臺灣後,擔心共產黨滲透,自然對 學生有很多的安全審核。另一方面國民黨在意識形態上很固執,任何不 合國民黨要求的言論和行動都會被他們認為是共產黨。而且,國民黨甚 至杯弓蛇影的認為自由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外圍,自由主義是共產黨的同 路人,因此對學生運動,尤其是臺大學生運動採取堅決的壓制。 因此國民黨中央黨部與警備總部,都極力反對這場遊行。但張德溥獨排 眾議,他認為同學們的熱情已經無法被壓抑,所以努力向中央黨部與警備總 部說項,表示應以疏導代替圍堵。最後經由請示蔣經國同意,遊行才得以核 准進行。 36根據當初參加者的回憶,遊行必須:「人數愈少愈好,節目愈簡 愈好,路線愈短愈好,時間愈快愈好」。 37遊行終於在 1971 年 6 月 17 日登 場,根據《中央日報》報導,臺大學生們「以很有秩序的行列,高呼愛國的 口號,在美日兩國駐華大使館門前,對美日兩國昨天簽署移轉琉球管轄權文 件,可能亦將釣魚臺列嶼包括在內一事,表示他們嚴正的抗議」。 38這場由 臺灣本地學生發起的遊行示威,雖然是經由官方的許可,才得以進行,但行 動本身象徵的意義,仍十分耀眼。不過,這也是臺大保釣會最後的演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此外,透過檢視遊行的相關報導,可以觀察到國民黨政權也有意宣傳此 事。而且不論新聞標題或者是報導內文,皆刻意強調學生秩序良好與支持政 府的立場。例如:中央日報於 1971 年 6 月 18 日的新聞〈支持政府維護主 權,大學生至美日使館〉;及《臺灣新生報》於同日報導的〈臺大學生支持 政府立場,昨赴美日使館〉。 39. n. al. Ch. engchi. i n U. v. 隨著美、日協議勢在必行,保釣運動也漸漸沈寂。直到 1972 年 5 月 14 日,在美國正式將釣魚臺行政權移交給日本的前夕,代聯會主席王復蘇 35. 張德溥,〈折戟沉沙(下)〉, 《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 ,頁 105。 官方更是做足了防範工作,包括實行交通管制、並且派便衣人員混入圍觀人群裡,以免 發生意外。張德溥,〈折戟沉沙(下)〉 ,《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 ,頁 102。 37 王曉波,〈六一七學生示威紀實〉, 《大學雜誌》43 期(1971 年 7 月) ,頁 22。洪三雄, 《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30。 36. 38. 《中央日報》1971 年 6 月 18 日。. 39. 《中央日報》1971 年 6 月 18 日。《臺灣新生報》1971 年 6 月 18 日。. 第 18 頁.

(24) 率領代聯會 4 名幹部,在正式移轉前夕(5 月 14 日),於象徵臺大精神的 「傅鐘」下絕食靜坐,抗議美日私相授受釣魚臺。王復蘇的絕食靜坐持續到 入夜,吸引眾多學生佇足圍觀,連電視臺也聞訊前來採訪。國民黨中央黨部 與警備總部不希望事態擴大,因此要求張德溥即刻停止學生絕食靜坐的行 動,並遣散旁邊圍觀的群眾。張德溥最後請來在保釣期間,頗受學生歡迎的 政治大學研究生熊鈺錚到現場勸說,才結束了絕食行動。 40 而臺大保釣會僅在行政權移轉當日,投書發表〈忠告美國青年書〉以示 抗議,5 月 16 日刊登於各大報。 41之後,臺大保釣會旋即在 5 月 22 日於臺 大校內刊物《大學新聞》及《代聯會訊》內刊登啟事,宣布解散, 42臺大的 保釣運動至此正式結束。雖然保釣運動沒有得到具體成果,而且草草結束, 但經過保釣運動洗禮的學生們,不但開始注意到未曾碰觸過的國家政策問 題,也更勇於抒發自己的意見,甚至挑戰權威,「校園氣氛急速政治化,政 治議題成為問題焦點」。 43臺大學生校園內的民主抗爭,在保釣運動的催化 之下,已經悄悄開啟了序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二節 官方的壓制與論戰. y. Nat. sit. n. al. er. io. 青年學子們在保釣運動這場政治初體驗中,終於突破了國民黨多年來高 壓統治的禁忌。熱情得到鼓舞的學生們,將由保釣運動所激發出的民族使命 感,逐漸轉化為對政治參與的渴望。終於,以保釣運動為濫觴,要求民主改 革的浪潮也隨之而來了。. Ch. engchi. i n U. v. 在臺大校園內,做為抗爭前鋒的是「法學院學生代表聯合會」(法代 會)隸屬之刊物《臺大法言》。由於當年臺大校園內的所有刊物文章,皆須 事先通過審稿才能刊登,但校方審稿並非牽涉學術或專業理由,而是透過審 稿過濾,以干涉言論、控制輿情的手段,達到箝制學生思想的目的,因此深. 40. 根據張德溥的回憶,當時事情鬧得很大,蔣經國因此對校長閻振興非常惱火。張德溥, 〈折戟沉沙(下)〉 ,《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 ,頁 111-113。洪三雄,《烽火 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48-50。 41 根據洪三雄所述,「這篇書面透過中央社,發表在十六日的全國各報」。洪三雄,《烽火 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50。《中央日報》1972 年 5 月 16 日。《聯合報》 1972 年 5 月 16 日,第 2 版。 《中國時報》1972 年 5 月 16 日,第 3 版。 42.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51-52。. 43.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 ,頁 94。. 第 19 頁.

(25) 為學生垢病。 44為抗議審稿制度剝削言論自由,《臺大法言》的改革首要目 標,就針對臺大的刊物審稿制度而來。《臺大法言》刻意於 1971 年 6 月 5 日出刊的革新版 8 期,刊載 2 篇未經審稿的文章。這 2 篇文章分別是:張 晉城〈新聞自由與學校審稿制度〉、王復蘇〈大學生的曙光〉。張晉城在文章 嚴詞抨擊審稿制度,而王復蘇則是為參加代聯會主席選舉,「預先為競選的 『黨外立場』表態」。 45《臺大法言》公然挑戰校方的審稿制度,又為代表 反對勢力的王復蘇參選造勢,為臺大校園的民主抗爭行動開了第一槍。 《臺大法言》初試啼聲後,又於第 9 期發表〈對學校開刀,向社會進 軍〉一文,將觸角擴展到校園之外。 46 除了「對學校開刀」,針對審稿制 度、控管學生活動的課外指導、生活管理、導師制度等等表示反對之外; 「向社會進軍」部分,則訴求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對學校開刀,向社 會進軍」的論點廣受學生的支持,參選代聯會主席的王復蘇也此為口號,並 提出代聯會主席普選、 47學生全面接管學生活動中心、學生有權參加校務會 議…等,在當時誠屬激進的政見,要求改革。在這種氛圍之下,強勢的王復 蘇,聲勢明顯高於國民黨屬意的候選人傅崑成。代聯會主席選舉最後以 150 比 37 票,由王復蘇擊敗傅崑成當選主席。由於歷來代聯會主席皆由臺大校 方黨團屬意人選當選擔任,代聯會儼然是校方的傀儡,如今象徵反對勢力的 王復蘇的勝出,顯示向來奉命行事的學生,已經有了改變。 4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除《臺大法言》之外,校內其他刊物,如:《大學新聞》、《大學論 壇》…等也呼應《臺大法言》的論點,抨擊校務、評論時政,以輿論做為民 主抗爭的重要力量。面對學生的抗爭動作,臺大校方持續採取壓制手段, 《臺大法言》、《大學新聞》等刊物也因此發生開天窗,甚或被迫停刊的情 形;刊物社長、發行人等也被處以申誡或記過處分。 49但學生對於改革的期 盼,似乎沒有因此而有所退縮。. Ch. engchi. i n U. v. 44. 學生刊物之審稿制度依教育部規定,由課外指導組辦理。林懷葭,〈保釣後的青年問政 熱潮〉,收入丘為君編著,《臺灣學生運動(1949-1979)》(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年) ,頁 98。 45.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83、頁 57-58。. 46.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67。 代聯會主席選舉為班代表投票的間接選舉。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臺灣左 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 ,頁 98。 48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頁 98-99。洪三 雄, 《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84。 47. 49.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57-58。. 第 20 頁.

(26) 為了抗議審稿制度剝奪校園內的言論自由,法代會於 1971 年 10 月 15 日舉辦「言論自由在臺大」座談會,邀請心理系教授楊國樞、外文系講師王 文興、哲學系講師陳鼓應、哲學系助教王曉波、代訓導長張德溥, 50以及張 德溥建議之工學院院長金祖年、法律系副教授蘇俊雄與會座談。 51法代會在 座談會前,以「我們要說話的權利」為題,散發一份快報,抨擊臺大校園言 論的不自由,藉以引起注意、宣傳座談會。 52 法代會以快報僅為宣傳品為 由,未送校方審稿,便直接將其散發,快報甚至傳遞到正在參觀臺大校園的 華僑代表訪問團手中。華僑們執此快報詢問政府官員,「深欲一探臺灣島內 言論自由的究竟」,國民黨高層因而被驚動,到校約談法代會負責人洪三 雄,但被張德溥擋下。 53根據張德溥的回憶,當天警備總部保安處副處長吳 章炯持總司令公函到校,要求帶走洪三雄。被張德溥拒絕後,警備總部總司 令還親自打電話給張德溥說項,但仍被拒絕,事情並鬧到蔣經國處: 54. 政 治 大 到了晚上,蔣經國先生的秘書打電話過來說: 「蔣先生要我轉告 立 ‧. ‧ 國. 學. 你,警備總部的陳總司令今天打電話給他,希望他指示你把那個他們要 約談的學生送到警備總部去。蔣先生對他的答覆是,臺灣大學的事情都 交給張德溥將軍了,你們能不能約談還是要看他的意思。. sit er. io. 50. y. Nat. 雖然洪三雄在張德溥的擔保下,免於被拘提的命運。但警備總部不惜 「驚動」蔣經國,也要約談洪三雄的舉動,顯現情治單位在此時不但已經注. 訓導長俞寬賜於 60 學年度,因出國考察一年,由張德溥接任代訓導長一職。張德溥, 〈折戟沉沙(下)〉 ,《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頁 105。 51 洪三雄認為,張德溥安排金祖年、蘇俊雄到場,是為平衡場面,避免出現的一面倒現 象。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103-104。 52 快報有 4 個要點:「一是所謂不能談的禁忌性問題的存在;第二點是加諸學生刊物極為 落伍不合理的審稿制度;第三點是不准學生演講的規定;第四點是;不是學生所能或所應 擔當的言論責任之追究」。林懷葭,〈保釣後的青年問政熱潮〉,收入丘為君編著,《臺灣學 生運動(1949-1979) 》,頁 99。 53 根據洪三雄所述,洪三雄於 1991 年夏天,在美國會見張德溥時,張德溥才告他這件 事。洪三雄指出,當時調查局以「匪諜嫌疑」為由,持拘票到臺大拜會張代訓導長,表示 要約談主謀者「洪三雄」到案,但被回絕。張德溥並向其保証洪三雄絕對與共產黨毫無瓜 葛。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108。但根據張德溥的回憶,當 時來臺大的單位是警備總部。張德溥,〈折戟沉沙(下)〉,《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頁 109-110。 54 張德溥,〈折戟沉沙(下)〉, 《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頁 109-110。張德 溥回憶錄裡指出「陳總司令」打電話給蔣經國,但當時警備總部總司令應該為尹俊上將 (任期自 1970 年 7 月到 1975 年 4 月),所謂「陳總司令」應該是張德溥誤記為任期自 1962 年 11 月 到 1967 年 7 月 的 陳 大 慶 總 司 令 。 維 基 百 科 , 臺 灣 警 備 總 司 令 部 , http://zh.wikipedia.org/wiki/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擷取日期:2011 年 5 月 20 日。. n. al. Ch. engchi. 第 21 頁. i n U. v.

(27) 意到臺大校內的民主風潮,同時也積極地付諸實際的壓制行動了。而蔣經國 的刻意傳話,也有暗示張德溥需多加注意的用意。 除了快報所引起的風波之外,座談會不但公開討論政治議題,而且訴求 言論自由的主張,更是挑戰當時威權體制的禁忌,也因此使得學校行政及安 全單位非常緊張。座談會最後在熱烈討論中順利落幕,而且,果不其然地得 到來自臺大校內外的廣大迴響。 55《大學雜誌》率先於 47、48 期,完整刊 載座談會記錄。 56並分別於該 2 期雜誌中,刊登陳鼓應之〈我對韓國學潮處 理方式的看法〉、與〈不平乃不滿之因〉2 篇文章。陳鼓應在〈我對韓國學 潮處理方式的看法〉一文中,藉由批評韓國總統朴正熙鎮壓學生運動的事 件,表達自己對學生運動的支持: 57. 政 治 大 會的支持,則可反應出社會必有此要求;學生的要求,若不能為社會所 立 支持,則運動必無壯大的可能。學生運動若有危機,應該不是學生本身 一個健全的社會,根本不必怕學生運動。學生的要求,若能嬴得社. ‧ 國. 學. 的危機,而是社會的危機。 同時向有關當局呼籲:. ‧. n. al. er. io. sit. y. Nat. 鎮壓手無寸鐵的學生,捕殺純真的青年,豈是光榮的事,拿學生來 開刀,豈足以表現政府的魄力,政府的魄力應表現在掃除貪污及其他行 政效力上。…. v. 〈不平乃不滿之因〉則讚揚為貧苦大眾發聲的知識份子。 58陳鼓應的 2 篇文章恰好與「言論自由在臺大」座談會記錄互相呼應,《大學雜誌》如此 安排的用意,其實是故意藉此「激發國人重新對自由中國的言論自由,作一 番省思與覺悟」。 59. Ch. engchi. i n U. 55. 如,臺大刊物《大學新聞》即刊登文章報導並支持座談會。校外部分,《大學雜誌》轉 載全部座談會的內容、《自由時報》也以〈閻振興重視學生言論自由〉為題,報導了這場座 談會。《自由時報》1971 年 11 月 15 日。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 動》 ,頁 130、135-139。 56 《大學雜誌》轉載《臺大法言》革新版第 12 期之紀錄。臺大,〈「言論自由在臺大」座 談會紀錄(上) 〉, 《大學雜誌》47 期(1971 年 11 月) ,頁 26-33。臺大法言,〈言論自由 在臺大〉 ,《大學雜誌》48 期(1971 年 11 月),頁 43-50。 57 陳鼓應,〈我對韓國學潮處理方式的看法〉 ,《大學雜誌》47 期(1971 年 11 月) ,頁 4445。 58. 陳鼓應,〈不平乃不滿之因〉 ,《大學雜誌》48 期(1971 年 11 月) ,頁 42。. 59.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137。. 第 22 頁.

(28) 《大學雜誌》對於臺大校園活動的支持,與臺大有多位教師、學生擔任 《大學雜誌》編輯、或社務委員有關。 60舉辦「言論自由在臺大」的法代會 主席陳玲玉、《臺大法言》主編洪三雄即為社務委員,《大學雜誌》主要成員 與之自然「往來頻繁、關係密切」。 61 因此《大學雜誌》力挺法代會的態 度,並不令人意外,當然校園內外民主抗爭活動的串聯,是有關當局最不願 見到的場面。 經過這一番的努力之後,學生們的抗爭終於得到初步的成果。在「言論 自由在臺大」座談會後,臺大訓導處宣佈成立「學生刊物稿件評閱委員 會」,張德溥並委託洪三雄、錢永祥等學生起草「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出版刊 物文稿評閱辦法」。雖然無法達到廢除審稿制度的目標,但「臺大學生刊物 的『審稿問題』,從此總算才有『朝野』可以共同遵守的書面遊戲規則」。草 案經閻振興校長核可後,「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刊物文稿評閱委員會組織辦 法」與「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出版刊物文稿評閱辦法」,於 1972 年 1 月 15 日 公佈實施。 6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sit. y. Nat. 60. ‧. 正當校園內爭取言論自由的風潮方興未艾時,國際局勢對臺灣越來越不 利,邦交國紛紛背棄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於 1971 年 10 月 25 日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 民國緊接著宣布「退出」聯合國。 63面對如此重大的外交挫敗,臺灣社會充. n. al. er. io. 《大學雜誌》於 1968 年由臺大畢業生鄧維楨創辦,雜誌風格偏向藝文路線,但 1971 年 底進行改組後,轉為著重政治議題。根據研究,《大學雜誌》風格轉變原因與 1970 年代整 個臺灣環境有關,首先是蔣經國在正式接班前,為故意營造改革氣氛,鼓勵青年人發聲, 因而使知識份子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之後由於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等事件衝擊,知 識份子開始思索臺灣未來前途問題,並要求政治改革與自由民主。薛化元,《臺灣戰後人權 史》 ,頁 224-226。臺大教師例如:哲學系陳鼓應、王曉波、林正弘,數學系洪成完…等均 為社務委員;學生部分則為:王杏慶、錢永祥、陳玲玉、王復蘇、洪三雄等 5 名,皆為活 躍於校園民主抗爭運動的成員。大學雜誌社,〈大學雜誌社社務委員〉,《大學雜誌》49 期 (1972 年 1 月) ,封面裡頁。. Ch. engchi. 61. i n U. v.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 ,頁 62。 「學生刊物稿件評閱委員會」功用在仲裁學生與校方之間審稿的爭議。洪三雄,《烽火 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132-135。 63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聯合國 26 屆大會針對中國代表權問題,在表決阿爾巴尼亞提案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之前,由於情勢不利於中華民國(聯合國大會先否決 美國、日本等國的「重要問題案」,再否決沙烏地阿拉伯提出的延後表決案),因此外交部 長周書楷在大會通過第 2758 號決議前(決議內容為:「茲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所有 權利,以及承認其政府是代表中國在聯合國之唯一正當代表,並立即將蔣介石的代表從其 在聯合國及其所屬的一切組織中所法占據的席次上驅逐」),宣布「退出」聯合國,並率代 表團退出會場。臺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編輯小組編,《臺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 事 記 》, 頁 130 。 臺 灣 大 百 科 網 站 , 薛 化 元 ,〈「 退 出 」 聯 合 國 〉, 62. 第 23 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戰期間 (1916) 還在服役中的 Hugo Steinhaus (1887∼1972) 有一天在去大學取郵件 的路上, 碰巧 (實際上是刻意的) 聽到兩個數學系的學生談論 《Lebesgue 測度》

一、依行政院一百十一年 一月四日核定國發會 提送之「強化優秀僑 外生留臺工作行動計 畫」 ,將取得我國副學 士學位僑外生納入評 點制適用,並以自我 國產業發展所需之相 關科系畢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一、鑑於 73.12.22 台內勞字第 267360 號內政部公布施行之「光學元件研磨技術士技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