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舒 緒 緯 博士.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 態度關係之研究. 研 究 生:林 靜 宜 撰.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07. 月. 09. 日.

(2)

(3) 謝 辭 沒想到,我真的做到了!當鍵盤敲下“謝辭”二字時,此刻的心情真是 百感交集, 兩年來~白天工作,晚上上課,還得隱忍內心不時彈出拋夫棄子 莫須有的罪惡感,這辛苦只有同為人母、為人妻的同學們才能體會,其中的 酸甜苦辣難以用隻字片語來形容,但,我現在要大聲地說: 「同學們,我們好 棒,我們都挺過來了!」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特別要感謝我的恩師,也就是我的指導教授舒緒 緯博士,即便在教務與公務繁忙之際,他仍是不厭其煩地指導我,總以豐富 的研究經驗及親切的態度,鼓勵我,鞭策我, 減少獨自摸索的時間,並對論 文內容仔細的檢查與校閱, 讓我在研究撰寫和論文發表上能順利完成, 學生 由衷感謝教授您的付出。此外,也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楊智穎教授與黃誌坤 教授,於計劃與口試階段提供學生寶貴且精闢的建議,讓論文內容更加嚴謹 詳實。 再來,要特別感謝林秋環主任與鄭克琳老師不吝提供自編量表,著實減 輕我不少負擔,還有那些協助我進行問卷調查的高雄市各國小的校長、主任、 老師及學生們,因為您們無私的協助與配合,論文才得以完成,靜宜由衷地 感謝您們! 夜間進修期間,雖然辛苦,但我的心中卻是滿滿的收穫。很慶信自己作 了明智的抉擇~選擇了屏東大學完成我的碩士論文,除了課程與教學所的師 長們個個學識淵博、或談吐詼諧、或慈愛風範,還有我那 15 位可愛的同班同 學,共乘一台車上課的美女們金娟、千芳、麗仙,謝謝大家!這兩年來,彼此 相互切磋砥礪、經驗分享,使得自己的研究所生活在緊張繁重之際,增添不 少笑料,也拓展了更為開闊的視野,留下一段美好而珍貴的回憶。 最後要特別感謝爸爸、媽媽的體諒與協助,使我的家庭生活不受影響; 外子坤生、寶貝郁翔更是不斷的鼓勵我、支持我、陪著我完成學業;好友們 對我的祕技傳授與協助,也因有大家給我滿滿的愛與大大的支持,才讓我能 心無旁騖的完成論文與研究所課程,謝謝你們! 林靜宜 謹誌 2015.07.09. i.

(4)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關係 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的現況 以及分析兩者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育實務工作者及未 來研究之參考。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問卷調查之方式,蒐集並分析資 料。本研究主要以高雄市 14 所公立國民小學,615 位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 研究者以「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和「學童學習態度量表」作為研究工具,調 查所得資料以 SPSS for Windows 19.0 中文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平均數、百分 比、標準差、成對樣本 t 檢定、卡方考驗、獨立樣本 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父母,其教養方式大多偏向「開明權威」。 二、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態度屬中上。 三、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父親與母親之教養方式有所差異。 四、不同家庭結構與社經地位的父母其教養方式有所差異。 五、不同性別、家庭結構與家庭社經地位的高年級學童其學習態度有所差異。 六、高雄市不同教養方式的父母其子女學習態度有所差異。 最後,依據研究發現對國小學生父母與教育實務工作者及後續研究者提 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學習態度. ii.

(5) The Research of 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tituation concerning elementary school 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and learning attitude,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Kaohsiung city. Using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to offer suggestions. These suggestions may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To accomplish this goal, this paper was compiled from researched an d studied documents, surveys, and gathering and analyzing information. As for the survey, itcovers 14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involving 615 students as casestudies.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e study were “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Scale” and “Learning Attitudes Sca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date gathered from the surveywere analyzed and presented by average, percent, standard deviation, Paired sample t-test, Chi-aquare,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with SPSS for Windows 19.0 in Chinese version. Here were the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1. Par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 with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s were in majority. 2. The learning attitudes on th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 n Kaohsiung are is above average.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4. 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differ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5. The learning attitudes on th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s differ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exes, family structures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6.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differ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s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o 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teachers were proposed. Moreover,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were also offered in thi s dissertation. Keywords : 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 Learning attitude. iii.

(6) 目次 謝 辭..................................................... i 論文摘要.................................................. ii 目 次.................................................... iv 圖 次.................................................... vi 表 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待答問題.........................................5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之探討..............................11 第二節 學習態度之探討..................................25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59 第二節 研究假設........................................60 第三節 研究對象........................................6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64 第五節 研究程序........................................7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5 第一節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之現況分 析........ .....................................75 第二節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與母親教養方式之差異分析 ................................................8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童在父母教養方式之差異研究........85 iv.

(7)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童在學習態度上之差異研究..........88 第五節 不同父母教養方式在學習態度上之差異研究..........93 第六節 綜合討論........................................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11 第二節 結論........ .. .................................114 第三節 建議...........................................118 參考文獻.............................................................123 附錄..................................................................134 附錄一 正式問卷..................................................134 附錄二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139. v.

(8) 圖次 圖 2-1-1 Bronfenb renner 的生態學模式......... .. ....... .. .. ......19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 .. ...... .............. 59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 ... ........ .. ...........................70. vi.

(9) 表次 表 2-1-1父母教養方式的定義............................................12 表 2-1-2 單向度的父母教養方式分類............... .................... 20 表 2-1-3 雙向度的父母教養方式分類................ ................... 21 表 2-1-4 多向度的父母教養方式分類........... ........................ 23 表 2-2-1 態度的定義.... ................................................ 26 表 2-2-2 學習態度之定義........ ....................................... 28 表 2-2-3 學習態度之內涵詮釋(操作定義).............................. 29 表 2-3-1 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 32 表 2-3-2 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 43 表 2-3-3 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童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 53 表 3-3-1 研究樣本抽樣問卷發送與回收統計表... ..........................62 表 3-3-2 有效樣本之背景變項分析表......................... ...........63 表 3-4-1 父母家庭社經地位換算分類表........... ...................... 66 表 4-1-1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教養方式量表之描述性分析.............. 77 表 4-1-2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教養方式之次數分配表................... 78 表 4-1-3國小高年級學童母親教養方式量表之描述性分析...............79 表 4-1-4 國小高年級學童母親教養方式之次數分配表................... 80 表 4-1-5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態度量表之描述性分析................... 82 表 4-1-6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態度各層面之配對比較................... 83 表 4-2-1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親教養方式之差異比較................... 84 表 4-3-1不同背景變項學童在父親教養方式之卡方分析................. 86 表 4-3-2不同背景變項學童在父親教養方式之卡方分析................. 87 表 4-4-1不同性別學童在學習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8 表 4-4-2 不同家庭結構學童在學習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9 表 4-4-3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童在學習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1 表 4-4-4 不同背景變項學童在學習態度上之差異彙整表................ 92 表 4-5-1 不同父親教養方式在學習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4 表 4-5-2 不同母親教養方式在學習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5 表 4-5-3不同父母教養方式在學習態度上之差異彙整表................. 97 vii.

(10) 表 4-6-1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現況綜合彙整表..... .. ........ 98 表 4-6-2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之差異綜合摘要表.........101 表 4-6-3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態度之差異綜合摘要表.............105 表 4-6-4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學習態度上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107.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關 係之研究。本章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據以形成待答問題,進 而界定本研究之重要名詞,最後提出研究範圍與限制。內容共分五大節, 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待答問題,第四節為 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依序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藉由生活經驗與周遭環境所接收到的刺激引發的 學習動機,並經由觀察、模仿、訓練等方式,逐漸發展而成屬於自己的 一套模式。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兒童誕生於家庭,成長於家庭,加 上少子化的因子,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了不讓子女輸在起 跑點,父母總是投入許多心力、物力與財力來栽培子女。從子女出生的 那一刻開始,父母總是想盡辦法四處打聽名師與提供良好學習環境的學 校,但往往卻忽略了父母本身對子女的影響開始得早,甚至影響深遠。 有許多研究發現父母的角色與功能對子女的影響關係著他們未來的發展 方向與模式,且家庭中的生活經驗對子女行為發展也具有重大、深遠且 不可抹滅的影響力,父母更是子女心目中永遠無可取代的重要人物,因 此,其所持之教養方式和行為對子女的影響自然甚於其他。 人類長久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最基本的學習對象就是父母。父母的 教養方式會讓孩子產生不同的價值觀,也會影響孩子日後的言行舉止、 待人接物與應對進退,Van Ijzendoorn 等人也曾指出,家庭環境多由父 母教養方式所塑造而成,早至依附期開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即開 始對個體產生影響(引自賴正珮,2004)。由此可知,父母親對子女的 教養方式是親子之間最密切的互動,藉由持續的親子互動與相處過程, 父母教導子女學習並協助他們成長,提供必要的支持,進而培養其各種. 1.

(12) 能力。吳萬春(2006)曾指出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命中之「重要他人」, 是同性別子女模仿的對象,同時也是子女主要的認同對象,父母親的所 言所行,都將成為子女學習的主要內容。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會影響 孩子的認知、行為、習慣與對人事物的知覺態度。由此可之,父母對子 女之教養方式極為重要。 早期的台灣,在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洗禮下,父母擁有較高的權威, 在當時講究倫常的時代下,為人子女不可以挑戰權威,因此也就盛行「權 威式的管教類型」。檢視中外教養方式的相關文獻,以西方教養理論架 構而言,中國父母常被歸類為專制型父母(莊雪芳、呂孟育、曾柔鳴、 黃財尉,2007)。在傳統的教養方式下,使得子女因不敢反抗家長的意 見,而開始壓抑自己內心的情緒,甚至進而產生歸順的態度,使子女於 成長過程中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可見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對子女產生 莫大的影響。如今,社會生活型態與家庭結構開始出現變動,少子化、 資 訊媒體 普及 ,使得現 今的父 母對 於教養子 女不再 承襲 自己父母 的方 式,而是從更多管道得知並學習有效的教養方式。 然而,根據康健雜誌(2004)所做一份「三明治世代新幸福關係調 查」發現,父親與母親對「養兒育女」這一概念卻有落差。當受訪者被 問到「當一個三明治女人/男人最幸福的是什麼?」調查發現有較多女 人視孩子為幸福來源;然而有較多男人因為擁有安定的生活重心、生命 更完整,而感到幸福。而女人第二煩惱的就是孩子教養,不同於男人把 教養壓力擺在第三位,果然孩子是女人幸福的來源也是壓力源,難怪家 中常因教養態度爭執時起。 Hoffman 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父母會因孩子的性別差異而採用不同 的教養方式,要求兒子獨立自主、高教育、有抱負、聰明努力,對女兒 則要求和善、可愛、有禮貌、不自私、有好歸宿等(引自孫碧蓮,2002)。 吳萬春(2006)的研究也指出家庭結構、社經地位的不同,造成父母親 在經濟收入、價值觀念及生活壓力等方面的差異,同時也反映在父母教 養子女的行為與態度上。因此,研究者認為有必要先深入探討現今父母 之教養方式為何?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方式有無不同?是否會隨著其背景. 2.

(13) 變項而有所異同?此乃是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研究者大學畢業後隨即投入教育工作,在國小服務十多年,我熱愛 我的工作,且時時遵照教育改革政策,處處落實教育改革工作,心中最 深切期盼的是每個學生都能發揮潛能、實現自我。然而在教學的場域中 卻發現,即便是課程、教材、教法、師資、學習環境、行政支援皆相似, 但學生的表現卻差異頗大,尤其是學童的學習態度方面。有的上起課來 非常專心,有的卻被動消極;有的求知慾旺盛,有的卻意興闌珊。然而 國小教育是學生的奠基石,求學階段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未來行為表 現的指標之一,不得不加以重視它。 長久以來,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桎梏之下,學習結果與考試分數常被 畫 下等號 ,低 成就學生 在 以團 體教 學 為主要 型態 的 校園 中嚴重地 被忽 視。根據一份由全國教師會(2001)問卷調查發現: 教師對「家長關 心」、「學生的學習態度」、「行政作為」三項最不滿意。由於學習態 度對國小學童在學習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故什麼因素可能影響學生的 學習態度?這是研究者所關心的課題。杜威曾云:「教育即生活,學校 即社會」。教育必須與實際生活相聯繫,才有意義;學校與社會環境必 須成為一體,才有價值。 然而林倩瑜(2008)的研究發現家庭因素對高年級學童學習態度的 影響,無論是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環境乃至家庭結構,其對學生學習態 度之影響是環環相扣的。林進材(1992)也曾指出不同社經地位的國小 學生在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優於來自低 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研究者認為不同的家庭所能提供給子女的經濟物 質條件、文化條件及價值觀並不相同,對於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 也就有不同的影響。再加上由於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結果,生活水準明顯 的提高,社會也日趨多元化,兒童自幼即接收各方的刺激,在行為、觀 念和態度上也比傳統社會的兒童更加早熟,因此提高了研究國小高年級 這一個年齡層的價值,故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研究者 想了解現今高年級學童的學習態度之現況為何?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是 否影響著其學習態度?此乃是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 3.

(14) 家庭是兒童最早的學習場所,他們在家庭中被撫育、照顧,並學得 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此外,父母更是兒童的第一位「老師」 ,在兒童的 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成為兒童日後認同及模仿的對象。Bowlby (1977)亦指出早期親子關係、教養態度以及互動方式,對於個體性格 發展有重要之影響。因此父母的教養方式,著實影響到兒童對事物的認 可程度,對於其往後的學習態度更是息息相關。精神分析學家 Freud 認 為「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也是與生俱來,是無法改變的, 但可經由外在的導引而修正。如同兒童的行為剛開始由父母控制,最後 再由「自我」學得控制(引自李雅芳,2003)。Freud 在分析學中,強調嬰 幼兒期的生活經驗,是構成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奠基期。從 Erikson 心理社會論的觀點來看,個體在一生中,都有不同的階段發展任務,在 12 歲以前,其發展任務有:信任感、自主性、創造進取性、勤勉感等, 因此,孩子於各個階段之任務是否能順利發展,父母在其中扮演極為重 要的角色。 IC 教父張忠謀領導的台積電影響全球科技發展,在他小時候,很有 教育觀念的的母親盡己所能地買了大量的書讓他閱讀,因此奠下了他往 後學習與思考的基礎;而耿直負責的父親則是奠定其誠信正直、做人的 方寸等重要的價值觀。國際先驅論壇報曾以如此鮮明的新聞標題形容哈 佛好小子林書豪的成功:「林書豪崛起的背後,是一個家庭的推動力」。 如果不是林家全家人的支持,這世界就不會有一個如此激勵人心的籃球 故事。他的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陪伴孩子,成為他的支柱。不扼殺孩 子的天份,給他去追求夢想的人生態度。許多學者也認為影響子女學習 態度的核心是父母(吳國淳,1996;張春興,1994)。由此可見,父母的 教養方式影響著子女的行為與態度,態度和行為之間似乎存有強烈的關 連,兩者會相互影響。加上張春興(1991)曾提出學習態度由認知、情 感 與行為 三個 成分所構 成。可 見父 母教養方 式是會 影響 子女的學 習態 度。如何讓孩子在此一多變的社會中有正確的學習態度足以面臨來自各 方的刺激與考驗,將是現代父母們的重要課題。故父母教養方式之差異 性是否會影響學童之學習態度,此乃是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三。.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 態度關係之研究」為主題,擬達成研究目的如下: 一、. 了解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的現況。. 二、. 探究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與母親教養方式的差異情形。. 三、. 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教養方式 之間的差異情形。. 四、. 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 學習態度之間的差 異情形。. 五、. 分析不同父母教養方式的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習態度的 差異情形。. 第三節 待答問題 依據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第二節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敘述如下: 一、.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現況為何?. 二、.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與母親之教養方式是否有差異?. 三、.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父母教養方式是否因其個人背景變項 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習態度是否因其個人背景變項之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習態度是否因父母教養方式之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 5.

(1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研究主題易於了解,針對本研究所使用重要名詞,依據相關文 獻予以界定解釋,茲以概念性定義(conceptional definition)和操作性定義 (operational definition)分述如下:. 壹、父母教養方式 本研究之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所施予教養 行為及教養態度,包含內在信念和外在行為,使子女知覺到父母對其身 心發展及學習行為,所反映的態度、認知和行為策略等。 本研究之「父母教養方式」是以受試學生在林秋環(2008)所編製 之「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中的兩種向度「回應」和「要求」作 為分類依據。「回應」指父母對孩子教養行為的表現、對於孩子行為與 意見的接納態度以及與孩子溝通、一起從事活動的頻率。得分愈高,表 示子女知覺到父母教養方式其回應的程度愈高;「要求」指父母對孩子 生活作息、習慣及行為表現的規定與限制。得分愈高,表示子女所知覺 到父母親教養方式其要求的程度愈高。以受試學生在兩向度得分的平均 數為切截點,將父母教養方式分成「開明權威」、「寬鬆放任」、「專 制權威」及「忽視冷漠」等四種類型。茲將其意涵說明如下: 一、 開明權威:指父母常與孩子聊天溝通,但對孩子的行為有較多的要 求、監控與反應,會以接納的態度面對孩子的行為表 現,事情的決定會以孩子為中心。在本研究中,父母「高 回應」且「高要求」者是屬於此類。 二、 寬鬆放任:指父母對子女的行為控制與限制較少,但對子女的行 為表現有較多的接納與回應,凡事亦以子女為優先考 量。在本研究中,父母「高回應」且「低要求」者是屬 於此類。. 6.

(17) 三、 專制權威:指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回應不高,但卻極端重視威 權,且對子女的要求、控制較多,凡事以父母為中心。 在本研究中,父母「低回應」且「高要求」者是屬於此 類。 四、 忽視冷漠:指父母少有時間與子女互動,甚至希望與子女保持距 離,對孩子要求不多,但也很少支持、回應子女的行為 表現,事情的決定多以父母為中心。在本研究中,父母 「低回應」且「低要求」者是屬於此類。. 貳、學習態度 本研究之學習態度是指個人對其學習環境交互作用的態度情況,依 其能力、經驗,學習者對學習各項事務較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為傾 向或內部的準備狀態。 本研究之「學習態度」是以受試學生在鄭克琳(2011)所編製之「國 小學童學習態度量表」中對各層面敘述問題之得分情形,得分越高,表 示其學習態度越好。該量表涵蓋四個層面,包含:學習動機、學習環境、 學習方法、課業態度。茲將其意義說明如下: 一、 學習動機:指學童在學習活動中是否具備積極學習態度與興 趣。 二、 學習環境:指學童在其學習週遭環境中,所知覺採取正負向態 度。 三、 學習方法:指學童在其學習活動過程中,是否具備良好學習態 度與習慣。 四、 課業態度:指學童在班級活動中對課程、教師教學、同儕互動 學習,所採取積極或消極的學習狀態。. 7.

(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 度關係之現況及其相互關聯性,雖力求周延,但有其限制,以下就本研 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別說明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從研究內容、研究地區與研究對象三個方面加 以說明。. 一、研究內容方面 在實際情境中,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變項有許多,且變項之間的關 係相當複雜。本研究僅以其中的背景變項(性別、家庭結構、家庭社經 地位)、父母教養方式(開明權威、寬鬆放任、專制權威及忽視冷漠) 來探討其與學習態度之關係。. 二、研究地區方面 本研究為區域性研究,故以高雄地區之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 三、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的對象為一百零三學年度在高雄市國民小學就讀的高年級學 童,主要考量有三個方面: 1. 研究者本身即在高雄市任職,對本地人文、地理較為熟悉,較能 掌握研究過程中的各項變因以及施測的進行。 2. 高雄市的學校規模類型比較多,差異性較大,較具代表性;而且 根據文獻探討,目前高雄市鮮少做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和學習 態度的相關研究。 3. 國小學童的認知成熟度和穩定度以高年級學童最佳,所以以五、 六年級學學童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8.

(19)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從研究變項、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三個方面加 以說明。. 一、研究變項方面 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的因素有許多(如: 智力、性別、人格特質、家庭背景、自我概念 ...等),但本研究在歸納 相關文獻、考量研究目的與考慮問卷過長而影響學生之填答意願後,決 定從學生性別、家庭結構與家庭社經地位等三項背景變項,來探討學童 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之關係,因此無法涵蓋所有的變項做全面性 的研究,故在研究結果的解釋及應用上宜謹慎。.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關 係之研究,為達研究目的及解決待答問題,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 受 試學生在填答問卷時,可能會因個人或外在環境的客觀因素,而予以保 留,造成與實際情形有所誤差,故在問卷的詮釋和分析上,難免有所偏 差。. 三、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之對象的選取方面,因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影響, 加上考量到國小學童閱讀與填答問卷的能力,故選擇以高雄地區公立國 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作為研究之母群體。因此,在研究結果推論上, 可能因地區、年級之不同而有異,須注意無法完全推論至所有地區之國 小學童。. 9.

(20)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針對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之關係,蒐集相關 文獻進行分析、歸納與整理,並對本研究的變項之概念做深入的探討, 敘述各變項之間的相關研究,以作為立論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 節父母教養方式之探討;第二節學習態度之探討;第三節父母教養方式 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之探討 家庭是個人出生後第一個接觸的環境,也是其成長最主要的場所, 在家庭中,子女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最長,父母同時也是兒童生活上的 主要照顧者,亦是其心目中的重要他人,足以成為兒童認同的楷模, 兒 童受父母影響也最深。當一個嬰孩呱呱落地的那刻起,父母除了負責提 供其生活照護外,有眾多研究都顯示父母對自己角色的認識、教養子女 的態度、技能與知識在在皆影響子女的身心發展、行為表現、學習行為 與社會發展。因此,要探究影響孩童學習態度的因素,有必要從父母的 教養方式著手。本節旨在探討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理論基礎,包含父母 教養方式之意涵、理論基礎及類型,分述如下:. 壹、父母教養方式的意涵 父母是兒童認同的對象,其思想、行為、態度對兒童皆有重大的影 響(許憶真,2004)。換句話說,父母是子女重要的認同楷模,父母的 思想、行為、態度都可透過其教養方式傳達給子女,並對子女的言行舉 止產生影響。然而,關於「父母教養方式」一詞,在諸多研究上有義同 詞異的情況,諸如「教養方式」、「教養態度」、「管教方式」、「管 教態度」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意義上是相同的(王鍾和,2009)。此 一「義同詞異」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各學者所著重之點有所不同,有的. 11.

(22) 學者重視內在的態度、信念、價值觀的特徵;有的學者則強調外在行為 表現的特性所致(黃淑惠,2005)。 研究者茲將國內外學者對「父母教養」所持之定義,分述如表 2-1-1: 表 2-1-1 父母教養方式的定義 名詞. 研究者. 年代. 父母教養方式的定義. 教養. Sears. 1957. 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在本質上是. 方式. 一種親子間的交互作用,包括父母的態 度、價值、興趣、信念、照顧和訓練等行 為。 Maccoby. 1983. 和 Martin. 認為父母教養方式的內涵包含回應與要 求,回應是指父母藉由給予子女支持、滿 足子女需求等方式,養育子女長大並教導 子女自我管理,要求是指父母要求子女遵 從家庭規範、遵守社會紀律。. 楊國樞. 1986. 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應同時包含態度層次 與行為層次,其中教養態度是指父母訓練 或教導子女方面所持有的有關認知(知識 或信念)、情感(或情緒)及行為意圖(或 傾向)。. 郭芳君. 2003. 認為父母管教養育子女的態度與行為方 式,包括信念、情感等態度層面,與實際 行動的行為層面;態度層面指的是情感性 關係,行為層面指的是權威性關係。. 陳惠文. 2005. 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的教養行為 與教養態度,包含實際的教導行為和意識 上的信念傳遞,對子女的身心發展及學習 行為影響。. 12. (續下頁).

(23) 洪. 巧. 2006. 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在養育子女的 過程中,所施予教育及對待方式,使子女 知覺到父母對其日常生活表現所反映的 情感、態度、習慣、認知和行為策略。 認為父母教養方式的定義為在養育子女. 劉瑞美. 2007. 的過程中,父母給予子女的教育及對待子 女的互動方式,以及行為的教導與知識的 學習,使子女知覺到父母對其行為所表現 的態度、作法和行為策略等。. 教養. 楊瑛慧. 2006. 態度. 認為教養態度為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情 感、希望、思想、認知、信念、興趣、價 值觀念、行為及人格特質等各個層面的教 育與養育方式。. 楊騏嘉. 2008. 認為父母教育子女時所持的態度,即父母 針對幼兒生活事件在教育和養育上之看 法與做法,例如面對幼兒偏差行為時的處 理方式、獎懲制度的實施等。. 管教. 黃玉臻. 1997. 方式. 認為父母管教方式是指父母親在教養子 女時所表現出的行為與策略,且包括隱藏 在這些行為背後的父母親人格特質與態 度。. 彭偉峰. 2005. 認為父母管教方式是指父母親依其認 知、價值觀對子女的管教而被其子女知覺 到的方式。. 管教 態度. 徐綺櫻. 1993. 認為管教態度是指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 現出來的態度、情感、信念及其行為所顯 示的基本特徵。 (續下頁). 13.

(24) 沈珮文. 2001. 認為父母管教態度是指父母親教育及對 待子女之方式、習慣、信念等行為表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外有關父母教養或管教子女的研究,其所用之名詞 雖稍有差異,諸如:教養方式、教養態度、管教方式、管教態度等,但 研究者個人認為,這些名詞名異實同,雖然其實質層面稍有不同,但其 內涵意義,則大致是相同的,都包含了態度與行為的層次。就名詞分析, 「教養」一詞比「管教」一詞的涵義為廣;「教養方式」一詞又比「教 養態度」一詞層面為多。故本研究乃採以子女所知覺之「父母教養方式」 一詞。並將父母教養方式定義為: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所施予教 養行為及教養態度,包含內在信念和外在行為,使子女知覺到父母對其 身心發展及學習行為,所反映的態度、認知和行為策略等。 因此,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將直接或間接地將其人格特質、價值 觀、信念、興趣等傳遞給子女。所以若要子女健全的成長,擁有良好的 學習態度並發展出利社會的行為表現,父母的教養方式實具有重大的影 響力。. 貳、父母教養方式之理論基礎 檢視相關理論文獻,發現至今仍尚未建立出專屬「父母教養方式」 之理論。而 Mead 曾提出六種心理學的理論,試圖用以解釋有關父母教 養方式或親子關係的概念,包括心理分析論、認知發展論、社會學習論、 發展成熟論、存在現象及行為論(引自洪巧,2006)。Mead 所強調的是 從不同理論觀點,說明子女在社會化的歷程中,父母教養方式會經由何 種途徑來影響子女(引自吳萬春,2006) 。另外也有學者從不同面向探討, 以社會學之互動論、生態學之生態系統論來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茲將相 關理論簡述如下:. 14.

(25) 一、心理學的理論 (一)心理分析論 (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 精神分析學家 Freud 認為兒童早期和父母的相處經驗,將會影響其 社會化和人格發展。Freud 認為「本我」是人類天性的一部份,是無法 改變的,但可經由父母或他人給予外在的限制與引導而修正,正如兒童 的行為剛開始由父母控制,最後再由體內的「自我」學得控制(引自黃 拓榮,1997)。Freud 又提出「雙親團體組成了合適之性別認同的最小單 位」的說法,並且認為這是維持兒童身心持續正常發展的必需團體。這 些概念透過學習理論的詮釋後,成為六十年代研究者對子女教養方式的 重要解釋依據(引自洪巧,2006)。此理論強調「內化」與「社會化過 程」的概念,孩子在幼年時期,很依賴父母,透過與父母接觸,內化個 體所經驗的事物,進而社會化。幼兒發展期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 期,因此孩子在家庭中與父母、兄弟姊妹間的關係對其一生的影響是深 遠的。 綜上所述,心理分析論重視兒童的早期經驗及行為的塑造,強調父 母所給予的生活經驗會不自覺影響子女日後人格發展,因此父母必須先 了解孩子本身的氣質與天性,找出適合子女的教養方式,幫助他們養成 自我管理與控制行為的能力。 (二)認知發展理論 (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 J. Piaget 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須經過四個時期:( 1 )感覺動作期、( 2 ) 前運思期、( 3 )具體運思期、( 4 )形式運思期,且這四個時期的發展有固 定的順序不可逾越,主要透過「同化」與「調適」的共同運作,進而產 生「平衡」(引自張春興,1994)。而在認知發展的每個階段,個體的 基模與認知結構,均因成熟與學習兩因素的交互影響,而逐漸分化與精 化(張春興、林清山,1998)。此理論雖著重認知發展,但仍強調父母 的教養方式應配合四個認知發展期,提供有利子女發展學習環境,及傳 遞社會價值,讓子女得以擁有應付未來社會的行為能力。. 15.

(26) 綜上所述,兒童在學習上的認知發展是有其固定的時序,父母教養 方式應配合子女各發展階段之思維方式,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提供鷹 架協助其知識的建構,引發其學習興趣,適性的協助子女發展。 (三)行為論(behavior approach) 影響個體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環境。各種文化,教養孩子的方法 都不一樣,況且在同一文化下,每個家庭教養方式,也可能不同。因此, 每個個體都受各種不同狀況的影響,有的地方受共同文化的影響,有的 地方受家庭團體因素的影響,有的則是個人的獨特性。 Skinner 認為個 體的行為是經由對環境的刺激與操作而來,行為的塑造可以藉著增強與 削弱來促成(引自張春興,1994) 。人的行為不只是遺傳或自然發展的結 果,更是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黃拓榮,1997) 。新的行為就是這樣學 習而來的,且行為是可以塑造的,可以改變的。行為論者發展出一些改 變行為時可採用的方式,如增強作用(包含正增強、負增強)、制約作 用(包含古典制約、操作制約)、消弱、及獎賞懲罰原則等,父母根據 這些方法來教養及改變孩子的行為,經由這些行為改變技術而習得的行 為,會塑造人成為獨特的個體,可見父母在兒童世界裡扮演著非常重要 的一部分,父母的教養方式深刻的牽動著兒童的行為表現。 綜上所述,後天的行為塑造相較於自然的人格發展對個體來說是更 具影響力的,因此父母教養子女時可運用行為改變技術的增強原理、消 弱原理及報酬懲罰原理來導正不合社會規範之行為,以期勉子女塑造出 良好的行為表現。 (四)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A. Bandura 強調「觀察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兒童模仿最多的對象, 多半是具有威信和權力。包括重要他人與同性別的人是最能引起兒童模 仿的楷模(引自張春興,1994)。在兒童早期,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觸的 人,也是主要的認同及學習對象,因此父母本身的行為或態度,即成為 子女觀察、認同與學習的主要內容,可說父母為兒童行為最初的角色示 範增強者(歐麗雪,2005;劉瑞美,2007)。後來有許多的研究皆採用. 16.

(27) 親子相似性的觀點,分析親子之間反應模式的傳遞及父母示範的抑制或 反抑制效果,其結果均獲得支持(王鍾和,1995)。 綜上所述,父母為了要教導或禁止孩子的行為,無形之中自己的行 為示範已傳達了訊息,所以父母更應以身作則,在正確的示範之下,潛 移默化以幫助子女健全的身心發展。 (五)發展成熟論(development maturational approach) Gesell 提出的「螺旋發展觀」,認為成熟是個體發展的主要原因。 生物的因素決定行為發展的順序及傾向,認為兒童發展就像植物的成長 一樣,是按照一固定的模式、時間表在進行,而此時間表的安排與兒 童 的基因有關,並不受後天的訓練所影響,發展本身是螺旋狀的,不同階 段 有些發 展會 重複,內 在的生 長因 素比外在 環境重 要( 引自黃拓 榮, 1997),也可說個體的成長是被遺傳所引導的成熟過程,先天的遺傳已 經決定個體成熟,環境雖然可以影響個體行為,但並不能完全決定其行 為(劉淑媛,2004)。 綜上所述,父母教養方式應該著重於子女的個別差異,同時配合子 女的身心成熟度及個別差異,從旁適性的協助與指導,以期孩子能從父 母的教養中得到適性的發展,建構孩子健全的身心。 (六)存在現象論(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存在現象論最具有影響力的學者是 Carl Rogers,主張以自我概念為 中心,強調個人對現實的主觀感受,著重個人意識(引自徐瑄鎂,2013)。 他 認為影 響人 類行為的 是個人 所經 驗到的世 界及其 意識 上知覺到 的事 物,相信此時此刻的感受及情緒,才是影響個體人格最重要的因素(引 自陳正文,1997)。從此理論可歸納出使子女發展對自我與他人行為反 應之評價能力,父母應能接受自己和他人、控制情緒及適度懲罰子女, 對於子女的行為應有所選擇。 綜上所述,存在現象論強調人是自我現實者,著重於父母與子女間 的情感交流,因此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應停下忙碌的腳步,常聆聽子女 的心聲,營造良好的溝通關係,以真誠的態度幫助子女建立正確的自我. 17.

(28) 概念,協助其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二、社會學之互動論 Levis 主張個體行為養成最根本的要素,是個體與情境兩因素間持續 不斷互動的結果(引自林婉玲,2009)。Schaefer 曾指出,嬰兒時期, 嬰兒常以模仿母親來達到溝通的目的,而母親亦常回以模仿的行為。因 此,教養行為可以說是一種連續的互動行為,隨著子女的成長而不斷的 改變(引自吳筱婷,2006);換言之,強調孩子個別差異與因時制宜的 特色,成為互動論應用在父母教養方式上最大的貢獻。雖然從教養的立 場,子女應被訓練成獨立自主、成熟自律的個體,但事實上,父母仍是 子女傳遞社會價值、道德規範的依賴者;因此教養的目標並非要子女完 全的不依賴,只是將依賴的對象從父母擴展到父母以外的他人(王鍾和, 1995)。 綜上所述,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不再是單一方面,而是彼此一連 串雙向互動的行為結果,父母的教養方式須隨著子女的成長不斷的調整。. 三、生態學之生態系統論 Bronfenb Renner 強調多重環境對個體行為及發展的影響,並將環境 依照與人的空間與社會的距離,分成小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及大系 統,而個體發展就是由這四個系統直接或交互作用後所產生的結果 (引 自簡志娟,1996)。 由此理論可了解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也是整個生態體系中最 核心、最基礎的部分;因此要瞭解家庭中的相關問題,應從整體環境的 因素來探討(如下圖 2-1-1) 。藉此除了更了解父母教養行為的影響因素, 還能讓父母明瞭整體環境與其本身教養子女的關係。. 18.

(29) 圖 2-1-1 Bronfenb Renner 的生態學模式 資料來源: 引自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289。 綜觀心理分析論、認知發展論、行為論、社會學習論、發展成熟論 及存在現象論的理論,雖然不同的理論強調的重點不同,但一致的是上 述理論皆認同父母在子女社會化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性(劉瑞美, 2007)。從中可以歸納出不論是強調兒童本身內在世界或是重要他人的 外在影響,皆認為父母本身的行為和態度會透過其教養子女的方式與行 為傳達給下一代,因為父母是子女的楷模,本身的行為和態度皆會影響 子女的觀察學習,且對下一代有著相當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換句話說, 子女會將其所吸收、認知內化成自身的行為模式、價值觀、自我認知... 等。然而,互動論與生態系統論則是進一步提出個體彼此的互動,以及 其與整個大環境間的關係都是互相牽連的。因此,父母的教養方式若能 隨著子女各階段的發展、成熟度而不斷調整,施予適當的教養,並以子 女的角度觀看事情,必能有助於子女身心健全的發展。. 參、父母教養方式之類型 父 母 教 養方 式對 子 女的 影 響 一直 受到 學 者們 的 重 視, 因為 在 家庭 中,父母親是子女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極重要的影響者,父母對子女 的教養態度和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行為、習慣與對人、事、物的知. 19.

(30) 覺態度。近年來,因研究的方法和論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型態。學 者們將父母教養方式具體地依基本向度劃分為三種類型:單向度、雙向 度與多向度,茲整理如下:. 一、. 單向度(single-dimension). 單向度的分類法主要採取「截然劃分」的分類方式,也就是以彼此 互不重疊、不交集直接劃分。採單向度分類的研究者,其劃分方式雖不 盡相同,但觀念是相通的。茲將國內外學者所提及的教養態度之層面歸 納整理如表 2-1-2。 表 2-1-2 單向度的父母教養方式分類 研究者 Elder. 年代 1962. 父母教養方式類型 (1) 專制(autocratic)。 (2) 威權(authoritarian)。 (3) 民主(democratic)。 (4) 平等(equalitarian)。 (5) 溺愛(permissive)。 (6) 放任(laissez faire)。 (7) 忽視(ignoring)。. Pumroy. 1966. (1)放縱(indulgent)。 (2)忽視(indifferent)。 (3)嚴厲(disciplinarian)。 (4)拒絕(rejecting)。 (5)保護(protective)。. Baumrind. 1971. (1)專制威權(authoritarian)。 (2)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 (3)溺愛型(permissiveness)。. 賴保禎. 1972. (1) 拒絕。(2)溺愛。(3)嚴格。 (續下頁). 20.

(31) (4)期待。(5)矛盾。(6)紛歧。 郭燕如. 1988. (1)民主關懷。 (2)冷漠專制。 (3)嚴格要求。. 張麗美. 1993. (1)嚴格。(2)縱溺。(3)分歧。 (4)誘導。.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可知,分類多寡雖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採單一向度的教養方式。 然而在現實情境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可能同時存在不同向度,再加上父 母在教養子女時,易因為當時的情境與子女的天生氣質而有不同的教養 方式;可能是又是專制又是溺愛,或者又是民主又是放任,因此單一向 度的分類較無法完整的解釋父母教養方式。. 二、. 雙向度(two-dimension). 有些學者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在真實的情境下是複雜多變的,並不 贊同以單向度來區分父母教養方式類型(Williams,1958;Maccoby和 Martin,1983),父母教養方式應包含不同的層面,因為某一向度之父 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影響,都可能與其他向度的教養方式產生交互作 用,因此提出雙向度的教養方式分類會比較周延,故有些研究者提出以 兩個向度作為分類的依據,以不同高低程度交織形成四個象限加以分 類。提出雙向度的研究者眾多,經整理如表2-1-3。 表 2-1-3 雙向度的父母教養方式分類 研究者. 年代. Williams. 1958. 雙向度. 父母教養方式類型. 權威、關懷. 高關懷高權威、高關懷低權 威、低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 威. Roe 和 Siegelman. 1963. 愛護-拒絕. 保護、要求、拒絕、忽視、寬鬆、. 寬容-要求. (續下頁). 21.

(32) 愛護、精神獎勵、物質獎勵、精 神懲罰、物質懲罰 Baumrind. 1974. 要求、回應. 高要求高回應、高要求低回應 低要求高回應、低要求低回應. Maccoby 和. 1983. 要求、回應. 開明權威(高回應高要求) 寬鬆放任(高回應低要求). Martin. 專制威權(低回應高要求) 忽視冷漠(低回應低要求) 王鍾和. 1995. 反應、要求. 專制權威、寬鬆放任、開明權 威、忽視冷漠. 倪履冰. 1999. 積極-消極. 積極型:關愛、接納、溫暖、 以子女為中心。 消極型:要求、控制、缺乏關愛、 冷漠. 李雅芳. 2005. 回應、要求. 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寬鬆放 任、忽視冷漠. 劉雁婷. 2010. 要求、回應. 專制權威、寬鬆放任、開明權 威、忽視冷漠.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 表 可 知, 各學 者 所提 出 父 母教 養的 類 型所 含 蓋 的層 面廣 泛 且不 同,不過,每個教養類型大都包含了兩個向度,且多以「要求」與「回 應」之向度為主軸,並依其程度高低交錯構成四種父母教養方式類型, 劃分得更為詳細。因此雙向度比單向度的分類法更為周延、清楚明確。. 三、. 多向度(multi-dimension). 有些學者認為由於父母與子女互動關係十分密切,為了能更完整地 呈現父母教養方式之內涵,因此提出三個以上的向度來詮釋父母教養方 式的類型。茲整理如表 2-1-4。. 22.

(33) 表 2-1-4 多向度的父母教養方式分類 研究者. 年代. 多向度. Becker. 1964. 限制-溺愛、. 父母教養方式類型 縱容、民主、神經質的焦. 溫暖-敵意、 焦慮情緒-冷靜分 離 Hetherington. 1967. 和 Frabkie Ainsworth. 1975. 溫暖、支配、衝突. 慮、忽視、嚴格控制、權威、 有效率的組織、過度保護 (無分類) (引自黃拓榮,1997). 敏感與不敏感、 接受與拒絕、. (無分類). 合作與干擾、. (引自劉瑞美,2007). 親近與忽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對父母教養方式的區分,大致上分為單向度、雙向度 及多向度等三種類型。研究者認為倘若僅就單一向度來描述父母教養方 式,似乎較難解釋其之間之相關性,且不符合現今社會的實際情況;而 多向度的分類則又過於繁瑣。因此認為雙向度的分類較適合說明現今社 會的父母教養方式;其中以 Maccoby 及 Martin 提出的雙向度分類方式為 佳,雙向度中的「回應」向度可以預測子女的社交能力、心理發展,「要 求」向度則可以預測解決問題能力、行為控制能力(例如:學業態度、 策略應用等),似乎最能符應現今社會的狀況,且與研究者所欲測量之 國小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相符合。 故本研究測量國小學童所知覺之父母教養方式的工具將採用 Maccoby 等人之理論為基礎而編製之「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以「回應」、 「要求」兩向度為變項,來探討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態度之 關係。並依「回應」、「要求」兩向度高低層面組成四種父母教養類型: 開明權威(高回應高要求)、寬鬆放任(高回應低要求)、專制權威(低. 23.

(34) 回應高要求)、忽視冷漠(低回應低要求),以便探討不同父母教養類 型與學童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以下針對這四種類型的內涵簡述如下: 一、 開明權威型:父母能適時傾聽孩子的聲音,採用溝通方式, 對於合理的需求及想法,給予反應或接納。但為防子女有偏 差行為,父母會向子女說明應有的行為規範,建立明確的行 為準則,且監控其行為表現。此外也擁有比子女更大的權力, 要求子女按照準則行事,必要時會施以命令或懲罰。但也期 望子女有自己的主見,鼓勵發展其個別性與獨立性。 二、 寬鬆放任型:父母對子女行為規範的非常少,很少硬性規定 子女的日常生活作息(如,每天睡覺、看電視的時間、吃飯 的態度等),並給予子女完全的自由與民主,允許子女自行 的管理自己的行為,也會容忍子女所表現出來的衝動行為 (如,吵鬧、亂發脾氣等),且積極反應子女的要求。 三、 專制權威型: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是嚴苛的,對自己所訂下的 規範無須經過討論、溝通,子女只許照著規範走,常以命令 的方式, 對子女提出要求,鮮少在子女行為上給予回應,且 不准子女提出自己的需求或挑戰的行為,缺乏情感上的交 流,彼此間充滿命令與服從。 四、 忽視冷漠型:父母平時十分忙碌,很少有時間可以陪伴或留 意子女的行為,缺少親子互動與情感交流。給予子女完全的 自由與放任,常表現出默不關心。 國內研究者林秋環(2008)曾根據 Maccoby 及 Martin 的觀點編製之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與本研究所欲測量之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之內 涵相符合,經此量表編製者本人同意後,採用此量表作為本研究國小高 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測量之工具。. 24.

(35) 第二節 學習態度之探討 在教育場域中不難發現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態度,學習是整個 教育活動中,最直接、最基本的存在因素,態度的好壞與其學習有極大 的關聯(卓思廷,2008),學習更是學生的首要工作,許多研究在在都 顯示出學童的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的優劣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本節將 先探討態度的定義,再由態度延伸出學習態度的意涵及分類,分述如下:. 壹、態度的定義 自從 Thurstone 主張態度是可以測量之後,態度的研究便逐漸引起 學者們的注意(引自黃盈蕙,2012),長期以來,態度常被拿來預測學 生在學習和成就上的個別差異。因此「態度」為近代心理學中最突出而 必要的一個重要觀念。近代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一種穩定的心智狀 況,代表對一些理念、物體或人的看法(洪蘭,2001)。所以,態度是 熱門的研究主題,但不同的學者對態度的定義及看法也不盡相同 。 其中 Rosenberg 和 Hovland 認為態度由情感、認知、行動三成分所 組成;情感的成分包括一個人對某物或某人的評價、喜愛、情緒的反應; 認知成分就是對某物或某人的信念、理解或認識;行動的成分是一個人 對某物或某人的刺激的外顯行為(引自梁良淵,2007)。張春興(1991) 認為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物及週遭世界,憑其認知、好惡,所持有 的 一種具 一致 性與持久 性的傾 向, 此種傾向 可由個 體的 外顯行為 去推 測。然而,在不同情境中,態度的內涵與範圍也會隨之而改變,以下將 各學者對態度的定義,整理如表 2-2-1。. 25.

(36) 表 2-2-1: 態度的定義 作者. 年代. 態度之定義. Rosenberg 和 1960. 認為態度是媒介自變因和依變因的概念,由感. Hovland. 情、認知及行為的成分三者構成。(引自楊淑雯, 2005). Shrigley. 1990. 態度是反應前的準備狀態,不是天生的,是可學 習的,態度與認知有關,且與行為有交互作用, 態度概念包括了五個屬性:(引自陳雅芬,2004) 1. 態度是可評鑑的,包含情感的成分在內。 2. 態度可預測行為。 3. 態度是反應的準備狀態。 4. 態度經由學習而得,具有認知的成分。 5. 態度會受他人的社會影響。. 張春興. 1991.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物所持有的一種具 有持久而又一致的行為傾向。 1. 態度內涵包含了認知、情感與行為等三種成 分,這三種成分的多寡,會隨著個體、年齡、 性別、性格等差異而有所不同。 2. 態度在對人及對事的表現上,有積極與消極 態度之分。. 林生傳. 1994. 態度是個體在與環境交互作用時,對人、事物或 狀況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反應傾向。. 李美枝. 2004. 態度包含以下 6 項特性: 1. 態度是一種行動傾向,會導向偏好反應。 2. 態度是由經驗學習而得,是社會化的過程。 3. 態度必有其特定對象,如環境中的人、事、 物。. (續下頁). 26.

(37) 4. 態度是一種信念的組織體系,包括認知、情 感和意向。 5. 態度是一種內在的結構,不能直接觀察,必 須藉由個人外顯的行為而推知。 6. 態度是人格的一部分,具有相當持久、一致 性,所以態度是不易改變的。 李明豐. 2008. 態度是一種個體的心裡內在狀態,對人、事、物 等的獨特觀點,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並且可以 經由學習而獲得。.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態度」的定義是指個人對周遭人、事、物 所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且一致性的行為傾向,可經由認知產生情意,情 意可判斷好壞,再將結果轉化為行為表現出來,此外,態度是一種習慣, 其形成必須仰賴學習,也可說,態度的形成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且具有 方向性與強弱度,是可測量的。. 貳、學習態度的意涵 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行為、認知、情感,它 對 於學生 的學 習表現及 生活表 現都 有其影響 力。對 教學 現場的老 師而 言,極為重視學童的學習態度,之所以重視是因為良好的學習態度及意 願,可以使他們在面對事物時能持積極、正面的看法,不僅如此 ,還會 影響其做人處事的態度、人際關係的優劣。此外,朱惠美( 2003)表示, 學習者的學習態度不僅影響整個學習過程,也影響學習結果。由此可見, 學習態度對於學生的未來發展亦具有重要指標意義。 學習態度的意涵是由態度的定義延伸出來的,歷年對學習態度的論 述,常因研究對象或主題不同而有不同的界定,廣泛而複雜。以下將 國 內外學者對學習態度的意涵,整理如表 2-2-2。. 27.

(38) 表 2-2-2 學習態度之定義 作者. 年代. 學習態度之定義. Fishbein. 1972. 學習者對學習活動之認知、理解及情意表現認同或. 和 Ajzen 張新仁. 反對的行動傾向。(引自沈煒比,2012) 1982. 學習態度是指學習者對學習活動或學習環境持正 向或反向的評價或感情及消極或積極的行為傾向。. 柯正峰. 1989. 學習態度是準備行動的心理狀態行為傾向,亦是一 種具有結構與組織的認知體系,包含情感、認知、 行為等成分。. 張春興. 1991. 學習態度是指學習者在進行學習時,所持有的一種 具有持久性的傾向。. 秦夢群. 1992. 學習態度係指學生在環境的影響下,對所學事物的 內容持正向或負向的評價,或是贊成與反對的行動 傾向。. Gleitman. 2001. 學習態度是一種穩定的心智狀況,代表對一些理 念、物體或人的看法。. 林淑真. 2002. (引自林珮蓉,2011). 學習態度是指學習者對學習事物、內容及活動所持 有的信念及實際了解,或正向、反向的情感、情緒 及評價,或表示贊成或反對的行動與傾向。. 黃綺君. 2005. 學習態度是後天環境塑造,非天生遺傳,具可變性。. 李清榮. 2006. 學習態度指個人對其學習環境交互作用的態度情 況,依其能力、經驗,學習者對學習各項事務較為 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為傾向或內部的準備狀態。. 林佳徽. 2010. 學習態度是學習活動上的一種準備活動,它是基於 後天經驗的習得,會因個人所在環境(如教師、同 學、教材等)而改變。.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8.

(39)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得知學習態度非與生俱來,它是一種內部反應 的準備狀態,通常由學習者的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為因素構成,也 可說個人在學習活動的歷程中,面對學習環境中的人、事、物所具有的 正向、負向的心理反應傾向與積極或消極的行為。 因此,研究者定義學習態度為個人對其學習環境交互作用的態度情 況,依其能力、經驗,學習者對學習各項事務較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 行 為傾向 或內 部的準備 狀態。 也因 學習態度 的形成 可經 由後天經 驗習 得,更易受環境中他人的影響而產生改變的可能,因此,學習態度對個 人學習行為之影響力不容小覷。. 参、學習態度的分類: 學習態度是後天經由學習的歷程中所產生的主觀性的態度,各個學 者因研究方向及對象不同,對學習態度之內涵詮釋不一致,因而產生不 同的分類型式,各專家學者提出學習態度因包括的內涵層面頗多,以下 將國內外各學者所提學習態度之內涵層面分類整理如表 2-2-3。 表 2-2-3 學習態度之內涵詮釋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學習態度之內涵詮釋. Towle. 1982. 國小學童. 讀書技巧、方法等. 張新仁. 1982. 國中學生. 對學校課業的態度、對學校學習環境的 態度、主動學習等. 張德銳. 1986. 國中學生. 對課程態度、上課態度、準備功課情 形、考試態度及閱讀範圍的意見、對學 校活動的看法、對校園的態度、學校認 同及對學校儀式的態度. 李坤崇. 1990. 國小學童. 學校教學環境的態度、課業態度的態 度、學習興趣 (續下頁). 29.

(40) 秦夢群. 1992. 高中學生. 對課業態度的態度、對學習環境的態度. 林進材. 1992. 國小學童. 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 環境、身心適應. 黃朝凱. 2003. 國小學童. 上課態度、學習方法、學習動機、學習 環境. 陳佳韻. 2004. 國小學童. 對課程的態度、對教師的態度、對作業 的態度、對教法的態度、自我學習的態 度. 李清榮. 2005. 國小學童. 對課業的態度、學習方法、學習動機、 學習環境. 黃綺君. 2006. 國小學童. 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學 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焦慮. 侯駿廉. 2007. 國小學童. 學習動機、學習環境、學習方法、課業 態度. 吳悅如. 2009. 國小學童. 對課業、教師的態度. 鄭克琳. 2011. 國小學童. 學習動機、學習環境、學習方法、課業 態度. 徐瑄鎂. 2012. 國小學童. 英語學習信念、英語學習評價、英語學 習習慣.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有關學習態度的測量向度分類中,各研究者所探討的學 習態度構面,因研究主題、目的與對象的不同,也不盡相同,但其中包 含許多重複性。然而,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童學習態度 之間的關係,溫世頌(2003)研究曾表示學習態度會受父母、家庭、學 校、同儕、社會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採用鄭克琳(2011)的 內涵詮釋,將學習態度分為學習動機、學習環境、學習方法、課業態度 等四個向度,分量表中的學習動機屬於認知層面,學習環境、課業態度 屬於情感層面,而學習方法屬於行為層面,因此藉由這四個分量表的結. 30.

(41) 果呈現,可以評定出學生在學習情境中所表現出的認知、情感及行為, 所以這四個向度所包含的內涵最能符合本研究對於學習態度的定義。除 此之外,也可藉此了解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因素是否也包含個人之共同 因素,如:性別等,及外在因素,如:家庭結構及家庭社經地位等。 以下針對本研究學習態度之四個向度的內涵分述如下: 一、 學習動機:指學生對於在班級的學習活動中,個人是否能夠具有良 好的學習慾望、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主動學習。例如:學生是否 認為讀書是一件重要的事;是否會因為把不懂的功課搞懂而感到高 興;認為老師都很有學問,要好好跟他學習或是認為老師教的東 西,對生活沒有幫助…等都是攸關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 學習環境:指學生在其學習環境中,對同學、教師、學校(班級) 環境,是否具有良好的互動,持有正向的態度。例如在課業上有不 懂的地方,同學是否會互相討論研究;下課後會與同學一起討論功 課;是否喜歡跟班上同學在教室一起上課…等都是對學習環境的態 度。 三、 學習方法:指學生在班級的學習活動中,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方 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習慣。例如學生是否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是否 會花較多時間去理解困難的課業;是否有自己的讀書計畫 …等,以 上皆為學生對於學習方法之態度表現。 四、 課 業 態 度 : 指 學 生 在 課 業 態 度 活 動 中 , 對 課 程 、 家 庭 作 業 及 課堂上所採取的態度。例如上課是否認真、用心學習,還是抱持隨 意敷衍了事的心態;對所學課程是否主動積極學習;另外,還包括 對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等學習方面所採取的態度,例如與老師 是否保有良好互動、持正向積極的態度去學習,還是以消極逃避的 態度去面對,以上皆為學生對於課業之態度表現。 綜合以上歸納,發現國內研究者鄭克琳(2011)所編製之「國民小 學學童學習態度量表」與本研究所欲測量之國小學童學習態度之內涵相 符合,經此量表編製者本人同意後,採用此量表作為本研究國小高年級 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測量之工具。. 31.

(42)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 由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兒童誕生於家庭,成長於家庭,家庭為兒童 生活中最重要的教育環境之一。父母乃是兒童與社會間的媒介,肩負了 兒童行為社會化與促進子女健全發展的責任(蘇建文,1991) 。也可說, 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受父母影響極大。然而,孩子學習態度積極與否,是 受 先天氣 質影 響?還是 受後天 環境 所影響? 亦或受 父母 教養方式 所影 響?這是值得探討的重點。本節主要探討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童 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首先分析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其 次分析學童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最後探討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 童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進而發展出本研究的背景變項。. 壹、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鍾仁惠(2006)指出正向、關懷等積極性的教養方式最有利於兒童 學業成就、人際關係及行為等各方面的發展;而拒絕、嚴格、忽視等消 極性的管教方式則較不利於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及表現,換言之,不同的 父母教養方式將可能有助於協助子女健全發展,也可能是揠苗助長。 以 下針對國內研究者在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 研究結果,摘要整理如表 2-3-1。 表 2-3-1 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吳美玲 (2001).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國小學童父. 高雄市國. 母管教方. 小四、五、. 1. 父母管教方式與教師期望. 式、教師期望 六年級學 與習得無助. 研究結果. 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2. 國小學童的父母管教方. 童. 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 感相關之研. (續下頁). 32.

(43) 究. 問卷調查. 會因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 3. 管教方式對國小學童習得 無助感的影響因父親或母 親而不同。 4.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 教師期望對習得無助感略具 預測力。. 楊的祥 (2003). 父母管教方. 屏東縣國 1 1. 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不因. 式、教師批判 小六年級. 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之不. 思考教學行. 同而有差異,且開明權威型. 學童. 為與國小學. 的父母其子女的批判思考. 童批判思考. 相關研究. 能力之相關. 法. 技巧和傾向皆較高。 2 2. 社經地位較高之國小學童其. 研究. 批判思考技巧能力顯著優 於家庭社經地位較低者;但 不同社經地位學童的批判 思考傾向並無不同。. 王貞雯 (2005). 國小學生父. 高雄市國. 1. 國 小 學 生 在 父 母 教 養 方. 母教養方. 小四年級. 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上. 式、成就動機 及六年級. 皆有中等以上較正面情況。. 與生涯成熟. 學童. 2. 不同性別、年級與社經地. 之相關研 究. 位的國小學生在父母教養 問卷調查. 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3. 國小學生不同的父母教養 方式在成就動機及生涯成 熟上有顯著的差異。 (續下頁). 33.

(44) 張維中. 外籍配偶國. 台北縣外. 1. 父母教養態度對兒童的同儕. (2005). 小高年級兒. 籍配偶就. 關係、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 童父母教養. 讀五、六年. 力,兩者之間高度相關。. 態度、同儕關 級之子女. 2. 父母教養態度因學生學業. 係及自我效 能之研究。. 成績、母親國籍、父親教育 問卷調查. 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社經 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陳益連. 國小高年級. 原 高 雄 縣 1. 出生序與手足數在個人所. (2006). 學童A型行. 與 父 母 同. 感受到父母教養方式出現差. 為、知覺父. 住 之 國 小. 異情形。. 母教養方式. 高 年 級 學 2. 知覺父母教養方式對國小. 與學校生活. 童. 高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預. 適應之相關 研究. 測力偏低。 問卷調查. 3. 在知覺父母教養方式,父親 母親個體所知覺者皆以開明 權威佔最大比例,以寬鬆放 任的方式為最少。 4. 學校生活適應以同儕關係得 分最高,再依得分高低,自 我學習適應及師生關係適應 情形良好。. 洪巧 (2006). 國小五、六年 高雄市國. 1. 父 親 與 母 親 的 教 養 方 式 不. 級 學 生 其 父 小五、六年. 同,但都是要求多於回應。. 母 教 養 方 式 級學童. 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方式以開. 與社交技巧. 明權威型佔最多數。. 之關係. 問卷調查. 2. 當家中子女數較多時,父母 親對孩子的回應就 (續下頁). 34.

(45) 相對減少,採用忽視冷漠或 專制權威之教養方式比例增 高。 3. 隔代教養家庭的學生知覺 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 顯著低於核心家庭學生。 且隔代教養家庭,父母多採 忽視冷漠教養方式。 廖純雅. 國 小 高 年 級 嘉義市國. 1. 父母教養方式因社經地位、. (2006). 學 童 所 知 覺 小高年級. 父母角色、子女數、家庭結. 的 父 母 教 養 學童. 構等而有差異。. 方式與其挫. 2. 挫折容忍力也因社經地位、. 折 容 忍 力 之 問卷調查. 子女數等而差異。. 相關研究. 3. 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其挫折容 忍力間有明顯正向關係。. 洪秀梅. 台南縣國小. 台 南 縣 國 1. 性別在人際關係、父母管教. (2007). 高年級學童. 小 高 年 級. 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 父母管教方. 學童. 概念上達顯著差異,女生優. 式、情緒覺 察能力、自. 於男生。 問卷調查. 2. 家庭型態在父母管教方式. 我概念對人. 上達顯著差異,小家庭優於. 際關係的影. 大家庭。. 響. 3.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在情緒 覺察能力上達顯著差異,採 開明權威者,學童情緒覺察 能力較佳。. 陳德嫺 (2007). 父 母 管 教 方 高雄市國. 1. 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 式 與 同 儕 團 小五、六年. 35. (續下頁).

(46) 體 特 質 對 國 級學童. 同在父母管教方式上有顯著. 小高年級學. 差異,而性別、年級則在同. 童 生 活 適 應 問卷調查. 儕團體特質及生活適應上有. 之影響. 顯著差異。 2. 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 質而言,國小高年級學童生 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而父 母管教方式和同儕團體類型 之間有顯著相關存在。. 黃建彰. 自我概念、. 桃園縣國. 1. 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之. (2008). 父母管教方. 小五、六年. 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父母管教. 式與生活適. 級學童. 方式、生活適應有顯著差. 應之相關研 究-以國小. 異。 問卷調查. 2. 父母管教方式不同的國小. 高年級學童. 高年級學童其生活適應有顯. 桃園縣為例. 著差異,而父母親以開明 權威管教方式類型的學童其 生活適應情形最佳,寬鬆放 任次之,專制權威居第三, 以忽視冷淡類型的管教方式 其學童生活適應情形最差。 3. 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 有顯著相關。. 林秋環. 國小學童父. 高雄市國. 1. 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是要求多. (2008). 母教養方式. 小五、六年. 於回應,以開明權威型佔最. 與子女快樂. 級學童. 多。. 學習之相關 研究. 2. 不同年級、性別、出生序、 問卷調查. (續下頁). 36.

(47) 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之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 養方式、快樂學習有顯著差 異。 3. 父母採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 對學童的快樂學習最佳。 陳錦雲. 國 小 學 童 父 台中市某. 1. 父母管教不論採回應或要. (2009). 母 管 教 方 國小的學. 求,均對子女的學業成就無. 式、學習成就 生為母體. 關。. 與幸福感之 研究. 2. 父母管教多採回應方式, 問卷調查. 會提高子女的幸福感。 3. 單親的家庭結構不會使父 母的管教方式改變,但會降 低其子女的學業成就。. 林粲倫 (2010). 國 小 高 年 級 台北市國. 1. 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 學童父母管 小 高 年 級. 童其父母管教方式有顯著. 教方式、人格 學童. 差異。. 特質與學業. 2.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父母管. 成 就 關 係 之 問卷調查. 教方式與學業成就有顯著. 研究-以. 相關。. 台北市國小. 3.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父母管. 為例. 教方式與人格特質有顯著 相關。. 張艾君. 桃 園 縣 國 民 桃園縣國. 1. 父母對子女的回應與要求. (2011). 小 學 高 年 級 小高年級. 程度因家庭結構及父母學. 學 童 的 父 母 學童. 歷不同有顯著差別。. 教養方式對. 2. 父母學歷與其對子女的教. 其 子 女 社 會 問卷調查. (續下頁).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