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守護生命的堅持- 一位流浪犬照顧者生命之敘說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守護生命的堅持- 一位流浪犬照顧者生命之敘說研究"

Copied!
1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程鈺雄博士 王明雯博士

守護生命的堅持-

一位流浪犬照顧者生命之敘說研究

研 究 生: 歐又菁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八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守護生命的堅持-一位流浪犬照顧者 生命之敘說研究

研 究 生: 歐又菁 撰

指導教授:程鈺雄博士 王明雯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八 月

(4)
(5)
(6)

誌 謝 辭

當初在訂論文題目時,因為自身的背景經驗,早就打算以「寵物」為研究主 題,在自覺理性的我直往量化研究方向思考的時候,程鈺雄老師卻建議我何不試 著以自我敘說的方式進行,這才發現其實自己、家庭與狗的這段歷程是渴望發 聲、期待被看見的,雖然在撰寫的過程中,內心奔騰的情緒常一發不可收拾,但 卻也更加了解自己的生命課題;真的十分謝謝程老師的洞燭機先、鼓勵與指導。

王明雯老師及李永昌老師讓我知道敘說研究畢竟是學術性論文,結構應當要更嚴 謹,謝謝他們俱細靡遺的建議。

這一路走來,我的家庭與丈夫給了我很大的支持與鼓勵,他們不僅在訪談資 料上儘可能的協助我,在過去救助流浪犬的歲月中,更是相互扶持的好伙伴;尤 其是我的母親,她讓我看到愛心媽媽是如此堅韌的在守護動物的生命,這是我所 望塵莫及的。期許看到本論文的人們,日後遇上這些愛心媽媽們,能釋放你們的 善意,讓她們得以充滿力量的走下去。

最要感謝的是所有的流浪犬,因為人類的魯鈍,牠們得不斷的上演短暫且令 人心痛的故事,這些受苦的生命以牠們所能表現的方式來讓我們體會無條件的愛 與被愛。謝謝你們,豐富我們枯竭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完整。

又菁于 2012 年 8 月

(7)

守護生命的堅持-一位流浪犬照顧者 生命之敘說研究

作者:歐又菁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摘 要

本論文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研究者自我生命故事敘說為主,輔以重要他人 的深度訪談,探討收容流浪犬對家庭關係、人際互動、婚姻生活及生涯規劃的影 響及其心路歷程,並瞭解流浪犬照顧者建立自我價值的難處,最後省思這段歷程 在生命中的意義。

研究結果發現,長期投入流浪犬照顧者,不僅自己的生活被壓縮到無形,家 庭關係、人際互動與婚姻生活也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備受責難的社會處境、疏離 的人際關係讓她們在建立自我價值時面臨困難;原來,如此鍥而不捨的堅持守護 弱勢生命,是冀望臺灣流浪犬的處境能有改變的契機。

關鍵字:流浪犬、愛心媽媽、敘說研究

(8)

Adherence to Guarding Life – A Narrative Research on a Stray Dogs Caregiver’s Life

Yu-Ching Ou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own narrative life story, supplemented by significant other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 discussed the influences of stray dogs adoption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social interaction, marriage life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learned about the difficulty of self-esteem building for stray dogs’ caregivers, and finally to reflect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experience in life.

The study found that long-term stray dogs carergivers, not only his own life was compressed into the invisible, family relationships, social interaction, marriage life and career planning will lead to great changes.

They found it difficult to build self-esteem when blamed and alienated by the public. The reason they adhered to guard the vulnerable life so persistently was hoping that the situation of Taiwan's stray dogs can be better someday.

Keywords: Stray dog, Caregiver, Narrative research

(9)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流浪犬的現況... 9

第二節 愛心媽媽... 16

第三節 自我價值... 23

第四節 流浪犬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5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6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 38

第四章 細數狗日子

... 41

第一節 生命... 41

第二節 衝突... 52

第三節 影響... 60

第四節 動力... 67

第五節 選擇... 71

第五章 結論和反思

... 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反思... 75

(10)

參考文獻

... 77

附錄

... 82

附錄一:訪談大綱... 82

附錄二:逐字稿... 84

附錄三:照片集錦... 107

(11)

表 次

表 2-1-1 民國 88~99 年度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動物處理情形... 10 表 2-4-1 流浪犬相關研究彙整表... 26

(12)

圖 次

圖 2-1-1 民國 88~99 年度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動物處理情形(數量分析)

... 11

圖 2-1-2 民國 88~99 年度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動物處理情形(比率分析) ... 11

圖 3-1-1 敘說研究過程中的再呈現層級... 29

圖 3-3-1 研究架構圖... 34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35

圖 3-5-1 敘說分析模式矩陣圖... 36

圖 3-6-1 三角檢定圖... 39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闡明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解 釋重要名詞;第四節則說明進行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每一個生命都是神性或神的火花。

深深地看進狗的眼睛,

然後感受那最深沉的核心。

~Eckhart Tolle, 2010

「你是把牠放在哪裡?」

「在學校附近。我把牠放下來,就馬上要把車騎走,牠就在後面一直追,我 就只好再載著牠轉幾圈;過一會兒,再放牠下來,假裝要帶牠散步,等牠跑遠一 點,我就趕快騎車走了。」

「吼…你不會再把牠帶回來嗎?你現在馬上再去找看看,要是有看到,就把 牠帶回來。」

母親氣急敗壞的要父親再回頭去尋找的,是父親在工作的學校撿回來家中養 了數天的流浪犬雪莉,牠雖然骨瘦如柴,但體型龐大、叫聲響亮,食量更是驚人。

那時我們還小,因從未養過寵物,不知如何與狗親近,飼養的重責大任就全由當 時在家從事保姆一職的母親一肩扛起,在照顧自家五個小孩的同時,還要照顧一 個嬰兒與二個小孩,光是制止狗不當的吠叫,就帶給她不小的壓力,更遑論每晚 端出如臉盆大的狗碗餵食時,鄰居的冷言冷語「人都吃不飽了,還養狗?你們會 被吃垮。」總是讓人不舒服至極。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狗犯了腸胃炎,

又吐又拉,沒法兒帶牠去看醫生,只得在一般藥房包了藥回家餵,不諳狗性的父 母,不知如何將藥丸塞到已經緊張到齜牙咧嘴的狗嘴裡,折騰了好半天,還被鋒 利的狗牙劃了一道,只好作罷。在重重的壓力下,父母考慮到那是一隻「純種狗」,

(14)

被路人撿回家養的機會將比一般的「米克斯」(Mix)來得高,因此決定由父親騎 著摩托車帶著牠回到學校附近原地放養。

「妳爸爸要帶牠上摩托車時,牠很高興,跳上跳下的,還以為要帶牠出去玩,

其實…(眼眶泛紅)。妳爸爸真的很憨直,看到牠在後面追,就應該直接把牠帶 回來,怎麼還丟得下去?」

父親果真立刻回頭再去尋找,但卻是無功而返。這一段故事,約莫發生在狗 日子前四年之時,是我對於家中寵物最早的記憶,我把它定位為狗大調的前奏 曲,短暫、獨立卻富有其存在的意義,它讓我意識到養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伴隨著許多衝突、責任與感情;篤信佛教的母親對於此段往事有著另一番解 讀,她認為後來飼養的流浪犬都是為了償還她之前所欠下的狗債,包含背叛這隻 雪莉的信任及棄養牠的決定;當然,這是後話。

其實,在我們還未出世前,母親曾養過北京犬,是阿姨為排遣母親的寂寞所 購買的純種名犬,希望母親能在小狗的陪伴下,讓每回父親出海捕魚的漫長時間 容易一些。但畢竟是缺乏經驗,小北京在母親的照料之下險況百出,一會兒被叔 叔的孩子咬了塊鼻肉,一會兒又跌斷了腿,最終還是早早就么折了;至今母親對 於這隻北京犬仍心存虧欠,只是在我們姐弟五人陸續出生後,因忙碌就漸漸淡忘 了。

真正開始我們為期二十年的狗日子,我已是專三學生,還記得先前要求養狗 幾次未果,終在奶奶過世後一年,由母親帶回的狗寶寶揭開了狗臉歲月的序幕。

奶奶在過世前三年和我們同住,對於飼養寵物一事從未鬆口過,起初我有些埋 怨,但在了解其脈絡背景後就釋懷了。奶奶生於民國前二年,是爺爺的童養媳,

成長過程艱辛,待孩子一個個出生,為養活家中的六男三女,什麼活都幹,包括 養豬、雞,當然也包括自己動手宰殺,因此在她的世界裡,只有經濟動物,沒有 寵物,「狗」對她而言屬於後者,絲毫沒有任何價值可言,更無需提及得為牠買 飼料、洗澡、散步…等瑣事。直到奶奶過世,母親才從公司旁的空地帶回一隻約 莫一個月大的米克斯犬,自此我們與流浪犬結下不解之緣。

(15)

二年後,我專科畢業,離家北上工作,那時家裡僅有狗弟「威威」。卻在接 下來的數年內,家中的狗成員倍增,有些來自因失足或被惡犬追咬而跌落在家門 前的大排水溝內,有些因殘障或病危被棄養在公園,有些是和父親一起退休的校 犬,有些則是其他愛心媽媽無力治療而借放的;更甚者,還有半夜摸黑丟包在家 門前的狗寶寶,只留下一張「你們都是好心人,我知道你們會好好照顧牠。」的 字條。每一隻狗都有牠的心酸故事,族繁不及備載,我們都概括承受了,只因為 牠們都是寶貴的生命。

家中流浪犬數量曾高達二十三隻,再加上一家七口,塞在地坪僅二十坪的四 樓透天厝內,若不是父母親對環境衛生要求極高,恐怕那髒亂及狗吠聲早就讓我 們吃上官司。二十三是一個臨界點,在這個數字前後,其實因無力再收容而寄養 在私人狗場的、身為名種犬被人領養的,或已在彩虹橋的那端當小天使的狗,來 來去去近百隻,相較於其他我們認識的狗媽媽們收容的二、三百隻,實屬小巫,

但在狗兒們身上所付出的愛、精神與金錢,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人,有生老病死,狗也是如此。面對家中狗成員的離世,從最初的悲傷欲絕,

到後來的平靜接受與祝福,是經過時間的淬鍊,得之不易。回憶起第一隻離世的 狗弟「仔仔」,在咽喉癌手術失敗後在家中安靜的睡著,再也沒醒來,得年二歲。

當時的我們初次面對狗成員的死亡議題,只是無止境的自責與傷心,接著離世的 狗兒們,讓我們更加的體認到人類與動物其實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帶走生命的病 症,可以是惡性腫瘤、心肌梗塞、急性肝炎,甚至是糖尿病,只是,人類可以呼 救,動物卻有口難言;人類有完善的醫療照護體系,而動物卻常被視如草芥。

在照顧流浪犬的這二十年間,牠們親如家人,為了這些口不能言的家人,我 們經歷了許多不為人道的苦,家庭內雖然大多時候是炮口一致對外,但其實常為 了經濟、體力、時間的不堪負荷而衝突不斷,在無法安內的同時,如何能攘外;

所以,因鄰居的刻意挑釁而起口角衝突、因親戚的無意失言而拒絕往來、因朋友 的理念不合而互有嫌隙是時常的事。那時,「流浪犬」三個字像是一個咒語,只 要有人提起,全家就迅速進入備戰狀態,有種寧可負盡天下人,也要保護牠們的 必死決心;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身段變得柔軟,也願意理性的看待養狗 所帶來的種種不便與壓力,就像父母在帶大我們的過程中,必定也有其挫折與困 難,但家人畢竟是家人,父母不會因此而拋棄我們,我們也不會有絲毫棄養牠們

(16)

的念頭;但在我的心裡,始終對於無法抬頭挺胸的做著這件對的事而感到憤憤不 平。

外界對我們的看法,有部份覺得我們是傻子,耗費心力在做一件永遠無法解 決的事,浪費社會的資源;有部份覺得我們將同情心浪費在這些阿狗阿貓的小情 小愛上,對人類並無實質的幫助,格局實在太小;有部份覺得我們偉大、有愛心,

願意傾囊所有照顧流浪犬。但事實上,我們並不喜歡被稱讚有「愛心」,當一個 人很自然的對待自家人時,怎麼會說他有「愛心」呢?用「愛心」來解讀我們的 行為,真是太奇怪了。若真的要說愛,有時我反而會有種被狗狗照顧的感覺,動 物以牠有限的生命陪伴我們成長,雖然牠無法言語,但那些非語言的訊息,才是 最可貴的感情交流。我相信人狗關係所體會到「無條件的愛」,是最有效的治療 力量,誠如 Weiss(2001)揭開宇宙基本的生命動力及療癒的能量,他發現「愛」

是人類最終極的治療能量,最重要的生命力,一種可被測量的生理能量;這股力 量使人們經歷無數次生命而不朽;他強調重新去擴張與體驗愛的經驗,並且將愛 的力量傳遞給身邊其他人。狗兒陪伴的對象,從不論其貧富美醜,他給予的愛是 所有善良、希望、療癒生理與心理創傷的泉源,誰能比一隻狗兒愛得更強烈呢?

在照顧流浪犬的歲月中,人狗之間密切的情感交流最是令人著迷,但人總有 疲累倦怠的時候,尤其是身處在這個對流浪犬不怎麼友善的島上,因此家庭內外 不時有因狗而起的紛爭或抱怨,母親就常很感慨的說:「我年輕時候為了小孩忍 耐,老了為了狗忍耐,完全沒有尊嚴。」這段話一直讓我耿耿於懷,我知道孩子 與狗在母親的心裡比重是相當的,她始終以同等的關懷與愛照顧我們;然而,養 育孩子是無法選擇的事,收容流浪犬卻不是非做不可,如此的艱辛忍辱,何以能 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著?保護生命絕非錯事,是什麼原因讓人失去尊嚴,影響自 我價值的建立?母親常語重心長的勸我:「妳千萬不要像我一樣,愈養愈多,到 時妳就放不下,妳阿爸會說是我害了妳。」我了解也認同她對於這條不歸路的看 法,為了狗而處處受限是我們的生活寫照,為了狗而遭人白眼或惡言相向也時有 所聞,理智上我應該要藉機與這樣的生活做切割,但我的情感面卻控制不了的複 製這樣的生命經驗,這又該如何解讀?來到臺東關山才三年,我們夫婦已收編了 四隻校園流浪犬,這還是在控制之中的數量,再加上從高雄帶來的狗,已有七隻 之譜,當然造成生活上一定程度的不便,這些成員勢必會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規

(17)

劃。我喜愛與狗相處,但與流浪犬相關的兩難問題不斷的在我的生活中考驗著 我:在街上看到全身皮膚無一處完整的流浪犬,救是不救?學生拜託我收容他手 中捧著的狗寶寶,收是不收?房東為了維護房子而要求我們退租,搬是不搬?同 事投訴宿舍某隻我長期餵養的狗糟蹋她的衣服,又該如何處理?這些不快樂的事 件、挫折或感受重複的出現,所造成的反差善意的提醒我是時候正視自己的生命 課題,我相信所有的答案都在自己身上,因為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且值得 被尊敬的,唯有透過自我探索與依序不斷整理的過程中,生命的意義才得以源源 展現;就讓我透過敘說,來整理這一路走來的軌跡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長期投入流浪犬收容、餵養或救助的照顧者,在面對社會對她們投以異樣的 眼光,甚至是不友善的對待時,她們仍然鍥而不捨的堅持守護這些弱勢生命,在 這股溫柔堅定的力量背後,意義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的看待自己?又如何能同時 兼顧生命裡的其他角色?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擬從二十年收容流浪犬的背景經 驗,訴說親身經歷的生命故事,輔以深度訪談法訪問相關的重要他人,以求能更 通盤瞭解流浪動物照顧者的心路歷程,進而探討更深層的照顧意義。

根研究動機所發展出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流浪犬照顧者的心路歷程。

二、瞭解流浪犬照顧者的自我評價。

三、探討照顧流浪犬的生命意義。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照顧流浪犬對家庭關係、人際互動、婚姻生活及生涯規劃的影響為何?

二、流浪犬照顧者的自我價值為何?

三、這段歷程在生命中的意義為何?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流浪犬

流浪犬,或稱野狗、流浪犬、棄犬,指無主之寵物犬。常見原因包括飼主刻 意遺棄、自行走失或野生等(維基百科,2011)。葉力森(1995)定義之「流浪 犬」為無家可歸或無飼主在側,並於公有或無圍籬之私有地區遊蕩、逗留之犬隻 總稱。本研究所指流浪犬,係根據「英國流浪犬成本調查與犬籍登記制度的推行」

(The Cost of Stray Dog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Need For a National Registration Scheme),包括以下要點(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and The Kennel Club,1996:6-8;引自劉珈延,2004:11-12):

(一)未受拘束或掙脫人為控制而遊蕩的狗;

(二)在街上遊蕩沒有受到人為照料或被拋棄的狗;

(三)飼主所有權以外,沒有受到適當照顧的狗;

(四)出現在公共場所,沒有飼主或者是缺乏人類照顧的狗。

二、流浪犬照顧者

即為流浪動物默默付出者,這些人有的是散盡家財收容,也有人街頭餵養,

不畏他人異樣眼光,盡其所能的投注心力照顧街頭流浪犬;本研究特指女性照顧 者,她們有時被稱為愛心媽媽或狗媽媽。「愛心」是女性照顧者最常被讚美的話,

代表利他、自我犧牲的高貴情操;「媽媽」泛指一切與母親有關的工作,包含生 育、養育及教育;舉凡為學校孩童付出、為弱勢團體發聲,甚至是為流浪動物奔 波,皆稱為「愛心媽媽」,而在街頭巷尾照顧、餵食或收容流浪犬的愛心媽媽基 本上有下列這些特色:

1. 女性佔絕大多數;

2. 年齡不定,但以中老年且單身者居多;

3. 照顧流浪犬卻已成為一種生活上的習慣;

4. 照顧的方式有許多種:街頭餵養、收容及送養等;

5. 普遍受到鄰居或路人歧異的眼光、辱罵,被社會邊緣化;

(19)

6. 通常都會因為「心生不忍」,而在照顧犬隻的數量上不斷增加。

三、生命經驗

Chawla(1998)曾指出生命經驗的範圍包括一個人的出生、成長、受教育、

進入職場、結婚生子、退休到死亡,其中個人的想法、行為、社會、文化、環境、

親友、求學與就業狀況都是影響生命經驗的重要因素;在 Van Manen(1990)的 研究中亦指出所謂生命經驗,意指正經歷或已經歷過的經驗,是一種發自內心的 主觀描述,且聚焦在特定事例上的。本研究所稱之生命經驗,即指透過回顧個人 生命故事中的背景脈絡,來釐清飼養流浪犬對個人生命故事的影響,以重新檢視 這些經驗對一個人生命歷程所產生的衝擊與反思。

四、自我價值

國內研究自我價值的學者們,大多以自尊的模式引申,以整體自我感受、自 我態度加以解釋,所以自我價值與自尊,在字面與意義上,隨著研究者不同的研 究目的產生些許的差異。許多人用自我尊重(self-respect)、自尊(self-esteem)

或自我價值(self-worth)來代表自我價值的意涵,在定義上有許多雷同之處。本 研究是以自尊(self-esteem)作為中心思想,是指人對自己的一種廣泛的評價。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是以研究者身為流浪犬照顧者的自我生命經驗敘說,主要探討過去飼 養流浪犬經歷中,對家庭關係、人際互動、婚姻生活及生涯規劃的影響,內容以 故事文本方式呈現,從中探討流浪犬照顧者對於建構自我價值的困難及這段歷程 在生命中的意義。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自我敘說方式進行研究,是以研究者本身經驗為主軸進而延伸,對 於某些特定事件的脈絡也是以個體觀點為出發,同時對於研究中所談論之議題並

(20)

無絕對答案,僅能做為參考之用;再者,經驗的回顧是有限的,可能因時間久遠 而片段或不完整,又或者某些特定事件隨著時間、個人經驗或心智成熟,產生有 別以往的思維與詮釋,如同 Liecblich 等認為敘事研究是詮釋性的,對於故事的 詮釋是相當個人的、偏頗的與動態的(吳芝儀譯,200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成四節,第一節為流浪犬的現況,包含臺灣目前流浪犬的數量、造成 的問題、公部門的處理政策及收容場的描述;第二節為愛心媽媽,包含流浪犬照 顧者的源起與行動、女性照顧者角色、照顧圖像與社會處境;第三節為自我價值,

探討自我價值的內涵及其影響因素;第四節針對相關研究進行彙整。

第一節 流浪犬的現況

一個社會文明與否,視乎動物權益是否受到尊重。

~印度聖雄甘地

2003年7月17日,國際動物保護人士為向臺灣政府表達大量屠殺流浪犬的問 題,於柏林請求當時訪德的總統夫人吳淑珍女士擔任流浪犬之母,讓臺灣流浪犬 生命能有保障。聯盟人士身著貼有臺灣流浪動物慘遭毒害虐待的悲慘照片到德國 老博物館前散發傳單,在展覽會場前的大草皮上,鋪著寫有「臺灣是流浪犬的惡 魔島」、「只有狗刑場沒有收容所」等字樣的標語(劉威良,2003)。

一、流浪犬的數量

自動物保護法於民國 87 年完成立法程序後,有關飼主責任、寵物業者規範 及流浪犬動物管理等問題,便有法源依據可供遵循;且根據最近一次行政院農委 會於民國98 年完成的流浪犬數量調查結果,其數量為 84,891 隻(平均 0.37 隻/

百人),從民國88 年的 666,594 隻(平均 3.3 隻/百人),93 年的 179,460 隻(平 均0.79 隻/百人)逐年減少近六十萬隻,堪稱成果卓越。但每五年辦理一次的流 浪狗數量調查,其調查方式係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1993)出版之「狗族群 管理指南Guidelines for Dog Population Management」所述方法進行,調查範圍以 住宅區為目標,因此,這樣的結果僅顯示民眾生活較密集的住宅區範圍內,流浪 犬數量呈減少趨勢,流浪狗數目漸獲得控制,然山區、河川地等空曠地區因犬隻 捕捉不易且易成為民眾棄養地點之因素則未考慮在內;再則,公部門不斷投入大

(22)

量資源在「捕捉與撲殺」的末端減量上,減少的近數十萬隻流浪犬,約有八成是 靠公家單位的捕捉,其中有六成五的流浪犬則被施行安樂死。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88~99 年度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 收容動物處理形相關數據【表2-1-1】,總計全國收容流浪犬(含政府捕捉、飼主 送交、民眾捕捉)共1,012,252 隻,安樂死數量 724,125 隻(占總收容數量 72%),

認養數量157,604 隻(占總收容數量 16%)。若從趨勢變化分析,以數量論,捕 捉收容、安樂死、自然死亡或脫逃的動物數量「逐年增加」。以比例論,雖認領 養數量有緩慢增加,但其占總收容量的比例,卻呈現下降;七成以上被捕捉的流 浪犬,因為無法收容而被安樂死,僅有約一成六的動物是被認養或由原飼主領

(尋)回。【圖2-1-1、圖 2-1-2】

表2-1-1 民國 88~99 年度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動物處理情形相關數據 民國

(年)

總收容數

(隻)

領認養數

(隻)

領認養率

(%)

安樂死數

(隻)

安樂死率

(%)

88 78,686 5,881 7.5% 70,231 89.3%

89 65,636 9,700 14.8% 47,993 73.1%

90 58,313 10,169 17.4% 35,788 61.4%

91 68,018 13,812 20.3% 42,222 62.1%

92 78,580 15,896 20.2% 53,952 68.7%

93 85,923 15,553 18.1% 60,514 70.4%

94 93,212 14,244 15.3% 68,002 73.0%

95 109,394 16,391 15.0% 82,887 75.8%

96 124,575 19,183 15.4% 92,107 73.9%

97 132,905 19,044 14.3% 96,399 72.5%

98 129,084 18,385 14.2% 95,327 73.8%

99 117,010 17,731 14.9% 74,030 63.3%

合計 1,012,252 157,604 15.6% 724,125 71.5%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3)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民國(年)

數量(隻)

總收容數 (隻)

領認養數 (隻)

安樂死數 (隻)

圖2-1-1 民國 88~99 年度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動物處理情形(數量分析)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民國(年)

比率(%)

領認養率 (%)

安樂死率 (%)

圖2-1-2 民國88~99年度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動物處理情形(比例分析)

從上述統計資料顯見在動保法之後,流浪犬貓數量不減反增,且被捕捉後的 流浪犬貓去處及待遇均非我們所能想像。

(24)

二、流浪犬的社會問題

臺灣的流浪犬隨處可見,或成群結隊,或落單的一、兩隻,無論大街小巷、

空地、學校、甚至是大樓林立的都會區,都可看到流浪犬的蹤跡。過去的流浪犬,

多半是土狗、大型或中型犬,近來卻常發現瑪爾濟斯、雪納瑞、米格魯……等小 型寵物犬也開始流落街頭。以客觀的生存條件而言,寵物犬在許多方面都無法自 力生活,無論體型、競爭力、甚至是勢力範圍的守護能力,加上其抵抗力、免疫 力也比較比較差,死亡的機率也就更高。這些問題絕大部分都是人類造成的,由 於傳播媒體的風潮帶動,造成民眾一窩蜂飼養寵物犬的熱潮,卻未負應盡的責 任,一旦失去飼養興趣及耐心,便隨意丟棄,才使流浪犬的數量暴增!流浪犬造 成的社會問題如下:

(一)媒介傳染病:

犬隻身上所寄生的跳蚤、壁蝨…..等等,若移轉到人類身上,可能會造成宿 主全身搔癢、紅腫、發炎….等;甚至犬隻的疾病也有可能傳染給人類,或是傳 染給有飼主的其他同類,造成更大的疫情,導致人、畜生病、感染。

(二)威脅路人安全:

當流浪犬認為有人入侵其地盤時,便可能發動攻擊以維護自己的地盤。在極 少數的狀況下,流浪犬會基於本性,當其自身安全受到威脅時,亦可能起而攻擊 人類!因此前一陣子常在新聞中看見幼童被流浪犬咬傷、或流浪犬集體攻擊民眾 的事件發生,而造成人們對流浪犬更加厭惡。

(三)破壞環境衛生及市容:

由於流浪犬成群生活,為了生存而到處覓食,食物來源包括:垃圾桶、部分 店家及居民的餵食,這些食物總是被流浪犬啣著到處走動、隨意亂丟。流浪狗犬 並沒有固定地點排泄的習慣,所以常常在路上看見流浪犬的排泄物。而這些行為 會導致公共場所髒亂、居民生活之不便,常影響市容整潔觀瞻,而引起居民不滿。

(四)妨害安寧:

流浪犬常為了食物、地盤而互相攻擊、吼叫;有時是為了找尋同伴而發出「吹 狗螺」、大聲嚎叫的聲音。這些叫聲會影響人的心理層面,弄得人心忐忑不安,

使得有些人變得非常怕狗。於是,流浪犬或多或少還是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一些 威脅、影響。

(25)

(五)交通意外:

在街頭流浪的犬隻,部分並不熟悉汽車、街道,每當汽車呼嘯而過,他們總 是驚慌失措,就算已習慣汽車,偶爾遇到突發狀況還是會驚慌逃竄,不但造成行 人的不便,亦往往成為交通事故發生的原因;故數月前亦曾有義工團體上高速公 路「解救」流浪犬之事件報導,引起大眾相當的關注。

三、流浪犬的處理政策

公部門,即政府機關,對於流浪犬的處理政策可分為兩大類,即從上游的寵 物面來防微杜漸,有立法、絕育、教育、寵物登記制度及晶片等四種;從下游的 流浪犬管理來著手的有收容、認領養及安樂死等三種。

(一)立法

動物保護法於民國 87 年 11 月 4 日完成立法程序並公佈施行,此後,任何與 動物有關的問題,皆於法有據;然而法條的規範主要是立意於懲戒之上,使得社 會大眾可以有共識,知道棄犬、沒有登記犬籍、沒有植入晶片是違法的。

(二)絕育

即獸醫師為犬隻施行性器官之結紮或切除手術,使之無法再行生殖的能力,

以達到抑制犬隻數量的目的;對於家犬來說最適合的時機為九個月至一歲時,此 時為其健康發展良好且避免生育的好時機,是最積極有效的流浪犬保育方式。各 縣市政府為鼓勵市民主動為寵物完成絕育,每年皆會提撥經費補貼絕育費用。

(三)教育

行政院農委會除了積極進行社會的教育宣導,從大眾的心中紮根,無形中注 入民眾愛護動物的觀念外,將與流浪犬相關的環境教育及動物保護觀念融入學校 課程中,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及尊重其他生物的觀念也是很好的教材。教育雖然效 率慢且花時間,但卻是一種防範於未然且必須長期投資的處理工具。

(四)寵物登記

寵物登記管理辦法於民國 88 年 7 月 31 日公告,並於 89 年 9 月 1 正式開始 施行。此辦法明文規定飼主必須於寵物出生日起四個月內,辦理寵物登記,未辦 理者得依動物保護法第 31 條規定處以罰鍰(葉力森,2000)。這項制度除了建

(26)

立國內犬籍資料外,也能改善飼主隨意棄養的觀念,唯目前辦理寵物登記的飼主 仍在少數。

(五)收容

動物收容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暫時照顧被棄養或流浪的動物,直到他們被 認領養或人道毀滅為止,立意雖好,但臺灣地狹人稠,實在很難尋找一個合適的 收容環境,而且流浪犬過多,收容所的管理便流於形式,再加上認領養率也不高,

導致流浪犬難逃被安樂死的命運,因此還是從源頭管制寵物較為切實。

(六)認領養

分為認領和認養,前者是指飼主的寵物遺失後,在動物之家尋獲進而認領;

後者指的是無主的寵物,等待愛心人士帶牠們回家。大部份的流浪犬在動物收容 所十二天後若無人認領養,則接受安樂死的處理。此法在國外推廣良好,但在臺 灣成效較不彰,究其原因大概是臺灣民眾的領養習慣較偏向幼犬及血統犬。

(七)安樂死

韋氏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給它的定義是「醫個安寧而輕鬆的死亡」

或是「導致安寧而輕鬆的安寧的死亡行為」。許多專家仍因立場與角度的不同,

對安樂死的正反意見而不盡相同,人類的道德良知在面對安樂死時必須伴隨著理 性的分析思考,因為基於人們的惻隱之心,不希望動物痛苦且無尊嚴的活著,又 賠上人類社會的福利,或者讓動物的生命有尊嚴且安詳的結束,並藉由完善的管 理制度開拓彼此雙贏的局面,也是另一種抉擇;在這樣的考慮下,犬隻安樂死的 執行無損於人類的道德(費昌勇,2002)。

四、收容所即刑場

在動保法立法前,臺灣撲殺流浪犬貓的手段「琳琅滿目」,令人不寒而慄。

關懷生命協會於 1997 年出版「犬殤」一書,就臺灣 65 個公立流浪犬收容、留置 場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其中 68%位於垃圾場,硬體設施僅有狗籠或毫無設施 的佔 68%,管理不善或缺乏管理者則高達 78%,其中尤其以管理問題最為嚴重,

以溺水、電擊、活埋、餓死、毒氣等等不人道的方式處死;有些狗舍過於擁擠、

未依狗的體型分區飼養等,使犬隻終究無法獲得一定水準的生活環境。

(27)

在動保法立法後,台灣同伴動物的福利理應有所提升,公部門的確花費數億 元改善各地收容所及捕犬設施,並辦理相關訓練,但不可諱言的也投入大量資源 在「捕捉與撲殺」的末端減量上,收容所的管理便流於形式,讓被收容的流浪犬 貓們在被安樂死前,陷入一種生不生、死不死的悲慘生活中。在 2001 年 6 月到 9 月間,關懷生命協會動員義工為各縣市的公立流浪犬收容所再度進行體檢,發現

「犬殤」時代那種任狗活活餓死、自相殘殺的恐怖景象雖然已不存在,但 90%

以上把持在清潔隊手裡的公立收容所,宛如動保法的化外之境,整體動物福利沒 有提升太多。走訪的 47 個收容所中,就有 26 個是設置在垃圾掩埋場或資源回收 站裡,其他多數則是隱沒在偏僻的山林裡。而收容所應該具備的活動空間、不讓 動物受風吹、日曬、雨淋之苦,有安全、乾淨、乾燥的住所、良好充足的食物和 飲水、醫療、供民眾領養等功能,在這 47 個地方中,只有 8 個能夠稱為收容所。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在 2009 年公佈「台灣『奇蹟』-從生命到垃圾」的調 查報告,控訴中央及各縣市政府長久以來集體、大規模的拿人民納稅錢虐待流浪 犬貓。為持續追蹤台灣流浪犬貓在動保法施行十二年來,其處境是否真的有所改 善,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三年多時間,針對全台 326 個縣市鄉鎮捕捉、留置、收容 犬貓現況,先以電話訪問所有縣市鄉鎮,了解基層各地流浪犬貓捕捉政策及現 況,再據以進行田野訪查,完成大規模、完整調查。在調查報告中指出,犬貓被 捕捉、留置及收容的過程,完全無法符合 2002 年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所提 出「動物的五大自由」:免於飢渴及營養不良的自由、免於疾病與傷害的自由、

免於生理上及心理上不適的自由、免於恐懼及緊迫的自由、自然表現行為的自 由。而且多數縣市把流浪狗當垃圾,由清潔隊而非動保人員捕捉,還有縣市委外 捕犬,把流浪狗當「廢棄物」,連最基本的收容地點,竟然有高達 104 個於法無 據的留置所,也就是清潔隊員捕捉犬貓後,沒有送到收容所,而將犬貓留置一日、

數日在清潔隊、捕犬車或垃圾場簡陋的一角;有些鄉鎮甚至是永久留置,直到執 行安樂死或犬貓自然死亡為止。動保法不僅沒有保護到這些流浪動物們的福利,

反而置牠們於人間煉獄。

綜上所述,一個社會每年有將近 10 萬隻狗(以及無數的貓、兔子、寵物鼠)

被繁殖、飼養而後丟棄,再經歷非人道捕捉,被丟入地處偏遠、管理落後、心態 封閉,完全沒有動物福利以及無法提升認領養機會的收容所,最後被處死、銷毀,

(28)

絕對是一個公共政策不當;若再加上民眾尊重生命素養不足,將使得人與動物的 生命及環境都深受其害。

第二節 愛心媽媽

一、源起與行動

公部門掌控處置流浪犬的各項環節,包括立法、絕育、教育、寵物登記、收 容、認領養、安樂死等等,僅是讓家犬植晶片、結紮、施打狂犬病疫苗優惠等政 策,並未普及到流浪犬上的實質助益,再加上公部門一些不當處理棄犬的作法,

讓民間匯集成一股股愛護動物的力量,紛紛組織相關的公益團體來積極的從事流 浪犬貓的救援送養行動及動物保護宣導教育工作;而不加入組織憑自己力量投入 救狗人則自稱為「個體戶」。臺灣很多動保組織的成立,是由第一線的愛心媽媽 催生的,如狗媽媽劉香蘭創立「中華民國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但有些創辦者 卻因照顧工作分身乏術,疏於運作經營組織,因此雖貴為組織卻和個體戶的樣貌 差異不大。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救狗模式日漸趨向網路通報,流浪犬社群網站開始陸續 成立,正式的動保組織也紛紛設立網站。每當發生狗貓虐待或急難救助等事件,

新一代個體戶則利用網絡動員及串連,其力量龐大、行動力強、機動性高,與早 期狗媽媽的作風迥異;這些位於第一線的年輕個體戶首要考慮救助品質及本身能 力,因此多半只當中途之家,控制收容數量,等狗被領養了再接新狗;他們擅長 打組織戰及分工合作,相互分攤救援的風險及重擔,因此仍有餘力投入其他動保 工作,甚至可以經營私人生活。狗媽媽早期救狗的時代脈絡卻不是如此,早期不 懂得上網,因此對外送養及資源管道封閉,眼見所及太多,長期自行硬撐耗費之 下,私人的互助網絡難免有斷炊的危機,她們最後成立私人收容所與變成全年無 休的餵養者。

(29)

二、女性照顧者角色

狗媽媽的日常生活,無論是在家裡或是救狗行動,幾乎都是照顧者的角色,

此角色讓她們分身乏術,幾乎沒日沒夜地忙碌。王麗容(1997)將女性照顧工作 的心理論點歸納為三個部份:

(一)「情感依附」觀點:

從心理學觀點,女性照顧動力來自於女性本身對受照顧者之間的「情感依 附」。照顧是因為女性的自我價值、自我特性的能力,以及利他意識所致。

(二)「敏於他人」觀點:

強調女性有照顧倫理,顯示出女性「敏於他人」,而且有照顧責任感,發展 出親密人格互動關係的能力與需求,以及回應他人需求的能力。

(三)「責任感」觀點:

另一種解釋女性照顧的核心動力因素則是女性強烈的家庭情感情結,男女之 所以有照顧上差別是因為女性有孝順責任感。

在臺灣,雖然狗媽媽的樣態有繁複的面孔,但她們剛開始投入的動機其實很 簡單一致,就是覺得流浪狗很可憐,只能仰賴人類生存,無法開口表達自己的需 要,人類會救人,但不會救狗,那就只好自己來了。一開始,她們因同情而給一 口飯,但這一口飯卻悠關動物的生死,因此「餵食」這個動作對狗媽媽而言就顯 得特別有意義,其中深含慈愛與養育的情感成分;一旦情感關係經由餵食而發展 茁壯,狗媽媽就只能持續不間斷的照顧牠們,讓原本只是照顧幾天的打算,最後 因責任感而變成一條不歸路;這條路有個特色,只要「看到、聽到、摸到」流浪 動物,心裡就會難受而不得不接手,甚至沒能力再接手時,還會內心煎熬產生掛 念與心疼。

母職是個無給職的照顧工作。照顧事實上是一份愛的勞務工作,而非只是一 種愛的流露(Graham, 1983)。劉梅君(1997)指出以「愛的勞動」來描繪照顧 工作,有過於美化這項工作,以致容易忽視其所隱含的一些問題。首先,若以「愛 的勞動」來描繪照顧,會使得社會大眾相信「愛」可以克服並解決照顧中所產生 的各種問題與挑戰,並且照顧者的照顧需求不僅不被認為具有正當性,甚至動輒 被他人以倫理或道德加以譴責。其次,「愛的勞動」會「私化」照顧工作,視照

(30)

顧為親屬間扶持與關懷的一項美德,使得家屬照顧的「無酬性」變得理所當然。

以上形容女性照顧工作的本質探討,亦可推到愛心媽媽照顧流浪犬的經驗,愛心 在概念上很難和金錢產生任何連結,外界認為這是自願性的付出,因此愛心媽媽 平日勞心勞力的照顧工作、狗的生活費及龐大的醫療費用等,經常被視之為愛的 勞務,彷彿是理所當然而不需成本的,社會無疑是在剝削她們的仁慈與善意。

三、照顧圖像

愛心媽媽們救助流浪犬的方法不甚相同,但她們的目的卻是殊途同歸,希望 動物的生命能被尊重,讓牠們得到最基本的生活照顧。以下從林憶珊(2006)的 田野日誌選取幾幕狗媽媽照顧圖像做為初步概況的了解。

(一) 街頭餵養-我今天沒餵到麥克(安安)

安安一個星期跑二至三趟市場,她都半夜四、五點去拿三袋雞頭加一袋雞 肝,因為那是當天最新鮮的。拿回來時安安會花好幾個小時將脖子上的油和雞 肝的膽拿掉,這樣狗吃起來才健康,她的手因為處理這個常被刮傷,有人笑她 的作法,覺得這不是人吃的啊,何必如此費力,但她是個小心的人,她覺得這 樣對狗較好,只好辛苦點。

半夜二點多,安安將要餵食的牛肉屑先蒸熟,再將雞脖子、雞頭、飼料、

牛肉屑及罐頭先分裝好,再加上一袋袋的水放在腳踏車的籃子內,準備出發餵 食。一路上她神情慌張,東張西望,她表示餵狗是每天都要做的事,但卻還是 手忙腳亂,慌慌張張,可能是怕狗出事,壓力很大吧!接下來,只要是經過安 安的餵養站,都會看到狗在等她,安安苦笑的說:「牠們每天都固定在等,這 讓我很煩,若沒等還可以偷懶點。」她一邊吹口哨一邊叫牠們,這是她們之間 的信號,大部分的狗已經在原地守候,很多貓在屋頂盤繞喵喵叫討食物吃,安 安開始發放食物,引起一陣喧鬧。安安總是等牠們吃完後,再將袋子收起來,

以免大家對狗反感。

餵養的路上,安安口裡一直喃喃自語:「奇怪今天就是沒有看到麥克。怎 麼沒有出現呢?」她看不到麥克,一副若有所失很洩氣的樣子。狗是種有地域 性的動物,若沒發生什麼事,不太可能離開勢力範圍的,安安說她這幾天還會 再找找看。餵到終點站,當時已經天亮了,早上運動的人紛紛出現。最後安安

(31)

的工作是找一名流浪漢,因為她要養跟著他的三隻流浪犬,那三隻也是安安在 照顧的狗,但平常都跟著流浪漢走。最後,安安還是不死心的又花了一個小時 回去找麥克。由此可見,安安在進行街頭餵養的時候,她得要常常面臨犬隻遭 受不測命運的心情折磨。

(二) 私人收容所-我跟菩薩請命,讓我活久一點(黃黃)

黃黃一天的時間從下午一點多開始,首先去菜市場收東西,然後四點多到 山上的私人收容所,她大約晚上七點多騎車下山,之後準備擺攤子賣東西,半 夜十一點才開始收攤,等到睡覺時大約半夜三點左右。

下午一點半時,中午過後的菜市場每個人都在收攤,黃黃的機車在菜市場 的路上走走停停,她總是不斷的留意垃圾堆,尋覓人家不要的肉。其中有兩攤 跟她的關係比較熟,會幫忙收集骨頭和肉,其他的只能在菜市場的垃圾堆撿。

菜市場載完後,她再轉往一處學校放置學生營養午餐廚餘的地方,黃黃看一下 菜色說:「要不是要省飼料費,否則我根本不想來載。」那一袋袋的合菜,整 理起來真的很麻煩,看起來湯湯水水的很噁心,她邊整理邊把菜挑掉只剩下狗 會吃的肉。她說:「我常載這類東西,有時湯流下來,整個褲子都溼漉漉的。」

但她還是必須要來載,因為若是中斷後,她怕學校再也不願意提供,到時就麻 煩了。

之後,她騎半小時的路程到山上,一群狗早就在等待了,不斷地圍著她奔 跑吠叫,看得出來牠們很高興。她停車後節奏變得很快,馬不停蹄將機車後面 一包包的東西卸下,她放開一些本來鍊住的狗,讓牠們自由活動,將營養午餐 打開放地上給狗狗們吃,逐一將水盆裝滿水給牠們喝,她換上雨鞋及工作服,

開始拿著水管不斷地沖刷地上,地上一堆堆的約有上百個大便。接著,她去搬 木材燒火,她說:「每天這樣用木材可以省一大筆瓦斯錢。」她將菜市場的生 肉放在好像辦桌的大鍋裡煮食,二百多隻狗都等著黃黃餵食,她準備飼料、營 養午餐加上煮的雞頭和雞脖子等,就是牠們的一餐。

私人收容所的景像感覺就是一大堆瑣碎的雜事,沒完沒了的照顧工作。只 見在那邊的黃黃和另一個狗媽媽,不斷忙進忙出掃狗大便;當然還有其他的照 顧工作,私人收容所的病犬不少,因此找出生病的狗餵藥或是捉著牠們施打皮 膚病的針,這樣的情景也常見,陽光出來時她還要幫牠們洗澡和剃毛。有時她

(32)

也要大聲嚷嚷立即嚇阻正要打架的狗群,狗吵成如此,人的耳朵根本聽不到彼 此的對話,也難有平靜的好心情吧!

要離開前,黃黃說的話讓人有點心酸:「我以前很消極,還會想說養狗養 到我死掉了,那就算了。現在有跟菩薩請命,讓我活久一點,至少要到八十,

我才能好好照顧這二百多隻狗。因為我真的死了,就沒有人想要接手。我不會 後悔走這條路,只是下輩子妳問我要不要再做?若有需要,只好也出來做,不 過我希望下輩子這條路能走得比較快樂,不要這樣子痛苦。」

(三) 絕育工作-小黃,我會照顧你的一生(可可)

不能否認的,有些狗媽媽不重視結紮只從事餵養,但有不少狗媽媽卻致力 於捉街頭流浪犬結紮。只要絕育一隻狗,就可以減少很多流浪犬的產生,因此 捉狗結紮是很多狗媽媽除了餵食之外的重頭戲,但它往往是最費時耗力的工作 之一。在臺灣有不少流浪犬很膽怯畏人無法觸摸,狗媽媽常常什麼道具都試了 折騰整個星期甚至整個月,仍然無法捕到那隻母狗。有個狗媽媽還說她為了捉 一隻狗,一共圍捕了十五次,幾個人拿著大網子守候在巷子口,堵塞住所有的 出口,最後才成功。很多狗媽媽給狗吃了安眠藥,但她在旁邊等了幾個小時卻 不見狗昏睡,這並不罕見,大概是牠們在臺灣這惡劣的環境中流浪,神經都很 緊張,磨練出來的毅力非比尋常。

可可為了捉她家附近公園的小黃,還訂了一個特製的網子,有時還配合狗 的安眠藥,很多工具都用上了卻還是捉不到牠,最後她終於捉到了~(以下節 錄可可的自述)

我捉到小黃很高興,今後她終於不會再生了,否則小狗一直生,我送狗送 到都快得憂鬱症了。記得當初我為了捉牠,給牠吃安眠藥,我在旁邊等二個小 時之後,牠有點昏昏的樣子,那時我孩子剛好放學回來,只好暫時中斷,回去 處理一下孩子的事。後來回去時,看到小黃藥性發作,牠躺在那邊休息,但牠 看我要捉牠時,開始左右搖晃地走路,然後我拿已經準備好的網子追著牠想要 網牠,總共網了三次,前二次撲空,最後一次才網到。最後一次網到時,我告 訴小黃:「我會照顧你一輩子的。」

(33)

四、社會處境

默默為流浪狗流浪貓貢獻的人,在社會結構上是屬於邊緣人,有的奮不顧身 弄得家庭失和,筋疲力盡。有的走火入魔,身心失調,導致自己神經兮兮,

除了狗貓之外完全沒有其它的人際關係。有的則是騎虎難下,因為已被媒體 歸為這類的人物。有的脫胎換骨,從過程中找到生命的方向,反而更積極更 有活力。有的行有餘力之後才往外發揮,這種人十分冷靜,絕對量力而為。

(杜白,1998)

臺灣的流浪犬是依「廢棄物清理管理辦法」被處置,即使是成立了動保法,

依然被視為「活的垃圾」來處理,而且是由清潔隊臨時工或外包商來捕捉,編列 的經費也大多花在此,似乎在主人決定棄養寵物的那一刻,他就已淪落為垃圾,

因為沒有任何一種生命可以被拋棄。流浪犬在人類心中如此的一文不值,連帶的 在街頭救助流浪貓犬的愛心媽媽,也被貼上貧窮、骯髒、可憐、不理性、麻煩製 造者、反社會的標籤;社會整體對於不合常態的他者,常常採取將異已排除至邊 緣的方式,社會大眾不是認為她們是沒有知識的歐巴桑,或是有強烈的情感需 求,就是被污名化為婦人之仁,似乎把心力放在救助動物上,是極其浪費的事。

愛心媽媽的社會邊緣人形象,常經由媒體的刻意放大,無形的標籤化她們,

強加刻板印象,讓她們和悲慘窮困無法脫勾;社會未相應給愛心媽媽論述的空 間,她們在社會上一直是隱形的,根本沒有任何解釋權,因此聲音不是被徹底消 音,要不然就是被淡化,她們的聲音無法被聽見,大眾只能藉由媒體的主流論述 看到她們模糊的面貌。

沒顧好流浪狗 跳蚤狗蝨亂竄(龐志龍,2011)

地上爬來爬去,一隻又一隻的狗蝨看起來很噁心,還有感染皮膚病的狗在馬路上 走來走去,如入無人之境,完全不管有沒有車子經過,大剌剌就坐在地上抓癢,

還會隨地大小便,這樣的生活環境,你受得了嗎?這些流浪狗,全是陳姓婦人養 的,不過她沒有盡到照顧牠們的責任,導致狗身上的跳蚤、狗蝨亂竄,叮咬附近 居民,影響環境衛生,就算找她溝通,也得不到改善,最後住戶受不了了,投訴 鎮公所,在多次勸導無效的情況下,公所除了派人噴灑藥劑消毒之外,還開出違 反環境衛生的千元罰單。為了保障民眾居家環境整潔,公所開罰還要求限期改

(34)

善,雖然收容流浪狗是一種愛心的表現,不過如果造成別人的不便和困擾,美意 也就變調。

這類報導是社會最常見的主流論述,將流浪犬的問題全歸咎於愛心媽媽,常 常以「收容流浪犬是愛心的表現,卻造成別人的不便和困擾」,但媒體卻沒有反 省民眾棄養及不肖繁殖商才是造成流浪犬的主因。報導中「收容流浪犬是一種愛 心的表現」雖是一句正面肯定的文字,但卻吊詭的強化了後句「造成別人的不便 和困擾」的負面印象。事實上,為了避免言談互動成為一個緊張對峙的權力場域,

可能也希望影響到別人的目的,狗媽媽常用去政治化的語言間接表達,掩飾互動 的權力關係(周雅容,1996),像報導中陳姓婦人的例子只是少數,大多數狗媽 媽的一言一行都會顧慮外界觀感,在餵食後留在現場收拾善後及清理排泄物是最 基本的處理,有些甚至會主動寒暄聊天或送禮以拉攏社區關係,怕的是遭致反對 勢力而使流浪犬蒙難。

四歲女童遭六野狗圍攻咬傷 家長批人命不如狗命(彭清仁,2012)

新竹市一名四歲女童,遭到六隻野狗圍攻咬傷,小女童還被野狗拖行好幾公尺,

幸好爸爸及時發現驅趕,才沒有鬧出人命。女童家長痛批愛狗人士餵食野狗,還 替野狗綁項圈和結紮、注射晶片,讓環保局誤認為有主的狗狗。醫師指出,被野 狗圍攻咬傷的女童,由於傷口太深無法縫線,看著雙腿纏滿紗布的女童,女童家 屬氣的大罵,怎麼會有這麼離譜的事情發生,而且女童本來很愛狗,但經過這次 的驚嚇,女童心理的創傷可能難以抹滅。而當地里長也指出,附近的愛狗人士,

經常餵食野狗,還為野狗綁上項圈和注射晶片及結紮。環保局的捕狗大隊常誤以 為是有主飼養的狗狗。發生野狗咬傷女童事件之後,翁姓里長也希望有關單位能 找出方法解決,否則簡直是人命不如狗命,也希望不要再有其它的幼童受害。

相較於「狗被虐待」如此稀鬆平常的事,「狗咬人」的新聞就顯得罕見,當 媒體將焦點放在「咬人」二字上,那一帶的流浪犬勢必會落入捕犬隊的手裡,愛 心媽媽則成為眾矢之的,遭受社區人士的唾棄。這類的報導中大多會忽略了悲劇 背後的原因,或許是母狗為保護小狗的母性使然,也或許是長期遭受人類施暴的

(35)

反擊,這些流浪狗為自衛而咬人,媒體只會讓社會看到牠們咬人,而不會去追查 自衛的理由,反而還會同情施暴者,更遑論否定了愛心媽媽為保護動物所做的努 力。很多人覺得社區沒有流浪犬貓是人們的權利,但流落街頭難道就是牠們的選 擇?

愛心媽媽長期的照顧行為,導致她們的生活沒有了自己,只剩下狗,甚至為 了牠們傾家盪產、以命相拼,讓她們的社會處境愈發被邊緣化,但這卻不是她們 所能決定的;這原是我們整個社會漠視問題所造成的龐大問題,卻變成愛心媽媽 的義務,她們解決別人製造出來的爛攤子,卻使自己陷入困境。

她們其實做的是社會上的事情,替政府解決一點社會問題,從不大肆張揚。

他們的貢獻就如偶爾在夜半清晨你也許看見過的掃街清潔隊員,知道嗎?街道、

安全島的落葉垃圾並不會自動消失,靠的就是他們一帚一帚地掃乾淨的。(杜白,

1998)

第三節 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self-esteem),或譯為自尊,是指人對於自己的態度(Baron & Byrne, 1997),此種態度幾乎與個體所有行為的現象都有關係,因此在了解相關人格及 社會功能時,學術研究及常識性討論皆會納入此人格變項(翁淑緣,1985),亦 是心理諮商與治療常介入的重點(Engel,2000/2002)。儘管如此,對於自我價 值的定義,仍缺乏一致性的看法;而Wells 和 Marwell(1976)綜合各家學者的 看法,以四個向度來說明自我價值的意義,分別為視自我價值為態度、心理的感 受、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相符程度,以及人格的功能;後續在探討自尊的定義方面 皆多在此分類的範疇中(林杏足,1997;翁淑緣,1985),因此,本研究則以此 架構整理闡述自我價值之意義(黃慧芬,1999)。

(一)將自我價值視為態度

Rosenberg(1965)認為自我價值是對自己的評價後所持積極或消極的態度,

此種態度可以是整體的,亦可是針對某些特定的特質;人可以對自己本身所擁有 的許多特質逐一評價,也可以將個別的特質整合形成一個對自己整體性的評價。

(36)

因此,Rosenberg(1965)把自我價值描述為個體特定之自我評價的一種線性組合

(liner combination),也就是說,每個特定的自我評價是以其對個人的重要性來 予以加權,進而在個體的心中加以統整,才可謂自我價值此種態度既是整體的,

也是特定。

同樣地, Coopersmith(1967)亦認為自我價值是一種態度,是「個人對自 我所持價值」的態度,他認為人對自己所做的評價,以及經常對自己所持有的看 法,表達出來的方式往往是以一種認可或反對的態度,同時顯示出個人認為自己 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以及有價值的程度。簡言之,自我價值是一種主觀 的經驗及個人的價值判斷,並可藉由語言及其他外在行為傳達出個人對自己所持 的態度。

(二)將自我價值視為心理的感受

自我價值普遍被認為是一種自我心理感受,大致上可分正負兩面,其可以是 伴隨自我評價而來的情緒感受,也可以是純粹的情緒經驗。張春興(2006)之心 理學辭典中,將自我價值定義為個體對自身的感受、對自己的價值感,當個人對 自己有重要感時,進而接納自己,喜歡自己。而當個人要對自己有重要感時,許 多學者認為此則牽涉到自我評價的歷程,因此定義自我價值乃是個人透過情感層 面對自己各方面能力、特質、價值或整體評價後的感受,此隨之而來的感受可能 是正面、中立或是不舒服的負面情緒(Beane & Lipka, 1986;McGrath & McGrath, 1992;Reasoner & Dusa, 1991;蔡青青、劉雪娥,1996;張玉玲,2000)。

此外,許多持為心理感受觀點的學者也將自我價值分為兩個相關的成份:自 我效能與自我價值感受,以Branden(1994/1996)為例,Branden認為自我效能感

(self efficacy)係指個人自覺自己是「有效能」的感覺,對自身的心智功能、思 考能力、理解力、學習力、選擇及決斷力等所持的信心,並了解自己的興趣及需 要,具有理解事實的真相,成為一種對自我的信任及依賴的自信。自我價值感

(self-worth),則指個人對自我價值的整體感受,個人能感受到生存、快樂、成 功的權利,能適度地堅持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慾望,享受努力的成果及生存的價 值(林杏足,1997;Branden, 1994/1996)。整合而言,自我價值即是個體經驗到,

自身有能力應付生活中的基本挑戰,並有享受快樂的權利的一種傾向(Branden, 1994/1996)。

(37)

(三)將自我價值視為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相符程度

所謂的「現實我(perceived self)」即是個人對於自己真實的知覺及評量,

為一種對自己客觀事實的了解,而個人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自認該是怎麼樣的 人,有一個個人渴望形成的意象(image),此稱為「理想我(idealself)」(黃 德祥,1994;楊淑萍,1995);Pope,McHale與Craighead(1988)則從此兩者間 的比較來看待自我價值的形塑。

Cohen(1959)視自我價值為理想我及現實我的符合程度,其將之當成個人 對成敗所獲得經驗的評價,而此種經驗則即是與個人的期望水準互作比較所得結 果。Rogers(1950)、Silber & Tippett(1965)等人視自我價值為個人對於現實我 和理想我之間的差距所衍生有的感受,並認為此種不一致是導致適應偏差的主 因;此種差距程度亦被稱為「自我滿足」、「自我接納」或「個人適應」。由此 可知,自我價值和個人的適應有密切關係。

延伸上述的論點,Satir(1972/1994)認為自我價值是有關對自己的感覺和想 法,是後天學習而來,而非天生。此觀點認為個人的後設心理感受(feelings about feelings)是造成自我價值具高低程度的因素;譬如,孩子因為母親偏心弟妹,為 此覺得生氣,但由於希望母親覺得他懂事,所以他否認自己生氣的感受,並為自 己的生氣感到愧疚,生氣則成為後設感受,使個人導致較低自我價值;反之,若 能正視並接納自己情緒的人,即能有較高的自我價值。

(四)將自我價值視為人格的功能

邱連煌(1981),認為自我價值(self-esteem)、自我(self)、及自我概念

(self-concept),都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人格的特定名詞,各自的意涵皆互有關 連或重疊。自我是個人的主觀環境,而一個統合的自我,其中包含兩個部份,一 是自我概念,即我們對自己所具有特質的覺知,屬自我的認知部分,二是自我價 值,即是我們如何感受自己,屬自我的情義部份,兩者構成自我的核心(Smith &

Mackie, 1996),理論上能將自我概念及自我價值區分出來,實際上在人格的範 疇中兩者關係相當密切,難以明確劃分。

此外,自我價值為人格的建構,而與外在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會受到情緒、

內在機制與自我評估的影響,其可協助人克服環境挑戰,展現自我內在能力,為 人格中相當穩定的部份(周珍珍,2001;翁淑緣,1985);如Ziller等學者(1969)

(38)

指出自我價值為一「自我─社會建構」(self-social construction),作用在使個人控 制自我系統維持正常運作,對於有關自我新訊息的壓力能有效的面對及處理

(Ziller, Hagey, Smith, & Long, 1969)。

第四節 流浪犬相關研究

本節將以流浪犬照顧者為議題進行相關研究蒐集與彙整。與本研究相關的文 獻資料如下(表 2-4-1):

表 2-4-1 流浪犬相關研究彙整

作者 年代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林憶珊 2006 讓社會對狗媽媽的社

會處境與照顧圖像有 更深刻的反省與看見

質性研究 田野調查 深度訪談

肯定狗媽媽的女性情感與 日常照顧工作,提升公眾對 她們的了解程度。

陳怡樺 2007 探討狗醫生志工的生 命經驗

質性研究 敘事探究

狗醫生志工與狗醫生的連 結關係出現「重要情感依 附」。

陳碧真 2009 探索動物保護志工從 服務經驗中對尊重生 命態度的實踐與體悟

質性研究 深度訪談

提出推動動物保護困難的 瓶頸、提升流浪犬生活品質 的方法。

吳蕙如 2010 探討臺灣流浪貓保護 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嘗 試從中梳理臺灣人與 動物關係轉變的進程。

質性研究 深度訪談

流浪貓問題隨著流浪犬的 減少而被「看見」,成為下 一個需要被清除的目標,而 制度的空隙給流浪貓保留 了一個可能的議價空間。

湯宜之 2011 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深 入比較與瞭解 TNR 在 此北市三所大學執行

個案研究 行政單位對 TNR 的理解與 支持很重要,校園流浪犬在 TNR 執行上仍有其考量條

(39)

的情形,以瞭解 TNR 做為臺灣流浪犬管理 政策的條件與可行性。

件,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需 要克服。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根據上述的資料顯示,探討流浪犬照顧者的相關文獻實屬少數,研究者選擇 此研究主題多半是由於個人生命經驗所致,林憶珊有長期與狗媽媽救狗的背景經 驗、陳怡樺的愛犬也曾經接受狗醫生課程的訓練、湯宜之與母親一起投身動保運 動長達十五年的時間;研究的方法以質性研究法的深度訪談為主;研究的最終目 的無非是希望動保觀念普及,動物的生命能獲得尊重,進而改善公眾對待動物的 方式及政府管理流浪犬的政策,以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分成六節,第一節為研究方法;第二節為研究設計;第三節為研究架構;

第四節為研究流程;第五節為資料整理與分析;第六節為研究信效度。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為達成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採取質性研究取向,透過研究者生命故事的敘說 與分析,輔以深度訪談法方式訪談生命中重要他人,並搭配訪談札記、紙本資料,

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之方法說明如下:

一、敘說研究

自我敘說(self-narrative),是指將研究者自身經驗透過文本的建構,回顧過 去身處的環境、週遭的人、事件、時間等,對照現在的所選擇的路,兩者間所產 生的聯結為何,並藉由書寫的方式,進一步發掘被隱藏起更深層的內在。

Clandinin & Connelly(2003)認為,敘說探究是活過的以及說過的故事,也 是了解經驗的最佳方式,並在與他人或環境的關聯中,重新建構個人的經驗(蔡 敏玲、余曉雯譯,2003)。Denzin(1989)認為,理解一個人的故事,就是去領 略其經驗的意涵、目的與結果,進而加以解釋。因為經驗將個人的意義蘊含在其 中,一旦經驗被加以解釋了,那麼意義就可以獲得理解。徐敬官(2004)認為透 過自我敘事,言者會展現出一種「存在」與「生成」之間的辯證戲劇,這是一種

「去主體化」與「重新主體化」的循環過程。Riessman(2003)為敘說下的定位 為,它是產生意義的基本結構(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03)。因此,敘說是以 人為主體,它的目的著重在理解,並強調經驗的重要性;如同人生不同階段的經 歷會建構出不同的思維與人格,進而影響往後決策與發展。透過經驗所呈現出來 的,可以說是自我的演變。

說故事乍看之下簡單,但要回顧過去的經歷且有系統的整理呈現在文本上,

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很多時候,感覺是累積而成的,好比有人問你「這個月 心情如何?」一樣難回答,短短一個月,每天發生不同的事,心情又可能受不同 因素影響,如果沒有記錄,可能就這麼遺忘了,何況是十幾年的經歷。我想,多

(41)

數人對於敘說所抱持的疑問是它從何而起?又該說些什麼?針對敘說研究的文 本建構所涵蓋的架構與面向:Clandinin & Connelly(2000)指出敘說的經驗是從

「三度敘說探究空間」所架構出,包含個人與社會(互動),過去、現在和未來

(連續性)和地點(情境)。同時說明了敘說的四個面向為:向內(指個體內在 心理,如感情、希望和道德傾向);向外(個體存在的環境);向前、向後,兩者 指的為時間性-過去、現在、未來。而 Labov(1972;1982)認為完整的敘說應 包含六個元素:摘要(總結敘說的內容)、狀態(時間、地點、情境、參與者)、

複雜的行動(事件的次序)、評價(行動的重要性和意義、敘說者的態度)、解決 方式(最後發生了什麼事)、結局(回到對現在的展望)。

Riessman(2003)將敘說研究的過程分為再呈現的五個層級,本研究的文本 分析使用此方式說明,如下(如圖 3-1-1):

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

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

轉錄經驗(transcribing experience)

訴說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關注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

基本經驗

圖3-1-1 敘說研究過程中的再呈現層級

資料來源: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著,王勇智、鄧明宇合譯 (2003)。敘說分 析。

(42)

(一)關注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

經由關注,賦予過去某些現象意義,然而關注具選擇性,我們選擇印象深刻 的畫面做為記憶的全部,剩餘的,則被忽略。本研究所關注的經驗為流浪犬照顧 歷程。

(二)訴說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為敘說一件事情的方式,透過敘說,使過去經驗轉為真實,其意義有時也隨 著敘說著的立場與角色而有所改變,成為一種自我的再呈現。本研究在敘說的過 程透過日記、自身經歷、與他人對話澄清為參考。

(三)轉錄經驗(transcribing experience):

將說過的語言轉錄為文字文本的過程,無固定的模式,但在此過程中選擇呈 現的方式將影響讀者如何理解。本研究將訴說的經驗依照主題式,分為生命、衝 突、影響、動力、選擇等五大主題書寫。

(四)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

研究者針對文本進行分析時,如何將大筆文本資料加以濃縮、取捨、呈現,

辨別出重要性的決策能力,這部分往往會因研究者的價值觀、角度、經驗而有不 同的表現方式。本研究依據研究者所建構的故事文本中,找出收容流浪犬對家庭 關係、人際互動、婚姻生活與生涯規劃的影響,並從中分析流浪犬照顧者的自我 價值感與此段歷程的生命意義。

(五)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

讀者閱讀再呈現後的文本時,會因經驗、時空背景等而有不同的詮釋與分 析。當重新以閱讀者的角色閱讀時,也許會出現全然不同的理解與意義。

根據上述的文獻資料,我們可以了解敘說所要呈現的為一個過程、經驗,而 在此經驗裡頭又能獲得某些訊息對於自身是有幫助的,如同 Isak Dinesen 所說:

「如果我們把悲傷轉變成一個故事,那麼所有的悲傷就可以承受了。」(引自 Riessman,2003)。除此之外,眾多理論與研究也給予敘說領域一個較明確的概 念與書寫文本時的方向,協助我們在敘說的路上真正找到意義。

過去十幾年來,敘說(narrative)和生命故事(life story)的概念逐漸在社會 科學的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儼然成為一種新的科學典範,較常出現於心理諮

數據

表  次
圖 3-1-1  敘說研究過程中的再呈現層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When a system undergoes any chemical or physical change, the accompanying change in internal energy, ΔE, is the sum of the heat added to or liberated from the system, q, and the

Schools may first relate the four basic learning areas (personal, social,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o the person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then extend to the family and

Apart from issuing the “Guide on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nd Career Guidance for Secondary Schools”, EDB also provides professional support, including enlisting

for their future under the three-year junior and three-year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more frontline teachers and educators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career and life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Jesus falls the second time Scripture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