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告別行李箱時代~一位儲備教師 生命轉化的故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告別行李箱時代~一位儲備教師 生命轉化的故事"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 商 心 理 在 職 專 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佩芬 博士

告別行李箱時代~一位儲備教師 生命轉化的故事

研 究 生: 陳明珠 撰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 商 心 理 在 職 專 班

碩士論文研究計畫 碩士論文

告別行李箱時代~一位儲備教師 生命轉化的故事

研 究 生: 陳明珠 撰

指導教授: 莊佩芬 博士

(4)
(5)
(6)

謝 誌

一趟敘說之旅,我認識了許多好友,因為你們而讓我走得可以如此穩健與自 信。首先,感謝指導教授佩芬老師及三位口委-偉俊老師、致嘉老師及佩英老師,

因為你們的信任與愛,讓我可以勇敢自在做自己,在此將心中最深的感謝獻給您。

再來,感謝家人的支持、同學及同事的陪伴,因為你們的包容與關愛,讓我可以 在挫敗中再度站起來,讓我能擁有繼續向前走的動力。最後,感謝自己,願意走 上敘說的旅途,學習接納與愛自己。

慶幸!能考上諮商心理研究所,在這讓我遇見了人生的溫暖,班上有全然接 納與欣賞我們的佩芬導師,也有很會分享及傾聽他人故事的敘說小組。感謝本明 爸及瑞華媽在我迷惘時的指引;感謝淑鈺一路陪著我,對我不離不棄,並帶領我 認識上帝;感謝敘說夥伴麗娟、姿君、芷君、怡君、淑慧、玉美的生命故事的激 盪,讓彼此生命故事能產生共鳴,在溫暖的陪伴與傾聽下,讓自己過不去的關卡 都自然流動了。

在台東五年的歲月很感謝德高同事的陪伴,感謝文玲主任的支持與同理,讓 我可以順利完成碩士學業;感謝家銘陪我討論論文的前三章,讓我能以較結構的 方式探索自己的生命;感謝美菊、倍岑、沈老師以及校長的支持,讓我可以在教 學生涯中獲得最大的支援與學習。因為有你們,讓我可以如此自信的走著自己的 人生。

謝謝我生命中的好友淑惠、斐阡、宛宜及貴珠姊,妳們是我心靈的導師,陪 我經歷人生的高峰或低谷,因為妳們的愛,讓我更加成長與茁壯。謝謝爸爸、媽 媽、姐姐及弟弟,你們總是默默陪伴著我,你們是我心靈的避風港,當我失落時,

我第一個就是想到「家」,這趟敘說旅途,讓我更愛你們、更珍惜你們。

謝謝自己在敘說旅途的終點,看見自己的「亂」,而開始學習不被亂流牽引,

內在的能量就自然湧出了,我會帶著這樣的光和熱,繼續走我人生路。感謝敘說 人生的這份禮物,讓我可以重新整理自己的生命,使我成為新造的人。我的人生 劇本已改寫,相信上帝會引領我走向恩典與盼望之路。

陳明珠 謹誌

(7)

告別行李箱時代~

一位儲備教師生命轉化的故事

陳明珠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在職專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儲備教師生命轉化的故事。研究者以 Erikson

(1963)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theory of development)為敘說 故事的跑道,將人生歷程分為幼年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等 階段來探索時光隧道的故事,並依循 Clandinin 和 Connelly(2000)所 提的三度敘說探究空間為研究架構而書寫成現場文本,以 Riessman

(1993)的經驗再呈現五層級建構現場文本形成研究文本,而研究文 本的書寫架構是以 Labov(1982)提出敘說結構的完整形式(fully formed)來呈現。

研究者透過文本來來回回建構、書寫的敘說歷程,了悟過去生命 經驗對重複行為模式的形塑,藉由整體生命故事的敘說再度統整生命 經驗,並重新框架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使得凝固的生命因自我轉化的 新契機,產生新的生命流動圖像,讓生命得著向前走的熱情與能量。

關鍵字:敘說探究、生命故事、自我轉化

(8)

Farewell to the luggage~

A story about life- transformation of a prepared school teacher

Ming-Chu Che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an inquiry to the life-transformation of a prepared school teacher – the researcher herself. The resercher takes Erikson’s psychosocial theory of development for her narratives . The life story is narrated across time furnel according to Erikson’s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main framework is based on Clandinin and Connelly’s

“three-dimensional narrative inquiry space”approach (2000), and Riessman’s”five-levels representation of experience”approach(1993).

Besides, the researcher applies Labov’s”fully formed narrative structure”approach (1982) to analyz her narratives.

Through the narratiry process back&forth, the researcher understands the repeated patterns in the past. Finally, she gets her whole life- experience unified and comprehended,and receives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in her life.

Her life-image transformed from solid to fluid.

Keywords : narrative inquiy,life story,self-transformation

(9)

目 次

第一章 走向探索之路 ... 1

之ㄧ 故事背景 ... 1

之二 故事動力 ... 2

之三 故事敘說 ... 4

第二章 走向敘說路 ... 7

之ㄧ 敘說跑道 ... 7

之二 敘說足跡 ... 10

之三 邁向自我敘說 ... 12

第三章 走向敘說方法之路 ... 15

之ㄧ 研究文本書寫歷程 ... 15

之二 統整研究文本 ... 18

之三 研究文本書寫歷程之實作 ... 20

第四章 走進時光隧道的故事 ... 25

之ㄧ 恐懼的幼年期 ... 25

之二 自卑的童年期 ... 29

之三 變調的青年期 ... 42

之四 茫然的成年期 ... 65

第五章 告別行李箱走向未來 ... 93

之ㄧ 回顧故事跑道 ... 96

之二 一路走來「愛」相隨 ... 98

之三 帶著愛展翅飛翔 ... 106

(10)

表目錄

表 2-1-1 心理社會的發展階段………8

圖目次

圖 3-2-1 敘說研究架構圖……… 19

圖 4-4-1 光環 ………78

圖 5-1-1 故事跑道 ………96

圖 5-1-2 故事跑道的核心 ………97

圖 5-2-1 上帝的愛………100

圖 5-2-2 我很特別………100

圖 5-2-3 不完美小孩………100

圖 5-2-4 牽引………100

圖 5-2-5 陪伴………101

圖 5-2-6 哈客劇團………102

圖 5-2-7 天穿日………102

圖 5-2-8 上帝派來的天使………103

圖 5-2-9 故事小精靈全縣第一名………104

圖 5-2-10 最佳指導獎 ………104

圖 5-2-11 我與學生最後一場旅行 ………105

圖 5-2-12 勇 ………106

圖 5-2-13 不要怕 ………106

圖 5-2-14 愛 ………106

圖 5-3-1 生命的出口………109

圖 5-3-2 我是我生命中的導演………111

(11)

第一章 走向探索之路

之ㄧ 故事背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她天真的以為自己的人生應該會很順遂,能經 歷求學、工作、結婚生子的「安定」生活。沒想到!小女孩長大後,總是四處流 浪,行李箱是伴隨她的唯一家當,她總是尋尋覓覓想找尋一個安穩的落腳處,卻 始終無法如願,仍舊拖著行李箱一站又走過一站。為了生存,她還必須打贏一場 又一場的仗,她覺得好累…好累…身體疲累,而「心」更累。她不知道是哪裡出 了差錯,讓自己輸掉一場又一場的仗,她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我流浪 與打仗究竟為了什麼?」

她覺得自己的力量逐漸在削弱,熱情與能量一點一滴被毀蝕,不斷循環的生 命議題總是重複的考驗著她,面對危機卻無法化為轉機。人生對她而言,就只是 一連串挫敗經歷的串聯,而不斷自我應驗的挫敗經驗也讓她開始自我放逐,開始 沒了前進的勇氣與動力…就在她快要放棄自己的時候,她聽見內在的聲音:「可以 再愛我嗎?」她看見內在的小孩「蜷縮在角落將身體縮到最小」,她感受到心中的 神性對她說「清空吧!」原本,小女孩總是關閉著自己的心靈與眼耳,讓自己封 閉心靈,學習不要去感覺、去聽見、去看見內在的渴望。但!她輸了!在身心俱 疲的狀態下,內在的聲音愈來愈大聲;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內在的小孩不僅蜷 縮在角落而已,更發出微弱的哭泣聲。不斷以舊模式來應付、處理生命議題的她

「慌」了!

如今!在她內在小孩深切的懇求下,以及願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下,她想 鼓起勇氣打開心靈、打開眼、打開耳,想重新面對自己。一直以來缺乏自信的她,

總是否定自己,看不見自己的好,她試著問自己:「不斷否定自我,是否是自己輸 掉一場場仗的原因?讓自己一直流浪的原因?讓自己得不到安定的原因?讓自己 始終無法與自己真誠相遇的原因?」所以,她決定要重整自己、探究自己,即使 為自己出征的生命旅途中,多了一分對未知的惶恐與不安,她心中仍堅定要走這 一趟探索之旅,心中深信總有一天會告別行李箱,找到屬於她的心靈堡壘。現在 接觸生命的探索之旅即將開始…

(12)

之二 故事動力:

「我,不是現在的我」是我在新北市民國一百年複試時抽到的試教題目。還記 得試教前一星期煎熬的準備過程,試教時沒有自信的內在聲音,試教後後悔無助 的哭泣,讓我覺得「我,還是現在的我!」

試教前過度依賴她人試教建言,讓自己就像一位教書匠,沒有熱情及生命力 的不斷演練。每天在以淚洗面中自責-為何自己總是做不到她人的要求?為何自 己做不到創新、吸引人的教學演示?為何自己對課程的理解是如此有限?為何自 己那麼不會教書?為何每年的此時都在慌張、焦慮的求助中度過等好多紊亂的思 緒,一直干擾著我準備複試。這種重複模式的準備過程,讓我痛不欲生的不想再 次經歷。我很想問為何我是如此害怕準備口試及試教?

試教時緊張、焦慮的情緒總會到達最高點,尤其在試教教室外準備時,從窗 戶往內看,看著裡面的評審對第一位的教學者頻頻點頭表認同時,頓時讓我壓力 倍增,沒想到此刻內心竟響起「我做不到…我做不到…」的聲音,我也束手無策 的讓心慌慌的自己準備上場。果真!一上台時過於緊張,讓引起動機亂了步調,

教學流程也跑的不順,接著又看見評審嚴肅、皺著眉的表情,此刻內心又再度響 起「妳看吧!我就知道妳一定會搞砸的…」,教學演示約過了 5 至 6 分鐘,我實在 撐不下去了,心中一直等待著時間趕快到,但鈴聲遲遲不按,等到最後我真的等 不及了,心理也覺得丟臉,所以我提早下台結束演示。當我一鞠完躬,不只評審 及工作人員錯愕,連我也感到錯愕,內心也生氣的問自己「妳到底在幹麻啊…」

試教後帶著失落的心情下樓去找宜,我面無表情的自責著,直到我意識到我 真的搞砸了這次最有機會的機會時,心理就很深的哭泣著…不斷的問該何去何 從?該何去何從?在前往車站的路途中,宜說:「我很珍惜我現在擁有的穩定工 作,更珍惜下班後可以學、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事,看著妳如此的辛苦,是不是 該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了。」我自責與哽咽的說:「當初我們一起準備台鐵,妳堅 持了!我放棄了!因為我心中一直放不下教師這職業,所以我又跑回教甄的跑 道,矛盾的是自己—面對如此大的競爭,卻又沒有信心去面對它、準備它。自己 一上台就是屬於緊張型的,我好像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我也很怕別人對我的評 價,而教甄在試敎與口試中評委一個眼神、語氣、肢體動作就會挑動我敏感脆弱 的心,在某種層度上教甄對我而言其實是一大挑戰。」

(13)

這次已不是我第一次遇到如此難堪的挫敗了,去年花蓮的複試試教時也面臨 到相似的窘境,當時我竟教到評審睡著了!或許我一直沒看清自己的限制,或許 我無法接納一直考試挫敗的自己,往往在準備試教的過程中都會讓自己崩潰,而 我那連自己都無法掌握的人生,一直讓我心很虛、很沒踏實感,因此造就了每年 七月就要面臨一次大崩潰。我心中已有股聲音大聲說出:「今年是最後一年了!自 己真的好像無法再走這一條路了,但,要往哪裡走…我不知道?很多事需要等我 靜下心來再慢慢釐清…」我匆促的說著自己錯綜複雜的心情故事。

我真的不想在同一個相同的議題中打滾了,我試著問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挫 敗,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經歷一次又一次的不敢面對自我,問題到底又出在哪 裡?曾經對自己失望透頂、曾經對教甄路迷惘。現在的我迷失在十字路口,不知 該何去何從?我想好好整理我生命的經驗,想看見自己的議題。我再也不想每年 都遇到重複議題的考驗,再也不想當個縮頭烏龜對問題視而不見,現在該是『認 真思考』及『改變』的時刻了。我生命的啟蒙書《公主向前走》曾陪伴我度過人 生低潮,書中的一段話:「軟弱的臂彎中孕育的,是亟欲突破的力量;快樂則藏在 苦痛的掌握中,等待出現的契機;橫臥在險阻重重路上的,是機會;它們都是生 命中的導師,對於它們帶來的教導,我們應該心存感激。」(葉彥君譯,2000,p230)

而這句話告訴了我,我的生命該是勇敢面對的時刻了。

此時心中的內在小孩對我說:「請不要忽略問題想要帶給妳的訊息,請跟著自 己的渴望往下走,到自己混亂的心智、惡劣的情緒和反覆的行為模式之下,到表 面問題之下,來到更深層的探索之旅…」。因此在因緣俱足下,我想「靜下來」聽 一聽內心聲音、寫一寫關於我自己的生命故事。我希望能從研究生命議題的架構 中,不斷抽絲剝繭,找出生命核心的議題。並藉由敘說的過程發現新的生命意義,

找到向前走的正向力量。使得生命故事從敘說書寫中將生命經驗在『再說』及『再 經驗』中有了新的詮釋、新的劇本。告別行李箱時代,是對內在負面批判的告別,

是對流浪教師的告別,是對重複的行為模式告別,是對不斷否定的自我告別,總 之,就是要對不斷重複的人生議題告別。

(14)

之三 故事敘說:

為何會選擇敘說探究為自己論文寫作的方向?因為在研究所遇見了佩芬老 師,老師曾分享一段話:「每段人生的經歷都有其特別的意義與美好,人生的經驗 體驗多了,生命的視野也將會慢慢變『寬』了;生命沒有好或不好,生命是一種 體驗與經歷,也是一種選擇。」這段話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彈性,也讓自己對生命 的歷練有了新詮釋與行動。

我一直很欣賞佩芬老師跳脫主流價值框架的教育信念,也從老師提供的敘說 論文中得到共鳴找到感動,剛好自己也遇到生命中的難題,在因緣俱足下背後似 乎有股力量促使我選擇往敘說探究之路邁進。

馮朝霖(民 94)曾表示書寫的行動與過程中逐漸浮現(emerging)的生命轉化 現象,是關係到「生命本質純然的了悟與開顯」;自發性的書寫(self-writing)能達 到生命經驗的明顯轉化。對我而言,敘說是一條勇氣之路,要面對不敢面對的生 命議題,要回憶塵封已久的往事,要探究潛意識下不能說的秘密,要讓自己更誠 實面對自己。藉由敘說,敘說者從一段段凝結的片斷故事中找到危機與斷裂之處,

喚醒自我並轉化個人內在力量,在實際行動中改進現況,尋求生命的出路與能量。

在不斷地敘說自己生命經歷的過程中,敘說者會將過去零散的記憶與經驗做一個 統整,藉此理解自我的生命意義,並重新對自我生命得到新的體驗與領悟,進而 發展自己生命意義的圖像(周志健,民 91)。

Clandinin 和 Connelly 指出,敘說(narrative)意指任何的口語或書寫表達,敘說 也是了解經驗的最佳方式,因為它以故事形式展現出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敘事的 過程其實就是一連串不斷進行的歷程-敘說、再經歷、再敘說等解構與建構的歷 程 (蔡敏玲、余曉雯譯,民 92)。我想與自己生命的故事「再」相遇,藉由敘說的 過程再度「經歷」自己生命的故事,當我具備了鳥瞰自己生命的能力時,我才得 以超脫我生命中的限制。

其實,內心很早就呼喚自己整理生命的故事,只是一直逃避不想面對。而我 很清楚若無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自己仍會花許多時間在重複的問題中繞圈子。

所以─我走向敘說之路,從人生全程發展中探究重複問題背後的複雜因素,以及 如何透過敘說來轉化自我、重塑生命故事。最後,期許透過不斷重述生命的旅途 而能如實接納自我,能欣賞、創造及改寫出生命的美好。整體而言,我的企圖是 從自身故事的整體脈絡中,敘說分析生命的議題,進而重新框架生命的意義與價

(15)

因這幾年的教甄讓我人生有所覺察,進而分析人生的議題,期許透過生命劇 本的再定義,透過敘說瞭解自己過去生命經驗如何形塑成自己不斷重複的行為模 式?並藉由生命階段的故事敘說,統整生命經驗,重新框架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最後在來來回回經驗生命故事,經歷自我轉化,讓生命的圖像出現新的流動,擁 有向前走的熱情與能量。改寫生命中過去、現在、未來的劇本,找回充滿活力、

熱情與純真的自己,也期許未來遇到相同的問題情境時,能有所突破與成長。最 後!在論文結束後,我能大聲的說出:『我,不是現在的我。』內心不斷否定的聲 音,能從我生命中逐漸消解,使未來的生命能更有能量的向前走。

(16)
(17)

第二章 走向敘說路

在碩一讀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時,對完形治療學派 Perls 提到『未竟事 物』(unfinished business)產生很大的共鳴。當影像從背景中浮現,若沒有完成解決 當下的僵局(impasse),便會在個人心中留存『未竟事物』,而造成不可預期的情 緒經驗,影響個體與自己和他人接觸。

我生命中每階段都存在著未竟事物,有些壓抑在潛意識,有些卻一直伴隨在 我左右。之所以想要敘說自己的故事,或許是想再次經驗過去『卡住』的經歷,

讓自己能用不同的詮釋觀點再度形塑與理解那些卡住的經驗。讓我能夠重新框架 自己的生命故事,我就獲得了了悟生命意義的能力、就能使自己的生命在過去、

現在、未來的時間軸中呈現新的面貌與圖景,因而讓自己的生命保持流動與成長,

並且最後能夠不批判地接受自身如實的樣貌。

敘說的進行必須展開出一條敘說的故事跑道。我所選擇的生命故事跑道,是 以艾立克森(Erikson)的階段性心理社會發展論前六期為主。這幾年,每當為了準 備考教甄,而複習到這段人生發展的理論,心中都會有一種莫名的辛酸與感觸。

那些發展階段似乎深刻地映照或呼應了我生命中的經驗,尤其是被潛抑了的(卡 住的)、難以言說的經驗。所以,我決定藉由此發展階段中的成長分期來引領我進 入生命回憶之旅,展開自我敘說的書寫。我將從閱讀有關「自我敘說」的文獻資 料中,嘗試對「自我敘說」掌握更清晰的書寫輪廓與方向。我希望,在完成一份 結構完整、內容深入的自我敘說研究之後,能夠找到繼續前進的熱情與動力。

之ㄧ 敘說跑道

艾立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theory of development)中 曾表示個人與社會環境接觸後,每個人生的階段都會有社會心理危機(psychosocial crisis),若能合理解決危機,則危機就能化為轉機,對解決下一個危機有積極的幫 助,對人格發展也有終生重大的影響。0 至二歲,是建立基本信任及自我價值感的 階段;二至三歲若如廁訓練嚴格並嚴格限制自主行動,會造成無能力感;三至六 歲如獲家庭成員的認可及支持,會培養出自信及主動進取的態度;六歲至青春期,

校內的成功經驗會肯定自我能力;青年期時會追尋人生方向,若發展障礙會導致 角色混淆或負向認同;成年期若追尋增進自我成長的親密關係失敗,則可能退回

(18)

的生命故事所存在的意義。

表 2-1-1

心理社會的發展階段

期別 年齡 發展危機 發展順利者 的心理特徵

發展障礙者的 心理特徵 1 0-1 歲 信任對

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 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 慮不安。

2 1-3 歲 自主行動對 羞怯懷疑

能按社會要求,表現 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 畏尾。

3 3-6 歲 自動自發對 退縮愧疚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 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蹜,缺少自我 價值感。

4 6-青春期 勤奮進取對 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 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 力,充滿失敗感。

5 青年期 自我統合對 角色混亂

具有明確的自我概 念與自我追尋的方 向。

生活無目的無方 向,時而感到徬徨迷 失。

6 成年期 友愛親密對 孤癖疏離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 寞孤獨。

7 中年期 精力充沛對 頹廢遲滯

熱愛家庭關懷社 會,有責任心有義務 感。

不關心別人與社 會,缺少生活意義。

8 老年期 完美無缺對 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 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 負。

資料來源:張春興(民 8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頁 129)。

(19)

馮朝霖(民 94)曾表示生命其實是無數「常態」(normalcy)與「斷裂」(disruption)

交替交織而成的歷程。表面上人人都活在常態之中,但任何人都無法預知何時會 發生「危機/斷裂」。也不能預知在經歷「危機/斷裂」之後生活是否能恢復常態。

如同艾立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人生全程發展,也是由危機與轉機交織而成,

但面對危機該如何突破讓自我走向轉機呢?而當我再度觀看自己所面臨的危機 時,是否生命會轉化至新的常態軌道?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議題。

人生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危機與轉機,面對人生的難題有人跨越了障礙不斷 往前走,有人卻一直停滯在障礙的泥淖中,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心中的矛盾與衝 突並不會削減。那麼,到底是什麼樣深邃引人的故事讓我自己處在循環的人生議 題中?而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在時間、空間與社會脈絡的情境下會激盪出什麼樣 的自我感通?這些也都是無法預知的,所以我是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踏 上我的敘說跑道。

依循艾立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人生全程發展,我將發展的第一、二、

三期合併稱為幼年階段;第四期為童年階段;第五期為青少年階段;第六期為成 年階段。在幼年、童年、青少年、成年階段中,我一一探索時光隧道的記憶,訴 說原生家庭、求學、人際、工作、情感、考教甄等歷程的生命故事,而這些生命 之歌正等待著我去敘說與理解。

(20)

之二 敘說足跡:

黃素菲(民 94)表示自我觀看、反思與重建是以當事人為主體來實踐。在自 我觀看中了解自己是什麼人;在反思中了解自我問題,明白自己的問題如何被製 造;在重建中了解衝突背後的議題,作新的理解與詮釋。而在自我敘說的觀看、

反思與重建前,我先進行了幾篇與自我敘說、生命故事、生命轉化等相關文獻的 閱讀,整理出閱讀文獻的摘要並統整有助自己敘說的觀點如下:

鄧明宇(民 94)提出回到生命的存有狀態,以故事的觀點理解鋪陳在社會經 濟脈絡和個人生命發展之河的破碎經驗,讓看似阻礙生命的頑石,放置在生命敘 說之河而彰顯出生命存在的意義。吳佳樵(民 94)透過論文小組及家人的對話,

開始重新認識父母、家庭,試圖從不同的視框中看事情,打破心中存在已久的桎 梏藩籬,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李佳玲(民 96)透過生命故事的自我敘說,探究自 我認同的形成歷程。回溯自己的成長過程,以日記及他人的互動紀錄,依循生命 轉折處將成長歷程分為「自囚」、「蛻變」、「飛翔」三階段,敘說故事的過程依循 Clandinin 和 Connelly(2000)提出的三度敘說探究空間的研究架構,朝內在與外在、

回顧與前瞻的方向聚焦與體驗,完成自己各階段的故事,並在每一個階段後面以 現在我的角度再去看自己這一階段的成長故事。張佩涵(民 96)採敘說探究法

(Narrative Inquiry)以回溯的方式具體反省與觀看自己與受訪者的生命故事,此研 究兼採深度訪談作為資料收集方法。劉貞蘭(民 97)透過敘說探究的研究方法,

回溯自己的生命歷程,把自己人生的蛻變分為「我是誰」、「作繭自縛」、「尋求蛻 變」至「破繭而出」的生命故事,重新「看見」、「反思」與「釐清」自己心中的 繭。花誼真(民 97)藉由自我敘說的方式,覺知對家庭與人際理想圖像的期待與 渴望,同時覺察到受困的人際互動模式。魏文君(民 98)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

重新回頭去檢視自己過去的生命歷程,從中發現主流價值觀如何侷限自身對教育 的看法,並發覺存在的內心的框架,因理解而與自己和解,放下對父母、外在人 事物的不滿與質疑,同時展開學習接納真實自己,使自己內在更加完整。

整合上述閱讀自我敘說的足跡,讓我了解不能狹隘的單從自己的角度看自 己,而是要將自己放在整個社會經濟脈絡、人與社會的互動、時間軸等三度空間 中,才能真正看出生命的原委。而從「說」的歷程能讓自己的生命做更深化的學 習,不管是從敘事團體中得到支持,還是訪談他人的故事得到共鳴,這些都是因 敘說的書寫而帶來生命轉變。在生命故事分期階段是以時間軸為主,回溯過往經

(21)

的意義塑造與理解,最後走向自我接納的旅程。

閱讀自我敘說的探究論文,觸碰了心中的內在小孩。內在小孩在閱讀文本中 與文本有了深度的對話,如鄧明宇(民 94)從獻身中探討原生家庭的故事讓我印 象深刻。文中描述「家庭即工廠」也是我生命故事的寫照,家中忙碌與開放空間 的雜貨店生活,讓我的家庭失去關愛的功能。心中的想說與想被愛的渴望,總被 忙碌的家庭生活及經濟壓力所割斷,無法被了解與被懂讓我開始玩起「躲」的遊 戲;從沉淪中探討存在的焦慮,這也是我教甄十年「逃避」生活壓力的寫照。因 無力準備教師甄試,我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不斷否定自我過著沉淪的生活。生 命的斷裂加劇,讓自我不斷向下墜落至無底洞的痛苦深淵;從感通中找回前進的 動力,藉由觀看他人的故事知道自己的苦不是孤單的,藉由生命故事的整理,讓 自己對自己又多了一份接納與理解。

敘說探究的貢獻在敘說者之意圖與相關的研究主題,為敘說者建立一種新的 意義與重要感。許多敘說研究之所以被判斷為重要,是因為讀者在閱讀這些文獻 文本時,並不是為了求得知識,而是為了替代性地測驗生活的可能性。當文本寫 得很好時,能提供讀者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想像獨屬於自己的使用與應用(蔡 敏玲、余曉雯譯,2003)。

透過他人敘說的生命故事,讓我對自己的研究有了清楚的輪廓及依循的方 向。所以在研究中書寫自己的生命文本時,我將會留意自己的生命歷史與所處的 文化脈絡、與他人互動、時間等三個向度的探討架構。在論文書寫中,自我不但 能在生活經驗中呈現與被理解,也能從中看見自己、家人、他人及社會環境對自 我的形塑。然而故事即將邁入自我敘說的旅程…

(22)

之三 邁向自我敘說

人生也可以是一個故事,角色眾多,情節複雜曲折,讀之令人百感交集,發 人深省。翁開誠(民 91)透過說自己生命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生命不是被診斷、

被判定的材料。也就是說,我的生命經驗成了我創作故事的材料,我成了我的生 命的創作者,而我的生命又成了我的創作品。透過我不斷重述我的生命過程,我 的生命不斷地被我重新創造。我曾參與敘事(narrative)工作坊,在老師的帶領下 我們不斷透過書寫、命名與分享,來整理自己生命的經驗。在『說』、『聽』、『回 應』的過程中,自己的故事被自己看見,被其他人聽見。在有共鳴的回應下,自 己的故事多了一分接納、多了一分支持與同理,產生了正向的意義與新視野,也 增添了生命的厚度與廣度。

雖然,故事在剛說出來之際有時候會顯得混沌令人不安,不過,一旦在舊故 事中發現潛隱的意義,新的故事就會找到託付的生命。未來的遠景有了對舊故事 的洞察,再以其意義貫穿新故事的主軸,力量將是很強大的(金樹人,2006)。敘 說一個故事不只是種經驗給出的過程,其中『觀看的態度』也是重要的。所以在 閱讀經驗時,除了將自己故事的『脈絡』清楚看了一遍,還要從生活故事的脈絡 中,學習以不同的觀點重新詮釋、定義生命的意義。White 和 Epston 曾指出身為人,

我們不但因為『說』自己生活的『故事』而為自己的經驗帶來意義,我們也有力 量透過對故事的認識而『實行』自己的故事(廖世德譯,2001)。白紙黑字寫下經 自己篩擇的事件與意義,能具體促成自己重新去創造新的、令人得以脫困的敘事。

自我敘說的旅程教導我如何走向自我的探究之路,而敘說的感動在於用自己 的生命感動自己的生命。記憶中有一句印象深刻的話:「當自己的生命走的足夠 深,才能感受生命的安穩與力量。」此句話值得令人一再深思、閱讀。能夠學習 觀看自己的故事,學習欣賞自己的故事,了解與包容生命中的困頓,藉此開啟另 一個視野看待生命的負面循環問題,這毋寧是人生最大的禮物。

我想說我的故事,想要透過敘說「我」的故事,來看見更多的我。在人生三 十幾年的歲月中,自己從未好好細細品味與觀賞自己的故事。這次我決定走上自 我敘說路,路途可能會遇見喜劇的自己、悲劇的自己、努力的自己、堅毅的自己、

懦弱膽小的自己以及真實的自己等。雖然前方仍有許多考驗等待我去挑戰,我仍 毅然決然的想前往自我敘說之路。此刻!已裝備好自己的「心」,背著背包、拖著 陪自己流浪十年的行李箱,準備邁向人生旅程的自我探究之路。然而,該如何書

(23)

寫並呈現自己的論文文本,也是一門大學問。所以!緊接著將邁向自我敘說的研 究方法之路…

(24)
(25)

第三章 走向敘說方法之路

當一個人沒有辦法說自己的故事,意味著他沒有機會去看自己經驗了什麼,

也沒有機會從自己的經驗中做越來越深化的學習,此時他可能會不斷重複一些混 沌的挫敗經驗,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而敘說探究不單只是說故事,還要清楚 說故事的目的,且帶著探究的企圖而敘說,最後在實踐的過程中統合自我(成虹 飛,民 94)。

何粵東(民 94)曾說敘說研究是一種研究的取向與方法,透過個人經驗法,

研究者在時間、空間、場所與情境的三向度的研究架構下,將個人經驗融入研究 與書寫,並將自我放置在社會脈絡下敘說,經過個人詮釋、自我覺察與反思,以 及尋找意義的過程,喚醒自我並轉化個人內在生命的力量,進而付諸實踐改進現 況。

由上述可知「敘說探究」是有其明確目的,須帶著企圖心以及保有探究的熱 情與毅力。過程中可藉由三向度的研究架構,以及從對話中深化思維、使之清明,

因而產生改變與前進的力量,進而付諸行動力。

敘說自我的生命故事即將出發…然而,在這段探索旅程中,該如何做真實經 驗的描述,以及該如何將環繞著某些事件形成的現場文本轉換成研究文本?再來 將如何建構研究文本?在此試將自我敘說探究的方法分述如下,最後,研究者將 試著運用這些方法來自我敘說一段故事內容。

之ㄧ 研究文本書寫歷程:

Clandinin 和 Connelly(2003)提出以三度敘說探究空間的研究架構,來整理自 己的生命經驗。這個架構是以時間為第一個向度,人和社會沿著第二向度,地點 則為第三向度。也就是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連續性,以及人和社會的互動、情 境場域的三向度架構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提出敘說是呈現及瞭解經驗

(experience)的最佳方式。

我的現場文本是以日記、現場筆記、網路信件、信件、教師日誌、對話、生 活經驗等資料為主,是將生活經驗的點滴內容真實記錄下來。而將現場文本書寫 成研究文本的歷程中,我將以三度敘說探究空間的方向反思內容、引出內容中的

(26)

在書寫過程中不但要向內看(記錄內在反應),也要向外看(記錄外在的事件)。

田秀蘭(民 94)說透過書寫,行動者讓自己與書寫的內容得以有進一步的互動,

如此的心理互動讓原本的自我更貼近真正自我;透過書寫,個人可以回溯以往,

構連過去與現在,讓關於自我的種種觀點能有所連結,在過程中我們不斷以一個 客體的立場進入主體的經驗,透過不同人稱的使用與位移,讓自我有更深的覺察,

讓自己更貼近自己,也讓自己更實在地立足存在世界。

在書寫研究文本的歷程中,研究者除了以三度敘說探究空間為研究架構,另 外還以 Riessman 的經驗再呈現五層級(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來建構現場文 本以書寫成研究文本。以下將試著說明個人如何運用經驗世界再次呈現的五種層 級之前三階段建構現場文本,再以後兩階段建構研究文本,試說明如下:

1. 關注(attending)此經驗:對現場文本產生意念或圖像的反射、回憶與重組。

2. 訴說(telling)此經驗:將現場文本依時間、事件的發生順序組織成個人內在 體驗。

3. 轉錄(transcribing)此敘說經驗:在此階段為來來回回(back and forthing)的 歷程,歷程中不斷重複地閱讀經驗、書寫再經驗,讓自我產生不同的詮釋與 理解。

4. 分析(analyzing)此敘說經驗:不斷重複地閱讀經驗、書寫再經驗的經驗,讓 現場文本再度被觀看與整理,將研究文本以 Labov(1982)提出敘說結構的完整 形式(fully formed)(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來呈現,以下分述完整形式的 內容如下:

(1)摘要(an abstract):總結敘說的內容。亦即總結研究文本中所創塑的經驗 意義。

(2)狀態(orientation):時間、地點、情境、參與者。使用三度敘說探究空間 建構研究文本。

(3)複雜的行動(Complicating action):事件的次序。以三度敘說探究空間建 構究文本,讓事件在時間軸中描述。

(27)

(4)評價(evaluation):行動的重要性和意義、敘說者的態度。

(5)解決方式(resolution):最後發生了什麼事。

(6)結局(coda):回到對現在的展望。

研究者最後將所分析的敘說經驗建構成研究文本並放置標題,使分散、片段 的資料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5. 閱讀(reading)此再表達的經驗:對研究文本再次閱讀。

以上所介紹的為文本建構的歷程,是由現場文本─研究文本-研究文本再建 構等不斷來回閱讀、詮釋、書寫的歷程。

以 Riessman 的經驗呈現五層級和 Clandinin &Connelly 提出的三度敘說探究空 間進行現場文本的探究,不僅能對現場文本產生內在回應,也能了解自己在三度 探索空間的位置,進而重新整理、排列、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再建構成研究文 本、聚焦自己的議題。

透過現場文本的資料收集,將經驗再建構就是成長的契機!書寫研究文本是 一種選擇與詮釋的過程,隨著現場文本的建構,讓自我經驗也可以再度建構,不 斷的書寫與建構生活經驗的歷程,讓自己得以從中不斷反思與成長,將生命看得 更清楚。

說自己的故事,使得我成為被看和被說的對象,這種選擇賦予我一個可被看 成什麼的空間。我的故事不是我,而是視域中的我和視域外的我所進行的對話,

從說者、看者和行動者交織的互相表達,我才被給出來(鄧明宇,2005,頁 17)。 由此可知「我」的給出需經歷文本間不斷的敘說、建構才能漸漸呈現出來。在不 斷的敘說歷程中會浮現事件背後所隱藏的脈絡與意義,並形塑出生命的議題。

(28)

之二 統整研究文本:

此階段為來來回回(back and forthing)的歷程,經由不斷重複地閱讀研究文本,

讓自我產生不同的詮釋與理解。在以現在的我看過去的我之經驗中,因為生命的 位移而有不同的覺察,讓自己能更加了解自己、接納自我。由於詮釋經驗的可能 性而使得自我疏離的生活中產生活著的存在感、意義感。因此在建構研究文本的 最後能創造出新的生命意義、也覺察出行為模式背後的遊戲規則,這也就是統整 研究文本的最終目的和預期效果。

總觀來說,統整工作就是:在敘說中使個人的經驗故事成為研究的題材,對 個人生命中的事件、思考、結果做追溯及重新詮釋的研究,讓一個生命體更有能 力了解與回應不同的情況,並由此改善自己的踐行(釋見咸,民 94)。

林美珠(民 89)認為敘事分析並沒有一套標準可言,資料處理的方式主要透 過研究者對資料敏銳地反覆閱讀,從中尋找意義和脈絡,或進一步形成假設,對 資料的解釋,其實是很個人性、動力性、部分性。換言之,敘說分析的重點是要 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命故事分析方法。敘說指引的線索是能讓自己對自己的生命 故事產生新的視野、新的生命意義。具有統整潛力的自我敘說書寫能讓跳躍的情 緒與記憶,有了新組織的生命脈絡。

(29)

研究文本書寫歷程的架構圖如下:

現場文本/日記、信件、教師日誌、對話、生活經驗等資料

分析經驗

外在事件、內在反應、時間、情境

摘要 、狀態、複雜行動、評價、解決方式、結局 關注經驗、訴說經驗、轉錄現場文本

書寫研究文本

閱讀經驗

以三度敘說空間為 研究架構

以 Riessman 的經驗 再呈現五層級建構 現場文本

以 Labov 的敘說結構 為研究文本架構

(30)

之三 研究文本書寫歷程之實作:

自我敘說的書寫能讓跳躍的情緒與記憶,有了新組織的生命脈絡,因為敘說 能釋放壓抑而消耗個人能量的情感,轉而將此能量的空間去尋找自己的意義感,

並採取具體的實踐行動,並透過行動的歷程與結果認識真正的自己(許維素,民 94)。以下將抽取一篇現場文本,試著以上述所介紹的分析方式實作之,以作為接 下來自我敘說的前導燈…

關注、訴說、轉錄現場文本 外在事件:

2010.1.24 參加了學校所舉辦為期兩天的戲劇治療研習,在第一天發生了一些 影響我情緒的件事。第一件事情是早上自我介紹時,我不經意向講師說了一句:「我 是你的粉絲」後,我就敏感覺察到講師有在躲我的感覺,如我落單時他不會走至 我身邊協助我;第二件事情是下午經由與同事閒聊得知替代役向他人批評我與另 一位同事的宿舍內的房間很「亂」,當下我氣的在大庭廣眾之下責罵替代役真是亂 講話,讓彼此的關係搞得很僵。

在第二天一早的研習內容是─請大家雕塑「自己心中不為人知的秘密」,我雕 塑出一位蜷縮在角落的內在小孩,並說出:「她累了!想躲一下…請給她時間、等 待她成長…」此時,講師邀請我請另一位同仁,飾演與我內在小孩互動的肢體雕 塑。當下,我邀起了玲扮演太陽。這時講師請我觀賞自己的雕塑並發表心中的想 法,我說了一段令我至今都難忘的話:「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我很陽光、很有活力 並充滿熱情,其實,我並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我心中常會有沮喪,常想如何將 自己躲的好好的。這陣子真的覺得累了,面對研究所的課程及教師甄試的雙重壓 力,讓我經歷了從所未有過的惶恐。此刻!很多複雜情緒一擁而上,所以我真的 想好好躲起來。」(情緒失控的大哭起來)

內在反應;

哭的原因其實不全然是因為自己累了,而是一直以來自己無法接受的自己竟 攤在陽光下,我心裡還沒準備好將如此難堪的自己袒露在同事眼前,所以!我不 知所措的哭了…我不想被見到自己如此無能的蜷縮在角落,更不想聽見同事對我 說:「明珠!妳怎麼會這樣?」被自己說:「妳就是能力差啦!」內外在失衡的感

(31)

這次參加研習的心情好沉重,因為要面對刻意疏遠我或批判我的人,加上忙 不完的人生、深奧學問的學習殿堂,以及漂泊不定的教甄生活等,種種負面的情 緒與複雜心情的攪擾,讓我想好好的「躲起來」。

分析現場文本

我將以 Labov 六元素進行故事的核心敘說,最後將以六元素的看見整合自己 的生命故事。

1.摘要(an abstract):那是一段與自己內在小孩相遇的故事,一段令我心痛的真情 流露。自己第一次將膽怯、痛苦的內在小孩赤裸裸的呈現在大家面前,讓我感到 很受傷。

2.狀態(orientation):在寒假期間與學校同仁一同參加戲劇治療的研習,在小小而 溫暖的圖書室進行肢體雕塑的活動。

3.複雜的行動(Complicating action):講師的冷落->替代役隨便亂講話->雕塑躲 起來的內在小孩->崩潰的情緒->在乎他人的評價、感受->內在小孩更加受 傷了。

4.評價(evaluation):我很怕面對真實的自己,是否一直不認同真實的自我,所以…

我開始學會偽裝自己?開始將自我價值建構在他人的評價與肯定上,而陽光與陰 影、自信與自卑的自己,讓我變成雙面人,我想!我的內外自己已失衡了!

5.解決方式(resolution):(最後發生的事)

(1)面對學術領域能力好、學術技藝佳的人,我學會先討好他人。而他人的一舉 一動、評價都會影響著我的心情,若他人鄙夷我,我會惱羞成怒的更看不起 自己。

(2)我很在乎他人對我的評價,若一被他人批評,我會未經思索的想討回公道,

或私下不斷的抱怨,讓自己人際關係頻碰壁,也讓自己陷入自我控告中。

(3)躲與逃是博取同情的可憐伎倆,習慣訴說悲慘的命運,覺得他人會同情我、

支援我,自己從事件過程中學不會成長。

6.結局(coda):看見自己處理問題的行為模式,也看見又再度受傷的內在小孩。

(32)

閱讀後、書寫成研究文本:

在寒假期間與學校同仁一同參加戲劇治療的研習,在小小而溫暖的圖書室進 行自我介紹、肢體雕塑、角色扮演、六部份故事法等戲劇治療的活動。對期待已 久的戲劇治療活動自己心中亢奮不已,尤其在自我介紹時更讓心情 high 過頭,不 經思索想討好講師的說出:「我是你的粉絲!」沒想到!如此隨性之舉,敏感覺察 到講師在活動中刻意疏離我,我心裡覺得很受傷!在面對學術的權威時,我是自 卑與討好的,他人的能力會被我擴大、渲染;我的能力會被我貶抑萎縮至最小。

看見這樣的自己,讓我很心疼自己對待自己的方式。原來!我的努力與成長 是沒被自己看見的、一直被自己否定的。其實!這次上戲劇治療的課程是有目的 的,是希望自己能向講師要到一些資料與資訊,然而!習慣「要」東西的我這次 吃了閉門羹。

之後休息時間同事與我閒聊到替代役說我鞋子亂放,房間內一定也很「亂」。 當我聽見他人對我不實的批評,當下我情緒激動不已,直接在大庭廣眾之下「罵」

替代役沒憑據的亂說話,簡直是人身攻擊,真是氣死我了。同事驚訝我激動的反 應,事後我也後悔自己的衝動,我也反省著自己不該在不對的場合罵替代役。

事件後我不斷反思為何我會如此激動生氣,也覺察出我似乎很在乎他人的評 價,往往他人口中的我,是我建立自我價值重要的依據。而他人的評價,也是造 成我情緒波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當我情緒一低落我整個人會馬上變得無法學 習,自己會陷入很想逃的感受中。而另一位同事也被說房間很「亂」,但她一點都 不在乎,因為她覺得她才不在乎別人怎麼講她,自己過的自在做重要。同一件事,

卻有兩樣情,以及不同的處理態度。

接下來的研習內容都讓我想逃,很想躲避這樣的學習情境,因為我不受到重 視與關注,也擔心著別人在心中評價著我、否定我。所以在自我雕塑時,我直接 雕了躲起來的塑像。看見「蜷縮的內在小孩」其實我是興奮的,因為我對這畫面 很熟。不料…由我自己扮演蜷縮的內在小孩時,我竟無法接受的蜷縮在那哭了出 來,原來!我很害怕我就是那個蜷縮在那的小孩,那樣無助、膽小的將自己躲藏 起來。我知道我心中在意什麼…就是在大家眾目睽睽之下,承認自己是那無助的 內在小孩;遇到問題想躲、想藏的小孩;要不到糖吃會鬧情緒的小孩;得不到愛 哭泣的小孩…等。

(33)

經歷那次不愉快的自我坦露經驗,我開始封閉自己,而那樣的傷讓我開始尋 找心靈寄託。我去找教會的姐妹訴說自己心中的無助與惶恐,教會的姐妹只對我 說了一句話:「上帝喜歡看妳真實的樣子!」我說:「我真實的樣子是敏感、膽小、

喜歡躲、愛批評、脾氣差、喜歡要…等,上帝會喜歡我這個樣子?」教會的姐妹 說:「上帝會無條件的愛妳!請妳也學習愛自己真實的樣子。」

研究文本再建構

「上帝會無條件的愛妳!」這句話一直放在我心上。我要學習愛敏感的我,

它讓我知道敏感的人是多麼脆弱;我要學習愛想逃的自己,它讓我明瞭學不來的 痛苦;我要學習愛愛哭的自己,它讓我情緒有宣洩的管道;我要學習愛不聰明的 自己,它讓我明瞭人的天賦本不同,學習欣賞自己的優勢能力…等。我也要學習 笑嘻嘻的說:「這就是我!」學習認同自我的說:「我就是這樣!」如實接納自己 說出:「這就是明珠啊!」

此刻!認真思考著一個問題,為何我總是第一個先看不起自己?這議題值得 好好自我覺察,然後好好與之對談,讓自己與內在小孩有真實的心靈接觸,學習 對自己「客觀」的說實話,而非沒依據的直接抨擊自我,毫無理由讓自己一直存 在否定中吧!其實明珠也是有很棒的時候…

學習愛自己、學習接納自己、學習「客觀」與自我對話等都是此生命故事帶 給我的啟發。人生若沒經歷一些挫折、斷層、起伏,好像就不會回頭來觀看自己 的生命故事。所以!此刻懷著感恩的心,感謝所有開啟我敘說之路的挫敗,讓我 現在可以經歷自己的生命敘說,對我而言…說自己的故事也是欣賞自己的一種歷 程,此時心情有如此不同的轉化讓我有些訝異!

經由研究文本書寫歷程之實作,讓我清楚自己說故事的目的、探究的企圖。

生命故事也在敘說的過程中有了新的見解與詮釋,也在實踐敘說的過程中統合了 自我。未來研究者將在第四章以階段分期書寫研究文本,呈現自己的生命之歌;

將在第五章建構研究文本,譜出自己新的生命樂章,邁向不斷前進的生命之河。

掌握敘說時間、人我互動、情境的研究架構,不斷來來回回的經驗與訴說精神,

將自我的生命故事好好「再」經歷,我的生命故事即將啟航…

(34)
(35)

第四章 走進時光隧道的故事

走進時光隧道的回憶小巷,想要洞悉事情的現況與過去,發覺一直讓自己苦 惱的循環議題,尋找事實的真相。從過去看見如何造就今日的我,覺察自己一再 重演的舊戲碼,了解自己所經歷的生命故事中的意涵,故事即將開演…

之ㄧ 恐懼的幼年期(七歲之前)

摘要:幼年期的畫面是心中藏著極大的恐懼,很討厭去上幼稚園,與他人很少互 動,學會把擔心放在身上。

狀態:我在一個傳統的客家家族中長大,我的家位於三合院的右前方,經營著一 家小小的柑仔店。家中的門總是開開的,客人總是進進出出的,小時候的 我就不喜歡如此開放沒有自己空間的家。小小的三合院住著大伯一家人、

二伯一家人、叔叔一家人及爺爺、奶奶還有我們一家人,這樣的狹隘空間 令人窒息。

事件:我躺在床底下->我躺在芭蕉葉上->我蹲在角落恐懼->我討厭上幼稚 園。

評價:只有幾件印象深刻的記憶,記憶幾乎都與恐懼連結著。從小學會為未知的 明天而擔心,為情境所營造的恐懼而恐懼。

解決方式(最後發生的事):心中莫名的擔憂與恐懼一直陪伴在我身,常沒有理由 的為每天的生活擔心。

結局:我看見過去的「情境」如何造成我恐懼的心,小小年紀無法自我保護,卻 被生活情境所驚嚇。辛苦自己需承受突如其來的不安壓力,所以!小時學 習而來的恐懼、擔憂、害怕的連結都需被放下。我已經長大了,我也有能 力面對突如其來的情境壓力,我不是小時候還沒長出力量與勇氣的自己。

我相信當我勇敢面對恐懼時,恐懼的力量會削減,而我就能長出更多的力 量。當時…母親的背影影響我至今,「母親的背影」教導著我學習其堅毅的 生命力,此正向的生命連結讓我愈挫愈勇。所以!媽媽謝謝您用自己生命 的韌性教導著我面對困境的態度。

(36)

我在一個傳統的客家村長大,小小的三合院卻住著這麼多人,我對我的生活 空間很不滿意卻須接受。或許因為這樣的空間讓我的心漸漸沒歸屬感、我與人的 互動選擇盡可能的避開,我想要一個「安靜」「隱密」的空間,這是我從小的渴望,

小時候這樣的渴望是沒被實現的。

在以前想要為自己發聲是很難的事,權力總是駕馭著我的生活(客家人非常 大男人主義),所以從小我的需求常不被聽見,我都用哭與耍賴表達心中的不滿。

媽媽常跟我說一段故事…在我嬰兒時期非常愛哭,也很難帶,若到了夜晚仍再哭 鬧的話,父親就會狠狠的把我丟到床底下讓我盡情的哭,這故事媽媽跟我講了好 多遍。

的確「哭」是我這階段深刻的記憶,為何哭…我連結了恐懼的情緒,在此階 段有四個深刻的畫面烙印在我腦海,也是我在此階段僅存的片段記憶…

第一個畫面是,畫面中我好像快死了。當時自己躺在香蕉葉上,那時有好多 叔叔、伯伯、阿姨們來看我,而我是用無辜、惶恐的大眼睛看著眾人。我不知道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只知道大人們一直討論著如何讓我存活下去,此畫面不知閃 過我腦海多少次。

第二個畫面是,幼稚園的我不喜歡上學,印象中學校在偏僻的地方,常會有 出殯的隊伍經過。每次出殯隊伍快經過時,老師會叫我們躲起來,其中會有同學 因驚恐而不斷的哭鬧,這時哭鬧的人就會被老師打。那時的畫面就像躲防空演習 般的緊張,有外面喪家的哭泣聲,也有裡面同學被打的哭泣聲。而我會無助的將 自己躲好並偷偷的哭泣,當時的我開始害怕死亡、害怕一個人。還有,每天放學 還會路過阿珍的地盤,阿珍是一名智障的大女孩,當時同學們都會罵她瘋女人,

她就會拿石頭攻擊我們,所以回家的路也讓我很害怕。

第三個畫面是,有一次不想上學不斷哭鬧,母親把我打了一頓後再幫我穿上 襪子,然後就載我去上學。當時家裡的腳踏車剛好壞掉沒有氣,母親就牽著載著 我的腳踏車帶我去上學,當時我真不懂學校如此讓人恐懼母親為何仍要強迫我去 上學。

第四個畫面是,幼稚園時有同學在桌球桌下面玩耍,沒想到桌球桌不穩而造成 倒下壓住了同學,目睹一切的我還是差點被壓傷的我(忘記了)就很害怕突然被 壓住的感覺,我後來總是會提心吊膽、疑神疑鬼的怕突如其來的意外。

(37)

再次經歷幼年期,我感受到自己不知為何常存恐懼、害怕的感覺。幼年期出 殯、瘋女人、倒下的桌子等情節讓我印象深刻至今,我的記憶都是恐懼的事。上 幼稚園以來,我開始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因為我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有出殯的隊 伍以及回家時會不會被同學牽連而受到攻擊。當時!我將無法掌握的情境當作不 定時炸彈,時時讓自己因情境而影響著自己,上學的情境沒安全感,回家的情境 沒歸屬感。我開始擔心的過我每一天的生活,也讓恐懼在我心中著根。至於感覺 快死掉的畫面與母親求證後,原本母親從一直說沒有的態度到說因為感冒要讓我 退燒才讓我躺在香蕉葉上等說法。我發現母親不太願意談這一塊,而我總覺得我 好像親身經歷與死神的拔河,因為那畫面很清晰。

幼年期有一幅連結我與母親的關鍵畫面,就是母親牽著沒氣的腳踏車一步一 步的載我去上學。這畫面對我有莫大的激勵作用,因為母親堅毅的背影已深烙我 腦海。現在,每當遇到挫折時,我都會想起母親的背影。我與母親這畫面的連結,

會激起我生命的堅韌性格,因為母親曾這樣用自己的生命教導著我。

與家人一起回憶此階段的故事,讓我們彼此的生命故事有了連結。我跟家人 分享自己的懼怕與擔憂的情愫,家人也心疼的說:「很抱歉!以前忙碌到完全無法 體會到妳的恐懼與擔憂。」我也說:「自己竟讓恐懼之龍一直在我心中長大,我想 當我愈認識它時,提醒自己面對它的勇氣就會多一點。」

此時!媽媽分享了一個故事…在民國六十六年有賽洛瑪颱風,當時強烈的風 雨造成大家在半夜急忙躲進祠堂。當時許多人都驚慌失措的哭、喊著,威力強大 的風雨也造成三合院的祠堂被吹毀,而躲在裡面的人更驚恐萬分的尖叫…媽媽說 我應該是那時被嚇到了,但,我完全忘記這段記憶。

長大後雖然對死亡與特殊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不知為何恐懼、擔憂的 心仍一直存在著。我需要覺察並提醒自己去看自己背後擔憂的因素,不要不知為 何怕而怕,讓自己生活一直處在擔憂、恐懼中。

(38)

我與恐懼幼年期的對話

我:哈囉!親愛的恐懼,你知道我怕黑,也知道我怕陌生的情境…我無所不怕,

讓我自己很挫敗。口考後我體悟到「亂」,而深沉的慌張與恐懼是「亂」的源 頭之ㄧ。因為是第一次如此清楚看見你,所以心中無比興奮!往後~我想靜靜 的「傾聽」你的聲音,不想一直與你對抗了。

恐懼:很高興妳敢開始與我對話了,當妳越看不見我,我的威力會越強大;當妳 心平氣和的與我對談時,我就會減低運轉的速度,甚至到平靜。

我:我現在走入你的中心點,我靜靜的坐下且看見當時在暴風圈內受苦的自己。

我想說:「親愛的阿珠珠,辛苦了,看妳被拋上拋下,心是如此的不安!我現 在長大了,請把手交托給我,我想帶妳進入暴風圈內,靜靜觀看外面的狂風 暴雨,而不被捲入,而我們現在是很安全的被保護著。」

恐懼:雖然我會與妳一同存在,但!只要妳放下無限延伸的懼怕想像,且把心靜 下來,我的威力就傷不了妳了。

我:謝謝你願意與我和平共處,我的心安在了。其實,恐懼全由我無限的想像所 創造,是我所創造的黑暗權勢。我不斷滋養這些力量、不斷壯大它,卻不想 靜下來面對與傾聽它。現在,因為我的看見與面對,我不再覺得你是危險、

可怕而讓我掉入痛苦深淵的無底洞。

恐懼:親愛的孩子我愛妳,對不起…讓妳受苦了,不是我想傷害妳,是我要讓妳 學習更加勇敢與茁壯。如今!我看見妳獨自去台北1的勇氣,妳已經戰勝我 囉!未來的日子,我相信妳仍會和我交手。不過,我相信妳的力量會一點 一滴的長出,我會陪妳、鍛鍊妳,讓妳能堅強且放心的面對未知旅途…

我:謝謝妳,你的用心我接收到了。我不再「躱你」且「創造出更多虛幻的你」, 這趟冒險的人生旅程,有你…能讓我更加剛強壯膽。

(39)

之二 自卑的童年期(七至十二歲)

看著國小畢業冊上那消瘦的臉頰,那空洞且沒自信的眼神,讓我的思緒隨著 時光機倒轉到童年期。我看見自己走進一到六年級的教室,很多回憶我都刻意忘 記了,只記得…我是焦躁不安的過每一刻,我也知道我一點都不快樂…

摘要:國小的我因尿床事件,讓我每天將擔憂、恐懼帶在心上,所以心已經有堅 固的「擔憂及恐懼」位子。原生家庭在此階段對我有深刻的影響,家中無 法「說」的氛圍,讓我的「心」無法被讀懂,那種不安全的依附深著我心。

家中柑子店的生活情境讓我想逃,沒有自我生存的安全空間,我的一舉一 動都被他人檢視著,那種壓迫的情境讓我快窒息。

在學校的我「沉默寡言」;在學校的我「與別人不一樣」;在擔憂及被罵的 壓力下,我的學習潛能被抑制,我有點放棄學習,也很無奈的度過國小六 年的生活。我也開始在乎他人的眼光及評價,而我的價值是隨情境所賦予 的。在得不到成功經驗的學習下,開始用輕蔑的眼光看自己,以羨慕的眼 光看世界,將自己縮到最小,將他人放到最大,自卑、膽怯且沒自信的活 著。

狀態:國小階段家裡很「忙」碌,媽媽忙著顧店,爸爸忙著找工作,而此時是家 中經濟最困頓的時刻。在鄉下的小學校教師無須具備教師資格,人人都可 當小學老師,我卻幸運遇見都「不適合」我的國小老師,在老師沒教書的 熱忱只有罵與罰的生活中,我的潛能被抑制了。在當時公教子女總是享有 特權,有錢人更是備受禮遇,從情境學習中我意識到我是低社經背景的孩 子。

在 Adler 的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中因出生序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心 理位置。在家排行老三的我,因上面有兩位姐姐擋著,所以做事不太負責 任,凡事喜歡依賴及尋求依靠,而在依賴中也導致我的人際關係頻出問題,

也導致自己失去獨自面對自我問題的勇氣。依附關係的薄弱讓自己活在他 人的評價中,我不愛自己,也不愛家人,我害怕失去並想獨占所擁有,我 不是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的兒童。

(40)

評價:家中忙碌的生活情境,讓我想說的心常被澆熄。尿床後不斷被責罵,上學 時心中的焦慮與恐慌,使我變得很敏感,任何風吹草動都能牽引著我的情 緒。漸漸的我被…情緒駕馭了。我的生活變得更加不快樂,每天在擔憂與 惶恐中度過。因為自己的敏感與悲觀影響著我與人的互動,影響著我往負 面的思維靠攏,影響著我無法認真學習,影響著我很難適應新的情境,也 影響我在現實生活中想「躲」與「藏」,而在幻想空間中用力做屬於自己的 夢。現實與夢境中缺乏「行動」的橋樑,真實與夢境有很大的鴻溝。

解決方式(最後發生的事):在整個大環境的情境脈絡下,我的「心」是不會被懂 的,我內在的熱情與潛能也在「擔憂」中隱藏了。我也養了一個無理、很 拗的內在小孩,若事事不合我意,我就會用力哭鬧、用力的要。我也失去 對自我的認同,我的「眞」也漸漸不見了。我更開始在情緒的潮流中載浮 載沉,開始用「感覺」過生活,把社會的評價奉為圭臬,我的價值建立在 任何人的給予,「我」是社會評價中形塑而成的。所以…我不喜歡自己,我 對我而言是陌生的。

結局:雖然當時我只是小小孩,但!我渴望自己的需要被看見;雖然當時我只是 小小孩,我的感受不會比大人少;想起此階段的自己心中仍隱隱作痛,也 因此能更加同理班上有尿騷味的孩子。或許生命走過,所以更能感同身受;

或許生命走過,讓生命的經驗值變得多元。這階段學校及家庭對我而言都 失去其功能,我也看見自己這麼辛苦的活著。因為「看見」,也能讓自己再 度回到當時的情境好好安撫當時未被「接納」的感覺與自己。我要學習放 下對原生家庭的怨懟,學習體會每個人都有生活的苦衷與不得已。

我覺察自我將家中與學校無法得到的愛,轉向向週遭的人討愛,而讓自己 在匱乏中成長學不會愛自己、愛別人。失去愛的連結卻緊抓著焦慮與恐懼 不放,使得我無心認真生活及創造出自己的價值,還被負面情緒牽引著。

如今!看見自己沒價值的根是如何扎實活在自己心中,讓我明瞭唯有用

「愛」滋養心中的根,才能讓心中的土壤因「愛」的沃土得到如實接納自 我的勇氣。

(41)

【無法被同理的尿床事件】

國小階段我很會尿床,沒想到尿床事件對我的人生造成重大的影響。記得小 時候我總是無法控制自己不尿床,所以…

早上一起床…糟了!我又尿床了,惶恐的等著被罵,因為棉被都被我尿濕了!

經過家人一陣責罵後,我還需要去找替換的衣物。在當時我們的衣服都是剛剛好 的情況下,不管我如何拚命的蹲在衣櫃前翻衣褲,終究仍是徒勞無功。最後!在 上學快遲到的壓力下,我都會穿著尿濕的衣褲去上學。

在上學途中我就會開始擔憂、焦急我今天該如何度過?我該如何面對班上的 老師及同學?往往一到班上,同學都會問:「ㄟ!怎麼有股尿騷味。」我就會趕快 演戲裝做不知道並將自己趕快躲起來並遠離人群,然後就開始祈求今天不要被發 現。尿床後的擔心與焦慮充滿我心,我根本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我的學 習成效也因此事件大打折扣。但!都沒有人發現我是如此戰戰兢兢的過生活。

下課時間也因身上有尿騷味所以不敢輕舉妄動,我總是乖乖的、孤單的坐在 位置上。因為尿床事件讓我無法坦承面對自己,也無法坦承和同學相處,最終也 造就一個畏畏縮縮的自己。在班上我是如此沉默、沒朋友,就像隱形人一般。

我很氣當時家人無法體諒我無法控制的尿床;也很氣他們沒辦法幫我準備足 夠的替換衣服,甚至當我的面在家中人來人往的雜貨店中說我尿床的事;我也很 氣學校老師不知我心中的惶恐,無法理解我因身上的尿騷味造成無法學習,而一 直罵我笨,老師都是拿我當班上聽得懂不懂的標準;我也氣自己無法解決尿床的 問題,心中有”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感覺,開始討厭與否定自己。

尿床讓我的心靈蒙上陰影,我認定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是沒價值的,也型 塑了畏畏縮縮的性格。擔心、害怕、焦慮都成為我生活情緒的大部份,也影響我 專心學習的部份,當時我都是跪在前面上數學課的,因為我學不來就會被老師如 此處罰。同學因我身上的味道也開始排擠我,而家人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除了責 罵還是責罵。

回頭看這些事,我竟是如此害怕面對「責罵」!為何我不向家人說出我的難 呢?還是我說了,我的聲音仍不被聽見?而我面對問題的處理態度如此鴕鳥與拖 延,讓自己因一個小問題卻如漣漪般的擴散出去衍生更多的問題,如讓負面情緒

(42)

這件事讓我看見原本不需承受這麼多的痛,而我卻花很多的時間一直在承受 這些痛。所以!有些「點」真的清楚看過一遍,就會清楚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

當下!心中了悟了一些事,也想要做改變,因為不想將二十幾年前做的蠢事現在 再拿來經歷,也幸好因曾經有此經驗才讓我開始學習勇敢表達。慶幸!自己的親 身經歷,讓自己也能更加同理身上有尿騷味的學生,用自己親身的例子教導學生,

使得尿床的孩子都能被接受與同理,而不造成成長中的陰影,所以…每個生命的 經歷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我與我的家人】

標題:父親的影子與我

我的爸爸國小未畢業,個性沉默寡言,常不知如何表達其心中的感受及想法,

溝通方式是以大小聲或破口大罵的方式表達。記得,小時候最怕幫釘傢俱的爸爸 拿木板,常因手拿不動或拿的方式不合其意會被罵到哭;還記得有一次因自動鉛 筆被弄壞哭鬧不已,父親當下就把我的自動鉛筆往馬路上丟,當時的我被嚇到了。

從小我就告訴自己:「我不要像父親一樣」,可是父親的懦弱、無理、無能的 影子卻一直跟隨著我。我也成為懦弱、無能、無理的明珠,只要遇到不符我意的 事,我會無理的耍賴並大發脾氣。遇到問題、困境我更是無能的將全部問題交託 給他人處理,就是不想自己承擔與面對,所以…我在我身上看見父親的影子。

我的父親雖然不太會表達,但他也會用他的方式來愛我們這些孩子。父親曾 為我們買第一隻洋娃娃;父親曾為我們用很利的刀子削鉛筆,那削鉛筆專注的神 情讓我印象深刻。日前閱讀國語日報第五版少年文藝中的一篇文章《靜默的父 親》,當下看完眼框中的淚水也在打轉,文章中描述父親在外受到的委曲是我們無 法理解與同理,而父親仍會持續默默的為家中付出。我的父親雖然一直換老闆,

雖然沒有辦法賺大錢,但他仍會繼續工作養活家,過年還會包紅包給孩子們,這 就是我靜靜為家中付出的父親。

標題:母親的情緒、信念與我

我非常黏我母親,是她身旁的小跟班,而母親也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依附對象。

我的母親生性比較容易緊張、焦慮、操煩,她遇見事情都是先讓自己慌張的不得 了,並一直尋求她人的意見。或許有太多事心煩,總是過度解讀許多事,也很在 乎他人異樣的眼光與評價。當時我就在她身邊認真的模仿母親的一舉一動,模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天皇在位的時段來當作分期的依據而被分為三期,分別是前期(1895-1911 年) 、中 期(1912-1925 年) 、後期(1926-1945 年) 。1895 年至 1925

兩個孫子 駕廠大 聾,帶領 大家前往 檀特山尋 找須大擎 夫婦。. 迎接隊伍中,有人持小

有鑑於青年朋友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階段如求學、就業等抉

能夠說出詳略 有別、主次分 明、徐疾有致 的故事。. 能以特定人物

KU 群至常奪透遊 性家希、過戲 的庭望甚學規 發以別至習則 展外人攻 -o 依擊漸 一由從性漸 這於他的變 時他們行成 期們的為使 的仍主出與 兒處意現別 童於行。人

發展階段 嬰幼兒期 童年期 青春期 成年期 老年期 生理成長.. 智力發展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