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及反應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及反應之研究"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受網路霸凌 的經驗覺察及反應之研究

研究生:吳宏斌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受網路霸凌 的經驗覺察及反應之研究

研 究 生 : 吳 宏 斌 撰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八 月

(4)
(5)
(6)

謝 誌

提筆撰寫謝誌時,心中充滿了感動與感謝,回顧求學的這兩年,

過程有歡笑也有淚水,想要感謝的人真的是不勝枚舉。首先感謝指導 老師蔡東鐘教授悉心的指導與鼓勵,在我屢屢因繁忙公務而使研究進 度延遲時,除了給予我最大的包容和體諒外,並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予 以啟蒙與指導,蔡老師為學宏觀嚴謹,著實讓我獲益匪淺。另外,感 謝張玉山教授、鄭承昌教授及廖本裕教授,對於我的研究給予相當寶 貴的建議與指正,才讓本文的內容得以更充實與完備。

其次,我必須感謝的是我的父母和家人,每當我碰到瓶頸的時 候,內人佩庭總是給予我最大的鼓勵與精神支持,一路不斷地為我打 氣,才能讓我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另外,謝謝光甫、志芳、公權、

姝瑜、宸均、嘉儀、瑋廷,同窗兩年有他們的陪伴,讓我求學的歷程 增色不少。感謝鄭進成校長及陳復龍校長,在學校繁重的教學與行政 工作之中,同意讓我在工作中同時能夠完成個人的進修學業。謝謝世 忠、勇志、耀生、政謙、志強,每每在心情煩悶的時候,總會陪伴我 一起運動來抒解壓力。感謝瑞銀、佳玉、沂芳、明璋等等好友,在論 文完成期間,默默地在旁提供我許多協助與幫忙。感謝的人真的很 多,也因為有你們,讓我能夠將這個過程變成了美好難忘的回憶。

最後,謹以本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和所有關心我的人。

吳宏斌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八月

(7)

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受網路霸凌 的經驗覺察及反應之研究

作 者 : 吳 宏 斌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縣國中生在網路上的使用行為,不同背景變 項的國中生對遭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及反應差異情形,以及目前國 中生不同的網路使用行為與遭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的相關情 況。本研究以自編設計「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 察及反應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臺東縣(離島地區除外)在學國中 生作為樣本,採分層抽樣抽出 943 位有效樣本進行分析。所得資料則 以百分比、平均數、卡方考驗、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 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臺東縣國中學生在不同背景變項上會對網路 使用行為、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造成差異;網路年資越短、

每週上網時間越長的學生,越容易有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並產生 反應;學生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越強烈時,則受網路霸凌所產生的 反應會越大。

關鍵詞:網路霸凌、網路使用行為、網路霸凌經驗覺察、網路霸凌反應

(8)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of the curren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County;

and furth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empirical perception and reaction of cyber-bullying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related situation between current different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empirical perception and reaction of cyber-bullying In order to achieve objectives above, the questionnaire

“status of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empirical perception and reaction of cyber-bully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designed and used as instrument for this study. Taitu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xcept outlying islands) were used as samples and stratified sample of 943 valid samples were drawn for analysis.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s of percentage, mean, chi-square,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aitu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the differences for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and empirical perception and reaction of cyber-bullying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addition, students who have shorter years of using internet and spend longer time online are more easily have the empirical perception of cyber-bullying and react to it. The greater the empirical perception develops for cyber-bullying, the bigger the reaction causes for cyber-bullying.

Keywords: cyber-bullying,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empirical

(9)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網路使用者的特性與行為...11

第二節 網路霸凌的相關研究...21

第三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及反應...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43

第四節 實施程序...51

第五節 問卷處理與資料分析...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5

第一節 現況分析...55

第二節 網路使用行為在背景變項上的差異分析...66

第三節 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在背景變項上的差異分析...84

第四節 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在網路使用行為上的差異分析...92

第五節 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受網路霸凌反應間之相關分析...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3

第一節 結 論...103

第二節 建 議...108

參考文獻...110

中文文獻...110

外文文獻...113

網路參考資料...114

附 錄...116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及反應調查問卷...116

(10)

圖目次

圖 2-1 95-99 年男女上網比例分佈比較...12

圖 2-2 98 年臺灣網路使用者年齡層比例分佈比較...13

圖 2-3 網路霸凌的來源...30

圖 2-4 網路霸凌的頻率及形式...30

圖 3-1 研究架構圖...37

圖 3-2 研究流程圖...52

(11)

表目次

表 2-1 臺灣地區歷年上網及使用寬頻的人數與比例 ... 11

表 2-2 國中生網路年資調查 ... 16

表 2-3 國中生每週上網時數調查 ... 17

表 2-4 國中生上網地點調查 ... 19

表 2-5 國中生使用網路活動調查 ... 20

表 2-6 網路霸凌學者相關定義表 ... 21

表 2-7 網路與現實生活的霸凌原因對照表 ... 22

表 2-8 網路霸凌的形式分類 ... 28

表 2-9 Twemlow 和 Sacco 心理動力論之受霸凌者表徵一覽表... 33

表 3-1 樣本抽取表 ... 40

表 3-2 樣本分佈及回收分析摘要表 ... 40

表 3-3 樣本的性別分析 ... 41

表 3-4 樣本的年級分析 ... 41

表 3-5 臺東縣學生的父母教育程度分析 ... 42

表 3-6 臺東縣父母對上網的管教態度分析 ... 42

表 3-7 臺東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分析 ... 43

表 3-8 臺東縣學生居住地區分析 ... 43

表 3-9「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與反應量表」問卷的理念基礎... 44

表 3-10 內容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 46

表 3-11 內容效度專家意見修正表 ... 46

表 3-12「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量表」項目分析表... 48

表 3-13 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與反應量表(預試)因素分析與信度表 ... 49

表 4-1 臺東縣學生網路年資分析表 ... 56

表 4-2 臺東縣學生每週上網時數分析表 ... 56

表 4-3 臺東縣學生最常上網地點分析表 ... 57

表 4-4 臺東縣學生網路使用活動整體分析表 ... 57

表 4-5 臺東縣學生網路使用活動分析表 ... 58

表 4-6 臺東縣學生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整體分析表 ... 59

表 4-7 臺東縣學生受言語霸凌經驗覺察分析表 ... 59

表 4-8 臺東縣學生受關係霸凌經驗覺察分析表 ... 60

表 4-9 臺東縣學生受性霸凌經驗覺察分析表 ... 60

表 4-10 臺東縣學生受網路霸凌的反應整體分析表 ... 61

表 4-11 臺東縣學生受網路霸凌的心理反應分析表 ... 62

表 4-12 臺東縣學生受網路霸凌的行為反應分析表 ... 62

表 4-13 臺東縣學生受網路霸凌的反擊反應分析表 ... 63

表 4-14 不同性別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66

表 4-15 不同性別與網路使用活動之差異分析表 ... 67

(12)

表 4-16 不同性別與上網時間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67

表 4-17 不同性別與上網地點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68

表 4-18 不同年級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68

表 4-19 不同年級與網路使用活動之差異分析表 ... 69

表 4-20 不同年級與年資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69

表 4-21 不同年級與上網時間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0

表 4-22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1

表 4-23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與網路使用活動之差異分析表 ... 71

表 4-24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與網路年資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2

表 4-25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與網路年資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2

表 4-26 不同父母上網管教態度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3

表 4-27 不同父母上網管教態度與網路使用活動之差異分析表 ... 73

表 4-28 不同父母上網管教態度與上網年資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4

表 4-29 不同父母上網管教態度與每週上網時數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5

表 4-30 不同父母上網管教態度與上網地點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6

表 4-31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6

表 4-32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與網路使用活動之差異分析表 ... 77

表 4-33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與每週上網時數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8

表 4-34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與上網地點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8

表 4-35 不同居住地區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79

表 4-36 不同居住地區與網路使用活動之差異分析表 ... 79

表 4-37 不同居住地區與網路年資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80

表 4-38 不同居住地區與上網地點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81

表 4-39 不同性別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之差異分析表 ... 84

表 4-40 不同年級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之差異分析表 ... 85

表 4-41 不同年級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之差異分析表 ... 86

表 4-42 不同父母上網管教態度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之差異分析表 .. 87

表 4-43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之差異分析表 ... 88

表 4-44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之差異分析表 ... 89

表 4-45 不同網路年資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之差異分析表 ... 92

表 4-46 不同父母上網管教態度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之差異分析表 .. 94

表 4-47 不同上網地點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之差異分析表 ... 95

表 4-48 不同程度的網路使用活動與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之差異分析表 ... 96

表 4-49 不同程度的網路使用活動與受網路霸凌反應之差異分析表 ... 96

表 4-50 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受網路霸凌反應的相關分析表 ... 99

表 4-51 不同網路活動對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101

表 4-52 不同網路活動對受網路霸凌的反應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102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背景與動機做介紹,闡明研究的問題與目的並提出研究的限 制。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 研究範圍及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旨在介紹本研究之背景與研究的動機,其中研究背景主要在說明網路已普遍 存在於每個學生生活周遭,也就因為網路活動盛行、使用網路的人口數與日遽增,多 數國中學生自然成為活躍於網路世界裡的一份子,然而,國中學生在從事網路活動時 是否衍生其他的現象?將在研究背景部份分別介紹。

至於本研究的主要動機,是因為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近年來越來越嚴重,

而鮮少有針對網路霸凌的相關研究,尤其對象是臺東縣的國中學生,而研究者目前擔 任國中教職且有訓導工作經驗數年,所以,想藉此來探討本縣國中學生網路的使用行 為,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與反應之相關研究。

壹、研究背景

在進行本研究之前,先針對研究主題來觀察並分析當前環境與背景,茲將整理及 分述如下:

一、 網路使用頻繁

近年來的資訊普及和迅速發展,除了電腦應用軟體多元化,人機介面親和性 增加等因素外,最主要還是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使得電腦的運用真正與生 活緊密結合(陳冠名,2004)。網路不僅打破時空的藩籬,使個人多一項隨時隨地 從事學習的工具之外,更因為節省了大量的成本,讓整個社會向全民教育的理想 邁進了一大步(謝寶蓮,2007)。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所進行的「台灣寬頻網路 使用調查」(2009)報告顯示,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使用網路行為比例,已經從

(14)

民國九十二年七月的 57.23%上升至九十八年一月的 70.95%;另外,「台灣寬頻 網路使用調查」(2010)報告顯示,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使用網路行為比例,已 經於九十九年上升至 72.56%。這些數據顯示目前網路行為的高普及率以及逐年成 長。

二、 網路犯罪興起

由於電腦科技及網際網路的發展,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界的穿透力及其所提 供資訊傳達的流通功能,利用網路進行詐欺、破壞、色情等違法事件層出不窮,

而且犯罪年齡也越來越年輕(陳信郎,2004)。而網路具有開放的特質,任何人都 可在網路上傳遞或接受資訊,這樣的特性讓許多駭客、病毒及其它有害網路安全 的因素有機可趁(沈榮華,2003)。桃園蘆竹發生一起網路交易引發債務糾紛,但 因談判破裂導致雙方發生互毆出人命(中廣新聞網,2009/07/15)。某知名網路購 物市場也發現被歹徒透過非法蒐集而來的信用卡卡號,刷卡偽裝購買高價商品,

研判其意圖是先冒刷,再針對持卡人進行電話詐騙(奇摩新聞,2008/04/18)。桃 園一名電機公司男子因為不喜歡臨桌女同事,竟假冒同事名義,到交友網站張貼 女子的個人資料及照片,網頁上還暗喻接受援交,女同事因為經常接到不明電話,

不堪其擾而求助警方,經縣警局刑警大隊科技犯罪偵查組調查後,女子才知道原 來加害者就是身邊的同事(中廣新聞,2008/03/06)。

從這些犯罪新聞看來,網路就是因為擁有「匿名」及「快速」的特性(朱美瑰,

2009),以致於許多人開始選擇利用網路來成為犯罪的工具和手法,偷竊、詐欺、

惡意攻擊等行為比比皆是。

三、 網路遊戲盛行

在 2010 年 3 月「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中顯示,臺灣家庭可上網比例近 77%,這主要因為電腦價格和網路費率下降,使得幾乎家家有電腦及網路可供使 用。除此之外,電腦遊戲公司遊戲推陳出新迅速和內容的多樣性,都是導致目前 青少年學生族群風行網路遊戲的原因(黃俊傑,2004)。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2006 年的調查發現,六成以上(61.7%)的孩子上網的主要原因是「玩網路遊戲」。 而 12-19 歲玩過線上遊戲的比例更高達 90.91%,高居所有年齡層首位(台灣寬頻

(15)

若成癮於其中則會造成身心、課業等負面影響。此外,目前的網路遊戲眾多,很 難逐一落實分級制度,使得我們的小孩時常接收到遊戲中暴力、血腥及色情裸露 的資訊,無形之中將會隱藏許多危機及問題。

四、 網路成癮比例提升

隨著網路的普及,使得以往國中生平時從事的各種活動逐一被網路所取代。

聊天室或即時通可以提供隱密的空間讓多人使用,也不需額外費用,所以逐漸取 代了電話;網路新聞資訊快速及各項節目的多樣化,也慢慢取代了電視的功能;

目前新興的各款網路線上遊戲應有盡有,不但畫面精緻漂亮,更有即時互動的效 果,所以也成為了許多青少年休閒娛樂活動的主流(黃俊傑,2004)。於是有越來 越多人願意花更多的時間於網路上,不知不覺中,這樣經常性地流連於網路最終 將導致成癮,若當沒有網路可以使用時,則就會有心理和生理上無法調適的現象。

根據調查發現有將近九成國中小學生玩網路遊戲,超過半數每天至少花一個小時 在網路遊戲上,逾四成甚至已經出現網路成癮傾向,而國中生成癮比例更是高達 四成五(自由時報,2007/12/1)。

隨著近年的網路盛行普及,雖然為我們人類帶來許多便利,但同時也連帶衍生許 多現象與問題,許多青少年長期沈溺網路遊戲與交友,因而容易導致網路成癮甚至造 成眾多網路犯罪,網路霸凌即是其中一例,為了降低網路所帶來的負面傷害,我們必 須正視並試圖改善這樣的問題才行。

貳、研究動機

在耳聞許多國內外網路霸凌的相關新聞後,逐漸開始對此主題產生興趣,經過分 析其研究背景後,以下將分述研究動機如下:

一、「網路霸凌」問題盛行,值得關心及探討相關議題

近年來的網路蓬勃發展,因為網路具有匿名性、便捷性、廣泛性以及新奇等 特質,所以青少年對網路世界充滿好奇(陳佩庭,2007),這樣的環境讓他們花越 來越多的時間沈溺其中,衍生了所謂網路成癮的問題。而青少年在大量使用網路

(16)

的情況下,很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導致偏差行為(黃淨喻,2005)。正當網路 成癮及網路犯罪的現象逐漸醞釀成型之際,越來越多的網路霸凌事件也開始隨之 而來,淡江網路新聞報(2007/12/28)報導:在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十名青少 年中,就有一人曾收到網路惡霸發送的威脅性電子郵件或難聽的謠言欺凌;世界 日報(2008/7/17)也曾報導:在美國「對兒童犯罪研究中心」(Crimes Against Children Research Center)的關鍵報告顯示,10 歲到 17 歲美國年輕人的網路騷 擾事件,從 2000 年到 2005 年增加 50%。承認自己「曾在網路上以粗魯、惡意言 論批評他人」的年輕人,則從 14%增加到 28%。

不僅國外如此,在國內也是有類似的情況,根據中央社(2007/9/12)的報導: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對國中小學生的調查裡,二成四的孩子的行為已 達網路霸凌的警戒範圍,其中,14%堪稱「網路小搗蛋」,7%是「網路小混混」,甚 至有 3%屬於瀕臨犯罪邊緣的「網路小霸王」。根據上述資料與數據,實在讓我們 不得不同意網路霸凌問題的嚴重性,而面對如此現狀,絕對值得我們去瞭解並探 究其因。

二、瞭解臺東縣國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情況

雖然臺東縣在各種人文、地理環境的條件均較不利於其他縣市,但是國中生 的網路使用行為卻似乎不受其影響,以作者本身在國中任教的經驗及觀察,發現 目前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的行為越趨複雜,他們的日常生活與電腦網路關係已經密 不可分,連帶也影響了其他層面的發展,如家人互動、人際交友、學業成績等,

如果能夠進一步多瞭解我們的孩子,瞭解他們平時在網路上的想法、作為,必定 能夠成為與學生相處、溝通的參考,日後也可以成為輔導學生的依據。

三、從校園霸凌逐漸延伸演變成為網路霸凌

目前國民中學教育仍受限於學測升學考試,所以學校課程普遍著重於學測科 目,使得資訊教育相對顯得弱勢許多。不但如此,在少量的資訊教育課程中,教 師往往只著重在教授電腦技能,卻忽略了教導網路道德規範與使用安全,學生在 網路使用程度不斷提升,但卻無法培養正確態度以致於校園中的實體霸凌行為有

(17)

距離阻隔及可以匿名的科技特性之賜,使無形的網路霸凌更輕易地進入校園,複 雜化了校園暴力,成為校園霸凌的新姿態(朱美瑰,2009)。如果教育高層、學校 和老師想要改善此一現象,唯有更著重落實基礎的網路道德法治教育才行。

四、從網路霸凌的相關新聞探究分析其可能原因

網路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北部某高中發生十五名同學砸教室桌椅,共同圍毆 一名同學,還由另一位同學用手機全程錄影,並放上部落格炫耀(台灣立報,

2009),台東一所專科學校,有學生被懷疑跟老師打小報告,放學後,他被 9 名學 生拖到圍牆外痛毆,其中一人還拿手機拍下整個過程,在校園中傳閱(吳宜霖、廖 容瑩,2009)。網路上類似的新聞其實不勝枚舉,而研究者本身從事國民中學訓導 工作多年,觀察分析許多個案原因,發現其中有許多共同點,根據每個人在網路 上受霸凌的經驗覺察程度不同,導致心理與外在行為反應也會有所不同,甚至心 態比較偏激的受害者,還會將自己所承受的霸凌痛苦加諸於他人,為了瞭解受網 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及反應是否影響網路霸凌行為的發生?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基於對臺東縣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情況的好奇,再加上周遭不時耳聞許多網路霸 凌的消息以及相關新聞,經過幾次與學生的對話訪談中,可以明顯感覺出這些學生在 受霸凌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大不相同,使得研究者產生強烈的好奇與動機,希望能夠 進行相關的研究來瞭解其中的關係。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目前臺東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的現況。

二、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上的差異情形。

三、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上的差異情形。

四、瞭解不同網路使用行為的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上的差異情形。

五、瞭解目前臺東縣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與反應之間的相關情形。

貳、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的結果,提出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目前臺東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的現況為何?

(一)目前臺東縣國中學生使用網路年資情形為何?

(二)目前臺東縣國中學生每週上網時數情形為何?

(三)目前臺東縣國中學生最常上網地點情形為何?

(四)目前臺東縣國中學生使用網路活動情形為何?

二、臺東縣國中學生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上的差異為何?

(一)不同性別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是否有所差異?

(二)不同年級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是否有所差異?

(三)不同父母教育程度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是否有所差異?

(四)不同父母上網管教態度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是否有所差異?

(五)不同家庭經濟情況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是否有所差異?

(六)不同居住區域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是否有所差異?

三、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上的差異為何?

(一)不同性別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是否有所差異?

(19)

(三)不同父母教育程度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是否有所差異?

(四)不同父母上網管教態度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是否有所差 異?

(五)不同家庭經濟情況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是否有所差異?

(六)不同居住區域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是否有所差異?

四、瞭解不同網路使用行為的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是否有所差異?

(一)不同網路年資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是否有所差異?

(二)不同每週上網時數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是否有所差異?

(三)不同上網地點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是否有所差異?

(四)不同網路使用活動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是否有所差異?

五、瞭解臺東縣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與反應之間是否相關?以及不同網路 使用活動對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反應的迴歸情形。

(一)國中生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和受網路霸凌反應的相關情形為何?

(二)不同網路使用活動與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的相關情形為何?

(三)不同網路使用活動與受網路霸凌反應的相關情形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因考量到時間及經費等限制因素,故在研究上有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 下:

壹、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是以臺東縣縣立國中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但不包含離島地區(綠 島、蘭嶼)。依臺東縣政府統計,98 學年度國中在學學生七年級共有 90 班共 2,587 人,八年級共有 94 班共 2,735 人,九年級共有 89 班共 2,728 人。

(20)

二、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的重點針對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

受網路霸凌反應作深入研究,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

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及反應是否有差異,並探討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受 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受網路霸凌反應之相關程度。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主要以量化的問卷調查法為主,以自陳量表作為測量工具。受測者在 填答時可能產生社會期許效應。本研究假設受試者均能誠實作答且不受社會 期許影響,因此,本研究在解釋及應用上有其限制。

二、本研究的對象為國中學生,對問卷的解讀能力可能會有程度上的差異,故本 研究結果有誤差存在。

三、研究地區限於研究者本身任教服務的問題,僅就臺東縣之縣立國中學生進行 研究,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與私立學校。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網路使用行為

本研究所指的網路使用行為,是指各種網路連結方式來進行網路各種功 能之行為。主要是以網路年資、每週上網時數、上網地點、網路使用活動等 變項,來瞭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年資」是指受測者自開始使用網路算起至今總共的年數,「每週上 網時數」是指國中生在一個星期中,平均大約上網幾小時。「上網地點」指的 是受測者最常的上網地點。「網路使用活動」則是分為生活休閒、教育學習、

遊戲與聊天交友等類別。

(21)

二、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是指利用cyber-space此類平台(如即時通、手機、e-mail、BBS、

部落格、聊天室、留言板等),傳送或張貼令人難堪、嘲諷、辱罵他人或不堪 入目的言論和圖像,利用網路虛實難辨的特質,使這些訊息廣泛流傳於同儕 或不相識之一般大眾,企圖利用E化制裁之公審與發訊來源的難覓,促使被害 者心生懼怕、羞憤,以達中傷他人之目的(朱美瑰,2008),另外,美國學者 Patchin 和 Hinduja (2006) 則提出更簡單明確的定義:「透過電子媒介的文 字故意且重覆的造成傷害。」

此外,美國停止霸凌網站上(Stop Cyberbullying,2008)也對網路霸凌 的定義:「運用網路、互動數位科技或行動電話,對被害者進行糾纏、騷擾、

羞辱等行為,讓被害者受到困擾。」還有外國的學者Willard(2007)認為:網 路霸凌是利用網路或數位設備傳遞或張貼有害或殘忍的文字或影像。

參考上述資料,研究者將網路霸凌定義為:透過網路各種媒介,故意且 重覆的對其它人進行恐嚇、羞辱或騷擾而造成傷害的行為過程,稱之為網路 霸凌。

三、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

所謂「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指的是當個體在網路上遭受霸凌時,因接 觸、互動、瞭解而所獲得理解、感覺、情感等元素的過程。本研究所探討的 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是能察覺遭受他人網路霸凌的感受程度,並將受網路 霸凌的經驗覺察分為:運用語言傷害或嘲笑別人的言語霸凌經驗覺察、透過 說服同儕排擠特定對象的關係霸凌經驗覺察,還有類似性騷擾的性霸凌經驗 覺察。本研究擬以自編之「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量表」,依受試者在該量表 上得分情形,了解臺東縣國中學生遭受霸凌的經驗覺察,得分越高者,代表 其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越深刻,得分愈低代表其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越 不深刻。

四、受網路霸凌反應

反應是由個體因為行為刺激,透過知覺而產生各項反射與回饋(包括:

行為、語言、思想…等)(吳紋如,2005)。而受網路霸凌的反應,則是當遭

(22)

受他人網路霸凌時所呈現於內在、外在的種種行為表現。本研究將受網路霸 凌的反應分為:內在情緒的心理反應、外在表現的行為反應,以及遭遇霸凌 時會產生的反擊反應。研究者擬以自編之「受網路霸凌的反應量表」,依受試 者在該量表上得分情形,了解臺東縣國中學生遭受霸凌的反應,得分越高者,

代表其受網路霸凌的反應越強烈,得分愈低則代表其受網路霸凌的反應越不 強烈。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首先分析目前相關網路霸凌的研究現況、並參酌與本 研究相關的部份,讓本研究能在這些既有的研究之下對網路霸凌做更深入的瞭解與探 討。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網路使用者的特性與行為、第二節為網路霸凌的相關研 究、第三節為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及反應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網路使用行為 與受網路霸凌經驗覺察及反應。

第一節 網路使用者的特性與行為

根據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的調查資料發現,99 年 1 月臺灣地區上網的總人口 數在 1,467 萬人左右,成長率亦達 3.39%,其中,使用寬頻上網的總人口數增加至 1,359 萬人,顯示目前臺灣上網的人數不但持續在增加,寬頻網路也是越來越發達、普及。

表 2-1 臺灣地區歷年上網及使用寬頻的人數與比例

單位:萬人;%

項目別 上網總人口數 上網總人口

成長率 使用寬頻網

路人口數 使用寬頻網路所 佔比例 95 年 1 月 1,278 3.31 1,162 90.92 96 年 1 月 1,329 3.99 1,240 93.30 97 年 1 月 1,356 2.03 1,255 92.55 98 年 1 月 1,419 4.61 1,329 93.65 99 年 1 月 1,467 3.39 1,359 95.89 資料來源: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0

為了瞭解網路使用者的特性,本節綜合過去所做的研究或調查資料,根據不同的 背景變項(性別、年齡、父母教育程度、父母上網管教態度、家庭經濟情況、居住地 區)來整理並加以探討。此外針對網路使用者的行為部份,則以網路年資、每週上網 時數、上網地點、和網路使用活動等變項來作資料分析。

(24)

壹、網路使用者的特性

針對網路使用者的特性,包含性別、年齡、父母教育程度、父母上網管教態度、

家庭經濟情況、居住地區等做一分析如下:

一、性別

早期國內許多研究調查顯示,因為男性的上網比例普遍高於女性,於是推論 電腦網路的使用在性別方面是有差異的,但近年來的調查結果卻讓我們發現,這 樣的現象已經開始產生變化。

根據臺灣網路資訊中心的「台灣網路統計資料庫系統」顯示,網路使用者之 性別比例在 95 年時男性佔 68.68%,略高於女性的 63.27%,但在 96 和 97 年時 顯示兩性在網路使用的比例上不但趨於平衡,甚至有女性慢慢超越男性的趨勢,

顛覆以往性別上網路使用差異情形,而在最近 99 年的調查資料中,結果卻又再次 顯示男性上網比例以 74.16%,高於女性上網比例 70.93%。

綜合上述的調查資料可以發現,兩性上網人口的比例已有逐年接近的趨勢,

單就性別的比例實在難以定論誰高誰低。

68.68%

66.89% 66.80%

73.03%

68.64%

70.20%

74.16%

63.27%

70.93%

68.86%

60%

65%

70%

75%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男 女

圖 2-1 95-99 年男女上網比例分佈比較 (資料來源: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

(25)

二、年齡

依據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96 年所做的調查顯示,以 16 歲至 20 歲上網 比例最高(94.7%),其次為 12-15 歲佔 94%。而以 2006 年 1 月公佈的「臺灣地區 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上網比率,相同的也以 16-20 歲高居第一,約佔 98.52%,

其次為 12-15 歲,佔 96%。而最近由臺灣網路資訊中心在 98 年 1 月的調查資料顯 示,年齡在 15-19 歲的高中生上網的比例最高,佔 99.45%;年齡在 20-24 歲的 大學生次之,佔 97.24%;年齡在 12-14 歲的國中生比例排第三,佔 97.16%。最 近在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99 年所做的調查結果,12-19 歲上網比例已達到 100%,而 20-24 歲上網比例也高達 99.06%。這些數據資料顯示出在台灣地區的學 生族群使用網路相當普遍,而且各網路使用年齡層比例有增多的趨勢。

綜合上述的調查資料可以發現,目前的學生族群中幾乎每個人平時都會上 網,而且人口比例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降低。從這樣的數據資料,也更可以確 定網路活動扮演了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97.16%

99.45%

97.24%

93.63%

84.15%

58.93%

22.77%

12~14歲 15~19歲 20~24歲 25~34歲 35~44歲 45~54歲 55歲以上

圖 2-2 98 年臺灣網路使用者年齡層比例分佈比較 (資料來源: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

此外,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族群中,有相當高的比例顯示國中生為網路霸凌的 加害者,主要原因是由於國中生正處於大量使用網路的年齡階段,且國中生的生 心理發展都未趨成熟,因此,在行為價值觀的判斷上較有疏失(兒童少年福利聯 盟,2007;郭祐榕,2009),這正是筆者選擇以國中生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最後,

依據郭祐榕(2009)針對嘉義地區國中生所做的研究則發現,國中生就讀的年級不

(26)

同,在遭受網路霸凌的被害程度並沒有差別。基於這樣的論點,筆者更想瞭解台 東地區國中生在遭受網路霸凌的程度是否也與就讀年級等背景變項相關。

三、父母教育程度

依據交通部 2007 年調查發現,上網比例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從小學 以下教育程度的 26.4%遞增至研究所以上的 94.4%。而在網路使用行為方面,家長 教育程度不同也會造成網路使用行為差異,家長教育程度較低者,學生玩網路遊 戲的比例較高,家長教育程度較高者,因功課上網需要比例較高(廖思涵,2006)。

四、父母上網管教態度

「家庭」是每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上最先接觸的環境,除了是人類生活中最重 要和最基礎的一種組織,也是孕育一個人成長和型塑人格特質的最重要處所,更 是一個人出生後接受社會化過程的第一個處所。許多研究顯示,家庭是影響青少 年身心發展、人格形成及行為養成最重要的基本單位(鄭瑞隆,2000),而青少年 家庭親子關係的親疏與否、對家庭的依附程度、家庭溝通模式以及家長管教方式 與態度,均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有密切關連。

根據楊青垂(2004)的研究分析,認為父母的教養的類型影響少年偏差行為因 素為:開明權威、高關懷為最正向的管教方式,次為專制權威的管教方式,再次 為寬容緃溺、低關懷的管教方式。

黃拓榮(1997)進行研究的結果則顯示,國中生的自我概念及失敗容忍力方 面,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明顯優於專制權威、忽視冷漠及管教不一致。此外,父 母採用忽視冷漠管教方式的國中生,其偏差行為較採用開明權威管教方式的國中 生更為嚴重。

整體而言,多數父母對於網際網路給予相當肯定,希望他們的小孩子能夠上 網,尤其是運用在教育上。但雖然這些父母很重視子女的資訊教育,也都鼓勵孩 子接觸使用,但真正監督、陪伴孩子上網的家長卻可能只是少數(黃玉蘋,2004)。 五、家庭經濟情況

近年來臺灣地區貧富差異日遽,以電腦來說,百分之百的富孩子家中有二台 電腦、七成有三台以上,然而卻有四成五窮孩子家中沒有電腦可用,即使有了電

(27)

童的學習環境、網路使用行為(中華日報,2008)。國科會調查發現,臺北地區 82

%家庭有電腦,部分偏遠縣市電腦普及率只有七成,至於山區、原住民部落的電 腦普及率,更低到難以想像。

六、居住地區

研究調查發現,居住地區會對網路使用情形造成差異,都會區學童家戶有 88.1%有網路,偏遠鄉鎮家戶網路普及率降至 74.8%(行政院研考會,2006)。99 年度臺灣地區的上網比例約 72.56%,以臺北市最高,佔 82.4%,東部地區最低 64.13%,由此可發現居住地區確實會對網路使用行為造成差異(台灣寬頻網路使 用調查,2010)。

另外,以不同地區來看,臺灣地區以臺北市及臺灣北部地區上網率較高,分 別為 68.8%及 65.9%,而東部地區民眾上網率只有 45.9%,居於末位。此外,居住 在不同偏遠程度地區的上網比例也有顯著差異,以非偏遠地區的上網比例最高,

佔 61.3%(交通部統計處,2007)。

綜合上述的文獻資料整理,發現目前男女上網比例已不分上下,而主要的上網人 口則是集中落於青少年及學生族群。另外,父母教育程度越高的學生,比較會因功課 需求而上網,而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比專制權威和寬容縱溺的方式較不會讓小孩產生 偏差行為。最後,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或是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孩童,都會因學習環境而 影響他們在使用網路上的行為表現。也因為上述種種因素,都會對學生在使用網路的 行為及其他表現產生影響,故本研究針對以上幾項網路使用者特性來進行瞭解及分析。

(28)

貳、網路使用者的行為

凡是使用者透過電腦以及網際網路在連線狀態下所進行的各項活動,我們都可以 稱之為網路使用行為。本研究以網路年資、每週上網時數、上網地點、和網路使用活 動等變項來測量並描述使用者的網路使用行為。

一、網路年資

顧為瑾(2002)針對台北市國中生的研究中發現網路使用年資三年以上者為最 多;張仁獻(2003)指出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年資多在兩至三年和三年以上;

李曉君(2005)則發現近 72%的國中學生網路年資都已超過三年以上。這些調查資 料顯示大多國中學生使用網路年資都在三年左右。

依據陳怡君(2003)的調查研究中顯示,網路年資為 1-2 年的比例最高,佔 22.2

%,其次依序為 2-3 年(20.2%)、四年以上(19.5%)、一年以下(19.4%)等。廖 思涵(2005)對高雄市國中生的研究調查則指出,網路年資 5 年以上的比例最高,

佔 40.5%,其次依序為 4-5 年(21.5%)、3-4 年(16.2%)、2-3 年(11.9%)等。

另外,王淑秋(2005) 對台南市國中生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網路年資為 3-4 年的比例最高,佔 39.5%,其次依序為 5 年以上(39.0%)、1-2 年(16.1%)、1 年以內(5.4%)等。陳佩庭(2008)對臺東縣國中生的研究調查結果,發現網路年資 為 5-6 年的比例最高,佔 23.1%,其次依序為 4-5 年(19.4%)、6-7 年(14.7%)、

8 年以上(12.8%)等。

以下就根據文獻調查結果,將國中生網路年資資料整理如下表:

表 2-2 國中生網路年資調查

研究者 地區 網路年資(依比例順序排列)

陳怡君(2003) 台北縣 1-2 年(22.2%) 2-3 年(20.2%) 4 年以上(19.5%) 廖思涵(2005) 高雄市 5 年以上(40.5%) 4-5 年(21.5%) 3-4 年(16.2%) 王淑秋(2005) 台南市 3-4 年(39.5%) 5 年以上(39.0%) 1-2 年(16.1%) 陳佩庭(2008) 臺東縣 5-6 年(23.1%) 4-5 年(19.4%) 6-7 年(14.7%)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9)

由此,可以推論出有五成以上的國中學生,早在就讀國小時便開始接觸網路。

而且隨著網路的日趨普及,學生的網路使用年資越來越長,代表年齡越小就開始 接觸電腦和使用網路。

二、每週上網時數

顧為瑾(2002)指出台北市國中生學期中的上網時間,以每週一到三小時為最 多。而在交通部(2007)的調查中發現,家中最常上網者平均每週上網時數為 18.2 小時,每週上網時數在 7 小時以上的比例則為 68.3%,即表示六成八網路使用者 平均每天至少上網 1 小時以上。

廖思涵(2005)對高雄市國中生的調查結果發現,每週上網時數未滿 7 小時比 例最多,佔 45.3%,其次依序為 7-15 小時(19.3%)、15-25 小時(14.7%)。此外,

王淑秋(2005)對台南市國中生的研究調查顯示,每週上網時數以 1-10 小時最多,

佔 52.6%,其次依序為 1 小時以內(22.5%)、11-20 小時(9.7%)、41 小時以上 (7.0%)等。

林唯斯(2007)針對台北縣瑞芳地區所做的研究結果,國中生以每週 7 小時以 內的比例為最多,佔 62.5%,其次依序為 8-14 小時(18.2%)、15-21 小時(7.9

%)、36 小時以上(6.9%)、22-28 小時(2.4%)。在另外一個的地區,陳佩庭(2008) 以臺東縣國中生為對象所做的研究,每週上網時數以 7 小時以內最多,佔 55.4%,

其次依序為 7-15 小時(24.6%)、15-20 小時(10.7%)。另外,高銘源(2007)對目 前國中生的每週上網時數調查發現,平均每週上網 21 小時以下為最多,佔 77.8

%,其次依序為 21-35 小時(12.0%)、36-49 小時(5.2%)等。

以下就根據文獻調查結果,將國中生每週上網時數資料整理如下表:

表 2-3 國中生每週上網時數調查

研究者 地區 每週上網時數(依比例順序排列)

廖思涵

(2005) 高雄市 7 小時內 (45.3%)

7-15 小時 (19.3%)

15-25 小時 (14.7%) 王淑秋

(2005) 台南市 1-10 小時 (52.6%)

1 小時內 (22.5%)

11-20 小時 (9.7%)

(30)

研究者 地區 每週上網時數(依比例順序排列)

林唯斯 (2007)

台北縣 瑞芳地區

7 小時內 (62.5%)

8-14 小時 (18.2%)

15-21 小時 (7.9%) 高銘源

(2007) 全國各地

21 小時內 (77.8%)

21-35 小時 (12.0%)

36-49 小時 (5.2%) 陳佩庭

(2008) 臺東縣 7 小時內 (55.4%)

7-15 小時 (24.6%)

15-20 小時 (10.7%)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上述種種不同地區的研究調查發現,目前國中生每週上網時數仍以未滿 7 小時為多數,也就是其實多數國中生平均每天上網不到 1 個小時,除了因為學生 仍須面對學測升學壓力外,家長的約束和限制可能也是其中原因。

三、上網地點

在 2007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所有寬頻網路使用者中,高達 94.63%的比例表示,最常上網地點為「家中」;其次是「工作場合」、「學校」。韓 佩凌(2000)的研究發現中學生上網的地點以家裡為最多,學校次之;張仁獻(2003) 研究中指出國中生上網地點以家中最多,其次是網路咖啡廳及學校。

依據陳怡君(2003)對國中生上網地點的調查研究,最常上網地點是在家中,

佔 59.4%,其次依序為網路咖啡廳(13.9%)、學校電腦教室(12.5%)、朋友同學 家(7.3%)等。而廖思涵(2005)對高雄市國中生的研究調查結果,在家裡上網佔 89.1%為最多,其次依序為網路咖啡廳(6.9%)、學校(4.0%)。另外,王淑秋(2005) 針對台南市國中生的調查則發現,在自己家中上網最多,佔 85.1%,其次依序為 網咖(6.7%)、朋友家中(3.6%)、學校(3.4%)等。同一年交通部統計處的調查也 顯示,在家中上網的比率高達九成之多。

另外,陳佩庭(2008)針對臺東縣國中生的調查發現,最常上網地點是在家裡,

佔 60.2%,其次依序為網咖(23.1%)、學校(11.5%)。高銘源(2007)的調查結果 則顯示在家裡上網佔 83.2%為最高,其次依序為學校(6.8%)、網咖(4.6%)、朋 友同學家(3.3%)等。

(31)

以下就根據文獻調查結果,將國中生上網地點資料整理如下表:

表 2-4 國中生上網地點調查

研究者 地區 上網地點(依比例順序排列)

陳怡君(2003) 台北縣 家中(59.4%) 網咖(13.9%) 學校(12.5%) 廖思涵(2005) 高雄市 家中(89.1%) 網咖(6.9%) 學校(4.0%) 王淑秋(2005) 台南市 家中(85.1%) 網咖(6.7%) 朋友家中(3.6%) 陳佩庭(2008) 臺東縣 家中(83.2%) 學校(6.8%) 網咖(4.6%)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儘管不同地區所做的研究結果比例不一,但仍可明顯看出多數國中生還是以 在家中上網為主,部分學生則會利用網咖或在學校上網,至於不同地點是否會使 學生產生不同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和反應,須待研究分析。

四、網路使用活動

2007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國人最常使用網路活動依序是「瀏 覽網頁資訊」、「電子郵件」、「網路即時傳呼」、「網路交友」、「搜尋資料」、「網路 遊戲」、「下載檔案」及「網路購物」等等。

陳怡君(2003)對國中生在網路上常進行的活動調查中顯示,資料查詢的比例 最高,佔 61.4%,其次依序為玩線上遊戲(54.8%)、下載軟體(50.5%)、使用 e-mail(43.5%)、聊天交友(40.5%)等。黃玉蘋(2004)所調查高雄市的國中生網 路活動,最常進行的是收發、處理電子郵件(62.2%),其次是使用搜尋引擎尋找資 料與玩線上遊戲並列(48.9%),再來則是下載軟體(35.4%)與聊天、交友(33.0%)。

而王淑秋(2005)對台南市國中生的研究則發現,上網活動以即時通訊為最多,佔 72.0%,其次依序為線上遊戲(71.6%)、電子郵件(69.5%)、網路搜尋(62.5%) 等。

林唯斯(2007)的研究中發現,學生最常進行的網路的前三名活動依序是網路 遊戲(44.8%)、上聊天室/ICQ/MSN(26.4%)、搜尋資料(18.4%)。另外,陳佩庭 (2008)的研究結果顯示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的目的,前三項依序為玩網路遊戲

(32)

(72.6%)、下載檔案音樂(65.6%)、聊天(61.7%),其次則為瀏覽網頁、收發 E-mail、

閱讀文章等。高銘源(2007)在這方面也有相關的調查,結果則是娛樂(67.9%)的 比例最高,其次依序為查詢資訊(13.5%)、收發 email(7.0%)、學習(4.6%)等。

以下就根據文獻調查結果,將國中生所使用的網路活動資料整理如下表:

表 2-5 國中生使用網路活動調查

研究者 地區 使用網路活動(依比例順序排列)

陳怡君(2003) 台北縣 資料查詢(61.4%) 線上遊戲(54.8%) 下載軟體(50.5%) 黃玉蘋(2004) 高雄市 電子郵件(62.2%) 搜尋資料(48.9%) 線上遊戲(48.9%) 王淑秋(2005) 台南市 即時通訊(72.0%) 線上遊戲(71.6%) 電子郵件(69.5%) 林唯斯(2007) 瑞芳地區台北縣 網路遊戲(44.8%) 上聊天室(26.4%) 搜尋資料(18.4%) 高銘源(2007) 全國各地 娛樂(67.9%) 查詢資訊(13.5%) 收發 email(7.0%) 陳佩庭(2008) 臺東縣 網路遊戲(72.6%) 下載檔案(65.6%) 聊天(61.7%)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觀察上述調查資料結果,發現目前國中學生的網路使用活動主要還是以娛樂 和交友為主,若以時間區分來觀察,早期網路的使用著重在資料查詢與電子郵件,

而近年則是在娛樂和網路遊戲的比例最多。與前幾年相較之下,不難發現收發電 子郵件的比例有下降,而網路遊戲的比例有增加的現象,這也顯示青少年所從事 的網路活動,並不全然一成不變的。另外,近年來網路遊戲蓬勃發展,除了線上 遊戲之外,網路社群也都同時能夠提供交友及遊戲的功能,短時間內吸引了不少 網路族群的注意與加入,著名的 facebook 即是一例。

(33)

第二節 網路霸凌的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有關網路霸凌的相關研究,包含網路霸凌之成因、網路霸凌的現況、

網路霸凌盛行的原因以及網路霸凌常見的形式及相關調查研究等。

壹、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是目前一種新興的霸凌方式,大多數的學童利用網路和手機建構他們的 社交關係。但,即使是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學童們所受到的霸凌程度並不會低於現 實中所遭遇的。霸凌的形式不但可以針對被害者的外觀容貌、性別認同、財務能力、

學業成就、疾病、甚至是某些不會的技能等…來進行騷擾。霸凌也可以建構在其他的 觀點上,如學生的價值觀、種族、道德觀、膚色、信仰、家族、性別傾向等(Anderson

& Sturm,2007)。

表 2-6 網路霸凌學者相關定義表

作者 年代 定義

Shariff &

Gouin

2005

透過電子媒介,如手機、網誌(web-logs)、網站和線上聊天 室,多人線上遊戲室(Multi-UserDungeon)等,這些身邊唾手 可得的各類媒介,以匿名言語和文字進行心理霸凌。

Anderson &

Sturm

2007

網路霸凌是一種運用如 e-mail、手機或傳呼器等資訊傳輸的 電子產品,或是一些即時簡訊、對個人進行誹謗的網頁或是 對個人進行誹謗的線上投票,並且以一些故意、持續反覆、

敵對的行為來傷害對方,加害者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團體。

Willard

2007 網路霸凌是利用網路或數位設備傳遞或張貼有害或殘忍的文

字或影像。

美國停止霸凌 網站 Stop

Cyberbullying

2008

運用網路、互動數位科技或行動電話,對被害者進行糾纏、

騷擾、羞辱等行為,讓被害者受到困擾。

通常加害者與被害者雙方都會是孩童(九歲以上到十二歲以 下)或是青少年(十三歲以上到十九歲以下),當加害與被害 人的年齡條件都成立時才稱做網路霸凌,如果是成年人的網 路騷擾或是網路跟蹤則不稱之為網路霸凌。

郭祐榕 2009

打破過去直接侵害的霸凌形式,轉而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進 行霸凌行為。運用手法相當多元,網路上的言語恐嚇、誹謗、

網路詐騙、散播病毒癱瘓網頁等皆屬之。

(34)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參考上述文獻資料,研究者將網路霸凌定義為:透過網路各種科技媒介,故 意且重覆的對其它人進行恐嚇、羞辱或騷擾而造成傷害的行為過程,稱之為網路 霸凌。

貳、 網路霸凌之成因

網路霸凌之所以盛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網路具有匿名與不用面對面的特性(郭祐 榕,2009)。因為網路資訊傳遞迅速、拷貝資料容易,並且由於網際網路特有的匿名,

無法當下知道傳遞者是誰,也讓犯罪者有恃無恐,認為受害者不一定能夠查到誰是散 播傷人訊息的有心人士,即使事後請相關單位協助查出傳遞者的IP位址,但傷害早已 造成(吳明隆、簡妙如,2009)。郭宏恬(2007)將網路霸凌與現實生活中的霸凌行為 進行比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在網路世界、現實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霸凌或受 到霸凌的原因為何,彙整如下所示:

表 2-7 網路與現實生活的霸凌原因對照表

網路上 現實生活 霸凌或被霸凌可能的原因

霸凌者 霸凌者 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不喜歡對方,將此情緒延伸到網路上。

霸凌者 被霸凌者 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被霸凌,利用網路報復霸凌者。

霸凌者 未受霸凌 孩子利用網路匿名,不用面對面的特性欺負他人。

被霸凌者 被霸凌者 孩子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被排擠,網路情形是現實生活的延 伸,應解決現實生活問題。

霸凌他人

或被霸凌 互不相識 因為線上遊戲或討論區的衝突導致發生網路霸凌現象。

資料來源:郭宏恬(2007)

整體來說,霸凌的現象原本就存在於人與人的相處之間,而只因為電腦與網路的 發展迅速,才使得人們多了一種交流、溝通的媒介,而網路的快速、匿名等等特性,

才會衍生出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霸凌現象-網路霸凌。

(35)

參、網路霸凌的現況

隨著網路世界的發展,另一種新興的霸凌方式-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也開 始在校園中蔓延且逐漸造成傷害。以國外為例,一項英國的調查顯示,有25%的11-19 歲青少年提到有網路霸凌的經驗(National Children's Home, 2002)。Li(2004)在加 拿大的兩所中學對177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顯示有14.5%的學生曾在網路上霸凌過他 人,有24.9%的比例曾遭受過別人網路霸凌。之後,Beran和Li(2005)繼續針對加拿大 7~9年級隨機抽取432位國中生,在經常使用e-mail和手機的情況下,發現有69%曾聽聞 霸凌的訊息,而有21%的學生曾被網路霸凌困擾多次。兒童福利聯盟(2007)的報告更 指出,有超過三成青少年在即時通、社交網站被同儕排擠,校園當中則有38.3%女生、

34.4的男生為網路霸凌的加害者。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更發現,在英國每10各學童就 有1個曾經遭受網路霸凌,由此可見,網路霸凌對於國外青少年學童侵害的嚴重程度。

整體來說,網路霸凌不但越來越普遍,而且越來越嚴重。

在國內,根據「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2008)深入瞭解台灣校園網路霸 凌的氾濫程度,發現有兩成四的孩子,其行為已達網路霸凌的警戒範圍:包括做出一 些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玩笑舉動,但自己可能毫無自覺的「網路小搗蛋」(14%);經常 做一些危險、錯誤且應該受管教和約束的行為,比方說未經別人同意之下,就張貼別 人的照片,或公佈別人的秘密,或匿名威脅別人等的「網路小混混」(7%);寄色情或 恐怖的電子信件給別人、如駭客般侵入別人的電腦,或故意寄病毒給別人…等瀕臨犯 罪邊緣的「網路小霸王」(3%)。

朱美瑰(2008)的研究調查指出,目前網路霸凌的被害者是以青少年為主的中學生 族群,受害者以女性居多(約60%),此外,網路霸凌還存在著一種「霸凌循環」的現 象,簡單來說,在網路世界裡的受害者同時也可能是網路霸凌者。

從國內外的文獻調查來看,首先我們可以發現,儘管在許多不同地域進行網路霸 凌情況調查,但其結果均顯示目前許多青少年都有類似的經驗和煩惱。再者,相較之 下,研究者發現國內目前有關的調查研究明顯偏少,代表其實我們在投入這方面的關 注仍有待加強,藉由國外網路霸凌的嚴重情形來看,我們更應投入更多資源,以即早 做好防範。

肆、網路霸凌盛行的原因

針對目前網路霸凌越來越充斥於青少年生活的原因,除了網路科技發展迅速的因

(36)

素外,根據國內外的研究論敘,研究者整理歸納如下:

一、每一個人都可以執行

面對面的霸凌通常在霸凌者和受害者之間能力有一定差距的狀況下發生 (Harris, Petrie & Willoughby, 2002)。也就是說,大部份的學者們對於傳統霸凌 (Bullying)的定義,許多都是指強凌弱、大欺小,但是在網路世界裡,加害人只要 會操作電腦,便可以透過網路管道刻意排擠他人、挖人隱私並大肆渲染,甚至以 信件塞爆對方的信箱都是件輕而易舉的事。Willard (2003)便強調因線上溝通是十 分自由的,所以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網路霸凌。

二、沒有時間、地點與距離的限制

即使受害者整天待在家裡面,網際網路一樣可以讓他時時刻刻遭受到霸凌。

Strom(2005)指出,由於網路使得全世界沒有空間距離,若有人企圖毀謗他人的名 聲時,利用網路可以比面對面的爭吵帶來更大的傷害,所以任何的私人事件可能 在短時間以內就能將文字或照片傳遞給眾多人知曉,2007 香港藝人的私密照到處 可見即是一例。所以只要擁有電腦和網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參與甚至主 導霸凌事件,受害者是絕沒有辦法逃脫的(CBC News Online,2005)。

三、沒有人知道你是誰

網路上能夠匿名的特性,是使得網路上騷擾的情況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Willard,2003)。青少年普遍認為,在網路空間中隱藏或創造一個虛構的身分,

即使沉迷於危險及不法之中,也可以不受道德約束力的影響(Willard,2003)。畢 竟和傳統的霸凌比起來,在網路上的網路社群張貼文章不需署名,使得霸凌的行 為能因匿名而更容易偽裝(Stover,2006)。也就因為網路匿名的特性,讓網路霸 凌加害者認為匿名不會暴露自己身份,更可恣意而為(郭祐榕,2009)。曾在有關 中學生的調查發現,41%遭受網路霸凌的學生根本不清楚正在網路上欺侮他們的人 身分為何(Sharif & Gouin,2005)。也就因為這樣的特性,霸凌的訊息幾乎無從得 知是誰所傳遞,讓人就算想防堵也不知從何著手。另外,匿名的特色雖讓青少年 有機會在網路上以辱罵的方式來溝通,但這些人在現實生活若與人產生衝突時,

可能是不會有所行動的(McKenna & Bargh,2000;Willard,2003)。

(37)

四、網路旁觀者給予協助

Sharif & Gouin (2005)針對網路霸凌的研究發現,30%的網路旁觀者不支援被 害者,反而是支持加害人,且隨著欺凌的時間拉長,會有越多的旁觀者甚至會加 入這個行列。這些旁觀者會以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喜好,對於明知的霸凌事件袖手 旁觀,有時甚至在還不清楚整個事件來龍去脈的情況下,盲目地協助傳送霸凌的 文字和圖像,間接與霸凌加害者狼狽為奸,如此一來,網路霸凌利用這樣「三人 成虎」的連鎖反應,導致最後欺凌的行為會越趨嚴重。

五、受害者不敢求助

很多學生不願意把他們承受網路霸凌的憂慮告訴成年人,是因為擔心父母可 能會反應過度而取走他們的電腦、網路或手機。因為很多青少年認為一旦沒有科 技工具,他們會覺得自己在社會上是孤立的,甚至會失去在家也能和朋友進行聯 繫的管道(Strom & Strom,2005)。這種隱瞞實情的行為,使得許多網路霸凌的事 實沒有被揭露,縱容霸凌行為繼續發展下去。

在網路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擁有霸凌別人的能力,加上無距離、時間限制和可以 匿名的特性,受害者時常不敢求助於別人,旁觀者卻反而常在一旁火上加油,這樣種 種條件及環境之下,才會導致網路霸凌的情況越來越盛行。

伍、網路霸凌常見的形式

網路霸凌常以各種方式廣泛流傳於網路上,Spy-ops(2007)將網路霸凌依攻擊的方 式,大致分成以下十一種形式。

一、傳送仇恨或威脅、騷擾的訊息:透過電話簡訊或即時通訊軟體或留言板,對 受害者傳送或轉寄充滿恨意或威脅的訊息。

二、濫用檢舉功能:透過線上聊天系統的檢舉功能,陷害他人使之被其軟體除名 或限制使用權限。

三、不雅的綽號:將網路上的暱稱改成帶有暗示或諷刺意味的負面語句。

四、電話簡訊攻擊:傳大量的簡訊給受害者,以癱瘓其手機功能。

(38)

五、傳送或張貼不雅照:施暴者可利用手機等工具拍攝受害者的不雅照,再大量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或多媒體簡訊發送或流傳給其身旁的親友,讓受害者有恐 懼、受辱之感。

六、盜用密碼:施暴者竊取受害者的密碼後,更改密碼,讓受害者無法使用即時 通訊軟體或是電子郵件、電腦程式,甚至假冒受害者的身份。若取得的是修 改網頁的密碼,則可擅自修改網頁上的任何資料,如年齡、性別、種族等,

以造成他人對受害者的誤會。

七、部落格或網站:施暴者可使用部落格或網站來損毀受害者的名譽或張貼令人 難堪的照片或資料,甚至假裝受害者的的身份架設部落格或網站來羞辱受害 者。

八、線上遊戲:在可互動式的線上遊戲中,施暴者可在其虛擬世界中結黨成社,

對受害者使用粗暴的言語,甚至散播不實的謠言或駭客入侵其帳號,修改資 料。

九、散佈惡意程式或病毒:散播間諜或病毒程式給他人以毀損其電腦。

十、嫁禍他人:此種形式被認為是最危險的一種,因施暴者躲在幕後操控,受害 者被設計而不自知,而真正的施暴者又難以被人察覺。

十一、 電子郵件炸彈

(一)寄發大量垃圾郵件:讓受害者的帳號被鎖住,無法使用。

(二)大量冒用電子郵件註冊:讓受害者收到各種廣告郵件或電子報,不勝其 擾。

(三)夾帶病毒:將病毒製作成壓縮檔,夾帶在電子郵件中傳送。

此外,Willard(2003)也認為網路霸凌是利用網路或數位設備傳遞或張貼危害他人 的文字或影像,大致可分為以下形式:

一、傳送殘酷、惡意或是威脅的訊息。

二、運用網路創造故事、卡通、圖片或笑話以嘲諷他人。

三、網路上張貼他人照片,並要求大家給予負面評價,甚至附上不堪的字眼。

四、入侵 e-mail 帳號,或傳送惡毒的、令人困窘的文字、圖片或影片。

五、進入即時通詐取他人透露敏感的私人訊息,並將此訊息傳給他人。

(39)

美國停止網路霸凌(Stop Cyberbullying,2008)的網頁中,則將比較常見的網路 霸凌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一、即時訊息的騷擾 二、竊取密碼

三、從部落格洩漏被害者隱私 四、以網路空間侵擾被害者

五、從手機或 e-mail 傳送猥褻照片 六、舉辦具傷害性質的投票

七、透過線上遊戲霸凌被害者 八、傳送病毒

九、冒用被害者帳號

朱美瑰(2008)針對網路霸凌的文獻來分析,其主要形式仍然是以文字、圖片、影 像為主。而內容,則以具羞辱性的言論攻擊和威脅性的恐嚇最是常見。經過整理條列 如下:

(一)令人難堪的票選:性質多於利用眾人的力量制裁或形成一個排擠效應,屬於 關係霸凌。

(二)尷尬影像的張貼:除文字外,另外還將圖片放置於網路上供人點閱瀏覽,屬 於言語霸凌和性霸凌。

(三)人身攻擊的字眼:針對對方的人格、動機、態度、地位或處境,進行攻擊或 評論,屬於言語霸凌。

(四)恐嚇威脅的言論:大多是在網路上揚言要在真實世界給予被害者傳統霸凌,

屬於言語霸凌和關係霸凌。

(五)性攻擊的訊息:因為虛擬和匿名的特性,使得攻擊和辱罵的字眼常牽涉到性 器官或性暗示,含性別歧視的意味,屬於性霸凌。

(40)

筆者將上述文獻中網路霸凌的形式整理歸納如下:

表 2- 8 網路霸凌的形式分類

言語霸凌 關係霸凌 性霸凌

Spy-ops (2007)

— 傳送仇恨或威脅、

騷擾的訊息

— 不雅的綽號

— 電話簡訊攻擊

— 部落格或網站

— 電子郵件炸彈

— 濫用檢舉功能

— 盜用密碼

— 線上遊戲

— 嫁禍他人

— 散佈惡意程式或病 毒

— 傳送或張貼不雅照

Willard (2003)

— 傳送殘酷、惡意或 是威脅的訊息

— 運用網路創造故 事、卡通、圖片或 笑話以嘲諷他人

— 傳送惡毒的、令人 困窘的文字、圖片 或影片

— 網路上張貼他人照 片,並要求大家給予 負面評價

— 詐取他人透露敏感 的私人訊息,並將此 訊息傳給他人

— 入侵 e-mail 帳號

— 拍攝私密照片,並將 照片傳給他人

Stop Cyberbullying

(2008)

— 即時訊息的騷擾

— 以網路空間侵擾被 害者

— 從部落格洩漏被害 者隱私

— 竊取密碼

— 舉辦具傷害性質的 投票

— 傳送病毒

— 冒用被害者帳號

— 透過線上遊戲霸凌 被害者

— 從手機或 e-mail 傳送猥褻照片

朱美瑰(2008) — 恐嚇威脅的言論

— 人身攻擊的字眼

— 令人難堪的票選 — 尷尬影像的張貼

— 性攻擊的訊息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整體而言,網路霸凌最常以文字、圖片和影像等形式出現,其手法是加入詛咒、

辱罵、威脅、駭客入侵、警告等方式,最後讓受害者產生恐懼、憤怒、害怕、困窘等 情緒而達到其效果。而若將這些學者專家所整理的霸凌形式整理分類,則可分為言語 霸凌、關係霸凌和性霸凌等三種形式。

數據

表 3-1 樣本抽取表  類    型  學校數  學生人數 比例 %  抽取人數  抽取校數  抽取班數  台東市區  7  5257  65  651  7  21  關山區  6  1,314  17  174  6  6  成功區  4  815  10  100  4  4  大武區  3  664  8  81  3  3  總    計  20  8,050  100  1,006  20  33      第二階段:選取樣本      決定各地區的抽樣人數後,首先將各地區學校予以編號,依隨機
表 3-5 臺東縣學生的父母教育程度分析  項   目  人數  百分比  不識字  7  0.7%  國中小  291  31.2%  高中職  527  56.5%  大專院校  93  10.0%  研究所以上  15  1.6%  四、父母上網管教態度  針對父母對小孩的上網管教態度方面,抽樣調查發現, 「從不過問」的父母最 多佔 43.9%,其次是「在旁輔導」佔 32.2%,而「嚴格管制」的父母有 20.8%。 其中約四成的父母比較不關心小孩的上網狀況,值得我們注意。而只有 2%的家 長會完全禁止
表 3-7 臺東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分析  細     目  人數  百分比  清寒  173  18.9%  普通  576  62.8%  小康  164  17.9%  富裕  4  0.4%     六、居住區域  根據受試者居住地區比例來看,臺東市區佔 64.7.%,關山區佔 16.8%,成功 區佔 10.8%,大武區佔 7.7%,與事前的預估比例接近(臺東市區約 65.%,關山區 約 17%,成功區約 10%,大武區約 8%)。  表 3-8 臺東縣學生居住地區分析  細     目  人數  百
表 4-1 臺東縣學生網路年資分析表  項     目  人數  百分比  1 年以內  80  8.6%  1-3 年  190  20.3%  3-5 年  326  34.9%  5-7 年  246  26.3%  7-9 年  70  7.5%  超過 9 年  23  2.5%  二、每週上網時數  研究發現有 56.4%的國中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未滿七小時,這個結果發現 與王淑秋(2005)、廖思涵(2006)、林唯斯(2007)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顯示這些 學生平均每天上網不到 1 個小時,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health literacy and risk behavior of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Survey duration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