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占有型的生命情態

第二節 丟棄式消費

早期社會的人們對於物品的價值在於擁有它,買東西是為了「留著它」而 買,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十分珍惜、照顧並且盡可能的運用。但隨著時代轉 換,消費觀已經改變,逐漸強調消費而非保存,買東西的行為逐漸變成了「為 了丟」而買,不論是衣服、汽車或是其他東西,使用一段時間便會覺得沒有新 鮮感,想要獲得新的東西,即便自己的擁有物尚未損壞。消費習慣似乎陷入一 種循環:獲取→暫時擁有及利用→丟棄→重新再次獲取(Fromm, 1976/1997:

35

60)。

佛洛姆以私家車為例,早期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人,他們認為汽車是幸福的 象徵,人們會想要獲得汽車,但是人們對自家汽車的喜愛卻不是雋永的,只像 是一場短暫的戀愛事件(Fromm, 1976/1997: 61)。占有生命情態的車主與自家 汽車的關係並不是那麼親近,因為汽車不是主人所喜愛之物,而被視為一種地 位的象徵或是力量的延伸,人們藉由獲得一輛新車子展現自己的能力。這個例 子中,消費者只是將汽車視為地位的象徵,用來建立自我形象,甚至作為自己 權勢的延伸,此種丟棄式消費價值觀,正是佛洛姆占有生命情態的展現。

時至今日,丟棄式消費依然存在社會中,例如:快速流行服飾。隨著經濟 提升,服裝已是全球性價值超過五千億美元的高附加價值商品,在全球化的影 響之下,快速流行服飾的經營模式也逐漸擴大。根據《遠見雜誌》調查發現從 2014 年起,全球每年生產的衣服,已超過 1000 億件,平均每人 13 件。伴隨著 產值不斷增加、各地消費成長,全球衣物被丟棄的總量,也急速上升。美國紡 織品回收委員會(Council for Textile Recycling)的資料顯示(彭杏珠,2018:

123):

從 1999 至 2009 年十年間,消費者丟棄的紡織品垃圾(大多為服裝,還有 鞋子、配件、毛巾、寢具等)增長達 40%。2015 年,產出 250 億磅(約 1135 萬噸)的垃圾,不分男女老少,平均每人丟棄 82 磅(約 37 公斤)的 紡織品垃圾。

相較於美國,台灣雖然僅有2300 萬人口,但每年人民丟棄的衣服也頗為可 觀。依據舊衣回收業者、中華民國傷殘宏恩協會前理事長湯劍雄推估(彭杏 珠,2018:123–124):

台灣每年約丟掉 7 萬 2000 噸舊衣,以每公斤 3.2 件換算,約為 2 億 3040

36

萬件,相當於每分鐘丟 438 件衣服,平均每人每年貢獻 10 件。

以美國與台灣的數據,不難可以推知昔日的美麗衣裳已淪為「拋棄式」物 品,消費行為所帶來的環境浩劫正悄然上演,日復一日地破壞環境。天下雜誌 整理四個原因解釋此消費行為(彭杏珠,2018:125–127):一、快時尚風潮,

講求少量多樣。二、成衣進口量成長,廉價品充斥。三、網購衝動消費,買完 發現不適合。四、衣服太多,有兩成幾乎沒穿過。市場全球化與流行情報的快 速變化,導致流行的循環越來越迅速,顛覆了傳統成衣產業的生產邏輯,逼著 製造商以及供應商,在更短的時間內製造出更多的服裝銷售至全球各地。全球 各地消息更頻繁地接觸外,再加上全球化的工廠能製造出便宜服飾,使商品可 以以更便宜的價格銷售,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逐漸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 式。

全球化快速時尚的流行,雖然使消費者有更多的購物選擇,但同時也意味 著快速淘汰服飾的消費方式。流行脈動的快速加上平價時尚助長人們對物欲的 貪執,人們希望藉由不斷地消費新東西來展現自己,使得往往穿過幾次或甚至 只穿過一次的衣服就被丟棄。「消費文化」已然打破了舊有的交易關係,漫無節 制的「消費慾望」取代特定而明確的「需求」,將消費習慣轉變為生活中輕易達 成的事情,並且使商業活動更容易滲入到生活的每個面向。最終消費者陷入佛 洛姆的消費循環:獲取→暫時擁有及利用→丟棄→重新再次獲取,顯然這樣的 消費型態是一種龐大的浪費。市場經濟過度強調工具理性,以利益掛帥的單向 度思考者,單純以私利為考量的個人或企業,完全把勤勞、效率放在利字上表 現,嚴重扭曲人性,因過度生產而對地球和生態的破壞更是到了觸目驚心的地 步(林逢祺,2010:82)。

人類基本需求除了保暖的衣物外,食物也是人類生存的必要元素之一。隨 著全球化的影響,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變得複雜,現代食物供應鏈不僅包 含家庭農場、貨車運輸業、工廠、餐廳和超市,還包括研究型大學、政府機

37

構、農企業供應商,以及石油公司(曾亞雯,王志宏譯,2014:34)。受到全球 化的影響,現代食物透過供應鏈可以供應到更遠的地方,使產地與消費者的距 離變得更遙遠,消費者無法輕易了解食物生產過程,更難以想像食物在運輸過 程中所流失的情況,例如:農產品生產後並非所有產出都能被消費者所食用,

必須扣除加工使用、農產播種以及各種可能造成農產品損毀的部分。

Tristram Stuart(1977—)於 2009 年出版的《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一書,讓眾人看見整個食物生產 鏈如何因為過量的生產、採購、消費,不合理的外觀標準等而產生數量驚人的 浪費,這本書揭露英國與歐陸對於蔬果生產過程、過期食材食品、廚餘等浪費 行為以及提出人類對於報廢食物處理的新管理概念。英國哲學家John Locke

(1632-1704)亦曾說:

如果任何人糟蹋所擁有的食物,那他根本沒有資格擁有它;一個人要是任 意地讓家裡的水果爛掉、鹿肉臭酸,破壞自然法則的他,極有可能受到懲 罰(引自李靜宜譯,2012:32)。

獲取食物的方式在大多數的國家隨著社會發展日趨便利,對於食物的取用 已然成為唾手可得的狀態,充沛的資源與取得之便利性卻使得人類對於食物變 得不珍惜,許多食物沒有受到妥善的分配與利用,大量的食物遭到浪費、丟 棄,甚至危害到地球自然環境。人類對於食物不珍惜的心態似乎也是占有型生 命型態的一種展現,人們買了超出需求的食物,在食物無法被食用後,就輕易 地將之丟棄,看似一個小小的舉動,但積少成多後所造成的浪費亦是不勝唏噓 的。或是供應商為了出貨的商品能夠呈現最完美的狀態,出貨時面臨標準化與 規格化的挑選、運輸過程的受損,導致丟棄許多雖然不完美但仍然可以食用的 食物。抑或是超市、超商每年因為符合《食品管理法》第15 條規定不得出售逾 期食品、減低食安風險及受罰,因此將快過期的商品提早下架,導致大量的食

38

物被浪費。

購物交易本是建基於根本的物質需求,其項目包含日常生活的食、衣、

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滿足基本需求後再進一步追求美學、知識、文化…等 非物質性需求。消費文化已隨著經濟的發展有所改變,消費似乎成為為生活重 心的一環,然而消費者在市場經濟系統裡,卻未必產生更明智、更具反省力的 消費行為。如同消費者時常在商業廣告的蓄意催眠下,養成「消費式消費」

(throw-away buying)的習慣,人們透過消費而占有的事物,總在新產品不斷 上市,和廣告的競相暗示下,快速成為過時、落伍、令人生厭的東西,甚至叫 人產生「若不丟棄即為可恥」的心理(林逢祺,2010:82)。消費習慣從人們對 於物質的需要轉變為對物質或非物質的需求,且有著「丟了也不心疼」心態,

筆者認為丟棄式消費模式似乎就是佛洛姆認為占有型生命情態的樣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