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存有型的生命情態

第五節 開放裡創發個性

「占有」的生命情態是執著於我們所占有、所擁有的事物,執著於自我而 尋求安全感,以占有的心態尋求認同,是一種保守及不安全感的表現。但在

「存有」的生命情態的展現下,我們應致力於取得一種新自由,可以讓我們體 現自我,對自我與人生有信心的自由(Fromm, 1941/1968: 126)。尋求認同前,

首先應認同自己、肯定自己,用開放的心胸勇於接受挑戰、尋求創新並且主動 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案,期許個人成為活潑的生命。佛洛姆認為:

「存有」的情態有其先決條件,即是獨立、自由與理性的批判能力。它的 基本性格特質是活潑(being active),這裡的活潑指的不是外在的活躍、

活動、忙碌,而是內在的活動,是將人的能力做創發性的運用(Fromm,

74

1976/1997: 76)。

內在活動的運作可從人類的良知為始,良知使我們對自己的行動再次展 開,成為自我真正的聲音,呼喚我們回到個人本身,過著有創發性的生活,整 全而和諧地發展自我,使人成為能夠發揮潛能(Fromm, 1947/1969: 162-163)。

良知是應許我們所應得的驕傲、同時也肯定人類自我的能力,它守護著人類完 整的人格(M. Heidegger, 1927:54-60)。良知可合理地被認為是人類關愛自己的 聲音,佛洛姆認為:

我們可能擁有傾聽每種聲音、不同意見的能力,但是我們卻不會傾聽自 己,為了傾聽良知的聲音,我們必須要學習傾聽並且理解收到的訊息

(Fromm, 1947/1969: 164)。

人們在面對不同聲音的相互溝通時,較輕易讓對方感受到這是一個不堅持 己見的對話,是一種開放傾聽與能夠適度修正自己立場的開放性思維。但是當 人們面對自己的聲音時,唯有在必要的時候才能夠靜下來面對自己,才能從事 創發性的工作,思考也才得以獲得開展(林宏濤譯,2017:137)。啟蒙的基本 意義也就在於開啟理性之光,使人類不再昧於傳統習俗、宗教與權威,開啟一 種理性、開放、透明與進步的社會(楊深坑,2016:12)。不可能對所有的學問 都透徹,畢竟學無止境,因此自知不足就要隨時充實新知,並且要學而不厭,樂在學 習(賈馥茗,2004: 280-281)。個人若能達到連續、積極、謹慎的態度,在想法 和行動遇到問題時、提供自身解決問題的方式,並且激勵自己進行理性探索,

對邏輯推理的方法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上,有效地形成原理原則。而且可以從自 我拘限的未成熟狀態走出來,勇敢的運用自己的理性進行批判,批判的不只是 傳統、權威、社會成制,也批判科學,甚至於理性自身(楊深坑,2016:12)。

在這個不斷思索的路途中,批判能力亦是存有生命情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

75

一。

批判能力若是存有的生命情態的條件之一,我們可以從培養質疑、挑戰、

反省與批判能力為始。如同John Dewey(1859-1952)所提出反省思維的習慣發 展,是出自於原有的先天傾向。反省思維是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反覆的思考,並 且嚴肅的、持續不斷的深思(Dewey,1933/1988: 9)。佛洛姆認為人不以在思想 中尋求答案為其終極目標,但思想可以讓我們認識、思索更多未知的事物,並 且最終把思想與行為合而為一(Fromm, 1956/1962: 77-78)。人本來就擁有思 考、思辨的能力,人出生時便具有好奇心,面對全新世界,認為所有事物都是 新鮮的。在發展過程中利用好奇心發展學習動機,再進一步發展為思考的能 力,將單純對於事物的好奇心,逐漸提升到智能層級,在智能層級中,好奇心 會逐漸轉變為一種興趣,引領人們接觸身邊事物以及發現問題之解,並且培養 一個長遠的觀察與思考能力。這些思辨的能量皆來自於內在的活動,人的才能 與天賦,儘管人人不同,但都是每個人具備的能力。

人會被賦予理智,使人類能夠理性地、批判性地分析自己的感受,使自身 了解那些是利於自己發展,哪些是阻礙自己成長的事物。個人的智力與體 力盡可能地和諧發展,以獲取最終的幸福為目標(王大鵬譯,2001:

101)。

佛洛姆認為的「活潑」便是將這些才能與天賦表達出來,包含:自我成 長、更新自己、去愛、去給與、去超越孤立的自我所構成的牢獄、關懷週遭事 物並產生興趣,這些經驗不只是生活的參與和實踐,而是主動將各種因素連 接,讓這些因素與關連成為我們學習、成長的途徑,成為支撐自己成長的力 量。內在的驅力比外在的力量來的有效許多,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充分發揮 我們的能量,不是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而僅僅是為了活動的本身(王大鵬譯,

2001:101)。存有的生命情態擁有內在的成長後,人們可以進一步做創發性的

76

活動,佛洛姆對此有進一步解釋:

創發性的活動的是內在活動的狀態;它並不必然跟藝術作品或科學作品或 某種「有用的」東西的創作有關。指要不是情感殘障的人,就有這種創發 性。有創發性的人可以把他們觸及的一切賦予生機。他們使自己的生機活 潑,也使其他的人與物洋溢生機(Fromm, 1976/1997: 79)。

美貌、財富或權力等外在的事物,終有一天會消失,唯獨「內在」不會改 變。創發性的取向是自由、德行和幸福的基礎,愉悅和幸福的經驗不只是創發 性生活的結果,它們更是激勵這種生活模式的誘因(Fromm, 1947/1969: 231)。

創發性並不意謂去創造某種新的或原創性的事物,如創造的藝術家和科學家 等,佛洛姆認為創發性並不注重活動的結果,他認為存有的生命情態著重在活 動過程及品質。一個具有深刻自覺的人的內心過程是具有創發性的,他可以感 受生活周遭的一切美好,把握當下的每一刻。

創造者把自己本身與創作的素材結合為一,不論是木匠建造的一張桌子、

金屬匠打造的首飾、農夫栽種的農作物或是畫家描繪的圖畫,在這一切型 態的創造工作中,工作者與所創造物合而為一的過程,工作者正是將自己 與外界合而為(Fromm, 1956/1962: 126)。

佛洛姆在文中舉例:當人真正「看」樹,而非晃眼及過;當人吟唱一首詩 時,是從詩中體會詩人用文字所表達的情感,雖然表面上什麼也沒有「創發」

出來,但這正是「創發性」的活動(Fromm, 1976/1997: 79)。

創發性的情懷似乎也可以呼應Broudy《教育哲學建構》(Building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一書中談到「審美經驗」之概念,即是審美主體和審 美客體之間的互動。「審美主體」(Aesthetic Subject)或鑑賞者提供其感官丶過

77

去的經驗和準備好的狀態,藉以和審美客體產生互動,形成一種審美的經驗。

例如:帶領學生知覺一棵樹木,運用感官掌握樹的顏色丶紋理丶芳香丶枝葉沙 沙聲...等,並且知覺其統一的印象,此時感官印象則將樹呈現為一個整體,從 特定目的作為工具的看法,都不是真正的審美經驗(Broudy, 1961: 202-203)。

人唯有具備創發性、實踐潛能,才能表現真實的自我。創發性是由感官統合接 受外在的統合,轉換為內在的情感,逐漸累積成為內在統整後的整體印象。人 的創發能力與原生能力兩者的相互作用產生了新的事物,有創發性的人能創造 出物質財富、藝術作品和思想體系,最重要的最終創造了自己(傅小英,

2010:6)。

個人的熱情、慾望與焦慮等內在樣貌可以轉變成創發性的力量,成為改變 外在社會的過程並參與社會的發展。例如:人類如果沒有對於名聲與成功 的渴望,就不會發展出現代資本主義,人類若缺乏慾望,就沒有動力依據 當代的工商社會進行各種活動(Fromm, 1941/1968: 28)。

佛洛姆認為年輕時期過著創發性生活的人絕對不會因為年老而變質,人類 年老後,雖然體力衰退,但在創發性的生活模式中所養成的心理和情緒特質,

卻會持續成長(Fromm, 1947/1969: 166-167)。人類在過著創發性生活時,一方 面使用自己的精力,一方面也在增長自己的能量,創發性的心靈能夠實現個人 潛能,進而與世界合而為一,並同時保存著自我的完整性(Fromm, 1947/1969:

192 )。人類活著就是擁有創發性,這股力量不為超越任何人,而是為了自身而 發揮其力量,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為了成為一個人(Fromm, 1947/1969:

250)。人類會勇於燃燒自己,但不會將自己燃燒殆盡。

分析佛洛姆創發性活動的內在活動狀態後,進一步剖析創發性內在所影響 的活動行為模式。原本的「活動」(Activity)被視為有社會目的的行為,期望

「活動」能導致某些社會性的改變,「活動」單純涉指「行為」,而不探討背後

78

的行為動機,不在乎「活動」是否真的順著心之所向,「活動」和「忙碌」是沒 有分別的(Fromm, 1976/1997: 78)。這類「活動」和「忙碌」沒有分別的生 活,似乎就是占有型生命情態的展現。有時候活動一整天卻覺得若有所失,即 使整天的時間都耗費掉,認為自己整天都過得很忙碌,然而內心一點也不充 實。「忙」這個字拆開就是「心亡」,如果人們對某些事物的心已死,就會覺得 生活很「忙碌」,忙碌的生活,常常使我們錯失了很多機會,讓我們浪費生命中 很多美好的事物。正向心態的人會不由自主地讚賞愛與勇氣的表現,因為這些 是他賴以生存的力量(Fromm, 1947/1969: 227)。

佛洛姆認為「忙碌」和「活動」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其不同相似於「疏 離的」活動和「非疏離的」活動之間的分別。佛洛姆認為:

在疏離的活動中,我不覺得我是我的活動的主體,我所覺察的仍是我活動 的「結果」(Fromm, 1976/1997,P108-)。在非疏離的活動中,我自己是我活 動的主體,是一種「造生」的過程,我使某種事物誕生,並跟我造生的是 事物維持著關係,我與我的活動是一體的。(Fromm, 1976/1997: 78-79)。

疏離的活動是指人與自身所做的事情是分離的,人的心並沒有真正投入活

疏離的活動是指人與自身所做的事情是分離的,人的心並沒有真正投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