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Copied!
1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宗立 博士. 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 職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柳曉瑜 撰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28 日.

(2)

(3) 謝誌 現今,身為教職人員進修是必然的趨勢,在同事們的爭相鼓勵下我也決定 報考研究所,期待能掛上碩士的頭銜。至今回想,寫論文的過程很辛苦,每當看 著別人的論文心生羨慕及敬佩之餘,也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一本著作,沒想 到牙一咬,竟在寫謝辭了。 在學習的二年半裡,首先要感謝社發系劉清約教授、李錦旭教授、張義東 教授及吳根明教授的教導,因教授們的教學奠定我撰寫論文的基礎。當然最要感 謝我的指導教授-吳宗立老師。吳教授果真是論文推手,一見面就拿出論文寫作 期程,緊接著便開始跟甘特圖賽跑的日子,雖然面對老師時的壓力頗大,但我仍 十分感謝,感謝老師不辭辛苦地與我討論並且指點迷津,今日才能如此順利地畢 業。在這裡也要感謝口試委員吳根明教授與郭隆興教授對本篇論文給予不少寶貴 建議,使論文研究可以更趨完善,令我獲益良多。 還有立立家族的同學們,怡菁、紋瑤、靜芬、怡慧、逸琦、義勝、惠芳、 曉妍、芝妘,很開心能和你們一起奮鬥,每當有問題時總能從大家身上得到解答, 因為你們的互相提醒及打氣讓我在寫作的過程不再徬徨無助,大夥兒一起開心出 遊更是我最快樂的回憶。 再來感謝草埔國小的同事們,導師兼行政工作使我讀研究所的過程中難免 喘不過氣,幸有你們對我的體貼及噓寒問暖,甚至幫我解決業務上的問題,使我 能兼顧學業及工作。 最後,我願將本篇論文及完成學位的榮耀獻給我的父母─柳明光先生、林 清英女士及我的丈夫-藍自矜先生,感謝你們體恤我來回奔波的辛苦,特地接送 我上下課,且無條件地在背後支持我,有你們作後盾讓我更有信心完成學業。。 感謝主,每次總將順利畢業擺在禱告中,經過意義非凡的二年半,終於拿 到碩士學位,接下來蔚藍的天我要繼續開心向前走。 曉瑜 2013/1/15.

(4) 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 職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原住民學童與專業發展之現況與兩者間關係。為達研 究目的,採問卷調查法進行,以「屏東縣原住民地區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 業自我概念調查問卷」為其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 101 年度屏東縣原住民鄉鎮國 小原住民籍學生,採普查方式進行。共計發出問卷 748 份、回收 672 份,回收率 為 90%;經整理編碼、剔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共有 535 份,有效問卷可用率 為 80﹪。調查所得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 SPSS 17.0 for Windows 版進行資料統計與 分析,運用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 考驗、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依據資料分析之結果,所獲得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 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普遍良好,以「家庭學習參與」較佳。 二、 國小原住民學童職業自我概念普遍良好,以「自我覺知」較佳。 三、 雙親家庭學童的家庭社會資本高於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及寄親家庭。 四、 高社經地位的家庭社會資本高於中社經地位及低社經地位之家庭。 五、 職業自我概念不會因學童性別、年級、家庭結構、家庭子女數及家庭社經 地位不同而有明顯不同。 六、 原住民學童擁有的家庭社會資本越多,職業自我概念的程度越佳。 七、 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對職業自我概念的建立具有影響力。 最後,根據上述之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學校行政單位、教師以及未來 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職業自我概念 I.

(5)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Vocational Self-Concept on Indigenous Students in Pingtung Coun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vocational self-concept on aboriginal elementary students. In order to reach the goal, this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used “Questionnaire of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vocational self-concept on aboriginal students in Pingtung County” as the study tool, taking the target of year 2012 aboriginal elementary students in Pingtung County by census sampling. 748 students were sampled and 672 of them were collected which reached 90% of total response rate; there were 535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fter sorting the coding and taking off the invalid questionnaires that reached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of 80%. SPSS 17.0 version for Windows is adopted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data from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operated in the study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mentioned as below: 1. The family social capital level of aboriginal elementary students was at the middle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n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learning at home.” 2. The vocational self-concept level of aboriginal elementary students was at the middle-high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n “self-awareness.” 3. The family social capital level of two-parent familie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parent, and inter-generational or live in relatives. 4. The families with high socio-economic status had the higher family social capital level than that of middle and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families. 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n vocational self-concept upon different student gender, class level, family structure, number of children, or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6. The more family social capital of aboriginal students, the better vocational self-concept level. 7. The family social capital of aboriginal students had the impact on building up vocational self-concept.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autho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y,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s for references. Keywords: Indigenous students ;Family Social Capital ;Vocational Self-concept.

(6) 目次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 名詞釋義...............................................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資本之相關理論探討................................. 第二節 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理論探討............................. 第三節 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1 4 5 6 8 11 11 23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7 47 49 50 53 66 69 71 7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架構............................................... 研究假設 .............................................. 研究對象 .............................................. 研究工具 .............................................. 研究程序與步驟 ........................................ 資料處理與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現況分析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原住民學童在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 我概念之差異分析........................................ 78 第三節 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析........ 99 第四節 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對職業自我概念之預測分析.........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結論 .................................................. 第三節 建議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 二、外文部分 ................................................. 附 錄................................................................. 附錄一 專家意見問卷 .......................................... 附錄二 專家意見分析表 ........................................ 附錄三 預試問卷 .............................................. 附錄四 正式問卷 .............................................. V. 111 118 121 125 125 129 132 132 138 145 151.

(7) 表. 次.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2-4 表 2-5 表 2-6 表 2-7. 社會資本定義一覽表……………………………………………… 家庭社會資本組成構面一覽表…………………………………… 國小學生家庭社會資本相關研究層面一覽表…………………… 國小學生家庭社會資本層面規納表……………………………… 職業自我概念相關研究層面一覽表……………………………… 職業自我概念層面規納表………………………………………… 家庭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 13 19 20 21 29 30 33. 表 2-8 表 2-9 表 2-10 表 2-11 表 3-1. 背景變項與家庭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 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背景變項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相關研究………………………… 預試問卷抽樣學校與回收統計表…………………………………. 36 39 41 43 50.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3-5 表 3-6. 有效樣本之背景變項分析表……………………………………… 職業等級與職業名稱一覽表……………………………………… 我國現行的學制分類狀況一覽表…………………………………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表……………………………………………… 專家效度名單………………………………………………………. 51 54 55 55 56. 表 3-7 表 3-8 表 3-9 表 3-10 表 3-11 表 3-12 表 4-1 表 4-2. 家庭社會資本暨職業項目分析結果……………………………… 職業自我概念項目分析結果……………………………………… 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家庭社會資本整體及各層面現況分析摘要表…………………… 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量表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 摘表…………………………………………………………………. 59 60 62 63 64 65 72. 74.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4-9. 職業自我概念整體及各層面現況分析摘要表…………………… 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職業自我概念量表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 摘要表……………………………………………………………… 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及職業自我概念之現況統 計分表……………………………………………………………… 不同性別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之 t 考驗摘要表 不同年級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在家庭社會資本 t 考驗摘要表 不同家庭結構家庭社會資本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不同家庭子女數家庭社會資本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 4-10.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社會資本之變異數分析…………………. 85. 表 4-3 表 4-4 表 4-5. VII. 73. 75 76 79 80 82 84.

(8)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表 4-14 表 4-15 表 4-16 表 4-17 表 4-18 表 4-19 表 4-20 表 4-21 表 4-22 表 4-23. 不同性別原住民國小學童在職業自我概念之 t 考驗摘要表…… 不同年級原住民國小學童在職業自我概念 t 考驗摘要表……… 不同家庭結構職業自我概念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不同家庭子女數職業自我概念分析摘要表………………………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職業自我概念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不同背景變項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之差異綜合分析摘要表 不同背景變項原住民學童於職業自我概念之差異綜合分析摘要 表…………………………………………………………………… 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積差相. 86 87 89 91 92 93 96. 99 關摘要表…………………………………………………………… 家庭社會資本各層面對整體職業自我概念之多元回歸分析摘要 表…………………………………………………………………… 103 家庭社會資本各層面對自我覺知之多元回歸分析摘要表……… 104 家庭社會資本各層面對職業自我概念的職業認識層面之多元回 歸分析摘要表……………………………………………………… 105 家庭社會資本各層面對職業自我概念的職業選擇層面之多元回 歸分析摘要表……………………………………………………… 106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107. VIII.

(9) 圖 次 圖 3-1 圖 3-2. 研究架構圖………………………………………………………… 研究實施程圖………………………………………………………. IX. 44 59.

(10)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國小學童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現況及關係。 本章研究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 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根據我國教育部100學年度實施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將生涯發展教 育列為七大議題之一,更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列為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 課程總綱綱要」的國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教育部,2011),可見生涯教育於國民 教育階段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從生涯發展議題的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可得知國小的生涯發展教育著 重於自我覺察與生涯覺察,其概念為幫助兒童瞭解自我能力、興趣、價值觀與個 人特質,進而認識工作世界。而職業自我概念的定義亦為對自己的興趣、能力、 價值觀、優缺點的了解與認同來選擇適合的職業(楊茹茵,2002),國內相關研究 指出職業自我概念為影響生涯發展的因素之一,與個人生涯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 聯(陳秀婷,2003;張仁家,1994;鄭淑芬,1998),亦有研究表示職業自我概念 在兒童期的發展將會對成年期的生涯發展產生影響(Boulware, 1994),由相關研究 可得知生涯發展與職業自我概念兩者具關聯性且提升兒童的職業自我概念有助 於生涯教育的發展。 本研究以屏東為為研究範圍,起因於屏東縣地處偏遠使得本地區的原住民 學童得到較少的社會資源及文化衝擊,在此不利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偏遠學童的 未來發展不良,因此本地區學童的發展情形著實需要受到關心及重視,且根據內 政部2011年原住民人口數統計,屏東縣原住民人口達57079人,屬第四大原住民 縣市,由於樣本數足夠,以本縣作原住民相關研究其結果可供其他地區作相當程 度的參考。另外,研究者以原住民兒童為對象,是因研究者本具有原住民身份且 1.

(11) 現於原鄉任教,因此深刻體認到多數原住民目前最常遭遇到的情況仍是就業困難 造成經濟困頓的問題。根據研究者在教育現場的觀察,父母親的工作狀況是影響 學童未來職業選擇的因素之一,多數的原住民由於教育程度較低只能從事非技術 性的勞動工作,然而,近來大量的外籍勞工湧入,從事低技術性的原住民便遭到 嚴重的失業危機衝擊,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父母多會希望孩子以待遇是否穩定為 條件來選擇未來職業,卻忽略了學生才能及興趣可能有更多的職業選擇機會。在 部落中亦有常變換工作或長期失業的族民,孩童在長期觀察學習的情況下很難對 職業建立清楚的概念,導致不易選擇適當的職業。這顯示對職業相關資訊不足及 缺少楷模學習的不利因素可能是造成學童未來在職場上難與他人競爭的原因。有 鑑於此,研究者認為若能提升兒童的職業自我概念,使其了解自我職業性向與未 來可能的發展,將有助於原住民兒童未來的生涯發展,達到改善生活環境、向上 流動的目標,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我們知道家庭為子女第一個學習事物的場域,孩子最直接接觸的社會網絡 為家庭,多數研究皆顯示其規模與品質對孩子教育成就影響重大 ( Halpern, 2008),透過家庭環境、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家人間的互動對個人的人格發展產生 久遠的影響(Bronfenbrenner, 1979),也因此兒童的價值觀、態度及其行為皆與家 庭有直接的關聯。Coleman(1994b)曾說明社會資本與家庭內的關係,當父母與子 女之間保持緊密的關係時,父母擁有的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才可以為子女所使 用,這表示家庭社會資本是子女獲取其他資本的重要資源。國內外有關社會資本 的研究中,Khattab(2002)在以色列以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參與、期望與親子關係來 測量社會資本,研究結果指出社會資本會直接影響子女教育抱負,亦讓子女感受 到父母對他的關心與期望,而助於提升子女的教育抱負,巫有鎰 (1997) 的研究 也發現父母社經地位越高、社會資本越高,對子女的教育越關注與期望也會越 高,此社會資本有助於提升子女的教育抱負。由上述可知,家庭社會資本對學童 的身心發展及觀念的建立都極大的影響性,因此研究者將了解本縣市學童擁有的 家庭社會資本以作為改善學童發展的參考指標,此為本研究動機二。 2.

(12) 個人職業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下列四種因素的影響,包含個人身心特質 與經驗,如性別、年齡、興趣、自我概念;家庭背景,如父母教養態度、社經地 位、家庭氣氛;學校因素,如師生互動、同儕影響、學業成就;以及社會文化要 求、道德規範、經濟情勢等(沈祝如,2005)。Coleman(1990)亦表示家庭社會資本 為兒童與其家長或家庭中其他成人的人際互動關係,包含親子互動、家庭子女數 及父母投注的心力等,這種家庭組織中的連結關係有助於兒童的發展。國內許多 研究並以Coleman的家庭社會資本理論為研究基礎,實證結果發現家庭社會資本 越高,學生的學業成就表現越佳(林亮雯,2004;林淑芬,2006;周新富、王財印, 2006;黃毅志,2000;蔡毓智,2002),因此本研究欲知曉家庭社會資本與兒童職 業自我概念之間是否亦有相關聯性,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在國內針對兒童職業自我概念的研究較少,而以原住民兒童為對象之相關研 究更是缺乏。沈祝如(2005)見於多數老師不具有團體輔導的專業能力而無法實施 生涯教育,因而針對國小學童的職業自我概念狀況進行研究,然而原住民學童其 生活背景仍與漢人學童有些許的差異,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原住民學童在不同背景 變項中,學生年級、性別、家庭子女數、家庭結構對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 念之間的影響程度,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是以,本研究將採取問卷調查法來了解原住民國小學童的家庭社會資本與職 業自我概念情形,藉以提供教育人員在面對原住民籍學童時實施生涯教育之參 考,以促進原住民學童發揮個人才能,實現自我價值進而達成未來生涯目標。.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概念發展之關係,其具體研究目的有五項,列述如下: 一、瞭解原住民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現況情形。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原住民國小學童,其家庭社會資本的差異情形。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原住民國小學童,其職業自我概念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原住民國小學童其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慨念之關係。 五、探討原住民國小學童的家庭社會資本對職業自我概念的預測情形。. 4.

(1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將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所述:. 一、 原住民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現況情形為 何? 二、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的差異為何? (一) 不同性別之國小原住民學童在家庭社會資本之差異情形為何? (二) 不同年級之國小原住民學童在家庭社會資本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原住民學童在家庭社會資本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 不同家庭子女數之國小原住民學童在家庭社會資本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小原住民學童在家庭社會資本之差異情形為 何?. 三、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原住民學童職業自我概念的差異為何? (一)不同性別之國小原住民學童在職業自我概念之差異情形為何? (二)不同年級之國小原住民學童在職業自我概念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原住民學童在社會資本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家庭子女數之國小原住民學童在職業自我概念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童原住民國小在職業自我概念之差異情形為 何?. 四、 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慨念間的相關情形為 何? 五、 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對其職業自我概念之預測能力為 何?. 5.

(1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所探討之重要名詞分別界定如下:. 一、原住民國小學童 原住民國小學童係指依據《行政院原住民服務手冊》之「身份權1」規定取 得之原住民籍國小學生。本研究之原住民國小學童為具有原住民身份且設籍於屏 東縣原住民國小學區內之高年級學生。. 二、家庭社會資本 根據Coleman(1990)的概念所述,社會資本係指個人經由與他人互動關係中 取得的資源,而此資源可取得潛在利益且有助於個人的行動目的達成。Coleman 將社會資本運用在子女教育上,則以「父母」為主體,將家庭社會資本區分成「家 庭內社會資本」及「家庭外社會資本2」。 本研究家庭社會資本之操作型定義包含兩者,家庭內社會資本有三個層面 分別為「親子互動」指父母與孩子在情感上的互動與彼此的關係;「家庭教育期 望」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成就、未來學歷等的期望程度;第三為「家庭學習參與」 指父母與孩子間與學業有關的互動,即父母對孩子課業、學習上的參與和投入、 學習行為上的規範等。家庭外社會資本為「親師合作層面」指父母與學校、老師 彼此間的資訊流通及互動關係。並以研究者自編「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量表」 上「親子互動」 、 「親師合作」 、 「家庭教育期望」及「家庭教育參與」四層面所得 分數為代表,得分越高表示擁有較多社會資本;得分越少表示較缺乏社會資本。. 1. 依據〈原住民服務手冊〉之規定,原住民與原住民所生之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所生之子女,從 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原住民女子之非婚生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其經 非原住民生父領養而約定從母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其原住民身分不喪失;非原住民女子之非婚生子女,經原住民生 父領養,且從父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4)。 2 家庭內社會資本,包含家庭中人際互動關係、父母投注心力、家庭結構、父母期望及家庭子女數;家庭外社會資本, 包含父母與學校、社區及子女朋友、子女朋友父母間互動關係。. 6.

(16) 三、職業自我概念 職業自我概念係指個人與職業有關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及人格特質等自 我屬性的集合體,即個人在生涯發展歷程中能經由認識工作世界,並知覺到個人 的能力、價值觀與職業興趣後形成的職業選擇觀點。 本研究所指之職業自我概念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所編修的「兒童職業自我 概念量表」上的得分,其量表包含三個層面,第一為「自我覺知」,指對自我優 缺點、能力、個人特質、職業喜好的瞭解;第二為「職業認識」,意指個人對職 業進行的準備;第三則是「職業選擇」,指個人對未來職業及生活的想像。受試 者在量表上得分越高,表示其職業自我概念具體化程度越高。. 7.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茲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分別說明。研究範圍方面,針 位對研究地區、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加以分別探討;研究限制方面,則針對 研究樣本及研究方法分別敘述。.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因屏東縣地處偏遠,社會資源及文化衝極較鄰近的高雄市及台南市不足, 為了提高學童的發展,需要多加瞭解其學童的生活及學習現況,加上本縣市原住 民人口數眾,其研究結果值得其他地區參考,因此,本研究係以屏東縣原住民學 區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 二、研究對象 由於高年級學童較有自我作答能力,為避免學童因不清楚題目意義而錯誤 填答造成研究結果失真,是以,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定為國小五、六年級,具有原 住民身分之學童。.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的現況,以及 兩者間關係。研究方法首先採用文獻分析,作為本研究論述之理論依據;進而運 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屏東地區原住民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 念調查問卷」進行現況資料蒐集,其問卷內容包含「親子互動」 、 「親師合作」 、 「家 庭教育期望」 、 「家庭教育參與」 、 「自我覺知」 、 「職業認識」及「職業選擇」等七 個層面,最後,再以量化統計結果,進行分析與解釋。. 8.

(18)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探討原住民國小高年級學童其職業自我概念是否受學童個人之 家庭社會資本等因素之影響。雖在研究過程中力求嚴謹,但仍有不周全之處,茲 將本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取樣對象僅以之屏東縣原住民學區國民小學為範圍,並未擴及其他 縣市之學校,因此,在研究結果之解釋與推論時,應注意地域上的推論限制。若 要對其他地區進行解釋,須再擴大母群體、樣本以及增加影響因素,再做深入的 考驗, 以使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本研究為了讓結果更全面且精確,因此對原 住民鄉鎮的國小學童進行全面普查,讓研究結果更具有參考性。. 二、研究變項以及層面的限制 在實際情形中,影響國小學童的家庭社會資本和職業自我概念的因素很 多,但是受限於研究者的考量限制,僅能就文獻分析結果,探討年級、性別、家 庭結構、家庭子女數及家庭社經地位等個人背景因素與家庭社會資本、職業自我 概念的差異情形,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則不列為本研究範圍,因無法涵蓋所有 的變項, 難免會有疏漏或不足的部分。另外本研究在家庭社會資本方面僅界定 「親子互動」、「親師合作」、「家庭學習參與」和「家庭教育期望」等四個層 面為研究範圍;在職業自我概念方面,則以「自我覺知」、「職業認識」和「職 業選擇」等三個層面為主,無法涵蓋所有的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的層 面,因此對於其他的個人背景變項及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所包含的其他 層面, 則有待往後研究者再對不同背景變項以及相關層面行進一步探討。.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量化研究,由於研究者無法控制填答情境,部分 受試者填答時也許因個人情緒、不同認知等主觀因素影響問卷填答的真實性,亦. 9.

(19) 可能使得受試結果之客觀性略受影響。囿於研究者之人力、時間的不足,無法進 入教育現場進行質性資料蒐集,未將更深入之個案研究與量化分析相互應證,為 本研究之限制。. 10.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家庭社會資本對國小原住民學童職業自我概念之影響。經 由文獻蒐集及辯證論證歸納整理,本章共分四個小節,分別詳述社會資本之相關 理論探討、職業自我概念相關理論探討以及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近年來的 相關實證研究。. 第一節 社會資本之相關理論與探討 本節旨在針對社會資本之概念進行分析闡述探討,以下將就社會資本的定 義、各種面向及內涵說明之。. 壹、社會資本的意義 一、社會資本的定義與組成 社會資本在所有資本中屬於關鍵地位,社會資本具有提升人力資本、經濟 資本及文化資本作用,而近年來,社會資本的概念廣泛運用在社會學、人類學、 經濟學、教育學等各領域。 Loury在1977年最先使用了「社會資本」名詞,並提出社會資本存在於家庭 關係及社區組織當中,此資源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社會化及心理的發展具有重要性 (引自Coleman 1990:351)。Bourdieu於1980年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成為第一 位將社會資本做系統分析的學者(李惠斌,2000),Bourdieu提出四種不同形式的資 本,包含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象徵資本及社會資本,除經濟資本外,其於資本 是由情境建構而成。 Coleman(1990)則認為社會資本是某種社會結構,此資本也有助於處在此結 構內的個人的特定行為。因此,社會資本是由關係中取得的資源,為了在某種事 件上取得利益,行動者需要進行資源的交換與轉換,這些社會關係是社會資本的 基礎且對個人的行動有著協助作用。Putmanu(1993) 將社會資本視為一種公共財. 11.

(21) (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副產品),認為能夠藉由促進協調的行動,例如:規範、信 任和網絡來改善社會效率之社會組織的特性。Putmanu 也延伸社會資本的意涵, 將社會資本應用於社會領域做探討,他發現各地區政府是否有效運作,取決於此 地區社會資本中的結社生活、陌生人之間信任程度的差異(黃克先、黃惠如譯, 2008)。 Flap(1994)採 Bourdieu(1986)所持的概念,認為社會資本是由社會網絡及相互 聯繫所構成,穩定關係的團體成員會提供實際或潛在資源,對 Bourdieu 來說個人 擁有的社會資本依據個人聯繫的規模及這些聯繫所用有的資本容量而定。 Bourdieu 的社會資本具有四種特性:(一)累積的;(二)可轉化成其他資本或實際的 資源;(三)具有製造利益的能力;(四)具再生的能力(周新富,2006)。 Fukuyama 於〈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一書中,特別提到社會資本 為團體成員彼此間的信任程度,其認為「信任」在社會上的重要性,可讓團體成 員間彼此誠實、合作(引自周新富,2006)。Fukuyama(1997)將社會資本定義為:「一 套存在於承諾彼此合作之團體成員所共同分享的非正式價值或規範」,他認為價 值和規範分享的本身並不能產生社會資本,因為價值也許是不正確的。產生社會 資本的規範包括義務和互惠的集合,非正式的強制規範可減少正式連結機制所需 的交易成本;他認為,社會資本並不是人群資本的子集合,因為它是團體而非個 人的資產–支撐社會資本的規範,必頇是要為超越一個個體所分享的。顯然, Fukuyama 的貢獻在於提醒正向的規範與價值的重要性,特別是義務和互惠的規 範及價值對降低交易成本的正向效益。 Giddens(2000)即指出:「社會資本係指個人能夠用於社會支持的信任網絡, 猶如財務資本能夠用於投資般。如同財務資本,社會資本可被擴張—投資和再投 資」。這或已說明社會資本與其它資本的發展,將可能是擴散性的乘數作用,而 非僅是累積的效果。 由於社會資本擴大了資本的架構與討論,其概念結合了社會學與經濟學的 觀點,符合政策制訂者詴圖利用較經濟或非經濟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的需求(引 12.

(22) 自李思賢、張弘潔、李蘭、吳文琪,2006),故社會資本開始被大量使用更大量 增加了社會資本相關研究。 提出社會資本理論的學者甚多,不同學者各自從其研究領域及研究對象給 予社會資本不同的定義,如表2-1所述。 表2-1 社會資本定義一覽表 作者. 社會資本概念論述. Bourdieu(1986). 實際或潛在資源的綜合體,包括個人社會網路及個 人與所屬團體的關係,能以集體擁有的形式提供團 體成員支持。. Coleman(1990). 由社會組織構成且存在於人際關係中,是一種有利 於個人目標實現的資源。. Putnam(1993). 是一種公共財(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副產品),且其 本質也是為了大眾的福祉。能夠藉由促進協調的行 動來改善社會效率之社會組織的特性,例如:規範、 信任和網絡。. Flap(1994). 是由與個人具備穩定關係的連帶成員所提供的資 源。. Fukuyama(1997). 一套存在於承諾彼此合作之團體成員所共同分享的 非正式價值或規範。. Giddens(2000). 個人能夠用於社會支持的信任網絡,猶如財務資本 能夠用於投資般。. Lin(2001). 透過社會關係取得的資本,行動者在所屬的網絡和 團體中,有利聯繫資源與取得資源產生的社會資產。. Halpern(2005). 社會網絡、規範以及對人們的身分地位有決定力的 約束。.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上之說,社會資本係指個人與其所屬團體以彼此信任為基礎再經由 互動關係中取得的資產,此資產具累積性並可與其他資源做轉換,並透過社會關 係取得資本中的潛在利益,有助於個人行動目的的達成。 根據 Nahapiet 和 Ghoshal(1998)所提出的整合性架構,以結構資本、認知資 本以及關係資本三個構面做為衡量社會資本的基準或基本組成,說明如下:. 13.

(23) (一)結構資本 所謂結構資本指的是個體間結構化連接的程度。越靠近結構中心的社群個體 表示跟其他社群網路中的成員有較緊密的連結,並且越能瞭解與順從社群的規 範,在社會網路分析中,中心性是一個主要的衡量方式(Rogers & Kincaid,1981)。 而中心性的衡量根據 Ahuja (2000)的建議,可以透過計算個體間聯結數量來決 定,而連結性質可以分為直接聯結與間接聯結。 (二)關係資本 有別於結構資本,關係資本指的是個體間情感的聯繫,存在於當個體對於社 群有高度的認同感(Nahapiet & Ghoshal,1998)。也就是指現存於個人之間的人 際關係,它是在組織成員間的互動當中以實現成功的集體行動所必需要的寶貴組 織資源(Leana & Van Buren,1999)。近來有的研究指出成員彼此間缺乏信任是分 享交換或互惠活動的關鍵障礙因素(Lee & Choi,2003)。 (三)認知資本 在組織中,成員要參與知識的交換必頇對彼此溝通的語言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Nahapiet & Ghoshal,1998)。社群成員所分享的知識要有價值,其所分享的意涵 必頇能夠被其他成員充分理解。 從上述可知,Nahapiet 和 Ghoshal(1998)認為社會資本的必頇由個體間的聯 結,彼此間的認同和情感互動及相互瞭解的溝通語言等三個部分來組成。. 貳、社會資本之形式與功能 一、社會資本的形式 Coleman指出社會資本有六種社會關係為其表現形式,且亦為社會資本形成 之原因,由以下敘述之(周新富,2006 ; 許修龍,2007)。 (一)義務與期望 在相互信任的社會網絡中,人們具有對他人好將來必有好報之信念,因此兩 方互動的形式為一方為對方提供幫助之於同時會產生對他方的回報期待,而另一 14.

(24) 方獲得幫助之後便也形成了回報義務。此種人際互惠關係中將由一方承擔責任或 義務,由另一方將獲得報酬,由於人與人相互信任與期待,所以彼此樂於互助合 作。 (二)信息網絡 社會資本第二種形式為存在社會關係中的信息網絡,經由個人建立之社會關 係可取得對自我有價值之資訊,得到資訊越充分越能做出正確的行動。 (三)規範與有效懲罰 有效的社會規範會使得組織成員為遵循團體利益,而捨棄自利的行為來行 動,因此,有效的規範為社會資本形成的重要形式,其不僅能促進特定行動,必 能限制個人的某些行為。 (四)威權關係 社會資本若以控制權形式所呈現,其原因為在一個人擁有多人給予的控制 權的情況下,便可將資源集中完成特定行動。尤其是當個人只具有共同問題卻無 權威時,便賦予領導者強大的領導權威以求共同的問題得到解決。 (五)多功能的社會組織 社會資本可視為因某種目的而產生的自願性組織,此種團體有助於其他目 的的達成,所以又稱之為多功能的社會組織,而多功能的社會組織利於產生並累 積社會資本。 (六)有目的的組織 當行動者懷抱著投資的想法,期望所投資的資源能夠回收時,這些社會資 本便為行動者所特意創造出的結果。學校家長會即屬此種團體,透過家長會可讓 會內家長、學校學生與其他未參與家長會的家長共同分享益處。因此,這種自願 性組織可形成組織目的達成與創造公共財兩種社會資本,使得無論是否為組織內 成員,皆可獲得利益。. 15.

(25) 二、社會資本的功能 (一)提升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可視為廣義的物質資本,意指可經由教育增長個人擁有的知識與 技能,而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兩者相輔相成,為相互補充的關係(Coleman, 1990), 是以,社會資本的提升相對的亦可提升人力資本。值得注意的是,社會資本和人 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相同,皆可提升生產量。 (二)提升團體內部凝聚力 社會資本是團體的共有財,在社會表現的六種形式中,可統整成信任、人 際關係及規範三種形式,此些形式可使組織成員為追求共同利益捨棄自利性並相 互合作,此種團體便具有較高的凝聚力,進而促使成員產生社會認同感,這些因 素對團體的共同目標達成率有很大的影響(Forrest & Kearns, 2001)。 (三)個人追求利益的資源 社會資本是個人的潛在行動資源,可幫助個人獲得工作機會,促進學業成 就、獲得資訊及影響控制力等(周新富,2006),例如,黃毅志(1996)指出若有越多 的社會資本,個人便越能藉由親朋好友的社會網絡獲得幫忙而助於取得職業。. 参、家庭社會資本的組成構面 社會資本廣泛應用於社區生活、民主和政府、學校教育的績效、社會發展、 家庭功能等層面,而最早將社會資本應用於教育層面是由 Coleman 開始。 Coleman(1988)指出「家庭社會資本」包含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父母對子女教育的 投入、教育期待、親子間的互動等。而學童是否能獲得家庭中的社會資本,必頇 視父母親是否在家中出現,與父母親對子女的關注程度(黃君婷,2010)。而家庭 社會資本所包含的內涵如下:. 一、代間封閉 封閉是指個人與別人的接觸可以得到資訊,透過獎賞和處罰的使用亦可以 形成共同的期待和規範,而封閉的社會網絡容易產生社會資本。代間的封閉為父 16.

(26) 母、子女、子女朋友及朋友的父母所組成的社會網絡,其內部成員的互動情形 (Coleman,1988;Sampson, Morenoff & Earls,1999)。在社區封閉的網絡形成之 後,這對社會規範的增強和發展有所助益,進而形成兒童對學校規範的順從,對 學業的興趣及限制兒童參與偏差活動(周新富,2006),相反的,若缺乏家長和子 女、家長和其他成人之間的互動行為,則會導致缺乏規範以及侵蝕家庭的控制力。. 二、家庭結構的穩定性 周新富(2006)認為家庭結構與家庭形態、子女人數及家庭遷移情形等屬於家 庭靜態層面。Kandel(1996)認為家庭內社會資本會因單親、雙親等家庭結構因素 與功能因素而受到影響,如家庭活動或家長參與子女活動的情形皆因家庭結構的 差異而有不同的參與程度。. 三、家庭中的人際互動 相較於家庭結構的靜態層面,家中人際互動則屬於家庭動態層面。親子之間 的互動著重在品質的好壞,且互動的情形將會影響到社會資本的多寡,亦會影響 到學童的學習動能(沈宥呈,2011)。. 四、父母的教育期望 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為子女的重要社會資本,且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對子女 的學習亦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父母與子女的期望一致便可以減少親子間的敵對 態度,當父母的行為表現與期教育期望相一致時,比較可能達成所想要的教育結 果。. 五、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參與 家庭對子女的學習支持是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控制的來源,學生有家庭做後 盾,得到愈有力的家庭支持,他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便愈豐富,且能減少社區因素 對學業的負面影響。. 17.

(27) 六、父母與次級團體的互動 父母與次級團體的互動包含父母與學校的溝通及父母與鄰居的關係 (Coleman,1988;Sampson, Morenoff & Earls,1999),雖然家庭內親子之間的關 係緊密非常重要,但社區的凝聚力和集體行動能有助於社會信任和相互合作,這 樣的連結能夠取得更多資源的協助(周新富,2006)。. 七、有效的規範 社會資本理論很重要的成就是發展出規範的理論,社會網絡的維持要依靠有 效的規範,讓家庭中的成員透過規範的建立與傳遞,達到有效的行為控制(周新 富,2006)。 由上述可知,家庭社會資本為將社會資本運用於家庭組織,來分析家庭內外 人際互動型態,然而,許多研究者對家庭社會資本之組成構面卻有不同的詮釋, 由表2-2說明之。. 18.

(28) 表2-2 家庭社會資本組成構面一覽表 研究者(年代). 組成構面 1.. Coleman(1988). 2.. 1. Sampson, Morenoff & Earls(1999). 2. 3. 1.. 蔡毓智(2002) 2. 1. 康翰文(2005). 2. 1.. 黃隆興(2005) 2. 1. 周新富(2006). 2.. 家庭內社會資本: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包括父 母對子女的學業的關注、教育期望及教育參與。 家庭外社會資本:父母與可能影響子女發展的人 物、機構間的關係,如與鄰居、社區、學校、親戚、 子女的朋友及其父母的互動關係。 代間封閉:社區內成人與兒童的互動、父母認識子 女朋友的父母。 互惠的交換:成人間資訊、物質財貨等的交換。 非正式的社會控制和相互支持:指對鄰居相互支持 的期待與鄰居對兒童行為的監督。 家庭的社會資產:家中人際互動、父母的財力及人 力資源、父母期望、參與親師活動。 家庭外社會資產:學生間的同儕關係。 家庭內社會資本:家庭結構、家中人際互動、父母 教育期望與對子女教育的投入。 家庭外社會資本:親師互動、家庭與鄰居關係、學 校與社區風氣、師生互動、同儕關係。 家庭內社會資本:親子互動、教育參與、父母期望、 家庭規範。 家庭外社會資本:家校合作、社區聯結 家庭內社會資本:親子間的關係與互動,包含父母 的教育參與、對子女的監督、親子交談次數、父母 的期望。 家庭外社會資本:父母在社區中與期他成人或機構 的關係,如父母與宗教團體、學校、鄰居、親友間 的互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2顯示,雖然各研究者對家庭社會資本有不同之看法,但大體上來看 相去不遠,而從組織構面來看,多數研究以「家庭」做區隔,將社會資本分成「家 庭內」及「家庭外」兩層面,前者指家庭中父母或照顧者與孩子的關係、互動情 形;後者則意指父母或照顧者與孩子學校、社區及親友的關係與互動情形。雖另 有研究將社會資本分為家庭社會資本、家庭外社會資本、學校社會資本三種構面 (李思賢,2006;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來探討學生的家庭社 會資本,然而本研究主要以父母或照顧者為關係的貣點,故仍以「家庭」來做分 19.

(29) 類界線,將家庭社會資本層面分為家庭內部與家庭外部資本。整理近幾年依「家 庭」為分類之家庭社會資本內容如表2-3所示: 表 2-3 國小學生家庭社會資本相關研究層面一覽表 研究者 林淑芬 (2006). 研究名稱. 社會資本層面. 台東縣國小學童家庭內社會資本、學 父母期望成績、父母期望學 習風格、社交技巧與學習適應關係之 歷、教育參與 研究. 周國民 家家長社會資本與學童學業成就、學校 (2007) 適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為例. 黃君婷 (2009). 家庭教育期望、家庭義務參 與、家庭學習參與、家庭學 習監督、學校參與、學校親 師聯絡、學校學習規範、社 區代間封閉、社區鄰里關係. 父母參與學習、家庭規範、 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社會資 父母教育期待、行為監督、 本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家庭互動 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 親子互動、父母教育期望、. 游靖喻 (2010) 沈宥呈 (2011). 化認同對自然領域學習態度、學業成 父母參與子女學習、家庭規 就影響之研究 範、親師合作、親友往來、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比較 社區連結 偏鄉國小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優 父母教育觀、親子關係、親 異之家庭社會資本研究 師關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3可看出,在學者的研究當中,對於家庭社會資本層面眾多,在相同 概念中衍伸出許多相似的名稱,研究者依據關係網絡大致分為「父母-孩子」「父 母-親友」「父母-學校」三大部份,並依據此分類將表2-3之研究層面進行歸納整 理,如表2-4:. 20.

(30) 表 2-4 國小學生家庭社會資本層面規納. 研究者\層面. 親 子 互 動. 親 師 合 作. 社 區 代 間 封 閉. 學 校 參 與. 林淑芬 (2006). 家 庭 學 習 參 與. 家 庭 義 務 參 與. 家 庭 學 習 監 督. 學 校 學 習 規 範. *. 周國民 (2007). *. 黃君婷 (2009). *. 游靖喻 (2010). *. *. 沈宥呈 (2011). *. *. 統計. 3. 3. *. *. *. *. 家 庭 教 育 期 望 *. *. *. *. *. *. *. *. *. *. * *. 2. 1. 4. 1. 3. 1. 5.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4的整理發現,雖然這些研究者將家庭社會資本分類的內容不盡相 同,但已經涵蓋了「家庭內」與「家庭外」兩大層面。綜合歸納這些層面,其中 以家庭教育期望、家庭學習參與、親師合作、親子互動等面向為許多研究者所採 用,而家庭學習監督與學校學習監督兩種面向,研究者認為其與家庭學習參與內 涵相似,故歸類合併到「家庭學習參與」面向;家庭義務參與因與家庭內親子互 動相關聯,則歸類到「親子互動」面向。 綜合以上歸納面向並考量家庭社會資本的內涵以及本研究需要,因此本研 究將家庭社會資本分為:家庭教育期望、家庭學習參與、親師合作、親子互動等 共四個面向來探討,說明如下。. 一、親子互動 本研究是指父母與孩子在情感上的互動與彼此的關係,例如,良好的溝通、 互動模式等。親子互動關係是個體成長一生中最早接觸亦是最重要的一種人際關 21.

(31) 係,也是大多數人在一生中延續時間最長的關係之一。從兒童時期發展至青少年 時期,親子互動關係不斷對個人產生影響,因此,有許多研究者認為親子互動關 係的優劣不僅影響到一個人的人際關係適應與發展,亦會對將來的各種社會適應 發生深遠的影響。. 二、親師合作 本研究是指父母與學校、老師彼此間的資訊流通及互動關係。親師合作應該 以「兒童」為中心,鼓勵孩子自動自發,主動去學習。林俊瑩(2006:180)將家長 參與學童教育的範圍主要分成:(1)與子女直接相關的溝通:如和學校聯繫了解孩 子的身心發展情形;(2)學校校務運作與決策:如協助籌募校務基金或支援教材, 參加有關學校決策的委員會;(3)親師互動會議與活動:如參加家長委員會與親師 協會等會議;(4)子女學習指導的請教:如向學校請教孩子每年應學習的內容,以 上四點皆屬親師合作範疇。在親師合作過程中,家長和教師的溝通能幫助孩子成 長的工作,因此親師合做是相當重要的研究層面。. 三、家庭教育期望 本研究將此層面定義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成就、未來學歷、未來發展等的期 望程度。. 四、家庭學習參與 本研究係指父母與孩子間與學業有關的互動,即父母對孩子課業、學習上的 參與和投入與學習行為上的規範等。. 22.

(32) 第二節 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理論與探討 Super(1957)認為職業的發展是個體自我概念的發展與現實不斷的調適、綜合 的歷程,從Super(1953)的生涯發展論中,亦可得知自我概念與工作認知態度為奠 定生涯發展的重要根基,因此,在瞭解職業自我概念之前,必頇先認識「自我概 念」之內涵,再接著探討職業自我概念。. 壹、自我概念的定義 一、自我概念的定義 張春興、林清山(1981)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人格結構的核心,且為個人對 自己的看法、態度、意見和價值判斷的綜合。張春興(2000)亦指出「自我概念」 包含個人對自己性格、興趣、能力及欲望的瞭解、個人與他人及環境的關係、個 人對處理事物的經驗、個人對生活目標的認識和評價,是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 的綜合。而國內外研究對自我概念的定義可分成兩種部份:一為將自我概念視為 一種主觀認知,是個人看待自己及形容自己的觀點,包含自己的身體、人格特質、 行為、能力等(白博仁,1999;張春興、林清山,1981;Dusek, 1996)。而另一部 份則將自我概念視為個人透過環境與他人互動的過程所產生對自己的整體認知 與評價,此觀點表示他人對個體自我概念的發展有強大的影響力(洪若和,1995; 曹榮勳,1993;黃淑玲,1995)。 綜合上述的論點,研究者認為自我概念可說是個人經由受他人的影響及與 環境互動的過程產生對自己的主觀意識,此意識包含對自己的看法、態度及價值 觀等。.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 郭為藩(1966)及張春興(2000)接將自我概念分成三個階段,郭為藩(1966)認為 自我概念是一段連續的發展過程,並將自我概念分為三個形成階段:. 23.

(33) (一)我中心階段(8個月~3歲)第一階段為「生物我」時期,階段任務是讓個體 適應外在環境並滿足生理基本需求。此時期個體知道自己與他人相異,已有了初 步的自我概念,在此時若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可讓自我概念獲得良好發展。 (二)客觀化階段(3歲~青春期)第二階段為「社會我」時期,此時期社會文化 對個體的影響最深。兒童會以他人立場看待自己的行為,並透過學習社會規範及 認識多種社會角色的功能及任務,使行為表現逐漸與社會規準相符,且期望自己 獲得家庭和同儕間的認同。 (三)主觀化階段(青春期~成年)第三階段為「心理我」時期,是個體發展、整 合自我概念的重要階段,前兩階段的「生物我」與「社會我」將統合成完整的自 我概念。此時期個體由依他人觀點評量事物進步到由自我觀點認識事物,逐漸形 成個人的價值觀。 而張春興將自我概念分成自我認定期、自我評價期與自我理想期三個發展 階段,由以下說明: (一)自我認定期:即個體認定自己為誰,在帅兒時期個體便具有認定心理且 以自我為中心。 (二)自我評價期:自我評價期為個體對自我的價值判斷。隨著年齡增長,個 體的價值判斷會區分為「主觀我」及「客觀我」的差異。 (三)自我理想期:經由認同過程而達到自我理想階段,為自我概念發展的最 高層級。 徐振堃(2001)由多數研究中歸納出自我概念的發展具有三種共同特徵,第一 為自我概念具發展性、階段性、持續性及穩定性,且隨年齡增長而發展;第二為 自我概念的內容會隨身心成熟與經驗的增加而豐富;第三為自我概念發展是終身 歷程,因與環境互動而習得,也因學習而改變。 綜合上述可得知,自我概念的形成會隨著年齡增長並遵循固定的程序進 行,首先由自身軀體了解到自己與他人差異,再透過社會環境與他人互動學到社 會角色應具備的行為,最後形成自我觀點,並以個人主觀價值來做行動。 24.

(34) 貳、職業自我概念的意義 職業自我概念是影響個人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且是個體在職業選擇時所 考慮與職業有關的個人特質。Super認為職業自我概念為個人與職業有關的興 趣、能力、價值觀及人格特質等自我屬性的集合體(侯鳳珠,2002)。 多數研究者即以 Super(1953)理論為基礎,發展對職業自我概念的定義,侯鳳 珠(2002)與沈祝如(2005)認為職業自我概念為個人在生涯發展歷程中,個體對職業 的了解及職業興趣、能力與價值觀等,知覺到與職業有關之自我屬性的綜合體; 以職業選擇來看,楊茹音(2002)認為職業自我概念為對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 觀、優缺點的了解與認同來選擇適合的職業;陳兆君(2003)更進一步表示其為個 人選擇職業時所重視之能力、興趣、人格特質和價值觀等特質,形成將來對職業 的看法、想法、觀念和態度。張儷瀞(2003)及林毓晨(2008)則表示自我概念的形成 也包涵社會的互動,因此認為職業自我概念是個體藉由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 觀、人格、特性等自我認識和與現實工作世界的接觸中形成對工作社會的認知後 會衡量自己適合的工作,進而形成對職業的看法。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職業自我概念是個人在生涯發展歷程中能經由認 識工作世界,並知覺到個人的能力、價值觀與職業興趣後形成的職業選擇觀點。 以下就職業自我概念的相關理論討論之。. 一、 Super自我概念與職業自我概念發展論 職業自我概念是由自我概念逐漸轉化而來,Super顧其自我概念的研究中, 提出自我概念與職業自我概念具有相關性,說明如下(Supe,1953,陳兆君,2003): (一)自我概念會影響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偏好、滿足的內外標準有關。 (二)自我概念與重要他人的職業角色概念有關。 (三)職業自我概念與知覺重要他人的職業角色期望有關性。 (四)自我概念與其他相似特質的測量是一致的,例如自我了解,在青少年時 期隨著年齡而增加,且與需求強度有關。 25.

(35) (五)青少年對於父母的認同與其職業興趣有關。男孩對父親的認同,則與其 對父親職業的興趣有關。 從上述我們可以知道職業自我概念是由個人自我概念轉換而來。Super將自 我概念發展分為形成期、轉換期、實踐期三個階段,而根據Super的看法,職業 自我概念的發展與自我概念相同,以相同的方式發展 (沈祝如,2005;侯鳳珠, 2002;陳美鳳,1999;曹榮勳,1994),由下分述之。 (一)形成期(the formation process):0~3歲的個體從出生開始便逐漸形成自我概 念,發展認同感。發展過程包含了五個階段: 1.. 探索期(exploration):探我自我與周遭環境. 2.. 自我分化(exploration):隨著年紀增長,個體開始追求自我認定,且逐漸. 覺察自己與他人間的差異。此種認識將使個人進行教育或職業選擇時,考慮他是 否與自我觀念相同。 3.. 認同(identification):指對他人的認同,如對父母、師長、親友等的認同. 過程發展出個人的特定模式。 4..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角色扮演將會增進職業自我概念的發展,而家. 人和同儕將會影響個人對職業、工作價值與工作世界角色的看法。 5.. 現實考驗(reality testing):透過遊戲、學校課程、工讀等現實考驗機會,. 來增強或修正個體之自我概念。 (二)轉換期(the translation process):3歲~青春期的個體自我概念會逐漸轉化成 職業自我概念。個體透過觀察成人從事之職業,而認同成人的角色行為,或經由 實際體驗某種職業角色,使個體將自我概念轉換成職業自我概念,當個體覺察自 我具有適合某種職業特性時,亦會學習與該職業相符的角色期望。 (三)實踐期(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青春期~成年,此時期自我概念轉變成 較為現實具體的形式,如獲得與職業相關的教育或訓練,亦或謀求喜愛的職業來 實踐職業自我概念。在此轉換過程中,若個體無遭受到挫折,則產生成就感;反 之,便不易形成積極的職業自我概念。 26.

(36) 二、Ginzberg的職業選擇發展論 Ginzberg(1951)提出個人的成長是一個連續不斷過程,隨時都要做不同的抉 擇,個人的身心發展與外在社會環境均會影響職業的選擇(楊茹茵,2002)。 Ginzberg將職業選擇分為幻想期(fantasy,出生到11歲)、詴驗期(tentative,11 歲到17歲)及實現期(realistid,17歲至20幾歲)等三種階段,因前兩階段與國小學童 較相關,故特別對幻想期及實驗期說明之。幻想期為出生到11歲之兒童,孩童在 4~5歲時便會因內在對職業的好奇與喜好透過遊戲方式模仿社會中的職業行為, 並經由成人的讚美獲得正增強。而詴驗期為11~17歲之青少年,這時期的學童會 依據詴驗期所得的結果進行與生涯相關的探索活動來詴驗各種職業機會以及未 來可能的選擇。 Ginzberg(1972)指出在詴探期所做的決定對未來生涯的形塑有所助益,而國 小高年級學童正處於幻想期與詴驗期的轉換階段,因此在詴驗期第一階段(11~12 歲)時,成人頇開始注意並培養學童對某些職業的興趣。. 三、Gottfredson的職業抱負發展論 Gottfredson(1981)認為職業選擇的歷程應考慮與自我概念相關因素,如智 力、能力、價值觀,並納入社會系統取向,如性別角色、職業聲望等,因此在職 業抱負的發展過程,個體會將自我概念及職業影像的發展做結合,進而形成個人 的職業抱負水準(侯鳳珠,2002)。 Gottfredson提出個人的職業發展有四個階段: (一)權力傾向期(orientation to size and power):此階段約在3~5歲,兒童會發展 出權力大小的觀念,對大人擁有的職業角色權威具有憧憬。 (二)性別角色傾向期(orientation to sex roles):年級為6~8歲的學童發展出性別 角色的概念,逐漸了解男女生之間的差異,職業的選擇會受到性別角色認同的影 響。 (三)社會價值傾向期(orientation to social valution):年齡在9~13歲的學童易受到 27.

(37) 社會階級的影響,職業選擇以職業聲望為考慮重點,會以有較佳社會地位的職業 導向。 (四)自我傾向期(orientation to internal self-unique):14歲以上的青少年漸發展出 對自我與他人的知覺,職業選擇會以個人興趣、能力及性別角色、職業聲望、工 作領域等來做選擇。. 四、Tiedeman和O’Hara的職業抉擇歷程 Tiedeman和O’Hara(1959)認為個人職業認同的歷程裡「自我認定」在整個生 涯發展歷程十分重要(吳芝儀,2000;楊茹音,2002;蘇鍛佩,2002;沈祝如,2005)。 Tiedman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提出預期的思維與實踐時期兩個發展階段,而在 預期思維的探索階段,個人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有興趣的職業方向。Tiedeman和 Miller-Tiedemane亦強調個人具有主導生涯發展方向與決定歷程以及創造自身生 涯的力量,透過自我覺察和自我了解,個人即有能力做出對自己最好的生涯決定。 綜觀上述的生涯發展論點雖提出不同時期及不同階段的發展及特色,但都 表示生涯發展中,不同的階段將有不同的發展需求與任務,而每個人都有自我實 現的可能,且透過學習、教育和訓練,可增加生涯發展能力並有助於職業概念的 形成。 由此可知如果學童能對自我能力、興趣、價值觀有越多的了解,則能增進 自我認同,而加強學童的職業自我概念,將使其生涯發展更順利。. 参、職業自我概念之研究層面 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生理與心理的日漸成熟,自我概念便隨之形成, 待進一步對工作世界與職業有好奇心與較深入的體驗後,職業自我概念也逐漸形 成與建立。根據Super、Ginzberg、Gottfredson及Tiedeman& O’Hara的等人的理論, 影響職業行為與發展的因素有個人身心的特質和經驗,個人的家庭、社會及經濟 背景,周遭的大環境和許多無法預測的因素(沈祝如,2005)。曹榮勳(1994)指出影. 28.

(38) 響個人職業自我概念的因素包括四個部份,(一)個人特質:性別、年齡、智力、 特殊能力、興趣、態度及自我概念等;(二) 家庭因素:父母的社經地位、教養 態度、居住環境、家庭氣氛等;(三)學校方面:教師態度、師生互動、學業成就、 同儕影響等;(四)社會因素:社會文化要求、道德規範、經濟與國際情勢等皆會 影響兒童的職業自我概念。 在國內以職業自我概念為研究主題的文獻不多,而研究者因其研究角度的 需求,因此探討的層面看法不一,研究者整理十幾年來有關職業自我概念的研究 層面,如表2-5所示: 表2-5 職業自我概念相關研究層面一覽表 研究者 曹榮勳 (1994) 簡秀雯 (1997) 侯鳳珠 (2002) 楊茹音 (2002) 沈祝如 (2005) 李菁菁 (2012). 研究名稱. 職業自我概念層面. 影響國中生職業自我概念的家庭因素之 心 理 職 業 我 、 準 備 職 業 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 我、未來職業我 生涯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涯成熟 態度與職業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 職業認識、自我認識. 高屏地區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 自我探索、職業探索 刻板印象之研究 生涯探索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職業自我 自我認識、職業認識 概念和生涯覺察能力之輔導效果 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之研究. 自我覺知、職業認識、 職業選擇、自我評價. 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 職業自我概念、職業成 業成熟度之相關研究 熟、職業興趣.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5可看出,在各研究當中,對於職業自我概念內涵的解讀不盡相同, 因此發展出許多名稱,未免影響職業自我概念層面的判斷研究者就表2-5中各研 究內涵進行層面的歸納整理,如表2-6:. 29.

(39) 表2-6 職業自我概念層面歸納表 研究者\層面 曹榮勳 (1994) 簡秀雯 (1997) 侯鳳珠 (2002) 楊茹音 (2002) 沈祝如 (2005) 李菁菁 (2012) 總計. 自我覺知. 職業認識. 職業選擇. *. *. *. * *. *. * *. *. 3. 自我評價. *. *. *. *. *. 6. 3. *. 3.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歸納表2-6研究層面,其中以自我覺知、職業認識及自我評價三個面向 為許多研究者所採用,而自我評價面向,研究者認為可歸類於自我覺知層面,故 將之合併到「自我覺知」面向;另雖採用職業選擇層面的研究較少,但研究者認 為此層面關係個體未來生涯展望,因此容入研究層面進行探討。 綜合以上歸納面向並考量職業自我概念的內涵以及本研究需要,因此本研 究將職業自我概念分為:. 一、自我覺知 為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包含兩部份,其一為對自我優缺點、能力、個人特質、 職業喜好的瞭解;第二部份為對職業的心理準備,包含明白必頇接受工作訓練、 自我充實。. 二、職業認識 為個人對職業進行的準備,包含知道為何要有工作、自己能做什麼樣的工 作、工作職業頇具備的專長及技能以及應該為想要的工作做哪些努力等。. 30.

(40) 三、職業選擇 為個人對未來職業及生活的想像,包含知道未來要做何種職業、知道自己 的專長適合何種職業,並能規劃未來升學和工作的計畫。. 31.

(41) 第三節 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 相關研究 本節將進行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探討。首先分析 家庭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其次分析職業自我概念相關研究,最後再探討學童家 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歸納出相同的影響因素,進而發展出本 研究的背景變項。. 壹、家庭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 Coleman(1990)指出人們是否擁有社會資本,將影響其是否能實現某些目 標,而在學童在與他人互動中所形成的社會資源,將形成許多潛在利益,有助於 特地目標之達成。由於社會資本涵蓋層面甚廣,但研究者認為家庭為兒童最先及 最常接觸的學習場域對其有較多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著重於家庭社會資本,期 望藉由相關研究之探究,能深入探討本研究之內涵。. 一、以「家庭社會資本」為主題之研究 家庭社會資本的研究相當多,研究對象眾多,包含國小、國中、高中以上 的學生,亦有針對漢族、山地原住民、帄地原住民及新住民等族群做相關探討。 為了能把主題更聚焦在學童研究上,茲將國內十年來(2002年至2012年)間以家庭 社會資本為主題,且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之文獻,整理歸納如表2-7。. 32.

(42) 表2-7 家庭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林亮雯 (2004). 研究主題. James S. Coleman 社會 資本論及其 教育應用 -TEPS 之檢證. 研究 對象. 全國 TEPS 資 料庫.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資料分析. 1. 家庭結構主要影響家庭內的社 會資本,並未限制家長與校方 以及其他家長間的聯繫與熟識 網絡。 2. 父母的成人數並非決定社會資 本的唯一要素,互動過程同樣 重要。 3. 家庭背景透過社會資本影響學 業成就,但作用力有限。. 洪希勇 (2004). 族群 、地區與 家庭背景對台 東國小學童成 績之影響機制. 2003 台東 縣教育長 期資料庫 -國中小 學生學習 狀況與心 理健康追 蹤調查六 年級學生 及家長. 資料分析. 林淑芬 (2006). 台東縣國小學 童家庭內社會 資本、學習風 格、社交技巧 與學習適應關 係之研究. 台東縣原 住民、漢 人及外籍 與大陸配 偶子女高 年級學童. 問卷調查. 柯乃文 (2006). 台東縣外籍 與大陸配偶 子女之學習 適應及其相 關影響因素. 台東縣國 民小學三 到六年級 外籍與大 陸配偶子 女. 問卷調查. 1. 族群與地區間成績的差異大部是 家庭背景所造成。 2. Coleman 家庭社會資本變項中的 「父母成績期望」、「父母學歷期 望」及「父母投入子女學校課業」 對成績有正向影響,且會透過對 「學童教育抱負」之影響,進而提 高成績。 3. 在財務資本上,接受「學科補習」 及擁有「電腦及網路」對成績有正 向的顯著影響。 4. 非完整家庭與兄弟人數較多等家 庭結構不利者,會提高師生不良互 動;父母投入子女學校課業較少因 此不利於成績。 5. 山地鄉家庭社經地位較最低、單親 家庭的比率高、兄弟人數較多,但 成績並非最差。因山地鄉「父母學 歷期望」較高,提高「學童教育抱 負」,而有利於成績。 1. 父母親教育程度越高者,其子女的 學習適應、學習方法、學習習慣、 學習態度、學習環境會較好。 2. 漢人學童的學習適應及學習環境 比原住民學童好。 3. 漢人學童的學習態度比原住民學 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好。. 1. 學習適應、學習方法、學習態度 與父母參與子女教育有正相關。 2. 父母期望子女成績越高,參加的 補習越多,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 的學習適應越佳。. (續下頁) 33.

數據

表 2-4  國小學生家庭社會資本層面規納  研究者\層面  親子互 動 親師合作 社區代間 封 閉 學校參與 家庭學習參 與 家庭義務參與 家庭學習監督 學校學習規範 家庭教育期望 林淑芬 (2006)  *  *  周國民  (2007)  *  *  *  *  *  *  *  *  黃君婷  (2009)  *  *  *  *  游靖喻  (2010)  *  *  *  *  *  *  沈宥呈  (2011)  *  *  *  統計  3  3  2  1  4  1  3  1  5
表 3-9  「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預試 題號  正式題號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共同性  親師合作  家庭教育  期望  親子互動  家庭學習 參與  8  5  .790  .729  9  6  .752  .716  10  7  .713  .657  11  8  .618  .623  12  9  .573  .496  15  11  .844  .739  16  12  .806  .775  18  13  .56
表 3-12  「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層面名稱  內含題目(正試題號)  Cronbach α係數  自我覺知  19、20、21、22  .885  職業認識  23、24、25、26、27  .889  職業選擇  28、29、30、31  .830  總量表  共 13 題  .914  進行信度分析後,各層面的Cronbach’α 係數分別為:「自我覺知」 層面α 值為.885;「職業認識」層面α   值為.889;「職業選擇」層面α 值 為.830。職業自我概念量表各
表 4-6  不同性別的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之 t 考驗摘要表  層面名稱  性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親子互動  男  269  14.29  3.86  -0.05 女  266  14.31  3.70  親師合作  男  269  12.69  4.90  女  266  12.15  4.62  1.30 家庭教育期望  男  269  14.10  4.04  -0.66 女  266  14.33  3.84  家庭教育參與  男  269  18.64  4.47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ables of hypermarkets consumers’ flow experience and the trust, the external variables, and the internal variabl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