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這樣一個紛亂的時代中,卻誕生了《劉 子》這樣一部優秀的子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這樣一個紛亂的時代中,卻誕生了《劉 子》這樣一部優秀的子書"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南北朝時期,政治紛亂,社會動盪。在這樣一個紛亂的時代中,卻誕生了《劉 子》這樣一部優秀的子書。清代《四庫全書》將《劉子》列為子部雜家類,其性 質和《呂氏春秋》《淮南子》《顏氏家訓》諸書相同。《漢書‧藝文志》說,「雜 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

此其所長也。1」確實,《劉子》一書的內容,對於修己、教育、處世、經世、法 治、人才、用兵等,都有詳細的討論。且對於儒、墨、道、法、名、雜諸家學說 皆有所引。方介指出,《劉子》一書「引用最多者為《淮南子》《呂氏春秋》《莊 子》《老子》,其次為《孟子》《荀子》《韓非子》《論衡》等,不下數十種。2」,

足見其內容之廣泛,由此也可看出該書作者之博學。

《劉子》的作者劉晝,其所生存的年代,約當北魏孝明帝至北齊後主之間。

這個時期包含了北朝由北魏過度到北齊的期間,以及幾乎整個北齊時代,正是一 個特別紛亂、政治不穩定的時代。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劉晝的求學之路雖然 順利,但仕宦之途並不如意,主要因為這個時期是一個不重視經學的時代,對於 想以經學專長入仕的劉晝來說,實屬不易;此外,南北朝時期專尚門閥,北齊因 仍魏制,也有門閥的制度,這個門閥制度影響了許多士人的仕進之途,劉晝也在 這些因素影響之下,一生未能入仕。這樣的際遇,使劉晝產生思想上的激盪,或 許正因如此,《劉子》五十五篇才蘊含如此豐富的內容。

然而儘管《劉子》五十五篇的內容非常豐富,但目前前人對於《劉子》的研 究,除了作者與版本的探討之外,大多是關於《劉子》美學思想的研究,或者是 單篇論文中的人才思想研究為主,比較少將《劉子》的內容與其背景做聯結,來 探究他的思想。基於對劉晝的生存時代背景的一點認識,本論文擬針對《劉子》

一書,來探討劉晝的政治思想。透過劉晝的時代背景,去探究一個從未入仕的讀 書人,對於安定一個國家的理想。想要使國家物阜民豐,國泰民安,除了須「安 內」之外,還須要「攘外」。想要「安內」,則必須有良好的禮法制度與適任的人 才,使國家政局穩定;想要「攘外」,則須有良好的軍備,以抵禦外侮。因此本 論文也擬分別從禮法、人才,以及軍事三個方面,來分析《劉子》在政治上的主 張,試圖在這當中找出《劉子》在政治思想上的思考理路,期盼這樣的研究能給 予後人一些政治思想上的啟發,並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以吸引更多人來加入研 究這本「北朝最優秀的子書3」的行列。

1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 6 月第 1 版,1996 年 5 月第 9 次印刷,頁 1742。

2 方介,〈論劉晝的儒、道之學〉,《孔孟學報》,1988 年 9 月,頁 174。

3 楊明照,〈增訂劉子校注前言〉,見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成都:

巴蜀書社),2008 年 9 月,頁 1。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關於《劉子》的研究,目前資料並不太多,除了有關《劉子》文本的校注之 外,主要為單篇論文,以及兩本學位論文。有關《劉子》的研究內容可分為以下 幾個部分:

一、關於《劉子》文本的校注:

此部分主要針對《劉子》文本作校注、整理的工作,計有以下幾本4 1、王叔岷,《劉子集證》

2、林其錟,陳鳳金集校,《劉子集校》

3、楊明照校注,《劉子校注》

4、傅亞庶,《劉子校釋》

5、汪建俊校注,《新編劉子新論》

6、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

這些研究所參考的《劉子》版本非常多,其中王叔岷以涵芬樓影印《道藏》

本為底本,並參考了 7 種版本5,完成《劉子集證》6;林其錟、陳鳳金以乾隆壬 子重刊《子餘增訂漢魏叢書》程遵岳校《新論》十卷為底本7,另參考了 45 種版 8,完成了《劉子集校》9;傅亞庶以民國十三年海寧陳氏景明刻本《劉子袁注》

十卷本(即舊合字本)為底本10,並參考了 29 種版本11,完成了《劉子校釋》12 而楊明照、陳應鸞則以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明《正統道藏》本為底本13,並 參考了 43 種版本14,完成《增訂劉子校注》15。汪建俊的《新編劉子新論》16

4 以下書本按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5 王叔岷,《劉子集證‧凡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年 8 月,頁 1。

6 王叔岷,《劉子集證》,1961 年 8 月。

7 《劉子集校‧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10 月,頁 1。

8 林其錟,陳鳳金集校,《劉子集校‧集校所用版本及書目提要》,頁 1-19,《劉子集校‧劉子 主要版本卷帙分合一覽表》,頁 20-23。

9 林其錟,林鳳金集校,《劉子集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10 月。

10 《劉子校釋‧凡例》,(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9 月第 1 版,2010 年 4 月北京第 3 次印刷,

頁 7。

11 傅亞庶,《劉子校釋‧本書所據版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9 月第 1 版,2010 年 4 月北京第 3 次印刷,頁 9-11。

12 傅亞庶,《劉子校釋》,1998 年 9 月第 1 版,2010 年 4 月北京第 3 次印刷。

13 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凡例》:「楊師原校注以舊合字本為底本;而 增訂校注,他生前已決定改用《道藏》本為底本。」,頁 37。

14 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校勘所用版本及簡稱》,頁 14-17。

15 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8 年 9 月。

16 汪建俊校注,《新編劉子新論》,(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 3 月。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則以涵芬樓影印《道藏》本為底本17,參考了 21 種版本18,並加上白話翻譯,增 進了閱讀《劉子》的便利性。

二、關於「版本」問題的探討

這個部分主要針對《劉子》的不同版本來比較其中的同異之處,或介紹某一 版本的特色。此部分計有以下幾篇19

1、 林其錟,陳鳳金,〈一種未被著錄的《劉子》敦煌殘卷附校記〉

2、 林其錟,陳鳳金,〈〈一種未被著錄的《劉子》敦煌殘卷附校記〉勘誤表〉

3、 林其錟,陳鳳金,〈《劉子》兩鈔本考索〉

4、 李山,〈介紹劉勰著《劉子》的集大成校本〉

5、 林其錟,陳鳳金,〈《劉子》“影宋抄本”辨正〉

6、 顧廷龍,《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序〉

7、 許建平,〈敦煌本《劉子》殘卷舉善〉

8、 林其錟,陳鳳金,〈五卷本《劉子》和日本古代學者的論述〉

9、 許建平,〈敦煌遺書《劉子》殘卷校證〉

10、 許建平,〈敦煌遺書《劉子》殘卷校證補〉

11、 許建平,〈《殘類書》所引《劉子》殘卷考略〉

12、 陳志平,〈論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劉子》 13、 陳志平、陳明華,《劉子》名稱考〉

在這些篇章中,有關於「《劉子》敦煌殘卷」的研究占大多數,而其中由林 其錟、陳鳳金二人所研究的部分,已結集成《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20,顧廷 龍的〈《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序〉即為是書的序文;許建平的研究則是針對 羅振玉所刊行《敦煌石室碎金》排印本《劉子》殘卷21一卷、王重民《敦煌古籍 敘錄》22,以及其它十種《劉子》版本23做出對勘。

17 汪建俊校注,《新編劉子新論‧例言》,頁 1。

18 汪建俊校注,《新編劉子新論‧附錄五‧參考書目‧二‧有關《劉子》之參考資料》,頁 566-567。

19 按照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20 林其錟、陳鳳金輯校,《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上海:上海書店),1988 年 10 月。

21 羅振玉編,《敦煌石室遺書百廿種‧敦煌石室碎金‧劉子殘卷》,(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 年,頁 73-87。

22 王重民編,《敦煌古籍敘錄新編‧第九冊‧劉子新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年 6 月台一版,頁 306-363。

23 即海寧陳氏影印明刻《劉子袁注》(舊合字本)、《龍谿精舍叢書‧新論》(《龍谿》本)、影印 明萬曆刻本《子彙‧劉子》(《子彙》本)、民國元年鄂官書處重刊《子書百家‧劉子》(官書處本)、

台灣影印之《文淵閣四庫全書‧劉子》(文淵閣本)、上海涵芬樓影《道藏舉要》殘本《劉子》(影

《道藏》本)、《畿輔叢書‧劉子》(《畿輔》本)、明程榮校《漢魏叢書‧劉子新論》(程榮本)、

乾隆 56 年重刊《漢魏叢書‧新論》(王謨本)、明萬曆六年吉藩榮德書院刻《二十家子書‧劉子》

(吉府本)。見許建平,〈敦煌本《劉子》殘卷舉善〉,《敦煌研究》,1989 年 03 期,頁 79。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另外林其錟、陳鳳金二人還針對明鈔本《劉子注》及明‧龍川精舍《劉子》

鈔本、影宋抄本、及五卷本作了一番研究考訂,仔細分析每一個版本的價值及特 24;陳志平所寫的〈論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劉子》,針對南宋小字本《劉子》

提出諸多疑點25,以及該南宋刻本卷 3 至卷 6 的價值26;李山文中所介紹的即是 前述林其錟、陳鳳金所集校的《劉子集校》一書;陳志平、陳明華則考證出「《劉 子》是該書的本名,《流子》是假借名,《新論》或《劉子新論》是明代才流行的 新名,《德言》《石匏子》《孔昭子》等名則只是為嘩眾取寵,醒人耳目而已。27

三、關於「作者」問題的討論

有關《劉子》一書的作者,其說法不一,目前較有爭論的則是主張由劉勰所 撰,及由劉晝所撰兩種看法。有關《劉子》作者的討論,自宋至民國有許多學者 加以考證過,此部分傅亞庶已做了整理28,除了傅亞庶所整理的諸家考證之外,

近人的研究尚有以下幾篇29 1、楊明照,《劉子理惑》

2、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子部五‧雜家類一‧劉子十卷》

3、王叔岷,《劉子集證‧自序》30 4、張嚴,《劉子》55 篇作者辨正〉

5、黃鐘,〈莫把“劉子”當劉勰——何天行《楚辭新考》謬誤一例〉

6、林其錟、陳鳳金,〈劉子作者考辨〉31 7、楊明照,〈再論劉子的作者〉32

8、程天祜,〈《劉子》作者辨〉33

24 詳見林其錟,陳鳳金,《《劉子》兩鈔本考索》,《文獻》,1985 年 03 期,頁 181-190;林 其錟,陳鳳金,〈《劉子》“影宋抄本”辨正〉,《文獻》,1986 年 3 期,頁 169-173;林其錟,

陳鳳金,〈五卷本《劉子》和日本古代學者的論述〉,《文獻》,1989 年 04 期,頁 269-272。

25 該書有「流傳過程有疑、該書有三種甚至更多種字體、該書避諱字有時缺筆,有時則無、以 及 1、2 卷的注釋與後 8 卷的注釋不同、後 8 卷格式不統一」等諸多疑點。見陳志平,〈論孫星 衍跋南宋小字本《劉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 6 期,2006 年 11 月,頁 58-60。

26 從校訂文本、新「音注」的發現、宋本《袁注》的異文、對程榮《漢魏叢書》本《劉子》的 重新認識等各方面來說明該南宋刻本的價值。見陳志平,〈論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劉子》〉,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 6 期,2006 年 11 月,頁 60-62。

27 陳志平,陳明華,〈《劉子》名稱考〉,《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 28 卷第 2 期,2008 年 4 月,

頁 42。

28 詳見傅亞庶,《劉子校釋‧附錄三‧諸家考證》,頁 572-613。

29 按發表先後順序列出。

30 王叔岷,《劉子集證‧自序》,1961 年 8 月,頁 1-4。

31 林其錟,陳鳳金,《劉子集校‧劉子作者考辨》, 1985 年 10 月,頁 335-396。

32 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再論劉子的作者》,1986 年 10 月,頁 44-57。

33 程天祜,〈《劉子》作者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6 年第 6 期,頁 84-88。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傅亞庶,〈劉子作者辨證〉34

10、 李隆獻,《劉子》作者問題再探〉

11、 林其錟,陳鳳金,〈五卷本《劉子》和日本古代學者的論述〉

12、 曹道衡,〈關于《劉子》的作者問題〉

13、 程天祜,〈《劉子》作者新證——從〈惜時〉篇看《劉子》的作者〉

14、 李政林,《劉子》作者為劉勰之說商榷〉

15、 汪建俊,〈關於《劉子》的作者問題〉35 16、 楊明照,《增訂劉子校注》前言〉

17、 陳志平,《劉子》作者和創作時間新考〉

18、 陳應鸞,《劉子》作者補考〉

19、 陳祥謙,《劉子》作者新證〉

20、 朱文民,〈再論《劉子》的著作者為劉勰〉

21、 游志誠,〈明刊批校本《劉子》跋析論〉

22、 游志誠,《劉子》非劉勰作考辨〉36

主張「劉勰」所撰者,主要有林其錟、陳鳳金、王重民、朱文民、游志誠等 人;主張「劉晝」所撰者,主要有王叔岷、王利器、余嘉錫、李隆獻、李政林、

汪建峻、程天祜、楊明照、傅亞庶、陳應鸞等人,這兩方的主張各有理論依據。

少數篇章另有主張,如曹道衡主張是書作者既非劉勰也非劉晝,而是另有一劉氏 所撰37,陳志平主張另有一晉人所撰38,陳祥謙認為是梁朝劉遵所撰39,但這幾 種說法至今尚未引起太多注意,未獲學界肯定。

四、關於《劉子》思想的研究

這個部分研究較多的是有關《劉子》的「美學思想」,以及《劉子》的「人 才思想」,此外就是綜合的討論《劉子》一書的思想內容。有關思想研究的部分 較為零散,尚無較有系統的研究。關於《劉子》思想的研究計有以下幾篇40 1、王叔岷,《劉子集證》續補〉

2、林長眉,《劉子》引用《莊子》考〉

34 傅亞庶,《劉子校釋‧劉子作者辨證》,1988 年 2 月,頁 614-628。

35 汪建俊,《新編劉子新論‧附錄二‧關於《劉子》的作者問題》,2001 年 3 月,頁 551-554。

36 游志誠,《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劉子非劉勰作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 年 4 月,頁 321-341。

37 曹道衡,〈關于《劉子》的作者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 年第 2 期,

頁 77-80。

38 陳志平,〈《劉子》作者和創作時間新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 年 7 月第 4 期,

頁 14-18。

39 陳祥謙,〈《劉子》作者新證〉,《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年 10 月,第 10 卷第 5 期,頁 60-65。

40 以下單篇論文按發表先後順序列出。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皮朝綱,詹杭倫,〈試論劉晝的美學思想〉

4、方介,《劉子‧正賞》篇與《文心‧知音》篇的比較〉

5、李建釗,〈《劉子新論》的正名邏輯思想〉

之道擷英〉

值〉

展-劉晝《劉子》教育思想初探〉

、道、法的思想〉

〈以《劉子新論》為視角探析劉勰的法律思想〉《江蘇警官學院學

論〉

文心雕龍》比較〉

6、林其錟,〈《劉子》人才管理思想初探〉

7、林其錟,〈“適才”和“均任”是用人之道的主要內容——《劉子》用人思想初探

8、林其錟,陳鳳金,〈《劉子》思想初探〉

9、朱海風,〈《劉子》論領導者用人 10、 方介,〈論劉晝的儒道之學〉

11、 張辰,曹俊英,〈劉晝文藝觀初探〉

12、 傅亞庶,〈《劉子》的思想及史料價 13、 關紹箕,「劉子」傳播思想初探 14、 陽曉儒,〈劉晝美學思想述評〉

15、 衣尚飛,王成,〈試論《劉子》的人才思想〉

16、 李軍,〈魏晉南北朝儒學教育理論的復興與發 17、 韓玉蘭,《劉子》與《顏氏家訓》比較〉

18、 汪建俊,〈從《劉子》看劉晝融合儒 19、 程有為,《劉子》人才思想初探 20、 任朝霞,《劉子校釋》簡評〉

21、 譚家健,《劉子新論》新論〉

22、 燕國材,〈劉晝的教育心理思想〉

23、 祁志祥,〈試論劉晝的美學思想〉

24、 蔡欣,《劉子》文藝範疇辨析〉

25、 涂光御,《劉子‧貴農章》經濟思想考察〉

26、 林其錟,〈魏晉玄學與劉勰思想—兼論《文心雕龍》與《劉子》的體用觀 27、 楊佳訓、馬瓊、林玉璽,〈淺析劉邵和劉晝的心理學思想及現代意義〉

28、 羊思遠 報》

29、 游志誠,〈明刊批校本《劉子》跋析論 30、 游志誠,《劉子》與《易經》初 31、 游志誠,《劉子》思想溯源〉

32、 游志誠,《劉子》與《

另有學位論文兩篇:

1、莊淑萍,《劉子》思想研究》

2、蔡欣,《劉子》文藝思想研究》

關於《劉子》全書思想的研究,包含王叔岷、林長眉、林其錟陳鳳金〈《劉 子》思想初探〉、方介、傅亞庶、韓玉蘭、汪建俊、任朝霞、譚家健、林其錟〈魏 晉玄學與劉勰思想—兼論《文心雕龍》與《劉子》的體用觀〉、及游志誠等單篇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論文,以及莊淑萍的學位論文,共有十五篇,主要是分析《劉子》全書的內容,

、聲樂等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看法,及其與魏晉時期的文學背景之間

、程有為等人的單篇論文,共有五篇,主要探討《劉子》

中的單篇或少數篇章作思想研究。這個部分較為分散,尚無一個完 的系統。

的價值及其異同,也值得深入去研究,這些都等待 人去加以探討與發掘。

一、

據這樣的「內在研究」與「外在研究」42交替的過程,提出

及其與儒、道、法思想之間的關係。

其次是關於文藝、美學思想的研究,包含皮朝綱、詹杭倫、張辰、曹俊英、

陽曉儒、祁志祥等單篇論文,以及蔡欣的學位論文41,主要探討《劉子》對美醜、

文質、名實 的關係。

再其次是關於「人才」的思想的研究,包含林其錟〈《劉子》人才管理思想 初探〉〈“適才”和“均任”是用人之道的主要內容——《劉子》用人思想初探〉、

朱海風、衣尚飛,王成 在用人方面的思想。

最後是較零散的篇章,李軍、燕國材、楊佳訓馬瓊林玉璽等三篇,探討《劉 子》的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方介、李建釗、關紹箕、涂光御、羊思遠等人,針 對《劉子》書

由上列四類研究內容可看出,前人對於《劉子》思想的研究其實並不多,且 範圍零散、缺乏系統,可見《劉子》一書仍有許多待研究的內容;此外,《劉子》

一書的版本眾多,各版本之間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 研究方法

本論文的研究,必須先仔細研讀《劉子》一書的內容,理解《劉子》的思想 觀念,探討其篇章之間的關聯性,從而發覺其中所建立的政治思想體系。透過《劉 子》書中所建立的思想體系,以及前人研究成果,來分析其與時代背景的關係,

藉此分析使後人對於劉晝的政治主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藉此給予後人一些政 治思想上的啟發。根

以下的研究方法:

(一)、廣泛收集資料

本論文所涉及的範圍除了有關《劉子》的思想之外,尚涉及南北朝的時代背 景資料,因此寫作本論文,首先須廣泛收集資料,其一為有關《劉子》版本及作

41 蔡欣,〈《劉子》文藝範疇辨析〉即其學位論文之第二章。

42 「晚近學人對思想史方法論之探討大致可區分為二大陣營:其一側重思想系統內部觀念與觀 念間之結構關係,多採「內在研究法」,……其二注重觀念或思想與人類行為關係,多採「外在 研究法」。……以上二大陣營之劃分,僅就其大體言之,實則兩者間並非壁壘分明、截然不相容 之敵體,兩者之間交疊之處正不在少。」見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思想史方 法論的兩個側面》,(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年 12 月初版,1980 年 10 月增訂一版,頁 470-471。

(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者的相關論文資料,其二為與《劉子》政治思想相關的書籍、論文資料,其三為 與南北朝時代相關的背景資料,包含朝代更迭演變的過程、社會制度、門閥政策、

的範圍之內。

加以區分為前述 考價值的文章,作為研究之參考。

現《劉子》政治思想上的主張及思考理路,

期許能給予後人一些思考與啟發。

二、

並將該書所論 有關

此本 論文

平及其時代 背景

三家思想之間的關係,

並從中分析出《劉子》的政治思想中「重儒」的傾向。

相關學術著作等,都在收集 (二)、閱讀文本及相關資料

接著為詳細閱讀文本及相關資料的階段。首先將《劉子》全書熟讀,了解《劉 子》的思想內容;接著閱讀所收集的相關資料,從中仔細整理並

三大類,選出正確且具有參 (三)、闡述內容並審慎分析

根據閱讀所整理的結果,來闡述《劉子》的政治思想,分析《劉子》在禮法、

人才、以及軍事上的看法,以完整地呈

研究範圍

本論文以《劉子》一書為研究內容,其文本主要採用《增訂劉子校注》43 一書,並參考《劉子集證》《劉子集校》《劉子校釋》《新編劉子新論》等書,

主要針對《劉子》五十五篇中有關政治思想的部分加以研究探討,

政治思想的內容,分為禮法、人才,及軍事三個部分來研究。

本論文所探討的範圍雖為《劉子》的政治思想,但因《劉子》一書於底柱漂 沒亡佚44後,是由後人根據其它目錄書所著錄,而將《劉子》一書重又著錄在史 書中,此外該書亡佚之前已有前人加以抄錄內容,也因此讓《劉子》一書得以重 新與世人相見。然而也因此造成《劉子》版本眾多,及作者不詳的問題,因

也將針對《劉子》的版本加以分析,並釐清《劉子》的作者為劉晝。

此外,為更透澈了解《劉子》的思想,本論文也將從北朝的政治、法制、門 閥制度,以及相關的學術著作等方面,來分析《劉子》作者劉晝的生

,透過這樣的背景探討,來增進對《劉子》政治思想的了解。

至於本論文的主題,主要探討《劉子》的政治思想,則將《劉子》五十五篇 中所談論關於政治的部分,區分為禮法,人才,與軍事三個部分來研究,從中探 討《劉子》政治思想中的愛民思想基礎,及其與儒、道、法

43 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採用本書是基於「後出轉精」之故。楊明照 校注《劉子》時原以舊合字本為底本,而增訂校注時,他生前已決定改用《道藏》本為底本,因 此陳應鸞增訂《劉子》時即遵照師囑將底本改為《道藏》本,校注時先分條錄《劉子》原文,次 列楊明照之校注,再列以陳應鸞增訂之校注。見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凡 例》,頁 37。

44 詳見魏徵,令狐德棻等撰,《隋書‧經籍志序》,(台北:鼎文書局),1987 年 5 月 5 版,頁 908。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劉子》版本及作者探析

《劉子》的書名、

數、版本,及作者問題,作一簡略的說明。

《劉子》版本探析 一、

此外還有少部分稱《流子》《德言》、

第二章

《劉子》一書,成書於北朝,可說是北朝子書中最優秀者1。但《劉子》一 書於底柱漂沒後便亡佚2了。《隋書‧經籍志》著錄諸書時,將《劉子》列為子部 雜家類,又注「亡」字3,亡佚而《隋志》卻又著錄,是據《大業正御書目錄》

或梁代別家目錄書迻錄的4。因此現今所見到《劉子》一書之所以版本眾多,即 因其在底柱漂沒前,即有人抄寫過此書,而後再幾經流傳,造成現在所見《劉子》

的眾多版本。且《劉子》一書目前不但有各種版本的差別,其書名、卷數、作者 等,也都各有不同的說法,造成學術上的爭論。因此本章乃針對

第一節 書名

有關《劉子》一書,書名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稱《劉子》者,有稱《劉子 新論》《劉晝新論》者,有稱《新論》者。

《石匏子》《孔昭子》等,茲分說如下:

稱《劉子》者,諸家著錄,如唐《隋志》、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十三注》、

釋慧琳《一切經音義‧九十》、唐太宗《帝範注》、張鷟《朝野僉載》;新、舊《唐 志》《宋史‧藝文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宋‧王堯臣《崇文總目‧卷 三‧子部‧雜家類》、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第十二‧雜家類》、宋‧趙希 弁《郡齋讀書附志‧諸子類》、宋‧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卷十‧雜家類》、宋‧

王應麟《玉海‧卷第五十三‧藝文門‧諸子類》、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 考‧四十一‧子部‧雜家》、清‧錢曾《述古堂藏書目卷二‧子部》、清‧孫星衍

《孫氏祠堂書目內編‧卷二‧諸子第三‧雜家類》、孫星衍《平津館鑒藏記‧卷 一》、清‧于敏中等《天祿琳琅書目續編編‧卷五‧宋本》、清‧陸心源《皕宋樓 藏書志‧卷五十五‧子部‧雜家類‧明刊本》、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

1 楊明照,《增訂劉子校注‧增訂劉子校注前言》,頁 1。

2《隋書‧經籍志序》:「大唐崇德五年,克平偽鄭,盡收其圖書及古跡焉。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 之以船,泝河西上,將致京師。行經底柱,多被漂沒,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錄》亦為所 漸濡,時有殘缺。今考見存,分為四部,合聊為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 卷。其舊錄所取,文義淺俗,無異教理者,並刪去之。其舊錄所遺,辭義可采,有所弘益者,咸 附入之。遠覽馬史班書,近觀王阮志錄,挹其風流體制,削其浮雜鄙俚,離其疏遠,合其近密,

約文緒義,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條之下,以備《經籍志》。」詳見魏徵,令狐德棻等撰,《隋書‧

經籍志序》,頁 908。

3《隋書‧經籍三‧子部雜家類》著錄「《劉子》十卷,亡。」,頁 1006。

4 楊明照,《增訂劉子校注‧再論劉子的作者》,頁 50。

(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十八‧子部‧雜家類‧明‧萬曆刊本》、清‧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卷第 十三‧子部‧雜家類》、近人傅增湘《雙鑑樓善本書目‧卷三‧子部‧明‧龍川 精舍鈔本》、明《子彙》本、清《畿輔叢書》本、《百子全書》本、傅增湘《藏園 羣書

校錄殘卷》

五十二》記為《新論》十卷(《漢魏

本;《孔昭子》見於明《再廣 歷子品粹》及著錄於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

對《劉子》一書書名分歧,王叔岷認為當以《劉子》為是,其所持理由如 下:

、何 鏜輩

所據為程榮本,遂並題敦煌本為《劉子新論》矣。敦煌本當亦題《劉子》也。」

題《劉子新論》者,最早者僅為宋本,則《劉子》當是本書原名6

楊明照〈劉子理惑〉也說:

題記‧卷三》等皆題《劉子》

諸家所引,如宋‧潘自牧《記纂淵海》、明‧陳耀文《天中記》、徐元太《喻 林》所引亦稱《劉子》。而《劉子》鈔本中,羅振玉《敦煌石室碎金

及《永豐鄉人襍著續編‧敦煌唐寫本殘卷校記》亦皆稱《劉子》

稱《劉子新論》《劉晝新論》者,諸家著錄中,清‧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

卷五‧類二》有殘宋、南宋、明覆宋諸本,皆題《劉子新論》,瞿鏞《鐵琴銅劍 樓藏書目‧卷十六‧子部‧雜家類》有明刊本,亦題《劉子新論》。明《百家類 纂》本、程榮本亦題《劉子新論》。清‧錢謙益《絳雲樓書目‧卷二‧子部‧雜 家類》(附清‧陳景雲註本)則題《劉晝新論》;此外,清‧季振宜《延令宋版書 目》題《劉子新編》,王叔岷認為「編蓋論之誤」5。因此,《延令宋版書目》所 題應為《劉子新論》,王重民《巴黎敦煌殘卷敘錄‧第一輯卷三‧子部》有兩敦 煌本:伯二五四六(初唐寫本),及伯三五六二(唐以前寫本),亦稱《劉子新論》。

稱《新論》者,則有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卷十六‧子部‧雜家類‧

清‧王謨本》、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 叢書》本)、清‧盧文弨《羣書拾補》等。

此外,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伯二七二一《珠玉鈔》中有一部分《劉子》的內 容,其名稱鈔錄為《流子》;而稱《德言》者則僅見於鍾惺所編的《合刻五家言》

本;《石匏子》及《雲門子》則見於明《諸子匯函》

1《劉子》亦有《新論》之稱。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五十二》云《新 論》十卷(《漢魏叢書》本),諸家書目皆云《劉子》,是本題為《新論》者,蓋 程榮、何鏜輩誤改從桓譚之書名。然「宋本已有題《劉子新論》者,則程榮

之題為《新論》,淵源有自,非誤改從桓譚之書名也。周氏失考。」

2 王重民《敘錄》乃「據其友孫子書(楷第)之《劉子新論校釋》為說,孫氏

3

是書稱名,以署《劉子》者為當(敦煌寫本、新、舊《唐書》《崇文總目》、

5 王叔岷《劉子集證‧自序》,頁 6。

6 以上三點整理自王叔岷,《劉子集證‧自序》,頁 6。

(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通志》等,均題為《劉子》《北堂書鈔》《輔行記》《辨正論》《臣軌 注》《太平御覽》《雲笈七籤》《能改齋漫錄》《雲谷雜記》《野客叢書》

《海錄碎事》《困學記聞》諸書所引,亦止稱《劉子》),題《新論》者 非古。(自程榮稱《新論》後,相沿日眾。或有連稱《劉子新論》者) 7

數,其餘稱法可能為誤改、誤用或者假借之名,因此書 當以《劉子》為是。

《雙鑑樓善本書目‧明‧龍川精

、傅增湘《藏園羣書題記》等。

針對《劉子》一書卷數的不同說法,羅振玉針認為:

敦煌寫 本殘卷)雖標題已佚,而已至第九篇,則原書非三卷則五卷矣8

楊明照〈劉子理惑〉則認為:

若就時間性來看,《劉子》是最早出現書名,且諸家著錄、引用、鈔本中,

稱此書為《劉子》者占多

二、卷數

《劉子》一書,諸家著錄在卷數上也有不同,有作二卷者,如清‧孫星衍《孫 氏祠堂書目內編卷二‧明‧孫鑛本》《百子全書》本、清‧王昶《春融堂集》皆 作二卷;有作三卷者,如《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崇文總目》《郡 齋讀書志》所引;有作四卷者,如《一切經音義‧九十》引作四卷;有作五卷者,

如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錢謙益

《絳雲樓書目》《皕宋樓藏書志》、日本大正河田羆《靜嘉堂秘笈志》;有作十卷 者,如新、舊《唐志》《述古堂藏書目》《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延令宋版書 目》、清‧孫星衍《孫氏祠堂書目內編》《平津館鑒藏記》《蕘圃藏書題識》《天 祿琳琅書目續編》《善本書室藏書志》、清‧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丁日 昌《持靜齋書目》、張之洞《書目答問》、傅增湘

舍鈔本

至其卷數,新、舊《唐志》作十卷,《宋志》作三卷,《晁氏讀書志》作五 卷,今通行本十卷,《諸子賞奇》本五卷,《子彙》本二卷。此卷(

至於卷帙區分,雖有『二』『三』之異,《子彙》本等,分為上下二卷。《崇 文總目》《郡齋讀書志》《通志》《玉海》《宋史》等,題為三卷。敦煌 兩寫本標題已佚,由其殘帙觀之,似不分卷)『五』『十』之殊,《郡齋 讀書附志》《直齋書錄解題》,題為五卷。《諸子賞奇》本同。新、舊《唐

7 楊明照,〈劉子理惑〉,見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卷首‧劉子理惑》,

頁 43。

8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三‧永豐鄉人襍著續編‧敦煌唐寫本‧劉子殘卷校記序》,(台 北:文華出版公司),1969 年 7 月初版,頁 1139。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書》題為十卷。《道藏》本、合字本、《畿輔叢書》本等同),然都為五十 五篇,固無差忒也9

根據羅振玉及楊明照的說法,王叔岷做了以下的說明:

融堂集‧跋劉子》稱『五十六篇』

獨異,或六字為五字聯想之誤與10

,但今通行本多作十卷,因此應以十卷為最常見。而其篇數則為五十五篇無誤。

種版本,前人研究《劉子》時,均做過參考,

可大略區分為四類:

(一)敦

六二(起〈韜光〉第四後半,迄〈法術〉

七○四(起〈風俗〉第四十六,迄〈正賞〉

〉第十七後

(起〈九流〉第五十五,〈風俗〉

案《隨志‧子部‧雜家類注》《劉子》十卷,亡。』《平津館鑒藏記‧卷 一‧宋版》《天祿琳琅書目續編‧宋版》《延令書目‧宋版》《蕘圃藏書 題識‧卷五》殘宋、南宋、明覆宋諸本,《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十六‧

明刊本》《善本書藏書志卷十八‧明刊本》《雙鑑樓善本書目卷三‧明‧

龍川精舍鈔本》、程榮本、王謨本皆十卷。《百家類纂》本題辭、《絳雲樓 書目卷二‧清‧陳景雲註》並作五卷,《皕宋樓藏書志‧卷五十五‧明刊 本》亦作五卷。《一切經音義‧九十》引作四卷。《孫氏祠堂書目內編‧卷 二‧明‧孫鑛本》《百子全書》本並作二卷,清‧王昶《春融堂集卷四十 三‧跋劉子》,亦稱二卷。是書分卷岐異,即同為十卷之本,其隸屬之篇 目,亦不一致。如《道藏》本、舊合字本卷三之〈貴農篇〉,程榮本、王 謨本、《畿輔》本並列入卷二;《道藏》本、舊合字本卷五之〈託附〉〈心 隱〉二篇,程榮本、王謨本、《畿輔》本並列入卷四,其例甚多。楊氏謂

『都為五十五篇,固無差忒。』惟《春

也就是說,《劉子》的卷數目前仍有二、三、四、五、十卷的差異,並無定

三、版本

關於《劉子》一書,目前存在多 而這些版本,

煌殘本

關於《劉子》敦煌殘本,目前共整理出七個部分:

1、法藏敦煌寫本《劉子》殘卷伯三五 第十四開端)──法藏敦煌本(甲) 2、法藏敦煌寫本《劉子》殘卷伯三

第五十一)──法藏敦煌本(乙)

3、傅增湘校錄法藏敦煌寫本《劉子》殘卷伯二五四六(起〈鄙名 半,迄〈託附〉第二十一前半)──傅校錄法藏敦煌本(丙) 4、法藏敦煌寫本《劉子》殘卷伯三六三六

第四十六殘篇)──法藏敦煌本

9 楊明照,《增訂劉子校注‧卷首‧劉子理惑》,頁 43。原載於《文學年報》第三期,1937 年。

10 王叔岷《劉子集證‧自序》,頁 7。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羅振玉藏並校錄何穆忞藏敦煌寫本《劉子》殘卷(載《敦煌石室碎金》排

殘卷(起〈去情〉第三後半,迄〈思順〉

卷(起〈愛民〉第十二,

唐卷子亦當寫於「貞觀之世」 另外還考據出《劉子》的作者應為「劉勰」13

卷──蔣刻本

十卷──舊合字本

8. 日本‧神田喜一郎藏日本寶曆間刊《劉子》十卷──寶曆本

六年吉藩崇德書院刊《二十家子書》本《劉子》(不分卷)──吉

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明《正統道藏》本《劉子》十卷──影《道藏》

印)(起〈去情〉第三後半,迄〈思順〉第九前半)──羅校敦煌本 6、傅增湘校錄何穆忞藏唐鈔《劉子》

第九前半)──傅校錄何藏唐卷子

7、傅增湘校錄劉幼雲藏、劉希亮影寫唐鈔《劉子》殘 迄〈薦賢〉第十九前半)──傅校錄劉影唐卷子

此七部分11已由林其錟、陳鳳金二人整理成《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12 版,並詳細的研究以上七個寫本的抄寫年代:伯三五六二卷應為「隋時寫本」 伯二五四六卷應為「開元之世」寫本;伯三七○四卷亦寫於「開元之世」,但與 伯二五四六卷應是不同卷;伯三六三六卷亦當寫於「貞觀之世」;羅校敦煌本及 傅校錄何藏唐卷子亦出唐人之手;至於傅校錄劉影

(二)單刻本

1. 明影鈔活字本《劉子》十卷──影鈔本 2. 明萬曆壬辰(萬曆二十年)蔣以化刻《劉子》十 3. 明龍川精舍鈔本《劉子》十卷──龍川鈔本 4. 明清謹軒藍格鈔本《新論》──清謹軒鈔本 5. 彭元瑞藏舊鈔本《劉子》十卷──舊鈔本 6. 民國十三年海寧陳氏景印明刻《劉子袁注》

7. 傳鈔黃丕烈藏本《劉子》十卷──傳鈔本

(三)叢書本

1、 明萬曆中新安程氏刊《漢魏叢書》本《劉子新論》十卷──程榮 2、 明萬曆五年周子義刊《子彙》本《劉子》二卷──《子彙》本 3、 明萬曆

府本

4、 上海涵芬樓影明《正統道藏》本《劉子》十卷──影《道藏》本 5、 臺灣

11 此七部分中,「羅校敦煌本」與「傅校錄何藏唐卷子」應為同一殘本所校,此殘本原為何穆 忞收藏,先為傅增湘校錄,後為羅振玉所得並校錄排印,收錄於《敦煌石室碎金》中。但此二校 錄本起點一致,但迄於〈思順〉第九時,傅校本比羅校本多出一百四十二字,其中文字亦略有異。

見林其錟,陳鳳金輯校,《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前言》,(上海:上海書店),1988 年 10 月,頁 2-3。

12 林其錟,陳鳳金輯校,《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 1988 年 10 月。

13 林其錟,陳鳳金輯校,《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前言》,頁 1-11。

(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 明萬曆二十年程榮刻《漢魏叢書》本《劉子新論》殘卷──程榮殘本 7、 明萬曆二十年刊何允中輯《廣漢魏叢書》本《新論》十卷──何允中本 8、 清嘉慶中重刊何允中輯《廣漢魏叢書》本《新論》十卷──重刊何允中

《德言》

五十六年金谿王氏刊《增訂漢魏叢書》本《新論》十卷──王

州王氏謙德堂刊《畿輔叢書》本《劉子新論》十卷──

紀元夏月湖北崇文書局刊《百子全書》本《劉子》二卷──崇

潮陽鄭國勳刊《龍谿堂精舍叢書》本《新論》二卷──《龍

篇》──《奇賞齋》本

間刊黃澍、葉紹泰輯《漢魏六朝別解》本《劉子》──《別

輯要》本

刻本郭偉注《新鐫分類評注文武

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黎克卿《諸子纂要貞集》《劉子》──《纂

緒二十三年李寶洤輯《諸子文粹》本《劉子》──《諸子文粹》

正統道藏》本《雲笈七籤》卷九

○《七部語要連珠》──《七籤》

9、 明刊《合刻五家言》鍾惺評北齊劉晝《德言》二卷──

10、 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劉子》十卷──文津閣本 11、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劉子》十卷──文淵閣本 12、 清乾隆

謨本

13、 清光緒五年定

《畿輔》本 14、 清光緒

文本

15、 一九一二年鄂官書處重刊《百子全書》本《劉子》二卷──官書處本 16、 民國六年

谿》本

17、 紅杏山房版《子餘增訂漢魏叢書》本《新論》十卷──紅杏本 18、 明隆慶元年刊沈津纂輯《百家類纂》本《劉子》──《類纂》本 19、 明陳仁錫評選《奇賞齋古文彙編》本《劉子襍

20、 明刊《諸子彙函‧雲門子》──《雲門子》

21、 明刊《諸子彙函‧石匏子》──《石匏子》

22、 明崇禎年 解》本

23、 清嘉慶間蔣元庭刊《道藏輯要》本《劉子》──《道藏 24、 明萬曆辛卯五德堂刊《彭氏類編雜說》──《雜說》

25、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經國堂 合編百子金丹》十卷──《金丹》

26、 涵芬樓據明鈔本《說郛》卷六《讀子》《隨識劉子》──《說郛》

27、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鈔本《子苑》一百卷──《子苑》

28、 《四庫 要》

29、 清光

30、 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影印明《

(四)校注本、校評本

1、 孫星衍、黃丕烈校跋宋刻《劉子新論》十卷──宋本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 黃丕烈校跋明覆宋刻《劉子新論》十卷──覆宋刻本

3、 紹仁題款,黃丕烈、陸拙生校並跋明鈔《劉子新

王念曾校本

7、 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孫月峯評北齊劉晝《劉子》二卷

》十卷──程校本

、 陳乃乾過校本《新論》十卷──過校本

刻本」中的清謹軒鈔本、以及「叢書本」

中自

是現今所見唯一的五卷本《劉 子》

《劉

版本應是所有版本中最優的20,其所校注的《劉子集證》,以及楊明照,陳應鸞 葉子寅、許心扆跋,張

論》十卷──明鈔本

4、 陳乃乾校跋明萬曆五年刊《子彙》本《劉子》二卷──陳校《子彙》

5、 明萬曆年間刻白口本《劉子新論》十卷王念曾校本──

6、 顧雲程校明萬曆世恩堂刻本《劉子》十卷──顧校本 明天啟中刊《

──孫評本

8、 清盧文弨校跋明刻《新論》十卷──盧校本 9、 程遵嶽校乾隆重刊《漢魏叢書》本《新論 10

以上除了「敦煌殘本」之外,「單

《奇賞齋》本」以下為節本。

其餘版本,在卷數上,除了吉府本不分卷,《子彙》本、孫評本14《德言》、

崇文本、官書處本、《龍谿》本均作上、下二卷,其餘皆為十卷本,唯各卷所起 迄篇章略有不同15。節本中的《奇賞齋》本為五卷,

可惜其僅收二十九篇,未能見得其全貌16

在完整的版本中,最早出現的版本是孫星衍、黃丕烈校跋的《劉子新論》十 卷,孫星衍考訂此本係「南宋版本」,可惜原第一、第二兩卷已亡佚,係以明刻 覆宋本配補,其餘八卷殘篇佚字也頗多。而現存黃丕烈校跋的明刻《劉子新論》

十卷,則同前述版本相近。此外黃丕烈尚有校跋明鈔本《劉子》等多種版本,

子》所付的心血甚多,他一生共留下四種校本和十五則重要的跋文17 明清的版本則大多出自《道藏》本和《子彙》本18,目前所存《道藏》本為 民國十四年二月上海涵芬樓影印《道藏‧太玄部》第六百七十三至六百七十四,

共二冊十卷。此版本無序跋,無目錄,亦未署作者姓名19,近人王叔岷認為這個

14 此書傅亞庶認為亦為節本,可能因目錄缺〈思順〉篇,正文亦有缺,各篇正文被刪節者亦多 之故。詳見林其錟,陳鳳金輯校,《劉子集校‧集校所用版本及書目提要》,頁 8。傅亞庶將其

20-23。

5-11。

列為節本,見傅亞庶,《劉子校釋‧本書所據版本書目》,頁 11。

15 詳見《劉子集校‧劉子主要版本卷帙分合一覽表》,頁

16 林其錟,陳鳳金輯校,《劉子集校‧前言》,頁 9。

17 詳見林其錟,陳鳳金輯校,《劉子集校‧前言》,頁

18 林其錟,陳鳳金輯校,《劉子集校‧前言》,頁 9。

19 林其錟,陳鳳金輯校,《劉子集校‧集校所用版本及書目提要》,頁 14。

20 王叔岷,《劉子集證‧凡例》:「本書(《劉子集證)據涵芬樓影印《道藏》本為底本。討治古 書,須先選擇底本以為依據,底本當選較古而完整者。余所見《劉子》各本,以《道藏》本為最 優。」,頁 1。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凡例》:「本增定校注(《增訂劉

(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所校注的《增訂劉子校注》、汪建俊的《新編劉子新論》皆以此為底本。《子彙》

本則分為上、下二卷,無註,題「劉晝孔昭撰」。其卷前有識語,署「丁丑夏日 志」。據莫伯驥《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載,識語為潛庵子所作,並引有陸 心源語說明《子彙》為周子義所刊21。其餘版本,林其錟,陳鳳金伉儷亦作了詳 細的介紹,收於《劉子集校‧集校所用版本及書目提要》當中。

而近代學者對於《劉子》一書,也依據前述版本,作出詳盡的校注與考訂整 理,此部分計有以下幾本:

1、王叔岷,《劉子集證》

2、林其錟,林鳳金集校,《劉子集校》

3、楊明照校注,《劉子校注》

4、傅亞庶,《劉子校釋》

5、汪建俊校注,《新編劉子新論》

6、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

這些校注本所採用的底本,及其所參考的版本,已如前述22,其中以楊明照,

陳應鸞所校注增訂的《增訂劉子校注》最為完整,因此據以作為本論文的主要文 本。

第二節 《劉子》作者探析

有關《劉子》一書的作者,其說法不一,有認為是劉歆所撰,有認為是劉孝 標所撰,有認為是後人偽撰,有認為是貞觀以後人撰,有認為是袁孝政撰,但這 些說法都已一一被否定23,此外還有人主張是書作者既非劉勰也非劉晝,而是另 有一劉氏所撰24,或另有一晉人所撰25,或為梁朝劉遵所撰26,但這幾種說法至

之成果,擇善而從,尤以王叔岷校勘最稱精審,故多本之,

本及書目提要》,頁 6。

錄四》,(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9 月第 1 版,

《劉子》的作者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 年第 2 期,

子校注》)以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明《正統道藏》本為底本。」,頁 36。汪建俊校注,《新 編劉子新論‧例言》:「本書(《新編劉子新論》)校勘以涵芬樓影印《道藏》本為底本,參以楊 明照、王叔岷、林其錟、陳鳳金所校

然亦偶有間下己意者。」,頁 1。

21 林其錟,陳鳳金輯校,《劉子集校‧集校所用版

22 參照本論文第一章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

23 詳見王叔岷,《劉子集證‧自序》,(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年 8 月初 版,1992 年 10 月景印 1 版,頁 1-5;楊明照,〈劉子理惑〉,收錄於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

《增訂劉子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7 年 4 月,頁 38-43;以及傅亞庶,〈劉子作者辨正〉,

1988 年 2 月,收錄於傅亞庶,《劉子校釋‧附 2010 年 4 月北京第 3 次印刷,頁 314-617。

24 曹道衡,〈關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這是一個二階微分方程 (second-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

約西元前一世紀的 《周髀算經》 相傳畢氏定理是商代由商高發現的, 全書第一節就記載著 一個名叫商高的人, 對周公講了這樣一段話: 「折矩以為勾廣三, 股修四, 徑隅五。 既方其外,

每一個泰國年輕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做一次僧人,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兄弟兩人合作的成果,是一部內容不斷擴充的文集,蒐集的故事最後多達 211 則。這部文集名 為《獻給孩子和家庭的童話》(K inder-und H ausm archen ),於 1812~1864 這 52

一般人聽見「資優生」這個稱謂,便以為他們有著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是一群與別不同

•三個月大的嬰兒在聆聽母語時,大腦激發 的區域和成人聆聽語言時被激發的區域一

甘肅境內的石窟質量比較集中的地區,就在 敦煌,最膾炙人口的是莫高窟,這是敦煌地區五 大石窟群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於如此虛偽。師覺 授 (南朝宋人,生卒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