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期望在創作上靈活運用,耕耘屬於自己特有的藝術殿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期望在創作上靈活運用,耕耘屬於自己特有的藝術殿堂。 "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浪漫靈性到時代新思維

在個人的創作實踐過程中,循跡找出影響及豐富創作軌跡的各種能源和養 份,感受到龐雜的影響因素,包羅萬象的滋養養分,包括;浪漫、寫實、印象、

媒材、環境等,思想與理念的表達、取捨與價值抉擇,不是某特定派別做為學理 分析就可以闡述清楚。本次創作的系列作品具備「浪漫情愫表現」的創作方向,

論文中的這四個立論思維方向及理念架構,在我的創作思維模式中經常佔據相當 重要的比例,希望能夠在這篇論文中,找出各個不同學理相互協調的各方元素,

期望在創作上靈活運用,耕耘屬於自己特有的藝術殿堂。

本章所要探討的四項主題範圍;

1、「浪漫抒情的靈性」;浪漫的靈性與文學性的特質,在創作的形式和內涵 中加入形而上之意念,跨越生命期待的限度,展現更深層的真理,融入感性和直 觀的特質。

2、「寫實、現實到真實」;探討現實觀的寫實傳達,探索生命歷程與感受的

「真」 ,表現存在與意涵的共鳴,重新詮釋現實生活,解釋個人繪畫的理性評價,

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

3、「象徵意涵的活泉」;掌握個人的主觀與領悟,從現實中超脫出來,引向 虛靈浩瀚的“理念"世界,當象徵的想法存在時,我們存在,我們的世界存在,

審視自身系統中所感受到的,而進入象徵的一種神祕形態,採取感情的、主觀的 表現方法,灌注到心靈的活動中。

4、「數位媒體新思維」;數位科技造就全新視覺藝術的風貌,直接或間接的

倚身在藝術的範疇之中,在「數位文明新進化」,不可抗拒的數位發展與宏偉的

未來性,勾勒出未來的參考與省思,在未來的藝術創作形態中,數位藝術必然成

為主導角色,新世代的創作思維,突破渾沌現象已經具體成形。

(2)

第一節 浪漫抒情的靈性

浪漫強調個性表現、主張創作自由、重視想像和感情的藝術,藝術家表現主 觀性,它高揚個人、情緒、奇幻和想像的地位,重視原始的自然甚於文明。重視 色彩的強烈表現以豐富畫面,強調激情表達和華麗的構成。講究畫面的整體與效 果,而不拘泥於細部的真實模寫,作風比以前更自由,筆法更加流暢。崇尚嚴謹 的完美形式、追求理智與感情呈現,與過去再現普遍人性的古典美術形成鮮明對 照,浪漫形式邁出近代美術的最初腳步,給後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

在浪漫時期的歐洲,藝術家們希望從古代的風格及教條束縛當中解放出來,

在歐洲藝術家以巴黎為中心,浪漫派的藝術家對理性主義產生反動。因為浪漫主 義的思潮興盛,表現的精神在各個領域貫穿綿延,包括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寫實主義及自然主義,在一些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作品中可以見到浪漫主義的氣 質,藝術運動的轉換,通常是不容易明確劃分的。

在古典主義畫派獨領風騷的時期,當時浪漫派畫家,運用了古典主義的裝飾 派,靠攏拉斐爾前派與唯美畫派,浪漫派在古典派當中重新萌芽,發展出獨特的 特質,放蕩不羈的畫法與古典主義的調和及理性是完全不同,古典主義也跟著沒 落,浪漫派隨之更加的穩健。

浪漫派的影響在各方面是非常廣泛的,很快的凌駕在其他藝術運動之上,成

為各階層最受歡迎的藝術思潮運動。從十八世紀開始,浪漫主義的思潮改變了詩

詞、小說、戲劇、音樂(特別是歌劇)、芭蕾舞、繪畫、雕刻等全部的形式。這

深刻的與時間和社會政治相連接,傳達回響著人們的恐懼,希望,及願望,更在

十九世紀成為所有形式的領先主流。

(3)

一、浪漫主義的起源與特徵

“浪漫主義"(Romantick)這個名詞在十八世紀常被用來表示不可思議、

戲劇性、令人驚訝的意思。一直到德國詩人和評論家史雷格

1

使用了這個名辭,

才賦予了它更為廣闊的意義;一種文化運動的標幟。史雷格指,浪漫主義是基督 教下的產物,中世紀文化創造的浪漫氛圍不同於古代雅典的哲學思想、詩詞和戲 劇中所包含的古典想法。當古典文化崇尚清晰、健康及和諧的同時,基督教文化 創造了一種在天堂般完美的夢境,和人類自感不足且罪惡的經驗;在這之間感到 掙扎與衝突,這種掙扎、洞察力永遠楚於黑暗的勢力存在在於中世紀文化中。史 雷格將莎士比亞的作品翻譯為德文,並提倡其劇作為浪漫主義精神的縮影,使莎 士比亞變成聞名國際的作家。後來許多浪漫時期的戲劇作品,都嘗試要打破古典 的戲劇形式、模仿莎士比亞。

浪漫主義運動在新古典主義的變革之中興起,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中後期以 法國為中心的浪漫主義運動,經過四、五十年的發展,在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推 展開來,流行到法國、德國等歐洲各地,甚至也迅速征服了西半球,到十九世紀 中則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它不僅是一個單純的藝術活動現象,也擴及到文學、藝 術和其他各方面的思想及運動。

浪漫主義的思想活動在各個領域及方面,形成互相牽動的影響,包括藝術 家、詩人、作家、音樂家、戲劇、舞蹈、雕刻及政治、哲學、社會思想家,在歐 洲十八世紀晚期和十九世紀初期都有共同的特質,浪漫主義啟發了抵抗道統的開 始。十九世紀初中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形成法蘭西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

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 創造性,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

歌德、拜倫的作品)等,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1 史雷格(Friedrich Schlegel) 1772-1814,倡超越現實時空界限的「泛詩論」(Universalpoesie),詮 釋、鼓吹浪漫文學思想。

(4)

十八世紀末期,歐洲藝術界浪漫主義開始取代古典主義,在音樂界有舒伯 特、華格納、李斯特,在文學界有雨果;畫家中英國有康斯特勃爾,西班牙有弗 朗西斯哥.哥雅,法國的歐仁.德拉克羅瓦。藝術裡的浪漫主義從歐洲和美國的 藝術運動而來的,繪畫擁有高度想像力和主觀思想方法、傳達情感強度、和似夢 幻般或幻想之特質。而古典和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在感官上是沉靜和克制的,表 達是明確、完整的,而浪漫藝術的典型是表達出強烈的感覺、神秘、或逃避, 「無 限渴望」是浪漫主義的精華。主題的選擇方面,浪漫運動主義的藝術家顯示出喜 好自然,尤其是它特別狂放和神奇的部分,異國風情、憂鬱和有劇情的主題引發 出敬畏或激情。

在這段期間,浪漫主義已經在逐漸成形當中。浪漫主義所擁有的複雜性和雄 偉的特質逐漸被重視,產生新的潮流和鑑賞的品味也開始支持這種簡單又自然的 創作形態;感受到,藝術創作的潮流正流向民間的普羅大眾所處的非貴族皇親生 活。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2

的創作名聲受到肯定而且聲名遠播,

所創作的偉大著作是今日大家所共識的,莎士比亞曾經是倫敦的商業劇院最受歡 迎的劇作家。學術界的批評家在最初批判藐視他的作品,認為是缺乏紀律的,當 時莎士比亞所創作的戲劇概念最初是遭到拒絕的。他認為一齣好的戲劇不應該是 諧劇與悲劇混合,或是不斷的萌生枝節和不斷的描述次要情節,不應該只在敘述 無邊無際的戲劇背景,或是拖延戲劇過於長久流於故事的鋪陳;一齣好的戲劇應 當是嚴肅的,有著整齊的排列和鋪陳的計劃行為,莎士比亞並沒有隨著那些學術 的規章來構築他所創造的戲劇。有些浪漫主義者誇大了莎士比亞牽動著這項運動 的發展,敘述成是一項簡單的起源,這是不正確的,不過,莎士比亞在今天的西 方校園所提供的課程,正不斷的在傳播著浪漫主義的思潮運動,這也是一項經典

2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 - 1616,英國詩人和劇作家,被廣泛認為是最偉大 的英語作家,及世界的傑出的劇作家。他寫了大約 38 齣戲劇和 154 首十四行詩,及多種其他

(5)

的影響歷程。

宗教是最複雜的發展項目之一,在這段時期,原本道統中的宗教藝術,逐漸 的排擠藝術的宗教特質而轉化到學科特質的宗教。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對於宗 教虔誠的作家和藝術家都已經逐漸凋零。到了浪漫的時代,許多的宗教畫被描述 得更加的形象式,藝術家開始隨著自己的意識,變動了原有的古典神話和聖經主 題,在宗教與藝術之間開始有了創作上的主觀性,加入浪漫的想法。藝術和社會 運動幾乎就像是搭船一樣,從一邊過渡向另外一邊。

受到異族情調的感動,因為貿易和經濟的往來,或是新的邊界和疆土的開 發,接觸到各異其趣的異族情調,在歐洲廣大腹地的各國之間,原本就已經存在 著許多不同的風土民情,和不同的種族社會形態,緊連歐洲的北非、中東和亞洲 到處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豐富多彩的體驗,這一些異族風情的感受,所具備的特 徵,包括一些無止盡重覆的簡單陳設、形式及組成,在不同的形態創作當中,感 受到輕易的流露出情感。由於歐洲的殖民主義也助長了旅行和遷移,在這個時期 殖民活動很昌盛,引起相當的效應。

對於歷史及社會現象感到興趣,對於社會現象有密切關注,經常透過創作的 方式來表達。因為他們不滿足現實的存在,更常回朔到古代中世紀傳說中去尋找 靈感;但是對於現實社會的變革也充滿著熱情,特別關心著社會所發生的事件。

由於不滿現實所處的環境空間,所以對異族情調的嚮往表現的特別突出,殖民活 動也幫助異族情調的尋奇與探索。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提升,在這個時期有另外一項重要的發展。在 文藝復興時期缺少個人主義的藝術表現,是前所未見的浪漫表現形態,十八世紀 以前,很少有歐洲人關心到自己的個別身分,他們相信自己的出生,貴族,平民,

農夫或者商人,還存在著濃厚的世襲觀念。資本主義的來臨改變了當時的歐洲,

改變經濟體制,帶來許多個人主義下新富的產生,因此,在藝術方面也形成了自

由市場體制,企業家會因為個人的喜好而贊助不同的畫家,作曲家和作家,這些

新型態的藝術活動。在浪漫時期,工業革命和個人主義,及所發展出來的藝術形

(6)

態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廣泛。在文學方面的喬治‧拜倫(George Byron)

3

和在音樂 方面的貝多芬(Beethoven)

4

兩個人都帶有極端浪漫的個人主義的例子。

19 世紀的個人主義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根本不是一位有創造性的藝術家,

而是一個軍人;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 。拿破崙戲劇化的在混亂 的法蘭西血泊革命當中,站穩腳步成為領導人物,把他所帶領的部隊一步步的壯 大,在很短的時間內建造了非常有影響力的帝國,重設法律等種種行徑深深讓民 眾著迷,民眾對他既愛又恨,這即是拿破崙的個人主義和自由力量的抬頭,拿破 崙經常被稱為"法蘭西浪漫主義之父",當時拿破崙正在進行著軍國主義的侵略,

引起歐洲各地許多人的極度反感,這種社會動盪的結果,引起畫家們用筆畫出了 痛恨的戰爭和殘酷痛苦回憶的畫面,浪漫派風格從此建立起來。

在形式上(指繪畫而言),比起古典主義更重視色彩的強烈表現,強調的手 法形成畫面的豐富,增添激情的效果。在構圖上,常以對角或不安定的布局取代 古典主義的金字塔型構圖。為了講究畫面的整體效果,不拘泥在細部的真實描 寫,作風比以前更自由,筆法更為流暢。浪漫主義強調直覺、想像和感受,這就 不同與思想家所強調的演繹原則。

對於自然之美更為深刻的欣賞,超越理智的躍升,開始返回自我,並強調對 人類自我性格的檢視和自我內在情緒的潛能,對於天才、英雄和特別優秀的人,

藝術家有全新的看法,這些擁有奇特特質的個人,能同時專注且熱中於他們外在 的熱情和內在心靈的掙扎,每一位藝術家都是一個獨立而卓越的創造者,他們的 創造力和創造精神比起嚴密的遵守正式規則和傳統步驟來得更為全面。強調想像 力是超越經驗和靈魂真實、精神真相的途徑,對於異國風情、鮮少發生、不可思 議、古怪、神秘、怪異、病態、甚至於如撒旦般的邪惡恐怖…等,有強烈偏好。

3 喬治‧拜倫(George Byron)1788 - 1824,英國倫敦,是在浪漫主義裡的一位英國詩人和一個主 要人物,他被認為是最偉大的歐洲詩人之一。

4 路德維格‧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國作曲家,在音樂歷史上被認為是最偉大的作曲 家之一,在古典音樂方面是古典和浪漫時代之間的過渡時期。他的作曲家名聲和天才受到相當

(7)

主要的特質是個人、情緒性、奇幻和想法的表現,對於現在的存在及目前的

一切以不關心的方式表態。在精神上的特質是;孤寂、困擾、悲觀和哀傷。在繪

畫的表現作風上比起以前更加的自由,筆法更為流暢,表現強烈的色彩及明暗對

比。所取用的題材多半為戲劇性場面,如戰爭、屠殺、海難,表現天空的豐富氣

氛,描述風暴來臨般的戲劇效果等。

(8)

二、浪漫主義的藝術表現

浪漫派從古板的風雅走出,轉向混亂複雜的神祕,相信生命具有不是科學分 析能夠理解的限度,建構比理性更能導致真實的存在,浪漫派作品展示更深層的 真理,不是普通生活當中單獨無聊的世界,也不是競爭中需要忍耐的功利人生,

而是一個充滿幻想和奇蹟般“迷"一樣的世界,這是過去古典主義、啟蒙哲學沒 有打開、沒有窺見的世界。

浪漫派的自然是某種神祕莫測,未經人工化,實際上是超自然的東西。在浪 漫派的觀感上,能夠自然合一,才能夠找到美感與生命的意義。英國浪漫詩人威 廉‧渥玆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5

的《序曲》第8章提到︰

沐浴在一派落日的強烈光線之中,他的形態在我的眼前顯現;我 遙望在天幕上的他,一個孤獨而又崇高的形象,高於一切﹗就彷彿是 那查爾特勒修道院十字架,凌空而起,獨立於危崖之上,供人禮拜。

理想主義對於浪漫派帶來鼓舞,以心靈或精神為實的中心原則,使人從機械 的重重累贅中解放出來,科學的範疇不能把握遍及宇宙中活生生的整體,只有在 行動者的內心經驗當中獲得直覺,才能夠更通盤的認識宇宙。浪漫派特別認同

“以自我設定非我"的主觀唯心論,以感清取代理性,以詩人般的天賦預測和同 情,洞悉、解析其直覺,理性的倫理形成自我的神祕、詩化的自我。在謝林

(Schelling)

6

的哲學裡也可以看到這份精神,表現的精神為不可見的自然,是 浪漫派解放出來的自然,引發新詩人賦予世界以生命和精神,存在愛慕的同情心 來看待世界,這是呆板的機械所不能感受的。

5 威廉‧渥玆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 - 1850,浪漫派的主要的英語詩人,抒情民歌及 詩在英國文學方面啟動浪漫的開端。

6 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 - 1854,德國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後康德

(9)

浪漫派所描述的自然,具有天仙般的可愛與溫柔,有溫柔的外表,在根基上 確實有強大的著地力,在浪漫的身上有種天國般的美,而在生命體裡可充滿著隱 喻和象徵的意涵,看來像是宿命一般的東西,對於能夠辨識論示並且解答它的 人,浪漫的思維就像是一位聖潔的新娘與愛情的俘虜,但對於無法這麼做的人,

它則是一位毀滅的惡魔。浪漫派經常是同時禮贊自然的兩種面孔,浪漫派並不完 全認為表面上的美是全部的一切,他們發現浪漫的底下潛藏著更多的訴願和制衡 作用,浪漫的思維可以引起模糊的反省和思辨感受,才是最美的境界。清楚的圖 形、明晰的輪廓,都是枯燥的創作,就像黑夜和狹谷的幽暗,使心靈為之毛骨悚 然,驚慌失措的孤寂等,才是浪漫派愛好的境界。

在繪畫方面,浪漫派經常以戲劇性的表現手法描寫社會上所發生的故事。經 常會表現出異鄉情調,在畫面的用色上更加的強烈,當時的浪漫派畫作無不充滿 著強烈的色彩,作品之中已有互補色並置的畫法,影響到後來的印象派畫家,作 品色彩強烈表達燃燒的熱情,高呼繪畫的自由解放。

過去許多的宮廷畫師所畫的貴族畫像,經常把衣著描述得華麗、珠光寶氣,

畫得浮華、膚淺而貪婪。浪漫派在描寫社會事件,喜歡畫一些生死關頭的場面,

如行刑、船難等,由於色彩和光線的明暗效果處理得當,往往頗能扣人心弦,有 時會表現尖刻、嘲弄、冷酷、陰森,有這夢魘般的恐怖。

風景畫的表現;喜歡描述光和空氣,研究雲和光的千變萬化並且採取實地寫 生,筆觸豪放。不喜歡過去表現得黑暗的風景畫,採用提高明度和彩度的畫法。

有些畫作以自然為題,選擇山岳、海洋和歷史古蹟作為題材,因為這些主題能夠 配合浪漫時期的風景畫概念,產生崇高的觀賞情操。經常描繪自然的壯麗景色,

落日餘暉,海上風暴,畫面上籠罩著黃金色的迷霧,將景色半掩起來,傳達出無 限空間理念的觀感。有些畫家採取精密客觀的技術,以個人傳達的角度表現安 靜、孤寂的風景,帶有濃郁的戲劇氣氛,用色細緻,往往能夠勾起觀賞時的同理 心。

浪漫思想對於表現永恆感到興趣,此種藝術表現是超然獨立的,與實用功利

(10)

無關,藝術的本身是無惡意的,看待這些藝術不能夠只從實用的角度去理解,這 會極度的貶低了藝術的價值。因為現實生活充滿著乏味和平庸,需要用藝術來提 昇和克服,這些藝術的想像不僅僅是藝術世界的特殊狀態,而是更具備有普遍的 形而上學之價值。藝術可以說是發現心中寶藏和奧祕的新工具,也因為藝術可以 是“無限"的,美是無限的一種象徵,藝術的表現更是不可思議的東西,令人驚 奇的景象,神祕的題材等。諾瓦利斯(Novalis)

7

寫下一首描述病痛和死亡的詩:

死亡帶著恐懼與痛苦,撕碎了歡樂的盛宴。當心中充滿甜蜜的 愛欲,時光短暫而又美好,但愛侶和死亡,卻使人;被徒勞的渴望 和漫長的悲哀籠罩。經過脆弱的反抗,只能沈浸在屬於死亡的困倦 的夢境,歡樂的浪花被打碎,撞向無限惶惑的崖壁。

它啟示,死作為一個難以擺脫的幽靈將縈繞於人的一生,意味著有限的毀 滅,這種毀滅使人成為無情時光流逝中最大悲哀的囚徒,人類似乎注定在死亡幽 靈的籠罩下生存於挫折與無意義之中。

浪漫派代表畫家有泰奧多爾‧傑利柯(Theodore Gericault)

8

、德拉克洛瓦

(Eugene Delacroix)

9

,英國的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0

,和西班牙的 哥雅(Francisco de Goya),德國的腓特烈(Caspar David Friderich)及美國的賓 漢(George Caleb Bingham)等。

7 諾瓦利斯(Novalis)1772 - 1801,德國浪漫主義的作者和哲學家。

8 泰奧多爾‧傑利柯(Theodore Gericault),1791 -1824,法國藝術家。

9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 - 1863,,法國藝術家。

(11)

◎ 傑利柯(Theodore Gericault)

法國浪漫派的先驅畫家之一,其生活與繪畫皆表現出浪漫派風格的活力。由 於獨立而富裕的經濟狀況,使他能隨心所欲地在繪畫方面投注大量的心力。

出生於法國盧昂的富裕家庭,曾與德拉克洛瓦在吉漢(Guerin)門下學畫,

傑利柯還受到格羅(Gros)影響很大,尤其是在畫馬和選擇社會寫實題材上更為 鍾情。他在技巧上的革新也很值得注意,他不再做許多的精細草稿或局部研究,

而是採用模特兒依照草圖繪稿擺姿勢,然後直接在畫布上作畫。

15 歲時到巴黎,最初向凱爾 (Vernet,1758-1836)學畫,兩年後又轉入古典 派畫家格羅的畫室, 25 歲他至義大利遊歷一年,並對米開朗基羅的畫作深深著 迷,他曾熱烈地研究米開朗基羅的畫。29 歲他住在英國,在這段期間內他作了 許多關於馬和倫敦街道上窮人景象的石版畫(lithograph)。他的作品數量不多,

但他對浪漫派卻產生深遠的影響,年輕的德拉克洛瓦對他極為崇敬。1822 年,

他回到法國,於 33 歲墜馬去世。

戰爭期間,他因不滿路易十八軍隊的倒戈投向拿破崙,因而加入步兵軍旅,

期間護駕國王逃往比利時邊界;此後又對此舉懊悔,而與復辟派反對者的立場一 致,這種立場反映在他的許多作品中。由於個人深刻的文學特質,鍾愛浪漫主義 的創作理念,創作不少激盪人心的不朽名作,大膽的構圖與創意,戲劇性的情感 表達,強烈深刻的色彩特質喚起深刻的情感共鳴,是一位天生的浪漫主義者。

傑利柯是法蘭西浪漫派繪畫的先驅。他年輕時熱愛達維特的革命精神,繪畫 上崇拜魯本斯,性格開朗外露。1816 年去義大利後,又深為米開朗基羅的藝術 所撼動,決心效法他的風格。

1819 年在法國沙龍展展出《梅杜莎之筏》 (The Raft of the “Medusa”)

(圖 3-1-1)

,是畫家傑利柯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義傑作。描繪 1816 年震驚法國

的一宗悲慘事件,法國梅杜薩號軍艦在海上失事的情節。描述 1816 年 7 月,法

(12)

蘭西政府的巡洋艦"梅杜薩號"載著 400 多位乘客,其中有官吏和士兵,開往非 洲塞內加爾,途經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時不慎擱淺,造成了慘重的災禍。船 長卻和一群高級官員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 150 多名乘客被拋在臨時搭製成的一 只木筏上,讓他們在汪洋大海裡聽憑命運擺佈。從 7 月 5 日開始漂流經過十多天,

筏子發生了一幕駭人聽聞的慘劇;惡風大浪,飢餓煎熬,竟然演變至啃吃死者的 肉,直至精神失常,互相殘殺…第十三天凌晨,筏上僅剩下 50 人。他們突然發 現遠處海面上似有船隻閃動,可是不久又消失了。人們再度陷入痛苦絕望之中。

最後木筏被救。15 條生命已奄奄一息,其中五人登陸不久便死去。海上漂流十 三天,共死掉 135 人。 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張揚出去受到輿論譴責,只在官方 報紙上發了一條簡短的消息,悄悄透過軍事法庭判處船長降職和服刑三年就了 事。兩位木筏上的倖存者不服,向政府上書,卻遭到打擊,被解除公職。在忍無 可忍之下,他們將這次船難經過如實寫成報導,印成小冊子公開發售。這一舉動 立刻轟動了國內外。

傑利柯憑著這條新聞,繪成了這幅大畫。為了這幅畫,傑利柯親臨病房觀察 病患的痛苦表情、臨終前的模樣,研究屍體腐爛的情景,還委託筏上一個生還者 木匠製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讓黃膽病患作模特兒,去亞伯蘭研究海洋和天空,並 詳細訪問船舶遇難的經過。他以金字塔形的構圖,把事件發展表現在筏子上僅存 者發現天邊船影時的剎那景象;他們有的振臂高喊;有的在掙扎;扶著兒子屍體 的老人,對生還顯出了絕望的神情。木筏邊緣盡是漂浮的屍體,還有人對生還存 有一點希望,力圖站起來呼救。中左上方的一組,在議論著遠處的船尖,相信一 定是來救援的。這正是法蘭西民眾當年在革命鬥爭中遭遇情況的寫照。最後,畫 家在金字塔構圖的尖頂上,為這幕悲劇的結局指出了一線希望,那條搖動著的紅 布巾,正是法蘭西民眾在苦難鬥爭中的希望象徵。

傑利柯依據慘案悲劇的情節,花費 6 個月的工作做草稿的準備,在這期間最

後畫出各種各樣的草稿。選出 5 個草圖中最能表現情節畫面張力的一幅,畫中出

現營救的小船,殘破木筏更進一步突顯出現,艱辛掙扎的身體、相同悲創情感的

(13)

人物組成強烈氣氛與張力。傑利柯為了開始畫他的最後版本時,首先使圖中輪廊 背景與每個身材擺在正確位置作搭配上,畫面非常注意輪廓,將油彩精確的畫置 在內。在描繪人物努力掙扎求生存的主題時,傑利柯利用許多藝術元素,例如畫 的總體感覺的衝突安排,對稱性和顏色深淺的比較。使人不安的畫面風格透過被 歪扭與誇張的條件明顯可見。在畫裡透過人物位置的強烈不相似裡又富有含蓄的 運動。企圖以人的姿態描述對應人類的深層內心世界,坐、趴、躺、站著向上傳 達對於某些事情,是貪婪的多種險惡內心,組成畫面看起來向上延伸。揮動布巾 的最頂端上面,形態作為情感的高度憧憬和等待營救的企望。木筏的區塊被分成 兩個左右部分,分別形成三角形,為了避免作品的不平衡,傑利柯把三角形重疊。

在左側死者附近大的三角形包含描述死亡和絕望與沮喪;相反的,右側直角三角 形表現向上伸手爭取營救,表現有希望的人們,關鍵目光正注視於焦點的布巾動 做手勢,帶領觀眾的注意焦點到畫的故事重心。傑利柯最令人激賞之一是描繪畫 中的暴風雨與感情氣氛,像是在點燃對比的地平線正接近營救小船與烏雲籠罩形 成恐慌在空氣內一起凝結。

1819 年,這幅畫以《海上失事》為標題,參加了沙龍展,但卻遭到強烈的 攻擊。這些攻擊不僅出於政治因素(政府當局竭力隱瞞這一醜聞,因而為此畫感 到極度的緊張) ,而且遠遠超出於美學的原因。因為這幅作品遠離當時非常流行 的新古典主義規則,其技法與當代那些無可爭議的大師相左,例如,傑利柯使用 了強烈的明暗對比,以及光線的猛烈閃現,與那明亮而生動的色調相反。畫面幾 乎是單色的,深深的棕褐色色調。畫面上建立在一個錯綜複雜的結構之上,但實 際上則勾勒出一個精確的上升結構,最終結束於右邊倖存者高高舉起、拼命搖動 的布巾上。一種高度的緊張感,一種朝著地平線的光線向前移動,期望得救的焦 慮感,使這幅作品具有特殊的暗示力量。

《牛市》 (Taming of the Bulls)

(圖 3-1-2)

;粗獷而簡要的筆觸,不同的色塊伴 著不可抑制的激情,描繪了人以無比的力量,征服野性十足又力大無窮的壯牛,

用狂暴征服狂暴正是這幅畫的主題。畫家以激蕩的筆觸、誇張的型式、跳躍的色

(14)

塊組成前景人和牛,而以大色塊橫豎直線形體畫背景,形成明與暗、單純與複雜 的對比關係,借以襯托前景人物和牛群。

(圖 3-1-1)

傑利柯。《梅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1818 年。油畫,490 x 720cm。

Musee du Louvre, 巴黎。

(圖 3-1-2)

傑利柯。《牛市》(Taming of the Bulls),1817 年。

油畫,57.2 x 48.3 cm。Fogg Art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

學習過程崇尚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繪畫創作的特質帶有威尼斯畫派、荷蘭 畫派和魯本斯、康斯特布爾等藝術家的風格和道統,作品充滿浪漫主義風格,善 用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影射,傳達情感的深度與力量及創造激烈運動感的氣勢,

成名作《但丁的小舟》

(圖 3-1-3)

(又名《但丁與維姬兒》 )在 1822 年沙龍展出,

立即轟動巴黎藝術界。這幅取材但丁《神曲》表現善與惡矛盾的作品,以其情感

洋溢的形象、悲劇性的力量、對人類災難的真實描繪和大膽的構圖,使他成為浪

(15)

漫主義的中心人物。

德拉克洛瓦喜愛充滿動力的題材,他對於當時的資產階級感到不滿,偏好歷 史畫並且為歷史事件作新的闡述,在畫面中傳達人物的個性和大膽富於詩意的構 想,有別於學院派古典主義的繪畫形態,畫面中以充滿戲劇營造效果,往往能夠 深刻的表達悲劇氣氛,把歷史、哲學、宗教和人們受難的情境結合在一起表現雄 偉的交響曲。

1821-1828 年希臘民眾爭取民族獨立起義遭到血腥鎮壓,他以極大的同情創 作了《希俄斯的屠殺》

(圖 3-1-4)

和《邁索隆其翁廢墟上的希臘》 ,表現了希臘人 所受災難和不屈以及土耳其人的殘暴。這兩幅作品使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分界 進一步尖銳化,遭到學院派的非異,卻受到進步人士的愛戴,並使德拉克洛瓦一 躍而成為當時的第一流畫家。1825 年德拉克洛瓦這英國期間,英國繪畫的鮮明 色彩,使他對法蘭西學院派線條的艱澀和色彩的貧瘠更為不滿,之後的作品中他 注重強調光和色的微妙關係,取材於莎士比亞、歌德、拜倫等文學作品的畫作,

均以繽紛的色彩、宏大的構圖、強烈的明暗對比和深刻的心理刻畫,被後人稱之 為浪漫主義的典範之作。

1830 年完成《自由女神領導著民眾》

(圖 3-1-5)

,是一首歌頌民眾爭取自由和 權利的頌歌,畫面上描繪了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份子的形象,繪製手法上把 比喻和現實結合起來,高舉三色旗的自由女神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的特徵,主 題明確,光色融合強烈,感情奔放,是其最具特色的代表作。

1832 年以後,由於對當局的不滿,他開始迴避現實,1832 年他去摩洛哥和

阿爾及利亞旅行,此後許多作品表現出唯美主義的傾向。這期間他把主要精力放

在創作歷史畫上, 《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

(圖 3-1-7)

等都以悲壯的氣氛、戲劇

性的情節和熱情洋溢的人物型式,而有別予古典主義的歷史畫。他的大量肖像

畫,都能準確地抓住對象的精神面貌。1847 年前後他繪製的波旁宮眾議院壁畫

(圖 3-1-6)

、盧森堡圖書館壁畫和盧浮宮阿波羅天頂畫等,雖有豐富的想像力,但由

於脫離生活,形象塑造顯得異常貧乏和空虛。逝世之後,人們在他的畫室找到各

(16)

種作品九千多件,其中油畫 853 件,水彩和素描近八千件,速寫六十多本,顯示 德拉克洛瓦對於藝術創作熱情的表現。

(圖 3-1-3)

德拉克洛瓦。《但丁的小舟》(The Barque of Dante),1822 年。油畫,189 x 242 cm。Louvre, Paris, France。

(圖 3-1-4)

德拉克洛瓦。《希俄斯的屠殺》(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1827 年。油畫,392 x 496 cm。

Louvre, Paris, France。

(圖 4-1-5)

德拉克洛瓦。《自由女神領導著民眾》(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1830 年。油畫,219 x 272 cm。Louvre, Paris, France。

(17)

(圖 3-1-6)

德拉克洛瓦。《波旁宮眾議院壁畫》(Frescoes on the west wall),1833 - 1837 年。壁畫。Salon du Roi, Palais Bourbon, Paris, France。

(圖 3-1-7)

德拉克洛瓦。《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The Entry of the Crusaders into Constantinople),1840 年。油畫,498 x 410 cm。Louvre, Paris, France。

◎ 布萊克(William Blake)

擁有詩人特質的畫家,一生當中創作難以計數的不朽詩詞、散文與文學,在 繪畫創作上發揮詩詞文學的浪漫自由,崇尚時間與愛好崇高精神,不少批評家把 布萊克列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六位詩人之一,以預言形式的詩描寫創作想像 中的藝術殿堂,在浪漫主義的氣質中以多元化的風貌展現個人的想法,同時是一 位詩人、畫家、雕刻家。

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中產階級家庭,藝術的學習過程受到拉斐爾、米開朗基羅 的典雅藝術影響,布萊克喜歡幻想式的創作,在文學創作上挖掘潛意識的廣闊想 像空間,經常以宗教為主題採取美麗昇華的形象作為內容,受到基督教的感動,

在宗教論範疇裏汲取心中的靈感。布萊克經常以宗教神靈的力量與神聖的感昭力

(18)

作為想法和啟發,寫信給朋友或是以文學創作的方式表達,進一步的採取繪畫描 述心中的想法傳達深刻的情意。醫學解釋布萊克的幻想能力,相信這是一種潛意 識的形態,透過他的描述與幻想,傳達內部的經驗、情緒和靈感。一生都保持著 宗教、政治和藝術上的激進傾向。他濃濃的宗教意識、藝術家的天分和豐富的人 生閱歷,給他的詩歌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並使它的詩歌具有明顯的宗教 性、預言性、哲理性和藝術性等特質。

在作品裡,試圖以強烈的圖像構成顯露自己的信仰,作為對觀眾的影響,特 別關心的主題是宗教和政治。作品帶有觀念的強迫推銷特質,毫不關心觀賞者的 感受,隱藏宗教深刻的意涵,這種富有想像力的原創性,正是浪漫主義的重要特 質。布萊克使用文學和藝術努力的促進基督教的推展,希望在這份善念當中,能 夠傳達出對於時空環境混亂的控訴,因此在作品中試圖探索人性與生活環境的感 受,想信唯物主義是不存在的。經常在作品當中暗示人類行為的不道德必須要受 到規範,提出世界觀的藝術態度。

他為自己的詩《歐洲︰一個預言》 (1794)所作的插圖《正在創世的上帝》

(God as an Architect)

(圖 3-1-8)

就是源自他的幻覺。據說,當布萊克住在蘭伯斯 時,他曾站在一個樓梯的頂端,看見過類似的一副幻象出現下空中。從這幅畫面 上可以看出︰混沌初開,一個裸體智慧老人白髮與白鬚飛揚,伏在一個黃邊紅裡 的圓形物體內,伸出左手,在用一幅巨大的圓規測量下面的一片沉沉黑暗。可以 佐証這位神祕的老人顯然是《聖經》裡的上帝耶和華。在《舊約‧箴言》裡有一 段“智慧"所說的話。這幅畫不僅構圖和色彩都帶有一種夢幻般的神祕感,而且 用意也不是寫上帝的偉大。它表達的是上帝的邪惡,因為他創造了一個黑暗的世 界,那弧度圓規看起來像是黑暗的暴風雨之夜霹靂的電光,他全能之神。

布萊克除了自寫自畫之外,還常常為別人的詩文作畫。 《憐憫》 (pity)

(圖 3-1-9)

,就是他為莎士比亞的名著《馬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場所作的插圖。馬克

白在即將弒君奪位時,內心充滿猶豫和矛盾。他說︰“憐憫像一個赤條條的在狂

風中飄游的新生兒,又像一個御氣而行的天嬰,將要把這可憎的行為揭露在每一

(19)

個人的眼中,使眼淚淹沒天風。"布萊克在這裡構想了一個神話般的場面;在深 沉的夜幕下,“憐憫"這位充滿慈悲的人物,騎著一匹飄逸的白馬“太虛使 者",無聲無息地掠過夜空。大地上躺著一位剛剛生產的母親。她非常虛弱,無 力照顧新生的嬰兒。“憐憫"關切地俯下體去,張開雙臂迎接一個新的生命。而 這個幼小但充滿活力的新生兒,從大地母親身上一躍而起,撲到“憐憫"的懷 中。在“憐憫"的身後,有一位夜的使者,正張開手臂飛翔著,靜靜地掠過夜空。

整個畫面顯得那樣寧靜而深沉,充滿著夜的神祕感和博大的包容性。無邊的夜 幕,掩蓋著無數的罪惡、不幸、歡樂、憂傷、生命和死亡、溫柔與猙獰…所有的 一切,都在它的包容下沉寂,構成了深不可測的神祕內容。

(圖 3-1-8)

布萊克。《正在創世的上帝》(God as an Architect - The Ancient of Days),1794 年。染色蝕刻。大英 博物館。

(圖 3-1-9)

布萊克。《憐憫》(pity),1795 年。油畫,40 x 32.5cm。National Gallery of Art.華盛頓。

(20)

三、東方思想的浪漫作風

古代文明之世界文化可以分為四個文化體系,即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 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和歐美文化體系。前三個文化體系都在亞非,主要影 響的是亞洲和非洲的文學,也就東方文學;西方文化體系在歐美,主要影響的是 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文學,也就是西方文學。

古代東方思想與文學在數量上盛過於古代西方,而且質量上也足以與西方媲 美。就創作的幾種主要體裁加以比較。在神話方面;希臘神話是豐富多彩的,印 度神話在瑰麗的想像上決不遜色,希伯來神話在體系的完整和描繪的細致上顯示 特長。在史詩方面;希臘兩大史詩《伊裡亞特》

11

與《奧德賽》

12

是值得稱道的,

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

13

和《羅摩衍那》

14

也同樣值得讚美,不僅內容完 整,故事集中,並且在藝術表現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在詩歌方面;羅馬有優 秀詩人維吉爾

15

、賀拉斯

16

和歐維德

17

(Ovid)的名字流傳於後世,印度偉大詩人 迦梨陀娑

18

(Kalidasa)和我國偉大詩人屈原

19

的成就也相當出色。在散文方面;希 臘希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和狄摩西尼的作品以及羅馬西塞羅的作品歷來為人推

11 《伊裡亞特》(Iliad);講述特洛伊王子帕羅斯是怎樣誘拐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倫,希臘斯巴 達國王梅內萊厄斯的妻子;怎樣帶她穿越愛琴海而到達特洛伊;梅內萊厄斯的兄弟阿伽門農是 怎樣集合希臘軍隊進行復仇,率領軍隊到達特洛伊;希臘軍隊怎樣圍城、攻城,而特洛伊末代 國王普裡阿摩斯怎樣奮力悍衛他的國家,守城達 10 年之久。以殘酷的戰鬥場面結尾。

12 《奧德賽》」(Odyssey);故事講一小隊希臘士兵是怎樣隱藏在大木馬裡而最終佔領了特洛伊;

毫無警惕的特洛伊人竟然用車把這匹大木馬推進自己的城內,希臘士兵跳出木馬,奪取了特洛 伊城。亞歷山大大帝把荷馬史詩中的每一個故事情節都視為史實。至於荷馬,傳說他是一位古 希臘的吟遊盲詩人,是位富於靈感的編年史家。後來,當羅馬人興起而統治了地中海沿岸國家 時。他們對特洛伊故事十分感興趣,到了 19 世紀,特洛伊和特洛伊戰爭不再被認為是歷史;

它們被視為模糊不清的神話或傳奇。

13 《摩訶婆羅多》現存的一部史詩,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還有 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此篇篇幅很長,一般說它有 10 萬『頌』(詩節),曾經被認為 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14 譯意為羅摩的漫遊,全部故事在敘述憍薩羅國王子一生孝勇雙全的感人故事。為印度產生的 兩大史詩之一,舊傳本約二萬四千頌,新出版的精校本有一萬八千七百四十五頌。

15 羅馬作家、詩人維吉爾,承襲了許多神話傳說故事,並且實際的付諸文字,在文學創作的過 程加以擴展這些傳說。

16以賀拉斯等人為代表的羅馬詩歌,是世界各國學者研討的對象。在羅馬帝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基督教,為個人類特別是歐洲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

17 奧維德(公元前 43~公元 18)古羅馬詩人。

18 加黎陀薩(約西元五世紀),通譯迦梨陀娑,印度古代詩人、戲劇家。

(21)

崇,我國孔子、墨子、孟子、莊子和韓非子等人為代表的散文同樣光輝燦爛。在 故事方面;希臘的《伊裡亞特》傳遍世界,膾炙人口,印度的《五卷書》

20

也不 脛而走,經久不衰。在文學理論方面;希臘亞里士多德的《詩學》

21

享譽後世,

印度婆羅多(bharata-natya)的《舞論》

22

(Natya-sastra)也可與之比肩。在戲劇方面;

希臘以三大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

23

、索福克勒斯

24

、歐里庇得斯

25

和諧劇詩人阿裡 斯多芬

26

的創作而自豪,印度也以迦梨陀娑的創作為榮耀,後者受到印度人的熱 烈歡迎,同時得到歐洲的廣泛好評,德國詩人歌德和席勒更是對迦梨陀娑的《沙 恭達羅》贊不絕口,甚至將其推崇到無比崇高的地步。

現代東方文學,則正隨著東方各國民眾的日益覺醒和東方各國經濟的繁榮而 蓬勃發展,前途無量。

在今天的東方文化中所做的藝術表現,夾帶有西方浪漫的作風,替當前的新 潮流文化帶來更深刻的表現力,也更充滿想像力。文學藝術的創造可以把靈魂從 真正的自我束縛之中解放出來,具有一種抒情的憂鬱,另一方面是充滿幻想的,

是強壯而充滿生氣的,自我主宰生命的形象,也是以往東方所沒有的西方形象。

幻想和現實的差異,被藝術家刻意的顯現及適切地調整,所流露出來的是更加的

「真」實,這是帶有浪漫氣質的藝術表現。浪漫派作家生平的境遇和他們作品互

20《五卷書》是印度寓言故事的總集,也是世界最古的禽喻集。這本書編於公元三百年至五百年 間,在公元六世紀中葉已非常著名。現存的本子,包括八十七個故事,分為五卷:一、朋友的 決裂;二、朋友的獲得;三、烏鴉和貓頭鷹從事和平與戰爭的六種策略;四、已經得到的東西 的喪失;五、不思而行。大概是西北印度的產品,原是部用禽喻來教誨王子的作品,後成為一 般青年人的讀物,以寓言、童話、故事、格言和軼事,來說教從政與處世的智慧。

21 柏拉圖的著名學生亞里士多德是另一位古希臘著名學者和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非常豐 富,遍及古代科學各個領域,流傳有哲學和自然科學的講稿筆記。亞里士多德有關文學的著作 流傳至今的有他的《詩學》和《修辭學》,在文藝復興後對歐洲的文藝理論產生了很大影響。

22 二千多年前以梵文寫的《舞論》則是世界上最早關於舞蹈的論著。印度三大天神濕婆神 Siva 不僅是創造和破壞之神,亦是舞蹈之神,印度舞蹈藝術家對濕婆神莫不敬偎萬分;印度廟的彫 刻莫不和舞蹈瑜珈為藍本。如今印度人可說是舞蹈之國。

23 古希臘戲劇異常繁榮,公元前5世紀出現了三位偉大的悲劇詩人。「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不 僅完善了舞台道具,如增添面具、高底鞋、飛行裝置等,而且還在劇中增加了第三個演員,使 戲劇表演更加生動多樣。

24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有「戲劇藝術的『荷馬』」之稱,他的名劇《俄狄浦斯王》首開歐洲命運悲 劇的先河。

25 古希臘歐里庇得斯對戲劇形式的創新,即將喜劇因素融入悲劇之中,對羅馬喜劇乃至近代歐 洲戲劇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26 阿裡斯多芬被稱為“喜劇之父",他寫過 44 部喜劇,傳世的有 11 部。

(22)

為表裡,不可分離,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不僅僅是文學上的追求,他們的抱負和性 格決定的文學和藝術理念必然轉化成為生活上的實踐,這正說明作家們的生活經 歷造就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文藝主張。現代的作家在創作的源時經常是倚重於西方 文化的影響,而忽略了中國古典傳統所帶來的牽引作用。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 度上;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而中國人則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國畫的大 開大闔、潑墨寫意和歐洲油畫講究的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等,屬於兩個不同層面 的技術範疇,似乎相近的共同語言並不多。歐洲人有時不太能理解我們過於抽象 的藝術表現手法,我們有時也會認為歐洲人的藝術技巧過於偏重於寫實本分,缺 乏靈氣。看多了歐洲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國人有時在感嘆其 技法寫實細膩的同時,也會質疑歐洲大師們想像力的貧乏;為了說明天使在飛,

就非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而我們的祖先不也畫了幾千年了,

在那些美麗的仙女旁邊加上幾朵白雲,或是騰空而起伴隨彩帶飛舞,她們不就飛 了起來,多有意境,多有想像空間,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但是,差異帶來的並不 總是分歧,它給文化藝術大師們留下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如能從中找到一個準確 的結合點,那不僅會給兩個民族,而且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一種更具包涵意義的 和諧與美麗,體現出文化交融的無盡魅力。

文化是一個共同體的社會遺產和話語編碼,不僅有民族創造和傳遞的物質產 品,還有集體的思想和精神產品與行為模式(各種象徵、思想、信念、審美理念、

價值標準體系) 。這意味著文化無優劣,而只有差異,並必須尊重文化的差異。

文化不是居高勢而征服別人,是一種對等交流的形態。中國文化作為東方思想中 最精微的部分,具備獨特的中國本土精神,並可對人類未來發展盡一份文化創造 之功,應該進入到當代中國文化輸出的精神自覺層面。

畫家大膽運用油畫語言或者是西方藝術的強勢表達手法,來表現東方情調的

內涵和意義;“觸動靈性的抽象畫"。這種畫面不再是道統油畫的準確寫實,而

是揚長避短不再顧及對象的架構,大膽地用“寫意油畫"或“狂草油畫"的模

(23)

式,形成畫面有的旋轉感和印象畫派的主觀朦朧感,伴之以東方臉譜符碼和東方 允情允詩的色調,形成大面積的視覺衝擊力。從好的方面講,在西方油畫形式中 凸顯東方文化情緒,使文化輸出有了能夠被西方人接受的繪畫語言平台,但是在 大眾共同文化理念當中仍然為“小眾"的嘗試心態,所形成藝術創作的探索儘管 還未能有自己的成熟風格,但是具備有其學理依據和藝術理念。東方藝術家在面 對西方強勢中心時,仍在探尋自己的民族文化表達之道路,這一探索精神和文化 發言的勇氣,有其不可忽略的意義。

東方的浪漫與抒情在文化當中原本是屬於一種“潛存"形態,東方深邃精緻 的美學智慧是缺乏系統理論表述、而又不自覺牽涉審美和藝術的潛在美學;另一 方面,由於東方概念式的審美與文化心態、生活經驗的互滲融通,東方美學原本 或附屬於宗教、哲學、倫理等領域,或依附於文論、畫論、樂論、舞論等論述,

而成爲混雜其他思想的潛層非自身存在。

東方美學範疇在藝術上,審美創造與體驗鑒賞的混糅未分,構成東方美學基 本特色,藝術陶冶性情、寓教于樂的外在功用往往被強化。特別是“東方藝術還 帶有倫理、宗教成分的綜合文化價值領域,"中國社會具有“倫理、藝術與宗教 的融通"之典型特質。而在西方,美的藝術則被樹立爲精神生活領域的意指物,

藝術哲學與其相映成趣;然而,東方的泛藝術卻無需採取精確之美的範疇理論知 識來統攝它。

西方思惟模式以直接、具體性見長的特點;而東方雕刻和繪畫作品中表現的 是對事物平面化、意境化、情感化的反映,在平面直觀性、抽象性、關聯性上體 現出東方思惟模式以關聯抽象性見長的特點。東方的哲學則表現得抽象、深奧,

一開始就緊密關聯於社會生活,呈現為入世化。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一方人"。從這些以俗語形式傳

播的認識判斷裡,可以看到地理位置環境所決定的物質條件差異,在我們社會生

活中產生作用,對人的思想理念、行為模式造成差異。條件差異在全球各地區人

類活動歷史長河中發揮同樣的作用。東西這兩種思惟、行為模式的形成也是與東

(24)

西方群體的自然生存環境條件和狀況密切相關。

藝術品中本來有這兩個部分︰思想性和藝術性。真、善、美,這是統一的要 求,片面強調美,就走向唯美;片面強調真,就走向自然。藝術的裝飾性,是藝 術中之美的部分,藝術不僅滿足美的要求,而且滿足思想的要求,要能從藝術中 認識社會生活、社會階級和社會發展規律。

(一)、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像是“虛"

東方思想經常在實與虛的問題上作探討,虛和實的問題,這是一個哲學宇宙 觀的問題。分成兩派來講。一派是孔孟、一派是老莊。老莊認為虛比真實更真實,

是一切真實的原因,沒有虛空存在,萬物就不能生長,就沒有生命的活躍。儒家 思想則從實出發,如孔子講“文質彬彬",一方面內部架構好,一方面外部表現 好。孟子也說“充實之謂美。但是孔孟並不停留於實,而是要從實到虛,發展到 神妙的意境︰“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聖而不可知之,就是虛︰只能體會,只能欣賞,不能解說,謂之神。所以孟子與 老莊並不矛盾。他們都認為宇宙是虛和實的結合,也就是易經上的陰陽結合。易 系辭傳︰“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累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世界 是變的,而變的世界對我們最顯著的表現,就是有生有滅,有虛有實,萬物在虛 空中流動、運化,所以老子說︰“有無相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這種宇宙觀表現藝術,就要求藝術也必須虛實結合,才能真實地反映有生 命的世界。中國畫是線條,線條之間就是空白。石濤的巨幅畫《搜盡奇峰打草稿》

(故宮藏),越滿越覺得虛靈動盪,富有生命,情趣充實,這就是中國畫的高妙處。

思想家認為客觀現實是個虛實結合的世界,所以反映為藝術,也應該虛實結

合,才有生命。還認為藝術要主觀和客觀相結合,才能創造美的形象。這就是化

景物為情思的思想。化景物為情思,這是對藝術中虛實結合的正確定義。以虛為

虛,就是完全的虛無;以實為實,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動人;唯有以實為虛,化

(25)

實為虛,就有無窮的意味,幽遠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畫荃》說︰“實景清而空 景現",“真境逼而神生",“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清人鄒一桂《小 山畫譜》說︰“實者逼肖,則虛者自出"。這些話也是對于虛實結合的很好說明。

藝術透過逼真的形象表現出內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寫的東西表達出不可以描寫 的東西。

《粱祝相送》

27

可以不用布景,而憑著演員的歌唱、談話、姿態表現下形成 四周變換與象徵的景致。這景致在物理學上不存在,在藝術上卻是存在的,這是

“無畫處皆成妙境"。這不但表現出景物,更重要的結合而表現了內在的精神。

因此就不是照相的傳真,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之真實。這是一種“化景物為情 思"。藝術是一種創造,所以要化實為虛,把客觀真實化為主觀的表現。

(二)、儒家經典《易經》的寶貴美學思想

《易經》

28

有六個字︰“剛健、篤實、輝光",就代表了我們民族一種很健 全的美學思想。 《易經》的許多卦象,也富有美學的啟發,對於後來藝術思想的 發展有很大影響。卦象曰︰“山下有火"。夜間山上的草木在火光照耀下,線條 輪廓突出,是一種美的形象。發展到了以線條為主的繪畫的美,提升了藝術家的 創造性,更能表現藝術家自己的情感。

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唐以前山水大抵“群峰之勢,若細飾、犀櫛,

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石則務於雕透,如冰澌斧刃;繪樹則刷脈鏤葉,

27 民間傳說之梁祝恨《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奇故事之一,祝英台是六朝時,

上虞某富豪之獨女,女扮男裝往杭城求學,路遇梁山伯結為兄弟,同窗三載,情誼深厚。祝父 催女歸家,英台行前向師母吐露真情,托媒許婚山伯,又在送別時,假托為妹作媒,囑山伯早 去迎娶。山伯趕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將英台許婚 馬太守之子馬文才,兩人在樓台相敘,見姻 緣無望,不勝悲憤。山伯歸家病故,英台聞耗,誓以身殉,馬家迎娶之日,英台花轎繞道至山 伯墳前祭奠,霎時風雷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縱身躍入,梁山伯與祝英台化作蝴蝶,雙雙飛舞。

28 易經跟論語一樣,作者不只一人。易經這本書,有六十四個卦,卦有卦辭,就是一般用來卜 卦的卦辭。接著是「傳」,傳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去說明易經。中國的書或學問,都有其原本的 書,稱為「經」;注解這原始「經」書的,就叫做「傳」。此處所說的「傳」即將「經」傳下去 的意思。比如看一本經,很多人以前沒有研究過,看了還是看不懂,必須經過一個人來傳,傳 的時候告訴你一些祕訣、要點,因此「傳」就是傳「經」的參考書,亦可說是輔助教材。所講 授的易經內容包括「經」跟「傳」,合起來就叫做「易經」。

(26)

多棲梧宛柳,功倍愈拙,不勝其色。"這是批評當時的山水畫停留在雕琢的美,

而沒有用詩的境界加以概括,使山水成為一首詩,一篇文章。這同樣表示了藝術 思想的發展,要求用人的精神對自然山水加以概括,組織成自己的文章,從雕飾 的美進到繪畫的美。

華麗繁富的美和平淡素淨的美。賁(ㄅㄣ)卦中也包含了這兩種美的對立。

“上九,白賁,無咎。"賁本來是斑紋華采,絢爛的美。白賁,則是絢爛又複歸 於平淡。 《易經》雜卦說︰“賁,五色也。"這裡包含了一個重要的美學思想,

就是認為要質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所謂“剛健、篤實、輝光"就是這個 意思。這種思想在中國美學史上影響很大,要自然、樸素的白賁之美才是最高的 境界,最高的美,應該是本色的美,就是白賁。

離卦和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建築藝術都有聯繫,同時也表明了古代藝術和生 產勞動之間的聯繫。離者麗也。古人認為附麗在一個器具上的東西是美的。離,

既有相遇的意思,又有相脫離的意思,這正是一種裝飾的美。這可以見到離卦的 美是同古代工藝美術相聯繫的。離者,明也。“明"古字,一邊是月,一邊是窗。

月亮照到窗子上,是為明。這是富有詩意的創造。而離卦本身形狀雕空透明,也 同窗子有關。這說明離的美學和古代建築藝術思想有關,人與外界既有隔又有 通,這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基本思想。

六朝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序中提出了繪畫“六法"成為中國後來繪 畫思想、藝術思想的指導原理。“六法"就是︰1.氣韻生動,2.骨法用筆,3.應 物象形,4.隨類賦彩,5.經營位置,6.傳移模寫。希臘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

謝赫“六法"中的︰“應物象形"、隨類賦彩"是模仿自然,把形象、顏色,表 現出來。但是藝術家不能停留在這裡,否則就是自然主義。藝術家要進一步表達 出形象內部的生命,這就是“氣韻生動"的要求。氣韻生動,是繪畫創作追求的 最高目標,最高的境界。

氣韻,就是宇宙中鼓動萬物之“氣"的節奏與和諧。繪畫有氣韻,就能給欣

賞者一種音樂感。其實不只是繪畫如此,中國的建築、園林、雕塑中都潛伏著音

(27)

樂感;即所謂“韻"。西方美學家說︰一切的藝術都趨向於音樂。五代的荊浩解 釋“氣韻"二字︰“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遺不俗"

《筆法記》 。

藝術表現需要凝聚影響和意義,在東方所孕育出來的藝術特質,呈現東方 的、中國的人文精神及性靈體驗,在現代文學上形成特有的領域。從東方的抒情,

接受東方的薰陶,強化東方的神祕,而進入了東方的和諧。

(28)

小 結

由於浪漫才會產生特殊的作品及特殊的心理構成。首先要您的思想乾淨、安 靜,然後才能進入這種狀態,進入到一種意境裡面來。覺得有一種意境,一種歷 經千百年歷史形成的特有的神祕氛圍,一種力量,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磁場,就 是這種磁場深深地吸引了我,震撼了我,昇華到一種境界。追求一種現世的信念 和精神,並將這種信念和精神運用到我現在的藝術創作中,那種咀嚼創作苦澀滋 味的感覺。在這種精神追求中所感受到的福祉、快感和一種崇高氣度,真的會使 人變得超脫。

情感的流露是物種最珍貴的資源,更是生命延續的泉源,傳遞、變通、和諧,

在幻化融通的浪漫之中,各領域的生命浩瀚;存在著不變的「變」之本質。時間、

空間與生命持續地流轉變動中,各自尋找「出路」 ,無時無刻的進行演化滋生,

永不停歇。個體-整體-物種-宇宙彼此之間互為所動,互助和諧,也互相摧毀,

這是無窮的歷程及沒有定論的解答。 「浪漫」為此現象提供通行之鑰。

融入外在的現象當中,所產生的感受和牽動,將為引起內化的作用,進而由

內心及感受之中激發情愫浪潮,漫遊在心海靈淵之中。訊息啟動了感受裝置,觸

發漫無邊際的靈感,在創作上經常可以進入一連串的靈動之中,徜徉巧思。藝術

創作需要靈活開通,衝動的本能,堅定的信仰等,才能夠激發創意無窮,滋生一

連串的新見解,找尋現存及現存以外的境界。

(29)

第二節 寫實、現實到真實

技術不等於藝術,但藝術不能缺少技術。繪畫的技術也不是固定的,而是為 不斷的發展而變化。可是無論什麼變化,在形式的要求上,必須先有個嚴格的基 礎鍛鍊。學習的進程是由簡入繁,體現的提升則由繁入簡。做到“深入淺出",

才懂得抽提取捨,扼要概括。不須贅費言辭,就能意態充實。 (吳作人,大陸)

29

寫實的形式是繪畫表達的一種手段,在藝術的表達上可以使用寫實或具象形 式,也可以採取媒材應用或抽象等形式,畫家應該要配合他所要傳達的作品思 想、內容或自己的所好,有權選擇任何“元素",畫家所選擇的“元素"必然要 是自己所熟練的形式,考慮畫家有絕對把握能夠發揮的形式, 「寫實」也只是其 中一項形式。因為繪畫是直接受制於畫家,而且通過畫筆把畫家的感情更直接的 傳遞。庫爾貝說:

像我所見到的那樣如實地表現出我那個時代的風俗、思想和它的 面貌,一句話,“創造活的藝術",這就是我的目的。

創作提升到“氣韻生動",達到對象的核心的真實,藝術家要發揮自己的藝 術想像。一幅畫既不僅描寫外形,而且要表現出內在神情,就要靠內心的體會,

把自己的想像遷入對象形象內部去,這就叫“遷想";經過一番曲折之後,把握 對象的真正神情,是為“妙得"。可說是“遷想妙得";也就是把客觀對象的真 正特性,內在精神表現出來了。

29 吳作人(1908 - )安徽涇縣人,1930-1935 在比利時布魯賽爾皇家美術學院學習,返國後在中央 大學藝術系、國立北平藝專等校任教,先後任教授、教務長、院長、榮譽院長。1985 年當選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擅長油畫和中國畫。

(30)

一、發展自西方的寫實潮流

“寫實"一詞由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指創作的模式(或手法),從觀察、構 思到落實在畫面上的操作與結果,以可認知的客觀事物形象為依據,由出現在畫 面外觀實象(具象)的特徵。另一方面指內質,重在以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的真 實性為基礎,同時重視內涵表現的現實性精神。此方面所指的意義比前者更全面 和深入,一般地被視為創作方法的指稱,就常用明確的“現實主義"這個術語,

(“寫實"則與“現實"是譯法與本質的差異)。這是互相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方 面。由於繪畫發展中的語境變化和作品各異,以致使時“跟歷史一樣複雜",我 們可以大體上採用以上這類雙義的解釋。藝術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總是分不開的,

一義重在形式上,“寫實"是“具象"的(Figurarive)和“再現" (Representative) 的形式︰一義重在內容上,它主張以社會生活為主的真實反映和與這種反映相結 合的現實精神,稱“現實主義"。

寫實主義(Realism) ,英文 Realism 也翻譯作現實主義,但是在中文的含義 來說應該是有分別的,現實主義傳達的是把現實生活的情況重新演繹出來,描述 的內容也是環繞著人的一切生活行為或是與人有關的事情和環境,經過畫家的重 新組合營造過,這類傳達藝術家的創作心境,應該稱為現實主義比較恰當。可以 解釋為個人作理性評價的繪畫,依照自己的思想及看法,觀看事物的外觀、社會 環境、時代風俗等,作忠實地描寫,在浪漫主義之後所發展出來的寫實主義,符 合當時的社會及經濟時代,它經常是從貧困階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畫作題材以 描述中低階層者的生活與活動為主。在貴族的統治之下,當時的社會充滿著貧困 和不幸,整個國家都陷於動盪不安的局面,文學家和藝術家目睹種種不平等的現 象,懷著悲天憫人的信念,創作許多不朽的名著,這些創作在當時被認為是最能 夠反映時代的作品。

十九世紀中葉,人們開始看到現實與社會,看到有美也有醜,明與暗,道德

(31)

善良與醜陋,在創作上進行描寫與指責,只有選擇自然當中美的一面是不能夠滿 足創作,認為不能只用美來掩飾,這樣欠缺需要被描寫的現實面。十九世紀末,

法國大革命帶來的解放思想蔓延到歐洲各國。當馬克思在 1848 年出版《共產主 義宣言》之後,巴黎、柏林、威尼斯、米蘭、羅馬和維也納等城市紛紛爆發人民 革命,儘管各地革命的動機與原因各有不同,其共同的部分是對於民族的渴望和 爭取個人自由。這股革命的潮流把各種社會問題暴露出來,也使得民眾醒悟到階 級的不平的,最後並促成了社會主義的興起。

1870 年民主共和穩定發展之後「寫實主義」的興起,作家冷靜的分析社會 問題、分析人性,筆調中因冷靜而顯得冷酷無情。因為當時科學、哲學理性主義 之興起,及反浪漫運動溫情的雙重影響;最初反對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過分美化 題材。寫實主義著重於平凡生活普通的事務上,挖掘生活的黑暗面和殘酷面。徹 底走向「我只描述我看的見得事物、不描述我看不見的事物。」 ,劇情也不再充 滿幻想的高潮迭起,表現精確的觀察與描繪。

庫爾貝倡導“有形的語言"、“可見的對象"、“美存在於自然中",重在 當代社會現實生活。有鮮明的民主意識,所謂“藝術範圍內的民主運動",這種 意識具有雙重性格,既是為中產作表達,又是對它的抗議。重點在作為法蘭西大 革命後平民社會地位變化在意識上的反映,為可親的普通民眾立言。他們空前地 以大幅作品畫當代生活,否定舊歷史畫,(事實上不全然)。當然這些主張並非“純 客觀"態度。除庫爾貝之外,有巴比松畫派對鄉土自然的熱愛,有米勒等反映勞 動農民的靈魂,有杜米埃尖銳深刻的社會批判,有對革命的歌頌和某種社會主義 意識的反映,有馬奈等人對城市中產階段生活的寫照,有梅素尼埃的習俗人物和 對拿破崙時代描述的描繪等等,這不僅是題材的轉移,還有思想感情、社會態度 的變化,這在風格上傾向樸素與新鮮生動。

在 1831 年之後,由於產業革命的到來,歐洲在當時的社會及經濟情形,權

力逐漸由貴族移轉到平民,改變了藝術創作的主導權。在這之前作品的購買者及

贊助者以貴族與教會為主,這種社會及經濟的變遷,改變了畫家的工作型態。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99) Resiliency in Action) ,我們 對組員在強化活動中有高 的期望,期望他們能為學校 作出貢獻,同時亦希望藉此

行為 描述行為時不要有批判成分 影響 說明行為對團隊/其他人的影響 期望 說明預期會採取甚麼改進性行為 結果

作為 19 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梵高熱愛生活卻倍 感艱辛。他的畫像目光鮮明,紅髮、紅鬍子、稜角 分明的臉,浮現躁鬱不安的心情,從畫作中看到他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 „ 利用電腦來安排與整合多種媒體,可產生 利用電腦來 更多樣化的作品。如某一段背景配樂在影 片中的哪個時間點開始播放、新聞播報中 子母畫面的相對位置、文字字幕出現在畫

•更多獨立於父母的表現,能自己與其他人 溝通..

達、創意及思 維,透過音律 的演繹,具體 地展現. 靈活運用在創 作上,樂曲與

幫助學生把評賞所得 連接 轉化為創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