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存有型的生命情態

第四節 領悟下揭除面具

第四節 領悟下揭除面具

占有型態最淺顯明瞭的便是涉及「東西」,即是人所擁有之物,而東西是可 以描述的或量化的。存有型態是涉及「經驗」,然而人的經驗在本質上是不太容 易描述的。社會環境中,能夠簡單描述經驗的是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

「面具」(Fromm, 1976/1997: 75)。佛洛姆進一步提出:我的行為雖然可以片面 的反應我的性格,但通常它只是我的面具,為了自身意圖或目的而戴它

(Fromm, 1976/1997: 85)。許多人的困惑癥結就在於太執著某些觀念,以至於 缺乏自我反省與自我了解,看不見解決困惑的出路。人們只是一再地掩飾或是 被動地命令自己服從,生活變成了假象,每個人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導致我 們的軟弱性情,無法尋回自己生命的真實性(杜嘉玲,2017:14)。

筆者認為這裡所談及的角色及面具本身便是屬於「物」的一種,藉由角色 或面具塑造個人面對整體社會的形象,在職場、公共場所和在家裡所表現出來 的是不同的樣貌,戴著面具的人所採取的行為態度,並不符合真實的自己。佛 洛姆提到:

作為現代人活動目的的自我只是一種社會性自我,由個人扮演的角色所構 成,是人在社會中客觀功能的主觀偽裝。現代人雖然看似是維護自己個人 的特色,其實只是將真實自我的挫敗偽裝起來,這過程中真實的自我已被 削弱,化為真實自我的碎片(Fromm, 1941/1968: 137-138)。

佛洛姆認為與他人有效相處而且不會導致對立的方式,是與他人及大自然 建立自發性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讓個人與外在世界產生連結,同時又不減損 個人的個體性(劉宗為譯,2015:53)。在人際關係中保持透明,而不是偽裝自 己,關係透明性不是要全盤托出,也不等於要將自己的優缺點完全暴露。這種

70

真心來自於彼此關係的透明性,對他人表現出真實自我,透過自我揭露來強化 信任,公開分享訊息與表達個人的真實想法與感受(謝傳崇,2014:38)。

關係透明性是對自己進行適當、審慎、有意和明智的暴露和管理,而不是 不加思索的直接反應,透過自我表露,包括公開分享訊息,表達真實的想 法和感受,與此同時,努力減少無益、猶豫或不當情緒的流露(謝傳崇,

2014:38)。

自我揭露的同時,個體也要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思考自己的行為模式,

藉由不斷地反思以獲得對自己更深刻的瞭解,擁有開放和正向的思維模式,練 習用不武斷、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的心態,吸取自身經驗或重新體驗,發展新知 識及認知的方法,引領個體能夠更準備地迎接將來。

每個人都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明白自己要走的道路,大家幾乎都是透過錯誤 與摸索漸漸地找到自己,卻也因為許多外在的阻力使得我們迷失和否定自 己,但是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認為這樣的迷失與否定就好像是 命運註定地一樣,是企圖讓我們展現自我拯救的能力的契機,因為他相信 每個人內心的那個真實自我會協助自己擺脫那些阻力,使得人生的道路反 而更明顯地出現在自己面前(杜嘉玲,2017:13)。

Nietzsche 以「時時超越自己,重建自己的生命價值」的思想中心,讓每個 人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許多人常對日常生活的困惑不知所措,而Nietzsche 則要 我們在這個充滿矛盾衝突的社會中肯定自己(杜嘉玲,2017:11-12)。人若為 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戴上面具,用偽裝或隱藏的方式面對世界,面對所遇到 的問題可能也會時常以自己的角度和立場思考,造成自己目光短淺且不顧及他 人感受,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無法著眼未來。但是,當人有一個意向,心智便

71

會驅使意志的力量朝著意向來達到目的;毅力與意志的關係決定便是要貫徹始 終完成目標(賈馥茗,1999:59-62)。

相較於角色及面具對於人的表述,佛洛姆認為人是活生生具有活潑生動的 形象,不能像「物」一樣被人輕易描述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即便再接近、再 熟悉,即使使用移情作用也做不到,因為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Fromm, 1976/1997: 75-76)。人有別於物,人更要思考生而為人的意義與價值,生命不只有自 然的生命,尚要結合精神的生命才完整(謝雅如,2009:58)。關於自己的性格個 性、行為處事,關於自身對生命的整個取向,關於個人的一切。整體的自己包 含著許多複雜的面向,就像每個人手指頭上螺旋紋一樣獨特,是絕不可能被人 完成了解的,因此,我之所以為我的我,不能單用描述來說明。但人類仍要相 信,人是理性的動物,有更高一層的智慧,可以克制原始本能的衝動,處理複 雜的情感(賈馥茗,1983:28-32)。真正的內在通常是我們既未意識到,也不 能直接觀察,需要深刻的洞察,而且必須長期探索。在「面具」與「存有」的 對比下,自己的性格結構、行為動機等,都將構成自己的真正存有的樣貌

(Fromm, 1976/1997: 84)。佛洛姆從其他學者思想中理出:

「存有」乃是「不戴面具」,是艾克哈特 Eckhart 表達出來的一個概念,又 是 Espinoza 與 Marx 的中心思想,亦是 Freud 的基本發現(Fromm,

1976/1997: 85)。

從其結論可知,存有型的生命情態是不戴著面具,乃用「真」面對他人,

也用「真」面對自己。一個人越努力,就越能夠保持自己的存在,人真正的利 益就是充分發展他的潛能、發展身為人類的自我(Fromm, 1947/1969: 138)。人 類在面對自己的時候,最重要認清自己,而不是用千萬種理由當作藉口來掩 飾,並且要開放自己內在的聲音,這個聲音會告訴自己最真實的心聲(Fromm, 1956/1962: 116)。說真話的真諦不在於理論與技巧,而是必須對照於說話者實

72

際生命格調的態度與行為舉止(Foucault, 2005: 405-406)。人的生命若足夠深 厚,就能用最真實、最純粹的自己面對他人,將自己內心當中的純樸之性恢復 赤子之心,回復生命的自我,回到生命的真實,沒有隱藏與偽裝。佛洛姆提 到:

「存有」的「真」與虛假和欺騙的東西是對立的,因此若要想擴展「存 有」的領域,意謂人需要對自己、對他人、對整個世界有真切的洞察;克 服仇恨與貪念並穿透膚淺的表面並抓住真相(Fromm, 1976/1997: 87)。

一個人可以擁有積極的自由,他可以自發性地愛人,藉由真誠的表達情感 與感官來跟世界接軌,從而再次與人類、世界及自己合而為一(Fromm, 1941/1968: 161)。思考如何擴展「存有」的領域前,人需要對世界有著更真實 的了解,人類本就是身處於社會的一份子,無論主動或被動的狀態,每天都會 接觸到許多資訊,而潛意識將會影響個人對事物的判斷力。佛洛姆認為潛意識 基本上是由社會決定的,渾沌的社會會製造非理性的熱情,將人類的理性囚 禁,迫使真情實況變成囚犯(Fromm, 1976/1997: 86)。理性掌管客觀思考的功 能,客觀一種能力,可以使自己看待人與物原本的樣貌(Fromm, 1956/1962:

120)。

因此,人們在面對這些真真假假的資訊時,首先應將自己的面具拿掉,成 為一個「真」性情、擁有存有型生命型態的人,再有意識地了解資訊的動機、

觀念與信念。自我風格確保了自我感知的可辨認性,也確保了在他人眼中自我 的可辨認性。自我認同有賴於這種風格的延續性,唯有經由不斷地重覆思索,

行動者的自我才得以清楚他自己是誰(Schulze,1992: 104)。個人價值需要靠後 天的學習,保持生命裡正確的看法與態度,瞭解生活不只是生命的延續,而要使生命 更具意義。(賈馥茗,2003:324-327)。對自我而言,是一個與生命的真實性無關 的假問題,真正意義重大的問題在於自我與對象物之間是否構成一種具有真摯

73

性的關係(黃聖哲,2017:64)。一個真性情的生命,好比一個瑩明清澈的水 晶體,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可以窺其全貌,絕無隱藏。自我探究的價值,一是 在於讓人恢復對自己的了解,就如讓混濁的水沉澱出淨透的狀態,讓霧鏡恢復 明鏡:二是在於讓人清楚掌握自己的所思所為(邱珮瑜,2016:131)。光明瑩 澈的生命可以經得起任何的引誘與試探,能夠抵得住一切的磨折與風浪,不會 利益薰心。

榮銜如果沒有實質內涵的撐持,只是抽象虛名,欠缺名副其實的穩固基 礎,終究難脫浮華假象。人生來就是一身皮囊,即使外在有再多的虛華的裝 飾,也比不上內在的實在,虛假的面具就如同氣球一般,看似大又圓,但中間 卻是由空心的空氣的組成,只要輕輕一戳,便會變爆炸,最後只剩碎裂的殘 骸。真實自然的存有型生命情態成長需要時間,獨立成長的過程也許很慢,但 內在充實又實心,扎實的內在,才能造就紮實的心理素質,回歸內心的真實,

不急不徐地面對挑戰。在這追求名利的時代裡,先將自己沉澱下來,把心靜下 來,好好充實內在,去除雜念,使心靈得到更大的空間去容納不一樣的事物。