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專題式競賽模式之運作與關鍵成功 因素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網路專題式競賽模式之運作與關鍵成功 因素之個案研究"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本裕 博士

網路專題式競賽模式之運作與關鍵成功 因素之個案研究

研 究 生: 林憲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八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網路專題式競賽模式之運作與關鍵成功 因素之個案研究

研 究 生: 林憲平 撰 指導教授: 廖本裕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捌 月

(4)
(5)
(6)

謝 辭

忙錄了三個暑假,終於到了論文的尾聲---寫誌謝,回想這二年多來的往返 台北、台東兩地舟車勞頓,往返兩地時間最短的火車票,更是一票難求,總是在 訂票、退票、取票、換票,隨身帶了好多火車票,當車票沒有增加愈來愈少時,

就是我即將結束一個階段的時刻,心裡總是五味雜陳。

回想這二年二個月的日子,身處在私校的我,即要兼顧學校繁重的教學課務 與指導學生競賽,也須忙於畢業論文寫作,空閒的時間確實很少,因此,我得善 用自己的時間,再加上大家的協助與支持,才能順利完成學業。

衷心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廖本裕博士,本裕老師深厚的學術涵養以及親切、

溫和的指導態度,讓我不斷思考與澄清研究的方向,同時,也感謝蔡東鐘教授、

李鴻亮教授在論文上的指導,您們淵博的學識和宏觀的視野,給予我許多論文寫 作以及觀點上的啟示,實在令人欽佩。

在研究所同學中,特別感謝智文同學時時刻刻伸出援手幫助我這個外鄉人,

謝謝您智文;在工作職場上因為有許多好友們的支持,才能讓我順利完成學業,

感謝簡校長、祕書處黃主任給予的關照,領域好友垂其、偉元、逢霖、靜儀、慧 娟、智偉以及協助我完成論文研究的如玉、嬿竹、翎兆,在此更要謝謝我的好兄 弟「顥仁」,他在我最堅苦、無助、無援下仍默默地協助我、鼓勵我!謝謝你們!

因為有你們,才能讓我完成我的夢想!

最後,更是衷心的感謝我的家人,摯愛的雙親、妹妹、弟弟、岳父母、小 明、妞妞,因為有大家的陪伴,讓我知道有家人的支持與協助是一件多麼幸福的 事,再艱苦的求學之路,也都因為有你們而不再辛苦。能順利畢業的最大幕後功 臣,就是我的夫人欣,謝謝您的全力支持與付出,讓我能專心於課業及論文的寫 作上,更謝謝您給了我「硯硯」與「阿樸」,謝謝您辛苦的付出,謝謝!

在此,謹以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所有我未提及但卻曾經幫助過我的師長、

朋友、同事、家人和小朋友們,阿平將這份學習的成果與榮耀與您一起分享!

(7)

網路專題式競賽模式之運作與關鍵成 功因素之個案研究

作 者 : 林 憲 平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一所國民小學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現 況,探究研究個案學校教師團隊,在參與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運作 模式為何?其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關鍵成功因素為何?以及教師團 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運作之困境為何?

本研究主要以一所國民小學為研究場域,進行教師團隊在指導專 題式網路競賽之個案研究,研究方法包括深入訪談、參與觀察與文件 分析等三種方法,進行蒐集本研究的相關資料,並進行研究分析,研 究結論如下:

一、可樂小學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運作模式為三個主要 階段,可分為準備規劃階段、研究策略階段及成果評鑑階段。

二、可樂小學教師團隊參與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關鍵成功因素歸 納為六個向度,可分為:教師教學品質、學校資源統整、課程 多元設計、學生素質優良、家長社經地位及專題研究創新等六 個因素。

三、可樂小學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困境之分析,其困境可 以分為:教師團隊面臨的問題、學生本身因素所面臨的問題、

學校外在環境層面產生的問題、學校內部組織層面產生的問題 等四個層面。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個案學校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 題式競賽之運作模式、關鍵成功因素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供建議。

關鍵詞:專題式學習、網路專題式學習、關鍵成功因素

(8)

Internet project-based competition mode operation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the case studies

Hsien-Ping Lin

Abstract

The goal of the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oject-based competition instructing by a team of teachers in a private elementary school.

To explore how the mode of operation works in the project-based competition coaching by a team of teacher. What is the key point to succeed in instructing project- based competition and the plight in it?

The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individual case study for the

project-based competition. In the private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research field .The in-depth interviews, participating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s analyzing were mainly used to collect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to analyze. Please see below for the conclusion.

1. For the cola private elementary school in this research, their mode of ope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planning stage, the research strategy stage and the evaluation stage for the three major stages.

2. The factors of success can be grouped into six dimensions which are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school resources, diversity of course design, character of students, social status of parents and innovation of topic research.

3. The analysis of dilemma of the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respects those are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team of teachers, the problems caused by students,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inside the school.

Based on the discovery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s focus on the mode of operation for the project-based competition, the factors of success and future relevant research to provide suggestions.

Keywords:Project-based learning、Web project-based learning、Key success factors

(9)

目 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次 ...iii

表 次 ... v

圖 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專題式學習 ... 5

第二節 網路專題式學習 ... 13

第三節 網路科技在專題式競賽之實例... 27

第四節 關鍵成功因素 ...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 4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4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47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 48

第四節 研究歷程 ... 53

第五節 研究程序與進度 ... 53

第六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 ... 55

第七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 58

第八節 信度與效度 ... 60

第九節 研究者的角色 ... 62

第十節 研究倫理 ...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5

第一節 可樂小學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運作模式 ... 65

第二節 可樂小學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關鍵成功因素 ... 80

(10)

第三節 可樂小學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困境 ...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7

第一節 結論 ... 117

第二節 建議 ... 121

參考文獻 ... 123

(一)中文部分 ... 123

(二)外文部分 ... 125

附錄 ... 128

附錄一 訪談大綱 ... 128

附錄二 研究日誌 ... 129

(11)

表 次

表 2-1 國內外學者之網路專題式學習實施歷程… ... 17

表 2-2 網頁專題式競賽實例之差異... 36

表 2-3 國外學者關鍵成功因素的相關意涵 ... 38

表 2-4 國內學者關鍵成功因素的相關意涵 ... 39

表 3-1 教師團隊參與對外網路專題式競賽得獎紀錄表 ... 50

表 3-2 研究參與者之基本資料表 ... 51

表 3-3 研究進度表 ... 54

表 3-4 編號系統表 ... 58

表 3-5 轉譯符號表 ... 59

表 3-6 訪談對象一覽表 ... 59

表 4-1 可樂小學家長對課程教學在學習表現的滿意度 ... 83

表 4-2 可樂小學學生對「學習表現成效」的滿意度 ... 84

表 4-4 可樂小學教師學歷表 ... 86

表 4-5 可樂小學競賽團隊教師年資表 ... 87

表 4-6 可樂小學各年級自主學習架構表 ... 94

表 4-7 可樂小學特色課程融入各年級社會領域 ... 97

表 4-8 可樂小學參與臺北市基本學力檢測國語文領域表現 ... 100

(12)

圖 次

圖 2-1 專題式學習實施模式 ... 10

圖 2-2 專題式學習活動實施流程 ... 12

圖 2-3 網路專題式學習之概念圖 ... 14

圖 2-4 網路專題式學習模式「PIPER」流程圖 ... 20

圖 2-5 網路專題式學習流程圖 ... 23

圖 3-1 研究構架圖 ... 47

圖 4-1 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運作模式架構圖 ... 65

圖 4-2 可樂小學教師團隊參與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關鍵成功因素 ... 80

圖 4-3 可樂小學高年級自主學習課程流程圖 ... 95

圖 4-4 可樂小學社會領域的啟發思考教學流程圖 ... 97

圖 4-5 可樂小學 99 學年度基本學力檢測報告(國) ... 101

圖 4-6 可樂小學 99 學年度基本學力檢測報告(數) ... 102

圖 4-7 可樂小學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困境圖 ... 109

圖 5-1 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運作模式 ... 118

圖 5-2 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關鍵成功因素 ... 119

圖 5-3 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困境 ... 120

(13)

第一章 緒論

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獨立研究是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師 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象徵著帶來另一種新的變革,讓學生的基本能力活用於生 活中,進而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因此,推動學生「專題式學習」,可培養多種 基本能力的特色,對於學校教學發展及學生學習運作模式,更顯重要。

專題式學習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的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研究之精神,加上近年 資訊科技的普及、便利,透過網路與世界龐大資料庫探索及豐富多元的多媒體素 材呈現,讓專題式學習更加方便、多元及有成效,所以,各學校更加重視網頁專 題式學習,並極積推動師生團隊參與網頁專題式之競賽。

所以,本研究以特定情境學校為場域,進行一所網路專題式競賽成績卓越之 小學教師團隊,探討個案學校教師團隊之運作模式及成功因素,期望經研究者分 析後,能提出個案學校教師團隊間的參賽運作模式與成功因素,以利各學校相互 觀摩與學習。

本章共分成三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指明研究目 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旨在釐清並界定重要名詞。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經九年一貫課程的改變後,就教學而言,其教學方法必須是包含彈性的、多 元的、建構的、與統整的及自主的,而相對應的評量方式也隨之改變,改變成多 元的、動態的、有立即回饋的及產出的。因此,在實施統整課程的教學活動設計 時,除了強調知識的統整,基本能力的學習與應用以及教學活動與概念主導的課 程設計,還要必須考量到學校課程、教師教學、學生評量三者之間的互相影響而 產生的效果。由此可知,要落實九年一貫統整課程,並且要滿足教學及評量的教 學活動,「專題式學習」是可以滿足課程、教學、評量三者結合的學習活動模式。

隨著迅速發展日益普及的資訊科技和網路環境的便捷性,光纖速度的網際網 路進入教學現場,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已日漸普及化,藉由資訊科技的協助來完 成學生的學習,數位學習早已突破早期的傳統教育,不在只是學科知識上的鑽研,

而是要培養學生統整知識的能力,以因應未來快速成長的知識學習(林建良,

2005)。

由此可知,數位學習突破在空間以及時間上的限制,透過網際網路營造一個

(14)

專題式學習環境及適性化數位內容,並以科技作為認知的工具,來促進學習者的 學習趨動及問題的思考力,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更呼應了國內九年一貫 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所強調的問題解決能力,唯有讓學生擁有問題 解決的能力,方能面對外在多變的環境。

正如同 Barak 與 Dori(2004)的研究指出專題導向式的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機制,可以提供教師在教學上,促進學生團隊合作的機會,學習如何與他人分工 合作,及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讓學生透過專題式學習,從中培養社交、管理、

創造及表徵等技能以及提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就此可反映出,現代化理想教育 的目標,應該是能融合生活體驗及應用各種能力,解決生活上所面對的問題,因 此,加強學生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所有教師的共同目標之一(徐新逸,

2011)。

網路專題式學習主要是以學生為主動學習的個體,學習是透過學生本身的思 考結果,再以個人或是小組的方式進行各種不同的活動,研究可以針對一主題進 行學習、研究與探索,並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界定問題、規劃與設計研究 的過程,經過思維的探索,試圖尋求解決途徑,並指導學生具體地將研究結果,

以作品來呈現或發表其研究成果的歷程,並且加以評鑑。「專題式學習」結合網際 網路科技的使用之下,應用統整各學科的概念,進行主題的探索、研究的態度及 方法的訓練等,可以使專題式學習更加普及並且更為便利且更具成效之學習方式,

目前在國內以特定專題式的研究方式,作為網路專題式研究的學習環境,均是源 自於(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的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http://www.taiwanschoolnet.org)。

因此,(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2010)教育部在西元二千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

「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以推廣資訊教育、消除數位落差、提倡創新教學、促進 文化交流、提昇競爭能力、拓展國際視野。本研究的專題式網路競賽還有「臺北 市中小學專題式網頁競賽」、「台北市縣中小學學生小論文專題寫作比賽」等競賽 均是結合網路科技的使用,讓師生組隊參賽,並利用網路平台的結合,並將專題 式學習的成果發表於網路上。

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以特定情境學校為場域,探究一所國民小學教師團隊在 參與指導「臺北市中小學專題式網頁競賽」、「台北市縣中小學學生小論文專題寫 作比賽」及「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等網路專題式競賽之個案研究,因該教師團 隊年年履獲佳績;研究者試圖分析該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的運作模式、

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關鍵成功因素及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運 作之困境。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運作模式。

二、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關鍵成功因素。

三、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運作之困境。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具體之問題:

一、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運作模式為何?

二、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關鍵成功因素為何?

三、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運作之困境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的名詞解釋包括:專題式學習、網路專題式學習、關鍵成功因素,其 解釋如下:

壹、專題式學習

本研究專題式學習系指是將學生置於一個問題探索的情境之下,其中學 生探討的問題必須是真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並且是學生有感興趣的,

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自行嘗試、探索並尋找問題的答案,並且要與其 他同學共同合作、學習,透過運用科技的工具,最終發展出一個作品,由此 可知,專題式學習是一個產出型的學習歷程。

貳、網路專題式學習

本研究網路專題式學習系指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一系列網路專題式學習的 研究,而且網路專題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強調知識是學

(16)

生透過網際網路上的專題式學習之研究歷程,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而來,並且 透過網際網路及多媒體科技,進行搜集、調查、訪問、整理、分析及產出成 果。

參、關鍵成功因素

本研究關鍵成功因素系指在所處的領域中,掌握並持續改善其競爭能力,

並能成功與他人競爭,所必須具備的競爭條件或優勢。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兼採理論與實徵研究,雖然在內容、方法上力求完整,但基於主、客 觀的因素,仍有下列若干的限制,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方法主要是採用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法,其研究範圍只侷限於個案研 究的學校,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侷限於該小學教師團隊參與指導網路專題式 競賽之相關行為,其結論在推論上有一定之限制。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由於本研究採取的是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因此,所探討的對象僅 僅針對參與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各領域教師,且深入訪談的對象也是以參 與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之代表性成員為主,並不能一一訪談所有校內成員,

因此,研究結果的呈現是研究參與者的看法。

二、研究者本身的限制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身兼主導研究、研究參與者、研究觀察者等多重的 角色,雖然研究過程有助於第一手資料的取得與資料蒐集的可信度,但相對 的,主觀意識成分比例加重,研究者雖有訪談、文件等第一手資料,但難免 無法完全避免主觀解讀的部分呈現。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探討「教師團隊指導網路專題式競賽運作模式」的歷程,

故在本研究進行中,主要是針對網路專題式學習及關鍵成功因素之相關文獻為基 礎,並對國內、外專家學者之相關研究做一分析與探討,以作為研究架構與理論 基礎之依據。

本章節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是探討專題式學習;第二節是剖析網路專題式學 習;第三節是瞭解網路科技在專題式競賽之實例;第四節是分析國內外關鍵成功 因素等文獻。

第一節 專題式學習

本節第一部分首先探討專題式學習之定義;第二部分探討專題式學習之目的;

最後的部分是專題式學習之實施模式與流程,以作為本研究分析有關專題式學習 的重要參考。

壹、專題式學習之定義

以「專題式學習」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極為不同的,將傳統教室的被動學習 活動轉變成以學生為主動學習的教學環境,是教育現場多年來重大的一項教育變 革的重點主流,它是一種教學方法、一種教學策略、一種課程設計,也是一種學 習方法、一種學習策略,更可以視為學生知識發展與能力學習的方法之一;此可 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其觀念源於建構主義理論發展而來的,其學 習的內容方式包含著John Dewey(1859~1952)的教育哲學,主張教學的主體是以學生 為中心,並強調教學活動以做中學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生學習。

由上可知,教育改革將建構主義的觀點納入教學活動中,而「專題式學習」

的主張是John Dewey做中學,並結合科學的知識、方法、概念和態度,培養學生主 動學習,而教師教學主體以學生為核心的一種學習方式。

典型的「專題式學習」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也許是幾個禮拜,也許要整 個學期或整個學年度,課程的進行是將學生置於一個問題探索的情境之下,強調 學習情境與真實世界相符合,其中研究的問題必須是真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 的,並且是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驅動問題(driving question)」,學生在探索 問題的歷程中,學生可以藉由小組成員發表構想、決定計畫、設計計畫,並且經 嘗試、探索、蒐集、提問、推理、分析、討論、實驗,並且運用科技的工具尋找

(18)

問題的答案,來進行真實問題的解決,學習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行控制自 己的學習進度,充份發揮學習由學習個體自行掌握,學生之間須要與其他學生相 互合作、溝通、協調,並建構出自己的觀點,在學習的最後階段,學生需提出一 個作品或成果並與他人溝通自己的構想及分享個人的發現,教師除了對學生學習 的過程進行形成性評量外,亦會針對最後的產出進行總結性評量。所以,專題式 學習可以被視為學習的單元( Krajcik、 Blumenfeld、 Marx與Soloway, 1994;Fischer, Grasel, 與 Mandl, 2000)。

Moursund(1999)提出有關「專題式學習」的定義,並且分別從學生的觀點以 及教師的觀點來定義「專題式學習」。

一、對學生的觀點,專題式學習是:

(一)強調以學生為教學中心。

(二)鼓勵學生之間合作學習。

(三)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學習。

(四)學生專注於高層次的技能學習。

(五)允許學生的成果或作品可以持續地改善。

(六)最終學生要產出作品或研究報告。

二、從教師的觀點,專題式學習是:

(一)源於建構主義理論發展而來。

(二)完整的教學單元及教育目標。

(三)真實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的。

(四)採用真實評量。

(五)教師是輔助學生的角色。

(六)老師也是一位學習者。

綜合以上說法,研究者認為「專題式學習」是一產出型的學習方式,學生之 間透過相互合作,進行真實性的問題研究,最後產生一個成果。

貮、專題式學習之目的

專題式學習與傳統的班級教學活動是南轅北轍的,專題式學習是一種高互動、

高自主的、長期性的教學活動,學習主軸以問題或主題為共同研究的中心,並且 融合許多學科領域的學習概念之學習方式;學生分組透過各種研究方法,主動探 索研究問題,並從研究的過程中建構知識,最後發表並產出一成果,以達到有意 義的學習(鄒慧英,2000;陳運正,2001;張仁全,2003)。

(19)

由上所述,透過專題式學習的學習活動,從中應用許多的研究法則,進而培 養學生基本能力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可以將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在 學生實際生活問題上。

所以,研究者根據許多有關於專題式學習的文獻,整理出指導學生專題式學 習的研究可以達到以下幾點目的,分別說明專題式學習的目的如下(Steven,1994;

Moursund,1999;張美玲2000;黃明信,2002;周天賜,2003;鄭紹祥,2009):

一、發展專家知識:

專題式學習主要是在增進學生所研究該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其中知識 包括單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的領域知識;由此可知,透過專題式學習的研究,

學生可以從該研究領域獲得相關的專業知識。

二、增加學習動機:

由於專題式學習的主題通常是由學生之間與老師討論產生的,也因此 該研究主題是學生所喜歡的,所以,專題式學習不僅增進學生個人的知識 和技能,更增加學生額外投入的時間和努力於專題式學習的研究中;由此 可知,專題式學習對學生而言是具高度動機的情境,更加可以吸引學生,

並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增進研究思考技能:

專題式學習是透過研究工具、方法進行研究,學生為研究者必須使用 研究工具、方法來完成該專題,所以,學生必須習得研究相關的技能,才 能完成專題,由此可知,專題式學習是在幫助學生增進、提昇學生個人更 高層次的研究思考技能及增進問題解決能力。

四、增進團隊合作:

專題式學習的學生團隊每人都有其責任及任務,同儕之間互相學習,

遇到問題時須善用溝通技巧相互協調,表現出合作團隊的精神,由此可知,

專題式學習是一種社會學習的情境,每位學生在合作的環境的機制下,將 可以透過同儕之間的互助合作,提昇個人學習效能。

五、強化資訊搜尋技能:

專題式學習是學生必須搜尋透過文獻資料,撰寫專題研究,然而,在 光世代下的學子們,學生的資料來源不再只是圖書館,更多的資源來自網 路,所以,學生對於資訊科技的網路搜尋能力及關鍵字使用更加重要,由 此可知,學生透過專題式學習的研究,強化他們個人的資訊素養,並且訓

(20)

練其能從不同面向及不同管道尋找到與研究有關的資料。

六、資源管理技巧:

學習資源管理技巧是目前學生的重要課題,其中包含時間管理、資料 管理、設備支配等,並在有限的時間下完成專題研究,由此可知,教師實 施專題式學習,學生學習專題研究的過程中,能夠從中練習分配時間和相 關資源,如期完成專題研究。

七、完成專題成果:

專題式學習是一長期研究的課程,學生透過研究歷程,最後完成一成 果,所以,專題式學習是一個產出型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要產出一個有 歷程、有品質的作品、報告或是成果。

八、自我評鑑和同儕評鑑:

學生完成專題式學習後,學生要透過自我評鑑來評量自己的工作表現 及成就,並且要學習如何去評鑑同儕們的工作表現和成果,並給予適當的 文字或口語的回饋。

九、多元學習社群:

教室不再只有教師與學生,專題式學習可以組成一個學習社群,其成 員可以有學生、老師並擴展到家長和志工,並且擴展到學校以外的其他專 業人士,一同相互學習並完成專題研究。

專題式學習相對於傳統式的教學,是個全新的教與學的體驗,也因此教師與 學生將面對不同的挑戰,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扮演逐漸多元化;教師的角色不再只 是單方面的提供教科書上的知識;不再是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教學場所也 不再只是學校裡的教室,反而是扮演多元的角色,適時提供學習素材與安排學習 活動,能對學生提出學習需求,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並持續做好維持學生 學習動機的角色。

專題式學習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並落實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的精 神,對學生而言,在專題的研究過程中,擬定策略、設定階段目標、尋求資源、

合作學習、執行任務、運用工具、自我監控、產出成果及自我評鑑,以解決學生 對實際的生活和平時實務的問題,使學生更能專注於真實問題的調查、研究,透 過探究問題的情境下,讓學生成為實際解決問題的探究者,進而養成學生具有帶 著走的能力。

(21)

參、專題式學習之實施模式與流程

專題式學習的課程有別於傳統式的教學方式,專題式學習的主要特色是以學 生為本位,透過教師對問題的引導,學生針對相關的趨動問題,進行探究專題的 研究活動,藉此培養學生探索研究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並且在探討研究的過程中,

須學習與他人共同合作與分享,並形成一個主題的學習社群,透過研究方法的進 行,最後能完成專題研究,並產出一個作品,學生與老師再針對其創作成品的過 程和結果加以評量與回饋(林良駿,2005)。

由此可知,專題式學習的實施模式與流程能給予教師在實施時的重要依據,

故分別說明專題式學習之實施模式與流程。

一、專題式學習之實施模式 (一)專題式學習實施要素

專題式學習的組成元素有專題、學生、教師、志工家長與校外專業 人士,其實施的方式是由學生、教師、志工家長與校外專業人士共同合 作,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組成一研究社群後,學生針對日常生活中所 發生的實際問題中,尋找學生有興趣的問題並與教師討論確定探究的研 究主題。

研究的過程,學生擁有自主的權力,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充分展現 自律及團隊精神,而教師的角色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時的給予提供 協助與研究相關資源,並引導學生共同學習,最後,由學生完成專題學 習與成果作品。

(二)專題式學習之實施模式

研究者依 Thomas ,Mergendoller 與 Michaelson(1999) 、Poell 與 Van der Krogt(2003)與鄭紹祥(2009)等文獻,將專題式學習的實施模式分 為五個階段,其各階段為準備階段、規劃階段、研究階段、策略階段及 評鑑階段,做為專題式學習活動設計的指導方針,以利於師生團隊參與 研究過程的課程規劃與設計,其專題式學習活動的實施模式如下圖(見 圖 2-1)所示:

1、準備階段:

專題的起點,其中包括學習的概念、問題、主題的形成;並且開 始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

2、規劃階段:

(22)

界定專題式學習的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具體成果,其中學習的 主題是令學習者有高度興趣,以做為趨動學習者努力的動力,並且團 隊須考量研究過程中,所有相關的要素及組成。

3、研究階段:

實際進行並有具體成果產生;詳細執行計劃與行動;

4、策略階段:

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適時提供學生學習的資源,建立一個完整 的學習環境,以支持學生學習;藉由師生團隊互動中,反覆地執行研 究,並從中修正,最後產出一作品。

5、評鑑階段:

利用自我評量與同儕之間相互評量方式進行,最後階段是完成作 品或報告,透過公開展示或報告,從中做為評鑑學生回饋的資訊。

圖 2-1 專題式學習實施模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起始階段

規劃階段

研究階段

策略階段

評鑑階段

專 題 式 學 習

(23)

二、專題式學習的實施流程

專題式學習的過程中,主要講求的是需要符合科學探究的精神,觀察 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假設,並預測結果的一系列的科學方法,並依 實驗過程加以分析、探究,最後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由此可知,專題式學習以科學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其應包涵完整的科 學研究流程,以學習者的角度而言,專題式學習的學習模式是一個尋求問 題答案與分享成果的過程,研究者依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的實施流程統 整如下所示( Blumenfeld , Soloway , Marx , Krajcik , Guzdial 與 Palincsar , 1991;Marx , Blumenfeld , Krajcik , 和 Soloway , 1997;謝建全,2002;王淑璟,

2005;林良駿,2005 ):

(一)擬定計畫與方向:

擬定專題計畫與方向是大部份專題式學習的基本步驟,首先要針對 研究方向的初步探討,評估專題研究是否可行,再對所要探索的主題,

進行界定與分析,確認專題式學習是可行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確 認專題的主題後,方可付諸行動來實施專題研究。

(二)問題確認與分析:

專題式學習開始初期,學生對於所要進行的專題內容,尚未建立相 關的概念,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建立研究主題的基礎概念,並共同確認趨 動問題,使學生能對所要進行的專題活動有正確的方向,並且保持學生 研究的學習動機,以維持長時間從事探究的活動。

(三)資料蒐集與保存:

在專題式學習活動中,資料來源是多元化的,研究者需要大量的資 料做為佐證或是做為解決問題的參考,資料的保存與蒐集的技能是學生 的基本能力,並能與他人進行資料的分享及討論。

因此,善用資訊科技的工具,不僅可以應用於資料的保存、蒐集,

更可縮短研究時程及增進研究學習之成效,例如:電腦文書軟體的使用、

網際網路搜尋的資料。

(四)共同研究與調查:

在專題式學習的研究實施過程中,以小組成員共同學習的方式進行,

小組成員有學生、家長、教師或相關專業人士,形成一個學習社群關係,

學習社群的組成多元,更可充分提出問題討論、彼此腦力激盪,交互作 用的過程下,更可提高學習之成效。

(24)

由此可知,小組成員的工作內容分配,每個人都有要負責的範圍及 研究進度;學生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透過研究方法或進行實驗設計,

來分析、釐清問題的概念及資料數據,以瞭解、驗證研究問題的真相。

(五)問題修正與解析:

專題式學習過程是不斷地找尋答案,但卻也不斷地產生新的疑問,

隨時進行研究問題的評估,學生可以透過諮詢教師和專業人士,依其疑 問繼續研究,並修正自己的研究方向,而教師須適時提供學生所需資源。

所以,學生將研究過程中,所蒐集的資料或是實驗獲得的資訊,轉換成 有意義的結果,並且可以利用圖表、模型或是表演方式來分析呈現。

(六)成果分享與評鑑:

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研究的歷程,在最後統整專題,並提出有組織的 具體成果,最終後的學習成果可以多元的方式呈現,例如:模型、報告、

錄影帶、程式、生活影集等,來加以呈現學習成果,並完成總結性評量;

其中如能善用電腦影音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將可豐富其研究成果。專題 式學習活動藉由作品的分享,驗證學生學習的成果,並能夠透過相互觀 摩的方式,達到彼此相互交流知識的機會。

由上可知,大部分的專題式學習的最基本流程為擬定計畫與方向、選 擇研究主題、蒐集研究資料、共同研究調查、發展研究作品和他人分享結 果,而這些研究技巧都是學生著手進行研究中,所要注意的重要事項,以 利於最後研究成果發表所經歷的過程。教師可依專題式學習的研究流程來 實施以強化學生對專題研究的技巧,其專題式學習活動的實施流程如下圖

(圖 2-2)所示:

圖 2-2 專題式學習活動實施流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擬定計畫

與方向

問題確認 與分析

資料蒐集 與保存

共同研究 與調查

問題修正 與解析

成果分享 與評鑑

(25)

第二節 網路專題式學習

本節第一部分首先探討網路專題式學習之定義;第二部分探討網路專題式學 習之實施模式與流程;最後的部分是教師角色與學生能力培養,以作為本研究分 析有關網路專題式學習的重要參考。

壹、網路專題式學習之定義

由於資訊科技的發展迅速,透過網際網路來實施課程學習與教學的平台,已 經愈來愈普及化,網路科技具備了協助老師發展課程願景、製造課程中各種不同 的學習機會、易於取得學習資源、管理資源及教室活動、評估學生學習成果之便 利性,己成為時下教師的教學趨勢。

網路專題式學習(Web 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 WPBL)是透過網際網路上 的數位學習網站,這些數位學習網站應具備數位學習系統,其功能有數位教材、線 上討論區、線上評量、小組討論、專題活動設定、專題管理等機制,以利於進行 一系列網路專題式學習的研究,而且網路專題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方式,強調知識是學生透過網際網路上的專題式學習之研究歷程,學生自己主動 建構而來,並且透過網際網路及多媒體科技,進行搜集、調查、訪問、整理、分 析及產出成果。由上可知,數位科技的時代,妥善結合網路科技,透過網路世界 的龐大資料庫索引及豐富多元的多媒體素材呈現,勢必讓專題式學習更佳方便且 多元,亦更具成效(Ertmer,1999;徐新逸,2001;張基成,2006)。

由上所述,國內也陸續投入這方面的相關研究,並透過學生組隊的方式,以 競賽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臺北市中小學專題式網頁 競賽」、「北北基中小學學生專題寫作比賽」等實例,其中「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的競賽為例,其競賽內容鼓勵中小學生以專題式學習的研究方式,透過網際網路 作為小組的研究表達溝通的平台,並配合同儕之間的合作學習模式,探索地方與 人文環境等相關議題。

徐新逸(2001)指出網路專題式學習,強調學生知識的習得,是透過專題研究 的歷程學生自行建構而來的,並透過網際網路及多媒體科技,進行搜集、整理、

分析及產出成果,其學習概念圖如下圖(圖 2-3)所示:

(26)

圖 2-3 網路專題式學習之概念圖 (資料來源:徐新逸,2001)

貮、網路專題式學習之實施歷程與模式

一、網路專題式學習之實施歷程

研究者主要蒐集的文獻從早期到近期的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網路 專題式學習實施歷程,依其脈絡改變並整理比較,以利於後續網路專題式

(27)

學習實施之研究基礎。

首先從早期 Dolne (1977)提出網路專題式學習歷程的三個階段:準備 階段、溝通階段與評量階段。

(一)準備階段:

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此階段是教師在教學前的教學準備,教師準 備學生在網路專題式學習過程中,準備的資源是教師或學生所有可能用 到的相關資料、資源、學習素材與學習工具;學生也應在網路專題式學 習的初期事先進行分組,並且依據專題式學習的內容訂出行事曆,並做 好隨時監控活動的準備,師生共同準備下,提供一個具有豐富探究性的 學習情境。

(二)溝通階段:

教師必須和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及互動,教師隨時在學習的過程中,

給予學生適時的回饋與指導,並控制網路專題式學習進行的流程與研究 進度,在研究的過程中,師生透過查閱資料或與專家訪談來蒐集並擷取 出有用的資訊,所以,師生雙向溝通在此階段是相當的重要。

(三)評量階段:

學生在網路專題式學習的最後研究階段,必須提出網路式專題報告 或成果的展示,並對報告或成果作自我評量,教師在觀察協助的過程中,

對學生的參與、表現進行形成性評量,並對最後學生產出的成果,進行 總結性評量的工作,並且給予學生回饋。

Katz 與 Chards (1989)提出進行網路專題式學習歷程的三個階段:包 括起始階段、實地調查研究階段及總結歸納階段。

(一)起始階段:

學生與老師針對生活周遭所接觸到的現象與有興趣議題,經過多次 的研究、討論,師生共同提出、決定該小組所要深入研究的主題。

(二)實地調查研究階段:

此階段是專題式學習的主要核心階段,其中包括實地調查、訪問、

研究等活動,學生透過觀察、繪圖、建構模型、寫作、戲劇表演等方式 以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

(三)總結歸納階段:

將專題式學習的研究歷程及結果,提出報告或呈現作品。

Polman (1998)提出專題式學習必經歷程:選擇研究的主題、查詢主題之相關研

(28)

究、尋找、蒐集資料、分析資料、撰寫作品。另外,Moursund (1999 )也提出專題式 學習的三大歷程為:開始、整合團體活動、專題活動指導。

莊靜圓(2001)依據松濤天文地科學園中的四個學習網站,其中分類是以學科領 域來分,分別有太空教室、天文教室、地質教室、地物教室、大氣教室等,基本 上都強調專題式學習的策略運用在該網路學習系統中,並且研究提出一套專題式 導向學習歷程,不過,最早提出的五個專題式學習歷程為:(一)界定問題;(二)假 設策略;(三)蒐集資料;(四)驗證分析;(五)結論報告。但是,在該開發研究團隊的 研究成果報告中發現,專題式學習歷程實施後,學生很容易從第一階段的界定問 題直接跳到第五階段結論報告,反而忽略其中最重要的過程,因此經過研究團隊 修正後,發展出新的「Z 型圖」,由原先的五個階段分成六個階段,分述如下:

(一)提出暫論:

由學習者選擇生活週遭感興趣的主題,且選擇相近主題的成員組成 一小組,彼此分享。

(二)綜理成假設:

依據暫論形成對研究主題的共識,並建立具操作型定義的假設。

(三)形成策略:

擬定適當可行的策略。

(四)揀選變數:

判斷驗證時所需的變數,衡量是否足以驗證所需的資料。

(五)轉化資料:

將一手資料重新整理組織。

(六)推理與驗證。

而在這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專題的半成品產出,包括對主題的暫 論、定出的假設、欲採行的策略、已經確定的變數、轉化後的資料、驗 證或推翻假設的結論報告等(蔡義本、林熙禎,2001)。

徐新逸(2001)整合各家說法,提出網路專題導向學習的實施模式 PIPER,分成 準備(P)、實施(I)、發表(P)、評鑑(E)及修正(R)五個階段,另外,鄭紹祥(2009)綜合 各專家學者之建議,將網路專題式學習課程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 與歸納總結階段。

從一開始定義主題、建立時間表、規劃評量的方式、整合研究的資源、安排 分組、小組討論、決定主題、完成計劃表、教師參與並回饋學生、學生修改計劃,

當學生個別完成專題的各項任務時,要開始分享及省思,學生本身是否達成當初 計劃的目標與合作學習的精神,此時教師要提供充分回饋及評量,學生也在最後 發表及展示作品。

(29)

研究者依據早期至近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所提出的網路專題式學習之實施 歷程,整理如下表 (表 2-1)所示:

(30)

由上表可以得知,國內、外專家學者 Dolne(1977)、Katz 與 Chards(1989)、

Polman(1998)、Moursund(1999)、莊靜圓(2001)、徐新逸(2001)、鄭紹祥(2009)對於網 路專題式學習實施歷程,可以發現網路專題式學習實施歷程的各階段,大至可以 分為三至六個階段,研究者依前一章節由研究者自行整理的專題式學習活動之實 施模式以及上表(表 2-1)相關文獻歸納為三個主要階段,其階段為(一)準備規劃階段、

(二)研究策略階段及(三)成果評鑑階段,各階段分述如下:

(一)準備規劃階段:

準備規劃階段是網路專題式學習實施的第一階段,其內容包括,提出 網路專題式學習的研究主題、確認研究問題、提出研究相關的研究假設及 網路專題式學習實施的其它事前的準備工作。

(二)研究策略階段:

第二階段進入專題式學習研究的實施過程,其中過程的工作項目有擬 定研究的策略及方針、搜尋及分析研究資料、實地進行調查、小組成員間 的溝通協調及討論及驗證研究問題並將資料轉化為有用的資訊。

(三)成果評鑑階段:

最後的階段進入成果評鑑階段,此階段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將整個網路 專題式學習研究的實施過程中所發現推理的結果,透過學生自評與互評機 制,進行成果展示及發表評鑑,最後,針後學生的產出成果進行總結性評 量,並且教師給予指導及修正建議後,總結歸納整個網路專題式學習實施 的成果。

二、網路專題式學習之實施模式

由於資訊科技的普及網路專題式學習已被廣泛地應用,徐新逸(2001) 整合各家說法,提出網路專題導向學習的實施模式 PIPER,分成準備(P)、

實施(I)、發表(P)、評鑑(E)及修正(R)五個階段,詳細的任務、工作流程、

所需網路技術之說明如下圖(圖 2-4)所示:

(一)準備階段(Preparation) 1.確定主題範圍;

2.確定教學目標;

3.確定進度計劃;

4.評鑑的方法;

5.確認資源;

(31)

6.確認先備知識;

7.組織團隊;

8.教師培訓工作。

(二)實施階段(Implementation) 1.安排團隊分工與職責;

2.腦力激盪;

3.擬定專題計劃;

4.提出假設;

5.蒐集資料;

6.分析驗證;

7.團隊合作;

8.進度報告;

9.整合分析結果;

10.發現結論。

(三)發表階段(Presentation) 11.書面報告;

12.口頭發表。

(四)評鑑階段(Evaluation) 13.自我評鑑;

14.同儕評鑑;

15.專家評鑑。

(五)修正階段(Revision) 16.修正成為最後版本;

17.準備結案;

18.檢討紀錄。

(32)

圖 2-4 網路專題式學習模式「PIPER」流程圖 (資料來源:徐新逸,2001)

鄭紹祥(2009)綜合各專家學者之建議,將網路專題式學習課程分為三 個階段 15 個步驟,參見下圖(圖 2-5)所示:

(一)準備階段 1.組織教師團隊:

(33)

網路專題式學習是運用多重資源的課程統整學習,單靠一位老 師恐怕力有未逮;若能組織一群氣味相投、有共通理念的教師團體 共同經營,不僅能分擔勞務,最重要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能有觀 摩、討論的對象,讓課程更加多元與完整。

2.確定研究議題:

先針對學習者的先備經驗、興趣、背景進行瞭解,分析相關學 習議題的適切性,以擬定研究方向。

3.聯繫教學資源:

調查、聯繫所有教學的相關資源,確定專題研究的可行性。

4.專題課程設計:

分析專題內容,以擬定教學目標、計畫進度及評鑑方法,完成 初階的課程設計。

(二)實施階段 5.組織學生團隊:

徵詢有意願且興趣濃厚的學生參與專題學習。

6.擬定專題計畫:

專題小組透過腦力激盪的方式繪製專題概念圖,將專題內容作 概念分析,並以此規劃專題研究計畫表,做為專題學習的圭臬。

7.提出學習議題:

將專題內容分析為數個學習面向,再劃分為數個小概念,做為 分階段的學習議題。

8.專題能力養成:

培訓學生具備專題學習的基本能力,例:訪問能力、操作數位 媒材能力、運用網際網路能力。以利於日後的各項學習活動。

9.蒐集資料:

透過網際網路、書籍史料的閱讀,對學習議題作多方面的初探,

再彙整資料、去蕪存菁,將有用的訊息蒐集保存或做更深入的探討。

10.體驗踏查:

(34)

進入真實的生活場域(社區)進行學習,透過觀察探索、訪問 專家、體驗實作等方式,驗證及建構知識。

11.規劃專題網頁,形成學習社群:

規劃如何呈現表達專題研究成果,並透過網界博覽會網頁學習 平臺,與全國各個專題研究小組形成互相分享與觀摩的學習社群。

(三)歸納總結階段

12.呈現專題網頁作品:

將專題學習所獲得的資料及踏查所得之寶貴經驗,以專題網頁 的方式呈現作品。

13.專題報告發表:

對其他未參與專題研究的班級同學發表專題報告。

14.學習評鑑:

透過自評、同儕評鑑及教師評鑑來檢討學習成果,以求精進。

15.修改及完成作品:

依據評量的建議修改作品,最後完成網頁作品上傳至網博會大 會平臺。

(35)

圖 2-5 網路專題式學習流程圖 (資料來源:鄭紹祥,2009)

參、教師角色與學生能力培養

一、專題式學習之教師角色

在進行專題式學習的研究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 必須一改從前傳統的只是擔任知識來源者,應轉變為引導、協助、指導學 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主動式進行學習,在教師的適當引導及協助下,讓 學生蒐集、尋找資料,探索學生所想知道的知識,並以建立夥伴關係、及 嘗試新的科技方法運用在專題式學習中,然而教師也需要相關的訓練,包 括課程的規劃、領導的技巧,學習如何透過科技指導學生進行專題式學

(36)

習。

由此可知,教師在專題式學習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課程的設計者、

學習的協助者、實踐的鼓勵者、歷程的評鑑者、科技的使用者同時也是與 學生一同學習成長的學習者。

由林良駿(2005)認為實施專題式學習時,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為:

(一)共同找尋研究主題:

教師可在自己所教授的課程中,輔以加深、加廣的範疇,共同 和學生找尋適合的研究主題,但應避免直接給學生題目研究。同時,

在主題的選擇過程中,老師可經由分析,提供意見參考,以符合研 究範圍不要太大,學生興趣、有創意、生產知識為導向的研究題目 為最佳。

(二)協助蒐集相關資訊:

當確定研究主題後,即展開相關資料的蒐集;教師可主動詢問 並提供可能獲得相關資訊的方法,例如指導學生利用學校或社區圖 書館、教室增設報章圖書交流中心,學生可互相支援、指導學生電 腦網路檢索能力,可與家長協商提供相關資訊設備,以利學生資料 的蒐集。

(三)共同解決問題:

在專題式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選定時間和學生討論進度,扮演 督促的角色,安排專家、專業老師或家長幫忙、協助,並和學生討 論各組的進度,並請各組提出工作說明及所遇問題或困難,大家共 同腦力激盪給予意見,或是共同尋找問題所在,一同解決問題。

(四)給予長期的精神支持與鼓勵:

專題式學習的探索活動,所花費時間較長,由此可知,專題式 學習是屬持續、動態的活動,大部分是需運用學校上課以外的時間。

所以,除了定時討論、檢視進度外,教師可聯繫家長共同關心,一 同鼓勵學生,給予正面的肯定與回饋。

(五)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在學生進行專題式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針對各組的研究內容,

設計有判斷性及評鑑性的問題,協助學生對問題的判斷評價,並藉

(37)

此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教師應秉著接納的態度,接受學生不同 的答案,並有讓學生說明理由的機會,且對於重要的價值觀,應鼓 勵學生或師生共同作更深入的探討。

專題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強調學生「做中學」的課程,藉 由學生親自動手操做的過程中,自我建構學習知識,並增進學生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專題式學習,

教師的角色是啟發者、支持者、協助者,藉由一些基本的研究概念與老師 的教學技巧策略,使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有傑出的表現。教師的角色 扮演稱職,學生在進行專題式學習將可穫得最大的學習成效,因此,一位 稱職的教師更是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合作夥伴。

二、網路專題式學習之學生能力培養

專題式學習是一種情境的教學,學習重點放在學生尋找問題、組織問 題及強調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或成果的發展,研究的過程通常會花很長的 一段時間,所以,學生透過小組成員的合作、規劃、組織、協調而產生出 自己的看法,最後,總結一個結論,這些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而言,才是帶 著走的能力。

而教師的教學也應整合許多來自不同科目的概念,因為畢竟學生的真 實生活中是一個統整情境;且不只是學生需要合作學習,教師彼此之間也 需要合作學習,並與專家學者或該領域的專家討論相關的意見。

教師合作的模式簡單來說,即教師規劃、實施專題教學之後,回到整 個合作團隊分享他們在實施所遇到的困難,彼此相互鼓勵支持,透過這樣 的循環模式,教師可以從他人得到新的教學觀點、發展出更豐富的概念運 用在專題教學上(Blumenfeld et al., 1991;Krajcik, Blumenfeld, Marx, 與 Soloway , 1994;Laffey, Tupper, Musser, 與 Wedman, 1998;Moss 與 Van Duzer,1998)。

專題式學習在導入科技作為認知工具之後,結合網路科技的使用,將 使專題式學習更具成效。Simkins 與 Michael(1999)認為資訊科技在專題式 學習的活動中,扮演正面的角色。因為網路科技確實擴展了學習者以下五 種能力,促使專題式學習的成效更易彰顯,這五種能力為:專案管理能力、

資料收集的能力、組織及呈現的技巧、簡報發表能力、反省能力。

(38)

「網路專題式學習」,協助學習者成為專題設計者、發展者、執行者、

簡報者、反省者、與評鑑者的角色,也就是幫助學生成為成功的研究者(徐 新逸,2001)。網路科技平台,在專題式學習活動中,協助學習者理解主 題,建立目標、訂定範圍、規畫任務、組成小組成員、完成成品、及控制 進度、及獲致較有用的學習技巧。

學生經過各個階段的專題式學習後,學生應具備或培養下列的能力,

徐新逸(2001)接著提出看法,認為「網路專題式學習」可培養學生以下 七種能力:

(一)專題管理的能力 1.規劃專題的進度表

2.分配資源和時間至專題的各個部分 3.分配團隊中的角色

(二)研究的能力

1.決定研究問題的主題、目的、性質與範圍 2.組織研究流程

3.提出可研究的問題

4.利用網路及圖書館資源收集資料

5.藉由調查、訪談、問卷等收集新的資訊 6.分析和詮釋蒐集到的資訊

7.回答研究問題,解釋結果、發現新知

(三)組織和表現的能力

1.決定如何瞭解各部分和結果的資訊

2.決定資訊呈現(文本、圖片、影像)的方式 3.決定資訊組織和連結的方式

(四)表達的能力

1.用多媒體表現出內容,維持讀者的興趣 2.書面表達

3.口語表達

(五)反省的能力

1.評鑑專題及其創作的歷程

(39)

2.參考評鑑者的回饋並修訂專題的設計

(六)團體合作的能力 1.個人與其他成員的合作 2.小組與小組間的合作

3.養成學生溝通、協調、講道理、理性批判、達成共識 4.容忍不同意見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5.分享其他人的知識及資源

(七)資訊科技應用能力 1.文書處理

2.試算表 3.資料庫 4.簡報軟體 5.排版軟體 6.電腦繪圖 7.程式設計 8.網頁設計

9.多媒體套裝軟體

第三節 網路科技在專題式競賽之實例

網路科技運用在專題式競賽,在世界各國早已普遍地運用,國內近幾年來也 陸續開始重視與發展,其主要的目的在於提供師生一個實踐專題式學習的學習環 境。以下分別以「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臺北市中小學專題式網頁競賽」、「北 北基桃四縣市中小學學生專題寫作比賽」等實例說明網路科技在專題式競賽之實 例。

壹、臺灣學校網界博會

(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2010)「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是源自美國「美國全球 學校網路基金會」(Global School Net Foundation)每年舉辦的「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s Cyberfair 比賽構想,然而「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是由「全 球學校網路基金會」所舉辦的全球專題式網頁製作比賽,也是美國教育部教育科 技創新獎勵基金所贊助的研究計劃,從 1995 年開始,每年辦理一次世界性的網界

(40)

博覽會,參加「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比賽的學生,代表各自鄉土社區的大使,

負有向全世界觀眾介紹本鄉本土特色的使命。

「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的宗旨是經由向全世界展示鄉土社區特色的目標,

鼓勵學校和地方社區利用網際網路來分享資源、建立夥伴關係、協力達成共同發 展的目的,以「分享與結合」的精神來強化學校和鄉土社區的聯繫。

經過深入研究、採訪、座談、攝影、紀錄等一系列研究步驟後、將研究成果 製成網頁,再由參賽隊伍相互觀摩作品、選出優勝隊伍,最後由大會頒贈獎狀做 為鼓勵。過去 10 年以來,「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成功地吸引 100 國 1000,000 名學 生參加,是金氏紀錄認證全球最大網站設計比賽。我國在教育部推動下,自 2000 年起獲得「全球學校網路基金會」的授權,每年舉辦一次「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以推廣資訊教育、拓展國際視野。

世界各地的學生經過專題式學習,找尋主題、採訪研究、製作成網頁的過程,

與全球學生分享交流生活環境和學習經驗。在臺灣學校網及各單位和學生們的努 力下,為臺灣的資訊教育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傲人成績,也藉由網路無遠弗屆的力 量共同彩繪出臺灣吾鄉吾土的特色。

一、教學理念

「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鼓勵中小學生以專題研究及團隊合作方式探 索地方人文與環境,經由網際網路作為表達溝通的工具,向全球展現臺灣 資訊、環境、與鄉土教育的成果。培養未來的一代與全世界接軌的視野與 能力,藉由競賽的過程引導,深入關心環境的教育,落實國中小學資訊、

網路、英語及環境關心的教學(http://cyberfair.taiwanschoolnet.org)。

二、活動目標

(一)鼓勵全國高中、國中、國小學生以專題研究及團隊合作的方式探索地 方人文與環境並運用網際 網路作為表達溝通的工具。

(二)結合教育單位、家庭、地方社區與民間企業共同推動資訊、環境、與 鄉土教育。

(三)結合資訊、網路教育的內涵及英語教育的精神,培養未來新世代與全 世界接軌的視野與能力,並藉由競賽過程的引導,深入關心鄉土環境 教育,落實學校資訊、網路、英語及本土教育教學。

(41)

三、課程設計

研究主題包括:地方人物領袖、地方社團與族群、地方企業與組織、

地方特產特色、地方觀光資源(天然與人造)、地方歷史古蹟、地方環境議 題、地方音樂藝術。透過八大類主題,安排數個能引發學習者調查、組織 概念的導引問題,透過學習者著手調查,發展專題作品機會,使其體驗蒐 集、分析、整合資料、作結論、以及發表認知歷程。並藉由網頁製作呈現 實際作品,由於作品實際可見,有助於學生討論批評及修正,更重要的是 這種過程反應了真實世界的現象。

四、教學模式

整個專題學習活動必須經過選定主題、任務、定義學習目標、導引問 題與討論、起步活動建議、實施調查研究、分析歸納資料、將作品用網頁 方式呈現,上傳至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讓網路上的分配的隊伍評分回 饋。

五、評量方法

利用自我反省,同儕評論,專家評鑑的方式進行評量,評量規準包 括:

(一)內容部分:

網界博覽會主題、專題研究計劃構想及內容、寫作和組織、語言 和規範。

(二)合作學習:

研究進度。

(三)多媒體:

美觀和表現、技術表現。

六、研究成效

2000 年第一屆「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全國中小學報名情況相當踴 躍,報名隊伍達 265 隊;亦有 68 件作品參加「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 共獲得一白金獎,二金獎,五銀獎,在 19 國參賽國家中排名第二,藉由 網際網路,向全球「SHOW 出臺灣的希望與榮耀」。2001 年第二屆「臺灣 學校網界博覽會」報名隊伍高達 769 隊,有 44 隊優秀隊伍在大會輔導下 進軍國際,成功囊括十八面獎牌,包括三白金獎、四金獎、四銀獎和七 特別獎,遙遙領先新加坡的五面,將「臺灣的生命與活力」帶入國際舞

(42)

臺。2002 年第三屆,報名隊伍增加到 868 隊,顯示出教育部的『資訊基 礎教育建設計畫』,似已結出許多豐碩的果實,而e化的專題導向教學方 式,更有 33 個隊伍將作品翻譯成英文報名國際比賽,獲得三白金獎、四 金獎、五銀獎、和九特別獎,臺北市並以八支隊伍(一白金、一金、二銀、

四佳作)得獎榮登全球單一城市得獎數之冠,顯示臺北市國際化程度領先 許多先進國家。

2003 年第四屆「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經與臺北縣、桃園縣、苗栗 縣、彰化縣、臺南縣、高雄市、花蓮縣、臺東縣等八縣市合作同步舉辦 縣市網界博覽會,在縣市教育局的支持推動下,成長為 1,531 隊,進一步 在「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比賽中,榮獲五白金、十一金、十五銀、十 特別獎,獲獎數勇奪世界冠軍,臺北市更以三白金、一金、三銀、三特 別獎,共計十座獎項的傲人成績,蟬聯全球單一城市得獎數冠軍寶座。

2004 年第五屆「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擴大與十縣市合作,報名隊 伍數擴增至 1,738 隊,更在「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比賽中,榮獲四白金、

十三金、十二銀、二十特別獎,再度蟬聯世界冠軍。

2005 年第六屆「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經與臺北市、臺北縣、桃園 縣、彰化縣、臺南縣、花蓮縣、屏東縣、金門縣等七縣市合作同步舉辦 縣市網界博覽會,在縣市教育局的支持推動下成長為 1,904 隊,16,027 位 中小學師生參加之全國教育盛會,促使臺灣學校進一步在 2005 年「國際 學校網界博覽會」比賽中,榮獲 9 白金、14 金、15 銀、24 特別獎總數 62 座獎項的佳績,三度蟬聯世界冠軍。

2006 年第七屆「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經與縣市合作同步舉辦縣市 網界博覽會,在縣市教育局的支持推動下成長為 1,021 隊,9,125 位中小 學師生參加全國教育盛會,促使臺灣學校進一步在 2006 年「國際學校網 界博覽會」比賽中,榮獲 8 白金、18 金、12 銀、10 特別獎總數 48 座獎 項的佳績,四度蟬聯世界冠軍。

2007 年第八屆『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係由僑務委員會、行政院青 年輔導委員會、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指導,社團法人臺灣資訊教育發展協 會主辦,臺北市教師會協辦,並由臺灣學校網承辦。本年度共有九百四 十二隊報名參加這項主題為「秀出臺灣的生命與活力」的鄉土教學專題 研究網站設計比賽,在過去半年中,花費了超過一百萬小時進行發現臺 灣、探索臺灣、記錄臺灣、行銷臺灣的工作,共完成了七百三十二件鄉 土研究報導網站。成功地藉由網際網路將「臺灣的生命與活力」帶入國

(43)

際舞臺,成績相當輝煌,活動的成果真正展現了活動的主旨:藉由網際 網路,向全球「SHOW 出臺灣的希望與榮耀」,並且在「2007 國際學校 網界博覽會」中,大會輔導的國際賽隊伍成績也相當優異,共有七十六 隊報名,並翻譯成英文參加國際比賽,最後獲得十二座白金獎、十九座 金獎、十四座銀獎、和十五個特別獎,連續五屆蟬聯世界冠軍。

2008 年第九屆『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係由全球學校網路基金會指 導,社團法人臺灣資訊教育發展協會主辦,全國教師會協辦,本年度共 有七百四十一隊報名,最後共有三大組九大類計一百三十三個優秀作品 獲獎;在「2008 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中,大會輔導的國際賽隊伍成績 也相當優異,共有五十五隊報名,並翻譯成英文參加國際比賽,最後獲 得九座白金獎、八座金獎、十一座銀獎、和十三個特別獎,連續六屆蟬 聯世界冠軍,今年更是在全部 110 多個獎項中一舉囊獲 41 個項目,再次 創下了臺灣參賽 6 年以來的最佳成績,也向世界證明了臺灣人的努力、

智慧與實力。

2009『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係由全球學校網路基金會指導,社團 法人臺灣資訊教育發展協會主辦,全國教師會協辦,本年度共有八百一 十一隊報名,最後共有三大組九大類計一百四十一個優秀作品獲獎,在

「2009 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中,大會輔導的國際賽隊伍成績也相當優 異,共有五十五隊報名,並翻譯成英文參加國際比賽,最後獲得十二座 白金獎、二十五座金獎、十四座銀獎、和二個特別獎,連續七屆蟬聯世 界冠軍,以科技向世界重新詮釋臺灣的生命力與活力。

貮、臺北市中小學專題式網頁競賽

(臺北市中小學專題式網頁競賽,2001)「臺北市中小學專題式網頁競賽」

是源自「社團法人台灣資訊教育發展協會」每年舉辦的「臺灣學校網界博覽 會」比賽構想,其競賽是鼓勵臺北市中小學生以專題研究、團隊合作、實地 訪查、調查訪問等方式,探索地方人文與環境,並運用網際網路作為表達溝 通的工具,經由網際網路向全球展現臺北市資訊、環境、鄉土教育與地方采 風的成果,並結合教育單位、家庭、地方社區與民間企業共同推動資訊、環 境、與鄉土教育。其中結合資訊、網路教育的內涵,培養未來新世代與全世 界接軌的視野與能力,並藉由競賽的過程,深入關心鄉土環境教育,落實中 小學校資訊、網路及本土教育教學。

參賽的對象以臺北市公私立中小學(含大學附屬中學)之學生,均可在 教師指導下自由組隊參賽,但學生每人僅限參加一隊。每隊學生五名至十名,

(44)

各隊學生可以跨班、跨年級組隊,但不可跨校;完全中學之國中部與高中部 學生不得混合組隊,各校參加隊伍數不限。每隊必須由一至三名具有相關專 長之成年人擔任指導老師;指導老師限本校人士,並至少應有一人為參賽學 校編制內教師並擔任領隊。

參賽作品類別中,參賽主題需訂定與臺澎金馬本地有關的題材為限,,

並以臺北市相關議題為優先各組隊伍應從下列六大類別主題擇一參賽,書面 報名參賽作品類別確定後,不得再行更改:

一、人物領袖:

介紹名人或明星,如政治人物、作家、藝術家、演員、企業家,或 具有特殊事蹟的人物等。

二、社團企業:

介紹社團或特殊族群,如志工、樂團、教會、原住民、外籍配偶等,

或是地方企業或組織,如政府機關、商店、大眾運輸、電臺等。

三、觀光資源:

介紹當地觀光景點、歷史古蹟,例如旅遊勝地、廟宇古厝、夜市商 圈等。

四、特產特色:

介紹地方特產特色,如食物、手工藝品、農作物、台灣精品、年節 祭典等。

五、體育藝文:

介紹地方音樂、戲曲、舞蹈、美術、書畫等藝文活動,或民俗體育、

運動或戶外休閒活動的發展現況等。

六、其他議題:

介紹環境教育、生態保育或其他教育相關議題。

在作品規格上,參賽作品以網頁形式呈現,內容得包括網頁、圖片、動 畫、影片等,但必須能以網頁瀏覽器讀取。作品所有內容均應放置於光碟繳 交,不得用超連結方式將資料放置於其他網站。

其中作品內容至少應包括:

數據

圖 2-3 網路專題式學習之概念圖  (資料來源:徐新逸,2001)  貮、網路專題式學習之實施歷程與模式  一、網路專題式學習之實施歷程  研究者主要蒐集的文獻從早期到近期的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網路 專題式學習實施歷程,依其脈絡改變並整理比較,以利於後續網路專題式
圖 2-4 網路專題式學習模式「PIPER」流程圖  (資料來源:徐新逸,2001)  鄭紹祥(2009)綜合各專家學者之建議,將網路專題式學習課程分為三 個階段 15 個步驟,參見下圖(圖 2-5)所示:  (一)準備階段  1.組織教師團隊:
圖 2-5 網路專題式學習流程圖  (資料來源:鄭紹祥,2009)  參、教師角色與學生能力培養  一、專題式學習之教師角色  在進行專題式學習的研究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 必須一改從前傳統的只是擔任知識來源者,應轉變為引導、協助、指導學 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主動式進行學習,在教師的適當引導及協助下,讓 學生蒐集、尋找資料,探索學生所想知道的知識,並以建立夥伴關係、及 嘗試新的科技方法運用在專題式學習中,然而教師也需要相關的訓練,包 括課程的規劃、領導的技巧,學習如何透過科技指導學生進行專題
表 2-2 網頁專題式競賽實例之差異  網界博覽會  台北市專題製作  北北基桃小論文  報名日期  每年二月  十二月  每年四月  繳交期限  二月  二月  三月  學生參賽人數  5~20 人  5~10 人  2~6 人  指導老師人數  三人  三人  三人  參賽對象  臺灣學校中小學生  台北市學校中小學 生  台北市(金門縣、連江縣、澎湖縣)、新北市、基隆市、桃 園縣學校中小學生  作品繳交方式  FTP 上傳  光碟片  上傳網路平台  主題範圍  八大類(自選)  六大類(自選)  公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terestingly, the periodicity in the intercept and alpha parameter of our two-stage or five-stage PGARCH(1,1) DGPs does not seem to have any special impacts on the model

EDB Hom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jor Levels of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ed”) Projects >2022/23 School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look highly upon the operation of volunteer, which can be assort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y its clients, some for the crime victims , some for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The school/department selection is divided into psych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in this study. The selection is affected by five factors including college, interpersonal,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