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一貫防災教育量表之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九年一貫防災教育量表之發展"

Copied!
2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陳麗文 博士

九年一貫防災教育量表之發展

研究生:廖苑晴 撰

(2)

本研究旨在發展九年一貫防災教育評量題庫及設計電腦題庫應用系 統。第一學習階段以臺中市  90  位國小三年級學生及第三學習階段以臺中縣  88  位國中九年級學生為初探研究對象,第二學習階段以臺灣中部地區  397  位公立國小六年級學童為預試樣本,以評定國小四~六年級防災教育評量題 庫試題之適切性;以質性晤談十二位國小教師對電腦題庫應用系統使用情 形。 本研究成果主要有:一為第二學習階段防災教育評量量表已發展完成, 二為電腦題庫應用系統之接受度良好。第一學習階段量表共 125 題,審查專 家多認為該階段多數試題內容難度偏難,教材也偏難,建議修正試題內容 後,重新建立專家效度再行預試分析。第三學習階段量表共 249 題,已建立 專家效度。第二學習階段防災知識分量表有 191 題,庫李信度皆>0.88,防 災態度分量表有 65 題,Cronbach  α介於 0.62~0.73 間,結果顯示該階段試 題信度良好;難度分析結果為 P<0.4 有 31 題,P 介於 0.4~0.7 間有 55 題, 而 P>0.7 有 105 題,該量表半數試題難度簡單;其鑑別度分析結果 D<0 有 16 題,D 介於 0 與 0.2 間有 89 題,D 介於 0.2~0.3 間有 35 題,D>0.3 者有 51 題。在電腦題庫應用系統部分,進行教師使用反應晤談後,多數教師表 示該系統具備操作簡易性、試題修改及攜帶之方便性等特性,若增加說明、 美化介面、增列參考答案等能讓該系統更完整,本研究乃據此結果進行電腦 題庫應用系統之修改,該系統已有一定的接受度,可推廣其他學校使用。 本研究基於時間因素未建立第一學習階段量表之專家效度及第三學習 階段量表之預試,而電腦題庫應用系統需要時間的考驗才能完善,建議後續 研究者可繼續本研究未進行之部分研究,或擴大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關鍵詞:防災教育、防災知識量表、防災態度量表、電腦題庫應用系統

(3)

Developing  the  Scales  of  Preventive  Disaster  Education  for  Grade  1­9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 item bank of preventive disaster  education  for  first  to  ninth  grade  students  and to  design  an  applicable  computer  system for the item bank.    There were 3 parts of the scales: the first stage scale  is for the 1­3 grade students; the second stage scale is for the 4­6 grades; and the  third  stage  scale  is  for  the  7­9grades.    Every  stage  scale  is  including  the  knowledg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disaster  prevention  questionnaire.  90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pilot  studying  objects  for  the  first  stage  scale,  which  were  third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other group was selected for the third stage scale, which were  88  third  grade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ountry.  For  the  second stage scale, 397 sixth  grad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which was sampling  from  the  public  primary  schools  in  Taiwan  middle  area.    To  assess  the  applicable  computer  system  for  the  item  bank,  an  interview  was  designed.  There  were  twelve  teachers  had  appraise  the  item  bank  application  system  by  interview, who were teaching in primary/junior high schools. 

There  were  two  main  works:  one  is  the  scale  of  preventive  disaster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the  other  is  there  was  good  acceptability  for  the  item  bank  applicable  computer  system.    There  were  125  questions  in  the  scale  of  the  first  stage.    The  item  reviewers  think  most  of  the  questions  were  too  difficult for the 1­3 grade students, so they suggest that we should reconstruct the  expert reliability after revising the paper content and then conduct the pre­testing  analysis. On account of the timing, the scale of the third stage, 249 questions, has  not  been  tested  yet  after  its  expert  reliability  is  established.    In  the  scale  of  second stage, there were 191 questions about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scale,  which  withρKR20  above  0.88.  There  were  65  questions  in  the  attitude

(4)

towards  disaster  prevention  scale,  which  with  the  value  of  Cronbach  α  was  between 0.62 and 0.73. It has shown that the questions of the second stage with  good reliability.    There were 31 questions with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P) less  than 0.4, 55 questions with P between 0.4 and 0.7, and 105 questions with P > 0.7.  The analysis result of 16 questions with the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D) was less  than 0, 89 questions with D between 0 and 0.2, 35 question with D between 0.2  and 0.3, and 51 questions with D above 0.3.    It was summarized that half of the  questions in this scale is easy and nearly half of them is with good identification  in the second scale. 

Most  of  the  teachers  responded  the  item  bank  applicable  computer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operation, alterable questions, the convenience  of carrying, and so on, while interviewing them.  They also expressed that this  system  would  be  more  complete  if  we  could increase  explanations,  beautify  the  interface  and  add  referable  answers,  etc.    According  to  the  above  suggestions,  the item bank applicable computer system has been revi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system can be applied extensively, evermore, to other subjects. 

Keyword:  preventive  disaster  education,  the  knowledg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ale,  the  attitude  towards  disaster  prevention  scale,  item  bank  applicable system of computer

(5)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Ⅳ 表目次 ‥‥‥‥‥‥‥‥‥‥‥‥‥‥‥‥‥‥‥‥‥‥‥‥‥‥‥Ⅶ 圖目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災害的類型 ‥‥‥‥‥‥‥‥‥‥‥‥‥‥‥‥‥‥‥‥‥‥7  第二節 天然災害 ‥‥‥‥‥‥‥‥‥‥‥‥‥‥‥‥‥‥‥‥‥‥‥9  第三節 人為災害 ‥‥‥‥‥‥‥‥‥‥‥‥‥‥‥‥‥‥‥‥‥‥29  第四節 國內外防救災體系之分析 ‥‥‥‥‥‥‥‥‥‥‥‥‥‥‥40  第五節 防災教育的重要性 ‥‥‥‥‥‥‥‥‥‥‥‥‥‥‥‥‥‥49  第六節 防災教育相關研究 ‥‥‥‥‥‥‥‥‥‥‥‥‥‥‥‥‥‥51  第七節 防災教育評量之功能 ‥‥‥‥‥‥‥‥‥‥‥‥‥‥‥‥‥61

(6)

第八節 防災教育成就評量之編寫 ‥‥‥‥‥‥‥‥‥‥‥‥‥‥‥64  第九節 電腦應用題庫系統之比較 ‥‥‥‥‥‥‥‥‥‥‥‥‥‥‥7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80  第一節 研究流程 ‥‥‥‥‥‥‥‥‥‥‥‥‥‥‥‥‥‥‥‥‥‥8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8  第一節 九年一貫防災教育評量量表之發展 ‥‥‥‥‥‥‥‥‥‥‥98  第二節 九年一貫防災教育評量量表之分析 ‥‥‥‥‥‥‥‥‥‥‥103  第三節 防災教育電腦題庫應用系統晤談結果 ‥‥‥‥‥‥‥‥‥‥114  第四節 防災教育電腦題庫應用系統之修改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建議 ‥‥‥‥‥‥‥‥‥‥‥‥‥‥‥‥‥‥‥‥‥‥‥‥141  參考文獻 ‥‥‥‥‥‥‥‥‥‥‥‥‥‥‥‥‥‥‥‥‥‥‥‥‥143  附錄一 九年一貫應具備的防災素養‥‥‥‥‥‥‥‥‥‥‥‥‥153  附錄二 試題檢核表‥‥‥‥‥‥‥‥‥‥‥‥‥‥‥‥‥‥‥‥156 

(7)

附錄四 國小一~三年級防災知識與態度量表初稿‥‥‥‥‥‥‥159  附錄五 國小四~六年級防災知識與態度量表之雙向細目表‥‥‥178  附錄六 國小四~六年級防災知識與態度量表‥‥‥‥‥‥‥‥‥179  附錄七 國中七~九年級防災知識與態度量表之雙向細目表 ‥‥‥212  附錄八 國中七~九年級防災知識與態度量表‥‥‥‥‥‥‥‥‥‥213  附錄九 國小四~六年級防災知識與態度量表各題之分析數據 ‥‥247

(8)

表 2­1  颱風侵襲臺灣各月次數(1897~2003) ‥‥‥‥‥‥‥‥‥‥‥‥19  表 2­2  各國颱風強度比較分析表 ‥‥‥‥‥‥‥‥‥‥‥‥‥‥‥‥‥‥21  表 2­3  美國聯邦災難管理機構發展史(1951 年迄今)‥‥‥‥‥‥‥‥‥41  表 2­4  各國之災害危機管理機制 ‥‥‥‥‥‥‥‥‥‥‥‥‥‥‥‥‥47  表 2­5  國小一~三年級國內教科書有關防災教材之整理 ‥‥‥‥‥‥‥53  表 2­6  國小四~六年級國內教科書有關防災教材之整理 ‥‥‥‥‥‥‥54  表 2­7  國中七~九年級國內教科書有關防災教材之整理 ‥‥‥‥‥‥‥55  表 2­8  評量工具的種類及方法 ‥‥‥‥‥‥‥‥‥‥‥‥‥‥‥‥‥‥‥64  表 2­9  國小數學科四則運算測驗的雙向細目表 ‥‥‥‥‥‥‥‥‥‥‥‥68  表 3­1  初探研究施測樣本數量 ‥‥‥‥‥‥‥‥‥‥‥‥‥‥‥‥‥‥‥84  表 3­2  預試樣本數量 ‥‥‥‥‥‥‥‥‥‥‥‥‥‥‥‥‥‥‥‥‥‥‥85  表 4­1  防災教育評量題庫中不同學習階段之試題數量 ‥‥‥‥‥‥‥‥‥99  表 4­2  防災教育評量題庫中不同層次之試題數量 ‥‥‥‥‥‥‥‥‥‥100  表 4­3  火災災害類別於不同學習階段之試題數量 ‥‥‥‥‥‥‥‥‥‥100  表 4­4  電氣災害類別於不同學習階段之試題數量 ‥‥‥‥‥‥‥‥‥‥101  表 4­5  校園意外類別於不同學習階段之試題數量 ‥‥‥‥‥‥‥‥‥‥101  表 4­6  交通意外類別於不同學習階段之試題數量 ‥‥‥‥‥‥‥‥‥‥101  表 4­7  環境毒害類別於不同學習階段之試題數量 ‥‥‥‥‥‥‥‥‥‥102  表 4­8  地震災害類別於不同學習階段之試題數量 ‥‥‥‥‥‥‥‥‥‥102  表 4­9  颱洪災害類別於不同學習階段之試題數量 ‥‥‥‥‥‥‥‥‥‥102  表 4­10  坡地災害類別於不同學習階段之試題數量 ‥‥‥‥‥‥‥‥‥‥102  表 4­11  第一學習階段初探研究防災知識分量表之難度分析 ‥‥‥‥‥‥104  表 4­12  第一學習階段初探研究防災知識分量表之鑑別度分析 ‥‥‥‥104  表 4­13  第三學習階段初探研究防災知識分量表之難度分析 ‥‥‥‥‥106

(9)

表 4­14  第三學習階段初探研究防災知識分量表之鑑別度分析 ‥‥‥‥‥106  表 4­15  初探研究中連結題在不同學習階段之難度分析 ‥‥‥‥‥106  表 4­16  第二學習階段防災知識分量表之試題難度分析 ‥‥‥‥‥‥108  表 4­17  第二學習階段防災知識分量表難度偏難之試題分析表 ‥‥‥‥‥109  表 4­18  第二學習階段防災知識分量表之試題鑑別度分析 ‥‥‥‥‥111  表 4­19  第二學習階段防災知識分量表中鑑別度與難度交叉分析表 ‥‥112  表  4­20  第二學習階段防災知識分量表鑑別度低於  0  且難度偏易之試題分 析表‥‥‥‥‥‥‥‥‥‥‥‥‥‥‥‥‥‥‥‥‥‥‥‥‥‥‥112  表  4­21  第二學習階段防災知識分量表鑑別度低於  0  且難度偏難之試題分 析表‥‥‥‥‥‥‥‥‥‥‥‥‥‥‥‥‥‥‥‥‥‥‥‥‥‥‥113

(10)

圖 2­1  颱風結構垂直剖面圖 ‥‥‥‥‥‥‥‥‥‥‥‥‥‥‥‥‥‥‥‥18  圖 2­2  侵襲臺灣地區颱風路徑分佈圖 ‥‥‥‥‥‥‥‥‥‥‥‥‥‥‥19  圖 2­3  教學基本模式 ‥‥‥‥‥‥‥‥‥‥‥‥‥‥‥‥‥‥‥‥‥‥61  圖 3­1  研究流程圖 ‥‥‥‥‥‥‥‥‥‥‥‥‥‥‥‥‥‥‥‥‥‥‥‥81  圖 3­2  防災教育電腦題庫應用系統初版檔案開啟之畫面 ‥‥‥‥‥‥‥90  圖 3­3  防災教育電腦題庫應用系統初版之步驟一介面 ‥‥‥‥‥‥‥91  圖 3­4  防災教育電腦題庫應用系統初版之步驟二介面:逐題瀏覽題庫內容 92  圖 3­5  防災教育電腦題庫應用系統初版之步驟二介面:顯示試卷試題 ‥‥93  圖 3­6  防災教育電腦題庫應用系統初版之步驟三介面:生成試卷 ‥‥‥94  圖 4­1  防災教育電腦應用系統檔案之開啟畫面 ‥‥‥‥‥‥‥‥‥‥124  圖 4­2  步驟一表單畫面:篩選題目類型之選擇學習學習階段別 ‥‥‥‥126  圖 4­3  步驟一表單畫面:篩選題目類型之選擇災害類別 ‥‥‥‥‥‥126  圖 4­4  步驟二表單:逐題瀏覽畫面中試卷狀態列與試題屬性 ‥‥‥‥‥127  圖 4­5  步驟二表單:修改試題內容與屬性 ‥‥‥‥‥‥‥‥‥‥‥‥‥127  圖 4­6  步驟二表單:儲存(覆寫)該題修改內容 ‥‥‥‥‥‥‥‥‥‥128  圖 4­7  步驟二表單:將修改內容儲存成新的試題 ‥‥‥‥‥‥‥‥‥‥128  圖 4­8  步驟二表單:選題成功之視窗畫面 ‥‥‥‥‥‥‥‥‥‥‥‥‥129  圖 4­9  步驟二表單:請另選別題之視窗畫面 ‥‥‥‥‥‥‥‥‥‥‥‥130  圖 4­10  步驟二表單:顯示試卷題目內容 ‥‥‥‥‥‥‥‥‥‥‥‥‥‥131  圖 4­11  步驟二表單:保留試卷內題目之提醒視窗 ‥‥‥‥‥‥‥‥‥‥132  圖 4­12  步驟三表單:選擇輸出成有無參考答案之 EXCEL 或 WORD 格式 量表‥‥‥‥‥‥‥‥‥‥‥‥‥‥‥‥‥‥‥‥‥‥‥‥‥‥‥‥133  圖 4­13  步驟三表單:選擇輸出 EXCEL 格式之工作頁名稱 ‥‥‥‥‥‥134

(11)

圖 4­14  步驟三表單:新增 Excel 試卷之小視窗警示有重複名稱之工作頁‥‥‥‥‥‥‥‥‥‥ 圖 4­15  輸出成 Word 格式試卷之過程畫面 ‥‥‥‥‥‥‥‥‥‥‥‥‥135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灣是個位於西太平洋的小島,其自然環境優美,但因地理位置與地形景 觀特殊,常有颱風、地震、山崩、土石流等天然災害發生。 颱風是威脅臺灣地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林俊全,2000)。由於臺灣地理 位置常位於颱風路徑的要衝,平均每年侵臺的次數有 3.6 次,因颱風帶來的豪 雨,常引發山洪爆發,沖毀河堤、農田等,並造成下游及低窪地區的積水。又 臺灣屬副熱帶季風型氣候,除了六~十月間有颱風侵襲,還有如熱帶低氣壓所 引起的豪雨或西南氣流引起的雷雨與鋒面雨及暴浪等異常降水。此等特殊氣 候,加上地形陡峻,河川短促,經常引發嚴重水災,加上颱風帶來之強風,常 造成大量農作物損毀,平均每年所造成的損失約有 174 億元,約佔國民生產毛 額的 0.33%,這是筆可觀的經濟損失。 此外,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菲律賓海板塊接觸帶上,因板塊運動所 引發的碰撞和摩擦,導致有感地震發生頻繁,引起山崩、地滑、土壤液化等現 象,造成許多生命財產的損失,但令人擔心的是地震無法像颱風一樣可以預 測,也無法預知發生的地點與時間、規模(林俊全,2000)。又由於板塊之互 相擠壓作用,使得臺灣地盤迅速上升,由於地形上升快,溪谷下切的速度也隨 之變快,造成地形十分陡峻。地質構造複雜,加上豪雨及地震等天災,使得臺 灣島內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山坡地災害很多,其中較為嚴重的是人員的傷亡及房 屋的損毀。 又由於臺灣自然環境有三分之二地區是山區,人口快速成長,經濟迅速發

(13)

展,在平原面積不足的情況下,山坡地開發成為必然的趨勢。山區過度開發之 結果,也使得山坡變得很不穩定,因此臺灣地區因人為因素造成之山坡地災害 也不少。先天條件不佳加上土地利用不當,使得臺灣經常有大型山崩及土石 流,也使得山崩及土石流成為臺灣居民的夢魘。 除了天然災害,國內近年來也發生許多重大人為災害事件,包括火災、爆 炸、毒氣外洩、工程施工意外等案例,其中最為人印象深刻的是  84  年臺中威 爾康餐廳發生的火災死傷近百人;就兒童而言,臺灣地區平均每天約有  38  個 兒童死於意外傷害,這些事故傷害致死的原因以交通事故、淹溺、意外墜落及 燙傷最多(行政院衛生署,2001a;郭靜晃,2005)。綜合上述人為災害探討其 成因不外乎是人為的疏失及人為的不當操作、儀器之老舊故障化學藥品的不當 使用及儲存、廢棄物品處理不當、缺乏落實有系統的管理規定、缺乏適當的災 害預防與應變的教育訓練等(蔣偉寧,2004b),深入探討其主要原因是國人缺 乏對災害的認知與防災的意識、安全警覺性不高及缺乏危機意識,忽視災害預 防的重要性(郭靜晃,2005)。由於人為災害常是無預警發生的,因此更無法 忽視。 臺灣的天然災害不斷發生,不僅無法避免,甚至地震的發生更無法預測, 且只要有人為活動的行為發生,就會有人為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既然災害無法 避免,防救災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蔣偉寧,2004b)。聯合國 UNDP2004 報告 中也指出低度開發國家面臨天災威脅人口有  11%,其中死亡率有  53%,而高 度開發國家面臨天災威脅人口有 15%,但死亡率約有 1.8%,由此可知落實推 動災害防救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歷年來政府與民間團體都非常重視防救災工作,投入相當多的人力與財力 於防救災業務上,防災科技研究工作亦逐年增多,在  89  年八掌溪事件發生後 亦成立災害防救法。然而完善的防救災工作牽涉廣泛,需仰賴中央、地方政府 及民間團體、學校、社區及所有人民密切協調與參與,才能發揮最大功效。近

(14)

年來社會大眾對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要求逐漸增加(郭靜晃,2005),然而防 災意識仍處於要求政府的層次,卻缺乏對災害的認識、事前災害預防的不足及 災害發生時應變處理方面缺乏相關的諮詢等,使得防救災工作效能無法提升。 惟有多了解自然災害的相關知識,才能意識到自然環境所產生的災害型態,了 解自然環境的災害型態後,才能有相對的應變措施(王筱雯等人,2000)。 因此,政府體認到必須儘速訂定具體有效的防災救災對策,並加強將防災 科技研究成果落實於防災業務,於九十年通過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九 十~九十三年)」,擬定「加強推動防救災教材編定與出版、建立推動機制等相 關工作」為重要實施方案。另外,八十九年十一月國科會核定之第二期防災國 家型科技計畫規劃報告中,教育部亦列為主辦單位,負責推動防救災體系之評 估與強化之課題。教育部依據全國科技會議之建議、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實 施方案及第二期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報告,擬定相關工作與課題,提出防 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編制九年一貫、高中階段之防災課程與教材,之後於學 校單位推廣與實驗教學,以達培養大眾具備良好之防災素養,進而強化社會抗 災之能力,減輕人民與社會的災害風險。 基於教育部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之目標,國中小學校教師在實施防災教 育課程之前,需事先瞭解學生具備哪些災害防救的先備知識、技能和態度,方 能結合舊有知識和經驗進行防災教育課程之教學。在教學歷程中,評量具有回 饋與診斷的功能,教學者可藉此分析教學得失與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作為實 施補救教學與個別輔導的依據,並考驗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因此在防災教育 實施後,應實施防災教育評量評定國中小學童是否達到該學習階段課程能力指 標之要求,完成防災教育改進計畫之目標。為達此研究目標,本研究擬發展九 年一貫防災教育評量題庫,再設計電腦題庫應用系統,期望這份評量題庫在日 後實施防災教育時,能提供國中小學校教師應用於教學評量,亦能提供其他同 類型研究者之參考。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根據國家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中九十二年度所編制之九年一貫 天然災害與人為災害教材(2004)及防災教育白皮書(2004b)中、小學生應 具備的防災素養,旨在發展九年一貫防災教育評量題庫,並藉此評定國民小學 一~三年級、四~六年級及國民中學七~九年級學生於防災教育課程實施前, 具備哪些防災認知與態度,又防災教育課程實施後,是否達到該學習階段防災 素養,完成防災教育改進計畫之目標。 此外,為了使這份防災教育評量題庫能直接提供國中小學校教師在實施防 災課程時應用於教學評量,擬設計電腦題庫應用系統,期望此系統不需要另外 安裝系統程式,可直接於電腦程式主流之 Microsoft Office 程式中使用,日後亦 可直接外掛於網站中使用。最後亦期盼這份防災教育評量題庫及電腦題庫應用 系統能提供其他同類型研究者之參考。 綜合以上所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二: 一、研發九年一貫防災教育評量題庫,藉以評定國民小學一~三年級、四 ~六年級及國民中學七~九年級學生之學習成就。 二、為便利題庫之使用性,研發電腦題庫應用系統。 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如何設計發展九年一貫防災教育評量題庫? 二、教學者對電腦題庫應用系統的使用反應如何?

(16)

第三節

名詞界定

一、學習階段: 本研究所指學習階段乃依據九年一貫應具備的防災素養區分為三個學 習階段,其中第一學習階段為國小一~三年級,第二學習階段為國小四~ 六年級,第三學習階段為國中七~九年級。 二、防災教育能力指標: 本研究編撰之評量題庫所根據之能力指標,乃是依據蔣偉寧等 (2004b) 編撰防災教育白皮書之九年一貫應具備的防災素養所改編而成,見附錄 一。其編號分為三碼,第一碼為主項目序號:A 代表「對災害的認識(警 覺心) 」 ,B 代表「對防災常識的了解」 ,C 代表「防災技能」 ,D 代表「防 災態度」 。第二碼為學習階段序號:1 代表第一學習階段,2 代表第二學習 階段,3 代表第三學習階段。第三碼為流水號,以 1、2、3、4 逐一編序。 三、人為災害: 本研究中所指之人為災害包括火災災害、電氣災害、校園意外、交通 事故、環境毒害等災害。 四、天然災害: 本研究所指的天然災害則為臺灣地區發生頻率較高的地震、颱風、洪 水、山坡地等災害。 五、災害防治: 本研究所指之災害防治包含人為災害與天然災害之防治,其中人為災 害共包含火災災害、電氣災害、校園意外、交通事故及環境毒害等,其中 天然災害包含地震災害、颱洪災害及坡地災害。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九年一貫防災教育量表之發展」,其研究範圍及限制如下: 一、研究對象: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根據教育部顧問室(2004)編制之九年一貫天 然災害及人為災害教材與防災教育白皮書(2004b)之九年一貫應具備的 防災素養所發展之防災教育評量題庫,以九年一貫學生進行評量題庫施 測,作為題目適當與否之依據,其中抽樣對象為臺灣中部地區四縣市之公 立國小國小三年級、六年級及國中九年級之學生。因此本研究不適用其他 學習階段如高中、大學或社會大眾來使用。 二、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包括九年一貫人為災害與天然災害,其中人為災害分為火 災、電氣災害、校園意外、交通事故及環境毒害等災害類型,天然災害則 分為地震災害、颱洪災害、坡地災害八種大類型之題目設計,其他災害類 型並未在本研究範圍內。 三、研究限制: 電腦選題系統程式以 Microsoft Excel 2003 11.0  之 VBA 語言編寫,因 此不需要另外安裝,可直接在  EXCEL  程式中使用,日後亦可直接外掛於 網站中使用,但此選題系統程式若要以其他版本之 OFFICE 程式使用時, 需做版本支援性的修改,方可使用。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臺灣位處天然災害頻繁之環境,且近年因人為疏忽、用品使用不當等人為 因素所引起重大人為災害發生次數與災情均有增加之趨勢,更使得傷亡人數與 社會成本支出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有效落實防災教育,強化民眾防災知識與災 時應變知識技能,是政府需深思與重視的課題(陳文龍、李明憲和趙永維, 2003)。以下從瞭解災害的類型、災害成因與特性、天然災害的問題與危機、 天然災害的預防與救難、國內外防救災體系分析、防災教育之相關研究來探討 防災教育的重要性。由於本研究旨在發展九年一貫防災教育評量題庫與設計電 腦題庫應用系統,因此另對成就評量之設計與電腦題庫應用系統之比較深入探 討。 第一節 災害的類型 八十九年七月十九日公布之「災害防救法」中所囊括的災害種類包括風 災、水災、震災、旱災、寒災、土石流災害、重大災害、爆炸、公用氣體與油 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空難、海難與路上交通事故、毒性化學物質等災害。 蔣偉寧(2004a)提出災害的種類可簡單區分成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兩大類, 天然災害為大自然所造成的,人為災害常由人類不當的習慣和輕忽的態度造成 的。 臺灣地區的天然災害經常發生,這些災害大多是因地質與氣候因素所造成 的。蔣雪梅和汪軍(2003)將天然災害區分為地質災害與氣象災害,其中地震、 火山爆發、山崩、滑坡、土石流等屬於地質災害,而颱風、洪水、旱災、雷擊 聖嬰現象等屬於氣象災害;林俊全(2000)則將颱風、地震、崩山、海岸侵蝕

(19)

問題、海岸變遷問題及洪水與水患列為天然災害;法國之環保法將土石流、森 林火災、地震、火山爆發、暴風或龍捲風等天然事件所造成的災害歸類為自然 災害(鄭問堂,2005);蔡衡與楊建夫(2004)將自然災害分成三大類:(一) 地型、地質類:主要有火山爆發、地震、斷層、雪崩、崩山、坑洞、急流或漩 渦、沖刷、地盤下陷、隕石。(二)氣候類:主要有暴風雪、乾旱、洪水、濃 霧、霜或冰雹、潮害、熱浪、冷氣流、颱風、閃電火災、龍捲風、雷擊、溫室 效應。(三)生物類:主要有細菌、病菌、傳染病、花粉熱、有毒植物、倒落 樹枝、鼠害、昆蟲、野獸、水中生物。 法國之環保法將科技災害定義為人為災害,即機械故障、一般意外、核能 災害等三個類型,機械故障指的是因人為工廠操作不當而造成之意外;核能災 害指的是因化學成分或化學反應而造成的偶發意外事件,進而對人類造成任何 相關的傷害,且對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者,包含有毒物質、火焰、爆炸及 輻射線等;一般意外指的是道路或一般住宅區所發生的意外(鄭問堂,2005)。 臺灣地區經常發生的人為災害主要有車禍、空難、船難、輻射、炸彈或刀槍、 人為火災、危險建築物、擁擠、嘈雜、危險器材、不潔或有毒飲料及食品、暴 徒、其他違法行為(蔣偉寧,2004b)。 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將災害分類成人為災害與天然災害,其中人為災害則 為火災、電氣災害、校園意外、交通事故、毒性化學物質造成之環境毒害等, 天然災害則為臺灣地區發生頻率較高的地震、颱風、洪水、坡地災害。

(20)

第二節 天然災害 臺灣因颱風、豪雨、地震等天然災害造成水污染、破壞農業、引用水污染、 影響電子儀器設備生產、水庫或蓄水池潰堤、觀光資源破壞及其他意外(鄭問 堂,2005),平均每年損失高達三百億。為了減少災害之損壞,得先做好災害 防治工作,要做好災害防治工作,首要是提升對這些災害之瞭解程度,才能有 效的預防災害發生。以下便針對臺灣常見的天然災害之地震災害、颱洪災害和 坡地災害探討成因與特性、引起之災害、災害預防,分述如下: 一、地震災害 地震是群害之首,由於地震具有隱蔽性強、發生突然、毀壞程度巨大的 特性,與其他災害相比,地震具有最大的破壞性。對地震的成因多一分瞭解, 我們就可以減少一分恐懼,雖然我們無法防止地震發生,但我們可以針對其 成因來做好防震的規劃及準備以降低可能的損失。以下是針對地震的成因和 特性所進行之探討: (一) 地震的成因與特性 二十世紀初,奧地利科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來解釋地震發生 的原因,他認為地球原本是一個完整的大陸,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中間 分出了歐亞大陸、美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洲大陸,這些分離的 大陸就像船隻在水中航行一樣,漂移在洋面上,不停的移動著。二十世 紀中期,一些科學家又提出板塊構造學說,他們通過對地球內部磁場、 海底結構等進行充分研究,認為地球的岩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為歐亞 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這六大板塊分別往不同方向不斷移動,若有兩個板塊以相反方向運動,

(21)

在交界處便會發生碰撞,岩層受力而形變,密度大的岩石會向下衝擊, 密度小的則隆起上升,地質活動變得非常頻繁,因而造成地震(蔣雪梅、 汪軍,2003)。 根據板塊構造學說,科學家們認為地球上存在著兩個地震活躍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蔣雪梅和汪軍,2003)。其 中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處,包 括太平洋西岸的日本、臺灣、馬來群島、太平洋東岸的阿拉斯加、加拿 大和美國西部、墨西哥、秘魯、智利等國家和地區。這條地震帶集中了 全球 80%的地震和 90%以上的大地震,是全球地震最集中的地區。 (二) 臺灣地區的地震分析 臺灣是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互相推擠所形成的海島,地層受板塊 擠壓作用影響劇烈,當地層的變形蓄積的能量超過它所能容忍的範圍 時,地層便會斷裂產生相對位移而形成斷層,並在每一次的錯動中,伴 隨著劇烈地震的發生,在臺灣有 90%以上的地震是由斷層的錯動引起的 (羅俊雄,2001),如 2000 年九二一大地震即為車籠埔斷層錯動所引起 的規模 7.2 之強烈地震。斷層可分為正斷層、逆斷層與平移斷層之別, 而九二一大地震之車籠埔斷層便是逆斷層,且延伸長度超過一百公里。 臺灣因東南側的菲律賓板塊擠壓,形成逆斷層的比例很高。根據中央地 質調查所的資料顯示臺灣主要的活斷層共有五十一條,隨時都有可能發 生地震災害。 臺灣是個年輕、構造活動活躍的地區,每年的有感地震平均多達 200 次以上(蔡衡、楊建夫,2004;林俊全,2004),其地震分佈,大致可劃 分成三大區塊,為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及東北部地震帶,其地震性

(22)

質有著區域與本質上的不同(林俊全,2004)。西部地震帶自臺北南方經 臺中、嘉義至臺南,主要為臺灣的沖積平原與丘陵地區。地震次數少, 但餘震頻繁,持續時間短暫且範圍廣大,震源約十餘公里,多屬於淺源 地震,其造成的災害因人口密集而可能更為嚴重,如九二一大地震。東 部地震帶分佈自宜蘭東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經過花蓮、成功到臺東, 一直至呂宋島,特徵為地震次數多且震源較西部為深。而東北部地震帶 推斷可能是菲律賓板塊隱沒於臺灣東北部地下所引起的,自琉球群島向 西南延伸,經花蓮、宜蘭至蘭陽溪上游附近,屬淺層震源活動帶。 (三) 地震所引起之災害 災害的種類相當多,雖然地震只是其中一項,但在諸多不可預測的 災害死亡風險中,地震高居第三位 (蔡衡,楊建夫,2004)。王維悅 (2004) 指出過去 20 年中的自然災害造成全世界 280 萬人死亡,受災害影響的人 口達 8.2 億,其中地震災害居各類自然災害之首。二十世紀以來全世界 因地震死亡的人數占自然災害死亡總數的 58%。臺灣即位於歐亞板塊與 太平洋菲律賓海板塊接觸帶上,因板塊運動所引發的碰撞和摩擦,導致 有感地震發生頻繁,平均每三、四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強震,而 強震後的餘震威力,最長可以持續半年(關心地震研究室,1999)。地震 發生時會釋放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傳到地面,使得地表發生上 下和左右方向的搖動,破壞地表建築物、交通設施和地下管道,有時還 會伴隨山崩地陷、滑坡、土石流,及城市火災、煤氣外洩等一系列的次 生災害,因而具有強大的破壞力,給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 然而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可怕的是無法像颱風一樣可以預測,也無法 預知發生的地點與時間、規模(林俊全,2000),因此必須對它所造成的 災害多一分體認與瞭解,並用嚴謹的態度去面對它,方能減輕地震可能 帶來之危害。

(23)

以下歸納整理出林俊全(2004)、蔡衡和楊建夫(2004)、阿不勝征 (2000,李毓昭、張佳微合譯)、何春蓀(1990)等學者的看法,將常見 的地震災害分成「直接性的災害」與「間接性的災害」兩大類: 1. 「直接性的災害」所指的是地震發生時直接引發自然現象的改變,進 而對人的生命或財產造成損失,常見的有地面斷裂、崩山、土壤液化、 地盤下陷及建築物破壞等五種,詳細分述如下: (1) 地面斷裂:當斷層活動沿著斷層的兩側發生數公分到數公尺的錯 動時,就會造成地面破裂、地盤隆起或陷落的情況。 (2) 崩山:指坡面上的鬆散物質受重力影響,產生往下坡移動或滑動 的現象稱為崩山,多發生在山地坡面較陡且地質脆弱的地區。 (3) 土壤液化:地震發生時,強烈的震動會使原本吸附在土壤層中的 水滲出,使土壤變得更軟,由時也會有噴沙的現象出現。如果液 化土壤上方有建築物,會導致建築物下沈。 (4) 地盤下陷:靠近震央需分布著物質鬆散未被壓密的岩層時,或是 地震鑿成的張力拉裂,容易造成地表陷落或凹陷,如果在海邊, 有海水倒灌的潛在危險。 (5) 建築物破壞:地盤錯動時,地上建築物因為無法承受劇烈震動而 損壞或倒塌,如果有人員無法及時避難,會造成人員傷亡,常見 有房舍倒塌、道路或橋樑損毀,而房屋抗震能力較弱的地區往往 會造成重大傷亡,如 1976 年中國唐山大地震,因許多房屋為泥造 或磚造的,因此造成 25 萬人死亡。 2. 「間接性的災害」 所指的是地震引發其他人為活動或建築物的改變或

(24)

破壞,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傷亡和損壞。常見的有火災、海嘯、水 壩破壞及維生管線破壞等四種,分述如下: (1) 火災:在地震引發的間接性災害中,以火災最為頻繁,導致的死 亡人數也最多。何春蓀(1990)指出在大城市中差不多有 95%的 災變是由地震所引起的火災所造成的,如 1923 年的日本關東大地 震中有一半的罹難人數是死於火災。如果在人口密集區發生地 震,可能引起火爐傾倒、瓦斯油氣管線斷裂及電線短路而引起火 災,若此時水管又被震裂,會導致搶救困難而釀成更大的災難。 (2) 海嘯:活動斷層的破裂面延伸至海底造成海底地震或因震源接近 海底,造成海底瞬間產生垂直錯動,所產生的地震海波(seismic Sea Waves),在接近海岸時常常可以形成海嘯,強大的地震可使 海嘯傳至幾千甚至幾萬公里遠的沿海國家,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何 春蓀,1990;蔡衡,楊建夫,2004)。 (3) 水壩破壞:地震時,水壩因水庫中的大量水體劇烈震動、強烈的 地表震動或山崩而被破壞,壩體崩裂後傾洩的洪水可能會對下游 居民造成相當嚴重的傷害。 (4) 維生管線破壞:維生管線包括電力、電訊、瓦斯、自來水、交通 運輸系統等,通常成網狀分布,本質較脆弱,地震來時極易受損 而引起災害。這些系統一旦受損,不但會導致間接性的災害,也 會癱瘓救災工作,導致災害成的擴大。 地震的災害具多樣性,舉凡有人員傷亡、房屋倒塌、火災、水災、 交通中斷、海嘯、建築物毀損……等。隨著新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改 變,地震災害相對也會起變化,儲油槽的興建可能更容易引發火災,現 代化的磚牆建築可能會擴大損害,今後的震災想必會更加多元。因此,

(25)

為了減低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及損失,應該落實防災宣導及演練並加 強大眾的防災措施及防災觀念。 就災害性地震而言,全球每年發生 170 個規模大於 6.0 的地震,亦 即平均每兩、三天即可能發生一個導致災害之地震(九二一地震教育園 區,無日期)。就地震可能造成的災害,跟隨著各社會環境的變遷與經濟 快速發展之下,地震所帶來的災害越來越讓人無法想像,因此防災教育 的實施更是刻不容緩。 (四) 預防地震災害 地震是臺灣的常客,平均每隔三、四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強 震,任何人一生當中,至少會碰到一次。現在人類科技無法有效預測地 震,防震工程對於規模 8 以上的地震施工因成本過高,並不符合經濟效 益,因此絕大多數的人民平時就應具備基本的地震知識,除了認識地震 成因,關心災害的資訊外,還得擁有正確的防震觀念(蔡衡和楊建夫, 2004)。民眾平時就要有防災的意識,在平時提高警覺注重各種震災之防 備,加強個人及家庭在地震時的安全防護要領及避難對策,以減少地震 所引起之災害。 以下就地震的防災措施方面,茲彙整了呂其福(1999)、關心地震研 究室(1999)、中央氣象局的地震百問(2000)及臺中市消防局網站資料 (無日期) ,我們分為平時防震措施、地震時保命原則、地震後注意事項、 緊急救生包的準備和居家結構安全自我檢定五大部分來作探討: 1. 平時防震措施:包含準備緊急救生包、使用滅火器(拉、拉、壓)、 重物盡量不高放、做好防災演練、熟悉安全通道及盡可能將傢俱固定 等方式。 2. 地震時保命原則:關心地震研究室(1999)指出強震來襲,可以採取

(26)

下列方式避難或逃生,包括不要急著奪門而出,街上有更多的不穩定 物品,反而容易受到傷害;打開門窗,確保出口通暢;在室內,應躲 在建築結構較穩固的大樑柱旁、蹲下,保護頭頸部位;不要躲在桌子、 床鋪下,而是要以比桌子、床鋪高度為低的姿勢,躲在桌、床旁;外 出避難時,以安全帽、枕頭或棉被護住頭部;只有手電筒適合作為唯 一的光源,不能有任何火光;當地震平息時,關上瓦斯、電源總開關; 走樓梯,不要搭電梯,並注意上方是否有物品會掉落;在電梯中如果 發生地震應保持冷靜,按所有的按鈕以免發生意外;開車時,注意前 後左右所發生的情況,避開陸橋、高架橋減速,停靠到路邊,下車到 空曠處避難;在戶外,不要靠近圍牆、堤防、山崖附近,注意落石等 注意事項。 3. 地震後注意事項:包括檢查四周圍的人、事、物變化;查看周圍的人 是否受傷,如有必要,應施予急救;檢查水、電、瓦斯管線有無損害, 如發現有損壞,立即離開並向有關權責單位報告;瓦斯外洩時應將所 有門窗打開,不可使用任何電器或點火,以免引燃;注意餘震;遠離 海灘、港口以防海嘯之侵襲,即使地震後相隔數小時亦應小心;聽從 緊急計畫人員的指示疏散;應遠離受損之建物,盡可能穿著鞋子,以 防被震碎物刮傷;盡量避免佔用電話,必要時亦應長話短說以免造成 佔線,阻礙救災聯繫;可收聽收音機廣播及電視報導了解狀況,勿任 意聽信謠言;若不幸受困,請冷靜等待救援,可敲打物品發出聲響引 起救災人員之注意。 4. 緊急逃生背包:緊急救生包只要功能是維持生命,以度過黃金七十二 小時待援時間或延長等待救援時間,因此緊急救生包必須準備手電 筒、哨子、礦泉水、收音機、電池、乾糧、換洗衣物、頭套、小型急 救箱、手機等逃生物品,消耗品份量足夠大約三天使用;然而以消防

(27)

隊員的角度來看,緊急救生包內所需放置的物品只需手電筒、哨子、 礦泉水、乾糧及保暖衣物即可,其餘物品未能具有維持生命之功能, 不需增加負擔而準備。救生包內的清水、乾糧要定期更換,不可超過 使用期限,且重量及攜帶物品份量以不妨礙緊急逃生為最高原則。此 外,為了預防重要證件流失,最好準備一個資料帶,集中蒐藏重要證 件的影印本。最重要的是救生背包應該放在逃生通道上固定位置,以 方便取用為原則,並且家中每位成員皆應熟知擺放位置。 5. 居家結構安全自我檢定:一般房屋的安全標準,是採取「大震不倒, 中震可修,小震不壞」為原則,九二一大地震驚醒了民眾對房屋結構 安全性的重視。關心地震研究室(1999)提供了居家結構安全自我檢 定原則:檢查建築物的樑柱,是否出現裂痕或傾斜?同棟建築物的支 撐樑柱,有無遭到修剪破壞?樑柱和牆面接頭,是否出現四十五度以 上、寬度超過零點三公分的裂縫?若有則表示房屋耐震度已經受損。 建築物的外觀格局,是否方正?如果是 U、十型、不規則、雙塔等造 型,由於轉折太多,容易發生斷裂倒塌。建築物是否為海砂屋?建築 物外掛的招牌、水塔等,是否安全穩固?地板有無扭曲、變形或龜裂? 厚度超過二點五公分的剪力牆,有無龜裂、漏水等?頂樓是否增加違 建、擴建陽臺或更改原有水電線路?是否屬於夾層屋挑高設計或兩戶 中擅自加設樓梯通道?建築物的基地是否為山坡地、斷層帶或沿河臨 海回填的新生地? 二、颱風災害 據統計,臺灣地區氣象災害中,75%的損失是由颱風造成的,颱風是發 生在熱帶和亞熱帶許多沿海國家和地區的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也是威脅臺 灣地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蔣雪梅、汪軍,2003;林俊全,2000;林政宏,

(28)

1997)。以下是針對颱風的成因和特性所進行之探討: (一) 颱風的生成與特性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海 洋上發生的低氣壓(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993)。高溫的熱帶海面,海水 不斷蒸發,在低氣壓內產生積雨雲,水氣凝結釋放能量,使低氣壓愈壯 大,而對流也愈旺盛,夏季南半球的西南季風與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 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加上原來的對流作用,使得低氣壓四周的空氣加速向 旋渦中心流動,流入愈快,風速就愈大,當中心風速達到八級,即每秒 鐘風速達 17.2 公尺時,便稱為颱風(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993)。颱風 產生時範圍很大,暴風半徑常達二、三百公里,可以用密集近似圓形等 壓線來表示颱風的位置和暴風範圍。從氣象衛星可以看出颱風的頂部是 大致圓形呈螺旋狀旋轉著的雲,颱風內的風向在北半球是以颱風中心做 逆時針轉動,在南半球則相反。 全球有七個颱風生成的區域,大多發生在地球南北緯 5 度~25 度左 右的洋面上,其中有三個為主要區域,兩個位於亞洲,一個在印度洋、 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此地區發生的稱為旋風(Cyclone),另一個北太 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第三個在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海 岸,此地區發生的稱為颶風(Hurricane)。全球每年大約會發生 80 餘次 的颱風,以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地區生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 颱風內部範圍相當大,其半徑約有三百、四百公里,氣象局曾經以 氣象偵察飛機從各種不同的高度、不同的方向,實際飛進颱風內部進行 觀測,得知颱風為一半徑甚大的雲柱,自頂端至地面的高度不等,曾觀 測到有一萬八千餘公尺之高。龐大的雲柱中央無雲或雲層很薄,沒有風 雨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颱風眼(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993)。在颱風眼周

(29)

圍由於大量潮濕空氣被迫上升所形成的高達十餘公里的雲牆,而從颱風 眼向外,離開颱風眼不遠處,雲層最厚而風雨亦最大的螺旋狀雲雨帶, 再向外風雨漸弱,颱風結構垂直剖面如圖 1-2 所示。而颱風形成後,其 生命週期短者有只一、兩天,長者可達二星期,自初生至消滅平均約四 ~五天。 圖 2-1 颱風結構垂直剖面圖 (引自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993) (二) 侵臺颱風的分析 全球每年約有 79 個颱風形成,以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地區生成 之颱風最多也最強(中央氣象局,1993)。颱風形成的環境需高溫及大量 的水汽及旺盛的對流作用,因此夏、秋季環境較為適合颱風形成。從陳 正改 (2000) 研究臺灣地區的氣象災害與防災策略的資料中得知,自 1897 至 2005 年間影響臺灣地區的颱風多半發生在七、八、九月三個月份,其 中以八月最多(如表 2-1),一年內侵臺最多次數有四次之多。

(30)

表 2-1 颱風侵襲臺灣各月次數(1897~2005)(改編自颱風部屋,無日期) 月 份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全 年 次 數 0 0 0 2 14 29 98 118 89 35 9 1 295 平 均 0 0 0 0.05 0.13 0.27 0.9 1.08 0.81 0.32 0.08 0.01 3.62 颱風的路徑充滿著不確定性,除了本身的條件外,尚須考慮到鄰近 地區的氣壓狀況。颱風的行進方向多受大範圍的氣流所控制,在北太平 洋西部生成的颱風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環流所引導,因此在太平洋 上多以偏西路徑移動,但到臺灣或菲律賓附近海面時,已在太平洋副熱 帶高壓邊緣,所以路徑多變。 圖 2-2 侵襲臺灣地區颱風路徑分佈圖 (引自廖偉民,2005) 第 1 類 第 9 類 第 8 類 第 6 類 第 5 類 第 4 類 第 3 類 第 2 類 第 7 類

(31)

侵襲臺灣的颱風路徑可細分為九類,如圖 2-2 所示,通過臺灣北部 海面向西或西北進行者屬第 1 類路徑,共 57 次,占 15%;通過臺灣北 部向西或西北進行者屬第 2 類路徑,共 45 次,占 11%;通過中部向西 或西北進行者屬第 3 類路徑,共 41 次,占 10%;通過臺灣南部向西或 西北進行者屬第 4 類路徑,共 41 次,占 10%;通過臺灣南部海面向西 或西北進行者屬第 5 類路徑,共 67 次,占之 17%;沿東岸或東部海面 北上者屬第 6 類路徑,共 45 次,占 11%;沿西岸或臺灣海峽北上者屬 第 7 類路徑,共 34 次,占 9%;通過臺灣南部海面向東或東北進行者屬 第 8 類路徑,共 27 次,占 7%;通過臺灣南部向東或東北進行者屬第 9 類路徑,共 39 次,占 10%。其中路徑第一~五類屬於西行颱風,路徑 第六~九類則屬北行颱風。 不同之侵臺颱風路徑對臺灣地區所造成的降雨分佈亦不相同,各路 徑皆有其降雨特色。從中央氣象局(1993)分析 1897~1992 年間之侵臺 颱風中分析颱風的路徑,得知在侵臺的 335 場颱風中,西行颱風所佔比 例最多,北行颱風次之;其他路徑最少。其中西行颱風中以第 5 類路徑 的颱風最多,第 4 類路徑的颱風最少;北行颱風中則以第 6 類路徑的颱 風最多,而第 8 類颱風最少。 國內颱風強度是根據關島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分級,以颱風的風速大 小將颱風強度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強烈颱風(每秒 51 公尺以上)、中 度颱風(每秒 32.7~50.9 公尺)及輕度颱風(每秒 17.2~32.6 公尺) 等三種。而國外方面,香港、日本及中國三國是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制定 之 標 準 , 將 熱 帶 氣 旋 分 級 ; 美 國 則 依 據 國 家 颶 風 中 心 的 The Saffir-Simpson Scale 標準把颱風(颶風)分成五級,如表 2-2 所示。

(32)

表 2-2 各國颱風強度比較分析表 臺灣 香港、日本、中國 美國 名稱 近中心風速 名稱 中心最高風速 名稱 中心最高風速 輕度颱風 17.2~32.6m/s 熱帶低氣壓 <63km/hr 1 級 118-152km/hr 中度颱風 32.7~50.9m/s 熱帶風暴 63-87 km/hr 2 級 153-176km/hr 強烈颱風 >51.0m/s 強烈熱帶風暴 88-117 km/hr 3 級 177-207km/hr 颱風 >117 km/hr 4 級 208-248km/hr 5 級 >249km/hr (三) 颱風引起之災害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颱風路徑的所經之地,平均每年所造成的損失約 有 174 億元,約佔國民生產毛額的 0.33%,這是筆可觀的經濟損失。颱 風所帶來的豪雨,使大量雨水在短期間內傾盆而下,臺灣地形平原少, 山脈高峻,河流短小坡度大,無法容納大量雨水,因此一遇到颱風常引 發山洪爆發,沖毀河堤、農田等,並造成河川下游平原地區及低窪地區 的積水,引發水災,加上熱帶低氣壓所引起的豪雨或西南氣流所引起的 雷雨與鋒面雨及暴浪等異常降水,均會造成臺灣地區的洪水災害(中央 氣象局,1993;林俊全,2000)。 颱風挾帶的狂風和豪雨,可以直接造成許多嚴重災害 (中央氣象局, 1993),常見的有建築物、農作物和運輸管線的毀損、鹽害、巨浪、海水 倒灌、洪水氾濫、海岸侵蝕、海堤潰決、河堤潰堤、焚風、低窪地區積 水、山崩、土石流、病蟲害及傳染性疾病等災害(林俊全,2004)。 其中颱風帶來的強大風勢,使得建築物、運輸管線、農作物的毀損,

(33)

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且沿海地區的海風含有大量的鹽分,颱風帶來的 強風向陸地吹襲而造成農作物鹽害的現象;此外颱風造成的巨浪和暴 潮,不僅危害到海上作業的船隻,亦可能造成沿海地區洪水氾濫、海岸 侵蝕、海堤潰決及海水倒灌等災害;在山脈的背風面容易形成焚風,使 得農作物及植被枯萎;在平原低窪地區常因上游山洪暴漲,而漫淹到道 路、住宅或農地,積水不退,氾濫成災。特別在都市地區,水泥鋪面無 法讓雨水及時下滲,雨水從排水溝進入,使河道的水量增加,當水量過 大超過河岸高度時,便會溢流至兩岸低地而造成水災;山洪暴漲,沖刷 能量大,使得河水沖擊坡腳,造成崩塌等侵蝕現象,嚴重者,河堤潰堤 引起水災,沖毀農作物、橋樑及建築物;而豪大雨造成山崩、土石流等 災害,使山區道路受阻,且因發生速度快,人車來不及躲避而發生意外。 (四) 預防颱風災害 颱風是種自然現象,其破壞力驚人,雖然目前人力尚無法控制使其 消除,但如能事前加以預防,便能減低災害的發生。臺灣地理環境之缺 點,我們可以人力補救,以減少水災之嚴重,如高山造林以涵蓄雨水, 使雨水流下速度減緩,並使山石泥沙不致大量沖刷而下阻塞河道,淹沒 農田。此外加強水利建設、整修河道、禁止大量抽取地下水、建造蓄水 庫等工程建設亦能達減災之功效(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993)。 當中央氣象局發佈海上或陸上颱風警報時,需保持冷靜,注意住家 是否在警戒範圍內,並迅速做好防颱措施。研究者整理中央氣象局出版 之防颱宣導手冊(1984)及颱風百問(1993)中民眾可以採取之防颱措施 加以探討。當颱風來襲前,我們應該隨時關心電視、報紙、新聞媒體等 之颱風的最新動態報導。關閉非必要門窗,加釘木板,並且檢查門窗屋 頂,若有破損漏洞需立即修補牢固,清理房屋四周的水溝以防堵塞,商 店或建築工地應檢查招牌、棚架、鷹架並加以固定,家中若有易被風吹

(34)

落的懸掛物、屋頂及陽臺的花盆,則應放置地面上,以免被風吹落砸傷 行人或其他物品;家中需儲存乾糧、飲用水、照明設備、乾電池、收音 機等物品以防停水停電,並準備簡易急救藥品,以備不時之需,必要時, 也應檢修電路,不用之爐火要熄滅,瓦斯開關要關閉,以防火災的發生。 居住在沿海或低窪地區的居民,可在颱風來襲前,前往安全地區避難或 政府臨時準備之緊急避難所。住家的財物、工廠的機器或物料應宜放到 高處或遷至安全地區。最重要的是,在颱風侵襲期間,所有人員應盡量 避免外出,以免發生意外。 每次颱風襲擊之處,必有若干房屋倒塌毀損,或被洪水沖毀淹沒, 造成莫大損失,因此在房屋結構上,若能事先考慮颱風災害因素,不但 能增加安全,亦可節省工料之浪費。例如房屋的迎風面面積應減小,且 少開門窗,避免承受強風襲擊之壓力,此外房屋樣式勿建造迎風排列一 字型之房屋,此樣式易被強風吹毀。其次是房屋的地勢之選擇,颱風常 伴隨豪雨,若地勢低窪,容易導致排水緩慢而淹水。 颱風帶來之強風和豪雨最直接的影響便是農漁民了。強風會吹斷、 吹倒農作物、吹落穀粒或果實,暴雨會淹沒農田,流失作物,或因排水 不良而倒伏及發生病蟲害,因此在颱風來襲前,除了隨時注意颱風的最 新動態與消息外,農民可採取的預防措施如必要時提前收割、稻田灌水, 以免稻株搖擺過甚、加強果樹之支架、檢查排水及灌水系統,以防淹水、 修剪樹枝,減低承受強風之壓力等。至於颱風可能發生之焚風與鹽風災 害,目前尚無妥善防護措施;魚塭養殖之漁民應檢查堤岸有無破裂或缺 口、進出水口是否合用、檢修器材、將於溫水量降低等,尚未出海作業 之漁船應停留港內,選擇安全處所避風。 當颱風過後,各處佈滿污穢雜物,病菌容易滋生,加上蚊蠅傳播, 容易有傳染病流行,如痢疾、霍亂等。因此應注意在颱風過後,立即整

(35)

理環境、清除污物、噴灑消毒藥品,發現有傳染病時,立即前往衛生機 關或大型醫院隔離醫治,以防蔓延。 三、坡地災害 (一) 臺灣的地質環境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帶,由於板塊之互相 擠壓作用,使得臺灣約四、五百萬年前開始被擠壓而露出地表,地盤迅 速上升,其岩性破碎,且容易遭受風化與侵蝕,造成地形十分陡峻。林 俊全(2004)認為就地殼構造運動及岩性而言,臺灣的地質環境可分為 高山、丘陵、臺地、沖積平原、盆地及火山區等地形,其中高山指的是 海拔高度超過一千公尺的地區,全島可分為五大山脈,包括中央山脈、 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及海岸山脈;丘陵與臺地指的是海拔 高度在一千公尺以下的地區,佔全島陸地面積 69.1%;沖積平原的地質 組成為泥、砂及礫石堆積層,沉積物來自上游的高山區及丘陵臺地區; 臺灣盆地主要是因板塊擠壓,相對陷落而成,主要的盆地有臺北盆地、 臺中盆地;火山區包括兩大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及基隆火山群。 高山、丘陵、臺地、盆地及火山地區為臺灣主要地形,實際上都是 板塊運動擠壓造成的,這些地形露出地表後,開始受到風吹日曬雨淋等 風化作用,並被河水侵蝕、搬運與沖積,形成西部的海岸平原與河谷間 的沖積平原,這些地勢平緩的地區是主要的聚落分佈地。 (二) 坡地災害的成因與特性 臺灣的地質構造複雜,加上豪雨及地震等天災,使得島內因自然因 素造成的山坡地災害很多,其中較為嚴重的是人員的傷亡及房屋的損

(36)

毀。此外臺灣自然環境有三分之二地區是山區,人口快速成長,經濟迅 速發展,在平原面積不足的情況下,山坡地開發成為必然的趨勢。山區 過度開發之結果,也使得山坡變得很不穩定,因此臺灣地區因人為因素 造成之山坡地災害也不少。先天條件不佳加上土地利用不當,使得臺灣 經常有大型山崩及土石流,也使得山崩及土石流成為臺灣居民的夢魘。 本研究參酌林俊全(2004)、黃立政(2004)、陳樹群(2000)、林慶 偉(1999)、陳建忠(1999)等相關研究針對目前臺灣地區經常發生的土 石流來進行成因與特性的探討。 土石流係指泥、砂、礫及巨石等物質與水之混合物受重力作用後所 產生的流動體,在重力的作用上,沿坡面或溝渠由高處往低處流動之自 然現象。陳樹群(2000)認為土石流中的土石等於或大於水量,並非流 水沖走土石,而是土石本身包含水後就像糊狀或稀飯那般的漿狀體而流 動,土石流也就是土、石與水混合後所形成的一種集體運動的流動體。 土石流的主要成因與集水面積內崩積物厚度、地質成分、水文特性 及地形特性等因子有關,換言之,上游堆積豐富的土石材料、適當的地 形坡度以及充分的水文條件具備時,即為「三多」雨量多、土石多及坡 度多,便會發生土石流。陳樹群(2000)認為土石流發生的情境有三: 一是當暴雨來臨時,陡峻山區慢慢吸收水分發生崩塌,便形成土石流; 二是山崩後岩石沙土堆積山溝野溪,遇大雨及溪水暴漲形成土石流而 下,此次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後所發生的土石流二次災害大多數即屬此 類;三是野溪兩岸有流水配合,使土壤沖刷入溪水後形成土石流。此外 劉慶南、陳建忠及詹添全等人(2002)認為當溪床不穩定且具有足夠的 溪床堆積物時,河床兩旁邊坡滑動而產生崩塌之土石阻絕溪谷,形成一 天然小型土埧,並在埧後形成一堰塞湖,遇大雨,溪水高漲,超過埧頂 或土埧崩潰時,也會形成土石流。

(37)

以上皆屬於物理性成因,除此之外,人為因素亦不可忽視,從過去 的張石角之臺灣地區過去發生山坡地災害記錄顯示早期的土石流災害多 發生在東部地區,在 1996 年賀伯颱風後,由於山區快速開發,過渡的土 地利用與公路修建,西部地區也開始大量發生土石流災害事件。此外, 林俊全(2004)指出 1999 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許多地區土石鬆動,也 是發生土石流的重大因素。 在臺灣,土石流大多在豪雨期間發生在山坡地或山谷之中,其坡度 大約在 15˚~30˚間為多,堆積點之坡度約在 4˚~10˚(陳樹群,2000)。 其主要特徵為流速快、泥砂濃度高、沖蝕力強、衝擊力大,且依運動方 式可分成發生區、流動區與堆積區,發生區的橫剖面形狀多呈 V 字形, 流動區為 U 字形,堆積區則像一伸長的舌狀。土石流因含砂礫及黏土量 不同,而有「砂礫型土石流」及「泥流型土石流」之分別。陳樹群(2000) 認為土石流具有下列特性:集體搬運、直進性、破壞力特強、長度約 300m、留下距離 1~2km 的土石堆積,當集水區面積在 2km 2 以下最容易 發生,且土石流的前端部分中央隆起,而在後續部其中央凹下。土石流 發生時,有下列徵兆可做預警判斷:溪水異常混濁、流量突然變大或變 小、水流聲變得尖銳、有異常的山鳴等。 (三) 坡地災害類型 林俊全(2004)將坡地災害的形態區分為崩塌、地滑、土石流共計 三類,林慶偉(1999)將坡地災害分為山崩、地滑、土石流、斷層、地 盤下陷及潛移等共計六類,陳建忠(1999)則分為落石、地層滑動、山 崩、土石流、潛移及複合型態等共計六類。坡地災害的影響驚人,如山 洪及其誘發的土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員傷亡、毀壞房屋、田地、道路和

(38)

橋樑等,對國家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危害(陳永年等,2004)。 本研究參酌各研究針對目前臺灣地區經常發生的土石流災害來探討。 土石流災害型態可分為淤埋、沖刷、堵塞、撞擊、溪流改道、磨蝕 及擠壓主河道等共計七類,淤埋的情形大都發生在下游沖積扇堆積區; 沖刷包含了河道堵塞兩側侵蝕及溪床向下切深等;而溪流如果過窄或撞 擊橋涵過低均容易造成泥砂堵塞;撞擊則是指土石流流動時撞擊力極 強;溪流改道是指原有河道受磨蝕土石堆積或兩岸地質碎弱,而產生溪 流改道的現象;磨蝕則是指堤防、固床工等擠壓混凝土結構物受土石流 動而磨損;擠壓主河道是指河道兩側崩塌及支流帶入泥砂堆積會造成主 河道的擠壓。 (四) 預防坡地災害 臺灣因地質型態特殊,經常發生坡地災害,且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 土石鬆動,每每遇到颱風來襲,豪雨氾濫便會發生大小不等的坡地災害, 造成人員財產損失。其中土石流的發生造成的破壞力極大,往往導致嚴 重災害,當土石流一瞬間發生,人員的傷亡多是來不及逃生所致,因此 具備防災應變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除可確保自身的安全外,還可將土石 流災害降至最低。本研究整理黃立政(2004)、吳瑞賢(2003)、王淑怡 (2002)、李永展(2001)、田永銘(2000)、林慶偉(1999)等文獻探討 土石流災害的防災措施如下: 1. 土石流疏散方式:居住在土石流潛勢溪流地區的居民當颱風豪雨來襲 時,可以向溪流兩側高地進行避難疏散。 2. 土石流危險區域內居民可採取的自救措施:包括維護山林結構、監督 工程品質、留心異常現象、注意氣象報告、遷離下列危險地區及建立 疏散路線及避難區等。其中維護山林結構包括限制不合法之山坡地濫

(39)

墾、濫伐、濫建等破壞山林結構之行為,合法使用山坡地,勿超限利 用;隨時監督工程品質,檢驗水土保持設施是否完善,可確保減災之 功能;留心異常現象如山坡地土石異常的滑動;隨時注意颱風豪雨預 報,留意河水暴漲,山洪爆發現象;當災害可能發生時,遷離下列危 險地區:上游崩塌地滑區、危險溪流兩岸易崩塌區、危險溪流谷口扇 狀地 (人口最密集或設有公共設施);在平時建立疏散路線及避難區, 且建立鄰里關懷救援系統,雨季儲備緊急糧食及物品。 3. 土石流防範自我檢查:可從大環境的地形和小環境的變化來防範土石 流災害,其中可以避免在坡地陡峭、有活動斷層的山坡地以及崩塌 區、地層破碎或順向坡有滑動之慮者、有危害安全的礦場或坑道、河 川扇狀堆積地或廢土堆上、土石流河岸或向源侵蝕的地方蓋房子。此 外,土石流災害即將發生亦可從道路龜裂、水溝龜裂、擋土牆或堤防 龜裂、房屋龜裂、地層龜裂、坡地上植生作物或電線桿等直立標誌傾 斜等現象作為判斷依據。 臺灣平均每年因颱風、豪雨、地震等天然災害的損失高達三百億,如果平 時能做好減災之預防工作,強化社會整體抗災能力,可減少 30%之損失,直接 對經濟效益相當有助益(蔣偉寧,2004b)。因此,在平時就做好整備、減災、 應變演練的工作,可大大降低社會成本,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較有保障。

(40)

第三節 人為災害 除了無可避免的天然災害之外,臺灣地區近年來發生許多的重大災害事 件,包括火災、爆炸、毒氣外洩、工程施工意外等,所導致的是個體潛在生命 年損失,潛在工作日和經濟損失最大,其後遺症或殘障對健康生活品質衝擊也 十分嚴重,更影響日後的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郭靜晃,2005)。據統計資料 顯示臺灣地區年齡在十九歲以下之死亡原因,依序為機動車事故、淹溺、意外 墜落、火及火焰、其他及中毒等,共有七百八十九例(蔣偉寧,2004a;行政 院衛生署,2001a;行政院衛生署,無日期)。本節就人為災害之火災災害、電 氣災害、校園意外、交通事故、環境毒害等災害分別探討之。 一、火災災害 每天發生約 41 起火災,每年因火災之損失近新臺幣 470 億元,意外事 故除機動車交通事故傷害死亡率比例比韓國低之外,其餘高出新加坡、日 本、澳洲或其他歐美國家甚多。火災僅是人為災害之一,所造成的原因不 外乎是人為的疏失及瓦斯的不當使用所致 (蔣偉寧,2004a;行政院衛生署,  2001a;行政院衛生署,無日期)。本研究整理內政部消防署防災宣導網站、 消防署出版之防災宣導手冊等文獻就火災的種類、危害及預防等方面進行 探討: (一)火災災害之種類 火災依燃燒物質區分為四大類:普通火災、油類火災、電氣火災、 金屬火災等。普通火災是指普通可燃物如木製品、紙纖維、棉、布、

(41)

合成只樹脂、橡膠、塑膠等發生之火災,通常建築物之火災即屬此類, 這類火災可藉水或含水溶液的冷卻作用使燃燒物溫度降低,以致達成 滅火效果。油類火災是指可燃物液體如石油、或可燃性氣體如乙烷氣、 乙炔氣、或可燃性油脂如塗料等發生之火災,這類火災可採掩蓋法、 移開可燃物或降低溫度隔離氧氣達到滅火效果。電氣火災則涉及通電 中之電氣設備,如電器、變壓器、電線、配電盤等引起之火災,有時 可用不導電的滅火劑控制火勢,但如能截斷電源再視情況依普通火災 或油類火災處理,較為妥當。金屬火災則為活性金屬如鎂、鉀、鋰、 鋯、鈦等或其他禁水性物質燃燒引起之火災,這些物質燃燒時溫度甚 高,只有分別控制這些可燃金屬的特定滅火劑能有效滅火。 (二)火災對人之危害作用 火災的可怕主要乃是火災過程中材料燃燒產生的結果威脅人員性 命,無論是對火災燃燒系內及鄰接區域之人員,但其相對嚴重性依每 次火災狀況而定。從火災死亡統計資料得知,大部分罹難者是因吸入 一氧化碳等有害燃燒氣體致死,但沒有一次火災情況是相同的。 火災對人命安全之危害包含了因氧氣耗盡(Oxygen  depletion)引 起窒息、因直接接觸高溫火焰(Flame)及熱輻射引起燒傷、立即或事 後致命、由火焰產生之熱空氣及氣體引致燒傷、熱虛脫、脫水及呼吸 道閉塞,而影響消防人員救援及室內人員逃生遲緩、因毒性氣體 (Toxic  gases)造成窒息性或昏迷性、對感官或呼吸器官有刺激性等毒害、因 火場中的濃煙使能見度(Visibility)降低影響避難者逃生及消防人員滅 火。煙會助長驚慌狀況,因為它有視線遮蔽及刺激效應。在許多情況,

(42)

逃生途徑上濃煙往往比溫度更早達到令人難以忍受程度。此外,火燒 造成建築物之結構組件破壞而具有明顯潛在危險性,如地板承受不起 人員重量或牆壁、屋頂崩塌等。 (三)火災之預防 要預防火災,在平時即要有危機意識,我們可利用機會瞭解消防 安全常識及逃生避難方法,認識平時居住之環境或辦公處所之消防設 施及逃生避難設備,事前擬妥逃生避難之計畫,並加以預習,於狀況 發生時,便能從容應付,順利逃生。在進入陌生場所時,應先尋找安 全門、梯、查看有無加鎖,熟悉逃生路徑,尤其是夜宿飯店、旅館或 三溫暖等公共場所,更應特別注意有兩個不同逃生方向出口最安全, 消防安全檢查記錄不佳之場所更是避免進入為宜。 遇火警發生時,可採取下列三項措施:滅火、報警、逃生。滅火 最重時效,可利用就近之滅火機、消防栓箱之水瞄於火源初萌時,立 即予以撲滅,即能迅速遏止火災發生或蔓延。如無法迅速取得這滅火 器具,則可利用棉被、窗簾等沾濕來滅火。但如火有擴大蔓延之傾向, 則應迅速避難至安全處所。發現火災時,應立即報警,如利用大樓內 消防栓箱上之手動報警機,或是電話打「119」報警,同時亦可大聲呼 喊、敲門、喚醒他人知道火災之發生,而逃離現場。如打「119」報警, 切勿心慌,一定要詳細說明火警發生之地址、處所、建築物狀況等, 以便適切派遣消防車輛前往救災。

數據

圖  目  次  圖 2­1  颱風結構垂直剖面圖 ‥‥‥‥‥‥‥‥‥‥‥‥‥‥‥‥‥‥‥‥18  圖 2­2  侵襲臺灣地區颱風路徑分佈圖  ‥‥‥‥‥‥‥‥‥‥‥‥‥‥‥19  圖 2­3  教學基本模式  ‥‥‥‥‥‥‥‥‥‥‥‥‥‥‥‥‥‥‥‥‥‥61  圖 3­1  研究流程圖 ‥‥‥‥‥‥‥‥‥‥‥‥‥‥‥‥‥‥‥‥‥‥‥‥81  圖 3­2  防災教育電腦題庫應用系統初版檔案開啟之畫面  ‥‥‥‥‥‥‥90  圖 3­3  防災教育電腦題庫應用系統初版之步驟一介面  ‥‥‥‥‥‥‥91  圖 
表 2-1  颱風侵襲臺灣各月次數(1897~2005) (改編自颱風部屋,無日期)  月  份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全 年  次  數  0  0  0  2  14  29  98  118  89  35  9  1  295  平  均  0  0  0  0.05 0.13 0.27  0.9  1.08 0.81 0.32 0.08 0.01  3.62  颱風的路徑充滿著不確定性,除了本身的條件外,
表 2-2  各國颱風強度比較分析表  臺灣  香港、日本、中國  美國  名稱  近中心風速  名稱  中心最高風速  名稱  中心最高風速  輕度颱風  17.2~32.6m/s  熱帶低氣壓  &lt;63km/hr  1 級  118-152km/hr  中度颱風  32.7~50.9m/s  熱帶風暴  63-87 km/hr  2 級  153-176km/hr  強烈颱風  &gt;51.0m/s  強烈熱帶風暴  88-117 km/hr  3 級  177-207km/hr  颱風  &g
表 2-4  各國之災害危機管理機制  國家  統籌單位  層級  特色  美國  國土安全部  (Office of  homeland  Security)  1.聯邦 2.州  1.FEMA 統籌全美各地區災害管理事 宜,推動全面整合計畫,透過減 災、備災、應變及復原階段來將災 害衝擊。 2.總統為總指揮。 3.因幅員遼闊,所以災害嚴重性超出  地方處理時,地方首長才申請總統  與聯邦支援。  英國  公民意外事 件辦公室 (Civil  Contingencies  Secretarait)  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hat uses the triangular distribution with the Fracti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uration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schematic video and animation to help students with LD solve real-life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The single-subje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games which has been used in number and calculation instructions for fifth grad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concep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in the design of learning areas for young mixed-age-oriente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optimum automatic formation model of the golf club head by using the optimal designing techniques to combine the technique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