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Copied!
1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玉枝

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 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研 究 生: 林秀芳 撰

(2)
(3)
(4)

謝誌

終於畢業了!

回首碩士班的點點滴滴,彷彿做了一場夢!剛考上的驚訝與喜 悅;碩一時,因不能去玩而嚎淘大哭;碩二時,趕著寫計劃的壓力;

碩三時,沒想到事與願違, 「論文寶寶」依舊「難產」 。爾今, 「論文 寶寶」生產過程雖歷經千辛萬苦,但還是在秀芳的努力及堅持下,順 利的來到這世界。過程中,最最最感謝的是辛苦的接生婆(指導教授)

─玉枝教授。在老師的催生中,我一點都不敢怠慢,深怕一鬆懈後,

「論文寶寶」就此夭折。在學習的日子裡,老師不僅指導我論文寫作 部分,在各方面也給予我非常多的支援及勉勵。「別人用走的,我就 必需用跑的;別人用跑的,我就要比別人跑的更快」這句話是老師期 許、鼓勵我的話。在往後日子裡,我會時時刻刻想起老師的教誨,好 好善用在每一件事上。

再來要感謝口試委員闕月清教授及鄭漢吾教授,在計劃發表及論 文發表時,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及協助,讓我的論文更加嚴謹與完善。

論文之所以能順利完成,特別要感謝一群可愛的鄒族小朋友們,

我有你們的熱心幫忙,才能讓我進行研究,在此獻上我的謝意。

另外,我要特別感謝淑靜、藍姐,謝謝妳們的陪伴及鼓勵;朋友 慧麗、典玉、佩蓉、禎雅、菁華及馨瑩的關心與問候;學妹舜菁、乃 華的搞笑與神奇刷筆,謝謝妳們的鼓勵與協助,我只能說:這一路有 妳們.真好。

最後要感謝弟弟小強、弟媳麗珠這段時日對家庭的付出與支持,

才能讓我專心完成學業。

(5)
(6)

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 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研 究 生:林 秀 芳 指 導 教 授:陳 玉 枝 日 期:97年 8月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 與學習滿意度之差異,並進一步比較不同性別、年級鄒族學童在健康 體適能和學習滿意度之差異。以歡樂國小鄒族學童共 49 人為研究對 象,採準實驗設計和訪談法,以體適能檢測紀錄表、學習滿意度量表 及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來進行資料的蒐集,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 t 考驗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鄒族學童在健康體適能的坐姿體前彎、

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心肺耐力有差異,而身體質量指數 無差異。二、不同年級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在健康體 適能上無差異;但三、四、五、六年級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 與介入後,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均有差異。三、不同性別鄒族學童 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在健康體適能上無差異;但性別分別在體 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與介入後,在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屈 膝仰臥起坐及八百公尺跑走,均有差異。四、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

鄒族學童在學習滿意度是滿意的,以「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教學 表現」構面為最高。五、不同年級(三、四、五、六)鄒族學童在體 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無差異。六、不同性別(男、女)

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無差異。

(7)

Graduate: Lin, Hsiu-Fang

Adviser : Chen, Yuh-Chih Ph. D.

Date : Aug, 2008

Abstract

The study was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Tsou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getting involved.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of Tsou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in different gender and different grade.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49 Tsou students at Huan-Le primary school. The research methods were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and interview method. The research tool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physical fitness test form,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 and the interview. Various statistics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aired-samples t-test, and one-way ANCOV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s follows: 1. After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getting involv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Tsou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of sit and reach test, standing long jump, 1-minute sit-up and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bu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on BMI. 2. After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getting involve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different grad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getting involv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grade 3, 4, 5, 6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of 1-minute sit-up 3. After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getting involve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different gender of Tsou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getting involv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different grad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of 1-minute sit-up and 800m Walk-run Test. 4. After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getting involved, the Tsou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inclined to satisfacti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nd

"teachers' teaching performance" were the obvious. 5. Different grade of Tsou students (grade 3, 4, 5, 6)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fter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getting involved. 6. Different gender of Tsou students ( boy, girl) had no difference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fter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getting involved.

Key words: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Tsou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8)

目 次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授權書

謝誌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表次--- Ⅴ 圖次--- Ⅷ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名詞界定--- 5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19

第四節 台灣原住民體育之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1

第五節 實施程序--- 3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1

第一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差異與現況-- 41

(9)

第六節 不同性別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之差異--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0

第一節 結論--- 90

第二節 建議--- 91

引用文獻

--- 93

中文部分--- 93

英文部分--- 99

附錄

--- 101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須知及同意書--- 101

附錄二 運動前健康狀況調查表--- 102

附錄三 二十節課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教案課程總表--- 103

附錄四 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07

附錄五 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教案設計之專家效度審查同意函--- 128

附錄六 問卷、教案審查專家學者名單--- 130

附錄七 量表同意書--- 131

附錄八 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量表【預試量表】--- 132

附錄九 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量表【正式量表】--- 135

附錄十 訪談大綱--- 138

附錄十一 健康體適能測驗紀錄表(國小適用)--- 139

附錄十二 體適能常模對照表--- 140

附錄十三 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 145

附錄十四 健康體適能測驗方法--- 146

(10)

表 次

表 2-1-1 體育課程理論的設計模式之比較--- 10

表 2-1-2 體適能教育模式之發展--- 11

表 2-1-3 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摘要表--- 12

表 2-2-1 體適能定義摘要表--- 14

表 2-2-2 規律運動對正常健康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益處--- 16

表 2-2-3 學童健康體適能相關之文獻研究摘要表--- 18

表 2-3-1 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性別、年級相關之文獻研究摘要--- 20

表 2-4-1 原住民人口及地理分布情形--- 23

表 2-4-2 鄒族 1906 至 1964 人口數統計表--- 24

表 2-4-3 台灣原住民各族遊戲簡介--- 25

表 2-4-4 原住民體適能研究相關文獻摘要表--- 26

表 3-2-1 歡樂國小鄒族學童人口統計現況--- 30

表 3-4-1 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量表--- 33

表 3-4-2 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34

表 3-4-3 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量表--- 35

表 4-1-1 三至六年級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43

表 4-1-2 歡樂國小三至六年級身體質量指數平均數對照中華民國體育護 照常模之結果--- 44

表 4-1-3 歡樂國小三至六年級坐姿體前彎平均數對照中華民國體育護照 常模之結果--- 46

表 4-1-4 歡樂國小三至六年級立定跳遠平均數對照中華民國體育護照常 模之結果--- 47

表 4-1-5 歡樂國小三至六年級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平均數對照中華民國 體育護照常模之結果--- 48

表 4-1-6 歡樂國小三至六年級八百公尺跑走平均數對照中華民國體育護 照常模之結果--- 49

表 4-1-7 歡樂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與中華民國體適 能護照全國常模之比較--- 50

表 4-2-1 不同年級在 BMI 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54

表 4-2-2 三至六年級鄒族學童 BMI 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54

表 4-2-3 不同年級在坐姿體前彎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55 表 4-2-4 不同年級在坐姿體前彎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5

表 4-2-5 三至六年級鄒族學童坐姿體前彎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55

表 4-2-6 不同年級在立定跳遠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56

(11)

表 4-2-11 三至六年級鄒族學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58 表 4-2-12 不同年級在八百公尺跑走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58 表 4-2-13 三至六年級鄒族學童八百公尺跑走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59 表 4-3-1 不同性別在 BMI 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62 表 4-3-2 不同性別在 BMI 前、後測之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 62 表 4-3-3 不同性別在坐姿體前彎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62 表 4-3-4 不同性別在坐姿體前彎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 4-3-5 不同性別在坐姿體前彎前後測之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63 表 4-3-6 不同性別在立定跳遠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63 表 4-3-7 不同性別在立定跳遠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 4-3-8 不同性別在立定跳遠前後測之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64 表 4-3-9 不同性別在一分鐘仰臥起坐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

要表--- 64 表 4-3-10 不同性別在一分鐘仰臥起坐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 4-3-11 不同性別在一分鐘仰臥起坐前後測之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65 表 4-3-12 不同性別在八百公尺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65 表 4-3-13 不同性別鄒族學童八百公尺跑走前後測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 66 表 4-4-1 三至六年級鄒族學童學習滿意度前、後之描述分析與比較摘要表 69 表 4-4-2 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各題項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70 表 4-5-1 不同年級在整體滿意度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75 表 4-5-2 不同年級在整體滿意度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5 表 4-5-3 不同年級在學生學習成效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76 表 4-5-4 不同年級在學生學習成效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6 表 4-5-5 不同年級在師生互動氣氛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77 表 4-5-6 不同年級在師生互動氣氛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 4-5-7 不同年級在教師教學表現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77 表 4-5-8 不同年級在教師教學表現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 4-6-1 不同性別在整體滿意度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82 表 4-6-2 不同性別在整體滿意度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 4-6-3 不同性別在學生學習成效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83 表 4-6-4 不同性別在學生學習成效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3 表 4-6-5 不同性別在師生互動氣氛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84

(12)

表 4-6-6 不同性別在師生互動氣氛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 4-6-7 不同性別在教師教學表現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84 表 4-6-8 不同性別在教師教學表現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 4-6-9 不同性別在滿意度各層面表現後測成績之差異摘要表--- 85

(13)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9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37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分七節,第一節陳述本研究的問題背景,第二節呈現本研究的目的,

第三節探討本研究的問題,第四節進行本研究的假設,第五節針對本研究中的重 要名詞進行界定,第六節敘述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七節說明本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體適能就是活動的能力,它是正面而會產生變化的,其與飲食和運動有非常 密切的關係,它常被視為個體的活力或生命力,透過身體的表現來證實它是使人 有活力的身體要素(陳文長、蔡欣延、林政德、李俊杰、葉麗琴等譯,2006)。良 好的健康體適能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條件,體能不佳將會影響日常生活之工作與 學習效率和健康狀況,而且會導致醫療負擔增加和國民體質衰退等後續問題(方 進隆,1997a)。就醫學的觀點來說,不運動對身體是有不良影響,如:體能會逐 漸衰退、免疫系統不健全及新陳代謝不良等生理問題(賴金鑫,1989),而且會導 致如心臟病、高血壓、肥胖症、糖尿病…等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主要症狀(卓 俊辰,1991)。九十五年國人主要死亡原因中,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

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占第二、三、四及第十位;我國九十三年平均壽命也較歐、澳、

日等國少2 至 5 歲(行政院衛生署,2007),因此,健康體適能對人體的健康、壽 命有很大的影響。美國在公元2000 年和 2010 年的國家健康目標─Healthy People 2000/2010 中明列「身體活動與體適能」(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為重要目 標之一;英國也在國家健康白皮書─(The Health of the Nation)中提出促進國民 重視運動與體適能之政策性做法,由此可見重視運動與健康體適能之時代趨勢。

有關健康體適能的提升,在國小階段,端賴學校體育的推展,而在健康與體育課

(15)

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體適能教育模式(fitness education model)、動作分 析模式(movement analysis model)、發展性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以及人 的真諦模式(personal meaning model)。其中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即為一種瞭解體 適能知識與發展有益健康的活動並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因此,若以體適能教育 模式課程來進行教學,對學生的體適能提升相當有助益。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九十六年六月底之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原住民人口數有47 萬9 千人,占總人口數之 2.1%(內政部,2007),而鄒族人數為 6407 人,僅占 我國原住民人口數之 1.34%(內政部,2007)。檢視台灣的運動史,原住民運動 員在台灣體壇上一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及國際體壇均有優異表現,例如,早期 有楊傳廣、吳阿民、林德生、田阿妹、郭源治、鄭志龍等人,在國際體壇均有優 異的表現。近年來,亦可發現原住民運動員以優異的運動天賦展露頭角,例如,

曹錦輝、陳鏞基、石志偉等。因此,以原住民學童為研究對象實有其必要性。

當學生對上體育課的學習或對體育活動的參與感到滿意,則其對體育課程的 參與感會增加,也會表現高度的熱誠,所以瞭解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滿意度對於 體育教師的教學及課程設計能有實質上的幫助。相關文獻顯示,針對原住民學童 的學習滿意度研究文獻也僅有一篇。而原住民在運動文化與自然環境上有先天背 景和條件,生理亦有運動的天賦,但由於原住民族群傳統居住地區多屬偏遠、文 化及教育資源缺乏之區域,使原住民在學習適應上發生困難,造就中途輟學以及 對往後就業產生不安定感,而要如何發揮原住民先天運動天賦,是促使我們進一 步去探究的課題。

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的教學,可讓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健康的學童是 國家最大的資產,增強學童體適能也是發展國家競爭力的基礎要件之一,並藉由 身體的活動培養良好體適能,規劃出適合自己的健身計劃。而原住民目前分為十 二族,每一族群居住的地理位置、環境及族群特性均不同,而所顯現出運動特色

(16)

第一章 緒論

較,對於各族群原住民健康體適能及學習滿意度的研究文獻較少,是促使研究者 進一步探究本研究的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問題背景,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以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教學 後,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及學習滿意度提升之情形,以做未來提供體育教師有效 能的體育教學,讓學童瞭解有關健康體適能知識及重要性、學習有益健康的活動 技巧、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促進身心健康並預防疾病,其具體內容包括:

一、 瞭解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現況。

二、 比較不同年級(三、四、五、六)間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健 康體適能之差異,及各年級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與介入後之差異。

三、 比較不同性別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健康體適能之差異,及性 別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與介入後之差異。

四、 瞭解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鄒族學童學習滿意度現況。

五、 比較不同年級(三、四、五、六)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 滿意度之差異。

六、 比較不同性別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之差異。

(1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現況為何?

二、 不同年級(三、四、五、六)間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健康體 適能是否有顯著差異,及各年級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與介入後,是 否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性別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健康體適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及性別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與介入後,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鄒族學童學習滿意度之現況為何?

五、 不同年級(三、四、五、六)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 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六、 不同性別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假設

從上述的研究問題,除了問題一與問題四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問題二、三、

五、六題項將進一步進行假設之驗證,本研究所欲驗證之假設如下:

一、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不同年級(三、四、五、六)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 有顯著差異,及各年級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與介入後,均有顯著差 異。

二、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不同性別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有顯著差異,及性別 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與介入後,均有顯著差異。

三、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不同年級(三、四、五、六)鄒族學童學習滿意度 有顯著差異。

四、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不同性別鄒族學童學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18)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名詞界定

一、 體適能教育模式(fitness education model)

體適能教育模式是指提升個人健康的身體活動和體適能為主,發展健康的生 活型態(Jewett 等,1995)。本研究體適能教育模式是指研究者設計十週二十節 之教案,教案內容讓學生經由體育課程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能在身體活動中培 養良好的體適能,並規劃出適合自己的健身計劃,並瞭解體適能對身體的重要性 及培養良好的健康體適能。

二、 鄒族學童(tsou students)

鄒族學童指的是直系血親尊親有一方屬於鄒族原住民種族者,且在戶口名簿 上登錄有案。本研究是指嘉義縣政府教育局九十六學年度公布之偏遠地區原住民 學校─歡樂國民小學三、四、五、六年級具有學籍之鄒族學童。

三、 健康體適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健康體適能是指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效率、

又可應付突發緊急情形,所需的體能。健康體適能包括四種要素:有氧適能(心 肺耐力)、肌肉適能(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與身體組成(方進隆,1993)。本研 究以教育部所編定之健康體適能檢測項目為評估依據。檢測項目內容如下:

(一) 身體組成(body-mass index 簡稱 BMI)

指身體內肌肉、脂肪等組織所佔的比率。本研究是以身體質量指數作為 評估身體組成的指標。

計算公式BMI=體重(㎏)/身高(m)2

(二) 柔軟度(flexibility)

柔軟度是指關節的最大活動範圍。本研究之柔軟度以坐姿體前彎為測驗 指標。

(19)

(三) 肌肉適能(muscular fitness)

肌肉適能主要指肌力與肌耐力。本研究之肌力、肌耐力,以立定跳遠、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作為測驗指標。

(四) 心肺適能(cardiovascular fitness)

亦稱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是指身體肺部吸入氧氣,

心臟循環系統攜帶運送氧氣和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能力(方進隆,1993)。本 研究之心肺耐力,以800 公尺跑走做為測驗指標。

四、 學習滿意度(learning satisfaction)

劉明川(2002)認為學習滿意度是指學習者對於整個學習情境感覺的反應程 度,亦即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實際獲得的學習內涵與其預期的學習效果差距,

差距越小,學習者則越感到滿意;差距越大,則感到不滿意。本研究之學習滿意 度是指使用「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量表」的問卷方式,經過量表分析與訪 談方式,所得知學童對體育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度。量表得分越高者,表示學習 滿意度愈高;反之,量表得分越低者,表示學習滿意度愈低。問卷的構面因素包 含「學生學習成效」、「師生互動氣氛」、「教師教學表現」。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內容

本研究除了探討以Jewett等(1995)提出之體適能教育模式進行十週二十 節教案中各項健康體適能檢核表現況之外,亦在每節課程結束後,填寫教師 教學省思,以進一步瞭解學童的健康體適能提升狀況與學習滿意度情形。

(20)

第一章 緒論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是指嘉義縣歡樂國小三、四、五、六年級鄒族學童,男童 29位、女童20位,合計49位。

(三) 教學內容

本研究之教學內容是指研究者依體適能教育模式所設計的十週二十節課 程,包含足球、壘球及田徑等項目。

(四) 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間自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至九十七年一月十八日,以體 適能教育模式進行十週合計二十節體育課,每節課四十分鐘。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除了進行健康體適能前測與後測之外,亦採取量表調查蒐集資料,另 輔以訪談方式對研究對象之滿意度感受作深入瞭解。研究對象在填答問卷時,可 能因當時情緒、認知與態度等主客觀因素之影響,會有若干之填答未符事實,因 而導致量表內容分析及解釋未能完全符實,此為研究限制。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學生體適能政策已推動數年,但學校和家長太重視學科課程,而忽略了運動 的重要性,使得中小學生的體適能每況愈下。不愛運動,使得中小學生的健康亮 起紅燈!教育部於95 年 12 月公佈 94 學年度學生體適能現況,結果顯示,和 92 學年度相比,中小學生在BMI 值、柔軟度、肌力、肌耐力、瞬發力和心肺耐力的 成績都停滯不前,甚至有退步落後的情形,其中又以心肺耐力退步最多。國小四 年級男生的坐姿體前彎25.71 公分、800 公尺跑走 298 秒;國小四年級女生的仰臥 起坐24.72 次、立定跳遠 129.51 公分、800 公尺跑走 325.23 秒。根據各校透過網

(21)

27.1 公分、800 公尺跑走平均為 285 秒;全國小四到小六女生一分鐘屈膝仰臥起 坐平均值為28.2 次、立定跳遠為 142.3 公分,800 公尺跑走為 316.7 秒。此數值顯 示,學生跑得慢、心肺耐力不佳,可見積極提升台灣學童體適能確實有其重要性。

國民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培養健全的國民,而體育活動是最積極、最自然的保 健方法,使學生享受運動的樂趣,及發育、體能和健康全面提升,且能夠熱愛運 動,並學會終身運動的技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而擁有良好的體適能(方進隆,

2003)。

本研究希望透過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體育課程,藉以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對 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並配合學習滿意度調查及訪談方式,瞭解體適能教 育模式介入體育課的實施情形。期望根據研究發現,教導鄒族學童適度運動,增 進健康體適能,掌握健康,增進生活品質,享受全人健康的人生。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體育課經由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後,學童在健康體適能 及學習滿意度的變化情形,以做為教學者未來教學上的參考,進一步供體育教學實 務工作者及原住民地區學校體能教育之參考。因此本章就:一、體適能教育模式之 相關研究。二、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三、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四、

台灣原住民體育之相關研究等進行文獻探討,以瞭解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 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影響。

第一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之相關研究

Jewett等(1995)認為體適能教育模式是讓體育課程的參與者能養成健康的生 活型態、藉由身體的活動培養好的體適能,並規劃出適合自己的健身計劃。本節 就體育課程模式介紹、體適能教育課程模式之發展、體適能教育模式之相關研究 加以說明。本研究之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內容包含五個健康體適能組成要素:身 體質量指數、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及有氧耐力等。

一、 體育課程模式

體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在學校各種課程裡,體育與一般課程一樣,屬 於單一個別課程,其所扮演的是透過身體的認識與力行,達成教育目標的獨特功 能,是學校其他任何教育學科所無法取代的。

體育課程設計模式是一套有知識體系的結構,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以學校 環境、學生的特質背景來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課程設計模式為Jewett等

(1995)所提出的體育課程模式,包含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體 適 能 教 育 模 式 (fitness education model)、動作分析模式(movement analysis model)、發展性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以及人的真諦模式(personal meaning model)等五種。本研究目的旨在建立學童運動的生活型態,提升學童健康體適能 水準與有關的體適能知識,表2-1-1就Jewett等(1995)的體育課程設計模式做一比

(23)

表2-1-1 體育課程理論的設計模式之比較

模式 課程目標 課程觀念 課程設計

運動 教育 模式

「 使 人 成 為 受 過 身 體 教 育的人」,能投入運動、

欣賞運動、應用自身運動 經驗、接受自我責任、培 養 具 備 民 主 式 領 導 技 能 的人。

激 勵 學 生 成 為 一 位 富 有 技 能,理解運動規 則與規範,成為 一 位 良 好 的 運 動參與者。

可歸納為一位教師與一個班級或多 位教師與多個班級的課程設計。且 基於遊戲形式,培養學生成為一位 有效的運動參與者,並強調體育教 師不僅是教練,更是運動文化的傳 遞者。

體適 能教 育模

了 解 有 關 體 適 能 的 知 識、發展有益健康的活動 技巧、養成規律的運動習 慣。

有 關 健 康 的 體 適能部分,如心 肺耐力、肌力、

肌 耐 力 、 柔 軟 性、身體組成等 等。

1.可融入在學期課程安排中或結合 動作技能的學習,強化學生體適 能,並於每一學期開始與結束前 安排測驗。

2.運動的本質在建立個人運動的生 活型態,發展有關健康與動作技 能方面,所必須的體適能知識。

動作 分析 模式

表現有效動作的技巧 與知識,並能欣賞自 己或他人的身體能 力,及應用動作分析 的概念解決問題。

強 調 有 利 於 解 決 動 作 問 題 的 知 識 結 構 與 應 用。

基於動作知識的分析,課程圍繞著 幾個重要的概念類目架構設計,使 學生在課程活動學會動作的結構知 識,發展動作技巧,應用動作分析 主要知識結構,以分析解決相關的 動作學習問題。

發展 模式

重 視 個 別 應 的 成 長 趨 向,課程設計以適應個體 發展為主,使學生能整體 發展。

達 到 自 我 管 理 及 學 習 做 決 定 的目標。

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分別給予不 同的動作學習要求,幫助學生達成 自我的成長。

人的 真諦 模式

課程目標是廣泛的、普遍 的和未來導向的,強調個 人 整 體 發 展 和 人 生 真 諦 的尋找。指導學生成為好 公民,協同建立優質的社 會。

在 人 與 環 境 中,協助尋找人 的真諦。而個人 的發展、環境的 周遭、社會的互 動 是 教 育 的 基 本目標。

過 程 的 技 巧 是 被 認 為 是 學 習 的 本 質 , 整 個 教 育 朝 向 發 展 個 人 的 才 能、創造力、目標和圓滿,使人能 合作共創良好社會的世界公民。

資料來源:“運動教育學”。周宏室,2002。台北市:師大書苑,134-135。

體適能教育模式不僅在產生健康的學生,而且要產生懂得學習如何維持體適 能的學生(陳文長等,2006)。闕月清(1999)認為透過體適能活動不但能使學生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感覺到身體活動的重要性,更能引起他們對身體的自覺,更是獲得體適能知識的 重要管道。因此,教師需設計活潑的課程內容,並將健康體適能融入在學期課程 中,於每學期開始與結束前安排測驗,瞭解有關體適能知識,以強化學童健康體 適能,並改善個人健康體適能。

二、 體適能教育課程模式之發展

體適能教育模式與運動教育模式皆是一種以學科精熟為取向的體育課程教學 模式(Jewett等, 1995)。體適能教育模式源起於美國,以表2-1-2就Jewett等(1995)

之體適能教育模式發展加以說明。

表2-1-2 體適能教育模式之發展

年 代 內 容

1885 年 由瑞士醫學體操教師William Anderson 提出且邀請多位專家參與體 適能發展研討會,並組成「美國體育教育協會」。

1940 年代初期 二次世界大戰,體適能再度被重視。許多學校的體能訓練活動,多 被設計或修正為配合軍事訓練目的的課程。

1950 年代中期

1. 美國總統 Eisenhower 成立「青年體適能官方會議」。

2. 美國總統 Kennedy 對體適能的關心,激起全美民眾對學校體育的 關心與支持,AAHPERD 及官方組織即持續建議學校進行體適能 的測驗。

1956 年 AAHPERD 提出「青年體適能測驗計畫」,完成全美國的體適能普 查,並公布測驗結果與青年體適能常模。

1950─1970 體適能教育與測驗是以競技體適能為導向。

1979 年

1. AAHPERD 公布以健康體適能為目的的測驗方式,健康體適能觀 念才產生,並廣學校及大眾採用。

2. 美國政府首度提出健康白皮書,主要由預防醫學角度來設定美國 十年後之健康標準。

1990 年 提出「2000 年健康白皮書」,其中明訂全美兒童及青少年日常生活 應進行之身體活動量,以達成預防疾病與促進健康體適能。

2000 年

再度提出「2010 年健康白皮書」,再訂下十年後全美兒童及青少年 進行身體活動量之執行目標,全面提升一般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體 適能,其內容包含改善身體組成、心肺適能、肌肉適能及柔軟度等 健康體適能要素。

由上述文獻得知,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發展有其悠久的歷史背景,直至今日也

(25)

三、 體適能教育模式之相關研究

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目標在於了解有關體適能的知識、發展有益健康的活 動技巧及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讓學生經由體育課程學會安排規律的生活與運動,

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觀念,表2-1-3說明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

表2-1-3 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年 代 研 究 結 果 沈文再 2005

在體適能的測驗中,BMI、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及 800 公尺跑走成績皆達顯著差異,坐姿體前彎成績有進 步,但無顯著差異。

彭佳力 2004

經十五週體適能課程後,學童在身體質量指數、下背柔 軟度、下肢瞬發力、腹肌耐力及心肺功能等健康體適能,

均達顯著提升的效果。

陳彥宏 2001

1. 接受體適能教育模式的學童,除身體質量指數未達顯著 水準外,其餘健康體適能項目比傳統教育模式學童好。

2. 女生的瞬發力、肌耐力及心肺耐力較好。

3. 男生的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較好。

吳玉妹 2001

1. 學生在經過體適能課程教學後,對體適能的認知有顯著 的提升。

2. 在體適能表現上,除了心肺耐力外,身體質量指數、肌 耐力、柔軟度及瞬發力皆有進步並達顯著水準。

陳俊豪 2000 實施健康體適能可有效增進學童對健康的知識與態度,

改善體能狀況及協助運動行為的建立。

鐘敏華 1998 體適能課程能提升學童的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耐力。

黃欽永 1997 體適能教學課程可有效降低安靜心跳和血壓,並有提升 肌肉適能及有氧適能之功效。

陳嫣芬

林冠群 1995 體適能教學對健康體適能的五大要素皆有顯著的影響。

由上述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研究文獻可發現,經由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教 學,能對學生的健康體適能產生正面的影響及健康體適能五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影 響。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四、 小結

體適能教育模式為Jewett等(1995)所提出的體育課程模式之一,主要目標是 讓學童能獲得健康體適能的知識、學習有益健康活動的技巧及承諾規律的活動和 運動方式,重點在使學童學習增進長壽與健康有關的健康體適能,並強調知識、

態度和行為的改變。而體適能的發展至今約122年(1885─2007),在這一百多年的 發展期間,也有相當多的研究者以體適能教育模式做相關的研究探討,但眾多體 適能教育模式研究中,尚未有人以原住民學童為研究對象,因此研究者就體適能 教育模式來提升健康體適能及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瞭解。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追求與維護也採取更積極的做法。過去所採 用的疾病治療和預防已由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所取代,它是強調當人們還 是相當健康的時候,即設法尋求採行有助於維護和增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心 目標是在於增進每一個人自我照顧的知能及對健康的自我責任(卓俊辰,2004)。

本節就健康體適能的定義與內容、體適能與健康之相關及重要性、身體活動 量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加以說明。

一、 健康體適能的定義與內容

體適能的興起源自於美國,在1950至1970年代體適能教育與測驗是以競技體 適能為導向。直至1979年AAHPERD公布以健康體適能為目的的測驗方式,健康體 適能觀念才產生,並廣及學校與大眾採用。因此,體適能包含兩個概念,一為健 康體適能,一為運動體適能。體適能的定義許多學者各有論述,表2-2-1就體適能 定義加以論述。

(27)

表2-2-1 體適能定義摘要表

姓名 年代 體適能定義

卓俊辰 2001

體適能指的是身體的適應能力;能勝任日常工作,有餘力享 受休閒娛樂生活,又可以應付突發的緊急情況的身體能力,

進一步可以減少身體機能退化性疾病的危害。

陳定雄等 2000

體適能一詞,德國人稱之為「工作能力」,法國人稱之為「身 體適性」,日本人稱之為「體力」,我國習慣上以「體能」

稱之。

蘇瑞陽 2000 健康體適能是指足以影響個人身體機能健康狀況及身體整體 良好狀況的體適能。

教育部 1999 國外學者Nieman認為體適能是指能充滿活動的完成每天的工 作,並有足夠的精力去享受休閒生活和應付緊急事故。

許義雄 1997

健康體適能是指存在的相關狀態,而非一種才能、技能或能 力。健康體適能是短暫的、浮動的、與受遺傳因素影響的,

其與競技技巧毫無關連。健康體適能的發展與維持,是一種 身體對增加的超負荷,所產生的生理適應的功能。因此,健 康體適能可因使用或廢棄而產生變化。

林正常 1996

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的能力,是心臟、血管、肺臟與肌肉效 率運作的能力,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至於過度勞累,且尚 有足夠的體能來應付緊急狀況。

方進隆 1993

體適能是由身體幾組或幾種不同特質的體能所構成,而這些 體能與從事日常生活、身體活動的品質或能力有關。體適能 較佳者,常感覺活力充沛、精神飽滿,能完成每天的工作、

參與活動或應付偶發事情而不會力不從心。

卓俊辰 1992

好的體適能就是人的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組織等都能發 揮相當有效的機能,能勝任日常工作、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 生活及應付突發緊急狀況的身體能力。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者採用方進隆(1993)之體適能是由身體幾組或幾種不同 特質的體能所構成,而這些體能與從事日常生活、身體活動的品質或能力有關。

體適能較佳者,常感覺活力充沛、精神飽滿,能完成每天的工作、參與活動或應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 體適能與健康之相關及重要性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工作或休閒,大部分屬於靜態的、小肌肉動作的 生活型態,而這種缺乏大肌肉、有氧性動作的生活方式,人體內容易堆積脂肪,

而Sharkey(1990)指出,身體脂肪與體適能是呈相對關係,身體脂肪含量越多,

體適能會較差;而健康體適能水準是慢性疾病的預測因子,如冠狀動脈心臟病等 各種心血管疾病(Smith & Morris, 1992)。不良的身體組成(肥胖)對人體健康的 影響、疾病的預防,已經獲得許多的證實。如:Blair等(1989)發現具有較佳體 適能的死亡率及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較低;Tipton(1991)的研究中也發現:體 適能較佳者,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體適能差者低。透過長期規律運動,也能降低 罹患糖尿病的比率(Helmrich, 1991; Manson, 1991)。因此,在衛生署的六年國民 保健計畫重視健康體能加強宣導工作目標中,強調對健康體能的教育宣導及推展 活動,希望藉此能提升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和身體組成等健康體能,

預防疾病罹患及提升規律運動人口比率。黃奕清(1997)認為健康體適能是一種 動態的生理過程,會隨著個人的成長、發育、成熟及老化而有改變。方進隆(1997b)

指出體適能是身體適應生活、運動和環境之綜合能力,有足夠的體適能才能學習、

運動與工作,而且能享受休閒生活,不會感覺疲憊或力不從心,對環境之氣候、

病毒和壓力,也有較佳適應力與抵抗力,比較不會生病或感冒。

目前有許多學者(林正常,1996;黃彬彬,1998a;謝廣漢,1999;謝伸裕,

2002)都一致認為健康體適能廣泛的涵義,都包含了下列幾個項目及原則:(一)

身體組成:身體肌肉、脂肪等組成所佔的比率,分為淨脂肪重量及無脂肪重量。

(二)心肺適能:心肺耐力;指身體肺部吸入氧氣,心臟循環系統攜帶運送氧氣 和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功能,亦可稱之為有氧能力。(三)柔軟度:身體中的肌 肉、關節或多關節所能自由移動的最大動作或伸展範圍。(四)肌力、肌耐力:

肌力所具有的功能與特質;肌力是指肌肉在短時間內產生高度力量的能力。肌耐

(29)

力:肌肉從事某一負荷或活動的最大肌力,或長久收縮的能力。

健康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是大家所需求且是非常重要的基本 生命原動力。當然,一般人可以藉由參與健康體適能的測驗,來評估自己的健康 體適能水準,察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而適當且規律的運動就可以增進健康體 適能,有助於身體功能提升與疾病預防,增進心肺功能、減少冠狀動脈疾病危險 因子、降低罹患率與死亡率、減低焦慮與憂慮、增進工作能力與運動能力(陳俊 忠,1997)。黃榮松(1999)研究指出:長期從事運動訓練,有預防心血管疾病 的效果,因此適度的運動有其必要性。

謝錦城(2000)則綜合許多的研究,並歸納出:規律運動對正常健康人心血 管疾病患者的益處如表2-2-2所示。

表2-2-2 規律運動對正常健康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益處

益處 正常健康人 心血管疾病患者 改善心肺功能 確定 確定 降低心血管罹病率 確定 不可能 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確定 確定 降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 確定 可能 降低血壓 確定 確定 改善血脂肪成分(↓LDL 與↑HDL) 確定 確定 改善肝醣代謝,預防糖尿病 確定 確定 改善身體組成(↓脂肪量與↑肌肉量) 確定 確定 改善血栓溶解(thrombosis) 確定 可能 降低癌症死亡率(結腸、乳、肺癌症) 確定 可能 預防骨質疏鬆症 確定 可能 改善心理健康 確定 可能 心臟病後快速返回工作崗位 --- 可能

這些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造成所謂運動不足症(hypokinetic disease),產生 許多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症,國人實在需特別重視運動與健康體適能。

現代人更亟需提倡全人健康(wellness)的概念,才能擁有良好的健康體適能。許 義雄(1997)研究指出:擁有健康的體適能,不僅是個人獲得幸福的最佳憑藉,

也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源頭活水。江界山(1997)闡述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認為只要是沒有病就是健康的觀念,已被全人健康所取代,全人健康的觀念寬廣 了人們生命的意義,也提升了生命的品質就整理出全人健康的範疇(如圖2-2-1):

性生活 健康體適能 不吸煙 營養 安全

藥物濫用控制 醫學身體檢查 精神 壓力管理 健康教育 癌症預防

圖2-2-1 全人健康的範疇

資料來源:“體適能的檢測與評量”。江界山,1997,教師體適能手冊,312-323。

因此教育部(2007)在快活計劃中其一計劃目標為「推動中小學健康體位5年 計劃」:(一)計劃期程:93年至97年。(二)辦理績效:1.完成建構臺灣地區學 生體能常模。2.建置學生體適能網站,提供線上學生運動處方。3.全面實施學生健 康體適能護照約1500萬本,以瞭解學生健康體適情形及提升學生健康體適能。

三、 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關係

在1995年,一群來自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和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專家發佈一項 訊息,他們發現規律的身體活動和良好體適能與最理想的健康建立一個強力的連 結。藉由身體活動和好的體適能可幫助疾病的預防,有不少證據顯示因運動不足 而導致的風險,能透過規律的運動達到好的體適能而大量降低(林晉利,2002)。

諸多研究證實增加身體活動量可提升健康體適能,Thoren與Asano(1984)研究10 歲之學童,發現五個月的有氧慢跑可降低體重、減少體脂肪、增加最大攝氧量及 增加安靜時每跳輸出量之效益。Saris等(1980)以54位小學學童為受試者,顯示 高身體活動量組之身體最大作業較大及安靜時心跳率較低。國內蔡錦雀、陳麗華 與王俊明(1998)以國人為對象,發現男性10-19歲組之心肺耐力、20-29歲組之肌

全人健康

(31)

對國小學童而言,體育課是讓身體活動的一個重要時間,也是增進體適能的 一個重要手段(劉立宇,1995)。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定,「健 康」與「體育」課程時間分配以1:2為原則,每節上課時間為四十分鐘(教育部,

2003)。只要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正常實施,學童在學校應可以獲得應有增進體 適能的身體活動量,進而提升學童的健康體適能。

四、 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健康體適能可說是身體一切活動的基礎,包括學習、工作、休閒及日常生活 等各層面(沈建國、黃榮松,2001)。近年來,對於學童的健康體適能有相當多的 研究文獻,以下就學童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加以整理探討如表2-2-3。

表2-2-3 學童健康體適能相關之文獻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時間 研究內容及結果

陳俊安 2006 男生在健康體適能上,除柔軟度外,其它均優於女生。六年級 學生健康體適能優於五年級學生。

陳澔璘 2005 十二歲女學生的肌力、肌耐力須加強。

林大鈞 2004

探討12 週新式健康操(87 年版)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結 果顯示,BMI 和坐姿體前彎,實驗組和對照組都未達顯著標 準;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和800 公尺跑走方面,實 驗組達顯著水準。

陳金龍 2003 六年級健康體適能優於五年級;男生健康體適能優於女生。

張永豪 2003 男童健康體適能優於女童;鄉村學童優於城市學童。

蔡佳良

相子元 2000 比較六年級籃球隊和普通班,結果籃球隊學生在體適能上明顯 優於普通班學生。

黃一昌 2000 立定跳遠、仰臥起坐、800 公尺跑走和體適能總分方面,鄉村 學童優於城市學童。

黃文俊 1999 經過 16 週的新式健身操訓練,兒童在肌力、肌耐力與心肺耐 力有明顯改善。

蔡岱亨 李勝雄 顏明琴

1997 鄉村學童在心肺耐力明顯優於都市學童。

由上述文獻研究發現,有關學童健康體適能在年級方面,六年級優於五年級;

在性別方面,男童大部分的健康體適能都優於女童。在健康體適能的結果上是否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五、 小結

綜合上述,健康體適能是身體一切活動的基礎,因此,本研究以體適能較佳 者,能完成每天的工作為健康體適能之定義。教育部在活動計劃中,以瞭解學生 健康體適情形及提升學生健康體適能為目標,而體育課正是讓身體活動的一個重 要時間,只要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正常實施,學童在學校可以獲得應有增進體適 能的身體活動量,進而提升學童的健康體適能。

第三節 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課程的設計、教學品質的提升、教學方法的創新,

皆是影響整體學生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所以,身為一位體育教師必須設計一套認 知、情意、技能並重的趣味化課程、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及活潑的教學方式,進 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且達到教學的目標與運動能力,建立學生培養終身運動 的習慣。本節就體育課學生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與原住民學童學習滿意度的相 關研究來加以分析和探討。

一、 體育課學生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當學生對上體育課的學習或是對體育活動的參與感到滿意,則其對體育課程 的參與感會增加,也會表現高度的熱誠,因而感到上體育課是一種愉悅而正面的 感覺,若其離開學校之後,繼續從事運動的習慣,因而建立讓學生養成具有終身 運動、熱愛運動的觀念與習慣。所以瞭解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滿意度及影響學生 喜歡體育課的因素,進而依據依學生的意見來改善教學課程的內容。以下就有關 於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的相關文獻加以整理探討,茲整理如表2-3-1。

(33)

表2-3-1 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性別、年級相關之文獻研究摘要

研究者 時間 研究內容及結果【性別】 研究內容及結果【年級】

張崇玲 2006

性別、就讀學校有無附設游泳 池設施、學校規模、游泳能力 等不同背景變項之台北市立 國中學生,在游泳課學習滿意 度皆達顯著差異

無討論

傅騰輝 2005

一、性別在運動社團及學業 成就在體育課學習滿意度 上皆未達顯著差異;學校規 模達顯著差異,小型學校、

中型學校優於大型學校。

二、性別、年級、是否參與運 動社團在體育課學習成效 上皆未達顯著差異;學校規 模在學習成效上達顯著差 異,中型學校優於大型學 校;學業成就在學習成效上 達顯著差異,名次21 名以 後優於名次11~20 名。

一、性別、年級、是否參與運動社 團及學業成就在體育課學習滿 意度上皆未達顯著差異;學校規 模達顯著差異,小型學校、中型 學校優於大型學校。

二、性別、年級、是否參與運動社 團在體育課學習成效上皆未達 顯著差異;學校規模在學習成效 上達顯著差異,中型學校優於大 型學校;學業成就在學習成效上 達顯著差異,名次21 名以後優 於名次11~20 名。

張泰榮 2005

國民小學學生性別、年級、學 校規模等背景變項,在學習成 效量表上均達顯著差異。

一、國民小學學生之年級、學校規 模等兩個背景變項,在學習滿意 度量表上有顯著差異;性別背景 變項無顯著差異。

二、國民小學學生性別、年級、學 校規模等背景變項,在學習成效 量表上均達顯著差異。

林秋坪 2004

台北縣不同性別的身心障礙 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男 生對學習內容的滿意度高於 女生;女生對體育行政的滿意 度高於男生。

台北縣不同年級的身心障礙國中 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在同儕互動 和場地器材方面的滿意度九年級 學生分別高於七年級及八年級學 生;在體育行政方面的滿意度則八 年級學生高於七年級學生,而九年 級學生高於七年級學生。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2-3-1 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性別、年級相關之文獻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時間 研究內容及結果【性別】 研究內容及結果【年級】

陳勝雄 2003

一、不同性別學生在體育課整 體學習滿意度,差異未達顯著 水準。

二、實施運動教育模式對不同 性別學生在體育課學習滿意 度是有差異存在;且女生的學 習滿意度高於男生。

一、不同年級學生在體育課整 體學習滿意度有差異存在。

二、實施運動教育模式對不同 年級學生在體育課學習滿意 度是有差異存在。

賴錦堂 2003 男生在「學習效果」的滿意度高

於女生。 無討論

楊文財 2003 軍事院校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 的程度男生較女生高。

各年級顯示三年級學生對體育 課有較高的學習滿意度。

陳智仁 2003

性別、不同學校規模學生對於體 育課學習滿意度整體無顯著差 異存在。而不同年級、不同屬性 學校對於體育課學習滿意度整 體達顯著差異存在。低年級、私 立高中的學生滿意度有較高表 現。

無討論

黃美蓉 2002

男生、三年級、公立高職之學生 對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 效有較高表現。

男生、三年級、公立高職之學 生對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學習 成效有較高表現。

李慶泰 2001

兒童的體育課學習滿意度會因 性別、年級、體育教學型態、體 育課運動項目選擇方式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

兒童的體育課學習滿意度會因 性別、年級、體育教學型態、

體育課運動項目選擇方式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

由上述文獻研究發現,體育課學生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在年級方面,不同年 級在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效上有差異;在性別方面,不同性別在學習滿意度、學 習成效上有差異。對於學習滿意度的結果是否皆為如此,因此研究者就學習滿意 度之年級與性別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瞭解。

(35)

二、 原住民學童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有關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近年來相當多,但研究大部分以漢民族和成年 人為研究對象,甚少有對原住民學童做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張惠玲(2005)

研究桃園縣復興鄉國小學童對泰雅族(Atayal)舞蹈學習滿意度發現,學童對泰 雅族舞蹈學習滿意度以「人際關係」為最高;在不同性別學習滿意度方面,男學 童在「教師教學」及「學習環境」的滿意度優於女學童,而女學童在「課程的安 排及設計」、「人際關係」的滿意度優於男學童;在不同年級學習滿意度方面,整 體滿意度高低排序為: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

三、 小結

就上述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原住民學習滿意度相關文獻表顯示,針對原住民 族群做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相當少,且針對原住民學童的學習滿意度研究文獻 也僅有一篇(張惠玲,2005)。而原住民在運動文化與自然環境上有先天背景和條 件,生理亦有運動的天賦,但由於原住民族群傳統居住地區多屬偏遠、文化及教 育資源缺乏之區域,使原住民在學習適應上發生困難,造就中途輟學以及對往後 就業產生不安定感,而要如何發揮原住民先天運動天賦,是促使我們進一步去探 究的課題。

第四節 台灣原住民體育之相關研究

台灣的南島民族中,若以官方認定的標準,主要是分成十二族,包括了阿美 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賽夏族、達唔族、邵族、

噶瑪蘭族及太魯閣族等。本節就原住民人口及地理分布、鄒族概述、台灣原住民 體育之探討及原住民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加以說明。

一、 原住民人口及地理分布

就人口數而言,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底之統計資 料,各族人口如表2-4-1。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2-4-1 原住民人口及地理分布情形

族稱 人口數 地理分布

阿美族 156855 花蓮、台東、屏東三縣的縱谷平原

泰雅族 75633 北起烏來鄉,南至南投縣的仁愛鄉及花蓮縣的秀林、

萬榮、卓溪三個鄉

排灣族 77934 屏東、台東兩縣的金峰、達仁鄉山區

布農族 45831 南投縣信義鄉、仁愛鄉;高雄、屏東、花蓮及台東 魯凱族 10496 屏東縣霧台鄉、台東卑南鄉、高雄縣茂林鄉

卑南族 9156 台東縣台東市的南王里、寶桑里及卑南各村

鄒 族 6149 嘉義縣阿里山鄉、高雄縣三民鄉(民權、民生村)桃 源鄉(桃源、高中村)、

賽夏族 5240

新竹縣五峰鄉(大隘、花園村)、北埔鄉(內坪、大 坪村)、苗栗縣南庄鄉(東河、蓬萊、南江、西村、

獅山村)、獅潭鄉(百壽村)

達悟族 2712 蘭嶼

邵 族 572 南投縣魚池鄉 噶瑪蘭族 911

大多集中在花蓮、台東,其餘分布在台北縣、台北市、

宜蘭縣、屏東縣、高雄縣、高雄市、彰化縣、台南市、

台中縣、桃園縣市、新竹市等

太魯閣族 20721 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秀林、萬榮、吉安鄉)

總 計 412210

資料來源:“十二族人口及地理分布”。國民教育資料館,2007,2007 年 6 月 23 日 http://3d.nioerar.edu.tw/2d/native/course/course_0101.asp

二、 鄒族概述

(一) 族群分類與分布

鄒族舊稱曹族,一般鄒族分為南北鄒族,北鄒族為鄒族主幹,人口數最 多,分布於嘉義縣阿里山之達邦、樂野、來吉、里佳、山美、新美、茶山七 村以及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久美社區;南鄒族則主要分布於高雄縣桃源鄉之 高中村與桃源村。

(二) 人口

(37)

並未曾有過較為詳實的紀錄。直至1911年,日人才開始進行粗略的統計工作。

依據王人英《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一九六七)的統計資料,鄒族自1906 年至1964年每隔五年的人口數如表2-4-2:

表2-4-2 鄒族 1906 至 1964 人口數統計表

年別 男性 女性 總數

1906 2267

1911 1237 1088 2325 1915 1274 1117 2391 1920 1048 922 1970 1925 1048 953 2030 1930 1077 993 2134 1935 1141 1008 2168 1940 1160 1084 2329 1942 1245 1088 2363 1956 1275 1466 2741

1964 3638

而根據內政部統計處九十六年六月底之統計資料顯示,鄒族人數為6407 人,由此可知,鄒族人數僅佔原住民總人數的1.34%,因此可看出鄒人口數極 少(內政部,2007)。

三、 台灣原住民體育之探討

檢視台灣的運動史,原住民運動員在台灣體壇上一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例如,早期楊傳廣、吳阿民、林德生、田阿妹、吳春財、郭源治、鄭志龍等,在 國際體壇均有優異表現。近年來,亦可發現原住民運動員風靡在棒球、籃球及舉 重等運動場上,例如:石志偉(鄒族)、曹錦輝(阿美族)、陳鏞基(阿美族)

等,以其優異的運動天賦展露頭角。以下就原住民體育本質、學術研究、台灣原 住民各族之特色體育活動、運動等,探討原住民體育未來發展方向。

(一) 原住民傳統體育之本質

所謂「原住民傳統體育」係指台灣原住民族在勞動、戰鬥、健身、祭典…

等風俗、道德文化活動中,經過長期演變之體育活動,其內容豐富多彩,包 含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獨具地方色彩的體育活動與健身方式。

(二) 原住民的身體性體育活動

(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原住民其生活方式,以狩獵為主的生活;以海為臨的原住民生活方式,以捕 魚為主的生活。而原住民的身體活動結合了宗教儀式,成為精神生活的形式 表徵(范春源、溫卓謀、陳玉枝、呂政武等,1999)。

以國內學者王宗吉(1995)、王建台(1995)等探討原住民的運動文化,

發現台灣原住民受其傳統狩獵、農耕、漁獵等生活方式與環境的影響,配合 其祭祀、戰鬥、年齡儀式等文化之薰陶與訓練,得以孕育出不少運動人才。

(三) 台灣原住民各族之運動

原住民各族有各自不同的遊戲,以下就表2-4-3加以介紹 表2-4-3 台灣原住民各族遊戲簡介表

族群名稱 遊戲名稱

鄒 族 游泳、射箭、鞦韆、打陀螺、舞蹈、射鏢、爬竹子、騎山猪 阿美族 投石、游泳、射箭、舞蹈、摔角、越野賽跑、爬竹子、划船、拔

布農族 投石、游泳、射箭、打陀螺、舞蹈、鞦韆、越野賽跑、推棒、跳 高、摔跤、竹槍、射鏢

賽夏族 投石、游泳、射箭、鞦韆、打陀螺、舞蹈、爬竹子、推棒、跳高、

跳遠、射魚、芒草結、摔跤、爬樹、水中尋寶

排灣族 投石、游泳、射箭、推棒、跳高、跳遠、鞦韆、舞蹈、摔跤、射 鏢、越野賽跑、騎山猪、頂物、伐木

魯凱族 舞蹈、射鏢、越野賽跑、爬竹子、鞦韆、頂物、摔跤、刺球 卑南族 刺球、舞蹈、射鏢、射箭、鞦韆、摔跤、越野賽跑

達悟族 舞蹈、游泳、划船

泰雅族 舞蹈、游泳、投石、射箭、推棒、跳遠、舞蹈、越野賽跑、爬樹、

水中尋寶、林中盪藤

依據台灣原住民各族遊戲簡介可發現,不同族群之原住民有較適合發展之運 動舞蹈、射鏢、越野賽跑等型式。

四、 原住民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

國內健康體適能的研究文獻大部分是以探討各種教學法、城鄉差異以及一般 學生的年級、性別為主,但原住民健康體適能的研究,多數集中在一般學生與原

(39)

表2-4-4 原住民體適能研究相關文獻摘要表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結果

2003 陳建彰

五專原住民 與非原住民 學生

五專原住民肌(耐)力、心肺耐力、瞬發力 均優於非原住民學生

2002 王阿說 原住民與一 般國小學童

原住民國小學童肌(耐)力、心肺耐力、柔 軟度、瞬發力均較一般學童佳。

2000 曾宏定

原住民地區 原住民籍國 中生與都會 區國中生

1. BMI,均無差異

2. 原住民地區原住民籍國中男女生肌(耐)

力、心肺耐力、垂直跳、左右手握力均優於 都會區國中男女生。

3. 都會區柔軟度優於原住民地區

1997 王錦陞 原住民與漢 族國中學童

1. 柔軟度方面:原漢學生無顯著差異。

2. 瞬發力方面:原住民學生有明顯之優勢。

3. 腹肌與肌耐力方面:原住民學生有明顯之優 勢。

4. 心肺耐力方面:原住民男生優於漢族學生。

1995 陳鶴姿 平地、山地 學童

不同地區的學童體格發展都一致,逐年增 加。平地學童在體格和立定三次跳優於山地 學童,但其它的項目,都是山地學童較優。

1974 葉憲清 平地青年及 山地青年

山地青年越野賽跑能力非常顯著的優於平地 青年

1972 郭清候 山地青年與 平地青年

1. 體重、50 公尺急行跳遠、手球擲遠及引體 向上:山地男生都優於平地男生。

2. 身高及耐力跑:兩者無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文獻發現,大部分健康體適能的結果,原住民學生都優於一般學生。可 能是與原住民在運動文化與自然環境上有先天背景和條件,生理亦有運動的天賦有 關。

(4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五、 小結

本研究鄒族原住民為台灣南島民族中的其中一族,根據內政部統計處九十六 年六月底之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原住民人口數有47萬9千人,僅佔全國總人口數的 2.1%(內政部,2007),其中鄒族人口數僅有6407人,佔原住民人口數的1.34%(內 政部,2007),可見原住民已屬少數族群,鄒族原住民卻是更少數之族群。原住 民運動員在台灣體壇上一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及國際體壇均有優異表現。但目 前關於原住民健康體適能的研究,多數集中在一般學生與原住民學生之間的比 較,對於各族群原住民健康體適能的差異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針對嘉義縣歡 樂國小鄒族原住民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差異情形進行深入的探討。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根據上述文獻探討結果,研究者將體適能教育模式融入課程,藉以瞭解體適 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的健康體適能是否有明顯的提升與學生學習滿意度情形。

本研究採以量為主、質為輔之研究設計。研究者在研究期間,透過實施體適能教 育模式教學所得之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學習滿意度量表及訪談等資料,探討體 適能教育模式教學的介入,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及學習滿意度的影響與差異。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設計;第 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研究流程;第六節資料處理。以下分別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為達成本研究的目的,本節根據上述章節的探討,以個人背景變項為自變項,

健康體適能、學習滿意度為依變項,瞭解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 與學習滿意度之實際情況及差異情形。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如圖3-1-1所示,並進 一步對各變項加以說明:

一、 自變項

個人背景變項包含「性別」、「年級」。性別分男童與女童,年級分為三、

四、五、六年級。

二、 依變項

(一) 健康體適能包括「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八百公尺跑走」等五項。

(二) 學習滿意度包括「學生學習成效」、「師生互動氣氛」、「教師教學 表現」等三項。

數據

表 4-6-6  不同性別在師生互動氣氛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 4-6-7  不同性別在教師教學表現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84 表 4-6-8  不同性別在教師教學表現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 4-6-9  不同性別在滿意度各層面表現後測成績之差異摘要表-------------  85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9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37
表 2-1-1  體育課程理論的設計模式之比較  模式  課程目標  課程觀念  課程設計  運動 教育 模式  「 使 人 成 為 受 過 身 體 教育的人」,能投入運動、欣賞運動、應用自身運動經驗、接受自我責任、培 養 具 備 民 主 式 領 導 技 能 的人。  激 勵 學 生 成 為一 位 富 有 技能,理解運動規則與規範,成為一 位 良 好 的 運動參與者。  可歸納為一位教師與一個班級或多位教師與多個班級的課程設計。且基於遊戲形式,培養學生成為一位有效的運動參與者,並強調體育教師不僅是教練,更是
表 2-4-4  原住民體適能研究相關文獻摘要表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結果  2003  陳建彰  五專原住民與非原住民 學生  五專原住民肌(耐)力、心肺耐力、瞬發力均優於非原住民學生  2002  王阿說  原住民與一 般國小學童 原住民國小學童肌(耐)力、心肺耐力、柔 軟度、瞬發力均較一般學童佳。  2000  曾宏定  原住民地區原住民籍國 中生與都會 區國中生  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網上體育課一般都以體適能為主 (Fitness-focused), 但主要的學習成果以認知 多於技能 (difficult to provide real-time psychomotor feedback, which is invaluable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本研究採用三種判斷準則來比較 Nelson-Siegel Model、Extend Nelson-Siegel Model 與 Nelson-Siegel-Svensson Model 的配適能力,配適結果如表 4 表示,其中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就學與就業之職能 治療暨實習、職業 輔導評量學暨實 習、職業復健暨實 習、職能評估與職 業復健暨實習、職 業輔導評量專題研 究、職業輔導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