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保釣運動與學生運動的主張

第二章 臺大哲學系事件的背景

第一節 保釣運動與學生運動的主張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臺大哲學系事件的背景

目前學界定義臺大哲學系事件,通常指發生於 1972 年 12 月到 1975 年 6 月,國民黨政工系統藉機整肅臺大哲學系內自由派學者的一連串行動。1 以 1972 年 12 月為起點,乃是以哲學系副教授陳鼓應與哲研所學生馮滬祥 在 12 月 4 日「民族主義座談會」中之爭執開始。但這場爭執其實只是整起 事件的正式檯面化;如欲探究臺大哲學系事件的源頭,必須追溯自 1970 年 代初期的「保釣運動」(保衛釣魚臺運動)。由於保釣運動的激發,臺大校園 開始出現要求民主開放的聲浪,因而引起有關單位的注意。哲學系在此時也 發生了一連串的風波,熱衷於學生運動的陳鼓應、王曉波,受到了事件首波 的影響。

為深入分析臺大哲學系事件之起因,本章擬先針對保釣運動,尤其是臺 大校園內的相關保釣行動,及其後要求民主的主張進行討論;同時說明有關 單位為壓制這股民主抗爭熱潮的相關舉措;並分析其他使得臺大哲學系事件 得以發生的潛在因素。

第一節 保釣運動與學生運動的主張

臺大哲學系事件起點之「民族主義座談會」的肇因,始於 1970 年代初 期的保釣運動。也由於保釣運動的激發,臺大校園開始出現要求改革的呼 聲,並間接導致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發生。為掌握臺大哲學系事件的來龍去 脈,本節擬針對保釣運動進行討論,並著重於臺大校內的保釣浪潮與學生的 主張兩個部分。

釣魚臺列嶼(日本稱為尖閣群島),位於北緯 25 度 40 分至 26 度、東 經 123 度 20 分至 123 度 45 分之間,基隆東北方約 120 海浬的海面上,由 5 個小島與數個岩礁組成,附近海域為漁民捕魚的漁場,不適宜定居。二次 大戰結束,國民黨政權接收臺灣之際,並未對釣魚臺列嶼進行明確的主權宣 示。2但 1968 年聯合國亞洲經濟開發委員會(ECAFE)在東海進行調查研

1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頁 157。

2 「臺灣方面對於日本對現在琉球當局治理下的這個島嶼領土主權從未正式提出疑問」

《中央日報》1970 年 8 月 11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究時,發現臺灣北部釣魚臺列嶼周邊海域,極可能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3 此一發現立刻引發周邊國家的注意,臺灣(中華民國)、日本、中共(中華 人民共和國)為取得石油資源,開始展開各種爭奪釣魚臺主權的行動。

1969 年 5 月,日本首先在釣魚臺樹立界碑;臺灣則於 1970 年 8 月 13 日由中國石油公司與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城之大洋探採公司,簽定釣魚臺附 近海域的採油工作。4為配合此項開採工作,行政院特地函請立法院加速審 議「海域石油礦探採條例草案」,以儘速完成立法程序。5日本當局對於我方 石油開採之事,表示不能承認,不斷發言主張擁有對釣魚臺的主權。官方並 正式行文通知中華民國政府:琉球西南面的尖閣群島是屬於日本的。6琉球 海岸巡防船也再度上岸設立石碑,移走插在釣魚臺上的中華民國國旗,並阻 止臺灣漁船在釣魚臺海面作業,且拔去漁船上的中華民國國旗。日方一連串 舉動引起漁民極大的奮慨,要求政府給予保護。7

但我方並未展開任何積極作為,僅由外交部長魏道明發表聲明:「根據 國際法原則以及 1958 年簽訂之大陸礁層公約,中華民國政府對於臺灣以北 大陸礁層之資源,具有探勘與開採之權」。魏道明並表示:「外交部已明告日 本政府,關於釣魚臺列嶼以及臺灣以北大陸礁層資源探勘及開採問題,日本 方面的主張,我們不能同意」。8行政院長嚴家淦也僅回應:「政府對於該列 嶼之正常權益,立場堅定,並決心全力維護」。9而且在日方在移走釣魚臺上 的中華民國國旗,並揚言:「中華民國政府並未正式提出對該列嶼之領土主 權。彼等同時認為該列嶼既屬日有,則除下中華民國國旗乃屬理之當然」之 際,10,外交部仍沒有公開反駁,只表示:「政府已注意此項報導」。有關官 員也避作評論。11

3 該報告被稱為「艾默利報告」(Emery Report),1969 年發表。呂建良,〈日本的東海政 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頁 233-234。

4 《經濟日報》1970 年 8 月 14 日。《中央日報》1970 年 8 月 14 日。

5 《中央日報》1970 年 8 月 23 日。

6 《中央日報》1970 年 8 月 11 日。《工商日報》1970 年 8 月 20 日。香港《華僑日報》

1970 年 8 月 20 日。

7 《中央日報》1970 年 8 月 24 日。香港《星島日報》1970 年 9 月 17 日。《聯合報》

1970 年 9 月 16 日。《臺灣日報》1970 年 9 月 22 日;《中央日報》1970 年 9 月 21 日。

8 香港《星島日報》1970 年 9 月 17 日。《中央日報》1970 年 9 月 19 日。《聯合報》1970 年 9 月 16 日。

9《中央日報》1970 年 9 月 26 日。

10 香港《星島日報》1970 年 9 月 17 日。

11《聯合報》1970 年 9 月 16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其實國民黨政權自退守臺灣後,在美國「袖手旁觀」政策之下,12原本 孤立無援,政權汲汲可危;但拜韓戰爆發之賜,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 共政權)改採圍堵政策,欲包圍共產世界。臺灣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戰略 地位提升,得以成為美國圍堵政策的一環。不但納入美國的保護傘,受到美 方軍事、經濟援助,蔣中正總統也藉此建立了「以黨領政」、「以黨領軍」的 黨國體制。除了鞏固其內部政權,也得以維持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使其領 導的國民黨政權益發穩固。13但在 1960 年代之後,由於中國共產黨與蘇聯 發生衝突、關係交惡,美國為了對抗蘇聯,開始積極拉攏中共。國際情勢的 改變,嚴重危及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不但邦交國流失,連在聯合國的席次 都不保。而在釣魚臺的問題上,美國立場也偏向日方,認為根據舊金山和約 的規定,日本對於包括尖閣群島在內的整個琉球群島具有潛在主權。14這個 局勢使得國民黨政權在處理釣魚臺問題時益發棘手。

相較於中華民國政府在釣魚臺問題的消極態度,海外留學生卻禁不住發 難了。留美學生胡卜凱、李德怡等人於 1970 年 11 月 23 日在普林斯頓,串 連留美各地學生成立「保衛釣魚臺委員會」,發起保衛釣魚臺運動,呼籲政 府積極保衛釣魚臺。12 月 19 日紐約、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康乃狄克州等地 的中國留學生組成「保衛中國領土釣魚臺行動委員會」,展開簽名行動,要 求「中國政府採取行動,以保護中華民國對釣魚臺列嶼的主權」。15留學生 更於 1971 年 1 月 29、30 日,在北美各地分別舉行示威遊行,訴求對釣魚 臺列嶼的主權。香港學生也於 2 月 20 日向日本駐港領事館示威抗議,16但 一連串的行動,並無實際成效。

12 「袖手旁觀」政策為美國杜魯門總統於 1950 年 1 月 5 日提出,杜魯門總統在國民黨政 權退守臺灣後,表示:美國在此時無意於臺灣獲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無意使用武力介 入中國內部衝突,也將不採取任何可能介入中國內部衝突的方針、也不會提供軍事協助或 顧問給臺灣。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臺北:國家政策硏 究中心,1990 年),頁 103。《臺灣新生報》1950 年 1 月 6 日。

13 薛化元,〈強人威權體制與臺灣民主發展〉,「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中:臺灣省諮議會主辦,2006 年 10 月 18 日),頁 3-8。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

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頁 186。

14 美國對於釣魚臺態度也經歷數次改變:1969 年 11 月 21 日美、日發表聯合公報,表示 美國同意於 1972 年將琉球交予日本。釣魚臺所屬問題發生爭議後,尼克森總統又於 1970 年 9 月 10 日表示釣魚臺紛爭需留待各國解決。但 1971 年 4 月 9 日,美國國務院又宣稱將 於 1972 年將包括釣魚臺在內的西南群島行政權交還日本。香港《星島日報》1970 年 9 月 12 日。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頁 225。

15 香港《星島日報》1970 年 12 月 25 日。

16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3-4。王曉波,〈為保衛釣魚臺運動 說幾句話〉,王曉波,《尚未完成的歷史-保釣二十五年》,(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71 年 4 月 9 日美國國務院正式宣佈,擬於 1972 年將包括釣魚臺列 嶼在內之南西群島行政權交還給日本。外交部眼見大勢已去,對美做出嚴重 交涉,「堅決反對」:17

釣魚臺列嶼為中華民國領土之一部分,中華民國政府曾迭次循外交 途徑要求美國政府尊重我國主權,於佔領結束時,將該列嶼交還我國。

國務院尚未答復我方要求,忽於此時聲明仍擬將該列嶼交與日本,我政 府對此殊難瞭解,並堅決反對。

臺灣本島學生於此時也開始有了行動,1971 年 4 月 12 日,臺大「香 港德明校友會」在臺大校園內貼出第一張保釣海報:「釣魚臺是我們的。我 們堅決的抗議日本無理的要求、美國荒謬的聲明。我們永遠支持政府」。18 於是乎,在國民黨威權體制之下,向來安靜沉默的本地學生也被激發了。頃 刻之間,各社團陸續響應,保釣海報傾巢而出。而學生們的熱情在「激情與 憤怒的海報標語」催化之下,也發軔轉變為實際行動。4 月 14 日,臺大僑 生以「歸國華僑大學生」為名發起抗議,赴日本大使館遞交抗議書。隔天,

臺大、師範大學、政治大學僑生再度集結向美國大使館示威抗議,並遊行至 臺大校門口解散。僑生的抗議行動,突破了當時對於集會遊行的禁忌,更振 奮了臺灣本地學生「參與愛國行動的勇氣與決心」。19

具有代表臺大全體學生意義之「臺大學生代表聯合會」(代聯會)20則於 4 月 15 日下午展開「支持政府及抗議美國荒謬舉止」的簽名活動,並於 4 月 16 日上午由代聯會主席李大維等,將抗議連署書遞交給美國大使館,由美 國駐華大使馬康衛接見,馬康衛答應將學生意見轉達給美國政府。21

年),頁 21-23。

17 外交部發言人魏煜孫。《中央日報》1971 年 4 月 11 日。

18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1。

18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